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给未成年人的青少年常见心理伤害害

心理疏导 治愈未成年人“创伤”
第03版:法治时空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心理疏导 治愈未成年人“创伤”
——记怀柔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检察处
&&&&怀柔区检察院检察官为小学生讲法制课。赵丹阳&摄
&&&&为达到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目标,怀柔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检察处与区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达成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心理评估干预协议,一年来,这一机制产生了良好效果。2013年,该处共为25名未成年人开展了心理疏导工作。&&&&■受伤害的小月笑了&&&&小月是该处办理的一起强奸案的受害人,年仅13岁。因担心小月案发后的心理状态,案件承办检察官特地给小月的家属打电话进行询问。“检察官,我女儿现在整天闷在家里不出门,也不和人说话;和她说话,她就发脾气。我就这么一个女儿,如果她再出什么事,我可怎么好……”小月的母亲王某一听是检察官打来的电话,立刻哭诉起来。&&&&检察官征求王某同意后,与一位女心理咨询师来到了小月家中。然而,无论家长说什么,小月都是背对大家,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玩着电脑。见此情景,检察官决定,先由心理疏导老师与小月单独谈话,开展心理疏导。&&&&一个小时后,当检察官和小月的母亲再次回到房间时,奇迹出现了,只见小月正微笑着依偎在心理疏导老师的怀中。小月的母亲见此情景,眼圈一下就红了,因为这是她多日来第一次见到女儿的笑容。&&&&小月告诉检察官,案件发生后,她一直都觉得自己很脏,总是做梦,害怕得不得了。“现在感觉好多了,就当生了一场病,如今病好了,我要去好好上学了。”小月坚定地说。在其后的电话回访中,小月的母亲对检察官说,自从心理疏导过后,小月已不再排斥与人接触,而且将全部身心放到了学习上。&&&&■小文小武的自我救赎&&&&小文、小武是初中同学,喜欢骑摩托车兜风,都曾因盗窃摩托车被行政处罚。但二人并未吸取教训,在联合其他同学深夜盗窃两辆摩托车后,被警方抓获。虽然案件最终达成刑事和解,检察院也对二人作出为期六个月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但是对二人的心理疏导却并未结束。&&&&初次心理疏导后,小文和小武说,这次心理疏导使他们第一次认真思考了“遵纪守法”这四个字的含义,以后再也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了,如果有机会,还想回学校读书。&&&&直白的话语,道出了二人渴望回归正常生活的愿望。因此,第二次心理疏导,检察官与心理咨询师决定围绕引导二人合理进行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目标。可疏导一开始,小文和小武就感谢起检察官来,说正是检察官和心理咨询师的谆谆教导,才使其避免了一场大祸。原来,第一次心理疏导过后,小伙伴们打电话要求二人去帮忙打架,二人谨记检察官告诫,拒绝了,他们还打电话给另一个好朋友小山,想阻止他去现场。可电话接通时,小山已经到了现场。令小文、小武没想到的是,这竟是二人与小山的最后一次通话,就在这场斗殴中,15岁的小山被人打死。心理疏导不但帮助二人认识到了犯罪的后果,直面生活,也让他们完成了人生的自我救赎。&&&&郭兴华&赵丹阳&&&&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技术支持: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
&&&&&&&&&&&&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
作者:陈丽 文章来源:中国法院网周口频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 16:47:47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触犯刑律的犯罪种类的总称。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这项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和诱发原因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1、从案件类型上看:主要为抢劫、盗窃、伤害、强奸这几大类,其中以抢劫、盗窃为主的侵犯财产型的犯罪,多为共同作案或团伙作案,且作案手段简单,以伤害强奸为主的侵犯人身类型的犯罪,多为单独作案,主要对象为自己熟悉的同学、邻居,作案时临时起意的较多。
2、从犯罪的主体上看:(1)主要为抢劫、盗窃的案件多发生在辍学后流入社会的无业少年,他们的违法犯罪比例远远高于在校生比例;(2)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高于城镇;(3)从犯罪年龄上看,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近几年多为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4)从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看,多为从犯。
3、从危害结果看:未成年人犯罪蔓延广、网络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纠合性特点,恶性案件较多,其手段残忍,对社会的危害日趋严重。
(二)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可归纳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
1、主观原因
(1)好奇、好胜、爱寻求刺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总的来说,处于青春期中的未成年人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对丰富而复杂的大千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但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其心理处于波动不定的焦虑状态,所以一方面他们心理极为脆弱,另一方面又可能铤而走险。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有的青少年是文盲和半文盲,有的青少年平时不注重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道德标准低下,对自己放任自流,随心所欲,以至违法犯罪。
2、客观原因
(1)不良的社区环境和不良文化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特别是学校周边的网吧,比比皆是,下课十分钟,学生便可去上网,不良的社会环境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习惯和不良的社会心理素质。
(2)家庭负面因素的影响和学校德育的软弱无力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负面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有的父母双双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就可以,不与孩子交流,不了解孩子在校的行为及心理活动;二是父母离异的影响,父母离异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感情的正常发展;三是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班会、家长会从未召开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二、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学分析
(一)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例如,家庭结构有缺陷,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者因为离婚等其它原因,致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中教育子女的责任落到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的放任自流误入歧途,另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感情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不良性格,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的温暖,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柱,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和坏人的教唆下,很容易学坏并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主要包括简单粗暴和缺乏情感交流,有些家长发现子女犯错误后,无视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他们经常采取打骂等其他方式惩罚子女,家长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模仿的反面典型,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好斗、粗暴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观念。另一方面他们强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的感情破裂,形成彼此对立、互相不信任的局面。他们在心理上视父母为敌,离家出走,流窜到社会上,去寻找小兄弟取得安慰,有的在别有用心人的教唆下堕落成罪犯。
(三)学校教育的过失。学校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目前,学校教育还有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失误和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即使在这方面有教育,也是流于形式,方法简单,形式陈旧,而且内容空洞,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另外,教师队伍中有一些人素质低下,在课堂上讲大道理,离开课堂却是另一种样子,这样就削弱了教育的权威性,甚至引起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这样很容易使未成年人排斥正规教育,而对不良文化产生认同,进而吸收不良文化,形成与正规文化的对立,经过相互感染和认同最后堕落成为不良群体的对象。另一类是在一些学校中明显区分成绩的好坏,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并分为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失去进取心和进取意识,造成一些学生的厌学、辍学,流落到社会上,形成不良群体,在一些别有用心人的教唆下堕落成为不良少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另外,未成年人在心理发育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道德引导和培养,很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缺乏免疫力,在外界的影响下,极易产生犯罪心理,走向犯罪道路。
(2)青春性教育和心理教育滞后。目前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是空白的,而未成年人在学校度过生理和心理上的青春期,他们在观念上表现为朦胧、好奇,很容易出现问题。
(3)未成年人的心理矛盾冲突。很多家长存在望子成龙的想法,未成年人心理压力过大,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了各种困惑,甚至心理失衡,同时由于目前学校教育中忽视心理健康,没有专门的心理课程辅导,只是将心理教育的内容溶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这样使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引导,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在心理不能承受时,容易走向极端,通过暴力的方式发泄出来,走向犯罪。
(4)网络的误导。网络也是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由于网络本身存在隐蔽性,内容上充斥着暴力、激烈,未成年人往往把网络作为释放内心压抑的手段,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而不惜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择手段的达到个人目的,他们在经济上出现困境、精神上出现空虚时往往会发生犯罪行为。
三、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几个心理问题
(一)未成年人的身心矛盾。未成年人存在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在生理上迅速发展,他们的活动量非常大,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低,如果在他们的青春期不注重加以引导的话,容易引发青少年犯罪。
(二)个人需要和客观环境的矛盾。有很多未成年人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矛盾,他们的需要很多,但是环境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时候他们往往挺而走险,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三)好奇心和辩别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往往产生急于想了解的心理,这时候他们需要借助于父母和家人的帮助,来正确处理认识的需要,但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不能正确对待新生事物,在不良文化影响下他们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未成年人对自己的能力往往估计过高,同时要求独立,想从心理上改变依赖父母的状态,想取得与成年人相同的地位。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经济来源,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同时他们在经济上还依赖父母,这种矛盾很可能引发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加大代沟的裂痕,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对父母的管束不满,而引起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很容易引发犯罪。
(五)强烈的情绪冲动和自我控制能力弱的矛盾。未成年人情绪比较容易激动,在处理问题时态度不够冷静,在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挫折感,引起强烈的不满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引起犯罪,家庭和社会应当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对待挫折。
(六)自我意识的矛盾。未成年人容易形成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这种状态的青少年容易把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夸张和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自我排斥的心理,他们对自己过份怀疑,很容易挫伤自己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内心的冲突,他们的自卑感比较强,很容易产生过激的心理和行为,很容易产生悲剧。
鉴于上述问题,我们在具体的司法审判活动中,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应当树立一种理念,即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始终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有别于成年人犯罪,公、检、法三家相互配合,对未成年人给予特别的关注,认真落实司法保护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才能真正使处于困境中的未成年人得到有效保护,才能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文章录入:李勇&&&&责任编辑:李勇&&&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未成年犯罪人的心理特点
未成年犯罪人的心理特点是指未成年犯罪人普遍存在的、突出的心理特征。由于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差异,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未成年犯罪人心理健康问题也有差别,但总的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价值追求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生的追求和生命的价值,正确、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是人格成熟的主要标志。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的探索阶段、价值观的初步定向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社会风气的影响,产生错误甚至是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
2.认知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存在缺陷。未成年犯罪人通常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缺乏必要的预见性和适应性,面对复杂的事物在理解和处理上存在困难。此外,未成年犯罪人在生活中大多追求生理需要和感官刺激,其喜、怒、哀、惧等情绪变化往往与这种需要的满足与否有关。面对不符合其需要或妨碍需要满足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他们消极的情绪体验。[1]而且未成年人通常对情绪的控制力比较差,面对外界因素的刺激往往容易情绪失控,引发激情犯罪。
3.欠缺法制观念,辨别是非能力弱。法制观念淡漠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未成年人基础法律知识的匮乏和守法意识的薄弱。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未成年人往往无法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正确辨别是非,因不知法而不守法,走上犯罪道路。
4.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的多样性、模仿性。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多种多样,主要有贪图享受、性诱惑、虚荣心作祟、出于嫉恨报复、追求刺激和好奇的心理体验等等。据统计,在各种动机中,物质诱惑和性诱惑是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主要动机。同时,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动机、内容往往是通过模仿获得的,模仿的对象包括影视作品描写犯罪的情节、大众媒体的负面报道和未成年人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三大问题如何破解?
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裕华分中心内,同学们正在进行沙盘游戏,以此放松身心,排除压力。 赵海江摄“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接受的咨询中,与学业问题相关的占咨询总数的15.15%。”“石家庄小学阶段34.05%的单亲及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仅为合格或较差……”近日在石家庄市举行的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骨干人员培训班上,省内外专家公布了多组最新调研数据。“综合当前各类调研报告,结果显示,青春期困扰、学业压力加大、特殊家庭增多,成为当下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三大主要因素。”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主任马宏伟表示,化解这些成长的烦恼,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青春期困扰:创造机会多参与社会活动“30%的初二年级女生心情郁闷,14%的高三男生被失眠困扰。自残率则在初三阶段达到最高。”在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骨干人员培训班上,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傅宏提供了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傅宏表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欲望变得强烈,可灵魂还是个孩子,就像新手驾驶赛车,不知道如何控制,必定横冲直撞,出现各种情绪和行为。部分家长以此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青春期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石家庄德正心理服务中心首席咨询师石聪欣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14岁的小云是保定某重点中学的学生,从初二年级开始,小云就状况不断:上学迟到、不完成作业、语文课看小说……有一天,班主任发现她指甲涂得色彩斑斓,让她回家反省。看着女儿炫目的指甲,小云妈妈愤怒了,掏出书包里的课本、文具,一样样向小云掷去。接下来的事,让父母傻了眼,小云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使足了力气疯狂地打自己的脸。石聪欣说,青春期的亲子冲突,根源在于父母对孩子幼年的教育和日常的态度。在大多数家庭里,孩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不少家长并未随着孩子的长大注意到他渐渐增强的独立意识。孩子出现青春期的逆反行为,家长是否需要及时压制?傅宏表示,如何平衡青春期能量的释放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应多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融入社会的方法,实现自我价值。学业压力加大:摒弃分数至上观念期末考试即将来临,相当一部分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各种补习班安排得满满的。但是,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是:孩子花的时间不少,成绩却老是上不去。不仅如此,一些未成年人还为此焦躁。“紧张的学习、繁重的作业如同一只大网笼罩着我,让我很不舒服,不能轻松地复习……”一位初三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无奈诉说。“日至日,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接待家长及未成年人咨询32900余次,其中学业问题占咨询总数的15.15%。”而且近一段时期以来,学业问题咨询比例上升趋势明显。这一点,也得到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心理教师梁金辉的关注,“关于学习兴趣下降的咨询者越来越多,每周都会有一两名同学,三四位家长,前来寻求解决之道。”“学业压力处理不好,往往引发焦虑、抑郁、强迫现象。”马宏伟归纳案例发现:学业压力多集中在“高课业量”方面,作业量大、课外辅导班多等。此外,重点学校学生压力明显大于普通中学,厌学、逃学现象比例较高,关系冲突也多集中在这些人群中。“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每当听到家长这么说,梁金辉都要进行纠偏:学习对人的重要性怎么能凌驾于生命和健康之上?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名列前茅。面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马宏伟建议,家长要相信孩子都会有出路,不能对他们期望太高,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做最好的自己,不要等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才追悔莫及。“学习不是你死我活的战斗,要宽容一些,容忍失败。”特殊家庭增多:需要各方“组团”帮助“开学初,我发现班里有个同学经常发呆,好几次看他眼睛直直盯着某个物件,几乎从不主动跟老师打招呼。”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五中学教师苏书婷通过家访发现,这名学生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改嫁,留下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现在单亲、留守家庭越来越多,需要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一起抚平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伤害。”苏书婷了解到,这孩子经常在家里唉声叹气,唠叨“活着没有意思”,她感觉到该生有自杀倾向,马上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目前这名学生还在治疗中。在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骨干人员培训班上,有关专家表示,单亲、留守未成年人群体人数越来越多,整体心理状况堪忧。据了解,截至2016年6月,石家庄全市单亲及留守儿童登记在校生的总数为24530人。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教研员郭学东表示,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容易愤怒、恐惧、多愁善感。“石家庄小学阶段34.05%的单亲及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仅为合格或较差,初中阶段42.21%的单亲及留守儿童学业成绩较差或勉强及格。”郭学东分析,父母的良好关系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夫妻关系困难或离婚对孩子成长影响很大。为此,石家庄市从学生入学时起就建立单亲留守儿童的档案,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一个辅助团体,与学生结对子,从生活、学习、精神层面进行帮助。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相当一部分家长和教师存在重教育轻心理,凭热情不讲科学的状况,甚至有些家长或教师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制造新的问题。马宏伟提醒家长和教师,必须熟悉孩子阶段性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一旦孩子出现焦虑、注意力下降、冲突频发、成绩突然下降、失眠、过度上网等现象时,就预示着孩子已经进入问题前期,需要求助心理咨询师、有经验的教师或专业人员。记者 马利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心理伤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