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祭酒的传奇永恒里的一个部分炭篰灯里的内容

【民间传说】谢祭酒的故事
谢祭酒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谢铎(公元年),字鸣治,号方山,后更号方石,太平县大溪桃夏兆岙人(今属温岭大溪)。因谢铎官至明代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故被当地人尊称为谢祭酒。
谢铎年少聪慧,传说有一年中秋节,他与伯父谢宝庆一起赏月,其伯父请他做《咏月》诗一首。谢铎不假思索,脱口吟道:“人爱已圆月,我爱未圆月;未圆有圆时,已圆夜夜缺。”其伯父暗暗称奇,认定他日后必有出息,于是着意培养他,后来果然高中进士。
谢铎勤奋好学,二十五岁举乡试第二。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谢铎高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授编修。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谢铎回家奔丧,称病不返。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谢铎被任命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次年辞官回乡隐居,与族叔谢省共同致力于方岩书院的教育事业。十年后,因众多言官举荐,弘治皇帝起用谢铎为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直到七十二岁告老还乡。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谢铎病逝,享年七十六岁,朝廷封赠“礼部尚书”,谥曰“文肃”。
谢铎博通经史,著述颇丰。著有《元史本末》、《桃溪集》、《四子择言》、《宰辅沿革》、《国朝名臣事略》等文集。我们现在看到的谢铎作品,大多源于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台州知府顾璘将指令李东阳从他作品中精选、编辑和刊印的《桃溪净稿》。
谢铎为官清廉,才华出众,生性诙谐,好戏弄权贵,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如传说中的《炭篰灯》,说有一年元宵节,谢铎住在客栈,遇到当地知府逼迫全城居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如不点灯,就受责罚。那客栈老板刚好妻病子亡,无钱买灯,只好长吁短叹。谢铎见状,就动手做了一盏炭篰灯挂在客栈门口,不仅题上自己的名字,还写了四句讽刺知府的顺口溜:“知府自知府,挂灯是炭篰。谁人来嘲笑,当心打屁股!”从此,那知府再也不敢欺压老百姓了。
谢铎的故事,之所以流传五百多年而不衰,是因为这些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声。谢铎刚正不阿,爱打抱不平,做过无数锄强扶弱的好事。他不畏权贵,淡泊名利,既受到皇上器重,又受到朝臣排挤,一生仕途沉浮,曾三仕三隐。谢铎虽居高位,但告老还乡时两袖清风。在家乡隐居了二十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深得人民喜爱。
谢铎从小聪明好学,在故乡方山峭斗洞读书时,曾留下了狐女伴读的美丽传说,至今在温岭、黄岩及乐清等地广为流传。
据传说,谢铎在峭斗洞读书时,有修炼千年的狐仙,仰慕谢铎文才,每天夜里化身美女前来伴读,直到天明才离去。寺里有个和尚看穿是狐女伴读,叫谢铎假装肚痛。狐女再次来时,看见谢铎肚痛在床上打滚。狐女为救谢铎,吐出珠子叫他含在口中,谁知他一口吞到肚里。狐女失珠,掐指一算,知道那个和尚要害她,便告诉谢铎说,这和尚每日子时张口午睡,其魂游荡在外,醒来时魂从口入。她叫谢铎次日中午趁和尚午睡时将其搬到别处,自己躺在和尚睡的地方,张开口和尚之魂就会进入他的体内。次日谢铎依计而行,和尚的魂灵就给了他。因此,谢铎一个人就有三个魂灵,才这样聪明绝顶。
第二天,千年狐仙化成的姑娘不见了,谢铎在一块岩石之下发现了一只已死的狐狸,就筑了坟墓埋葬了她。
上述故事与《浙江民间故事》中的《谢铎与狐狸姑娘》大同小异。只不过谢铎吞珠是无心之过,情节似乎更合情合理。
传说峭斗寺有个和尚欲害狐狸,狐狸化身为女子找谢铎避难。有一天,和尚遇到谢铎,说他身上有妖气。谢铎不理睬,返回书房后肚痛难忍。当晚狐女前来,见状叫谢铎把嘴张开,拿出一颗珠叫他含着,叮嘱他千万别吞到肚里。随后,狐女嘴对嘴,把一粒荧光闪闪的珍珠吐到谢铎嘴里。一股凉气直冲四经八脉,谢铎的肚子立刻不痛了。他高兴得跳起来,抱住姑娘连声说“谢谢”。不料,这珠子“咕噜”一声滑进他肚里再也吐不出来。失珠后的狐女难以保命,向谢铎讲明真相,称和尚是蝴蝶精,叫谢铎在和尚午睡时将其搬开,躺在他睡的地方,张开嘴等蝴蝶飞入时再爬起来,并嘱咐谢铎将她安葬在方岩脚下。次日中午,谢铎依言而行,吞掉了和尚的魂灵,为狐女报了仇。谢铎后来在京做官也没忘记狐女恩德,年年派人祭扫狐女。
谢铎流传的许多故事,与其他民间故事一样,精华与糟粕并存,有的带有迷信色彩,在此不一一赘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方山是一座山,奇甲东南;方山是一个人,名动今古……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有诗云:“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可见,名胜和名人的关系一向是相辅相成的,人杰则地灵,而地灵则又往往人杰。不过,要找一个拥有嘉山胜水的地方不难,要找一个既有嘉山胜水又名人辈出的地方也不难,但如果想找一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无不丰赡,又孕育过既能载入史册又能进入民间文学演绎范畴的名人的地方,那就比较难了———试想,假如没有《说岳全传》这样的章回演义小说,没有《东窗事犯》和《疯僧扫秦》等家喻户晓的戏曲故事,只有正史上岳飞将军伟岸而悲壮的身影,那么现在西子湖畔的岳庙说不定就会和三台山东麓的于谦墓一样寂寥冷清,难得出现游人如织的场面了。因为,民间的戏曲和小说是最草根也最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文化形态之一,可以说,正是这些民间文学作品给了最广大的民众以朴素而绵长的传统文化的滋养,构筑起中国百姓的人格骨架和审美基石。与此同时,一个地方的民间文学其实也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它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换言之,一个地方的民间传说,其主人公和主题往往浸润着当地丰厚的人文积淀,是当地风物和风情的良好折射,也是当地人民品格和性情的一种镜像。尤其是那些历史上实有其人的民间故事里的主人公们,比如,四川眉山的苏东坡和四川罗江的李调元,还有浙江绍兴的徐文长,等等。他们的捷才敏思,他们的疏狂傲世,他们的关心民瘼贴近底层,还有他们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都在民间文学的再创作中得到了漫画式的夸张展示,甚至,还得到了最质朴最深厚也最悠长的顶礼膜拜。他们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是诙谐幽默的代表,也是老百姓理想生活的载体和保障。有了他们,冤案能够昭雪,穷困可以化解,坏人坏事也会得到应有的讽刺和打击。他们,使山川增辉添彩;他们,令生活充满希望。他们,往往成为一个地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而那个地方的山、那个地区的水,也因他们而更加葱茏丰美更加崇秀峻奇更加人文蕴藉更加令人心折动容。换言之,山,成就了人,而人也成就了山———正如,在浙江台州一个叫温岭的地方,方山成就了谢铎,而谢铎亦成就了方山———当然,方山是温岭的一座名山,而明人谢铎则是温岭人的骄傲,也是温岭的文化记忆里最鲜活最悠久的一个组成部分,祖祖辈辈的温岭人都习惯了尊敬地把谢铎称作谢祭酒。 一温岭属于台州。印象中的台州,既柔且刚。柔的是天台山,云深不知处,一条唐诗之路蜿蜿蜒蜒,镌刻着无数佳篇妙章,仿佛至今仍在吟诵不绝;刚的是宁灭十族而不屈的方孝孺,还有柔石和殷夫,一个个文弱书生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那份面对死亡的从容镇定,惊天地、泣鬼神。想象中,刚柔相济的地方和刚柔相济的人一样,有着一副写满韧和忍的表情,亦有着一份即使未必能够撼动天地但仍然足以令人心折的气质。表情写在脸上,气质涵蕴在心,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地域山水的潜移默化。记得,我第一次去温岭的时候,便喜欢上了那里———喜欢上了那里的人。当时,我是去温岭市的太平镇上函授课。想象中,那应该是一个古老、小巧,有点儿现代又有点儿守旧的小城镇。人们的穿着和谈吐、举止,似乎也应该古风犹存。当然,想象是虚,眼见为实。我到了那里,发现自己的想象和现实有很大的出入,不禁哑然失笑———太平镇确实很古老,不过,却并不十分小巧;它也是现代的,而且现代得似乎很难找寻得到守旧的气息。温岭的夏夜非常热闹,街上摩肩接踵都是人。女人们很时髦,衣饰新潮,戴金挂银,不乏江南女子的妩媚,也让我隐隐念起唐诗的风流俊爽。她们中的许多人骑着摩托车,又显出很干练的样子,眉宇间有一份让人激赏的豪迈,则令我联想到她们不愧是方孝孺和柔石、殷夫的后人。当地的一个朋友告诉我,温岭地少人多,又承平日久,人们守土重迁已成习惯。所以,不管男女,经商者甚众,养成了精明能干的乡风,就是女人也不例外。我的学生们大多是当地的中小学教师,利用暑假给自己充电的。他们很热情,是那种实实在在的热情———听说我是第一次到温岭,就纷纷主动做起了导游,不是课后带我去品尝特色小吃或叫个三轮车兜兜风,就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介绍温岭的风土人情。有几个女学员还仿佛看穿了我的小女人心思,抽晚上的时间带我把太平镇上她们喜欢去的服装店逛了个遍。闲聊中,我略有些惊讶地发现,他们中间,颇有些家底殷实富足的。比如,有父亲办规模不小的水泵厂的,也有丈夫做海产品生意颇为成功的,根本不需要他们在学校的这份工资养家糊口,更何况教师的工作的确是非常辛苦的。可是,他们都很看重自己的教师身份,教书育人,力求上进。在吃穿用度上,他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即使是穿戴名牌,也多是不显山不露水的风格和款式。相反,在学业上,倒多有精益求精的,我回杭州后,有些学员还经常来信来电话,要资料,问问题,探讨教学和科研,这在函授学员中间并不太多见,自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个学员还屡次为没有时间履行带我去石塘看日出的诺言而道歉—————其实,我在那儿上课的日程安排比较紧凑,本来就不可能有时间去石塘的。但他执着地认定,没有带我去过石塘,就是没有尽到地主之谊和尊师之道,所以,他始终耿耿于怀。弄得我在下一次去温岭的时候倒有些不敢和他联系,因为我依然没有时间去石塘,怕没来由地增加他的负疚感。不过,这样一来,温岭人的务实、诚恳,我委实记忆深刻了。于是,有一次,我忍不住和一个学员在电话中开起了玩笑,告诉她,在我的印象中,温岭女人就像当地的特色小吃饺饼筒(或称食饼筒),用料扎实、做工细致,菜饭两用,清鲜而实在;而温岭男人则似乎人人染有祭酒遗风———乍看貌不惊人,但聪明、勤奋、守本分、求上进,胸中大有丘壑。电话的那头,那女子听了大笑,说:“老师,你这样说,是不是因为我们给你讲多了谢祭酒的故事,吃多了饺饼筒啊?”我也笑了,回道:“非也非也,饺饼筒我很想再吃,谢祭酒的故事也没听厌,多多益善哦。”于是,话筒里又传来一阵爽朗清脆的笑声———这,就是温岭女人,勤劳能干、朴实低调而又口角爽利,可谓风流俊赏。我很喜欢这样的温岭女人———作为老师,也作为女人。二我第二次去温岭的时候,喜欢上了那里的山———这山,和那里的人紧密相连。天地忽倾陷,东南柱石存。苍茫临海峤,屹立此为尊。方岩何岩岩,方石方且正。后贤师前贤,留作他山镜。———赵枚《咏方岩》这是清末庠生,民国初年曾任浙江省议员的温岭人赵枚的两首咏方山的绝句。赵枚很以故乡有方山为荣,第一首写方山巍峨高耸,壁立如城,仿佛东南柱石,是状方山之形貌;第二首则是写方山之人,即方山历史上最著名的才子、名臣王居安、谢铎和赵大佑。此诗作者有自注云:“吾族大司马公登第时题名,梓人请号,公曰:吾乡有方岩、方石两先生,余岂能匹。崖,山之小者,其方崖乎!”———赵枚所说的大司马,是他们赵家的前辈,明代官至尚书的赵大佑;方岩,指南宋工部侍郎王居安,“方岩”是他的号;方石,指明代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茶陵派诗人谢铎,“方石”是他的号。赵大佑因为王居安和谢铎两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均以家乡险峻奇秀的方山为号,心向往之而又不敢僭越,便自号“方崖”,因为,崖乃“山之小者”。而赵大佑本人也一生成就卓著,所以,赵枚有“后贤师前贤,留作他山镜”之语。同时,赵枚的这首五绝也告诉我们,温岭历史上的名人有不少和方山关系密切,他们热爱方山,甚至将自己的名号都直接和家乡的这座名山挂上了钩。据说,谢铎还曾特地用方山的岩石制作了三十二粒棋子和一方镇纸,作为馈赠佳品,送给他的同年挚友,茶陵派领袖李东阳。由此,谢铎对方山之热爱可见一斑。那么,这位广受温岭人民爱戴的谢祭酒,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位历史人物呢?据史料记载,谢铎(公元年),字鸣治,初号方山,后更号方石,桃夏(今温岭大溪桃夏)人,是明成化、弘治年间文学风尚转变时期的代表诗派“茶陵派”的重要作家,同时又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一样,谢铎年少聪慧,幼时即能为韵语。传说他小时候,有一次和伯父谢宝庆一起欣赏新月,即兴吟诗一首:“人爱已圆月,我爱未圆月。未圆有圆时,已圆夜夜缺。”诗歌简洁朴素,富蕴哲理,令谢宝庆暗暗称奇,便更着意培养他了。谢铎勤奋好学,14岁便从族叔谢省学习《四书》《毛诗》。约19岁入县学,25岁举乡试第二。明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刚到而立之年的谢铎高中进士,与同榜的李东阳一起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授编修,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预修《英宗实录》。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奉旨校勘《通鉴纲目》,上《记西北备边事宜状》和《癸巳封事》,不久后擢升为侍讲。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谢铎回家奔丧守制,称病不起,和叔父谢省共同主持会缌庵的教学。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方岩书院宣告成立,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谢铎被任命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次年辞官回乡隐居,和叔父共同致力于方岩书院的教育事业。10年后,因众多言官的举荐,弘治皇帝起用谢铎为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直到他72岁告老还乡。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谢铎病逝家中,享年76岁,朝廷封赠“礼部尚书”,谥曰文肃。总的来说,谢铎为人耿直,为官清廉,襟怀淡泊,政见独特,既受朝廷信任称赞,也受奸臣反对排挤,故一生仕途沉浮,共三仕三隐。他一生共在家乡隐居了20多年,不仅致力于乡邦教育事业,还和老百姓同呼吸共患难,深得人民的喜爱。现在的温岭市有一座锦屏公园,公园里有一组群雕,群雕中的一块浮雕上刻了四个温岭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其中之一就是谢铎,可见谢铎在温岭历史上的地位之举足轻重。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教育家,谢铎博通经史,著述颇丰,著有《元史本末》《桃溪集》《四子择言》《宰辅沿革》《国朝名臣事略》《尊乡略》《续真西山读书记》《伊洛渊源续录》《伊洛遗音》等。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当时的台州知府顾璘将由李东阳从谢铎作品中精选编辑的《桃溪净稿》刊刻行世。我们现在看到的谢铎作品,大多源于《桃溪净稿》。不过,当我走进温岭,走进温岭人中间以后,很快就发现,对于以谢铎为骄傲的家乡后人来说,这位谢祭酒谢大人首先是在民间故事里以一个睿智善良、热心助人的忠厚长者的形象进入他们的童年记忆的———在温岭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谢铎的传说,其中大量的是关于他打击恶霸救助弱小的故事。比如,《一双龙头靴》说的是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谢铎辞去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之职,回乡隐居。一天,他经过一个村庄,看到一个妇女披麻戴孝,带着孩子在一座新坟前哀哀哭泣,便上前问个究竟。那妇人说,不久前她的丈夫病死了,家中无钱安葬,只好把半亩很快就要收割的薄田卖掉,换来棺材让逝者入土为安。当时和买主说好的,等到收割以后再交田亩。可是,买田的财主黑了心肠,还未收割就要收田,眼看孤儿寡母就要饿死,只好到丈夫坟头痛哭。谢铎闻听此言,赶忙劝慰道:“放心,我有办法帮你的,你别哭了。”妇人问:“先生有什么办法可以帮我呀?”谢铎说:“你明天先在田地中间摆上一张高桌子,然后再去请财主来收田,其他的你就不必管了,我自有办法对付。”第二天,谢铎一大早就提了一个包袱到了那寡妇的地里,把包袱放到桌子上,不急不忙地等待财主的到来。等财主来了,谢铎告诉他们:“这田不卖了!还你的钱在那个包袱里,自己去拿吧!”可是,那包袱一打开,哪里有什么金银铜钿,只有一双龙头靴子!于是财主和他的爪牙们吓得屁滚尿流,再也不敢欺负孤儿寡妇了。因为,他们知道,普天之下,有资格穿这龙头靴子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当今圣上,一个则是圣上的老师谢祭酒———谢铎就曾穿着这龙头高靴代皇三天,罢黜了一大批把持朝政的江西太监门下的裙带官员,还留下了“一笔勾掉半江西”的美名呢。又如《炭灯》,说的是有一年的元宵节谢铎住在客栈里,遇到当地知府逼迫全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如不点灯,就得受责罚。那客栈老板妻病子亡,无钱买灯,只好长吁短叹。谢铎见状,就动手做了一盏炭篰灯挂在客栈门口,不仅醒目地题上自己的名字,还写了四句讽刺知府的话“知府自知府,挂灯是炭篰。谁人来嘲笑,当心打屁股!”从此,那知府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欺压老百姓了。类似的故事还有《船撞船》《好“娘舅”》等,都是这样路见不平,主动相助的模式,而谢铎帮助良善百姓免遭欺辱的“利器”,就是他自己的官职地位。那么,这些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吗?我想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老百姓总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压迫和苦难。他们总是希望遇到明君和清官,可惜,明君千载难逢,清官也寥寥无几。于是,老百姓除了求神拜佛祈祷上苍保佑之外,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了极少数立身正、口碑好,手上又有比较大的权力的官员身上了,比如包公,又比如谢铎。换句话说,民间口耳相传的谢铎救助弱小的系列故事,其实是和包公怒铡陈世美之类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所不同的只是,包公以铁面无私的执法者形象著称于世,而谢铎在一系列的助人故事中,基本上是以一个乡居野老的面目出现的,故事更草根,也更传奇。应该说,这个层面上的谢铎,表现的是百姓对清平世界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基本不具备他本人的个性色彩和温岭的地方文化意味,这样的一个谢铎,其实还远不是温岭人心中的谢祭酒。或者说,仅仅乐于助人的谢铎,还不足以让一代又一代的温岭人热爱和崇敬。那么,温岭人热爱和崇敬的谢祭酒在哪里呢?我想,在那些表现和歌颂主人公不爱名利拒绝奢华的故事里,是第二个层面的谢祭酒,也就是温岭人尊崇有加的谢祭酒———谢铎告老还乡时两袖清风。他到达新河那天,当地的守将亲自出城迎接。军中士兵早闻谢祭酒的大名,可是见面之后看他布衣布鞋像个乡间老农,不由得议论纷纷,嘲笑他有官不会做,有钱不会赚。谢祭酒听了他们的这些话,并不生气,反而捋着胡子大笑道:“你们这些士兵怎么会了解老夫懂得老夫啊!”然后,挥毫写下了一首诗:五陵裘马日更新,白发归来苦爱贫。除却新河军识我,平生知己是何人!自从盘古开天地,天下追名逐利者甚众,所以“白发归来苦爱贫”的谢铎只好感慨知音稀少了。而另外一个相同主题的故事则说的是谢铎轻装简从回老家探亲,老家的亲戚觉得很没面子,和他嘀咕了半天。翌年,他故意带了很多很多人回去,让老家的亲戚无法接待,以此嘲弄了爱慕虚荣的人们。而一代又一代地传扬这几个故事的温岭人,其实也是在借故事表明他们对金钱的淡泊和对势利小人的蔑视吧,我想。不过,仅仅生活俭朴,两袖清风的谢铎恐怕还只是值得尊敬,却还谈不上可爱。但温岭人心目中的谢铎是十分可爱的,这,也有故事为证:谢铎为官清正,虽官居高位,但仍手头拮据。他平时生活简单朴素,常常吃家乡温岭桃夏的土产“蕃莳切”。有一天,皇帝看见谢铎正在吃“蕃莳切”,就问:“先生吃的是什么?”谢祭酒答,这叫“蕃莳切”,是用我家乡的主食蕃莳煮熟晒干制作而成的。皇帝尝了一口,觉得非常粗糙,根本难以下咽,所以就御赐了一包红粉肉,给谢铎打打牙祭———红粉肉就是外粉内肉的正方形烤肉片,色泽红润,香气扑鼻,味道也很好,可谓色、香、味俱全。谢铎吃得上瘾,就从御厨那里了解了这种肉的制法,在自己家里做来吃———取上好五花肉,煮熟后切成三寸见方的肉片,浸在肉汤中,再洒上用黄豆和粳米混合打成的细粉,然后放到蒸笼里,一边蒸一边再一遍一遍地浇肉汤、撒细粉,等到肉片蒸熟,呈现赤红色,就成了又香又嫩的红粉肉了。因为这红粉肉是皇帝钦赐的,乃谢家的光荣,所以后来每年冬至祭祖,都必须要有一碗红粉肉。笔者以为,这个传说的核心其实并非红粉肉之如何美味,而在于它说明了谢铎并非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书呆子,而是一个很有情趣的读书人。这红粉肉和我们耳熟能详的东坡肉,是有着颇为相似的文化内涵的———所不同的只是,东坡肉出自苏轼自创,而红粉肉是谢铎偷来的拳头借来的他山之玉,但不管是否出于自创,两位文人都可算得上是美食家了———食、色,性也,能对得起自己的口腹之欲的,才是可爱的性情中人。而将喜欢吃红粉肉的谢铎捧上了顶礼膜拜之神坛的温岭人,自然也是懂得生活的可爱之人了。三现在,该让谢铎走出传说,让我们看一看他的真性情真面目了。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谢铎和叔父谢省、隐士陈儒珍等五人共游方山,并写了一首《方岩联句诗》,当时从行的还有20余人,或许都是谢氏叔侄在方岩书院的学生吧。该诗共有12联,第一联“此会频年约,穷高尽力跻”,说的是他们经常有携手游山的活动,方山人文之盛可见一斑。然后,诗人们很形象地描写了方山的险峻、清幽,以及山居生活的景象:极天擎一柱,绝地着孤梯。腾踏离鞋袜,扶携废杖藜。身危巢幕燕,千村隔犬鸡路愁牛背窄,山怯虎头低。怒瀑寒飞雪,奔崖险截溪。……方山,古代又称方城山、方岩,位于温岭与乐清交界处,层峦叠嶂,气势磅礴,四围石壁高度均在百米以上。最奇特的是,山体和地面仿佛垂直,几乎无坡度可言,就像一堵城墙似的。故晋代王羲之的《游四郡记》这样记载:“临海南界有方城山,绝壁立如城。”而且,山顶平坦空旷,面积达数百亩,竟是一片空中平原,世所罕见。远远望去,整座山形似一只巨大的方盒,甚是奇特,因而得名。相传汉代紫庭真人周义山颇有道术,在方山绝顶之上结茅趺坐,那几百亩田地就是他开辟的。他后来升仙得道,故而山顶之田又称仙人田。而山顶又常有云雾弥漫,颇有仙意。如逢天高气朗,在山顶不仅可以极目远眺温州、台州两地,还可以看到缥缈而壮观的海上日出,令人心旷神怡。清代的温岭诗人谢瑜曾有诗赞曰:“仰止方岩千仞几,巍巍高大与天齐。当天白日青云接,万里江山一望低。”谢铎的叔父谢省在其《登方岩记》里则特别强调此山之高如“倚天之柱,出云之岫,猝不可穷尽”。他还说:“岩四面皆壁立千仞,独东面中一岩去地近,可立梯。缘青碧而上,梯不及岩之半。予褰裳先登,梯尽,攀崖而上。”可见,在明代方山上还没有通顶的道路,要上山顶非常困难,类似现在的攀岩运动,不是所有人能够上得去的。所以谢铎在其《方岩》诗中曾这样写道:“绝壁峭莫攀,一方刓不得。屹尔海东头,障此天西极。”而如今科技发达,登顶的石阶宽阔平整易于步行,信步拾级而上,但见花木繁盛,山岚蒸腾,空翠欲湿人衣,不知不觉间便到了山顶,一览台、温秀色,心胸为之一畅———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福分,数百年前的谢铎叔侄如果知道了,不知是否会暗生艳羡之心?方山钟灵毓秀,生于斯长于斯的谢铎自然爱极了方山的美景,不仅常常登临吟赏,誉之为“东南第一名山”,还曾在方山峭斗洞勤奋攻读———方山西麓有一凹成半弧形的悬崖,称峭斗嶂。峭斗嶂的半腰有一岩洞,即峭斗洞。洞口有清代书法家何绍基题的门联:“峰回尘境隔,花落洞天幽。”盛赞此洞幽雅宁静,是读书的好地方。而所谓“花落洞天幽”之落“花”,我想应该是指悬崖顶上飞泻而下的梅雨瀑吧———峭斗嶂壁立高耸,顶上有一带飞瀑,水不甚多,飘飘扬扬,如纱似雾,微风过处,如白梅点点,缓缓飘洒,至山脚成为沾衣欲湿的蒙蒙细雨,扑洒人面,轻柔可爱似十二三岁的少女在和你捉迷藏,又温馨可人似美人柔腻的手掌轻轻拂面而过,空气里,还仿佛飘散着淡淡的美人香。这,就是梅雨瀑。清人梁祉曾在南雁荡山的梅雨瀑下朗声吟道:“岩上飞泉高百尺,岩前碎玉击寒石。青萝湿处少人来,满地莓苔鹿承迹。”而这首诗如果移到方山梅雨瀑,也颇恰切呢。在梅雨瀑左侧,有新近重修的方岩书院。褐柱白墙的几楹仿古精舍,并不甚大。楼高二层,亦并不巍峨,但清幽雅静,气象端凝,相信游人到此会自然而然地停止喧哗。听当地的朋友介绍,这书院是世界遗产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主持设计建造的。谢教授名重学界,被同行誉为现代徐霞客,并以四处奔走,呼吁制止破坏性开发名胜古迹而为业外人士所熟知。他说:“自然与文化遗产就是大自然和祖宗的杰作,是一代传给一代的最珍贵的东西,我们要完整无缺地将它们再传下去。”可是,目前我国的风景名胜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威胁,保护与开发一直成为风景名胜区的矛盾所在。年事已高的谢教授为此忧心忡忡:“我国称得上世界遗产的名胜古迹至少有100处以上,数量能够占世界首位,可由于人为的破坏性开发,有的已经不符合遗产标准了,因此必须制止破坏性开发,保护国家和人类的瑰宝……一想到我们国家的风景区和文化遗产正遭蚕食,我就血压高,睡不好。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但我作为党员,作为科学工作者,就要坚持原则。我就要和这些只顾眼前利益,破坏世界遗产的人斗争到底。不管他官大官小,我都要据理力争。我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呐!”———谢凝高教授是温岭人,我想,不必去考证他是不是谢铎的后代,只凭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精神,便令人肃然起敬,且也足以见证温岭人崇尚谢祭酒的传统了。当年,隐居故乡的谢铎很重视教书育人,在方岩书院设帐讲学,泽被四方。其叔父谢省晚年筑逸老堂作为养静之所,谢铎曾为之撰《逸老堂》诗云:“一笑功名真覆鹿,十年辛苦枉听鸡。梦魂回首长安路,几忆清风竹下溪。”诗句充分展现了他视功名如粪土的高尚情怀———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古代,类似的诗文车载斗量,有太多的文人墨客喜欢在笔下表示自己视富贵如浮云,但事实上,却有不少人是说一套做一套,言不由衷的。而谢铎却真正是言为心声,他官至祭酒但两袖清风,堪称人臣楷模。另外,据说,赵大佑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人中龙凤,是和谢铎的教导分不开的———在温岭民间传说里,有一则叫做《出联醒凤麟》,讲的就是谢祭酒路遇年少轻狂的赵大佑和章伦,对对子警醒两个年轻人的故事。赵大佑18岁考中解元,志得意满,和同窗学友章伦一起游山玩水,出入秦楼楚馆,根本不思进取。有一日,他们到雁荡山闲游,碰到了一个穿着普通的老头子和他们比赛对对子。章伦先出上联:望松涛,千里风云收眼底。那老头马上对道:听泉韵,万民忧乐在心中。赵大佑见难不倒他,赶忙也出了个上联:锦绣青山,花木香千里。那老头又是马上答了出来:澄清白溪,福泽遍万民。章、赵二人听了很是佩服,可又不甘心就这样服输认栽,就又故意吟诗嘲笑老头子的衣着寒酸:牡丹花下一枝梅,富贵寒酸共一堆。那老头微微一笑,接了两句:富贵岂能长富贵,寒酸已占百花魁。这下,赵大佑和章伦再不敢小觑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头,因为他就是———谢铎!谢铎为了彻底扫除两个年轻人的傲气,又出了个上联叫他俩对:“白溪白鸡啼白昼。”赵大佑和章伦苦思冥想,却怎么也对不出来,不禁心悦诚服,从此听从谢铎的劝告,不再贪恋女色,转而潜心攻读再求上进。后来,赵大佑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 年)考中进士,官至尚书,而且官风颇似谢铎———据记载,他在任刑部侍郎时,奉命查一桩案子,权相严嵩“嘱大佑宽之”,他根本不为所动,以至于严嵩大发雷霆。这样做显然是冒着被贬官甚至掉脑袋的巨大风险的,但赵大佑做到了,非常难能可贵,值得后人尊崇。同时,章伦也干出了一番事业。我们现在很难考证上面这个故事的真实与否,当然其实也无须去考证它。当年在方岩书院绛帐授徒的谢祭酒,至少应该有其严肃认真的一面的,并不完全像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里那样诙谐佻。史书记载他“性孤介”,到晚年应该是个性子倔强而又古道热肠的可爱的小老头吧。他和隐士陈彬(字儒珍,号敬所)似乎关系不错,有一首诗题为《次陈儒珍韵》:莞岙东头去路赊,独乘羸马到君家。十年梦里相寻处,依旧青山两岸花。短短28个字,描画出一个在乡村小路上骑着瘦马踽踽独行的文士形象,这,是谢铎的自画像。于是,我不禁遐想,或许,当年他上京城赶考的路上,他到方岩书院去讲课的途中,也是这样骑着一匹羸弱的马儿独自行走的吧?在路上,他在想些什么呢?晚年的他可曾时时回忆起年轻时初初踏上仕途之时的意气风发?还是在构思新的诗文?……四再一次到温岭的时候,我喜欢上了那里的路廊———那路廊,自然也和那里的人紧密相关。温岭有条盘山古道,至今犹存。据《嘉庆太平县志》记载:“盘山……山势自雁荡东北太安山奔腾起伏至绣岭,南纡北指,曲折盘旋,周围数十里,故名曰‘盘’。瓯人语‘盘山盘半年’,极以状其险远。”可见,盘山之名的由来,也和方山类似,是直截了当用山名来形容山之情态的。盘山岭是古代台州和温州之间的门户,尤其在宋室南渡以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盘山岭成了交通要道,文士、商贾不绝于途。徐霞客在他的游记里曾两次提到路过盘山岭,如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四月十一日他这样写道:“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可见盘山之高峻雄奇。古道绵绵,每隔一段便有一个形制朴素大方的木石结构的路廊供人躲雨、歇脚。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十朋曾在路廊题诗云:“一岭迢迢十里赊,行人终日踏烟霞。青山遮莫盘千匝,归梦何曾不到家。”而明人林温的《盘山》诗则这样描写:“盘山岭头春雨多,天台雁荡云相摩。”2006年盛夏,赤日炎炎,我行走在盘山古道上,一边看路旁老农闲闲地侍弄庄稼,一边在心里揣测着当年古人在这条路上的心境———这条路,徐霞客走过,王十朋走过,或许王居安走过,谢铎走过,赵大佑也走过。走得累了,在路廊里歇一歇,和布施茶水的乡人随随便便地搭上几句话,若有兴致,还可在路廊的柱子上题上几句即兴吟出的诗句,然后,继续下面的行程。路廊,是行程的中途站,也是人生的中途站,历史的中途站。那么,属于谢铎的中途站在哪里呢?现在,不妨让我们回到方山的峭斗洞去。明英宗天顺年间,谢铎乡试中举之后,返回方山峭斗洞继续攻读。在这个当儿,他遇到了一位自称姓胡的狐女,主动替他烧茶煮饭,打扫卫生。山顶方山寺里的高僧能深却告诉谢铎,这个女子嘴里有一颗珠子,不是好人。一天深夜,谢铎突发急病,胡氏女吐出宝珠让谢铎含在嘴里,治好了他的急病。不料突然一声霹雳,吓得谢铎将宝珠吞到了肚子里。胡氏见状,哭着向谢铎坦白,说自己是一尾千年野狐,修炼宝珠得成正果,可有个白熊精觊觎宝珠,苦苦相逼,她不得已躲到谢铎读书的洞中以求庇护。谢铎的急病和那一声霹雳,其实都是化身为高僧能深的白熊精在作怪。胡女失去宝珠命不久长,她替谢铎设下计谋吞了白熊精的真魂,然后送他上京赶考。谢铎得了狐精的宝珠和熊精的真魂,更加聪明了,顺利得中进士,并官至祭酒。多年以后他回到家乡,发现胡氏已死,化为一堆狐骨。他感念旧情,便将它葬入了谢氏墓地。这个故事,自然只是一个无稽的传说。而更为离谱的则是《谢铎出世》的故事,说谢铎降生在一家有王气的小客栈里,所以后来能够位极人臣,还做了三天代理皇帝。显然,这两个故事和其他民间故事中名人出生时候的“红光满室”“紫气东来”等等“祥瑞”之兆是一脉相承的,为的只是说明主人公的天赋异禀,与众不同。不过,窃以为,峭斗洞的象征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无论谢铎是否真正曾在那个洞里勤奋攻书,中国文人寒窗苦读一朝功成的形象却被峭斗洞清晰而生动地定格了下来。或者可以这样说,以峭斗洞为中途站,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的谢铎,峨冠博带,走向了京城的政治舞台,走向了煌煌史书的书页深处;而作为民间故事主人公的谢祭酒,则是粗服布鞋,走向了百姓用心灵搭建的神坛,走向了亘古的永恒。这一次从温岭回杭州,我的行囊里,多了一册《谢铎集》和一册《南宋名臣王居安研究》。《谢铎集》的点校人林家骊教授和《南宋名臣王居安研究》的第一作者张继定教授都是温岭籍的著名学者,而从温岭的古道走向世界的著名学者中,还有一位是我国权威的美术史论家、画家王伯敏先生。他们和上文提到的谢凝高教授一样,是浸润着谢祭酒遗风的温岭莘莘学子的代表,也是温岭文化昌盛的标志。在我读《谢铎集》的当儿,收到一位温岭学生的电子邮件,“责问”我这次为什么到了温岭居然不和他们联系,是不是把他们给忘记了?我合拢书页,微笑着回复:我当然没有忘记温岭,而且还记挂着能再访温岭再登方山。不过,私心里希望,当我再访温岭的时候,不仅能够吃到饺饼筒,还能吃到红粉肉。另外,还希望当我再登方山的时候,能够在方山书院听到琅琅的书声,买到用方山岩石做的棋子和镇纸。这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又到了方山羊角峰的羊角洞,深谷万丈,绝壁千仞,好一个险峻清幽的所在。那里有一句上联:“羊角水能解解解元渴”,联中“羊”字与“角”字合为“解”字,后面三个“解”字意为“解除姓解的解元的口渴”,要找到既可拆解又多音多义的字眼来对上它,确实非常困难,所以下联至今无人对出。不过,也许正因为它还没有答案,才更可以激发游客的兴致。我想,总有一天,方山羊角洞的上联将不再孤单,而温岭民间关于谢祭酒的传说中,亦将增添新的一章……参考书:《谢铎集》林家骊点校中华书局2002、10《南宋名臣王居安研究》张继定、王呈祥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7《温岭风景名胜》 “温岭风景名胜编辑组”浙江摄影出版社责任编辑 张颐雯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热血传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