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的背后 银行为什么很少互投赞成票票

新闻源 财富源
“僵尸企业”背后的金融风险
&&来源:&&作者:佚名&&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唐烨 本报见习记者 舒抒
  最近,A股市场再次跌宕起伏,监管层借机敦促金融机构降低股市杠杆率,以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罗伯特·恩格尔看来,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是因为今年6月份A股市场的大幅调整,使得一度飙升的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大幅下降。不过,他认为,中国监管机构还应该将目光更多投向银行机构,因为一部分金融风险正在银行缓慢积累,而反过来还可能影响到实体经济。
  11月24日,在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举办的“名家讲堂”上,利用会后间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罗伯特·恩格尔向本报记者解释了造成银行机构积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原因及应对之策。
  恩格尔认为:不必担心,中国有能力应对金融系统性风险。一旦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全球主要国家需要3万亿美元来救助,尚低于中国外汇储备。中国不但可以拯救自己,还可以一次性救助全球所有金融机构。
  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近年在上升
  恩格尔长期关注股市波动性和系统性风险分析。2003年,他凭借建立的“ARCH”(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与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的金融波动为恩格尔提供了研究的新样本。2010年,他便开始追踪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2014年上海纽约大学波动研究所成立,他多次亲自来到中国参与研究,通过“ARCH”等模型为中国系统性风险“画像”。
  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研究中,恩格尔发现: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近年在上升。
  “2010年,当我刚开始追踪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时,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排名还处于全球第五位; 但随后几年迅速上升,今年一度升至第一位。最近,随着6月开始的 A 股市场大调整,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又下降到第四位。”
  恩格尔向记者解释,自己使用了一套“SRISK指标”,来衡量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系统性风险。所谓“SRISK指标”是一种进行压力测试的指标,衡量的是企业在金融危机情况下的资金缺口。测试会设想,当全球股票市场在6个月中下跌40%,企业资本金占比要超过总资产的8%时,需要多少钱。这一指标在2005年被美国监管机构用于评估美国金融系统性风险。
  按照这一指标,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美国和欧洲国家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大幅下降,而中国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在升高。“按照测试的情况,2015年,中国需要5500亿美元来弥补资金缺口;而10年前,这一资金缺口是0。”
  恩格尔认为,A股飙升只是短期影响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在他的研究中,中国一直居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前列的主要原因,与中国的银行业有关。
  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表达了相似观点。周小川说,我国总体金融机构仍以银行间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制度尚不完善,直接融资占比仍然偏低,宏观杠杆率高起的同时,经济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
  恩格尔解释说,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商业银行由国家所有,因此当国家有足够的资源,商业银行可以随时获得注资,这可以避免挤兑的发生,银行也不必抛售资产。但这带来银行对风险的冷漠,同时也使银行处于“太大不能倒”的境地。
  不过,恩格尔告诉记者:“不必担心,中国有能力应对金融系统性风险。”他解释,这是因为中国有强大的外汇储备。在测试情况中,一旦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全球主要国家需要3万亿美元来救助,尚低于中国外汇储备。恩格尔打趣说,“中国不但可以拯救自己,还可以一次性救助全球所有金融机构”。
  政府在为“僵尸企业”埋单
  “中国可能并不会像欧美那样突然爆发金融危机。如果中国发生金融危机,演变路径会与欧美完全不同,将会表现得非常、非常缓慢。”恩格尔连着用了两个“非常”,来形容风险的缓慢积累。“银行业背后正在缓慢积累的这些风险,应该引起中国监管机构的关注。”
  在他看来,中国的银行机构,多年来一直向许多大型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提供贷款。而不少这类企业并不具备偿贷能力,也没有足够的资产偿还借款。有人告诉他,在中国有类企业被叫做“僵尸企业”,它们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连续两年以上销量为零或极少。而在机构的贷款名单中,就有很多“僵尸企业”。现在有些银行贷款被偿还,但并非这些企业主业盈利,而是得益于前几年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但这种收益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的“僵尸企业”有多少?记者并没有找到权威的统计数据。但在11月3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文章 《追问117万亿国有资产怎么管》 中提到,据财政部最新“盘点”的数据,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不包括国有金融类企业,我国中业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已超过117万亿元。
  恩格尔说,“银行之所以愿意放贷给‘僵尸企业’,是因为这些企业基本上都获得了来自政府的担保。换句话说,是政府在帮助这些‘僵尸企业’存活。而银行则一次次向这些企业提供新的贷款,使企业能够用‘新债’偿还‘旧的债’。这些企业有时连贷款的利息,都无法依靠自己的经营进行偿还。因此,银行放出的这些贷款的质量是非常低的。而对银行来说,既然向大型国有企业,甚至僵尸企业发放贷款,有政府拍胸脯担保,没有任何违约的可能、没有任何信贷风险,那么完全没有必要把贷款优先分配给国企以外的公司。”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开放肯定是大势所趋,对投资人情绪主动性非常强的中国股市来说,越开放,投资人情绪对市场影响反而越小。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日前对媒体发表了相似的观点。他说,很多“僵尸企业”基本上是有名无实,已经没有正常的经营活动。之所以能够“僵”而不死,背后往往有地方政府的支撑。一些国企无效低效资产靠政府“输血”来维持,耗费了国家大量资金,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大大降低。企业的“生老病死”被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拖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后腿。
  “我觉得,对中国经济来说,僵尸企业已经是一个重大的拖累了。”恩格尔表示,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非常有效地分配资本,资本无法优先分配给最具生产力、发展最快的公司,而是被掌握在了很多生产力不那么高,甚至“僵尸化”的企业中,风险也就由此而来。
  “很多金融危机的爆发,实际上都可以归因于对长期风险缺乏关注。”恩格尔举例说,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国际市场波动性比较低,投资者都在寻找方法来“找到风险”,因为高风险也就意味着高回报。因此,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关注的,只是一两天内将要发生的短期风险,而非六个月之后甚至更长之后可能发生的风险。“中国金融近年发展很快,市场波动性也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快速变化中往往蕴藏更多风险。中国监管机构是时候好好关注一下中国金融的长期风险了。”
  越开放,投资者情绪对股市影响越小
  今年股市的大幅调整,一度扰乱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步伐。直到今天,还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应该缓一缓。对此,恩格尔认为,在当前金融与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开放肯定是大势所趋,对投资人情绪主动性非常强的中国股市来说,越开放,投资人情绪对市场影响反而越小。
  “国际经验已经证明,资本市场越开放,海外投资人购买本国股票就越容易,本国股市的表现就会上扬。”恩格尔说,过去一年多,中国为资本市场的开放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目前看来,沪港通是个很好的资本市场国际化“试水”通路。
  恩格尔说,中国投资者现在更多是“凭着感觉走”,而不像美国投资者大多是根据股市基本面操作。因此,与很多成熟市场不同,在中国股市中,投资者情绪会对股市走向产生很大影响。但如果中国股市开放给世界其他地方的机构投资者,那么中国本土投资者的情绪对于价格的影响就没有现在那么大。因为更多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会进入这个市场,带来来自全球各地的投资界信息,慢慢地,这个市场中的本土投资者会开始明白,股票价格是由供需研究决定的,没有人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指定股价。恩格尔同时也提出,要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最基础的是人民币自由可兑换,这方面的步伐,中国还应该跨得再大些。
  对中国即将进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恩格尔表示赞同。他说,混业经营是当前全球金融机构的大趋势,在今年6月中国股市的大幅波动中可以看出,中国当前的金融监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方式。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近日撰文称,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金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比重大幅降低,“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金融机构的功能边界逐渐模糊,金融微观效率不断提升,但宏观脆弱性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继续坚持分业监管的模式,将中央银行排斥在金融监管体系之外,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势必会大幅降低,极有可能在中国出现类似于欧美等发达市场爆发的金融危机隐患。
  至于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方向是学美国模式还是英国模式,恩格尔认为并非关键,“关键是要建立起能有效预防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模式,尤其是预防银行业存在的长期缓慢风险的监管模式”。
  中国可能并不会像欧美那样突然爆发金融危机。如果中国发生金融危机,演变路径会与欧美完全不同,将会表现得非常、非常缓慢。
  银行业背后正在缓慢积累的这些风险,应该引起中国监管机构的关注。温州企业破产重组难点:银行很少投赞成票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施娜
数据显示,2014年~2015年,温州法院共受理涉嫌逃废债的破产关联案件320件,审结291件,追回财产1.91亿元。
  制度不完善很难 有企业面临“二次死亡” 温州企业“破产重组”难点
  民营企业以重整程序进行挽救或以清算程序退出市场已是趋势,在浙江温州更是普遍。助力结构性改革,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处置“僵尸企业”的背后,土地、资源等都得到了重新分配和合理利用。
  但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走访中也注意到,“死后重生”的企业面临的困难仍然不少,如信用修复、税务问题等,如不能很好解决,“新生”的企业则有可能被“拖累”。
  这样的案例不是没有。2012年9月,因经营不善和陷入风波的老瑞田钢业完成工商登记变更,号称温州“重组第一例”。然而,不到两年,新瑞田又再次陷入危机,申请了破产。如何让“死后重生”的企业好好活下去,避免“二次死亡”又是一个课题。
  温州中院院长徐建新表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与破产法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并未随之跟上,有关部门对破产程序的关注不够。民营企业破产缺乏关注,国家很少出台相关政策,即使有一些优惠政策,民营企业也难以享受。”
  而温州中心支行行长许加银则表示,对破产重整企业,假如国家工商总局允许在企业名称不改变的情况下变更组织机构代码,那么,因沿用原有组织机构代码导致新旧企业征信信息难以划断等很多问题都可以自然解决。
  ●银行为什么很少投赞成票?
  “处理破产,最头疼的问题是怎么平衡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或者说两者的利益。”温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指出,“在处理破产时,各方要利益共进退。总之,企业担一点,银行让一点,政府帮一点,司法快一点。”
  在走访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银行通常是出险企业的最大债权人,但其在企业破产重整过程中却很少投赞成票,一般以投反对票或者弃权居多。
  有声音认为,“银行总是从法律、职业道德等方面考虑问题,而不是整体利益最大化。所以,往往通不过。”对此,一些银行人士也有话说,破产处置时间长收回慢、金融债权受偿率不高等对银行也造成了影响,而银行一旦同意重整计划意味着银行主动放弃债权追偿,享有担保权的财产无法获得优先受偿和清收。
  当前温州大部分银行都是在温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没有同意通过重整计划的权限,审批权限在总行,上报程序非常繁琐。
  温州某股份制银行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则提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破产管理人由法院选定,而不是债权人选定,报酬也是法院定,向法院报告工作。
  “管理人不对债权人负责,前期工作还可以,但后期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如资产评估、处置等都是自行决定。这对银行回收债权造成了影响。银行的话语权只有在最后投票表决的时候体现,所以到债权人会议时,银行往往也就不同意。”该银行负责人说。
  ●破产重整后企业仍难贷款
  在2011年的那场民间借贷风波中,温州市唯一一家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中城建设集团因担保链和过度投资等问题“轰然倒塌”,而且从2012年开始,已基本无法参与招投标。
  2015年3月,汪一新以5800万元的收购价入主中城建设集团。这是全国首例特级资质建筑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也让这位“80后”的年轻企业家,一次实现“三级跳”。据了解,全国范围内,拥有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也不过三四百家。
  目前,中城建设集团在温州本地的项目已经恢复正常运作。2015年,公司产值达10亿元,创造税收3700多万元。
  但接手中城建设集团,也给汪一新带来了困扰:“由于制度的一些不配套问题,现在的企业仍是带病的企业,我们无法贷款。”
  对于信用修复问题,此前浙江省政府曾出台《关于防范化解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温州市政府《企业破产处置工作联席会议纪要》也明确规定企业破产重整后由法院将企业信息报给金融机构债权人,金融机构债权人在核实信息后调整企业信贷五级分类报人行征信中心调整企业信用。
  但在实践中,这一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历史原因,重整企业在相关商业银行的企业信贷等级以及在人行征信中心的信用记录均为不良。温州的做法是通过大事记的方法,在时间上划分企业破产重整前后。但该方法只在温州适用,到北京、上海则无法通行。
  汪一新坦言,征信系统大事记只解决了温州本地的招投标问题,但公司要跨区域发展阻碍还是很大。事实上,“特级资质”如果只局限在温州本地发展,其派上用场的机会并不多。
  ●破产重整还需出配套政策
  除了信用修复问题,税收债务减免问题是破产重整企业的另一大困扰。
  温州中院院长徐建新表示,目前,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都是针对正常经营企业设立,几乎不涉及破产企业尤其是破产民营企业。在破产重整程序中,企业实际承担的较多税负影响破产重整程序的顺利推进。为尽量消除司法破产中的重复征税,温州市政府通过出台破产中有关税收问题的会议纪要及案例,但囿于税收减免权限,更多只是关注税务机关如何参与破产程序,对税负减免作用十分有限。
  据了解,进入破产程序后,债务人企业的税收债权主要包括破产案件受理前发生的税收债权、滞纳金,在破产程序中对资产进行处置时所发生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契税、营业税等在内的流转税和所得税等以及因对债务进行豁免而产生的所得税。
  与此同时,重整企业还会产生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资产保有税。如此繁多的税种及高昂的税费对早已资不抵债的破产企业而言,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对此,温州市地税局相关负责人亦表示,目前破产清算相关的法律是相对健全的。但破产重整还是比较缺位。但地市一级的部门权限有限,希望上级部门出台配套的政策。
  同时,该地税负责人称,企业破产重整后,存在不确定的税收风险,以及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例如,若干年后,如果发现重整前的企业有偷税漏税行为,那么重整后的企业还是要担责的。
  ●重塑信用防假破产真逃债
  随着“破产”观念的深入人心,温州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营不善时开始转向破产申请。然后在这背后,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假破产真逃债。
  为防止逃废债务的行为,温州中院出台了《关于在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中防止逃废债行为的会议纪要》,从破产申请审查、管理人清查破产财产、相关人员责任追究等方面对逃废债行为进行规制。
  比如在秀集团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中,瑞安法院发现该公司存在私设账外账的行为,且有证据表明该公司的账外账和大部分会计凭证已经被故意销毁或者隐匿,经移送公安机关,瑞安法院以隐匿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罪,判处陈少丰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10万元。
  数据显示,2014年~2015年,温州法院共受理涉嫌逃废债的破产关联案件320件,审结291件,追回财产1.91亿元。
  上述温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中国,以破产方式出清“僵尸企业”,处置风险,更长远的任务在于信用建设。只有在诚信的社会下,大家都遵纪守法讲信用,才能把处置风险的成本降到最低。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申雪娇&RF13056
中国证监会授牌&&&民生银行资金监管&&&
数据来源:盈利宝基金研究中心,巨灵数据支持
全场购买手续费4折起!
近一年涨幅
近一年涨幅
已有&0&条评论
24小时新闻榜
理财产品推荐银行和政府之间精彩博弈 僵尸企业到底怎么办?--百度百家
银行和政府之间精彩博弈 僵尸企业到底怎么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银行和政府之间精彩博弈 僵尸企业到底怎么办?
中国产能过剩产业的经营状况还在持续恶化,尤其是煤炭业和钢铁业,其利润持续负增长。
据综合媒体6月3日报道称,以煤炭业为例,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大型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90%,行业利润总额仅441亿元(1人民币折合约0.1518美元),是2011年的十分之一,而负债总额则同比增长10.4%至3.68万亿元,90家大型煤炭企业负债总额高达3.2万亿元。
Wind数据则显示,截至一季度末,39家上市煤炭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9.16%,超过70%警戒线的有10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区域之间的煤炭企业的风险差异性也逐步显现。
据悉,多个省份以制订细则或口头指导的方式对化解相关行业债务风险作出部署,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对重点帮扶企业注入信用,引导金融机构继续为其融资。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产能过剩行业普遍实行“严控新增、存量退出”的策略,在续作和退出之间,小心翼翼地做着平衡。
业内人士表示,面对高企的债务风险,地方政府考虑到维护金融环境稳定,倾向于采取循序渐进的、“保”的方式来化解企业债务危机,对于以纯粹债务违约的方式来实现市场出清的方式则非常谨慎。
“一般都是各地政府金融办出面。在贷款方面,会要求银行不降贷款余额,对贷款进行展期,并下调贷款利息。而在债务融资工具方面,政府则会通过直接注入资产、其他国有企业进行担保等方式为企业注入信用,保证企业还能续发债券。”一位国有大行投行部人士表示。
不过,在产能过剩行业债务风险逐步蔓延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态度则是在“有保有压”的大前提下,更为小心谨慎。
“煤炭和钢铁业后续新融资基本无望。银行新增授信额度很难,发债也比较困难,目前可能只有高风险的信托还会做这类项目。虽然地方政府会有一些指导,但是银行也会尽量和政府讨价还价。尤其是一些小银行,都在等着大银行打头阵。”一位金融机构人士说,此前西部一家产能过剩企业由于地方政府给予其的信用支持不够,其后续发债都未能通过银行的内审程序。
在“债转股”方面,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博弈更为明显。“债转股操作中最关键的是定价,煤炭和钢铁企业本身体量大,财务信息又不尽透明,究竟以什么价格来债转股,将是难点。价格太低,政府不乐意;价格太高,银行又不合算。债都转了股,政府又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权。”上述国有大行投行部人士表示。
上述分析机构人士也表示,“银行想给山西煤炭企业做债转股,但当地政府不是很乐意。煤炭行业好起来的话,最赚的是山西、陕西地区的煤炭企业,现在做债转股政府是亏的,因为会削弱自己的话语权。而上述东部地区资源枯竭型的企业,当地政府想推债转股,但银行不想做。”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559
阅读:16万
阅读:12万
阅读:10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从今年NBA季后赛开始,有关联盟阴谋论的说法就没有停止过。无论...
数娱梦工厂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僵尸背后的真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