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帮忙 左游游戏厅厅认识的朋友 我看他啥也不干要和他掰了 发短信说话狠了点 结果就来我家使劲踹门 给我吓

  真没想到,半夜打游戏偶然起意的东西这么快到了20章,再写一点快到10万字了。仔细算算,好像也没几天吧?最开始一天几章,那是年轻后生一般的激情,现在得持久了,便不能在交公粮的同时多些什么花样。因为速度慢,同时又得兼顾之后的后续,不能新婚几天就萎了,一些相关的剧情自然不能立刻就出现,好比脱衣舞娘也得有个前后铺垫,这里集中对大家的一些看法进行说明。  其一,关于进度问题。  其实我并不是那种猴急的人,譬如著名编辑鬼畜王先生在其《解读小资的26个关键词》里所说,做爱前谈心文章能进榕树下,做爱前不谈心就只能进元元——当然,现在就是只能进公社或者风月了。如果小说进度太快,只能落个急功近利的下场。说起重生最初进度有点快且未能兼顾一些细节的问题,正如书评区中“我自纵横”朋友所言,的确现阶段只求将剧情向前推进至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种种内容,心中也只是大约有个轮廓,具体情形还是要到时再看。某些细节现在出现一来是怕影响爽快感,二是怕堵了后来的道。某些人经常会碰到这种问题,本来可以留在很后面写的东西,之前一口气用完了,效果不怎么好,以后也没得用,徒生后悔。在下小心翼翼,绕道而行,期望能有一些变化。  其二,关于主角设定问题。  其中涉及家庭、遭遇、心路变化和感情波折种种,在前戏里未能交待清楚主要是因为实在不习惯在未写东西之前甩出一裤兜设定,在下一直有一种看法,一个故事应在缓步进行的过程中慢慢融汇自己的设定和伏笔给读者,而不是上来一股脑交待出去。反正以个人角度来说,看见开篇一地设定的文都要稍微犹豫。主角设定会在后面慢慢披露,为何会懂这些也会逐步说明。还是前面那句话,脱衣舞娘也得有个前后铺垫。  其三,关于将来做什么。  您放心,我肯定一个字儿都不会说的……没有猜想和证实交替过程的阅读是最可怕的您说对吗?  其四,关于热心的朋友们。  感谢“sunny_god”、“刀剑锈”、“我自纵横”、“平底锅”、“艾蒙”、“羽长”、“nmnmnm”以及所有不吝在书评区留言的朋友们,感谢你们的支持,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第五,关于现在的时间。  ……已过午夜,去睡了。  
  方便自省的好东西  恨恨而死  作者:鲁迅  古来很有几位恨恨而死的人物。他们一面说些“怀才不遇”“天道宁论”的话,一面有钱的便狂嫖滥赌,没钱的便喝几十碗酒,——因为不平的缘故,于是后来就恨恨而死了。  我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您知道北京离昆仑山几里,弱水去黄河几丈么?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棉花是红的还是白的?谷子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草上?桑间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恋爱怎样态度?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觉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点悔么?四斤的担,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跑么?  他们如果细细的想,慢慢的侮了,这便很有些希望。万一越发不平,越发愤怒,那便“爱莫能助”。——于是他们终于恨恨而死了。  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  愤恨只是恨恨而死的根苗,古人有过许多,我们不要蹈他们的覆辙。  我们更不要借了“天下无公理,无人道”这些话,遮盖自暴自弃的行为,自称“恨人”,一副恨恨而死的脸孔,其实并不恨恨而死。  
  我这个人上网时间不长,大概也就5年多一点,跟很多97年就开始泡MUD的朋友比起来还是小字辈。最近两年网络发展速度之快让很多人不适应,我想我可能就是其中一个。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变得不太喜欢在网上说话了。大致来说,我以为说话是针对一个人表达,而写东西可以同时对很多人表达。人是花心的动物,我就选择了后者。这也是我现在在OICQ和MSN上不怎么说话的原因。  人写东西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有表达欲,而且要强烈到一定程度才会贴在网上——还好,已经不是文学青年的时代,我们不用捧着自己的诗视若珍宝地四处拿给人拜读。以前在书店看书,有人喜欢在书的两边留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甚至还有人会在同一本书上写下对前一个人评论的评论。后来发展到网络,就是BBS的讨论。一个相对开放自由且宽松的环境对人的进步有莫大的好处,网络给了很多表达欲症候群患者们无限发挥的空间,所以我爱这个时代,也爱这网络。  很多时候,我比较倾向于作者不要说太多话,读者通过作品来认识你就够了,说太多有点多余。不过目前来看,还是应该说几句,毕竟还是有很多东西,你不说,别人未必能那么明白你的意思,想让别人理解你,你自己总要多表达。  一个月前,我开始在起点写这部小说,到现在为止写了十几万字,这对我来说是一种i莫大的奇迹。当年在相对较高稿费的诱惑下,我还是用半年时间才完成了十八万字。所以说人其实还是可以进步的,最少目前为止我只是为了不让一些关注着这个东西的朋友失望才坚持每天更新。就我个人而言,手头没有什么所谓存稿,每天都要铺开WORD边想边写边查资料,有的东西自己脑子有印象,就能节省不少时间。这样下来一个月,最近几个朋友已经开始埋怨我不怎么帮他们写稿子了……  海明威大叔说的好,写作它就是一个孤寂的生涯。当你写字的时候,聊天远离你,论坛远离你,电影远离你,游戏远离你,有时候音乐还能偶尔陪着你,当然大多数时候它们也得远离——假如是专业作者有稿费可拿,那么至少工作最少还没远离你。人是容易松懈的动物,偶尔想看看电影,偶尔想打游戏,偶尔需要吃个小饭松弛一下,偶尔还希望能有个异性陪着谈谈人生谈谈理想,种种松懈的诱惑在那里,如果没有强烈的表达欲或和吃饭挂钩,基本上不太可能保持每日更新。对大多数人来说,写字还是比较痛苦的,虽然收获也许甜美。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总是知道今天辛苦一下将来就能得到更多知识,但我们往往还是选择了偷懒。  说到这里,大概很多人都能明白我是什么意思了。没错,《重生传说》要加入VIP。为了鞭策自己,也为了证明一下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价值。  其实文章贴出去之后已经签了VIP,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考虑过什么时候上架的事,想象一下阴险如我,本应该在剧情悬而未决的时候忽然加入VIP,吊一下诸位的胃口。不过近来书评区许多朋友的留言让我十分感动,不管是一起回忆九十年代生活细节的,还是不厌其烦给我列举当年经济奇迹资料的,或者鼓励勉慰的,鞭策批评的,除了那些拷贝类万能评论外每一则我都细细读过。一个人写东西就是希望给别人看,看的人越多他应该越高兴,毕竟表达的东西有人认同就是好事。写东西时的孤寂也可以在完成一段后得到一定程度的安慰。所以我决定再更新两章,也就是42章之后加入VIP,之后更新的速度可能会慢下来,不过量可能要加大。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我不喜欢起小章节名字,为的就是保持阅读的神秘感,当然这样做的效果就是在更新的时候很多人不会考虑点它。  加入VIP一是想证实一下自己的东西究竟有没有价值,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鞭策自己完成。小说构思长度暂时不说,个人希望能在春节结束前将它完成,不会考虑无止境的拖戏。那些对我进入VIP表示失望的朋友们可以考虑一下等我的下一部作品,毕竟我脑海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想法,我希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勉励将他们表达出来。圣诞买手提的时候去看了《功夫》,发现自己还是对中国传统的那些东西有很强烈的情结。同时也明白了一点,光有想象力是不够的,需要把想象力转化成点滴细节。所以下一部小说很有可能是幻想题材,与之前我推荐的某部小说有一些联系。我还是那个观点,阅读是需要通过猜想和证实来的递进来实现快感的,对此也不希望吐露太多,希望大家原谅。  2004年它就这么过去了,我个人来说在这一年里一无所得,除了支持这部小说的朋友们。对那些不支持加入VIP的朋友们说一句抱歉,抱歉让你们在元旦听到这种无聊的消息。也许2005年会更好吧?我总觉得一定会,也许就是现在,也许就在不远,总之因为我相信,它就定会在某一天里实现。  再次万分感谢在书评区不吝留言的朋友们,真的是万分感谢。  周行文  贰零零肆年拾贰月贰拾柒日星期壹晚贰拾叁点贰拾分  敬上
  1987年,柯特·科本于老家阿伯丁组建“涅磐”乐队。  1989年,涅磐在在Sub Pop公司出版了第一张专辑,销量平平。  1991年,涅磐发行第二张唱片,销量破千万,其中Smells Like Teen Spirit更是超过了92年复出的迈克尔·杰克逊,成为单曲排行榜第一。  1993年,涅磐推出《IN UTERO》,美国流行“非主流”评论。  日,柯特·科本在西雅图家中死亡亡,4月8日尸体被发现,警方认定他是注射海洛因后开枪自杀身亡。享年27岁。  科本死后一年内,全世界约有150多名青少年因他的死而自杀。  2004年,科本逝世10周年。  这些东西可有可无的,放在文章里多余,扔这吧。
  30日加入VIP,到现在有12天之久,重新开始更新公众版,恍如隔世,说几句废话。  近来看了很多东西,因为某个著名的网络文学大赛不很开眼找了在下去帮忙初审,看了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了解了许许多多他人的想法。忽然觉得自己有些不可理喻,某些想法太过偏激,也许大多数人想要的东西未必是我想要的。更多时候,我们要考虑人生的完整性,包括和他人的连接。  小说写了二十多万字了,我自己对它很不满意,因为它并未能成功地还原出一些生活细节,只是片面地重溯了一些90年代的记忆,这些记忆也未必正确。只是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曾经有过一些被美化的东西,也许这些东西将追随我们一生一世。我现在写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我只是希望它能牵到你记忆中的哪怕一角,让你顺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过去。  一个朋友跟我提起过某个心理学特殊病例,一个人在脑部手术时被切除了记忆器官,所有的记忆都停留在自己被切除前那一天,每天早上起来在陌生的房间里看到镜子里自己陌生的脸,每天惊恐地注视着自己逐渐衰老的容颜。  我想,回忆毕竟还是个好东西,它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曾经干过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停留的时候有什么牵挂。  人是需要回忆的。  然后,人需要爱,这是我最近看了无数爱情小说的结论。  人在人生当中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至于每一次取舍都异常痛苦,我们的成长往往就是这种痛苦磨砺而成。我觉得在写作中能重新回顾一些人生当中曾经经过的选择,对我来说已是一种巨大的收获。故事是虚构的,人物也是虚构的,但我相信,这当中有许许多多的细节是真实的,正如我们在架空小说里也能看到热血和忠诚,在古代世界里也能看到生离死别和爱恨。人类几千年来,建了一些城市,组织了一些远行活动,最远也就在月球上踏了几步,走的还很近,感情方面更是毫无进步。所以小说家们通常自豪地宣布,他们发现人类的感情是共通的,每次看见这种话,心里就忍不住伸中指——这不是废话么?  我们情感上的种种相似之处导致我们能为同一内容感动。前几天一个远居海外的朋友在线上看到我,提起以前的往事,大家感慨唏嘘一番之后他去看我的小说,最后整夜没睡在书评区里把所有书评看完,威胁我说如果不完成小说就变卖家当从欧洲飞回来砍死我。我不胜惶恐之后也有一点高兴,他与我同龄,便是说这种东西还是可以让同龄人有一些认同感的。我自己也觉得,书评区里那些人的回忆和感慨比我写的这个破小说好多了,好太多了……好得我偶尔想干脆咱们还是开个帖子就别写下去了吧……得,我这么说肯定有人要打我,还是老实更新去算了。  总而言之,我被朋友半夜忍不住也要跟我倾谈当年的情怀所感动,决定努力把这部小说变成可以推倒女性的生物——但是等等,我半夜减7个小时时差,他不就是白天了么?这个欺骗我感情的骗子……  小说确实不太好看,但我会努力完成。我总觉得,人一生当中无数次的回顾自己的生活,却很少有人愿意留下一些书签证明自己曾经走过爱过。现在我正在试图尝试,因为有一些人陪着,我觉得更有趣更开心。希望这种心情能陪着我一直到小说完成,写字无疑是孤独的,但人生同样孤独。所以我们才会在这里汇聚。  明天开始,不定时解禁VIP,VIP会加速更新,请大家陪我一起完成它吧。  但愿。  周行文  贰零零伍年壹月拾日  
  先听最下边的录音,再看这个东西  罗永浩:英雄不问出处  作者:卢跃刚  还有更邪乎的,高中生也站到了新东方讲台上。  罗永浩的经历,无论如何与英语无关,他的学历能证明,他压根儿就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  反复强调自己是&知识分子&的罗永浩,家住吉林延吉,8岁读小学,初中严重偏科加逃学,初三复读一年,成绩可想而知。高中读不成,还想读,于是玩儿邪的。&这是我比较正直的一生中一个小污点。我是走后门上的高中,而且是州里的一个重点高中。&他说。高中还是偏科,语文老师喜欢他,数理化老师讨厌他,加上来路不正,遭到同学的蔑视。&看我就像一个流氓、坏蛋、地痞、无赖,所以在那个班里很郁闷。&到了高二下学期,自己退学了,&一口气在家里呆了三四年&,读了三四年闲书,吃了睡,睡了读,吃读睡三件事,不爱运动,读成了体重200斤的大胖子。  正儿八经上班不愿干,老在家呆着也不是事儿,光是爱读书买不起书这件事就挺折磨人。&书价越来越贵,中国这些年,涨得最多的就是书,真看书的人买不起书,只有不看书的人才买得起书,所以觉得很郁闷。也不安分,总想有点钱有点尊严。比如上书店,拿几本书,贵的书,你买不起,在那儿翻来翻去,多看一会儿,小地方的国营书店,卖书的拿斜眼儿瞪你,或者干脆无理地说你干嘛呢,你也不买。很受刺激。&  从此,罗永浩混迹江湖,先是摆地摊儿卖旧书,然后倒走私车,倒药材,做期货,卖电脑散件……后来跑到天津姐姐那里落脚,想学英语,移民加拿大,先学《许国璋英语》,练手参加了两次GRE考试,又听人说新东方不错,就来了北京。他买了新东方老师的英语书,听了教学磁带,上了新东方的班,心想,***,我也能教。他先打探了新东方的底细后,猫在北京远郊区西三旗,三个月备课,编了一套GRE填空教案,觉得底气足了,2000年12月,给俞敏洪写了一封不客气的求职信。  这封信相当别致,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透视新东方老师和教学的特点,故略有删节,引述如下:〖HTK〗  俞校长您好:  我先对照一下新东方最新的招聘要求:  1.有很强的英语水平,英语发音标准  英语水平还好,发音非常标准,我得承认比王强老师的发音差一点。很多发音恐怖的人(宋昊、陈圣元之流)也可以是新东方的品牌教师,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要求这一条,尽管我没这方面的问题。  2.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英语专业者优先  真不喜欢这么势利的条件,这本来应该是实力、马力之流的学校的要求。  3.有过考TOEFL、GRE的经验  GRE考过两次。  4.有教学经验者,尤其是教过以上科目者优先  教过后来被国家明令禁止的传销课,半年。  5.口齿伶俐,中文表达能力强,普通话标准  岂止伶俐,简直凌厉,普通话十分标准,除了对卷舌音不太在意(如果在意,平舌音也会发错,所以两害相衡取其轻)。  6.具备较强的幽默感,上课能生动活泼  我会让他们开心。  7.具备较强的人生和科学知识,上课能旁征博引  除了陈圣元,我在新东方上过课的老师(张旭、王毅峰、王昆嵩)都和文盲差不多,当然他们还小。说到底,陈圣元的全部知识也只是在于让人看不出他没有知识而已。  8.具备现代思想和鼓动能力,能引导学员为前途奋斗  新东方的学员是最合作,最容易被鼓动的,因为他们来上课的最大目的就是接受鼓动,这个没有问题。  9.年龄在40岁以下  28岁。  下面是我的简历或是自述:  罗永浩,男,1972年生于吉林省和龙县龙门公社。  在吉林省延吉市读初中时,因为生性狷介,很早就放弃了一些当时我讨厌的主课,比如代数、化学、英文,后来只好*走关系才进了当地最好的一所高中,这也是我刚正不阿的三十来年里比较罕见的一个污点。因为我和我国教育制度格格不入又不肯妥协, 1989年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就主动退学了。有时候我想其实我远比那些浑浑噩噩地从小学读到硕士博士的人更渴望高等教育,我们都知道钱钟书进清华的时候数学是零分(后来经证实其实是15分),卢冀野入东南大学的时候也是数学零分,臧克家去山东国立青岛大学的时候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今天的大学校长们有这样的胸襟吗?当然,发现自己文章写的不如钱钟书是多年后的事情了,还好终于发现了。  退学之后基本上我一直都是自我教育(当然我的自我教育远早于退学之前),主要是借助书籍。因为家境还勉勉强强,我得以相对从容地读了几年书,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基于&知识分子要活得有尊严,就得有点钱&这样的认识(其实主要是因为书价越来越贵),我从1990年至1994年先后筛过沙子,摆过旧书摊,代理过批发市场招商,走私过汽车,做过期货,还以短期旅游身份去韩国销售过中国壮阳药及其他补品。令人难堪的是做过的所有这些都没有让我&有点钱&,实际上,和共同挣扎过的大部分朋友们比起来,我还要庆幸我至少没有赔钱。  我渐渐意识到我也许不适合经商,对一个以知识分子自许的人来说,这并不是很难接受的事情,除非这同时意味着我将注定贫穷。  1994年夏天,我找了个天津中韩合资企业的工作并被派去韩国学习不锈钢金属点焊技术, 1995年夏天回国的时候,很不幸我姐姐也转到了这家天津的公司并担任了副总经理,为了避嫌我只好另谋出路。  1995年8月至1996年初,经一位做传销公司(上海雅婷)的老同学力邀,我讲了半年左右的传销课,深受广大学员爱戴。遗憾的是国家对这种有争议的商业形式采取的不是整顿而是取缔的政策,所以看到形势不对,我们就在强制命令下达之前主动结束了生意。因为那时候我爱上了西方音乐(古典以外的所有形式),大概收有上千张英文唱片,为了听懂他们在唱些什么,我在讲传销课的同时开始学习一度深恶痛绝的英文。我在一个本地的三流私立英语学校上了三个月的基础英语课,后来因为他们巧立名目拒付曾经答应给我的奖金(我去法院起诉过,又被法院硬立名目拒绝受理),我只好又自学了。  实在不知道困在一个小地方可以做些什么,所以1996年夏天我到天津安顿下来(那时候我很喜欢北京,但是北京房价太丧心病狂了),*给东北的朋友发些电脑散件以及后来零星翻译一些机械设备的英文技术文章维生,因为生性懒散不觉蹉跎至今。我要感谢那本莫名其妙的预言书&诸世纪&,尽管我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但是去年五一我看到那段著名的预言&1999年7月,恐怖的大王将从天而降……&的时候还是有些犹豫,我认真地考虑自己可能即将结束的生命里有什么未了的心愿,结果发现只有减肥。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是个痛苦的胖子,因为胖,我甚至不得不隐藏我性格里比较敏感忧郁的一面,因为胖子通常被大众潜意识里不由分说地认为应该嘻嘻哈哈,应该性情开朗,应该徐小平。他们对一个矫矫不群的胖子的性格能够容忍的上限是严肃,再出格一点就不行了,比如忧郁。虽然他们从来不能如此准确地说出这种想法,但是如果看到一个忧郁的胖子,他们就会直觉哪里不对了,他们的这种直觉的本质是,&你是个胖子,你凭什么忧郁呢?你还想怎么样?你已经是个胖子了。&所以很难见到一个肥胖的并且影响广泛的诗人,因为公众不能接受,任凭他的诗歌惨绿无比。当然胖子的痛苦永远不值得同情(除非是因为病理或基因导致),因为他们胖通常是因为缺乏坚强的  意志(也许除了丘吉尔)。我就是个典型,我的肥胖完全是因为厌恶运动造成的,我有过十几次失败的减肥经历,我试过节食、锻炼、气功和几乎所有流行过的药物,包括在西方严禁非处方使用的芬弗拉明,我总怀疑我不如小时候开朗是因为误用芬弗拉明造成的,它减肥的药理竟然是通过使人情绪低落从而降低食欲,事实上,它根本就不是研制用来减肥的,它本是用来使轻度狂躁型精神病患者稳定情绪的药。我是中国落后的药检制度的严重受害者。  过了去年的五一节之后,我制定了严格的计划:每天只吃蔬菜、豆腐、全麦面包、鱼肉、橙汁、脱脂牛奶和善存,每天用一个小时跑10公里,也就是标准跑道的25圈。我不得不骄傲的是,我只用了58天就减掉了48斤体重,去掉休息的星期天,几乎是一天一斤。然后我心情平静地迎接了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的7月。这件事过后我发现其实我还是很有毅力的一个人。但是我不知道我的毅力应该用来做什么,末日虽然没有来,但是新世纪来了,30岁也快来了,这真是一件让人坐立不安的事情。  后来我一度想移民加拿大,所以一边找资料看一边到天津大学夜间开办的口语学习班上课,一个班20多个人,一个外国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外国留学生)和我们天南地北地胡聊,除了政治。我一共上了四期这样的班,口语就差不多了,当然还是停留在比较普通的交流水平上,至少我看英文电影时还是需要看字幕,尽管在天津的四年间我看过大概600部英文电影。过了元旦,一个小朋友在和我吃饭的时候突然问我,为什么不去新东方教书,你应该很适合去新东方教书。我说我倒是喜欢讲课,但是一个民办教师有什么前途呢?他说如果年薪百万左右的工作不算前途那他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我得说我很吃惊。不管怎么样,我仔细地把我能找到的关于新东方的材料都看了一遍,我觉得这个工作很适合我,尤其是看到杨继老师在网页上说&做一个自由而又敬业的人是我的梦想,新东方是实现它的好地方&的时候。在我尽管懒散无为却又是勤于思考的三十来年里,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个很适合我并且我也有兴趣去做的工作。杨继还转述席勒的话&忠于你年轻时的梦想&。我没看过席勒的东西,光知道有两个能写字儿的席勒,不知道是哪一个说的这话,但是我宁愿把它当成是新东方的精神。  我听说教托福和教GRE薪水差不多,但是GRE的学习要苦得多。  我想了想还是选择了GRE,毕竟托福是专门给非英语国家的学生考的,教书的满足感上逊色很多。  旧历新年的时候,因为不确定是不是需要大学文凭才行,我试着写了一封应聘信给俞老师,提到我只有高中文凭,结果得到的答复是欢迎来面试,除了感激我还能说什么呢?我是说即便没有文凭不行我还是会来新东方做教师的,但是可能不得不伪造证件,作为一个比大多数人都更有原则、以知识分子自诩的人,如果可能,我还是希望不搞这些虚假的东西,俞校长的开明使得我不必去做大违我的本性和原则的事情,得以保持了人格的完整,这是我时常感念的。  过了春节处理了一些杂事,很快就到了6月份,我买了本&红宝书&就上山了。鹫峰山上的学习气氛和恶劣条件我都非常喜欢,应该是因为生活有了明确目标的关系吧。但是我很快发现,讲课教师的水平和他们的报酬以及新东方的声誉比起来还是很不理想的。我看到身边大多数的同学对所有的老师评价都很好,听到那些愚蠢的笑话、对ETS肤浅的分析导致的轻浮谩骂和充满种族歧视、宗教歧视的言论的时候,大多数人都笑得很开心。这最终再次有力地证实了我一直怀有的一个看法:任何一个相对优秀的群体里面都是笨蛋居多。无论台下是300名来听传销的社会闲散人员还是300名来听GRE的大学毕业生,对于一个讲课的人来说并没有多少区别,这也是他们在台上信口开河、吹牛放炮的信心来源。当然这里大多数同学专业都很出色都很勤奋刻苦,积极上进,性格上也远比我更具备成功的素质,我只是说他们缺少情趣,他们聪明(至少他们都敢考GRE的数学,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但是没有灵气,人品也未必差,只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我只喜欢陈圣元一个人的课,所以后来也就只去上他一个人的课,其他的时候一个人在宿舍背单词。陈圣元除了胡扯闲聊比较有水准之外,治学态度曾经也让我觉得很好,说起charter这个单词的时候,他说为了找到那个填空句子里面表达的意思查遍了所有的词典都找不到满意的解释,最后花了一千多块钱买了一本巨大沉重的韦氏词典(显然是指Merriam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Unabridged)才终于在该词典所列的关于charter的25条释义中的最后一条里找到了答案。说起市面上粗制滥造的填空参考书的时候他很不以为然,&我以三年的教学经验也精心编写了一本,那些作者对题目绝对没有我钻研得深,他们就会胡编乱造然后急忙出版抓紧骗钱,我这本可以说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现在正在印刷当中,很快就可以和大家见面&。由于在山上的时候单词还没怎么背,题目都没做过,所以他这些态度和表现曾经让我很景仰。发现不对头是下山之后开始的,我录了他的全部课堂录音,我听着录音大量做题的时候,才发现他的分析讲解漏洞百出,尽管他批评过去的  新东方老师都是拿了正确答案再进行分析讲解,可是他的工作显然也是一样,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他总是能用错误的分析推理给你一个正确的答案。另外我发现所有的三流词典,包括英汉词典,都在charter的第一个释义上就解释了他声称在韦氏第三版未删节新国际词典的25条释义的最后一条中找到的答案,&由君主或立法机关发给城市或大学,规定其特权及宗旨的特许状&,所以我也买了本十多斤重的韦氏第三版回来,发现只有13条释义,而且在第2条里就解释了这个问题。现在他的那本填空教程就在我手边,仅在No.4的52道题中,我就找到了18处错误,如果说翻译的错误对学生不重要,那么解题分析的错误也有10处之多。这也最终使得我改了主意,决定做填空老师,本来我想做词汇老师,那样可以海阔天空地胡扯。  我以这样的条件敢来新东方应聘,除了脸皮厚这个最显而易见的表面原因之外,主要还是教填空课的自信。第二次考试之后我一直做填空的备课,最消耗时间的是把NO.4到1994年的全部填空题翻译成中文,400多个句子的翻译居然用了我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基本上是一个小时翻译三个句子,当然快的时候两分钟一个,慢的时候几个小时翻不好一句。翻译这些句子是我本来的备课计划之外的工作,最终使我不得不做这个工作的原因是钱坤强和陈圣元那两本&惨不忍睹&的教材。钱坤强的那本就不必说了,此人中文都有问题,尽管我坚信他的英文要远比我的水平高(也许应该说熟练),但是理论上一个人如果母语都掌握不好(这意味着他对语言本身不敏感),那么他肯定掌握不好任何其他语言,即便他能熟练运用,也不适合做语言方面的工作,比如文字翻译。他那本超级填空教程在新东方地下室卖了两年都没正式出版,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本书的水准。至于我非常喜欢的陈圣元,他在那本书的前言中说道:&翻译时尽量体现原文的结构,以便考生能对照原文体会原文句子结构的特征,从而体会结构与答案选项设计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会使得句子略显得欧化而不自然……不会  去套用貌似华丽实则似是而非的成语。&  作为一个考试学习用的教材,他声称的翻译原则和宗旨是很好的,但是很遗憾,我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欧化或是不自然的问题。首先&体现原文结构&应该表现为翻译成中文之后原文中的各个句子成分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充当同样的成分,而不是把所有的成分不变动位置地翻译成对应的中文单词,这样的做法和那些《金山快译》之类的拙劣软件的翻译结果有什么区别呢?实际上《金山快译》这一类翻译软件的译文虽然狗屁不通,但是我们即使看不到原文,通过猜测也能大致明白它想说些什么,这就如同没学过日文的中国人看日文电器说明书里面夹杂的汉字也能隐约猜出大意一样。陈圣元的译文本质上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当然程度上有些区别。  其实欧化并不可怕,尤其是在一本学习用的教材中,即使是在文学中,一些恶性的欧化今天也成了现代白话文的组成部分。陈圣元的译文根本不是欧化的问题,他的译文和钱坤强的一样,最恐怖也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作为所谓的译文,如果脱离了原文的对照,没有一个中国人知道这些句子在说什么,我是说这些句子字面上在说什么都没人看得懂,而不是因为句意晦涩难解而使人看不懂它想表达的内涵。  另外,看得懂的很多句子又翻错了,即便看不懂句子的意思真的不影响正确答案的选择,但是作为一本教学参考书,如果参考译文都翻错了,还怎么让学生信服呢?除非是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比如&陈老师的译文都翻错了,可是他的GRE考分那么高,可见看不懂句子对答题反而有帮助&这一种。  我的译文体现了这样几个原则,首先由于不是文学翻译,我注意了最大限度地使用原文的结构,使译文中的句子成分尽量充当原文中的对应成分。为了这种对应,有时候会有些比较不符合中文习惯的句子结构,比如一些在英文中可以置后的定语从句按照中文的语法放到了修饰对象的前面之后,句子显得臃肿不堪,另外还可能导致断句困难。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这类句子中大量地使用了括号和破折号,很多时候,如果只读括号外边的内容,读到的就是这个句子完整的主干,那些使句子结构变得复杂的修饰成分都在括号里边,但是如果假定这些括号不存在把它们连起来读,也是一个通顺完整毫无语病的句子,这样和原文对照阅读时对应的成分和原句的主干结构清晰可辨。  (本书作者注:由于阅读的需要,我删去了罗永浩大量的修正例证。我请一位英语相当不错的博士看过这些例证,他说,水平相当高。)  在解题思路上我修正了陈圣元的书中所有不严谨的地方,难以置信的是这些不严谨的错误在他的书中竟有三成之多。我的草稿还有很多优点,虽然这些优点是我完成的,但是我不想为了向别人解释&我做的工作牛就牛在……&这样的东西浪费太多的时间,所以不再分析了。如果我们都接受&不存在完美的东西&这样一个假设,那么我想说的是,我的这本填空教材是离完美最近的那一个。希望我的坦率不会倒了您的胃口,当然我知道新东方的开明气度才会这样讲话。  如果新东方出版参考书的惟一标准是书的质量,而不权衡其他方面的因素,那么陈圣元的那本书的寿命不会也不应该超过一年。需要做一个效果未必理想的声明是,我并非有意攻击陈圣元,他在课上说起,新东方的同仁们的一个优点是互相不会拆台,也许私下并无深交但是不会互相诋毁,这对事业或是人生的成功起到了相对积极的作用。这种观点虽然不合我的本性,但是我也知道如果大家都是书生意气,新东方也没有今天。所以我接受了他的这个看法,基于这一点,我也不想对他做更多的攻击,很大程度上我对他的看法现在都坦率地说了出来是因为他已经离开了,不存在和睦相处的问题。何况,他出色的幽默感和极佳的亲和力都是我很佩服的,毕竟他是新东方我见过的最喜欢的老师(如果不是惟一喜欢的)。对于他的工作和治学态度,我更多的是感到遗憾。  当然我知道会有一些年轻教师不屑地说,教教GRE,算个屁治学?那好吧。  我想我多半看起来像是个怪物,高中毕业,不敢考数学,居然要来做教师。但是我到新东方应聘不是来做教师的,我是来做优秀教师的,所以不适合以常理判断。即使新东方的声誉和报酬使得它从来都不缺教师,我也知道优秀的教师永远都是不嫌多的,如果新东方从来都不缺优秀教师,那么我也知道更优秀的教师从来都是新东方迫切需要的。  龚自珍劝天公&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不拘一格&的结果是降下了各方面发展严重失衡的,虽然远不是全面但又是十分优秀的畸形人才,谁来劝新东方&不拘一格用人才&呢?想想王强老师的经历,所以我也来试试说服您,我们都知道那个美国老头虽然觉得他很荒唐,但是他还是给了王强老师一个机会去见他,一个机会去说服他,所以我想我需要的也就是这么个机会而已。给我个机会去面试或是试讲吧,我会是新东方最好的老师,最差的情况下也会是&之一&。〖HT〗  罗永浩信中提到王强求职的故事,《新东方精神》有记载。  1990年底王强留学美国,首先面临的是,必须获得一门足以支持他在美国生存的学识和资历。他选择了计算机。  他驱车200英里到学校计算机系接受面试,实现他&疯狂高涨的幻想&和&没有根基的狂妄&。  他的面前坐着矮胖的计算机系主任。  &我看了你的简历。你是否在简历中忘掉写进什么了?&  &(我知道,我的北大英语系四年的文科成绩单吓了他老人家一跳)不,这是认真准备的。&  &请你原谅,从你的学历背景中,我完全看不出你大学的英语专业和你将试图申请的本系计算机硕士课程有何瓜葛(目光开始咄咄逼人)。&  &(胸有成竹,微笑)先生,我今天赶来正是希望当着您的面,清晰地阐述我的所学与我希望踏入的计算机领域有着什么样的瓜葛。&  &(期待)请讲。&  &……计算机的运行*的是计算机程式,而程式必是以一种程式语言来编写的。我迄今的工作是语言的研究和运用。就语言这一层面而言,汉语、英语以至其他编程语言,我不认为它们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对我来说,学习与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不过是像学会一门方言一样易如反掌。在我现有的对于语言本质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编程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根本不会成为什么问题。其二,计算机科学的精髓是逻辑。我迄今撰写的文学评论方面的各种文章便是对逻辑的反复与熟练的运用。对逻辑本质的极高领悟将令我超出您许多初涉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习者。其三,任何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与大师们超常的想象力甚至审美能力分不开的。如杨振宁的例子。一个好的程式不仅可以无误地运行,它还应具有可读的逻辑的美学清晰性。我文学方面的素养正可充任这一角色……&  &(摘下眼镜,大笑)精彩!王先生。在我看来,这几点蛮可以生成一篇有趣的论文。祝贺你,你被录取了!&  ……  显然,罗永浩仔细研读了王强的故事,深得其中精髓。逻辑、审美与计算机编程的完美阐释,其突兀不亚于传销与教课的关联。  罗永浩痴迷文学,写了不少作品自己看,曾认为自己第一篇小说应该发表在《收获》,结果得到了一封铅印的退稿信。本书出版,这封求职信应该是他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作品。当然是一篇相当不错的作品。  你们不是提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吗?我罗永浩就是一个。我倒想看看你们认不认这个账。讲过传销课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讲英语课?&讲传销课实际上跟老俞的路数差不多,都是绝望中寻找希望。传销课怎么讲?这些人都是找不着工作的人,他们郁闷无比的时候,给他们指出一条出路。&他说。  俞敏洪喜欢这种个性鲜明的人。  煎熬了一个星期后,俞敏洪约见罗永浩,在新东方四楼会议室安排了试讲。  结果罗永浩太紧张,讲砸了,分打下来,不够格。不够格的理由有一条,说&这个人没有幽默感&。  他在俞敏洪面前非常沮丧:&我快30岁了,第一次被人说没有幽默感。&  俞敏洪安慰他:&你要表现。你回去再准备一下,等消息。&  实际上,俞敏洪并不看好罗永浩,一个多星期还不来电话,就主动打电话过去。  &不安排试讲了。&俞敏洪说。  吓了罗永浩一跳。这下完了。  俞敏洪接着说:&你就过来吧,我一个人听你试讲就可以了。&  这下更完了。他在俞敏洪办公室说:&上次不像教室,不像讲课,感觉特别扭,现在更别扭。&  面对着高山仰止的偶像俞敏洪一个人讲课,面对着有几十万学生的新东方校长讲课,没法不别扭。  俞敏洪说:&宋昊过去就是对我一个人讲。我自己也一样,对一个人这样讲,对100个人也是这样讲。&  意思是你没必要紧张。  其实,不光是讲课紧张,见俞敏洪也紧张。第一次进俞敏洪办公室时,罗永浩是&在外面做了很多深呼吸才进去的&。&放在我的地位去见老俞,不紧张的人是无知、愚钝、盲目的人。我有什么理由见到老俞不紧张?你见到你的偶像不紧张吗?我心说,我紧张你还不好?当然我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好像拍马屁。&他说。  结果更糟糕,又讲砸了。  俞敏洪说:&我做了这么多年教育工作,谁能讲课,谁不能讲课,看到第一次就明白。第一次讲不好,也会知道这个人有没有潜质。&  罗永浩说:&你的意思是说,我不太适合做这种工作?&  &说老实话,我认为你不太适合这项工作。&见罗永浩面色难受,补充说,&你现在这个状态,让你上了寒假班,也会被学生赶下台。我不能冒这个险。你现在肯定不行。你再去准备一下,寒假班结束后再来见我。&  &新东方可以理解,需要脱了裤子就能干的。&他后来说。  俞敏洪给了罗永浩第三次机会。  他一个月后第三次试讲,GRE填空,大获成功,好几个满分,平均4.8分!试讲,随机抽20道题,听课的人,有博士硕士,至少是大学生,条件很苛刻,获如此高分,是奇迹。  他拿着分数见俞敏洪。  俞敏洪问:&怎么样?&  &好像没问题。&  &你说没问题就没问题?&  &你自己看。&他很自信。  临出门,俞敏洪说,&我很佩服你的精神。&  得到&偶像&的佩服,那是什么劲儿?  这句评价很高的话,罗永浩却&很不舒服&,两次被赶走,又来了,成功*得是顽强,这不够。&总有一天,你佩服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另外一些东西,比如说,你讲课讲得好。&见有人来,这句话咽进肚子里没说。  从此,高中二年级就落荒而逃的罗永浩站在了好几百学生的讲台上。传销员罗永浩成了新东方老师罗永浩。  说这话,罗永浩可能也不会舒服,虽然高中二年级没读完,虽然当过传销员,但他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与学历无关。梁漱溟有学历?钱穆有学历?  新东方除了罗永浩,基础英语学院还有一个高中学历的教师。  其实,罗永浩的心理素质还算是好的,第一次安排上大课,就获得了学生的掌声。有些教书潜质非常好、后来成了名的老师比他还悲惨,临场怯阵,教室门都不敢进,在教室外,腿抖得像筛糠,以汗洗面,几乎是被俞敏洪踢进课堂的。  新东方的课堂不好进。被新东方学员撵下台的有北大等名牌大学的教授,有平时气焰万丈的博士硕士。这里只有一个标准,学生是否满意,教学是否有效,不管是否教授,是否博士硕士。在大学上课,讲得好讲不好无所谓,讲得好听一耳朵,讲得不好走人,这里可不行,花了钱的!  罗老师语录下载  http://www.reschreiter.cn/老罗语录MP3.rar  解压密码:happyxmas  这个算式盗链了吧……
  转眼之间,《重生传说》顺利渡过了从半废品转成废品的过程,写到这个星期天,差不多就是100章整了。从去年11月底12月初开始,写了几个月,自己觉得越写越差——当然,很有可能因为开头的某些细节让诸位对它有了过高的期望。不过我这个人一向是最明白不过自己分量的,我自己大概是个什么样的水平我很清楚,我面对一个自己所创作的故事,所能做到的只有两点:一是努力使它有趣,二是尽量考虑在某些方面符合常识。  尽管这两点上我做的都很差劲、蹩脚或者是拙劣。  但是——但是好歹这东西写了快100章了,以差不多一天一章的速度,当然中间也有偷懒,这个我们略过不提。能够坚持下来,最主要的是诸位点开这个故事的朋友们赏脸,大家给我面子,捏着鼻子或者怎样读下去了。我很高兴,写东西本来就是希望表达,现在卡夫卡一样孤僻又希望表达的人越来越少,一般来说我这样的俗人还是希望写的东西能给更多人看,看的人越多越好。虽然我也很脆弱,很喜欢听好话而不是批评,很虚伪很虚荣,但——好歹,我是在尝试着表达。  这个故事连载以来,有一段时间内遭到了两种声音,一是说没有生活,一是说很有生活。这个事儿作为当事人我自己不好说什么,还是留给诸君来判断。不过我想说话题也跟生活稍微有点关系,希望大家能安静地看一眼。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一向是不跟别人讨论剧情的,尤其是以后的剧情。当然您说重生这个故事没有什么剧情也行,毕竟我觉得有些乐趣还是要详细一点说出来才好玩,当然,如果您不喜欢有典故的各恶搞可以忽略我的话。  前一段时间和最近一段时间里,大家集中讨论过两次剧情。一次是在某女性角色离开主角一段时间的时候,群情踊跃,威胁咒骂悲观失望者都有,估计是受老调的感情戏折磨太多,生怕我这个本来俗得不能行的作者再俗一次。结果我居然屈服,本来打算先抑后扬的一段情节没怎么抖就让包袱开了,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可怕,不过既然已经那么写了,懒惰如我,应该也不会修改。  另外一次是今天,我回到家,饭还没吃,就看见有朋友在抨击我这种“可笑”的思想和剧情。当然,向后发展的故事还没出现,他往什么方向想都是没错的,不过对于这种批判我很有一点意见,说两句自己的看法,大家听听。觉得有道理,请继续支持,觉得没意思的……那我也没办法了。  我记得上一次调查了一下读者的年龄段,好像年纪大过我的人不少。我不知道诸位都经历过几次感情挫折,或者感情一帆风顺,或者还尚未经历,反正大家对感情的态度我不清楚,但归纳起来,无非认真和游戏、希望和失望、积极和绝望等等几种相对的看法……我也不知道多少人曾经跟如胶似漆的女友分手,之后心中想的是什么。但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一种很简单的东西,它一直存在,只看你做不做得到。  我想说的所有话,罗嗦了这么多,其实只有两个字。  宽容。  我不觉得,一个人对曾经有过感情的人再进行什么报复啊毁灭啊或者嘲讽啊,他自己能得到什么。曾经在一起,是有缘,分开了,也不能强求,谁对谁错都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而不懂得自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对自己的进步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知道,以前历史上有无数善于推卸责任指责别人的强者譬如罗伯斯·庇尔之流,自己都没什么好下场。所以我觉得,但从始至终,宽容是一个人面对自己周围的人应有的第一态度,曾经的情人和仇人是不一样的。  人生本就是由无数分割开的碎片组成的拼图,你总不能因为曾经痛苦而忘记幸福吧?那些带给你幸福的人呢?人难道只能记得痛么?  认识一个叔叔,50多岁,企业家,人大代表,非常有钱,现在办公室抽屉里还装着自己当年第一个女友的照片,那位女友当年因为觉得他没什么发展而选择了另一个人。两个当事人我都认识,差不多20年后两人才重逢,现在依然是非常好的朋友关系,各自也很理性。有些感情,时间可能磨灭不了,但是心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慢慢改变,这当中的一些沧桑,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  写到这里,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了。只是希望诸位有些耐心吧,故事看下去才能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所谓“连载”,这种东西是要等到一段时间内的事情告一段落才比较方便做总结的。  也希望大家对作者宽容一些,对感情宽容一些。倘若对别人不宽容,期望得到的一些东西就更难实现了。  当然,关于剧情,我依旧是一个字儿都不会说的……  
  标题是抄袭某个朋友今天的OICQ群名……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不是骗点击,是应某些男性读者的要求在今天对小说中做出了许多巨大贡献的女性角色们一一问候节日快乐,我也就一起问候一下……这100多章,辛苦你们了……  同时,祝所有的女性读者朋友们节日快乐,但愿以后你们快乐得分不清记不得什么时候是节日。  
  呃……我不知道以什么表情来面对诸位。  神秘画外音:微笑就可以了……  反正我早就作出这个决定了,只是期望不是被骂的很死。当然,大家别误会,挥刀自宫这种事儿我还没打算做过,我只是说,我打算采纳以前一些读者的建议,攒一段时间章节。这个周期可能比较长,大概要两个星期或者半个月——喂,这不是一样么?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由于《重生传说》终于要迎来可笑的结局了,我想了一下,索性把剩下的章节一次性搞出来,让大家也别天天盼着这傻冒故事完蛋却只能看到一点点东西。我需要半个月时间来整理和完成结局和结局之前的故事,顺便给自己下一个要写的故事打打草稿。尽管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写的这玩艺能称得上是小说,但下一次尝试再稍微用心点总是应该的。最近买了很多资料要消化,而且要把一些可笑的想法都记录下来,顺便勾勒一下下一个故事的大概……总之我是找了万般理由来给自己托辞,但横竖敌不过一个时光流逝,所以希望大家稍微忍耐一下,两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一个完整的可以进行正常X生活的男人就要出现在诸位面前,好歹少骂我两句,我这人挺脆弱的……  最近又有了几个朋友好心写了点总结《重生传说》的东西,我看了很惶恐,也很羞愧,决定继续不接受任何意见……在重生结束之后,我会写一个后记,把想说的都说出来,这几十万字几个月,没事让人夸夸骂骂的自己又得少罗嗦,憋死我了……  我知道这种决定很鲁莽,但是为了种种可以看得见的理由,虽然没说是什么理由……希望大家理解我。  一个故事的完结会伴随着一些失落一些感慨,希望有人肯陪我走到最后。  最后,对所有期待每天更新的朋友们致歉,我们两个星期后见。话不敢说太多,否则连后记都不会写了……  
    三江问我要照片的时候我很惶恐,一想到这种东西要在起点首页挂许多天,便只能觉得如同刚写了几十万字电脑硬盘浮云一样悲凉地颤抖。我这个人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一样没有,从相貌到才能均可笑透顶,唯有曾经有过一点自信,现在懂得一点自嘲,加上些许爱好,支撑至今。时至今日,似水流年,2005年已经过去一小半,我已经在人生当中转悠了二十多年,大多数日子都是厮混过去的。从来都过着缩头缩脑的日子,也不知道哪个聪明绝顶(真该让她/他绝了顶。)的高人想出访谈必附玉照的规矩,让我幼小的心灵遭受极大创伤,却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补偿?   《重生传说》在这个周末应该可以完结,我是说假如不出现诸如断电断网电脑硬盘坏掉或者被波音七四七撞了住处这些拖稿常用意外的话,应当可以结束了。几个月大量的业余时间浪费在察看资料和无穷尽的YY当中让我略有一些心力不足的感觉,从我个人角度来看,《重生传说》相当于一个三流评论集,或者九流随笔集,只是为了保持连贯阅读才勉强加了一点点情节——所以我从来没考虑过复杂化情节,复杂化人性什么的这些玩意,这已经不是我所要考虑的事儿了,这篇东西除了简单说一些我对音乐、小说、电影和游戏等等可以广为流传的流行文化的看法之外,剩下的意义也只是在怀旧。   这么说吧,20世纪最后一个十年里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太多,而随着生活的逐渐改变,我们一旦习惯了现在的生活,很多以前的东西就只能活在记忆里了。真让你我回去过以前的日子,估计大多数人受不了——最少,在网上看书没有这么方便了,我觉得光这一点很多人就会觉得难以忍受。更何况没有了超市和便宜空调,没有了CS和网游……   所以说《重生传说》一开始的目的也只是让一些人能在文字里稍微怀念感慨一下以前的日子,我们不用去模拟再现,我们用脑子想想就行了。通篇主题也只是希望大家在“现在”这个最难的的日子里四处抓抓,多挠点好日子过。信仰的匮乏让我们慢慢失去了珍重现在、愉快自嘲并愉快生活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我觉得最该怀念的“旧”,与之相比其他的一些细节倒可以忽略。最近正在追看《旷世奇才》,据作者说是受了我的启发才写的,还跟我借了两个人物,我对这个故事中描述的上个世纪末的很多细节也不甚关心了,我更关心的是作者是否能找到那种愉快自嘲、珍惜现在并用以上两种精神愉快生活的感觉。这是我在《重生传说》里想表达的,不知道其他同类型题材的作者们是否也这么想。   我知道,故事写的很差,甚至一些硬伤也在所难免,所幸厚着脸皮挺过来了,坚持到结束。做为通篇第一人称的故事——我还不敢自称在写小说,在很多地方不尽人意是没办法的事——谁让我这人比较懒呢?如果之后有时间就修改一下,没有时间就算了,人总是要往前看的,毕竟还有那么多可写的题材和故事……   其实我具体也不知道三江想让我说点什么,好吧最后自爆一下,周行文男24岁,面目猥琐思想龌龊认识字儿不多属半吊子文盲类,欲寻觅一志同道合女性朋友共同打造胡说八道的新未来,有意者请联系起点三江阁诸位老大,或短信给我,当然在书评区留下仰慕的话语也行,虽然我这人从来不重视任何批评和表扬。另外请如我一样附照片,以便减少不必要的惊吓。以上算是征婚征友启示,严正声明,起点不准收我钱……   感谢诸位曾经关注过拙作和依然在关注拙作的朋友们,望大家开心健康,这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两种幸福,尽管有人不怎么珍惜。      周行文   
  纪念王小波先生逝世八周年。  __________________  我记得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说过,一旦我们希望开口说话就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那么我一旦考虑在网络上连载东西,也就不用假装沉默寡言搞低调。想说什么就说,不想说的时候就不吱声。言论既然是相对自由的,那么是否说话也应该是自由的才对。  在写《重生传说》的过程中做了无数可笑的事,包括听八九十年流行歌曲甚至去找当时明星照片之类的无聊举动,尽管这些事可能对写东西帮助不大,也算有趣。当然其中包括为了写某段剧情重新花三个小时看《泰坦尼克》这样的壮举,如果一一列举,也算是稍微在不用心写东西的同时认真充实了一下自己吧?倘若搞宣传什么的,这些业余功课可以算得上是自吹的资本之一了,不过个人以为在更多写手心中这些小事宛如吃饭喝水一样平常,乃是应该应分的分内之事,实在没什么可吹的,所以我打算换个角度考虑自己的意义。  无疑,《重生传说》没法算得上是一部小说,它最多算是一种尝试,包括把评论写成故事,或者把故事化成评论。当初听有人说在起点玩这些花巧没用,只要大实话一马平川压过去(可蕊姐姐杀了我吧……)就完全没问题。我有点不信,跟人争论到最后干脆来以身试网,倒也惊讶居然有人肯支持,原本可以缩成20万字或者扩写成300万字的故事就这么稀里糊涂几十万字糊弄完了。说实话这些日子也觉得挺辛苦的,很久没写过这么多字儿了。跟一个朋友吃饭的时候他说起来,据说此人从2000年初到现在折腾了5年一直在当编辑,写的字加起来还没我这几个月写多。我哼哼哈兮了一下,心说这比我能写的人不多了去了?你看那XX和XXXX……  就个人我而言,对重生的故事啊文字啊这些都非常不满意。当然我也想过了,如果我能再多几岁经历,也许文字能更洗练一些,但绝没现在这么喜庆,也许思考的方式能更公允一些,但绝没现在这么坦诚,也许想表达的东西会更多一些,但绝没现在这么相信感情,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作为一个不入流的写手,我最先学会的本事就是自我安慰,毕竟如果脸皮不够厚心理不够皮实的话,我也不会考虑在网络上放自己不入流的字儿了。能挺过这几个月,甚至开始有点习惯了每天考虑一下写点什么东西,跟咱这粗糙的爷们儿之心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当然如果有MM肯把它变细腻,我也无尚欢迎。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重生传说》给我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充实自己,这也是大多数写东西的朋友所提倡的好处。人的记忆和知识都非常有限,除了少数脑子能当硬盘用的怪物级强者外,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了解和对知识的了解都不算充分。我曾经多次幻想过让自己在某个时间段里变得忙碌而充实,补充一些之前忘记或根本不精通的东西,《重生传说》的写作过程给了我这个机会,我非常满足。这些充实包括为了回忆深圳街头的细节去了两次深圳,在广州第一家麦当劳吃饭,甚至在写到移民情节的时候抓了四五个假洋鬼子问细节……当然,这些东西在文字里是没法体现的,可我自己知道,我得到了,这就是莫大的好处。  《重生传说》走的是假深沉的路子,其实轻佻得很,相信很多人也能看出来,所以可以很容易得出作者其实就是一小屁的结论,如中国某几位前辈作家所言,人生之大书,我们刚翻看几页便迫不及待地在旁边留白处各抒己见。我于是应当庆幸有许多人同我一样流俗于轻浮的人生和感悟当中。或者这些不知对错的想法中能有一样半样能沉淀下来,成为暂时性的正确。但我确实也喜欢这种浮华,金字塔没有底盘也就没有塔尖,有些东西能够达到一定程度就好,更高的追求……俺没有。  在文中我肯定了流行文化的力量,其实除了是因着很多言情女作家改变了一代又一代女性观念而发的感慨之外,也的确是觉得我们现今处在传媒的时代,由浅入深地传达某些观念和意识的做法才是适应这个时代的,没有姚明,中国爱好篮球的孩子肯定没这么多,这就是引导的力量。  如果说一个作者总是急于告诉别人自己想表达什么什么,那这个作者无疑是比较失败的,我大概就属于这种作者之列。因为这个后记动笔开始,我已经否定了自己作品的表达能力可以达到让大多数人都明白我想说什么的程度。在这个故事里,我试图挑起很多话题,并不给它们太多确定的答案,也试图提出一些问题,却不解决,这也是我一贯的恶习了。白话说得太多的下场往往是不能给人留白的感觉,重生在语言上尽量做到直白,后果就是很不容易三两句话把一点事留一个淡淡的痕迹在读者的脑海里,这让我很痛恨自己的本事不济,同时也稍涨动力,毕竟人是可以成长的,那么我就还有努力的余地了。  关于文字、电影、音乐和游戏,在故事里我已经提到太多,这里就不多说,那些看法连最粗浅的粗浅都算不上,只能说是皮毛中的皮毛。我觉得文化这方面已经有太多人说过太多的话,基本上用不到我重复什么。或者我们在面对现在这样一个各种文化交汇的时代能有点点小迷惘,这一点上我依然信奉先生的拿来主义,当然现在很多人可能都不记得《拿来主义》这篇杂文的真实面貌了,只能记得这个词。这是挺可怕的事,我们在传播讯息的时候经常只留下表面现象,而忘记其中的涵义,古代的寓言故事到了今天都能被曲解成恶毒的讽刺,这又是谁的问题呢?  当然,在重生写作的过程中,我正视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评论的力量。老实说我自己也算是个能写一点评论的人,但我现在已经很少写了,除非给钱,否则免谈。评论是个轻松的东西,只要说到点子上不管说出来几点都是好评论,不似写东西,一百个点写漏了几个也可以被批评道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可怕的互重关系。譬如我小时候很奢望能当一个电影评论家之类的,因为我觉得这简直是太轻松的工作了。但评论就是评论,张艺谋管你网上评论狗屁我能卖到票房过亿,海岩一部又一部用警察煽情看都不看那些棍子手,张纪中现在是大制片人,他拍的东西居然也赚钱还让人红了——我不是说评论在这其中是微不足道的力量,我只是觉得,既然在网络涂鸦这个领域里我们都能有能力实践一下,那么我愿意看作品是多于评论的。对于重生的评论也看到过几个,有夸的有损的,我也只能笑一笑,如果说以前只是私下里说拒绝一且表扬和批评,那么现在我明确表态,我确实如此。写东西跟手淫差不多,我自己还没舒服呢,就暂不考虑别人了吧……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更喜欢私下里跟人交流一些得失,而不是看评论,我希望自己最少能做到一点,那就是绝不求评。  海明威老大爷总是唠叨说写作是一个孤寂的生涯,我倒不知道这个除了在酒馆里跟人争风吃醋开了一枪之外战争中一点伤没受的文豪是以怎样的心情说出这一番话。我佩服他,他说的话是好的,虽然这人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我不太赞成。  我总觉得吧,我们写东西应该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丰富,兴趣和知识、性格和精神,这些东西都应该是因为写着想着悟着更变得越来越好或是越来越积极,如果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这些,能得到钱也不错,如果都得不到——大哥,你为什么要写东西?没错写作它是一个孤寂的生涯,但这孤寂应是为了换取更多更丰富的生涯,而不是更多的郁闷和不爽。我知道自己还没什么资格说这番话,但我相信能有个把人跟俺心有戚戚,这也就足够了。  故事最后,我让周行文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怎样的人生都将有无限遗憾,伟大不能掩盖遗憾,成就不能掩盖遗憾,生活的意义不是在于你是否有过遗憾,而是你能坦然面对美好的和遗憾的。即使人生不能重来,现在的我们和重来的我们也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无论怎样,坦然面对生活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在这其中才有悲和喜,爱与哀。  也许这么说略显浮白,但我已经喜欢上了这种方式,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你不表达旁人未必有心思去揣摩,表达是很重要的事。因为喜欢表达,我才开始写东西,因为喜欢表达,我才有这么强烈的诉说欲。  在这篇后记中,我要感谢一些人,譬如想数个读者群里支持我的读者们,在各个方面给我提供了大量资料的sunny_god兄,还有诸如马伯庸师兄和游戏编辑付晓飞,感谢你们慷慨地用自己的名字让我恶搞,感谢周围一些朋友的鼓励和讽刺,感谢曾经陪我赶稿的人,感谢起点中文网上的朋友们,感谢所有曾经夸奖或批评过在下的朋友。这个故事能让一些人稍微开始考虑一些问题已经是我最大的收获,尽管我知道我自己也是一个思维混乱的人,我还是希望能提出一些问题。有没有答案不重要,我们能想起人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已经很足够了。  最后附上重生传说资料表,算是一个总结。  以下资料仅是在《重生传说》涂鸦过程中所查询的一部分资料,当中不包括我已经确定所以不用查询的和忘记查询过的,仅是个参考。在此对于所有巨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我是踩着你们肩膀往前走的,尽管也没走好,但毕竟是踩在你们的肩膀上……  格式:文章或书名/出处/作者  1.《我们的八十年代》/广西人民出版社/旷晨、潘良  2.《中国营销十年风云》/中国营销网/谈伟峰、陈双权  3.《童年十大经典零食》/网络 /众网友  4.《童年十大经典游戏》/网络/众网友  5.《25年中国流行全纪录》/MOP网络社区/无幽公主  6.《世界经济大事记》/网络/不详  7.《国际政治与安全大事记》/网络/不详  8.《美国经济的新动向》/中国经济时报/翟景升  9.《道·琼斯指数一百年来波动历程》/网络/不详  10.《新中国科技50年大事记》/网络/不详  11.《Dagou专栏》/Tgfc电玩网络社区/Dagou  12.《默多克的新世纪》/中信出版社/[美]温迪·古德曼·罗姆  13.《中国游戏10年发展史》/网络/不详  14.《中国建国55年大事记》/人民网/不详  15.《王小波作品集》/无声听雨专题网站/王小波  16.《世界电影百年史》/网络/不详  17.《詹姆斯·卡麦隆传》/CCTV网站/不详  18.《进口大片10年回顾》/中国文化投资网/不详  19.《中国古典文学分类集成》/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好多…  20.《美国旅游手册》/网络/不详  21.《移民手册》/某移民中介/不详  22.《中国经典10大广告》/中国营销网/不详  23.《坐看云起时--从UO到UWO》/网络/sunximiao4443  24.《电脑游戏史上十个最经典的虚构世界》/Gamespotcn/Norris  25.《解读小资的26个关键词》/疯人町网络社区/鬼畜王  26.《三国评话》/吉林大学出版社/张国良  27.《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事记》/网络/不详  28.《沧海一声笑——纪念黄霑》/娱乐周刊/不详  29.《泰坦尼克》/20世纪福克斯/詹姆斯·卡麦隆  30.《感动中国2004》/CCTV中文网/不详  31.《中国神话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袁珂  32.《卡尔维诺文集》/译林出版社/卡尔维诺  33.《鲁迅全集》/鲁迅纪念馆/鲁迅  34.《神奇的武术》/广西人民出版社/郑奇 田云清  35.《新周刊》/广州出版集团/不详  36.《中国民工调查》/群言出版社/隋晓明  37.《权利的声音》/三联书店/张巨岩  38.《旧中国的下九流》/天津人民出版社/侯杰 秦方  39.《国家地理旅游手册——洛杉矶》/辽宁教育出版社/马瑞尔·约翰逊  40.《小说的兴起》/三联书店/伊恩·P·瓦特  41.《中国营销界十大争议人物》/中国营销网/张少平  42.《营销10年十大广告》/中国营销网/温韬、张晓燕  43.《二十年Unix历史》/中国Linux公社/孔祥波  44.《林语堂著译人生小品集》/浙江文艺出版社/林语堂  45.《E3十年回眸》/新浪游戏基地/不详  46.《12年我们经历了什么?中国城市流行大扫描》/精品购物指南/不详  47.《EVD让我们再回首》/威海专利网/不详  48.《中国VCD十年》/网络/不详  49.《玩出的数字家庭》/微电脑世界/丁伟  50.《围成》/当代世界出版社/钱钟书  相关资料列表持续更新中。
  《重生传说》写到一半,我已经对它极不满意,等到写完基本上已经不敢回头去看自己写过的故事了。不过自由状态的胡说八道很能成为一种瘾头,因此我这个三无主义者在写重生到一多半的时候考虑了一下,决定写一个更胡说八道的故事。某一天有个朋友跟我说起她做梦想到的一个书名,叫《十天八荒万妖记》,于是本着不用白不用的原则,我把它作为新故事的大名。这样的行为看起来似乎很欠考虑,事实上我只是想证明无论怎样的故事,光看表面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看一个故事是否好看,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去读正文,并用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来判断。  当然,总强调自己的行为是要证明什么或者有什么意义是极其可耻的,我这么说也就是随便说说……其实真实的目的就是想写个东西,看能有多少人觉得好看。写故事这种事儿真的很好玩,我觉得有点上瘾。钱钟书总是说我们年轻的时候习惯把自己的创作冲动理解为创作能力,这话说得很好,他的意思是人都要认清自己。但我依然希望现在自己的创作冲动是大于创作能力的,否则我拿什么来支持自己写东西……?  这个导言里我最希望谈一谈的是自己欣赏的故事类型。其实我很久之前跟一个朋友谈起过这个事,一直到现在我也认为,当年在16、7岁时读到的周显和乔靖夫的故事对我影响很大。比卫斯理的故作姿态稍微顺眼一点,比传统武侠小说的中规中矩稍微张扬一点。故事从现代开始,结束于现代,当中的种种幻想如蓬勃的烟花在文字中间跳动,幻想和现实交织的过程中给人留一点空里留白的余地。我认为这样的故事是好的,它未必算得上是小说,但绝对是好故事。《魔脑》、《乱伦劫》和关于吸血鬼的这些故事给我的启发是怎么也说不完的,那其中有奇情,有幻想,当然也有生活。我认为要素齐备的故事才是好故事,只懂得描写一种东西的故事是专业作家的专利,在没有强大文笔和深沉阅历的前提下,我们的故事还是尽量多寻求一些要素比较好。  小说在它兴起的这两百年几十年里坚定而全面地发展着,这种全面发展使得它在故事上已经很难出现新意,但技巧的延展和情感的不断深入是尚未结束的探索。我觉得能够在幻想和现实的交织里找一些乐子,其实是作为作者的一种幸福。当然,我现在只能说自己有这个冲动,能否实现却需要继续实践才能知道。所以我打算继续写下去——人总要给自己的行为找无数理由,并且要自己先确信这些理由的充分程度。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  做为一个新的胡说八道的途径,《十天八荒万妖记》里将包含一些已经被人提及过的题材,就现在这个程度来说,我自己也很难预言故事会走到哪一步。但足以肯定的是,我希望这是一个充满各种关于个人体验的故事,并尽量在一开始的时候使它看起来稍微贴近生活一点。不过结果如何,我相信抱着这种初衷开始总要好一点。至于好在哪里,暂时还不得而知。  最后申明一下。由于需要的资料超过估计,也为了配合起点三周年庆典,《十天八荒万妖记》跳票一个星期。15日开始连载。想打我的同志们尽管来吧……  我会在最近连续更新《重生传说》的公众版……咱们一个星期后见……    
  1999年圣诞节前夕,天气冷得不象话,我又和几个朋友在奥维小区的某个临街越层门市里喝酒。和我一起的有五个人,张琛、王易、邵科、高康和刘仲。这六个人中,除了我刘仲,其他人都算得上是有为青年。其中王易、邵科和高康还都是通美术通音乐的强人。那时他们还没离开过家乡,都在各自忙着一点生计。只有在周末晚上闲暇,几个人凑几十块钱,随便买一点羊肉小白菜,张琛从家里把电热锅拿出来,在旁边小卖部要一箱啤酒,把一台二手的PS游戏机当CD播放器,一群人才会畅快地侃上一晚,累了就随便找张椅子沙发一躺,醒了就继续打游戏看毛片喝酒,一直到周日晚上才各自散去。  那天晚上我们谈的是画漫画和写脚本,这些人写东西最勤快的是我,画东西最勤快的是高康,样样都通的是王易。我们谈到当时少年作家的脚本之后就开始跑题,一个个各自说起自己想写的故事,大声发表意见,高康和王易还激烈地争论起来。我觉得那一瞬间我仿佛看见了欧文·斯通在饱含热情地彻夜写作《渴望生活》。数年之后我明白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梵高死了,欧文·斯通发了大财。  买来的羊肉片吃到一半,一箱酒已经见底,我想起龚磊没来,转身问了张琛一句:“磊子哪去了?”  张琛叹一口气,说:“照顾家里生意,他爸上个礼拜车祸,半边身子还不能动呢。”  大家都知道龚磊家开的是日用品批发店,房子在市中心地段,一天24小时一分一秒也不能缺人。  一提起这个话题,所有人都沉默了。  我想了想,小心地建议:“吃完饭去看看磊子?”  这些人没哪个不是一贯穷惯了的,也都知道生活的艰辛,纷纷表示同意。既然要去看人,也就不再继续喝了,几个人随便吃了点羊肉,草草把东西收拾好就上路了。  从奥维小区到龚磊家要跨半个城市,我们选择了打车。  六个人打一辆车已经是我们支出的极限,北方城市12月底的夜晚深沉而阴冷,我们六个人站在街头不时说点冷笑话,互相嘲笑,就是没有出租车肯停。这座城市治安一直不好,司机见六个面露凶光的半大小子在那拦车,多半是能逃多远有多远。我们只能祈祷有个不怕死的让自己撞上。  等了快半个小时,终于有个司机肯停下来。邵科在这些人里面相最好,上前跟司机打了个商量,六个人你推我我抱你的挤上桑塔纳,刘仲从兜里掏了一张皱皱巴巴的五块钱放驾驶台上。这意思就是说,回来他肯定没钱了,得看其他人的。  不管怎么说,出租车把这些身体挤成U和L型的人拉到地方,司机都没多看这些人一眼,飞也似的驾车跑了。留下我们几个站在原地伸胳膊踢腿,估计再挤一会就都成Z了……  龚磊家很好找,门市房和住处在一起,从街口数过去地六个档口,叫“鑫源日用批发”,我们以前也常在这喝酒,每天晚上龚磊父亲就拿一把二胡在那咿咿呀呀地拉起来,暮色中我们听着二胡独有的凄凉声,这街头的一切便都看起来有那么一点悲凉了。  推开门进去,我们几个看见龚磊正往外搬一箱洗发液,李坤站在*近门口的地方把货架上的一箱洗发液摆正。  邵科二话没说,挽起袖子就过去帮忙了,我们几个也猛然醒悟,一个个都动起手来,原本得干一个多小时的活没20分钟就干完了。  龚磊给大家搬来凳子,打了盆热水洗手。  我们在店里坐定他才问:“你们几个怎么来了?”  “没你吃饭不香。”张琛给李坤扔了只“红河”烟。李坤是龚磊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家里是养车的,比较有钱,正打算明年结婚。  “别恶心我行不行?”龚磊嘴上这么说,看起来确实是很开心,“你们没吃舒坦吧?晚上我请你们。”  高康和王易伸手把龚磊拦下了,这会谁都可以说自己穷,却没一个人敢在龚磊面前说自己最穷。  “别,别,我们刚吃的想吐,你饶了我们吧。我拿了几张电影,你把VCD搬出来吧。”  龚磊心领神会,看看外边天色确实很晚了,去把大门关上。不一会,电视里传出高高低低此起彼伏的呻吟,这就是所谓的“学习时刻”了。事实上这个屋里除了李坤之外基本上都是处男,一个一个充其量理论一下。不是说中国人的性知识有七成都是从A片里学来的么?我看这话没错。  看A片不影响我们的交谈,反正电视声音没开大,刘仲和王易在那说着女主角的身体优劣,我和邵科翻着过期的香港杂志,在二手14寸SONY电视前打《寄生前夜》,张琛、李坤、高康和龚磊则围在一起讨论最近赚钱的辛苦。  此时已过半夜,门外的风呼啦啦吹起来,带着尖啸和厉号,屋里是一片暖洋洋的景象。我们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有人来砸门才急忙收起东西,几个人各自回家。  早上的街头非常冷,我们又找了一辆不要命的出租车,打车回到奥维小区,也就是我正在帮人看的店。哥几个把大门一锁,倒头就睡。这样的日子从年初到现在,一直未变。  我始终认为自己是因为那一年认识了这些人而得益良多,那一年里我们谈过无数话题,从创作到艺术,从日货到摇滚,从女人到学校,从梦想到现实。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些是我想都不敢想的,有些则是我从未听说过的,我以为我的眼界从此开阔,并为这些人在这样一个小城市里默默无闻而不平。  实际上我在那两年之前就开始辍学打工,两年来辗转了很多地方换过很多工作。那一年春节之后,我所热爱的周末生活终于慢慢离我而去,邵科和高康离开老家,去北京谋生,刘仲开始沉迷网络,张琛大学毕业开始卖盗版盘的IT生涯。我则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不停地打工、赚钱、花钱。  转眼三年过去,我觉得自己成长了,又似乎没成长,写过几次想写的东西,就是没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开头。  我想我是没可能有机会写完自己想写的那个故事了。  2003年元旦前夜,喝过酒的我漫步在中国南部某特区的街头。此时工作倒还顺利,只是女朋友刚刚离我而去,心头觉得一片黑灰,抬眼望去,连夜空都茫茫不露一点星光。深圳夜晚特有的男女呻吟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我漫步到罗湖关附近的一个僻静处,正想舒口气坐下来,却听见隐隐约约的一声求救低呼。  顺着声音的出处我看过去,发现离我几十米远正有两个看起来不是很身强力壮的矮小男子一前一后把一个身材更为娇小的女性夹在中间。深广两地犯罪率比堕胎率还高,只是这种在热闹街区抢劫的却不多见。原本对这些事还算是司空见惯,但恰巧今天心情不好,满心的郁闷正不知往哪发泄,我头脑一热,低头抄起块垫在草坪里的铺路砖头就冲了过去,趁二人还没注意,先照其中一个长得丑一点的后脑壳一砖头开过去。  啪嚓一声,砖头裂开了,这两人一个被我砸得立刻身子开始往下软,另一个反应倒快,呼地一刀就刺过来。  我正要抬手把手里断开的砖头扔过去,手一伸身子一侧,一到扎我腋下去了。当时一个反应倒不是很疼,而是心里一凉,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下去。  就算扎到我,砖头还是照样飞过去了,砸中那哥们的下巴,可惜力度太小,不够把他震得骨骼松动晕倒。这种时候也不容我多想,借势冲上去恶狠狠扑到他身上,右臂已经有点使不上来劲了,幸好以前图好玩练过左手手劲,一把掐住他脖子,低头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口,直接咬在颈动脉上。  一口下去,那人惨号一声,血嗤地从脖子上喷出来,溅了我一脸。我再接再厉,对是伤口又是一口,这次确定是真的把颈动脉给咬断了。我觉得满嘴都是血腥味,血如泉水一般从那人的脖子处汩汩流出来,那人早就被我这一咬吓傻了,想是用死亡威胁别人的人自己也最怕这个。  我强忍着疼,用左手把自己撑起来,刚想去问问被威胁的女子怎么样,背后一阵风扫过来,不是别人,正是刚才被我用砖头撂倒的那个醒了。他直接捡起我砸他掉下的半块砖头,原封不动还给了我。  我刚受伤,又咬躺下一个,心中松懈了不少,没想到还会挨这么一下,被砖头打中之后脑袋“嗡”地一下旋出了无数个金星。还没等站稳清醒,已经让人拎起领子推倒在地。  估计是被我砸过的那位脑子也不太清醒,他就是低头紧紧扼住我脖子,没用砖头或者折刀给我来个致命一击。这倒让刚才那位被吓傻的女子有了一点时间缓冲,一只细长跟的高跟鞋横着敲在那张丑脸上。已经快窒息的我顿觉呼吸一顺,腿上能使出来劲了,抬起一脚,毫不留情地踢在这位哥们的胯下。  那位哥们发出惊天动地的一声嚎叫,两只手一只捂头一只捂下边,竟一时间不能分出手来对付我们。我看眼前这人这么彪悍,有点怕,不过更怕死,低头打算找找有什么能用的武器再给他来一下,反正最多算防卫过当,被他打死就不值了。  没想到那位被劫的姑娘比我还猛,从那人身后伸手勒住了对方脖子。那人被这么一勒,可能激起反抗的本能,双手开始向后乱抓,我咬牙切齿地冲过去,从前面抱住他,也开始动手掐他的脖子,这样我们三人就抱成了一团。  那人力气很大,我们两人合起来也有点挣不过他,我由于失血过多,头部又被重击,觉得脑袋一阵眩晕,身子一歪,带着另外两人就倒下去了。我们三人一个顺着草坪斜坡一路滚下去,滚到河边,滚落河中。我被冰凉的水一浸,只觉得天地间忽然一片清灵冰凉,紧接着又是一片黑暗,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昏迷的人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所以一般人所说的“不知过了多久”是一种正确的说法,我就暂且借用——不知过了多久,我慢慢醒来,看见天棚上一点斑驳的颜色,觉得这种颜色似乎在哪里见过,好像家里搬迁之前是这种颜色,那时住房还很宽裕,那时还能在院子里种草莓,那时父母还没分开,我还是个好学生……  迷迷糊糊地胡乱想着,我又睡过去了,心说反正不管哪里都好,没死就好……  就这样又睡了不知多久,我再次转醒过来,看见一张熟悉又陌生的脸。  说这张脸熟悉是因为我以前几乎每天都看见这张脸,说不熟悉是因为这张脸我已经有几年不见了,即使见到也没这么年轻。  这张脸在我印象中应该是满脸青春痘,开始有眼角尾纹,不再开朗,并且胖上不止一圈。此时所见,她却笑得仿佛时光倒流,稚嫩的脸上一对笑酒窝,额头上几缕柔软的发黄的头发垂下来,让我不自觉在心中默念出“Loli”这样的字眼。  我疑惑地再看了一遍才确认无误,的确是她,我的远房表姐张晓桐。但她已在一年前结婚,现在连孩子都吃过满月酒了,这……怎么会……  莫非张小桐还还另有姐妹?  莫非我昏迷了很久,已经过了很多年,这是她女儿?  我胡思乱想着,挣扎了一下想坐起来,却发现自己有点动不了。  张小桐看见我似乎要动,有点惊讶,回头大喊了一声:“婶婶,周然好像要站起来!”  周然?我不是叫周行文吗?  等等……我看着这个貌似张小桐的的小女孩,忽然想起一个让自己毛骨悚然的片段:在3岁前,我一直是叫周然,后来是邻居一个奶奶级的人物说我行文必大有可为,才给我改名叫周行文。  我心里寒得头皮都快酥了,伸手在自己眼皮底下一看,当时又昏过去。  那是一只只有婴儿才有的手,柔弱白嫩,在微光里透着点粉红。  我昏倒前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  我日!  昏迷这种逃避现实的手段显然不能常用,没多久我就又醒了。一睁眼即看见张小桐在坐在我面前,一脸的关心。我这个表姐过了16岁之后跟我疏远的很,我也明白这是人之常情,那时我家庭分崩离析,又不是近亲,没什么好处自然不可能浪费时间培养感情。不过看现在年纪尚小,对我倒还是不错。我看着张小桐的脸,心想这人怎么长大以后就变得那么丑了?这么瞎想,倒有点不太在乎自己为什么变成小孩,为什么仿佛时光倒流了。  张小桐看见我醒了,脸上的笑容也扬起来,伸手过来捏我的脸:“小坏蛋醒了,小坏蛋醒了。”  我心中虽然充满疑惑,被她捏的感觉却实实在在是活着的感觉。或许我们真的都是蝴蝶,这一切不过是个稀里糊涂的梦?  我张了张嘴,舌头有点打卷,还不太好使,但是说简单的一个词总没什么问题:“姐……姐……”  张小桐这次真的惊讶了,大声喊:“婶婶,婶婶,周然说话了!他说话了!”  估计是被刚才醒了有昏睡过去的我打击了,张小桐喊了几声才有人从外屋进来。看见这几个人,我不禁鼻子一酸,除了父母,还有几个叔伯婶娘之类的亲戚,这些人关系最好的也有快三年不见了。小孩子泪腺不受控制,我的眼泪一滴一滴下来了,朝爸妈招了招手:“爸爸……妈妈……”  我说话晚,三岁多才学会说话,我看张小桐此刻的年纪,推断我自己也就是不到三岁,张小桐不到七岁。  我一张嘴,父母马上高兴得有点找不着北了。自小学不会说话,不知道多少人背地里说过这孩子笨。我大概能理解我上一辈人的想法,他们不怕自己吃苦,就怕被人说来说去没有面子,我这一叫,面子有了,两口子自然高兴。  只是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我知道自己确实不是发白日梦或是高烧,是真的重新回到了小时候。如果我现在不到三岁,那现在就应该是1986年前后。我生于1983年10月,97年退的学。离开学校时只有15岁不到。  心下一算,更觉得乱了,我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面对眼前这些人。虽然有一些亲人久别的感动,却不得不打起精神继续叫爸爸妈妈,惹得周围一群长辈一起“欣慰”地笑起来。目光一个个扫过,这些人当中大部分人在我最潦倒的时刻没给过我什么帮助,我很感谢他们的“慈祥”。  一群人逗过一阵后也就觉得不那么新鲜了,也到了吃饭时间,大人们出去喝酒庆祝孩子说话,我留在里屋喝熬好的奶粉。三岁已经没有母乳可喝,我这几年在外面喝的也都是所谓的纯牛奶,水和奶的比重可能连1:7都不到,忽然喝到很正宗的皖达山奶粉,居然觉得味道很好。张小桐瞪大眼睛看着我把牛奶喝完还在喊饿,只好去外面给我夹了些菜,弄了一碗稀饭,喂我吃下去。  我也是饿得够呛,稀里哗啦吃完东西,用手抹抹嘴,开始倒下装睡。  装睡只是为了不让人打扰我,我需要时间,需要思考。  很显然,我现在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回到了自己近三岁时的过去,还不是什么时间倒流,就是自己忽然回来了。思想和意识还都在,只是身体变成幼儿状态。就好像打电子游戏所谓的LOAD,自己已经知道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一切,却不得不重来一次。  我想起自己想写的一个故事,这种情况不是很相似吗?智力和经验还都在,只有肉体要重新来过。  邵科对此的评价是:对其他人太不公平。因为这句评价,这个故事我迟迟没有动笔。  现在我却成了故事的主角。  这还真让人头疼啊……  一连几天过去,我每天喝牛奶吃稀饭,倒也习惯了。自己在外面扑腾这么多年,很少有机会能这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觉得不自由有点郁闷之外,感觉相当不错。而且张小桐还没开始上学,几乎每天都来逗我玩。我跟张小桐以前本来就比较谈得来,对她倒没什么反感,也就由着她每天对我捏来捏去……  其实这几天我只是在思考,每天太多的时间给我思考,除了装咿咿呀呀面对那些长辈们的关怀之外,大多数时间我可以安静地考虑自己的问题。我到底该怎么办?  最先几天,我想到的是那些一起走过每一年,在各个阶段遇到的朋友们。  先是我15岁之后遇到的那些朋友,那些在我艰难度日时相处的,不图利不求财的哥们儿们。  然后是我15岁之前,学校里脾气相投的同学。  这些人一个一个从我眼前晃过,我知道自己如果选择另一种人生,将与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擦肩而过。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自己如今的人生很不满意,我希望有机会重来。只是机会一旦放到面前,我竟然开始犹豫。  想到这些朋友,这些往事。想到打架、廉价烧烤、足球、啤酒、摇滚乐、漫画,想到穷困,想到艰难。  我什么都想过了,还是做不了决定。  第十三天,我吃完饭又在想以前的朋友,不知道他们听说我死了或是失踪会有什么表情,不知道数年没联络的父母听说会有什表情。我正想着,一把幽怨的二胡声慢悠悠传进来,我从窗户口往外看,看见一个没有双腿的老头坐在一块有四个轱辘的平板上,显然是个讨饭的。正在陪我玩的张小桐看见这样一个身畸形的残疾人,吓得尖叫了一声。  出于多年来的习惯反应,我低头抓起床边几张给我和张小桐买冰棍的毛票,递给张小桐,对她说:“给他。”  张小桐听见我吐字清晰地命令她,立刻比第一次见残疾人更吃惊。  我有点不耐烦地把钱按在她手里:“跟你说了,拿给他。”  大概从来没人这么跟她说过话,张小桐很顺从地把钱拿出去给乞丐了。我看着乞丐满意地离开,心里有点高兴。  门口的乞丐转身艰难挪开木板,我站在窗口静静看着,慢慢知道了,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  
  眼前当务之急是稳住张小桐,要是连一个七岁不到的女孩我都搞不定,还不如死了算了。  我等张小桐回来,直接用流利的家乡话问她:“你很奇怪?”  张小桐点点头。  我看着张小桐的眼睛,直截了当地说:“你不跟大人说今天的事,我给你讲100个故事。”开玩笑,我当然知道自己表姐小时候喜欢什么。  张小桐没说话,我继续说:“我可以先给你讲一个故事,你觉得好听咱们就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听说立刻有故事听,张小桐连忙把头点的如小鸡啄米。  我知道张小桐胆子小,故意挑了一个区希柯克的短篇恐怖故事给她讲。我毕竟曾经在顾问公司长期工作过,给小姑娘讲一个吓人又好听的故事总还能顺利完成任务。等我讲完,张小桐眼睛瞪得大大的,呼吸急促,一副被吓坏的可爱样。  “怎么样?还想不想听?”  张小桐摇摇头,又点点头。  我笑了,幸好有短故事,给别人看见一个三岁小孩在那对着一个七岁的小女孩绘声绘色讲故事,非吓着不可。  既然张小桐已经知道了我会讲故事,不妨再利用她一下,我让她给我偷偷带一些书来看,最先让她给我拿的,是一部叫《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的书。  2001年还是2002年春节,我送当时的女朋友生日礼物,她就是问我要一套完整的《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当时我还嘲笑她,后来把买到手的书翻了一遍,才汗颜地发现,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内容我根本不知道,还有百分之十知道也是错的。  女朋友当时对我说:“我们长大之后,总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没有用,其实不是没用,是因为你所学太少,根本想不到在哪里该用什么。”  虽然我们分手了,这句话我时刻铭记在心。  张小桐家境很好,《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不仅有80年代版,还有一套50年代版。她分四次给我把两套拿来,作为交换,我给他讲了半个江户川乱步的推理小说,至于另外半个,我学说评书的卖了个乖,云:“且听下回分解。”其实主要是我怕自己记得的故事太少不够讲,说不定哪天没故事了这小姑奶奶就把我给卖了。  拿到《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之后,我才发现一件更让人惊异的事。  其实这件事我早就应该发现,可能是自己变成小孩之后反应也退化了,竟然没察觉给张小桐讲的两次故事里几乎是一字不差复述原文,甚至连标点符号都历历在目。  ——我怎么可能有这种记忆力?  你大爷的……我飞速翻完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发现自己不仅有了过目不忘的本事,连以前那些隐隐约约的记忆也都清晰锐化了。  把书一堆,我看着天花板发呆。  我他妈还是人么?  借着张小桐教我认字的借口,我看完了张小桐家的全部藏书。其中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84年版》、《中国古典文学分类集成》、《二十四史》、《世界名著翻译集》等等。我仗着自己年纪小,每天在张小桐带来的书上爬来爬去,弄得家里人都说周然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读书的料,现在就天天拿书玩了……  随后,邻居老太太华丽地登场,建议我改名为周行文,家庭内部投票表决通过。  80年代能看的东西总还是有限,也没有宽带网有线电视这些东西,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看自己能看得到的东西。张小桐沾了我的光,参加名牌小学的入学考试被老师喜欢得像个宝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就进了最好的小学。  张小桐的父母我得叫小姨和小姨父,这两人常年在外跑供销,白天就把张小桐放在和大伯二伯同住的老房子这边,晚上回去跟她奶奶一起住。这次张小桐拿下本市最好小学的入场券,两口子高兴得跟什么似的,请家里人吃了数天饭。我就纳闷,才八十年代中,这两人怎么就这么有钱呢?  守着有钱人的独生女,我想看书也方便许多。经过一段时间喉,张小桐对我开始完全信任,毕竟她发现只要跟我聊天就能听到有趣的故事,学习成绩也大步流星奔小康。这丫头越发和我形影不离,除了上学和回家睡觉,几乎都在围着我转。大人们经常对小姨和小姨父打趣:“你家小桐干脆许给行文算了。”  我早就吩咐张小桐,听到这种话立刻装傻。  不过我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戏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