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慈法师 的 慈禧出生地地

&&>&&>&&&&
游本昌简历及家庭 活济公的现实生活竟是这样
22:41:53来源:编辑:
&鞋儿破,帽儿破&&&这是出自电视剧《济公》中的经典歌曲,这部剧中不仅仅是这首歌深入人心,游本昌扮演的济公更是一个不可磨灭的经典。时隔多年,游本昌现状如何?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游本昌简历及婚姻家庭情况,游本昌的现实生活居然是这样的。
  游本昌简历
  中文名:游本昌
  外文名:Benchang You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日期:日
  职 业:表演艺术家
  毕业院校:上海戏剧学院
  代表作品:《济公》《济公游记》
  主要成就:1986年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
  籍 贯:江苏省泰州市
  出生地:海陵区
  宗教信仰:汉传佛教
  工作单位:中国国家话剧院
  家 庭:父母、姐妹六人中唯一的男孩
  早年经历
  曾有人说他活不过十三岁,只有皈依佛才能闯过这一劫。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他到了六岁的时候,父母便把他送到上海法藏寺拜兴慈法师为师,法号乘培。1939年起,游本昌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小学读书,南京市考棚小学毕业后,曾就读于南京育群中学、商业职业学校、上海立信会计学校。1951年高中毕业,由南京市文联推荐加入南京文工团。1952年初随团调任上海华东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同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实验话剧院任演员。1980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
据台湾媒体报道,昆凌29日担任某慈善基金会活……
林心如霍建华即将于明天(31日)在浪漫的巴厘岛……
陈冠希手撕林志玲事件今日又有新进展,继昨日……
  林志玲身着某品牌纸巾婚纱走秀,采访中,林……
用手机访问曼慈法师_百度百科
俗家姓周,名邑,字树民,出家后法名梵舟,字曼慈。他是湖南省湘潭县人,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年)出生。他家世业农,是一个贫寒的佃农家庭。本来一家人就生计维艰,衣食不周,不意在曼慈八岁的时候,天降横祸,他父亲为野外疯狗咬伤,竟罹患了无药可医的狂犬病,因而丧命。一家人生计无着,翌年他的母亲下堂求去,他的弟弟为其伯父所收养,曼慈做了拖油瓶到了别家。后来他伯父不忍心周家骨肉流落异姓,又接他回来,送他入私塾读书。唯他伯父的家境也不宽裕,生活拮据,无力长期供养他读书,他不得不再度辍学,以打柴放牛度日。
曼慈法师简介
曼慈法师人生经历
曼慈法师(年)俗名周邑,湖南省湘潭县人,十三岁时到南岳祝圣寺,礼妙境和尚为师而剃度出家,同年受具戒于正果和尚座下,曾任南岳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湖南省人民代表、衡阳县政协副主席、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在一九八七年的元月十一日,曼慈法师安详示寂。世寿八十岁,僧腊六十七夏。
曼慈法师出家受戒
曼慈有一个堂伯父,早年在方上寺出家,法名德智。曼慈十二岁时,德智和尚知道了他不幸的遭遇,便要他到方上寺充当杂役,作务之余,德智和尚教他认字读书,学习经文。曼慈天资颖悟,刻苦向学,于经文有所领悟,而生起出家修行的念头。十三岁时,由德智和尚的推荐,送他到南岳祝圣寺,礼妙境和尚为师而剃度出家,同年受具戒于正果和尚座下,使他成为一个不足年龄的比丘(佛制,沙弥满二十岁始可受具足戒,但早已成为具文)。同时在妙境和尚的安排下,命曼慈以觉明和尚为法师,继承觉明的法为其法嗣。
一九二八年,灵涛、善因二位法师,把一九二无前创办的南岳僧伽学校(已停办),迁移到祝圣寺,改名为“南岳佛学讲习所”,曼慈入所受学,在所三年毕业。继而负笈(北京),考入广济寺弘慈佛学院深造。入学一学期后,广济寺修建七七华严道场,不意横祸飞来,引发了一场大火,大雄宝殿、藏经楼、华严坛、大悲坛等重要殿堂全毁。所幸佛学院房舍犹存,学生仍照常上课。他在佛学院受学期间,刻苦向学,有系统的研习佛学经典,成绩优异,颇受师长器重。
曼慈法师复寺弘法
一九七六年十月,文革结束。一九七八年底,在上,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宗教活
动。一九七九年,曼慈被宗教部门的人员找回南岳。这时他年已七十二岁,他严守佛制,再度出家,重新受戒,恢复了比丘身份。一九八一年,南岳佛教协会恢复活动,他重任会长,并且再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在此期间,他还担任湖南省人民代表、衡阳县政协副主席、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他领导南岳佛教协会,以惟正法师担任秘书长,协助他推动工作。在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浩劫期间,南岳的寺院、佛像均遭到破坏,经典、法器多被没收或销毁。十年间有寺无僧的寺院,院墙倒塌,殿堂颓废,院落中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可说是百废待举。而佛教协会初成立时,人财两缺,也没有任何档案资料。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曼慈和惟正两位老和尚,不顾年事已高,跑北京,奔长沙,经过多次的努力,南岳佛协取得了中央和省方的支持。以后数年,曼慈老和尚和南岳的几位老者宝昙、慈茕、大岳等法师,奔走求援,从海内外募集得大笔资金,修复了南岳大庙、祝融殿、南台寺、铁佛寺、、大善寺等近四十处寺院,重塑了佛、菩萨金身,僧尼人数发展到近百人,使荒废了十年的南岳,逐渐恢复旧观。此外,他还推动恢复早年的佛学讲习所,以培养新一代的僧材。
曼慈法师所推动的最后一件工程,是重建祝圣寺后面的。一九八六年年底的某一天,曼慈法师在同参远炽的陪同下,去祝圣寺后察看重建普同塔的工程情形。看过普同塔后的十余日,在一九八七年的元月十一日,曼慈法师端坐在他自己卧室的藤围椅上,左手按膝,右手垂于大腿之侧,安详示寂。世寿八十岁,僧腊六十七夏。
曼慈法师参访
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曼慈在弘慈佛学院毕业,继而赴江南行脚参访,他到过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参访诸大名刹,拜谒佛门长老。行脚年馀,回到湖南。南岳有一所觉民高等小学,这是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间,上封寺住持素禅和尚所创办的。曼慈回到南岳,受聘为觉民小学教员兼任庶务主任,由于他教学认真,管理事务能力过人,未几,改聘为训育主任,后来接任了校长。在此同时,他还在南岳佛学讲习所兼任教师,讲授《印度佛教史》。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军兴。由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开始,日寇军机屡屡轰炸南岳,学生安全受到威胁,在曼慈的主持安排下,觉民小学先后五次搬迁,而弦歌不辍。曼慈办学负责认真,他聘请僧俗教师,必学有专长。他经常查堂听课,以考核教师教学的绩效。但他为人公正,待人谦和,以此受到全校师生的敬重。
在日寇侵略的第三年,巨赞法师到了南岳。那时是国共合作时代,巨赞在共产党要人叶剑英的支持下,联络南岳寺院的爱国法师,组织“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南岳佛教青年服务团”。南岳佛道救难协会于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五月,在祝圣寺召开成立大会,选举出上封寺宝生法师为会长,祝圣寺方丈空也、南台寺方丈悟真、大善寺知客有缘,三元宫住持刘光斗四人为副会长。会中分股办事,由演文任训练股长、巨赞任宣传股长、明真任文书股长、灵涛为书记长,而曼慈担则担任庶务股长。
曼慈法师抗倭
曼慈热心于参加抗倭活动,他们在祝圣寺开办“战时知识训练班”,训练青壮年僧侣以战时知识,一个月毕业,由曼慈、明真等一般干部,带领着受过训练的僧侣,在衡阳市区及农村集镇,展开抗日宣传。他们发动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抗战。曼慈还参加了南岳佛教青年服务团,六月三十日,服务团赴长沙展开救亡活动,他们在作战地区抢救受伤的平民,对难民也加以照应及安置。
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曼慈法师当选为中国佛教会湖南省衡阳支会理事,并由理事会推举为理事长。继而是年七月,中国佛教会湖南省分会。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曼慈出席,在大会上当选为省分会理事。
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日寇战败,无条件投降,继之以四年国共内战,此数年间曼慈法师仍驻锡南岳。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曼慈法师一向是支持共产党。一九五○年初,全国推行土地改革,减租退押。南岳大善寺的一部分僧人抗拒减租退押,他们组织了一个“南岳佛教生活改良协会”,并攻击曼慈。曼慈法师乃另行组织“南岳僧伽生产合作社”,带领僧众从事副业生产的活动。
曼慈法师曼慈法师参政
曼慈法师人民代表
一九五三年三月,曼慈法师被选为衡山县人民代表;是年他结合佛道二教,组织“南岳互相组”,曼慈担任组长。一九五五年七月,他到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议,被选为佛协理事。返回南岳后,翌年把“南岳互相组”扩大,改组为“佛道农业生产合作社”,他带领着僧道社员,开辟荒地,种植茶树果木,并开办素食馆、招待所,以增加收入,改善社员生活,以此来摆脱自古依靠地租的传统。合作社各项事业所入,除了维持社员口粮外,多馀的用以维修寺院、道观,及成立敬老院,安置老弱病残的僧道社员。
曼慈法师荣膺佛协会长
一九五六年四月,南岳组织佛教协会,在成立大会上,曼慈法师荣膺首届会长,是年并当选为湖南省政协委员;五月,由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任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出访印度、斯里兰卡等国,曼慈也是访问团的团员之一。回国后,在南岳除推动佛道合作社的工作外,并致力于佛教史研究。一九五七年三月,在中国佛教协会的第二届理事会上,他再度当选为理事。一九六○年,参加了以明真法师为首的《湖南省通志.宗教志》的编纂工作。
曼慈法师当选人大代表
一九六一年,国家指示∶“僧尼要以宗教生活为主,对经典、历史有所研究,保护好寺庙文物,支持名山建设。”曼慈为了响应这项号召,他把佛道合作社生产大队的土地交给国家,合作社则专从事寺庙的园林建设和茶园的开辟经营。是年十二月,曼慈法师因这些拥护政策、支持国家的行为,当选为湖南省的人大代表。
曼慈法师振兴云雾贡茶
曼慈法师为了振兴南岳早年驰名的“云雾贡茶”,一九六三年秋天,他亲自带领着合作社的一批中青年社员,到一处三面高山环绕,石岩壁立的深山,在一处名毗卢洞的所在,洞的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广济寺,他们在寺中安营扎寨,在终年云封雾锁的高山坡上开辟茶园。他不避艰险,身先士卒,终于在陡峭的山坡上,垦出一层层的梯田,种下一畦畦的茶苗。在曼慈法师精心的培植下,毗卢洞的云雾茶种植成功,远近驰名。品茶的人将山泉煮沸后,冲在壶中的云雾毛尖上,但见水色碧绿,香气扑人。可是饮茶的人,很难想到在深山岩壁上培育茶苗者的辛苦。
曼慈法师经历浩劫
一九六六年,开始,红卫兵以“莫须有”的罪名,拒捕了一向支持共产党的曼慈法师。红卫兵小将无休止的批斗他,把他吊起来毒打,使他左眼失明,脑部震荡,遗留下终生不愈的后遗症。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他被强迫还俗,下放到衡山松柏公社万家大队,接受。这时他年逾六十,以伤残之身,在农村中放牛、种菜,度过了艰苦的十年。
曼慈法师工程
曼慈老法师所推动的最后一件工程,是重建祝圣寺后面的普同塔。一九八六年年底的某一天,曼慈老法师在同参远炽的陪同下,去祝圣寺后察看重建普同塔的工程情形。他见松柏滴翠、清幽宜人的环境中,一座新塔耸立,工程已近结束,他很高兴的说∶
“以后我们这里出家人圆寂,总算有个归宿之处了。这塔建成后,我可能是第一个入塔报到的人。”
远炽和尚说∶“老法师你在说笑话。”
曼慈老法师却笑着回答∶“人迟早总要死。至于笑话么?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笑话呀!”
回到他所居的静室,书写偈子三首留下来,这三首偈子是∶
虚生浪死几千秋,只为当初不肯修;
今日回光归去也,莲台上品乐优游。
浪迹娑婆不计秋,谁人肯把己躬修;
一朝顿悟娘生面,此界他方任我游。
来亦无所得,去亦无所碍;
脱下臭皮囊,真得大自在。
看过普同塔后的十余日,在一九八七年的元月十一日,曼慈老法师端坐在他自己卧室的藤围椅上,左手按膝,右手垂于大腿之侧,安详示寂。世寿八十岁,僧腊六十七夏。他果然是第一个到普同塔报到的人。
企业信用信息新闻动态News当前位置:& > 人物春秋 > 国外佛门人物
[菲律宾]唯慈长老
作者:唯慈长老
唯慈法师,号日照,江苏省高邮县人。他于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的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生于高邮湖西的农村。他父亲是佃农,由于家境贫困,子女众多,不得已在唯慈九岁的时后,因舅父在高邮北乡的三觉庵服务,就把唯慈带到庵中,依一位宗恒和尚出家。成为一名“驱乌沙弥”。十四岁的时候,师父送他进私塾读了一年书,因为中日战争的关系,从此辍学,以后只有在庵中撞钟击鼓,做一些日常生活的杂事,连早晚课诵都没有学过。原因是庵里没有早晚课诵的修持。因此,唯师在青少年时代,并未打好学问基础。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的春天,唯师二十岁,奉师命到南京宝山受具足戒。圆戒后,到江南佛教名x的常州天宁寺,入禅堂学参禅。据唯师说,学参禅的禅和子,没有任何指导,只是整天呆板的坐着,故一般进禅堂参学的人,除了学上殿的唱诵,还有就是坐香、出入往还的仪规,学不到参禅的门路。一年以后,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唯师由禅堂转入天宁寺佛学院,由于没有一点佛学基础,听佛学课可说是一无所知,就是一般学科,听起来也十分吃力。他唯有刻苦学习,两三年中,抱着书本死啃,渐渐的有了进步,勉强听得懂佛学课程。
抗战胜利之后,国共内战日益激烈。到了一九四七年夏天,苏北受到战事的影响,他的义师父(俗称干师父)常善老和尚,逃难到了无锡。常善老人是演培法师的剃度师父,此时演培法师正在无锡佛学会养病。暑假期间,唯师到无锡向干师父礼座,常善老人藉此机会,把唯师介绍给演培法师,并郑重的对演师说:“如今你到处弘法,我是无需你照顾了,我把唯慈托付给你,望你能照顾他,带他去读佛学院,便满我的心愿了。”
以此因缘,演师把唯慈带到杭州,送他进入武林佛学院就读。当时,武林佛学院院长是会觉法师,他是太虚大师的大弟子。院中教师都是一时之选,如演培、妙钦、仁俊等诸位法师。仁俊法师兼教务主任,他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十分严格,曾训示学生说:
“青年学僧,绝不能走进赶经忏的道场,如果走上赶经忏这条路,不仅埋没了自己大好的前途,同时也把佛教尊贵的形象带入低俗,受世人轻视,‧‧‧赶经忏,实在损失很大,罪过无边。”
以上这段训示,给予慈师极大的影响。他一生从不赶经忏,实是禀承仁俊法师的教诲所致。
一九四八年下半年,国内战事更为激烈,北方的战事向江南蔓延,演培法师先已去了上海,会觉长老也离开武林佛学院去了厦门。佛学院院长由巨赞法师继任。又过了两个月,由于时局日益恶化,佛学院学生大部分离校,最后剩下两三个人。巨赞法师对剩下的同学说:“院中只剩下两袋米了,吃完后大家各谋生路吧。”说过这话不久,他自己也离院去了香港。
这时,演培法师在上海以快信寄给唯师,要他立刻到上海去。是时已到了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唯师离杭州抵达上海,演培法师介绍他进入静安佛学院读书。转眼过了年,到一九四九年二月农历春节过后,时局更加严重。演培法师本打算要唯师赴香港,以路费不够,乃写了一封信,介绍他到台湾去投奔慈航法师。
自立、幻生二师,在武林佛学院读书时,曾和在新加坡弘化的慈航法师通过信,他二人此时也在上海,自佛教杂志上得知慈航法师在台湾办佛学院,他们再给法师写信,取得联络,要求到台湾入学,很快得到回信,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唯师持演培法师的介绍信,与自立、幻生二师,一同乘中兴轮抵达台湾。抵台之日,是夏历的正月十四日。他们三人投奔中坜圆光寺,慈航法师收留了他们,进入当时圆光寺的“台湾佛学院”读书。到了三、四月间,上海撤退前夕,大陆逃难来台的学僧约二十余人,都由慈航法师收留。唯师等在圆光寺读了半年,到了夏历六月,圆光寺住持妙果老和尚,以大陆来的学僧太多,常住经济难以支持,不肯继续办下去。本省学僧可以回到原来寺院,而大陆来的学僧就无处可去了。
慈航法师和妙果老和尚洽商,要求圆光寺收留下十个人,其余的由他带走。妙果老和尚勉予同意,留下的十个人是自立、幻生、妙峰、唯慈、星云、广慈、能果、果宗、印海、以德。其余的十多人,都由慈航法师带往新竹灵隐寺,得到无上法师的照顾。未几台湾发生“法难事件”,慈航法师和十多名学僧都在新竹被警方拘留。留在圆光寺的十个人,除了唯慈外,其余九个人都受到了“法难”之厄。
留在圆光寺的学生,无书可读,大家分工合作为寺中做一些杂务,曾经一度被妙果老和尚派到苗栗大湖法云寺,看守山林及已伐下的木材。到了一九五○年秋天,慈航法师在汐止兴建的“弥勒内院”竣工,大陆来台的学僧都集中在内院上课,这样才有了一段虽然清苦而却安定的生活。一九五四年(民国四十三年)的夏历五月六日,慈航法师圆寂,内院的学生多数离院。唯慈法师到新竹福严精舍,亲近印顺导师。一九五六年,回到汐止弥勒内院,在内院禁足自修,前后三年,学力大进。
一九五七年冬天,在菲律宾创办普贤中学的刘梅生居士-即后来出家的觉生法师,聘请唯慈法师和自立法师,到菲律宾的普贤学校去任佛学导师。二位法师到了菲律宾,自立法师留在马尼拉的普贤中学,唯慈法师则到菲国中部的宿雾市,任教于普贤学校宿雾分校。
宿雾是菲国中部的大城市,华侨有两三万人,几乎全部来自闽南,信仰家乡的传统佛教。当地有一个居士林的组织,还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定慧寺。定慧寺原有一位出家人住持,以其人缘较差,华侨对他十分冷漠。以此原因,一般华侨以为出家人都是这样,唯师也因此受了池鱼之殃。唯师初到宿雾,住在居士林的四楼,设备不齐全,林中也无专门的佣工,因此,唯师每早烧一壶开水,全天都以面包开水充饥。他一切不以为意,按时到校授课,没有课的时候,在居士林楼上自修,从不攀缘。天长日久,改变了华侨对出家人的观感,有人主动以友善的态度去接近他,请他为信徒讲佛法。唯慈法师不会英语,不会菲律宾话,甚至连闽南话也不懂。所以,讲佛法都是透过翻译。信众们这时才知道这位法师一肚子学问。华侨界对他由冷漠而友善,而接近,而尊敬的皈依他。三年以后,定慧寺那位出家人离开宿雾,信众们请他迁到定慧寺,并认真的恳请他出任住持。唯师说:“我可以住在定慧寺,无条件的为寺服务,但是我不做住持。”
事实上,当地根本请不到出家人,因为整个宿雾市甚至菲律宾的中南部,只有他一位法师。
唯慈法师迁到定慧寺,开始整理陈旧的寺院,虽然只有他一个出家人,但是他一切按佛门仪规,早晚课诵,依法而行。每个星期天都领导青年礼佛,领导信众共修。当然,他的生活也有所改善,寺中有工人为他烧饭,他再也不必再以开水面包充饥了。
信徒们对于法师的期望,就是为死人诵经、做佛事,并且诵经愈多愈好。华侨社会的丧事,非常讲究场面,一般说,为死者做佛事,也就是摆场面的方式之一,一般人家,至少要做三天佛事,财力雄厚的人家要做七天,甚至于要诵四十九天经,他们认为如此才能表达儿女的孝思。当然,诵经愈多,得到的红包愈大。唯师初到宿雾时,每遇到这种情形,不管什么人请他诵经,他都直接了当的说:“我不会诵经。”但当时宿雾只有他一位法师,他想世间宗教都有婚丧祈祷的仪式,佛教也不能没有,再者,平常出家人到俗人家里,根本不受欢迎,现在死了亲人的家属如此诚恳请求,何不利用这个机会,推动宏扬佛法的事业呢?唯师最后的结论是:为了宏法,不妨接受诵经的请求,但绝不讲诵经的代价,并且把做经忏的老套改头换面。
当地习惯,侨胞去世,停尸在殡仪馆,死者家属到寺中请法师诵经(当然,信天主教或基督教的没有这种习惯),唯慈法师就籍着这种机会,开示家属说:
单请和尚诵经,去世亲人得到的功德很少;你们做儿女的自己诵经,去世亲人得到的利益较多。并且诵经不如念佛,念佛要你们家属自己念,去世亲人得到的功德才多。你们与父母有心连心的血缘关系,和尚与死者没有丝毫关系,所以家属诵经念佛,死者才能得到利益。现在死者还在殡仪馆,你们每天上下午,在亲人灵前念阿弥陀佛,在出殡前一天,我会去诵一次经。
华侨社会中,不论什么身分的侨领去世,唯师都一视同仁,只去殡仪馆一次,时日久了,就成为一种习惯了。他这种作法,提高了佛教的形象,也使出家人受到尊重。接着第二步,不论什么人要到寺中做功德,唯师指示要先到寺中拜佛,然后在家中要素食七日,每天早晚要在死者灵前念佛,最后一天到寺中做功德。做功德时,十时起家属与和尚同在佛前跪拜诵经,最后唯师再诵经一品――《地藏经》中的〈见闻利益品〉。唯师的本意,是借做功德的名义,来推动弘法事业。这在海内外的佛教界,对经忏的改革与利用是一项创举,而唯师是最初的推动者。一九六五年,台北召开世界华僧大会,菲律宾僧侣组团参加,由马尼拉大乘信愿寺住持瑞今老和尚任团长,唯慈法师任秘书长,回台湾出席大会,这是他出国六年第一次回台湾。会后探访师友,而后仍回宿雾。
一九六八年,普贤学校以管理不善,负下严重的债务。在董事会一再敦请下,唯慈法师出任普贤校长。他接掌学校后,以校为家,也要求全体教职员与他“共赴校离”,经过艰苦奋斗与整顿,两三年间,终于还清了债务,也使普贤学校的校誉日隆,嬴得社会与家长对学校的信心,学校从此走上平稳的坦途。
由于长期忙碌劳累,使他罹患了肾脏炎,体力日衰,当地医疗落后,不得已返回台湾疗养。住在台北新店仁俊法师的同净兰若,养病之外,同时闭方便关半年。以宿雾普贤学校的毛病又发作了――法师不在,管理松懈,经费又出现了亏空。董事会和信徒都推出代表,一再到台湾敦请,一年半后,唯师回到学校,再经过一番整理,才使学校平稳下来。
法师所住的定慧寺,位于市内的芒果街,由于人口剧增,烦扰日甚,并且地势低洼,雨后时遭淹水。唯师与侨界的护法居士陈慧华、杨文焕、林连登、吴道贺、林咸碧、郭荷参等共为商榷,大家都主张迁址重建。经过多方勘察,选定市郊半山坡。该处地势较高,风景优美,居高临下,市区尽收眼底。由于信徒对法师的信心与尊敬,大家踊跃捐输,于一九七七年冬奠基动土,七八年春天鸠工兴建。施工一年半,到一九七九年八月,一座三层楼的大雄宝殿及应有的附属建筑全部完成,众议命名为“普贤寺”,代表普贤菩萨的大愿与行证。一九八○年三月,隆重举行寺院落成及佛像开光典礼,宿雾的政要、侨领、信众及菲律宾的佛教长老都参加了这一盛会,年近八十的瑞今长老撰写一篇〈宿雾普贤寺碑记〉,勒石纪念。
这时,唯慈法师的弘化区域已不限于宿雾一地,更扩充到菲南的大城市数省,如黑人省的描戈律市,三宝颜大岛的三宝颜市等,那些地方都有中国寺院,或请不到法师,或请到而不能久住下去,这些地方的信众,都远赴宿雾请唯师去弘法。本来在生活环境落后的岛国,很少有人能像唯慈法师那样的耐心与宏法的热情,在一个地方一住三、四十年。
随着岁月的消逝,唯慈法师已进入老境,七十多岁了,体力已不如早年硬朗。但是他四十年的光阴没有白费,无数的信徒视他如师如父,以他为精神上的依靠。一九九三年间,有一位安徽籍的青年正渊法师,接受唯师的邀约到了普贤寺。正渊师朴实诚恳,做事负责,老法师见寺院托付有人,而台北石碇乡光明寺的慈心法师,开办“慈航佛学院”,数度去菲律宾,坚请老法师出任院长。老法师为报慈航菩萨法乳之恩,答应到光明寺闭方便关,做为精神支持。一九九六年夏天,他对信众宣布他要到台北光明山闭关,引起信众们的关怀,一致求他留在宿雾,甚至于有人流着眼泪问他:“师父,你为什么丢下你一手建设的普贤寺,到别处庙中闭关呢?”
老法师说:“寺院是信徒大家的,不是我的家,怎能说是为我所有?我如今年纪大了,该在修持上下点功夫。若在普贤寺闭关,总会有一些人事和杂务,所以才到台北去,就完全没有这些干扰了。”就这样,唯慈老法师离开普贤寺,回到了台北,住在石碇乡群山顶上、光明禅寺的关房中。
唯慈老法师一生好学深思,手不释卷,著作有《浮云集》十巨册,包括论文、释经、演讲、诗词等,洋洋百余万言。妙江法师_百度百科
妙江法师,1952年腊月生于山西省阳高县古城镇西要泉村的一个佛化家庭,俗姓刘。妙江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五台山碧山寺方丈、五台山竹林寺住持。
妙江法师成长历程
妙江法师于1968年礼大同云冈的藏通法师为师,正式剃度出家。1980年到五台山。1981年受具足戒。1982年法师被五台山佛教协会保送至南京栖霞寺学习,并受到茗山老法师和园堪法师的精心教诲,法师利用一切时间深入经藏,广研佛典。
1984年担任南山寺管家,由于法师出色的领导和管理才能。一年之后,又被派往慈福寺任当家师。慈福寺状况好转以后。又被派往竹林寺当家。妙江法师在竹林寺广修殿堂,庄严梵刹,呕心经营,将一片荒凉中仅有的几间房舍小寺庙,在近几年的建设下,修建成今日之规模宏大,布局新异,威严华美的大庙。为五台山全山寺院中最大的遗古风道场。法师还欲将竹林寺修建成一所男众佛学院,广收僧才。
1991年,妙江法师第二次被派往佛学院,由中国佛教协会组织安排的监院执事进修班近一步深造。1993年担任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在五台山碧山寺当家。
1995年8月,妙江法师接承,华严行者寿冶老和尚授予“碧山寺”法卷,成为碧山寺第五代传人,也是五台山全山唯一方丈。碧山寺在他的主持下,建殿宇,绘殿堂,重振戒坛,使寺院法缘殊胜,道风端正,戒律严明,大德汇聚,成为当今国内外闻名的修行道场。
五台山北台素称“华北屋脊”,海拔3058米。岁月更迭,只剩下一处残破的小庙。历代曾有众多前辈、高僧大德,都曾立志要修缮北台。但因地势险峻,路途艰难,气候条件太差等诸多原因而未能如愿。但如今北台之顶,殿宇通体洁白,晶莹剔透,全部由汉白玉所建造,雕工精细,巧夺天工,飞檐斗拱,犹如天宫。前辈们的夙愿,终于由妙江法师实现了,并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奇迹与辉煌。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慈禧太后出生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