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长勺之战战,齐师败绩的原因是什么

您现在的位置: >> >> 十年春,齐师伐我
十年春,齐师伐我
来源: 时间:
第一篇: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 张)未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
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 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 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 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 人生活安定的东西, 我不敢独自占有, 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
祀用的牛羊、 玉帛之类, 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 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 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 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上阵) 庄公 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 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 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打仗,要 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 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 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 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第一篇: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一、 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齐师伐我( ) . 3、又何间焉. ( 5、肉食者鄙( . 7、衣食所安.( 9、必以分人( . 11、牺牲玉帛( .. 13、必以信( . 15、神弗福也. ( 17、小大之狱.( 19、战则请从.( 21 小惠未( . . 23 公将鼓之 ( .. 25 公将驰之. ( 27 既克.. ( 29 一鼓作气. ( 31 三而竭.( 33 故克之( . 35 惧有伏焉.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⑷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6、夫战,勇气也。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 ( ) ( ) ) ) ) ) ) ) ) ) ( ) ( ) ) ) ) 2、肉食者谋之( ... 4、乃入见( . 6、何以战.. ( 8、弗敢专也. . ( 10、民弗从也. ( 12、弗敢加也( . 14、小信未孚.( 16、虽不能察. .( 18、必以情.. ( 20、忠之属也( . . ) 22 与之乘.( )24 齐师败绩.. ( 26 遂逐齐师( .. 28 公问其故.. ( 30 再而衰. .( 32 彼竭我盈. .( 34 难测也. ( )36 望其旗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阅读理解 1、概括第一段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 了 和 。3、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答) 5、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6、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概括回答。7、 读了第一段,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8、概括二、三两段文字的内容。第二段第三段9、用原文语句填空。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的时候。有利于追击的 时机是 的时候。10、 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 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 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回答。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12、第二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13、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14“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表 现了他这种才能?(写出两处) 表现了曹刿 表现的语句:① ② 4、本文表现了曹刿哪三个思想观点? ① ② ③ 5、从记叙的内容看,你认为鲁庄公身上是否也有可取之处?为什么? 填空 1、 《曹刿论战》选自 ,相传是 部 体史书。2、 《曹刿论战》 一文通过人物对话, 阐明了 道理。
所作。它是一 的
答案 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⑴齐师伐我:军队 . ⑶又何间焉:参与 . ⑸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 ⑺衣食所安:养 . ⑼必以分人:把 . ⑾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 .. ⒀必以信. ⒂神弗福也. ⒄小大之狱. ⒆战则请从跟随 . ⑴公与之乘乘坐 . ⑶齐师败绩大败 .. ⑸遂逐齐师于是就 ; 追击 .. ⑺公问其故其中的缘故 .. ⑼再而衰第二次 ; 衰弱 . . ⑾彼竭我盈对方 ; 指士气正旺 . . ⒀难测也推测估计 . ⒂望其旗靡倒下 . 翻译下列句子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文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神说实话。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⑷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译文:(这是)尽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 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来(远)望齐军 ⑵夫战,勇气也。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实情 赐福,保佑 案件
⑵肉食者谋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 ⑷乃入见. ⑹何以战.. 于是 凭借什么 不 听从 虚报 为人所信服 ; 明察 ; 独自专有
⑻弗敢专也. . ⑽民弗从也. ⑿弗敢加也. ⒁小信未孚.
⒃虽不能察即使 . . ⒅必以情..
根据实情判断
⒇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类 . . ⑵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助词,凑足音节 .. ⑷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 ⑹既克已经战胜 .. ⑻一鼓作气振作 . ⑽三而竭尽,没有 . ⑿故克之所以 . ⒁惧有伏焉怕 ; 埋伏 . .
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 三次击鼓士气就尽了。⑷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乱了, 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 所以追击他们(齐军)。阅读理解 1、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答:写了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认为作战要取信于民的远见卓识。2、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交战的 两个国家和 战争的性质(齐对鲁的侵略战争) 。3、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①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②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答)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答: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6、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概括回答。答取信于民 7、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答:有爱国心和责任感(有远见卓识 8、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第一段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第二段曹刿论 述鲁国取胜的原因。9、用原文语句填空。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彼竭我盈 的时候。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的时候。10、 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 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 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回答。答:敌人是真的溃败,不是设埋伏。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12、第①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答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13、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答急躁冒进。14、 “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 表现了他这种才能?(写出两处) 表现了曹刿 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表现的语句: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5、本文表现了曹刿哪三个思想观点? ①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 ② 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
③ 作战时要把握好各种战机 16、从记叙的内容看,你认为鲁庄公身上是否也有可取之处?为什么? 译:有可取之处。他实事求是办案,尊重下属的意见,重用人才,虚心求教。填空 1、 《曹刿论战》选自 《左传》 ,相传是春秋时期 左丘明 所作。它是一部 编年体史书。2、 《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及运用正确地战略 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 的道理。
第一篇: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1、:同“遍”,遍及、普遍 2、狱:案件 3、伐:讨伐、攻打 4、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4、又何间焉 参与 5、鄙:鄙陋,这里目光短浅 6 、 弗 敢 加 也 虚 夸 , 以 少 报 多 7、虽不能察 即使 8、再而衰 第二次 9、必以信 实情 10、忠之 属也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1、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12、一鼓 作气(公将鼓之) 名作动,击鼓(进军) 13、遂逐齐师 追赶、追击 军队 14、故克 . 之 因此,所以 15、公问其故 缘故、原因 15、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16、 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17、既克 战胜 18、望其旗靡 倒下 19、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20、弗敢专也 独自享有、个人专有 21、 三而竭 三:第三次 竭:衰竭 22、三鼓:三次击鼓进军 23、 败绩 大败 24、必以情 (以)实情判断 25、彼竭我盈 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26、 . 小信未孚 为人所信服 三、重点语句翻译 (注意句式及重点词语)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齐国)是大 国,是很难估测(它的情况),担心有埋伏。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 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孚”“福”各0.5分)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一点)打 一仗。作战的时候,就请允许(我)跟随着您去。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 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鲁庄公与曹刿同乘 (坐) 一辆战车, 在长勺作战。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 下令追击他们。7、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 物品,我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说实话。”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大官们目光短浅,不 能深谋远虑。9、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奋士兵的勇气, 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已经 衰竭了。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走下车去 察看齐军战车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1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一类 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三、理解性默写(简答) 1、 《曹刿论战》 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 表现曹刿“取 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曹刿 请见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 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 / 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 (或理由) 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 彼竭我盈 之时,鲁 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 齐军辙乱旗靡 之时。8、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请从。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四、问答题 1.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 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 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分) (2 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 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 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 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 目上是统一的。2.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 解。分) (3 不是多余的。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 (1 庄公的原因, 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 (1 识,他的爱国精神和深谋远虑(1 分) 3. 试从齐、 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3 分) 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 机。鲁国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庄公善用人;曹刿善谋, 选择了适当的作战时机和追击时机;鲁军善战。4.“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2 分)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十年春) 、参战的双方(齐 国和鲁国) 、战争的性质(对于鲁国而言是正义的)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 以一战”的主要条件?(2 分) 鲁庄公以借小惠得到近臣的拥护,以小信得到神灵 的庇护的想法都被曹刿否定。因为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表现了曹刿重 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6.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 种说法?请简述理由。分) (3 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 (1 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 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 (1 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 “鄙” 7.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 个最重要?为什么?(3 分) 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 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它,财富共享、礼治国 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评分:3 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8、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 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 分) 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 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9.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鲁庄公 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 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用原文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 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译,给 1 分。) 10.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 ,鲁庄公前两 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 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 概括。分) (5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1、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 自己的语言概括) (2分) 政治上要取信于民(2 分,意思对即可) 12.有人认为,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 并不“鄙” 。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 分) (1)回答曹刿三问时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广 开言路、 礼贤下士; (2) 备战时尽职尽责, 取信于民; (3) 作战是时亲自参战,大胆任用曹刿,说明他任人唯贤, 用人不疑; (4)战后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出其 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 2 分。) 13.本文都主要以 语言 描写来表现人物。14。曹刿乃一介布衣,在国家急难时刻挺身而出, 他的思想可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怎 样做才是爱国? 15、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读了 本文,你感悟到做人和处事的什么道理? 16、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17、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 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 分) 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 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 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曹刿论战》练习题
5.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 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 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6. 曹刿与 “其乡人” 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7.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8.“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 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10.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 重要?为什么? 11.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1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13.文字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 14.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15.选文中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 16.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曹刿论战》答案 1.C;2.C 5.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 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 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 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 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6.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 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7. 齐师倚仗强国, 没有讲究战略战术, 没有把握好战机; 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8.交代了战争的时间,交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9.因为民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10.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 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 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11. (1)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 识 1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曹刿请见 1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 (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 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16.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齐鲁长勺之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