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的故事故事第四篇成吉思汗的主要内容

名人故事300字_英雄人物的故事30字-疾风资料库
名人故事300字_英雄人物的故事30字
发布时间: 04:57&&&&发布人:
英雄人物的故事30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芦荡小英雄
& & & 微山湖,芦苇丛,这里本来就是孩子们释放天性的地方,再加上小英雄牛娃捉弄小鬼子的故事,真向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 & &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天,日本鬼子要从莲花镇给土地庙据点的敌人补充一批枪支。我区委接到这个情报后,立即派区武装小分队老马去小鲁庄组织民兵,中途截击敌人,夺取枪支。放鸭的小牛把送枪的鬼子和伪军引诱到芦苇丛里的蛤蟆湾,老马和民兵们一举歼灭了敌人。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400字 要好,还的话给你5分
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 要短
秦良玉(年) ,字贞素。明朝末期巴渝战功卓著的女将军、女军事家。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为石砫宣抚使马千乘妻。史书记载到: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料敌如神,兼通词翰,常为男子装。自幼从父秦葵习文练武,丈夫死后,继任其职,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阳抗击后金,被明熹宗封为二品夫人、充总兵官,并赐“忠义可嘉”匾额。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榆关)。崇祯三年,又奉诏勤王,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祯帝优诏褒美并诰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挂镇东将军印。并且在四川、贵州地区又相继击败奢崇明、安邦彦、张献忠、罗汝才等叛军,取得成都之捷、重庆之捷、夔门之捷等。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晋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爵。去世后谥号“忠贞”。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赞誉秦良玉:“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营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遗址。 秦良玉,乍观此名字,如果是对明朝史不大清楚的人,可能会把这个秦良玉与那个左良玉搞混。左良玉乃男儿汉,官至总兵,携"平贼将军"印,堂堂大老爷们,却一直养贼自重,最终还与南明的弘光朝君臣大施拳脚,在进攻南京的途中病死。其子左梦庚猪狗之才,携数十万明军向满清投降,甘为异族鹰犬。而我们所要讲的主人公秦良玉,红妆妇人,巾帼英雄,多年来为大明朝出生入死,赴边击后金,川地杀逆贼,至死不降,诚为女中丈夫,直可愧杀左良玉之辈。 秦良玉,忠州人(今重庆忠县),生于万历初年。由于其父秦葵乃明朝贡生出身,秦良玉自幼一直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熏陶。忠臣烈士之义,感身报国之情,秦葵一直向子女传授不懈。身为知识分子,秦葵已经有预感大乱将至,常研习兵书,舞剑论兵。他对儿女一视同仁,让秦良玉与其兄秦邦屏与弟弟秦民屏一起读典籍,学骑射。可喜的是,比起兄弟来,秦良玉秉赋超群,文翰得风流,兵剑谙神韵,使得秦葵怃然叹息道:"可惜孩儿你是女流,否则,日后定能封侯夺冠。"秦良玉慷慨朗言:"倘使女儿得掌兵柄,应不输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之女)和冼夫人(隋明岭南的少数民族首领)"。 天作良缘。秦良玉成人后,嫁与石柱土司马千乘。这位马土司虽是一方土酋,但其祖宗大有名,乃汉朝"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郎才女貌,神仙伴侣,二人伉俪情深,夫唱妇随。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地区(今贵州遵义)的土司杨应龙造反。由于事起苍猝,贼寇连陷重庆、泸州等战略要地,进围成都。蜀中大震。 作为地方土司,马千乘以三千石柱兵从征,跟随明朝四川总督李化龙讨伐叛军。石柱兵皆持一种特制长矛,矛端呈勾状,矛尾有圆环,攀援山地险峻地形时,前后接应搭接,敏捷如猿。由于他们的矛杆皆以无漆的白杆制作,时人称之为"白杆兵"。依理,马千乘率兵三千从官军,已经尽到了土司对中央朝廷的义务,但秦良玉为解国难,又统精卒五百人,自备军粮马匹,与副将周国柱一起在邓坎(今贵州凤岗)扼守险地,持弓援剑杀贼。为此,明朝总督李化龙大为叹异,命人打造一面银牌赠与时年26岁的秦姑娘,上镌"女中丈夫"四个大字,以示表彰。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正月初二,明军由于连连克捷,上下松懈,置酒高会,庆祝新春佳节。洞晓古今兵法的秦良玉多智,她预料贼军会乘夜偷营,诫嘱丈夫马千乘命令"白杆军"严禁饮酒,持矛裹甲,连夜分守险隘。半夜时分,明军官兵大部分醉醺醺的沉入梦乡,贼军果然突然发动袭击。醉梦中的官军一时间四一奔逃。所幸的是,早有准备的秦良玉夫妇所领"白杆兵"发起反突袭,叛军先胜后败,惶骇间被长矛捅倒无数,皆转身奔逃。 秦良玉夫妇紧追不舍,追入贼境,连破金筑寨、明月关寨等七寨,直抵杨应龙叛军老巢的天险桑木关下。 明军诸军喘息后集结,齐攻桑木关。由于山险关峻,甲胄衰身的明朝官兵一时束手无策。"白杆兵"此时顿显神威,这些士兵的攀援能力本来就高超,又有特别矛钩拥搭连,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演杂技一样互相搭持攀挂,与酋阳土司等地方兵配合,一举荡破险关。关口拿下,明朝官军夺门而入。 于是,众人合兵,直捣海龙囤,杀得贼兵血流成河。贼首杨应龙骇然无奈,慌乱中自缢身死,插州之乱平息。 此次平乱,秦良玉、马千乘夫妇"为南川路战功第一",为诸司之先,并又获朝廷银牌及色缎等物作为奖励。 大功如此,秦良玉并未沾沾自喜,从不言功,夫妇二人仍回石柱本份过活。 十多年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秦良玉丈夫马千乘死于政府狱中。《明史》记载说,石柱部民状告马千乘,明廷把他逮入云阳狱,不久马千乘病死其中。但他真正的死因,其实是北京万历帝派来的监税太监丘乘云向石柱索取贿赂,马千乘自恃于朝廷有功,不予。这下可羞恼了丘公公,他指使手下捏造罪名,把马土司逮捕入狱,活活折磨而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一下子变成孤儿寡母,秦良玉含泪忍痛。她大义为重,殡敛丈夫后,未有生出任何反叛不臣之心,反而代替丈夫任石柱土司,忠于职守。《明史》中这样赞诩秦良玉:"(其)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建立"大金"(后金),开始连连发动对明朝的进攻。两年后,萨尔浒一役(战场在今辽宁抚顺以东),明军惨败,诸营皆溃。自此之后,驻辽明军几乎是闻警即逃。 东北告急,在此大背景下,明廷在全国范围内征精兵援辽。秦良玉闻调,立派其兄秦邦屏与其弟秦民屏率数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筹马集粮,保障后勤供应。为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沈阳之战中,秦氏兄弟率"白杆兵"率先渡过浑河,血战满洲兵,大战中杀辫子兵数千人,终于让一直战无不胜的八旗军知晓明军中还有这样勇悍的士兵,并长久为之胆寒。由于众寡悬殊,秦邦屏力战死于阵中,秦民屏浴血突围而出,两千多白杆兵战死。但也正是由此开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杆兵"名闻天下。 得知兄长牺牲消息后,秦良玉制一千多件冬衣,配送给远在辽地的石柱兵。然后,她自统三千精兵,直抵榆关布防(今山海关),控扼满州兵入关咽喉。明廷兵部尚书张鹤鸣为此专门上奏天启帝,追赠死难的秦邦屏都督佥事,立祠祭祀。不久,明廷又诏加秦良玉二品官服,封诰褒奖。 由于"白杆兵"战斗力强,明廷再下令征兵两千。秦良玉闻诏即行,与弟弟秦民屏驰还石柱,征调士兵准备援辽。 抵家仅一日,重庆内乱。永宁土司奢崇明借奉诏援辽的名义,率数万人马与其女婿樊龙里应外合占据了重庆,并发兵围攻成都,大有关门做皇帝的意思。由于同为"土司"乡亲,奢崇明派人携大笔珍宝来石柱与秦良玉"通好"。秦良玉二话不说,立斩贼使。她派遣秦邦屏及其二子溯流西上,度渝城后,忽然抵至重庆南坪关,扼制贼兵归路。趁天黑敌军无备,"白杆兵"突袭贼军驻于长江和嘉陵江上的水军,尽焚其舟。同时,秦良玉分兵守忠州,驰报夔州官军密防瞿塘天险,阻遇叛军沿江东下。 正是由于这位女中丈夫的调度有方,奢崇明叛军终于难成气候,出战即败。但当时川地有一带诸土司"自治"部落皆收受叛军贿赂,大多数逗留观望,惟独秦良玉率石柱兵奋勇直前,连获红崖墩大捷、观音寺大捷以及青山墩大捷。如此一来,不仅成都围解,重庆也很快得以收复,叛乱得平。 明廷叙功,秦良玉得授总兵一职,成为方面大将,她的兄弟和子侄皆获擢升。 川地底定之后,鉴于作战中明朝官军的"熊包"表现,秦良玉上书奏称:"臣率(秦)翼明、(秦)拱明(她的两个侄子)提兵裹粮,累奏红崖礅诸捷。而(明朝官军)行间诸将,未睹贼面,攘臂夸张。及乎对垒,闻风先遁。败于贼者,唯恐(别)人之胜;怯于贼者,惟恐(别)人之强。如总兵李惟新,渡河一战,败衄归营,反闭门拒(见)臣(秦良玉自称),不容一见。(李惟新)以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妇人(自称),(其)静夜思之,亦当愧死!"疏上,由于明廷正需石柱这样的地方力量,天启帝"优诏报之",并下令文武大吏对待秦良玉皆要以礼相待,不得疑忌。 感动之下,秦良玉更加为明廷卖命,其弟秦邦屏不久即在陆广做战中战死沙场。 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攻榆关不入,便率十万辫子军绕道长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后,进抵北京城外,连克永平四城,明廷大震。 秦良玉得到十万火急的勤王诏书之后,即刻提兵赴难,星夜兼程,直抵宣武门外屯兵。当时,闻诏而至的各路勤王官军共二十万有余,但都畏惧满洲兵的狠武,无人带头出战。秦良玉"白杆兵"人数虽然仅有数千,但一直为满洲兵所忌惮。昔日浑河血战,让大辫子们再也忘不了这些身体矮小手持超长锐矛的士兵。因此,"白杆兵"呐喊冲杀之际,满洲兵心自发怯,加上明军中又有孙承宗这样的老将作配合,最终迫使皇太极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撤围而去(山海关未能攻下,也是满洲军撤兵原因,他们怕日后遭首尾截击)。 北京围解之后,崇祯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台召见秦良玉,优诏褒美,赏赐彩币羊酒,并赋诗四首以彰其功: 其一: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其二: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其三: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其四:凭将箕帚"作蝥弧"(后三字原文为"扫胡虏",其玄孙马宗大在乾隆时为违祸,把原文三个字挖去)。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观崇祯皇帝有生之年,享国日浅,遭逢多难,很少有闲情逸志吟诗作赋,除赠秦良玉诗外,仅有赠杨嗣昌的五绝诗传世。迢迢西南边陲一位女土司,竟能得皇帝面见赐诗,秦良玉当属古往今来第一人。 满洲军出塞后,秦良玉率石柱兵回家乡。由于当时流贼张献忠、罗汝才(绰号"曹操")等九路人马自湖广进攻四川,明廷诏令秦良玉不用再出兵援剿,"专办蜀贼",负责守御川地。 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贼军破夔州(今重庆奉节),进围太平,秦良玉提兵赶至,贼寇慑于秦良玉及其手下"白杆兵"威名,苍惶逃走,川东大定。 崇祯十三年(1640年),罗汝才贼部进入巫山,为秦良玉阻遏。于是,这位绰号"曹操"的黠贼突然进攻夔州,又被秦良玉率兵击走。不久,秦良玉率兵在马家寨邀击贼军,杀其骁将"东山虎",斩首六百余级。然后,秦良玉乘胜,与明军在谭家坪、仙寺岭连败贼寇,夺得罗汝才主师大纛,并生擒其副手"塌天"。 数役下来,秦良玉部斩贼兵近万,获甲仗马骡无算,贼尸横陈遍山谷。罗汝才率残部遁走大宁(今重庆巫溪),与张献忠在巫巴山区合军后,贼势复炽,逾过巴雳河(今重庆巫山县双龙镇大宁河),拼死攻击秦良玉侄子等人统领的石柱兵。接着,贼兵四处扎营,严重威胁到川地大部分地区。 明朝湖广襄阳督帅杨嗣昌本人乃湖广人(今湖南常德),他的初始战略就是想尽驱张献忠等部贼军入川。这位杨督帅的如意算盘是:以蜀地险远,极边之地乃松潘蛮部,贼兵入蜀后,蜀地官军守则守之,不能守自可弃涪州、万州、雅州、松州大部分地区,诱敌深入。然后,陕西官军断栈道,临白水制敌;云南官军屯曲靖,扼守白石江。而他杨督帅本人则可率明军主力掩击贼军,把他们驰至松潘诸蛮部落的地盘,听任当地土人剿杀。杨嗣昌此计,即愚昧又阴险。愚昧的是,他纸上谈兵,以为川地崎岖险峻,必能困住贼军;阴险的是,他驱张献忠等贼部入四川,自己没有丧地的责任,四川巡抚是邵捷春,丢地丧兵,责任皆由他负。杨嗣昌本人自可坐观成败,时刻准备去摘熟落的"桃子"。由于耽心四川当地官军扼守险隘会导致张献忠急红眼反扑湖广,杨嗣昌又使阴招,依仗自己的威权,把大批蜀地精兵调出,只留二万弱疲士卒给川抚邵捷春守重庆。 秦良玉一心为国,率三万石柱精兵抵至夔州。邵捷春令她把部分士兵移近重庆,与附近守将张令相倚为声援。不久,劭捷春又抽调一万五千石柱兵,进入重庆与官军共同把守坚城。秦良玉深知邵捷春之策甚愚,但她又不敢违背命令,就对路过自己军营的绵州知州陆逊之表示:"邵公不知兵,其移我部兵自近,而派张令守黄泥洼一带,甚失地利。贼军盘踞归、巫众山之巅,俯瞰吾军营垒。倘若他们自上而下,乘势使气攻击官军,张令部必败。张令一败,次必及我部军。我部军一败,谁又能救重庆之急?"陆逊之大惊,问策之所出,秦良玉言:"邵公此时,绝不能坐防坚城,应先发制人,与贼军争山夺险。" 陆逊之立即把消息转告给邵捷春。邵巡抚倒是知错就改。可惜晚了一步。张献忠贼军于十月五日在土地岭(今重庆奉节草堂镇)率先向窝里斗的明朝官军发动进攻,一天内即杀明军五千多人。次日,张献忠手下白袍小将张玉儿(编辑者注:即李定国)当阵射杀号称"神弩将"的明军老将张令,乘胜把明军杀得一败涂地。不仅张令一军尽覆,秦良玉手下三万多"白杆兵"也全军覆没,致使最后秦良玉仅单骑逃返重庆,遭遇其平生未有之惨败。 此役过后,杨嗣昌围来贼军于川地的"圆盘战略"完全破产,川鄂交界地带三十二隘口尽陷于贼,蜀中大乱。 损失如此惨重,秦良玉并未灰心丧气,她对川抚邵捷春说:"事态危急,可以尽发溪峒兵卒,人数可达三万,我本人出资出粮可供饷其中的一万人,朝廷供饷另外一万人。如果布置妥当,应该还能与贼寇周旋。" 邵捷春低头,良久不言。时势至此,这位文人守抚已全然死心。从他自己角度考虑问题,丧兵失地不说,官仓中已无粮养兵,而溪峒兵卒又属土蛮,反复不测,如果这些人再趁乱闹兵变,他邵捷春三族不保。饱读史书的他,自然知道元末"官军"中纪律最坏的就是杨完者所带领的"苗兵",他们那些蛮兵不仅剿贼无力,平时对百姓比寇贼还要凶恶淫毒。所以,溪峒兵卒,难保他们不象"苗兵"那样。读书多,顾虑就多。顾虑多,定议就少。 劭捷春最终婉言拒绝秦良玉提出的计划。 秦良玉叹息而归。其计不用,自然全川溃烂不可收拾。张献忠贼人蹂躏各外,杀人无算,四川广大地区人民陷入了地狱般的苦难。而邵捷春本人,自然难逃罪责,不久被逮入诏狱,仰药自杀(与陷害他的杨嗣昌一个死法)。 三年多后,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上吊自杀。消息传来,深受明恩的秦良玉服孝痛哭,几次昏绝,哀动左右。张献忠流贼此时尽陷楚地,又向四川杀来。秦良玉向当时的四川巡抚陈士奇呈献《全蜀形势图》,希望官军能增兵坚守蜀地十三处险隘。陈士奇不予采纳。秦良玉不死心,又推心泣血地向四川巡按刘之勃建议,刘巡按倒是同意她的计策,但他本人手中无兵可发。 张献忠巨贼数十万长驱直犯夔州。秦良玉驰援,由于众寡太悬殊,兵败而去。她的失败,标志着蜀地的沦陷。张献忠相继攻克万县、重庆、成都,并在当年年底称帝,建立"大西"伪政权。 张献忠占领蜀地,只有遵义、黎州及秦良玉的石柱地区未归于"大西"。慑于秦良玉威名,张献忠部无一兵一将敢于入犯石柱。投降张献忠的明朝官员屁颠颠向各地土司送去伪政权印信,各地土司大多畏惧接受。秦良玉接到印信,马上当众毁之,慷慨言道:"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地步,怎能以残余之年以事逆贼!石柱一地有敢从贼者,族诛之!" 不久,又有噩耗传来,秦良玉独子马祥麟先前被明廷征调到湖广御敌,战死于襄阳。死前,他给母亲写信:"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见儿子绝笔血书,秦良玉泪下如雨,心如刀割,但她乃大义妇人,提笔在信纸上写道:"好!好!真吾儿!"秦氏、马氏二族,可称上是二门忠烈,数年之间,死于国事者甚众。 满清占据北京后,残余的南明政权相继有弘光、隆武、永历数帝,秦良玉皆与之保持联系。但山长水远,秦良玉本人年逾古稀,不可能再有较大作为。 1648年,在西南颠沛流离的南明永历帝派人加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讨使"。久卧病床的一代女豪杰,闻之瞿然而起,拜伏受诏,感泣道:"老妇人朽骨余生,实先皇帝(崇祯)恩赐,定当负弩前驱,以报皇恩!" 可惜的是,几日之后,秦良玉就因病重抱恨而终。其孙马万年把奶奶葬于回龙山,墓碑题文可彰示这位女中丈夫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赫赫功勋: 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持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太君墓 可叹的是,如此忠贞女豪杰,文革中墓地也不能幸免,被"红卫兵"砸墓挖棺,干出连满清都没能做出的令人发指之事。而这些革命小将的毁墓原因,无外乎两点:其一,秦良玉是"土司婆娘",出身"反动";其二,她胆敢抵抗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十恶不赦。 "土司"婆娘自不必说,生活时代无法选择。而张献忠狂贼的军队,绝非"人民"的队伍,他几乎把川人杀绝、吃绝。对于他的种种暴行,"文革"中的"御用"史家也不敢隐讳,指称他在"反击地主阶级疯狂反扑"之余,"枉杀"了一些普通民众。其实,张献忠所杀的人绝对不止是"一些",他也不是"枉杀",而是故意屠杀了上百万的四川人民,这位巨寇,才真是"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大刽子手!" 道德标准,因时代嬗变总会有所不同。但忠孝义三个字,亘久长新。我们绝不能以偏狭立场在贼言贼,盲目认定"农民起义"都是正义行为,并由此认定镇压贼乱和保家卫国的王朝官军都是镇压刽子手。秦良玉一汉族妇女,数十年在地区自治间安乡护土,心向中央政府,忠贞不贰,破家为国,数赴国难,最终为大明铮铮直臣,至死不叛国,不降清,大太凛然。这样的奇女子,连封建文人也叹息称绝,题咏连连。谁能料,世易时移,"革命"年代砸毁一切"旧阶级",这位女豪杰入土之灵竟不得安。 清代词人钱枚又有《金缕曲》一首,他因见这位女英雄小像而发慨叹,持笔濡墨,写词褒赞,高度艺术性概括了秦良玉卓尔不凡的传奇人生: 明季西川祸,自秦中飞来天狗,毒流兵火。石柱天生奇女子,贼胆闻风先堕,早料埋夔巫平妥。应念军门无将略,念家山只怕荆襄破。妄男耳,妾之可。 蛮中遗像谁传播。想沙场弓刀列队,指挥高座。一领锦袍殷战血,衬得云鬟婀娜。更飞马桃花一朵,展卷英姿添飒爽,论题名愧杀宁南左。军国恨,尚眉锁。 而歌颂秦良玉最让人感动的诗篇,当出自清末女英雄秋瑾。二人同为巾帼女儿身,惺惺相惜,自然别有一番真味在诗中.中国英雄人物的故事 英雄故事的详细内容,越多越好.
  黄帝战蚩尤  大禹治水  伯夷和叔齐勾践卧薪尝胆  荆轲刺秦王  秦始皇灭六国  开汉家之天下——刘邦  乌江刎别——项羽  三国诸英雄  唐宗宋祖  岳飞  张世杰死守厓山  刚正不阿的海瑞  戚继光驱逐倭寇  史可法死守扬州  郑成功收复台湾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  风骚:本指辞藻。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成吉思汗: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题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作法】这词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离天三尺三”,一个不是汉名,一个是直接引用民谣,都不必拘守平仄。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鉴赏】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像正“舞”向云霄,“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要100年以下。
郑和下西洋英雄人物的事迹30字
  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人物——雷锋  雷锋生前是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班班长、五好战士,日因公殉职。他的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武部)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  雷锋入伍后,他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汽车兵。1960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入伍后表现突出,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出席过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1961年,雷锋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日,他因事故不幸殉职。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词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乓乒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二小,  可怜他死得这样惨。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它把这个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奥运英雄——许海峰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上,以566环的成绩获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也是中国第一位奥运会金牌获得者,由此开始了中国奥运会史的新篇章。  许海峰(1957年生)中国男子射击运动员,运动健将,第一位获得奥运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安徽和县人。他从小喜欢用弹弓打鸟,凭着自己卓越的努力,练就了一身高超的射击本领。  1982年入安徽省队。  1983年在第5届全运会射击比赛中,获自选手枪慢射和气手枪2枚银牌。  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上,以566环的成绩获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也是中国第一位奥运会金牌获得者,由此开始了中国奥运会史的新篇章。  1986年第10届亚运会上,以超过世界纪录的660环的成绩获男子自选手枪冠军,并获男子气手枪金牌,同时与队友合作获男子自选手枪团体和男子气手枪金牌。同年,在全国射击分项赛上又以662环成绩,超过男子小口径自选手枪慢射世界纪录。  1984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年两次获“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  1988年第二次参加奥运会获男子气手枪铜牌。  日,在由中国奥委会、霍英东基金会和中国记者协会共同主办的“世纪之星”中国最佳运动员评选活动中他是8名获提名奖励的优秀运动员之一。  特级英雄——黄继光  黄继光()四川中江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夺取某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被敌人一个集团火力点所困。黄继光挺身而出,要求担负爆破任务,勇敢地冲向敌人地堡。当他掷完手雷,打垮几个火力点后,发现还有一个火力点在顽抗,就忍着重伤巨痛,跌倒了爬起来,毅然直扑上去,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保证部队完成攻克高地的任务,全歼敌人两个营,自己壮烈牺牲。根据黄继光生前的申请,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董存瑞  1945年,年轻的民兵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他在激烈的战斗中逐渐锻炼成为一个机智勇敢的战士,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我军被敌暗堡所阻。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但找不到炸药支架,为保证整个战斗胜利,他毅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暗堡,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航天英雄——杨利伟  日清晨,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经过21个小时,完成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在内蒙古草原顺利着陆走出飞船,他成为了“中国航天第一人”。这次为期21小时的太空之旅,使中国继俄罗斯、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自主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杨利伟在参加航天员选拔之前,曾在成都军区空军驻渝航空兵某部工作生活了4年,是该部正营职领航主任,一级飞行员,四种气象飞行员,四机长机,安全飞行1149小时33分,因飞行技术拔尖、正确处置空中特情两次荣立三等功。1996年8月,杨利伟从这里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雄人物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