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生死轮回图修证次第

【会员登录】
【最新文章】
【本文相关文章】
总  编:运营总监:编  辑:李 伟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论三劫瑜o行的修证次第和密教判教的关系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17:26:08
《大日经?住心品》中说密教修证须超越三劫瑜o行,越百六十心三重妄执,才能生“出世间心”,到达“一切智信解地”。“瑜o”即瑜伽的别称,意为相应。
《住心品》中从“唯蕴无我”一直到“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具体叙述了这三劫瑜o行的进程。这一段文字内容相当丰富,其文句间杂包含了大小乘的各种修行方式、教理及密教修行历程,是对前面经文“大勤勇几何,次第心续生?心诸相与时?愿佛广开演”的回答。即回答如下问题:生菩提心有几种修证的次第相续生起?修证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的差别相分别是怎么样的?修证过程分别各需要多长时间?但经文本身却十分笼统,看不出前后的具体修行次第和所需时间,也看不出和大小乘显教修行方法之间的关系。或许正如《大日经疏》中所说,“以密教不可直宣故,多有如是隐语,学者当触类思之。”三劫瑜o行的具体修证次第和含义必须要靠阿^梨的解释才能明白,这也就是后人理解《大日经》离不开《大日经疏》的原因。
从《大日经疏》开始,对三劫瑜o行这一段文字的解释便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教学意义上,用来具体阐明密教修证的前后次第;二是弘教意义上,用来阐明密教和显教教义的关系,及对密教以前的各种大小乘教法做一判释,以彰显密教的殊胜。后一意义,在密教传播史上作用巨大、影响深远。从《大日经疏》开始便有意地去做这一项工作,辽代的觉苑作《大日经义释演密钞》,继续《大日经疏》的工作,吸取天台和华严的判教思想,将密教判释理论补充完全。日僧空海则根据这一段文字发明作《秘密漫荼罗十住心论》,以“十住心”判教,将当时中日流行的佛教宗派学说都判在密教之下,成为了影响颇大的一种密教判教论。
本文主要根据上三种论著,阐明其在解释三劫瑜o行的修证次第时,与显教大小乘各宗派所作的类比,借以考察其判教的思想和意义。其类比内容相当繁杂,为使论述清晰起见,笔者已特制一表附后。
一、横统一切佛教――《大日经疏》阐释三劫瑜o行的判教色彩
《大日经疏》是一行根据善无畏的讲解所写,是对《大日经》的权威阐释。其在解释三劫瑜o行时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判教的概念,然不乏判教色彩,这实际上成为了后来密教判教思想的滥觞。杨曾文先生也认为“有善无畏的弟子一行撰写的《大日经疏》,其中虽有带有判教意味的说法,然而严格地说尚未提出系统的判教理论。”
1.《大日经疏》的判教色彩
《大日经疏》(以下简称《疏》)首先将“”解释为妄执,经中的“出世间心”可解释为“净菩提心”。“若以净菩提心为出世间心,即是超越三劫瑜o行。”依一般的解释,则指历三阿僧o劫的时间才能成就正觉。如果依照密教所说,只要超越百六十心等三重粗、细、极细妄执,就可达到“佛慧初心”。如果一生能度过三妄执,那么一生就可成佛,这不仅为密教的即身成佛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判释密教优于常途的显教提供了依据。
此外,《疏》认为三劫瑜o行有着不同于一般大小乘的前后修证次第。《大日经疏》卷2说:
故此经,从浅至深广明心相,皆为开示菩提心本末因缘。若但依常途法相,则不得言“诸佛大秘密,我今悉开衍”也。
三劫瑜o行中的修证次第从浅至深广为阐明心相,都是为了开示密教所说的菩提心,不同于 “常途法相”,是“诸佛大秘密”。也就是说,三劫瑜o行是一个开发菩提心的捷径,但是其包含了一般大小乘“从浅至深”的过程,“若但依常途法相”表明其过程和一般的教法和名相有所不同,但也不离常途法相。如此以来,三劫瑜o行的解释就具有了判教的意义。
《疏》卷3更说明了三劫行超越大小乘:
初劫智慧犹与二乘共行,非深般若;二劫智慧尚与二乘共闻,亦非甚深般若;第三劫等虚空心无边智慧,一切二乘不能思议,乃名甚深般若,堪作秘密行阿^梨也。
根据上下文意,二乘在这里指小乘和大乘。初劫的智慧尚可与二乘同行,到二劫时,二乘就只能听说而不能修行,三劫的智慧就是一切小大乘都难以肆意的了。
同卷后面文字说明了三劫瑜o行的修行内涵含摄了大小乘诸宗思想:
又此经宗,横统一切佛教。
如说唯蕴无我出世间心住于蕴中,即摄诸部中小乘三藏;如说观蕴阿赖耶觉自心本不生,即摄诸经八识三无性义;如说极无自性心十缘生句,即摄华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其中;如说如实知自心名一切种智,则佛性一乘如来秘藏皆入其中。于种种圣言,无不统其精要。若能持是心印,广开一切法门,是名通达三乘也。
“横统一切佛教”这句话非常有力,具有强烈的判教色彩。其认为《大日经》的宗旨可以包含和跨越一切佛教,实际上是将密教的地位抬高到了佛教各派之上。接着疏文就解释,第一劫瑜o行含摄了小乘三藏,第二劫瑜o行含摄了《解深密经》、《成唯识论》等八识、三无性思想;第三劫瑜o行含摄了《华严经》、般若类经典思想;三劫满后“如实知自心”,又含摄了佛性如来藏思想。这样《大日经》于种种佛教圣言,都能统其精要。若通达《大日经》则能通达三乘。
2.三劫瑜o行与大小乘修行阶位的对比
在三劫瑜o行的疏解中,《疏》将第一劫瑜o行和小乘的修证次第作了对应说明。《疏》认为第一劫的粗妄执又分为三种三妄执,即第一劫开始的三句话:“唯蕴无我”含贪、嗔、痴三妄执,“根、境、界”淹留修行为第二种三妄执,业、烦恼株杌、无明种子为第三种三妄执。这三个妄执分别和小乘修行阶位所对应:
然就第一重内,最初解了唯蕴无我时,即名出世间心生也……复次有三妄执,所谓根、境、界淹留修行……此是三果学人所留滞处,故云淹留修行也。复次有三妄执,所谓业、烦恼株杌、及无明种子,即是无学圣人所断。
最难断处,凡有三种三妄执也。学摩诃衍人,初得出世初,心与小乘见道适齐。
修证到“唯蕴无我”时,便和小乘的见道相同,即得小乘须陀洹果;越第二种三妄执,即和小乘三果学人境界相同;越第三种三妄执,便和小乘的无学圣人,即四果阿罗汉所证的相同。然后观察五蕴,“证寂然界”时,和辟支佛位相当,如此则“渐过二乘境界”,已经超越了声闻和缘觉的境界。
《疏》特别说明,虽然《大日经》中的这些修证境界看起来和小乘及缘觉相似,但“同前共一法中,而升沉有异也”。密教修行因为有菩提心和悲愿的力量,所证的程度要更深,而且能很快超越这些境界,“从此以后三乘径路始分……故以三乘上中下出世间心,合论一僧o劫。至第二僧o,乃与二乘异也。”从二劫开始,便和声闻、缘觉乘不同了。
《疏》中对第二劫的修证阶位未和显教思想作对应判摄,只是申明“此中无为生死缘因生怀等义,如《胜N》、《宝性》、《佛性论》中广明。”第三劫,经中说已经超越了一切声闻和辟支佛地,所以也无对应说明。
三劫满后,证入净菩提心,即进入信解行地。信解行地,到底算不算成佛呢?《疏》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初地菩萨,一种是成佛,两种说法虽名目不同,但都根据“逮十心无边智生”这句话,说明了“百心成佛”义。
一是认为到达信解地便成为初地菩萨。《疏》说“若通论信解地,则是初地菩萨”,此时再以因、根、究竟三义发大愿,修大悲万行,修无量波罗密多四摄法等,便得如《华严经》所说的利益心、柔软心、随顺心等十心,“有十心无边智生,即是初地果相也”,得此十心后,便修证到了初地的果相。此后再继续从二地修到九地,“一一地中,亦自具此十心”,十地满后,才能成佛。持松法师认为“三劫满后,即开发净菩提心,名曰初法明道,亦即见道之意,是为初地之位。从初地到十地,统名信解行地。”三劫一满,就是经文前面所说的初法明道,即是大乘的见道位,应该说是符合《疏》文的意思的。
二是认为三劫满后即为成佛。《疏》卷十五说“若秘藏中,义复有异”,依《宝炬陀罗尼经》解释说,十地之每一地,皆分十心。初地从初心至第四心,得度五通境界;从第五心到八心,得度声闻缘觉境界;从第九心一向修菩萨道,“至第十心名为成佛”。此十心中,从第一至第八心名为见道,从第九至第十心名为观,初地十心圆满,即得《华严经》所说分身于百佛土示现成佛等初地菩萨功德。二至十地,每一地也都有如前十心,而上地功德比下地更为圆满。十地百心圆满,至第十一地佛位,称“无上悉地”。“此初地十心满,即能分身为百佛土等,如彼可知。但百心成佛,是《宝炬陀罗尼经》所说,甚深微细,此经未度东国也。” 这密教的十心,和别教的十地之名虽然不同,但都一一对应。虽然初地十心满,便可名为成佛,但要真正成佛,则需要百心圆满之后。
两种说法,仅是名称不同而已,其实质历程是相同的。三劫满后,都需要经历百心成佛的历程,才能到达密宗真正意义上的成佛阶位。初地菩萨的说法,和天台、华严宗的圆教判教相同,所以“;而名为“成佛”的说法,相当于大乘别教的成佛。不过,《疏》并没有指出这一点,只是两种说法并用。
《大日经疏》具有鲜明的判教色彩,具体体现在对三劫的阐释上。三劫作为心理历程而非时间概念,首先从成佛速度上便优于大小乘。三劫的修证内容横统一切佛教,通达三乘,也表明了密宗在教义和修证上的优越性。在修证次第上,《疏》把初劫的内容和小乘教做了类比,说明二劫和三劫都超越了大小乘。
但由于《疏》没有专门作判教的阐释,所以为密教的判教思想留下了余地,也留下了一些问题。如三劫之中的修证次第和通行的大乘修行位次如何做对比?密教三劫修行和当时流行的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等宗对比,优劣又在何处?三劫满后初地菩萨和成佛两种说法并用,容易产生混淆。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后人来完备。
二、藏、通、别、圆判――觉苑对《大日经疏》三劫判释的完备
1077以华严澄观的教说为依据密圆
1.天台藏、通、别、圆四教判
觉苑将化法四教判引入,作为对三劫的解释和判别。《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3:
又前三劫初约藏通,次约别教,后约圆顿,疏意欲显浅深异故,若依三乘通教修时,唯当初劫;若依别教趣证,则当二劫;若依圆顿方得三劫。前前者浅,后后者深,前前不具后后,后后可具前前,不尔,岂此圆顿只有第三劫行耶?
即三劫有浅深差别,初劫相当于藏、通二教的修行,二劫相当于别教的修行,三劫相当于圆顿教的修行。二劫的别教义可以包含初劫,三劫的圆顿教义可以包含初劫和二劫,否则,密教的圆顿教怎么能只是第三劫才能修行呢?
初劫兼有藏、通二教,是因为初劫的文意有“析法成空”,既断藏教所断的我执,也断通教所断的法执。二劫所修与别教相当,其修证位次相当于别教所说的“从初地至八地也,广明此劫之义如《胜N经》、《宝性》、《佛性论》说。”第三劫和圆顿教相当,天台宗的圆顿教专指《华严经》,觉苑认为《华严经》中善财一生就能圆满一般需要无量阿僧o劫才能修证到的果位,这和《大日经》所说“显密是异,圆义无殊”。
2.别教十地配六种无畏判释
前面曾说过“后后可具前前”,从别教的角度看,第二劫相当于别教的主要修行历程初地至八地。这样,则前面的初劫相当于别教的资粮和加行位,而后面的第三劫则相当于九地到成佛阶段。三劫之后,则为别教教义所不能含摄的。如此以来,运用别教则可以拉通三劫来作一总体判释。
如仅仅看经文,三劫瑜o行的内容是很难和别教的阶位作对等比较的,而且在《大日经疏》也没有相关阐释。觉苑的方法,是以《大日经疏》中所阐释的六种无畏义作为中介,将别教阶位与三劫修证做对比的。《大日经疏》卷3说六种无畏和三劫有对应:“有几种得无畏处,佛还复约前三劫,作差降对明也。”觉苑在《演密钞》卷4解释这句话时认为 “佛说此六无畏,意明从浅至深,从凡向圣,阶降位次悟证不同也。”具体对应如下:
第一善无畏,相当于愚童凡夫修十善道的阶段,此时得以免去三恶道的痛苦,得到了最初的稣息处,相当于十信位之前。稣息,《大日经疏》认为是“无畏处”的正译,意思为再生、解脱、泰然无所畏惧等。
第二身无畏,根据《大日经疏》的解释,可以得到身体执着的稣息处。相当于十信位。卷4原文没有说明和经文的哪一句对应,查《演密钞》卷3中,觉苑有说:“又就第一重内,复有三种三妄执,谓行者初得出世心时,此当信位”“初得出世心”在《大日经疏》指 “唯蕴无我”。
第三无我无畏,谓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悉从缘生,都无自性,何处有我,于我执的扼缚得稣息处,即相当于十住、十行位。“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指第一劫中的“根、境、界淹留修行”一句。
第四法无畏,指初劫中的观察五喻,达诸法即空,“证寂然界”,即能“离蕴之扼缚,得稣息处”,相当于十回向、四加行位。
第五法无我无畏,指第二劫的“发无缘乘心”,观“法无我性”,心得自在,于法无我得稣息处,相当于初地至八地已前位。
第六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指第三劫中的观实际空性,于“有为、无为界”二种扼缚得稣息处,相当于八地及以上。
觉苑认为还有一种分法也可以,即以善无畏和十信位对应,身无畏和十住位对应,无我无畏和十行位对应,后面都一样。这种分法虽然齐整,但是却和十信、十住等的教理不太相应,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觉苑才没有采用。
持松法师在《密教通关》中和觉苑的分法不同,他将“善无畏”配“唯蕴无我”,将“身无畏”配“根、境、界”句,将“无我无畏”配“拔业、烦恼株杌、无明种子”句。根据教理,持松法师的对应显然不恰当。因为“善无畏”中的善恶观念正和愚童凡夫修十善道对应,而修“唯蕴无我”是显然是要断身见和我见,和“身无畏”正好对应,而和善恶无关。
此外,针对《疏》中的百心成佛理论,《演密钞》还明确地将《大日经疏》十心和别教的十地相配:
从初心至第四心得度五通境界(即配四地),从第五心至第八心得度二乘境界(即配八地),从第九心一向行菩萨道,至第十心名为成佛。……乃至第十地亦有十心,即凡有一百心,一一转胜。
明确了密教的十心次第和圆教的十信“信满成佛”相同,实际上在修证次第上说明了密教和圆教是等同的。
觉苑对三劫修证次第的判释实际上是对《大日经疏》的继续和完备,也解决了《疏》中留下的问题。藏教、通教、圆教和三劫的位次对比已经在《大日经疏》中有清晰的对比,只不过没有以天台的四教命名。运用四教分法,可以解决《大日经疏》中三劫满后成佛还是成初地菩萨两种说法的矛盾,即成佛是别教的说法,而成初地菩萨则是圆教的说法。另外,别教修行,即中国最为通行的五十二位大乘修行次第,在《大日经疏》中没有具体对应,觉苑运用六无畏将其完整化,可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三、十住心判教――空海对三劫判释的创造性发挥
日僧空海的十住心判教也是建立在三劫瑜o行的基础之上的。十住心的“住心”来自于“住心品”,空海以“住心”二字表述密教修行者所应经历的修证次第,即“住心次第”,也用以表达“显、密二教差别”,即前九心为显,第十心为密。他的十住心判释方法如下:
第一异生羝羊心表示凡夫,第二愚童持斋心表示行五戒十善的人乘道,第三婴童无畏心表行六行四观的天乘道。这三个名词都来自于世间八心。前三心中,空海详述了佛教的世界观、轮回观、因果观等基础知识。
第四唯蕴无我心,来自于经文初劫内容的“唯蕴无我”,空海以其概括声闻乘,他在解释此心时,几乎概括了小乘的全部教义。
第五拔业因种心,源自经文初劫内容的“拔业、烦恼株杌、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句,空海以其概括缘觉乘。
第六他缘大乘心,源自二劫的“大乘发无缘乘心……观察蕴阿赖耶”,空海以其概括大乘有宗和中国法相唯识宗。第五、第六二心详述了华严判教中的大乘相始教和大乘空始教。
第七觉心不生心,源自二劫的“觉自心本不生”,空海以其概括大乘空宗和中国三论宗。
第八一道无为心,源自三劫的“离有为无畏界”及《大日经疏》解释初法明道时所说的空海以其概括天台宗。
第九极无自性心,源自三劫的“极无自性心生”,
第十秘密庄严心,空海以其概括真言密教。
十住心判教理论的产生是有历史背景的。淳和天皇天长七年(830)敕三论、法相、律、华严、天台、真言各撰本宗要旨上奏。空海为此撰写《十住心论》,此后又奉敕将此简化为《秘藏宝钥》。他在这两种著作中以较详地介绍并比较各宗教义的判教方式,将真言宗置于第一地位,将当时在日本流行的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全部囊括在密教教义之中,以此表示密教的优越之处,成功的提升了密教的地位。后来真言宗在日本之所以得到迅速传播,空海十住心的判教起了重要作用。在长达十卷的《十住心论》中,空海不仅详细地介绍了佛教的知识,还将和中国佛教各派的教义逐一作了概要介绍,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佛教全书。杨曾文先生认为空海“提出系统的判教论,不仅在日本佛教史上有重要意义,即使在北传汉语系佛教史上也有它独特的意义。”
这种判教方法,虽然也来源于三劫行的修证次第,但是空海和《大日经疏》及觉苑不同的是,他不只停留在对大小乘修证位次的对比之上,而是将其和整个和中国的佛教流派的思想作了对比。其取材巧妙,智慧高超,来源皆有根据,虽然显示出了密教的最高地位,“但却没有笼统地全部否定其他宗派,而是有意地将它们置于广义真言密教包容的范围内,予以一定地位。”
若从弘扬佛教和密教的功绩上看,空海是成功的。但是若从教义角度看,空海则有失偏颇。十住心的大部分心所取的义理,在《大日经》中是显密皆通的,不能只用来代表显现的一宗。密教也有浅深差别,如《演秘钞》所说“后后可具前前,不尔,岂此圆顿只有第三劫行耶?”不能只放在第十秘密庄严心的修行位次中。持松在《密教通关》中说其“特以十住心配属,为权宜之计耳”的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公允的。
三劫瑜o行既是密教的修证次第,也是密教修行的总纲和总思路,对三劫瑜o行的阐释具有重要的判教意义,以此可以彰显密教的殊胜和地位。从本文的探讨可以看出其阐释中两个判教的视角:一是从《大日经疏》到《演密钞》,其产生在中国,主要是将密教和佛教传入地的大小乘作对比和判释;二是空海的“十住心”判教,其产生在日本,其主要目的则是密教和当时自中国传入的各宗派作对比和判释。从对三劫瑜o行修证次第的阐释历史中,可以看出密教判教的整个立论基础及衍变历程。
附表:三劫瑜o行与密教判教对照表
文章录入:雪梅&&&&责任编辑:雪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使用条款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7 中国佛学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网站联系方式: QQ: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地址: 中国西安西北大学佛教所  邮编:710069 友情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越轮回 高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