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封地怎么弄三阳公封地在什么地方

春节家国天下情——邴正
编辑:张桂鸣
[导读]春节年年过,意义不寻常。一个节日是一种民俗,民俗后面凝聚着历史与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世世代代把这种家国天下情承传下去,发扬光大。
春节家国天下情
春节年年过,意义不寻常。一个节日是一种民俗,民俗后面凝聚着历史与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世世代代把这种家国天下情承传下去,发扬光大。
前不久,社会上发生过教科书删减古诗的争议。我认为删不得,因为中国人不学古诗,说不好中国话。比如,春节将至,中国人会想什么?会怎么说?差不多受过一点教育的人,就会不假思索,信手拈来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春节,中国大地上就展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和流动&&春运大军。学生要回家,农民工要返乡,年轻人要挈妇将雏看望父母。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春节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于是,工农红军只长征过一次,而许多中国人一年一度地走上长征的道路。红军长征的目标是北上抗日,而普通人长征的目标是回家过春节。红军长征的路线和方向是北上,而普通人长征的路线和方向由家决定,家在哪里,方向就在哪里。
透过春节,我们可以看到,过节实际上是在过家。家在中国人心中,具有永恒的位置。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由己推家,由家推国,由国推及天下的理解社会的路径与逻辑。中华民族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其特点就是&家族文化&。中国有一个词就是&国家&。&国&就是&家&,&家&就是&国&,这是一体化的。在传统中国,总理叫宰相。宰,就是家族祭祖仪式的主持人,也是负责祭祖时杀牛宰羊的大厨师。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足见众口难调,厨师很不好当。行政长官叫父母官,陌生人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总之就是用亲属称谓代替社交称谓。原因就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就是家庭。家庭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里。成语说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不成家就立不了业,不成家在社会上就身份模糊,没有信用。
在中国,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最后不要没有家。《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从石头中诞生的神猴,无父无母,当然没有家,也就了无牵挂,无拘无束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诸神拿他没办法,最后被如来佛压到五行山下。观世音帮孙悟空拜唐僧为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孙悟空从此有了家。取经的孙悟空与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最大的区别在于有家和没家。没家的孙悟空为所欲为,天马行空。
有家的孙悟空不听话,唐僧就念紧箍咒。唐僧一被妖精捉去,孙悟空就不得不上天入地,求爷爷告奶奶,拉关系走后门,成为凡夫俗子一个。读了《西游记》,你就懂得了人为什么成佛必须出家。在家是凡人,有七情六欲,有牵有挂。出家是入佛,斩断七情六欲,无牵无挂。
中国人正在走向现代化,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社会流动和人口迁徙越来越频繁。但是,一过春节,人们就会显示出中国人的真正本色,从四面八方赶路回家,陪父母过年。家是中国人的出发点。人们在家中诞生,在家中成长,从家出发去他乡求学、工作。家又是中国人的归宿。人们常说,男儿立志出乡关,报答国家哪肯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但人们也常说,儿行千里必归家,叶落归根也必归家。所谓中国文化传统,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这种浓浓的家国天下情。
今年是乙未羊年,正所谓骏马奔腾去,三阳开泰来。细细想来,羊年说家史,中华民族与羊还真有很深的渊源。人们熟知的是中华民族祖先的龙凤图腾。华夏民族崇拜龙,东夷民族崇拜凤。华夏与东夷民族融合,遂有龙凤图腾。华夏民族是炎黄二族融合而成。炎帝姜姓,起源于秦陇天水宝鸡一带。炎帝族西邻古羌族,古代羌族居住在青藏高原和甘肃西部。《说文》有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姜字是羊女,意即牧羊女,羌字是羊儿,意即牧羊男,姜羌应为同一放羊为主的游牧民族。今察汉族与藏族同属汉藏语系民族。汉藏语系下分汉、苗瑶、壮侗、藏缅四个语族。汉族属汉语族,藏族属藏缅语族。汉族和藏族之间存在语言亲属关系。
汉族的原始神话中,故乡当在中原之西。汉族的神山是昆仑山,在青藏高原。汉人死了叫归西,是典型的故乡记忆。汉人祖先当从昆仑山祁连山一路游牧而下,留在祖地山上继续放羊的就是羌,走下祁连山半农半牧的就是姜。抑或炎帝族与羌族为通婚集团,双方互娶对方女子为婚。当时为母系社会,以母为姓,故炎帝姓姜。从姓氏看起源,炎帝族最初当崇拜羊图腾,与黄帝族融合后,逐渐演变为龙图腾。
羊图腾的痕迹可以从汉字中寻到蛛丝马迹。羊大为美,羊入人口或羊口众多为善,鱼羊为鲜,君子牧羊为群,以羊祭祖为祥,羔美为羹,羊添羽翼为翔,羊我为義。羊字多与美好、善良、正义、吉利、美味有关。考古文物证实,羊型羊纹的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十分普遍。吃羊,在今天很普通,随便找一家火锅店,几个朋友便可饕餮一番。可在春秋战国时期,吃羊事涉军国大事。据《左传》载,鲁宣公二年,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他手下大将华元战前杀羊为将士壮行,却没有分羊肉给他的战车驭手羊斟。羊斟深恨其辱,开战后说,&昨天分羊肉,你说了算;今天打仗,我说了算!(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居然直接把战车赶到敌人阵营里,让华元当了俘虏。另一件吃羊事件,发生在中山国。据《战国策》载,中山君大宴群臣,分羊肉时偏偏漏掉了司马子期。这位老兄比羊斟更小心眼,居然一怒投了楚国,引楚军灭了中山国。
我姓邴,与羊也有关系。此姓十分稀少,少到我在公共场合很少遇到同姓的人。有时候自己也觉得很郁闷,我们姓邴的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找不到同类很可怕。我和人见面自我介绍,往往会遭到反问,邴姓《百家姓》上有吗?为了这句话我认真地查过《百家姓》,发现居然真有,第二百一十四姓,汲邴糜松。四个姓都很怪,因同出《汉书》列传,被排列在一起。然后还会有人问,邴姓是不是少数民族?邴姓是地地道道的汉姓,源出炎帝,姜姓。炎帝的后代是姜子牙,姜子牙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就是今天山东的淄博。姜子牙在朝中辅佐周王,不能赴任,派他的儿子吕伋到齐国做了国君,史称齐丁公。上古时姓氏是分开的,姓大氏小,一个大姓下面会分出很多氏。后来姓氏不分了,就混同了。姜子牙就是姜姓吕氏名尚,所以又叫吕尚。
邴姓是吕伋的后代,齐国大夫邴鸀的后代。据《通志》载,邴,又名祊,是春秋时祭祀泰山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费县东,齐大夫邴鸀的封地就在那里。他的子孙后代,就以邴为姓,称邴氏。在古代,邴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鲁国(后改鲁郡,亦称鲁国郡),出的历史名人有齐将邴师,汉相邴吉,三国名士邴原,隋瓦岗寨大将邴元真等。据传姜姓后代分二百四十六姓,有吕、齐、许、何、高、崔等,当然也有我们邴姓。
据家谱记载,我的祖先于明洪武三十五年(一三九二年)从山东莱阳(今属莱西)迁至山东恩县(今平原)。十世祖又于清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一年)闯关东,辗转迁至吉林德惠。从炎帝起,这个曾经放羊的游牧部落从祁连山下出发,辗转迁徙,沿渭河黄河东下,助周人败商人,在齐鲁大地生根,又闯荡关东开垦黑土地。于今我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孙,又散居长春、北京、上海、瑞典、新加坡,把来自炎帝的血脉播撒到四面八方、天涯海角!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将至,追根寻源,羊年说羊。上至炎帝,下到自己与身边与异乡异国的亲人,一幅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流动的历史长卷,伴随着春运的长征人潮在我们眼前展开,提醒我们抚今追昔,不时重温家国天下的浓浓亲情。也期盼着亲人们从海外国内归来,大家欢聚一堂,共叙天伦之乐。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春节年年过,意义不寻常。一个节日是一种民俗,民俗后面凝聚着历史与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世世代代把这种家国天下情承传下去,发扬光大。
您觉得这篇文章: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张桂鸣]
吉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未经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发表,已经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来电或来函与吉和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解决。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长春羿尧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吉ICP备号-2 吉B-2-4- E-mail:门若市,客。黄陂阔,深。谈,口俱瘖。初容入,后失寻。,梦①寐八年心。迎,话。始犹疑,徐复记。簇,斟。更,箴。愤敌常,半。晨揖袂,夕。岸,岑。卷,侵。土,专弹琴。优拊字,少。卧,。,森。归,入。空,今。急,淋。斗,上。可画策,无韬针。丹,双鬓白那禁。顾我伤强矫,判。闲,乱鱼禽。气反朴,声收淫。樵,阴。终无志,老。相,吾突誓长黔。
诗体之一。为五言律诗的铺排延长。 南朝
宋 时已出现,盛行于 唐 , 元 代始确立此诗体名称。每首至少十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亦称“ 五言长律 ”。 明
《文章辨体序说·排律》:“ 杨伯谦 云:‘ 唐 初五言排律虽多,然往往不纯;至 中唐 始盛。’”亦省称“ 五排 ”。 清
:“ 薛道衡 《昔昔盐》:‘垂柳覆金堤……’此又五排滥觞也。”分类:漂流的桃梗。:“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土偶﹞曰:‘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 淄 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浮梗”喻飘流无定。 闽
诗:“酒尽歌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 明
诗之二:“人生真浮梗,吾生岂系匏。”《水浒传》第十一回:“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清
《送温舍人汝适归广州》诗:“忆别君应念故人,移家我已同浮梗。”分类:即 钟山 。 唐
诗:“ 龙沙 江尾抱 钟陵 ,水郭村桥晚景澄。” 明 陈所闻 《念奴娇序·云住阁为欧阳平林青林长林题》曲:“霾沉星汉,郁葱紫气带 钟陵 。”参见“ 钟山 ”。分类:亦作“ 盍戠 ”。
(1).:“勿疑,朋盍簪。” 王弼 注:“盍,合也;簪,疾也。” 陆德明 释文:“簪, 虞 作戠。戠,丛合也。” 孔颖达 疏:“群朋合聚而疾来也。”后以指士人聚会。 唐
诗:“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清
《题北溪谦斋蓉湖三寿图》诗:“盍簪非一姓,佳话已炙脍。” 章炳麟 《钱唐吊龚魏二生赋》:“歧童角以说经兮,古今不可乎盍戠。”(2).指朋友。 清
昭梿 :“家筑诗龛三间,凡所投赠诗句,皆悬龛中,以志盍簪之谊。”分类:(1).指尚未即位的帝王。 明
沉德符 :“ 嘉靖 十八年,己亥二月朔日, 世宗 将幸 承天府 ,册立 庄敬太子 及 裕王 、 景王 。 裕 即 穆宗 潜藩也。”(2).指帝王为王侯时的封地。 宋
:“至 高宗 以 常德 为 孝宗 潜藩,尤有足纪者。” 清
:“ 呼沱 ,则是 中山 ,非 关中 也。况 平帝 由 中山王 为天子,故首加恩于潜藩。”分类:同“ 敛版 ”。
:“ 陈骞 在坐,敛板而称曰:‘ 彬 之为人,胜 骞 甚远。’” 唐
诗:“敛板辞群彦,回车访老农。” 宋
卷十:“今铨法以处试吏者,腰弓捻箭,从事鞍马,巡警阡陌,饯迎贵宦,敛板揖于路左,类以粗官目之。”形容多。:“ 殷商 之旅,其会如林。” 毛 传:“如林,言众而不为用也。”:“故能获天地之应,剋 商 如林之旅。”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异人辐凑,猛士如林。”分类:(1).胸襟,度量。 南朝
《寻山志》:“于是散发解带,盘旋岩上,心容旷朗,气宇调畅。” 宋
《祛疑说·邪正》:“人苟气宇清明,心神虚爽,邪魅何从而入?” 元 辛文房 :“ 佶 天才赡逸,气宇清深,心醉古经,神和大雅,诗家老斲也。” 明
《故丽水叶府君墓铭》:“气宇凝悫,沉酣于六籍而旁溢诸史百家,折衷群圣人之说。”(2).指气概;风度。 唐
诗之十四:“虎将龙军气宇雄,佩符持甲去匆匆。”《玉娇梨》第十四回:“我看贤侄英英气宇,自是千里之驹,异日当光吾宗。”分类:(1).喻滔滔不绝的文词。 南朝
梁 沉约 《为齐竟陵王发讲疏》:“而词源海广,理涂灵奥。” 唐
:“词源倒流 三峡 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清
《送周文泉大令之官城武》诗:“词源一泻不得休,往往巉岩杂婉娈。”(2).词的起源。词,指长短句。 清
《填词》诗:“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3).语词的源头。在旧辞书中,《辞源》在语词溯源上有开创之功。分类:(1).物产富饶之地。:“﹝ 秦 地﹞有 鄠
杜 竹林, 南山 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 颜师古 注:“言其地高陆而饶物产,如海之无所不出,故云陆海。”《水浒传》第一○五回:“ 宛州 山水盘纡,丘原膏沃,地称陆海。” 清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陆海从来沃野多,居民竟未识嘉禾。”(2). 南朝
钟嵘 对 晋 代文学家 陆机 有“ 陆 才如海”之赞语。见《诗品》卷上。后因以“陆海”比喻富于文才。 唐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 潘 江,各倾 陆 海云尔。”(3).借指 陆机 ,以喻称富于文才的人。 前蜀
诗:“ 双溪 逢 陆 海, 荆渚 遇 平津 。”分类:两位豪杰之士。指 宋
王禹称 和 苏轼 。 宋
诗:“忽见 江 上山,人言是 黄州 。怀人望 雪堂 ,读记思竹楼。二豪不复见,大 江 自东流。”分类:戏剧的一种类型。兼有悲剧与喜剧的因素,而不受喜剧、悲剧特征的严格约束。以表现严肃的冲突为内容,剧中矛盾复杂,但有时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其理论的首创者 法国
狄德罗 曾称之为“严肃的喜剧”。十九世纪之后,正剧成为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1).犹今一跪。古人“坐”如今跪,惟不直伸。:“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 孔颖达 疏:“其受君命之时,理须再拜,不堪为劳,一坐于地,而首再至于地。”(2).指全部在座的人。:“ 少君 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尝从 武安侯 饮,坐中有年九十馀老人, 少君 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儿时从其大父行,识其处,一坐尽惊。”:“帝曰:‘闻公每酣赏,捉笔赋诗,如宿构者,试为朕为之。’ 师道 再拜,少选辄成,无所窜定,一坐嗟伏。” 宋
《归田录》卷二:“ 寇莱公 在中书,与同列戏云:‘水底月为天上月’,未有对。而会 杨大年 适来白事,因请其对。 大年 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的对。”(3).一个座位。:“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号,皆同称昊天上帝,各设一坐而已。”:“帝坐止三,紫微、太微者已列第二等,唯天市一坐在第三等。”分类:诗人定期聚会做诗吟咏而结成的社团。 宋 马令 《南唐书·儒者传上·孙鲂》:“及 吴武王 据有 江
淮 ,文雅之士骈集,遂与 沉彬 、 李建勋 为诗社。” 明
《麓堂诗话》:“ 元 季国初,东南人士重诗社,每一有力者为主,聘诗人为考官,隔岁封题于诸郡之能诗者,期以明春集卷,私试开榜次名,仍刻其优者,略如科举之法。”第三七回:“ 黛玉 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就是诗翁了。’”分类:缔约结盟。 南朝
《陈公九锡文》:“屈体交盟,人祇感咽。”分类:(1).云和山。 南朝
诗:“云山离晻暧,花雾共依霏。” 唐
诗:“云起 太华山 ,云山共明灭。” 宋
《无锡惠山寺》诗:“云山相照翠会合,殿阁对起凉参差。”(2).高耸入云之山。 汉
《胡笳十八拍》:“云山万里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唐
诗:“西塞云山远,东风道路长。” 清
:“既而 秋圃 揭换壁纸,又得数诗……又一首曰:‘咫尺楼窗夜见灯,云山似阻几千层。’”(3).远离尘世的地方。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南朝
《萧被侍中敦劝表》:“臣不能遵烟洲而谢 歧伯 ,迎云山而揖 许由 。” 胡之骥 注:“ 阮嗣宗 曰:‘临沧洲而谢 支伯 ,登 箕山 而揖 许由 。’” 唐
诗:“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 元
《赠狂道士》诗:“得意云山是处过,逢人对酒即高歌。”分类:(1).能观千里的眼睛。比喻明察及远。:“ 逸 为政爱人,尤憎豪猾,广设耳目。其兵吏出使下邑,皆自持粮,人或为设食者,虽在闇室,终不进,咸言 杨使君 有千里眼,那可欺之!” 清
《比目鱼·征利》:“大爷到省下去了,难道有千里眼、顺风耳不成。”(2).指观察敏锐、消息灵通的人。 张天翼 《万仞约》四:“隆记老板娘简直是个千里眼:地方上的什么事她都亲眼瞧见似的。”(3).神话中的天神名。《西游记》第一回:“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驾座 金阙云宫
灵霄宝殿 ,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 千里眼 、 顺风耳 开 南天门 观看。”(4).旧称望远镜。如:他举着千里眼观望景色。分类:(1). 汉
长安城 中的九条大道。《三辅黄图·长安八街九陌》:“《三辅旧事》云: 长安城 中八街,九陌。”(2).泛指都城大道和繁华闹韨。 唐
:“三条九陌丽城隅,万户千门平旦开。” 宋
《三台·清明应制》词:“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井色繁华,九陌上轮蹄来往。” 梁启超 《雷庵行》:“繁樱团锦秾于云,香车宝马照九陌。”(3).指京城。 清
《蓟门送子德归关中》诗:“ 燕山 一别八年馀,再裹行幐来九陌。”(4).田间的道路。 宋
之一:“雨收九陌丰登后,日丽三元下降辰。”(5).痴呆。见“ 九百 ”。分类:(1).并列的美玉。:“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大行载车,其饰如金根车,加施连璧交络四角。” 唐
之一:“日月光连璧,烟尘屏大风。”(2).喻并美的人或事物。 南朝
宋 刘义庆 :“ 潘安仁 、 夏侯湛 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唐
诗:“连璧本难双,分符刺小邦。” 宋
诗:“临流吹洞箫,水月照连璧。”分类:孤单的灯。多喻孤单寂寞。 南朝
宋 谢惠连 诗:“寒商动清闺,孤灯暖幽幔。耿介繁虑积,展转长宵半。” 唐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宋
诗:“古佛负墙尘漠漠,孤灯照殿雨昏昏。”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相逢》:“不眠愁对孤灯照,谁与我伴寂寥。”吕剧《李二嫂改嫁》第三场:“ 李二嫂 眼含泪关上房门,对孤灯想往事暗暗伤心。”分类:语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孔颖达 疏:“金是坚固之物,能断而截之,盛言利之甚也。”后谓同心协力或情深义厚。:“当此之时,宫亡储主, 董贤 据重,加以 傅氏 有女之援,皆自知得罪天下,结雠 中山 ,则必同忧,断金相翼。”:“主上与将军风殊类别,臭味不同,奇将军于一见,托将军以断金。”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斯则断金由于湫隘,刎颈起于苫盖。” 宋
诗:“挥翰吾非玉堂手,断金君有古人心。”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小生与 荆兄 悲同抱玉,义切断金。”分类:(1).面孔;面貌。:“有腼面目,视人罔极。”:“ 泗州 被围凡七月,守城者不得寐,面目皆生疮。”《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 韩道国 到家,拜了家堂,脱了衣裳,净了面目,夫妻二人,各诉离情一遍。” 丁西林 《一只马蜂》:“﹝ 余小姐 ﹞姿态美丽,面目富有表情,服装精致。”(2).比喻事物呈现的景象、状态。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三:“ 王徽之 以菖蒲映竹,曰:‘菖蒲止以九节为贵,而此君面目耸然。’” 宋
诗:“不识 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 沉德符 :“我本书生起家,身后子孙通塞不可知,第还我穷秀才面目足矣。” 胡适 《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一:“ 明 代《水浒》面目,遂得重睹。”(3).面子;颜面。:“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 员 也。”:“今 高帝 崩,太后女主,欲王 吕氏 ,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 高帝 于地下乎!”《水浒传》第三七回:“众囚徒见 宋江 有面目,都买酒来与他庆贺。”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你这样做就使我犯了罪,犯了一种没有面目见朋友的罪!”(4).情面。《三国演义》第六六回:“ 云长 执剑在手曰:‘休再言!此剑上并无面目。’”分类:(1).指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 南朝
宋 鲍照 诗之七:“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清
《巧团圆·默订》:“你看卧房门启,想是 曹小姐 听见声音,知道小生在此,又出来探望了。”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全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2).古指音乐、诗歌。:“声音之通,与政通矣。” 晋
:“沉鳞可动之以声音,机石可感之以精诚。” 唐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 裴公 ﹞喜博弈,知声音。” 明
《国雅品·释品》:“ 鲁山 , 秦 人也,喜儒,嗜声音。”(3).指说话的声气和口音。:“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唐
诗:“路岐滋味犹如旧,乡曲声音渐不同。” 宋
:“世有附语者,多婢妾贱人,否则衰病不久当死者也,其声音举止,皆类死者。”《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瑞虹 在舱中,听得船头说话,是 淮安 声音,与贼头 陈小四 一般无二。”(4).比喻意见、论调。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魏巍 《壮行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这不是有闲阶级、士大夫之流的声音吗?”分类:(1).用鱼虾做成的菜肴。 唐
诗:“ 洞庭 春色悲公子,虾菜忘归 范蠡 船。” 明
《五湖游》:“东皇有主花如旧,虾菜忘归今已久。” 清
《广阳杂记》卷四:“﹝ 黄自先 诗:﹞秫酒枣糕香野店,蟹螯虾菜荐鱼矶。”(2).方言。即海错。一种海味。 宋
《懒真子》卷四:“仆又见 浙 人呼海错为虾菜,每食不可阙。”分类:(1).犹随即。:“今遣使者案行,若无家属及贫无资者,随宜赐恤,以慰孤魂。”(2).便宜行事。谓根据情况怎么办好便怎么办。:“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3).随意,不经意。 北齐
:“ 武烈太子 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 王利器 集解:“‘随宜’,即所言‘随意’。” 唐
:“几案随宜设,诗书逐便拈。”(4).等闲,平平常常。《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园人叉手具分披:‘园主富贵不随宜,现是东宫皇太子,每日来往自看之。’” 蒋礼鸿 通释:“这里应解释作等闲,‘不随宜’意即非同小可。”(5).随便,马马虎虎。 宋
诗:“随宜具奁箱,不陋复不鄙。” 宋
之二:“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6).到处都适宜,无处不宜。 元
诗:“莫出前溪去,随宜下钓钩。”分类:亦作“茆柴”。
见“ 茅柴酒 ”。村酿薄酒。亦省作“ 茅柴 ”。 宋
《岐亭》诗之四:“几思压茆柴,禁网日夜急。” 明 冯时化 《酒史·酒品》:“茅柴酒:恶酒曰茅柴。” 清
:“酒之劣者,俗谓之茅柴酒。”(1).犹随意。 南唐
尉迟偓 《中朝故事》:“上又诏重修 安国寺 ,毕,亲降车辇,以设大斋。乃十二撞新钟,舍钱一万贯,令诸大臣各取意击之。”(2).采取其意。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一:“﹝ 徐寿辉 ﹞以 蕲水 为都城,取意于西方净土莲台,号为 莲台省 。”分类:(1).指出处或行止。语本:“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晋
《西征赋》:“ 孔 随时以行藏, 蘧 与国而舒卷。” 唐
诗:“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 宋
《又答范资政书》:“此大君子之行藏屈伸,非罪戾人之所可为也。” 清
《桃花扇·抚兵》:“这 湖南 、 湖北 ,也还可战可守,且观成败,再定行藏。”(2).引申为攻守;出没。 北魏
郦道元 :“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3).行迹;底细;来历。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那 红娘 对 生 一一话行藏。”第五五回:“ 洛红蕖 见老尼之话不伦不类,惟恐被人识破行藏。” 秦牧 《鬣狗的风格》:“有一种动物,叫做鬣狗,不知道你见过没有?注意过它的模样、行藏和风格吗?”分类:(1).告知。:“ 管仲 所以见告 桓公 者,非有度者之言也。”(2).告诉我。 宋
《答王该秘校书》之二:“唯其所闻,数以见告,幸甚!”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如有,希即寄一本往 法国 ,地址录下。已寄与否,并希便中见告。”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九:“有的说工厂方面情况,希望随时见告。”分类:(1).文章与德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宋
《潮州韩文公庙碑》:“始 潮 人未知学,公命进士 赵德 为之师,自是 潮 之士,皆笃于文行。” 明
《深居精舍记》:“上人名 允若 ,字 季衡 ,以文行闻于时贤。” 清
《郑氏节母传》:“督学使者及郡守多重其文行。”(2).谓仅有虚文下达。:“杖罚虽有旧科……若皆有其实,则体所不堪,文行而已,又非设罚之意。”分类: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旧题 汉
《与苏武》诗之一:“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踰。” 唐
诗:“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水浒传》第四八回:“愿结生死之交,有事互相救应。” 柳青 《铜墙铁壁》十六章:“两个人四只眼互相一瞅,彼此那么了解。”分类:(1).亦作“ 旁迕 ”。交错;纷繁。 汉
《洞箫赋》:“气旁迕以飞射兮,驰散涣以逫律。”:“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徵发。” 颜师古 注:“一从一横为旁午,犹言交横也。”《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旁午纷纭,殊无宁月。”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本军政府当军事旁午之际,势不能并谋兼顾,为吾乡僻同胞尽完全保护之责。”(2).四面八方;到处。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尔朱荣 不臣之迹,暴于旁午;谋 魏 社稷,愚智同见。” 宋
:“县符旁午催调发,大车小车声轧轧。” 钱钟书 注:“旁午,四面八方。”:“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将近中午。 明
潘问奇 《自磁州趋邯郸途中即事》诗:“旁午停征辔,炊烟得几家。” 茅盾 《雾》:“旁午的时候,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分类:忧念时事。 明
:“避难移家适远乡,忧时一夜百回肠。”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于是朝廷赠答之风衰,草野忧时之言作矣。”分类:亦作“ 孔任 ”。
大奸佞。:“能哲而惠,何忧乎 驩兜 ,何迁乎 有苗 ,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孔 传:“ 禹 言 有苗
驩兜 之徒甚佞如此。” 孔颖达 疏:“巧言令色为甚佞之人。”:“昔 虞舜 辅 尧 ,四罪咸服,谗言弗庸,孔任不行,故能作股肱,帝用有歌。” 李贤 注:“孔,甚也;任,佞也。” 唐
诗:“奸声不入耳,巧言宁孔壬。”分类:(1).清微的风;清凉的风。:“ 吉甫 作诵,穆如清风。” 毛 传:“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 唐
诗:“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八窗尽落,清风徐来,纨扇罗衫,剖瓜解暑。”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三:“清风朗日的春早, 莫斯科 天色已经非常和快。”(2).清惠的风化。:“清风协于玄德,淳化通于自然。” 薛综 注:“清惠之风,同于天德。” 晋
《三国名臣序赞》:“丧乱备矣,胜涂未隆,先生标之,振起清风。” 宋
《贺致政曾太傅启》:“出同忧患,措国步于安宁;归共优游,播清风于长久。”(3).高洁的品格。 南朝
梁 刘协 :“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 明
《豫约·感慨平生》:“夫 陶公 清风千古,余又何人,敢称庶几。” 清
《合肥谒包孝肃祠》诗:“高原遗庙郁嵯峨,待制清风久不磨。”分类:(1).光明的月亮。 战国
《神女赋》:“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唐
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刘大白 《丁宁·黄昏》:“这秘密的黄昏,一霎时吞了斜阳,又一霎时吞了明月。”(2).指明珠。:“被明月兮佩宝璐。” 王逸 注:“言己背被明月之珠。” 唐
诗:“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冯浩 笺注:“明月,珠也。” 清
《祭左和中文》:“捐明月于污渎兮,余又何憾乎今之世。”(3).喻泪珠。 唐
之三:“开缄白云断,明月堕衣襟。”(4).下一个月。:“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泄 及 良止 以抚之。” 明
《升庵经说·春秋左传·明月》:“ 齐
燕 平之月, 公孙段 卒,国人愈惧;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泄 。古书传及俗称谓曰明年、明日则有之矣,明月仅见此耳。”分类:借指离人的思绪或离别的情怀。 唐
《送宋五之问》诗:“欲谂离襟切,歧路在他乡。” 宋
诗:“明日车马北,岂不动离襟。”分类:犹解缆(开船)。 唐
诗:“扁舟入五湖,发缆 洞庭 前。”分类:(1).流向东方。:“ 嶓冢 导 漾 ,东流为 汉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唐
诗:“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晓风飘薄已堪愁,更伴东流流水过秦楼。”(2).东去的流水。亦比喻事物消逝,不可复返。:“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 唐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惊讹》:“谁道暂离,竟为永别,万里游魂惊夜月,百年宠爱付东流。”第三四回:“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息了。”分类:驾船返回。 明
徐弘祖 :“鼓枻回樯,濯空明而凌返照。”见“ 倒影 ”。亦作“ 倒景 ”。
(1).指天上最高处,日月之光反由下上照,而于其处下视日月,其影皆倒,故称天上最高的地方为“倒影”。:“贯列缺之倒景兮,涉 丰隆 之滂沛。” 裴骃 集解:“列缺,天闪也。倒景,日在下。”:“历倒景而绝飞梁兮,浮蠛蠓而撇天。” 李善 注引 张揖 曰:“《陵阳子明经》曰:‘倒景气去地四千里,其景皆倒。’” 晋
葛洪 :“出携 松羡 于倒景之表,入宴 常阳 于瑶房之中。” 宋
《潮州修韩文公庙记》:“灭没倒影不可望,作书诋佛讥君王。”(2).夕阳返照。:“风生浪于兰渚,日倒景于椒涂。” 宋
:“浮空 两竹 横南阁,倒景 扶桑 射北窗。”(3).泛指日光。 明
《通天台赋》:“云雾起于太空兮,激倒景而成虹。”(4).物体倒映于水中。:“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 李善 注:“山临水而影倒,故曰倒景也。”《花月痕》第六回:“那 秋华堂 、 汾神庙 楼阁参差,倒影波中,澄澈空明,真令人胸襟漱涤,不著一尘。” 鲁迅 《野草·好的故事》:“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 山阴 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5).水中倒立的影子。 南朝
宋 谢灵运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张组眺倒景,列筵瞩归潮。” 宋
词:“芰荷浦溆,杨柳汀洲,映虹桥倒影。” 清 黄鷟来 《秋日雨晴过张星文草草堂》诗:“拂石坐深苔,开窗临倒景。” 叶圣陶 《晓行》:“岸滩的草和傍岸的树映入池中,倒影比本身绿得更鲜嫩,更可爱。”分类:长江中部从枝江到洞庭湖口的一段的别称。这一段长江蜿蜒曲折360公里,河床高于两岸平原(1).顺应地势;就地。 汉 赵晔 :“ 尧 聘 弃 ,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 清
《栗恭勤公传》:“ 河 势变迁不常,冲非所防,遂成决口,砖则沿 河 民窑,终岁烧造,随地取用,不误事机。”(2).到处;不拘何地。 唐
诗之一:“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 清
《重修书院碑记》:“其随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废也。”如:不准随地吐痰。分类:蜀 中的道路。亦泛指 蜀 地。 唐
诗:“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
:“早梅悲 蜀 道,高树隔 昭 丘。” 宋
洪适 释:“右《建平郫县碑》二十九字。 建平 者, 哀帝 之纪年,其五年已改为 元寿 矣……殆 蜀 道未知改元尔。”《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修 谓 松 曰:‘ 蜀 道崎岖,远来劳苦。’” 陈毅 《咏三峡》:“ 蜀 道真如天, 江 行万山间。”谓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持盈者与天” 韦昭 注:“与天,法天也。”:“持满者与天。” 尹知章 注:“能持满者,则与天合。”:“持满者与天。” 司马贞 索隐:“与天,天与也。言持满不溢,与天同道,故天与之。”分类:官名。 隋
开皇 时设置,佐理郡务,职位略低于太守。 清 代称通判为“通守”。亦指任通守之职。 宋
《别天竺观音诗》序:“余昔通守 钱唐 ,移莅 胶西 。”分类:(1).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于是 轩辕 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宋
高承 :“曰: 女娲 未有诸侯,有 共工氏 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 炎帝 世,乃有诸侯, 风沙氏 叛, 炎帝 修德, 风沙 之民自攻其君,则建侯分土自 炎帝 始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为了统治广阔的被征服地区, 周 初曾大规模分封诸侯,即‘封邦建国’……相传 武王 、 周公 、 成王 先后建置七十一国,其中, 武王 的兄弟十五人(一说十六人),同姓四十人。”(2).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 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前史亦云,今之郡守,古之诸侯也。” 宋
《燕翼诒谋录》卷三:“ 五代 诸侯跋扈,枉法杀人,主家得自杀其奴仆。” 清
《儒将》诗:“ 河 朔功名指顾收,身兼使相领诸侯。”(3).星名。:“门内六星,诸侯。” 张守节 正义:“内五诸侯五星,列在帝庭……又云诸侯五星在东井北河,主刺举,戒不虞。又曰理阴阳,察得失。一曰帝师,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为天子定疑议也。”分类:(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震惊百里,不丧匕鬯。”:“维此圣人,瞻言百里。”:“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宋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心苟无邪,既坐瞻于百里;人思其效,将或锡之十朋。” 清
:“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贻后日之忧者,始服 永公 ‘熟虑其后’一言,真‘瞻言百里’也。”(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 百里之命 ”。(3).亦谓地小。:“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县大率方百里。” 汉
《太尉陈公赞》:“公在百里,有西产之惠,赐命方伯,分 陕 馀庆。” 晋
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唐
《上明员外启》:“三冬文史,先兆迹于青衿;百里弦歌,即驰芳于墨绶。”(5).借指县令。:“ 涣 ( 王涣 )谢遣曰:‘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李贤 注:“时 涣 为县令,故自称百里也。”:“帝( 明帝 )欲试以百里, 慰祖 辞不就。” 宋
《畬田词》序:“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辟矣。”(6).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宝刀三,宝剑六。宝剑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7).复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见。分类:优异的才能。 唐
《答杜兼谢上河南少尹知府事表文》:“亚理以明慎选,专领以展长才。”:“内负长才不为人所知者,听赴招贤所自陈。”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策划赖长才,腐朽化神奇。”分类:空闲的日子。:“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唐
诗:“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清
:“余家距 清华园 不半里,暇日尝访其遗构。”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倘再与叭儿较,则心力更多白费,故《围剿十年》或当于暇日作之。”分类:登山临水。也指游览。语本:“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禅于 姑衍 ,登临 翰海 。” 唐
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金
《东园晚眺》诗:“一诗不尽登临兴,落日东园独倚栏。” 朱德 《游南泥湾》诗:“登临万花岭,一览群山小。” 碧野 《白云·绿树·金花》:“我对这座名山仰慕已久,但却无缘登临。”分类:(1).隐居不仕的人。:“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 宋
诗:“废台已无隐士啸,遗宅上有高人家。”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 绮色佳 真美!美在深幽,喻人如隐士,喻季候如秋,喻花如菊。”(2).善说隐语的人。俳优之属。 汉
:“ 咎犯 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 平公 召隐士十二人。”参阅“隐语”。分类:(1).山名。在 湖北省
襄阳县 西。临 汉水 。 东汉 末, 诸葛亮 隐居于此。“好为《梁父吟》” 裴松之 注引 晋
《汉晋春秋》:“ 亮 家于 南阳 之 邓县 ,在 襄阳 城西二十里,号曰 隆中 。” 宋
诗:“回首旧 隆中 ,畦垄长薿薿。”(2).借指 诸葛亮 。 清
《谒文山先生祠》诗:“两间存正气,一脉接 隆中 。”分类:亦作“羁臣”。
羁旅流窜之臣。:“君之羁臣,苟得容以逃死,何位之敢择?” 唐
诗:“妙鼓形云瑟,羁臣不可闻。” 宋
:“ 楚 国羁臣放十年, 汉 宫佳人嫁千里。” 明
诗:“万里一羁臣,悲歌 楚 水深。”分类::“ 屈原 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后常把谪官失意时所写的作品称为“泽畔吟”。 唐
诗:“空将泽畔吟,寄尔 江 南管。”在 四川省
都江堰市 城西南。山形如城,故名。北接 岷山 ,连峰不绝,以 青城 为第一峰。山中有八大洞、七十二小洞,风景秀丽。相传 东汉
张道陵 修道于此。道教称为“第五洞天”。卷五四引《玄中记》:“ 蜀郡 有 青城山 ,有洞穴潜行,分道为三,道各通一处,西北通 昆仑 。”卷一百:“﹝ 黄帝 ﹞南至 青城山 ,礼谒 中黄丈人 。” 宋
卷四:“天下名山惟 华山 、 茅山 、 青城山 无僧寺。”分类:郁结,蓄积。 清
《〈郑山子诗集〉序》:“偶寄于山川风云物类之微,而足以写郁积之思者,又无以睹其全。”分类:(1).山名。指 汉献帝
建安 十三年(公元208年) 孙权 与 刘备 联军大破 曹操 军队处。在今 湖北
武昌 西 赤矶山 ,与 汉阳 南 纱帽山 隔 江 相对。 北魏 郦道元 :“ 江水 左径 百人山 (今 纱帽山 )南,右径 赤壁山 北,昔 周瑜 与 黄盖 诈 魏武 大军处所也。” 宋
赤壁 吊 周郎 , 寒溪
西山 寻漫浪。”一说,谓 湖北
蒲圻 西之 赤壁山 。 唐
《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鄂州》:“ 赤壁山 在县( 蒲圻县 )西一百二十里,北临 大江 ,其北岸即 乌林 ,与 赤壁 相对。即 周瑜 用 黄盖 计,焚 曹公 舟船败走处。故 诸葛亮 论 曹公 危于 乌林 是也。”(2).即 赤鼻矶 。 宋
卷下:“辰时,过 赤壁 ,洎 黄州
临皋亭 下。 赤壁 ,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岩之境, 东坡 词赋微夸焉。”参见“ 赤鼻矶 ”。分类:见“ 树荫 ”。分类:悲哀与快乐。:“哀乐失时,殃咎必至。” 宋
《〈王平甫文集〉序》:“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之。” 清
诗:“中年早已伤哀乐,死日方能定是非。” 沉从文 《〈沉从文散文选〉题记》:“十多个县分的城镇……给我留下人事哀乐景物印象。”哀悼死者的音乐。 巴金 《怀念萧珊》一:“同样地奏着哀乐,我的思想却从挤满了人的大厅转到只有二三十个人的中厅里去了。” 穆青 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电台突然播放出不祥的哀乐。”分类:巴 地民间歌曲。 唐
诗:“南翁 巴 曲醉,北雁塞声微。” 唐
诗:“ 巴 曲春全尽, 巫 阳雨半收。”(1).兴盛和衰亡。多指国家局势的变迁。:“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汉 董仲舒 :“故吾按而观成败,乃切悁悁于前世之兴亡也。” 唐
:“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东周列国志》第一回:“英雄五霸闹 春秋 ,顷刻兴亡过手!”(2).专指衰亡。 唐
诗:“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唐
诗:“高台今日竟长閒,因想兴亡自惨颜。” 清 秋瑾 :“世无平权祗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分类:楚 地捣练的砧杵之声。 唐
诗:“此地良宵月,秋怀隔 楚 砧。”拿着酒杯。 元
诗:“前涧鱼游留客钓,上林莺啭把杯听。”凭吊往古之事。 唐
《送友人》诗:“闻说 湘
川 路,年年吊古多。” 宋
诗:“白头吊古霜风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清
诗:“秋风独上 越王台 ,吊古伤今几霸才。”分类: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唐
诗:“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 清
《霜天晓角》词:“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 欧阳予倩 《关王庙》:“看起来绝了望生机已断,对苍天我这里搔首无言!”分类:严重的伤害。(1).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唐
《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礼不重伤,班白必存于宽宥。”(2).双重损伤。:“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 成玄英 疏:“情既不胜,强生抑挫,情欲已损,抑又乖心,故名重伤也。”分类:挤满一屋子即追锋车。常指朝廷用以征召的疾驰之车。 宋
《贺亳州林枢密书》:“恐坐席之未温,而锋车之迅召。” 宋
词:“衮衮锋车还急诏。满眼 潇湘 ,总是恩波渺。” 清
《送曹秋岳以少司农迁广东左辖》诗之一:“早晚 酂侯 能荐达,锋车好促舍人装。” 靳荣藩 集览引:“追锋之名,盖取其迅速也。”参见“ 追锋车 ”。分类:开拆(函件等)。 唐
诗:“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宋
诗:“病眸昏涩乍开缄,灿若月星明错落。” 清
《偶得木瓜二枚送橘圃》诗之二:“开缄已许疏襟透,岂惜常年损俸钱。”分类:诏令上的墨迹。 宋
:“陛下求直言,有云‘言之者无罪’,今诏墨犹未乾,奈何以直言罪人?” 宋
《谢王宣抚启》:“玉音亲锡于儒科,奎翰特嘉于朴学。曾未乾于诏墨,已亟远于周行。”分类:同“抬头”。(1).举首,仰起头。 唐
诗:“烟花虽媚思沉冥,犹自抬头护翠翎。” 后蜀 顾夐 词:“泥人无语不抬头,羞摩羞。”《水浒传》第二回:“ 王进 谢罢罪,起来抬头看了,认得是 高俅 。” 赵树理 《地板》:“﹝ 小刚 ﹞笑得合不住口,羞得我不敢抬头。”(2).比喻受压制者得到伸展。 五代
《开元天宝遗事·依冰山》:“大丈夫有凌云盖世之志,而拘于下位,若立身于矮屋中,使人抬头不得。”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解放了,好人抬头。”(3).旧时书信、行文的一种格式。即涉及对方时,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另起一行书写,以表示尊敬。亦指书信、公文等行文抬头的地方。 明 刘若愚 :“仅照原刊抬头,弁之编首。” 清
:“作书出格曰抬头。称 唐 之《中岳嵩山碑》,书皇帝太后不跳行,不空格。跳行者,抬头也。”《孽海花》第十九回:“ 小燕 说话时,却把眼偷瞧,只见榻上枕边,拖出一幅长笺,满纸都是些抬头,那抬头却奇怪,不是阁下台端,也非长者左右,一迭连三全是‘妄人’两字。” 鲁迅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关于三藏取经记等》:“我的看书,和藏书家稍不同,是不甚相信缺笔、抬头,以及 罗氏 题跋的。”(4).在信件、票据或单据上写收件人或收款人的地方。 张贤亮 《土牢情话》第八章:“没有抬头,没有落款,而且是用左手写的字。” 高晓声 《陈奂生转业》六:“这五吨材料,将来的发票,自然只能开 奂生 厂里的抬头。”分类:(1).两手相抱,高抬于胸前。安坐时的姿势。:“君若言而未有利焉,则高拱下视,会噎为深。” 汉
:“力当能为而不为,畜乱宿祸,高拱而忧其纷也。” 宋
诗:“浩荡宫门白日开,君王高拱试群材。” 清 陈康祺 卷五:“深居高拱,不如询访臣邻;批答详明,不若亲承颜色。”(2).高高凸起。 明
徐弘祖 :“正殿之后,层台高拱,上建 法云阁 。”分类:(1).拉回手。《仪礼·乡饮酒礼》:“宾厌介入门左” 汉
郑玄 注:“推手曰揖,引手曰厌。” 孔颖达 疏:“云引手曰厌者,以手向身引之。”(2).伸手。多指援助。 唐
《柳子厚墓志铭》:“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卷四三二引《原化记·南阳士人》:“隔门有一人云:‘君合成虎,今有文牒。’此人惊异,不觉引手受之。” 宋
卷二:“﹝ 于志宁 ﹞在昏主侧臣间,不一引手揕奸邪之谋。” 清
《苏门孙先生言行》:“ 李献吉 在狱, 何仲默 致书 杨邃庵 ,求为引手。”(3).弓箭手。《宣和遗事》前集:“ 宋江 天晓欲将文字呈押,差 董平 引手三十人,至 石碣村 根捕。”参见“ 弓手 ”。分类:抚摸参宿。形容山势极高。 宋
词:“几欲挐舟 九曲 ,便拟扪参绝顶,直下俯尘寰。”参见“ 扪参历井 ”。分类:安定边境。:“选择良吏知其俗者捬循和辑,此全师保胜安边之册。” 唐
诗:“上略在安边, 吴 钩结束鲜。” 宋
《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制》:“迨予践祚之初,首发安边之策。假我号令,成汝奸谋。”分类:犹救国。:“时郡境苦饥,﹝ 王珍国 ﹞乃发米散财以赈穷乏。 高帝 手敕云:‘卿爱人活国,甚副吾意。’” 唐
诗:“活国名公在,拜坛群寇疑。” 宋
词:“老仙活国试刀圭,十万人家生意,与春回。”分类:(1).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名。 晋
《文赋》:“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唐
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 郭沫若 《瓶》诗之三八:“我纵横是已经焦死,你冰也冰不到我的寸心。”(2).心事,心愿。 唐
诗:“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宋
《谢赐〈资治通鉴序〉表》:“功大力薄,任重道悠;徒怀寸心,行将白首。”
《戊戌八月感事》诗:“临河鸣犊叹,莫遣寸心灰。”(3).微小的心意。《水浒传》第八一回:“ 宋江 哥哥有些微物相送,聊表我哥哥寸心。”京剧《猎虎记》:“乃是猎来的一些野味,聊表寸心而已。”分类:(1).没有完毕;没有结束。:“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 唐
:“画眉犹未子, 魏帝 使人催。” 明
《木兰花令·寒食》词:“愁杀匆匆春去早,又恨恹恹春未了。”第一回:“﹝ 王冕 ﹞话犹未了,忽然起一阵怪风,刮的树木都飕飕的响。”(2).犹无穷尽。 唐
诗:“ 岱宗 夫如何? 齐
鲁 青未了。”(3).不懂得,不明白。“问以辩之” 唐
孔颖达 疏:“‘问以辩之’者学有未了,更详问其事,以辩决于疑也。”分类:从现在起。:“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 宋
词:“从今对酒与当歌,空惹离情千万绪。” 元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杜鹏程 《延安人》:“从今向后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处长,是什么模样?”分类:(1).陆地无水而沉。比喻隐居。:“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 郭象 注:“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沉也。”:“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沉于俗,避世 金马门 。’” 司马贞 索隐引 司马彪 曰:“谓无水而沉也。” 北周
《幽居值春》诗:“山人久陆沉,幽径忽春临。” 明
《赠南野》诗:“我亦陆沉斯世者,买邻何日许相陪?”(2).指隐逸之士。 唐
:“昨日诏书下,求贤访陆沉。”(3).比喻埋没,不为人知。 唐
《送从弟蕃游淮南》:“高义难自隐,明时宁陆沉。” 宋
:“ 吴 台、 越 垒,距门才十里,而陆沉于荒烟野草者千七百年。” 清
《戊戌中元寓僧舍毒热如坐甑中偶见王孟端画竹漫题二绝》之二:“竹埤梧垣久陆沉,舍人泼墨尚萧森。”(4).比喻国土沦陷于敌手。 南朝
宋 刘义庆 :“ 桓公 入 洛 ,过 淮
泗 ,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 王夷甫 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宋 陈经国 词:“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 清 秋瑾 《感怀》诗:“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5).愚昧迂执,不合时宜。 汉
王充 :“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然则儒生,所谓陆沉者也。” 晋
:“而凡夫浅识,不辩邪正,谓守道者为陆沉,以履径者为知变。”(6).谓陆地沉入海底。 郭沫若 《星空·吴淞堤上》:“这是世界末日的光景,大陆,陆沉了吗!”《人民文学》1984年第1期:“身后的荒岛已经消失,像是那里发生了陆沉,只剩下一片澄明的海。”分类:亦作“ 磨砻 ”。亦作“磨垄”。
(1).磨石。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下》:“ 枚乘 有之:磨砻不见其损,有时而尽。” 唐
诗:“此生如孤灯,素心挑易尽,不及如顽石,非与磨砻近。” 清
《保砚斋记》:“以磨砻比德焉,以介石比贞焉。”参见“ 磨砻砥砺 ”。(2).磨治。 汉 赵晔 :“一夜天生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长五十寻,阳为文梓,阴为楩楠,巧工施校,制以规绳,雕治圆转,刻削磨砻。”卷三九八引 唐
张鷟 :“ 赵州 石桥甚工,磨垄密致,如削焉。”一本作“ 磨砻 ”。 宋
诗:“磨砻顽钝印此心,佳人持赠意坚密。” 清
:“ 愚山 适将往南山购石,见墓道间有石仆地,磨砻如新,遂刻己文。” 郭沫若 《赠朝鲜同志》诗:“江山锦绣三千里,宝剑磨砻十万横。”(3).磨练;切磋。 唐
诗:“磨砻老益智,吟咏閒弥精。” 宋
诗:“学问更当穷广大,友朋谁与共磨砻。” 明
《先府君行状》:“先君日以师道磨砻学者,昼夜辨析,谆谆不懈。”(4).折磨。 明
《明珠记·别母》:“薄命合遭逢,自古佳人,偏受磨砻。” 明
《红拂记·奇逢旧侣》:“数载飘零似转蓬,为恩情多少磨砻。”分类:亦作“ 笔研 ”。
(1).笔和砚。泛指文具。“ 文昭甄皇后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 夏侯玄 ”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 正始 中,护军 曹爽 诛,徵为太常,内知不免,不交人事,不畜笔研。”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育子》:“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研、算秤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徵兆。” 清
昭梿 :“时举朝失色,无敢与笔砚者。”(2).指文墨书写之事。 北齐
:“犹以书工,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岳州》:“苦心笔砚二十馀年,偕计而试者,亦仅十年,心破魂断,以望斯举,今复无名,岂不终无成乎?” 宋
诗之一:“若能全疗诗书癖,用底聊均笔砚劳。”分类:(1).依样描画。:“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 宋
赵德麟 《商调蝶恋花》词:“虽丹青摹写其形状,未知能如是工且至否?” 周立波 《扫盲志异》:“ 何 家二媳妇一面照着念,一面用铅笔在小簿子上作古正经地摹写。”(2).描写;描绘。 宋
诗:“别后新诗巧摹写,袖中知有 钱塘 湖。” 金
《游黄华山》诗:“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 清
:“摹写景物,脱口浑成,犹其馀技也。”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而于摹写今日家庭之状态,社会之现象,以为此固吾人耳熟能详者,奚事赘陈耶?”(3).依样规画。 晋
《西征赋》:“于斯时也,乃摹写旧 丰 ,制造新邑。故社易置, 枌榆 迁立。街衢如一,庭宇相袭。”(4).拓印。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绎山》:“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残缺,不堪摹写。”分类:(1).指中的《国风》和中的《离骚》。:“原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 唐
《喜李馀自蜀至》诗:“往来自此过,词体近《风》《骚》。” 清
《论诗绝句》之二:“辛苦十年摹 汉 魏 ,不知何故远《风》《骚》。”(2).借指诗文。 唐 高适 诗:“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 宋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留连日日奉杯宴,殊无閒隙吟风骚。”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八:“今天到某秀才家里写几张字画,明天到某一教书馆里谈论点风骚,倒也十分有趣。”(3).借指文采、才情。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他多管是意不平自发扬,心不遂閒缀作,十分的卖风骚,显秀丽,夸才调。我这里详句法,看挥毫。”
词:“ 唐宗 宋祖 ,稍逊风骚。”(4).风流放荡。《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那老儿虽然风骚,到底老人家,只好虚应故事,怎能勾满其所欲?” 明
《浣纱记·见王》:“我为人性格风骚,洞房中最怕寂寥。”(5).特指女性举止轻佻。 茅盾 《动摇》一:“ 金凤姐 已经走到跟前,依旧脸上搽着雪白的铅粉,嘴唇涂得猩红,依旧乜着眼,扭着腰,十分风骚。”(6).指风流放荡的人。 清 李渔 《怜香伴·女校》:“他出这等风致题目,一定是个老风骚,做首肉麻的诗应付他。”(7).犹风情。 明 陆采 《明珠记·买药》:“却恋他酒杯来往,儿女风骚。” 杨朔 《火并》:“每年元宵节,秧歌出街的时候,人们可以看见他扮着《拾玉镯》的 孙巧姣 ,或者《小上坟》的寡妇,专在女人面前卖弄风骚。”(8).谓体态俊俏美好。 明 无心子 《金雀记·定婚》:“有貌有貌多俊俏。 陈平 说我最风骚,新大褶,皂罗袍,方巾四角带儿飘。”第三回:“身量苗条,体格风骚。”(9).风光,光彩。卷十九:“旗帜鼓乐,高头骏马,送入衙门到任。 寄华 此时身子如在云里雾里,好不风骚。”梨园戏《陈三五娘》第一场:“上元景,好风骚,灯如花,月如锣。” 分类:(1). 春秋
战国 时 郑国 与 卫国 的并称。:“ 郑
卫 妖玩,来杂陈些。”(2).指 郑
卫 二国的音乐。 秦 李斯 《上书秦始皇》:“今弃叩缶击瓮而就 郑
卫 ,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自 宋
大明 以来,声伎所尚,多 郑
卫 ,而雅乐正声鲜有好者。” 唐
诗:“众耳喜 郑
卫 ,琴亦不改声。”(3).指中 郑国 、 卫国 的民间歌诗。 清
汪熷 《〈长生殿〉序》:“ 郑
卫 岂导淫之作, 楚 骚非变雅之音。”(4).古称 郑
卫 之俗轻靡淫逸,因以借指风俗浮华淫靡的地方。 清
《江南吟》之一:“城中奢淫过 郑
卫 ,城外艰苦逾 唐
魏 。”分类:伊吾,咿唔。读书声。 宋
:“南窗读书声吾伊,北窗见月歌《竹枝》。” 明
《送陈翁归攸用前韵》:“风静渔歌闻欸乃,夜凉书馆听吾伊。” 清
《赠别方子玄进士序》:“ 子玄 举进士高第,声名籍甚。帘阁篝灯,吾伊如举子时。”分类:途中。 南朝
刘义庆 :“ 谢车骑 在 安西 艰中, 林道人 往就语,将夕乃退。有人道上见者,问云:‘公何处来?’” 黄济人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第十章:“ 文强 继续道:‘ 林氏 夫人在道上碰上一个农民,她给了他金子,农民用毛驴把她送到 葫芦岛
林伟涛 那里。’”分类:(1).象声词。摇橹声。 唐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题注:“棹船之声。” 唐
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清
《夜宿潮州城下》诗:“橹声催欸乃,既有晓行船。”(2).象声词。棹歌,划船时歌唱之声。 宋
诗:“人语朱离逢 峒獠 ,棹歌欸乃下 吴 舟。” 元
《倩女离魂》第二折:“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橹咿哑。”(3).象声词。泛指歌声悠扬。 唐
诗:“野花满髻妆色新,閒歌欸乃深峡里。” 宋
诗:“亡王未亡时,绝色馆孤峻。歌声妙欸乃,俎品穷蛤蜃。”分类:钓鱼时坐的岩石。 北周 明帝 :“坐石窥仙洞,乘槎下钓矶。” 唐
诗:“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宋
诗:“幽居自喜浑无事,又向湖阴坐钓矶。” 清
《送友》诗之一:“送客停桡傍钓矶,江风初起浪花稀。”分类:见“ 拔茅连茹 ”。比喻递相推荐引进。语出:“拔茅茹以其汇。” 王弼 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 朱熹 本义:“三阳在下,拔茅连茹之象。” 明
:“拔茅连茹,随汇并进。” 清
《寿房海客十四韵》:“排格引绳良已甚,拔茅连茹亦奚惭。”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四章:“若使女子平等就学,岂遂无人?安得以数人稍能深思创作之故,遂拔茅连茹,贵其不辨菽麦之同类而贱其聪慧明敏之女子哉!” 茅盾 《幻灭》:“铲除封建思想的呼声喊得震天价响,然而亲戚故旧还不是拔茅连茹地登庸了么?”亦省作“ 拔茅 ”、“ 拔茹 ”。 晋
:“拔茅之义圮,而负乘之群兴。” 宋
之一:“头白忽抛攀桂伴,道消休话拔茅心。” 明
《次韵答方石先生》之二:“拔茅已慰朝端望,附骥方惭榜下名。” 明
《谢欧阳石江巡抚书》:“惟当宁信明公之激扬,而知其顾盼必能得士,偶因拔茹及此汇征,虽荐人常恐其知。在明公绝不以言于口,而受知思所以报。”(1).弹去冠上的灰尘;整冠。:“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王逸 注:“拂土芥也。”(2).多用以表示喜庆或敬肃等。 宋
诗:“今日散幽忧,弹冠及新沐。” 宋
《李太白真赞序》:“予乃弹冠拭目,拜而窥之,宿素志心,于是并遂。”(3).比喻相友善者援引出仕。 晋
《〈抱朴子〉自叙》:“内无 金 张 之援,外乏弹冠之友。” 宋 孙光宪 卷七:“ 唐 襄阳 孟浩然 ,与 李太白 交游。 玄宗 徵 李 入翰林。 孟 以故人之分,有弹冠之望,久无消息,乃入京谒之。” 王闿运 《上曾总督书》:“故人朝升而良友弹冠,时相夕贬而党与并空。”(4).指为官。 北齐
诗:“十五好诗书,二十弹冠仕。” 宋
诗:“早知虚起弹冠意,悔不常为秉烛游。”参见“ 弹冠相庆 ”。分类:(1).不能忍受;不能胜任。:“ 操 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唐
《复志赋》:“既识路又疾驱兮,孰知余力之不任。”(2).犹不胜,表示程度极深。 南朝
梁 沉约 《谢赐甘露启》:“慈旨曲洽,颁此祥赉,不任欣荷,谨以启事谢以闻。” 唐
《答魏博田仆射书》:“即日 愈 蒙免,蒙恩改职事,不任感惧。”分类:(1).致书。:“ 歆 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 宋
《范景仁墓志铭》:“公复移书执政。” 明 沉德符 :“而 逢年 不堪其倨,竟移书辞之。” 清
《书影》卷十:“ 宁公 移书慰公,以 谢 大魁语相勖。”(2).发送公文;布告。 汉
王充 :“两郡移书,曰:‘敢告卒人。’”:“ 桥瑁 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 华皎 之反也,其移书文檄,并假以昭达为辞。”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三章:“各国有不公不平不文明之举动,公议院得移书责之,令其更改。”分类:受了别人的好处或款待,表示谢意。 唐
《袁州刺史谢上表》:“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身微命贱,无阶答谢,惟积惭惶。”卷十四:“明日妇人买了一壶酒,装着四个菜碟,叫小童来答谢,官人也受了。”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三)》:“在这一束奏折里,主要是答谢皇帝的‘宠颁’。”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阳公刘协封地有多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