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游戏类的公众号或者自媒体公众号排名推荐?想借鉴一下。。

自媒体看好你的公众号_网易新闻
自媒体看好你的公众号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自媒体看好你的公众号)
众多微信大号被抢注,正当权益遭侵害——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自媒体大号可谓进入“多事之秋”。先是微信号“电影通缉令”商标被抢注,继而“火传媒”公司又接连注册上百个大号商标。一时间,自媒体人都纷纷紧绷起产权保护的敏感神经,而有关其商标监管的话题也成为舆论的焦点。自媒体商标如何跳脱被恶意抢注的困境,对此,业界众说纷纭。
抢注风波引发热议
随着自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微信公众号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成为许多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品牌价值也在与日俱增,一些大号上百万粉丝的影响力让不少传统媒体都望尘莫及。然而,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商标抢注事件却引发了自媒体人对自身产权保护的担忧。
5月6日,微信号“电影通缉令”运营者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声,“今天我登录公众号‘电影通缉令’,被告知我的名字因为侵权被清空,查看缘由是被一家‘广州奥思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的公司投诉,并成功。他们公司有‘电影通缉令’的商标。对于这起恶意抢注商标事件,我将起诉该公司。特此声明!”同时,他还呼吁各位自媒体从业者加强商标保护,并表示一定会维权到底。
不久,据网友爆料,火传媒(上海)有限公司一次性注册了上百个微信公众号商标,随后公布了自己在国家商标总局获取的抢注数据。根据网络截图资料显示,这些被抢注的公众号中不乏颇具影响力的微信大号,如“新榜”“关爱八卦成长协会”“视觉志”等。5月12日上午,“火传媒”法人代表杨子通过微博发布“告知函”,承认火传媒有限公司注册了系列商标,但自己对此事并不知情,并表示愿意配合相关朋友办理转出事宜;他同时声明,“火传媒”无意用上述公众号商标,做任何有目的及赢利之打算。
虽然杨子的表态使事件得以很快平息,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自媒体的商标维权之路并非坦途。
维权之路道阻且长
由于微信大号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因此,公众号维权正成为越来越多自媒体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微信官方也在保护平台使用者合法权益方面进行积极地尝试和探索,对相关实施细则也不断加以细化。
今年4月中旬,为应对微信公众平台出现大量重名公众号的现象,腾讯宣布对微信公众号命名规则进行调整,新注册账号、申请认证的账号均要求遵循“唯一命名”原则,即账号名称不得与认证成功时间在先的账号名称重复,否则,将不能通过账号名称审核。如果认为已有名称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进行侵权投诉。据了解,微信公众平台目前只是有一部分账号率先执行,未来会逐步实现全平台公众号名称唯一。
山西本土自媒体大号“老家山西”运营者乔琰表示:“抢注商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已发生过多起,影响较大的有“非诚勿扰”商标诉讼等。微信号被抢注倒是新鲜事。微信自媒体的出现,给了许多有创作欲望、有情怀的内容创业者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但平台准入门槛太低,只需身份认证即可。理想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往往满脑子想的都是内容、阅读量和粉丝。虽然也有过念头,弄个商标啥的,但基本都是一闪而过,谁知道自己的价值会不会得到认可?谁知道商标注册都得注册哪些行业?全行业注册成本太高,显然有点心疼;注册某些行业,又不确定自己内容产品的发展方向。所以,常常想想而已,真有意识从一开始就注册的少之又少。”
乔琰认为,认证,是腾讯给微信公众号的一个名称保护,但保护范围也仅仅是微信号。这两年,和微信公众号竞争的平台不断出现,谁有精力去一个一个注册认证?如果从大的层面着眼,国家设立自媒体名称注册平台,适用于已经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各种平台,倒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商标维权尽早为宜
一纸商标对于自媒体人在产权保护方面的作用堪比尚方宝剑,那么,究竟应如何善用并且发挥这把尚方保剑的作用,使之成为维权利器呢?
太原市工商局商标监督管理处负责人表示,企业是船,商标是帆。商标是重要的知识产权。商标注册要趁早。各行业从业者在开始生产经营活动前,应该首先注册商标,如若没有及时进行注册,就会陷入类似被恶意抢注的尴尬境地。我们提倡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时刻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切莫等到被别人抢注才悔之晚矣。如果发现商标被恶意抢注,自媒体从业者可以去当地商标局进行投诉并提出异议,提出的异议应当有异议理由、事实和法律依据,通过法律程序维护合法权益。他提示大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商标注册:一是可以去当地商标局的商标注册大厅来办理,二是委托国家认可的商标代理机构直接帮您办理。
山西盛道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晔蓉表示,相较于商标法,“唯一命名”原则仅是微信平台出台的规则,而商标法属于法律法规。所以,目前最为有效的维权方式还是商标注册。由于注册商标遵循申请在先原则,所以,及早注册商标是保护自己利益不受侵犯的重要措施。同时,她提醒道:“商标保护是分为不同大类的,每个类别的商标只能保护对应的商品和服务,无法跨类别进行保护。因而,自媒体从业者在注册时需特别注意申请和保护的商标类别。”
杨晔蓉举例说明,在前不久的iPhone商标诉讼案中,美国苹果公司败诉,这意味着苹果商标不再是美国苹果公司的独有商标了,被抢注的iPhone商标将可以应用到皮革产品上,比如钱包、小皮夹等。同样,乔丹商标诉讼案也是如此,两大全球知名品牌也在商标保护方面栽了跟头,广大自媒体从业者应当引以为戒。  本报记者 郭 慧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的7个未来--百度百家
微信公众号的7个未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作为一个自媒体的试验场,微信公众号于2012年8月诞生,到2014年底数量已超过800万,中国平均每160人便拥有一个。在产品更新换代日益加快的前提下,微信公号的前景如何?
作为一个自媒体的试验场,微信公众号于2012年8月诞生,到2014年底数量已超过800万,中国平均每160人便拥有一个。在产品更新换代日益加快的前提下,微信公号的前景如何?
新榜今日特转载刺猬公社(微信公号:ciweigongshe)的文章《微信公众号可能走向的7个未来》。此文已发表于《网络传播》杂志。
作者:叶铁桥 田香凝
可能在微信公众号火起来的那一天,就有不少人就在问:下一个平台是什么?
颠覆他人者恒被他人颠覆,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信息时代形势发展太快了,稍作回顾会发现,手机自规模性普及后才多少年历史,手机生产商的城头已经变化了多少次大旗?微软、雅虎曾何等辉煌,转眼被谷歌、facebook抛在了身后。而近来最新的一个话题是,如日中天的谷歌也要落后了。
微博在国内曾病毒式扩张,风头一时无两,而现在讨论起微博,都是在问:你多久没上微博了?微博会不会死?
各领风骚三五年,今天的产品更新速度,已经在摩尔定律的掌控下,不可逆转。微信还能火多久,也决定着基于微信平台的产品微信公众号还能火多久。
诞生于2012年8月的微信公众号,在上线之初,是作为一个自媒体试验场而存在的,不少弄潮儿借机大放异彩。经过两年多的变革发展,微信公众号数量得到爆炸式增长,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微信公众号数量已超过800万,中国平均每160人便拥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算得上是网络上最普及的产品了。
但即使如此成功,人们还是会问,下一个平台是什么?这不是说微信有什么明显的弱点,只是因为颠覆是这个领域的新常态。
本文没法给出长远预测,即预测下一个平台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端倪,探讨微信公众号在未来两三年的发展方向。
一、微信公众号活跃度至少5年
论坛、博客、微博等,各种互联网产品如过江之鲫,一一疲软老去,微信的巅峰时期能维持多久?比较一下,可以发现,论坛、博客的式微和微博的衰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产品都缺乏平台性,无法跟现实世界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对接。微博即使是第一个大规模普及的移动互联网内容产品,但它还远没达到一旦缺乏就会导致生活不便的程度。
但微信不一样,微信是真正的平台级产品,它融合了传播的各种形式——单向传播、互动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功能之全面前所未有,甚至能在相当程度上取代手机的语音功能,使手机的语音通话功能不再绝对重要。微信还在成长期,在可见的未来,还看不出有哪个产品能取代它。
微信公众号只是微信的一个副产品,是微信生态圈的一部分。皮存则毛可附,只要用户不大规模抛弃微信,跟微信结合得最紧密的内容产品微信公众号就不会消亡。
微博的式微,除微信的冲击外,还有几个重要的自身因素:
一是对僵尸粉清除不利,扰乱了生态;
二是放大明星和大V声音,使得草根感觉被漠视;
三是开放阅读数、点赞等功能,使平台越来越繁琐化、功利化。
微信公众号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微博的前车之覆,一直注意保护平台生态的健康,即使开放阅读数,也是部分开放;对于诱导关注、分享等行为,则予以严厉打击,营造了一个相对干净的环境。
新浪微博日开始内测,2014年明显衰落,活跃生命期为5年,现在虽有衰减,但仍有相当活跃度。微信公众号2012年8月上线,活跃生命期应也不会少于5年。
二、进一步垂直化、分层化
微信公众号开始深入到各个长尾市场,逐渐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微信公众号以“小而美”的体态,天然具备精准传播的特点。在未来,这一特点会被进一步放大,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垂直化传播是大势所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用户数多、阅读量大的微信公众号几乎都是垂直的,不仅是大领域的垂直,小领域里也追求精准垂直。如汽车领域的微信公众号,查违章、查路况、教学车、教维修、教改车,都有专门的微信公众号,且用户众多,“新媒体排行榜”上,排名前50位的汽车类微信公众号,推的文章平均阅读量几乎都能超过1万个。
反而是一些内容偏综合性的微信公众号,发展起来面临尴尬,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用户。
一些大型机构、尤其是媒体机构,则在寻求分层化传播转型。以人民日报为例,在微信公众平台搜索“人民日报”,可发现得到认证的相关微信账号有二十余个,包括人民日报评论、文艺、政文等各个版面的官方微信,以及人民日报山东、江苏、上海等各省地的官方微信。通过构建分层化的传播体系,人民日报系列微信公众号不仅向受众传达全国性的重要时政新闻,也提供分属于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服务性内容,在微信平台上全面开花,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号召力和传播力。
2014年年底,微信官方出台了新政策,对公司机构的认证规则进行松绑,只要有公司资质就可以认证任意微信名,这一政策也助力了微信公众号的分层传播,同一机构可根据需求开通多个子账号,让分工配合更加精细。
三、更加重视优质内容生产
2014年7月,微信公众平台首次将文章“阅读数”和“点赞数”公布,并丰富了后台数据,旨在催生更多的优质内容和创意互动。今年年初,微信上线“原创声明”功能和抄袭处罚规则,抄袭达5次者将被永久封号,以期惠及更多的原创作者,优化平台维权机制。
这系列举措一方面对外界批判已久的“微信抄袭风”作出了回应,另一方面也对微信运营者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之后,微信平台上“1人原创,99人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更加公开透明的阅读数据也打击了弄虚作假和恶意营销行为,微信公众号们不得不更专注于生产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并通过“阅读数”等指标来吸引商业投入、监测传播效果。
四、迎接商业化和生活化浪潮
国信办副主任彭波曾在成都论坛上表示:在PC时代,中国人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取新闻信息和实现言论表达,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上网更多是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求,网络的政治属性明显消减。
的确,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使人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个人生活,从事个人商务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我国互联网的应用正向商业化、生活化转移。
在舆论生态变革的大背景下,微信公众号的政治色彩和媒体属性正逐渐退潮。一方面,“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等政策的出台,对微信公众号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内容生产本身就会遭遇危机。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在演讲中表示,鼓励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出现在微信的公众平台里面,微信也确实是一个适合发展商业化和生活化的服务类账号平台。
不以内容为主导,也意味着下一步微信公众号将会充分发展O2O、B2C的功能,线上集聚用户,线下运营。如层出不穷的各种运动类微信公众号,就必然要由线上走向线下。
还有一个案例:情感专栏作者ayawawa在微信上创建了同名情感问答公号,每日在恋爱、择偶、日常生活等方面为用户答疑解惑,除了常规就两性话题发表观点吸粉外,ayawawa还会定期推荐美颜产品,所有产品都在她的淘宝店铺出售——凭借这种方法她成功将读者导流到电商平台,2014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她卖化妆品的淘宝店销售额在同品类店铺中排名第50位,而前49位都是品牌商家。
五、走向机构化
We Media,中文翻译为“自媒体”,其实不是太准确,如果说微博是真正的自媒体的话,发展得好的微信公众号,都在去“自”化。
运营过微信公众号的都知道,个体运营微信公众号已经变得力从不心。原因有两点,首先是随着微信公众号的爆炸式增长,内容单薄的个人公众号想在红海中脱颖而出非常困难;其次,随着底端分栏、微网站、HTML5等功能的开放,对微信运营者的技术开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个人很难包揽内容、技术和维护等全部环节。
在当前,要办好一个微信公众号,需要一个高水准的团队持续不断给用户提供高品质内容,单打独斗很难做到这点。微信公众号的运作,由此不得不走向去自化、团队化。
六、抢占传统媒体广告资源
微信公众号的机构化和商业化,必然要抢占传统媒体广告资源。
据媒介智讯(CRT)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出现负增长,而与此同时,互联网广告市场却迎来发展高峰,艾瑞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444.9亿元,同比增长104.1%。一个佐证是,2014年初,海尔向纸媒发出通知,表示将不再在纸媒投放硬广,整个集团的广告战略向新媒体倾斜。
面对此消彼长的广告市场,微信公众号也在积极抢占传统媒体广告资源,努力培养自我造血能力。
除了出售广告位和广告植入等常见形式,在未来,精准广告技术、移动广告联盟这样的支持体系会在微信平台上更加完善,它们的核心任务是作为“中间人”,帮助广告需求与广告投放位进行高效精准的对接。例如腾讯搭建的微信广告自助平台广点通,能够对广告主和微信号进行智能匹配,广告的表现形式是在微信订阅号图文消息页底部开辟一条文字链,按用户点击计费。广点通已被称为2014年移动广告市场的最大黑马,清华大学有个硕士生,个人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每月能从广点通获得收入超过4000元。
此外,WeMedia等自媒体联盟,承接业务投放在自媒体上,为企业或机构提供营销和传播服务,也抢走了不少原本属于传统媒体的生意。
七、政策摇摆化
微信公众号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政策的摇摆,如放开阅读量,又屏蔽显示10万以上阅读量;放开了一部分公号每天发送多次的权限,对后来者却几乎采取一刀切不放开的政策;试水了微社区,却一直做得不温不火……
微信公众号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平台,比较像是纸媒搬到了移动互联网上,每日可推送,运营者能够看见用户反馈,但沟通并不便利,用户和用户之间也彼此难以沟通,为此,微信尝试开设评论区功能,但一是只能呈现精选评论,难以形成互动氛围,二是也容易导致平台繁琐化、功利化,微信目前还没大范围放开评论区功能,下一步如何发展,仍待观察。可以预计的是,腾讯在放开微信哪些功能上将继续摇摆。
现在也有声音说,微信公众号已经进入疲软期,如订阅号头条的平均打开率才10%左右,内容越来越乏善可陈,等等。但在现阶段,基于微信的普及性和成长性,微信公众号还不会过时。目前,微信上活跃了两三亿人,比俄罗斯一个国家的人口还多,是中国最巨量用户群的聚集平台。用户在哪里,内容提供者就应该出现在哪里。微信公众号未来的发展方向,仍有待深入观察和研究。
阅读:11056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444
热门文章HOT NEWS
著名笑星陈佩斯阔别荧屏这20年,他都经历了什么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腾讯媒体公众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