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战地黄花分外香演员表造句

毛泽东诗词赏析(下)-诗词古文-就爱阅读网
毛泽东诗词赏析(下)
毛泽东诗词赏析(下)
来源: 互联网时间:
17:15阅读: 25次
毛泽东诗词赏析(下) 第七讲 偶涉婉约 一往情深 ——两首情词赏析 (一)偶尔婉约之主张与手书 主席有一次给陈毅写了一封信,信里说:词有“豪放、婉约”。就是说有“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偏‘豪放&,不废‘婉约&”主席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词有“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我偏于“豪放”,但是,我对“婉约”也不主张就不要了。换句话说,主席的诗词作品主要是豪放、大气磅礴的,也有“婉约”的。他在手书前贤的诗词歌赋的时候,也经常手书那些“婉约”派作家的作品。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苏小妹的老公叫秦观。实际上历史上的苏东坡,只有姐姐没有妹妹,而且他姐姐也是资质平平。但的确有个叫秦观的人,就是所谓苏轼的高足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有一首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主席把这一首“婉约”的爱情词不但抄写了,而且抄写了好几遍,人所共知。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是那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首词的里有句话“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文学批评史上,有这么一则佳话。有一天,苏东坡问他的幕府,幕府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办公室的人,问了一句话说:“我词何如柳七”。意思是说:我的词作,跟柳永比起来怎么样?有什么异同?这个人就回答苏东坡说:苏先生您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大家都知道琵琶是弦乐,竹子做的,关西大汉拿铜琵琶都拍碎了,那就说东坡的这种豪放风格,就需要一个刚猛的关西大汉,作为苏东坡词的形象代言人。而柳永的词“须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温柔旖旎,风情万种。主席对这个“婉约”呢?也不主张废除它,如果是好的“婉约”作品,他也照样欣赏。 (二)缠绵悱恻,情泪奔涌 主席也有写“婉约”的诗词,而且是绵缠悱恻,情泪奔涌。大约在 20 年代初,主席因为跟杨开慧分别,写了一首词: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 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分析一下,先看这首词的上半阙:“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因为想念杨开慧,暂时又见不着,流下的眼泪把枕头都湿了。作者写了一句夸张的话,像“江海翻波浪”,就流了那么多的眼泪。 “夜长天色总难明”。因为想杨开慧又见不着,就像《诗经》十五国风里“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就说想啊,想啊,睡不着,翻过来,倒过去。 这种情况,正像毛泽东自己手书《红楼梦》里,那个非常“婉约”哀伤的《红豆曲》,《红豆曲》稍微长一点,跟“夜长天色总难明”比较相近的句子是: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展不开的眉头, 捱不明的更漏。 “捱不明的更漏”与主席的“夜长天色总难明”意境非常接近。 分析一下这首词的下半阙: 晓来百念皆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晓来百念皆灰尽”,那就说辗转反侧彻夜未眠,拂晓天亮以后,百念灰尽,都没了。“剩有离人影”,不是说剩下只有离人的影子,实际上这是作者的幻觉,隐隐约约好象看见了杨开慧的影子。“一钩残月向西流”,天拂晓快亮的时候,眼前看到的是弯弯的残月,心中千呼万唤的,念念不忘的是分离的人儿。既忧愁、又着急。这种情愁、情感,与李商隐说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很相似。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那就说此时此刻,怎么能不流眼泪呢? 主席除了这首词情泪奔涌、绵缠悱恻,相当于写给杨开慧的情书,除这封情书以外,还有一封情书比情泪奔涌、绵缠悱恻更有艺术欣赏价值。 (三)一往情深,憧憬幸福主席写给杨开慧这么一首词,有的书上叫《贺新郎·别友》,有的书上是《贺新郎·无题》,不管是“无题”还是“别友”,可以肯定是写给杨开慧的。词是这么写的: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这是词的上半阙,下半阙——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恁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现在把这首词的上半阙和下半阙,作一番分析。 上半阙——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这是说他们两人分别分手,分别这种情感,按江淹的《别赋》来说:“诚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作者跟他的爱人杨开慧之间,情感上有过误会。据有的人考证,从事革命斗争的时候,毛泽东风里来雨里去,陪伴杨开慧的时间就少一点,杨有点爱情的怨气,也很正常,人之常情。毛泽东就给杨开慧抄写了一首古人诗歌作品,意思是说,“你不要像一种藤本植物一样,老缠在树上”,潜台词:你别缠我,缠的那么紧。杨开慧一看就觉得,你革命我也革命啊!就有点伤心,两个人由此有点误会。所以主席在这首词里就说“知误会前番书语”。当然写这首词的时候,误会已经消除了。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和汝”。就说我跟许多的人来来往往,知已、知音就咱两个。 “人有病,天知否?”恐怕是心病,就说我的心病、你的心病,你心、我心咱们心心相印,知音知已。 下半阙——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霜重东门路”一般的理解,“霜”为秋霜、秋天。看诗中时间不是秋天,是冬天。因为主席所在的湖南,不像他写《沁园春·雪》的北国风光,北国湖南的冬天也有霜,所以这个今“朝霜重东门路”是冬天,如果两个人要分别的话,那情绪上难免就有点凄惨。鲁迅讲“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是毛泽东比较欣赏的,或者他赞赏那种分别。还有王勃的那首分别诗: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王勃的这首诗,主席也非常欣赏。他的书法作品里,手抄过这几句话,人不能永远跟谁分别都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以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唯其如此我们才感到,这么一位年轻的政治家,他们夫妻之间那种感情的真挚、那种感情的醇厚、那种爱的深情,所以说“凄清如许”。这个“凄清如许”有一点“婉约”派,晓风残月的景致气韵。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实际上给我们点明了赶路的起始开始的时间和地点。“汽笛一声肠已断”。 说两个人,毛泽东要走,杨开慧来送,一路上绵缠,已经到了火车站,“汽笛一声肠已断”,这句话写的比较形象。就说汽笛一拉开,火车要启动了,所以就“断肠”。“从此天涯孤旅,恁割断愁思恨缕”。 两个人隔的远了,用什么办法,才能割断我想你、你念我,彼此又见不着的这种情愁呢?“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这两句还是夸张,因为两人要分别了,汽笛声一响肠子都断了,这个夸张还不够。底下是“要似昆仑崩绝壁”——当然现在这个火车启动起来,动静也不那么大——那时候蒸汽机火车一启动,“扑噗”很大一股白烟白气冒上来。所以因为两人分别时候很难,就夸张这种火车启动的汽笛声,还有喷出来的一股一股的白气。 前边给大家讲了主席的两首“婉约”风格的,应该算是情词、词作吧。大家都知道主席的诗词是以“豪放”为主,既然是“豪放”派的诗人,为什么还要写“婉约”的?其实你看中国文学史,但凡大诗人,他是某一种风格为主兼有别的风格。像陶渊明,人所共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隐逸诗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主要风格是以田园风光为主,比较清俊飘逸的。主要的描写对象以他个人的快意人生,实际是说他的这种随意的心境,所以陶渊明是隐逸诗人、“田园诗人。这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也是他的主要风格。但同时,陶渊明也有“金刚怒目”的作品,甚至还有非常强烈的情感的作品。譬如说:陶渊明有一首诗中有这么两句话:“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很有“金刚怒目”的味道。他还有一首诗是说,他愿意变成美女的一条纱巾,缠到美女的脖子上,然后美女走哪里,他也跟到哪里。甚至还有这样的诗句:附素足以周旋。意思是说:我愿意变成一只袜子,穿在美女的脚上,美女走到哪里,我跟美女到哪里。这是陶渊明的另一面,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每一个大诗人的风格,以某一种风格为主,也有别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主席以“豪放”为主,兼有一点“婉约”,这正是一个大诗人有多样风格的体现。 第八讲 英雄解诗 异代知音 毛泽东的豪放派代表作《沁园春·雪》,这首词里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主席都是可惜他们“惜乎其降灌无文也”,或者说他们还算不上大英雄。毛泽东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讲的是诗词欣赏,英雄跟诗歌又有什么关系呢?本讲的题目是“英雄解诗,异代知音”。 (一)自古英雄皆解诗 唐末有一位诗人叫林宽,他写了一首诗叫《歌风台》,其中有这么两句: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我们分析一下“莫言马上得天下”的来历。有一个儒生,见到汉高祖刘邦以后,就给刘邦讲《孔孟》之道,不要打仗,不要攻打杀伐,一套仁义道德。孟子经常说“仲尼之徒无道齐桓晋文之事”,意思是说:军律知识我不知道,“若俎豆之”。所谓“俎豆”,就是祭祀礼乐。这个我可以给你谈一谈,儒家是不主张征战。特别是不主张用攻打杀伐的手段去夺取天下。儒生就给刘邦讲这一套,可刘邦非常粗俗,极不礼貌地打断儒生的话,说:“乃翁天下,马上得之”,意思是说:你爹我打天下,没你说的这么斯斯文文,所以“乃翁天下,马上得之”。儒生听完,马上就反问刘邦:你马上打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刘邦的慧根很高,一下子就恍然大悟。 所以这个马上得天下,就是从这儿来的。作者说的:“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意思是说:不要说那些英雄们光知道攻打杀伐,他们也会写诗,也能解诗。 想在这里介绍一下,刘邦有一个万里挑一的好老师叫张良,是搞策划的。讲课时,别人理解不了,可刘邦一点就透,所以可认为张良和刘邦是师生绝配。 毛泽东眼中,还有一个欣赏的英雄,就是开汉朝四百年基业的汉高祖刘邦。刘邦写过一首叫《大风歌》的诗: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的《大风歌》,毛泽东用硬笔书法手书过,诗中展现的英雄气概,一种君临天下的英豪气象,说明主席非常欣赏这首诗。 儒家不是讲圣人气象吗?这里是刘邦打了江山以后,君临天下,踌躇满志。踌躇满志中也有一丝隐忧:“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怎么能守住的问题。总而言之,《大风歌》是君临天下,英豪气象。 毛泽东对败给刘邦的悲剧英雄——项羽,也抱有深切的同情。在他的职业革命生涯中,也是以项羽为反面教材,时时惊醒自己。这个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体现他的悲剧色彩、悲剧性格的,有一首诗《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有一个知音叫密斯虞,她愿意与项羽同生死。饮酒后,就给项羽跳了一段热舞,就自杀了 。1949 年 4 月 21 日 发起渡江战役,隔了一天 4 月 23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捷报传来,主席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写了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中有两句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以霸王为反面教员。司马迁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写《史记》的时候,西汉王朝经历了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五个皇帝。写《史记》到现在,西汉王朝已经是第五个皇帝了。而且项羽又是刘邦的对头,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是《项羽本纪》,如按《史记》的体例,本纪是专门写给国王、皇帝的。好比说东周、西周时,齐国、鲁国是诸侯,周天子才是相当于后来秦始皇这个地位的。所以换句话说,像秦始皇、周天子这个级别的人才能叫本纪。司马迁给了项羽崇高的地位,拿他当皇帝对待,而且在《项羽本纪》里给予项羽深切的同情,对刘邦进行了艺术化的热嘲冷讽。因为李陵的事,汉武帝与司马迁之间弄得很不愉快。任何一个人读了项羽的《垓下歌》,大家都一掬 同情之泪,但实话实说,项羽是亡国之君,是失败的悲剧英雄。由此我又想起了另一个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最为大家人所共知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首词的确写的好,但是也有这么一句话:“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比这更能体现李煜悲剧风格的还有一首: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江山。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销磨。 最是仓惶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国家都完了,李煜放不下的是宫娥。以他的心胸器量,是标准的亡国之音,让人感觉非常气愤。但你读了项羽的《垓下歌》,项羽让人同情,是一种悲壮,酸楚的苍凉。英雄末路,有悲剧的崇高感。 (二)隐逸菊花入战诗陶渊明的诗中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此菊花在中国的文学、诗歌作品里,就成了超尘脱俗、隐逸的象征,这是菊花在诗歌里的一种意象。还有一种,是李清照的词里所说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一种不尽的哀愁。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里,菊花被定格为一种超尘绝俗的隐逸,像“采菊东篱下”;要么是“人比黄花瘦”的哀愁,那样的凄凄惨惨、惨惨凄凄。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他写了一首《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成了战斗的诗歌。菊花或者隐逸,或者哀愁,所以菊花入战诗应该是千古第一反诗。前边讲了自古英雄皆解诗,主要以刘邦、项羽的英雄来写,都有大气磅礴的诗歌作品。黄巢这一首把别的诗人的那种隐逸哀愁的东西,写入了战争,所以说菊花入战诗,是千古第一反诗。攻打杀伐,惊心动魄。特别是这个“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实际上这个“我花”在这里就成了黄巢的人格形象的象征。“冲天香阵透长安”,实际上后来黄巢的农民起义军进了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战诗里“金甲”指战士打仗头上有头盔,前胸后背的铠甲。跟菊花的那个颜色,做了一番比较接近的比照,所以“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拍的那个电影里头,那种橘黄色菊花的景致铺天盖地,惊心动魄的震撼。应该说他原创的因子就在这里“满城尽带黄金甲”。 毛泽东有一首《采桑子·重阳》诗,有一句:“战地黄花分外香”跟“冲天香阵透长安”两句诗的意境比较接近。“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这个“香”,因为主席写这首词的时候,仗打完了,是胜利的心绪,胜利的氛围,也是千古战词绝调,写战争词作的绝品绝调。黄巢的《菊花》诗,应该是掀天揭地,千古第一反诗。“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与毛泽东写的“惟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特别是“我花开后百花杀”与“敢叫日月换新天”意境很接近。至少这两句诗是两个不同时代的英雄同气相应,同声相求的共鸣。 (三)英雄战诗最动人 毛泽东战地作品最惊心动魄的是《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分析上半阙:“霜晨月”的“霜”指秋霜。后来主席自己注解写的是:贵州那个地方的冬天。“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冬天刮着西风,空中有雁在叫。 “喇叭声咽”的“咽”有点呜咽,有点苍凉,这种咽好像似乎有点堵住的那种苍凉。这种呜咽的感觉有点象马致远的诗: 古道西风瘦马, 枯藤老树昏鸦, 断肠人在天涯。 主席这个《忆秦娥·娄山关》与马致远的诗: 烈风叫雁霜月, 蹄声号声幽咽, 肃杀壮美奇绝。 “蹄声号声幽咽”指马蹄声碎,喇叭声音。 《忆秦娥娄山关》的下半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的地方,“铁”就是形容这个防守很坚固,“雄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坚固的像钢铸铁打一样,英勇的红军战士说过去就过去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句词写的最好、最神、最壮美、最奇绝。而且从文学从诗歌史上来看,主席的这首《忆秦娥》肯定受了李白那首《忆秦娥》的影响。主席的书法作品里面,主席多次手书写过李白的《忆秦娥》,李白《忆秦娥》是这样写的: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李白的诗《忆秦娥》与毛泽东的诗《忆秦娥》在美学风格上,有一点是相近的,都是两个字:壮美。不是那种柔弱的婉约的美。李白的诗《忆秦娥》最惊心动魄的也是最后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冬天的西风中,夕阳西下的时候或者说夕阳西下的西风中,西风吹着汉家的陵阙,“陵阙”指皇帝陵墓。是一种壮美。据主席自己后来回忆说写《忆秦娥》的时候,是在打一场很艰苦的仗,到了黄昏的时候才把娄山关攻了下来。毛泽东两句诗“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金戈杀伐,雄奇神勇;李白的两句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应该是一种苍凉幽远,发思古之幽情。 李白是毛泽东非常欣赏的杰出的诗人。李白被称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以国学的诗学而论,如果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那毛泽东则是诗雄。毛泽东是诗雄词豪,诗歌是雄,词作是豪。“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与“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再以这个角度做个比较的话,诗仙的西风吹落的是历史的尘埃,见天地之苍茫;诗雄的西风,壮战阵神威,有刀剑之气。毛泽东最欣赏的英雄还是刘邦、黄巢、李自成、洪秀全,都是敢叫日月换新天,掀天揭地的造反的英雄。他们也是“自古英雄皆解诗”,所以毛泽东跟他们是异代知音、同声相求、同气相印。毛泽东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几十首大气磅礴的古体诗词来呢?原因很多,从创作手法、从遣词造句、从用词、用字上,跟古体诗词含英咀华,反复咀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很大的关系。 同样一个描写题材,毛泽东是怎么写秋和梅花的的?在这一方面,跟古人有什么异同?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一讲“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第九讲 风月无古今 情怀自浅深 ——含英咀华与自铸新词之悼亡作品 “南阳经济一卧龙,西汉文章两司马”是一副对联。 古人所说的“经济”,不是今天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这个“经济”是经邦济世的意思。有人写词评价毛泽东诗词的时候有几句话:“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毛泽东写诗填词,是他经纶外,经邦济世之余的业余的雅兴。主席的业余的雅兴在文学、诗歌上达到的程度如“泰山北斗”高的境界。 “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把毛泽东的诗词,放到中国古体诗词里去,特别是在豪放风格、大气磅礴方面,在前无古人的诸多方面,都毫不逊色,是杰出诗人中的杰出诗人。他一辈子最常读的是《二十四史》,反复吟咏、反复抄写的就是前贤的诗词歌赋,或者抄写前贤诗词里的名言警句。所以说毛泽东对国学,特别是历史哲学、文学著作、诗词歌赋的研读,他读书的量是非常大。 第九讲,正标题是“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副标题是“含英咀华 与自铸新之 悼亡作品”。 “风月无古今”——诗人写诗的时候,以风月为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题材汉朝与今天的诗人写月亮,但题材是不分古今的。“情怀自浅深”——相同的描写对象,因每个诗人创作思路的不同,他们所抒发的情怀或浅或深各有不同。 “含英咀华”——主席读了很多国学的优美诗词,跟他自铸新词,即自己创作的诗词,有一个前后的创造性的传承嫁接,按诗词写作手法来说,用典故或者点化前人的句子为我所用。“含英咀华,自铸新词”可以分为以下几讲: 一是从主席写的“悼亡作品”。“悼亡作品”字面意思是悼念亡人的意思,是广义的。狭义的是在文学史上,晋代叫潘岳的人,他太太死了以后,他写了三首诗,写得哀伤动人。“悼念亡人”是指悼念他死亡的太太。后来大家把写的悼念亡妻的作品,通通都叫悼亡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诗浩如烟海。重点选几首,人所共知的如下:(一)《诗 · 郡风 · 绿衣》《诗经》十五国风有个《邶风》,《邶风》里有一首诗叫《绿衣》,诗句如下: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诗人看见妻子以前给他用绿色的材料,做的绿色外衣。“绿衣黄里”是说绿色的衣服里边是黄色的内衣。此时此刻衣服在,人不在。“心之忧矣”感到很忧伤。“曷维其已”怀念亡妻的情感,不能自禁。 底下还引用了四句“绿兮丝兮,女所治兮”,用丝做成的绿色衣服,是你给我做的;“女”读“汝”,“你”的意思。“我思古人”:指想念我那死去的故人。“俾无訧兮”:她活着的时候,使我少犯错误,她时时提醒、善意地劝谏我。 民间有一句话“妻贤夫祸少”。李世民是一代英主,还有个贤明的老婆。人所共知,李世民手下有一个敢于直言谏诤的大臣,叫魏征。魏征经常给李世民提意见,说一些言辞激烈的不给面子的话,把李世民弄得很尴尬,常常下不了台,很生气。回去给他太太发牢骚就说,早晚要杀了魏征。他太太就穿上非常正规的衣服说:祝贺你,大唐有这样直言敢谏的大臣。所以民间都是“妻贤夫祸少”,皇后贤了,皇帝的灾祸就少一点。后人把魏征和李世民君臣关系美化了,君臣关系没有想象的那种融洽。魏征死了后,李世民派人把魏征坟墓上的墓碑都给捣毁了。 这是讲的《诗经》里的悼亡诗。 (二) 潘岳、苏东坡、李淑一的悼亡诗再看潘岳写的悼亡诗,三首悼念亡妻的诗歌作品。每首诗只选其中的四句话。悼亡诗的第一首四句是: 之子归穷泉, 重壤永幽隔。 望庐思其人, 入室想所历。“之子”说他的太太“归穷泉”,说的黄泉,现指太太去世了;“重壤永幽隔”是讲阴阳两界隔断、隔开了到了阴间;“望庐思其人”,看到他们夫妻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房屋,想这人已经不在了;“入室想所历”,进到他们居室的时候,想起他们夫妻一起经历的那一切,那些生活的往事。 第二首四句为: 空床委清尘, 室虚来悲风。 抚衿长叹息, 不觉泪沾胸。 “空床委清尘”,躺过妻子以前休息过的床,现在空荡荡的都有了灰尘;“室虚来悲风”,自己一个人在这个房子感到孤独的空、孤独的虚,风一吹进来都比较悲凉、比较凄惨;“抚衿长叹息”,“衿”是被子的意思;“不觉泪沾胸”,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 第三首四句为: 徘徊墟墓间, 欲去复不忍。 孤魂独茕茕, 安知灵与无。 潘岳来到亡妻的坟墓那儿,来回绕着坟墓走动,“欲去复不忍”,要离开又不忍心离去;“孤魂独茕茕”,亲爱的亡妻啊!你走了,丢下我这个孤魂;“安知灵与无”,谁知道有没有什么神灵呢? 因为潘岳三首悼念亡妻的诗写的哀伤感人,有一种凄婉的美,所以大家后来把凡是悼念亡妻的作品,都叫悼亡诗。 人所共知,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而且后世人心目中苏东坡是心胸旷达,有方方面面的业余的雅兴象诗、词、书法等是个全才。包括饮食上有一道菜叫“东坡肉”,指东坡在官场上很坎坷,受人排挤,好几次被逐出京城,到非常艰苦的地方做地方官,甚至因为某一件事情被关起来,差点杀了头,所谓“乌台诗案”。就这样苏东坡在短时间内把糟糕、低落的情绪很快调整好,说明他有心胸旷达,有健全的人格。在中国人里边,为数不多。把什么事情能看得开,活得自由自在的人。与他亡妻的情感呢?东坡有一首诗为: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不相识, 尘满面,鬓如霜。 写这首词的时候,妻子离他而去已经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指埋葬亡妻的坟,跟他远隔千里,他的凄凉的情思,无处诉说。在诗中总要曲折,峰回路转又接着写到:“纵使相逢不相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作者的想象,是说即使见了——其实人都死了,怎么见面啊!“尘满面,鬓如霜”,相互都不认识了。这是上半阙,下半阙: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还是作者的想象,晚上的时候做了个梦,在梦中忽然回到了家乡。这时候看到妻子,正对着窗户,梳妆打扮呢。他们见面的感受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最后两句是:“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是说有明月的夜晚,难受得让人断肠。苏东坡的这首诗写得哀婉凄绝、悱恻动人,哀伤愁绝。(三)毛泽东《蝶恋花 · 答李淑一》主席悼念亡妻有什么作品呢?主席写了一首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写这首诗的原由是,主席当年有一个战友叫柳直荀,后来为革命牺牲了。柳直荀的太太叫李淑一,李淑一写了一首词叫《菩萨蛮》,词如下: 兰闺索寞翻身早, 夜来触动离愁了。 底事太难堪, 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 六载无消息。
醒忆别伊时,
满衫清泪滋。 有的版本上是“满衫清泪湿”,“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征人何处觅”。“征人”不是字面意思远征的人。“征人”在古典诗词里相当我们说有个词叫游子,离乡在外的人,所以这个征人是离乡在外的人。在这里特指李淑一的老公柳直荀,“何处觅”,到什么地方找她老公呢?“六载无消息”,六年杳无音信;“醒忆别伊时”,一个晚上都是一会睡着了、一会又醒了,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醒来以后,“醒忆别伊时”,“伊”指的是第三人称,醒来以后回忆她老公,“满衫清泪滋”,衣服都湿透了。 悼亡之作的特点是悲悼哀伤、凄惨愁绝,不是悲就是愁。主席看了李淑一的《菩萨蛮》后,引起他对杨开慧的缅怀。毛泽东写的悼亡之作,悼念亡妻杨开慧的作品,非但没有悲悼哀伤,凄惨愁绝,意境超迈高远,就是这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先解释一下中国人姓氏的由来:以动物为姓:像姓龙、姓熊;以地名为姓:像屈原的屈;以官职为姓:像司徒、司马;以植物为姓:像姓杨,杨树的杨,姓柳,柳树的柳。因为杨开慧的这个“杨”和柳直荀这个“柳”为两位烈士的姓。一个姓杨,一个姓柳,“我失骄杨君失柳”,我失去了引以为骄傲可以自豪的杨,指杨开慧;您失去了引以为骄傲的柳,指柳直荀。这一句比较平铺直叙。 第二句就是神来之笔,有点奇特的想象。“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杨花柳絮飘飘荡荡向上飘扬,“重宵”指遥远的高空,杨开慧和柳直荀两位烈士的英魂飘到月亮上去了,“吴刚捧出桂花酒”,月宫的主人吴刚捧出桂花酒,招待柳杨二位尊贵的客人。这是作者神奇瑰丽的想象。民间传说中月宫里有嫦娥,嫦娥怎么欢迎两位烈士的英灵呢?“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用很广很大袖子在“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把万里长空当作广阔无垠的舞台,为杨、柳两位烈士的忠魂翩翩起舞。这是写的月宫,下面看底下的人间。“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就可以告慰两位为革命付出生命的烈士,现在革命成功了,“曾伏虎”指意境,主席在长征结束的时候,有一首词里有两句话“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那首诗里的“苍龙”和这首词里的“虎”都是反动派,都是革命的对象。苍龙也罢,虎也罢,今天革命胜利了,他们都被缚住了,老虎也被制服了,这两位烈士的英灵忠魂听到这个消息是什么心理感受呢?“泪飞顿作倾盆雨”,他们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是作者夸张的一说,天上的人一流眼泪,地上那不就下雨了吗?前人写的《悼亡诗》是悲悼哀伤、凄惨愁绝的。从《蝶恋花·答李淑一》里,看不到哀伤、愁绝,没有凄凄惨惨,有的是超脱,有的是高迈。境界非常高,表现了一位伟人的宽阔的胸怀,对亡妻不尽的缅怀、不尽的怀念,这种怀念的格调是超迈的,是高远的,是所有古人哀伤的悼亡诗,根本难以企及的崇高境界。第十讲 风月无古今 情怀自浅深 ——含英咀华与自铸新词之梅 (一)苏子卿、王安石、崔橹、林和靖、陆游、秦观关于梅的诗作 这一讲我们看一下古人写梅花与跟泽东笔下的梅花,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南朝的时候,陈朝有一个诗人叫苏子卿,他有一首诗叫《梅花落》,我选取了其中四句话: 中庭一树梅, 寒多叶未开。 只言花是雪, 不悟有香来。 “中庭”指庭院里有一株梅树;“寒多叶未开”说因为冷叶子还没有展开;“只言花是似雪”梅花是白的,外观的色彩的感觉上跟雪比较相似。作者底下点题“不悟有香来”是你没有悟到,虽然白的很相近很相似,梅花虽然跟雪一样白,梅花是有香味的。这是南陈的苏子卿的《梅花落》。 宋朝的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梅花诗是这么说的:    墙角一树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墙角有一株梅花,“凌寒”冒着寒、顶着寒。“独自开”自己独自绽开; “遥知不是雪”远远的望去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因为有淡淡的清香传过来,鼻子能闻得见。 我忽然想起南宋卢梅坡有两句诗,说梅花跟雪花有什么不同?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从色彩白的角度来讲,那梅花的白,还是赶不上雪的白,所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从淡淡的高雅的香味的角度来说,梅花在香味上胜过雪花,所以说雪却输梅一段香。 写梅花最著名的几首诗中林和靖的一首《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宣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 “众芳摇落独暄妍”指百花凋零,叫众芳摇落。只有梅花独独的绽放,因为梅花是冬天开花,别的花在冬天都凋谢了;“占尽风情向小园”小小园子里占尽了美好的风情,整个小园的景致风情都让梅花给独占了。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影横斜水清浅”有点中国水墨画的味道;“暗香浮动月黄昏”有月亮的黄昏时,梅花最动人、最美。不但人欣赏梅花,飞禽昆虫都有点嫉妒梅花的美。 “霜禽欲下先偷眼” 那些禽鸟从空中往这园子里要飞的话,得先偷偷的看看梅花,这些飞鸟有点自惭形秽。“粉蝶如知合断魂” 蝴蝶、蜜蜂向来是盘旋飞舞在鲜花丛中,梅花是百花中的一种,作者认为在姹紫嫣红、万紫千红的花中,游戏飞舞在花朵间的蝴蝶,都要为梅花断魂。可见,作者认为梅花是最美的。“幸有微吟可相狎”作者有一个高洁的心灵世界,这种超尘脱俗的人格,就像梅花一样。 作者一边欣赏梅花,一边微微的吟咏诗词歌赋。 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文人,一年四季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冬吟白雪诗的时候,如果说雪中有梅花,梅花还飘着雪,景致是更好的。“梅须逊雪三分白”就是说要比纯白、比洁白、比白的不能再白的花,梅花比不过雪,要逊色三分,“雪却输梅一段香”从淡淡的幽香,从高雅的格调的香的方面来说,雪又比不上梅了。再言归正传,林和靖《山园小梅》最后一句话“不须檀板共金樽”,“檀板”指也没有理由家里有个戏班子之类的。“不须檀板共金樽”也没有理由吃饭的时候钟鸣鼎食,喝酒用的是金杯、银杯,用来盛汤的碗都是银碗。作者的言下之意是,我没有豪华的生活设施,但我有高雅的精神情调。林和靖实际上是以梅花来自比,以梅花自旷,自己超尘脱俗高洁的人格。换句话说,梅花的形象就是林和靖本人,脱俗孤傲的人格形象的诗意的写照。林和靖另一首梅花诗里还有两句诗:   人怜红艳多应俗,   天与清香似有私。 林和靖看不起芸芸众生,称他们为“俗”。 人们都喜欢大红大紫的、艳丽的花朵,所以说是“人怜”, “怜”在这首诗里不是可怜的意思而是喜爱的意思。 在唐诗宋词中,这个“怜”不是可怜的意思,可怜就是可爱。许多人觉得大红大绿、姹紫嫣红的、非常艳丽扎眼的喜欢这样的。按逻辑推理的话,林和靖肯定不喜欢牡丹,每人都有不同的欣赏趣味,牡丹是国色天香,按林和靖标准的话,牡丹是可称“俗”的。“天与清香似有私”指老天爷让人们审美时,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众人都俗不可耐,在欣赏花朵上,恐怕更多的是低级趣味、没有高尚的格调、没有高雅的情趣。譬如说像梅花这种清幽、淡淡的香味,老天爷好像偏心眼,好像有私心,像林和靖这样杰出的,有格调的人物才配欣赏梅花。 唐末诗人崔橹,写的一首诗《暗梅》特选取其中的四句:  含情含怨一枝枝,  斜压渔家短短篱。  惹袖尚馀半日香,  向人如诉雨多时。 好像人格化的梅花一枝枝; “斜压渔家短短篱”长在水边渔人家的篱笆的旁边;“惹袖尚馀半日香”从梅花旁边经过后,梅花的香味跑到作者的衣袖里,而且梅花好像还向人说话了;“向人如诉雨多时”好像告诉人说,我这么香、这么柔弱的,经常下雨,这不是一种摧花吗?有点人格化的味道。崔橹在诗里主要是四个字:“含情含怨”特别是“含怨”梅花是有怨气的。风吹雨打、雨摧花。所以这是人格化的含情含怨。 秦观的一首诗《和黄法曹意建溪梅花》节选其中四句:     清泪斑斑知有恨,     恨春相逢苦不早。     月没参差画角哀,     暗香销尽令人老。 “清泪斑斑”我感觉不仅仅是说梅花,也说自己。写梅花非常著名的除了林和靖《山园小梅》外,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唯有香如故。 “驿外断桥边”指梅花在驿亭外的断桥边,寂寞的开着;“已是黄昏独自愁”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梅花是没有情感的,更不用说愁了。“已是黄昏独自愁”说虽然到了黄昏自己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还要承受风吹、雨打。换句话说,雨打风吹摧残梅花。下半阙: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梅花自己,无意于和别人比高比下,无意于和大家去争春天的艳丽。别的花不这样认为,都嫉妒梅花,梅花很无奈。“一任群芳妒”实际上陆游是以梅花自况,以梅花自比。中国文人常用的写作手法。屈原在《离骚》里有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本来是个男的,他在官场上引起别人的嫉妒。屈原不仅是诗人也是政治家。因为屈原在楚国搞改革,触动了许多贵族的利益,为人正直,又具有诗人气质。 在宦海浮沉里,屈原受到别人的嫉妒,在楚王面前,有人说屈原的坏话,说了挑拨离间的话,被嫉妒,被谄言,所以就离开了国王。屈原觉得很委屈,就写一首诗叫《离骚》。 据有人说《离骚》就是牢骚,就是指屈原在发牢骚。所以屈原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众女”就是屈原官场上的对手,嫉妒屈原的人,嫉妒他美女的美貌,在美貌上比不过我。他们就心术不正说,你虽然美,但是你“善淫”。用今天的话说,你虽然是个美女,但你这人生活作风不好。所以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谣诼谓余以善淫”跟陆游的“一任群芳妒”好有一比;“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前面讲梅花忍受风吹雨打,梅花就凋落凋谢了,掉地时人马一践踏,跟泥土粘在一起,所以零落碾成泥,只有香如故。恐怕是陆游自己官场不得意,像屈原一样,受到别人的谄言、迫害。受到的迫害,就像梅花风吹雨打,被摧残的遭遇一样。刚才讲的陆游的《梅花》是一任群芳妒,零落碾成泥。 秦观的梅花是清泪斑斑。 崔橹的梅花是含情含怨。 林和靖的梅花,他是说只有像我林和靖这样有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才能看出梅花的美,是林和靖孤傲脱俗的人格象征。 苏子卿和王安石的梅花,只是说了梅和雪的不同。 卢梅坡的梅花和雪,他把雪和梅花做了个比较,告诉我们梅花和雪花,是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总的来说,古人写梅花可以分两大部分。一是思想倾向一,用梅花象征自己,孤傲脱俗的人格。二是抒发作者含情含怨,多少有点悲观。(二)毛泽东《卜算子 · 咏梅》 毛泽东是怎么写梅花的?毛泽东 与陆游一样也写了一篇《卜算子·咏梅》。主席词里有两句“读陆游词,反其意而用之”。读陆游的词作,我跟他的意思是相反。陆游的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碾成泥”。哀伤低沉,所以主席反的是陆游哀伤低沉。 主席的《卜算子·咏梅》词如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明白如话,“她在丛中笑”表达坚定乐观的意思。 古人写梅花有坚定乐观情调、格调的不多。所以主席说反其意而用之。 主席的另一首七律诗里,写到梅花还有两句诗:   梅花欢喜满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说梅花喜欢严寒,经过严寒的考验梅花独独绽放;“冻死苍蝇未足奇”苍蝇冻死就死了。词里梅花有一种昂扬的斗志。“她在丛中笑” 指梅花是欢快的, 是乐观的。 前贤有关梅花的诗词作品有两大主题: (一)以梅花自况,自比作者高洁的人格。(二)含情含怨,满腹幽怨。主席写的梅花,有在丛中笑的欢快,也有欢喜漫天雪的昂扬斗志。与前贤写的梅花有不同的风格。读古人的诗词、歌赋,写到秋天的作品也很多,前贤怎么写秋天的,毛泽东又是如何用抒词来描摹秋天的。第十一讲 风月无古今 情怀自浅深 ——含英咀华与自铸新词之秋 下面我们讲第十一讲,正标题是《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副标题是——含英咀华与自铸新词之秋。也就是说前贤的诗词作品,是怎么描摹秋天秋景的。前贤通过写秋有什么样的议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毛泽东怎么写秋,怎么通过写秋抒发自己的胸怀?我们前后要做一番比较。(一)宋玉、李白、杜甫、王维、李清照、范仲庵关于秋的诗作 屈原同时代有一个文人叫宋玉,当然影响和声望都在屈原之下,据有人说这个宋玉好像是屈原的学生,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又背叛了屈原,我们就不考证了。宋玉有一个作品叫《九辨》。《九辨》里有一句话,“悲哉秋之为气”,注意这一句话有个“悲”,这个“悲”就定下了千古文人写秋的格调,就是以“悲”为主,可以说是“悲观、悲凉、悲愤”。总而言之一句话,定下了关于秋的感怀、关于秋的抒情――“悲”。前面讲过李白的《忆秦娥》: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李白的这一首,也是感秋之作。李白的《忆秦娥》是苍凉的哀歌、是苍凉的发思古之幽情的历史的哀叹之歌。 唐朝跟李白齐名的杜甫,有这么一首诗,题目叫《登高》,是一首七律。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中关键的两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还有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是写秋天的景观,描摹的是秋天的景色。不是“猿啸哀”,就是“无边落木箫箫下”,由此引起的秋天的感受,就一个字“愁”。 中国人造字很特别,心里一想起秋天,就一个“愁”,这种“愁”有多少呢?就像“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也不算长寿之人,这个“百年”就是常年或者晚年的意思。“多病独登台”,杜甫就有点像林黛玉一样,多愁多病的身子骨,所以死的时候也很凄凉。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什么 ?借酒浇愁, 浇秋愁。这是杜甫关于秋的一首《登高》。 再看一下王维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想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里说的是,作者思亲的乡愁。就是九月九日登高的时候,这个乡愁的遗憾是什么?少了一位亲人,换句话说,自己想念的亲人,能和自己一起登高观赏秋天的景色该多好,能一起插茱萸那该多好。偏偏不是这样的,那是不是一种遗憾。所以我们说,王维的这首诗是思亲的乡愁。 再看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这一首《声声慢》,“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是不是就是我前头说的,宋玉定下的秋的那个基调:一个字“悲 ”。那么再看,“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这首《声声慢》是愁情哀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不是哀景,抒发的是愁情。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 再看一下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把这首《渔家傲》稍微解释一下。范仲淹有一段时间,在西北前线跟西夏打仗。“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就是边关边塞,秋天的“风景”跟中原地带的开封风景不一样,因为北宋的首都在开封。怎么不一样?底下要说,“衡阳雁去无留意”就说到了秋天的时候,北雁南飞要到衡阳这个地方去,“无留意”,没有留在这个地方的意思,也就是说秋去冬天就来了。“四面边声连角起”,这个“角”是军队中进军的那个号角。是不是连角起,在边关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个“嶂”就是我们说的重山叠嶂的那个“嶂”。在边关的崇山叠嶂,崇山峻岭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作者跟那些边关的将士,在崇山峻岭中的,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里干什么?在这里坚守边关,所以“孤城闭”,城门闭起来了。 “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是浑浊的酒,边关酿的酒比较粗糙,不那么精制,也就是劣质酒的意思,用一杯浊酒来消愁;“家万里”,就说离家很远,用这一杯浊酒解万里乡愁。“燕然未勒归无计”,就是说汉武帝时代,霍去病、卫青他们北却匈奴,打了胜仗以后,在燕然山上立了碑,在碑上刻上字记录他们凯旋、胜利的文字,我们今天叫“刻碑”。古人有一个字叫“勒”,所谓“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还没有什么胜利,也没有什么赫然的战功,“归无计”就是还没有回家的打算。“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个“羌管”也就是笛子或者箫。总之这些管乐器,吹奏出来的一定是万里乡愁,所以“霜满地”“人不寐”那就是晚上失眠,睡不着觉;“将军白发征夫泪”,那将军都老了,都有白发了,“征夫”就是那些出征在外的边关的将士,留下了思乡的眼泪。范仲淹的这一首《渔家傲》总结一下,应该是边关秋景,浊酒乡愁,“将军白发征夫泪”。上述这些写秋的作品,离不开“悲、愁、哀、凄”等至少不乐观。大家回想一下,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是不是一个“悲”字? 李白的《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苍凉的哀歌,慨叹历史的哀歌。杜甫的《登高》是“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应该是思亲的乡愁。李清照的《声声慢》那不用说:“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范仲淹的《渔家傲》边关乡愁、浊酒乡愁。边关秋景,所以这些人关于秋天的描绘、关于秋天景色的描写,无一例外抒发的情感透露出来的情绪,不离这四个字“悲、愁、哀、凄”至少不乐观。 (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毛泽东跟上面这些“悲、愁、哀、凄”迥乎不同。主席在三十三岁的时候,写的《沁园春·长沙》——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个“层林尽染”秋天的那个尽染。漫江碧透,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我们不环保了,把大自然破坏了。那个湘江是清澈见底,水的清澈见底。柳宗元讲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所以“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百舸”就是好多船只,在湘江上来来往往穿梭——这是江面上。再看空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高处是鹰在展翅,低处的湘江里,鱼翔浅底。作者抒怀底下有一句话,“万类霜天竞自由”,那就是说,在这个秋霜的季节里,“动、植、飞、潜”,当然这里没有写动物,但是写了植物。“层林尽染万山红遍”是不是写湘江边上、山上的植物;“鹰击长空”空中的飞鸟:“鱼翔浅底”古人经常说的“动、植、飞、潜”啥意思?动物、植物、空中飞的飞鸟,“潜”是什么?潜在水里的鱼啊等等之类的。 你看各种各样的植物、各种各样空中的飞鸟、水中的鱼类,它们都自由自在。所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有没有悲、有没有愁、有没有哀、有没有凄?没有吧。那么这实际上是诗人眼中的“万类霜天竞自由”。 用周易的话说,是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昂扬向上。这首《沁园春·长沙》,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抒发的是什么?下半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抒发的是万丈豪情,抒发的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万丈豪情。上边我们讲了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他写秋显然跟前贤不一样。主席还有一首词,是长征快结束的时候,到了六盘山上的时候,“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底下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那就是长征快结束了。 这首词关键的两句话:“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那么这样的写秋天,是不是一种战斗的壮美?你看,“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抒发一种豪情,这里更多的是一种革命的理想。那潜台词是什么?长征快要结束了,“何时缚住苍龙”,我什么时候把“苍龙”也就是反动派能制服呢?下边看一下,主席的这首《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一年一度秋风劲 寥廓江天万里霜 “人生易老天难老”据说是李贺的诗句,主席的这一句话是从李贺诗点化而来,至少在两首作品里就有。一首是《七律长征》里有“人生易老天难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这首诗又用了这句话,稍微做了一点变化。这首《采桑子·重阳》最动人心魄的一句话就是这句“战地黄花分外香”。前边咱不是和把这句话和黄巢的“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做了一番比较吗?总而言之这一句,“战地黄花分外香”是非常独特的。看底下的“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从给人观景的感受来说,更多的人是不是喜欢春天的景色?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是鲜花的季节。大家更多的是觉得春光好,春天的景致比秋天的景致好,春光比秋光好。但在诗人毛泽东看来,春光不如秋光,春天的景色不如秋天的景色。换句话说,他认为秋天景致的美,超过春天景致的美,秋天景色的壮美,胜过春天景色的华美。而且毛泽东的诗词里边,秋天的最高境界,就是“战地黄花分外香”,就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囿于我自己,关于主席诗词有限的见闻,主席诗词里好像没有关于春天的作品,没有歌颂春天的作品。是不是更多的诗人,都在歌颂“春天百花争艳,春天小鸟的歌唱”?主席诗词里不晓得为什么没有写到春天。一年四季,写的最多的是秋天。下来就是冬天,写夏天的也不很多。有一首诗有这么两句:“热风春雨洒江天,冷眼向洋看世界”。看到主席诗词的手稿里,是“热肤挥汗洒江天”,就是夏天太热了,人的皮肤上都有汗,所以“热肤挥汗洒江天”。别的写夏天的好像也不很多。那么再想一下,主席的诗词作品里,更多的是写“秋、冬”两季。而且写秋天的时候,一般都写“秋霜”,写秋天的“冷峻”。写冬天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主席诗词里,最独特的秋天,是他最高的审美境界,是一种壮美,是一种“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战斗之美。所以本讲我们这么总结一下,前贤的关于秋天的作品,作者大部分的情绪是通过秋光秋景来抒发感情,大部分都是“悲、愁、哀、凄”,至少乐观的作品不多,而且更多的是局限于个人感情的小圈子,没有毛泽东关于秋景描写、抒怀那种海阔天空的境界和大海一般宽广的胸怀,更没有“战地黄花分外香”的那种战斗之美、那种壮观之美。 第十二讲 横绝古今 不见顶相 ——毛泽东的诗人形象及毛诗词意境举要 你看这个题目,大家看“横绝古今”,那我就不用多说了。“不见顶相”我稍微作一番解释。读佛经的时候经常看见,赞叹佛祖的时候说:“不见顶相”。字面意思是看不见佛的头顶,那释迦牟尼是不是个巨人,再高,搬个梯子行不行?所以有时候我想,这个儒、道、佛三家,可以打通互补论证。那么“不见顶相”怎么解释呢?我们跳出佛学,我想起《论语》里边一段话:“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颜回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颜回是在赞叹他们的 孔丘老师,孔老师的人格形象非常高大。“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就是说,越是仰着头看我们先生,越觉得先生的人格形象伟岸、高大;“钻之弥坚”,越钻研我们孔老师的学问,越坚定了做我们孔老师学生的这个志向。颜回的这个“仰之弥高”,跟佛学、佛教徒,赞叹释迦牟尼这个“不见顶相”高大伟岸的人格形象,是不是比较接近啊!所以我们说“不见顶相”是高大伟岸的人格形象。 (一)多情才子形象,偶涉婉约那么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人形象也是高大伟岸,“不见顶相”。这个高大伟岸的诗人形象分下面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也就是本讲的第一大点:多情才子形象,偶涉婉约。 前面给大家讲了,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两首词:一首是《贺新郎·别友》,一首是《虞美人·枕上》。这两首词实际上也就是两封一往情深的情书。这两首情词,或者两封情书,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多情才子的形象,也是一种婉约的风格。 前面讲过了,“婉约派”代表作家柳永,“婉约”的代表作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把柳永的《雨霖铃》跟主席的《贺新郎·别友》、《虞美人·枕上》作一番比对的话,可以看出,两位词人的婉约风格何其相似。 看“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跟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非常相近;“杨柳岸晓风残月”跟“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也是写秋天的景致,很接近。 所以我们说他的第一个形象是“多情才子的形象”和他的“婉约风格”。 (二) 求索者、思索者形象 除了多情才子、婉约风格之外,他“不见顶相”的高大形象的第二个层面,也就是我们教案上的第二大点:求索者、思索者形象。 在《沁园春·长沙》里写道:“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不是“思索者、求索者”的形象?特别是这个“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有一点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境。主席还有一首作品: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据主席自己后来给这首作品的注解,是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低潮,作者的情绪比较低沉,多少也有点苦闷、彷徨。就是说自己起伏的心潮、跌荡的思绪,就好像要高过那江中的浪花。 看一下作者写的评价汉朝初年杰出的年轻政论家贾谊的一首诗: 贾生才调世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什么意思呢?“贾生”就是贾谊,他的才华“世无伦”,就是举世无与伦比的,就是说贾谊的政论才华是超伦绝群的。但是贾谊不得志,为什么?汉朝初年在朝廷里,拿实权的还是跟汉高祖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军功贵族,贾谊在这些军功元老看来,就是个少年新贵,再加上贾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制,强化中央的权威,难免跟那些贵族、跟那些特别是军功世家贵族有冲突,所以就被从汉中央朝廷长安城里贬出去了。到了长沙,做梁王的家庭教师。结果呢?这个梁王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掉下来给摔死了。那么贾谊由此承担了一些连带的责任,所以为此心情很郁闷。贾谊后来就在郁闷中壮志未酬,撒手人寰。 这一句“哭泣情怀吊屈文”,屈原在历史上也不得志,改革政治,搞一些改革的措施,步子迈的大一点,触犯了朝廷中贵族的利益。贾谊就把这个不得志的政治家、诗人屈原引为同道,写了悼念屈原的赋。 主席的这一首《七绝·贾谊》,跟主席欣赏的一位唐末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比较接近。李商隐写贾谊的诗题目叫《贾生》,主席这个题目叫《贾谊》,一回事,是不是? 李商隐是这么说的: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宣室”就是汉中央,求访贤能的臣子,被逐出朝廷以外的大臣。如果真是求贤若渴的话,贾谊的才华更无伦、举世无与伦比、超群绝伦、非常突出。贾谊见到了汉文帝,给汉文帝讲治国平天下的韬略,给汉文帝讲如何加强中央的权威,如何削弱诸侯割据的权柄。作为汉朝的皇帝、汉天子,这不是正中下怀吗?两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但是你看最后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什么意思呢?问的是神神鬼鬼的事情,汉文帝有意把话题岔开,“王顾左右而言他”,在汉文帝有不得已的尴尬,在贾谊至少说明,政治上不成熟,至少说明,此时此刻要加强汉中央的权威,时机不到、条件不具备。 主席的这首《贾谊》和李商隐的《贾生》都是在评价历史人物,在思考历史人物。主席最著名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思考,还是参考前头讲过的《贺新郎·读史》。(三) 职业革命家、政治家形象 主席诗词的意境里边,他“不见顶相”的高大伟岸的形象,应该是主席职业革命家、职业政治家的战斗形象。特别是 1949年以前,攻打杀伐,金戈铁马,那个革命战争年代的形象。革命战争年代,最能展现主席职业革命家形象。他的作品譬如:《西江月·井》、《渔家傲·反一二次大围剿》、《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清平月·六盘山》等。 (四)君师合一,雄霸之主与文才风骚浑然一体的形象那么,毛泽东诗词意境里边,最高大伟岸“不见顶相”的形象是什么?所以,咱们 第四点的标题是:君师合一,雄霸之主与文才风骚浑然一体的形象。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能文能武,“君师合一”的形象,这个代表作最能展示这个形象的,就是前面讲的《沁园春·雪》。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他们共同的缺憾是什么?——没文化,文采风流欠缺。或者我们更准确的说,他们的文学成就远远赶不上他们金戈铁马、开疆拓土的赫赫战功。也就是说,他们武的方面是强项,文的方面是弱项。那么又要问了,如果国君、皇帝有文化,文采风流大大的好,是个什么样子?很不幸,中国历史上那些文采风流的皇帝或者国君,要么是亡国之君、要么是流氓皇帝。你看李煜的词,是不是写得非常好,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李煜是亡国之君。李煜的词说白了我看就是亡国之音。李煜的那一首,“三千里地江河,四十年来家国”,“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是标准的亡国之音。 那你看李煜够文采风流吧,是不是亡国之君?要么是亡国之君,要么是亡国之君兼流氓皇帝。你看宋徽宗文采风流吧,据说书法也马马虎虎,宋徽宗不是有一种书法体叫瘦金体吗?而且宋徽宗还有一个审美情趣:喜欢假山假水。北宋的首都在北方的开封,那些堆砌假山假水、人造的园林工程,都在苏州杭州,怎么办?底下的人投其所好,就把苏州特别是杭州一带老百姓家里或者哪个官宦人家家里奇特的太湖石、奇异的花木,全部都抢来,送到宋徽宗那去,还在杭州设立一个供奉局,搞得民不聊生,这才引起方腊起义。宋徽宗在开封城里,修所谓园林工程。所以宋徽宗的这个山水审美,实际上是把老百姓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按毛主席的观点,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乎就农民起义了。宋徽宗后来的结局怎么样?他不当皇帝,当了太上皇,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宋钦宗,结果太上皇、皇帝父子都做了金国的俘虏、阶下囚。所以作者本人还是我前头说的一句话,“我左手打仗,我右手写诗”,文武兼长。所以咱们说“君师合一”这是毛泽东诗词形象,最最突出的形象,也是毛泽东诗词意境里诗人“不见顶相”的高大伟岸形象。                  推荐: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
┃&热点阅读
┃&网友最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地黄花分外香全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