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BAT之间的商战故事编成新三国演义动画版应该是怎么样的

论《三国演义》中智谋描写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价值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三国演义》中智谋描写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价值
上传于||文档简介
&&论​《​三​国​演​义​》​中​智​谋​描​写​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价​值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三国演义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44个义项):
三国演义 - 罗贯中著作小说
所属类别 :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据历史事实改编成的小说。演义以史为据,以儒家思想为本,强调“忠义”;着重描写战争,讲述汉末黄巾之乱至魏、蜀汉及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百余年间历史,刻画了众多英雄人物。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20多种,清代刻本也有70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对《三国演义》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又名 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
作者 (明)罗贯中原著,(清)毛纶/毛宗岗评注
出版时间 版本流变繁冗,主要以明嘉靖壬午本(“罗本”)、清康熙毛宗岗本(“毛本”)为主
类别 历史,小说
章节 120回
成书时间 元末明初
文学地位 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世界影响 被亚、欧、美诸国译成60多种文字
齐名书籍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
9 10 11 12
清人毛氏父子撰写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之处删除勘正。在《》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人都喜欢取来做底材料。”而书中亦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曹操、、等。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而且还拥有着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皇君典型,但却有些小气。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9回半写了刘备到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的,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缺乏正确的常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这种现象在近来的电影、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应。民间也一直对这类现象有不少争论。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演义是艺术化的历史,获得了世上极高的评价。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种,清代刻本也有七十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对《三国演义》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和赞扬。
(1330年-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和戏唱家,是章回体小说的。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楼粉妆》《》,和合著《》。代表作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上写:“,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但从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中,我们看到了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是十四世纪中国为数不多的伟大作家之一。
《》——(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哀哉献帝绍海宇, 红轮西坠咸池傍!何进无谋中贵乱,居朝堂;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起江左,袁绍兴河梁;父子据巴蜀, 刘表军旅屯荆襄;张鲁霸南郑,守西凉;陶谦张绣,各逞雄才占一方。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楼桑玄德本皇孙, 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 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受禅台前云雾起, 石头城下无波涛;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空吊牢骚。
第1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2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第3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第4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第5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第6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第7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第8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第9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第10回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第11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第12回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第13回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第14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第15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第16回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第17回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第18回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第19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第20回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第21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第22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第23回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第24回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第25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第26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第28回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第29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第30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第31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第32回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第33回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第34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第35回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第36回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第38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第39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第40回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第41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第42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第45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第47回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第49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第51回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第52回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第53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第54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第55回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第56回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第57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第58回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第59回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第60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第61回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第62回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第63回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第64回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第65回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第66回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第68回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第69回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第70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第71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第73回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城第74回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第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第77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第78回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第79回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第80回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第81回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第82回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第83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第84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第85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第86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第87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第88回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第89回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第90回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第91回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第92回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第93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第94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第96回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骗曹休第97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第98回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第99回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第100回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第101回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第102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第105回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第106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第107回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第108回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第109回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第110回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第111回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第112回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第113回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第114回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第115回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第116回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第117回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第118回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第119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第120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三国演义》原名《》,是我国古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全书着重描写了公元三世纪,以、、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三十多种。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和戏曲、话本,结合《》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不同版本的《》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至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新刊按鉴全相批评三国志》依旧是二百四十则'只是已经改为二十卷。同样是明朝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将原有的。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则,在回目上,将单句改为偶句。至清朝康熙年间。、毛宗纲父子以《李卓一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为基础,同时又参考陈寿的《》等作品,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大篇幅修改。主角介绍、、、、、、、、、、、、、、、、、、、。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是民间的主要倾向,而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代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而书中亦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缺乏正确的常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这种现象在电影、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应。民间也一直对这类现象有不少争论。当代阴阳易辨派创始人高煜翔评价三国演义书:“男儿不展凌云志,枉负今生八尺躯。”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的教学和研究中,有一个习惯性的错误:说《演义》“总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建国以来出版的几种比较权威的文学史、小说史,大多如此叙述;直到如今出版的的一些文学史、小说史、辞典,仍然沿袭此说。以讹传讹,实不可不辨。所谓“《三国演义》写了四百多个人物”的说法,其实源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那份《三国志宗僚》。但这里却包含一连串的错误:第一,《三国志宗僚》共列508人,以往的学者们并未仔细点数,只是约莫估计一下,便提出“四百多个人物”之说,即使是对《三国志宗僚》而言,也是不准确的。第二,更为重要的是,《三国志宗僚》大致抄录自陈寿《三国志》目录(包括纪、传和附传),其中一些人物,如蜀汉方面的陈祗、卫继、常播,曹魏方面的袁涣、张范、凉茂、徐奕、何夔、邢颙、鲍勋、司马芝、温恢、郑浑、仓慈、阎温,东吴方面的孙虑、孙霸、孙奋、士燮、贺齐、钟离牧、胡综等,根本就没有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第三,同样重要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也根本没有列入《三国志宗僚》,如蜀汉方面的陈式、邓良、樊建、费观、高翔、胡济,曹魏方面的、陈泰、邓敦、丁斐、董寻、、桓嘉、蒋干,东吴方面的乔国老(乔玄)、大乔、、丁奉、全端、全怿、沈莹、张布、张悌、赵咨,其它政治集团的何进、、、张济、樊稠、韩暹、杨奉等,都是如此;至于《三国演义》虚构的许多人物,当然更不可能列入《三国志宗僚》。由此可见,所谓“《三国演义》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之说乃是粗枝大叶的产物,完全是错误的。那么,《三国演义》究竟写了多少人物呢?在《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出版)的《人物》部分总共列出1258个词条;除去28个互见条目(如“阿斗”、“后主”、“先主”等), 实际介绍《演义》写到的人物总共1230个。这些人物,绝大多数都是有姓有名,总计大约1000人;极少数没有姓名者,也与其它人物有明确的。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三国演义》一共写了1798人,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约1200人,确实是中写人物最多的巨著。《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有的评论认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不足之处是人物性格缺乏发展变化,有的人物渲染夸张过分导致失真。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白帝城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慈”和“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英雄”的真实形象。
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多疑的人物典型。
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历史上周瑜气量宽宏,三气之说为无稽之谈,周瑜与诸葛亮身为东吴蜀汉两集团臣子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做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这是一场单纯的政治婚姻。智激周瑜是纯粹捏造的事情,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听了他的劝说才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继而有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并未参与指挥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乃周瑜等人之杰作。气量狭小的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他人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廓”,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但是,人无完人,诸葛亮也不例外。
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辱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当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的大将,解白马之围,乃至今后“义”释曹操。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冠、绝、无敌等一类的词样众多,赞美云长的诗句最多,可谓是罗贯中笔下的三国第一将。
只不过在汉朝是以流行琴筝音乐为主,而马超用洞箫吹奏“西风破”这首曲子是丝竹管乐,所以在当时未被史料记载公之于世)以下是我的个人评价,马超异常勇猛,多次被曹操称马超有吕布之勇,他还令曹操割须弃袍,但有勇无谋,遇见刘备后变被刘备的大义感动而追随刘备。要论武功赵云没和马超打过,但是马超很佩服赵云,马超至死也没有在刘备麾下打几次仗,于222年在家病死。据说马超长相英俊,所以很多人称其锦马超。
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
张飞为人急躁,傲下而不辱上,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万人难敌,曾率二十骑兵于长坂坡吓退。但是张飞脾气暴躁,对士兵非常严厉,常酒后鞭挞士卒,刘备时常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早年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行三。性如烈火,嫉恶如仇。罗贯中塑造张飞形象时,对他倾注了不少感情,但“爱而知其恶”,并不忌讳人物性格中的丑陋面,所以他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活张飞。
赵云在性格上有这些特点:一是忠厚,守信,重感情,讲义气;二胆大心细,英勇顽强,刘备曾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宽厚大度。这一性格表现为性情温和,处事稳重,宽以待人,善解人意,因而博得各方面的好感. 赵云的性格给人的感觉是冷静的、细心而又谦恭的,有儒雅之风。赵云武艺高超,是“除翼德外,子龙为三国第一条枪”,遭遇强敌无数不败,有常胜将军之称,当阳长坂坡一战,子龙一战成名,其神威盖世,无人能及!但晚年也颇为自负,被围凤鸣山,所幸被小关张救出,不得不说是件憾事。虽然如此,但是民间却仍然称赵云为“常胜将军”。
史书评价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生于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尚书崔琰说他‘聪亮明允,刚断英特’,也曾评价其‘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司马懿对魏国的军屯、兴修水利等有重要贡献,曾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4]。后期两次对战诸葛亮北伐,都有效的抵挡了蜀军的进攻,也并未如小说中所写数次败于诸葛亮算计之下,还差点被烧死等情节,而空城计和‘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桥段更是子虚乌有。后期诛杀曹爽因为其阴谋篡位,起居自比皇帝[5](曹爽并非演义里描写的窝囊废物,而是野心勃勃专横跋扈的权贵)。而《三国演义》只将司马懿作为衬托主角的‘奸臣’的形象出现,清代时候毛氏版本的《三国演义》更把罗贯中原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写司马懿“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的一段评价删除。很是遗憾。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许盘清《&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对此观点有一定研究。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传说,受地方野史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民初后,反传统派学者积极澄清《三国志》,以对诸葛亮、关羽、刘备传统正面人物进行再评价,、鲁迅等革新派学者也带头重释《三国演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于澄清真实历史,再加上毛泽东本人对曹操的个人喜好,新中国学者在改革开放前常继承反传统派学者对、关羽等人物解释,援引《三国志》驳斥《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虽然是演义,但成分极多,属于文学作品,应该以文学的角度欣赏,切不可将其与历史混淆。下面列举几个《三国演义》中与事实不符的事例:1.桃源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2.温酒斩: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刀下,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实被击退(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只有后将军、冀州牧韩馥、刺史、衮州刺史、太守、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东郡太守、山阳太守、济北相、广陵太守、长沙太守和,只有这十三家。当时正忙于对付,不可能分身去讨董。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正要对付乌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于当时和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 。5.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说是曹军所为,没记载具体是谁。 6.鞭督邮∶实乃所为 。7.徐州诛、古城斩:此乃所为。 8.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献刀杀:曹操认为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曹操献刀,不见正史,虚构的! 10.连环计∶载有之人,与争夺一婢女而起,并无指出是有人用计。 11.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演义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根据史书记载∶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刘备的妻子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妻子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12.过五关斩六将∶ 经过此五关需绕大半圈,没那么傻13.被斩的六将∶演义说被斩的六将是、、、、和,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14.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很少 。15.进曹营:南征,和、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 。16.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手笔。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才出山。 17.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赵云推倒土墙盖井∶正史记载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故也没有赵云推倒土墙盖井的事情啦。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还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处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膺指融曰:此奇童也。炜曰: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融即应声曰:如君所言,幼时必聪明者。炜等皆笑曰: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周瑜对孙权的遗言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
360百科致力于成为最为用户所信赖的专业性百科网站。人人可编辑,让求知更简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三国演义全集高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