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per、无视全区还在玩吗?只好怀恋恋那时候的感觉,激情无限。

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台五传奇(民间纪实文学)台见新 王泮政&
& 百度百科:台五() 原名台福先。山东大鼓艺人,诸城人。12岁拜师习唱东路大鼓,15岁出徒,18岁已唱红家乡。20岁时进青岛演唱一举成名,而后曾到济南、烟台、徐州、沈阳、北京、太原、开封、南京等城市说书。唱腔高亢有力,婉转流畅,风度清雅,口齿利落。擅长演唱《金鞭记》《响马传》《包公案》《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
&清朝光绪年春日,从沈阳一说书场里飘出了一段韵味别致的唱腔:“五龙河源于九龙山,五龙河上源有一河岔叫撒牛涧。有一种窝兰鸟飞越撒牛涧,刚飞到中间下了一个蛋,那个蛋滴溜溜的往下转,未到涧底边,竟孵出了一只小鸟叫尖尖,你说撒牛涧有多深多宽。”这是一个运用夸张艺术手法赞美家乡五龙河又宽又长的段子,所唱者为何剧种?说唱者是何人?这段唱腔就是有名的地方戏诸城大鼓,说唱者就是诸城大鼓的开山鼻祖――一代宗师台五。
记力神奇,结缘大鼓书&
清末民初,东口大鼓盛行。那时诸城大地,说书之风盛行。人们田间劳作之余,茶足饭饱之后,仨一堆,俩一簇,评论的全是大鼓书。尤其是冬闲无事,昏暗的油灯下,说书人盘坐在炕头上,说的是绘声绘色,神采飞扬;听书人或坐或卧,围在一旁,一个个神情肃然,屏气敛声。当说到伤心之处,在场的无不落泪抽噎,唏嘘感叹!说到那高兴之处,一个个手舞足蹈,拍手叫好。月落星斜,雄鸡报晓,听书人毫无倦意,如痴如醉。如此巨大魅力的大鼓书广泛传播,台五,功不可没。
台五,诸城市百尺河镇台家大村人。东口大鼓(诸城大鼓的前身)艺术的集大成者,世称“说书匠”。他身材魁梧,高达一米八左右,浓眉大眼,双目炯炯有神,白净脸,耳大面方,宽肩蜂腰,一表人材。
&&& 台五,兄弟二人,行二,家中只有河边几亩薄田,因而家境贫寒,没能走进学堂读书学习。但是他天资聪颖,自幼喜欢听书。八岁开始去村北的岳沟集市听书。岳沟村地处诸城、高密、胶州三县交汇地界,古时有条官路从岳沟村中央经过,是诸城东北乡通向胶州、青岛的必由之路,这里又是诸城东北乡最大的一个村落,初五逢十为集市日。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便利,每逢集日,七匠八作,三教九流都前来赶集,多达万人。那时东口大鼓盛行,集市的东北角,官路南侧,经常有说书艺人撂场子,多达五、六处。说书艺人中有一位高手王豪增老先生,五十上下年纪,他也经常开此说书,而台五每场必听。时间久了,王师傅便喜欢上了这个非常精神的毛头小伙。一日王师傅对台五说:“喂,小家伙,你每集都来听书,你都听到了些啥?”台五说:“师傅,您说的书我都听会了。”王师傅先是一惊,随后哈哈大笑:“听会了?你能把今上午我说的书背一遍我听吗?”台五小钢炮似的说:“好”。随后竟然拉开架势,将王师傅说的《响马传》一板一眼的说了一遍,主要故事情节一个不落,王师傅暗暗称奇,原本以为小孩子说笑而已,哪承想,自己走南闯北几十年,大鼓书说了无数场,从未见过如此有天赋孩童,天然一个说书的好料,自己多年来收个徒弟传承技艺的愿望陡然出现了曙光。王师傅决定收台五为徒,登门与台五父母商量,台五拜师学艺,当年只有十二岁,从此跟着师傅浪迹江湖。一去三年,三年后艺满出徒。那时有个规矩,徒弟学艺期满需报师恩一年。台五为感谢师傅的知遇之恩,整整报恩三年,十八岁那年台五才自立门户,开始了大鼓演艺生涯。
集市说书,炕头说书,被达官贵人邀请到厅房说书,是台五说书的主要场地。说书之前,台五将台上放好木制三角支架,支架上放一小扁鼓,右手执一鼓槌,左手夹一双俗称月牙板的钢板,这便是他说书的全部道具。说唱前,先叮叮当当来一通打击乐,吆喝上一段开场白,再唱一俗称卖片的小段子招徕听众,最后才转入正书。
民间盛传,台五说书闻达三里,实不为过。他演唱《双凤告》,说到小女子为父伸冤,到济南府告状,途中遭到贪官豪绅的迫害与追杀,万般无奈,发出悲怆的呼喊,叫了一声“天哪!”凄惨惨声如惊雷,好似九霄深处猛然间一颗炸雷,令人撕肝裂肺,痛不欲生;然后来了个九十度直转弯,喊了一声“地啊!”悲切切细若游丝,好似从地层深处发出的呻吟声,让人毛骨悚然,浑身战栗不已。猛然间又似山崩地裂,黄河决堤。“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条丝绦挂东南,一腔冤魂直冲九霄殿。”
&&& 台五经常演奏《黑驴段》、《蚂蚱段》、《群英会》、《单刀赴会》、《罗成问卦》等大小段子二百多个,说的长篇大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回龙传》、《响马传》、《施公案》等一百多部。台五说书,口齿清楚,干脆利落,声若洪钟,唱腔高亢圆润,优美悠扬,月牙板像黏在手上一样灵活自如,打的特别响,他的口技表演特别高超,模拟各种唱腔,声音惟妙惟肖,一招一式都恰到好处,集说、唱、演、奏、评于一身,精、神、气为一体,台五大鼓书令人叹为观止。
闯荡世界, 一炮红岛城
二十岁那年,台五打点说书的行囊,闯荡世界。第一站,他先择了青岛。蓝天、碧水、红楼,青岛风情万种,景色怡人。初次走出乡村的台五,一个人行走青岛,茫茫人海,举目无亲,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海岸上的一粒沙 ,望着红男绿女穿行在大街小巷的繁华城市,想到自己唯一的资本是大鼓书,胸腔中涌动着一股就要爆裂的激情。
青岛,劈柴院。
那时的青岛劈柴院,是青岛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和天津路合围成的街坊,叫江宁路,成“人”字形,唯一的一幢二层小楼呈现出都市气息。劈柴院实际上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大杂院,有二十几个院子,这里说书的、唱戏的、玩杂耍的,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规模大一点的就围起一个院子,搭一座棚子,规模小一点的就露天撂场子。最著名的是劈柴院说书场,场主是一位二十五六岁的俏丽女大鼓艺人,以唱东口大鼓为主,在青岛演艺界非常有名。台五初来乍到,本想投靠场主混口饭吃,谁料,女场主见他是一乡巴佬,打心里瞧不起他,竟一口回绝,把台五赶出了劈柴院。
道有道法,行有行规。说书行自然也有个规矩,为了彼此能吃上碗饭,当一人撂场子,另一人只要把鼓架子移动一下,然后帮着收赏钱,等收场后,说书的收入就要俩人平分。如今女场主不但坏了规矩,而且当众羞辱了他,“士可杀不可辱。”年少气盛的台五,立马在场外支起了鼓架,摆下了擂台,艺高人胆大,他要与那傲慢的女人决一雌雄。一通响亮的鼓板,就惊动了场子听书的人,一个开场白就令人耳目一新,不一会就聚拢了一大堆人。
面对眼前这群热心的听众,台五热血沸腾,运足气力,拿出看家本领,高声唱到:“我尊了一声众位明公,初来乍到,人地两生,你不嫌我笨嘴拙腮嗓门大呀,听我说上一段中还是不中?你要听文来要听武,要听奸来要听忠。要听文的是《施公案》,要听武的是《梁山兵》;要听奸来我把那秦丞相骂,要听忠来说的是杨令公;半文半武拿国泰,刘大人私访下了山东。我有心从那头上说,何时说到热闹中,我有心从那尾上说,书到临尾渐渐松;我有心从那中间说,两头显下两个大窟窿,我有心把那窟窿堵,又怕滤挡磺濉@贤纷影妒┕浮罚咸苄郑∏嗄臧ù蠼悖蠊肱∠喙『⒆影锖镒颖L粕ト【N乙蝗四殉瓢偃艘猓欢虑侥训舶嗣娣纭3∽幽谡怠妒┕浮罚潘盗税敫霰荆褂心前氡荆姑焕套盘D愕男募蔽易炜欤冒骞恼榉纭!碧ㄎ甯找煌6伲∠绿诒闫肷泻茫嗽骄墼蕉啵ㄎ宄蹲派っ旁匠粼酱螅樾饕苍郊ぐ海涣眨∪ 督鸨藜恰贰断炻泶贰栋浮贰度菀濉贰端按返染涠温溲莩S采陌殉∧诘奶谌斯矗娑匝矍暗恼飧稣笫疲裨撼∧诘呐≈魃盗搜郏蠡谧约河醒鄄皇短┥剑较吕镎业教ㄎ澹饫竦狼福拾菹路纾哟俗鹛ㄎ逦Ω担蚕宕蠊氖乱担ㄎ逶谇嗟阂慌谧吆臁
自此,青岛俏丽姑娘搭台,台五作主角唱戏,他俩将东口大鼓演绎得活龙活现、满城风雨。台五说书,书目多,说、唱、评、表样样精通,台五说书场,天天顾客盈门,场场爆满。东口大鼓,一时风靡岛城。
一年之后,台五决定到各大城市转转,博采众家之长,弘扬大鼓文化,先后辗转于济南、北平、沈阳,转道返回离家很近的烟台等地。这时也是台五大鼓艺术日臻成熟的时期。
清代刘鹗曾在《老残游记》一书中,对济南府白妞高超的说书演技做了出神入化的描述。那时济南有二十多处说书场,明湖居白妞黑妞说书场最为有名。白妞名叫王小玉,山东郓城人,生于1867年,自幼习梨花大鼓,二十岁来到济南演唱,红遍济南府。原来梨花大鼓与东口大鼓同脉同源。台五慕名从青岛赶到济南,与白妞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同台献艺,技艺大增。这一时期台五学会了用三弦伴奏,丰富了自己的唱腔技法。
有道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艺无止境。台五经天津去北平,在北平参观了故宫,游览了长城,眼界大开。他在天桥撂过场子,与京城艺人切磋技艺,天桥艺人的各种演技,使他受益匪浅。这时期他吸取了京韵大鼓的圆润,还学会了口技表演。为了不负北京之行,他给京城老少演唱了一曲《话说白龙山》,把家乡的白龙山说唱成了一座道教之山,佛教圣地,兵山和药山。从此,京城里的达官贵人、满清的遗老遗少知道了诸城有座圣山――白龙山。
之后,台五从北京又去了沈阳 ,在沈阳期间,台五演唱了家乡的《九龙山》,这一时期他接触了东北二人转,对二人转粗犷刚健的唱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学会了二人转的插科打诨。
烟台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更是给年轻的台五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在这里,他一面将东口大鼓艺术发扬光大,一面收获了爱情。从沈阳经大连乘船来到烟台。白天他撂场子说书演唱,夜里被达官贵人请去厅房说书。这期间,有一位特殊的千金小姐,成了他忠实的听众,每当台五说书时,她总是给他端茶倒水、递毛巾,台五说书,她天天必到,场场不落,以至于引起了听众的关注。原来,这位小姐是烟台一位资本家的千金,为台五的大鼓书所迷,后来干脆多次将台五请到自家的厅房说书,那位千金小姐越听越爱听,越听越着迷,大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加之台五身强力壮,白净面皮,高大帅气,日久天长,浓情似火,深深地爱上了台五。那千金小姐,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一头乌亮飘逸长发,一对丹凤眼,两道月牙眉,灵巧的鼻子下一张樱桃小嘴,笑口常开,月朦胧鸟朦胧,矜持下难掩万种风情,人见人爱,人见人馋,台五自然也是求之不得。那姑娘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依然与台五结为连理,后来成为台五大鼓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艺臻化境,鼓书响江南
多数从事说唱艺术的艺人们,能将原有的脚本,一气呵成,照本宣科下来,已是难得,台五说书,为增强艺术效果,不是机械刻板的记忆书中内容,而是根据情节安排和现场情景的需要,随时合理改编故事情节,构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也是台五大鼓艺术永葆青春的根本所在。有个《黑驴段》,本来是通过士子在大路上看见驮着美貌女子的一头黑驴,来夸赞\驴之美,渲染映衬美女之。可是台五别出心裁,他尽情发挥,把美女回家的情形又夸赞了一番,“黑黑的布瓦,黑黝黝的窗,朱漆大门旁还蹲着一只黑汪汪,黑黑的锅底,黑黑的房,土炕上还趴着一只墨黑墨黑的狸猫懒洋洋。”说书人已成为本领特强的编书人,这时台五的说书生涯已臻化境。
有一次,台五让他的徒弟刘三嘎说唱一段员外郎,正迈步走进厅房,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从此岔开什么时间员外郎才能进厅房。刘三嘎抖擞精神,使出浑身解数,七天之后才让员外郎进了厅房。说完,刘三嘎洋洋自得,双目平视,面向台五,等待着他老人家的夸奖。不料,台五上来就是一顿抢白:“这样说书,说书的岂不是要饿死吗?”他说,“说书人不要拘泥于传统段子,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于平淡之处说起伏,于险峻之处说平坦。”随后,他接过徒弟的话茬,一连又说了半个月,员外郎还是没能够进得厅房。
日月如梭,台五已到而立之年,其时他的大鼓说唱艺术日臻成熟。这期间,他要去江南闯荡,将自己热爱的大鼓艺术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携妻先后进入了苏州、扬州、南京、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
苏州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江南名城,吸引着多少南来北往的钟情游客,台五为游人如织的锦绣江南所倾倒,他选定人群密集的开阔广场,支起鼓架,摆开阵势,高歌一曲,看客云集,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了大鼓书的说唱艺术之中,尽情的演绎着大鼓书的艺术魅力。一日,台五说唱《绣鞋记》。书中那位大家闺秀,身量高挑,体格风骚,身穿红褂绿裤,三寸金莲的小脚上蹬一双红缎子绣花鞋,这时正在追赶着一个入室偷鸡摸狗的小毛贼,小毛贼见有人发现,抱头鼠窜,只见那女子一个箭步飞出厅堂,大喊一声:“看你哪里逃?”说时迟,那时快,紧接着,“嗖”的一声,一只红缎子绣花鞋飞上了天空。此时,那小毛贼吓得腿酸脚软,一地鸡毛,直喊“饶命。”“如果这只绣花鞋落下来的话,一场灾难可就来了。”台五卖了个关子。此时已经入迷的听书人觉得故事生动有趣、新鲜,都急着听听那只绣花鞋落下来到底会有什么“灾难。”可是,台五岔开说去,一连说了半个月,绣花鞋就是没有落下来。在杭州,台五瞻仰了岳飞墓,拉开鼓架,在墓前歌唱鄂王,岳飞的忠,秦桧的奸,台五说的是泾渭分明,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显露了一代宗师的巨大魅力。台五说书的高超艺术本领轰动了天堂之城。
南京城里,台五徜徉在紫金山,上海滩内,黄浦江畔,台五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一曲《群英会》,夸尽了江南众好汉,台五由此被南京热情的听众再三挽留待了一年。之后台五在黄浦江畔设馆,安营扎寨,演绎梁山好汉的英雄乐章。
已届不惑之年的台五,从风光旖旎的江南转战中原,一路风尘,进徐州、到开封、赴洛阳、下西安,将诸城大鼓唱遍神州大地,大江南北。在徐州,台五演唱了《罗成大破孟州》,场场爆满,引起巨大轰动。台五演出的巨大成功,震动了来郑州办事的开封府官员,官大人出面邀请他到开封府演出,一到开封府,台五就被开封盘鼓刚健、勇猛威武的特点深深地吸引了,一边演唱,一边学习,把盘鼓刚健、勇猛威武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了自己的演唱艺术之中。
后来经洛阳去了长安。古都长安,是台五梦寐以求的地方,这座盛唐时期的皇都,给了台五多少期盼,他抖擞精神,向皇都遗民演唱了他最拿手的一部长篇大书《隋唐英雄传》。
九曲回转济南府,他重返明湖居说书场,此时,白妞、黑妞已不知去向。台五深感悲哀,说唱一曲了《大闹棘子楼》,让济南的听众成了丈二和尚。有人问这是哪部书上哪一回、哪一段。台五微笑着说:“两只家雀”。原来台五故地重游,看到棘子从中两只家雀,一会儿争吵,一会儿叮啄,飞上飞下,他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感叹大鼓艺人的处境,就像鸟儿一样过了今天不知道明晨将漂向何方。
从济南回家,经过潍县,小憩了几日,台五说了一部《回龙传》。一个穿绸缎的阔人,场场必听,一天,一出手赏了二十吊钱。台五忙躬身道谢:岂敢岂敢,过奖过奖。那人说:“《回龙传》我听了有几十回,从来没人说的比你干脆利落、耐听。”
台五一生痴迷大鼓艺术,以炉火纯青的演技水平,给大江南北的广大群众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六十岁以后,由于战乱,台五再也没有外出,他在家乡一带一边说书,一边授徒。战乱时期,他目睹了日本鬼子和汉奸的烧杀抢掠,亲眼看见了我看抗日健儿英勇杀敌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他一面演唱忠烈传,一面作着抗日宣传。在家乡村西有一九层炮楼,常住汉奸二十多个,汉奸多次请台五去说书,台五每次都给予坚决拒绝,表现了一个民间艺人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
1948年,传奇台五――一代大鼓表演艺术家永远合上了他那张专为说唱大鼓而生的嘴巴,享年76岁。
阅读数[4544]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作家布赫及其佳作齐巴托
布赫同志是我国老一辈的革命家,他长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职务,兼任文艺界、文化界、宣传界等专业部门的领导,并长期坚持写作,发表出版了剧本、诗词和文艺评论等大量的文学著作。在
文化艺术界,他1946年毕业于延安民族学院后,历任内蒙古自治学院中学部副主任,内蒙古文工团团长,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及内蒙古自治区
文联主席,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文委书记、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文联委员。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剧本《慰问袋》、《再不
受骗》、《王文焕》、《乌力吉的生日》、《海棠》,《布赫诗集》,《文化工作漫谈》等。1926年3月生,又名云曙光,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蒙古族。父亲:乌兰夫。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参加工作,延安大学民族学院毕业,大学文化。 1939
年13岁时布赫去延安参加革命,至1946年在延安陕北公学、延安民族学院、延安大学民族学院学习,同时积极参与延安革命新歌剧创作演出活动,也曾亲自演
出过剧目。1946年他20岁回到家乡,多年担任内蒙古文化界的领导工作。1946年至1954年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组织部干事,内蒙古自治学院中学
部副主任兼政治部教员,内蒙古文工团副团长、党支部书记、团长。
1954年至1974年任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党组书记兼自治区文联主席,
中苏友协内蒙古分会秘书长,自治区党委代常委,自治区文委党委代书记、主任。1974年至1978年任中共包头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自治区党委宣传
部副部长、部长。1978年至1981年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国家民委副主任,呼和浩特市委第一书记、市长、警备区第一政委。1982年至1993年
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副书记。1983年至1993年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1987年出版的《布赫诗文集》,是当代蒙古族作家布赫同志
40年文学创作的结晶。这些诗文,以其纤巧、洗炼、素朴的风格,艺术地再现了内蒙古40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勃发的时代风貌,表现了
作者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对革命赤诚的情感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布赫诗文集》分三辑,编选了布赫同志诗词50余首,散文、随笔、游记6篇,剧本
6部。作者这些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用感情和热血浇灌的艺术之花,既是时代生活的艺术记录,也是他自己“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表现了宽宏的意绪和深邃的理
趣。这里有对延安战斗生活的深情追念,有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呐喊,有遥寄人民志愿军的慰问袋,有赞颂科尔沁、乌兰察布、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和大
兴安岭的歌,有吟诵花的原野、秀美城镇、卓资元宵和郊外风采的诗,更有改革开放年代的“西赋”“东吟”。
要想成为真正的诗人,就应该象诗一样地生
活,具有象诗一样的心灵和境界。“在构成真正诗人的许多必要条件中,当代性应具其首。诗人比任何人都更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诗人布赫正是具备这种鲜明
的当代性的。l3岁就投奔延安的布赫,亲耳听过毛主席作报告,亲眼见过朱总司令淌过延河。并在16岁那年,在延安的山里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经历本身
就是诗就是歌。在革命圣地受过洗礼的布赫,数十年如一日站在时代的潮头,对革命对人民一片赤诚,一腔热血。在团结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汗漫青山,
遍游草原。与此同时,他的诗情也象涌出地脉的泉流一样不断喷发而出。“我是1939年到延安的……这里天空晴朗,河水清澈,人民和睦,军民一家,到处呈现
一派团结战斗的景象”.“过去想到这个名字,就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希望;今天想到这个名字,胸中便充满对那火热的斗争生活的回想,为我们进行新的长征
增添力量”。这是散文《延河水滋育我们成长》中的话语。这些语句是素朴的,却是耐人寻味的素朴;这些语句是单纯的,但这是从绚烂复杂中探求出的单纯;这些
语句是平淡的,可他是从血与火的生活中提炼出的平淡。这里的每句话都是作者“心里要说的,而不是可说可不说的话”。再如诗作《前进,同志们》,散文《民族
团结的摇篮》,剧作《慰问袋》都表现了这佯的风格、深蕴和力量。
布赫同志童年时期就酷爱文学,在诗乡歌海的内蒙古,受过民族民间文学的熏陶,以后
又对蒙古族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作过系统的考察和学习。在陕北公学和延安民族学院学习期间及以后的领导工作之暇,他认真地阅读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他尤为
喜爱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外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雪莱、普希金和泰戈尔等人的诗、鲁迅、高尔基、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大师的作品,等等。这些作家
和作品的现实主义营养,滋补了布赫的文思,为他的诗文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另一方面,在内蒙古大草原大青山下度过童年的布赫,具有蒙古民族典型的质朴敦
厚的特点,世远年湮,人格依旧。尽管经历了革命岁月的风风雨雨,担任过各种党政职务,布赫始终保持着这一鲜明的特质,同时突出地显现在他的诗文创作中。因
而,布赫的诗作,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又有蒙古族民歌的洒脱自由,善于表达新时代的思想感情。讲洗炼,则“如矿出金,如铅出银”,如《通辽县春播》
中:“碧水落雁初春,漫步田间小径,风和日丽鸟鸣。农家播种,人欢马嘶鞭声。”再如《杭锦旗阿尔色楞图苏木》中:“蓬草嫩,沙柳青,条条长缨缚苍龙。点点
养鱼池,片片草库伦;退耕还牧见效快,门前常闻喜鹊声”;讲清新,则“神出古异,为不可收”,如《镶黄旗》中:“可汗城墟菅草青,烽火台边建高棚;巧手重
把山河绣,今日草原万象新”;讲纤,则“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樱花的国度,友谊的海洋》中:“裂石巨响举银鹏,乘风直上天九重。千顷沧溟泛雪浪,
万里碧空弄巧云”。
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它与任何使人的心灵感到快乐或痛苦的事物有关。它以人们的胸怀和事物为归宿。”抗日战争的烽火,解
放战争的炮声,抗美援朝的波涛,改革开放的浪潮,郡曾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弹奏出战斗的歌,美妙的曲。另一方面,一.人一事总关情,作者对革命战友,对文艺
界的同志,对所有同志和朋友都怀有真挚感情和温厚的善意。文艺战士乌尼逝世了,他撰写了情深意惋的悼文;工程师李金波激流勇进,在四化建设中成绩卓越,被
他热情地赞誉为“勇挑重担的人”;他怀着敬意称颂老同志们:“四十年前事戎轩,金戈铁马歼凶顽。而今华发雄心在,解甲归里荷羊铲”(《访老同志》)。古人说:“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布赫的诗文是颇具如此古风的。
1993年3月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
主编有:《民族团结教育读本》、《民族区域自治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出版有:《布赫文集》、《布赫诗集》、《布赫文艺论文集》、《诗海纪行》等。 副委员长布赫同志还专为某刊写下《我的父亲乌兰夫》一文。文章以朴实的文笔、丰厚的内容,满怀深情地回忆并总结了乌兰夫同志光辉的一生,展示了一个老革命家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和高洁的革命情操。据新华社报道,经过精心编辑的《布赫文丛》,于2004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布赫文丛》收入了布赫同志自1979年至2003年间各类书稿、信件及所创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等共13卷,总计250万字。其中,政论性书稿400篇,诗词700首,书法作品108幅。《布
赫文丛》系统地记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深刻地总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同时,
《布赫文丛》也记述了布赫同志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思想、探索和工作情况。第一个时期,指文革后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3年,布赫
同志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工作时期。第二个时期,从1983年至1993年,布赫同志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时期。第三个时期,从
1993年至今,重点是1993年至2003年布赫同志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时期。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 第四版):本报北京4月12日讯 记者杨鸥报道:由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布赫诗歌研讨会今天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布赫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曾先后出版了《布赫文集》、《布赫诗集》、《布赫文艺论文集》、《诗海纪行》等著作。长期的革命生涯,铸造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品格,也直接影响着他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他
用发自肺腑的诚挚情感,歌颂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亲密关系,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赞美祖国的繁荣发展,用昂扬激奋的笔触反映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这次由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布赫诗集》(修订本),收录了布赫从1947年到2003年创作的诗歌,集中体现了他多年来的诗歌成就。
研讨会上,与会者对布赫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布赫诗集》(修订本)是布赫同志一生诗词创作50年的总结。作为诗人的布赫,是
一位热爱生活,富有激情,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耕耘者.几十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诗文.2004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布赫诗集&,汇集选编了诗人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诗人心血的结晶,展示了作者内心境界,既有历史的凝重感,又有鲜活生动的时
代气息.正如赵朴初在其序中所言:"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对祖国满腔热血,对人民一片赤诚,又总把战斗和工作中的思想感触,化作涌泉般的诗情."这些诗
作不论从思想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看,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作家的布赫,他一生所创作的纯文学作品主要是剧本、散文和诗歌。
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张家口市成立,1947年我国第一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乌兰浩特市成立(不久自治区首府迁至张家口)。随着我国民族
区域自治运动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蒙古民族文艺创作事业也逐渐走向正规,日,内蒙古第一个专业文艺团体――内蒙古文工团在张家口正式成立。
在专业演出团体的推动下,蒙古族戏剧创作也空前繁荣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创作演出的各种剧本不下30个,影响较大并留存下来的就有布赫的秧歌剧《送公
粮》,描写一对青年夫妇连夜挑选上好的粮食缴送公粮支援前线的模范行为,形式很像延安剧目《兄弟开荒》,结构紧凑,唱词活泼,风格清新刚健。1950年布
赫发表了小歌剧《慰问袋》。这个剧本集中地表达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蒙古族人民对志愿军的歌颂与热爱,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渴望世界和平的美好愿
望。同年,他又发表了歌剧《再不受骗》,提醒人们要时刻提高革命警惕性,保卫胜利果实。1951年,布赫创作话剧《一袋面》,作品鞭挞了建国初期社会上存
在的丑恶现象,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意义。1957年创作《乌力吉的生日》,接着又发表《王文焕》和《海棠》。这三个剧本都取材于建国后蒙古族人民崭新的社
会生活。其中《乌力吉的生日》很有影响。他以乌力吉的生日为线索,表明草原上的人民积极发展农牧业生产,建设新生活的愿望。总之,布赫的剧本创作如实地反
映了那个年代的社会实际。
布赫也创作了不少散文作品。其散文著作有《勇挑重担的人》《民族团结的摇篮》《延河水滋润我们成长》等。其中《延河水滋润我们成长》这篇优秀散文表现了作者人生抉择和理想志趣,有一种引人长久思索吟味的魅力。
此外,由于工作需要,布赫同志还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文学艺术方面的讲话和文章。这些文艺讲话和文章,不仅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研究内蒙古文学艺术发展历程,是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他的论文集《内蒙古新文艺在前进》一书于1987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布赫的诗】
布赫是继毛泽东、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之后,在领袖人物诗歌创作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又一位蒙古族著名诗人。他总结自己诗歌创作的经验时说过:“诗歌应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中国的诗人们应该向生活和人民学习,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不朽诗篇。”在
布赫的整个写作中,诗歌还是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他在内蒙古各地检查工作,到边防去慰问战士,赴国外访问,特别是他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
有机会到全国各地检查工作和指导或参观学习,都留下了不少优秀诗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文学观念也在更新变化,其内容形式和风格也在演进,就其诗
歌与其赖以生存的基础之间的关系而言,他的诗歌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
布赫,这位血管里流着革命前辈血液的诗人,曾经过戎马倥偬的战争生
活,为新中国的建立奉献过鲜血和汗水,当他与祖国共经罹难,步入新时期的时候,我们看到诗人为改革开放的现实激动的热情语言,如雷鸣电闪划过精神领域,他
的诗魂总是在为国情而奋斗,观察力、生活力总愿意贯注在祖国变化这一范畴,例如《腾飞吧,中华!》等抒情短诗:伟大祖国已拨正前进的方向,起飞的绿灯在闪闪发亮。我们肩负时代的重托,实现人民美好的理想。加快前进的步伐,共奏改革的乐章。这首诗在归趋于和增强着一个宏大的节奏,表现着觉醒了的中华各族大众,不甘落后,顽强拼搏,立誓跻身于世界舞台的雄心和气概。流贯于诗歌中的这种宏大向上的节奏力量,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不断强化和弘扬的当代意识的核心。首先指出或十分可贵的是,诗人布赫所创造的意境是多角度的,在一首《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这首诗里,作者创造了另一幅画面:野旷天涯远,日斜驼影长。黄榆疏林外,马背托夕阳。草原日欲暮,遥有笙笛响。天涯野旷,日暮斜阳,疏林斜挂,驭马驰骋,唯有北方的冬日才有此景象。它抹去了游子的感伤,却寓满醇厚的诗情。这幅明丽与粗犷交映的风景画与风俗画,具有豪放健美的色彩。在以内蒙古草原为题材的诗歌里,还有一些别致的写景诗。比如《傍晚》:夕阳挂树梢,童稚放学归。羊羔跪吮奶,人家起烟炊。再如《奈曼旗西湖》:明镜映云霓,曲树入天际。敞怀待雁来,鱼跃倒影碎。这两首诗虽然取材不同,但却像两幅具有立体感的版画,静谧、清新,具有较强烈的生活气息。诗歌着意于建造完美的意境,因而避开情感的直抒,而是用意象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写青城,即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青冢越千冬,白塔傲霜风。古城四百载,今朝正逢春。他写卓资山元宵节:元宵之夜,妲娥遨空。上下一体,烟火繁星。踩跷撑船,逗狮嬉龙。歌声迭起,锣鼓齐鸣。诗人走访了巴彦淖尔盟:千里草原乌拉特,八百平田河套川。阴山南北遍地宝,乌梁素海鲤鱼满。 戈壁红驼壮,狼山山羊肥。如今乌拉特,腊月东风吹。在锐意改革的现实进取中,诗人在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放歌,这纵情豪放的诗歌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草原所发生的历史性的改观,而且更鲜明地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审美评价。布赫的另一组抒情短诗取材于人民子弟兵,这些诗是在他不辞劳苦地看望边防战士时写的。其中包括《和林春》三首、《郊外风采、访706发射台》、《柠条自述》、《草原春雪》、《访老战士》等。其中以《柠条自述》为佼佼者:我是草原的守卫员,屹立在茫茫荒野上,干旱酷署我不怕,日光曝晒壮枝桠。 我是草原的守卫员,屹立在高高的山丘上,冰雪严寒我不怕,勃勃生机待春发。这
是一首象征诗。诗人赋予“柠条”以象征的寓意,对战士的形象和灵魂进行了构建,对战士的道德襟怀予以酣畅淋漓的弘扬,使读者不能不感到其中激扬着的英雄气
息,壮志胸怀,不能不感到其中涌动着壮丽的生命之潮。诗中回响的战士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人难以忘怀。可见,布赫往往把感性的局部认识转化为一种
具有宏观特质和总体艺术色彩的历史的把握,这在他赴二连浩特市时所写的《草原春雪》中,尤为鲜明:琼山银树千层浪,玉房霜路万重莹。不是点点牛马见,竞疑误入广寒宫。 苍穹无垠流云疾,大地茫茫紫气升。休道草原春来迟,九九过后遍地青。北
方朔漠,大雪纷飞,诗人欣喜若狂,浮想联翩。“琼山银树”、“玉房霜路”,全都是洁白晶莹的雪花所创造的奇迹,诗人精心地绘制出雪景的繁荣壮丽。这纯净的
世界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以为自己是在人间绝无的广寒宫里遨游驰骋。但这仙境仍是属于人间的。“不是点点牛马见”一句奇中生巧,静中有动,使人忘记奇寒,
内心感到喜悦和温暖。这奇绝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不仅是一首白雪的赞歌,而且是一首人的颂词,从而很自然地产生了“休道草原春来迟,
久久过后遍地青”的佳句。布赫的新时期的诗歌题材是广泛的。他的组诗《诗八首》取材于国外与祖国各地。这组诗是他率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代表团访美归途中路经香港、深圳、广州等地时写的。鸟瞰大洋一池水,长望天际云伴飞;仰卧机舱翱太空,行程一昼两万里 比比刺天楼,闪闪星火稠。太空客机过,海面彩船游……前首写出作者乘机的真实感受,后首写出纽约夜景的繁华。这是作者涉猎于异国异域风光的真切所得。因而这组诗拥有丰厚的生活根基,具备多方面的源源活水。能够在各个层次上找到自己的基点。在《旧金山会见华侨》这首诗里,作者吐露出自己的情思:饱尝万千苦,更知祖国亲。往日飘海外,犹如九秋蓬。听得乡土音,喜从眉间生。漂泊的海外游子见到祖国的亲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流,而远涉重洋的诗人也感慨万千,潸然泪下。这乡音,这乡情,蕴藏在诗的字里行间。祖国亲,儿女情,如割不断的流水,如不会失去的野火。布
赫是久经风雨的革命家,又是一位成就颇丰的知名诗人。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在繁忙政务之暇,仍然笔耕不缀,始终与诗结缘,用感情和热
血浇灌着诗歌之花,以诗人的抒情方式多侧面、多角度地描绘时代风貌,表达人民心声,讴歌历史前进,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已经
80多岁高龄的他又始终没有放下他的诗笔。长期的革命生涯,铸造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品格,也直接影响着他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他用
生动朴实的语言,赞美祖国的繁荣发展,用昂扬激奋的笔触反映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高雅的文化修养
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布赫的诗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风格,既挥洒着蒙古族民歌的素朴、奔放、绵长,又体现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情境、意象、韵律,表现
了高雅的文学品位和丰富的文化含量。布赫又酷爱书法艺术。闲暇挥毫,坚持数年。在全国,尤其在内蒙古各地随处可见他行笔苍劲、布势宏伟的正楷书体墨宝。总之,以上是作为国家领导人布赫的另一个生活侧面,即其艺术人生。
阅读数[4189]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怀恋的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