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最自由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最自由?
有人这么说:自由=能力-欲望从这个角度讲,以“自由”为目标的人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的欲望是这世界上并不存在的东西,也就是无穷大了吧。是这样的吗?
按投票排序
888 个回答
个人态度,从心理角度来说:一个能够安住于不确定和不可控之中的人最自由。我以前跟我的第一任老板讨论过一个问题:人类想要自由还是不想?结论是,绝大多数人本质上是不想要自由的,他们想要的是安全、快乐、或者别的什么。我们痛恨限制的同时,也仰赖限制,限制制定出我们的个人身份和生活轨迹,并使我们能够感到“走上正轨”。如果你每天九点必要上班,如果你每天必然回同一个家,如果你周末必参加一个读书会,每个月有固定的预算,这些确定性就会成为你的锚点,支撑起你生活的架构。而如果第二天你想干嘛想去哪全部完全100%自由,绝大多数人会晕,甚至会怕,这日子怎么过?瞬间找不着北了。完全自由事实上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就意味着无限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面对这样浩渺无垠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绝大多数人是hold不住的。完全自由的体验对他们来说与其说是自由,不如说是惊悚、甚至是莫名其妙。所以你能感受到多少自由,主观上,首先取决于你能hold住多少自由,也就是hold住多少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接下来就到了可控这方面,其实这跟确定性本质上也没有那么大区别。但我觉得很多人所以为的自由,其实是可以控制周围的一切人事物,也就是所谓的“我想怎样就怎样”,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可能与一般人想象的出入的是,一个人需要控制的事情越少,他心理上就越自由。当你企图控制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同时也就被这件事情控制,这永远是个相互的过程。阴阳道里有这样的说法:阴阳师用言灵去控制妖怪的同时,阴阳师自己也就被言灵所控制。如果你特别想控制自己的存款数额,你就被你的存款控制;如果你特别想控制你女朋友的行为,你同时也就被你女朋友的行为控制……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当然,可以理解我们有时候觉得控制某些事情是极度必要的这种心情和情况,但当你去控制,你也就被控制,这终归是无法逃离的。而你需要控制的越少,你也就越自由,如此而已。
很简单: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的人最自由。这世上大多数人根本不喜欢自由,他们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一旦给机会让他们自由,他们反而会逃避自由。自由意味着太多的责任和勇气。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很可能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实际上他们想要的多半是别人期望他们拥有的东西(这一点包括我自己都应该反省)。《月亮和六便士》里斯特克里兰德知道自己想要画画,于是通过给人生做减法,抛弃似锦前程,抛弃娇妻爱子,抛弃一切羁绊名利,穿越了半个地球,打破了一切枷锁,终于在塔希提岛追寻到了属于他的自由:单纯的画画。又如《源泉》里的洛克为了自己的建筑梦,一直在不屈地和命运抗争着,食不果腹时依然不肯在建筑设计上让步一分一毫。他们的自由是建立在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基础上,是建立在为了这一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上,是建立在强大到混蛋一般的内心上。真正的自由就是不被世俗价值观绑架,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并且风雨无阻地执行下去。这样的人便是自由的人。
忠于自己的人最自由。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托克维尔人们貌似追求自由,其实只是痛恨被束缚,却没有挣脱束缚的能力。与其说是他们痛恨他人,不如说是他们痛恨自己的能力。王小波所谓;“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不外如是。自由本身就带有巨大的歧义,许多人认为,随心所欲就是自由,这是完全的荒谬。自由的矛盾是:当我们以自由的名义去挣脱束缚时,我们就面临新的挑战,面临安全感的失去,面临不知所措和无法自理——这恰恰又带来了不自由。人们从旧有体系中解脱,也意味着他将失去原有秩序带来的的安全,意味着他必须自己去寻找新的秩序,寻找新的让自己保有的安全感、恒定感的东西。我们从父母的权威下挣脱获取自由,也意味着要自己亲自动手养活自己,与过去相比,无疑我们是自由的,但是我们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安全和父母给予的精神和物质的关怀,此时我们更多感到的是一种面对社会大潮的笨手笨脚的无力感,而不是天下我尽可去也的自由感。
当我们从权威的言论下挣脱,我们就要面临毫无指向的迷途。我们必须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原则,我们必须去自己创造自己思想体系。在刚刚脱离权威时,我们也会感受到一种无权利感,感到一种遭到遗弃的感情,这时反而没有获得自由——成了无助。
当我们向天空发出“上帝已死”的呼喊,我们也将失去了支撑我们内心的信仰来源。所谓那些被他人传颂的自由,不过是一句口号,不过是仍旧躲在襁褓里呼喊的婴儿,还未蹒跚学步走出港湾 ——— 自由从来不是没有代价的,你获得的自由越多,你失去的也越多。如同他们口中的自由者,必须放弃所有束缚,将沉没成本弃之不顾,一无所有,才最自由。
但这是自由么?如果自由意味着放弃一切重新开始,那么这样的自由是不是愚蠢?我渴望绝对的自由,我就不需要他人给我提供任何食物,不需要他人告诉我该选择哪一件东西好,不需要他们给我提供衣服,甚至不需要他们告诉我厕所在哪里,这样的我才是最自由的么?不,这是毫无理性的自由。
美国都市为了自由,唤起了国内夜晚犯罪的猖獗,容忍了罪犯无罪释放的程序公正,容忍了枪械,容忍了大麻;法国为了自由,容忍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生命权利被狂热的人民剥夺,容忍了拿破仑登上权利的顶峰将钢枪指向国外。
自由的含义,永远有两重,拥有的机会和放弃的权利。如果一味的追求机会,而忽视需要放弃的权利,那么不仅不会带来自由,反而会陷入现实的泥潭和专制的旋涡里不可自拔,这时自由反而成为不自由。所以,从更深层次讲,自由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坚韧不拔的勇气。那么谁做那个衡量自由尺度的标杆?是自我意识和内心的神圣秉性。真正自由的人,必定是那个勇于遵循内心原则和道德的人。
他不是一无所有的人,反而是继承了过去的财富,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人,他尊重秩序,尊重已有的道德,却又明白自己需要更加辽阔的天空;
他的脚步不是激愤的,自由在他面前也不是口号,而是具体的事项和可完成的目标;
他并不是真正读懂了自由的内涵,而是真正读懂了他自己,懂得了他能够为其自由支付的代价,慎重选择后所掌握的权利。许多人不懂这一点,不是因为他们看不懂自由的矛盾性,而是他们看不清自己的能力。他们被自由表面的权利所吸引,却看不到这权利背后的义务。当他们欢呼着去追寻自由的脚步时,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披上了镣铐。而所谓遵循内心、忠于自己的人,是那些能够看清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为何这样做,始终如一,披荆斩棘。内心和价值观已经将代价和权利放在天秤两端,丈量妥当后给出了答案。所以一切的问题,都能够在自己心中找到答案。自由,不是口号,更不是徒有虚名的幻象,而是被固着在自己身上等待被发现的宝藏。————————————第二版改动,清除模糊不清的表述和内在的不一致。在我自己看来这是一篇自我宣言式的陈述,它不含糊的给出内心的准则,但也容易导致莽撞。这并不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文章,它没有涉及真正“自由”的实际操作,因为人人不同。这是一条通则,却注定了模糊。谢谢大家的支持,这篇自我表述本身就是宣言式的,2013年,当时受到美国作家爱默生文风的严重影响,却采取了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内核。如果你喜欢这样的风格,同样的一篇,我认为写的最好的宣言来自另一篇:如果是论述比较详尽的操作方法,可以参阅这两篇:
我读书的时候不努力,读的就是扎堆不起眼的大学,专业课也没认真学,毕业的时候特别惶恐,也想要留学,但从来没有认真地准备过,加上我又并不是那么爱读书,觉得去了怕是孤独又无助,自然是不了了之。然后回家各种碰壁,实习一年,居然也能神助地在千军万马中考上老师。长辈肯定是开心,稳妥又舒适的工作,我也为这次小小的运气变得自信了一点,但是这份自信消退得非常快。。尽管这份工作大概赚个日常零花,我没有经济压力没有领导刁难没有过于重负的工作没有办公室政治没有难搞的同事,有假期,有时间上喜欢的网课,看书做运动学琴学画社交,可是我依旧不开心,我有时会对于这种上班下班安分守己的生活感到烦躁和压抑,环境里四处洋溢着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气息让我透不过气,这种美丽新世界里让人丧失斗志的暗语使我感到格外焦虑。
环境枯燥,同事无趣,工作缺少价值感,没有男朋友,容易长胖,等等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最大原因是我不自信。我没有足够的能力来体现自我,没给过硬的一技之长来稳定我的安全感,归根到底是我的懈怠让我惶恐和焦虑。这份工作给我最大的益处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感,可是这种安全感毕竟是外力。
我记得不安之书里写道“愿时光为我驻留,让我毫无保留地成为我自己”。我记得项塔兰里写道“我花了很长岁月,走过大半个世界,才真正学到什么是爱和命运,以及人所作的选择”。
为此我终于明白,愿不久将来我的自信和安全感并非来自于体制、关系、情感依赖,而是来自于我持续的努力和自律所带来的能力和思考力,这才是自由的人生。
不懂哲学,不写鸡汤文,每个字都是真切的个人生活感受。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有权利不做自己厌恶的事情;自由不是能随时见到自己想见的人,而是有权利不见自己讨厌的人;——这个标准之下,皇帝、首富、无法无天的罪犯,全都不是自由人。2.自由是面对陌生的外部环境,能适应的可以在其中游刃有余,进入一个自己没有体验过却可以接受并获得快乐的世界;不能适应的可以选择离去或抵制,此外还有其他选择。而不是只能被动接受、被动适应,感受不到快乐。3.自由,不是动辄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是受到一点压力就随意善变,不是不要家庭事业拖累,更多的是一种心性,能够摆脱名利纷扰(不是不要物质需求,这不是鸡汤文!),能够不用世俗功利视角看人看自己,能够在绝大多数处境下自得其乐(不是宣扬苦中作乐,这不是鸡汤文!),能够不用paint by numbers的人生流程束缚自己,能够明白生活不是演戏,无论有没有观众自己都值得更好的生活。
你坐在公交车里。七月份一天的正午,气温接近四十度。车上空调坏了,你杵在椅子上,汗水湿透了你的白衬衫,粘糊糊地贴在身上,显出肉色。车窗大开着,但是车速缓慢,没有风。单薄的窗帘在午后阳光下轻而易举地决堤,阳光如洪水一般倾泻进车厢。汗味和奇怪的香水味道被热量薰蒸着,你的头开始发昏。你顺着车窗,看见旁边开着一辆黑色私家车,车里开着空调,里面温度大概只有二十五度。里面坐着身着西装的中年男人,嘴里念念有词,大概是跟着车内音响唱着歌。两三息的功夫,他就远远的将你甩在脑后,留下你坐在移动的微波炉中沉思——你只是想自自由由舒舒服服地上下班。你开着自己的车子,唱着歌。你在机关做文员,每天坐在办公桌边。你用办公室的电脑打文件,聊网友,打双扣。电脑旁摆着发黄的文竹,办公桌右方放着落地的室内阔叶植物,大部分叶片已经腐烂发黑。它们是你去年买的,实际上你已经为这个办公室置办了十几次的植物。你开始害怕,有一天你和这些植物一起一动不动地死在那儿,然后被人丢进垃圾堆。你透过窗户,看见身旁反向擦过一辆明黄色的跑车。扁平艳丽的车身咆哮着,浓烈的阳光仿佛也退居两旁,发动机的声音低沉,在满是车辆的街道上嘶吼,像要让全世界变为听众。你借着一息的功夫,看到了车内的人,年轻英挺。你想像他一般,自自由由地挥霍自己最好的年华和最好的生活。你手放在方向盘上,手腕上带着限量款的名表。然而你从来没有看时间的必要,因为从来没有事情让你赶时间。所以你开着跑车,也只是为了“跑”而已,并不是为了赶路。副驾驶座上坐着一个女人,容貌上乘,穿着齐胸的黑色连衣裙,把头发卷在脑后,似乎是为了不遮住玲珑的锁骨。你昨天和她打了一个晚上的滚,然而你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你现在只是习惯性的带她去吃个早餐,然后结束掉这笔金钱交易。一辆公交车反向开着,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你看见车子临窗的位置坐着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白衬衫青年,脑门鼻尖都是汗水。忽然你开始胡思乱想起来,想着自己坐着公交车上班,忍耐着酷暑和劳累,用血汗换来一笔报酬。然而你的手脚已经被金钱捆绑,精神已经被奢靡阉割,再也没有耐力,像一无所有的人一般自由自在地拼搏了。就这样,公路上,有无数的车子擦肩而过,每个人的灵魂都掉进了另一辆车子,陷入了死循环。因此这世界,没有自由。
自律的人最自由。
能管理好自己期望的人
自由是非常模糊的概念,更多是一种内心体验,很难有外在的衡量标准。比如有些全职家庭主妇会觉得非常不自由,处处约束,家务压力太大,但也有很多乐意成为一个全职太太的,把家庭的美好看做最大的自由。是否自由,要看自己心中是如何理解自由的,并且这种理解也是不断变化的。(本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自由的定义不同,体验不同”,也引出了下文对自由要求的一种变化的理解)在恋爱初期,对方管自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他今天叫我好好吃饭,不准我吃零食,真的好开心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烦不烦啊,老是逼逼什么,吃个饭也关你事?对生活也是一样,如果我有钱了,我就自由了。等我把病治好了,我就自由了......这些之前认为能获得就得到的自由,真的得到的时候又会有不同的需求。总结一下,获得自由难在何处:自由的感受始终与内心感受有关,内心感受始终受外在经验影响。那么如何获得自由呢?1.改变想法:你已经足够自由了,只不过是你不满足而已,而你永远无法满足这点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难做到,因为想法受心境影响很严重,为了使得这个答案更加科学严谨,我回访了17位我之前的来访者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焦虑与抑郁的时候更能体验到不自由的感觉,开心的时候即使生活的约束很大,也能很自由。这个结论不完善,因为有一种可能需要排除:是否是不自由的感觉引发了焦虑与抑郁的情绪。这里暂时先不讨论这两者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实验过程和设置有点复杂,影响阅读。我直接给出结论:在不自由的状况下,引发我们情绪的是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引发的情绪进一步激化我们的不自由感,形成恶性循环。说白了,不自由没关系,不知道怎么改变这个状态才痛苦。我根据自我体验,有一句话可以缓解这种无力感,并且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的限制,是我们自己让渡出去的权力。在知乎,很多女性的大v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开放,先进的性的态度,所以这里宣扬处女情结的人都没有发言权,而在天涯更多的是两面都有,不仅抨击非处,边缘性交也被骂的很惨。在知乎,女性没有让渡出自己身体的权力。回归到一个具体的女性,如果不是处女,很担心下个男人不好找,认为不是处女会被看不起,但是也是你给他这个看不起你的权力的。第一次谈到这个话题,你就直接说,老娘不是处,爱就爱,不爱就滚,他就没有看不起的权力,如果全部的女人都这样做,那男人就不敢瞎逼逼。在工作中,很多人觉得公司限制大,不自由。但是你要了解到这种不自由是你让渡出去的,你为了工资,为了自己的发展,让渡了自己的这些权力,你们只是一个交换过程,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对你更有利的交换,在这之前,你只能遵守规则。你不是被动的不自由,而是主动的。我们的限制,是我们自己让渡出去的权力。这句话的作用就是转化,让我们体验到,不自由的状态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是可以有能力改变的,这种思考过程与归因,可以迅速缓解我们的无力感,减轻焦虑,下次你再觉得什么限制了你的时候,你这么分析试试,看是不是能够动力很足。我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可以说明这点,但是三天还没联系上来访者授权,大家只能等等了......
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昨天阿姆斯特丹街头暴雨中看到的。
孤独且甘于孤独的人。
虽然这个问题很多答案。我看到这个问题挺心酸的,我希望自己是最自由的人,可我不是。不过我想,不自由有两种,身体的不自由,以及内心的不自由。例如监狱、例如残疾,这些会让身体不自由;另外,被世事所转,没有闲暇,身不由己,这也是一种身的不自由,最难摆脱的,也是这种不自由。至于内心的不自由,当你在乎什么,什么就成为一条绳子把你绑住。这些绳子有"好的",例如亲情、责任,也有"坏的",例如名利的引诱。如果能正确理解随缘的道理,努力去达成一些事情,但对结果好坏,却能豁达,这应该很容易达成自由。对于亲情、责任也是如此。例如,我的父母很贫穷,那么我希望能挣很多钱,给他们过很好的生活,因此而成为我的责任、执着。那么我努力去做,尽量去做。最后做到或没有做到,其实应该豁达一些。没有做到的话,你责怪自己、不甘、抑郁、怨恨,并不会改变什么。如果这也能豁达,那么就有愚蠢者跑来责怪你,说你无情无义,怎么老母都要饿死了,你还不着急。仿佛必须急死才是孝顺一般。而智者则不然。事实上,生活中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身心的自由,而这需要福报。
放下身段,不要面子,活的真实的人。
自由的魅力不是某种深刻普适的归纳,而是无数生动缤纷的演绎。所以,与其问“什么样”,不如问“有哪些”。想到几个,排名不分先后。用生命危险为渐渐“体制化”的狱友换来啤酒,自己却不喝的安迪唱着“Emancipate yourselves from mental slavery , none but ourselves can free our minds ;
Have no fear for atomic energy,'Cause none of them can stop the time ”的Bob Marley 在4平方米的房间里度过18个春秋,却从未放弃自己和同胞的“漫漫自由路”的曼德拉 说出“
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为华人甚至全世界在许多方面拓展了“可能性”的李小龙说出“
重要的不是知道,掌握什么,重要的是能感受一个人,一件事的存在 ”将生命交给山区的孩子,中文说得比大部分中国人都好听的德国教育家卢安克从小和许多动物一起长大,说出“
我了解大自然,我认得路;我知道自己去哪儿,我从不迷路。”的Tippi (其故事真实性涉嫌造假,但她那时的笑容却是自由者最向往的纯真)只身进入阿拉斯加荒野,试图在那隐居一阵,最终因饥饿和食物中毒而死在那里,临终前写下“我已度过了快乐的一生。”的 Christopher McCandless (他的故事颇有争议,常被认为莽撞愚蠢,但自由女神考量的往往不是社会评价,而是个体体验。我尊重他的选择,也相信他临终自白的诚恳,更羡慕他那心满意足的笑容。)生来没有四肢,凭借非凡的毅力自学和锻炼,不仅拿到了两个大学学位,还学会了骑马、游泳、足球,甚至是冲浪的澳大利亚青年力克·胡哲未完待续,持续更新———————————————————————————————————————————自由者最易被人忽略的一个共同点不是聪明,而是耐心。所以,我给每个人加了或长或短的介绍视频,你们看着办~~~———————————————————————————————————————————这个放在这里也许不太合适,但却是我此刻对自由唯一的感受: 家里有只蠢狗,名唤芝麻,因其兄长早殁,疏于管教,早先于路口碰瓷,被女司机识破,骨头没骗着,落得一身伤。后贼心不改,三番两次潜去村后偷鸡,被鸡主执棍撵回,躲猫后瑟瑟发抖。前日坐院中反思狗生,一时悲从中来,竟掘开井盖,愤然投井,幸得邻居及时搭救……为绝后患,故以绳拴之。芝麻智商堪忧,误以为绳勒即死,故绳长4米,它竟一动不动。数日后,忽闻其呜咽声,乃见其“冒死”拖绳前行,直至滴水观音前,闭目嗅之,状若思念阡陌青草。吾念万物有灵,于心不忍,乃解其绳。其攸然蹿出,田间撒欢数遭。吾欣然微笑:蠢狗亦可教。她却转身即与邻村大黄狗约炮……两小时前,自由的芝麻被偷狗贼下药掳走。距离它来我家,1年差6天。bad day , good night !愿世间为那一抹青翠奔跑着、飞翔着、呼吸着的所有生灵,自由,且安心。
(本篇是读书笔记,且可能比较意识流,慎入。)对费曼而言,发现的满足感一直都存在,即使你发现的是别人已经知道的事物。即使你只是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得出别人的结果,发现的满足感也依旧存在。即使你的创造力是用于跟自己的小孩玩耍,你依旧会有发现的满足感。这是一种自我满足感。费曼的生活重心是内在的,而这让他获得真正的自由。 费曼知道应该如何充分运用这个世界提供的一切,以及如何充分发挥上帝(或纯粹由遗传)赋予他的才能,而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期望在自己的人生中做到的这是会思考一生的问题。为了应对那将要失去越来越多外在自由的一天的到来,不能不给自己攒一些榜样。比如费曼,这位我心目中最聪明最有趣的人。我曾经为他写过一篇书评:书评里大量摘录了这本薄薄的小书中的片段,回答的正是:什么样的人才最自由?下面这些文字均摘自《费曼的彩虹》:我在费曼身上看到其他的机会。如同量子原理的发现导致物理学家必须修改所有的理论一样,费曼的榜样也让我开始省思。他没有追求领导地位,没有受到“诱人”的“统一”理论吸引。对他而言,发现的满足感一直都存在,即使你发现的是别人已经知道的事物。即使你只是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得出别人的结果,发现的满足感也依旧存在。即使你的创造力是用于跟自己的小孩玩耍,你依旧会有发现的满足感。这是一种自我满足感。费曼的生活重心是内在的,而这让他获得真正的自由。 根据费曼的分法,我们的文化属于希腊风格的文化,讲求的是逻辑、证明、规则与秩序。在我们的文化中,像费曼一样过日子的人被视为性情古怪,因为费曼属于巴比伦风格。对费曼而言,物理学和生活都是由本能与灵感主宰,因此他对规则和社会惯例才会不屑一顾。他忽视物理学的传统方法,发明自己的方法、自己的路径积分,以及自己的费曼图。他也忽视学术文化,发明自己的文化,和学生在“油腻”餐厅用餐,或在脱衣舞俱乐部研究他的物理学,他之所以做研究是出于热爱,而非抱负。如果他的行为不受认可,他根本也不会在乎别人怎么想。 我选择费曼的方式。世上有许多人没能幸运地对任何特殊的工作产生热情,我移民美国的父亲就是因为忙于生存,而无法有任何选择。特别是在我面对过死亡的恐惧后,如果有选择的机会,我绝不会任它溜走。我下定决心,要以有限的生命尽量追求令我心动的目标,无论其他人认为这目标是否值得。我下定决心,绝不要再对物理,以及生活之美视而不见,无论对我来说,那是什么样的美感。……费曼知道应该如何充分运用这个世界提供的一切,以及如何充分发挥上帝(或纯粹由遗传)赋予他的才能,而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期望在自己的人生中做到的。在费曼过世的这些年中,我已经体认到这是非常宝贵的人生课程。 今早在微博上读到了这篇文章:读到了这段话:导演陈为军最近所拍纪录片与中国教育有关,他将这部片子初步拟名《中国梦》。“我出生在农村,当年上大学时,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比例差不多。但现在的城市孩子从出生开始,学校教师资源都好。城市学生家长投入很大。农村教育资源被城市掠夺,农村教师也不愿留在农村,农村孩子父母大多外出打工,自己成为留守孩子。但最后到高考时,判卷是一样的。试想农村孩子怎么和城市比?”陈为军说,“很多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城市的收入并不高,很难生活下去,但不愿回农村。过去的科举,能让阶层流动。最初的高考,大学生毕业后吃公粮,有干部身份。现在阶层流动很难了。像我们这样的城乡二元社会,其他国家是没有的。”路遥很早就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他笔下的人物有着相似的命运,他们奋斗,最后都回到了原点,以悲剧收尾。学者李星将这一类型的人称为“农裔城籍”。他们在城市里生活,内心仍是农民。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复旦大学一位辅导员L老师和我的QQ聊天,她说,复旦的一些海外交流项目,送出去一批批小留学生,可是这些学生在国内有老师和父母推动,还能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到了海外,根本就画地为牢,只和中国学生往来。看似到了自由的星空下,却让自己变得更不自由了。昨天,我们一家驱车到距离市区三小时路程的地方泡温泉,一路风景变幻。路过一处房屋破旧的村庄时,设想,如果我是出生在此地的孩子,身边又没什么好书可以读,家里供我上学都艰难,我将如何抵挡内心对生存的恐惧? 想到这里,打了个冷战。看看身边因泡温泉疲惫而睡着的孩子,想着她的幸运,我们的幸运。 老师回复我的微博,说,路遥笔下的人物,是不是和《飘》里的人物有相似之处?我找出《》里的这两段话:这世界好像出了点毛病,有一种阴沉而可怕的不正常现象,好像一片阴暗和看不透的迷雾,弥温于一切事物之中,也偷偷地把思嘉包围起来。这种不正常比邦妮的死还显要严重,因为邦妮死后初期的悲痛现在已逐渐减轻,她觉得那个惨重的损失可以默默地忍受了。可是目前这种对于未来灾难的恐惧感却持续着,仿佛有个邪恶的盖着头巾的东西恰好蹲在她的肩上,仿佛脚下的土地她一踩上就会变成流沙似的。她心里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恐惧。她有生以来一直牢牢地立足于常识的基础之上,曾经害怕过的总是些看得见的东西,包括伤害、饥饿、贫困,以及丧失艾希礼的爱,等等。而如今是在试着分析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她失了她最爱的孩子,但是她毕竟忍受得住,就像忍受了旁的惨重损失那样。她还有健康的身体,还有很多如愿以偿的金钱,而且仍然享有对艾希礼的爱,尽管近来看见他的机会愈来愈少了。甚至连媚兰那个倒霉的间外招待会以后,他们之间形成的拘束,也不怎么使她烦恼,因为她知道那一切会过去的。不,她目前的恐惧不是属于痛苦、饥饿或丧失爱情这一类。那些恐惧从来没有像这次非同寻常的感觉一样使她颓丧不堪——这种折磨人的恐惧跟她从前在恶梦中的感觉,即她伤心地从中穿过的一片茫茫游动的迷雾,一个在寻找避难所的迷途的孩子,是极为相似的。杨早老师在讨论柴静的《穹顶之下》时,说“与思想上的雾霾相比,现实的雾霾还没那么可怕”。与内心的贫穷相比,物质上的贫穷也没那么可怕。罗尔德.达尔是我女儿非常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女儿小时候听我朗读他的书《玛蒂尔达》,立刻就让我给她买全罗尔德.达尔的书,她要自己看。这本《玛蒂尔达》我特意为她准备了两本,怕她借给同学看收不回来,自己没的看。小小的玛蒂尔达五岁时就把大多数经典作家的作品读完了!不幸的是这个聪明绝顶的小姑娘却遇到了世界上最庸俗势利的爸爸妈妈和最恶毒的校长。不过,神奇女孩玛蒂尔达自有对付这一切的办法。在和恶毒的特朗奇布尔校长斗争的过程中,玛蒂尔达和善良的亨尼小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小小的玛蒂尔达五岁时就把大多数经典作家的作品读完了!不幸的是这个聪明绝顶的小姑娘却遇到了世界上最庸俗势利的爸爸妈妈和最恶毒的校长。不过,神奇女孩玛蒂尔达自有对付这一切的办法。在和恶毒的特朗奇布尔校长斗争的过程中,玛蒂尔达和善良的亨尼小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早就知道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民间各种类型的小型图书馆、读书会、租书店俯拾皆是,但这本书依然让我深受触动:在那个年代,英国一个普通的乡村图书馆,藏书就已经这么丰富,能够让小小的玛蒂尔达走路去就能借到许多书,不仅是童书,还包括很多经典文学著作。我的女儿从这样的故事里看到了知识的力量,她反复读过多次《玛蒂尔达》,每次都乐不可支,因为读了大量好书的小小姑娘玛蒂尔达,面对庸俗势利的爸爸妈妈和恶毒的校长,办法真多啊,而且沉着冷静,不动声色。是这样的文化土壤,才能在物质暂时贫穷的情况下,也能让孩子看到生活其实有着无穷的可能性,很多的希望,让孩子能够抵挡物质的匮乏带来的生存恐惧。由此,才不易丧失内心的自由吧。《飘》里的斯嘉丽,她能干、倔强、聪明,身上流淌着来自爱尔兰的冒险家父亲敢爱敢恨的血。可是她读书太少。面对世界的变化,她始终全凭一己之本能去应对,是的,她的生命力够强够旺,可这世界的快速变化不再是仅凭个体本能的强大就能应对得了了,她需要更多的知识来支撑自己对这个世界进行理性思考,以平衡本能的冲动,让本能的力量用于建设而非毁灭,她的心智需要进一步走向成熟。斯嘉丽的父亲,在她母亲去世后,精神支柱轰然倒塌,活着,也就是行尸走肉。小说里,威尔在斯嘉丽父亲葬礼上的一席话我记忆深刻,并把这些话摘录到我的日记里:“奥哈拉先生风华正茂的时候你们就认识他了,而我不认识他。我只知道他是位善良的老先生,不过有点糊涂。我从你们那里了解到他过去的所作所为。我想在这里说的是:奥哈拉先生是一位爱尔兰战士,是南方的一位高尚的人,是最忠于联盟的一个人。这三种品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以后恐怕也不会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因为产生像他这样的人的时代和他本人一样,已经过去了。他是在国外出生的,我们今天给他送葬,但是他比我们所有送葬的人更肯有佐治亚人的特质。他和我们共同生活,他热爱我们的土地,说真的,他和那些战死的士兵一样,是为我们的事业而死的。他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他有我们的优点,也有我们的缺点,有我们的长处,也有我们的短处。他的一个优点就是一旦他决心做某种事情,那就什么力量也阻拦不住他,什么人也吓不倒他,任何来自外界的东西都不能把他怎么样。"“当时英国政府要绞死他,他并不惧怕,他离开家,跑了。他刚来美国的时候很穷,可是他一点也不怕,他找到了工作,挣到了钱。这个地方原来是一片荒野,刚和印度安人赶走,他来开发这个地方,可是他一点也不怕。他硬是在荒野之中开出一个大农常战争爆发以后,他的钱越来越少了,可是他不怕再过穷日子。北方佬来到塔拉以后,要烧他的房子,要杀死他,可是他一点也不怕,他们也没有把他怎么样,他就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寸步不让。所以我说他具有我们的优点,任何来自外界的力量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但是他也有我们的缺点,他是可以从内部攻破的。我的意思是说,虽然整个世界都不能把他怎么样,他的心却能做到这一点。奥哈拉太太去世的时候,他的心也死了,他被攻破了。后来我们看到的奥哈拉先生已经不是原来的奥哈拉先生了。"威尔说到这里停了一下,扫视了一眼周围的人们。他们站在烈日之下,好像入了神,固定在地上了。无论他们对苏伦多么愤慨,这时也都忘得干干净净。威尔的目光在思嘉身上停了片刻,眼角微微眨了眨,仿佛内心里在在微笑,以给她一些安慰。思嘉一直在抑制着自己的泪水,这时的的确确感到的了安慰。威尔的话句句在理,他没有说什么在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里团聚之类不中听的话,也没有劝她屈从于上帝的意旨,而思嘉听到在理的话,总感到增加了力量,得到了安慰。“我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最后出了那样的事对死者有所轻视。你们大家,还有我,也都和他一样,我们也有同样的短处,同样的弱点。任何人都不能把他怎么样,也不能把我们怎么样,无论是北方佬,还是从北方来的的冒险家,无论是艰难的生活,苛捐杂税,还是严重的饥饿,都不可能把我们怎么样。但是我们心中的弱点却能在瞬间把我们毁掉。不一定要失去亲人才触动我们的感情,像奥哈拉先生那样。人好比一部机器,都有一个发条,而这发条又因人而异。我的意思是:如果谁身上的发条断了,他就不如死了的好。在当今的世界上没有他的位置,他还是死了更快活。……所以我说你们大家现在不必为奥哈拉先生感到痛苦。昔日谢尔曼来到这里,奥哈拉先生失去妻子的时候,倒是应该感到悲痛的。现在他的躯体去和他的心会合了,我们就没有理由为他感到悲痛了,如果还感到悲痛,就太自私了。我爱他就像爱自己的父亲,所以才这样说。……通往自由之路,是,每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必得。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相当多的人都没有选择放弃,他们不想经受放弃的痛苦。的确,放弃可能带来不小的痛苦。放弃固有的人格、放弃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或意识形态甚至整个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可想而知。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或早或晚,都要经历需要放弃的重大时刻。——摘自《》愿与同路人共勉。
美国单身、少数族裔、无宗教信仰、英俊、成年、没有名气的巨额遗产继承人?
前两天才看到的:自由=能力-欲望提高 自由 度,要么提高能力,要么降低欲望所谓无欲则刚,指的就是后者
自由来自于自律。(康德)
能够把握自己想法的人最自由。「自由」就是,能做自己想做的,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但事实上,有很多时候,我们做不了自己的主。明明三天之后就要考试,但自习室里的你还是忍不住要刷微博、朋友圈,这时候,你是不自由的,因为你想放下,却放不下。明明这个月已经囊中羞涩,但面对淘宝爆款的你,还是忍不住下了单,这时候你是不自由的, 因为你被购物的冲动所控制。明明你知道那段感情已经过去了,但你还是忍不住去翻看过去的照片,这时候你其实还是不自由,因为你被过去的影响所牵着,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绳子拉着你一样,让你不能走向全新的未来。明明你知道那是对方的错,自己不必生气,但你还是发火了。明明你知道这是自己该做的事情,但你还是提不起精神。明明你知道自己做错了,但还是不想认错。明明你知道不该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但你还是在乎。佛法说,束缚我们的,归根到底是自己的妄想、烦恼。其实,说白了,就是上面这些东西,就在我们身边。能从烦恼里面解脱出来,你一样可以刷微博,一样可以买爆款,一样可以跟ex互道晚安,一样可以跟对方争取自己的利益。只不过,你的内心是松开的,才真正是自己的主人。很多时候,外在的东西都是不可依靠的,因为那需要太多太多的因缘。在这些事情上追求,就难免被牵着走。所以说,有多少自己的掌握能力,就有多少自由。这个结论不仅仅对于外在的诱惑有用,对内在的冲动同样是有用的。别人怎么做,事情怎么走,那是他的事,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做主。但,掌握内心的起伏,说拿起就拿起,说放下就放下,才是更有意义的自由。你无法控制有人打你、骂你,但你可以让自己不生气。你无法控制有人就是很差、有的事就是很不顺,但你可以修行豁达。你无法控制有的事情就是一下子追求不到,但你可以试着耐心。你无法控制有的事确实很困难、很难以面对,但你可以试着了解,困难是困难,你是你。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转念而已。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由基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