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趣味体育游戏课题研究培训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您的位置: &
体育教学引进趣味田径项目的必要性研究中小学体育课堂“以赛促学”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体育课堂“以赛促学”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目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行动策略
(一)课题设计
1.确定研究对象
2.选用研究方法
3.设计研究思路
(二)具体行动
1.明确“赛”的目的,突出教学主题
2.选择“赛”的类型,创新比赛方法
3.把握“赛”的时机,凸显技能目标
4.选用“赛”的形式,注重学练实效
5.设计“赛”的规则,体现技术运用
(1)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设计“赛”规
(2)根据不同教材特点设计“赛”规
(3)根据不同地区地域特点设计“赛”规
(4)根据教师本身专业特长设计“赛”规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树立了学习信心
(二)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加快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提高了运动技能
1.对实心球技能影响
2.对篮球往返上篮影响
3.对不同层次学生1分钟往返上篮影响
(四)提升了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
1.对柔韧性影响
2.对耐力类影响
3.对速度灵巧类影响
四、课题反思与建议
(一)结合技术,避免教学与比赛脱节
(二)严格规则,避免重形式轻实效
(三)不能用比赛代替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中小学体育课堂“以赛促学”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
内容摘要:从课题研究背景出发,设计课题研究思路,确定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手段,着重从明确“赛”的目的、选择“赛”的类型、把握“赛”的时机、选用“赛”的形式、设计“赛”的规则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行动策略。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树立了学习信心;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加快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提高了运动技能;提升了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最后为本课题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设性的建议,旨在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比赛;学习方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面向的群体是中小学生,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不同,学生对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兴趣。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引进适合学生的教学比赛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市自2012年开展“学为中心”课堂变革实验以来,各学科开展促进有效学习的活动,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学科以运用“以赛促学”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比赛元素,形成多元化的体育课堂,通过“以赛促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目的就是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以赛促学”的尝试,要求教师一节常态课中至少要有一项符合学生特点和水平的技能或体能的课堂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体育活动,做到让学生乐于学习,享受学习过程。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等教学指导文件,通过以赛促学,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小学主要是培养兴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身体运动能力,初中体育课堂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力和特点,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高中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就是在初中体育锻炼的习惯上,要精通和掌握一到两门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技能,培养一种终身锻炼的意识,为步入高一级学校和日常锻炼做准备。本课题就是主要围绕学生兴趣在体育课堂中引入比赛,通过不同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比赛,搭建课堂竞争和表现的平台,让学生在“赛中玩,赛中学,赛中掌握技能和体能”。同时,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可以指导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帮助体育教师备课指明方向,形成部分常规项目教学单元的视频与案例,为体育老师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二、课题研究的行动策略
(一)课题设计
1.确定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主要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小学选取瓯海区新桥小学、初中选取温州市绣山中学、高中选取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每个阶段学校抽取两个班级,一个作为实验班班级,另一个作为对照班级,教学周期是一个学期。在一个学期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按正常考试科目进行考试,得出两个班级的考试平均分,运用spss软件对成绩进行分析。
2.选用研究方法
(1)实验法:分别在开始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体育成绩进行检测,保证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均无显著差异性,也避免对实验造成影响,实验班与对照班要进行前测试分析。
(2)访谈法:对学生的访谈:为了弥补问卷中一些无法反映出的问题,以及封闭式问题特有的不足,本研究对参与调查的一些学生进行访谈。对老师的访谈:对中高级老师以及教师级老师进行访谈,让他们对本实验监控和管理,避免课题研究者思维局限而没看到缺点。
(3)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与spss16.0等统计工具对数据以及表格进行整理分析
(4)文献综述法:根据课题的需要,课题组成员分别到温州市图书馆、温州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也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收集研究资料,为课题的选题、设计、执行到完成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5)问卷调查法:课题组成员制作了《中小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调查》。
3.设计研究思路
选定实验班与对照班,选定前对三个学校的实验班与对照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出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以及兴趣等。将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成绩进行前期的统计,确保无差异性,实验班与对照班都采用同一教师进行教学,确保实验无影响。试验后,将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再次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三个阶段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等特点,小学、初中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选出教学单元,高中则以选修课内容为主,实验班主要采用课题组成员集体备的“以赛促学”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拍摄出两种课堂教学的视频,课题组成员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目标以及效果等进行对比分析。
(二)具体行动
1.明确“赛”的目的,突出教学主题
“以赛促学”是在特定的教学条件下所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绝非教学方法,在把“赛”的内容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赛”的主题尽可能要小,围绕核心技能目标,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赛”的引领下明确学习目标与要求。如: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第一课时学习,由于学生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还未建立完整的概念,我们在选择“赛”的内容时,围绕“形成正确的垫球平面”及“掌握准确的击球部位”教学目标,可让学生进行看谁手型对、看谁击得准等比赛;随着学生对垫球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在第3、4课时可以进行“垫得准”、“垫得多”等比赛,让学生在不断的主题比赛中有效地提高排球垫球技术。
“赛”的主体需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同时在“赛”的过程中注意区别对待,可设置一定的比赛条件来调控“赛”的主题,让“赛”更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赛”的引领作用,让“赛”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更好地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服务。
2.选择“赛”的类型,创新比赛方法
体育教学中的比赛类型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来选择,常用的比赛类型有以下几种:
(1)技评赛
以动作质量为标准,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提高技能,形成稳定的动作技术,一般用于新授教材后期使用。
(2)达标赛
通常也叫及格赛,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技术运用水平及身体运动能力,或是作为了解学生运动水平的一种手段。例如: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项目设置比赛,通过这一有效手段提高学生技能及运动能力。
(3)测验赛
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一般用于某一教材或某一阶段的学习后期,例如:单元检测赛、期末检测赛等。
(4)对手赛
把水平接近的学生组成对子,或让学生自主找对手进行比赛。通过这一形式的比赛,让学生都能发现自己技术或战术等方面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
(5)游戏赛
把技术、战术融于游戏中,主要是为全面提高学生身体技能水平,运用所学技能,巩固技术,常用于球类教材教学中。
(6)展示赛
指名一个或几个学生出场参赛,参加展示赛的不一定是技术掌握好的,也可以是一般的,也可以是较差的,通过展示赛,让学生通过比较、对比、分析,发现错误动作,分析错误动作,从而有效地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
学校体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人才,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探究习惯。体育竞赛中,鼓励对学生对比赛方法、比赛规则的创新,对学生比赛中的“越轨”行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不能轻易否定,很多新的比赛方法就是学生在“越轨”行为中产生的。如:我们经常采用的“往返接力跑”比赛,常用的方法是按自然组分成四组进行比赛,每一轮的比赛结果基本上是不变的。有位学生就这一比赛方法进行了创新,把“偶然性因素”融入比赛中,增加了一个“猜拳过关”环节,同样比赛队形是四路纵队,每队先分别确定一位猜拳手,猜拳手站在对面的猜拳线上,每队的第一位同学听到口令后迅速跑至标志线与猜拳手猜拳,胜者则迅速返回本组与第二位同伴击掌,击掌后同法进行比赛;如输给猜拳手则继续猜拳,直至胜为止;以此类推,以先完成的队获胜。通过这一比赛方法的改变,不仅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还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3.把握“赛”的时机,凸显技能目标
“技能”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都不能离开技能教学。至此,在体育教学中,“赛”的时机要有利于本课所学技术的掌握、技能目标的达成、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还要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及合作竞争行为与意识的形成。
“赛”的运用时机主要有三个方面:
(1)先学后“赛”
运动技术的形成有其形成规律,尤其是一些较复杂、组合的运动技术,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之后才能组织适宜的比赛。如小学“武术操”、初中“健美操”教学过程中“赛”的时机必须要让学生预先掌握一定的基本手法、步型之后才能设计教学比赛,确定“赛”的内容与要求,以检验、巩固、提高所学武术或健美操动作技术质量。
(2)先“赛”后练
在运动技战术学习中,尤其是对技战术往往理解不清,甚至容易出现一些错误动作,为加深对技战术的理解及掌握,及时预防及纠正学生错误动作,安排合理的教学比赛,可以让学生在“赛”中理解、学习所学技术。如:篮球技术中的过人技术教学,教学中,适时安排学生进行“一对一”、“一过二”等教学比赛,这样才能让学生感知过人技术的要领及要求,才能让过人技术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从而突出过人技术的运用和实战性的要求。
很多运动技术环节不太复杂,但动作路线、方向清晰,对这类技术的学习,可边学边“赛”,以赛促学。如:肩肘倒立技术是由后倒翻臀、举腿、夹肘立腰等技术环节组成,在在学习中,可以把“赛”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采用“赛一赛:看谁立得起”来学习“后倒翻臀”技术,采用“赛一赛:看谁立得稳”来学习“夹肘立腰”技术,采用“赛一赛:看谁立得久”来改进提高动作质量。
4.选用“赛”的形式,注重学练实效
以赛促学,必须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赛”的形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赛”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也是为教学服务的前提,因此,在选用“赛”的形式时,既要考虑学生的技术和心理需求,还要考虑学校的场地器材,充分展现“赛”的可变性、时代性及适切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赛促学”。“赛”通常有个人与个人及小组与小组两种形式,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赛”又分为组内个人赛及班内个人赛,个人赛一般用在学习单个技术动作后用来检测学习效果、评定动作质量;如:跳跃、投掷项目中的立定跳远、蹲踞式跳远、跳高、垒球、原地头上向前抛实心球等教学中,这些动作技术、比赛规则都比较简单,场地器材都比较充分,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采用个人赛的形式。
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比赛形式可以巩固和提高运动技术,增强练习密度和运动量,发展体能。在学生人数多而场地器材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运用效果较好。如:站立式起跑教学,在让学生基本掌握站立式起跑动作技术之后,可分组进行接力、让距离赛跑等比赛,以加深对站立式起跑动作技术理解和掌握。
5.设计“赛”的规则,体现技术运用
任何体育项目的比赛都必须有规则才能约束参加比赛者的行为,保证比赛顺利进行。而比赛规则的制定要根据技术特点、比赛的方法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灵活制定,不能生搬硬套地将国际、国内竞技体育的规则用上去,否则比赛会无法进行。中小学体育教学技术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技术能够很好的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发展体能的练习中能科学合理地运用,真正实现技术学习能够“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运用”这个维度上,如果能够与“比赛”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展现“赛”的魅力,更能彰显体育教学特色,至此,在教学中,必须确定好“赛”的规则,充分发挥赛规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对技术的更高追求。
(1)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设计“赛”规
&&&&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九年级,学生年龄跨度大,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对不同年级的同类教材的比赛规则应有所区别与不同,如: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小学五年级有这个教材,初中八年级也有这个教材,但我们在运用比赛法进行教学时,所制定的规则就有所不同,小学五年级在分组比赛中,每一队有3次以上的机会将球垫回对方场区,只要球不落地比赛就可以继续;但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每一队只能有3次机会,且在将球垫回对方场区的同时,要求说出自己球的落点,如果球的落点和自己的意图一样,得2分,通过这样的比赛,以加强学生对球的落点的控制,从而提高学生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运用能力。同样是排球垫球的教学比赛,教学对象不同,其“赛”规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设计“赛”规,从而实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2)根据不同教材特点设计“赛”规
中小学体育教材大致分为田径类、体操类、球类等教学内容,每一类教材都有其特点,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教材特点,分析教材,在选用比赛教学时就要针对性设计“赛”规。如:田径类中的跑的教材可以从时间、速度、距离上构思“赛”规;跳跃教材可以从远度及高度上构思“赛”规;投掷类教材可以从“远度”上构思“赛”规;体操类教材可以从“动作规范”、“动作方向、路线”等方面构思“赛”规;球类教材可以从“动作准确性”、“动作协调”等方面设计“赛”规等。
(3)根据不同地区地域特点设计“赛”规
比赛受很多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尤其是不同地域应场地、器材、学生学情等条件的差异,同样一个教学内容,选择比赛方法虽然相同,但规则肯定有所不同。如:耐久跑教学,在城镇条件较好的学校,可在塑胶操场上进行比赛,而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学校,连操场都没有,我们只得采用50米甚至更短距离的往返跑,所以,在设计比赛规则时,肯定有所不同。
(4)根据教师本身专业特长设计“赛”规
教学比赛中一些规则的制订往往受教师本身专业的影响较大,如田径专业的教师设计的田径跑、跳、投项目比赛规则,篮球专业教师设计的篮球运球、传接球、投篮等内容的比赛规则,体操专业老师设计的各类技巧比赛规则肯定要比非专业教师设计的规则要具体、全面、有针对性;因此,在设计教学比赛、确定比赛规则时,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同伴之间的互助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发挥“比赛”的杠杆作用,从而实现“以赛促学”。
总之,“赛”规的制定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在比赛中充分利用所学的技术,甚至可以对“赛”规进行适宜的改造,同时要突出竞争性、可量化性、可监控性及简便性,能满足学生对比赛的需求。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树立了学习信心
通过比赛,促进了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在竞赛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努力去创造,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在竞赛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注意到自己的动作和表现,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指导、相互监督,他们相互交流的同时,使技能得到了更快更好的掌握,体能较差的同学在同伴的鼓励下提高了技能,提高了水平,树立了学习信心。
(二)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实验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比赛分组一般都是随机的,没有固定的分组,这样有利于教学比赛,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集体学习环境,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了解,使团队有了更强的凝聚力,团队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而努力,把自己的目标和集体目标合在一起,通过比赛来实现目标,在获得了个人满足和团体需求的同时,学习小团体内部就会产生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凝聚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
我们主要是采用组与组之间的形式进行比赛,充分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协作精神,组与组之间比速度、比力量、比高度、比远度、比耐力、比智慧、比团体合作精神,组内同学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每一个同学都是自尊的,他们都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也会主动地探究学习技能,主动地学习。
(三)加快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提高了运动技能
运动技术的学习是体育教学的主旋律,单纯的技术学习会显得比较枯燥,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适宜的教学比赛能够加速运动技术的掌握。“关于动作技能的定义问题,在目前尚缺乏明确而一致的认识和定义。克伦巴赫(J.Cronbach)认为:“最好把技能的定义为习得的,能相当精确执行且对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有意识注意的一种操作。”美国心理学家伍尔福克(A.E.Woolfolk)把动作技能看作是“完成动作所需要的一系列身体运动的知识和进行那些运动的能力。”而加涅(R.M.Gagne)看来,“动作技能是协调动作的能力。”他认为,“动作技能实际上有两个成反:一是描述如何进行动作的规则;二是因练习和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而连贯等实际的肌肉运动。”中小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之一是熟练掌握一到两门运动技能,并在比赛中运用自如。动作技能对初中生的重要性就不言而语了,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很强,掌握正确技能对于他们今后从事体育运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很有必要。“以赛促学”就是通过改变比赛规则,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动作技能,并运用出来,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因此,在实验教学结束后,我们特意将实验班与对照班(小学五年级及初中八年级)学生在掌握技能两个项目上进行对比分析。
1.对实心球技能影响
从表1中我们知道,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上差异性显著是非常大的(p<0.01),说明“以赛促学”对学生掌握动作技能作用性很大。经过一个周期实心球教学后,在期末考试中,两个班学生平均分相差快5分。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实心球是比较枯燥的学习项目,而且在力量相等的情况,动作技能掌握程度直接决定其投掷的远度。中小学生比较喜欢竞争,而“以赛促学”提供了学生一个这样的平台,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公平竞争;二是,小组或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知道自己动作的优缺点,也为课后的练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生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过程也是强带弱的过程,不仅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增加学生练习的兴趣,无形也就增加练习次数,经过量变达到质变,这样成绩就提高显著。
表1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力量技巧(实心球)分数统计结果
分数平均值
2.351&&&&&&&
2.对篮球往返上篮影响
&&&&从表2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搬1分钟往返上篮个数存在显著差异(<0.05)。说明“以赛促学”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更加有利于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
表2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1分钟往返上篮个数统计结果
个数平均值
3.对不同层次学生1分钟往返上篮影响
从表3和表4对比中,我们可以知道,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实验班的变准差从0.458变成0.435,标准差变小了,意味着班级学生1分钟往返上蓝的个数更加集中了,若是在平均分也提高的前提下,低个数的学生提高的程度更高一些。从两个表中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变化情况。
因此,“以赛促学”引入中小学体育课中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熟练的程度也更长久。分析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先进的教学思想。“以赛促学”的目标是:通过各种小型的比赛,让学生在一种公平、和谐的环境中掌握运动技能,将掌握的技能在比赛中运用。“以赛促学”通过分组或者个人的比赛,会让学生提前了解到下节课的内容,这样学生会在课后进行有效的预习,课中与同学团结协作进行比赛,比赛中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赛完,进行交流,总结,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利于学生进行课后练习,这样学生在兴趣导师的引导下,增加练习时间,就更好的掌握了运动动作技能。
二是,有效的学习环境。师生与生生之间经过比赛,改变了以往老师一味满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种公平和谐环境中进行学习,而且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思考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运动技能自我提升相对教快,掌握的技能通过比赛应用,动作技能就更加牢固。
表3实验班实验前后学生1分钟往返上篮个数
表4对照班实验前后学生1分钟往返上篮个数
(四)提升了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
1.对柔韧性影响
从表5中我们可以可到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柔韧性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性,而且从平均分值上看,对照班学生平均分偏高一点。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以赛促学”没有针对学生柔韧性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最后在技术教学后,学生分组进行自我练习,这样学生是在竞赛疲劳后进行的练习,所以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有限;二是,像柔韧性这样的素质,组织一些小型比赛,女生可能比较喜欢,八年级男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喜欢激烈的、刺激性的比赛,所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效果也就不那么显著了,不过相对实验前,学生都有提高。
表5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柔韧(坐位体前屈)分数统计结果
分数平均值
1.121&&&&&&&&
2.对耐力类影响
从表6中我们清晰可以看到,耐久跑不管是对照班学生还是实验班学生,平均分值都比较高,这是因为尽管耐久跑是比较枯燥和乏味,但是初中生毕业升学考试又是每个学生的必考项目。这样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家在思想上都很重视这个项目,所以学生得分都比较高。但是相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而言,“以赛促学”对成绩的提高更加有效,二者差异性还是比较显著。
分析其原因:针对这样的单元教学,教师采用分组“以赛促学”在思想上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一个小组团队当中去,团队中每个学生都是都是这个团队的主人,成绩优秀的帮助成绩相对薄弱的,每次团队比完赛,各小组成员之间都会相互交流,互教互学,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自己对此次比赛的见解,看法。并且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换耐久跑项目的意见,可以很好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且每次课后教师通过讨论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小组成员为了在比赛中胜出,不拖自己小组后退,在课后都会进行自我练习,这样时间一长,学生耐久跑成绩就自然提高了,而且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一直持续下去,大家最后在这个单元上的成绩提高也就很明显。
表6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耐久跑(m)分数统计结果
分数平均值
2.47&&&&&&&&
3.对速度灵巧类影响
从表7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经过一个周期的教学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速度灵巧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速度灵巧属于学生体质方面,学生体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锻炼,这样效果才会慢慢显著出来,本课题的实验教学持续是一个学期,大概18周的教学时间,整体时间偏短。所以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没有体现出差异性。
表7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速度灵巧(50m)分数统计结果
分数平均值
1.021&&&&&&&
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通过在中小学体育常态课堂中进行“以赛促学”的课堂实践,在课堂中创设不同的比赛项目和比赛内容,适应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的有限时间有效化,从而创建生本课堂,让学生体会体育比赛的乐趣,从赛中学,赛中掌握运动技能和发现不足,形成规则意识,发展体能,体验运动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锻炼的习惯,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从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最终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体育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计划制定和实践指导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体现“以学为中心”,能促进学生运动技能、体能和心理愉悦的和谐提高。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进一步的验证,逐步面向温州地区进行推广,并形成中小学体育教学单元常规课堂的视频与案例及相关论文。
四、课题反思与建议
“以赛促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有一定的笼统性,而且我们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了一些容易变化规则、场地项目进行实验教学。另外,不同教师组织竞赛教学可能效果会不一致,我们是根据不同教师专项素质设计不同比赛方式,这样也会对实验的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实验对象来看,并不是随机抽取,实验对象是根据实验的要求,进行删选,让班级之间男、女生均衡,在实验人数上也进行一定的控制,这可能对实验的精确性有一定的影响。
(一)结合技术,避免教学与比赛脱节
比赛能调节课堂气氛毋庸置疑,但不能与主教材的学习脱节,如果能与课堂前半部分主教材的教学内容相吻合,那么课堂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就能紧密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既能达到前一阶段运动技术学习的目的,在后阶段安排比赛环节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能对主教材运动技术学习成果得到加强与巩固。
(二)严格规则,避免重形式轻实效
体育教学的竞赛活动与体育运动中竞技是不同的,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简化竞技运动中的一些因素,但不能丢失竞赛活动的最基本规则,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比赛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合理性。至此,组织比赛前,教师一定要强调规则,让学生明确规则,在比赛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规则,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纪律严明的习惯。
(三)不能用比赛代替体育教学
比赛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学法手段,虽然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运动技术的提高,但,如果在没有学习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的前提下,一味地进行比赛,反而会影响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甚至会导致技术变形或错误动作。至此,体育教学中,除了就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而组织比赛外,如果在动作技术形成的前阶段就采用比赛法,学生会只注重比赛结果,而忽视动作的质量和要求。因此,教学中,因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等各方面全盘考虑是否采用比赛法,切不可用比赛取代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杨静选,郭宇杰,孙喜和.
Sport教育模式及其目标的考察和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09.
Daryl Siedentop.Sport Education—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s[M].USA:
Human& Kinetics,1994.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主编.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3.
[4]&吴蕴瑞,袁敦礼.
体育原理[M].建行文化出版公司发行,中华民国七十一年六月.
[5]&毛振明.实用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6]&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编印.温州市“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方案汇编,2013,10.
[7]&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
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665.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200年增补本大字本.北京:商务印书馆.7&160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