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健身者谈谈学练练习太极拳的三个阶段几个阶段

学练太极拳的八个误区-(动形)太极拳功夫层次,目前尚无统一说法。拳论云:"招熟、懂劲、神明。"孙禄堂先生分为"水下、水中、水上"三层。吴图南先生把功夫定为"全身透空",乃杨少侯先生之凌空劲是也。
吴图南拳式
孙禄堂拳式
太极拳功夫一般分为三层,即下乘:招熟,拆招破势承转自如,刚柔可分,柔化刚打,或先柔或先刚。中乘:懂劲,知己亦知彼,能听出对方劲之断续、虚实,来龙去脉,摸出形之凹凸、重心之变化,一般为太极态,阴阳交融,亦松亦紧,刚柔相济,化即打,打即化,化打合一。上乘:神明,为无极态,全身透空、虚无,无刚柔,无化打,沾身便弹,出手便摧,无力可挡。
太极拳训练大体有五个阶段:
初级阶段:呼吸促不能随,躯硬肢僵力拙,平衡难控,协调不顺。重点是熟悉要领,熟招记势。
第二阶段:为人阴柔化期。呼吸平和自然,已入腹式呼吸,体松肢柔,协调平衡可控,动势仍不稳定,拳无力,是谓脱胎换骨。
第三阶段:为平衡阴阳期。呼吸顺拳,心态平和,有刚有柔,外柔内刚,劲由内发,出拳有力,劲力充足,平衡协调自控,身备"五弓",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劲强,是谓强筋健骨。
第四阶段:阴阳相济,呼吸畅达,无形无意,身自协调平衡,步随身换,动亦静,静亦动,化即打,打即化,内气强,是谓太极态。
第五阶段:炼神还虚,呼吸绵绵,全身透空,虚无己身,天人合一,形似随风而飘,无刚无柔,无化无打,劲力凌空,是谓无极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悟太极――谈学练太极拳中的几点看法
来源: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180辅导站& 作者:王正顺
颍菜⑥郏牖穑⒓罚ㄕ鹉荆矗ǘ医穑恼剑徊桑ㄇ穑(坤土)、肘(艮土)、靠(巽木),四隅角,也即八个方向、八种拳法。合为后天八卦位。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五种步法,俗称太极拳“八法五步”,总称十三势。其一招一势均不离阴阳,如此行拳才能称之为“太极拳”。
笔者认为运用太极理论健身防身与“太极”理论的产生是同步的,在远古时代的人类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已经用《周易》“太极”的理论调养自身抵御外侵,早见中医圣典《黄帝内经》(黄帝时代距今五千多年)就已经用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等理论,释天地与人体其深奥之秘仍不为今人所破。做为一种拳术它的哲理基因――太极理论前文已述,已有七千多年历史;武技基因――早自健身防身,后自攻防动作素材,早于先秦时期已成体系;太极拳的养生基因――导引和吐纳法源自先秦就有文字记载。依据这些基因而产生的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无数先贤的智慧和汗水,以至毕生精力和生命,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直至明末清初,陈王廷创始陈氏太极拳后经数百年衍生杨、吴、武、孙、赵堡……等太极拳,从历史看武当、昆仑、玄门、禅门等派别也都称其为太极拳之源。
笔者认为这只不过是以太极理论创造拳术出现的早晚,或被世人承认与否,并依据其在社会上流传深广而被广大太级拳爱好者所习练,无须去更多的争论塾早塾晚。而《周易》、老子、道家才是太极拳的古源,因此太极拳也被称为“道功拳”。
二、论太极拳的起势与“中定”
太极拳的起势,就是一个由太极开始演化的过程,今见有人说话,谈天,就开始打拳,把太极拳看成体操或一般体育健身运动,岂不知这已是太极拳的大忌。如此练拳十年,虽达到了一般体育锻炼的效果,锻练了筋骨皮,身体也很健康,但得不到太极拳对人体产生的内在的微妙的变化。
&&& 太极拳预备式要求,身体自然站立,两足并拢,精神内敛,虚灵顶劲,双目平视,下额微收,唇轻闭,齿微合,舌抵上颚,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全身放松,气沉丹田。这一站立有极深的含义,这就是一个太极象,以人体的小太极融入自然界的大太极,以达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这里下额微收,舌抵上颚,大多不为人重视,其实它在习练太极拳中尤为重要。这在拳术家中称“搭鹊桥”是接通任督二脉的重要途径,否则一辈子练拳也不知,也不可能打通此二脉。下一动,两脚开立,这一动就是由太极而生两仪即阴阳,开步为动为阳,落步站立为静为阴。两手上提、下按、合抱。这简单式子意为着上提阳手象天,下按阴手象地,合抱于脐象人,古人上提阳手止眉心,贯注天窍穴,可吞天之气;下按阴手止小腹,贯注地穴,可吸地之气;合抱上手止于天突穴,下手止于脐轮,贯注身体内窍,此为调天、地、人三才之气,此时上要注意百会穴(泥丸),下要注意会阴穴(阴F),中要注意胎元(丹田),三才真气合一,为天罡之气。多年习练吞吐天地之气方有大益。
双手合于身前重心移于一腿此为“中定”,即为太极拳八法五步中的“中定”,一些人行拳时低头,猫腰,身体前倾,多年改不了这些习惯,主要原因是不得要领。笔者在教学中讲清道理,学员反复习练很快便改正了多年的习惯,精气神倍增。太极拳经“尾闾中正神贯顶”,太极拳要示“立身中正”,许多拳家解释为“尾闾,头顶为一直线谓之中正”,多年前拳友在一起讨抡,梁泽洪老师曾说一句话:“头顶悬,尾闾找脚后跟”一语道破天机,“尾闾中正神贯顶”。笔者认为此语还缺少点什么,似有顾上不顾下的嫌疑。太极拳为内功拳,如果一处不到,即不能内外相合。八法五步,都是以中定为中心。中定十分重要,中定的中不是指人的心脏或丹田,而是指人的尾闾,其位置在人体长强穴上骨节。中定实为以尾闾为中心,脚后跟、尾闾、昆仑顶(百会穴)成一直线而垂直于地面,身体端正,目视前方,这才是上下相生相成,互为阴阳,中聚内劲成为一整体,动时旋扭,静时聚敛,眼想向下看也不能看,想猫腰也不能,正象李德印大师所讲:“就像坐在板凳上一样”。此时一腿为实一腿为虚,虚腿上步才能真正达到迈步如猫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步法轻灵稳健,提步轻沉,落步平稳,轻起轻落不出声响,不会出现砸夯现象。
下动身向右转又合五行八卦之说,中定为中、为土,向右转即向西属金,为土生金,合五行八卦走生门,五行相生为生门;五行相克为克门,对敌应站应走生门,不可走克门,这就是五行步法,生门顺,克门逆。脚一动就要按五行步法走生门、生路,身体自然轻灵。各国军事上向后转都是由右向左,没有由左向右,这也是人体活动的自然规律,被世人所公认(实际暗合五行八卦之说)。可见,阴阳、五行、八卦处处所在。
三、论收腹提“肛”
& 初学太极拳及久练太极拳坚持桩功锻练的人,在行功时都遇到“收腹提肛”的动作,目前发行的有关书籍中大多也讲到“收小腹,收肛门如忍大便”,甚至一些保健常识中也讲到:“收紧肛门周边肌肉”。笔者认为此种说话不妥,收小腹即收胎元(肚脐)也就是收丹田之气。“肛”古称“谷道”,“肛门”称“谷道口”,而肛门(谷道口)是排泄人体废物、粪便和肠气的。如果提肛如忍大便使废物内收,肠气憋回,提肛门之浊气,不但无益,而且会产生很多种疾病。
提“肛”实为提“罡”,“罡气”之罡。此“罡”在会阴穴上一寸三分,现代医学在男子称前列腺。在拳术家,古代医学称精关或精窍,阴,也有称气关,鬼门关。女子为会阴神精丛。行功时提会阴穴,一提罡颈就松竖了,头就自然虚虚领起,久久习练此处产生罡气,直通泥丸,则身轻体灵。在行拳中注意提阴就会觉得步法非常轻灵。如在练功行拳中,错将收腹提罡做成收腹提肛,不胆收不到好的效果而且会百病丛生。
&&& 如果某些书中讲到“提肛”是为了锻练肛括肌,达到一定治疗目的,应另当别论。但在武术、太极拳练功中所谓“提肛”则是根本性错误。
&&& 以上是笔者在学练太极拳中的粗浅认识,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给予批评指正,将十分感谢。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本周热门内容初学者看过来~通俗易懂,说说学练拳架的三个阶段_太极拳-爱微帮
&& &&& 初学者看过来~通俗易懂,说说学练拳架的三…
本人师从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王长兴师父。这是我学拳练拳的一篇习作,请各位方家见笑。太极拳虽然广为传播,习练的人很多,但是不少人还没有掌握正确的习练方法。我周围的许多拳友对如何学练太极拳也常感困惑。下面我结合自己学练、教学太极拳中的一些体会,谈一谈初学者初练杨式太极拳应把握的一些方法。我认为学练拳架最少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学规矩定架子,二是循理法融架子,三是学推手熟架子。壹&学规矩定架子学练传统太极拳一定要按规矩行拳。初学者开始习练太极拳时,手、眼、身、步和方向角度必须按照拳法拳理要求,循规蹈矩而不得有随意性。要按明师的口传心授,规矩练拳,用心体悟。这里举个例子。我们邻家小子8岁,练了三年书法在全国获奖成了小书法家。我写了30多年的字了,自己看着都不好看。小孩子三年按规矩可以成书法家,我写了30多年到现在还是一笔爬爬字。这就说明规矩的重要性。至于杨式太极拳架的规矩,首先是杨公澄甫《太极拳术十要》,再有就是杨家的经典拳谱《三十二目》。至于具体的身法、步法、手法等还需跟随传统太极拳明师不断学习。只要虚心求教,他们都会在教拳过程中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反复强调行拳规矩的。结合自己学练和辅导学员,在初学杨式太极拳过程中最容易出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思想意识、关节肌肉一定要放松。初学者最容易出的问题就是僵紧,结果是越打越累,不仅达不到健身锻炼的目的,反而容易伤身。所以学习拳架的同时也是去僵紧求松柔的初步过程。二是沉肩坠肘,松腰开胯。刚练拳架最常出现的通病就是耸肩翻肘,这样身体自然会紧,所以要在行拳过程中时时反省,检视肩肘是否松沉。而松开腰胯是太极拳中最难解决也是最根本的核心之一。腰胯是身体的主宰,只有腰胯松了,才能做到全身的松柔。三是自然裆距。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独特的地方。无论是弓步、横步,进步、退步,两脚横向都要有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正肩正胯,才能中正松沉。四是方向要踏正。太极拳有所谓四正、四隅。在拳架行进过程中上步、退步,脚尖一定要踏正方向。另外重点注意的是,胸线也要与脚尖在同一方向(除个别动作是双向发力胸线两向兼顾外)。因为只有胸线与脚尖在同一方向才能使自己得机得势,进退自如。五是分清虚实。杨公澄甫说:“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初学者一定要分清虚实,要单重而不要双重。贰&循理法融架子就是在第一阶段按规守矩能够基本流畅把拳架打下来的基础上,把拳理拳法融进你的拳架里。那么杨式太极拳到底有哪些拳理拳法要落实呢?我认为初学不要贪多,更不能盲从。一定要把握那些经典的经过实践和历史考验的东西。一是张公三丰的《太极拳论》。二是王公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行功心解》,这三篇是太极拳的总纲总论,重中之重。三是杨公班侯的《班侯九诀》。其中第一诀《全体大用诀》,对拳架一招一势的用意都做了概括总结,非常好。四是杨式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五是杨公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对每一招的说明要在行拳架时仔细体会揣摩。六是杨公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这些太极拳的经典论述如果真能落实到拳架里一、二成,即可登堂人室,终身受益。总之这个阶段行拳架不能再象第一阶段那样如木偶般呆板,跟机器人般僵直,更不能全身如一盘散沙,局部妄动。而应该是以意领形,意灵形松,内静外柔,周身鼓荡,一劲贯通。既要有圆活轻灵的松柔劲,又要有内外相合的整劲。叁&学推手熟架子这是习练拳架的较高阶段。在第一阶段按死规矩学练,至第二阶段把拳理拳法融进拳架,行拳以意相领,走拳松柔弹活,举手投足契合八法五门,僵紧渐去,松活已生的基础上,再通过学练推手,进一步感悟在双方对练过程中如何知进退,懂虚实,用意不用力;如何把拳架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推手中等等。太极推手是在有一定架子基础之上的进一步训练,是对架子套路的灵活运用。太极推手也应遵循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松腰松胯、上下相随、虚实分清、意守丹田、内外相合、用意不用力等一些要求。太极推手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可以验证架子套路的正误,有利于校拳改拳,同时在推手中又能深切体会到架子功不扎实带来的各种弊病,加深对架子功底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促进打好架子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通过推手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拳架的理解,通过不断的打拳架——推手、推手——打拳架的反复训练,不仅推手水平不断提高,拳架也将更熟练、更具内在风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手练习后,回头再来认真揣摩拳架,你就会发现行拳又上了一个水平。这时不仅每式招数更加熟练了,拳理拳法也逐步形成习惯了,内功也渐渐上身了。进而达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小编微信:投稿邮箱:平台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原作者看到本人文章可与我们联系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太极拳公众号以太极网资源为依托创办。太极网()始于1997,全球首家太极拳门户网站。致力于太极拳文化产业生态圈建设,每天为全球太极拳爱好者推送太极拳资讯、理论、技击、养生等相关优质文章及视频。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健身和练太极拳的理想时间
  选择最佳锻炼时间  一天中,人体最危险的时刻是清晨  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有生物钟效应,清晨时,绝大部分人的体内生物钟处在最低潮。世界卫生组织有过统计,全世界清晨死亡者占一天总死亡者数的60%。清晨不仅是心脏?发作的高峰时段,也是心脏猝死发生的最多时段。所以,有人认为,清晨锻炼身体,尤其是中老年不是最佳时间。冬天或是气候变化季节的清晨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更不利于中老年或体弱有病者锻炼。  一天中,空气最差的时刻是清晨  气象专家说,清晨给人以空气清新的感觉是一种错觉,有关部门做过这方面的测定,清晨,空气中二氧化碳量和二氧化硫量都比下午、晚上高,清晨的空气质量是一天中最差的。  锻炼宜晚不宜早  有人认为,下午或傍晚是锻炼的最佳时间,原因有三,一是下午人体生物钟处于高潮,生?功能处在最佳状态。二是下午空气质量最好。三是下午运动最有利于晚上睡眠。有些老人习惯于早上锻炼,那也最好在上午9时以后。  锻炼者须知  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您自己的身体状况,对您选择锻炼方式和运动量,对您观察锻炼效果都是很重要的。最好能去做一次较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心脏功能、颈椎、脑供血、关节肌肉等情况。  运动前热身及喝水  运动前舒展舒展您的身体、活络活络你您的筋骨,促进肌肉及全身血液循环,有利于身体的锻炼。运动医学专家提醒大家,运动前半小时喝些水以备冲抵体内水的消耗。  雾天锻炼易伤身  雾天会加剧大气污染,大雾时气压高、空气湿度大,不利于皮肤的散热和肺泡的气体交换,使人感到闷热,甚至胸闷憋气等供氧不足等症状。所以,雾天时最好不要到户外锻炼。  习练太极拳也是如此,年青人应早起,吸收清晨的阳气,一天好精神!--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榜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谈谈太极拳的修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