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的正强化与负强化理论认为,负正强化与负强化就是运用消极的结果以阻止或更正不正当的行为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与应用
有启发,学习了!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与应用
一、负强化及其范例
运用惩罚可制止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但这是消极的措施。人们更为关心的是,在消除不良行为的同时,如何建立替代性的良好行为。这就是本章所述负强化所要解决的问题。
负强化是指在一辨别性刺激或情境下,行为者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厌恶刺激(或称负强化物)的移去或取消,则以后在同样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由于厌恶刺激如强烈的噪声、强冷、强热、电击、隔离、捆绑、鞭打等能使行为者产生极大的不适意感,严重者甚至威胁行为者的生存或安全,因此这些厌恶刺激的移去或撤除能满足行为者的安全和舒适的需要,达到和给予正强化物同样的效果。所以与正强化一样,负强化能增加个体行为的出现率。
例如对一个爱咬指甲的孩子,可用负强化法在其手指上涂上胡椒粉,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咬指甲,而是把指甲及时剪掉。父母看到后很高兴,就不再在他手指上涂胡椒粉,则小孩以后咬指甲的行为会减少,而用指甲刀修指甲的行为会增加。又如,某青年因赌博被判有期徒刑2年,在狱中,该青年有悔改之心,拼命劳动,结果被减刑一年。以后该青年的良好工作态度就可能会增加。
二、负强化与正强化、惩罚的比较
1.负强化和惩罚。
负强化和惩罚都需运用厌恶刺激,两者的区别在于,惩罚是施加厌恶刺激,而负强化是除去厌恶刺激。一般地,两者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施行目的不同。惩罚施用厌恶刺激的目的只是阻止不良行为出现,不一定要形成良好行为。负强化则是通过厌恶刺激抑制不良行为,并达到建立良好行为的目的。
(2)实施方式不同。惩罚是当儿童表现不良行为时及时施以厌恶刺激,以便阻止不良行为产生。负强化是针对正在受惩罚的个体,激发他“改过向善”的动机,或鼓励他去从事良好行为。一旦发现这个个体表现出预期中的良好行为,就立刻把正在进行的厌恶刺激撤走。
(3)施行的后果不同。惩罚的后果是不愉快、痛苦和恐惧的,而负强化的效果是愉快的。综上,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得已情况下才施行惩罚,并要求用良好行为来代替他的不良行为,然后撤除刺激。如爱吮手指的人老吮手指是因为手闲着无事可做,因而矫正者要引导他从事其他的积极活动,使他抑制吮指行为。对爱哭的孩子要训练他说出自己的要求,而不是用哭闹威胁。一般地,负强化比惩罚更具有积极作用,它不仅可以阻止不良行为,还使犯过错的人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例如对一个因犯错误而记了大过的学生,教师利用负强化法先使学生知道本身的错误所在.鼓励他努力学习,多做一些有益的事,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撤除其记过处分。因此,日常生活中纠正不良行为时,要尽量避免单独运用惩罚方法,应采用与替代行为相结合的惩罚即负强化方法。
2负强化与正强化。
负强化与正强化关系密切。它们都是一种用来增加行为发生率的强化过程a它们的区别很大,一方面是正强化使用愉快刺激而负强化使用厌恶刺激;另一方面在应用上也不同,当正强化物强度不够,无法吸引被矫正者去从事所期望的行为以改正不良行为时,就需要利用厌恶刺激,用负强化的形式来建立被矫正者的良好行为。例如某弱智儿童经常用手打自己的头,运用正强化物如糖果等已不能消除他的这种坏习惯,于是矫正者或教师采用了与厌恶刺激相结合的负强化法来形成替代的玩玩具行为。矫治结果表明,这样不仅消除了该儿童的不良行为,还养成了其玩玩具的良好行为。
3.正强化、负强化、惩罚的比较。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兰和斯金纳把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列成下列简明表格来区分:
该表格的意义为:当某人从事一种行为时,矫正者给他以喜爱的强化物,此叫做正强化(A)}当某人从事一种行为时,立刻给予他以厌恶刺激,此称惩罚(C),当某人从事某种行为
时,立刻取消其原来享有的正强化物,此亦为惩罚&B);当某人从(D种行为时,即刻取消原来给予他的厌恶刺激,此称负强化(D)。
负强化实施案例
美国临床心理医生吉尔和沃尔夫曾使用负强化法训练过一组重度智能不足儿童,以培养其形成解大小便的习惯。实际训练时采用个别矫治法。训练人员用一条约四五米长的布带,一端绑在患儿的腰部,另~端绑在厕所里。训练初期,实验者仔
细地观察这些孩子,耐心地等待孩子们出现想上厕所的意愿。当他们一发现孩子有上厕所的意愿时,一方面立刻松散所绑腰带(即撤除厌恶刺激),一方面给以奖励,并说;“很好。”第二阶段,要求儿童能自动走向厕所,方给他解开布带,并给予奖励。第三阶段,要等儿童走进厕所,坐在马桶上,才松开布带并给以奖励。最后,要儿童解好大便,并穿好裤子,才能把布带松开,并给以奖励。以上程序采用了逐步训练法来提高训练的标准。实验结果证明,此法对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习惯如到厕所里大小便的习惯),有较好的效果。
负强化的基本过程——从逃避到回避
运用负强化可以消除不良行为,同时建立替代的良好行为。但是,这个过程是怎样实施的呢?和正强化在行为真正开始增加以前,需要有正强化物与良好行为的多次配对出现一样,负强化过程中,也需要多次使用厌恶刺激,待良好行为出现后,再予撤除,这样反复结合,直到行为者不必亲自承受厌恶刺激就能产生良好行为为止,这才表明负强化法取得了效果。这个过程也就是从逃避反应到回避反应的过程。所以负强化法是通过逃避和回避两个过程来实现其效果的。
一、逃避和回避的相互关系
逃避条件反应和回避条件反应都可用来建立良好行为。逃避是指行为者承受厌恶刺激后,只有从事某种特定的良好行为,该厌恶刺激才能终止。经过逃避过程,行为者逐渐知道当某种厌恶刺激的信号出现后,必须立即从事某种特定的良好行为,方能免受厌恶刺激的袭击。因此逃避程序并不是一个程序的终结,而是引进回避程序的准备训练。两者的关系如下:
逃避条件反应:厌恶刺激(先)→出现需要建立的良好行为(后→可终止厌恶刺激(如终止电击)。
回避条件反应:听到信号(先)→出现需建立的良好行为(后)→可免受厌恶刺激(如免受电击)。
上述两种反射都包括某种厌恶刺激,但是逃避必须在承受厌恶刺激的痛苦后,才产生替代行为来除去厌恶刺激。而回避只要接受信号刺激,就立即出现替代行为,从而免受厌恶刺激的袭击。因此可以说,两种反应同样是建立良好行为、消除不良行为,但是逃避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建立回避反应。
尽管逃避和回避紧密相联,但对于人类来说,因为有第二信号系统,即有语言和意识,所以不必事事都经过直接经验才学会良好行为。换言之,不必都亲身经历逃避过程,可以通过语言这一中介,直接获得回避反应。例如学生学习了学校的奖惩条例后,就知道如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必亲身从事违纪行为,等受到惩罚后再去躲避惩罚,改正不良行为。
二、逃避和回避的范例
日常生活中逃避反应的例子不如回避反应的实例多。但人在儿童时期,由于缺乏知识经验,经常产生逃避反应,以后再转向回避反应。例如,孩子不做课外作业,会遭到父母的责
打。为了不再遭受责打的痛苦,孩子便去自觉地做功课,这儿做功课的行为是为了逃避责打的痛苦。
日常生活中回避反应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学生为了不遭受教师的指责而按时交作业;驾驶员为了不受罚而遵守交通规则;商人为了不遭到罚款而按时交税,等等。
三、逃避和回避的误用
一些缺乏教育知识经验的父母,常会不自觉地误用逃避和回避反应,以致维护或形成了儿童的不良行为。日常生活中,这类例子很多。如儿童看到糖果店的糖果,回来对着其母亲大吵大闹,使母亲不能安心工作,母亲为了逃避这一厌恶的吵闹声,只好拿出钱让儿童自己去买糖果。这样,叫喊吵闹的厌恶刺激虽然消失了,但后果是: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孩子会再次吵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孩子的母亲为了逃避吵闹而屈服于儿童的要求,从而不自觉地培养了儿童的不良习惯,又如孩子玩了玩具后,满地乱扔,又不听使唤,不肯将玩具收拾起来,母亲讨厌满地不整洁的样子,就自己动手将玩具收拾起来。以后可能造成孩子玩了玩具后更不愿自理,而要依赖别人帮他收拾的不良习惯。在上两个例子中,孩子的母亲无意中进入了孩子设置的厌恶刺激中,如果母亲为此产生逃避反应,那么以后母亲的行为就要受制于孩子,孩子会不断地制造更多的厌恶刺激。因此,父母不能轻易地向孩子的吵闹妥协。
另一种误用是轻信儿童的讨饶和谎言。例如孩子打破罐子后为了回避成人的惩罚,便撒了谎。如果家长不加调查,相信了儿童的谎言或不再对孩子施行处罚,则就会不自觉地误用回避反应,助长儿童的撒谎行为。又如经常有一些会讨饶的孩子,做错事时就很快地说:“我以后再不做了,我会改的。”父母轻易地饶了他,不予惩罚,以后孩子就会逐渐学会口头讨饶而行动不改的坏习惯。上述误用会造成孩子欺骗撒谎等不良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因此父母和家长必须警惕这一点,不要轻信孩子的话,轻易撤除对孩子的处罚。
逃避和回避的第三种误用是由于教师或父母过分地使用惩罚,无意中让许多东西成为条件厌恶刺激,使儿童对这些刺激产生逃避和回避的态度。例如儿童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后,可能把课堂以及学习材料都看成厌恶刺激,从而产生逃学行为,可以回避这些厌恶刺激,这将极大地妨碍孩子的学习进步,是逃避反应所引起的最不幸结果。
四、有效地运用逃避、回避的原则
(1)若必须依靠逃避和回避条件反应建立良好行为,则优先采用回避反应。
(2)在进行回避反应前,常常先凭借逃避反应建立目标行为;若逃避反应已塑成,则可使回避反应的建立更加容易。
(3)在回避反应过程中,所使用的条件厌恶刺激必须是强力惩罚物的信号,这个信号可加强制约作用,使被矫正者获得“警告”。
(4)必须慎重使用逃避和回避为这些方式都需要运用厌恶刺激,会令人感到不适并容易发生副作用,使被矫正者对其他刺激也形成逃避和回避反应从而消除了某些良好行为,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本文标签: 惩罚孩子 方法 负强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75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0人评价94页
0人评价53页
0人评价90页
0人评价68页
0人评价78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所有文档均可免费全文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评价文档:激励同步练习
激励同步练习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李丙军
发布时间: 阅读:<font color="#FF次
任务12&& 激励
一、单项选择题
1、激励的对象主要是( B )
A.组织目标&&&&&&&&&&&&& B.组织范围内的员工或领导对象&&
C.员工的需要&&&&&&&&&&& D.组织范围内的员工的利益
2、产生激励的起点是( B )
A.欲望&&& B.未得到满足的需要&&& C.动机&&&& D.希望
3、( D )是领导者指挥下属和鼓励下属的行为基础。
A.薪酬&&&&&&& B.职位&&&&&&&& C.休息日&&&&&& D.需要
4、( A )从组织范围角度出发,把人的需要具体化为员工切实关心的问题。
A.双因素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后天需要理论&&& D.正强化理论
5、双因素理论研究的重点是( B )
A.人的需要是如何满足的&&&&&&&&& B.组织中个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C.影响人的需要的主要因素&&&&&&& D.人的需要层次
6、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称为( C )
A.保健因素&&& B.满意因素&&& C.激励因素&&&& D.自我实现
7、后天需要理论是由(& D& )提出的。
A.马斯洛&&& B. 赫兹伯格&&&&& C. 麦格雷戈&&&& D. 麦克兰
8、银行开展有奖储蓄活动,事先公开奖励的物质和奖金的数额,这主要是为了( B )
A.提高人们对获奖的期望值&&&&&&&& B.提高人们对获奖的效价
C.增加人们选择的自由度&&&&&&&&&& D.增加人们对活动的公平感
9、一个人的成绩与效果取决于他的( C )
A.工作能力和工作的难易程度&&&&&&&& B.本人的性格和机遇
C.能力与激励水平&&&&&&&&&&&&&&&&&& D.价值观与态度
10、某高中生成绩不错,他估计自己有80%的把握能考上大,并且他也希望考上,其渴望程度为100%,那么高中生考上的大学的激励水平为( B )
A.100%&&&&&&& B.80%&&&&&&& C.50%&&&&&&& D.88%
11、如果一个管理者非常熟悉而且能灵活应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那么在下表所列的错误中,他最不可能犯的是哪一个错误?(B)
违背双因素理论
违背期望理论
违背公平理论
违背强化理论
A.E1     B.E2&&&&&&&&& C.E3      D.E4
12、下面哪种理论不属于激励理论?( B )A.双因素理论   B.权变理论&&&&& C.需求层次理论  D.期望值理论
13、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下列需求哪项是按从低到高顺序排列的? ( A )(1)就业保障;(2)上司对自己工作的赞扬;(3)工作的挑战性;(4)同乡联谊会;(5)满足标准热量摄入量的食品 & A.(5) (1) (4) (2) (3) &&&&&&&&& B.(5) (4) (1) (3) (2)  & C.(5) (4) (1) (2) (3) &&&&&&&&& D.(5) (1) (3) (4) (2)
1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哪一类人的主导需要最可能是安全需要?( D )A.总经理 &&&&&&&&&&&&&&&&& &B.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  C.刑满释放人员 &&&&&&&&&&  D.私营企业的雇员
15、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得如下结论:( A )
A.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其行为主要受主导需求的影响
B.越是低层次的需求,其对于人们行为所能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C.任何人都具有5种不同层次的需求,而且各层次的需求强度相等
D.层次越高的需求,其对于人们行为所能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16、中国企业引入奖金机制的目的是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但到目前为止,许多企业的奖金已经成为工资的一部分,奖金变成了保健因素。这说明:( C )
A.双因素理论在中国不怎么适用
& B.保健和激励因素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是不一样的
& C.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转化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
& D.将奖金设计成为激励因素本身就是错误的
17、公司好几个青年大学生在讨论明年报考MBA的事情。大家最关心的是英语考试的难度,据说明年将会有很大提高。请根据激励理论中的期望理论,判断以下4人中谁向公司提出报考的可能性最大? ( C )
A.小郑大学学的是日语,两年前来公司后,才开始跟着电视台初级班学了些英语
B.小齐英语不错,本科就学管理,但他妻子年底就要分娩,家中又无老人可依靠
C.小吴被公认为“高材生”,英语棒,数学强,知识面广,渴望深造,又无家庭负担
D.小冯素来冷静多思,不做没有把握的事。她自信MBA联考每门过关绝对没问题,但认为公司里想报考的人太多,领导最多只能批准1人,而自己与领导关系平平,肯定没希望获得领导批准
18、“多米诺比萨饼公司”在英格兰地区的一家分店,由于生面团用光而出现断档,致使该公司“30分钟以内送到”的供应保证落空,失信于消费者。为此,地区经理买了一千条黑纱让他手下的全班人马佩戴以示哀悼。对该地区经理的这种做法,你的看法是:( A )
A.该经理希望借助耻辱心理激励下属更加努力工作.不再出现类似的失误
B.这样做会打击下属的积极性,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C.这种作法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足为奇
D.商场如战场,企业失去顾客如同失去生命
19、双因素理论最适用于分析( B )的需要。
A.工人阶级&&&&&&& B.知识阶层&&&&& C.领导阶层&&&&& D.以上都不是
20、对于一个以自我实现需要占主导地位的职工来说,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是( D )
A.提高工资&&&&&& B.改善工作环境&&&&& C.颁发奖状&&&&& D.委以重任
21、斯金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理论认为( A )
A.正强化要保持间断性,负强化要保持持续性
B.正强化要保持连续性,负强化也要保持持续性
C.正强化要保持连续性,负强化要保持间断性
D.正强化要保持间断性,负强化也要保持间断性
22、要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好应从哪方面开始做起?( C )
A.领导以身作则,影响带动员工&&& B.多组织各项活动,促进交流,增强凝聚力
C.研究和关系员工的需要,力求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责任感
D.奖惩分明
23、马克思虽然生活十分贫困,但仍然坚持完成《资本论》的创作,这主要是出于其( D )
A.生理需要&&&&&& B.自尊需要&&&&& C.情感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24、时下一些青年白领员工虽然有高报酬、好前景却频繁跳槽,原因主要是( C )
A.追求更高的报酬&&&&&&&&&&&&&&&&&&&&&&& B.寻找更好的工作伙伴
C.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实现梦想的位置&&& D.寻找更佳的工作环境
25、在何种情况下,金钱可以成为“激励因素”而不是“保健因素”?( B )
A.那些未达到生活标准,急于养家糊口的人的计件工资
B.组织在个人取得额外成就而很快给予的奖金
C.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使金钱成为“激励因素”
D.无论什么情况下金钱都只是“保健因素”
26、张丽今年26岁,是某电脑公司市场开发部经理,思路敏锐,干劲十足,不久前刚获得某名牌大学硕士学位,目前工作待遇相当高,假如你是张的主管,你认为以下哪一种激励方式最能增加她的工作绩效?( B )
A.采取以个人工作绩效为考核依据的奖励制度
B.减少对她的监督,使她有更多的决策和行动自由
C.对她的成绩给予公开表扬
D.提高她的地位象征,如更豪华的办公室,专用秘书等
27、日本丰田公司曾经有一位市场部经理,对下属采用“鞭策”式管理,工作有成效的给予重奖,做的不好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以此来激励员工拼命工作,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该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位经理运用的是( B )
A.激励需求理论&&&&&&&&&&&&&&&&& B.X理论
C.Y理论&&&&&&&&&&&&&&&&&&&&&&&& D.公平理论
28、假设你是一家企业的经理,发现近来企业的各项工作开展都没有创业阶段时有声有色,经调查,发现员工没有不满情绪,但对工作并不满意,为此,你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
A.给工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B.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
C.增加工人的工资&&&&&&&&&&&&&&&&&&& D.以上都不可行
二、多项选择题
1、激励的关键要素包括( ACD )
A.努力&&&&&&& B.成果&&&&&&& C.组织目标&&&&&&& D.需要
2、根据激励对象的不同方面,可以将激励分为( ABD )
A.激励的内容理论&&&&&&&&&& B.激励的过程理论
C.激励的结果理论&&&&&&&&&& D.激励的强化理论
3、关于X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BCD )
A.X理论认为员工天性好逸恶劳
B.X理论与Y理论是相互对立的
C.X理论认为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
D.X理论认为员工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 AD )
A.人是有需要的动物&&&&&&&&&&&&& B.人的需要总是可以满足的
C.需要是行动的动因&&&&&&&&&&&&& D.人的需要都是有层次的
5、需要层次理论中高层需要包括( ABD )
A.安全的需要&&&&&&&&&&&&&&&&&&&&&&& B.社交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6、激励的过程理论包括( BD )
A.需要层次论&&& B.公平理论&&& C.双因素理论&&&& D.期望理论
7、公平理论中,员工选择的有自己进行比较的参照类型有( ABCD )
A.其他人&&&&&& B.制度&&&&&&& C.自我&&&&&&&&& D.以上都是
8、期望理论中,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依赖于对( ACD )的判断。
A.努力――绩效的联系&&&&&&&&&&&&&&&&&&&&&& B.个人目标――组织目标
C.奖赏一个人目标的联系&&&&&&&&&&&&&&&&&& D.绩效――奖赏的联系
9、关于期望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BCD )
A.基础是自我利益&&
B.核心是双向期望
C.关键是正确识别个人目标和判断三种联系
D.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并形成
10、常用的激励方式有( ABCD )
A.工作激励&&& B.成果激励&&& C.批评激励&& D.培训教育激励
11、激励是指那些导致有利实现组织目标的自觉行动的发起、发展、坚持的心理过程,所以 ( AD )
A.激励都表现为“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
& B.激励都表现为“要我做”而不是“我要做”
& C.激励是一种组织现象,而不是一种个人现象
& D.从激励行为本身来看,激励行为总是主动的
三、判断题
1、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则是由动机引起的。(w)
2、领导者打算通过增加额外的休息日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其结果总是有效的。(w)
3、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
4、对员工的激励能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权力的运用。(w)
5、麦格雷戈认为,X理论的假设比Y理论更实际有效。(w)
6、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不同层次的需要会同时出现,尽管前一层次的需要未得到满足。(w)
7、公司的政策,人际关系,工作上的成就感都属于保健因素。(w)
8、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激励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保健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w)
10、激励的过程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起所受刺激的函数。(w)
11、正强化的刺激物都采用的奖金等物质激励。(w)
12、实际上,不进行正强化也是一种负强化。(√)
四、名词解释
1、激励: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2、动机:动机是指诱发、活跃、推动并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3、期望值: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某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概率的估计。
4、保健因素: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
5、激励因素: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等。
6、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7、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五、简答题
1、激励与行为的关系。
答:人类的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产生激励的起点,进而导致某种行为。行为的结果,可能是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再发生对新需要的追求;行为的结果也可能是遭受挫折,追求的需要未得到满足,由此而产生消极的或积极的行为。所以,激励是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动力,而行为是人实现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
要通过激励促成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产生,取决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值。能够满足某一需要的行动对特定个人的激励力是该行动可能带来结果的效价与该结果实现可能性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激励力、效价和期望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下式表示:
&&& 激励力=某一行动的效价X期望值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 (1)生理的需要是任何动物都有的需要,只是不同的动物这种需要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人类来说,这是最基本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是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的安全的需要,另一类是对未来的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这主要产生于人的社会性;(4)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或者说受人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趋力。
3、双因素理论的要点。
答: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这类因素并不能对员工起激励的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
4、后天需要理论的要点。
答:后天需要理论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有些需要是靠后天获得的。换句话说,人们不是生来就有这些需要的,而是通过生活经验能够学习的。有三种需要的研究最多,它们是:(1)成就的需要,指渴望完成困难的事情、获得某种高的成功标准、掌握复杂的工作以及超过别人;(2)依附的需要,指渴望结成紧密的个人关系、回避冲突以及建立亲切的友谊;(3)权力的需要,指渴望影响或控制他人、为他人负责以及拥有高于他人的职权的权威。
5、简述当代激励计划。
答:(1)绩效工资;(2)分红;(3)员工持股计划;(4)总奖金。(5)知识工资 ;(6)灵活的工作日程。
6、赫茨伯格认为哪些是激励因素,哪些是保健因素?
答:员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称之为激励因素;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称之为保健因素,它不能起激励员工的作用。
激励因素:①工作上的成就;②得到赏识;③进步;④工作本身;⑤个人发展的可能性;⑥责任;
保健因素:①公司的政策与行政管理;②技术监督系统;③与监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④与上级之间的关系;⑤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⑥薪金;⑦工作安全性;⑧个人生活;⑨工作环境;⑩地位。
&Copyright By 2014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强化 负强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