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权威人士搞乱中国政体给讲讲龙族PK怎么样

| 漏洞检测 |
| 隐藏捆绑 |
比“权威人士访谈”更重要的一次讲话
◎智谷趋势丨严九元 “这是习近平自3年多前掌政以来,对中国经济发表的最详尽阐释。”香港南华早报这句评论所指的,并不是9日刊发在人民日报并引起朝野热议的“权威人士访谈”,而是10日公开的习近平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
◎智谷趋势丨严九元
“这是习近平自3年多前掌政以来,对中国经济发表的最详尽阐释。”香港南华早报这句评论所指的,并不是9日刊发在人民日报并引起朝野热议的“权威人士访谈”,而是10日公开的习近平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文。
很多人因9日的“权威人士访谈”而忽略了这份重量级讲话,但事实上,在这篇一万九千余字的讲话稿中,不仅从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梳理出中国经济所处的坐标定位,而且有针对性地回应党政系统的困惑。习近平本人公开对中国经济作如此详尽的阐释,还是首次。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梳理其脉络依次是:
1.经济发展新常态
2.新发展理念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理念落到实处
一句话,经济形势彻底变了,要怎么看,怎么办,讲话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纵观全文可以发现,在许多方面,习近平的讲话与《人民日报》“权威人士”的专访内容一脉相承,不过有两大不同点值得注意:
第一点,最高层首次将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切割。
此前,外界在论及“供给侧改革”时,时常将减税作为此项改革思路的重头戏,甚至是衡量“供给侧改革”力度的首要标准。一句话,减税不给力,“供给侧改革”就会成为空话。这是典型的西方供给学派的看法。
但是,在讲话中,习近平明确进行了澄清:
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供给学派强调的重点是减税,过分突出税率的作用,并且思想方法比较绝对,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只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只是一个税收和税率问题,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将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切割,是对“供给侧改革”的中国特色的赋予。
第二点,自去年以来,股灾、E租宝等互联网金融骗局相继发生,金融风险引发关注,也暴露了监管机构的治理能力的短板。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提醒地方主政者:
一段时间以来,在安全生产、股票市场、互联网金融等方面连续发生的重大事件,一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对各种项目、投资、金融活动,要深入研判、评估风险,不能见钱眼开,有奶就是娘。简政放权、先照后证不是不要管理了,该管的还要管,上级部门放的权,下级要接住,不能出现真空地带,这也是守土有责。
话说到这个份上,地方自然不能不加强金融管控。
此外,分析人士悦涛在其公号“深圳经济观察”(ID:shenzhenjingji)还注意到,在本次讲话中,重庆是习近平唯一提到、而且四次出现的地方省市。悦涛认为:
四提重庆,说明对重庆的高度认可,意在强调有为政府。
在讲话之前,习近平1月初刚考察过重庆。重庆的产业集聚,是典型的“有为政府”效果。借此给出的方向是:政府必须有为,而不是坐等市场送钱来,也不是等企业、靠银行、要中央。
反而地方政府的有为一旦见效,中央在政策上会给更大支持。
另外,重庆市长黄奇帆很可能有更进一步的空间。
此前对供给侧改革一直有两种声音:制度VS生产。习近平此次表述说明短期重点是生产端,制度改革是长期性工作,还要探索。
对地方政府来说,短期就是抓生产,而且要重视结构。中央可以放水,但不能将资本投入到无效资产和价格泡沫上。
重庆曾被指靠大量借贷发展,但这些资金没有推高当地通胀,没有炒地炒钱,而是进入实体产业,并形成产出和效益。
习近平在讲话中还提及“负面舆论和恶意炒作使一些干部模糊了视线、增加了困惑。
原则是有利于贯彻中央意志,有利于地方干事,有利于凝聚人心。但如何把握“善意的建议”,考验舆论管理部门的功夫。
(责任编辑:幽灵学院)
------分隔线----------------------------
下一篇:没有了
中国网四川南充2月16日讯(曾明辉 杜亚菲)丘陵延绵起伏,山色...
举报虚假新闻: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虚假新闻和其他错误,请...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
[爪游控]人物访谈频道整理文章:下文是Funzio首席设计师DanC...
安徽文明网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明办主办,是安徽...
作为广东省第六批援疆专业技术干部,厚街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
工作日:9:00-21:00
周 六:9:00-18:00
&&扫一扫关注幽灵学院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822|回复: 4
跟新龙族后什么职业pK比较强 玩过韩服的进来说下
主题帖子积分
Lv.2, 积分 2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5 积分
Lv.2, 积分 2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5 积分
本版排名:
本版声望:
主题帖子积分
Lv.2, 积分 2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5 积分
Lv.2, 积分 2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5 积分
不要只说龙族的 说4个种族 那个职业最强 在不吃道具的情况下 因为我不是RMB玩家 呵呵
本版排名:
本版声望:
主题帖子积分
Lv.2, 积分 2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5 积分
Lv.2, 积分 2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5 积分
顺便说下 那个职业 刷怪能抗&&pk能抗 攻击高低无所谓&&只要刷怪PK不能容易倒下就可以
本版排名:
本版声望:
主题帖子积分
Lv.2, 积分 43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6 积分
Lv.2, 积分 43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6 积分
嘿嘿,SS厉害。带2个76吃个镜子。没人可以杀你。
本版排名:
本版声望:
主题帖子积分
Lv.7, 积分 44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85 积分
Lv.7, 积分 44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85 积分
无冷却 SS&&可怕
本版排名:
本版声望:
17173论坛手机优化版正式上线,欢迎使用手机浏览器访问论坛并给我们提建议~:权威人士讲话及其解析
& & &我解析:
&此次谈话,确定了股市进入震荡寻底的市场之路。政策底在上证2638,创指1700,也许未来的市场底,可以是平的,也可以低10%、20%,甚至更多。上证去2250,有何不可?创指去1000点有何不可?也许下一轮就是价值股回归的牛市。
***************************************************************8
:权威人士再现 谈中国经济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一季度,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较好开局,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本报记者近日再次独家采访了权威人士,为中国经济问诊把脉。
  一、经济形势怎么看?
  ■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问: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仍运行在合理区间,好于市场预期。同时,其他一些经济指标也明显出现暖色。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实现了“开门红”,有人认为是进入了“小阳春”,更有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触底,将呈现U型反转。这是不是说明经济发展大趋势发生了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短期和中长期的走向,您的判断是什么?
  权威人士:总的看,今年开局的经济形势平稳。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是,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因此,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到底怎么看?还是要坚持两点论,还是要结合发展阶段和国际背景来看。
  从一季度形势看,我们希望稳的方面,稳住了,有些甚至还出现意想不到的回升。一季度GDP增长6.7%,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部分工业品价格有所回升,工业企业效益由降转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新开工项目大幅增长;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去库存明显加速。
  我们希望进的方面,也有了新进展。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快速增长,居民消费不断升级,
“五一”小长假国内旅游火爆,长三角、珠三角等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需求分析、追求创新和质量效益的地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加强。尤其是各地区各部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按照中央的要求主动开展工作,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然而,不可否认,我们面临的固有矛盾还没根本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也有所暴露。“稳”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老办法”,即投资拉动,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低端、结构单一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就业问题凸显,社会矛盾有所加剧。因此,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而不是周期性的情况下,“进”才是“稳”的根基。“进”,就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这需要时间,目前还处在起步期,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
  我要强调的是,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对此,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有的资源开始寻找新去处,这就产生了创新;有的比较迟钝,还停留在原处等着熬着,指望着什么时候“风水轮流到我家”
  ■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这意味着分化越快越好
  ■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
  问:在经济回暖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经济运行分化趋势愈益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强劲,但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一些资源型省份的经济依然比较困难,有外电称为“两个世界”。这种走势分化传递出什么信号?
  权威人士: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往往向高收益领域集中,出现产业同构化趋势,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产能过剩,产生过度竞争,超额利润消失。此时,有的资源开始寻找新去处,这就产生了创新;有的比较迟钝,还停留在原处等着熬着,指望着什么时候“风水轮流到我家”。这两种情况形成的分化趋势,是规律使然。
  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这意味着分化越快越好。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还有一部分,尝到苦头,但也汲取了教训,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我看也不是什么坏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加速分化,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有活力的地区、有竞争力的行业企业、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分化加快,我国进入新常态,国内的经济分化进一步加剧。去年,中央在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时提出,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重视创新和质量效益的,发展态势都比较好;反之,压力都比较大。今年这个趋势还在延续,甚至在加剧,确实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在可预见的未来,在经济分化中,我国将不断冒出更有活力的地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但有些地区、行业和企业日子也会越来越难熬。与其苦熬,不如苦干。现在这些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干部群众正在抛弃幻想,自立自强,主动促改革抓创新,力争迎头赶上。
  二、宏观调控怎么干?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问:从一季度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升,对于经济企稳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短期刺激仍然好用、管用、还要继续用。对此您怎么看?做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总思路如何把握?
  权威人士:这是大家议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也是国际上高度关注的问题。能不能把握好这个问题,既影响眼前,又涉及长远。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句话,也就是说,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当前,落实好以上新理念、总基调、大思路,宏观政策要突出三个要求:
  一是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力度。
  二是坚定不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三是注重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增强各方面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在工作中要做到“两个确保”:
  一是确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要全面、准确、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真正积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就要更加突出。
  二是确保中央的政策落地生根。中央多次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把今年的经济政策真正落地。适度扩大总需求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得到各方广泛认可,只有扎实向前迈进,才能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使经济形势不断朝着好的方向转化。
  ■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
  ■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
  ■我们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保持战略定力,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确、政策对路,一旦用力过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酿成风险
  问:一季度的成绩单显示,一些问题正在得到化解,另一些问题又露出苗头;经济工作面临“两难”“多难”和“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复杂性。那么,宏观调控的着力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
  权威人士:俗话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困难,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困难,这很正常。问题在于如何准确判断困难的性质,采取正确措施加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秉承“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理念,坦然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勇于闯关夺隘、爬坡过坎,一点一点攻坚破冰,一年一年发展壮大,一步一步走了过来。
  当前,确实存在一些“两难”或“多难”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一方面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高杠杆,如果急于克服下行压力,杠杆率就会进一步提高,怎么办?那就要具体分析问题的性质,看看哪个问题更是要害。
  我国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即使经济出现较大幅度下行,社会就业也能保持总体稳定,何况我国经济也下行不到哪里去!所以中央一直强调不以增速论英雄。但是,杠杆问题就不一样了。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这么一比较,就知道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儿,就知道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两难”也就成了“一难”。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比如,一些国家曾长期实施刺激政策,积累了很大泡沫,结果在政策选择上,要么维持银根宽松任由物价飞涨,要么收紧银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两难”,左右不是!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汇市要立足于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发挥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同时,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找到了着力点,在操作上还要把握好两点:
  一是避免短期化行为。全球经济要从国际金融危机中走出来,需要经历一个较长过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是一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保持战略定力,要树立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保持滴水穿石的耐心,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二是避免不适度。无论是需求政策还是供给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结构政策,无论是发展政策、改革政策还是社会政策,都要把控好
“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确、政策对路,一旦用力过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酿成风险。比如,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汲取。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接下来中央还要专题研究,并尽快推动贯彻落实
  ■“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从具体操作看,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问: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国内社会普遍关注。这项改革是否已形成一揽子成熟的工作方案?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下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权威人士: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结构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西方国家多党执政的痼疾,没几个政治家敢于真正付诸行动,结果是“心想”而“事不成”。我们有制度优势,一定要形成共识、狠下决心,马不停蹄向前走,千方百计抓落实,扎实作为见成效。
  去年以来,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作了全面深刻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进行了全链条部署。在今年
1月份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专题研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提出了“五个搞清楚”,即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谁来干,搞清楚怎么办。
  按照这样的要求,中央各部门紧锣密鼓,认真细致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针对性较突出、政策措施较明确,可操作性也较强。接下来中央还要专题研究,并尽快推动贯彻落实。同时,各地也主动积极开展工作,广东、重庆、江苏、浙江、山西等陆续发布了本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不少企业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主动抑制盲目扩张冲动,收缩战线、突出主业,有的已从“减量提质”转为“量质双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各项任务之间有关联互补作用,都要统筹兼顾,动态优化,积极推进。从具体操作看,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各阶段也要有不同的着力点。年初以来,一些政策已陆续出台,比如,降成本的措施不断充实,补短板的力度不断加大。下一段,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等措施也会向纵深推进。这项工作的“减法”色彩较浓,不可避免涉及人和钱,即就业和债务问题,难度和要求都比较高。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好决定性作用。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自我革命
  ■那些本身没有行政干预、市场机制发挥较好的领域,就别再去指手画脚了
  问:年初至今,去产能、去库存开始在一些地方初显成效,但行政干预在其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由此引发一些争论,甚至有舆论质疑“去产能”是“一刀切”“搞摊派”“计划经济老一套”。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行政手段是否必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当怎么摆?
  权威人士:这里要厘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好决定性作用。但是靠什么手段能做到这一点?“解铃还须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自我革命。比如,减少对“僵尸企业”的补贴,不靠行政命令、单靠市场行吗?
  当然,那些本身没有行政干预、市场机制发挥较好的领域,就别再去指手画脚了。比如,消费品领域市场化程度高、竞争相对充分,市场能够自动出清,他们去不去产能完全可以依靠市场调节。一句话,不管用哪种手段,最终都是为了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握好的关键点。
  完成“五大任务”,各级政府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带头作为:
  去产能,各地要明确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
  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去库存,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
  降成本,就要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掉,把行政审批减下来。
  补短板,就要注重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体制机制。
  ■短期内,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处理好“稳”与“调”的关系,关键是把握好“度”,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把深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
  ■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
  ■要加减乘除并用。在去掉无效产能的同时,也要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相当多的地区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区,让人感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问:现在对去产能、去杠杆有些疑虑,认为与稳增长存在一定冲突,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这个问题怎么看?市场出清了,后面能否接得住接得好?
  权威人士: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
  从长期看,稳增长与调结构是一致的,结构调整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去产能、去杠杆有助于结构优化和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对这一点,大家有很强的共识。但在短期内,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矛盾。例如,去产能或许会影响一些地方的GDP和财政收入,去杠杆会使一些风险显性化。但如果不去,不要说长期稳不住,短期效果也越来越差,“僵尸企业”会越来越多,债务越积越重,加剧财政金融风险。处理好“稳”与“调”的关系,关键是把握好
“度”,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把深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
  必须明确,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比如,一些产能过剩领域的企业,亏损加大,拖欠的工资增多,银行很痛苦,职工也很痛苦,而且越拖越痛苦。怎么办?长痛不如短痛。对这些企业进行“清盘”,既可以释放出土地、信贷等稀缺资源,也使这些企业的职工在纳入社保、接受培训后走上新岗位,看到新希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减乘除并用。在去掉无效产能的同时,也要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新的发展动力。这既需要决心,也需要咬定青山的努力、实实在在的政策。实践证明,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相当多的地区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区,在这轮发展中,孕育了一大批新动力,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感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不过,个别地方旧的矛盾、历史负担较大,短期调整确实难以见效,但也得迈开步子,“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四、预期管理怎么办?
  ■稳预期的关键是稳政策,不能摇来摆去
  ■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我们的成绩和不足都摆在那里。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
  问:这几年,对于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不是很稳定,乐观情绪与悲观论调并存。从中可见,对经济现状和市场行为的深入研究还不够,存在“观点偏执”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好社会心理预期?
  权威人士:预期并非无中生有,也不是无关痛痒,它来自现实,又影响着现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本质上是预期管理。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更加复杂多变,导致预期不确定性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注重加强预期引导。
  怎么稳预期?关键是稳政策。
  首先,大政方针不能动摇,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一点,中央从来没变过,而且多次重申,内涵越讲越清楚,各地各部门都要准确把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来摆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越明确,落实越有力,市场预期就越好。反之,如果我们还走需求刺激的老路,市场就会担心迟疑、无所适从。
  第三,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说清政策目的和涵义,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还有,提高舆论引导的可信度也很重要,必须实事求是,拿捏好分寸。我们的成绩和不足都摆在那里,适当的正面宣传对引导预期、提振信心是必要的,但是,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对学术上、专业性的不同意见,要允许各抒己见,鼓励从专业层面展开讨论,真理越辩越明,对稳定预期也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不但要肯干、敢干,还要能干、会干,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三个“关键少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企业家既有“恒产”又有“恒心”。建立“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在一些具体政策执行上,不要盲目翻旧账,使创业者有安全感
  问: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人的作用更为重要,特别是“三种人”,即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在您看来,这些群体的积极性有没有激发出来?怎样形成全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力?
  权威人士: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不但要我们肯干、敢干,还要我们能干、会干,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大家有了方向,有了希望,工作积极性越来越高,能干、会干的人越来越多,成效也会越来越明显。同时,也要看到,不理解、不适应的现象依然存在,发挥上述三个“关键少数”的作用,还要做大量工作。
  企业家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体系适应能力的主导力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包括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家。现在最关键的是通过保护产权、知识产权,使企业家既有“恒产”又有“恒心”。要建立“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在一些具体政策执行上,不要盲目翻旧账,使创业者有安全感。
  五、经济风险怎么防?
  ■今年伊始发生的股市汇市动荡,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场的这种“超调”行为简单理解成只是投机带来的短期波动,而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内在脆弱性上找原因
  ■在现实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对各类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隐患,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摸清情况,做好预案
  问:去年至今,银行业利润下滑和不良资产率上升颇受关注。一季度资本市场也一度发生较大波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能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权威人士: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个核心出了问题会拖累全局,会拖累全面小康的实现。尽管我国金融风险整体可控,特别是银行体系总体抗风险能力较强,但今年伊始发生的股市汇市动荡,也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场的这种“超调”行为简单理解成只是投机带来的短期波动,而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内在脆弱性上找原因。其中,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处理不好,小事会变成大事。
  当前,最重要的是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在利用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长边际效应持续递减的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对各类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隐患,金融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摸清情况,做好预案。目前银行坏账处于上升趋势,是经济问题在金融部门的必然反映。只要我们勇于面对,主动应对,不掩盖和拖延风险,结果就没那么可怕。
  ■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
  ■“保人不保企”,把人员的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训的培训,能转岗的转岗,确实不能转岗的要做实做细托底工作
  问:伴随“去产能”,部分地区和企业出现人员下岗,这在钢煤行业更突出,甚至有一些地方出现群体性事件。请问“去产能”是否会给就业带来冲击,进而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应该怎样妥善处置?
  权威人士:稳定和扩大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是稳的,没出现大的波动。同时,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高技能人才短缺,技能较差的简单劳动力有所过剩,劳动力市场正发挥调整功能,但更要紧的是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当前就业领域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僵尸企业”的处置、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会引起下岗压力显性化。这轮下岗的行业和地区较集中,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其中很多是40—50
岁职工。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相关政策,讲究工作方法,稳妥审慎地去产能: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人不保企”,勇于处置“僵尸企业”。我们强调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但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
  二是要把人员的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训的培训,能转岗的转岗,确实不能转岗的要做实做细托底工作。要有人文关怀,带着感情,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既帮他们解决好生活困难,又助他们提高再就业能力。这次产能过剩带来的一大教训是,距离上一轮国企改革
10多年后,国企“人浮于事”仍很严重,职工“下不来”“裁不掉”,企业办社会、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本轮国企改革一定要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真正把国企建成能面对市场竞争、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现代企业。
  ■社会上认为通胀的人在增加,认为通缩的也不少,各有各的理由。还不能匆忙下结论
  ■保持警觉,密切关注价格的边际变化,尤其是工业品、消费品、资产的价格及其相互作用。对部分食品涨价问题,既要加强调配、保障供给,也不能反应过度,干扰价格信号
  问:今年以来,肉价菜价走高,老百姓很关注,也有担忧。如何既防范可能出现的通胀风险也注重防范通缩风险?
  权威人士:处理好物价问题,是宏观调控的永恒主题。
  从全球经济看,美国开始警觉通胀的迹象,而欧洲、日本都在全力反通缩,新兴市场国家的情形各不一样,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从我国来看,价格形势也趋于复杂。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的过程中,钢材、煤炭等价格明显反弹。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体稳定的情况下,猪肉、鲜菜价格大幅上涨且在春节后仍居高不下,这段时间鲜菜价格已大幅回落,猪肉价格受“猪周期”影响可能还会延续一阵。此外,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部分服务领域价格持续上涨。面对这样的形势,社会上认为通胀的人在增加,认为通缩的也不少,各有各的理由。
  依我看,还不能匆忙下结论。一方面,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工业品价格总体下降的趋势一时难以根本改变,物价普遍大幅上涨缺乏实体支撑;另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充裕,居民消费能力旺盛,出现严重通缩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我们必须保持警觉,密切关注价格的边际变化,尤其是工业品价格、消费品价格、资产价格及其相互作用。对部分食品涨价问题,既要加强调配、保障供给,也不能反应过度,干扰价格信号,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各级政府要及时跟进补贴政策,做好托底工作。
%%%%%%%%%%%%%%%%%%%%%%%%%%%%%%%%%%%%%%%%%%%%%%%%%%%%%%%%%%%%%%%%%%%%%%%%%%%%
& & 解析之一:管清友——指明了中国资产配置方向。
& &&  今天的这篇谈话和去年的权威人士风格一脉相承,实事求是,客观理性,简洁明了。这代表了最高层对经济形势的意见,代表了权威的声音。
  到目前为止权威人士的谈话一共三篇有,分别是去年5月25日,今年1月4日和这次。这其中包含了预期管理的意图,以后可能会在每个季度都看到。
权威人士讲话后债券收益率走势
  谈话的内容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经济的总结评价,对下一步经济的前瞻,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如果文章的思路能够得到贯彻落实,那将是国之大幸。我也是刚学习了权威人士的访谈,非常兴奋。
  1、对于经济反弹的认识,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形,V形,而是L形,而且未来几年都是如此。我们未来经济总体上是一个平的,即便有反弹或者回落,幅度也不会太大。我们之前也总结过,资产轮动非常快,美林时钟时效。来得快去得快,很难抓住规律,呈现短期化、杠杆化特征。
  反弹专门讲到,“即使不刺激,也跌不到哪里去”。彰显了信心,即便经济是平的,也没什么大不了。民生一季度曾经预期,二季度很可能是此轮经济反弹的高点,但持续性是不够的。为什么这么说?当我们处于一个低位均衡时,企业做了去库存的努力,当库存去化到达一定程度,美元阶段性见顶,再加上国内需求,钢价、煤价了出现一定程度反弹。但由于市场并没有出清,价格反弹刺激部分企业(包括僵尸企业)复产,扩大产能之后,价格又会重新下跌,所以持续性不强。这轮黑色反弹也是如此。
  我们的核心建议就是“速战速决”。
  什么时候再次反弹呢?还需要观察。从国际、国内市场过去的历史经验,这种低位均衡没有那么容易打破。
  2、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应该认清形势,主动作为。我们在此前调研中发现,地方政府因为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确实存在央地博弈的现象。去产能过程中可能影响到当地的财政、就业,所以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上并不积极。
  我们认为,市场当然是去产能的主要方式,但安全、能耗、环保、技术标准等指标一定要用,必要的行政手段还是要采取,这也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囚徒困境,在全世界都是难题,短时间内很难解决。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访谈明确提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句话,也就是说,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这句话和1月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脉相承。这主要落实到“三去一降一补”。谈话表明,既要强调总供给,也要强调总需求,但供给侧是主要矛盾,需求不能越俎代庖。也就是说,很多人期待的当年四万亿强力刺激这种思路是不现实的,不要抱有幻想。
  4、强化金融治理,去杠杆。访谈提到“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储蓄泡汤”。这说明高层对于高杠杆的风险是有清醒认识的,希望各位投资者也能认识到这一问题。
  访谈专门降到了金融风险,高杠杆风险。这实际上明确了对高杠杆要严肃对待,对金融领域的风险要严肃对待。甚至有学者说中国金融整顿已经开始了。这对市场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谈话对于降低企业债务,对打破刚性兑付是有明确要求的。
  5、中国在国际主要经济体里,是最有空间和条件做结构性改革的,有条件将经济增速发展到较高区间。和80年代相比,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外的政治家普遍不如当年。当年有里根,有,他们的魄力是非常大的。但如今受到体制限制,西方没有几个政治家敢于真正付诸行动,结果是心想而事不成。反观中国,我们有特定单一体制的优势。而且经济潜力大,回旋余地大,我们是最有空间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也将对世界经济做出贡献。
  6、对于股市、汇市、楼市做出了明确说法,指明了资产配置方向。谈话指出“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也就是说,这几个市场不能被工具化,它该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不能为了稳增长而去刺激。这在我阅读的文件范文内,这个说法是第一次提出。
  股市的功能是什么?“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
也就是说,政府主要是要强化监管,防止异常波动,防止系统性安全,股市涨跌、指数波动不再监管目标当中。
  汇市这次没有将参考一篮子货币,而是“要立足于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发挥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同时,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
意思就是说,人民币的涨跌,应该更多参考市场。我们不希望出现剧烈波动,所以说是“基本稳定”。但汇率涨跌也不应该成为汇率政策的主要目标。
  更是如此。“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应该说,这是对前期一些地方房地产政策的“拨乱反正”。
  7、访谈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到了非常高的高度。谈话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这话说的很重,表明供给侧改革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体现了中央高层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
  我个人认为,这轮供给侧改革有三大核心任务:、金融市场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这都涉及到主要生产要素,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全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具体而言,国有企业要明确国有企业的定位,不能受制于很多传统想法。按照市场化、股权多元化的路子多远的走下去。金融市场怎样推动利率市场化?怎样改变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结构?怎样实现汇率机制市场化?
  国企、金融、土地必须要有所突破,否则很难有大的创新。
  8、预期管理。文件谈到,“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来摆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越明确,落实越有力,市场预期就越好。反之,如果我们还走需求刺激的老路,市场就会担心迟疑、无所适从。”
  这讲得非常到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家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是不稳定的,是摇摆的。如果人们觉得政策一直在变动,势必影响到投资决策。谈话也提到了这一点,这次谈话本身也正是预期管理的产物。
  9、宏观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访谈给出了明确的说法:
  财政政策要更积极,货币政策要更稳健。针对于一季度新增信贷创历史新高,按照访谈的基本论调,后续政策可能会纠偏,大家一定要注重政策在边际上的变化。
  财政政策很重要的一块是PPP,专项资金也下去了。但我们在草根调研中发现两种情况:钱来了,没有项目;钱也没有,项目也没有。所以我担心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
  10、明确稳定和扩大就业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重要的思路是“保人不保企”。“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这与国企改革和去产能紧密相关,是这一轮改革中我认为是排在第一位的改革。”
  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了太多的拉郎配。还是那句话地方政府应该认清形势,丢掉幻想,扎扎实实去产能。
  11、对通胀的担忧,还需要观察。谈话对通胀没有下结论,但已经关注到了。而且提出了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措施。我们之前对通胀其实不是太担心。不过今年以来,在资产流动中确实出现了“脱虚向实”,如今工业品的价格上来了,消费品的价格是否会跟上,这个还有待观察。
  12、从经验来看,在打破刚性兑付,打破大而不能倒的过程中,确实会出现很多金融风险。韩国当时股票跌了一半、汇率跌了一半、债券收益率上升非常之大。这对于政府相关部门都具有启示意义。
  这个过程真的很痛,但绕过这个痛点真的很难。
  问:写得很好,但有多大的权威性,是否能执行,我们有多大的信心?
  :这篇访谈,可以这么说,肯定是代表中央层面最高层的意见,大家不用怀疑。它的贯彻执行,力度也是最大的。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发布社论、整版访谈,也是确定大政方针的基调,也是我党一贯的工作方法。
  问:权威人士对股市的表态后,国家队的干预是否会减弱?
  管清友:我个人观察,股市的基本功能是融资,至于指数的涨跌,只要不发生去年6月股灾的情况,不会出现人们期待的救市。
**************************************************************8
解析二:白话解读讲话潜台词
神秘“权威人士”谈中国经济的潜台词】五月九日,一篇振聋发聩的雄文激荡着股市、债市、商品期货市场和关心中国经济的人们,《开局首季问大势
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这篇访谈文章和我们经常读到的文章恐怕都有点不一样,务实、中肯、专业、观点清晰,官话套话不见,真知灼见显露,建议大家读一读原文。
五月九日,一篇振聋发聩的雄文激荡着股市、债市、商品期货市场和关心中国经济的人们,《开局首季问大势 -
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这篇访谈文章和我们经常读到的文章恐怕都有点不一样,务实、中肯、专业、观点清晰,官话套话不见,真知灼见显露,建议大家读一读原文。
全文逻辑清晰,对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和矛盾,洞若观火。全文大致谈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和问题到底是什么、解决的路径和方法、带有反身性的预期和经济风险,对热点问题不回避。作为证券市场,当然会对此进行解读,周一延续了上周五的跌势,市场出现中等幅度的下跌。关注和投资于股市的人当然会从投资的角度进行解读,不过这篇访谈针对的不仅仅是股市,股市只是经济的一个局部。
对有经济学和市场研究基础的人而言,这篇文章可以结合现实情况能谈的很多,但毕竟经济和宏观调控不是每一个人的任务,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内容,因此,针对访谈中的要点,我们还是来谈谈和股市的关系,会怎样影响股市,对文章中的要点进行“翻译”和解读。
以下引用字体为人民日报自己标出来的重点,红色字体为作者的“翻译”和解读,仅从如何影响资本市场及投资者心理角度解读。
一、经济形势怎么看?
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
宏观调控任务很重,实际的事很多,别跟这总是借“开门红”、“小阳春”等等之类的东西跟这炒,继续弃实向虚。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我今天看到一个媒体就篡改了人家的原话,原文是“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这家媒体直接改成经济运行的L型走势要搞一两年。。。这对吗?人家想要向社会传递的信息是,经济运行和结构改革的任务是长期的,不是一两年能调过来的,大家干点实事好吗?
“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别怕。另外,低效的那些投资老路别走了。
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成熟一点,不要一跌就998,一涨就6124,一万点什么的,什么三根阳线改变信仰?首先,您有信仰嘛?成年人了,客观点。不要总是把一个熊孩子装在一个成年人的躯壳里面还不刮胡子。
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有的资源开始寻找新去处,这就产生了创新;有的比较迟钝,还停留在原处等着熬着,指望着什么时候“风水轮流到我家”
什么是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这样说吧,我连五线谱都不识,如果我弹钢琴和郎朗一个票价,这是市场经济嘛?这正常嘛?要发展,就得干活。这话是告诉我们,你要不去自己找食,你还真能饿死。
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这意味着分化越快越好
很多人听不懂什么是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我来给你讲个故事,我哥有音乐细胞我没有,但我体育比他好,这事很正常,否则莫扎特他兄弟姐妹岂不是都是音乐家了?所以呢,我哥得到了很多乐器和音乐培养,我得到了游泳训练。如果非要让我去参加我哥的小提琴版,他们老师会疯。所谓分化越快越好,就是,我尽量不要去拉小提琴。
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
所谓公平,指的是奖励聪明的和勤劳的。市场的意思不是平均,市场的意思是奖优罚劣。Again,不干真的会饿死,第二,我和郎朗的票价,政府的意思是绝对不能一样,其实本来我要一弹琴直接就收西红柿鸡蛋了,但是,现在有些社会力量,就是非要把他那破锣嗓的票价买出张学友的价格,这对嘛?你干嘛?你不干。怎办,让好的20%在市场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让“八”安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找到自己擅长的项目,比如,咱不弹琴了,咱游泳,孙扬弹琴,郎朗游泳,那是灾难,郎朗弹琴,孙扬游泳,那是牛逼。领导上述几条其实说的都是,这大锅饭,互相拖累,别吃了。
二、宏观调控怎么干?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这告诉你的东西是,咱是个胖子,不是说不能吃,但主要目标呢,是给我跑步!社会中有一些人,宣扬两个观点,第一,减肥也得吃,第二,吃饱了才能有力气减肥。结果是大家都变得更喘。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需要减肥,那么要锻炼要跑步,但也要吃。哪个关键呢?你还想通过吃奶酪蛋糕减肥?你是何居心?
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
这就是给去年宣扬10000点的那些人一个大嘴巴子,不是为了打你,是为了让你醒醒。啪啪啪,醒醒。一个人如果宣扬股市上天,那他的目的肯定就是自己发财,这种人,啪啪啪,你要让他醒醒。
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
不能饮鸩止渴。
我们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人造牛市 -
错误,股市的基本伦理是风险定价,股市的基本功能是投资和融资相联结,投资者完成投资,但不能扭曲市场,融资者以合理的价格融到资金,骗子滚开。此话题,可以关注作者新浪微博@麻黑浮云
4月30日的文章《恢复资本市场功能动态寻找底部》和2月1日文章《不名为题》。里面想说的都说了。
汇市是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市场供需的反应。当然我们得防着点汇率风险。我们真的需要为了促进出口,而让自己的货币贬值嘛?把960万平方公里地里的东西都挖出来,然后让大家在生产线上生产成产品,污染了自己的天空、河流和土地,去换外国的印的纸钞么?真的需要这样么?所为何来?
房子是干嘛的?拉动经济的还是用来住的?它的功能定位,在我们现在的宏观经济条件下,是用来干什么的?它的规律是什么?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件事:
没有一个新兴经济体没有出现过房地产过热和泡沫,同样,也没有一个新兴经济体的房地产泡沫没有破灭。
股市、汇市、楼市,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这句应该意思非常清晰了。
保持战略定力,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毕竟咱是抽过粉的人,知道那个后劲又大又难受啊,真心的。我最近复习了一下胡军版的《天龙八部》,真心话说,那时候拍的电视剧,天,还是蓝的。
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确、政策对路,一旦用力过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酿成风险
开车不能猛踩,雨雪天更不能猛踩!老司机如是说。不听进沟。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我们要不要一直是一个第三世界?
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接下来中央还要专题研究,并尽快推动贯彻落实
后面有新举措,可能会比我们的表述还新颖,勿谓言之不预也!
“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从具体操作看,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L不是一两年,欢迎青年才俊加盟。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好决定性作用。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自我革命
这事关键还是在政府自己了,hope so.
那些本身没有行政干预、市场机制发挥较好的领域,就别再去指手画脚了
这话应该是对某些政府机构和地方政府说的,哥,如果你不能帮忙,请just不要帮倒忙!地方政府:ok,我会justdo
it。中央:no,你just先搞搞清楚形势。
短期内,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处理好“稳”与“调”的关系,关键是把握好“度”,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把深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
道路曲折。我们观众希望:不要把转进当成前进。
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
粉不好抽,不要抽了!
要加减乘除并用。在去掉无效产能的同时,也要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戒烟的最常用方式,想抽一根的时候,吃点瓜果梨桃,花生米,大枣,黑巧克力5的,口香糖都行。替代无效产能,有害产能。干点小买卖,新买卖挺好。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相当多的地区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区,让人感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这次去西部,感受一样,只是很多东西我们没有宣传好。东西是很好的,三日刮目相看的可能是有的。
四、预期管理怎么办?
稳预期的关键是稳政策,不能摇来摆去
机场一直用一个声音广播,XX航班的乘客们请注意,你乘坐的航班即将开始登机,请按秩序准备登机。陕西,胡建,弗兰的机场也都是这个音。要不然,乘客不蒙圈了。关键的麦克风,要拿稳,不能谁都上去说两句,要说也可以,您得先告诉我们观众,辣个戴噶注意了,俺要说的是我的观点,那不一定是事实,谢谢戴噶。
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No 404 please.
我们的成绩和不足都摆在那里。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
有些事吧,明明是客观的,但你要是说出来,就会有人蹦出来说,你怎么这么悲观?其实呢,好事坏事都客观说,观众对你的信任才会增加。非要把煤说成白的,那就像。。。此处省略300字。
不但要肯干、敢干,还要能干、会干,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三个“关键少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激励机制问题
让企业家既有“恒产”又有“恒心”。建立“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在一些具体政策执行上,不要盲目翻旧账,使创业者有安全感
马云:现在我们说的常常是政商关系,以后应该是政商联系!
五、经济风险怎么防?
今年伊始发生的股市汇市动荡,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场的这种“超调”行为简单理解成只是投机带来的短期波动,而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内在脆弱性上找原因
深以为然,这种脆弱性是货币超发造成的系统性的,不是在股市就是再债市,甚至窜到黑色金属系商品期货上。不要总是怪投资者不理性,要看看自己的金融系统的基础是否牢固。
在现实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对各类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隐患,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摸清情况,做好预案
这句话不想解读了,这句话本身就是最强音。
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保人不保企”,把人员的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训的培训,能转岗的转岗,确实不能转岗的要做实做细托底工作
我4月22发过一条微博,原文摘录:“最好的方案是允许钢厂破产清算,钢厂员工全薪照发两年。给缓冲时间自谋生路。”我认为意思一样。
社会上认为通胀的人在增加,认为通缩的也不少,各有各的理由。还不能匆忙下结论
保持警觉,密切关注价格的边际变化,尤其是工业品、消费品、资产的价格及其相互作用。对部分食品涨价问题,既要加强调配、保障供给,也不能反应过度,干扰价格信号
市场很重要,市场产生的信息更重要。尊重市场。
**********************************************
解析三:&私募人士进行解读,谈谈这些政策对A股的影响
权威人士在访谈中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为此,记者邀约了几位私募人士进行解读,谈谈这些政策对A股的影响。
  NBD:看待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具体有哪些?
  西藏银帆投注李志新:在访谈中,权威人士对于股市、汇市、楼市提出了明确说法,谈话指出“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也就是说,这几个市场不能被工具化,它该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不能为了稳增长而去刺激,这个说法是第一次提出。
  而对于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这说明,IPO重启是金融秩序的恢复,而在之前监管层对IPO发行制度进行修改,主要取消现行新股申购预先缴款制度,公开发行2000万股以下的,取消询价环节,由发行人、主承销商协商定价。特别是取消预缴款制度,将使得新股上市对资金面的冲击将大幅减小,IPO对市场的抽血效应降低,间接保护了投资者的权益。
  深圳一大型私募总经理:从监管层面来看,要强化监管,而指数不再是监管的范围,要防止股市的异常波动影响流动性和金融安全。也就是说,监管层主要是要强化监管,防止异常波动,防止系统性风险,股市涨跌、指数波动不再是主要监管目标。从这个思路来看,未来市场的监管将持续加强,而只有先把制度建设好,投资者的信心才会得到恢复,市场期望的牛市自然水到渠成。
  NBD:如何看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
  南京胡杨投资张凯华:市场此前针对中概股回归上演壳资源个股争夺战,股市中的一些所谓壳资源早就炒翻了天,一个所谓的净壳,股价动辄翻番,市场需要冷静,监管层也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对此,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5月6日例行发布会上回应,已经注意到相关舆情,市场认为这类企业回归A股有较大的特殊性,证监会也注意到境内外存在明显价差,壳资源炒作盛行。证监会也注意到市场的这些反应,目前正针对这类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登陆A股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这说明,证监会也在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对投资者作出引导。
  此外,还在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不断的修改更新,5月9日起,深交所施行修改后的交易规则,修改后,深沪两市开盘集合竞价规则完全一致,这也是交易制度上面的不断完善。总的来说,制度的完善对市场而言就是利好,只有制度完善了,投资者对市场才有信心。
  NBD:怎样解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等方面的信息?
  上海一中型私募总监:在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方面,我们可以从近段时间证监会的处罚记录看出,监管在不断加强。此外在信息披露这一块也在不断加强,而且从制度上进行建设,比如说之前的定增方案,有很多关联方就以资管计划以及其他产品的形式参与定增,这其中可能会涉及利益输送问题,而之后,在制度上进行了完善,要求参与定增的机构必须穿透到具体的出资人,这也是对信息披露进行强化。这些都是从制度上隔绝了利益输送,对投资者而言也是利好。
  NBD:如何看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
  广州一大型私募董事长:实际上,我们每周末都可以看到关于内幕交易、操纵股价行为的处罚案例,在金额上基本都是顶格处罚。比如说证监会在4月29日对7宗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其中包括3宗操纵市场案,1宗内幕交易案,1宗内幕交易及违法持有、买卖股票案,1宗内幕交易及信息披露违法案,1宗信息披露违法案。证监会于5月6日对6宗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包括1宗操纵市场案,2宗内幕交易案,3宗编造、传播虚假、误导性信息案。
  上面的案例说明监管不断加强,对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形成极大的威慑作用,对净化市场,健全制度有良好的作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日报 权威人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