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红色警戒二级无畏级战列舰战列舰参数

抗战之红色警戒最新章节列表_抗战之红色警戒无弹窗_笔趣阁
抗战之红色警戒最新章节列表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
孟享说:“给我一个基地,我能让全世界颤抖!”
一个时间倾斜的支点,让百年国运从炮灰淹没的历史中被鲜血冲刷了出来!
标识五颗星的红色旗帜引发的全球警戒,从1937年开始!
推荐阅读:、、、、、、、、、、、
《抗战之红色警戒》正文曾经的海上霸主——大炮巨舰(前无畏舰时代)
前无畏舰时代,从火力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年,这一时期的战列舰火力通常为2-6门主炮,10-20门左右的副炮,最常见的配置是4门主炮,12-16门副炮,主炮范围在234-413之间,通常是305口径,但是更大和更小口径的主炮也有。副炮范围在102-203之间,通常是152。这其中:
英国的主炮口径通常是,一级战列舰305口径,二级战列舰254口径,另外也有343和413口径;
法国则为274、305、320、370口径;
俄国通常是254和305口径;
前时代,从火力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年,这一时期的火力通常为2-6门主,10-20门左右的副炮,最常见的配置是4门主炮,12-16门副炮,主炮范围在234-413之间,通常是305,但是更大和更小口径的主炮也有。副炮范围在102-203之间,通常是152。这其中:的主炮口径通常是,一级战列舰305口径,二级战列舰254口径,另外也有343和413口径;则为274、305、320、370口径;俄国通常是254和305口径;为305口径;为305和330口径;德国为240、260、280口径;奥匈则为240口径。以前无畏舰时代标志性战舰“君权”级来讲:装备4门343毫米主炮,10门152毫米副炮,12-16门47毫米或者57毫米速射炮,布局是前后各一双联主炮塔,副炮集中在舷侧炮廓内,这基本成为前无畏舰的标准配置。第二个阶段,年,战列舰同时配备二级主炮和一级主炮的时期。这一个时期,战列舰的主炮不变,和之前的配置基本相同,但是出现了二级主炮,配置数量为4-12门,口径通常在203-274之间,小于主炮口径,大于副炮口径。出现二级主炮,主要是考虑到战列舰在对抗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时主炮射速偏低、副炮火力不足的情况。这一时期,以英国爱德华七世级为代表的战列舰,开始采用了二级主炮,爱德华七世级采用了4门305主炮和4门234主炮,以及标准配置的152副炮。其他如:英国纳尔逊级,4门305主炮和10门234二级主炮;法国丹东级,4门305主炮和12门240二级主炮;俄国的安德烈_佩沃兹万尼,4门305主炮和14门203二级主炮;日本的萨摩级,4门305主炮和12门254主炮;意大利艾琳娜女王级,2门305主炮和12门203主炮;奥匈拉德茨基级,4门305主炮和8门240主炮;美国的弗吉尼亚、康涅狄格和密西西比,4门305主炮和8门203主炮。德国没有装备二级主炮的战列舰,而是采用的是加大副炮口径的方式做文章,布伦瑞克级和德意志级的副炮采用了170口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二级主炮的翻版。这些登峰造极的产品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无畏舰的出现,也使自己迅速变得过时。一、君权级(Royal Sovereign)战列舰
8艘君权号是世界上第一艘全钢质战列舰,其优雅的外观、全钢质的结构、威力巨大而又性能均衡的火力设置、全面的防护、为提高航海性能而加高的干舷都令人耳目一新,使之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1888年的英国海军舰队大演习暴露了一些舰只设计上的缺陷,低干舷的炮塔型战列舰和海军上将级露炮塔型战列舰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无法有效使用火炮。为此,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威廉.怀特的影响下,提出了新的战列舰设计要求:新型舰必须吸收早期舰型的优点,如在大浪中有更好性能表现的高干舷;同时要应用最新的技术,如配备152.4毫米速射炮,采用镍铬钢装甲以及对副炮采用舷内炮廓防护。威廉.怀特原设想使用倾斜装甲甲板,但海军部却没有采用,直到几年后,即1895年建造的“声望”号(HMS Renown)二级战列舰上才决定采用。为检验高干舷舰只的性能,海军造舰总监分别拿出露炮塔型和炮塔型两种最终设计方案,并将预算中的一艘舰按照低干舷炮塔型战列舰来建造,因此建成的就是7艘君权级和“胡德”号(HMS Hood)战列舰,而“胡德”号因此成为皇家海军最后一艘低干舷的战列舰。君权级选择了高干舷以及出于降低重心的考虑而采用的露炮塔型方案,从设计上讲,该级舰是露炮塔型海军上将级的改进与延伸设计,其整体布局与火炮配置被认为是当时的最佳方案,改动的部分包括:1、将干舷提高至5.48米,也就是增加了一层完整的甲板;2、露炮塔的垂直装甲围壁向下一直延伸至"盾堡"下方,这样就可以避免炮弹打进露炮塔的底部;3、舷装甲带向上延伸,这样就能对速射炮提供一定的防护。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当时的技术进步,使新设计拥有了更高的航速与更重型的副炮。当然为此付出了重量的代价,与海军上将级相比,君权级的排水量增加了约4000吨。在设计工作完成时,根据1889年的海军防卫法案,君权级战列舰的建造预算也获得通过,4艘交由海军船厂建造,其余则交给私营船厂。君权级是威廉.怀特战舰设计生涯中最杰出的作品,他清楚地看到现有战列舰的弱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反对声中将自己的设计思想贯穿进去。君权级打破了英国战列舰长时间以来的尺寸限制,成为当时英国建造的最大型战舰,而且也是世界海军进入钢铁蒸汽时代30年来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主力舰,这样就为皇家海军组建一支战斗性能相对统一的战列舰编队成为可能。当君权级仍在船台上建造时,部分设计的修改就开始实施。这些包括:提高烟囱高度,增加13吨重量;扩大了海军桅的战斗桅盘,增加了4吨重量;加大了锅炉水管,增加了20吨重量;舰员人数的增多也增加了10吨重量:另外还增设了木匠贮藏室,加装了3门47毫米速射炮以及增加了几艘舰载汽艇。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额外的重量,达137.5吨,不过这仍在海军部的允许范围之内。君权级的装甲防护也为同时代战列舰制定了新的标准。舷侧主装甲带长约77米,高2.64米,其中水线以下延伸1.52米,舷侧中部主装甲带最厚处达457毫米,然后分别以406毫米和356毫米向前和向后递减,内里是102-203毫米厚的柚木支撑层。舷侧上部装甲厚102毫米(长45米X高约2米),舷侧装甲的总高度约4.5米(水线以下1.6米,水线以上2.9米)。首尾两端的防水隔舱壁分别厚406毫米和356毫米。在这个主装甲带区域的上方是厚76毫米的中部甲板装甲,主装甲带前部和后部的下甲板装甲厚为63毫米。主甲板和中部甲板之间的舷侧上部装甲是102毫米厚的镍-钢装甲,两头则是76毫米厚的防水隔舱壁。这是首次采用这种防护体系的英国战列舰。主炮的防护炮座、动作与装填机械部分俯视的外形为梨形,顶部装甲厚432毫米,向下递减至406毫米,至上部水线装甲带以下侧面为280毫米。指挥塔装甲厚305-356毫米,后部指挥塔76毫米。在主装甲甲板与上部舷侧装甲带之间的区域为煤舱,为舰体提供额外的防护能力。君权级在刚完工进行试航时,发现在恶劣海况下的舰身横摇非常厉害,而这将严重影响其作为远洋战舰的作战效能。为解决这个问题,怀特设计加装了长61米、宽0.91米,用于减摇的舭龙骨,效果非常明显,并且,英国海军还发现加装舭龙骨的另一个好处——改善了该舰的机动能力,双车前进时的转向半径从621米减至457米,一车向前、一车向后时的转向半径从411米减至274米。当时还是海军中校的约翰.杰里科在1895年随拉米利斯号航行后称:“从未见到过这么好的战舰”。君权级于年间完工,服役后很快就显示出其优异的设计,按当时的标准,可以说几乎找不到具有相同战斗力的同类舰。君权级是第一批航速超过17节的英国战列舰,外观优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识别起来也并不难:中部有两个横过船身并列在一起的烟囱,高干舷,主炮暴露在外。英国著名的海军史学家奥斯卡.帕克斯博士在其《英国战列舰》(British Battleships)一书中这么评价道:“怀特…为海军提供了一支最好的战列舰编队,这是一支在海上既雄伟又强大的力量。自蹂躏号(HMS Devastation)制定了新的难看标准之后,君权级为英国海军战列舰展现了一个自豪、可爱、匀称的形象,其战斗力更是现有的其他战舰所不能匹敌的,战列舰在经过20年沉闷、阴郁、曲折的发展后,她开启了一个像火山爆发似的美丽新纪元”。主要数据:排水量:标准14150吨、14050吨(印度女皇号)、14420吨(拉米利斯号) / 满载15220吨(胡德15590吨)。主尺度:全长125米(水线长115.8米),舰宽22.86米;平均吃水8.38米,最大吃水8.84-9.1米。动
力:两台3汽缸立式三胀式蒸汽机,8座单头圆筒锅炉,正常通风时的功率为9000指示马力,强压通风时为11000指示马力以上,双轴双舵。[注1]航速:君权 18节,胡德号16.7节,拉米利斯号达到17.25节(11571指示马力),反击号17.8节,皇家橡树号达18.27节(11608指示马力)。[注2]续航力:2780海里/14节,3086海里/13节,4720海里/10节;设计燃煤贮备量为900吨,正常1100吨,最大装载量为1490吨。舰员:670-712人。"胡德"号为690人,1903年作为旗舰的"印度女皇"号为692人,1906年作为炮术训练舰的"复仇"号为466人。武备:4门343毫米MkⅡBL型主炮;10门MkⅣ型152毫米速射炮;12-16门57毫米和47毫米速射炮;7具406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水下舷侧发射管、4具水上舷侧发射管和1具水上舰尾发射管)。装甲:舰侧复合装甲带厚457-356毫米,长76.2米,水线上高1.52米,水线下延伸至1.07米;隔舱舱壁厚406-356毫米;上装甲带厚127毫米;炮座装甲厚432-279毫米;甲板厚76-63毫米;指挥塔装甲356毫米。[注1]君权号在斯多克斯湾进行的海试中,以满功率正常通风的条件下,功率为9661指示马力,在8小时和4小时的试航中分别达到16.43节和16.77节;在英吉利海峡进行的海试中,以满功率强压通风的条件下,功率为13360指示马力,在3小时的试航中达到18节;在随后一次的试航中,部分锅炉水管破裂,出现泄漏,因此海军规定君权级强压通风条件下的最高功率不得超过11000指示马力,以保证锅炉能够在正常工作情况下不出现这样的问题。君权号(HMS Royal Sovereign):由朴次茅斯海军船厂建造,日动工,日下水,1892年5月完工后派往海峡舰队,并在年间担任旗舰。1897年后在地中海舰队服役至1902年。经过1903年的改装后,在本土舰队作为后备舰使用至1907年。1913年解体。印度女皇号(HMS Empress Of lndia):由彭布罗克海军船厂建造,原舰名为声望号(HMS Renown),日动工,日下水,日完工后留在海峡舰队。1901年派往地中海,1902年改装后作为后备舰留在本土舰队,直至1911年。1913年在波特兰作为靶舰被击沉。胡德号(HMS Hood):由查塔姆海军船厂建造,日动工,日下水,1893年5月完工。有的海军史学家将胡德号另列为一级,实际上该舰是1889年海军法案8艘一级战列舰中的最后一艘,除降低了一层甲板、采用炮塔设计外,其余与君权级的布置一样。胡德号是皇家海军中最后一艘低干舷的战列舰,也是最后一艘采用传统意义上炮塔的战列舰。现代意义上的炮塔实际上是在露炮塔上加装顶部装甲板,形成全封闭结构的装甲炮室,而这两种不同炮塔的相同术语往往令人容易混淆。胡德号服役后,其性能明显不如高干舷的姊妹舰,航海性能差,无法在海况恶劣时保持高航速。因此,该舰建成后于年间一直在海面相对平静的地中海服役,之后回到本土作为警戒舰使用至1902年。1903年在拆除4具鱼雷发射管和其他改装后继续留在本土,1910年在昆士顿作为接待舰使用,152.4毫米副炮全部拆除;年作为水下防护试验的靶舰,并成为第一艘装有水下防御突出部的军舰。1914年作为阻塞船沉于波特兰,其舰体残骸一直留到现在。反击号(HMS Repulse):由彭布罗克海军船厂建造,日动工,日下水,1894年4月完工后留在海峡舰队,服役至1902年。1903年改装后作为后备舰使用,1911年解体。决心号(HMS Resolution):由泰恩河畔的帕尔默船厂建造,日动工,日下水,日完工后派往海峡舰队,直至1901年。1902年改装后留在本土舰队作为警戒舰或后备舰使用至1909年,2年后报废,1914年解体。皇家橡树号(HMS royal Oak):由伯肯海德的莱尔德船厂建造,日动工,日下水,日完工。1896年前一直作为后备舰使用,此后派往地中海,直至1902年。经过改装后转到本土舰队,一直到1905年,此后即进入后备舰队。1914年解体。拉米利斯号(HMS Ramillies):由克莱德班克的汤普森船厂建造,日动工,日下水,日完工后一直在地中海舰队服役。1903年在查塔姆改装后在本土舰队作为后备舰使用至1911年,1913年售出解体。复仇号(HMS Revenge):由泰恩河畔的帕尔默船厂建造,动工,日下水,日完工后在本土舰队服役至1896年,之后在地中海舰队服役至1900年。经过年的改装后,作为炮术训练舰使用至1912年,此后即进入后备舰队。复仇号是本级舰中生命最辉煌的一艘,由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该舰重新服役,换装了305毫米主炮。年间配属给海峡巡逻舰队,作为炮击比利时海岸的火力支援舰使用。此时,该舰加装了防鱼雷水下防御突出部,这样就可以在任何一舷注水,形成横倾角,从而增大主炮的射击角度(最大可达12°)。1915年改名为"可畏"号,这样原来的舰名就可用于新建的超无畏战列舰。1917年退出现役,此后作为"胜利"号的供应船一直使用到1919年,之后即送入船厂解体。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畏战列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