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下主公用了洗心露等级回不回掉

当前位置:
洗心之旅水驴2005年春节,本人携妻带子上黄山揽胜,下徽州省亲,一路走来,感触颇为奇妙欢畅,时至今日,仍有洗心舒体之效。闲暇之余,将行程日记粗粗整理,文如流水,赘言颇多,然不吐不快,愿与驴友分享。大年三十坐火车2月8日,大年三十。北京今天的天气阴沉沉的,一大早在家煮了一袋湾仔码头水饺当作早饭,算是吃过了年三十的饺子,饺子馅不错,就是有点腻。之后便和妻背起行囊带着九岁的儿子,下地铁前往北京站,准备坐K45次北京至福州的车前往黄山,没办法,春运期间火车票实在是太难买了,这个年三十只能在火车上过了。北京站今天的人不多,站前大广场上没有往日的喧闹,感觉很清静。上了车发现卧铺是新式车厢,条件不错,干净宽敞,火车一开,儿子就兴奋不已。离开北京越远,望着车窗外疾驰而过的景色,自己的心情就越放松,平时在这个忙忙碌碌的都市里生活,日子过得好像没有太多的激情,心总是感觉到很疲惫,出去放松一下,可能体力上会比较累,但心会被洗一下,舒服一点。火车上的乘客不是很多,大多都在晚饭前后下了车,列车上的服务很不错,供应的食品也很丰富,甚至有福建的名小吃贡丸汤,五元钱四个,汤够鲜够烫,不知是不是特意为年三十准备的。初上黄山2月9日,今天是金鸡年的第一天,5点钟就起来收拾行李,5点40火车将正点到达黄山站,停车3分。用手擦了擦车窗玻璃,外面黑朦朦的,好像在下毛毛雨,铁路两边不时有零星的焰火划过恍恍惚惚的夜空,还是过年热闹啊!黄山也算是我的老家了,母亲就出生在黄山脚下一个叫呈坎村的地方,现如今舅舅一家还生活在故乡的老宅里,上次还是我和妻新婚旅行时去的,时间过的真快,一晃13年了。下了车,英英和她老公小叶已经在站台等我们了,英英家和我家是沾着点边的亲戚,按辈分论,她一直叫我叔叔,她在北京和我们一起生活了3年,儿子出生半年后就开始由她照料了,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以说已经是我们家的一名成员了。刚来北京的时候,英英才17岁,现在她的女儿都3岁了,电话里管我叫爷爷,哈哈,真是岁月催人老啊!感觉黄山的天气很湿润,和北京比也很暖和,风不扎人,天不冻手。黄山火车站不大,出站口也没检票的,刚出站就围上来几个卖黄山地图、塑料雨衣的中年妇女,一直追到黄山汽车站(不远,向左步行5分钟),一阵雨扑来, 3元钱一件的塑料雨衣就披在了身上,这雨衣在后来的行程里真的是劳苦功高。汽车站前冷冷清清的,心里不免有点担心,不知去黄山景区的车几点才有,离京前查阅网友的提示说6点就有车去景区,可现在怎么一点儿动静都没有,是不是年初一停运了?还好,刚站住不到两分钟,就有一辆奇瑞出租车停在跟前,司机是位小女子,起价250元,从汽车站到黄山后山云谷寺的缆车站门口(终点站是我要求的,司机说就到黄山大门),一番在“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声中的讨价还价,最终以150元敲定车费,司机直说打表都要170元呢(后来证明确实是这样),只不过她父母家就住在黄山的大门口,又担心大年初一去黄山的游客少,所以才以这个价格成交。让英英把我们从北京带来的年货拿走,坐上暖和的出租车,行进在屯(溪)黄(山)公路上心情确实很好,走的是穿越休宁县的新路,这条路比我们上次经过徽州区岩寺镇上黄山的老路(205国道)要好走多了;公路两旁是青翠的丘陵,小雨时断时续,刷洗着白墙灰瓦的皖南民宅,把车窗打开一小缝,浸含着浓郁山野清香的空气便会立刻弥漫在车厢内,感觉非常舒服;一团团的薄雾在山间飘荡,汽车偶尔不得不钻过这白白的棉絮堆,瞬间带来一丝丝刺激。让车暂停黄山大门口买登山杖,有二种:5元和10元,10元的看着很结实,做工也比较精细,5元的怎么看都像烧火的劈柴棍,还是买贵点的吧,用起来也放心,这可是登山的宝器,上次我和妻上黄山,深感它的重要。继续从黄山大门往上开,雾越来越重,白茫茫一片,车过九龙瀑(司机提示),九龙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云谷寺到了,时间还早,刚7点半,缆车站还未运行;售票处买门票,春节还是执行淡季门票价:成人85元、小孩65元,左边的窗户是卖缆车票的,成人55元、小孩38元(日后黄山淡、旺季门票都已经上调了)。离8点缆车运行还差10分钟,车站的工作人员引导我们来到候车室,新年这里的感觉更像会客室,四张大茶几上摆着糖果等物,我们一家有幸成为新年上黄山的第一批游客,工作人员向我们赠送了中国结等小礼品,搞得我家的小孩子欢欢喜喜。平时需排队等待2小时左右才能坐上缆车,今天赶早,随来随走,8分钟的缆车行程好像走在云里,偌大的车厢周围被白茫茫的云雾笼罩,什么也看不见,未免有点遗憾。出了白鹅岭索道站,黄山山顶上面非常的宁静,山风吹着松叶哗哗作响,伴和着山溪的汩汩流水声,合奏出一曲天籁之音。行李很重,里面装着一家三口两天5顿的食品、饮用水,还有一些替换衣物、旅行必备品,杂七杂八地加起来两大登山包,压在我和妻的肩上,连我儿子的身上也挎着一个小背包,里面装着他自己所需的零七八碎。从白鹅岭索道站出来正常的游览路线是先往右直行到始信峰景区游玩,那里有黑虎松、连理松、探海松等黄山名松,然后再回头游览北海景区,可现在肩膀上的压力实在太大,还是先住店后游览吧。经过北海宾馆,左拐沿着石阶爬上一个大坡,走过据说有56根枝杈,江总书记曾在此引吭高歌“团结就是力量”的团结松,俯看前方,所要下榻的西海饭店在云雾中显露出来。西海饭店从外观看简直就像一座简易的二层板房,大年初一饭店内也是一片热闹,拿出预订单交给前台小姐,小姐很惊疑单上的价格,和同伴说怎么那么便宜,让我等一下,转身到里屋打电话确认,搞得我心里怪别扭的,转头看看墙上挂着的价目表:1000元/天,难怪;旁边有说广东味普通话的人也拿着预订单要四间房,瞥见了我的房价,也嚷嚷比他们的便宜许多,前台小姐回来后二话没说复印身份证,之后让我交房费交押金然后给房门钥匙,脸上始终挂着职业微笑。房间是在2楼的,前台的右边有一条狭窄的楼梯上去,真的好窄,背着行李上去,二楼的人就下不来了;开门进房,房间不算小,有电暖气,开到最大,屋里不一会儿就暖和了,一扫阴冷之气,让我们从北方来的人感觉很舒服(北方冬天习惯进屋脱外衣);洗手间里水龙头里热水也很冲,还有一个小浴缸,挺干净的;美中不足的是房间的窗户对着一堵山墙,进了房间有点憋气。屋内的写字台上放着一个漆盒,里面装着黄山的特产顶市酥、米花糖,还有就是阿尔卑斯糖什么的,儿子看到又开始兴奋了,最初以为这些是要收费的,后来有服务员来添加盒内的食品,嘴里说着过年的吉祥话,才知道这是人家的一份心意,感觉暖洋洋的。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下黄山假期旅游公司(HS168)的陈娜小姐,在外旅游,有一个舒适的住宿环境非常重要,我是从1月底开始上网查找相关信息的,经过多家比较,电话咨询(光看网页不够全面,有些不真实或是淡季价格),最后选定了陈小姐所在的公司,在她的帮助下预定了西海饭店的标间,房费为480元/天,在北京预定的时候觉得价格好贵,可到了山上一看,游人众多,较舒适的住宿却不多,粥少僧多,气候恶劣,山上山下的消费心理是绝对不一样的,更何况山上饭店所需的大小物件,都是黄山挑夫们一条条扁担颤悠悠地运上山顶的。在屋里简单收拾了一下行囊,费点力气把两张单人床中间的控制台挪到一边,再把两张床拼在一起,就足够我们一家三口舒服地睡觉了,不用加床,只需多要一个被子,既暖和又经济。吃了点东西,喝了几口热茶(饭店提供电热水壶,煮水很方便),只带了相机还有小暖水壶,披起雨衣,轻装出发。我们走的是回头路,从西海经北海到始信峰,一路上小雨蒙蒙,云雾相随,能见度很差,只有路两旁的松树可供观赏,儿子看着看着,出现了审美疲劳,情绪越来越低落,开始喊累喊冷;我和妻兴致却很高,周围好静啊,没有嘈杂的市井之声,只有松涛和着山溪,吐纳着清新湿润的山野空气,让心脑真正地平静下来,在黄山山顶独享着那份天人合一的清幽静谧。“美”其实真是一种感觉,心境产生美,体会成就美,时空变换美,有时唯心比唯物更容易发现美。始信峰上的探海松状如虬龙,深入云海,名如其形,后面矗立的石笋群蜂虚无缥缈,依稀可见;原路返回,雾气小了一些,在经过北海宾馆前的观景台时,对面不远处的“梦笔生花”浮现出来,那笔尖上的翠松像吐着一缕缕白色的烟雾,透着一股仙灵之气。从狮子林饭店往上爬,过麒麟松不远,有两条路出现:右边往下走,去松谷景区;往左向上爬,到清凉台、狮子峰,那里可以看到“猴子观海”。选择去了清凉台,那里是个风口,风确实很大,但雾无穷无尽,吹不散,反而更浓烈了,石猴是彻底看不见了,好在我和妻都属猴,站在清凉台上,望着四周的云海,倒也扣着这“猴子观海”的景观。这时雨下大了,一看表也快1点半了,赶紧回饭店。房间里真暖和,妻用饭盒泡了两包香菇鸡面,就着从北京带来的童子烧鸡,英英拿来的黄山茶叶蛋,热乎乎地享用了鸡年的第一顿迟到的正餐;饭后集体休息睡午觉。真累了,这一个午觉睡得真香啊,要不是用闹钟控制住时间,恐怕要睡到晚上了,儿子还想睡,被打了一下屁股,“上黄山可不是来睡觉的”。下午四点半,我们一家又出发了。雨没有丝毫要停的迹象,气温越来越低,雨雾掺杂在一起好像被冻住了似的,一团一团地拍在雨衣上;这次我们是从西海饭店往西走,经排云楼到排云亭看西海大峡谷,我和妻自从上次旅行结婚上黄山以来,都一直非常喜欢排云亭,如果说北海有梦笔生花的灵秀,那在排云亭观西海感到的是一种震撼,一种君临天下,雄奇傲世的震撼;可惜这时天公不作美,云里雾里也看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紧挨排云亭有一条栈道,这就是近年来闻名遐迩的梦幻景区的入口,儿子拉着我非要上去,可现在路面上已结了薄薄的一层冰壳,走在平平的石头台阶上还可以,但走上高低不平的山石道时,直出溜,好危险。小心翼翼地拽着儿子走到可以向下斜视到排云亭处时(实际上离栈道入口不远),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壮丽景象出现了。此时大约是下午5点10分左右,云雾深处突然像被剪了一个口子,口子迅速变大,把弥散在天地间的云雾一下子吞噬了进去,群峰耸立的西海大峡谷像舞台上的幕布突然被拉开一样,瞬间把最具视觉震撼力的布景展现在观众面前,只见雾散奇峰现,云开雾凇出,仙山仙境,美轮美奂,好一幅波澜壮阔、辉煌秀丽的泼墨大山水,直抒胸臆,摄人魂魄!可惜好景不常有,仅仅过了5分钟,幕布又神奇地被拉上了,奇景不在,云雾依旧。天快黑了,回到排云亭,买了一把平安锁,10元,刻上儿子的名字,锁在铁链上,让儿子捏着他的小锁合了一张影,然后把钥匙抛入山谷,完成了一个仪式,愿他天天平安幸福。回到饭店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膝盖酸疼,小腿麻胀,撑着拐杖上二楼都有点吃力,我和儿子倒在床上就不想动了,还是妻的责任心强,煮水泡面,切肠热奶,吃饱喝足后,放热水泡澡,很解乏,感觉好爽。关灯睡觉,房间墙壁太薄,隔壁屋声音非常吵,一帮说粤语的好像在开派对,叽叽哇哇地。忍了许久,向前台投诉,无用,可能他们都习以为常了吧。敲墙,隔壁好像没听见,初上黄山,就这件事弄的心里不太舒服。黄山下雪了2月10日,年初二。刚过7点钟便被闹钟叫醒,“下雪了”,妻欢喜地叫了起来,果然房屋屋檐和山墙夹缝间正飘着一片片雪花,匆匆洗漱完毕,出门观雪景。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满眼望去,天苍苍地茫茫,雪舞银针,气象万千;玉树临渊 ,风华绝代;清凉湿润之气漫山遍野,清心洗脑。又走了一趟北海、清凉台,奇石奇峰,一样的绝代佳人,风采却与昨日大不相同,从含羞披纱变的落落大方,倾国倾城了,而雪中的大王松则更显霸气,扇子松更加传神,团结松更是团结。大约10点钟回到饭店,稍事休息,即全身披挂,结账离店。妻念念不忘昨日在排云亭所突遇的奇景,坚持要再去一趟,难怪有驴友戏称黄山美景象毒品,沾上了会成瘾,一段时间不去就像是百爪挠心,想的难受。好在我们原准备从飞来石上光明顶,再重温一下西海大峡谷绝美的风光也算是顺路。雪中的西海群峰果然是特别的雄浑大气,从天际倾泻而下的漫漫白雪与黄山的奇峰野溪、怪石青松搭配的非常和谐生动,在那里请人帮我们照了一张全家福。排云楼往东有一个岔路口,从路口右拐就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从这里就可以过飞来石登光明顶。这条路较陡,背的行李又重,还要照顾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的儿子,体力消耗很大,多亏了登山拐杖可以帮助我们撑住一些负担。走走停停,过西海门,来到天工造化的飞来石前,山石有冰,剧滑,原本充当扶手的铁链也被雪水冻成了一根粗粗的冰棒,根本抓不住,铁链外边就是绝壁深渊,非常难上,照了个远景算是到此一游吧。终于登上了光明顶,雪小了许多,雾又从四面八方蒸腾上来,感觉游客明显地增多,黄山变得不再寂静了。用小暖壶倒了点儿热水,喝着暖暖身(这小暖壶可是冬天旅行的一个宝物,材质很轻,有瓶胆的那种,很保温),开始下前山。说是下山,也是上上下下的,刚下的那一段还好走,可到了鳌鱼峰,着实把妻折腾了一下。原本陡峭的石阶已被游人踩成了冰坡,我和儿子的鞋还算比较抗滑,一点点蹭了上去,可妻就不那么走运了,手脚并用,连拽带爬才算过了这一关,原以为险路已尽,可谁能想到这其实只是提心吊胆下黄山的开始……。过一线天,来到了鳌鱼洞,一路上看见黄山的保洁人员头顶着雪在很辛苦地扫着山石路上的积雪,笔者对此清扫不敢苟同:除非是采取融雪的办法,否则从实际效果上看其实是越扫越滑,还不如多派人手在一些险难路段维持行走秩序,或必要时伸手帮助游客一把要实用的多。拿过鳌鱼洞为例,洞里淌着冰水,洞外已然成冰,游客从上面的石阶下到洞里沿着山壁要过一个急弯,洞内铁管制成的扶手也不够长,过弯处时没依没靠,许多游客包括我们一家大小恐怕直着身子走刹不住腿冲出悬崖,也不管台阶是湿还是脏了,一屁股坐在上面,慢慢挪蹭下来,那情景别提有多狼狈了。好不容易过了洞口,感觉下山的路还是那么漫长,太滑了!我走在最前面,一手撑住拐杖往前探路,一手抓住儿子,一般是我先下几步,停住,然后让他也下相同的步数,儿子这时大概也意识到危险了,小脸蛋表情严肃,认认真真地听命令走路;老婆最惨,她的鞋剧滑,身上同样背着一个鼓囊囊的登山包,这时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用手扣住湿冷溜滑的岩壁(山道另一边的石栏杆太粗了,雪后结冰滑溜溜,而且栏杆下面的空隙太大,更危险),斜着身子一步一步往下挪,好不容易来到百步云梯处,这段狭窄险峻的路段已经出现了拥堵现象,下也下不去,上也上不来,好悬啊!当时如果万一有一个人失足,那真的就会殃及一串人。终于翻过了天梯,路变得稍微好走了一些,停下来,再看看雪中的黄山,真美啊!刚才可真是没有丝毫的心情赏雪观景。一个大意,“啪”,自己结结实实地摔了一个屁墩,手杖也被甩出了山崖,吓得够呛,有点发懵。小心翼翼蹒跚而行,绕过莲花、天都二峰,经过手机石,向下斜望已经能看到玉屏楼索道站,此时妻已经是精疲力尽了,儿子的鞋也被冰雪泡得透湿,迎客松虽说就在不远处,但由于还要再多绕一个坡,最终还是放弃了,留下了一个不小的遗憾。玉屏楼索道站乘客不多,随到随下,价格和云谷寺一样,缆车却不一样,是两排面对面能坐5、6个人的小车厢,循环往复;从玉屏楼到慈光阁,缆车行驶得很慢,大约用了15分钟左右;能见度比上山时稍好一些,感觉像在林尖树梢上滑动。出了站,有回收冰鞋套的,我个人以为那鞋套在雪天黄山使用用处并不是很大,由于做工粗糙,来回使用,鞋套和冰雪常粘在一起,冻在一块并不可靠,还不如穿一双质量上乘的登山鞋比较让人放心,一定要选那种高帮的,鞋底有均匀深颗粒像钉鞋的那种,下山途中我曾看到过一帮韩国人,穿着类似的登山鞋,上下自如很有安全感。在慈光阁就有名曰“新国线”的大巴接送游客往返黄山大门,10元一位,小孩如果不占座位,免费,人坐满了发车。也有一些黑车在慈光阁前拉活,但雪天路滑,山道弯弯,大巴车的轱辘上装有防滑链,选择坐它比较踏实放心。车上有热风,在寒处待的时间太久了,当时的感觉真就应了那句诗“暖风熏的游人醉”,儿子的鞋是彻底湿透了,把鞋袜赶紧扒掉,用手紧搓其脚心,出门在外,可千万不能生病啊。车左拐又绕,人摇摇欲睡,刚过黄山大门大巴就开进了一个车站,去黄山市区(屯溪)、太平区的人都要在此换车,我们现在要去英英家,她住在徽州区牛头口村,英英和我们分手时只说从黄山下来走老路去她家比较近,到牛头口桥下车,听送我们上黄山的女司机讲,如果走老路就只能在汤口大桥那里搭公车;黄山新路开通后,老路好像被废弃了,平时走老路的车就很少,今天是大年初一,又快4点了,不知还有没有车?此时汤口大桥周围除了回荡着时断时续的炮竹声,人去车无,非常寂静,走老路的公车早已停运了,连出租车都难觅踪影,牛头口桥具体在什么方位,不仅我们一无所知,问汤口镇的当地人也是一头雾水?体力都快透支了,儿子的脚还泡在湿鞋里呢,没办法只能绕远走新路,到屯溪再说吧。从汤口大桥处搭了一辆中巴车,大人15元,小孩10元,价钱很公道没有趁人之危。车开不久,公路上已经没有积雪,天好像晴了,青山戴玉,碧水莹莹,粉墙黛瓦,车在画中行,精神为之一振。车到屯溪5点多,赶紧换乘屯溪至歙县的长途车,这条线路上的车很多,但都比较破旧,我们要去牛头口村须在中途所经的徽州区政府所在地岩寺镇下车,再倒车前往。到岩寺的车票大人小孩一个价,3.5元一位,约摸开了20分钟,我们一家三口,被放到了路边。天越来越黑,马路对面有闲散的几辆三轮摩托车在等客,一问价钱,包车80元,怎么这么贵呢?这牛头口村有多远啊?来了一辆面的,司机是个小伙子,开价也要80;人一下黄山,大脑思维也仿佛同步进入了凡尘俗世,以为开黑车的总是要宰外地人的,更何况是这个钟点,还是先来个拦腰砍,40元。小伙子嘟囔着说平时30元真的就够了,现在是过年,还是再加10元吧!咳,挨宰就挨宰吧,天太晚了,英英全家还在等我们吃饭呢,抱着这个心思坐上了车。天又下起了毛毛细雨,车好像被淹没在苍茫夜色中,老路确实不好走,路窄坡急,路面质量也不好,妻儿坐在后座被颠的前仰后合,“潜口民宅”在视野中出现消失,山间中指往“呈坎”的路牌也一闪而过,车行了20多分钟,四周全是黑黢黢的山岭,只有车灯发出昏黄的光亮照着前方上上下下似乎没有尽头的盘山道;问司机“牛头口”还有多远,按照我的估计,山里行车又拉不到回程的客人,50元的车费也该到地方了,可小伙子的回答出乎意料,“走了一半路了”。讲老实话,那一刻真觉得自己脸上发烫……牛头口村在205国道所经的一个山岔里,村口有一座桥,英英的老公小叶支着伞已经在等着我们,车从桥头下公路,拐上一条贴着山涧,狭窄泥泞的小路,曲曲弯弯又开了大约有1里多地,眼前出现了稀稀落落依山而建的房舍,从黄山大门起算,我们一家走新路,跑老路,一路跋涉,绕了大半个圆圈(按小叶的话讲),终于到了目的地。英英正在家忙着做晚饭,一见我们就高兴地合不拢嘴,忙前忙后,端茶倒水,还给每人送来了一个小竹篮,这小竹篮徽州人叫它火篮,里面装着从炉膛里夹出的木炭,竹篮编织的很巧妙,盖口处覆了一张铁丝网,避免不小心烫伤人或烧着衣物,火篮提手的底部还别着一对像筷子一样的火叉,以便及时拢火,这火篮非常轻巧实用,提着它暖手或把它放在膝盖下焐腿,在寒冷的冬季确实是一种享受,在之后的行程中,妻每到一地都到处寻摸此物,篮不离身。我们落座的地方实际上是英英家的厨房,这间普通徽州民宅中的厨房很有特点,可以放两口大铁锅的炉灶占地面积足有3、4个平米,上面敦坐着炮管粗细的烟筒,同样尺寸的炉灶这间厨房里有两座,炉灶四周除了靠山墙的一面都贴着白瓷砖,显得很干净,灶与灶之间是一块很大的空地,对应着前后门,这两扇门白天基本上是开着的,屋内房梁很高,将近4米,显得非常通透;屋内的一角戳着一只大水缸,上面有一个水龙头,奇怪,难道这身居僻壤的牛头口村还通自来水?一问小叶才知这饮用水原来是自己接的,源头在对面山的岩缝里,他们用竹筒把水引到自己砌的一个池子里,然后用胶皮管在把水通到厨房,村里除了他家外都喝屋后山溪里的水,虽然也很洁净,但没有这水甜,烧出的开水灌在暖瓶里,暖瓶内胆用十年都不会积水垢,小叶说起这事,透着一股自豪。我们被请到了堂屋,一张八仙桌上已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早几年英英还在北京的时候,就向我们描述过家乡的美食,臭豆腐、毛豆腐、竹笋……临来徽州前,妻打电话特意嘱咐一定要吃这些地道的徽州土菜。这毛豆腐看起来还真有点别扭,表面附着一层长长的白茸毛,被油一煎,颜色嫩黄形似虎皮,蘸上一点辣酱,搁在舌尖,那种咸粘鲜香味真是难以言喻,真应了那句流言“徽州毛豆腐,打个巴掌都不吐”。“冬笋煨肉”也是一道让人能边吃边很情绪化的汤菜,大白瓷盆内色如白玉的冬笋混合着农家自产的被切成大块的带骨鲜肉,用料虽简,但滋味不凡,笋爽脆鲜甜,肉脂香浓郁,那汤更堪称鲜中极品,据说常有人因此告诫小孩:慢点喝,慢点喝,小心鲜掉了下巴颏……。小小的牛头口,大大的呈坎村2月11日,年初三。天刚蒙蒙亮就睁眼睡不着了,昨晚一张大床,三个人并头挤在一起睡,因为怕冷,身上又盖了沉甸甸的3床被子,结果除了儿子,我和妻几乎一翻身就醒,睡的不是很踏实,辜负了英英的一番情意,他们把卧屋让给我们,又多放了一个火篮在屋里,自己搬到上面自家开的小卖部里去睡了。穿衣起床,推开堂屋厚重的木门,夹杂着淡淡柴草香味的清凉之气扑面而来,天放晴了,晨曦中这个黄山脚下名叫“牛头口”的小山村真真切切地展现在眼前。山村四面环山,房舍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一色的白墙黑瓦,山上植被丰富,毛竹青青,茶树成林,估计是终年雨水充沛的缘故,不管是什么叶子都被浸润的油绿光亮,那根根毛竹与城市中的修竹截然不同,身材粗壮,高直挺拔,簇拥在一起争先恐后地往上长,山风吹过,毛竹们像玩起了人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英英家屋后近处的山脚下有一条小溪,河水清亮,随着山势很舒展地向下流淌,小溪与房舍之间是一片青绿的菜地,鲜活自然,随吃随采。踱回厨房,英英正准备做早饭,怕我饿了,忙端来一碗茶叶蛋让我先垫垫饥,这倒让我想起外公在世的时候,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过年都要准备很多的茶叶蛋、粉蒸肉,来了拜年的客人,先敬一杯毛峰绿茶,再满满地端上一碗清香扑鼻的茶叶蛋,配着糯香浓郁的粉蒸肉,每每都会让客人在热气腾腾中感觉到浓烈的徽州年俗。徽州茶叶蛋好吃,我看主要得益于煮它的茶叶好,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都是出产于黄山地区的好茶;牛头口村的村民不种稻米,以种茶采茶为生,这里山高谷深,溪涧遍布,林木茂盛,片片茶林几乎天天处在云滋雾润中,没有寒风烈日的侵蚀,泡出来的茶汤香气馥郁,滋味淳厚甘甜。英英告诉我,她家里有几棵生长在高山顶的茶树,所出产的茶叶特别清香,是毛峰茶中的上品,说罢要替我冲泡,我看那茶叶叶片肥厚,白毫披身,形如雀舌,芽尖似峰,撮放些到透明的玻璃杯里,用自接的岩缝水一泡,顿时春染杯底,绿满晶宫;品一口,滋味鲜雅回甘,还含着一股特别的香气,听英英解释才知,原来每到采茶时,正值清明前后山花怒放,遍野积香,茶树被日熏夜泡,其叶才得以附着此造化之气。以往在北京的茶艺馆品茗,周遭的环境一般都被店主人装饰成碧绿藤萝,石蟾吐水的仿自然模样,茶客们手把香茗,外观好似脱了尘世一般,可不知为何,内心还是清净不下来,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憋闷之感;可今天慵懒地坐在徽州这座极普通的农舍前的条木凳上,身上晒着冬日的暖阳,腿弯下烘着火篮,坐拥青山,耳闻竹涛,清茶一盏,眼睛不由自主地半合半闭,心如止水……徽州农民的日子过得比较辛苦。英英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商店,小货架上稀稀落落的,摆着一些日用品,小叶有一个烟草专卖证,也兼卖点儿香烟,如果在北京城里有一个类似的小卖部,保障全家吃喝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在牛头口村,由于村民人少,收入也少,消费能力很低,单靠卖点儿油盐酱醋、香烟糖果,小卖部还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家庭,所以他们平日还要种茶,在收茶季节过后,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再去江浙一带打工,小叶一般是去帮人家盖房子,英英找纺织厂做工,多挣点儿钱养家,但英英说这二年不想出去打工了,外面消费太高,什么都要钱,最后剩不了几个钱带回家。村里其他人的生活大抵也都和英英家差不多,上半年忙弄茶,下半年去打工,但再怎么忙碌,过年前是一定要赶回家的,全家团圆,吃吃喝喝,走走亲戚,打打牌九,睡睡懒觉,看看大戏,过年对这些勤劳厚道的山里人来讲是最重要最快乐最轻松最有尊严的时光。天冷,边炒菜边吃饭是最舒服的,我们围坐在英英家那座大炉灶旁吃中饭,拔了几棵自家菜地里种的,霜打过的油菜,炒出来鲜甜鲜甜的;又吃了下游丰乐水库中的野生鲫鱼,烧出来鲜香鲜香的,滋味确实和池塘里的不一样,就着自家腌泡的红辣椒,鲜辣鲜辣的,令人胃口大开,最后再来一碗味道醇厚的冬笋排骨汤,绝对是一种完美。饭后英英找了一辆摩的,亲自送我们去呈坎舅舅家,告别了牛头口,在轰隆隆,震的双耳又麻又痒的发动机声中,摩的一路沿山蛇行,绕过丰乐水电站,大约开了半个多小时,从205国道拐入一条山岔路,又弯弯曲曲前行了大约20分钟,故乡呈坎村到了。呈坎村这些年的名气好像越来越大,有叫“江南第一村”的,也有叫“神秘八卦村”的,村里有一座罗家祠堂,也叫宝纶阁,堪称明代古建筑一绝,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开始卖门票了。两个表妹来村口接我们,舅舅要孩子迟,小表妹是头一回见面,和我儿子只相差一岁,个头差不多,才上五年级,难怪儿子坚持不肯叫她姑姑!村里的青石板路永远是湿漉漉的,纵横交错,走在上面的感觉和十几年前上次来没什么区别,多了一些新房子,一些老宅子历经风吹雨打显得更破旧了,我家那座老宅也不例外。这座老宅是我母亲的祖父修建的,属于清代建筑,现在的门牌号是呈坎村后巷10号,大门处很巍峨,高高的房檐,宽大厚重的木门很有威严,大门里手处还有一间门房,对着大门有一座巨大的影壁,两旁各有一根怀抱粗的白果木的廊柱支撑着二楼的厅堂,绕过影壁,便进了正院,四周是两层楼高的木楼,阳光只能在正午时分从被飞扬的檐角所围绕的那一方形似猪食槽的天井射入这座青色花岗岩铺就地面的深宅,正院内直面影壁处是一间开放式的厅堂,当年是会客的地方,高大气派;厅堂的后门接着一座后花园,面积有篮球场那么大;整座建筑除了形似古堡的山墙以外,楼厅居室,楼梯扶栏全部是全木制品,雕薨镂栋,气度不凡,现在虽有些梁柱被白蚁侵蚀了,但满眼的木雕、砖雕依旧能想象出当年的奢华……世上的一切都会随着岁月的渐去而改变。如今老宅的大门常年紧闭,住户们都是从园子里后开的偏门进出宅院,园子中早已没有翠竹秀石的踪影,厅堂内外堆放着柴草、作农的物件,杂七杂八地混合着地上的泥浆显得非常凌乱,梁柱之间的盘斗云朵雕、镂空的花托木雕上的油漆大都已经脱落,斑驳陆离露出岁月的艰辛。毋庸置疑,生活的拮据是导致不能很好地保护老宅的重要因素,但最主要的据舅舅讲还是因为老宅早在50多年前就分给了好几户人家居住,现在虽然落实了政策,房契上的所有人写着舅舅的名字,但由于历史的既成事实,他家至今也只住了其中的两间,虽然后人一直在尽心尽力地呵护着祖宅,但毕竟是杯水车薪鞭长莫及,更何况在平反昭雪前那段特殊的时期,我的外公被打成最需改造的一小撮,被开除工职,从上海连夜遣送回原籍,那段时间自己的生命都难以保障,又怎能保护祖宅呢!舅舅舅妈看见我们一家非常高兴,10多年不见了,舅舅没怎么变化,衣着虽简朴但非常整齐,双目炯炯,还是那么精干;舅妈可变的老多了,刚刚50岁头发白多了,腰也弓着,手指已经握不紧东西了,只有眼神还很清亮。农村的妇女最辛劳,地里的活一样不少作,每天还要洗衣做饭,养猪喂鸡,有点儿文化的还要辅导小孩的功课,终日忙碌,就是春节也不得一点清闲。落座沏茶,表妹们递过来火篮,让我们暖手捂腿,舅妈端过来一大碗茶叶蛋,尝了一口,竟然鲜美异常,比在英英家吃过的好像还略胜一筹,一问才知其中的诀窍,原来只要在锅里多放一节冬笋根与茶叶蛋一同烧煮,就会产生这种效果,看来真是世事无绝对,只怕有心人啊,平常弃用之物若施用得法,也能化平凡为神奇。稍适休息,便由舅舅领路到外公外婆的坟前祭拜。先人的坟陵位于村后的一处高岗之上,陵后矗立着一颗青松,站在陵前向左俯视,整座呈坎村地容地貌尽收眼底:呈坎四面环山,村居盆地,白墙青瓦,层层叠叠,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一条众川河由北向南宛如飞龙穿村而过,颇显灵气,看来古称“龙溪”实不为过,罗家始祖当初仰慕黄山,于唐朝末年从江西南昌迁徙徽州择地而居,就是看中了这里的风水阴阳,认定这里“山形交错,水色清澄,有田可耕,有水可渔,脉祖黄山,五星朝拱,可开百世不迁之族”,遂将“龙溪”易名为“呈坎”,取“盖地仰露曰呈(阳)、洼下曰坎(阴)”之意,说白了老祖宗就是想做到阴阳统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天色渐阴,山风瑟瑟,好像又要下雪了,忙将带来的冥纸点燃,又烧了几柱香,领着妻儿跪拜在先人的坟前,望着缕缕青烟,飘飘荡荡,心里浮动着一种莫名的情绪,感觉有点消极。回到老宅已是掌灯时分,舅妈张罗了一桌好菜,屋里地方小,就摆在挨着天井的那间开放式的厅堂里面,上面吊起一盏白炽灯,昏黄的灯光照着尚冒着热气的饭菜,舅舅开了一瓶陈酿,一边对酌,一边听他讲一些祖辈们的故事:“当初罗家始祖认定呈坎是个风水宝地,可开百世不迁之族,到你外公这一辈,已经是第34世了,历经历朝历代的战乱人祸,不测天灾,罗姓子孙仍能够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没有被株连九族,背井离乡确实很不容易。一方面原因是因为这里有山有水,物产丰富,又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从来就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连当年日本人侵华,都没打到黄山;但更重要的是作为徽州八大姓之一的罗姓子孙至今仍同族同宗,聚族而居,和崇尚教育,讲究伦理,注重诚信是分不开的。拿你太公来说吧,他在青年时期就和已号称农科举人的哥哥罗会坦一道成为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的先哲,后来哥哥成为了国父孙中山的日文秘书,你太公罗会圭回国以后创建了徽州第一所新式学堂,教书育人,他和当代教育大家陶行知、刘海粟都是挚友,可惜英年早逝啊!”雪花从天井上方朦朦胧胧地飘下,打个旋儿落在青石板上很快就融化了,舅妈把凉了的菜拿回厨房热了又热,儿子随表妹们回屋看电视了去了,舅舅家很清苦,电视还是十几年前我见过的那台小黑白的,他引以为荣的是大女儿现在已经是安徽师大物理系一名自食其力的大三学生,小女儿品学兼优,像他一样又写得一手好字,在徽州人的观念里,只有重视教育,家族才有希望,看来舅舅舅妈多年来的呕心沥血真是没有白费。陪着舅舅,就着家乡的土菜,酒一杯杯的下肚,本来就不胜酒力的我,已经有点儿不能自持,梁栋檩板,窗棂木扇上雕刻精美的花草虫鱼,耕织渔樵,醉眼望去,竟然跃跃欲动,呼之欲出,刚刚听舅舅说过,祖宅刚建那会儿,光是请来雕花的木匠,就在我家整整住了3年,想想现在精装修一套所谓的豪宅的要多长时间,3个月足够了吧?“要说徽商有钱真是不假,在明清时代,徽州曾有“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的说法”舅舅感叹道:“咱们这个地方四季分明,气候适中,非常适合万物生长,出产的东西很多,你说竹子木头、茶叶中药、徽砚徽墨哪一样不是生钱的宝贝,可光有东西也不行,最多也就是做到衣食富足,要想换成银钱,还要走出去才行,祖上有训“株守不可取也”;怎么走,以前走陆路肯定是不行的,山高路险,但要是走水路,顺着新安江往下漂,就可以直抵杭州城,再从杭州城周围的水道,流通到四面八方。咱们祖辈上就在杭州、苏州开过茶叶店、竹木店,致富还乡后建屋修祠,置地为绅,推崇儒教,祖宗们就留下过这么一幅楹联: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雪下的急了,此时的天井更像个漏斗,让这些源自上天之物源源不断地从四方汇集,白花花地从天而降,“四水归堂”--这句风水中的经典,突如电石火花闪过我的脑海。“放鞭炮喽”,儿子手举着礼花打破了短暂的沉寂,舅舅忙站起身子,打亮了手电,带着孩子们绕过影壁,推开沉重的大门,站在飞檐翘角的门楼下面。“彩明珠”被倚放在门外的石鼓上,点燃后串串明珠腾空而起,划过夜空,一簇簇照亮了门楼上那块精美的隐意着对家庭对生活美好祝愿的祈福砖雕……图腾般的宝纶阁 生活化的屯溪老街2月12日,年初四。一觉睡到早上8点多才醒,虽然还是3个人挤睡在一张大床上,可是由于铺了电热毯,所以感觉一点都不冷,睡得都很踏实。只记得昨晚放完炮后,就顺着雕花窗下的旋转木梯,来到楼上这间原本舅舅睡的卧室,这间全木制的房间尽管已有百岁高龄,但看上去还是很结实,儿子躺在床上,脚丫踹着木墙,直问里面是不是有暗道通楼下,只因他昨晚已见识过了修在厢房里的夹壁墙。穿衣起床,儿子是第一次见识装在木头箱子里的马桶,“叮叮咚咚”地用了一次,很兴奋的表情。城里长大的小孩到了农村,看什么都新鲜,有时间真应该多出来走走天下。吃了早饭,由表妹们陪着,准备上罗家祠堂,也就是宝纶阁去参拜一下。出了门,走在白墙黛瓦之间,直觉就是徽州民宅的古朴典雅,崇尚本色,大气而朴实;外墙一概用砖砌成,表面涂抹白石灰,顶砖尽用小青瓦而弃用琉璃瓦,门楼和屋内的石、砖、木绝少用五色勾画,隔扇、梁栋等也不施髹漆,从外表看绝无华丽之感,暴富之态。高高的马头墙挺出屋脊层层跌落,墙线错落有致,檐角青瓦飞翘,抑扬顿挫间就像排萧奏出的曲子,余韵悠远。徽州称绝的砖雕、石雕、木雕随处可见,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联,把一幢幢老宅点缀的豪气内敛,文采飞扬;虽然是同祖同宗,但在建房时依然不与邻共墙,所形成的青石板路似通非通,似连非连,宛如迷宫,确实玄妙,如今呈坎村被奉为中华风水八卦村,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看来实不为过。在徽州,可以说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祠堂,宝纶阁原名“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既是罗家的宗族祠堂也做过村中的学堂,现在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和妻上次来这里,整座祠堂还比较破败,现在景象已大不相同,气势恢宏,整修一新,对外也卖门票了,35元一张,我们由表妹们领着,再自报一下家门,门口验票的挥挥手就让进去了,那位老爷爷还让我报了一下我母亲的小名,告诉他后,他说还记得我母亲曾在里面读过书。宝纶阁成为来徽州的必游景观后,介绍它的文章图片很多,你用google去查“宝纶阁”,能蹦出几千多条相关内容来,形形色色,无需赘言。作为后人,只想抒发一下参观宗祠的一点感触。祠堂庭院里那棵号称“江南第一桂”的桂花树,历经数百年,枝繁叶茂,朝气依旧;那片片桂叶,青翠欲滴,虽未到开花时,但丹桂飘香润满园时那番奇景,仍能悠然神往。我始终以为,若一棵树,一片林,一栋屋逾百年而不衰,绝对是风水使然,上藏天之灵气,下附地之魂魄,巍然屹立,傲然于世。宝纶阁下层放祖宗牌位的那个大开间里,雕梁画栋,美轮美奂,但让我感到惊奇的倒不仅限于此,而是那圆穹形屋面内的彩绘图案明显带有西洋色彩,甚至和我在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内所见到的墙饰相仿,这些类似几何图案的彩绘和鲤鱼跳水镂空雕、盘斗云朵雕、荷花托木雕等徽州传统木雕造型相结合所产生的视觉效果震撼人心;500年前在祖先思维中就拥有了这种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并付诸实现于罗氏家族最重要的建筑上,确实让后人景仰。“则内”堂,是专门供奉罗家女祖先们牌位的所在,虽然朝向和主殿相反,但据说这是华夏大地上唯一在宗祠内设立的女祠,在几百年前的封建时代,罗氏的族长们就能兼顾女性的权益,在宝纶阁内另辟场所,让后人拜祭她们的功德,确实是用心良苦啊!探究其中的根本,个人以为是徽州女性对家族所付出的辛劳贡献,已不得不让族人为她们树碑立传。徽州的男人在完婚后大多离开家乡出外经商或求学为官,路途险峻,相隔千里,留下女人们在家敬老育子,操持家务,她们中的一些甚至要在只有一方天井的深院中独守漫漫余生。宝纶阁内还有一处悬挂牌匾的厅堂,都是近些年收集上来的,其中多数是古时朝廷对先祖们的封赏,也有一些来自民间的功德牌匾,游人看看也罢,但作为后人站在这些荣誉见证前真是感慨万千,特别是当面对太叔公罗会坦的那块“农科举人”牌匾时,连我那年幼的儿子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兴奋,似乎也许下了若干的雄心壮志,由此可见榜样对后人的震撼了。曾有人认为,汉民族经历了很多次外族的入侵之后,不仅没有分裂崩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从文化上化解了这种入侵,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正是因为拥有一种严谨而周密的宗法制度,这种制度所具有的强大的凝聚力,是外族暴力和打击很难割裂的!而徽州正是中国近古农业社会中最有秩序的一个地方,这秩序一方面得益于徽商所积累的财富基础作为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所拥有的严谨的家族制度,正是因为这种秩序的力量,使得徽州人有着格外浓烈的乡土情结,它将浪迹天涯的游子与故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宝纶阁作为这种宗法制度的集中体现,它既是祭拜祖先的圣坛,又是维系子孙的纽带,还是日常正俗教化、规矩行为、激励后进的场所。宝纶阁的旁边现在有一座中石油援建的希望小学,从外面看学校结实宽敞,现在包括呈坎村在内三乡五里的孩子们都在这里上学,此举功德无量啊!信步回到舅舅家已近中午,吃完午饭稍事休息,便告别亲人,在村口拦了一辆开往岩寺镇的公车,准备返回屯溪。从呈坎经岩寺到屯溪大约要一个多小时,两段路加起来的车费要7元钱,我们在屯溪住的是通过旅行社预定的新南国大酒店,挂牌3星级,春节期间的房费是140元/间(旅行社预订价,门市价好像标到了390元),比平时贵10元钱,不含早餐;酒店位于屯溪市仙人洞路,离火车站、汽车站,闹市区都不远,交通很方便,周围的环境也很清静,饭店内北朝向的房间窗户面对着葱葱郁郁的山林,空气很好,美中不足的是这个饭店的设施太陈旧了,我在那里住了3天,每天都在换不同的房间,不是空调有问题,就是抽水马桶堵塞反溢,而且还修不好;最让人头痛的是热水供应没有保障,洗不成澡,多次投诉,饭店的服务人员态度倒是很好,可总是不见效,看样子这间酒店真是专做旅行社生意的。住店后休息了一会儿,便准备出门前往屯溪老街游玩。走在马路上,感觉很舒服,黄山市区很干净,湿漉漉的,像经常被水清洗过似的;公共巴士、出租车、三轮黄包车、三轮摩托车构成了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公车上的售票员态度非常好,可以说做到了不厌其烦,我们乘的是7路公车,从工行上车,坐到头就是老街的入口了。屯溪老街的入口是新建仿古的一座牌坊楼,门口挂的一块匾上书写着名称,老街不售门票,里面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旁,全是卖些黄山当地土特产品的商家,诸如徽墨歙砚、竹木漆器、茶叶糕点、香菇石耳等等,和中国其他风景名胜地相比,这里所售卖的商品可以说深具地域特色,名气也很响亮;这些真的是得益于老祖宗们的福荫,正是近古徽商们在远贾异乡,漫走天涯的过程中,将这些土特产品作为随身物件或者馈赠礼品,才使得它们在华夏神州拥有了极高的知名度。天色已暗,老街两旁相继亮起了大红灯笼,衬托着周遭白墙黑瓦民居商铺,街中有推车叫卖馄饨、小烧饼的,白腾腾的水汽飘荡在这条宋代老街上,听着,看着,闻着,真的很让人陶醉在如此生活化的情绪中,变得容易感动。老街有卖一种竹制杯垫的,我很喜欢,上面烙画着徽州民宅,感觉古朴自然,又很环保,价格才10元一盒,每盒里装着5块杯垫。妻对徽州所特产的茶点非常有兴趣,舅舅家里曾经吃过的黑芝麻糖,白芝麻糖,黄山上西海饭店馈赠的顶市酥、米花糖都是妻热衷采买的对象,更让她牵肠挂肚念念不忘的是去寻找一个叫“小苏州”的食品店,那是在来黄山的列车上,一位深谙黄山特产的车友极力向她推荐的;从老街的入口起,妻就开始打听该店的具体位置,直到走出了老街靠近钟楼闹市的另一个入口,才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发现了“筱苏州”,看见招牌以后才知原来此“筱”非彼“小”,只知道东西确实好吃,店名的来历倒是忘了问主人了。“筱苏州”里主要卖的是自家产的各式徽州糕点,有盒装的,也有零卖散装的;用料讲究,做工地道,价格也很公道,拿妻的至爱--徽墨酥来说吧,这块长约3厘米的长方形小糕点,外形酷似徽墨,通体乌黑油亮,口感油酥柔韧,甜而不腻,细嚼齿间留香;听店主人言道,此物乃是精选黑芝麻为主料,经过炒制、精磨、入模等6道工序加工而成,除了可以一饱口福外,还有润喉滋肺,美颜乌发等特效;“筱苏州”店里还有一种用红纸包装的“顶市酥”,是我以前就非常熟悉的,它是徽州历史最悠久的传统糕点,起源于南宋年间,闻名于明清,它是用脱壳的白芝麻、白糖、配以少量的面粉,再拌上饴糖精制而成,色泽白中显黄,抓起成块,提起成带,进嘴酥甜,满口喷香,老幼咸宜。包装所用的红纸古色古香,上面印着店家的招牌;这“顶市酥”其实就是麻酥糖的一种,按照徽州的过年习俗,每家每户都要用小红纸裹上酥糖,装在漂亮的漆盒里招待客人,到别人家拜年也一定要送上麻酥糖,小时候记得外公外婆在过年时家里家外就是这么做的,徽州据传有这么一句民谣:“拜年不带麻酥糖,请君不要进厅堂”。妻在“筱苏州”大有斩获,边走边从塑料袋里掏出刚买的点心当街品尝,可这些毕竟是甜食,也不能当晚饭吃,我还是倾向于品尝当地人爱吃的一些风味小吃,最终在老街街口附近的一条小胡同里,发现了一些大排挡,里面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大多为本地人在享用,没错,晚饭就该在这里解决。这是一个明档,所有的品种都一目了然,最受食客欢迎同时也是店主力荐的是粉丝牛肉煲,3元钱一煲,多加肉4元,现配现煮,量足,味道鲜辣,很是不错。店家的炒面也不错,是用笋丝配着炒的,很实惠,妻说明天还来这里吃。屯溪市的闹市区好像就是在以钟楼为中心的周边地带,人群熙熙攘攘;此处还有一个肯德基,里面坐满了人,这种洋快餐店面所在的地理位置在现如今的中国中小城市中似乎已经成为了闹市的地标,就像肯德基20年前在北京乃至中国开第一家店时,店址选择在前门一样, 那时候的前门真是非常热闹,绝对是北京的市中心,不像现在已是夕阳西下,风光不在了。钟楼附近还有一个叫“家得利”的超市,挺大的,东西也挺全,妻买了一些牛奶水果之类的食品,说是这几天这些东西吃得少,营养不全面;城里人就是事儿多,人家农村的孩子不吃这些不也一个个脸蛋儿红扑扑,身体棒棒的吗?吃完买完,下起了毛毛细雨,打辆出租回饭店,车费5元。牌坊群 斗山街 丰乐村2月13日,年初五。起床后大家就急急忙忙地准备出门玩,黄山真是个好地方,谁也不愿意赖在被窝里浪费这宝贵的时光。今天的计划有点儿前紧后松,先去棠樾牌坊群转转,然后再去歙县县城走走,之后赶到岩寺镇英英的父母家去吃中饭,下午的活动再视情况而定。从屯溪到棠樾很方便,长途汽车站乘坐到歙县的公车,上车后告诉售票员你要去牌坊群,快到的时候她会很负责任地叫你,票价是5元/人,下车后会有三轮摩的司机异常热情地招呼你坐车,仅需3元钱就可送到鲍家花园或者牌坊群的门口,若你表现的有些三心二意,他甚至表示可以免费坐车,只需在买门票时向售票员表明是他送你来旅游的即可,这当中的玄机便有点儿不打自招了。鲍家花园没有进去。久居北京,颐和园、紫禁城中的御花园,还有什么郡王贝勒府中的私家花园,都反反复复领略过精华所在了,对这些新翻修的人造景观总有点儿抵触,不过摩的司机说鲍家花园内的盆景还是值得一看的。棠樾牌坊群是棠樾村鲍氏家族经明清两代而建成。鲍氏家族是徽州的旺族,历史上曾出现过“上交天子,藏镪百万”号称江南首富的鲍志道,显赫的家族创造了显赫的牌坊,这牌坊在古时候可是极高的荣誉象征,想当年明清徽商鼎盛时期,曾出现过“无徽不成镇”的盛况,胡适之先生就曾说过:“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地方只是一个村落。徽州人来了,就开始成立店铺,逐步扩大,把小村落变成小市镇了。”徽商的财力曾左右国家的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在此期间朝庭对徽商自然恩宠有加,徽州的族人们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钱多了,官大了,出名了,自然就想光宗耀祖,于是纷纷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修建祠堂,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棠樾村这七座牌坊确实气度不凡,它位于四面平畴之间,石柱拔地而起,座座牌坊呈半弧形展开,按“忠、孝、节、义”顺序排列,明代的三座,清代的四座,保存完好,古朴典雅,蔚为壮观;这牌坊下面的青石板路原本就是古徽州的官道,遥想当年,车马隆隆,人来人往,莫不抬头仰视,这份尊荣表率,极易在古徽州大地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而程朱理学等儒学道德不言而喻则被自自然然地积淀传扬。牌坊群附近还有鲍氏家族的敦本堂(男祠)和清懿堂(女祠),规模气势虽不及宝纶阁,但里面除了摆放家族的一些碑石、家训外,还展列了一些徽州其他地点处有特点的牌坊模型,像一座小型的牌坊博物馆,很有看头。在清懿堂里有一组“送夫经商”的蜡像重现了当年徽商与妻儿别离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村头水口边,杨柳依依,妻子怀抱幼童,面罩愁云,唇翕微张,似叮咛远出家门的丈夫多多保重身体;走在乡间小道上的丈夫,身着长衫,肩挎包袱,强忍热泪,频频回首,与妻儿依依惜别,也许这一走真的就是十年八载乃至更长……。曾记得有一首徽州民谣这样唱道:悔呀悔!悔不该嫁给出门郎,三年两头守空房,什么大厅堂,夜夜孤身睡空床。早知今日千般苦,宁愿嫁给种田郎,日在地里忙耕作,夜伴郎哥上花床。牌坊群的门票很贵,50元/人。入门后有村人导游,见散客来,便蜂拥而至,10元全程讲解,我们就请了一位大姐作为陪同,听她讲故事说缘由,还动作熟练地为我们照相,不过要是参观的人多,这笔费用倒真可以省一省,巴掌大的一片地方,侧耳听听团队导游的讲解也很实惠。从棠樾牌坊群出来,天阴沉沉的,没有等到从歙县县城过来的公车,便打了一辆摩的前往歙县县城,想去看看那里著名的八角牌楼、斗山街。歙县县城原是古徽州的州府所在地,棠樾村距离县城大约有13里地,摩的司机开价20元,砍到15元钱成交(还是当了一回鱼肉),走小路,一路颠簸,车到歙县太白楼,司机说前面有查超载的,让我独自下车步行过桥,他带着妻儿绝尘而去,在桥那头将他们卸下。这是新安江上的一座老桥,走在上面,远眺苍山溢翠,白鸟低飞,近观江水青青,扁舟自横,景致真的很好。桥很长,走了一会儿才到另一端,和妻儿汇合后,逛起了歙县县城。歙县和我们13年前来的那次比,除了人比上次多了不少外,城市变化不是很大,由于中午还要赶到岩寺英英的母亲家吃饭,所以省去了行知公园等景点,直奔许国石坊。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牌坊”,俗称“八脚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小时候就听外公外婆讲过这个牌楼的来由,许国是明朝嘉靖、隆庆、万历的三朝元老,官至人尊,他这座经过万历皇帝恩准建造的牌楼,四坊架连,八脚并立,无论从规模还是样式来看,在民间都堪称极品,在建筑上代表着16世纪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牌楼上镌刻的“大学士” “先学后臣”等楷书刻字,表明了许国大学士是凭着真才实学攀登仕途高峰的,所以感觉它更像是一尊 “科举纪念碑”。“三间草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在这种读书入仕,科举成功,上台入阁可为家族,为故乡带来无上荣誉的精神力量感召下,据统计徽州明清两代中进士者为542人,举人多达1513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 “父子宰相”、“四世一品”等经典事例被津津乐道,广为传颂,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这个灵秀之地不断培养着人文力量,积蓄着地域精英。八角牌楼下面有一个售票桌,上次来还没有,现在却对前来游览的外地人收钱,很反感这种做法,从牌楼向上走就是歙县最繁华的斗山街,这是一条老百姓居家过日的必经之路,外地人穿过牌楼被售票员盯上了就要交买路钱,不交的话就要和她大费口舌,大败游兴了,既不能瞻仰又不能照相,只能目不斜视快速通过,这种靠许国先生盘剥今人的做法也太失古风了吧。斗山街很热闹,可能是春节的缘故吧,人来人往的,入口的地方有一些新建的被当作商铺用的仿古建筑,越往上走,老房子越来越多,巷岔里面都是民居,街的两侧有一些食摊,主要是毛豆腐、臭豆腐、烤串、馄饨之类的小吃,生意均不错,妻对一家现烤现卖徽州油酥烧饼(又称火炉饼、炊饼)的小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驻足观看良久。这家小铺位于斗山街的街尾,看样子是一间夫妻店,女人在屋内挽着袖管,将白面粉与素油搅拌后,揉擀成皮,再把已切碎混合成馅的霉干菜和肥膘肉包入其中,然后用指尖撮一点儿芝麻洒在饼坯上,最后的工序由男人在屋外负责,将饼坯有序地放入用大汽油桶改制的火炉中,把饼坯贴于炉壁,待烤熟后取出,此时的油酥烧饼个个小巧饱满,颜色金黄,那扑鼻的香气能把人熏个跟头,趁着鲜热尝一口,绝对是一种陶醉中的满足,价钱才0.25元一个。斗山街上少不了有卖文房四宝的的商铺,这些店铺大都静静的,飘着淡淡的墨香;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这些彰显徽州文化底蕴的宝器,或单独陈列,或集中在一个锦缎的盒子里。对于徽州的纸笔,我没有太多的认识,可是对于歙砚、徽墨,却有着一段儿时的情结。外婆在世时和我说过这么一件事,文革期间她身患胆结石需动手术,但当时她已失去公职,没有了公费医疗,家里又没多余的钱看病,走投无路之间,外公只得把家里祖传的一块歙砚卖给了信托商店,竟然卖了300多块钱,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天价。至于徽墨,早年家里还真存过一些,那时没有收藏升值的概念,我刚上小学时,家长就让我保存,只觉得那墨的味道和别的墨味道不一样,闻起来香香的,上面还刻着山水人物什么的,有几块还用金字题着一些诗句。长大后看了些书知道了一点儿有关徽墨独誉神州的来由:徽墨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圭父子,南唐后主李煜,酷爱书法绘画,令召奚廷圭担任墨务官,并赐国姓,于是“奚”氏变为“李”氏,李廷圭遂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曾出现过“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宋善和3年(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大家之墨,遂统一定称为徽墨。好的徽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据说许国大学士的高徒,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曾对当时徽州制墨大师程君房所制的“玄元灵气”、“寥天一”等墨赞美不绝:“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从斗山街原路返回八角牌楼已近中午,英英来电话催了,在街口对面急急忙忙地打了一辆摩的到岩寺镇,这回价格很公道,15元,车速很快,感觉有点危险,还挺颠,不到半个小时,就看见了英英带着女儿正在丰乐村口等着我们。丰乐村从外观看和牛头口村有着天壤之别,这是一个完全城镇化的村落,村里面每家每户都盖着2、3层楼高的房子,一样的白墙黑瓦,一幢接着一幢,还有幼儿园和小学校,建设的很有规划;楼和楼之间的间距很大,预留了菜地,一垄垄的青菜长势喜人,这时才有些许身在农村的感觉;村旁就是那条著名的出过“十里四翰林”的丰乐河,杨柳依依,绿水泱泱,别有一番情调。1938年2月,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7千余名官兵改编而成的新四军,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率领下就在此处集中整编,军部及政治处就设在附近的金家大院,现在已经被开辟成黄山市红色旅游景区。英英的父母非常客气,做了一大桌菜来款待我们,鲜冬笋、扁尖笋、圆筒笋、豇豆干、山菇、石耳与农家鲜肉、腌肉相配,再加上从自家菜地里采来的时令蔬菜,经炖炒煮烧后所成的各式徽州农家菜,鲜香四溢,味道自然一流。英英的女儿婷婷从未吃过肯德基,饭后英英便带她和我们一道坐车回屯溪,逛逛街,吃吃饭。妻对屯溪老街的印象非常好,在KFC吃完晚饭送走英英母女后,冒着蒙蒙细雨又拉着我和儿子逛了一大圈,选购了许多中意的竹筷,儿子在街上也挑了一些生肖工艺墨,准备回京后送给老师和同学。在临回饭店前,妻说昨天的徽墨酥没买够,有些散装零卖的糕点昨天去晚了也没品尝到,结果又转了一趟“筱苏州”方才罢休。3元钱在屯溪钟楼叫了一辆3轮黄包车回新南国,车吱吱扭扭地地向前行,坐在上面朦朦胧胧地看着昏黄路灯下映射出的丝丝细雨,呼吸着雨中山城那清新湿润的空气,感觉好舒服。天人合一的宏村 朴实自然的徽菜2月14日,年初六。早上的雨真大,叮叮咚咚地敲打在饭店窗户的玻璃上,拉开窗帘,只见一团团的白雾绕着正被春雨刷洗着的青山。在平时,这种天气是极适合于赖在床上的,可今天计划要去宏村游玩,这可是这趟黄山徽州行的压幕大戏啊。从屯溪去宏村首先要坐长途车到黟县,春节时车很多,基本上随来随走,车票为春运价格,10元/人,比平时上涨了2元。乘客很多,大多是走亲访友的本地人,但绝对没有超载现象,坐着很放心。从屯溪到黟县县城,一路依山傍水,雨中的徽州风景迷人,1个半小时路程过得很快,途中穿过隶属休宁县的齐云山,这也是中国的一个道教圣地。到达黟县县城,往宏村需步行到长途汽车站后的大桥处等待前往宏村小车,这时雨越下越大,在大桥处等车的人也越聚越多,可车却杳无踪迹,好不容易来了一辆从宏村过来的小车(这种车我真不知应该叫汽车还是摩托车,4轮,有方向盘,但走起来发出的却是“秃噜秃噜”的摩托声,车速又比拖拉机快多了),往往是还没等人都下完,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扒着车门往上挤了,想打个出租去吧,又被漫天要价吓着了,没办法,只能不顾斯文硬着头皮往前冲了;见来了一辆小车,就拖着儿子直奔车的后车厢,卡位很好,门一开,等人一下完,便跳了上去,顺手把妻儿也拉了上来。前后不过一分钟的时间,后车厢就挤满了人,中间还被塞了一台29寸的电视机;车票3元钱/人,比平时涨了一元;后车厢的地板上满是沾了水的泥脚印,没法子坐在地上,想站着头又顶着车篷,只能像虾米似的弓着腰,手抠着车帮蹲着;司机估计是怕乘客太多,车在行进当中有人会被甩出来,所以把后车厢的门也锁上了,里面一片黑暗,像一个大闷罐,憋的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只有前部和驾驶室连接处露出一点儿亮光。车开动了,雨水哗哗地打在顶棚上,车在晃悠颠簸,能感觉到在走山路,但车外如何,却无从知晓,只感觉速度很快……儿子平时叽叽喳喳的,此时却在这黑洞洞的车厢里一声不吭,惊恐地瞪着双眼,两只小手紧紧地抓住我。我开始后悔刚才没有打出租车,把全家人的生命完完全全寄托在旁人而且是一个安全性极差的工具上,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大约熬了20多分钟,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宏村到了。“枕山、环水、面屏”是徽州古村落体现人居与自然紧密结合的要素,宏村简直就把这些要素推演到了极致,雨雾之中的宏村美的让人晕眩。村后远山空朦,雾倚青山,村前溪水环绕,孤舟自横,村内青瓦粉墙,飞檐翘角,如果用木框将其镶上,它实在就是一幅中国山水画的旷世杰作,那水墨之韵,浓淡之间,令人置身其中,神思飞扬。买了门票(55元/人),打着雨伞,听着雨声,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开始了走街串巷宏村游。在来之前就得知宏村村落的整体布局是借鉴了牛的生理结构,亲眼所见,果不其然。村内有一条活水绕过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九曲十八弯的水圳形如“牛肠”穿庭入院;村中那口原有的小泉窟,被开掘成一个宽阔的半月形水塘,村民们按照民间“花开则落,月满则亏”的说法,取“花未开、月未圆”之境界,称之为“月沼”,平滑似镜,状如牛胃。在村口原本是私塾学堂的位置附近,村人又挖建了南湖,碧波荡漾,酷似牛肚。天然的地势落差把月沼,水渠,南湖,溪水,组成了一个活水系,流水不腐,清澈洁净,村民饮水取用,俯拾即是;淘米洗菜,方便卫生还有利于民宅的防火;人们在溪水下游种荷养鱼,蓄水洗衣;又在水口各支流交汇处盖磨房,置水碓捣米、磨面、揉茶,充分利用水能资源。现在看来这种仿生学的建筑意识,不仅仅是宏村人对农业社会图腾“牛”的崇敬,更体现了徽州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石。清代民居“承志堂”是宏村百余座古民居中最富丽堂皇的一幢,高高的白墙上烙印着百年雨水冲刷的斑驳,气派堂皇的砖雕门楼、花岗石门访、护院、回廊、天井、鱼塘,到处都潜藏着徽州文化的脉络气血;其主人汪定贵生于清道光年间,先后在九江、芜湖、安庆当伙计,后从事糖、盐生意,纵横商场,富甲一方,咸丰五年(1855)开始在家乡建造大屋,承志堂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单凭其中的九个天井就可感受豪宅之恢弘气势,前后院、东西厢、书房、小姐阁楼、佣人房和吸大烟、打麻将的处所泾渭分明;在堂内西侧不起眼的一处三角形旮旯,被巧妙地设计为鱼塘厅,据说是当时管家起居休息的地方,小庭院中十步石梯到水池,上有一方天井,下有二座明塘,曲尺形护栏延伸为美人靠;若坐于其中,香茗一盏,俯首观鱼,抬头望月,平视则可欣赏双面镂空的石雕精品“四喜登梅”图,确实很有小资情调。承志堂后厅还有当时的娱乐场所-排山阁与吞云轩,排山阁是当时打麻将的场所,起自麻将牌叠推碰撞时声若排山的气势;吞云轩,顾名思义便是当时专供家人抽鸦片烟时吐雾吞云的场所;“排山阁”中有一个夹壁墙,据说小妾如果不慎与家中的大夫人相遇,就会藏身此中,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却也避免了一番对面的尴尬;“吞云轩”陈设极为简单,一炕一桌,妙的是屋顶绘有精美的彩绘,可见点点滴滴之间,设计者动尽了心思。 最令人击节叫好的当推承志堂的木雕:“唐肃宗宴客图”座落在正对中门的前厅横梁上,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中门上方面临厅堂处雕刻的“百子闹元宵”图场面壮观,线条清晰,人物神态惟妙惟肖。还有分布各处的“渔樵耕读”、“金钩垂鱼”、及“董卓进京”、“长坂坡”、“三英战吕布”等戏剧图案,构图丰富,雕刻精巧,让人叹为观止。 “从商敛财,归隐行善”,像“承志堂”这样的建筑在徽州并不少见,内敛的徽州人总是习惯于将最好的东西藏匿在家中,然后幽闭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品味着三雕里的芳华,在当时那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里,实际上每个普通人都有这么一个衣食富足享受生活的田园美梦,只不过徽商有足够的物质财富能将这种愿景变为现实;在赚得钱后他们并没有将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选择了叶落归根,倦鸟归巢,将满腔心血倾注在修园建屋上面,这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徽人所崇尚的 “天人合一”,讲究的就是适时而为,和谐安宁,而归乡无疑是修身养性,与山水对话,淡褪铜钱戾气的最佳归宿。“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 “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这些徽州古民居中的对对楹联,正是他们的处世写照。“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站在 “卧虎藏龙”中大侠李慕白曾经牵马独行的南湖石桥上,频频回首,依依不舍。从宏村回黟县县城比来时轻松了许多,在村口的道路上截了一辆小皮卡,虽然后排还是挤坐了5个人,但好歹也是坐着,边走还可以边看看路两旁的青山绿水,很知足了。县城的雨下得好大,儿子的鞋完全都淌湿了,已过正午,还没有吃饭,真是感觉有点儿饥寒交迫了,赶忙在长途汽车站对面找了一个开间式的小饭铺歇息打尖,妻把儿子的鞋放到小煤炉上的烘着,又忙去旁边的小服装店里买袜子,我在这厢点菜,要的是极普通的3个小菜:扁笋炒肉、香菇油菜、麻婆豆腐,可能是太饿的缘故吧,炒菜的大姐刚把第一个菜炒好端上,儿子就迫不及待地抱着那个米饭尖冒头,口大肚深的青瓷碗吃了起来,夹一口菜吃一口饭,那一招一式真得是有模有样,很有节奏感,不用大人催嚷叫唤,连米饭都不带掉一粒的,不一会儿的工夫,儿子就吃它个盘干碗净,连香菇青菜底儿都冲汤喝了,这是从前绝没有看到过的,时至今日,我和妻只要谈及此事就直想发笑。回到屯溪已近4点,小睡了一会儿,便又起身前往 “筱苏州”陪妻补买徽墨酥,这已是连续三天了,搞的售货员大姐都熟悉她了,这东西可真有魔力,要不妻怎么对它有这么大的瘾,总说买不够呢!明天就要离开徽州了,有些名气挺大的徽菜美食还未品尝过,本想在位于老街街口处一家装修不错、灯火通明的徽菜馆吃饭,可进去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全都是人,吃顿饭还要排长队等位,只得放弃。顺着街巷往外走,来到钟楼附近,看到有一间竖写着“徽菜楼”(好像是这个名字,记不太清楚了)的菜馆,规模看起来还可以,里面也满是食客,不过还剩有几个空位,但需和别人拼桌吃,和妻一商量,决定就在这里享用在徽州的最后一顿晚餐。徽菜来自徽州,源于黄山,这个特殊地理环境所提供的美食资源极为丰富,盛产绿笋、香菇、黄花,木耳、山鸡、班鸠、野鸭、野兔、石鸡等等,这些在过去全都是天然的,野外生、野外采,仅竹笋就有十多种,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原料的独到之处;徽州人朴实无华,待人极重情义,不搞虚假客套那一套,所以传统徽菜最大的烹饪特点便是朴素实惠,重油、重色、重火功。山里人坦诚待客的浓郁特色,从菜品上面就能看出个究竟。你如果有机会去徽州山里人家,他们都会把你当作自己家里人一样,自己喜欢吃的,也拼命做给你吃,而且主菜就是主菜,配料就是配料,本本份份的,不搞花里胡哨那套东西,就像我们曾经在英英家吃过的冬笋排骨汤,鲜笋鲜肉,用木炭小火久炖,炖到汤浓似乳,味道鲜醇芳香,火功到了自然成;听说古时徽州人用木材作燃料做菜还要讲究,不仅有炭火的温炖,还有柴禾的急烧,树块的缓烧。又如徽菜重油,这虽与现代营养学的要求不符,但油多菜香,味道肯定是差不了的,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徽州,偏偏很少有见到大胖子的,这想必和徽州产名茶出山笋有极大的关联,油再重,徽人多饮点茶水,多吃点笋丝什么的就把肠胃刮干净了。服务员拿上来的菜谱里并没有“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之类的徽菜鸣世之作,即使有,我也吃不起。点了“臭鳜鱼火锅”“葛粉圆子”这几道久闻其名但未曾谋面的传统徽菜,母亲一直对家乡的这道“臭鳜鱼” 也叫“腌鲜鱼”念念不忘,常说这菜鲜的一塌糊涂,所谓“腌鲜”,在徽州土话中就是臭的意思,此菜所有的“鲜”恰恰来源于这个“臭”字,据说是徽厨把捕来的鳜鱼先腌后囟,烧制时才去鳞去腮剖腹去内脏;洗净后晾干,再配以山笋、火腿、辣椒等佐料烧制,端上桌时散发着一股特殊的发酵香味,肉是蒜瓣肉,与骨刺分离,细嫩滑腻,醇厚入味, 49元一锅,物有所值。“葛粉圆子” 中的葛粉是来自一种徽州人叫做“葛”的野生藤本植物,它的根部很粗,富含淀粉,村人将葛根挖取回来,洗净后舂碎,再用清水浸泡,滤去渣子,即可提取出葛粉,民间又称之为“长寿粉”,具有清凉解热、生津止渴、抗菌解毒等诸多功效,是难得的天然绿色食品。做“葛粉圆子”时只要将五香豆腐干、香菇、冬笋、虾米等配料切成细丁,再倒进葛粉混合均匀,然后加入适量开水搅拌至稠糊状,轻捏成型,蒸至熟透后便可食用,从外表看圆子好像像一个个水晶果冻似的,吃一口糯香鲜滑,柔韧适口。徽菜中无论是农家土菜还是能上台面的官菜,都喜欢搁火腿调味,“春上户户晒咸肉”,你要是春节前后到徽州的农家堂屋里去看看,那吊挂在梁上的一块块红通通的腊肉、火腿,真的是非常诱人;美食学家曾言道:“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徽州”,这话我个人认为多少还是有些根基的,浙江金华地区古属徽州边缘,是徽商首先到达的地方,李白在金华就曾留下诗名:“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桨入新安(徽州)”。再见了,徽黄2月14日,年初七。节前就托英英帮忙买从黄山回北京的车票,可惜未能如愿,只得在北京提前异地购买到了从南京回北京的火车票,每张加了5元钱的手续费,还是很方便的。从屯溪到南京的是一辆金龙客车,全程对号入座,原价70多元,春运期间涨了20元,小孩没有优惠。中午12点整发车,走的是经过歙县、绩溪的国道。天阴沉沉的,衬着此时的心情,坐在车里,隔着蒙蒙的水气,眼睛贪贪地看着窗外:重峦叠翠,烟树葱茏,云雾在山壑间缓缓流动,迷朦中张扬着醉人的青绿,黑白处凸显着光与影的和谐;随处可见的飞泉小溪就像是上天赐予的琼浆玉液,再一次静静地冲洗着曾经疲倦的心灵,黄山、徽州,真的要和你说再见了。(西海吹雪)(黄山下雪了)
本文链接:/youji/127171.html
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
版权申明:
①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在本网本稿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评论,文责自负。
③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a6com(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地区旅游
相关旅游游记攻略
伊通旅游指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55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