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为什么被誉为千古绝唱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怀古》是文学家的词作,是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白话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道,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蒹葭,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文学赏析】
清代词论家徐轨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卷三)。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格的代表作,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鼻)矶时写下的,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在苏轼写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关于当年的战场的具体地点,向来众说纷纭,东坡在此不过是聊借怀古以抒感,读者不必刻舟求剑。“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但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据《三国志》引《江表传》,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浸以鱼油,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可以想见,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如同大宋帝国的强盛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然而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樽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更使读者感到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据《》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传统观念,对东坡词新风不免微带讥消,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名家点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后山诗话谓:“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余谓后山之言过矣。子瞻佳词最多,其时杰出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词,……凡此十馀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之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若谓以诗为词,是大不然。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间有不入腔处,非尽如此。后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况愈下,盖其谬耳。(《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
《》:东坡“大江东去”词,其中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陈无己见之,言:“不必道三国。”东坡改云“当日”。今印本两出,不知东坡已改之矣。
《题闲闲书赤壁赋后》: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词才百余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蓼园词选》: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开口“大江东去”二句,叹浪淘人物,是自己与周郎俱在内也。“故垒”句至次阙“灰飞烟灭”句,俱就赤壁写周郎之事。“故国”三句,是就周郎折到自己。“人生似梦”二句,总结以应起二句。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已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
丁绍仪《听秋声馆词活》:东坡赤壁怀古念奴娇词盛传千古,而平仄句调都不合格。词综详加辨正,从容斋随笔所载山谷手书本云:“大江东去,浪声沉、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孙吴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寄,一樽还酹江月。”较他本浪声沉作浪淘尽,崩云作穿空,掠岸作拍岸,雅俗回殊,不仅孙吴作周郎,重下公瑾而已。惟谈笑处作谈笑间,人生作人间,尚误。至小乔初嫁句,谓了安属下乃合。考宋人词後段第二三句,作上五下四者甚多,仄韵念奴娇本不止一体,似不必比而同之。万氏词律仍从坊本,以此词为别格,殊谬。(《听秋声馆词活》卷十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4116套总数:5403131套专访:3067部会员:244765位
当前位置:
&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专题3《念奴娇》赤壁怀古第2课时(人教版必修2)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专题3《念奴娇》赤壁怀古第2课时(人教版必修2)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人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1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143KB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5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chì) 浪淘尽(táo)羽扇纶巾(lún)
还酹江月(lèi)
B.强虏(lǔ)
剽悍(biāo)卷起千堆雪(juǎn) 故垒西边(lěi)
C.强虏(qián lǔ)
早生华发(huā)雄姿英发(fā)
惊涛拍岸(tāo)
D.玷污(zhān)
公瑾(jǐn)应笑我(yīn)
运筹帷幄(wò)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和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早生华发
A.是以朋党用私,背实趋华
B.吾性不喜华糜
C.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D.吾父发已华白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表被动的一句是(  )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B.东窗事发
C.野芳发而幽香
D.舜发于畎亩之中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赤壁古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强虏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名士的装束。
5.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下片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B.“大江”三句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故垒西边”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人道是”说明这里正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
C.“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江山”两句,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为下片作铺垫。
D.“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故国”三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己。“人间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则无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二、文本阅读(15分)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6~9题。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两句历来被认为是压卷名句、千古绝唱,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何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所表现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试分析本词的写作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8分)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②。
注 ①此词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②北望:此时苏轼之弟苏辙正在北方做官,因此说“北望”。
10.这首词哪一个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的心境?试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一句中“中秋”本为欢乐之际,作者这样写则用了什么手法?“北望”一词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试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12分)
12.请在“家园”和“思念”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写三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系。(4分)
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先秦诸子召开了一场学术思想座谈会,请依据甲、乙、丙的三则发言内容,推断甲乙丙各是谁?(虚拟构置场景,年代前后可不考虑)(4分)
甲:人与人之间,即使亲如父子,也不可能不讲利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好行为给予奖赏,坏行为给予惩处,就是最合乎人性的管理方式。
乙:许多人并不了解,人只不过是自然大化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性善”、“性恶”其实是无谓的争论。面对当前的昏浊乱世,重点是怎样能活得自在啊!做人只要随顺本性,因任自然,就能无所成心地快意遨游,融入天地不言的大美之中。
丙:人之所以向善,必须靠后天的努力修为。因此,接受教育、从事学习,乃是当务之急。对于莘莘学子而言,好的老师、好的教材是不可或缺的;正犹如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外在的一套礼法规范也是必要的。
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__
14. 下面是《失街亭》中的两处人物描写,请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加点词语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4分)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A项“纶”读uān,B项“剽”读piāo,D项“玷”读diàn。]
2.D [A项浮华,B项豪华,C项日月周围的光环,D项花白。]
3.D [A项动词,射出,放出。B项暴露。C项开放。D项动词,起,指被任用。]
4.C [C项强虏是借代。]
5.B [B项中,“人道是”说明只是传说如此,并非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所在地。]
6.“大江东去”仅此四字就雄视千古。试想,古往今来,哪一句描写长江的诗词超过了这一句?之所以不能超越,就在于它极简洁、极质朴,却又气象极阔大,声势极豪壮,并且富含哲理,实在无以复加。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但可惜那不是咏长江。其余“大江流日夜”“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名句都略逊一筹。难怪乎“大江东去”成了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代名词。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浪淘沙,气魄宏大;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江浪淘尽,感慨颇深;尤其是把古来英雄的代谢同大浪淘沙的壮美形象拈连起来,构想奇妙卓越,气壮声洪,令人有如听暮鼓晨钟,怦然心动之感。以此提挈全篇,笔力非凡。此词起笔雄浑,势盖全篇。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样英雄气概的代表作,恐怕要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了。
7.“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美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铺垫。
8.这是词人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之后的心理反映。江月是永恒,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生恍如一场梦,无论你有多么大的功业都将被“浪淘尽”,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词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嘲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9.(1)风格豪放,气势磅礴,格调雄浑。 (2)注意运用衬托手法。 (3)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10.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同时作者还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11.“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词作的主旨,苏轼晚年饱受政治打击,还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12.示例:家园是不动的港湾,牵着游子的船,驶得再远也要靠岸。
家园是村口的老槐,记着游子走过的路,走得再长也要回还。
家园是母亲缝衣的线,条条召唤着游子,到家才能打结。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注意题干的三个要求:①仿写三个句子;②每个句子有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③三个句子有内在联系。
13.甲:韩非子 乙:庄子 丙:荀子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要了解这三个人物的学术观点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思想学派。
14. “大笑”刻画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个性特征,“挥泪”表现出孔明执法严明、体恤部下的思想性格。形象生动的情态描写,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解析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这里主要是从人物的表情来塑造人物的内心性格和形象特点的。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年新考论杨松冀内容提要 学术界一般依从南宋傅藻的观点,认为此词为苏轼元丰五年七月游赤壁后继《前赤壁赋》而作。比较《念奴娇》词和《前赤壁赋》描写的情境,二作当不可能因同一次赤壁之游而作;词中对英雄人物的热烈歌颂和“人间如梦”的人生悲慨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突,此种强烈情绪必因一非常事件之触发。考北宋史实,元丰四年十一月宋师“灵州溃败”,可能这正是本词创作的原因。因苏轼得到宋师失败消息当在该年十二月中下旬,故本词亦当作于是时。另本词的词牌、词题、词句以及形象的塑造和谋篇布局中都暗藏玄机,这些都为元丰四年说之有力证据。关键词 创作时间
灵州溃败&&&&众所周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我国豪放词的奠基之作,自其问世以来,虽然有人非议其豪放不合律之瑕疵,但其“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的逸怀浩气,其对后来辛派词人豪放词风的形成以及对元明清后代词人的积极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然而,自此词问世900多年来,学者们几乎众口一词,都认为此词是苏轼游赤壁之后的怀古之作,元丰五年苏轼“三咏赤壁”也几乎成了不易之论。笔者在研读苏轼生平经历及其作品时,对上述的关于苏轼这首著名词作的创作原因和创作时间的传统观点产生了怀疑,因为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发现任何史料证据可证明上述之观点。不言而喻,搞清楚该词的具体创作时间,对于确定词的主题思想以及了解诗人当时的思想状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故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引玉之砖,恳请方家指正。&&&&一&&&&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创作的具体时间,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元丰五年七月说。此说出于宋人傅藻,其在《东坡纪年》中云:“元丰五年壬戌先生四十七岁,(七月)既望,泛舟于赤壁之下,作《赤壁赋》,又怀古,作《念奴娇》。”[1]1755此说已经被苏词研究专家们普遍认可,如朱祖谋《东坡乐府》、唐圭璋《全宋词》、龙榆生《东坡乐府笺》、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孔凡礼《苏轼年谱》、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等皆依此说。显然,这是学术界最为流行的说法。&&&&元丰四年十月说。主此说者为清代著名的苏轼研究专家王文诰,其《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二十一云:“(元丰四年辛酉十月)赤壁怀古作《念奴娇》词。”[2]584王文诰没有说到自己的编年依据,其说亦鲜有依从者,但其说却最为接近真相。&&&&元丰五年四月说。王水照先生《苏轼传》中曾有此说,见该书第七章“三咏赤壁成绝唱”。[3]295&&&&元丰五年八月说。持此说者有朱靖华[4]734、饶学刚[5]84先生等。&&&&以上诸说有两个共同点:其一,都认为此词是苏轼游赤壁后怀古而作;其二,都只提出观点,并无具体之证据。笔者以为,没有确凿之证据,武断地下结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况且,仅仅凭借词题“赤壁怀古”和词之内容,就断定此词一定是诗人游赤壁后所作,也是不充分的。在此,我们只讨论最流行的第一种观点。&&&&请看傅藻的说法:“元丰五年壬戌先生四十七岁,(七月)既望,泛舟于赤壁之下,作《赤壁赋》,又怀古,作《念奴娇》。”傅的这段话表明了两点:第一,《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是因同一次游赤壁之后所作,且后者是继前者而作;第二,二篇作品同作于这年七月,写作时间当不会相隔几天。&&&&首先,把《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置于《前赤壁赋》后不妥。&&&&比较二作可知,一写夜晚的景象:月白风清,江平浪静,这是一个静谧安宁而又舒适的夜晚!时间地点交代得非常清楚,它很明显是苏轼回家后回忆游览时的情景而作。一写白天的景象:乱石峥嵘,雪浪滔天,一副惊心动魄的长江风浪图。从二作的意境来看,前者是清旷洒脱,后者是慷慨豪放;从二作的记叙方式来看,《前赤壁赋》是追记七月十六晚上游赤壁时的情景及经过,而《念奴娇》词则是先从眼前的大江写起,再转到西边的赤壁,明显是即景抒怀。无论从所写景象、两作所表现的意境情感以及写作角度来看,二者相差都太大,因此二作决不是因同一次赤壁之游而作,傅藻把二作系于同事同时,显然是不妥的,故其“元丰五年七月之说”亦是不可靠的。&&&&其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也不一定是游赤壁后之所作。&&&&苏轼贬居黄州四年又二月,先寓居城东南之定惠院,后迁居城南之临皋亭,元丰五年十月后迁居东坡之雪堂。据苏轼《记赤壁》文云:“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断崖壁立,江水深碧……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6]2255临皋亭至传说中的赤壁大战遗址城西之赤壁矶不过数里,只要愿意,诗人可日日游赤壁。又据其《秦太虚题名记》一文记载,早在元丰三年八月,“时去中秋不十日,……独与儿子迈棹小舟至赤壁。”而据饶学刚先生《东坡先生游踪考》一文考证,苏轼谪黄期间,游赤壁有案可查者就有十次。[7]81-87苏轼自己也说“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可见苏轼游赤壁是很频繁的。而到元丰五年七月,苏轼游赤壁有案可查者即已有三次,但为什么苏轼偏偏在元丰五年七月游赤壁之后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呢?虽然传说中的古代赤壁大战遗址就在诗人居所之西边不远处,但古人作怀古诗词并非一定要亲临古迹一游之后才能作,故《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为游赤壁后所作的观点也是欠说服力。&&&&二&&&&那么这首词到底作于何时,作者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此词呢?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虽然自其问世以来就争议不断,但如下几点应是众所公认的:第一,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意象恢宏的豪放词;第二,这是一首情感强烈激昂慷慨之作;第三,这是一首对三国英雄人物周瑜的激情赞歌;第四,此词乃作于临皋亭家中,观察点也应是临皋亭而非赤壁。而这几点恰恰是本文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为研究者在研读这首词时,似乎忽视了对这样几个问题的思考:其一,在全部苏词中此词是独一无二之作(在现存的全部苏词中只有两首“念奴娇”词,另一首是《念奴娇?中秋》,而如此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却唯有此篇),这是为什么?其二,九百多年以来,众口一词评定其为豪放之作,但苏轼贬黄期间始终处于一种忧谗畏讥潜心内省的精神状态下,为何突发此豪放情怀作此等惊世骇俗之作?其三,作者塑造周瑜英雄形象目的何在?难道就仅为反衬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吗?其四、当时的苏轼寓居之地黄州临皋亭,距西边赤壁矶不过数里,诗人只需在家凭窗远眺,即可随时观赏到赤壁之景,他不一定非要游赤壁之后才能创作“赤壁怀古”词。故我认为苏轼在贬居黄州时的那种潜心内省、忧谗畏讥的心态下,突然创作此等大气磅礴情感强烈的豪放词,一定是有重大事件的刺激,决不仅仅是因为游历了日日可游之赤壁之后就能创作出来的,正所谓赤壁日日可游但《大江东去》词绝非随时可作!故苏轼创作此词必有更为深层的原因。为了解开上面的疑团,我们先还是来了解苏轼贬黄期间的思想实践。&&&&首先,忧谗畏讥修身养性的独善思想和“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的兼济思想并存。&&&&苏轼因诗贾祸,“乌台诗案”使苏轼由一个大州太守顷刻间变成阶下囚徒,期间性命几乎不保,出狱后贬谪黄州,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黄,元丰七年四月离黄,在黄州共历四年又两月。苏轼贬居黄州期间,不得不深刻反思。他于元丰七年四月离黄州前所作的《黄州安国寺记》,清楚地表明了他这期间的反思,诗人“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意图“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乃至想“洗心归佛祖”,然经近五年的潜心内省,却始终“求罪垢之所由生而不可得”。从苏轼黄州时的实践来看,其“所以自新之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时时小心,处处留意,尽量少作文字,绝不给“好事君子,便加粉饰”把柄。在黄期间,苏轼曾多次婉言谢绝为人作文字。他自己所作的诗文书信,亦深恐为人传抄而多次于与友人的书信中叮嘱“乞不示人”,不要“轻以示人”、要“深藏之不出”,甚至“看讫,便火之”。更有甚者,元丰五年,诗人的好友杜道源病卒,苏轼曾致信其子杜孟坚,表达了自己不能亲往祭奠的歉意,贺生吊死,乃人伦之至重也,而诗人竟“恐畏万端”、“无缘往吊”,这已经是居黄的第三年了,足见其谨慎小心忧谗畏讥之程度。第二,修身养性,或学佛参禅或养气服丹。诗人一方面“焚香默坐”,“唯佛经以遣日”(《与章子厚参政书》),另一方面又“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答秦太虚书》)并服用丹砂、还曾“借得天庆观道堂三间,自冬至日起,斋居四十九日”[8]1233,真是虔诚向佛潜心修炼,不惟见诸语言文字而且付诸实践行动了。第三,研读经书,著书立说。据苏轼与友人信中自述,“某闲废无所用心,专治经书。一二年间,欲了却《〈论语〉说》、《〈书〉传》和《〈易〉传》。”“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遂因先子之学,作《易传》九卷,又自以意作《论语说》五卷。”(《黄州上文璐公书》)。第四,求田问舍,躬耕垄亩。苏轼不但垦东坡,建雪堂、筑南堂而且还多次想在黄州买田,苏轼这样做,表明他已经做好了“永为齐安民”的准备,同时亦有向政敌表明自己“问舍求田、已无大志”的心理。第五,优游山水,江海寄余生。苏轼贬居黄州期间,除参佛修炼研读经书外,还游览了黄州及其附近的许多名胜古迹,如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武昌对面的西山、麻城的岐亭以及女王城、沙湖等,足迹几乎遍及周边各县。&&&&其实,诗人内心于世事民情,并没有真的“百事灰心”(《与杨元素书》第二简),诗人元丰六年与好友李公择的信中云“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好一句“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这绝不只是说说而已,苏轼也是这么做的。如他在贬黄州自身都前途未卜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仍然记挂着他曾经答应的为普通百姓程裴请功的事。元丰三年十月,苏轼在与好友王定国信中云:“杜子美在困穷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仆虽不肖,亦庶几仿佛于此也。”以诗圣杜甫“一饮一食,未尝忘君”的精神与因自己而遭贬谪的好友共勉,其于友之义于国之忠,是无愧于“忠义填骨髓”的。元丰三年春,当诗人了解到黄州存在溺杀婴儿的陋俗以后,“闻之酸辛,为食不下”,当即向州守朱寿昌献书,请求禁止这一非人道的风俗;诗人于民之怀,确是无愧于“道理贯心肝”的。&&&&诗人一方面忧谗畏讥、“收召魂魄”“深自省察”,“身耕妻蚕,聊以卒岁”;另一方面又“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这种矛盾的思想贯串于诗人整个黄州期间,其实这正是儒家“穷则独善,达则兼济”思想的表现,苏轼在自己远贬江湖之时仍能不忘“兼济”和“尊主泽民”,这种对现实的执着和超越正是苏轼的伟大之处。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故一旦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时,诗人定会密切关注并形诸于文字。考北宋史实,正是在苏轼贬居黄州的元丰四年,宋朝确实发生了重大事件,那就是宋朝征讨西夏的战争。&&&&其次,元丰四年北宋对西夏战争的失败,或许正是《念奴娇》词创作的原因。&&&&元丰四年春,西夏主谅祚死,幼主秉常继位,梁太后擅权。同年四月,西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秉常被梁太后囚禁。于是宋朝主战派们纷纷进言,以为“此其上下叛亡之变,正宜乘此之时,大兴王师,以问其罪。”(主战派边将种谔进言)“梁氏夺秉常政而幽之,宜兴师问罪,此千载一时也。”(知庆州俞充疏)[9]宋神宗亦雄心勃勃,认为平定西夏在此一举,于是不顾元老旧臣的反对,于元丰四年“秋七月庚寅,诏李宪五路之师大举伐夏”。&&&&宋朝悍然发动的这场战争,开始确实取得了一些较大的胜利,但好景不长,由于宋师缺乏统一的指挥,西夏军队又采取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抄绝粮道的正确策略,最后宋军将领高遵裕的部队围攻灵州城十八日不克,反被西夏军引决黄河水贯营,以至全军溃败,将士民夫死伤三十多万,这就是著名的“灵州溃败”。苏轼虽远贬黄州,但对这场战事始终非常关注。对于朝廷的这次大举伐夏,苏轼是持反对态度的。元丰四年八九月间,苏轼代好友滕达道作了《代滕甫论西夏书》,文中提出了“灭国大事也,不可以速”、“吾今急之则合,缓之则相图”、“愿陛下之取西夏,如曹操之取袁氏也”、“愿陛下选用大臣宿将素为贼所畏服者,使兼帅五路,聚重兵境上。外为必讨之势,而实不出境”等主张。战争开始后,苏轼多次致信好友陈季常、滕达道,向他们打听战况。这年的十月,宋师种谔军取得了“无定川大捷”,这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据诗人《闻捷》诗序云:“元丰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谒王文父于江南。坐上,得陈季常书报:是月四日,种谔领兵深入,破杀西夏六万余人,获马五千匹。众喜忭唱乐,各饮一巨觥。”[10]1089听到宋师大捷的喜讯,诗人和朋友们都极为高兴,以至“各饮一巨觥”。接着,诗人还写了《闻捷》《闻洮西捷报》两诗,表达了自己的兴奋之情。我们不妨设想,当对战争满怀希望的诗人骤然听到宋师大败的消息后的情景:极度悲愤的诗人,目睹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联想到战争中被黄河水淹死被冰雪冻死的宋军士兵,联想到战争失败的原因进而想到西边不远处几百年前曾经发生的赤壁大战,想到“谈笑间”就让曹操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的东吴统帅周瑜,这样的联想不是自然而然完全合情合理的吗?诗人心潮起伏夜不能寐,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气呵成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千古绝唱,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那么苏轼会是甚么时候听到这个消息的呢?&&&&再次,诗人听到“灵州溃败”的消息当在元丰四年冬十二月中下旬,《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亦当作于此时。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一载:&&&&元丰四年十二月癸丑,朔,诏:“?{遵裕自去月丁酉后未有奏报,不闻军前攻战次第,令邓继宣厚以金帛,募勇士赍书间道走军前,取报及体探,见今措置次第以闻。”仍移文与潘定、刘仅等,亦令选募或差人展转往探,伺及承接文字转递前来。”“乙卯,卢秉言:‘镇戎军熙宁等寨?申:灵州河水围城,官军去城一里累土囊成堤约二丈,灵州城高三丈,尽以毡x水沃之,大军粮尽,人皆四散,汉蕃兵投灵州者甚众。&&&&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可知,“去月丁酉”是十一月十五,十二月癸丑是十二月初一,乙卯是初三,可见朝廷都已经半个月没有战争进展的消息了,从卢秉的奏言来看,朝廷这天应该已经知道了宋师失败的消息。黄州距京城开封只有千余里,据常理,京城消息应该十余天即可传到黄州。当初,苏轼自京城赴黄州,途中走走停停,在陈州和岐亭等地共逗留十余日,也一月就赶到黄州。又从上述《闻捷》诗序来看,种谔无定川大捷是在元丰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十月五日皇帝得到捷报,十月二十二日苏轼就收到陈季常报捷信,也就是说消息从京城传到黄州也只17天,自边关战场传到黄州也只经历24天,考虑到坏事往往比好事传得更快更广,且“黄州当江路,过往不绝”,在当时是个水路交通要冲之地,故宋师失败的消息当在十二月中旬至迟到下旬即可达黄州,则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亦当作于是时。&&&&三&&&&由于自身的特殊处境和经历,诗人必定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意图。在现存的苏轼诗文及其和亲友的交往文字中,竟然无一字提及此词,这是不得不引人生疑的。笔者在经过反复研读原词后发现词本身暗藏玄机。&&&&第一,词牌、词题的掩饰。向来有学者诟病此词的不合律,其实对于骤闻败讯而心潮激荡感慨万端的诗人,其时最迫切的是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情达意的工具,好让自己胸中涌起的掀天巨浪尽快平息下来,而一旦找到了这种工具,他是不在乎是否能熟练运用这种工具的,这个工具就是“念奴娇”词牌,苏轼以前还从没有写过此曲。笔者以《苏轼词编年校注》为本,统计了书中全部339首苏轼词(不包括存疑词,其实存疑词中亦无“念奴娇”词牌),这些词中一共用到了75个词牌,而“念奴娇”词牌仅用了两次,且《赤壁怀古》词是苏轼第一次使用这种词牌。据刘尊明、陈欣《论宋词“金曲”〈念奴娇〉》一文考证,《念奴娇》是宋词长调的三大“金曲”之一,共有六百一十八首词作传世;《念奴娇》词调的第一首作品是北宋仁宗时期沈唐的一首明为咏杏花而实写艳情之作;而苏轼的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宋代第二首“念奴娇”词。[11]219“念奴娇”词曲向以声调高亢著称,因此诗人临时选用了这个词调,仓促之间创作此词无非是借之抒怀而已,故词中有几句不符合词律也是必然的。&&&&关于词题“赤壁怀古”前文已论及,此处借用前人诗句:“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清?黄苏《蓼园词话》)、“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朱日浚《赤壁怀古》)诚然,赤壁怀古之题只不过是诗人借以抒怀而已,词题虽然是赤壁怀古,但这并不能证明诗人一定是为赤壁之游而作。其实,以此为题,亦可掩盖作者作此词的真实原因,也正是这个词题和词作的内容,使后来的读者都拘泥于此而不去深究其“别有用心”。&&&&第二,词中语词的暗示。词一开头,“大江东去”四字,豁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副江水奔流的壮阔景象。由于长江整体是由西向东流,故从来就无人去深究其中的奥秘。但如果去实地考察一下黄州赤壁矶之地形,你就会明白,如果是站在赤壁矶上俯瞰长江,你则只能唱“大江南去”,因为此段长江是南北走向的。黄冈的饶学刚先生在其《东坡赤壁游踪考》一文中绘有“东坡赤壁游踪示意图”,(该书第88页)读者只要一看地图或亲临黄州赤壁一游即可明白。当时苏轼所居之临皋亭位于黄州城南的长江岸边,本是古代水路驿站,长江流至此已是正常的东西走向。&&&&又词句“故垒西边”即西边故垒之意,“故垒”一词亦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其实不管如何理解,其指向都是下句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处强调的是方位问题,讲的是赤壁古战场遗址正好在临皋亭之西北边,这表明了诗人的观察视角从眼前的滚滚东去的长江转到西边不远处的传说中的古战场遗址。这说明了诗人是以临皋亭为观察点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云鹎Ф蜒!笔怯忠淮丶陌凳揪洹U馊淝榫敖蝗谖镂液弦恍槭迪嗌擅钪良J艘钥湔诺氖址ǎ蜗蟮孛杌媪顺啾诔そ淖彻劬跋螅馊溆趾纬⒉皇鞘诵某逼鸱樾骷さ床黄降纳凑眨课颐遣唤适鞘裁词虑槭挂恢痹凇扒毙南蚍稹薄吧钭阅谑 奔负醮锏搅恕耙参薹缬暌参耷椤钡摹疤斓鼐辰纭钡氖送蝗挥腥绱饲苛业哪谛亩春筒黄骄材兀课乙晕俺啾诨彻拧本霾皇浅浞值睦碛桑挥芯潘问Υ蟀苷庋墓叵倒倚怂ッ说拇笫拢呕嵩谝丫松笃鸫舐淠酥了览锾由氖诵闹邢破鹑绱舜蟮牟健6云鹎Ф蜒保涫狄喟凳玖舜醋鞯氖奔洹Mǔ6哉庖痪涞睦斫馐牵骸扒Ф蜒蹦耸艘钥湔诺谋史葱稳荼唤宓炊て鸬摹扒蚨淅嘶ā薄U庋睦斫獾比徊淮恚嗣峭ǔ:鍪恿艘坏悖苏饫锊唤鼋鍪怯眯楸剩切槭到岷稀R蛭髡叽醋鞔舜适保浦菡乓怀×麓笱艺獬〈笱┗寡有降诙甑拇禾欤说亩卵┨镁妥饔诖文甏禾斓拇笱┲小?妓臻模扇分崴哪甓拢浦萑肥盗麓笱T崴哪晔伦鞯摹督亲印(黄昏犹是雨纤纤)词序亦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其《记梦回文二首》之叙言有:“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之语。其《书雪》文亦云:“黄州今年大雪盈尺,吾方种麦东坡,得此,固我所喜。”另诗人好友孔平仲有《元丰四年十二月大雪》、《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两诗,亦详细描述了黄州大雪的情况。(四库全书本《清江三孔集》)由以上资料可确证,元丰四年冬十二月,黄州连月大雪。此足可证《念奴娇》词中“云鹎Ф蜒本霾淮渴亲髡叩南胂螅擞Ω檬切槭到岷希踔潦鞘刀嘤谛椤&&&&第三,周瑜形象含深意。在短短的一首百字词作中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绘一个英雄人物,在词作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既是诗人高超艺术才能的体现,同时亦不排除诗人别有用心。作者不惜笔墨塑造周瑜这个英雄形象用意何在?其实诗人一开篇就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风流人物,都已经被大浪淘尽了,今天已经没有周瑜这样“谈笑间”就能让敌人“灰飞烟灭”的英雄了。诗人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时无英雄”的感叹?只要再详细了解此次宋师西征失败的情况你就不会感到奇怪了。据《宋史纪事本末》“西夏用兵”条记载:&&&&(元丰四年)秋七月庚寅,诏熙河经制李宪等会陕西、河东五路之师,大举伐夏。……固曰:“然则孰为陛下任此者?”帝曰:“朕已属李宪。”固曰:“伐国大事,而使宦者为之,则士大夫孰肯为用?”帝不悦。他日,固又曰:“今五路进师,而无大帅,就使成功,兵必为乱。”帝谕以无其人。吕公著进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既无其人,曷若已之?”固曰:“公著之言是也。”帝不听,竟命李宪出熙河,种谔出~延,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王中正出河东,分道并进。[12]1378&&&&五路大军,数十万人马大举进军,权当统帅的竟然是宦官出身的李宪,(王中正亦是宦官)其失败的命运则是必然的了。苏轼把宋师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时无英雄”,面对滔滔江水,仰天长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正是诗人反思战争失败原因的结果。诗人于词中不惜笔墨塑造周瑜这个风流儒雅谈笑间即能使“强虏灰飞烟灭”的英雄形象,不正是对北宋“朝中无大将,宦官充统帅”的暗讽吗?近千年以来,人们通常只是把作者塑造周瑜形象意义理解成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功业无成华发早生的慨叹上,却从来没有人表达过对苏轼塑造周瑜形象目的的怀疑,显然,如果考虑到宋师大败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考虑到宦官权作大帅这一历史现象,则诗人突发的强烈情感波澜和苦心孤诣塑造周瑜形象的原因就完全合情合理了。&&&&第四,巧妙构思有玄机。乌台诗案前车之鉴不远,心有余悸的诗人虽然有满腹牢骚,也只能把自己的不满和对战争的反思深深的掩藏起来,这对于才高八斗的诗人来说,是轻而易举之事。请看诗人匠心独运的构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不凡,一开篇就给读者展现了一副壮阔的时空画面,使欣赏者不自觉地沉浸于其深刻的人生哲理之中而忽略了词句中暗含的对现实的讽喻。从“故垒西边”直到“强虏灰飞烟灭”数句,乃紧承前意、借题发挥、借古讽今。以下“故国神游”三句是转,此转最是奇妙,陡然之间,词的情感就从慷慨激昂到低沉哀叹,词的内容就从热烈歌颂古之英雄到幽怨长叹今之衰我,这种转变真是太突然太剧烈了。这本是极为突兀之变化,但被诗人一句“故国神游”总上起下巧妙地化解于无形,此处天衣无缝之转笔正是全词最为紧要之处,也最能体现诗人的煞费苦心。我们只要比较一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辛词与苏词的立意构思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辛弃疾敢于在词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意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虽然仍是借古讽今,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对宋孝宗任用韩腚胁执俦狈ナО艿那苛也宦臻荒馨颜庵植宦那樾魃钌畹匮诓仄鹄次秩酥J园阉沾手小肮使裼巍笔涓奈霸岵莶荩饫蔷玉悖貌只饰鞴恕!彼淙恢桓亩阶郑颉八斩轮模啡私灾恕薄U鞘舜舜ι畋实那崃橐蛔仁故吮苊饬巳腔鹕丈恚职亚О倌昀吹亩琳咧嘉氲搅耸嗽ど璧墓斓郎先チ耍辉偌又詈罅骄洹叭思淙缑危婚谆辊隆钡慕徊酵品沟帽灰牖爸械亩琳呓孕佬廊欢氯徊痪酰衷谌杂行矶嘌д咴谖舜实闹魈馑枷胝鄄恍荩春苌儆腥四芄怀鍪粟鼐踊浦莸男”尘埃邮贝拇蟊尘吧先ヌ骄看首鞯拇醋髌鹨蚝褪怂茉熘荑ば蜗蟮恼媸狄馔肌K瘴潭涝酥承模呙髦侄握媪钊颂疚壑埂
【参考文献】&&&&[1]苏轼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4.&&&&[2]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M].成都:巴蜀书社,1985.&&&&[3]王水照.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4]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7.&&&&[5][7]饶学刚.苏东坡在黄州[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5.&&&&[6]孔凡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8]孔凡礼.三苏年谱[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9]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孔凡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刘扬忠.宋代文学研究年鉴[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12]陈邦瞻.历代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合订本.
原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7
阅读数[3900]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奴娇赤壁怀古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