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有没有水中倾城绝世神灵师

当前位置:
>>>为了保护三峡库区的水环境,某市已禁止销售含磷洗涤剂,大量含磷..
为了保护三峡库区的水环境,某市已禁止销售含磷洗涤剂,大量含磷洗涤废水排入江河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水生植物疯长,②水中缺氧,③水质变坏,④鱼类死亡。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北京市期末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为了保护三峡库区的水环境,某市已禁止销售含磷洗涤剂,大量含磷..”主要考查你对&&水污染与防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水污染与防治
水体污染的定义:&& 大量的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水体污染来源: a.工业污染:座水、废渣、废气《工业“三反”》。 b.农业污染: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川。 c.生活污染: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等。 防治措施: a.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b.农业上:提们使川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c.生活污水也应逐步实现欲中处理和排放。 水体的自净能力:广义的水体自净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受污染的水体逐渐自然净化,水质复原的过程。,狭义的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叶I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净化的过程。水体自净大致分为三类,即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它们同时发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1)物理净化。物理净化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混合和沉淀等过程而浓度降低。污水进入水体后,大颗粒的不溶性固体在水流较弱的地方逐渐沉入水底,形成污泥。悬浮体、胶体和可溶性污染物因混合、稀释,浓度逐渐降低。 (2)化学净化。化学净化是指污染物由于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化合和吸附凝聚等化学或物理作用而浓度降低。流动的水体从水面上大气中溶人氧气,使污染物中铁、锰等重金属离子氧化,生成难溶性物质析出沉降。某些元素在一定酸性环境中,形成易溶性化合物,随水漂移而稀释;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某些元素形成难溶化合物而沉降。天然水中的胶体,吸附和凝聚水中悬浮物质微粒,随水流移动或逐渐沉降。 (3)生物净化,又称生物化学净化。是指生物活动尤其是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城市污水及处理: (1)城市污水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径流污水等,由城市排水管网汇集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城市污水的污染,一般经历三个历史时期:病源污染期、总体污染期和新污染期。在病源污染期,城市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由于污水中含有病菌和病毒,污水排入水体后往往会传染疾病。在总体污染期,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城市污水量及所含的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加。污水排入水体后,造成水体中悬浮物数量和生化需氧量越来越大,水体缺氧,水生生物灭绝。在新污染期,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污水所含的污染物种类更加复杂。工业废水日益成为城市污水处理中的主要对象。(2)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分为三个级别.分别称为污水一级处理、污水二级处理、污水三级处理。一级处理应用物理处理方法,即用格栅、沉砂池、初沉池、活性污泥池、二次沉淀池等构筑物,去除污水中不溶解的污染物和寄生虫卵。二级处理应用生物处理方法,即主要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进行物质转化的过程,将污水巾各种复杂的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物质。生物处理对污水水质、水温、供氧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三级处理是用生物化学(硝化一反硝化)法、碱化吹脱法或离子交换法除氮,用化学沉淀法除磷,用臭氧氧化法、活性炭法或超过滤法除去难降解有机物,用反渗透法除去盐类,用氯化法消毒等过程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污水处理工艺。
发现相似题
与“为了保护三峡库区的水环境,某市已禁止销售含磷洗涤剂,大量含磷..”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69045113922561492134833165181774三峡大坝没泄洪时是怎么样发电的_百度知道
三峡大坝没泄洪时是怎么样发电的
提问者采纳
泄洪闸要比水轮机出水处高出很多而且水轮机出水处一般在坝底,不光是三峡水电站其它水电站都不是在泄洪是才发电的你对水电站了解的还不够,当你看到大坝下有大量的水往上涌时就是在发电了,它是通过大坝内的引水隧洞将库区里的水引至水轮机从而推动水轮机发电机发电的。泄洪是调节水量和库容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发电的一种方式
其他类似问题
泄洪闸要比水轮机出水处高出很多而且水轮机出水处一般在坝底,不光是三峡水电站其它水电站都不是在泄洪是才发电的你对水电站了解的还不够,当你看到大坝下有大量的水往上涌时就是在发电了,它是通过大坝内的引水隧洞将库区里的水引至水轮机从而推动水轮机发电机发电的。泄洪是调节水量和库容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发电的一种方式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就要通过泄洪闸把5千个流量的水泄掉,就没有水下泄。发电时三峡大坝的泄洪和发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建筑物。它们的功能和作用也完全不同,如果上游来水刚够发电的。泄洪是泄掉发电用不完的水。
另外,发电建功默默无闻,特别是汛期。比如发电需要1万个流量的水,它的出水在水面的20多米以下,大坝泄洪波浪涛天,在水面上只能看到旋涡。如目前三峡大坝就是通过发电机组发电向长江中下游补水的,如果上游来了1万5千个流量的水
泄洪跟发电一点关系也没有啊,它泄它的,机组只要进口闸门一开就会发电的
三峡大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惊人真相:三峡悬棺的千古之谜 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10)
编辑:张桂鸣
[导读]惊人真相:三峡悬棺的千古之谜 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它曾分布于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已知有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区,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南部岛屿上也有发现。神奇的悬棺现象,一直是我国名胜古迹之谜,历来为中外学者所关注。
据巫山县志记载,古代人死之后。&于临江高山半助龛凿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枢,弥高者以为至孝。&过去巫山一带民间有这样的说法,老人在未死时,自己选好一个岩洞作为葬地,命小辈营造,死后就能及时安葬。这些营造悬棺葬地的人,是用&放虹&(即用绳索自山顶悬荡而下)的办法,进岩洞做好地基。然后再将棺村化整为零,一块块吊下来,在岩洞里就地再安装成。待人死了,就将尸体和随葬品分别用同样的&放虹&方法,悬放下来,安置在棺中。巫山某些地方至今仍保留有生前预营墓地风俗,也许能说明这种解释有一些可信处。
这种&放虹&,可放300至500米长。由于绳索是用葛麻加细篾、皮条搓就的,故不易磨损和被飞禽猛兽咬断。巫山一带的农民到岩壁上采药,大都用这种办法。过去有的人以为悬棺中有金银财宝,就&放虹&荡下去,见棺材里无非是一具尸骸加上一些竹木器皿,便一扔了之,破坏了不少悬棺。
悬棺是一种带有传奇色彩的葬俗,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遗迹。古代人为何要将棺材悬置高山绝壁上,也为众人猜疑而多年未获解答的历史之谜。目前,对古人实行悬棺也有数种解释:一说是借音&高棺(官)&,以使子孙后代显贵;一说是保护先人尸体,不让人兽侵犯;再一说是实行悬棺的民族过着游猎生活,随山而居,沿山而葬。总之,有关悬棺历史的研究刚刚开始,悬棺之谜有待全面揭开。
您觉得这篇文章: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张桂鸣]
吉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未经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发表,已经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来电或来函与吉和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解决。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长春羿尧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吉ICP备号-2 吉B-2-4- E-mail:关注越来越多,受宠若惊。我是水工出身,所以在水能、水文和移民方面的观点难免浅薄,请凑合看。&br&===============&br&&b&(1)“隔行如隔山”&/b&&br&这句话是发自肺腑的,也是我平时绝少参与其他行业论战的原因。对于三峡这样的巨型工程,国内外水电界、环保界内部虽也有一些争论,但都已经非常深入和细致了,而微博或微信上对XX年一遇洪水、诱发XX大地震等看似头头是道的分析,从业人员都是当作笑话来看的。用Google搜一搜,会发现也有一些行内人士站出来解释和反驳过,但都被反对的声音淹没了。从我另一个长篇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衡量建设一个水电站的造价,规模,造价,回报率?&/a&》可以看出,水电站的规划和设计是非常严谨的过程。像三峡这种巨型工程,光设计费就有上百亿,从水文与水能研究和规划,到十几万米的钻孔和分析,到建筑物的选址比选和结构设计,最后再绘制详细的混凝土钢筋图。数百人花十几年来研究和计算,设计成果要用汽车装(基础资料要用火车装)。即使是这样,在大大小小的方案审查会上,专家或领导还是会提出一堆或内行或外行的问题和意见,建设单位就再花千百万去做模型试验和专题研究,如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河道水力学模型、坝址地质力学模型、蒸发对气候的影响等。几千亿的人民币,不是随随便便就投下去的。这里无法一个个展开说,我只能拍着胸脯说,请你相信,&b&外行能想到的技术问题,内行早已想到过&/b&,这一思路甚至对任一理工学科都通用。下面我针对性地解释题干中说到的几个问题。&br&&br&&b&(2)解释几个问题&/b&&br&&b&长江防洪角度&/b&&br&我注意到维基百科上甚至有“三峡大坝防洪能力误读事件”这一词条,这个我要解释一下。首先,水文气象学中讲到的“百年一遇”并不是精确地指大约百年就会出现一次,而是指每年出现的概率是1%。同理“千年一遇”指的是每年0.1%,“万年一遇”指的是每年0.01%,&20年一遇“就是每年5%。0.01%的数据也不是在一万年的资料中翻出来的,而是根据50或80年的资料计算出来的。这种“N年一遇”的说法我曾有机会向郑守仁和张超然院士请教过,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叫法,的确很容易让公众误解。对于维基百科这个词条里提到的前后说法不一的问题,是新闻题目过于简略造成的误会。实际上严谨而又简略的说法是这样的——“三峡面临0.01%洪水时大坝不垮,但已无暇发电,仅能全力泄洪,其下游如同没有三峡一样需要直面洪水;三峡面临0.1%洪水时仍有余力发电,甚至能帮下游抵挡一阵以便人员撤离;三峡面临1%洪水时如大军阵前横刀立马,拦蓄所有洪水力保下游无虞”。这样是不是很好懂了?根据史料记载,长江最大的洪水是1860年的每秒9万吨,我们这代人经历过的1998年洪水仅有每秒6万吨。而三峡1%的洪水就已经考虑得很大了,是每秒8.37万吨,0.1%达到每秒9.88万吨!再遇到1998年洪水我横刀立马啊!再遇到1860洪水也不会死人啊!这样一想有没有感觉大坝很牛逼?&br&&b&能源发展角度&/b&&br&对政府而言,三峡工程必然收益大于投入,几千亿买来的防洪能力提升、供电能力提升,那是官员的政绩。这里不解释“收益都是央企的不是百姓的”这类政治问题,单论能源战略。华东和华中地区的朋友前几年可能都会有被“拉闸限电”的悲惨经历,这几年可能就好一点了,因为多个水电核电已经投产了。国家要解决GDP增长、解决新增就业人口,就要不断地开发生产力,那么就必然要用电。可是,煤的产量是固定的,煤矿企业早已火力全开,但还是不够火力发电厂用,不上水电怎么办呐。何况开发水电是很划算的。三峡平均每年发850亿度电(根据江水流量略有浮动),这是什么概念呢?2013年黑龙江一省全社会用电量是850亿度,湖北一省全社会用电量是1600亿度。三峡发的电,每度由电网公司以0.25元的价格收购,这一年就是200亿元,十年就回本了啊,再往后简直就是印钞机!何况水电站是没有“寿命”这个说法的,像网上说三峡大坝寿命只有60年我只能呵呵一笑。三峡专门留了170亿立方的库容给泥沙,现在每年仅有1.5亿立方泥沙留在库内,将来由于上游开发,还会逐年减少。大坝只要不垮这电就能一直发下去。所以国电、华能、华电等五大传统电企,也争着抢着去建水电站,因为真的一本万利啊(三峡由于移民工程浩大,所以成本还算高的,一般水电站5~8年回本)!2008年金融海啸前几年,用电量巨大,煤价暴涨,那几年电力企业在火电板块都是亏的,谁水电站建得多谁笑!&br&&b&环境保护角度&/b&&br&发达如美、法等国,上世纪都已经把国内水电站开发完了,所以这些国家官方现在也很少指责中国的水电开发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比起粗放式建设的火电厂的碳、硫排放(正规大火电厂要好得多),水电已是非常清洁的能源,因为水电基本上是“零排放”(相对水电站对发电量的贡献,建设时的哪些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是毛毛雨)。在哥本哈根国际会议上,中国承诺在2020年减少碳排放,方法之一就是用水电换下小火电,这也是受到国际一众环保组织、环保强国的认可的。比起小火电排放到大气中不知道今后怎么处理的碳和硫,水库诱发的次生灾害是“可控”的。网上流传的水蒸气逆袭、库区地震肆虐其实是不符合科学常识的。近十年国内外灾难都在增多,不能把什么都往三峡水库上扯吧。看看地图,水库对长江水位的抬升不过是一丁点,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的。&br&&b&对百姓是好是坏&/b&&br&分开看吧,移民的和不移民的。移民我后面讲。不移民的恐怕还是好处大,要不是便宜的水电和核电,电价早涨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这几年通胀那么厉害,可是电价基本上没涨啊,华东华中的同学们你们都是三峡的受益者啊。说到国家层面,财政投资是有规划的,比如每年5000亿给医疗、5000亿给教育、5000亿给能源,这钱不投能源也不会发到我们每个人手里,我们只管拼命干活交税好吗!不建水电站他们也不会少收税好吗!至于说到造福百姓,谁知道!百姓只要收入、社保越来越高,花销越来越少就好了啊。&br&&br&&b&(3)负面影响&/b&&br&干货来了!现在真正让行业内人士头痛的,是这样三个问题,以后吐槽请集中在这三点上。&br&&b&移民&/b&&br&移民的同志们牺牲太大了!尤其建三峡的时候,国家在移民这一块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研究不透、补助不足、扶植不够。领导一声令下,搬!多少人离乡背井。这是当时国家治理手段的严重缺陷,留下了诸多遗留问题。所以现在矫枉过正啊同志们!现在的要求是”先移民,后建设“,移民规划做不好工程不许干!居民新址选得不满意重新选!我们做一个乡镇的安置规划给他做了九遍啊!九遍啊!施工图都出了,结果乡长说换位置!说原址风水不好!但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工程上的问题可以用计算解决,社会学上的问题就复杂了,现在看来再好的点,居民移过来之后生活得好不好,很难讲。&br&&b&生态&/b&&br&鱼道根本没用的好吗!你引鱼装置火力全开它也不来的好吗!那是长江啊,多少水生动物、库区植物都会死的,会绝种的!人类的发展对动植物的影响简直是碾压啊,动植物在人类面前都是战斗力只有0的渣渣啊!&br&&b&环境&/b&&br&我们有时在怒江、雅江上选水电站站址的时候也会觉得内疚。青山绿水啊,会消失的啊。挖山啊,真的是绿油油的山啊,全炸了啊!有时候我们也想,真的不要建了,不要建了,核电快快发展,我们也节约用电,国家你环保法律严一点,让我们这帮孙子小心一点,给孩子们留一点东西吧。
关注越来越多,受宠若惊。我是水工出身,所以在水能、水文和移民方面的观点难免浅薄,请凑合看。===============(1)“隔行如隔山”这句话是发自肺腑的,也是我平时绝少参与其他行业论战的原因。对于三峡这样的巨型工程,国内外水电界、环保界内部虽也有一…
我家在江汉平原。记忆中小时候,每年到了夏天,村里就要组织每家每户出一位劳动力去防洪,我们那里管这个叫“上堤”。很多人家里劳动力不够,还要出动上了年纪的老人,我家就是这样。&br&
1998年,有个叫簰洲湾的地方一夜之间溃堤被水淹了,大人们都很恐慌。当时我不理解,直到数年后的有一天,我心血来潮在谷歌地图上查了一下簰洲湾在哪,发现那里距离我家比我家到我们市县城还要近,突然就明白了。簰洲湾被淹之后没多长时间,我爸去隔壁乡里头卖了点农产品,听到有人说哪个地方坝倒了,我爸知道,那个地方一旦出事就意味着洪水没多长时间就要淹到我们这里了,立马赶回家,沿路通知乡民。我姑姑骑着自行车带着我不到一岁的表妹,来我家确认消息时,爷爷生气地让姑妈不要浪费时间了,赶快回去收拾家当逃命。村里人都在收拾值钱的东西,我还记得我和哥哥拿了一个小鱼篓,准备把家里的一只小猫给带上,也是被爸爸训斥了一顿。好在没多久,政府派人出来辟谣了,大家才知道是虚惊一场。事后我才知道,我奶奶那天正好在谣传出事的堤上守堤。年幼不懂事,现在再想起,才明白那天爸爸和爷爷在准备带一家人逃命的时候是什么心情。&br&
小时候夏天下大雨的时候,我和哥不能出去玩耍就在家里打闹,奶奶总是忧愁地看着外面,嘴里唠叨着:“这雨下得这么大,也不知道会不会发大水(洪水),你们两兄弟还有心情瞎闹腾。”&br&
奶奶有位好朋友,现在已经过世了。以前经常来我家和我奶奶聊天,我也很喜欢听她们讲以前的一些故事。有一天她们讲到1954年大洪水,奶奶的那位朋友告诉我们,54年她家被洪水淹了,一家人在船上逃命的时候她的小妹妹不慎落入水中,没能捞起来。后来洪水退了,没能找到小妹妹的尸骨,只在一条野狗嘴里看到一块花布,和她妹妹落水时身上穿的衣服一模一样。奶奶也讲到,她54年坐在船上逃难时,她们村的一个疯女人站在一个快沉了的草垛上喊救命,可是路过的所有船都担心她到船上后会发病把船弄翻,没有一条船敢过去救,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个女人沉到水里去了。&br&
以前看新闻,到了汛期新闻里就会播长江武汉段水位到了多少多少,还有几轮洪峰没过去,这时候,爷爷就会说:“等到三峡大坝建好了就不用操这个心了。”&br&
后来有一年三峡大坝终于建好了。到了夏天,村里再也没组织人去“上堤”了。到了下大雨的时候,奶奶再也不会忧心忡忡地祈祷雨快点停了。&br&
就冲着家乡父老的这份安宁,你叫我怎么说三峡大坝的坏话?
我家在江汉平原。记忆中小时候,每年到了夏天,村里就要组织每家每户出一位劳动力去防洪,我们那里管这个叫“上堤”。很多人家里劳动力不够,还要出动上了年纪的老人,我家就是这样。 1998年,有个叫簰洲湾的地方一夜之间溃堤被水淹了,大人们都很恐慌。当…
就说说动物。&br&先说结论,&b&影响肯定很大,种类减少很多。&/b&&br&&br&&br&一般说来,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库区和坝下游水文情势的改变。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改变了库区及坝下游的天然的水文情势,如水位、流量、含沙量、蒸发量、水温等等。水位的上升带来了淹没,危及淹没区的物种安全。大坝的拦截,把天然情况下上、下游水生动物的双向交流切断,或者只有上游向下游的单向传输。&br&&br&&b&简单来说,就是水文改变,淹没库区物种,上下游生物交流基本截断,水位、流量、含沙量、蒸发量、水温改变影响上下游生物多样性;局地气候的变化,某些生物群落结构会改变。&/b&&br&&br&&br&先说说历史。大家初中应该都背过“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直至清康熙年间,三峡库区的森林植被仍然较好,还有长臂猿出没其间。据记载,在18、19世纪,三峡库区还分布有大熊猫。&br&&br&1、对陆生动物影响&br&三峡库区有&b&昆虫纲&/b&19目242科种。库区还有&b&蛛形纲&/b&2目23科44属67种。&br&&br&三峡库区&b&陆生脊椎动物&/b&共500种(实际调查发现411种,文献记录89种),包括兽类101种,鸟类319种,爬行类35种,两栖类32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兽类4种,鸟类3种;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兽类16种,鸟类35种,两栖类1种。&br&&br&1.1
一般种&br&&b&啮齿动物&/b&&br&三峡大坝的修建,使一些原来的山头变成了孤岛或半岛(生境破碎化),岛屿上的啮齿动物&b&种群密度会突然增高很多&/b&(这也是之前所谓灭鼠的原因),并且岛屿上啮齿动物的食物变化也明显比对岸的剧烈,比如四川短尾鼩就变得可以利用水生生物,而那些对食物要求比较专一(褐家鼠)或栖息在水边的啮齿动物(白腹巨鼠),它们将&b&不得不面临消失。&/b&&br&&br&&br&&b&爬行类和两栖类&/b&&br&养过的都知道,这俩货如两栖类(黑斑蛙,金线蛙,沼蛙,泽蛙等)和爬行类(龟、鳖、乌游蛇、青蛇、虎斑游蛇等)对温度和湿度要求很高,因此三峡建成后,由于它们&b&对水和温度变化很敏感,也可能大量消失。&/b&&br&&br&另外,如果冬季蓄水,对于&b&有冬眠习性的它们来说,基本无生还可能。&/b&&br&&br&&br&&b&鸟类&/b&&br&对于水禽,如绿头鸭、斑咀鸭、白鹭等,水库生境对其发展可能是有利的,但对于一些陆栖鸟类来说,影响也会很大(虽然鸟类迁徙能力较强,但&b&巢穴大量被淹&/b&)。&br&&br&&br&1.2
珍稀种&br&&img src=&/38ae3f7e724f13e8a56dbb2cf1bef847_b.jpg& data-rawwidth=&406& data-rawheight=&21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6&&&br&上图只是一部分比较受关注的保护物种。&br&再来简单说几个:&br&&b&大鲵:&/b& 直接影响可能不是特别大,但气候变化影响,岛屿化影响不容小觑。&br&&img src=&/bffccab1f616d26c372c3e_b.jpg& data-rawwidth=&121& data-rawheight=&1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21&&&br&&b&鸳鸯&/b&:三峡库区是鸳鸯在我国的越冬地之一,此处专家又表示&b&数量明显减少了好多&/b&,&b&有些原来的越冬地直接无鸳鸯分布。&/b&&br&&img src=&/6dd057aea35baa3_b.jpg& data-rawwidth=&345&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5&&&br&&b&水獭:&/b&水獭属于半水栖动物,由于水库水位问题,&b&水獭的巢穴基本全都被淹。&/b&&br&&img src=&/dd1a3e311dd4b0e368a9a541b6cdf63a_b.jpg& data-rawwidth=&159&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9&&&br&另外,珍稀鸟类如&b&雀鹰、红华、白冠长尾&/b&&b&堆、金鸡、斑头鹊鹅、鹰鸽&/b&等;兽类如&b&猕猴、&/b&&b&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豹猫、林麝、毛&/b&&b&冠鹿及华南虎&/b&等,建坝后,由于生境的变化、其种类与数量均有减少的趋势。&br&&b&三峡建立跟华南虎的灭绝又有没有丝丝缕缕的联系呢?&/b&不得而知,不敢妄言。&br&&br&除此之外,此地还有人类乱捕滥猎。&br&&br&&br&2、对水生动物影响&br&三峡大坝的修建对库区鱼类的分布已经产生了显著影响,适应于静水环境的鱼类(链鱼和武昌鱼等)在库区得到极大的发展,而适应于流水环境的鱼类(铜鱼和圆口铜鱼)在库区已经几乎消失。&br&&br&而对于珍稀鱼种, 从水生生物看,三峡工程影响区内共存在6种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包括&b&白鳍豚、白鲟、中华鲟、达氏鲟、江豚和胭脂鱼。&/b&&br&&br&&br&虽然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物种,我国先后设立了河口中华鲟和白鲟幼鱼保护区、葛洲坝坝下中华鲟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等,并实施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幼鱼放流。&br&&br&但我可以说,&b&成效甚微。&/b&你以为放流一堆人工养殖的小鱼,种群甚至物种就可以恢复了?且不说近交衰退,就单单谈成活率也没那么简单。&br&&br&&b&白鳍豚&/b&&br&&b&日出版的《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无奈地正式公布: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两千多万年,只在中国长江出没的白鳍豚,宣告绝种。&/b&&br&&img src=&/a5ed94f339ddbc344d447d2191ce09cc_b.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10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它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所剩数量最少的一种。&br&&br&&img src=&/e050bc5e6b3abbc3e3e58550accbe8b4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2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e050bc5e6b3abbc3e3e58550accbe8b4_r.jpg&&这是长江中下游卫星图,显示白鳍豚栖息区域。(当然是未灭绝前的)&br&&br&除了人类活动干扰之外,三峡绝对也会有责任。(此处单谈三峡,就不说葛洲坝了)&br&为什么?&br&还是开头所说,主要是阻隔鱼类千万年来的洄游传统,并且影响下游水温水质(不过一些中国学者坚称三峡对白鳍豚灭绝无丝毫影响,不知道是不是洗地,但是有不同意见)。&br&&br&&b&中华鲟&/b&&br&这个影响,是公认的。&br&&img src=&/f784ffc9ad7e7c7aca54292abf4a48af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5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f784ffc9ad7e7c7aca54292abf4a48af_r.jpg&&&br&中华鲟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聚集于长江口,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和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br&但三峡阻隔洄游,影响产卵场地,人类在阻隔处大肆捕杀,也造成野生种群几近灭绝。&br&&br&虽然有迁地保护、所谓栖息地保护还有人工繁殖,但是其影响,显然是显著的。&br&想到了再补充。&br&以上。&br&&br&&b&参考文献:&/b&&br&&p&[1] 黄真理.三峡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J].生物多样性,):472-481.DOI:10.3321/j.issn:01.04.021.&/p&&p&[2] 苏化龙,肖文发,胥执清等.三峡库区蓄水172m水位线前后江面江岸鸳鸯越冬种群的分布调查[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2-66.&/p&&p&[3] 李建,夏自强,戴会超等.三峡初期蓄水对典型鱼类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J].水利学报,2-900.&/p&&p&[4] 肖建红,王敏,施国庆等.保护三峡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生物的经济价值评估[J].生物多样性,):257-265.&/p&&p&[5] 熊金超,黄艳.顶级物种濒临灭绝对长江意味着什么?[J].中国三峡(科技版),-67.DOI:10.3969/j.issn.13.02.012.&/p&&p&[6] 殷梦光,曹宇,李灿等.中国大鲵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7-202.DOI:10.3969/j.issn.14.11.049.&/p&&p&[7] 苏化龙,马强,胥执清等.三峡水库蓄水139 m前后江面江岸冬季鸟类动态[J].动物学杂志,):92-95.DOI:10.3969/j.issn.05.01.016.&/p&&p&[8] 苏化龙,林英华,张旭等.三峡库区鸟类区系及类群多样性[J].动物学研究,):191-199.DOI:10.3321/j.issn:01.03.005.&/p&&p&[9] 卢松根,郑正仁,吴祖发,曾鸣,孟智斌. 三峡建坝对库区陆栖脊椎动物(哺乳纲和鸟纲)及珍稀动物的影响[J]. 水资源保护,-39.&/p&&br&&p&图片源自网络,侵删。&/p&&br&&br&&br&&br&&br&&br&&br&&br&欢迎指正:),欢迎点赞:)&br&&br&我是分割线-----------------------------------------------------
&br&&b&以下有主观色彩,可以不看。&/b&&br&更新:本来只是单纯想论证三峡对动物及生态的客观影响,不谈功利得失。不知道怎么到某些人嘴里就变成反对三峡工程了。甚至到一些人嘴里,就变成这样&img src=&/262fab9b778bf941cfcb2_b.jpg& data-rawwidth=&614& data-rawheight=&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4& data-original=&/262fab9b778bf941cfcb2_r.jpg&&我真的只是说了下对生态的客观影响,就变成人类不该活了。神逻辑。&br&人类发展伴随着动植物的灭绝,我赞同。&b&我们所要做的,是尽量减小因我们发展而带来的生态影响以及动物灭绝。&/b&&br&&br&&img src=&/ce6fa4a172aaa950efec25b9bd22d71f_b.jpg& data-rawwidth=&616& data-rawheight=&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6& data-original=&/ce6fa4a172aaa950efec25b9bd22d71f_r.jpg&&这个,又扯到吃猪肉,什么都能扯到吃猪肉,恩。一句圣母否定了那么多生态学家保护生物学学家这么多年所做的努力。而且您知道,不只是中国,世界上那么多国家为了保护濒危动物做了多少努力么,投入了多少资金么?&br&&br&顺便,点反对的,还是那句话,您开心就好。也欢迎开帖反驳我。欢迎正面讨论。&br&&br&&b&有些过程不可避免。只怕人类从不反思,反而洋洋自得自诩霸主。&/b&
就说说动物。先说结论,影响肯定很大,种类减少很多。一般说来,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库区和坝下游水文情势的改变。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改变了库区及坝下游的天然的水文情势,如水位、流量、含沙量、蒸发量、水温等等。水位的上升带来了淹没,危及淹…
开篇名义:&br&&b&鄱阳湖是一个新生断陷湖,那么一个构造断陷湖泊怎样才叫消亡?&/b&在地质工作者看来,只有当断陷活动彻底停止,曾经不断沉降的地区趋于停止活动,盆地/湖泊完全平原化才能叫做&b&消亡/死亡&/b&。从这个出发点,鄱阳湖会不会消亡就不是与三峡有没有关系的话题,而是基于构造断陷盆地发展史的地质问题。&br&&br&&b&这并不是在否认三峡工程对鄱阳湖起到的影响:它改变了原有的枯洪水周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枯水的程度和枯水期持续时间&/b&。但不会引起鄱阳湖的消亡/死亡。只要湿润的夏季到来,将复现碧波荡漾;而只要气候向着温暖潮湿的方向演化,鄱阳湖还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br&&br&&b&鄱阳湖是个季节性吞吐湖泊,在洪水季节为湖,在枯水季节基本为河&/b&。在了解这一点前谈鄱阳湖干涸,都是在扯淡。&br&&br&鄱阳湖与三峡的关系也很复杂,完全可以另开个问题来讨论。&br&====================&br&第二次名义:&br&这篇回答在知乎日报和这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还引发了“科学界应该给公众传达怎样的信号”等话题探讨。逗比答主在欢乐的写下这篇“专业相关”的回答时,却是真的没有料到这个局面。&br&&br&一些认为鄙答主太乐观、没有人文关怀、脱离生活、传递错误信号的评论看见了,有点哭笑不得。距离一个好的科普者,我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后这篇答案的门槛也是设的有点高了……不适合面向公众广为传播,写它的&b&初衷也只是小圈子里解惑与讨论(最开始要求展开的某人,怪你咯23333)&/b&。&br&&br&地质是一门冰冷的学科,让一个研究百万年尺度的地质民工生出些许重视人类因素的情怀,臣妾暂时真的没法做到……三峡能存在1.2万年不……额,扯远了。&br&&br&请原谅一个地质民工的石头思维。&br&&b&毕竟,路上随便踢开的一颗石子,它的年龄也往往是以亿年计的。&/b&&br&---------------------------------------&br&1.鄱阳湖不需要救,它存在的历史比&b&人类文明&/b&久远,也可能会比人类文明更长久。&br&鄱阳湖,不能仅仅从现今湖面格局约形成于250a【1】以前来看,而应将目光放的更深远,从地质演化的角度对鄱阳湖及鄱阳盆地的演化进行认识。&br&&br&(1)&b&&u&鄱阳湖是第四纪以来区域构造活动的产物,是一个新生的断陷湖泊。&/u&&/b&&br&&blockquote&鄱阳湖盆地与其西部的庐山夹于4 条深断裂(从东到西依次为江南深断裂、九江—永新深断裂、赣江深断裂、湖口—上谈深断裂)之中,因此,庐山是—座典型的断块山,其&b&东部的鄱阳湖盆地为一个典型的断块盆地&/b&。这&b&四条断裂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活动控制着鄱阳湖断坡发育,同时与湖平面升降一起控制着湖盆的沉积中心&/b&,进而影响湖盆的沉积模式。【3】&/blockquote&&p&&img src=&/0ebbf721ad66d_b.jpg& data-rawwidth=&1318&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18& data-original=&/0ebbf721ad66d_r.jpg&&——【5】&/p&&p&通俗的说来,鄱阳湖是一个与庐山的相对抬升有关的相对下沉区,一系列&b&地堑&/b&控制着鄱阳湖地区的&b&沉降运动&/b&。这种缓慢但坚定的沉降使得江西的这片区域得以存在万山丛中一点平的地貌格局,而庐山-鄱阳湖惜惜相生的关系则是第四纪以来变得更刻骨缠绵。&/p&&br&&p&(2)&b&&u&鄱阳湖是继承了中生代鄱阳盆地继续发育的沉降区&/u&&/b&&/p&&blockquote&发生在中晚中生代(晚三叠世至白垩纪)的燕山运动形成了鄱阳湖断陷, 奠定了中新生代鄱阳盆地的雏形。到喜马拉雅运动早期, 盆地大部分地区隆起, 老第三纪仅安义、南昌青云谱一带仍继续沉陷, 至新第三纪时全区上升, 形成了丘陵起伏的山间盆地, 从此奠定了鄱阳盆地的轮廓。【4】&/blockquote&&br&如果将眼光放的更远,鄱阳盆地的演化早在2亿多年前就开始启动。燕山运动一声吼,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开始发抖。而惨烈的&b&&u&青藏连续追尾事件&/u&&/b&,则将中国大地上的新构造运动推向高潮。&br&&br&(3)&b&&u&鄱阳湖接受沉积始于12ka,至今是一个不断沉降、湖体范围扩大的演化历程。&/u&&/b&&br&&img src=&/fc9a8ef13fc6f4efb645e_b.jpg& data-rawwidth=&445& data-rawheight=&2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5& data-original=&/fc9a8ef13fc6f4efb645e_r.jpg&&&img src=&/cd81c568e2d6a873b929cb9f_b.jpg& data-rawwidth=&427& data-rawheight=&4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7& data-original=&/cd81c568e2d6a873b929cb9f_r.jpg&&&br&——【2】&br&经过对鄱阳湖沉积物钻孔的碳14同位素测年可知,鄱阳湖开始发育是从距今1.2万年前开始的。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br&a. 初始沉降期粗粒堆积阶段(12ka~4.1ka);&br&b. 沉降发展期平原-河流阶段(4.1ka~1.7ka);&br&c. 蓄水期湖泊阶段(1.7ka至今)。&br&&br&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反映了&b&断裂带的不断活动,使得沉降区范围逐渐扩大、沉降量逐步增加,湖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育过程&/b&。这样的发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任何一个断陷湖盆在生命早期必然经历的。如果从断陷湖盆的构造演化阶段来看,&b&鄱阳湖刚刚发育1.2万年,对于动辄几个百万年乃至千万年计的断陷盆地生命史&/b&,它还仅仅处在两大演化阶段里的第一阶段第一个小阶段的早期,&b&还是个娃娃呢。&/b&&br&&blockquote&&b&A:后断陷期(Post Rift Stage)&/b&&br&&b&——A2 后断陷期晚期;&/b&&br&&b&——A1 后断陷期早期;&/b&&br&&b&B:断陷期(Syn-Rift Stage)&/b&&br&&b&——B3 断陷晚期 (Late Rift)&/b&&br&&b&——B2 断陷高峰期(Rift-Climax)&/b&&br&&b&——B1 断陷初始期(Rift-Initial)——鄱阳湖应位于该时期的早期&/b&&br&&b&(时间线自下而上~)&/b&&/blockquote&&br&(4)&b&鄱阳湖湖底坡度平缓,受气候波动造成的湖平面升降会形成范围极其广阔的湖岸线进退&/b&。&br&一个三角函数的问题,这应该很好理解。正因为水浅底平,鄱阳湖才会以枯水期和洪水期截然不同的面貌闻名圈内。这几年随着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产量的突飞猛进,浅水三角洲也成为圈内广为讨论的话题。而现代浅水三角洲的典型实例,恰恰就是鄱阳湖及其赣江三角洲。&br&&br&(5)&b&鄱阳湖的最近8000年来经历了9个主要的气候波动。&/b&&br&一般认为,构造活动的速率远比气候变化来的慢。气候的变化有很多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有着各不相同的控制因素。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变化是一种,厄尔尼诺也算一类;小冰期会产生影响,而甚至太阳黑子周期也会产生影响。具体是些什么影响这里不展开。总之,这9次气候变化使鄱阳湖经历了9次显著的枯水-洪水面貌。&br&&blockquote&9.200a-至今 温暖湿润,枯洪相间—AD(继续至今)—&b&是三峡厉害还是气候波动厉害?&/b&&br&8.650a-200a 冷凉干旱,水域萎缩—AD—中国东部为小冰期;&b&鄱阳湖底明朝石桥&/b&&br&7.a 第三次扩张,温暖湿润,开阔大湖—130~1300AD,包括“中世纪暖期”(900-1300AD)&br&6.a
湖泊干涸—220BC~130AD&br&5.a 第二次扩张,温暖湿润—990~220BC&br&4.a 水体变浅,湖体萎缩—B.C.商末周初寒冷事件&br&3.a 第一次扩张,温暖潮湿&br&2.a 水体缩小,植物稀少—————气候变冷&br&1.a 温暖潮湿————————全新世大暖期&br&
孢粉稀少。&/blockquote&&img src=&/a9eac53e1ddf56b0822447_b.jpg& data-rawwidth=&479& data-rawheight=&7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9& data-original=&/a9eac53e1ddf56b0822447_r.jpg&&——【6】&br&&br&2.跟三峡有关,但并非主因。&br&这部分这次不展开了。从上面的第5条可以看到,今天的鄱阳湖实际上处于明代小冰期结束后,向新的一次温暖潮湿期过渡的阶段。干旱期大草原与洪水期大湖泊的交替出现,正是水位&b&震荡的由低转高&/b&的真实写照。要知道,鄱阳湖在历史上较大的阶段(阶段7),还曾经淹没过两座西汉时期的古城(阶段6);而初唐鼎盛时期,西南方向的赣江三角洲全部位于水下——这片地方就是今天地质工作者们撑着小船穿着套筒靴玩沙子的地方。&br&&br&&b&比起气候波动来说,三峡算个毛。人类不要太自以为是啦~&/b&&br&&br&3.鄱阳湖本来就是以枯水期和洪水期巨大的反差为特征的一类湖泊,不必杞人忧天。&br&&br&(今天就先这些吧~)&br&——————&br&参考文献:&br&【1】吴艳宏, 项亮. 鄱阳湖 2000 年来的环境演化[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85-92.&br&【2】张春生, 陈庆松. 全新世鄱阳湖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 24-29.&br&【3】张建新, 胡胜华, 崔涛. 全新世以来区域构造及气候因素对鄱阳湖盆地沉积特征的影响[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4-8.&br&【4】黄旭初, 朱宏富. 从构造因素讨论鄱阳湖的形成与演变[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4-132.&br&【5】马逸麟, 徐平. 长江中游鄱阳湖及江西江段水患区新构造[J].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 286-294.&br&【6】马振兴, 黄俊华, 魏源, 等. 鄱阳湖沉积物近 8ka 来有机质碳同位索记录及其古气候变化特征[J]. 地球化学, ): 279-285.
开篇名义:鄱阳湖是一个新生断陷湖,那么一个构造断陷湖泊怎样才叫消亡?在地质工作者看来,只有当断陷活动彻底停止,曾经不断沉降的地区趋于停止活动,盆地/湖泊完全平原化才能叫做消亡/死亡。从这个出发点,鄱阳湖会不会消亡就不是与三峡有没有关系的话题…
借用 &a data-hash=&7f74263abecd0b3fa3709& href=&///people/7f74263abecd0b3fa370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有时& data-tip=&p$b$7f74263abecd0b3fa3709&&@有时&/a&的那句评论,如果动物有知,这就是历史上的末日景象吧。&br&评论里有朋友说,“这种事自然界多了去了,何必扯到道德上去了。”和这种问题相似的还有所谓的圣母论。&br&重申,我没有把这件事扯到道德上,只是很平淡地转述这一事实,没有指责任何人,也没有否定三峡存在的价值。大概唯一和道德有关的是,“在看到这个问题之前,我居然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br&———————————————————————————————————————————“几名正在水库边沿上闲聊的老农告诉记者,在蓄水预备期的第一天,水足足涨高了3米。他们走过水草边时,猛然看见无数各种昆虫,从刚被淹没的水草中爬出来。很多昆虫因身上没有“逃跑”这一基因跑错了方向。给人记忆深刻的是浑身是泥土的蚯蚓,密密麻麻地铺了岸边的一片土地。可惜它们离开水边没多远,就因自身行动迟缓被太阳暴晒而死。&br&&br&  老农周某还说,他看见3米高的水涨起来后,两条长长的大蛇,一起一伏地在水面游动逃命,可是,没有游到多远,两条蛇就被水给淹没了,再也没有抬起头来。他回头看岸边时,发现三只野兔和一只刺猬也在竞相奔跑着。&br&&br&  据悉,随后几天的水位大幅度上升,还极有可能出现野兽昆虫大逃亡的景象。届时,岸边的草地、山丘和树林,将是更多野生动物的避难地。“毕竟它们是走投无路,但愿更多的动物能跑得麻利。”村民夏某感慨说。”&br&&br&——————————————《三峡水库准备蓄水 引发野生小动物四处逃生》 重庆晚报 2004
借用 的那句评论,如果动物有知,这就是历史上的末日景象吧。评论里有朋友说,“这种事自然界多了去了,何必扯到道德上去了。”和这种问题相似的还有所谓的圣母论。重申,我没有把这件事扯到道德上,只是很平淡地转述这一事实,没有指责任何人,也没有…
&p&感谢@云舞空城的精彩回答,从地质演化的角度对鄱阳湖及鄱阳盆地的演化进行解读,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鄱阳湖不需要救!&/p&&br&&p&&b&但是从地质角度来考虑,时间未免太就远了,人们难以感受鄱阳湖的历史变化,因此,本回答从历史地貌和古地图角度来论述。&/b&&/p&&p& ---------------------------------------------------------------------------------------------------&/p&&p&先抛出观点:&b&鄱阳湖需要救!&/b&怎么救呢?先从鄱阳湖的形成谈起~~&/p&&img src=&/f21bbcda3f496ebbd7265_b.jpg& data-rawwidth=&574& data-rawheight=&7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4& data-original=&/f21bbcda3f496ebbd7265_r.jpg&&&p&
先看一下今天的鄱阳湖地图,look,以“都昌—永修”线的婴子口为界,可以将鄱阳湖分成北湖和南湖。在洪水季节,整个鄱阳湖浪涌波腾,浩瀚万顷,水天相连;枯水季节水落滩出,枯水一线,野草丰茂,芦苇丛丛(这点很多知友已有说明,大家不要大惊小怪的)。北湖南湖一起涨落,一起丰枯,紧紧的依偎着,从不分离。&/p&&p&
但是,凡事总有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鄱阳湖只有北湖而没有南湖,在更久更久之前,鄱阳湖连北湖都没有,鄱阳湖连根毛都不存在,那么回答就从北湖和南湖的形成讲起了。&/p&&p&&b&一、彭蠡古泽&/b&&/p&&p&
在远古的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有两个巨大的古泽,一个是云梦古泽,一个彭蠡古泽。云梦古泽退化成今长江以南的洞庭湖及长江以北的洪湖等沼泽,彭蠡古泽退化成今龙感湖及大观湖(注意不是鄱阳湖啊,今天的鄱阳湖跟彭蠡古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好不好~~)&/p&&img src=&/5d536c52a9af9fbec9c3c80_b.jpg& data-rawwidth=&563& data-rawheight=&4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5d536c52a9af9fbec9c3c80_r.jpg&&&p&
那为什么要介绍彭蠡古泽呢?因为它和如今的鄱阳湖还是有半毛钱关系的,但仅仅是半毛钱的关系而已。&/p&&p&
彭蠡古泽的形成与古长江在九江盆地的变迁有密切关系。更新世中期,长江出武穴之后,主河道流经太白湖、龙感湖、下仓铺至望江汇合,从武穴南流入九江盆地南缘的长江岔道。更新世后期,长江主河道南移到如今的长江河道上。&b&由于长江南移,在江北遗留下一系列遗弃的古长江河段。若是按照一般剧情发展,这段古河道会随着时间逐渐消亡,但是它命够硬,苟延残喘了数千年。&/b&&/p&&img src=&/c0a3943db78bfe7c914ba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c0a3943db78bfe7c914ba_r.jpg&&&br&&p&
古长江河道处于下扬子淮地槽新构造掀斜下陷带(具体如@云雾空城中的地堑介绍),长江遗弃河道随之扩展成湖,并和九江盆地南缘宽阔的长江水面合并,形成一个空前规模的大湖泊,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彭蠡古泽。&/p&&p&
彭蠡古泽是九江在长江遗弃河段上汇流而成的,具有河流的带状形态,既可以称为湖泊,也可以认为是长江的加宽河段。正因为如此,彭蠡古泽遇到身份上的尴尬,除《禹贡》外,其余如《周礼?职方》、《吕览?有始》、《尔雅?释地》、《淮南?地形》等篇,都没有提到这个彭蠡古泽,显然大家把它作为长江的加宽河道来对待了。&/p&&p&
打南边来的赣江也经过长江主河道,流入彭蠡古泽,但赣江流量大,对古泽的湖水起到顶托作用,以至于古泽的泥沙出不来,就被堵在了长江——彭蠡古泽交界处,逐渐沉积下来。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形成堤坝,彭蠡古泽被迫与长江分开,分开之后的古泽被东汉班固记录在《汉书?地理志》庐江郡寻阳县中。&/p&&img src=&/4b7fbfc77a7d1a9e9d06d456fa2aa9c3_b.jpg& data-rawwidth=&945& data-rawheight=&5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5& data-original=&/4b7fbfc77a7d1a9e9d06d456fa2aa9c3_r.jpg&&&p&
其后,彭蠡古泽进一步萎缩,最终只剩下若干不大的陂池,取而代之的是著称与六朝时代的雷池和雷水,继续退化,就成了如今的龙感湖和大观湖(如上图所示)。&/p&&p&(话说到这里,彭蠡古泽还是和今天的鄱阳湖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别急,接下来就进入正题)&/p&&p&&b&二、彭蠡新泽(鄱阳北湖)&/b&&/p&&p&
在班固记载之前,彭蠡古泽就已经消失,推测时间点应该在汉武帝、司马迁时代之后的数十年,距今约两千年。俗话说的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彭蠡古泽消失了,彭蠡新泽形成了。新泽不断发展变化,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鄱阳湖北湖(就冲着名字,彭蠡古泽还是与鄱阳湖有半毛钱关系的)。&/p&&img src=&/4e58361e0abad935efeae8_b.jpg& data-rawwidth=&613& data-rawheight=&9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3& data-original=&/4e58361e0abad935efeae8_r.jpg&&&p&
湖口地区继续断陷着,慢慢的,成为长江南岸一带唯一较大的水域,终于它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b&彭蠡新泽&/b&。从汉代至隋唐时期,江南的这个彭蠡新泽,范围相当稳定,与今天鄱阳北湖大体相当(如上图所示)。&/p&&p&&b&三、鄱阳南湖&/b&&/p&&p&
都说有钱就任性,有水它也任性,待北湖稳定下来之后,它就不断地向东南扩展,最终将鄡(qiao)阳平原吞没,纳为自己的南湖。&/p&&p&
鄡阳地区在秦汉时期可是平原沃土,河网交错,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所以早在西汉时期就在鄡阳平原地区设置鄡阳县,属豫章郡(今南昌)管辖。但偏偏不巧的是,鄡阳刚好落在新构造沉降地区,河网交错的鄡阳在长期沉降后,逐步向沼泽化方向演变。至南朝隋唐时期,平原沼泽化已经相当严重,大部分地区不适宜人们居住和劳作,因此在南朝刘宋永初二年(421年)撤销鄡阳县。(ps:鄡阳县位置如上图所示)&/p&&p&
其实若鄡阳这样慢慢的沉降,它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被鄱阳北湖吞没,但屋漏偏逢连夜雨,鄡阳不偏不倚的赶上了高温多雨的隋唐北宋时期(@云雾空城介绍的‘中世纪暖期’,即900至1300年),全流域地表径流量大增,流入洼地。&/p&&p&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个时候上游的云梦泽也恰好掉了链子。原先可以充分调蓄洪水的江汉平原地区的云梦泽,在隋唐时期已经基本消失,洞庭湖势单力薄,消化不了这么大的洪水。因此每当长江干流径流量急增,水位上升时,除了部分分洪于洞庭湖之外,大部分哗哗哗的倾泄东下。一方面江水倒灌进入鄱阳北湖,增大了北湖的水量;另一方面,江水顶托北湖出水,不让湖水流入长江。&/p&&p&
就这样,北湖只得被迫向南流动,直到把可怜的鄡阳沼泽吞没,纳为它的南湖,至宋朝,鄱阳湖形成。&/p&&img src=&/37c6d16fbcc80f987dddba_b.jpg& data-rawwidth=&610& data-rawheight=&9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0& data-original=&/37c6d16fbcc80f987dddba_r.jpg&&&p&
明清时期,鄱阳湖继续向南扩大,形成南部许多的汊湖,直至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但无论鄱阳湖多大,它丙级还是一个吞吐型的时令湖,洪水成湖,枯水成河。&b&其实说句实话,即使洪水季节,鄱阳湖也不见得深到那里去。&/b&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康郎山一带,是农历七月的高水位时期,居然遇到船只搁浅的情况,简直影响战斗的心情,不能愉快地打仗了。&/p&&p&&b&四、鄱阳湖的萎缩&/b&&/p&&p&
赣江主流近千年来直接由吴城经北湖入长江,泥沙只经过北湖,而长江江水一直倒灌、顶托北湖,使得赣江挟带的泥沙只能在北湖之中,久而久之,南湖就变得比北湖深。&/p&&img src=&/8e78f1da40b5edc37f1b517_b.jpg&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8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8e78f1da40b5edc37f1b517_r.jpg&&&p&
近代以来,赣江泄洪量的趋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吴城的主支泄洪量远小于南支和中支,所以赣江来沙大部分改变了一路向北的惯例,经过南支和北支,汇集在鄱阳南湖,至此,南湖也从西南部开始萎缩。&/p&&p&
根据康山成陆的情况分析,&b&目前泥沙的淤积量已超过地质构造下沉量&/b&,所以鄱阳湖有着自南向北萎缩的明显趋势。1954年鄱阳湖洪水湖面(21m水位)是5050平方千公里,1957年为4900平方公里,1976年洪水湖面近为3841平方公里,短短22年间,湖水面积减少1209平方公里。而且,直到现在,鄱阳湖湖面面积一直在萎缩。&/p&&p& ---------------------------------------------------------------------------------------------------------------&/p&&p&总结:&b&今天的鄱阳湖,在历史时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b&在汉代,鄱阳湖北湖形成(和今范围相当),至隋唐前,一直处于较稳定的状态。不巧遇上隋唐北宋温暖气候时期,北湖向南部鄡阳扩展,至宋代,北湖吞没鄡阳,纳为南湖,鄱阳湖具有今天的雏形。明清时期,鄱阳湖继续向南扩展,形成一系列的汊湖。至近代,赣江洪水改变泄洪路径,由北支转向中、南支,使得赣江进入南湖的泥沙量增大,最后泥沙量大于地质构造的沉降量,鄱阳湖面积萎缩。&/p&&br&&p&结论&b&:鄱阳湖需要保护。&/b&鄱阳湖近代的萎缩是由于赣江洪水主要经中支和南支流入南湖,造成南湖泥沙淤积而造成的,所以应当采取措施,&b&控制赣江南、中、北三支的流量,使得赣江主要洪水重新回到北支流出,进入长江。同时,严格控制高滩圩田,围湖造田,延缓鄱阳湖的萎缩&/b&。&/p&
感谢@云舞空城的精彩回答,从地质演化的角度对鄱阳湖及鄱阳盆地的演化进行解读,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鄱阳湖不需要救!但是从地质角度来考虑,时间未免太就远了,人们难以感受鄱阳湖的历史变化,因此,本回答从历史地貌和古地图角度来论述。 --------------…
来自子话题:
这一问题我推荐郑守仁院士的这篇文章&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4H8MX7GyCMuDExCoGMMS-Nrf6SDy1Kjsojs-JBH5e1t4kszObh08NVDTui0-LCSU-bPZ-DT00mpwdzZDy185eVJP3Fd29nzYExr-L_dCDDS&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三峡工程明渠截流设计与试验研究&i class=&icon-external&&&/i&&/a&》,讲得很细。&br&如果题主想先了解个大概,那我就来讲几句通俗的,也顺手画了几个简图。&br&&br&首先说布局,按惯例面朝水流下游,左手为左岸,右手为右岸。&br&三峡枢纽建成后,枢纽从左至右依次会是:&br&&b&永久船闸 | 临时船闸 | 左侧发电坝段 | 中部泄水坝段 | 右侧发电坝段&/b&&br&&img data-rawheight=&908& data-rawwidth=&960& src=&/d1c1aaffcb74b7f0f66576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d1c1aaffcb74b7f0f665765_r.jpg&&我们分别给他们取代号A、B、C、D、E,建成前叫a、b、c、d、e。&br&&br&========我是进入正题的的分割线==========&br&&br&开工之前,原始地貌如下图所示,在江心偏右的地方有个小岛:&br&&img data-rawheight=&665& data-rawwidth=&960& src=&/d2ee1ab12b52f48efc422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d2ee1ab12b52f48efc4229_r.jpg&&&br&接下来我们开始修三峡啦~&br&第一步(年):以小岛为据点,把右侧围起来,围起来之后在内部修建一个渠。同时在左侧修a永久船闸和b临时船闸。此时的状态称“&b&一期截流&/b&”,1997年电视直播的就是这个过程。此时江水基本如常,航运如常。这一过程见下图:&br&&img data-rawheight=&1741& data-rawwidth=&960& src=&/09dcaf52e145ed782291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09dcaf52e145ed7822915_r.jpg&&&br&第二步(年):B临时船闸已经建好,船都从B过。右侧的渠形成,围堰拆掉,使江水可以通过。此时以左岸和渠为据点,把长江主河道截断,称&b&“二期截流”&/b&。上下都截断后,把中间水抽干,挖开修建c左岸发电坝段和d中间泄水坝段。&br&&img data-rawheight=&1783& data-rawwidth=&960& src=&/d336f31ac842b5f32c62d972ecf62b7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d336f31ac842b5f32c62d972ecf62b7b_r.jpg&&&br&第三步:当C左岸发电坝段和D中间泄水坝段都修好后,再把主河道的围堰拆掉,再把右岸围起来。&br&&img data-rawheight=&1484& data-rawwidth=&960& src=&/765dcdc03fd683efafdc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765dcdc03fd683efafdce_r.jpg&&&br&最后一步(年):右岸围起来之后,称“&b&三期截流&/b&”。此时在围堰内修e右岸发电坝段。修好后将围堰拆除,长江截流任务达成!&br&&img data-rawheight=&1667& data-rawwidth=&960& src=&/f267c099e2dfdf902259c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f267c099e2dfdf902259cf_r.jpg&&&br&最后我们通过Google地图看一下三峡枢纽工程现在的样子吧!&br&&img data-rawheight=&879& data-rawwidth=&790& src=&/aa32d687e982bc2b01524cb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aa32d687e982bc2b01524cbc_r.jpg&&
这一问题我推荐郑守仁院士的这篇文章》,讲得很细。如果题主想先了解个大概,那我就来讲几句通俗的,也顺手画了几个简图。首先说布局,按惯例面朝水流下游,左手为左岸,右手为右岸。三峡枢纽建成后,枢纽从左至右依次会是:…
谢谢邀请。&br&本人目前水文水资源本科在读,专业知识有限,第一次被邀希望能抛砖引玉。&br&&br&&b&我的观点是能,只不过能力有限。&/b&&br&&br&首先&br&指出楼主引用新闻中的几点不妥当的表述,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西北(西线工程还未开通因而现在也照顾不到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现在主要服务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没有什么关系。题述中提到了南北各地的旱涝情况,其中很多地方如云南、黑龙江是不受南水北调工程影响的。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处于运作状态,&b&涉及到的省份非常有限。&/b&&br&&img src=&/3b20bf59eebbe6914ae0d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0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3b20bf59eebbe6914ae0de_r.jpg&&从这张图可以清晰地看出&b&南水北调工程目前能做到的是从长江流域调水,目的是对华北平原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短缺进行补充,同时惠及沿程的苏、皖、鲁、晋等省市。&/b&&br&&br&&br&&b&所以说,它只能局部地改变我国南北方的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问题。而且,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是有限的。&/b&&br&&b&接下来具体分析原因。&/b&&br&&br&&br&&b&为什么要南水北调?&/b&&br&&br&&br&目前,我国华北地区,或者说环渤海经济圈的西岸和南岸地区缺水比较严重,从气象和水文角度来看,这里的年降雨量较小、气候更加干燥、水系分布不发达,水资源量远不及我国南方江淮地区。这一地带的很多地区、很多产业都以开发地下水为主,但是地下水资源储量有限、再生速度更加有限,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已经导致了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的严重不足,这不仅对城市的发展影响很大,也带来了很多地质灾害和隐患(如土壤盐碱化,地面下沉等)。此外,这些地区还存在着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和海水倒灌现象。&br&&br&网上找到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图,虽然是01、02年的,但可以清楚地看出环渤海地区的缺水形势,没有找到近年的图,但很显然形势只会更严峻。&br&&img src=&/447edc61a4ef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447edc61a4ef_r.jpg&&&br&&img src=&/7dd6a72b6186b3995d1ec_b.jpg& data-rawwidth=&821& data-rawheight=&6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1& data-original=&/7dd6a72b6186b3995d1ec_r.jpg&&&br&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在环渤海地区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为了解决水资源不足南水北调工程由此提出。&br&&br&&b&为什么说能且能力有限?&/b&&br&&br&&br&题主引用的新闻中提到河南、山东的旱情,这两个省份是涉及到南水北调工程的,读到这样的新闻很多人会质疑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用。南水北调工程在调水的过程中也顺道补充了沿路省份的水资源,在考虑到沿途部分地区的蒸发、渗漏损失,导致各地区的获取量非常有限,最后输送到玉渊潭的水量也非常有限(要不就是玉渊潭水库了...),因此南水北调工程本身就能力有限,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地区的长期缺水问题,更不用说全国范围的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了。&br&&br&更重要的一点:把&b&山东河南等地区旱情蔓延&/b&与&b&南水北调工程无用&/b&划等号是不对的,不知道题主有没有这个想法,不过你引用的材料多少传递了这样的导向。&br&&br&因为一个地区的水资源足不足、旱情如何、汛情如何说到底还是受限于气候,然而人类目前没有能力干预气候(注意人工降雨不属于干预气候,那只是改变天气),所以也无法彻底&b&改变&/b&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只能&b&改善&/b&,或者通过改进灌溉、生产工艺等手段提高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效率。水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在地球上进行着永不止息的全球循环,其分布不均是一种时空上的分布不均,异常复杂。水资源并不像石油天然气类静态资源那样可以利用“西气东送”之类的途径解决分布不均,&b&旱情不是说把水调来就可以解决,汛情也不是说把水调走就可以处理的,再次强调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只能在一些工程手段下得到有限的改善。&/b&&br&&br&人为改善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需要一系列水利工程、水资源工程联、灌排水工程、给排水工程等联合调度、配置、运营。当整个地区流域都得到了充分合理的科学开发和利用,才能将人类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改善能力发挥到最大。这将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工程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只能有限地改善水资源的不均。&br&&br&南水北调工程即是如此。&br&&br&&br&写到最后想说点题外话,近几年来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的比较频繁,媒体舆论不断质疑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的效用,批判它们的弊端。也常常有来自水利方面的反驳,我们在指出各类工程的优点和局限性时并不是在找借口,并不是在为自己的饭碗发言。我们只是想让更多的人明白人类只能努力和大自然和谐共存,而无法将大自然驾驭。&br&&br&&b&川壅必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b&&br&水利工作者职责在于兴修水利,我们不想染指舆论。我们希望人们不仅能畅所欲言,而且能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畅所欲言。引申一下上面那句古语的含义,现在的中国不仅要疏导好河川,更要疏导好舆论。&br&&br&还要补充一句以上分析均排除了政治因素。&br&&br&顺便帮你邀请几位同行知友~
谢谢邀请。本人目前水文水资源本科在读,专业知识有限,第一次被邀希望能抛砖引玉。我的观点是能,只不过能力有限。首先指出楼主引用新闻中的几点不妥当的表述,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西北(西线工程还未开通因而现在也照顾不到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缺…
三峡工程对于国家大计来说,或许是件好事。但对于由此产生的百万移民,却是影响巨大。尤其是近二十万的外迁移民(其余是在本省内短距离搬迁,有的只是几公里,十几公里的“就地靠后”),离开祖辈生活的故土万里之遥,确实对这些依然过着传统生活的农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牺牲。&br&&br&三峡移民在社会学中属于“非志愿移民(Involuntary Resettlement)”,跟像你我这样自己屁颠屁颠地出来上学,虚荣地在大都市硬撑的“志愿移民”相比,虽然都是个体迁移,但是在各个方面都截然不同。非志愿移民一般是由于战争、灾难、政治、人类工程建设等因素造成的,有时经过了几代、十几代都难以很好地融入迁入地。&br&&br&一个很大的影响是宗族链条被生硬地割断。由于三峡移民政策是按照水位线移民,而山区的村庄,很少像东部地区那样家家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样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如果某一个家庭在135米线以下,就属于一期移民,要移到某省某县;但他同村的父母的房子在145米线,就属于二期移民,要移到华南某省某县;他的叔叔家在156米线,就会跟随三期移民到另一个省??在家族观念还极重的中国传统农民家庭,这无疑会造成很大的困扰。&br&&br&另一个问题是故土难离。祖祖辈辈在三峡库区生活的这些人,如果没有这项工程应该也有很多外出读书、打工的志愿移民。但要让一个吃惯了泡菜腊肉,无辣不欢的山里人下半生定居在一个东部岛屿、热带南国,真是勉为其难。气候、生活习惯、语言、观念差异??使他们基本上无法融入当地生活。有许多三峡外迁移民,在新居待了一段时间后,又自己返回到故乡(从一个非志愿移民到志愿移民),但老屋已经在水底了,只能在附近租房,打工,成了一个外来的当地人。只是为了舍不得这里高低不平的石板路,只是为了在这里用“龟儿子”这样的助词不用跟人吵架??但孩子大了,还得到那个陌生的“户籍所在地”入学。这不是无奈两个字能概括得了的。&br&&br&如果说这些外迁移民以“回迁”的方式来表达对移民的不满,另外还有些人的抗争方式就没那么温和了。在新世纪初移民季的时候,许多村庄的老年人采取了非常惨烈的方式留在故乡。他们会在移民日期的前一周开始不吃不喝,然后要求儿女将自己葬在175线以上(三峡蓄水的最高水位线)。在很多移民村移民镇,会在一段时间集中出现两件事,一个是大规模的乡村宴会;另一个就是葬礼。后来我拍《出三峡记》的时候,在很多地方的巨大的“175米”石碑周围,都看到簇拥着大量的新坟。就是那时候一些老年人意识到如果这一走,就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永远和祖先留在一起。&br&&br&其它的诸如拆迁补偿、安置补偿、物品及动物搬迁规则、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等等细节影响,应该都可以克服,或者也可以被时间冲淡。例如现在的库区农村,一些传统职业在中、东部地区完全消失,使一部分农民贴补家用的手艺在移民之后完全没有了用武之地——棒棒、屠户等。&br&&br&但唯有归属感的缺失,是这次移民最大的影响。&br&&br&但愿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
三峡工程对于国家大计来说,或许是件好事。但对于由此产生的百万移民,却是影响巨大。尤其是近二十万的外迁移民(其余是在本省内短距离搬迁,有的只是几公里,十几公里的“就地靠后”),离开祖辈生活的故土万里之遥,确实对这些依然过着传统生活的农民来说…
只会自己家跳闸
只会自己家跳闸
我还特意跑去找原刊,但是很不幸没找到。。哪位盆友可以提供一下感激不尽!&br&&br&只找到中文的一部分报道:&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_GlYMmERzbRhdl-ZA5QDsQTEUfGAUfVVHdPRdsIHpIPJTDo3ZLrqAhJ0NHdCGTg98wTTqNGyrId0FTblFShV2_&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地轴倾斜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lockquote&智利8.8级地震导致地球的转轴移动了3寸(8厘米),自转轴线偏移了2.7毫弧秒(milliarcsecond),从而让人类一天的时间缩短1.26微秒,也就是百万分之1.26秒。&br&2004年导致印度洋海啸的9.1级印尼大地震,使每天时间缩短了6.8微秒。&br&反过来,导致每天时间增加的事件也有可能。如果三峡水库全面注水后,将储存10万亿加仑(40立方公里)的水,这样的重量从新分布,将使每天的时间增加0.06微秒。 &/blockquote&看完以后就没什么可惊讶的了,你看每一次的地震、海啸、炮火轰击甚至滑雪你摔的屁墩儿只要是质量的重新分布也都会让地轴偏转那么些微弧秒,地球上这么多人来来往往可是也会让每天的时间加加减减无数次哦,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操控时间的超能力啊是不是很牛逼。&br&&br&具体解释之前我想先给大家普及一个很有用的概念叫做米兰科维奇循环(Milankovich cycles)&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Milankovitch_cycle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ilankovitch cycles&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fac2c8d8a8d9c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8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fac2c8d8a8d9c_r.jpg&&&br&为啥说他很有用呢,因为这是一个目前接受度最高的全球尺度地球气候理论米兰科维奇理论中所提出的概念。现在争论的许多气候问题,比如说全球气候变化、冰期间冰期等都可以从米兰科维奇理论中找到解释。&br&&br&米兰科维奇理论认为全球的气候主要受日射量的控制,而日射量则拥有三个时间尺度上的周期,即偏心率(Eccentricity)周期为95000年和125000年、转轴倾角(Obliquity)周期为41000年、岁差(Precession)周期为26000年。这些周期性的气候变化则被称为米兰科维奇循环。&br&&img src=&/8c1e8a76d81dda229fbbbfd1_b.jp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9& data-original=&/8c1e8a76d81dda229fbbbfd1_r.jpg&&&br&&br&这个报道所涉及的恰好是米兰科维奇循环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周期——转轴倾角。&br&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地球的转轴倾角存在一个22.1°-24.5°之间的变动范围&a href=&///?target=http%3A//barnesos.net/publications/papers/2012.01.Icarus.Barnes.Moonless.Earth.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barnesos.net/publicatio&/span&&span class=&invisible&&ns/papers/2012.01.Icarus.Barnes.Moonless.Earth.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一说22°-24.6°&a href=&///?target=http%3A//bugle.bdl.fr/langues/fr/presentation/equipes/ASD/person/Laskar/misc_files/Laskar_Robutel_1993.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bugle.bdl.fr/langues/fr&/span&&span class=&invisible&&/presentation/equipes/ASD/person/Laskar/misc_files/Laskar_Robutel_1993.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地球目前的转轴倾角大约是23.43°-23.44°,并且还在不断变小,在未来1个Ma中将在22.2289° 至24.3472°中变化。那么我们按照范围上限来计算的话,每年转轴倾角要偏移的弧长大概是多少呢?&br&.4°/360°/41000yr=&b&&u&6.5054m&/u&&/b&&br&&br&&br&那么同学们你们来告诉我相对于&b&每年6米&/b&的偏移量来说,三峡大坝从落成到现在10年间2.54厘米能有多大影响呢?
我还特意跑去找原刊,但是很不幸没找到。。哪位盆友可以提供一下感激不尽!只找到中文的一部分报道:智利8.8级地震导致地球的转轴移动了3寸(8厘米),自转轴线偏移了2.7毫弧秒(milliarcsecond),从而让人类一天的时间缩短1.26微秒,也就…
&b&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抗洪&/b&。发电只是次要目的,无法与抗洪相提并论。&br&&br&&b&万里长江险在荆江&/b&。作为一名家乡在三峡下游荆江段周边的人民群众,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防洪效果很好,且经受住了若干次流量超过98年最大洪峰的洪峰考验。&br&&br&1954年长江洪水,沙市水位44.38m,荆江分洪区启用,20万群众失去了家园。分洪后,沙市站水位下降0.96m,又有0.76m一说。沙市站的水位极限是45m。&br&&br&1998年长江洪水,8月6日,&b&沙市水位44.68m&/b&,当日1200时,中央下达准备分洪命令【&b&86年国务院第76号令中,要求&/b&&b&当沙市水位达到44.67米(争取45米),预报将继续上涨时,即开荆江分洪区北闸6000立方米/秒至7700立方米/秒&/b&】,开始转移分洪区33.5万群众。8月7日0200时,孟溪大垸决堤。7日1100时,&b&沙市水位44.98m&/b&。。同日&b&第五次洪峰过宜昌,流量63200立方米/秒,8月8日0400时,沙市水位44.95m&/b&;8月16日,第六次洪峰,&b&宜昌流量63300立方米/秒&/b&,同日&b&沙市水位45.22m&/b&,依旧没有启用分洪区。洪水已漫过大堤,全靠解放军堆沙袋抵抗着。万幸,在这以后,没有更大的洪峰了。&br&&br&后来,2002年三峡蓄水。&br&&br&日,三峡入库洪水流量达到69000立方米/秒,超过1998年最大洪峰,下游无恙。&br&日,三峡入库洪水流量达到68500立方米/秒,超过1998年最大洪峰,下游无恙。&br&事实上,自从三峡蓄水以后,已经经历过两次以上单次洪峰超过1998年最大洪峰的大洪水,但从没有人在新闻里听说荆江段危急的消息。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而这全拜三峡。&br&&br&另据统计,2012年7月长江洪水里,“三峡水库削峰调度,将高洪水位化解为中高洪水,普遍降幅0.6米至2米”,将下泄流量“&b&维持在3.8万至4.5万立方米每秒之间&/b&”,“上堤群众减少32万人”。比1998年7月同期的改善非一星半点。
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抗洪。发电只是次要目的,无法与抗洪相提并论。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作为一名家乡在三峡下游荆江段周边的人民群众,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防洪效果很好,且经受住了若干次流量超过98年最大洪峰的洪峰考验。1954年长江洪水,沙市水…
三峡工程作为防洪设施,是成功的。&br&1998年以后,中央台少了一个固定每年夏天新闻联播里的煽情节目;子弟兵们也不用流汗洒血在千里江堤;下游人民讲述抗洪都是以回忆的姿势……&br&一个福泽亿万生命的工程,不应该重复重复再重复地被立在反面。
三峡工程作为防洪设施,是成功的。1998年以后,中央台少了一个固定每年夏天新闻联播里的煽情节目;子弟兵们也不用流汗洒血在千里江堤;下游人民讲述抗洪都是以回忆的姿势……一个福泽亿万生命的工程,不应该重复重复再重复地被立在反面。
楼上反对诸位可曾体会千亩良田变成漫天泽国?&br&楼上反对诸位可曾体会洪水滔天,瘟疫遍野?&br&楼上反对诸位可曾体会为保武汉,被迫分洪。亲手炸毁大堤,放水淹掉自己的房屋、良田、以及祖坟??&br&楼上反对诸位可曾知道每每夏天,暴雨倾盆,大堤之上守堤之人日夜不息!唯恐大堤有失,死伤无数?&br&三峡建立之前!每次江水猛涨,犹如猛虎在侧,利剑悬顶,这种心情不是亲历者,怎能理解!!
楼上反对诸位可曾体会千亩良田变成漫天泽国?楼上反对诸位可曾体会洪水滔天,瘟疫遍野?楼上反对诸位可曾体会为保武汉,被迫分洪。亲手炸毁大堤,放水淹掉自己的房屋、良田、以及祖坟??楼上反对诸位可曾知道每每夏天,暴雨倾盆,大堤之上守堤之人日夜不息…
三峡储水量393亿吨,仅排世界22位。前面21名发生了什么事?
三峡储水量393亿吨,仅排世界22位。前面21名发生了什么事?
题主你好,我的答案是,&b&你没必要爱上水利行业。&/b&&br&我是川大水电本科,也是前15%,现在设计院工作,但不画图。我同样非常非常不喜欢水利行业,我的同学里也没人喜欢。说到底,不要强迫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就离开。我的同学除了大一转专业的,还有不少是水利专业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的,我说几个:&br&&br&我有位室友,毕业去了苏宁,干了三年觉得不开心,辞职考了华东师范大学文科类专业的研究生,今年该毕业了。&br&我的同学,当年一起复习考研的,考上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类专业的研究生,已经毕业了,在外企工作。&br&我的班长,成都本地人,毕业后自己成立了一家工程公司,现在已经非常非常红火了。&br&我的学生会主席,2+2去了英国,现在博士毕业后留在英国工作了。&br&我上届和上上届的学生会主席,都去了房地产开发公司,都已经非常成功。&br&我的一位师妹,考上清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生,毕业时曾有国开行的offer。&br&我清华的一位朋友,毕业去了壳牌。(此两条说明,牛企认可清华学生的整体素质)&br&我本人,在设计院画了一年图后,开始做管理岗位,现在自我感觉还可以。&br&&br&综上,水利专业毕业后,尤其是本科毕业后,不一定留在水利行业里。考研通常是比较好的机会,无论是大四还是工作后。毕竟河海是重点大学,受到的歧视会少很多。&br&&br&与知乎上比较活跃的几个群体,如IT类、文化类、金融类相比,水利类从业者的确是相当LOW。但水利电力行业内的成功人士,在整个社会阶层中也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不要被知乎一叶障目,知乎只是网络世界的一小部分,网络世界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
题主你好,我的答案是,你没必要爱上水利行业。我是川大水电本科,也是前15%,现在设计院工作,但不画图。我同样非常非常不喜欢水利行业,我的同学里也没人喜欢。说到底,不要强迫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就离开。我的同学除了大一转专业的,还有不少是水利专…
当图中每一个节点的保护装置不动作,才有可能。住宅属于这条链上最底端,所以这个可能性太低了。&br&&img src=&/452afa678427caaaf0ae75447b41fea0_b.jpg& data-rawwidth=&849& data-rawheight=&5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9& data-original=&/452afa678427caaaf0ae75447b41fea0_r.jpg&&
当图中每一个节点的保护装置不动作,才有可能。住宅属于这条链上最底端,所以这个可能性太低了。
来自子话题:
我了解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br&1、丰水季蓄水对鱼类繁衍的影响&br&水坝的作用原理是在丰水季蓄水,然后在枯水季的时候泄水发电。丰水季是一年中的5-9月,剩下的月份天然来水不多,能够利用的主要是5-9月丰水季的水资源。所以在这几个月,水库会尽量少泄水、多发电。&br&而鱼类自然繁殖的时候也恰恰是温度适宜的春夏季,正好是丰水季。很多鱼类生活和繁衍的水域不同,它们会在繁衍的季节赶到专门的地点交配,然后再返回自己平时生活的水域(这种现象叫做鱼类的回游)。而水库对水体的拦截作用,使鱼类不能穿过水库到达自己繁衍的水域,就破坏了鱼类这种繁衍的规律。&br&2、水库下泄水温对鱼类繁衍的影响&br&我们在物理课上都学过,水的密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4℃的水密度最大。这也就决定了水库的水体有一个温度分层的特点。表层的水体与气温较为接近,而底层水体的温度则接近零度。水库的泄水位置往往在坝体的中下部,这就导致了下泄的水体温度较低,下游河流的水温也会降低。前几年,就曾经有三峡泄水时武汉市民发现江水变凉的新闻。&br&当河流水温骤然降低的时候,对鱼类的生存同样会造成许多的影响。&br&&br&对上述两个影响,我们也是提出了对应的措施:&br&针对2:采用多层取水的叠梁门结构,根据库水位不同取用不同水位的水体,对下泄水温过低有很好的改善。&br&针对1:设置过鱼建筑物,使鱼类可以回游。&br&&br&应该说上述措施还是有一定作用,但是根本上消除大坝的影响,这个基本上不可能。&br&&br&至于真实的情况我也不知道,可能需要做一次长江全流域的生态普查才能得出结论吧。
我了解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1、丰水季蓄水对鱼类繁衍的影响水坝的作用原理是在丰水季蓄水,然后在枯水季的时候泄水发电。丰水季是一年中的5-9月,剩下的月份天然来水不多,能够利用的主要是5-9月丰水季的水资源。所以在这几个月,水库会尽量少泄水、…
卧槽,沉个船都能扯上三峡,你今天拉肚子也是三峡气候破坏造成的。。。。
卧槽,沉个船都能扯上三峡,你今天拉肚子也是三峡气候破坏造成的。。。。
简单说,流域就是以分水岭为界的集水区域,在一个流域里,来自大气的降水自山坡一级级从小河(部分降水被土壤植物吸收),汇入大河,支流,干流,最后汇入大海,海面蒸发水分被送到陆地上空形成降雨便是一个完整的水循环。整个河流是一个完整的各种物质、能量流通的系统,上下游,尤其是上游对下游有着很大的作用。比如,来自中上游的土壤被河水带至入海口将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生态系统,通常都是农业发达区,但是河流中的泥沙问题也会影响水质,另外水土流失严重的话则会导致土壤层被破坏(土壤层很薄,而且土壤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地质时间),会加重各种环境问题。另外水是有能量的,河流的发展也是动态的过程,河流的形态会变化,长时间则会趋于某种平衡。&br&&br&在一条自然河流上建一个大坝,就等于人为截断了原有的上下游之间的关系。通常15米以上的坝就称为大坝,全世界大概有5万座高于15米的大坝,大概滞留了15%的年淡水径流。&br&一般说来,大坝对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br&&ul&&li&水库的蓄水将减少和改变下游的供水系统,会减少下游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收成,减少靠灌溉给水的农业收入。改变供水也包括原来的季节性自然供水变成了人为的蓄水放水系统。&/li&&li&水库拦截泥沙,也拦截了本输往下游的营养成分。同时将使下游的河水变清,清水侵蚀力大于浊水,将会加大下游的河道侵蚀。&/li&&li&阻断了鱼类迁移洄游&/li&&li&水库大量蓄水会改变水温,影响水质,也会对下游的水生生物造成影响&/li&&li&水库蓄水会产生温室气体,大的水体也有引发地震的可能
等等&/li&&/ul&另外,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建坝之前都会做出各种评估和计算,但是人类并不完全了解河流,再明细的计算也不能完全预测河流上坝后的各种变化,并且很多情况下是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三门峡就是一个很好(很坏)的例子,泥沙问题大大大缩短了大坝的使用年限,单经济成本投入方面就得不偿失。&br&还有,大坝的效益之间,其实是有冲突的。最简单的例子,发电和防旱,要发电要经济利益就需要高坝高水位,但是要防旱要灌溉就要放水。三门峡当时就水位问题的讨论还包括要达到预设的发电效益的水位就意味着多淹多少面积,以及水位抬高后,对某个支流产生的严重影响。所以这里面还有很多部门之间,区县之间的利益相争。&br&还有,大坝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维护费用,以及应付各种过去不曾预见的问题。&br&建大坝成本很高,需要时间长,水力发电的成本效益分析很值得认真分析。&br&想那说那儿,希望大家补充。
简单说,流域就是以分水岭为界的集水区域,在一个流域里,来自大气的降水自山坡一级级从小河(部分降水被土壤植物吸收),汇入大河,支流,干流,最后汇入大海,海面蒸发水分被送到陆地上空形成降雨便是一个完整的水循环。整个河流是一个完整的各种物质、能…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灵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