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慈济东宫东宫第49签解释

从公交海沧车站到慈济东宫怎么坐公交车,最快需要多久?
厦门公交线路繁多,要慈济东宫,首先要熟悉厦门慈济东宫的公交路线情况。从公交海沧车站到慈济东宫怎么走?图吧公交为您提供公交海沧车站及慈济东宫的公交驾乘信息,以及公交海沧车站及慈济东宫的相关信息。让您充分了解从公交海沧车站及慈济东宫怎么走最方便,得多久,如何乘车,打车费用多少等信息。具体路线如下:
最佳路线:
从公交海沧车站到慈济东宫大概路程8.84公里,全程约需35分钟,途径13个站点,共换乘1次, 换乘车辆线路有807路→832路。
具体怎么走:
从公交海沧车站
乘坐807路经过5站,在立鼎光电下车
约步行17米到立鼎光电,
乘坐832路经过8站,在慈济东宫下车
,便到达终点慈济东宫。
公交海沧车站到慈济东宫其他路线:
从公交海沧车站到慈济东宫大概路程8.90公里,全程约需39分钟,途径12个站点,共换乘1次, 换乘车辆线路有845路(或859路)→832路。
从公交海沧车站到慈济东宫大概路程10.80公里,全程约需45分钟,途径15个站点,共换乘1次, 换乘车辆线路有680路→832路。
从公交海沧车站到慈济东宫大概路程10.87公里,全程约需48分钟,途径14个站点,共换乘1次, 换乘车辆线路有834路→832路。
从公交海沧车站到慈济东宫大概路程10.70公里,全程约需54分钟,途径13个站点,共换乘2次, 换乘车辆线路有807路→832路→801路。
图吧温馨提示:从公交海沧车站到慈济东宫坐出租(打的)的费用是:白天17元,晚上21元。
附近相似站点
厦门公交海沧车站公交站相似的站点:
暂无相似站点
厦门慈济东宫公交站相似的站点:
暂无相似站点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我想问一下,阿罗海城市广场途径慈济东宫站点吗?
|(<span id="bbbb)
请问一下,慈济东宫附近都有什么公交车?
我在公交海沧车站,要去慈济东宫怎么走?
请问一下,公交海沧车站附近都有什么公交车?
我的看法(20-2000个字)请勿发表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
前往论坛发布你的想法前往论坛发布你的想法!前往论坛发布你的想法!前往论坛发布你的想法!
慈济东宫附近酒店
特别行政区[09-29]厦门岛内怎么到海沧东宫?_鹭岛生活_厦门小鱼社区_厦门小鱼网
查看完整版本: [--
[09-29]厦门岛内怎么到海沧东宫?
&&&&&& 国庆闲着无聊。想去海沧东宫爬爬。&& 有鱼鱼知道厦门岛内怎么乘公交车到海沧东宫的没哈。&& 万分感谢ing。。。
[attachment=9044888]
自己驾车去?还是乘公交车?乘公交车的话,可到轮渡那乘到角美的车,青礁站下.或是乘公交到海沧&房管站&,换乘到厦大漳州校区车到青碓站或那也有其他公交车到角美,青礁站下.供参考.
搭车到海沧房产站。&&走到对面的公交站,坐709角美到石塘的公交车。就有到!
回 3楼(勇闯红绿灯) 的帖子
额。709有到吗 好像查不到 是到哪个站?
回 2楼(刘祖忠) 的帖子
轮渡有到青礁站的吗。几路?[
我也很久没去了。
一定要到海沧来转才行,岛内没有直接到青礁的公交车。
回 4楼(仙人掌的坚强) 的帖子
这算是漳州的公交。 正常10分钟左右一班车。&& 会比较多。现在路改了。要自己走一段路。
回 7楼(locate) 的帖子
只有青礁这个站?还是有其他站?
岛内到海沧房地产那边转车2元,那边就有直达到东宫的车子,3元
轮渡坐往角美的公交车,实在不行坐漳厦专线
或者坐车到石塘站, 打个的过去, 不是很远, 3公里左右吧
回5楼.没注意看是几路,但车总是停在&海滨大厦&那.是路过青礁(但不到达青礁宫).如3楼所说的,海沧是有一趟到角美的709路,本人乘过,好象只一元钱.也不真达青礁宫,下车总是要走一段路.若乘海沧那小巴,也有直达青礁宫的车.
轮渡853路公交海滨大厦-角美,有经过东宫,东宫路段现在还在修路,好像所有公交车现在在东宫站都不停。
回 楼主(仙人掌的坚强) 的帖子
你要是国庆1号早上的话,倒是可以约个时间一起去,你可以坐到海沧房产那边做831。。我现在是每周都过去爬一下。
轮渡好像是 853
709路。831路。801路
回 13楼(刘祖忠) 的帖子
轮渡的是853,好像绕路,东宫没停,在青焦下还得走蛮长的路,到海沧房产下,同一方向可以坐801,到对面就坐709,都有到东宫,709是两元!
回18楼,可能我记错了,那709我只乘过一次,到角美市场那.如到青礁村(站)下车,是要走一段路的.我是&骑自行车&去的.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phpwind v8.5 Code & <
Time 0.078983 second(s),query:2 Gzip disabled  考古资料表明,海沧的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迄今为止,1万年来未曾间断。先民们在生存与发展的漫长岁月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物古迹,有古文化遗址、古代墓葬、古代建筑、石刻碑记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
  (一)古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  1996年6月16日,在青礁慈济宫附近约200米处(当地人称为“山坪仔顶”的台地上),意外发现5件石器。这5件石器现存于厦门博物馆,它们均由灰白色、灰色的燧石制成,器型有石核、凹刃刮削器、凹直刃刮削器、直凸刃刮削器等。经专家鉴定,其属莲花池山打制石器(漳州文化)遗址的外延,距今年,具有闽南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典型文化特征。海沧区东孚镇寨后诗山社也有类似发现。
  商周时期遗址 & 海沧农场下窟村的村后山丘高地,南接水田,相对高度约20米,发现有夹沙粗陶片,印纹硬陶片,穿孔石戈及石器等印陶片。据考为商周时期文物。鳌冠村东面山丘“蚶仔壳山”山地,东面临海,相对高度约40米,发现印纹硬陶片等,遗物多零星分布于地表,面积约100平方米。据考为商周时期文物。上窑村“竹管坑水库”北面山坡,南向大海,坡陡,相对高度约100米,发现夹沙粗陶片,简瓦等印纹硬陶片。据考为商周时期文物。上瑶村网山即青礁慈济宫前山丘方圆约1平方公里,坡缓,四周为水田,相对高度约15米,地表为黄沙土及耕地,发现夹沙粗陶片,小石锛等印纹硬陶。据考为商周时期文物。
  商周至汉代时期遗址  石塘村“旗尾山”,山地南面临海,海拔约35米,发现印纹硬陶片,灰陶片。据考为商周至汉代时期文物。
  商周至隋唐时期遗址  石塘村“石草山”,山地东距海约1公里,海拔约44米,发现印纹硬陶片,莲花瓦当等。据考为商周至隋唐时期文物。
  商周至宋代时期遗址  钟山村“黑山”,西侧有溪流,东距海约1.5公里,发现印纹硬陶片,灰陶片,青瓷片等。据考为商周至宋代时期文物。
  汉唐时期遗址  青礁慈济东宫后山涧溪上游,即文圃山南坡山腰“龙须坑”,南面向海,陡坡,相对高度约100米,发现简瓦等,遗物零星散布于涧溪两侧土坡断层中。据考为汉唐时期文物。
  古瓷窑址群  从海沧的囷瑶、上瑶到新垵的瓷灶、瓷窑岭,再到东孚的东瑶、周瑶,众多窑址密集地分布在这一当年的沿海狭长地带。海沧众窑烧瓷均采用斜坡半地穴式龙窑,以烧制青瓷为主。产品主要为日常生活器皿,品种丰富,类型繁多。烧制年代可朔及中、晚唐、宋初,盛于宋元,迄止明清,历时千余年。产品远销至南洋、欧洲等地。它实证了海沧曾是我国古代“海上陶瓷之路”的起运点之一。
  许厝古窑址位于海沧区海沧街道新垵村东1.5公里的许厝村南部公路旁瓷顶山包上,窑址西南侧因拓建公路被破坏,北侧及西侧遗物堆积被村民房舍所叠压,现存遗物分布面积约500平方米,堆积层最厚为2米。1997年发现该窑并进行调查,发现南北相距约20米的残窑遗迹2处,均为斜坡式龙窑结构。南侧残长3米,宽2.1米,残高0.5—0.9米,北侧窑基为两窑同向上下叠压,即在废弃的窑基上续建新窑,长度不详,宽2.3米,上、下窑残高均为0.3—0.6米。许厝窑产品以青瓷为主,器形有日常生活用具的碗、碟、壶、盆、罐、灯等,器物均无花纹装饰,采用叠烧和支烧二种装烧方法,大部分碗碟等圆器内外底留有3—5个支钉痕迹,窑具有穿孔筒形匣钵、喇叭形垫柱及各式环形、泥圈形、三叉形、冠形、饼形等支、垫具。 距许厝窑西面三公里的范围内还有同时期、烧造同类产品的祥露窑和惠佐窑,其中祥露窑遗物堆积范围达15000平方米,炉群众多,是目前福建省已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唐、五代时期窑场。许厝窑、祥露窑等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生产的器物胎质灰白,坚致厚重,成型规整,施釉均匀,表明当时已掌握了很高的制瓷技术,其产品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销往临近地区甚至海外。1998年公布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保护碑为中心,半径20米范围内。
  东瑶窑址于1981年调查时发现,包括东瑶窑址和周瑶窑址。是厦门市较早发现的南宋至元代时期窑址之一。二窑位于海沧区东孚镇以东约2公里的东瑶村及周瑶村,二村南北相连,坐落于方圆约4华里的丘陵台地上,相对高度15-30米,东瑶窑址分布于台地中部及东南部,周瑶窑址处于台地东北部。台地四周为低矮农田,东面过芸溪由西北向东南流入马銮海湾,北侧地下蕴藏丰富的高岭土资源,至今仍开采不断。经调查,东瑶窑址遗物分布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中部堆积因建盖小学及村委会基本破坏,墙垣及房基下残存碎瓷片;东南部分布较集中,范围广,许多房舍及村道建于废弃的窑址和堆积层上,房前屋后瓷片、窑具俯拾即是,东南端由遗物堆就的坡面高达10米。村民黄氏屋后半坡发现一段保存尚好的龙窑遗迹,残长4.5米、宽2米、高1.8米,直壁券顶,墙基为夯实粘土加垫细砂碎石、海蛎壳等,墙体由长方砖错缝平砌。窑内摆放密集匣钵柱群,每柱叠放匣钵12-15层。周瑶窑址遗物散见于台地东北部两座凸出相连的红土坡山岗及坡下农田、沟壑,面积约6千平方米。山岗裸露4条龙窑残迹,残长1.5-6米、宽1.8-2.4米、残高0.1-0.5米,窑炉终年受风雨侵蚀、冲涮而保存状况极差。东、周二窑在胎釉、器型、装饰及烧造工艺等方面基本相同。以烧造青瓷为大宗兼少量黑釉、褐釉及酱釉瓷,胎质灰白坚致细腻,或呈色浅灰、体轻疏松。采用蘸釉的施釉方法,釉多不及底或仅及口沿下,釉脚线不齐,圈足旋挖草率,足端平切,底心乳凸往往被旋削成小平台面。常见器内口沿或底部有单圈弦纹或圆凹印痕,装饰有花纹的器物约占半数,即器内刻划疏简卷草纹、梳篦纹、篦点纹或外壁饰成组粗篦纹。器物以碗、盘、碟居多,还有盏、洗、钵、杯等。东瑶和周瑶窑址烧造时间长,规模大。产品品种兼有青瓷及黑、褐釉瓷,这是福建宋元窑址较为普遍的现象,明显是受到当时饮茶风气和福建建窑黑釉器盛烧的影响。器物工艺特征、装饰及器型方面与同安汀溪窑极为相近,如底足处理为无釉露胎、玉环式圈足、足端平切、底心小平面及器内压印圆凹痕等。卷草梳篦纹是此二窑的装饰特色,其刀法流畅,线条简练,富有节奏感和装饰性,无论手法及纹样都与同安汀溪窑如出一辙,同属于“同安窑青瓷系”。1982年公布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公路,西至山坡顶,南至瑶山宫,北由山坡顶老榕树延长100米为界。
  (二)古代墓葬
  谢都官墓&(宋尚书都官郎谢伯宜,葬于山美)、谢奉仪墓(宋奉仪郎谢程年,伯宜之子,葬于山美)、谢邑州墓(宋知邑州谢明之,伯宜之曾孙,葬于山美)。
  苏推幕墓(宋肇庆府推幕苏竦,德行文章为时所推)、苏宗正墓(宋宗正簿检校苏溥,苏竦之子,自为墓志,葬于木椟岭)。
  颜大夫墓&(宋大夫颜幾,平海寇有功,民为立祠葬于云狱岭)。
  颜朴庵墓〔海沧街道青礁村·宋代〕颜朴庵,名慥,宋代漳州路教授。 “颜朴庵墓”位于青礁村过田社纱帽山,是青礁村颜氏开基祖墓。原墓丘形制不明,明万历年间()及1999年重修。墓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坐北向南,圆丘形封土,底径2.8米,高0.9米。墓碑系清以前所立,圆角方首,宽0.8米,高1.4米,上刻楷书“颜氏始祖之墓”,碑两侧有护石。
  杨丽容墓  杨丽容,生平不详。其墓位于海沧街道鳌冠村蔡岭社东南800米处,墓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墓丘三合一构筑,平面呈“风”字形,宽8米、长15米。墓围及墓坪用条石围砌。坟堆前立墓碑,方首,高0.87米,宽0.68米,上刻“皇明考丽容杨公茔域”及“辛丑八月吉日孝男尚殿、垫同立”。现代曾进行维修。
  胡元轩墓  胡元轩,授大明忠义将仕郎,其墓位于东孚镇后柯村西面约1000米的农地中。墓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墓丘平面呈“风”字形,三合土构筑。墓区自东南至西北依序为石坊表、墓埕、墓体和飞檐式双坡瓦顶石亭。墓围以三合土和花岗岩石砌成。龟背形坟顶前立墓碑,方首,高1.9米、宽1.3米、厚0.25米,上刻“大明授忠义将仕郎元轩胡公之墓”,落款“弘治甲寅七年(1494)冬”。墓前神道立三门四柱石碑坊(已残缺)。墓后有石亭,面阔3米,进深2米,高2.5米,悬山顶坐西北朝东南,现存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1990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赠公父子墓 周赠公(明赠兵部侍郎周学射、起元之父,与妻节妇洪氏合葬)、其父(明儋州学正赠兵部侍郎周一阳,起元之爷)分别葬于海沧街道海沧村的东头山和西田。
  杨权墓  杨权,明末郑成功部将,其墓在海沧街道贞庵村澳头社。
  文圃山明墓  位于海沧街道古楼水库旁文圃山陵园内。墓葬时间为明代永历年间,距今300多年。专家观察判断,墓主为男性,身高约1.7米,头部用丝织品包裹4层,身上穿有5层衣物,衣物织金、绘有图案。尸骨头部和胸部约有6毫升水银,专家认为“这是第一次在厦门的明代古墓中发现水银”。此外,此墓还出土了铅板墓志铭、画像砖、小木盒等许多有价值的文物。
  胡文峰夫妻合葬墓  位于东孚镇鼎美村龙门社西北约800米的狮山上,墓依山而建,方向120度。墓茔分级建造,共分4级,最上一级为墓穴。此墓规模宏大。胡文峰,字子谦,号有耀,明代晚期鼎美村人,庠生,昭赠寿州同知。
  庄银安夫妇墓  位于新阳街道祥露村,是庄银安与其侧室邱水田的合葬墓,于1925年由庄氏亲手所建。1936年5月庄银安病逝后葬于此。墓为双穴双冢,占地面积约50平米。两冢均坐北向南,规格相同。墓首有石狮望柱。两块墓碑均花岗岩,碑额分别刻双龙戏珠、双凤牡丹图案,碑翼及祭台为辉绿岩石质,饰有浮雕花卉人物。祭台西侧立面分别刻有庄氏夫妇生平简历。
  (三)古代建筑
  1、古刹
  石室禅院
  石室禅院原名石室院,位于海沧区新阳街道霞阳村南边的玳瑁山山麓,即海沧隧道东侧洞口旁,内祀释迦牟尼。据《海澄县志》记载,为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所建,又据现有古石碑文记载,谓开山时间为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是闽南千年古刹之一。宋、元、明、清、民国年间曾有过五次重修,明朝时规模最大,“殿宇三重,僧舍六十四间”。现仅存大殿一幢,建于道光年间,经光绪时重修,遗留至今。现存建筑物占地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寺墙内庭院长21.8米,宽11.5米,进深12米。石室禅院与一般民宅、寺院不同,坐南朝北;大殿为单檐歇山顶,有一条中轴线,寺后山上的“游城古寨”、“尖山古寨”为明代戚继光抗倭遗迹。1991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海沧投资区批拨土地25000平方米用于禅院重新扩大修建。
  石室禅院大雄宝殿筑于玳瑁山坡上,以前原有一抹粉墙,中间突起辟为山门,两边围墙各开一个疏窗,中架棕黄色竹节琉璃柱,粉墙底线与眉子铺墁镶砌红砖,十分雅致。山门门楣石镌“石室禅院”,左右门框题刻:“石磐金桂幽静禅,室馨玉兰清香院。”头尾嵌“石室禅院”四字。大门由10级台阶踏步交通上下。
  大雄宝殿供祀释迦牟尼,坐南朝北,燕尾脊硬山布瓦顶,砖石墙体,抬梁结构,面阔5间计11.5米,进深三间计12米。殿门内收,两边门楣一书“兰若”一书“菩提”;两厢门楣则分题“水流花径”、“关松度云”。大殿两边的雕刻与绘画完全不同,一反中国古代建筑的同形平衡——对称,打破单调、沉闷气氛,在寺庙建筑中十分罕见。东边走廊斗拱雕饰飞天仙女,西边则雕刻印度大象,张口露牙,十分夸张。东边廊板浮雕夔龙,西边则雕镌花草。梁上彩画,东边为道教典故,西边则为佛教故事。大殿主梁,东边彩绘镶金,西边则全用金色描画。殿前有铺石庭院,面阔11.5米,进深21.8米。
  在大殿门口,保存着历朝历代重修碑记3方。一为明天顺八年(1464)《石室禅院碑记》;一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石室院碑记》;一为民国10年(1921)再次重修所立。另有石槽、石臼各1只,据传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马寨之遗物。这些可资证史、补史并具有书法艺术价值的石文化遗存,从不同侧面展示、见证了石室禅院的历史苍桑,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殿前两株白玉兰花,已有130年树龄,为厦门市同类树种之罕见高龄。参天凌云,羽盖成阴,绿意婆娑,更加增添禅院的清香与幽静。
  石室禅院“万福万寿和平钟”, 系一位姓蔡的居士斥资480万元捐赠的,它是世界上现存独一无二的万福万寿钟,其重量排在全国第四位。因钟壁上雕刻着一万个“福”字和一万个“寿”字而得名,寄托着“祈求海峡两岸和平、厦门人民福寿安康”的美好心愿,那1万个“福”字和1万个“寿”字的版权费就高达200万元。钟的最大口径为365厘米,高5米,重达24吨;其钟槌直径0.4米、长4米。大铜钟总重24吨,代表了一年24个节气;高5米,代表五谷丰登;口径365厘米,代表一年365天;钟顶的龙叫蒲劳,是龙王9个儿子中的一个。该钟是名副其实的巨钟,其钟声之洪亮,可以覆盖方圆十公里。因钟体过大,一次需要10人合力才能敲响。
  石室禅院九龙壁:大雄宝殿照壁全长108米,九龙壁位于大雄宝殿照壁的中间,长30.6米,宽10.5米,选用青石、汉白玉、山西黑、印度红、黄锈石等石料精心雕刻,九龙摆尾腾空,活灵活现。正中是一条最大的黄龙,正对着大雄宝殿,昂首向前,目光炯炯。其口中喷水,正好落在悉达多太子身上。
  青礁慈济祖宫
  青礁慈济宫是厦门市最大的民间信仰场所、厦门20名景之一。位于海沧区西部的岐山东鸣岭下青礁村口,距厦门岛12公里。宫中供奉保生大帝,是北宋名医吴真人,名吴本(亦说夲 )(979-1036),字华基,号云冲。吴本生于白礁村(今龙海角美),羽化在青礁,一生行医,普济众生,事迹广为颂扬,民间奉为“医灵真人”。自南宋以来历朝十余次赐封,明永乐七年被赐封为“保生大帝”。
  青礁慈济宫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名为“青礁龙湫庙”;南宋孝宗乾道丙戍年(1166年),赐庙额为慈济,称“青礁慈济庙”;南宋理宗淳祐辛丑年(1241年)下诏“改庙为宫”,由此称青礁慈济宫。历代对该宫庙均有修葺,现为清代木制结构,中轴线为三进殿宇。宫殿巍然屹立,飞檐翘角,气象轩昂。宫内木雕构图别致,情趣盎然,庄重华本丽,建筑工艺成熟,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折射出闽南文化的熠熠光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中元保宫等台湾保生大帝庙宇的支持下,青礁慈济宫进行了多次修建。1996年,台湾屏东万寿宫发起捐资,修建了龙秋庵;2001年,慈济宫理事会在正殿两侧新建落成文昌庙和武圣庙(即文武庙);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原海沧镇政府多次拨款改善宫庙环境和交通状况。 1996年,青礁慈济宫和白礁慈济宫同时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恰逢慈济宫立庙855周年和吴真人仙逝970周年,慈济宫理事会在政府的指导和闽台各地保生大帝信众支持下,承办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以首届文化节的举办为契机,慈济宫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至2007年4月第二届文化节举办前夕,初步建成主山门、保生大帝颂典广场、历史名中医长廊、圣德堂(图片、资料展示场所)、保生堂(中医义诊场所)、中药百草园和游客服务中心。
  石峰岩寺
  石峰岩寺位于海沧区钟山村蔡尖尾山东麓,钟山九峰之首,与鹭岛隔海相望。因其依山建于嶙峋叠嶂的石峰之间,故名“石峰岩寺”。据志书记载,明代末年,有古德无余、远泉二公,始建梵宫于此。石峰岩寺历经几度兴废,多次翻修。在20世纪50年代曾大修过一次。“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又遭严重破坏,庙内佛像神龛悉数被毁。粉碎“四人帮”后,海沧钟山蔡氏村民自发捐款,重建大殿禅房,恢复晨钟暮鼓。后来,钟山村再次集资12万余元,全面整修寺庙,才有今日所见之规模。近年来,因村民拓山开石,许多奇石好景被炸。当地有识之士自觉出资,在巨石上刻上大“佛”字,使神石免遭破坏,至今还屹立于钟山之巅,成为古寺景观的一部分。
  佛殿里画梁雕柱。殿上供着三世佛。中间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东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木雕的高大的镀金佛像,雕工精湛,栩栩如生。佛殿两侧,供着十八罗汉。这里香火鼎盛,信徒众多。海外僧人还经常出资兴修寺院,又在山腰修造一座静修院,供中外高僧云游静修。&
  沁心亭:石峰岩寺右侧,有一沁心亭,临涧建于石崖之上。相传当年郑成功为清兵所困,心中闷闷不乐。登钟山于此处歇脚,望周围诸峰,蓊郁苍翠的林木之上,石岩巍巍,风雨不移,顿悟石坚而存之理,不禁为之一振。终于在东孚洪塘村击败清将陈锦,粉碎清兵围剿。后人便在此处建一小亭,命名为“沁心亭”。&
  映水洞天:隐圣洞近处还有一个暗洞,名为“映水洞”。洞口很小,且大部分没在水里。据说月光朗照夜晚,洞里蛙声如潮,阵阵传出洞外,听声不见蛙,不禁令人诧异。有好奇者白天潜水入洞,发现洞里别有一番奇趣。石洞四壁十色水光惚动,洞里异常明亮。原来为洞外水光蹊跷地映照入洞中所形成。
  古洞隐圣:沁心亭后,有一巨石斜枕于另一巨石之上,下面便形成一个天然的洞穴,里面宽五六平方米。传说很久以前,观音菩萨化身为一老者,与山神会奕洞中。山下有一穷书生进山砍柴,正好遇见洞中二老聚神对奕。便把扁担插在洞外石缝里,然后默默在旁观奕。不觉天色已晚,书生出洞取扁担,扁担早已朽腐。书生诧异之余只好草草拾些柴火回家。不料,到了村里找不到家。一问方知父兄姐妹早已过世。原来仙界一日,人间已过百年。书生只好回头找洞里神仙。然而,仙人早已离去,只在洞里一石缝处留下一把米。书生煮它吃了,下顿石缝里还漏出一把米。书生靠着这把米在洞里苦等神仙,等到头发胡子都白了,还是未果。临死前,他最后伤感地流下最后一滴泪水,终于成了神仙,乘风离去。而那滴泪水刚好滴在一只卧地吃草的老牛背上,老牛长叫一声就变成了一块大石头。这快石头至今还卧在石峰岩寺下的那条山路旁。&
  据说书生成仙后,那洞里依然还漏出米来,让寺里的和尚享用。寺里有多少和尚就漏出多少米来。后来有个贪心的和尚,想让米多漏些,就把漏米的石缝凿大了些。但这一挖,石洞就再也不出米来了。后来,人们就把这个石洞称为“隐圣”洞,又在洞的上方石头上刻下“隐圣”二字。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留在洞口石壁上古人的一壁礼赞:“四壁悬崖处,无从动斧斤,天然古洞里,凄月共凄云。”
  2、书院
  沧江书院  位于海沧镇海沧村大路头社。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年重修,为古代施行教化、培育人才的场所。据记载,书院每年都会举行春秋二祭盛典,是古代祭奠“万世师表”孔子的重要场所。今仅存魁星楼。
  云塔书院  坐落于大岩山(海沧农场后山),宋建元大德四年翻修云塔院。取岩石似塔,高薄云霄为名也。明里人林翰文摩古石柱得云塔院三字,遂就其门。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海沧人周起元等发起重建。明里人提学柯公中丞、周公起元曾读书于此,石上镌有“师弟解元”字样。
  三贤书室  据《海澄县志》载:在文圃山,唐谢翛、五代洪文用、宋石蒉俱读书于此,后代继起,清风交映。宋杨志重建。
  宋颜慥授书室  现位于慈济东宫文庙后殿。
  金沙书院  在沙坂,是时为三都教养之地。
  云峤书院  在青礁村院前。
  育才学校  十七世纪初,石塘谢氏族人创办“石塘小学”。族人读书风气日盛,曾出文进士3人,武进士2人,举人、秀才众多。其中有两人官居一品,解放后这里还出过硕士研究生。在十九世纪末期,旅居马来西亚的谢氏宗亲在槟城开办学校,取名“育才学校”,教育华侨子女。清朝至民国期间,石塘与槟城两地族亲来往甚密,为弘扬两地族亲之谊,民国中期,“石塘小学”易名为“育才学校”。解放后又更名为“石塘小学”,文革后,恢复“育才学校”至今。
  3、古民居
  长安楼 位于海沧区东孚镇凤山村凤山东路62号后方,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这是用花岗岩条石构筑的城堡状方楼,坐西南朝东北。楼长20.33米、宽20米,墙体厚0.93米。大门上有一石匾,上刻“长安楼”三个大字,并有落款:“嘉靖四十年(1561)孟秋吉日,寨长陈朝申为防倭立。”楼内依着石墙建有木结构房屋18间,前后排各5间,左右两侧各2间,中间为天井。明代中晚期,倭寇为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长达百余年。明代遗留的抗倭文物目前发现极少,有明确记载的更是极为罕见。长安楼是厦门地区迄今所能确定的民间唯一抗倭的珍贵实物,它对研究明代抗倭史、厦门史以及古建筑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周强宅  又名后井99间大厝,位于海沧区海沧街道后井村衙里社239号,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这是一座由多进主体建筑和左右两侧对称的护厝构成的合院式闽南传统建筑。砖木石结构,硬山顶。坐东北朝西南。原建筑共分五进,最后一进为一座两层楼的后界,并有花园。传说此宅房间多达99间,现存前、中、后三进主体建筑和左右护厝。总面宽34.43米、总进深41.54米。第一进为假叠顶双燕尾脊,第二、三进均单条燕尾脊,抬梁穿斗结合式,面阔3间、进深2间。左右护厝叠顶双燕尾脊,面阔12间,进深1间。该宅墙体采用灰砖填盒式砌法,保留有麒麟、花鸟等石雕和螭龙等木雕,此其外墙体上有卍字纹拼砖图案,较为精美,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芦塘举人第  在海沧街道青礁村芦塘社,有三幢左、中、右排列有序的闽南台湾型传统民居, 该古民居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在越南经商的华侨富商陈再安回乡兴建。总建筑面积3576平方米。其中以门牌20号建筑最为精美。该楼原名“棣鄂楼”,建成后因其子陈炳煌考中举人,遂改称“举人第”。后人将此楼与其右侧16号、18号的建筑并称为芦塘举人第。
  “举人第”系近似方形土楼的四合院式闽南传统建筑,分上下两层,砖石木结构。占地面积1368平方米,建筑面积2208平方米,有各类房间60间。据大门左侧墙上石碑记载:该房屋耗时三年建成,用工76.6万个,耗资36.98万银元。正大门两门扇上分别竖 刻“ 替花”、“晋爵”字样。大门两侧有清溥仪皇帝的老师陈宝琛题写的对联:“兄弟睦家之肥,子孙贤族乃大”。二楼主厅大门也有一对联:“至要莫如教子,最乐无过读书”。正面墙上有用几何状的红砖拼砌出钱纹、寿字纹、万字纹,寓意“富贵如意”。天井内原有戏台,今已毁。主体建筑二楼回廊的横梁为从德国进口的“工”字形钢梁,上铺木板,构成相通连贯的内环廊。廊外原有精美雕花的铁栏,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拆炼钢铁,今改为木栏。闽南台湾型传统民居中没有回廊,可见该建筑显然是受到西洋建筑有回廊楼的影响。窗户有购自德国的压花玻璃。居室部分木雕精美。主厅为祭祀祖宗处,但神龛现已不存,而厅与廊的交接处有罕见的两堵半圆形装饰屏门(又称罩),一前一后,雕刻精美,屏门拱体细雕缭枝草叶纹,左右两侧顶角处透空雕刻螭龙纹。举人楼之右侧是16号、18号,为两座相连的悬山顶三进建筑,两侧有护厝,总面宽46米、总进深48米。
  芦塘举人第建筑群规模宏大,木雕、石雕精美,为清末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见证物,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张允贡宅  位于海沧区海沧街道海沧村柯井社,为规模宏大的四合院式闽南传统建筑,坐西北朝东南。该宅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历时三年建成。总面积2041平方米,计有大小房间39间。它由前、中、后三进主体建筑及左右各一列护厝构成。主体建筑均叠顶双燕尾脊,第一、二进均面阔3间、进深2间,梁均架于墙体上。主厅两侧的寝房有枪眼,楼上有四通八达的木廊道。第三进为后寝即后界,面阔9间,进深2间。左右护厝均平脊,马鞍形山墙。该宅的石雕、木雕、彩绘、西洋瓷砖等特别精美,艺术价值很高。屋主张允贡年轻时曾赴越南经商,从补麻袋开始,到建辗米厂,再到购买大船从事大米运输生意,日渐发达后返乡兴建此宅。
  院前颜厝  在海沧街道青礁村院前社,有两幢精美宏大的古民居。其中门牌25号民居为一座带院墙的闽南传统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坐西南朝东北,含围墙、前庭、主体建筑三部分。主体建筑由两组中间为前后两进主体建筑和左右两侧各一列护厝构成,砖木石结构,硬山顶。该宅建筑装饰多样且精美,墙体由泉州白花岗条石砌筑,上部有六角形、菱形拼砖结合图案,水车堵上有彩画和层次错落的村庄景象灰塑,大门两侧有山水、牡丹、花鸟和题字的彩画,屋脊上有龙、麒麟、鹿、花草等剪粘。此外梁架、坐斗、格扇等都有十分精美的花卉、螭龙、狮子、大象等木雕。此宅为颜民淳在新加坡做生意发达后返乡所建。另外门牌7号民居为颜民淳的长子颜江守于清光绪壬寅年(1902年)所建,坐西北朝东南,总面阔54米、进深 23.1米,分围墙、前庭和主体建筑三部分,形制与25号民居相似。主体建筑由左、中、右三组建筑连成一体,其间为巷道,前后均开有门,中间有平脊的过水廊相连,左右两侧则各有一列护厝。每组建筑均分前后两进,中为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该宅建筑装饰精美,墙体用泉州白的花岗岩条石砌筑,大门两侧墙体有精美的石雕、灰塑图案装饰,其中窗额上的人物、花草与文字图轴雕刻尤为精美,水车堵和屋脊上的山水花鸟、龙凤鹿麟灰塑、彩画层次分明,精美绝伦。此外梁架、坐斗、雀替、吊筒、格扇等都有十分精美的木雕。此宅艺术价值很高,对研究厦门古建筑的类型和装饰艺术很有意义。
  莲塘别墅  在海沧街道海沧村新街,有一处规模庞大,气象万千的闽南台湾型传统建筑群,即赫赫有名的“莲塘别墅”。它由住宅、家庙、学堂、花园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是迄今厦门发现的最大一处古建筑群。别墅于清光绪三十年(l904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当地赴越南经商致富的陈炳献先生所建。因其建于溪中小洲——莲花洲,故其中一座建筑便命名为“莲塘别墅”,另两座与之相连成一体,因而 厦门学术界统称之为“莲塘别墅”。其主体建筑除学堂内有围屋似的房屋为平脊外,其余均为燕尾脊;而护厝均为马鞍脊,上盖红色板瓦,硬山顶。其中:
  住宅为悬山顶砖石木构筑的三进大厝建筑,第一进为假叠顶双燕尾脊,后两进为单条燕尾脊,坐西北朝东南,两侧为护厝,前有庭院,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
  家庙名“宛在堂”,坐西南朝东北,为悬山顶砖石木两进建筑,建筑面积1512平方米。两进间为天井,有过水廊与主厅相接,主厅原有神龛,今已不存。天井墙裙的砖雕内容大多为松竹蕉梅、兰菊芍药。而门厅的砖雕则以百花或百兽为题材,共108幅,寓意“福、禄、寿、喜、平安”等意。其西面外墙为西洋式建筑墙体。                          &
  学堂坐西北朝东南,前门为假叠顶双燕尾脊悬山顶砖石木建筑,门额上有“莲塘别墅”四个蓝色大字。内有围成四合院平脊屋(此为客家民居之特点),前有庭院,主要为前门、天井、亭、主厅、上花园、后花园等,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天井内原有左、中、右三亭,中为戏亭,左、右为观戏亭,今仅存右亭。
  学堂后为后花园和上花园,占地面积约531平方米,仅上花园就长31.6米、宽30米,今可见假山、观景亭(仅存台面)、双回六边莲花池、拱桥等人造景点,有古代江南园林的风格特点: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艺术价值高;旅游价值高。
  霞阳杨宅  位于海沧区新阳街道霞阳村中路189号,清代所建。这是一座由第一、二、三进主体建筑和左右护厝组成的合院式闽南传统建筑,坐西北朝东南,总面宽30米,总进深24米。砖木石结构,硬山顶,木梁全架于墙体上。第一、二进叠顶双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左右护厝平脊,马鞍形山墙,面阔7间,进深1间;第三进即后界,平脊,马鞍形山墙,面阔3间,进深1间。后界西边原有一私塾,现已倒塌。此宅装饰十分精美,主要有花鸟、狮子等木雕,人物故事等石雕。此外水车堵有灰塑、剪粘、彩绘等手法制成的村落图。窗额上还有人物、山水绘画。20世纪80年代后期,宅内祖龛和部分木雕被盗。现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颜金发宅  又名奉政大夫第,位于海沧区海沧街道青礁村大路社276号,建于清代晚期,为一座合院式闽南传统建筑,坐东南朝西北。该宅由门楼、内院、前落、天井、后落、左护厝、右外护厝组成,总面积200平方米。门楼为砖木石结构,抬梁式,单条燕尾脊,悬山顶,面阔1间进深4柱。前落假叠顶双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中间为大厅,两侧为寝房。后落为单条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中间为主厅,两侧为寝房。左、右护厝不对称,均平脊,马鞍形山墙,硬山顶。左护厝面阔7间,进深1间,右护厝面阔3间,进深1间。墙体基部均由泉州白花岗岩条石砌筑,上砌红砖。此宅装饰十分精美,正立面地栿、身堵等处的花卉、人物等石雕生动逼真,门楼及前后进的梁枋、雀替、垂花等处的狮子、花卉等木雕则相当精致。同时,水车堵内的彩绘房屋、山水、人物也画得栩栩如生。屋脊花卉、螭龙等剪粘也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厦门古建筑中的珍品。
  陈天衢宅  位于海沧区海沧街道囷瑶村山仰社151号,清代晚期所建,为一座有前庭的合院式闽南传统建筑,坐东南朝西北,砖石木结构。该宅规模宏大,由庭前广场、前后两进主体建筑与左右护厝组成,木梁均架于墙上,硬山顶,总面宽24.75米,总进深23.50米,总面积582平方米。第一进为假叠顶双燕尾脊,面宽3间,进深2间;第二进为单条燕尾脊,面宽3间,进深2间;第三进即后界,叠顶双燕尾脊,面阔9间,进深1间。第一、二、三进进间均有天井,天井两侧为平脊的厢房。主体建筑的左右两侧还各有一列相互对称的护厝建筑,平脊,马鞍形山墙,面宽6间,进深1间。该宅装饰精美,艺术价值很高。其墙体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砌红砖,两侧墙体绘有红色的卍字纹、菱形与花朵组合而成的吉祥图案,廊道两侧有彩绘诗词文字。梁架、坐斗、雀替、吊筒、格扇、屏风等处都有精美的花鸟、麒麟、象等木雕。屋脊上有花草装饰剪粘。该宅保存较为完整,对于研究厦门地区的古建筑类型及装饰艺术有较高的价值。屋主陈天衢又名陈志抛,清后期曾到南洋经商,其子陈庆澄曾任同安县令。
  新垵古民居群
  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留存有众多精美的古民居建筑,主要为晚清时期在东南亚等地创业致富的华侨回乡所建。这些古民居保存较好,分布较集中,且有相当的规模和工艺精美的石雕、木雕,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著名的如邱菽园旧居、邱得魏宅、邱忠坡宅等。
  邱菽园旧居  位于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恵佐社,建于清代。旧居原有“举人第”牌匾,因而也称作举人第。此宅原为一座由三进主体建筑和四列护厝组成的合院式闽南传统建筑,其中第三进为两层楼,1938—1939年间被日军炸毁,今仅存两进。略坐南朝北,总面宽31.2米,总进深28.65米,面积约900平方米。第一进为假叠顶双燕尾脊悬山顶两面坡建筑,第二进为叠顶双燕尾脊悬山顶。两进均面阔3间,进深2间。两侧有厢房和护厝。外护厝与主厅有纵向长方形天井,东护厝内有一口水井,至今仍可使用。此宅装饰精美,水车堵上有精致的三层堆塑和彩绘图案,马鞍形山墙墙面均有灰塑几何纹图案装饰。
  邱得魏宅  位于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恵佐社,又名庆寿堂,建于清代。坐东南朝西北,总面宽41米,总进深56米,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为一座由前、中、后三进主体建筑和左右护厝及厢房组成的合院式闽南传统建筑。第一进为横屋,叠顶、平脊、马鞍形山墙,面阔10间,进深1间。第二、三进均叠顶、双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院内左侧有一座单体建筑,平脊,马鞍形山墙,面阔3间,进深1间。它和门前的一座四方形凉亭组成私塾。天井两侧有左右对称的厢房各一间。此宅装饰十分精美:木雕主要有狮子、花鸟等;石雕主要有“花开富贵”图、螭龙纹透雕石窗、博古器物、狮子、麒麟、凤鸟、水牛等;水车堵上有用剪粘、灰塑、彩绘等手法制成的山水图;屋脊上有螭龙、花卉等造型剪粘,艺术价值较高。此宅是新垵籍越南华侨富商邱得魏于清同治()年间建造,民国后多次维修。
  邱忠坡宅  位于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为清末新垵籍新加坡华侨富商邱忠坡所建。原由前、中、后三进主体建筑和左右护厝及后花园组成的合院式闽南传统建筑,第三进和后花园在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毁,现仅存第一、二两进和护厝。此宅坐西朝东,总面宽36米,总进深35.8米。第一进叠顶双燕尾脊,第二进单条燕尾脊,每进各面阔3间,进深2间。此宅装饰十分华美:尤其是精美的漆金木雕,主要为花鸟、狮子、人物故事和螭龙纹等;水车堵有用剪粘、灰塑、彩绘等手法制成的山水村落图;山墙上有精美的鳌鱼、螭龙纹等剪粘、灰塑图案;屋脊上有精美的花卉剪粘;墙体有几何形的拼砖图案;大门两侧有麒麟等石雕,艺术价值很高。
  邱征祥宅  位于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建于清道光壬寅(1842)年。为一座由前后四进主体建筑组成的合院式闽南传统建筑。坐东南朝西北,总面宽38.6米,总进深56.7米。第一进为横屋,叠顶平脊,马鞍形山墙,面阔7间,进深1间;第二进假叠顶双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第三进单条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第四进即后界,为一座二层楼建筑,叠顶平脊,马鞍形山墙,面阔7间,进深1间;左右厢房也为二层楼建筑,上下层各一间。此宅装饰十分精美,木雕主要有狮子、鳌鱼、花鸟、“花开富贵”、人物故事等;石雕主要有抱鼓石和柱础;大门两侧的墙体上有用灰塑、彩绘等手法制成的凤凰牡丹图、猫与芭蕉图等。相传宅内原有养马,并经常举办赛马活动,人称跑马巷。
  邱知成宅  位于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恵佐社,建于清代。为一座由前、中、后三进主体建筑和左右护厝组成的合院式闽南传统建筑。坐东南朝西北,总面宽25.5米,总进深49.3米。第一进为横屋,叠顶平脊,马鞍形山墙,面阔5间,进深1间;横屋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二层的角楼,横屋的前方有一“山”字形山墙的方形亭子,抬梁式构架,有狮子、花卉等木雕装饰。院子的左右两侧的厢房,各面阔3间,进深1间。第二进中间为门厅,假叠顶双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第三进中间为主厅,单条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此宅装饰较为精美;木雕主要有螭龙纹透雕木窗,花鸟、鳌鱼、狮子等;石雕主要有螭龙纹柜台脚和花卉纹柱础等;大门两侧的墙体上有彩绘的山水风景图和六边形、四边形结合的几何纹图案;窗额等处有桃子、石榴等灰塑彩绘装饰。
  邱文达宅  位于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又称永裕堂。建于清代,为一座由前后共五进主体建筑和左右护厝组成的合院式闽南传统建筑,宅前还有一半月形池塘。此宅坐东北朝西南,总面宽30米,总进深共计140米。第一进前横屋,平脊,马鞍形山墙,面阔3间,进深1间;第二进后横屋,又称倒照,叠顶平脊,马鞍形山墙,面阔4间,进深1间;第三、第四进均叠顶双燕尾脊,面阔5间,进深2间;第五进即后界,现仅存右段建筑,平脊,马鞍形山墙,面阔3间,进深1间;左右护厝平脊,叠顶,马鞍形山墙,面阔8间,进深1间。抗战时期,护厝和后界左段被日军炸毁。此宅装饰十分华丽,有鳌鱼、凤鸟、花卉、狮子、卍字纹等木雕和松鹿鹤图、花鸟、麒麟等石雕;水车堵上有用剪粘、彩绘等手法制成的人物村落山水图;大门两侧有螭龙纹灰塑和山水人物图。此宅规模宏大,艺术价值很高,保存较为完好。
  邱扬阵宅  位于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建于清代,为由左右两座连成一体的合院式闽南传统建筑组成。坐北朝南,总面阔37.8米,总进深36米。左侧建筑由前后两进主体建筑和左右护厝组成,第一进假叠顶双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第二进单条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天井两侧有平脊的厢房各一间;左右护厝叠顶、平脊,面阔6间,进深1间。右侧建筑由前中后三进主体建筑组成,第一进假叠顶双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第二进单条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1间;第三进即后界,是一座二层的小楼,单条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1间;第三进左右两侧各有与主楼相连的两座抬梁式构架的梳妆楼,俗称“小姐楼”,独具特色。此宅装饰十分精美:木雕有象、花卉、狮子、凤鸟等;水车堵上有用灰塑、彩绘等手法制而成的山水人物村落图;大门两侧有六边形拼砖图案和有卍字纹彩绘图案;山墙有螭龙纹灰塑图案。
  乐善好施坊  为纪念陈炳煌为南靖赈灾而立,位于原海沧中学校门口道旁。
  进士坊  纪念宋苏竦。为宋苏竦子簿会孙文璨立,位于三都街上社,今废。
  师弟解元坊  为明万历癸酉周起元为柯挺立,位于三都。
  恩光坊  为赠公谢君礼立,位于大观山西。
  5、祠堂
  世德堂  位于海沧镇石塘村,谢氏家庙。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建,雍正、光绪年间重修,占地面积241平方米,坐北向南。布局为二堂一天井。前堂进深一间;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高约8米。木雕构件尤为精美。堂内保存清代碑刻2通: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立祀田碑记》,花岗岩石质,行书,高1.46米、宽0.9米,记述谢氏家庙增置祀田之事;光绪七年(1881)《重修世德堂碑记》,花岗岩石质,楷书,高1.42米、宽0.82米,记谢氏祖祠沿革并捐资款项等。
  享德堂  位于海沧镇东屿村,柯氏家庙。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及1930年、1993年重修。占地面积161平方米,坐东向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高约8米。正堂悬挂南京礼部左侍郎朱之蕃所题“尚义可芳”木匾1方。庙前有石旗杆座2对。
  崇恩堂  位于海沧镇青礁村,又名奉先祠,即青礁颜氏家庙。原为前后两进夹一天井的廊院式闽南传统建筑,分前殿、天井、后殿,带左右回廊,总面宽13米,总进深26.4米,建筑面积343.2平方米。砖木石结构。其正立面开三门,墙体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大门两侧有精致的石雕装饰,廊道墙上有明至民国时期的石碑5通,其中有明代、清乾隆、嘉庆二十年的记事碑或重修碑记。此庙主祀颜氏开漳州始祖颜朴庵,其乃宋代漳州路教授。
  世响堂  位于海沧镇渐美村,谢氏家庙。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建,历代屡修,1992年重修。占地面积436.7平方米,坐东向西,布局为两堂一天井,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高约8米。枋柱、斗拱皆雕饰花卉图案,门亭右墙下有崇祯三年(1630)碑刻1通,花岗岩石质。高0.9米、宽0.34米、厚0.12米。阴刻楷书计五行、65字:“本衙置有海泊壹所,充为大宗蒸尝。东至屿仔,西至岸,南至鸡母石蠔、钉港,北至埭仔下为界。日后不许孙子灭公肥私,盗行典卖等弊,如违,呈究。此谕。崇祯叁年日立石。”
  周氏家庙  位于海沧镇后井村,明代始建,1991年8月重修。祀“万历庚子(1600)解元应天巡抚兵部侍郎加赠兵部尚书绵贞”、“隆庆六年(1572)清乡进士文林郎第一学使府县尹周令恕”等神主牌。庙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坐西南向东北。前、后堂中隔天井,天井两旁建廊庑。前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堂内尚存碑刻2通。
  柯氏家庙  位于东孚镇后柯村,又名“一经堂”,始建于宋,现存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246平方米,坐北向南,布局为二进一天井。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高约8米。中脊绘太极图,并书“丁才旺贤、子孙昌盛”字样。堂内保存宋代一世祖神主牌位及镌有“乡试头号”字样举重石一块。
  6、城寨
  圭屿城  位于圭屿。隆庆年间,郡丞罗公拱辰筑城,八面以象八卦,名曰神龟负图。
  古诸寨  散建于文圃山脉诸峰,天街附近。是当时人们为防倭寇而建,又传是土匪老巢。有院前山寨、后山寨、许林头寨、游寨(大岩山北)、尖山古寨(三魁岭)、马寨(石室院前)、青龙寨(在东孚,据传为小刀会遗址)等。
  崎山寨  位于海拔188米的崎山之顶。相传为宋代所建。石砌寨墙环绕山顶一周,平面呈椭圆形,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北侧保留一段寨墙长70米,宽2.1米,残高0-2.78米。西北面有一花岗岩条石构筑的方形寨门,宽1.05米,高1.4米,厚2.3-2.4米,寨门狭小,突显防御之用。
  钱屿铳城址  位于海沧街道贞庵村西南1公里,明天启二年(1622)漳洲府海澄县令刘斯?为加强九龙江口海防在此修筑铳城。城已毁,1988年调查时发现残墙1段,以三合土及砾石板筑于岩壁上,长35米,宽3.3米,呈东西走向。城墙作双墙壕堑状,中为通道,宽2米,两侧墙高1.2-2米,厚0.65米。今辟为海沧码头。
  (四)石刻碑记
  海沧区石刻碑记情况表
  表23-4
  尺寸(米)
  碑文纪要
《慈济宫碑》
  记述乡进士杨志撰文纪念颜唐臣子孙扩建青礁慈济宫
 宋嘉定二年
《温泉碑铭》
 花岗岩石质
  记述该温泉状况
 温陵郡丞丁一中
 明隆庆元年(1567)
《喜雨桥碑记》
 花岗岩石质
  记载造桥经过及捐款人姓名
  篆额、碑文楷书
〔海沧镇温厝村·立
 清代〕清嘉庆十八年(1813)
 《吧国缘主碑记》
 辉绿岩质
  记述吧国等旅外华侨捐资重建青礁慈济宫
  华侨甲必丹等
  康熙三十六年(1697)
 清嘉庆《重修慈济祖宫碑记》
 花岗岩石质
  记述当时修庙情况及捐款者的姓名、数额等
  董事颜仲英
  嘉庆十九年(1814)
 清咸丰《重修慈济祖宫碑记》
 花岗岩石质
  记述闽南各地举祀保生大帝的宫庄及信众捐资重修祖宫的情况
 颜可□、杨开天
  咸丰甲寅年(1854)
  清光绪《重修慈济祖宫碑记》
 花岗岩石质
  记述新江邱氏龙山堂等捐资重修祖宫的情况
  董事颜矜耆
  光绪二十二年(1896)
  (五)革命遗址
  沧江小学八卦楼&位于海沧镇海沧小学校内。原为海沧文昌祠的“奎楼”,供奉奎星神像(俗称魁星爷),因建筑造型呈八角形,当地民间惯称“八卦楼”。楼分两层,高约8-9米,楼上八面均开门窗,外有走廊、栏杆,楼下前后门的门楣上,嵌着同治甲子间题刻的石横匾,一写“鳌头拱秀”一写“联步登云”,楼的屋面是琉璃瓦,顶端还竖立一个绿色瓷葫芦。据残存“奎楼讲堂碑记”所载,奎楼建于明朝末年,后毁于兵火;清同治甲子年(1864)重修。
  1937年间,杨章熹、柯联魁、许铁如(即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骆平、郑燧等以海啸剧社为掩护,在此开展地下活动,宣传革命。
  杨衢云雕像&位于海沧镇霞阳村,为杨衢云民主革命史研究会于1998年6月立。雕像为青铜材质,高约2.5米。 杨衢云纪念馆位于霞阳村“植德堂”一楼大厅,面积约50平方米。
  杨衢云,霞阳村翁厝社人,他倾心革命,胸怀磊落,为推翻清廷、孕育共和,披荆斩棘,直至位让、名没、身亡、家毁。他组织的“辅仁文社”比孙中山的“兴中会”早三、四年。其曾任香港“兴中会”总部经民主选举的首任会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维49a十屏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