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限定条件下来具体体现齐鲁商标保护地域性的体现建筑文化特色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汇集(开卷)
&&&&&&&&&&&&&&&&&&&&&&&&&&&&&&&&&&&&&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
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汇集(开卷)
&&&&&&&&&&&&&&&&&&&&&&&&&&&&&&
特别说明:答案仅供参考,请以教材为准
一、填空(每空1分,1—17小题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18--32题为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田野考古发现说明,在山东地区存在着后李文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考古谱系,它们的居民应当是同一个民族,即山东地区的土著民族。
在用人政策上,齐国遵循“尊贤尚功”,鲁国则遵循(“尊尊而亲亲”)。
齐国威、宣之际,(稷下)学宫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孟子和荀子都曾来到这里。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汉代的文化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5、&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影响最大的主张。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作战指导原则。
孔府本名(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城中孔庙东侧,是孔子后世嫡系子孙居住的府第。
8、&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
9、& 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
10、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11、(《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是古代劳动人民和数学家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运用数学知识的结晶。
1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规模宏大、丰富多彩的(农业)科学专著。
13、李清照的词作,无论内容还是风格,以(靖康)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4、《桃花扇》(四十)出,分上下两本。剧本借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写南明王朝的覆灭历史。
15、端午节的特色饮食是吃(粽子),山东各地还有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
16、在改革整理传统曲目的基础上,1951年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决定将作家王安友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成吕剧,实验用戏曲形式表现现实生活。
17、很多人把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8.齐国第一代国君是姜尚
19.&在政治上,齐国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鲁国则采取了“变其俗,革其礼”的政策。
20.孔子的思想、言论、行为主要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论语》一书中。
21.“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影响最大的主张。
22.孙武的《孙子兵法》中,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作战指导原则。
23.孔府本名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城中孔庙东侧,是孔子后世嫡系子孙居住的府第。
24.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
25.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26.李成是宋代山水画的一代宗师。
27.山东的民间年画,除作为三大产地之一的杨家埠年画影响很大外,聊城的东昌府年画和潍坊高密的扑灰年画也都有很大成就。
28.辛弃疾的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高尚情操,充溢着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
29.当今快书的流派,主要有以高元钧、杨立德为代表的“高派”、“杨派”,以及后来崛起的以刘思昌为代表的“刘派”三大流派。
30.位于邹城市境内的尖山、铁山、葛山、岗山、峄山摩崖刻经,因其地理位置相对集中,规模宏大,中外知名。
31.在改革整理传统曲目的基础上,1951年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决定将作家王安友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成吕剧,试验用戏曲形式表现现实生活。
32.很多人把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1—10小题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11—20题为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1、& 孟子认为士君子修身的关键是(A)。A存心养气B善良仁爱C持志养气D刚毅木讷
2、& 司马穰笡治军原则是(A)。A以文附众B视敌而举C以仁为本D不历民病
氾胜之通过数十年指导农业的实践和总结农民经验独创了一种新型的农业耕种方法(D)。A代田法B轮作法C耕田法D区田法
中国军事史上的第一步城池防御专著是(D)。A《孙子兵法》B《便宜十六策》C《孙膑兵法》D《守城录》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几句词见于辛弃疾的词作(A)。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C《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D《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在中国人同时也在齐鲁岁时民俗中占据着首要位置的节日是(A)。A春节B中秋节C端午节D元宵节
在婚姻活动中的基本程序和仪式中,第一个步骤一般而言是(A)。A议婚B订婚C送日子D迎娶
8、& 风筝最早的称谓是(B)。A纸鸢B木鸢C风鸢D风筝
被视作化妆扬琴的开端,奠定了吕剧发展的雏形,在吕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剧目是(D)。A《兰瑞莲打水》B《王汉喜借年》C《小寡妇上坟》D《王小赶脚》
10、四大传说中塑造的妇女形象无一不是美好善良、忠于爱情的(C)。A理想人物B典型人物C箭垛式人物D美好人物
&11.司马穰苴的治军原则是(A)
A.以文附众B.视敌而举C.以仁为本D.不历民病
12.齐鲁立国前,在今山东地区生活的土著居民是(B)
A.沂源人B.东夷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
13.“仁”的基本内涵是(D)
A.王道B.霸道C.民本D.“爱人”
14.周武王与姜尚君率军大举伐纣,与商军展开战略大决战的地方是(B)
A.朝歌B.牧野C.孟津D.鹿台
15.中国军事史上的第一部城池防御专著是(D)
A.《孙子兵法》B.《便宜十六策》C.《孙膑兵法》D .《守城录》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见于(D)
A.司马迁《封禅书》B.曹植《飞龙篇》C.李白《泰山吟》D.杜甫《望岳》
17.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是(D)
A.宗法制度B.礼仪制度C.社会制度D.婚姻制度
18.龙山文化又被称为(C)A.红陶文化B.灰陶文化C.黑陶文化D.彩陶文化
19.现存的唯一一幅得到认可的李成的真迹,是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A)
A.《读碑窠石图B.《寒林平野图》C.《秋岭遥山图》D.《冬景遥山图》
20.王士祯作诗、论诗,极力标榜(C)
A.妙语B.兴趣C.神韵D.含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1—3小题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4--5题为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1、“五德终始说”:邹衍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阴阳学派的代表人物,齐国人。其思想核心是“五德终始说”。“五德”来源于“五行”,所谓“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邹衍认为,这五种物质每一种都和人的一种德性相配,而这五种德性之间又存在着相胜相克的关系,具体说就是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与五行相联系的五德每一德都没有绝对的优势,每一德都有盛有衰。自天地开辟以来的每一朝代都与其中的某一德相配。统治者只有具备与当时处在优生位置上的某一物质相对应的德性,才能具备统治的合法性,才能有稳固的基业。人类历史就是按照这种五德相胜的规律循环演变的。邹衍的五德始终说,可以说是一种应时而生的理论,提出的动机是要劝告当时的统治者敬天尚德,戒除淫邪。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邹衍的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一致之处。
2、元嘉历:何承天是南朝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和天文学家,坚持观测天象四十多年,对观测结果作了详细记录。南朝刘宋文帝时,何承天参与了改制新历。元嘉二十年(443),何承天向朝廷奏上自己创制的历法,被宋文帝采用,因时在元嘉年间,故称其历为“元嘉历”。从元嘉二十二年(445)起,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何承天制定的元嘉历中,第一次采用定朔来安排历日,考正冬至日度,知春秋分晷影无长短之差,是一个大胆而可贵的尝试,对以后历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元嘉历前后共使用了65年。
3、生活习俗:是包含最广的民间习俗,包括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等。它最先是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等级身份的严格化、生产条件的差异、人生礼仪的繁复,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政治观念、社会心理等差异的产生,各地区各民族的习俗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它所满足的不仅是生理的需要,同时也包含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文化的内涵
4.生活习俗:(P305)是包含最广的民间习俗,包括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等。它最先是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等级身份的严格化、生产条件的差异、人生礼仪的繁复,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政治观念、社会心理等差异的产生,各地区各民族的习俗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它所满足的不仅是生理的需要,同时也包含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文化的内涵。
5.“后七子”:(P157)1547年,李攀龙与同好谢榛发起建立诗社。次年,与王士祯相识相知。随后,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又先后入社。他们志趣相投,雅怀高蹈。或郊游畅怀,或宴饮高歌。诗兴勃发,往往属辞连对,互相唱和,一时间在京都名声大振。因其论诗宗旨,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颇多相似之处,故被人们称为后七子。
四、简答题(每小题23分,1—2小题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3--4题为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1、& 你怎样看待《孟子》一书中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答:(1)在对王道政治的阐发中,孟子逐步发展出了一种十分珍贵的民本主义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儒家的一贯主张,孟子则把这种观点发展到高峰,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原则。
(2)孟子总结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国家的兴衰存续有赖于民心向背。国家之间战争的胜负归根结底也取决于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
(3)孟子更为深刻的地方在于他已经认识到国君统治的合法性取决于他是否代表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
(4)孟子还提出,国君在处置一些重大的事项时,应当充分听取并遵从国民的意愿。
从上述言论可以看出,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虽然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主张主权在民、民众有权参与国家管理的现代民本主义,但就内在精神而言,二者是有相通之处的。
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为例,说明李清照词的主要艺术特点。(详见课本148至149页)
答:(1)以女性的身份刻画女性的内心世界,细腻逼真。
(2)善用白描手法来言情状物、写人记事。
(3)情感蕴藉,耐人寻味。
(4)语言平易,纯用白描。
3.试述颜真卿书法的艺术成就。(详见P189至192)
答:(1)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楷书上。其楷书元气弥漫,浑厚雄强,法度森严。用笔以裹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为主,方圆并施。
(2)行书也有极高造诣。
4.略述鲁国故城的规划建筑特点。(详见P224)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齐鲁文化概论复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齐鲁文化概论复习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汇集(开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汇集(开卷)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青年记者会员登陆
· · · · · · · · · · · ·
“人文齐鲁”的地域文化传播特质
  ● 郭佳琦 谢锡文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地域特点为特征形成的文化。齐鲁大地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思想学说和文化风尚创造了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特质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多姿多彩、内蕴深厚,既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副刊作为报纸的文化阵地,在传播地域文化、打造媒体品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文齐鲁”是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自日起推出的一个特色板块,致力于传播齐鲁地域文化,所登载的大多是介绍山东各地的传统节日风俗、饮食习惯、名人轶事、历史变迁、民间艺术以及特色建筑等的文章。经过几年的发展,该栏目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色。  为了深入细致地阐述“人文齐鲁”的地域文化传播特质,笔者搜集了“人文齐鲁”自创办以来所登载的文章以及相关资料,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并按照历史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以及风物文化四个方面分别分析其传播特色。诚然,齐鲁文化的构成元素远不止这几个方面,之所以选择它们,一方面是综观“人文齐鲁”所刊登的文章,总体上是以介绍这几类文化元素为主,同时也因为它们有着鲜明的传播特色,可以作为创办地域性文化副刊的借鉴。    历史文化:寻找与时事的结合点  这里讲的历史文化,主要是指与山东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人文齐鲁”传播历史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在时事新闻与本地区人文地理的结合点上挖掘历史,而这也与“人文齐鲁”开篇词中所言“寻觅的是过去,观照的是今日”相呼应。  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08年8月,青岛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承办了帆船比赛,“人文齐鲁”刊登了《青岛栈桥——昔日的水上赛场》,介绍1933年第17届华北运动会游泳比赛在青岛栈桥举办时的情况,还刊登过追忆青岛第一体育场建成经过的文章,传递青岛体育文化,照映当时的奥运主题。  此外,“人文齐鲁”在传播地域历史文化方面还具有以下特点:  1.推出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专版  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人文齐鲁”都会适时策划并推出相应的纪念专版或栏目,回顾当年事件中山东人所展现出的精神品格,传承和弘扬山东精神,激励读者。  例如,“人文齐鲁”于2012年5月初刊发了一组纪念“五四”运动的文章, 其中《93年前新华门前的哭声——五四运动中的山东请愿团》,记述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山东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举行的一系列示威请愿活动,体现出山东人爱国爱民、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同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人文齐鲁”以两个版的篇幅刊登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济南14所学校2500名学生大联合赴南京请愿的纪念文章,提醒读者勿忘国耻。在“刊前絮语”中,编辑还联系新闻热点,结合当时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保钓”斗争,奉劝读者深刻反思,理性爱国。  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2月27日出版的“人文齐鲁”即为纪念周总理专版,选取《周恩来总理在青岛》《邓颖超泰安行》《周恩来、邓颖超的曲阜情结》等文章,生动反映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对山东的亲切关怀,记载了他们在齐鲁大地的足迹,表达了山东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怀念和衷心爱戴之情。  2.结合热门电视剧话题,推出反映深层文化内涵的专题  2008年初,随着电视剧《闯关东》热播,“人文齐鲁”特别推出了“闯关东”专题,刊登了《浮海与陆行:山东人的闯关东之路》《2500万人闯关东》《“闯关东”:299年的移民史》等文章,通过对山东人“闯关东”的路线、人数、历史背景以及部分人物事迹的介绍,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其中有一段话讲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山东人“闯关东”除了经济原因外,与山东人的传统性格也有密切的关系。诚实、尚义、节俭、好客、粗犷、豪放,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山东人”。这是山东人“闯关东”的文化素质。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粗犷、豪放的传统性格使得山东人敢于“闯关东”;勤劳节俭的性格使得他们能够在东北获得生存的空间;诚实、尚义、好客的性格使得他们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赢得他人的尊敬与信任。这段话十分精辟地描述了山东人的文化品格,在令读者产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也鼓舞着他们像自己的祖先那样开拓进取,努力生活。  “人文齐鲁”在随后几期中还陆续刊登过几篇“闯关东”主题的稿件,其中有透过郑板桥笔下的《潍县竹枝词》解读清乾隆年间潍县百姓“闯关东”的文章,角度新颖,追根溯源,通过文学作品解读历史,既反映出报纸副刊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其他还有寻访《闯关东》主人公朱开山老家朱家峪的文章,以及作者讲述自己的祖辈闯关东的故事等,这些都作为电视剧的纵深与扩展,全方位、多角度地为读者还原了“闯关东”这一历史事件,有力地弘扬了齐鲁地域文化和山东精神,加深了读者对于地域历史文化的认知。  此外,在电视剧《牟氏庄园》以及《南下》等反映齐鲁地域文化的作品播出时,“人文齐鲁”也适时推出相关专题,为读者还原与解读其历史文化。    节日文化:展现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  节日,又被称为“时空以外的时空”,主要指的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与活动,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①人们常说,节日是传统文化的表演场,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在节日当中找到自己的表现场所。人们为了庆祝节日,年年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而由于长期以来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受区域地理、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人们的节庆习俗也不尽相同。山东各地庆祝节日的民俗活动是齐鲁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  每逢岁时节日,“人文齐鲁”都会刊出文章介绍山东各地的过节习俗,以富有地方色彩的民俗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并且范围不仅限于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就连二月二、三月三、七夕、寒衣节、中元节、腊八等这些相对而言并不特别为人们所重视的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等,在“人文齐鲁”的文章中也会有所涉及。  这些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节日习俗,有些如今只能留存在文章作者的记忆中。珍贵的文化资源,经由作者灵活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一方面开阔了当代读者的眼界,另一方面也使读者有机会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例如2011年端午节刊登的《老潍县分香面》一文,讲述的就是明清时潍县城里的药铺免费分香面,让女孩儿们做荷包的端午节习俗。如今这一传统虽已不复存在,读者仍可通过这篇文章的记载想象当时人们过节的场景。  “人文齐鲁”的文章在介绍岁时节日习俗时,还较多地穿插进民谣民谚,以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其中有直接反映节日民俗的内容,例如《老济南忙大年的记忆》一文中就有一段作者家乡的民谣,将从小年到春节每天的主要事情做了通俗明了的概括总结。其他还有诸如“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染豆蔻”“冬至饺子夏至面”“七月十五鬼开门”“九月九喝杂面”等体现岁时节日习俗的民谚。在介绍节气的文章中出现的大多是农谚,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例如与小雪、芒种、霜降、夏至、处暑等节气有关的天气谚语,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民谣和民谚在表达方面有着通俗凝炼、朗朗上口的优势,同时内容上又贴近生活,直白地呈现出人们的文化心理和期待,令读者对于齐鲁大地的节日文化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饮食文化:寓情于食,雅俗共赏  民间饮食指的是人们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以及食物的属性、范围、制作过程和仪式、餐桌上的礼仪、节日和仪式食品,以及食物的名称、保存、禁忌等。②  在人类生活中,饮食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活动,而是包含着丰富社会意义的重要文化活动,它不仅可以维持人们的生命,解决人们的温饱,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着人们的性格特征、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山东各地的特色饮食不胜枚举,然而“人文齐鲁”介绍饮食文化的文章并不是纯粹为吃货介绍美食,文章不仅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叙述食物的制作方法,还饱含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热爱与怀念,既充满浓郁的怀旧风情,又不忘观照当下和现实。  从内容上看,“人文齐鲁”传播饮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寓情于食,以情动人。“寓情于食”中的“情”,主要是亲情与乡情。  以日“饮馔琐忆”中的《野菜情怀》为例,作者在介绍完野菜的吃法之后,又回忆了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自己吃野菜的经历,最后感慨道:“原来野菜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我喜欢挖野菜、吃野菜,原来不单单是为了品尝野菜的清香,还因为心中始终装着那份难以割舍的浓浓的乡情。”又如《什香面》一文,作者开篇就说:“什香面是临清特有的一种美食,2007年曾被评为‘山东省名小吃’……临清是我的家乡,是我一直生活、工作的地方……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总觉得什香面最好吃,是天下第一等美食”,对家乡的赞美和自豪感溢于言表。  此外,在《端午节的南瓜水饺》、《香气诱人的鲁南黑咸菜》《夏天的山韭花酱》《隆冬一碗红汤面》等文章中,作者在介绍美食的同时,都流露出对故乡、亲人的眷恋和对旧日生活的感怀。  这些介绍齐鲁饮食文化的文章,或通过向读者讲述食物背后的亲情故事,以真挚朴素的情感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令读者在了解美食之余收获感动,或抚今追昔,表达对旧时淳朴生活的怀念,让当代人在整日的奔波忙碌之后找到些许心灵慰藉,滋养他们的精神家园。  从表达方式来看,这类文章多为短篇或中篇散文,融叙事与抒情为一体,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既传播了地域文化,又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在用语上,文章注重兼顾不同的读者群,寻求雅与俗的平衡点,力求实现雅俗共赏,如《冬储大白菜》一文中就运用了不少口语:“要么有么”、“有些还是菜帮多菜心少的‘咣咣镲’”、“怕菜焐了烂了,还经常来回倒腾”……这些通俗口语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接地气,也方便了本地读者的阅读。而《三更风雨采菱归》的作者则引经据典,引用《本草纲目》《红楼梦》等古籍中关于菱角的记载,以及历代诗人吟咏菱角的诗句,将饮食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    风物文化:讲述“凝固的历史”  “风物”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此处既包括自然风光,也包括人文建筑。  “人文齐鲁”中写风物的文章,并非单纯介绍建筑艺术和描绘自然风光,而是将游记、风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与自身感悟相融合,记叙、描写与议论相结合,抚今追昔,就像一部“风物志”,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呈现中,展现齐鲁地方风物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魅力。  不少文章追本溯源,讲述了风物背后“凝固的历史”。以《赏不够的趵突泉》为例,作者在描写漱玉泉的景色时还提到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与漱玉泉的渊源:“这个清可鉴人的漱玉泉,相传是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对泉梳妆、赋词吟诗的地方。”在观赏濯缨池时又提到其名称的由来:“‘濯缨’取之于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一句。”随后还写到了古代典籍中对趵突泉的记载以及古代文人墨客对趵突泉的赞美诗句。作者对历史掌故和文学知识的引用,不仅使趵突泉的历史文化得到了生动呈现,也使泉城济南的文化魅力不言而喻,不证自明。倘若只是描写趵突泉的美景,天下美景多得是,也不差这一处,而其蕴含的齐鲁大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才是独一无二的,是别的区域文化无法复制和超越的,这也正是写齐鲁风物的文章真正值得书写之处。  《济南贡院的变迁》则将贡院在清朝、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的发展历程做了大致介绍,从一个侧面折射了社会历史的变迁。《淄河边有座马鞍山》一文,作者旁征博引,介绍了历史上众多名人与淄河的渊源,展现了淄河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并且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马鞍山上的八路军将士英勇抗敌的动人事迹。文章最后作者故地重游,深切缅怀当年的抗日烈士,文章末尾的一段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那次,从山上下来时,正是黄昏时分。在淄河边漫步,恰好看到硕大的太阳正被远处一座孤零零的山头遮住,绚烂的夕阳之光就从山周边透射过来,整座小山几乎成了金山。也许,这是一种巧合的象征吧。山脚下,缓缓流淌的淄河水被映得通红。”  作者们在描述风物时,还会穿插讲述一些与风物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例如《章丘保留完好的唐代古刹》中有一段讲述“水母娘娘”来历的传说,为文中介绍的水母娘娘大殿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透过《公冶长书院及其传说》中公冶长懂鸟语的故事,读者可以对公冶长这个历史人物的为人略知一二;《吕后与地名的变更》一文围绕着单县境内因吕后而改名的两个地方,讲述了与吕后相关的历史故事,尽管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单县作为吕后的故乡,也反映出其悠久的历史与文明。  读者阅读这些介绍风物的文章,在欣赏美妙的自然风光与宏伟的建筑之外,还可以从中了解相关的历史典故,感受到风物中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齐鲁风情。    结 语  “人文齐鲁”不仅在记录与传承齐鲁文化、提高当代读者的文化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受到新媒体冲击和新闻同质化困扰的处于发展“瓶颈期”的纸媒提供了有益启示。纸媒的专副刊充分利用差异化优势,实施本土化战略,增强地方报纸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挖掘身边的本土文化资源,反映当地民众的生活和思想,展现不同地域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拉近媒体与读者距离的同时,拉近了传统文化与读者的距离。这既是地方性报纸传播与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纸媒突破发展瓶颈、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  注释:  ①②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第178页、第252页  (郭佳琦: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谢锡文: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辑: 解西伟
已有 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我来评两句
后发表评论。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6122号 &&&&&& 邮编:250014 &&&&编辑部电话:(97 196286&&&&&& && &&&《青年记者》投稿邮箱:&&& 杂志发行电话:(3&&&&&&&网站电话:(11&&&&&&&&&&&&& &&& &&&&& 《青年记者》邮发代号:24-213 &&& 《今参考·政界》邮发代号:24-216&&& &《今参考·商界》邮发代号:24-61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转载需注明来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齐鲁地域建筑与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