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次恫吓造句一回合晕四队,什么人品

第五次剿匪,蒋公调集兵力100万,其中集中进攻中央苏区五十万,中央苏区反围剿开始兵力最多时是10万,惨烈的反围剿失利后开始长征,兵力8万。&br&敦刻尔克,马其诺风景区沦陷前,英法,荷兰300万大军兵强马壮,龟缩在防御工事后面欣赏德军横扫欧洲。马其诺报废后,300万大军瞬间灰飞烟灭,短短几周后就剩下四十万溃兵挤在一个小港口,等着民船赶紧带他们逃命。&br&长征历时两年多,期间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br&敦刻尔克大撤退历时十天,期间英法联军进行了……呃,英勇的狙击战,多亏了元首的傻逼决定,德军停止进攻,放三十多万盟军逃出生天。&br&长征结束时,八万多人的红军队伍1935年进入陕北时只剩下六千人,但这六千精锐至此成为tg百万雄师的根基,共军确立了新的军事权威和军事路线,在各方势力夹缝中寻找到稳固的根据地,十二年后,这支军队亲手把红旗插在南京总统府上。可以说,长征是中共的出埃及记。&br&敦刻尔克撤出了三十万盟军,算是为英国留下了有生力量,然后1944年以前,他们再也没有回来……五年后,这支军队……呃,将围观东线狂突的苏军把红旗插在柏林国会大厦上。&br&所以回答里有个说敦刻尔克有战略意义,长征只有精神意义的,我劝你还是别qjb尬夸了。敦刻尔克真有长征那么牛逼的战略意义,诺兰拍的时候能紧紧抓着小兵人性不放?
第五次剿匪,蒋公调集兵力100万,其中集中进攻中央苏区五十万,中央苏区反围剿开始兵力最多时是10万,惨烈的反围剿失利后开始长征,兵力8万。 敦刻尔克,马其诺风景区沦陷前,英法,荷兰300万大军兵强马壮,龟缩在防御工事后面欣赏德军横扫欧洲。马其诺报废…
5岁的你坐在泥坑里玩泥巴。&br&35岁的你坐在泥坑里玩泥巴。&br&&br&5岁的你拿石头砸了邻居家的玻璃。&br&35岁的你拿石头砸了邻居家的玻璃。&br&&br&5岁的你闯入女厕所。&br&35岁的你闯入女厕所。&br&&br&5岁的你拽下了女同学的裙子。&br&35岁的你拽下了女同事的裙子。&br&&br&&br&&br&&br&都是屠杀。&br&都是暴行。&br&对于受害者以及受害者的家人们,都是无比的悲剧。&br&&br&但如果相隔两千多年的两件事儿还能用完全相同的价值观来判断&br&那我们这两千年都忙什么去了?
5岁的你坐在泥坑里玩泥巴。 35岁的你坐在泥坑里玩泥巴。 5岁的你拿石头砸了邻居家的玻璃。 35岁的你拿石头砸了邻居家的玻璃。 5岁的你闯入女厕所。 35岁的你闯入女厕所。 5岁的你拽下了女同学的裙子。 35岁的你拽下了女同事的裙子。 都是屠杀。 都是暴行。 …
身既死矣,归葬山阳。山何巍巍,天何苍苍。山有木兮国有殇。魂兮归来,以瞻河山。 &br&身既殁矣,归葬大川。生即渺渺,死亦茫茫。何所乐兮何所伤。魂兮归来,莫恋他乡。 &br&身既没矣,归葬南瞻。风何肃肃,水何宕宕。天为庐兮地为床。魂兮归来,以瞻家邦。 &br&身既灭矣,归葬四方。春亦青青,秋也黄黄。息干戈兮刀剑藏。魂兮归来,永守亲族。
身既死矣,归葬山阳。山何巍巍,天何苍苍。山有木兮国有殇。魂兮归来,以瞻河山。 身既殁矣,归葬大川。生即渺渺,死亦茫茫。何所乐兮何所伤。魂兮归来,莫恋他乡。 身既没矣,归葬南瞻。风何肃肃,水何宕宕。天为庐兮地为床。魂兮归来,以瞻家邦。 身既灭…
&p&关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中晚期的中国总人口,没有留下任何统计数字。史学界普遍的估计,认为应当在三到四千万的规模上之间,其中秦国约有500余万人,赵国约有300余万人。一场战争结束后,仅仅被敌人屠杀的战俘就有45万人,还是宝贵的青壮年男性,这听起来确实骇人听闻。&/p&&p&“45万”在文献资料中的出处,是《史记》中的《白起王翦列传》和《廉颇蔺相如列传》:&/p&&p&&i&……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i&&/p&&p&&i&……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i&&/p&&p&这两处虽然都有“四十五万”,但是陈述语意有明显差别;《赵世家》、《田完世家》、《秦本纪》等篇,也有对此战的相关记录,却是“四十余万”。这些表达不一的内容和数据记录,都出自《史记》,就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司马迁撰写的这些内容,尤其是涉及到兵力的数字,真的可靠吗?&/p&&p&这个疑问可不是今天才有的,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的两千多年间,就不断有后世古人对此产生类似的质疑。&/p&&p&就和做科学试验一定选取多个试验样本,不会只强调个别典型的谨慎作风类似,历史研究也一向就有“孤证不立”的传统:如果仅有一条证据、一个出处支持某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个弱命题,是不可接受的。经过秦朝末年的反秦大起义和随后的楚汉战争,大量的文献资料在社会动荡和战火中遗损,留下来的非常有限,因此,只通过对《史记》文献资料的解读去分析长平之战,不可能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而且,《史记》又是司马迁凭一己之力完成的,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其文字内容不单是理性陈述,还会向读者传达明显的感性色彩,当外人看这些感性内容时,很容易产生主观臆断——只要你执意朝着某个判断方向去设想,你就一定能从这些并不绝对严谨的文字中,提取到越来越多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各种“个人判断”;当你头脑中这些“依据”和“个人判断”迸发的越多,离事实就越远,离异想天开就越近。&/p&&p&光考据文献,从中就得出“45万”成立或不成立的做法,都没有说服力。&/p&&p&万幸的是,现代考古学,已经不单是一门单纯人文色彩的社会科学,而是可以利用遥感、同位素、放射探测、金相鉴定、遗传学、分子学、环境学、微生物等综合学科的自然科学。先秦历史残缺不全,但不代表我们就不能考证包括长平之战的战争细节,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向就是与考古类似:做古战场的实地考察,对遗迹和出土文物、遗骸的分析。&/p&&p&日上午,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高平市永录乡永录村,村民李珠孩、李有金父子正在位于韩王山西麓将军岭杨家山下自家承包里梨园里翻耕土地,他们不断从地下刨出人体骨骸,随着坑约挖越大,暴露出来的尸骨也越来越多,且其间还有青铜质地的箭头、钱币等物,有些箭头就嵌在骨头上。坑中尸骨呈无规则层层叠压,有的是仰面,有的是侧面,有的则是俯身,有的头骨与躯干分离,甚至还能明显看出骨骸上有钝器、刃器、石块造成的创伤,场面触目惊心。李家父子不知道地底下还有多少尸骨,不敢再挖下去了。&/p&&p&消息传开后,被迅速上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同年10月下旬,考古发掘正式开始,最终确定一个长11米、宽5米、深1.2米的尸骨坑,还出土刀币17枚、铜镞2件、铜带钩1件、铁带钩1件、铁簪1件、陶盆口沿残片1件。随后在这个尸骨坑西侧,工作人员还探测到一个宽3~4米、长55米,规模更大的尸骨坑。这就是永录尸骨坑。这个尸骨坑的发现,是1995年及随后几年,在考古学和历史学界,以及在社会上比较有震动性的事件。&/p&&p&在随后一年,考古研究所提交两份发掘整理报告,确定这些尸骨就是战国后期秦赵长平之战结束后,被秦军屠杀的赵军士卒。考古人员从坑中共清理出130具遗骸,其中60具有头骨无躯干,或头骨与躯干分离;14具属于被钝器或石块砸死,可能属于被活埋的仅有一具。这个现象说明,这些赵军并非被活埋,而是先被集体处决之后,再抛尸于此。在战国时代,武将还没有建立起“杀降不祥”的道德谴责意识,商鞅在秦国推行军政改革中的军功爵制度,又是以敌军的首级作为统计战果和评定赏罚的标准依据。商鞅的《商君书·境内》里,明确记录点验首级的程序:&i&……“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以战故,暴首三,乃校,三日,将军以不疑致士大夫劳爵&/i&(译文:秦军每五人设有屯长,每百人设有百将。在战斗中,如果百将和屯长得不到敌人首级,他就要被斩首;得到三十三颗以上的敌人首级,就达到军功升迁规定的数目,可以晋升一级爵位。……我军围攻敌国城邑,斩首八千颗以上,或在野战中斩首两千颗以上,就达到军功升迁规定的数目,各级将吏都能得到封赏;……战斗结束后,把首级示众三天,统计核实,三天后,将军点验无误,赏赐有功战士并加赐爵位)。”&/p&&p&在永录尸骨坑中发现的这些尸首分家的骨骸和没有躯干的骷髅头,就证明了这种制度的确在秦军得到充分贯彻。&/p&&p&覆盖在尸骨堆上的封土,是经过两千年形成的沉积土层,却仅有一尺厚,使李家父子能轻易刨出骨骼。工作人员通过对坑体的不规则形质和周围自然土质的考察,又发现这并不是一个为了填埋尸体而专门挖设的坑,而是一处天然低洼凹地。这些结果说明,当初秦军处决赵军战俘后,对打扫清理工作非常敷衍,他们没有专门挖掘填埋赵军尸体的深坑,而是本着就近、就易的原则,将尸体抛入附近的沟渠等地势低洼处,草草掩埋,填覆其上的这点薄薄浮土,甚至还不能把尸体完全盖住。水流对地表土层有明显的冲刷作用,尤其遇到大暴雨,水力侵蚀效应更强,由此导致在随后两千多年间,长平古战场经常会在入夏汛期的一场瓢泼大雨过后,地表浅层土壤被雨水冲走,不断有尸骨和兵器露出。以至于留下了诸如“露骸千步,积血三尺,地名煞谷(《省冤谷记》)”之类的记录。&/p&&p&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人类对于生和死的问题,一向看的极重,俗话说“生死有别,阴阳两隔”,阳界和阴界必须有明确的区分,而且相隔的要越远越好,谁也不愿意在坟地旁边安家。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明,也都把骷髅作为典型的死亡符号,并衍化出象征“恐怖、噩运、诅咒”等强烈邪恶的涵义——西方的死神,是蒙着黑罩袍、手持镰刀的骷髅;海盗船的桅杆升骷髅旗;危险化学品装置的外包装,用骷髅做警示标志;玩摇滚的前卫文艺青年也最喜欢用骷髅做纹饰,称之为“死亡重金属”……反过来说,如果骷髅总是出现在它不该出现的地方,绝非什么好兆头,本该活人住的地界上,隔三差五老能见到死人骨头,尤其每到凄风苦雨惨雾愁云之际,总有难以计数的骨骸从土里面露出来,仿若冤魂厉鬼正从阴曹地府里往外爬,欲向后世活人哭诉其横死之悲屈,实在是让人瘆得慌。&/p&&p&中国文化对于死者遗体,历来都有基于“仁道”精神的处置方式,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的方式是把遗骨带回家乡葬入祖坟,魂归故里落叶归根;哪怕条件不允许,也要入土为安。谁能出资出力,将暴弃于野的骨殖重新葬殓,更会被视为一种积功德的善举。总之,死人就得住到阴宅里去。但是长平古战场周边的骨骸实在太多了,当地的平民老百姓有心无力,亟需那种有威望有资历,能凭强大的号召力调动起各种资源的“社会名流”出面操作。&/p&&p&这类“社会名流”还真不少,其中名气最大的那位,就是唐明皇李隆基。景龙二年(708年),唐朝刚刚经历过“神龙政变”,武则天被逼退位,还政于李氏皇族。作为才二十出头的青年皇族子弟,李隆基在这年出任潞州别驾。潞州的治所就是今天山西长治;长平此时已改叫“高平”,是隶属泽州的一个县,北边与潞州相临,是从长安、洛阳两京出发,前往潞州行程中的必经之地。李隆基在途径高平时,已经对当地“暴骨野莽,冤抑之气过甚”的情况有所了解,通过探问宿老村夫,得知在县城以西五里的谷口,尸骨麇集最多,“夜半常闻鬼哭悲泣之声”,以至于周边地名就叫“煞(杀)谷、哭(骷)头、头颅山”。其中头颅山就得名于建在旁边的“白起台”,他其实是一处“京观”:把敌军的尸体、尤其是砍下来的头颅高高堆起,封土夯实垒成方锥形高台,以此炫耀自己的军威武功。&/p&&p&李隆基在潞州任职的时间不长,但是对此地很有感情,认为这是一个供其韬晦蓄锐并带来吉运的兴旺宝地。十五年后的开元十年(723年),李隆基正是38岁的春秋鼎盛之年。这年正月,他自东都洛阳出发,巡行潞州,一路上慰孤问寡,体察民情,“宣风问耆艾,敦俗勤耕桑”,保持着锐意踌躇的进取明君心态。他看到高平当地尸骨依然如故,于心不忍,派人将尸骨收集后重新葬殓,并“择其枯骨中巨者”,拼成一副完整的骨架,拌泥充填,塑成一座骷髅王神像,连戾气太重的地名也都改了。“&i&唐明皇幸潞州,见头颅似山,骸骨成坵,触目伤心,敕有司掩埋之,鸠工建庙,颜其额曰‘骷髅庙’,易其谷曰‘省冤谷’,春秋祭祀,守土者亲诣致祭,历代相因。&/i&”(《高平县志·重修骷髅庙碑记》)。李隆基的举动,就是以皇帝的九五之尊,亲自主持一次对长平之战被杀赵国士卒遗骸的官方公祭仪式,安抚人心,冤有头债有主,恳劝这些泉下亡魂不要惊扰当地百姓。&/p&&p&随着时间推移,在时隔三、四百年后的北宋和金朝,高平周边又有大量尸骨被雨水冲涮出来,或被当地村民在耕作时刨出。在金朝皇统元年(1141年)出任高平县令的王庭直,写过一篇《省冤谷记》,里面提到两件事:“旧宋运判马城,经过此地,移檄县僚,收拾遗骸。于谷口凿坑深阔,以左右前后沟壑数十里暴露之骸,毕集而掩葬,仍于所掩地启坟祭之,使后人不践履尔。……继有老农王姓者告:诣去谷十里余,为雨水所崩,岸崖颓裂,露骨数车,愿收而掩之。爰即具礼,尽载于坟围。庭直率本土士众,携酒肴,奉香火,张声乐,具服祝,谨诣其谷,吊以祭之。”&/p&&p&但这还远远不算完。到了明朝初年,著名谋士刘伯温经过高平,看见当地出土的青铜古兵器,写了一首《长平戈头歌》,“长平战骨烟尘飘,岁久遗戈金不销,野人耕地初拾得,土花渍出珊瑚色”。后延至明朝中期正德年间,出任山西布政使司经历的李梦阳经过此地,在其诗作里记录的当地景象,又是“白骨蔽丘原,霜风慘阴晦”了。在明朝万历年间,借修缮骷髅庙的机会,由当地官府出面,又组织了一次对骨骸的集中葬殓。时间再往后延续一百余年,清朝雍正十二年春(1734年),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朱樟外放泽州知府,他到任后,写了一首题为《长平箭头歌》的叙事诗:“绿衫小吏倚驿门,箭头拾自王报村,土花晕碧古血死,剩此寸镝鸣秋冤,钝鏃三棱露骲脊,挟诈杀降谁画策?毒雨崩城战垒堕,犹见沙堧未埋骼。”&/p&&p&不断被雨水冲出,不断有后人重新掩埋,周而复始,赵军士兵的尸骸,就仿佛某种生命力极端顽强的植物,永不停息地从长平古战场的土壤里滋生出来。1995年发现的永录尸骨坑,不过是这个已持续2200多年轮回的再现。永录坑也并不是新中国建国后,对长平古战场考古取得的唯一成果:在95年之前,当地就不断发现尸骨坑,在95年之后的十多年里,又陆续发现17处规模不等的尸骨坑。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5月,在永录乡后沟村发现的一处,规模是永录坑的约四倍。只不过,出于人道主义、防止尸骨暴露在外受到风化破坏、以及照顾当地民众情绪等综合因素,除对其中两处做小型探方挖掘外,对其他尸骨坑都没有实施发掘整理,不必再惊扰这些在地下沉睡两千年的赵军亡灵了。&/p&&p&然而必要提及的是,上述这些已知考古遗迹和文献依据,很可能还是冰山一角。早在年,高平伯方村和将军岭当地村民在从事盖房、耕地等生活生产活动,发现了“车亡谷尸骨坑”和“长平一号坑”,考古人员通过对尸骨和土层的挖掘分析,确定这两处埋葬的也是赵军尸骸。就在近年对周边村民的探访中,得知了两个让人颇感惊愕的事:&/p&&p&其一,当地村民在1982年整地盖房时,就从地下刨出大量人体尸骨、马骨、青铜质地的箭镞和戈。尸骨越来越多,而且还刨不完,村民害怕被冤鬼缠身,不敢再刨下去,他们就在已经平整出来的土地山盖房,挖出来的尸骨都扔到河里或运到远处择地填埋;&/p&&p&其二,在1982年以前,类似的事情更多。60~70年代,中国化肥工业基础薄弱,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包括山西在内的各地农村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搞了不少诸如“小水电”、“小化肥”之类村办集体小作坊。而动物骨骸的主要成分是钙磷酸盐,正好可以磨成骨粉做肥料。村民都忌讳看到人体骨骸,觉得不吉利,赶紧扔掉或重新深埋,绝不带回家。但当骨骼成为肥料来源,一旦具有利用价值,性质就不一样。为了能让村民克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风俗忌讳,多为化肥厂提供原料,当地公社生产大队甚至还制订过只要上缴骨头达到一定数额,就给社员记工分作为奖励的规定。于是,当地在60~70年代发现的大量尸骨坑,根本没有上报有关文物部门,在发现后就被收拢起来,于村办土化肥厂磨成骨粉了。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因为这时我国大型正规化肥工业得到了显著提升,大型现代化肥厂的产量上去了,正规化肥价格也便宜了,土化肥作坊才逐渐停产。当地一些上年纪的村民,凭记忆指认了若干处当年挖出尸骨坑的地点,但已经遭到完全破坏,不具有考察价值,也就无从得知这些尸骨坑中到底有多少赵军尸骨。&/p&&p&长平古战场所在的山西省高平市位于晋南,是个四面环山的河谷盆地,虽然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在和平时期,他与外界的交通往来并不便利,时至今日,依然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县级市。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尸骨坑,都是通过盖房、耕地、修路等活动发现的。当地经济基本上还以农林养殖业和煤炭采掘业为主,辖区内绝大多数地域还保持着天然土质和自然植被,没有被大规模的工矿用地占用。这就意味着当地还有尚未被发现的赵军尸骨坑,这个意外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再被后人反复感叹并重新葬入殓的千年轮回,还要在今后继续下去。&/p&&p&也正是通过上述这些实体考察和考古挖掘工作,加之历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记录,将这些依据汇总后研究分析,才得出一个最谨慎的结论:我们不敢说当年长平之战被杀的赵军士卒,不多不少卡准了就是45万整,但肯定达到了这一数量级。&/p&&br&&br&&p&河北易县的燕下都遗址的南侧,有十四个封土墩台。1996年,因为外界环境的风雨侵蚀,其中一个外表封土剥落,露出了里面的人头。这些封土墩台,其实就是“京观”。&/p&&p&后来,通过做一个小型的探方挖掘,发现每个墩台里都有超过2000颗以上的人头骨,都是首级,没有躯干,且时间比长平之战发生时间要早,通过与文献对比,认为这些“京观”是燕国子之之乱、或者乐毅伐齐后,燕军带回来的齐国俘虏的首级。这说明,当时这种大规模以割取敌人首级计算功劳的方式,不止是秦国,在其他国家一样。
&/p&&figure&&img src=&/v2-ae68902cfaab45a3e4559bef40d6e512_b.jpg& data-rawwidth=&446&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6& data-original=&/v2-ae68902cfaab45a3e4559bef40d6e512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v2-1b3ef41e2d1ec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4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v2-1b3ef41e2d1ec_r.jpg&&&/figure&
关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中晚期的中国总人口,没有留下任何统计数字。史学界普遍的估计,认为应当在三到四千万的规模上之间,其中秦国约有500余万人,赵国约有300余万人。一场战争结束后,仅仅被敌人屠杀的战俘就有45万人,还是宝贵的青壮年男性,这听起来确…
鉴于各种答案逼格不够的现状,默默地飘过来。。。&br&&br&谢 &a data-hash=&537b833603cff9e81f8ff& href=&///people/537b833603cff9e81f8f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周凡& data-tip=&p$b$537b833603cff9e81f8ff& data-hovercard=&p$b$537b833603cff9e81f8ff&&@周凡&/a& 邀。 &br&&br&1,关于战国时期的战争。战国时期的作战人数在记载中通常达到几十万,如 &a data-hash=&11e1a6f1a3d1ba2fa310a9& href=&///people/11e1a6f1a3d1ba2fa310a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汗青& data-tip=&p$b$11e1a6f1a3d1ba2fa310a9& data-hovercard=&p$b$11e1a6f1a3d1ba2fa310a9&&@汗青&/a&老师所说,这是当时后勤作战人员不分的缘故。睡虎地秦简中可以看到秦朝士兵写信给家里人要求把冬衣寄过来的情况,更说明当时的全民皆兵建立在一个一个小家庭组成的大一点的家族,大一点的家族直接组织出人出衣服的社会基础之上。而要理解秦国的这个社会基础,就要回到商鞅变法中很重要的一条——男子成年后不得与父同居一室。大秦的律法决定了这种动员机制是最有效率的。&br&&br&这种彻底榨干人力资源的动员方式,之后许多年都没有出现过。直到近现代,洋人们才发明了一个类似的词汇,叫总体战。发明这个思路的,是最像秦国的普鲁士德国人——要知道普鲁士一个人口在欧洲排二十多位的国家,军队人数可是早早就进了前四的。&br&&br&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战国后期战争,其残酷程度,运筹维度,一般是很难被人理解的。&br&&br&2,关于京观。把敌人的尸体堆成塔作为武功炫耀,正是从上古时期到第二帝国建立初期时,华夏世界的风俗习惯,其社会基础,是总体战残余思维仍然在起作用,在第一帝国时代发生的各种屠城现象,本质上是因为秦汉法系之下,兵民是不分的。刘邦屠武关,曹仁屠宛,都是这些地方的兵符掌管人进行了彻底的全民动员,所以城中没有好人,必须杀光——另外说一句,秦汉时期的动员法是可以征发妇女的。杨洪说的那句“男子当战,妇孺当运”,并不是虚指,而是用法律条文的内容提醒诸葛亮,如果汉中打不下来,蜀汉面临着必须全民动员的情况。&br&&br&而在这种动员法的支配之下,战争损失会非常大,战胜者积累敌人尸体作为京观来炫耀,非但不是残酷,反而是合理的——总体战情况下唯一的胜负标准,是杀伤对方有生力量。&br&&br&这一习惯在李世民时期出现了改变,李世民不分敌我祭祀所有战败者,并焚烧(记得是这样)。这一事件实质上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国终于和第一帝国时期截然不同了。&br&&br&3,关于长平之战,有了以上两个常识,可以看到白起杀降是非常合理的。秦国的后勤和给养调配同样非常紧张,本身军队伤亡过半,而赵军至少有一半人以上可能是因为缺粮而投降的。白起的做法是精密计算的结果。放走这一战白打,留下来养不起,自己军队不占明显优势,必须搞屠杀,那我认了。&br&&br&历史的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史官没有多余的话。司马迁记载,白起杀降以后,放掉了二百四十个(数字可能不准,但是司马迁精确到了个位数)小孩子回到赵国,这个历史事件是非常重要的,足以证明白起绝不是兽性爆发,而是在极端情况下也能保持理性的人。更可以证明赵国已经动员到了小孩子的头上,总体战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总体战。&br&&br&重要在哪里呢?重要在白起试图通过这一步来恫吓赵人,借助小孩子的口散步秦国军威,并且直接灭掉赵国,后来白起对秦昭王撤军的昏招极其不满,就映证了这一点——白起的每一步,都是要有收益的。撤军的话,上一步就是废旗。甚至可能秦王根本没料到白起居然在同等军力的情况下全歼了对手,本身打的就是重创赵国后谈判的主意。&br&&br&我还有一个猜想,这二百四十个人,可能是赵军被俘人数的一个分子,也就是说,赵军可能被俘二十四万。加上司马迁说,秦军斩首总数达到四十五万人,则赵人战死了二十一万,和秦军损失是差不多的。两军在单兵素质和武器方面并无差距,差距是在后勤,外交和综合国力上。等于说秦国绷紧了全身肌肉,不惜自损八百碾碎了赵国。&br&&br&4,关于南京屠城。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br&&br&第一,抗日战争是总体战么?对于日本来说是,对于中国来说,不是。由于我大清垮了以后,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连基本的社会基层组织建设都没有,拿什么玩总体战。所以日军杀戮我军战俘非但没用,而且愚蠢。因为处在非总体战的中国有着更大的弹性,这个对手并没有绷紧全身肌肉和你干,你杀了人家十万人,人家害怕了,加强动员了二十万,中央集权增加了,你稳亏。&br&&br&这是军事学上的不划算。&br&&br&第二,南京屠城杀的都是战俘吗?不是,三分之二是平民。这些人是平时接受过军事训练还是接受法令进行了有组织的后勤运输和掩护工作?不是,很多中国人还没当回事儿呢,唐大人就跑了,我军十万人就投降了,日本人就来了。&br&&br&这是政治上的不道德。&br&&br&第三,这种屠城符合我们的政治伦理吗?来,我们引用一下黄帝四经:&br&&br&
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夺而无予,国不遂亡。不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 &br&受其殃。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其国,兼之而勿擅,是&b&谓天功&/b&。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 &br&立,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殃。人强胜天,慎避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先屈 &br&后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 &br&&br&  兼人之国,修其国郭,处其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谓重逆以荒, &br&国危破亡。 &br&&br&  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天地之道,不过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有殃。 &br&&br&  故&b&圣人之伐&/b&也,兼人之国,堕其城郭,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裂其地土, &br&以封贤者。是&b&谓天功&/b&。功成不废,后不逢殃。 &br&&br&
狗屁不通的日本蛮子们,你们,懂了没。&br&&br&
日本打进南京,最该搞死的,是那些投降了的国民党要员们。杀季布赏丁公都不懂,还想来中国混,作死。&br&&br&
这是智商上的有差距。&br&&br&
对当时具体情况有兴趣的同志们,可以看一下《南京南京》中的入城仪式——霓虹学会了我们文明中的很多细节,但是拼起来之后是另一套东西,如此肃穆的上古仪式之后,居然就开始学湘军入天京了,你能想象曾侯和九帅在纵容部下抢劫之前还玩入城仪式么?松井大人,剧本拿错了吧——这真是不亚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荒诞场景。&br&&br&
然而,这就是日本人。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他们那边就是不违和啊不违和。&br&&br&
所以呢,用军事理论和华夏政治伦理来评判这两件事儿的话,宣判:&br&&br&
太史公曰: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惜哉!)(注意,太史公没有对屠城发表任何看法,他的重点在白起受困于范睢未能持之以恒地灭赵上,如果真的当时就一举灭赵,李牧何须去死?秦赵何须在邯郸二次决战?多么遗憾!)&br&&br&
喵:霓虹狗屁不通,残忍无道,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鉴于各种答案逼格不够的现状,默默地飘过来。。。 谢
邀。 1,关于战国时期的战争。战国时期的作战人数在记载中通常达到几十万,如 老师所说,这是当时后勤作战人员不分的缘故。睡虎地秦简中可以看到秦朝士兵写信给家里人要求把冬衣寄过来的情况…
&p&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诸多将领中,真正是统军破阵,独挡一面,临敌决胜的并不多。在元帅一级中,有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四人。贺龙虽是红二方面军主帅,但其麾下多年的主要是红2军团(红3军),在段德昌死后战绩就显得不是很大。抗战时贺龙又早早回了晋西北,解放战争干脆当了粮草官,缺乏长时期独挡一面的过人战绩。另外聂荣臻虽是华北军区主帅,但更多的是以军政双全闻名,擅长建设根据地,历史上也一直是政治工作者,自己独自指挥的大战役偏少。故以上两位元帅不在此列。在大将一级中,有粟裕、陈赓二人。徐海东红军时期很辉煌,但解放战争时一直养病。黄克诚战略眼光独到,却更多以政治工作者面目参与指挥。许光达虽是兵团司令,但独立领军时间较晚,后来一直在西野麾下作战,地位较低,出色战绩不多。陈赓指挥水平不错,一度领衔了一个战略方向,但和粟裕相比,其指挥作战的规模和战绩还是差了不少。所以,有人说我军真正决胜战场的是“五虎上将”——彭、林、刘、徐、粟,可说是点睛之语。&/p&&br&&p&彭德怀的指挥风格是勇猛、敏锐、顽强而应变快,在几十年的统兵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善打进攻战和遭遇战。在红军时期,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就以能打苦仗狠仗著称。胜仗先不用说,像打赣州,守广昌,尽管都是败仗,但三军团坚决执行中央的命令,攻坚克险,不畏牺牲,总是挑最苦最难的担子,相当能体现出彭德怀的作战指挥风格。四渡赤水时的娄山关战役,三军团就是以硬对硬,坚决啃下对手。而彭德怀则顺势应变,指挥部队勇猛追击,在红一军团配合下击溃了吴奇伟的两个师,二占遵义城,把一场转移之战打成了进攻大捷。抗战时期,彭在华北毅然发起百团大战,从正面向优势日军出击,沉重打击了其华北治安信心,成为中共军队在抗战中仅有的一次大规模会战。解放战争时期在陕北,彭以2万人对胡宗南20万人,连胜青化砭、羊马河、蟠龙、宜川,用兵套路捉摸不定,可说是彭德怀军事生涯中的杰作。西北大进军时,彭德怀指挥一野战咸阳,打兰州,硬是打垮了战斗力嗷嗷的青海马家军,为西路军的两万将士洗去了血海深仇。在抗美援朝一次战役时,因美韩军推进过快,彭原来制定的防御计划落空。而彭因敌而变,迅速将遭遇战打成进攻战,打了美韩军一个措手不及。二次战役,彭诱敌深入,突然从战线东翼打开突破口,尔后大规模向敌后进行穿插分割,南敌北拒,向心合击,一举打成西线大胜,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彭的弱点在于缺乏系统的参谋作业训练,指挥上显得有些粗疏,从而多次出现胜仗转败的事情。较为著名的解放战争的西府战役和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彭都是在战役后期未料到敌军的反击,在兵力部署上不细,有所疏漏,从而遭到了很大的损失。好在彭的应变能力够强,总能稳住阵脚。彭多年来一直军政全兼独挡一面,因而在战略上也有相当的眼光。抗战初期彭是八路军副总司令,实际是前敌总指挥,统一调度八路军各师的行动。在百团大战后期,彭执意要打关家垴,结果伤亡大而战果小。事后多年有人为此指责彭。不过彭是从战略上考虑的,为的是让敌人不敢再以大股兵力扫荡根据地,只是八路军武器和战力较差,因而打得不理想。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了来自各个野战军的100多万部队,与拥有巨大火力优势和技术优势的联合国军打成平手,成为中华民族的外战英雄,风头一时无二,因而回国后顺利地主持了军委日常工作。彭德怀为人耿直粗疏,三军团出来的部下如彭雪枫、黄克诚、张爱萍、杨勇等人也是谔谔之士,为后人所称道。&/p&&br&&p&林彪的指挥风格是算度深、灵巧而机敏,不愿行险,善打伏击战和追歼战。林彪在当低级军官时就很讲究战术,北伐后期和红军初期一些连、排级战斗中令人刮目相看,因而升得很快。林彪的运气也很好,红一军团先后下辖的7个军中,最能打的是3军、4军、12军。而3军军长黄公略和12军军长伍中豪都早早牺牲,林彪就继朱德之后统率了红一军团。一军团是朱毛的嫡系,红一方面军的头等主力,在中央红军中战绩最佳,战果最大,连彭德怀那样心高气傲的人都称红一军团为“大哥”。林彪在红军时期经常与彭德怀的三军团配合作战,二人的不同指挥风格搭配得相当协调。林彪担任前敌指挥时打得最漂亮的是四次反围剿中黄陂和草台岗之役,干掉的是战斗力较强的国民党中央军陈诚部。林彪在此战中准确料中了敌军的行动,及时统一全军发起攻击,并连续作战,开创了红一方面军大兵团作战的范例。在长征中一军团是开路先锋,抢渡湘江,四渡赤水,战安顺场,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腊子口,可说是功绩卓越。作为军团长的林彪,在艰难困苦中指挥若定,无役不与,表现相当出色。抗战时的平型关伏击战是林彪的成名之战,他再一次显出了算度精密的特长,3个团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都较为到位。对于老爷庙制高点的争夺,林彪给李天佑下了死命令,副团长杨勇亲自带部队上去肉搏,最后终于夺下此地,保证了战斗的胜利。塔山阻击战最紧张的时刻,林彪总预备队不动,斥令程子华: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都是林彪关键刻下手狠的典型例子。东北解放战争中,林彪指挥南北满部队南拉北打,一点点磨去了东北国军的锐气,显示了出色的大局观。林彪指挥生涯中辉煌的时间很多,三大战役打了两个,并直下中南,打光白崇禧,直取海南岛。国民党精锐部队中,新1军、新6军和钢7军都是被林的四野消灭的。特别是林彪在辽西追歼消灭廖耀湘时的以乱对乱实在令人击节。林彪在战术上相当有创新,“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四组一队”“四快一慢”都由他总结到了军事理论高度,可说独具匠心,因而四野部队的战术素养也在全军首屈一指。林的不足之处是有时考虑过细,胆气反而显得不足,打仗偏于取巧,算不到九成的仗不打,这与粟裕算到六、七成就敢大兵团开干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三战四平的教训,使林在打长春时决心不够,打锦州时又犹豫不决,后来成为了一段公案。不过反过来看,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林彪在作战指挥上的独到功夫。手下将士因而最大限度减少了伤亡,有这样的首长是幸福的。林彪的战功在中共军内除彭德怀外无人可与之比肩,不过一军团带出来的部下如罗瑞卿、肖华、刘亚楼、杨成武等人,比起三军团出来的在为人上就差点了。&/p&&br&&p&刘伯承的指挥风格是判断准确,有气魄,有奇思,在确定作战方向、集中兵力和把握预备队投入上尤为独到。早在川军时期,刘伯承已被称为“川中名将”。南昌起义时刘又被委以制订作战计划的重任。刘伯承不打麻药摘眼的故事,是其被称为“军神”的源头。刘是上过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人,标准的参谋型统帅,翻译甚丰,为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回国进入苏区后刘主要在总参谋部工作,负责对军委战略意图的贯彻,不是一线的统帅,因而表现的机会不多。到了中央红军北上四川过大渡河时,刘伯承当了先遣队司令员,巧过彝族区,在大渡河北岸连续作战飞兵奇袭,算是有了独立领军。八路军时期,刘伯承去掌握红四方面军改编成的129师,开始成为独挡一面的统军主帅。刘指挥的智算神头岭和叠伏七亘村是其军事指挥的代表作,从这两战可以看出刘能反向思维,指挥才能过人一筹。解放战争初期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最先打出了漂亮的上党战役,开了第一炮。其后的邯郸、陇海、定陶、豫北、鲁西南等战役都打得不错,显示了刘伯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能。每到苦战、恶战阶段,刘伯承都亲临前线指挥,给手下的将领们“安卵子”。国军将领曾有过评价:刘伯承指挥不错,但手下的纵队不能打;陈毅(国军不知道华野负责战役指挥的是粟裕)指挥上不行,手下倒有几个能打的纵队。从1945年9月至1948年8月三大战役开始前,在全国各战略区统计的歼敌战绩中,刘邓大军共歼敌13个半军部、44个半师部、103个团,居于五大战略区野战军战绩之冠。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中野较为狼狈,损兵一半,重武器丢光。不过这是下风仗,能保住全军骨干,并完成战略任务当属成功。出了大别山刘伯承很快恢复了运筹歼敌的本色,淮海时打黄维更显出了刘的魄力,那真是“瘦狗拉硬屎”,喝出去打光全军也要干掉黄维!过长江后刘的指挥就是顺风顺水了,西南战役一下就包了国军90万,并挥兵直指康藏。整个解放战争中二野歼敌230万,位于三野后排第二位,刘帅的功力实至名归。在多年领兵作战中,刘伯承做到了进攻凶狠,撤退迅速,料敌准确,时有巧思,尤其擅长控制作战规模。因而,在临阵对决中,刘伯承很少有打得狼狈混乱的战例,小胜可以打成大胜,小败能够迅速转身,这是刘帅独有的功夫。建国后,刘帅早早退去搞军校,是他政治眼光的见证。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时,刘帅从战前运筹、战役指挥到战术指导,先后对部队作出了一系列指示。特别是他锐利地指出了印军在东线防御上的弱点,即著名的“铜头、锡尾、背紧、腹松”,并相应设计出了精巧的战术进攻手段,指导部队取得大胜,令人不由得击节赞叹。&/p&&br&&p&徐向前的辉煌是在红军时期。在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和副总指挥兼31师师长吴光浩相继牺牲后,徐向前被中央军事负责人派到鄂东北接掌31师,成为鄂豫皖苏区最早的三支主力部队之一。在成立红1军时,军长是黄埔一期的同学许继慎,徐向前是副军长。红1军和蔡申熙率领的红15军合编成红4军时,中央从湘鄂西派来邝继勋当了军长,徐向前为参谋长。两任军长中,邝继勋资格老,打仗较为粗疏,许继慎则有勇有谋,擅长指挥,被周恩来称为将“铁军”的作风带到了红四方面军。直到张国焘来到鄂豫皖,徐向前才有出头的机会。当时鄂豫皖几位名将中,许继慎、周维炯都是张国焘的眼中钉;曾中生军政双全,但为人正直,但被张国焘所排挤;邝继勋军事素养不足;蔡申熙倒是为张国焘所欣赏,军事才能出色,统兵能力足够,但在战斗中手臂负伤致残,干不了重活。因此,徐向前才被破格提拔为新成立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不负重望,在全国各路红军中率先打出了大兵团作战的范例。黄安、商潢、潢光、苏家埠等战役都是徐的代表之作,表现出的风格是狠、硬、快、猛、活,企图心大,有气魄,拼的是“最后五分钟”的狠劲。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千里西征,血战漫川关,是徐向前打逆风仗的代表作。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是徐向前指挥生涯的颠峰时期,其猛勇的指挥风格显示得淋漓尽致。先取陕南,再渡嘉陵江,表现了徐向前在作战指挥上的巧思。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北上时,林彪的一军团打不动包座,徐向前的四方面军拉上去就打开了包座,充分展示了徐向前带领下四方面军的作战风格。徐一生的两个劲敌是胡宗南和马步芳。前者将他从鄂豫皖一直撵到四川,几度交手都没占到便宜,后者则打得徐全军覆没,仅以身免。八路军时期徐的名作是响堂铺战役,此后就是到山东去展开平原作战。不过徐很早就回了延安,又有病,抗战中再没什么表现。解放战争时徐向前又火了一把,把一支地方偏师带成了主力部队,连打硬仗,运城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硬是一口一口吃掉了阎锡山的晋军主力,甚至毛泽东都连连称奇。可以说徐的山西之战和彭德怀在陕北打胡宗南是解放战争中两支非常精彩的插曲,值得仔细玩味。徐向前在指挥作战上也有弱点,就是勇猛有余,控制不住作战规模,有时显得强斗。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时,徐指挥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军硬碰硬对决,冯寿二、七里坪、扶山寨、枣阳新集,连续恶战,极大地消耗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却未能打退敌人的围剿。在敌众我寡的现实下,不能避实击虚,不能不说是徐向前当时的指挥失误。反观红一方面军在第三次反围剿时反复穿插调动敌人,这里边就有了点差距。后来的大战百丈关、血战河西走廊、临汾攻坚战、太原战役,虽然胜败不一,但都能显出徐向前过于强攻硬打的特点。&/p&&br&&p&粟裕出道较早,和林彪一起成为大庾朱德整军后的八百壮士之一。有意思的是就是这二人将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一一消灭,气得蒋介石吐血。不过粟裕在红军中较为平凡,一直出不了头。开始跟着朱德,然后是伍中豪,后来又跟寻淮洲,经历过怀玉山大败,算是默默的积累阶段。抗日战争时粟裕首战韦岗,再胜车桥,虽然战斗规模不大,但对粟裕意义很大,他从此出头。黄桥决战是初次展现了粟裕的指挥风格:算得细,敢打险仗。解放战争初期,中央的战略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紧靠南线的中原解放区和苏中解放区离国民政府腹心太近,面临重兵围剿,实际上已打算被牺牲掉。中原军区的李先念、王树声、王震就被打得千里突围,丢盔卸甲。王震总算后来去陕北跟了彭总,李先念、王树声这样的红四方面军名将干脆就去搞了地方军区,解放战争中再无多大声息。再观粟裕,同样面临国民党军的多路围攻,却迎刃而上,打出了苏中七战七捷,一鸣惊人。如果粟裕不从这里起步,而是继续不痛不痒,建国后凭资历能不能混上大将还是问题。正是从苏中七战开始,粟裕走向了第一大将之路。在华中野和山野的磨合时期,粟裕连续打出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将薛岳、顾祝同等人打得鼻青脸肿,一举将华东野战军打成关内首屈一指的共军主力。在举世闻名的孟良崮大战中,粟裕实战嗅觉敏锐,敢打攻坚,敢于行险,临机应变,擅长连续作战的指挥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粟裕指挥作战往往是以不到一半的兵力作主攻,而大部分兵力则阻敌援救,这和其他解放军将帅以大兵力主攻,小兵力阻援的风格有显著不同。粟裕对战役的各个细节考虑得很细,这一点上很像林彪。而敢下决心,履险如夷,又超过林彪。淮海战役是粟裕的辉煌,他指挥华野主攻,碾庄吃掉黄百韬,徐东挡住邱清泉、李弥,分兵双堆集打黄维,又威胁南线的李延年、刘汝明,最后全师跃进陈官庄围住杜聿明,歼灭了国民党军40余万。整个战役节奏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慷慨激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是其军事生涯中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扛鼎之作。不过粟裕也有一些较为著名的败仗,如南麻、临朐、土山集、打上海时在月浦受挫等。粟裕指挥作战部队往往伤亡很大,这既和敌军较强有关,也和粟裕打仗行险,对战术重视不够有关。粟裕攻坚往往强攻硬打,部队战术素养不足,这和林彪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在指挥上,粟裕虽然算得很细,但过于依靠临机应变,为抓住战机往往准备不足就出动,有时马虎大意,容易打成乱仗。粟裕最痛快的战役可能就是济南战役。当年在皖南谭家桥粟裕所在的红十军团败在了王耀武的补充1旅手里,连老战友红19师师长寻淮洲也牺牲了。14年后粟裕决心打济南,确定口号“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万千心情,仅此足矣。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粟裕,华东解放战争的进程就会完全改写。&/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搜索微信号shentingxue2017&/p&&p&非常感谢网友支持,会继续推出精彩文章让大家欣赏。&/p&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诸多将领中,真正是统军破阵,独挡一面,临敌决胜的并不多。在元帅一级中,有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四人。贺龙虽是红二方面军主帅,但其麾下多年的主要是红2军团(红3军),在段德昌死后战绩就显得不是很大。抗战时贺龙又早早回了…
&p&侵华日军真的讲道理吗?这可真是新鲜啊!&/p&&p&事例一:&/p&&p&有一天,院子外有日本人叽里咕噜地说话,我奶奶的大舅妈听见了,慌乱中赶紧躲大门背后。日本人推门进来,奶奶的大舅耳聋眼花,还坐在滴水檐下晒太阳呢!&/p&&p&老太太听见大马靴踩在青砖地上”咔咔”地响, 日本人问:“八路的有?”&/p&&p&老爷子答:“我耳聋,听不真。”话音刚落,老爷子“哎呀”一声,听着很是凄惨。&/p&&p&老太太从门背后探出头来一看,老头子躺在地上,一个日本兵正从他身上往外拔刺刀,另一个日本兵边上瞧着,哈哈直乐。当日本兵走远了,老太太跑出来一看:老爷子的血从台阶上流下来,把台阶染得通红,人早没气了。&/p&&p&请问:这俩日本兵讲的是什么道理?&/p&&p&事例二:&/p&&p&日本人侵华的时候,我们家乡每个村庄都有城墙环绕(据说是防匪、防狼的),集镇驻着日本兵,城门边把守着两三个日本人。赶集的乡亲走到日本人面前都要给鬼子鞠个躬,出示”良民证”。&/p&&p&有一对父子去赶集,老父亲岁数大了犯糊涂,再加上看见鬼子害怕,忘了鞠躬。日本人拿枪托砸他,两下就砸地上了。&/p&&p&儿子看见父亲挨打,去拉打人的日本人。另一个日本人端起枪,一刺刀就把年轻人捅倒在地。老头子看见儿子被杀,爬起来要拼命,日本人又一刺刀,老头也倒了。&/p&&p&十里八乡的老乡们眼睁睁看着,就因为忘了鞠躬,日本人刹那间杀了咱两个百姓。我外祖父后来回忆说,那时候大家从尸体边过都不敢多看一眼,得等到天黑后日本人关了城门,才有人敢悄悄收尸。&/p&&p&请问:屁大点事动不动就杀人,这日本人讲的是什么道理?&/p&&p&事例三:&/p&&p&我奶奶的娘家叔叔,半夜听见鸡窝里鸡乱叫,怀疑是进了黄鼠狼。他老婆劝他躺着别动,他心疼鸡,非要出去看。端着煤油灯刚走出屋子,日本人在炮楼上看见有光亮,一梭子子弹打过来,死了。&/p&&p&我奶奶的另一个叔叔。日本兵经过时一家人正干农活,慌乱中躲在玉米地里不敢出声。听着外面好像没动静了,探出头来看,看见路边不知道谁扔了一把铜壶,看上去值点钱。家里“当家的”不听老婆劝,跑出去捡。“啪”的一声,就跟放炮仗似的,”当家的”就倒地上了。老婆孩子爬玉米地里看着,日本人端枪跑过来,踢了踢,看见地上的人死了,这才走。&/p&&p&请问:守财奴就该枪决,这是讲道理的人能干出来的吗?&/p&&p&事例四:&/p&&p&外祖父被日本人抓去拉石头、修碉楼,他是又累又恨,干脆坐地上不动了。心里想:活得这么窝囊,不如让日本人杀了也好。&/p&&p&汉奸翻译跑过来问明情况,劝他:日本人需要一个做饭的,活儿很轻松、不累。看你是个利索人,要不然我跟他们说说、让你当了这个差,胜过白白送死。&/p&&p&就这样,外祖父给日本人当了一年的厨子。日本人对他由提防到慢慢放心,甚至一度十分“友善”。外祖父看见日本兵的头头喝醉了酒也是老泪横流,唱着日本的歌,想念家里的老婆孩子。他一度以为日本人好歹也是人,总算有点人味。然而,他错了!&/p&&p&那一年日本人进村,村里人跑的跑、躲的躲,可栏里的牲口跑不掉,全让日本人给牵到了县城。村里人觉得我外祖父跟日本人能说上话,央他在日本人面前求个情。日本人满口答应,发出话来:有谁家的牛,谁家来一个人就可以牵走。&/p&&p&当乡亲们都来了,听日本人的话站自己家牲口前,日本人翻脸了。外祖父亲眼看着好久没见杀人、似乎已经“友善”的日本兵拿着刺刀挨个捅,眨眼功夫就杀了四个人。那一瞬间,外祖父吓得浑身哆嗦,又不知道哪来的勇气,他硬是挡在乡亲面前,日本兵这才收手。&/p&&p&那以后不久,外祖父就寻机逃出了县城。他说:我要是再伺候畜生们,我就不是人了!-----跟我们说这话的时候,外祖父浑身颤抖得厉害。晚年的他一直被帕金森症所折磨,据他说:自从亲眼看着日本人杀人,从那一刻起他”手抖”的毛病就开始了,除非睡觉的时候不抖,老人的手一直抖了近60年。&/p&&p&&br&&/p&&p&以上案例都是我的长辈们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的,绝对没有任何虚构成分。现代的年轻人生活在和平年代,哪里知道亡国奴的悲哀,脑袋一拍就敢说什么日本人“讲道理”,快醒醒吧!&/p&
侵华日军真的讲道理吗?这可真是新鲜啊!事例一:有一天,院子外有日本人叽里咕噜地说话,我奶奶的大舅妈听见了,慌乱中赶紧躲大门背后。日本人推门进来,奶奶的大舅耳聋眼花,还坐在滴水檐下晒太阳呢!老太太听见大马靴踩在青砖地上”咔咔”地响, 日本人…
1998年有本书叫《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靳生禾、谢鸿喜两位军事历史地理学家合著,是现在关于长平之战研究最为权威的一本专著,其中很多观点已经被普遍接受了,这本书无论是考证还是实地考察都做的非常细致,论证也让人信服,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值得一看。 &br&&br&&br&&br&摘取集其中几个观点&br&长平之战秦坑杀赵国的人数虽不一定有40万之众,但是也不会差很多,同时秦军也在此战中损失了四五十万的兵力。&br&&br&当时坑杀赵军是在现在上党范围内的多个地方,并非以前很多人认为只在永禄一地。坑杀的方式并非活埋,而是先击杀,然后随意埋葬。&br&&br&坑杀的人中,并非全都是赵国士兵(早期史料也没有说都是赵国士兵),而是赵国的士兵加上当时上党的人民(上党被秦从韩独立出来后没有归秦而归赵,这是长平之战的起因)。&br&&br&==============================================&br&&br&长平之战可以说是秦赵生死之战,作为当时排名前二的军事大国,秦赵都倾尽全力了,特别是赵国,丢了长平关,就相当于丢了门户,所以聚集四十万大军来守是可能的,而秦军据考证可能最后动员了百万人(十五岁以上的人都去了)。&br&&br&很多人都是质疑这点,认为古代战争并不能动员如此多的士兵,但是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在古代,战争时期都是全民皆兵的,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在战时皆要出战虽然是口头说法,但是以男丁数量的三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数量来征兵是很常见的政策,木兰辞刚开头大家都记得吧,古代的人口统计制度中,户作为基本单位,一般一个“成丁”和其配偶加上其子女算作一户,每一户在战时出一个兵员,想象一下就知道征兵比例之高。&br&&br&长平之战,是赵国保护上党的战役,除了赵国从各地征集来的士兵外,上党本地可能使用更加严酷的征兵制度,据说在坑杀时白起曾经下令270个赵卒因年纪过小而没有坑杀,以当时的局势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白起只是偶尔在某个坑杀现场遇到了270个年纪过小的人动了恻隐之心,那么是不是,有更多年纪过小,或者其他在一般并不符合征兵条件的人,在长平之战中被坑杀,这些人可能都是上党的平民,被迫卷入战争中的。&br&&br&中国古代如果说游牧民的兵力,游击的兵力或者远征的兵力,动辄几十万的,一般都是掺了水分的,因为古代战争的士兵调动能力很差,所以看到远征,大多几万人已经是大军,就算真能动员那么多人,将领也不一定愿意带如此多吃干饭的, 更愿意带精锐。&br&&br&但是长平之战不同,从地理上,就是现在的陕西打到山西,秦军最初的十万人,从侯马进入山西,一路进军到长治附近,这并非很难的事情,而后来三年中兵员一直在增加。赵国就更近了,长治以东都是赵国的地盘,仅仅以战争动员力来说,双方的兵力都非常可观。&br&&br&还有一点,无论赵军的四十万人,还是秦军的一百万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秦军最早进攻上党,也不过十万兵马,而赵军以廉颇迎战,士兵数量也必然不会特别多,但是战争从上党归附赵国开始,持续了3年,秦军不停增兵,到最后以至于动员十五岁以上的国民全都过去阻隔赵军兵粮,赵军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不停的征召士兵派往前线,所以最后六个月决战时,才能有如此之规模。&br&&br&=====================================&br&&br&另,如果对这个数字没有太大感觉的话,可以去长平古战场去看看,现在附近各地的骸骨坑基本上都已经被发掘出来了,我仅仅是看了图片,就已已经感觉非常震撼。
1998年有本书叫《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靳生禾、谢鸿喜两位军事历史地理学家合著,是现在关于长平之战研究最为权威的一本专著,其中很多观点已经被普遍接受了,这本书无论是考证还是实地考察都做的非常细致,论证也让人信服,对这一段历史感…
如果那四十万人是游回去的话那这个问题还可以谈一下&br&&br&——假装这是分割线&br&&br&这是我知乎首个破千赞回答却因为缺乏详细阐述被折叠了简直晕眩&br&&br&&br&敦刻尔克撤退中真正可以和红军长征相比的是法军有两个步兵师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当了炮灰
&br&开战前英法联军不居劣势
还是 希特勒放水两天才让你撤回去了&br&&br&这就相当于你打lol被人碾压了还秀狗牌&br&什么心态?
如果那四十万人是游回去的话那这个问题还可以谈一下 ——假装这是分割线 这是我知乎首个破千赞回答却因为缺乏详细阐述被折叠了简直晕眩 敦刻尔克撤退中真正可以和红军长征相比的是法军有两个步兵师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当了炮灰 开战前英法联军不居劣势 还是 …
日本打通的所谓大陆交通线,直到日本投降也没通过几辆车,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br&我觉得是委员长和日本人都玩脱了,44年的时候,日本已经显出败象,对一支正常的军队而言,在占领区抵抗此起彼伏,其他战场遭受沉重打击的时候,应该要收缩防线才对。&br&&img src=&/ef05df27b75ab430fc6e9_b.jpg& data-rawwidth=&1009& data-rawheight=&7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9& data-original=&/ef05df27b75ab430fc6e9_r.jpg&&在豫湘桂战役之前的两个月,也就是44年的2月份,日本刚刚失去了马绍尔群岛,位于日本“绝对国防圈”内的马里亚纳群岛即将遭受打击。所谓“绝对国防圈”,指的是日本为确保本土安全和战略资源安全而必须防守的重要地区,可以看成是日本的防御结界,一旦被撕破,整个日本的安全就无从谈起。到44年6月末,日本海军输掉了菲律宾海海战,损失三艘航母,海航战斗机完全被美军飞机当成火鸡在打,整场战役前后损失飞机378架,有经验的飞行员几乎一扫而空,美军损失飞机123架,其中80架是因为追击之后回舰时燃油耗尽,飞行员不管调度争先恐后上甲板,导致相撞等事故,也就是说,美军事故损失是战斗损失的两倍。打完这场,大家心里差不多都明白,日本这是药丸啊。日本海空军损失惨重,装备人员已经处于彻底的下风,拥有压倒性火力优势的美国海军当然不会止步不前,东南亚日军的地位岌岌可危。&br&这一切都证明委员长颇有先见之明,英美才是这个世界的老大,日本人再猛迟早也会被美国人用无比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碾死,只要不投降,跟定美国人,迟早会等到抗战的胜利。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战场的局部胜负其实并不太重要,只要中国的抵抗力量能够牵制住日军,使其不能支援其他战场的日军就行。&br&在华日军这时候的日子其实还过得下去,当时蒋介石将主要精力放在打通滇缅线上,以捞取美援,国军的美械精锐部队聚集于西南与印缅日军苦战。共军这边还在回血,差不多正好两年之前,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殉国,一年之前八路还在南泥湾垦荒自救,经济略有起色,总体上日军占优,八路在广大华北地区只能说是勉强维持生存,远未壮大。附个维基的资料&br&&img src=&/cf3bb50d463a832ccab2dcf3a88486ad_b.jpg& data-rawwidth=&1453& data-rawheight=&4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53& data-original=&/cf3bb50d463a832ccab2dcf3a88486ad_r.jpg&&大家有兴趣还可以再查查&a href=&///?target=http%3A///politics//c_.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i class=&icon-external&&&/i&&/a&,43年共军的日子相当不好过,死伤极为惨重。&br&然后日本人脑洞大开,&br&&blockquote&“击败敌军,占领并确保湘桂、粤汉及京汉铁路南部沿线的要冲,以摧毁敌空军之主要基地,制止敌军空袭帝国本土以及破坏海上交通等企图”&br&&/blockquote&呃,难道主要不应该防备美国从海上对日本本土的攻击么?毕竟日本的海军还是打不过大米的海军啊,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不断推进,已经抵近日本本土,而中国战场至少日本还是能打赢大小战斗,生存无虞的。随后现实啪啪打脸,日深夜,美军68架B-29式&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飞临日本九州岛上空,轰炸八幡钢铁厂,这时候日本就要打下长沙了,毫无疑问,日本帝国东南方防御结界已经被撕裂,日军还这么欢乐的打中国腹地,扩大占领区,这真不是一般军队能干出来的事情,当时日军如果放弃在中国的进攻行动,全力和美国一决生死,估计还能多活一段时间,日本人的战略,问题非常大。&br&&br&委员长显然也没料到日本人居然这么二,总结起来国军打得难看有几个原因&br&第一,日军投入的兵力空前,总数超过五十万,从关东军和华北派遣军抽调了大量精锐,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兵力36万,国军30万,日军第一次比国军还多,这种情况下国军战败也是情有可原的,36万穷途末路的鬼子,换30万志愿军都未必能挡住,当然,国军就扛了4天还是比较弱的。日本还投入了数量空前的飞机,对国军造成了重大杀伤,要不是美国空军加入战团,国军的伤亡会更大。&br&第二,国军的情报和指挥系统太渣,对日军的大规模调动侦查不足,判断上也出现了偏差,比如上面的长沙,没想到鬼子来真的,同样面对河南日军的进攻,国军也认为是牵制,结果也被打爆了。当然,豫中大败更大原因还是汤恩伯太废,难得有一个人能够既不讨美国的喜欢,又不讨委员长的喜欢,而且还被中共记恨。这位37天丢失38座城池,所部军队简直是作鸟兽散,5万日军竟然将3,40万国军打得满地逃窜,甚至追之不及。汤军仓库中100万袋面粉全送给了日军,对于在山东被共军搅得寝室难安,偶有断炊的日军而言,这就是幸福啊。讽刺的是1942年夏1943年春,河南发生了大饥荒,数百万百姓饿死,国府从老百姓口中夺下的救命粮,最后成了日军的战利品,不容我不黑丫一发。战前的态势图,汤军跑路之后共军游击队趁虚而入。&br&&img src=&/bb7feaabdf35d9b2bed162b1_b.jpg& data-rawwidth=&1539& data-rawheight=&10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9& data-original=&/bb7feaabdf35d9b2bed162b1_r.jpg&&&br&国军这种反应多少体现了党国高层的思路,在美国参战后对局势过于乐观,特别是太平洋战场美军掌握主动,眼看日本人快要不行了,心想日本人就是要挣扎一下嘛,我给你个挣扎的机会,低估了日军的作战意志和攻击强度。&br&第三,国军的组织力与战斗力没有根本的提高,军队腐败,吃空饷,兵员训练不足,战斗意志薄弱等问题尤为严重,相持阶段日军乏力进攻的时候表现不突出,一旦日军发动坚决的进攻,大溃败是必然的结果。国军本质上还是一支旧式军队,内部派系众多,互相卖队友,衡阳会战,方先觉就被狠狠的卖了一次,附近国军几十万大军作壁上观,一支粤军打到衡阳火车站,随后被日军击退,已经是最卖力的增援了。国军精锐的表现也是乏善可陈,委员长要求嫡系美械93军守住全州(当时叫全县)三个月,此处是湘桂水陆咽喉,抵抗三天后,军长陈牧农率军逃走,被蒋公枪决。因为全县是国军一个重要补给中心,有大量枪支弹药、被服粮草,工业材料,汽车汽油,陈牧农所部弃城而逃前销毁了150万发子弹,数千发炮弹及大批粮食。杜聿明的第五军屯积在军备仓库里物资,也丢的一干二净,国军还补了一刀,在日军进城后空军投下燃烧弹,不惜焚城,全县百姓差点就反了。美国人听闻之后直接斯巴达了,多少飞行员冒着生命危险走驼峰航线送过来的物资就这样被这XX给送人了,中国佬你得给我一个说法,蒋公面子上实在过意不去,下令枪决陈。衡阳守军在一个没有太多工业基础的城市坚守47天,期间还遭到了毒气攻击,相比于湘北豫中桂北一触即溃的国军,已经非常尽责。&br&第四,国军高层一直在密切注意共军的动向,胡宗南的大量精锐被用于防备共军,不得不说,委员长的眼光颇为高远,能与他争天下者,只有共军。委员长的心腹胡宗南在豫中溃败,拥兵四十万的汤恩伯狼狈逃窜之后,依旧死守陕西,期间击败了西进倭寇,即日至6月15日的灵宝战役,成功阻截了日军。再佩服下日本人的脑洞,在华北还有大量共党游击队,华南国军的抵抗还有点顽强,这时候你为何要去打关中,第一难打,山太多,第二打下了也守不住,补给线上全是共军的游击区,理解不能啊。但是胡宗南的部队不配合收复河南,长期监视共军毕竟是种资源浪费,美国人对此非常不满,而胡还不断要求蒋公增兵,从其他战场抽掉人员去增援陕西,加剧了其他战线的困难。以致败退台湾后,不少人怀疑胡宗南是共谍,张戎与其丈夫英国人乔·哈利戴合写的传记《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中就猜测胡宗南是个卧底,胡宗南的儿子遂与之翻脸。你要问我胡宗南到底是不是共谍?周恩来曾说谍报工作有前三杰,后三杰。后边的三个人,熊向晖,清华大学;申健,北平师大;陈忠经,北京大学,不但大学都是在北京的985高校念的,而且都是胡宗南的亲信,熊还是胡宗南的机要秘书,47年,共党北方谍报网被端,这三人东窗事发,所幸当时都在美国留学,而胡宗南更是力保这三人,结果这三人奇迹生还。&br&&br&从豫湘桂的结果看,,国军损失兵力约50万,丢失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大部和贵州省的一部,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6000多万人口,7个空军基地,36个飞机场。基本就是丢人丢到家了,苏联方面甚至认为国军还瞒报了伤亡数字,兵力损失应该有100万,美国方面表示震精,不过还好反正日本已经不行了。日本人的行动给了共军莫大的帮助,由于兵力不足,日本从山东调走了一半的部队,山西河北的日军也大大减少,放弃了大量的碉堡据点,数目近万,即使这样还不够,日军从国内大肆征召新兵入伍,替换原来的华北守军,本来华北是精锐鬼子扫荡八路,豫湘桂之后变成了日本新兵+伪军守县城,而此时共军经验值已经快满级了,战术素养大为提高,开始殴打小朋友,所以抗日武装直接井喷&img src=&/b5bfa57cebc8_b.jpg& data-rawwidth=&829& data-rawheight=&1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9& data-original=&/b5bfa57cebc8_r.jpg&&而且随着国军的溃败,更多原国军控制区对共军游击队敞开了大门,共军人数直接翻倍,日军在华北占领的400多个县城纷纷失守,最后到投降的时候好像除去大城市,直接占领的县城不到10个,不到150个县城名义占领,偶尔有几十个鬼子进城转转,其余全是游击队的地盘。而在豫湘桂刚结束那会儿,日军占领的县城数目达到巅峰,约有1500个,结果这大大加剧了日军的人数不足,所以大部分县城只有百余日军加上几百伪军,甚至相当多的县是一个排的日军加上一个连的伪军共计不到200人,日本人的辉煌就持续了个把月,后面共军就到处打县城,围碉堡,断道路,炸桥梁,扒铁轨,埋地雷,放冷枪,总之就是怒刷存在感。日军只能干看着啥都干不了,因为这时候真的是打不过共军了,只能咬住共军没大炮,打不动碉堡,躲在碉堡里面不出门。&br&历时8个月的豫湘桂大战结束的时候已经是44年的12月,广西日军终于与越南日军会师,打通了“大陆交通线”。而此时美国海军陆战队已经攻克马尼拉了,南洋日军可谓败局已定,援华空军更是在两个月里面打掉日本500多架飞机,到1945年3月,爽了两个月的美国飞行员已经在焦急的到处寻找日军飞机了,之后的事情就是轰炸日本本土,最终迫使日军投降了。&br&&br&后面这些豫湘桂会战的影响也应该是国共日三方都会预料到的,至少预料到一部分,日本对自己的实力有种病态的迷信,虽然知道不敌美国,但是还是一厢情愿的发动了费力不讨好,甚至加速自己灭亡的战役。国共则可以旁观美日对决,等待日本的覆灭。但是相比于一直艰难生存的共军,国军的战斗意志实在太差,自身的太多问题都没有在长期的战斗中解决,实力完全没有质的提高,高层更是寄希望于外界干涉,这种弱者等胜利的心态下,遇到昏了头乱撞的日军,被吊打一点都不奇怪。
日本打通的所谓大陆交通线,直到日本投降也没通过几辆车,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 我觉得是委员长和日本人都玩脱了,44年的时候,日本已经显出败象,对一支正常的军队而言,在占领区抵抗此起彼伏,其他战场遭受沉重打击的时候,应该要收缩防线才对。 在豫湘…
&figure&&img data-rawheight=&384& src=&/v2-c441fd690e164e48e2755_b.png&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c441fd690e164e48e2755_r.png&&&/figure&&p&这位无比镇定的开船大叔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p&&figure&&img data-rawheight=&261& src=&/v2-1c4c21cf3e433aa9be1c4_b.png& data-rawwidth=&24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8&&&/figure&&p&历史上这位大叔名叫查尔斯·莱托勒(Charles Lightoller),曾经是泰坦尼克号的二副,是的就是那个号称永不沉没却首次航行就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并且还是获救的船员中级别最高的。还有媒体报道说当时大叔的前任二副被调去另一艘船工作,却忘记把保管瞭望镜的钥匙交给继任的查尔斯大叔,导致船员没能及时发现冰山而撞上。查尔斯大叔后来还写了一本著名的自传《泰坦尼克号和其它船》。总而言之这位大叔在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p&&figure&&img data-rawheight=&980& src=&/v2-6fefb6ba8a349eb097b9cc3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6fefb6ba8a349eb097b9cc3_r.jpg&&&/figure&&p&查尔斯大叔和他从泰坦尼克号逃生时划的救生艇&/p&&p&之后他还在一战中指挥HMS Garry 号驱逐舰击沉了一艘德国U型潜艇UB-110号,是名副其实的战争英雄。&/p&&figure&&img data-rawheight=&850& src=&/v2-cbbd255dab3_b.jpg& data-rawwidth=&11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4& data-original=&/v2-cbbd255dab3_r.jpg&&&/figure&&p&HMS Garry 号的照片没有找到,这是同级别的HMS &i&Eden号&/i&&/p&&p&&i&&br&&/i&从军队退休之后他做了一些小生意并且挣了不少钱,因此买了一艘可载13人的游艇落日号。&/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50& src=&/v2-7f5e87f9af177c31d673_b.png&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7f5e87f9af177c31d673_r.png&&&/figure&&p&停靠在澳大利亚拉姆斯盖塔港的日落号,就是这样一艘小船救走了130个人&/p&&p&&br&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时他已经66岁了,但是依然义无反顾的带着儿子驾船去海峡对面的战场拯救绝望的士兵,谁都没有想到一艘小小带游艇最后救起了130人(甲板55人,船舱75人)。&br&这位大叔在1952年去世,他的小船日落号一直都在,还参加了2012的一次敦刻尔克大撤退纪念活动(Thames Diamond Jubilee Pageant)。&/p&&p&&br&&/p&&p&来源:&/p&&p&&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Lightolle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harles Lightoller&i class=&icon-external&&&/i&&/a&&/p&&p&&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Sundowner_%28yacht%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undowner (yacht)&i class=&icon-external&&&/i&&/a&&/p&
这位无比镇定的开船大叔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历史上这位大叔名叫查尔斯·莱托勒(Charles Lightoller),曾经是泰坦尼克号的二副,是的就是那个号称永不沉没却首次航行就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并且还是获救的船员中级别最高的。还有媒体报道说当时大叔的…
日本人确实很讲道理啊。讲的就是这个亘古不变但很多中国人现在也没懂的道理:&br&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强奸,落后就要被屠杀,落后就是最大的不正义。&br&日本是最负责任的老师,手把手地教你,一个字一个字的教。问题是有部分学生,他不学啊。
日本人确实很讲道理啊。讲的就是这个亘古不变但很多中国人现在也没懂的道理: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强奸,落后就要被屠杀,落后就是最大的不正义。 日本是最负责任的老师,手把手地教你,一个字一个字的教。问题是有部分学生,他不学啊。
&b&首先声明,有些键盘侠就是垃圾,自己什么书也不翻,什么百科也不查,就看看网上的段子,觉得国民党,国军官兵就是一帮废柴,搞得像好像这些键盘侠自己指挥就能打赢一样。&/b&&br&&br&&b&【新添加】我写这个答案的主要目的不是想为部分国军在豫湘桂的无能辩解,在知乎上充斥了太多对豫湘桂战役中双方客观物质实力差距的瞎编乱造,在这个问题下就有好几个答案就这样。我的主要目的就是打那些瞎编乱造双方实力,部队番号等等人的脸&/b&&br&&br&总之,豫湘桂战役国军战败其实情有可原,但是败得这么惨出乎所有人意料,这种惨败不是前线官兵怎么拼命就能弥补的,而是得靠盟军高层博弈才能缩小在中国战场与日军的差距。&br&&br&以下分豫湘桂三个省逐一复现当时交战双方的战力差距对比:&br&&br&河南省:&br&日本参战部队:12軍内山中将の指揮下には第62師団と第37師団、第110師団、独立混成第7旅団の各歩兵部隊のほか、戦車第3師団と騎兵第4旅団、关東军第27師団が入った。5月19日に第63師団と独立歩兵第9旅団のみでの攻略を命じたが。(*)&br&根据上述材料能够知道日军在河南投入了5个师团(包括一支战车师团)以及其他独立混成旅团,这些部队总兵力超过15w,这还不算上之后的后勤,补充等等部队。&br&在这里随便举出2支日军师团来说一下,62师团,后来参加冲绳岛战役,3个月里24w美军进攻10w日军,美军在这么多飞机,战舰巨炮的强大火力掩护下,以及优秀的装备的配属下,伤亡7w;&br&日本第三战车师团,配属255辆坦克(不是装甲车,是坦克)。&br&国军参战部队:第一战区司令官蒋鼎文,副司令官汤恩伯指挥名义上40w国军(实际数量我觉得能有35w算是不错了)。在这号称40w大军中,反坦克炮+重炮数量不超过50门,也就是说这点火炮连打一个日本战车师团的坦克量都不够,日军完全可以5辆坦克打一门火炮得开挂(而且日本的97型坦克,在解放战争中的锦州战役,一辆东北野战军的97坦克中了10炮照样冲入锦州城,冲到国民党锦州司令范汉杰的总部)。所以,这30+w国军,只是有着国械装备的国军,完全没有火力优势可言(更没有美械)。&br&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中美空军有优势啊。遗憾的是,由于史迪威扣着燃油,竟然河南会战的时候,日本第5航空军出动了2700架次,中美空军只出动了400架次,制空权是在日军手里。(*)&br&再说后勤补给,15w日军有着6000辆卡车运送各种补给,而对面的国军,连大部分军官都吃不饱饭,更不要说基层士兵了。&br&(最后再说一句,稍微有点脑子,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相信河南农民怎么可能缴了国军的械。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作家刘震云,他老家河南省延津县在黄河以北,38年就沦陷了,早就是治安区了。他把他老家乡亲在1942饿死的事情栽赃到是国民政府和国军导致的,拜托,刘震云老家都是鬼子的治安区了,饿死人不怪日本人和伪政府。再说国军被缴械的问题,被缴械的部队基本都蒋鼎文的部队,不是汤恩伯的部队(其实严格意义上汤恩伯31集团军也有被攻击的,比如13军军长石觉回忆,他的部队炮兵营经过豫西时,就被土匪攻击。另外从山西增援的国军第2,第14军也被那些人攻击。哪怕在豫西,中共地下党一大堆的原来杨虎臣的国军第38军,照样被攻击,你能说有一大堆地下党掌权的第38军军纪差到让老百姓缴械?明明都是土匪然后变汉奸的无差别攻击)。而且缴械的人基本都是豫西的土匪武装别廷芳的残部,豫西是蒋鼎文防区,豫中才是汤恩伯防区,这些人后来也缴过解放军的械)&br&&br&湖南省:&br&日本参战部队: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所辖第3、第13、第27、第34、第37、第40、第58、第64、第68、第116,及第5、第7、第12、第17独立混成旅团,共10个师团、4个混成旅、1个飞行团&br&国军参战部队: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第一、第二十四、第三十、第二十七集团军,及第四军、第十军、第三十七军、第四十四军、第九十九军、暂编第二军,共4个集团军(共15个军)另6个军&br&这么一看,不用说了吧,日本参战了有快30w。中国军队,纸面上看好像有21个军,可是这个21个军在2年内接连打了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浙赣会战等等,完全不满员(举了例子,这次参加衡阳保卫战的中央军第10军,下辖4个师,总兵力1.8w。没看错,一个军四个师连2w都没有)。&br&这时候很多人又会说,1944年国军是美械。但是1944年国军就滇西远征军和驻印远征军是美械,在豫湘桂的国军一律国械。就拿当时国内战绩最出色的,同时也是湖南第九战区主力的74军来说,这个军换上美械的时候是1945年,第四方面军成立,才换上美械。1944年的时候,全军顶多就几个军官去广西拿了几把美械手枪和几十发美械子弹(如果真要看1944年国内美械军的水平的话,就看71军36师为例子,36师最早是3大德械师之一,后来在滇西作战,换上来美械。全师近万人,只有步枪1784支,迫击炮62门,轻重机枪200挺,没有一门山炮野炮。连优先补给的滇西的美械军都这水平,更不用说湖南的国械军一个师会有几门迫击炮,几杆枪了(*))。&br&(这里也多说一句,抗战期间国内国军大规模美械时间是在1944年12月之后,军委会在管理战区事物的军政部(部长陈诚)外又设立一个“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陆军总司令部下属4个方面军和杜聿明的“昆明防守司令部”(基本为滇西远征军),然后这4个方面军共计3+3+5+4=15个军接收美式新装备。由于陆军总司令部的部队相当于军政部-战区系统的部队比较精锐,当时的人就把前者叫做“反攻司令部”,后者叫做“防守司令部”。因此说豫湘桂战场国军有美械军或者美械师的,哪怕美械旅团营,都可以算造谣。当时位于湖南湖北战场,之后在解放战争的“五大主力”中的整编第74师(原来的第74军),整编第11师(原来的第18军)换上美械还是1945年被编入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之后的事情了。而且在1945年,由第三,第四方面军外加驻印远征军新六军主导反攻湖南的芷江战役以及之后战斗,第一方面军主导的反攻广西的战役,第二方面军外加驻印远征军新一军计划的广州战役,从结果看来,鸟枪换炮后也的确没有辜负当时人称做的“反攻司令部”)。&br&&br&广西省:&br&日本参战部队:1944年8月,日军侵占湖南衡阳后,为准备进占广西桂林、柳州,日军成立第6方面军,以冈村宁次为司令官,出动第11军横山勇第3、第13、第37、第40、第58、第116师团,及战车、重炮联队,共6个师团又1个旅团,于8月29日由衡阳沿铁路向湘桂边界推进;以第23军2个师团又1个独立混成旅。&br&国军参战部队:中国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指挥第二十七、第十六、第三十一、第三十五集团军,及第六战区孙连仲第二十四集团军、汤恩伯兵团,共9个军、2个桂绥纵队。&br&这次陆军还是不用说,日本少说有20w左右,国军撑死30w,倒是空军上日本就150架,中美空军217架,出动次数也比之前好多了。&br&战败的原因和之前一样,倒是在广西,桂系的保存实力让人大跌眼镜,加剧了败势。&br&(这里再多说一句,很多人在看到1944年广西战事的时候,都知道有个所谓的“中央军美械精锐”93军一枪不放就丢了广西全县,然后还把城里的物资,也就是经过驼峰航线运给中国的2%物资中的一部分供应给杜聿明的第五军的物资给烧了,没烧的也被日军缴获了。这里想说的是,这个93军只是中央军中的杂牌军,中央军的旁系部队而已,完全说不上嫡系精锐。而且装备也不是美械,只是刚好这帮人装备了国械,然后守着供应给滇西杜聿明部队的美械的大仓库,很多人就觉得是美械了。然后很多人还会说抗战胜利后,第一批13个美械军里面有这个93军,具体情况是这个中央军的93军因为丢了全县,军长被蒋介石枪毙,1945年初在贵州,这个军被其他国军奉命“消灭叛乱”的名义把这个军武装解散了。然后93军的番号就给了当时云南王龙云的表弟卢汉的滇军某部,那部分滇军整编成了93军,然后配备了美械,就成了美械93军,再然后这个滇系美械93军被编入卢汉的第一方面军,参加了1945年反攻收复广西全省的战斗)。&br&&br&&b&所以,希望不要苛责吃不饱饭,没有钢盔,穿着草鞋(*),没有坦克重炮掩护的国军官兵,可以击败装备精良,士气高涨(1944年日本170个师团,被歼灭了7个在太平洋),体力充沛的头戴钢盔脚着胶鞋的日本兵。&/b&&br&&br&而且1944年的中国,真的已经陷入了国穷民疲的境界了。美国对华援助在二战期间总有65w吨物资运入中国,可是其中98%是归在华美军和美国14航空队的,2%物资给500w中国军队。但是更加应该看到的一点就是,美国人一个师一个礼拜的的物资消耗都比这2%要多得多。所以国军拿着这么点援助,硬扛了日本7年(其中65w援华物资,1944年仅运进来23w,1945年运进来40w)。&br&&br&&b&键盘侠想骂,口里也积德,不要动不动就说国民党投降当伪军当汉奸,不会打仗等等。&/b&&br&&br&资料来源(引号内为资料原文):&br&&b&0,《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这篇论文详细讲了国军抗战各个时期的武器水平,等看完这篇论文,我想什么1944年豫湘桂的美械军,美械师都可以闭嘴了&br&&/b&1,经常看到河南战役5w日军击败40w国军,而且那些回答也会贴副豫中会战中日双方部署情况(最高票贺仙答案有),虽然图上日本有5个师团,但是很多人还会狡辩一个师团就1w人。这些师团大都从华北东北调来,虽然暂时无法查到一个师团准确多少人,但是可以通过之前的战损看到这些师团损失了多少人。下图是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时期,华北日军的每月损失(每个月死亡几百人为多数情况,而且百团大战时期,华北国军也在山西绥远察哈尔进行进攻):&br&&img src=&/0a23cb8a83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0a23cb8a83_r.png&&所以从这个侧面的角度可以看到,无论这些日本师团被敌后的八路军怎么打击,这点兵力损失恢复都是想当容易的(整个华北的小鬼子一个月才死那么点,分摊到各个师团,独立混成旅团下面,那点损失感觉随便回日本本土找几个兵又能补充上了)&br&再看一张图片,日本战车师团在集结(看到这么一望无际的坦克,装甲车,有点震撼的感觉。在河南会战中,日军也是这么做的,几十辆甚至上百辆坦克装甲车排成一字冲向对面国军阵地):&br&&img src=&/1f892bcdbc26_b.pn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1f892bcdbc26_r.png&&2,据日军记述,在河南会战中,“敌机出动共约400架次,我出动飞机共为2700架次,约为敌之7倍。”--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河南会战》(下》,中华书局1984年,第162页&br&3,陆军第36师(德械师,滇西美械远征军)的装备情况:&br&&img src=&/9c6bbe9e040b2d6ec832_b.pn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2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9c6bbe9e040b2d6ec832_r.png&&&br&5,滇西美械远征军士兵单兵装备情况图:&br&&img src=&/fec38d95023_b.pn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4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图为日,在中国远征军第53军即将向腾冲日军发起冲锋前,美军联络组把自己的钢盔送给中国士兵。这些钢盔将优先配备给冲锋在最前边的士兵。然后再注意一下士兵们穿了什么鞋?是草鞋)&br&&img src=&/3db8b69e1e89bda0f92f_b.pn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5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第2次印缅大反攻从云南出发的中国远征军也同样是草鞋兵。图为美军向国军第5军第200师作为中国的精锐部队分发胶鞋,在这里胶鞋是一种荣誉和战斗力的象征)
首先声明,有些键盘侠就是垃圾,自己什么书也不翻,什么百科也不查,就看看网上的段子,觉得国民党,国军官兵就是一帮废柴,搞得像好像这些键盘侠自己指挥就能打赢一样。 【新添加】我写这个答案的主要目的不是想为部分国军在豫湘桂的无能辩解,在知乎上充…
某些时候,误解是那么容易产生。&br&回到英国后,那个志愿帮忙的老人是盲人,但被误解为不愿正眼看他们,因为他们是“逃兵”。&br&还是刚回到英国,飞行员小哥被人质问“你们空军去哪里了”,责备他们空军缺少支援,但实际上他那么英勇地战斗过,月光石的老船长才安慰他“船上被救的那些人知道你去哪了”。&br&真实生活中,没有人有上帝视角,那些误解可能永远得不到更正,最终形成可怕的偏见,那样的偏见也许已经形成在我们的脑海里了,现实就是这么残忍。
某些时候,误解是那么容易产生。 回到英国后,那个志愿帮忙的老人是盲人,但被误解为不愿正眼看他们,因为他们是“逃兵”。 还是刚回到英国,飞行员小哥被人质问“你们空军去哪里了”,责备他们空军缺少支援,但实际上他那么英勇地战斗过,月光石的老船长才…
歼敌数字是个很有趣的学问,不同军队处理这个的方法不一样。&br&大概整理一个歼敌数量的统计场景:&br&场景1&br&战斗结束之后进行统计。&br&小张就说了:“敌人冲锋的时候,我四枪放倒了三个。有一个官儿。”&br&在战斗中在小张旁边的小李表示同意:“我也看到了。小张枪一响,对面那个戴大盖帽的就趴下了。还一个,是小张和小孙一起开的火,我也看到敌人倒下了。还一个,我当时在伺候马克沁,没注意到。”&br&班长:“那有谁看到了?”&br&众人摇头。&br&统计结果,该班各人上报了27个战果,牺牲了的老刘被人旁证说打死了3个敌人,总计30个。&br&打扫战场的结果表明:敌人留下了11具尸体。没见到军官。显然有一些敌人负伤之后逃了回去。那是多少人逃了回去,多少人是误报谁也说不清楚。所以取&b&有旁证的&/b&战果,小张计毙伤敌2名。至于老刘,对死人最好不说话,要说也说好话,所以按3人计,追三等功。&br&结果,班上报歼敌25人。&br&========================&br&场景2&br&战斗结束之后进行统计:&br&班长:“我班攻陷敌方阵地,敌人在阵地上留下了11具尸体。都是谁打的?”&br&小张:“这个是我打的。”&br&小孙:“不对,这个是我打的。”&br&小张:“怎么可能!你记错了。”&br&小孙:“我没记错啊。”&br&班长:“吵什么吵,都是同志!你们肯定有个人看错了,打伤了一个敌人给他跑了。这有啥差么?”&br&这样,一个尸体变成了2个歼敌数。&br&结果,班上报歼敌18人。&br&========================&br&场景3&br&战斗结束后进行统计:&br&某步兵班:“敌进攻分队在友军坦克排的火力压制下被暴露在我步兵班火力下,被我给予很大杀伤,我班歼敌10人,无伤亡。还有数名敌人系被友军坦克毙伤。”(事实是,现场存留8具敌尸体,10人的统计方式参见场景1)&br&某坦克排:“敌进攻分队在我军步兵防线前受阻,成为了我部绝好的射击目标。各车以并列机枪给予敌很大杀伤,歼敌12人。还有数名敌兵系被友军步兵毙伤。”(统计方法参见场景1)&br&结果,步兵班上报歼敌10人,坦克排上报歼敌12人。也就是说,这两支部队共歼敌22人。&br&========================&br&场景4&br&战斗结束后进行统计:&br&某炮营:“X时X分我营接到第xx炮兵观察所指示,向xxxxxx的一进攻之敌实施覆盖,给其造成重大杀伤。”&br&炮团团部:“重大杀伤是多少?我们还要往上报呢!”&br&第xx炮兵观察所:“敌约有500人,我所估计火力覆盖后敌折损半数。”&br&结果,炮兵营上报歼敌250人。&br&========================&br&场景5(这是真实案例)&br&战斗结束后进行统计:&br&某炮连:“X时X分我连在xxx.x高地观测到敌小股部队,遂实施效力射,敌被完全歼灭。”&br&炮营营部:“那你们打死多少敌人?”&br&炮连:“……不知道。那是敌方控制区,我们没法去数。再说人都炸碎了……”&br&炮营营部:“搞笑!那我们怎么统计歼敌数!总得看到点什么吧?”&br&炮连观察员:“我看到敌人好像扛了两个大管子……”&br&炮连连长:“那可能是120迫击炮。这是个120迫击炮排啊。”&br&炮营参谋:“根据标准编制表,敌120迫击炮排共有23人。”&br&结果,炮兵连上报歼敌23人。&br&=======================&br&场景6(这也是真实案例)&br&统计完成后准备发表:&br&内部战报:xx战斗中团歼灭敌241人……&br&媒体宣传:xx战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1恫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