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协会龙左风美术

您好,欢迎访问博宝艺术网!
客服热线:010-
欢迎 [孙万民] 来到博宝艺术家
共计次阅读
&<em id="num_num_
:,1978年11月出生,辽宁丹东人,现工作于东港市第一中学,中共党员,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丹东市协会理事,东港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幼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发了艺术的情思,产生了追逐艺术美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愿望逐渐变得炽热。1994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由初中考入丹东师专五年制中文大专班,幸遇著名书法家先生,耳提面命之下,他的书法之路逐渐步入正轨。儿时的梦想转变为狂热而执著 的追求,从那时起,他已把书法同人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生时代的生活是清苦的,他用本不充裕的钱买来纸笔,尽情地用墨汁涂抹出心灵律动的痕迹。后又得到 丹东市书协主席先生的教导,并两次参加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组织的临帖学习班,在诸多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深化了对书法的理解,在他的带动 下,周围形成了浓厚的学习书法氛围,一大批痴迷于书法的同学纷纷涌现,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校期间曾任校学生会副主席,校书法学会会长,做了大量的社团工 作,筹划并组织了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活动兴旺蓬勃地开展。组织同学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赛,多人取得优异成绩,1997年有13人同 时加入丹东市书法家协会。多次荣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并获辽宁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个人连续多次获得辽宁省师专系统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国规范字 书写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辽宁赛区书法金奖,全国二等奖。1998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常常是对一个人梦想的考验,来自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接踵而至,但他不曾放弃过追求。毕业伊始,来自教学上的压力很大,作为年轻教师,必 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误入子弟是最大的罪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一面向老教师虚心学习,一面注意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在2002年所教的第 一届毕业班的高考中,他教的班级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全市前茅。现在连续四年担任高三语文三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 青年教师”、“优秀共产党员”,荣获东港市教育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即使是在教学任务极其繁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在上完三节晚自习辅导后,回到家里继续写上三、四个小时,写到下半夜是常有的事。夜雨寒窗,残灯 孤影,一个人静静地沉浸于笔墨间,深入传统,神游魏晋,与古人晤对。“板凳要坐十年冷”,没有虔诚的信念,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沉静的心态,是无法深入书 法王国中,求得大境界,大自在的。孙万民徜徉于古人的法帖中,从柳公权、虞世南的碑帖中学到了什么是端整;从《张迁》《衡方》中懂得了什么是古拙浑 厚,从王蘧常的章草中感受到了什么是雄浑苍茫,又从王铎、傅山的连绵大草中领悟了什么是激荡磅礴。最后,他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二王一路法帖上,那瀟散简 远、淡雅冲和,洋溢着魏风晋韵,充满了浪漫气息的书风,让他深深地迷恋。他把的《集王圣教序》常置案头,从研习每一个线型开始,到前后笔画的映带过 渡,到每个字内部的分割,到通篇的各种矛盾关系处理,通过理性地分析,探求其内在规律。对待传统,他始终怀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在临帖过程中,他一直坚 持以实临为主,努力求得线型、笔意、结体、章法的准确无误,力争做到形神兼备。“尽精微”而后能“致广大”,正是因为能够深入传统,寻微探奥,精益求精, 书法之路才越走越宽。“涉浅水者仅得鱼虾,涉深水者可得蛟龙。”孙万民同很多学书者一样,走的是一条汲古出新的道路,只是他走得比一般人更坚定、更执著。他坚持认 为,没有继承,一切的创新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待统的理解有多深,直接决定了创新可以走多远,具备了扎实的传统功夫之后,形成个人面貌应该是水到 渠成的事。他非常崇尚宋朝米芾“集古字”的做法,对前人法帖怀有一种类似宗教式的虔诚。基于这样的思想,他的作品现在所体现出更多的是复古风貌。看他的书 法作品,可以感受到不激不厉,飘逸自然的审美情趣,“杏花春雨”般的优雅风貌,用笔简洁生动,结体古雅多姿,节奏富于变化,气韵婉转通畅,清新江左风 韵流淌于笔端,浓郁的文人气息洋溢在纸上,体现出高雅的情调和意境。“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辛勤的汗水必将换来累累硕果。2001年获辽宁省首届新人新作展三等奖,丹东市政府文艺创作三等奖;2002年获辽宁 省教师系统书法大赛金奖,2003年全国书法美术教师书法大赛二等奖,2004年丹东地区书法大赛一等奖。2005年开始向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投 稿,一举入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2006年入展全国首展行书大展,首届草书大展,并在首届草书大展中获提名奖。权威书法专业网站--中国书法家论坛在 “重点推介”栏目作专题介绍,网页浏览人数已达一万三千人,获得了广泛好评。2007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纪念诞辰2578周年”书法展,“中华 情”全国美术书法作品巡回展 (中国文联主办,中国书协承办) ,并在“全国首届普洱茶乡书法艺术节”中获最高奖;入展共青团中央主办的“纪念共青团成立 85周年”书法展,在文化部批准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第六届赛克勒杯书法竞赛中获银奖等等。2007年被批准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博明:文中出现的数据均来自博宝艺术网数据中心,文章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转载请标明出处。
推荐艺术家
1972年生人,山东书画学会会员,中楹联书法协会会员,潍坊书画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见国家级省市级的展览并获奖。并被中外专家收藏。主攻山水花鸟,自幼喜爱绘画。...
观书赏画,品茗论道,何其美哉?由华夏易名书画院举办《笔歌墨舞——华夏易名书画院名家作品邀请展》第三期开幕了 本次展览集中...
在很长时间里,每当翻开画册,隐约感觉有一个声音在这热闹喧哗的展览背后,有一种被忽略、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你是否有自...
8月31日下午3点,人民喜爱的艺术家系列邀请展第五季开幕式在北京琉璃厂西街融宝汇美术馆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融宝汇美术馆和中...
无边·界--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首展将于9月26号在郑州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我们邀请的画家可谓精彩纷呈,涵盖全面写意,人...
据调查分析,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许多家庭愿意购置一些书画作品用于家居装饰,以提升生活品质,也有许多书画爱您可在用户中心,查看
(电话归属地:山东省济南市)
为了您的资金安全,请选择见面交易。不要提前支付任何费用,切勿轻信并点击卖家发送的任何链接!
杜同勇书法,幼年开始习字,上追二王,再学孙过庭、蔡襄、米芾、董其昌等,手摹心追,用功甚勤。没入书协,没冠名号,惟求书道日进。有喜欢作品者,请联系垂询。作品价格视尺幅大小,或300,或500,以作品而论。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列表网栏目上看到的,谢谢!
小贴士:书法作品(行书或行草)信息由列表网网友发布,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列表网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详情请阅读列表网免责条款。
书法作品(行书或行草) 相关图片
书法作品(行书或行草) 相关广告
书法作品(行书或行草) 相关问答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16:08 回复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夜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16:08 回复
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
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
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
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
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
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
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馀香被。
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答案:C,隶书又名汉隶,《马踏飞燕》原为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的一件殉葬品。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它昂首嘶鸣,三足腾空,奔驰如飞,右后蹄踩踏在一只疾驰的飞燕背上,那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张望。此作品向来被称为构思大胆,手法浪漫,受到中外无数艺术爱好者的称道与赞美。《马踏飞燕》同时也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现今已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家级文物。所以汉隶是当时的代表书法字体。
可以报,我儿子去年在北京出生,也是在老家办的合作医疗,花了五千多,回曹县给报了八百多,需要医院给开很多证明,发票,病历本复印件等,你在医院问一下他们知道
就在芦台镇政府附近就有一家
&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苏显双吉林|长春市
擅长:书法
入会情况:书协国家级会员
今日访问:17
总访问量:53662
最近登录: 14:09:02
您当前位置: ->
-> 由“大字说”看李溥光的大字书法观-----苏显双
由“大字说”看李溥光的大字书法观-----苏显双&&
由“大字说”看李溥光的大字书法观
&&( 此文近日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 & & & & & & &苏显双(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提要:作为元代“与赵孟頫名声相埒一时”李溥光,不仅以擅长大字书法显名于世,还因所著专门论述大字书法技法与审美的《雪庵字要》而名垂书史。其大字书法观集中反映在&“大字说”部分,明确道出了楷书大字与小字在学书方法及审美上的诸多不同。所论多发前人所未发,言简意赅,深得体要,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李溥光为元代昭文馆大学士,“善真、行、草书,尤工大字,与赵孟頫名声相埒一时”,“当时宫殿城匾皆出自其手”&,对大字榜书有着极为丰富而独到的经验和心得。晚年所著《雪庵字要》亦称《雪庵大字书法》(以下简称《字要》),荟萃其一生心得,主要针对大字楷书技法和审美予以论说,全文由二十二条内容组成,不到两千字,文体以歌诀为主,多发前人所未发,有近乎拓荒之功,影响深远,堪为系统论述大字楷书技法第一人。
李氏大字书法观集中反映在《字要》“大字说”部分,明确道出了楷书大字与小字在学书方法及审美上的诸多不同。所论言简意赅,深得体要,颇具创见性,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今笔者不揣浅陋,仅围绕其“大字说”所体现的大字书法观展开深入剖析,以求教于诸方家。
一、方法观
1、“先学书永字八法,然后学书永字变化二十四法”
李氏于“大字说”中首先开宗明义指出:“凡学者,切不可杂书别字,必当先学永字八法,然后学书变化二十四法,二者既精而熟,方可辏成‘永’字”。进而指出“书‘永’字既精,十百万亿之字法则皆在其中也”,否则“必不得其法,则所学终无所成,且不能结体合格,是谓之躐等而进,可不慎乎!”
永字八法,亦称“八法”,是前人归纳楷点画用笔的方法及其衍变产生的各种笔势。以“永”字的八笔为例,故名。“此法为习正书之准则,详说所论颇为明晰,足资发启童蒙之用”,故凡稍习书法者咸知之。《书法正传·书法三昧》云:“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法备至,书法运用尽矣。”可见八法乃学书之基础,在用笔、结体、章法诸要素中居于枢纽地位。
最早把八法之名固定下来并将八法与永字相连的见于唐张怀瓘《玉堂禁经》:
夫书之为体,不可专执,用笔之势,不可一概。虽心法古,而制在当时,迟速之态,资于合宜。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弩不得直,趯须其锋,策须背笔,掠须笔锋,啄须卧笔痪罨,磔须笔。
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在唐以前,八法仍处于形成过程中。唐以后,对笔法尤为重视,研究八法者甚众,大多将它奉若神明,致使八法理论玄妙难懂。《四库全书》总目云:“古言六书,后明八法。于是字学书品为二事”。八法已成为书法区别于文字学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论标志,宋代之后,八法更成为书法的代称,不可置疑地深入人心了。
“八法立势,永字精研”。以永字名八法是其完善的标志,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教授,易于记忆。《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是矣”。永字最大限度地包含了八种基本笔划而不重复,由八法所体现的书法方向性和空间感的认识首先在结构中体现出来,然后向下体现在笔法上,向上体现在章法上,简便而易于为大众接受,故历代学书者无不循此以入。贝自强于《大字评》中称雪庵“其法则出于朱、张、米公之上,可以为万世之法也”。其激赏之情亦缘于其书“可以为万世之法”,“有规矩准绳之方,均停应和之妙,毫发不失”。李氏在《大字说》中自谓:“予尝学书大字,积累而无所成,谓不得其要。后得淮阳宏道陈先生之所传,其教有方,法则规矩有准,不日而成之”。可见李氏得其师口传心授,是八法的直接受益者,才会在《字要》中说“公暇将公以授之书,删繁纂捷,取以‘永’字为则,设其八法之要,集而成式,简明易见,欲以广其传也”。永字八法上承用笔的千变万化,下接结字章法的布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故李氏才能自信地说“如此,则学者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李氏过人之处在于没有局限于用字八法,而是在其基础上变化为二十四法,即悬珠、垂珠、龙爪、杏仁、梅核、石楯、象简、垂针、象笏、曲尺、飞雁、龙尾、凤翅、狮口,搭勾、宝盖、金椎、悬戈、飞带、戏蝶、蟠龙、吟蛩、游鱼,“通前共三十二势,使初学者下手运笔有所依归。凡习书,必先学‘永’字八法,学且熟,方学二十四法,于此三十二势,习之既精方可结构成字”。对于此法之重要意义俞洪在《字要》序言中亦称:“初学之士当一于我以永字八法并变化二十四势书之,久久纯熟方可结体,辏成永字既成,虽百千万亿之繁触类而长,岂有穷极也哉”。冯武《书法正传》云:
独雪庵永字八法三十二势,其于书实有功。书者不由其法而成,则未免陷于粗俗草率之病也。&
由《字要》附“永字变化三十二形势图”看,其以形象的比喻名之各画,更能使初学有法可依,由浅入深,从而达到尽快入门的目的。
李氏“先学书永字八法,然后学书变化二十四法”的观点直接受传统学书观念影响,更是其实践心得。他曾在《雪庵字要》之外另撰《永字八法》十二篇,内容即从《字要》中辑出,但加以简化,“于八法可称完备,不得谓无资于楷法也”。可见李氏对八法的研究
《字要》附图“永字变化三十二形势图”
和推广不遗余力,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可谓用心良苦。从永字八法及其变化二十四势入手,可达到以简驭繁,由易到难,触类旁通的目的。施于大字之临习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之妙法。
2、“学书小字端楷,自小而渐,可至于大”
对于学书次第问题,历来颇多争论,总而观之,不外由大及小或自小而大两说,其中又以持前论者为多。如传卫铄《笔阵图》云:“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康有为认为:“以二寸、一寸为度,不得过大也”。相比之下丰坊《童书学程》的论说更为详尽:
楷书必先大字。自八岁入小学,便学大字,以颜为法;十余岁乃习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所以先楷者,欲其定用笔之法;所以先大者,欲其足于气而不局促;所以先颜者,以其端方雄伟,骨肉相称,施于题匾大字为宜。
一般来说,方二寸以上者为大字,方二寸以下者为中字,方五分以下者为小字,然此大、中、小之分亦随于论者而略有差异,没有一定之规。结合颜真卿传世碑刻来看,丰坊所说的颜楷大字尺寸当在二寸以上数寸以下。以颜为法,目的是一“定用笔之法”,二“欲其足于气而不局促”,言简而易明,再明白不过。蒋和《书法正宗》则举反例来加以阐发:
初学宜大书,勿遽作小楷,从小楷入手者,以后作书皆无骨力。盖小楷之妙,笔笔要有意有力,一时岂能遽到,故宜先从径寸以外之字尽力送之,使笔笔皆有准绳,乃可以渐收小。
在蒋氏看来,小楷重意趣,妙在字外之奇,“纵横变化,了乏蹊径”,如遽从其入手难于“有意有力”,以其高难不如避而由易,“从径寸以外之字尽力送之”。也就是说从大、中楷入手,”使笔笔皆有准绳,乃可以次收小”,与丰坊观点基本一致。相比之下,李溥光的观点似与常说相左:
凡学书大字者,必当学书小字端楷,而无偏促粘滞之病,然后由小而渐,可至于大。
&&&&&&&&李氏专门针对“学书大字”而言,出发点与以上诸家不同,其中自有深意。李氏虽只称“学书小字端楷”,未言明尺寸,但从其“而无偏促粘滞之病”语看,其所指“小字端楷”不是方五分以下的小楷,应是端庄雄阔、笔径濯濯可寻的颜楷之类的中楷、大楷。这从其下文提到的“亦当学颜柳之帖为最,欧帖次之”观点中亦能得到印证。李溥光观点在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可找到呼应:
榜书有尺外者,有数寸者,当分习之。先习数寸者,可以摹写,笔力能拓,起收使转,笔笔完具,既精熟,可以拓为大字矣。
按康氏的解释,由数寸者入手,目的有二:一为“笔力能拓”,重在求力度和气势;二为“起收使转,笔笔完具”,使笔法完备,耐得咀嚼。而所重者似在笔力,这是由榜书大字的特殊性决定的。与小字相比,大字更强调用笔的起伏提按,使转顿挫,笔力更强,速度更慢,不苟且而过任笔涂抹,方能沉劲入骨,精气结聚,显示雄浑博大之气象。
3、“学颜柳之帖为最,欧帖次之”
李氏于大字取法主张先学颜柳,次学欧帖。其观点的提出当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颜、柳、欧三家代表了唐楷最高成就,尤以颜真卿影响至巨。
有唐一代因科举要求“楷法遒美”,致使楷法大兴,名家辈出,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欧、颜、柳三家在唐楷法的确定和完善中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家继往开来,各张一帜,与元赵孟頫一起被后人尊奉为“楷书四大家”,影响至今。&欧阳询“楷书奠基于江左风规,后以碑碣之故,改习北派,既有雅正精致,复能戈戟森严,遂成隋及初唐大家”。其楷书融南北之长,“特立独出,是为唐楷之正则”,传世碑刻数量仅次于颜真卿。朱长文《续书断》将其与柳公权并列为妙品。&元和后柳公权以体势劲媚,气清骨健的新姿别开生面,倍受瞩目。又因其为笔谏之臣,匡益时政,正直敢言,遂得朝野敬重。担任宫廷最高级专职书法教师长达二十年之久,声名极其显赫。范仲淹《祭石学士文》称颂石曼卿书法有“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之句,自此“颜筋柳骨”遂为定论,后人多以“颜柳”并称。《苏东坡集》卷九称:“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虽不无夸饰,但楷书至柳笔法确实臻达最完备之境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令后人殆难措手,得失亦尽在于是”。但因未能脱尽颜书樊篱,只能名列颜真卿之后。
与欧、柳相比,颜真卿的意义更在于“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适应时代以丰足为美的审美心态,于王羲之古法以外别开新境,开创了代表盛唐气象、庄重雄浑的颜体楷书。颜书在中唐已受重视,至晚唐随其忠烈事迹昭彰后而声誉日隆,宋人每以人论书,对其推崇至无以复加地步。苏轼认为颜字与杜诗韩文一样是“集大成者”,朱长文《续书断》中将颜书列入神品,推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典范。在苏轼等人推崇下,颜真卿在书史上的地位被赫然定于一尊,以“宋四家”为首的宋人多以颜真卿为法。“宋南渡后,金风行米书,然碑版书仍重唐人楷体”,元初承金余风,“初则宗唐”,“随俗皆好学颜书”。“颜真卿含弘光大,为书统宗,其气象足以仪表衰俗”,在元初有广阔的市场。颜书兼具实用和艺术的楷模意义,有较强的可塑性和社会化的适应性,便于初学,易于为人接受,李氏以为“学颜柳之帖为最”确为自然而明智的选择。
(2)颜、柳、欧三体适合碑版之书,尤以颜楷适合匾榜大字。
颜、柳、欧楷书法度谨严,端正大方,最适合用于碑版、诏诰等官方正式、严肃的场合。其中以颜楷大书深刻、端严雄厚,尤适于题署书丹,书写大字。丰坊《书诀》中曾有:“擘窠创于鲁公”,“题署亦颜公为优”&之说。下面试举几则前人记述为证:
真卿之《剑池》,阳冰之《讲台》、《词宇》等作,纵横生动,不假修饰,其署书之雄秀者乎!&&&&&&&&&&&&&&&&&&&&&&&&&&&&&&&&&&&&&&&&(郑杓《衍极》) &&&&
唐刻碑盛行,一些丰碑巨制,都以楷书大字写成,颜真卿《中兴颂》有“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名崖《中兴颂》”之赞誉。&&&&&&&&&&&&&&&&(宋高宗《翰墨志》)&&&&&&&&&&&&&&&&&&&&&&&&&&&&&&&&&&
苏文忠公(苏轼)正、行出入徐浩、李邕,擘窠大书源自鲁公(颜真卿)微欹。
&&&&&&&&&&&&&&&&&&&&&&(王世贞《艺苑卮言》)
&&&&&&“颜书妙处不在法度,在其雄浑博大的气象”。在历代榜书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堪称后世馆阁题署之正宗。楷体榜书大字以方整满密为美的风气即始于颜。相比之下,欧楷单薄,多棱角,险劲有余,端厚不足。缺少颜体那种盛唐开宗立派的磊落雄风,拓而为榜书则显格局不大。比之欧、颜二家,柳书专尚清劲,“神气清朗,无一点尘俗”。较之颜书威仪有余,朴实厚重不足。结字虽比欧字宽松,却“不及颜之体局宽裕”。对于三家之优劣后人评价多矣,唯项穆《书法雅言》所评最为客观全面:
欧阳信本(欧阳询)亦拟右军,易方为长,险劲瘦硬,崛起削成,然过于雕刻。颜清臣(颜真卿)蚕头雁尾,闳伟雄深,然沉重不清畅矣。柳诚悬(柳公权)骨骾气刚,耿介特立,然严厉不温和矣。
正因三家各有所长,积淀着不同的社会时代内容,各有风貌特征,各有审美价值,在书史上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遍性和规律性,李氏才主张以三家为师法对象,只是有所侧重。由后人评价可知,李氏楷书“出于颜柳之门”,“得乎颜氏家法”,其书法实践与主张一致。其“学颜柳之帖为最,欧帖次之”的观点亦为后人所认同,如苏惇元《论书浅语》云:“时唐人中惟颜鲁公(颜真卿)书最善大楷,……否则大楷先学柳谏议(柳公权)《玄秘塔碑》”。丰坊《童书学程》云:“所以先颜者,以其端方雄伟,骨肉匀称,施于题匾大字为宜”。以上所论虽未必出于李氏,但却足以证明李氏观点的正确性。
二、审美观
李氏楷书大字审美观表现为以下两点。
1、基本审美标准:“如王者之尊,冠冕俨然,有威严端厚之福相”
李氏于大字基本审美标准从正反两个角度予以阐述:
大抵大字如王者之尊,冠冕俨然,有威严端厚之福相,倘犯粗俗飘欹之态者,即小人颠沛之状,岂足观哉?
&&&&&&&&李氏以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楷书大字要有帝王般威严、端正、厚重、盛大的福贵之相。高高在上,不怒自威,望之令人肃然起敬,而绝不是不端小人的粗俗、轻薄之状。此说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楷书大字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和美感。
&&&&&&&&我们知道,榜书大字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实用,它多悬挂于高大建筑物上,首先要满足醒目易认,长久不衰的功能要求。还要满足人们种种精神活动的需求,如审美的、心理的、伦理的等等。所以,作为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榜书大字首先要与其所处环境相和谐,符合环境美学要求&。李氏作为“御用书家”,其题榜主要应用于北方皇家建筑及其它官方建筑。这些建筑场面壮观宏大,建筑材料厚大坚实,建筑物严格强调对称、严肃、方正,集崇高、和谐、自由于一体。所以高悬于门首,作为整座建筑的重点装饰和视觉中心的匾榜大字尤重与建筑整体风格的协调性。既要体大画粗,饱满填密,以利于远观,又要严谨方正,有十分明显的秩序感和严肃性。它不同于文人士大夫书斋里的自娱雅玩之作,它要体现“稳实而利民用”的明确而实用的目的,故书者主体精神和个性的张扬必须以符合环境美学要求为前提,以烘托出使用者所要表达的庄重典雅、正大堂皇的气氛。
丛文俊先生在《论书法艺术传统》一文中指出:“从篆体题署宫观城阙、铭刻碑额开始,其端庄典雅的书体美即被视为汉字古典形式的代表,受到尊崇而历代沿用”。榜书大字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决定了其审美重在共性,要能为大多数人接受,故其风格具有相对的稳固性。这种稳固性就是张怀瓘在《评书药石论》所说的“惟题署及八分则肥密可也”,这种随用途和时尚的变化而确定下来的审美标准总会一成不变地延伸下去,尽管有时会有微观的调整,但绝不会出格太远,不合主流者往往要被淘汰出局。唐至清广泛应用于宫殿城堡、庙宇寺观、塔碑牌坊乃至于府第民居等人工环境的匾榜大字无不体现着“威严端厚之福相”,具有正大堂皇的庙堂气象。这种风格在视觉和心理上符合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趣味,已深入人心,可视为匾榜大字之正统、正宗。
&&&&&&&费嬴《大书长语》云:“(堂匾)字体须端庄古雅,非比亭榭燕游之所,流丽情景,可恣跌宕也,且气数所关,尤忌偏枯飞白及怒张奇崛臃肿之态”。此语虽是说堂匾,然推及题署宫殿其理则一,可视为李氏大字楷书审美观的进一步解说。
另外,榜书大字作为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单纯地服务于环境,反过来还要以丰富的形式和深邃的内涵传达着深刻的信息,要有意无意地表达书写者和使用者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取向,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自唐宋以来,以人论书的观念常被应用于书法批评中,人们从颜真卿、柳公权的作品中能读出忠义节烈、刚正不阿,完全是审美移情和联想的结果,对此朱光潜先生有深刻的体会:“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并进而得出“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的结论。中国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赋予各种文艺形式以教化的功能,强调“言之有物”、“文以载道”、“书以载道”。张怀瓘《书断》附评称杜度、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同为终古独绝,百世之模楷。高步于人伦之表,栖迟于墨妙之门,……其或继书者,虽百世可知”。即说明了作为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的书法还具“人伦之表”的政治、伦理、教化意义。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廿四微宗崇宁三年六月壬子载尚书省奏事云:
窃以书之用于世久矣,先王为之立学以教之,设官以达之,置史以谕之,盖一道德,谨家法,以同天下之习。世衰道微,官失学废,自为学,习尚非一,体画各异,殆非所谓书同文之意。
其认为书之用在于“一道德,谨家法”,重在教化,同一楷模,维系正统,艺术已居其次。榜书大字与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紧密结合,其形式可借助文词的暗示引导人们去从中认识正统和典范,体味榜书所蕴含的秩序感和伦理、教化涵义。
&&&&&&&&&颜、柳风格的字体施于匾额,威严端厚,能使人见其书,慕其人,其教化作用不言而喻,更何况在文词内容的暗示下会使人受到更深层次的教化。对此古人有着深刻的体认,如明费嬴《大书长语》云:
&&&&&&&&&&&&&&&&&苟能诣极超群,可以题署宫殿,壮观堂宇亭台,勒诸金&石,垂于后世,章昭代文&&&&&&&&&&&&&&&&&&&&&&&&&&&&&&&&&&&&&&&&&&&&&&&&&&&&&
&&&&&&&&&物&之美,斯亦不朽事也……
登其堂,观其匾,整饬工致,名雅而字佳,虽未见其主人,而风度家规可明征矣……讵知古人非直为美观也,寓户牖箴规之意焉。
费氏将宫殿题署称为“不朽事”,“非直为美观”,更有规谏之用。可“垂于后世,章昭代文物之美”。又称观堂匾可在文字内容的诱导下使人得见主人的“风度家规”。由此看来,匾榜大字有时真的成了“以振纲肃纪的文词和俨然不可侵犯的形象传颂圣德,记载功业,向社会进行纲常教化的形式”。又虞集《道园学古录》载:
书之易篆为隶书为简,然君子作事,必有法焉,精思妙造,遂以名世。方圆平直,无所假借,而从容中度自可观,则譬如冠冕佩玉,执璧奉行,自然成文,则其善也。乃若颇斜反侧,怒张容媚,小人女子之态,学者戒之。
虞集主张作书要合乎法度,象正绅垂笏的王公大臣,其行动恭敬威严,虽揖拜升降出乎自然,却无一不循规蹈矩,无“颇斜反侧,怒张容媚”,与李氏的大字审美观不谋而合。虞氏与李氏曾同朝为官,又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其观点在当时应是颇具代表性的,可见李氏大字审美观正体现了当时的时代审美风尚。
2、最高审美追求:“筋骨神气,苍劲清古”
李氏在提出大字基本审美标准后,又拈出“筋骨神气、苍劲清古”八字作为大字的最高审美追求,并称:
筋骨神气苍劲清古者,人罕能之。有自幼至老而不可得之者,有学之未久而变化中得之者,有学之既久而积累中得之者,此皆出于笔力自然至妙,而非人力之所能也。
在李溥光看来,筋骨神气”、“苍劲清古”乃“人罕能之”的书法最高境界,李氏以为大字不只满足于用笔、结构的规范化、秩序化,还要在追求“布置均称”、“收敛紧密”、“威严雄壮”的外在形式美的同时力追内在神采意韵之美。
以筋骨论书,把书法艺术直接与生命形式相联的现象广泛见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筋骨都是一种力,都是“下笔用力”的结果。费嬴《大书长语》云:“(大字)先求其骨力,骨力既得,形势自生”。李氏标举筋骨即是抓住了大字书写之根本,大字以肥厚为尚,但若偏于一端,则“纯肉无力”,“肥中要隐隐有骨气,若肉丰而无骨,难免墨猪之诮矣”。颜柳之书以筋骨胜,有“颜筋柳骨”之称,所以李氏主张学书大字要先立筋骨,以“颜柳之帖为最”。
“神”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移为评书,偏于书法作品整体的精神风貌。“气”指作品整体的气势,又偏于较为具体的气质个性。二者相比,神为气之主。与“筋骨”相比,“神气”是作品整体呈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书法艺术的精神和灵魂。“筋骨”偏于局部的一笔或一字,是视觉可感知到的有形刚健之美。“神气”则是建基于笔墨之上又超越于笔墨线条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刘熙载《艺概》中曾云:“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刘氏明确指出了神气与形质之间的主次关系,这一共识其实更适用于大字书法,如费嬴《大书长语》中曾言:“大字唯尚神气,形质次之,最忌修饰,才修饰顿减精神”。强调榜书神气,就是把握到榜书的灵魂。古人作榜书必是原大原貌,要按照悬挂起来的理想状态去写,非常讲究一气贯注的整体效果,雕琢修饰则徒具其形而神格丧矣。
“苍”,《说文》:“苍,艸&色也”。即草木生色之意,又引申为青黑色、灰白色、浅青色。苍与生命密切相关,书法生发出来的苍茫之感,还可能是因历史的悠长而形成的莽莽苍苍的视觉效果。“劲”,《说文》;“劲,强也”。《广韵·劲韵》:“劲,健也”。有力足、坚实之意,指点画有很强的力感。点画苍老劲健就是“苍劲”,是一种技巧纯熟、沉着刚劲、笔力雄强的阳刚之美。榜书贵老成持重,力避软嫩轻飘,所以要追求苍劲老道。
“清”,明胡应麟《诗薮》云“清者,超凡脱俗之谓”。于书法指作品具有清峻超迈的精神意气以及清劲挺拔、豪迈明快的风格特征。当然,清不仅指一点一画,实为一种审美境界。榜书以肥密为尚,但不可肥浊,肥而有清气乃佳。“古”,窦蒙《续书赋·语例字格》云:“除去常情曰古”。古与今相对,着眼于时间之美,其本质即是生命的悠久、历史的邈远。书法审美中历来就有以古为尚、厚古薄今的祁尚,近古乃雅,趋今则俗。具体表现在点画上则要求藏锋敛锷、泯天棱痕,不是锋芒毕露、意气风发,惟如此才能渊雅深厚,高古脱俗。《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载有宋代学校书法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品评标准,其中重要一条便是以“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李氏大半生在宋度过,其“苍劲清古老工夫”的审美观实源于此。
总之,“筋骨”、“苍劲”指风格而言,“神气”、“清古”则倾向于美感,“苍劲清古”可看作是对“筋骨神气”的进一步补充,榜书大字若能筋骨苍劲、神气清古则无妙不臻。
少有涉足的很而在上只是偶尔为之,况且此等费力劳神之举又是文人士大夫所耻于余事历史上留存至今的字可谓少之又少。自然地,论述大字技法的文字亦不多见,且多不深入系统,由此可见李氏所论价值之所在。
李氏认为楷书大字重在体现威严雄壮、正大堂皇的庙堂气象,讲求均称齐整的秩序感和严肃性,看似有其特殊的一面,实则在当时乃至明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适于初学,对不谙大字法的名家高手亦不无借鉴与指导价值,对明人的大字书法理论更有直接的影响,如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即在《字要》“永字八法变化三十二形势”的基础上发挥而成。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二称:“(《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所立名自不尚形容,务求浅显,胜于雪庵之巧立名目者多矣,诚习大字者之规臬也。”高松《变化永字七十二法》亦“推广李溥光三十二势而成之者。”中田勇次郎《中国书法理论史》认为明初名士姜立纲的“七十二笔势”亦由李溥光“永字变化三十二形势”推阐而成,并称“在日本,宽文、元禄时期所流行的《内阁秘传乐府》以及这一系统的指导书,都是本于姜氏此说。进一步上溯,也可以说是出于李雪庵。”尽管大字书法早已深入人心,但遗憾的是一直未引起书家的重视。可以说李溥光及李淳等人的努力,在榜书向社会广泛普及的过程中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李氏所论所论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研究、教学和艺术实践都大有裨益,我们要珍视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并努力使之发扬光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