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穿令箭原理是武术吗。

湛江日报·数字报刊
第5版:区域·徐闻
浓郁的徐闻
王策铭 邓斌
功班藤牌舞
徐闻婚俗 邓斌摄
  自古以来,徐闻民俗风情浓郁,人文鼎盛,很多具有浓郁乡土滋味的、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遍布于当地的城乡镇圩,如徐闻婚俗、闹元宵、游神和“串令”、赶草鸡、拾脸习俗、过火山、功班藤牌舞、民间歌谣和谚语等。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及民俗风情为人们增添了热闹和乐趣,使男女老少笑逐颜开,情趣盎然,也使千年古邑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和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徐闻婚俗  徐闻民间婚俗古朴,源远流长。这种婚俗习惯被称为粤西一奇。在2006年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上,被列为粤西地区唯一推介的民俗风情项目。  在婚俗上,一般要经“三书”(聘书、礼书、迎书),“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徽、清期、迎亲)。在姻缘结合形式上,分明媒正娶、指腹为婚、相互换亲、自卖本身、童养媳和抢婚等,亦有个别典妻、卖婚、押妻现象。婚嫁习俗程序:押命(订婚)、问嘴、哭嫁、过礼(一般在结婚前的十月内进行)、“冠头”、上轿、嘱轿、打扇头、拜祖宗、闹洞房(戏新娘)、三日回娘家。  建国后,我国颁布了《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和买卖婚姻,规定自由恋爱婚姻自愿。50年代,婚礼从简,新娘由村中一群姐妹步行伴送到新郎家,新郎家不摆酒席,客人仅吃点糖果、饼干或便饭淡菜。60至70年代,时兴自行车迎送,即男方邀请亲朋好友骑自行车去迎接新娘。80年代后,女方要彩礼,双方摆酒席成风,有些还租借小汽车迎亲。也有不少青年新婚新办,即请有威望的长辈主持,在公共场所举行集体婚礼,或者旅游结婚。  徐闻闹元宵  徐闻人闹元宵闹得早,正月十三就开始上灯开灯,境坊上的狮龙队、八音班忙着上街上墟摘青、采青。这时,彩车、床色也跟着游春。  徐闻的“床色”扮演的都是优秀的传统人物,同时也扮演些现代题材的人物,床色的设计十分讲究,花样百出。境坊上的群众让自家的孩子装扮床色,求个福祉平安。  元宵的高潮在十五那天夜,一清早,县城和邻村庄的狮龙队,八音班,床色闹哄哄地拥向广场。九时许,广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各鸣,各境排队出行穿梭绕游于县城的大街小巷。队伍游完了大街大巷,都经自西门的公坡,古时,人们称之为“上公坡”,与海南的“上军坡”相仿。那时节,一班人早就在公坡上搭台张伞,坐等观摩,各路人马到齐后,有舞狮舞龙的,有武功竟技的,各震雄风,与其说是闹元宵,不如说是一阅兵式。夜阑乘烛时,人们开始游灯、放焰火,徐闻的灯饰很多,有莲花灯、走马灯、宫灯,还有鲤鱼灯、鳌鱼灯,鲤鱼灯意味着鲤鱼跃龙门,鳌鱼灯是独占鳌头,都是表达人们对教育科考,培养人才的美好愿望。  游神和“串令”  每当年节游神时,按例村村的神“僮”要“串令”。“串令”俗亦称“穿令”,其镜头比较吓人:即在招神附体的震天锣鼓声中,由若醉若狂的神“僮”手抓银做或铜制的红毛绳般粗细的硬线条,狠狠扎进自己的腮颊中,让其穿腮而过;有的两边腮齐扎,且一边不止扎一支。更有甚者,有的“僮”还在自家耳朵上、舌上扎上银、铜线。腮上的银线竖直如钉如刺猾身上的毛刺,穿耳而过的往往被“僮”扭弯环绕双耳。游神时,“僮”爱跃、攀于神轿顶上,盘腿而坐。众人一声喝喊,抬轿而起,八音齐奏中神轿顺大道在村中巡游。轿顶的“僮”常会扭动身躯,晃头舞手做出某些怪异动作。&  据传解放前游神时,故乡一带村庄的游神队为凑热闹和壮声威,往往集于圩镇上举行巡游,因谁都想争走在前头,游神队之间有时会发生纠纷、争斗。除了狮子班的人会动手较技外,两队的“僮”也往往会动手斗胜。双方或在轿顶对打,或下轿相斗,脚来拳往,胜者先走,演绎出一个个颇为传奇的镜头。  赶草鸡  赶草鸡是新寮岛渔民古时候一种简朴的赶海(渔业生产)习俗,相传源于明代,分布在新寮岛的大村、六湾、明塘、烟楼,他们的祖先都来自福建莆田。  草鸡即是用麻绳连成一条近200米长的绳索,每隔1米2米的距离用干稻草捻成草结扎在当中,草尾扎得像鸡尾,他们把这稻草结称作草鸡。赶草鸡一般要20人左右,都是男性,老幼皆宜。赶草鸡的领头称为“草鸡头”,“草鸡头”剽悍、习水性,赶草鸡的收尾人称“草鸡尾”,其他的称为“草鸡仔”。  赶草鸡选择在最寒冷的冬天邻近的小海汊。由草鸡头赤着上身,用足部缠着200米长的草绳,泅水穿过港湾,一边游一边放绳,草鸡尾也用足缠住草绳的一端,草鸡头脚部扯一扯,草鸡尾也相应地拉一拉,这样做主要是把浅海的馏鱼(龙过鱼、虫鱼、白牙子)赶到浅海去。被赶的鱼都被草鸡赶到草鸡头和草鸡尾两端,这时,岸上的草鸡仔就背着鱼篓和提着一种当地人叫做“担”(用箭竹子制作,像一只罩,高50cm,底半径40cm,上半径20cm,有口,这种担很坚固,可座人和站人)来罩鱼,分鱼时,草鸡仔罩到的鱼必须每人分3份给草鸡头,草鸡尾自食其果。分完鱼,这时草鸡头已冻得不可开交,大家都赶紧把他抬到篝火旁。这样的活动,一般持续十多天,而且都是合流水、涨潮的时候。  赶草鸡是一种非常古朴原始的渔业活动,这项活动中有许多很原生态的舞蹈动作,而且充满谐趣,是提炼民俗民间舞蹈很好的素材,有关部门还据此创作了别具特色的民间民俗舞蹈。  漫话绞脸毛  “绞脸毛”(亦称拾脸)是一种在民间已流传上千年的古老的美容术。美容时,“美容师”将蛋粉往被拾脸者脸上涂匀,嘴咬线头,两手把两条交叉纱线来回不停地把脸上的毛绞下来。&  古时候,这是一种普遍而体面的美容方式,也是未婚女子在出嫁前必做的一种习俗。据说,绞脸毛很有讲究,一是姑娘出嫁前两三天就要做脸毛,这叫做新娘“开脸”,未嫁的年青姑娘是不能绞脸毛的。给人绞脸毛的都是嫁人生儿育女的女人,且这人家庭和气、衣食丰足,人丁兴旺,意在经她绞过脸的过门姑娘添丁发财、家庭和美。二是婆家的妇女绞脸,媳妇回娘家的前一天,就要绞脸,脸越干净婆家越风光富有。三是串门做客和过年妇女也要做脸,表示女人爱美整洁,去旧迎新,生活好过。&  原生态的“绞脸毛”美容术已成为徐闻民间一种习俗,为了继承和发扬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徐闻文化部门便把来自民间的“绞脸毛”提炼、创作成民俗舞蹈《拾脸》,深受好评。  过火山  在徐闻民俗文化艺术中,“过火山”作为原生态民俗得到挖掘演示,令人感到文化艺术的博大神奇。&  每逢大年正月十五日晚,白沙埠附近村民、观光游客都聚集在白沙村雷皇庙前空地上“过火山”,祈求平安富贵。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过火山”已成为融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群众性活动项目。每年举行“过火山”仪式的活动顺序是:首先是“请师”。其次是“师傅”全天要祭拜祖先,诵经作法祈福;三是要准备柴火,当夜十二时正开始起火燃烧,木柴的柴质全部燃尽成火红的炭需要2个小时;四是把成堆的红色火炭拉开铺平,形成一个约2米多宽、4米多长的“火山堆”;五是仪式开始后,“师傅”先口含烧红的铁犁头,赤脚踩在这堆2米多宽、4米多长燃着红红炭火的“火山”上口诵经文进行表演;六是在“师傅”的引领下,人人都可“过火山”,即赤脚光足地从火红的炭火上走过,却安然无事,一边走一边跟随法师(即师傅)用经文大声吆喝,一开始是几个人一组,而后人们都想试一试,法师再引领上“火山”。越走越多,反反复复,直至炭火完全熄灭为止。  此活动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让人惊叹不已!在我国,“过火山”和“上刀山”都是非常古老的祭祀礼仪和习俗。据了解,白沙村人“过火山”闹元宵的历史悠久,始于150年前。人们沐浴在辞旧迎新的节日气氛里,“过火山”为的是祈求新年平安幸福。  功班藤牌舞  功班藤牌舞属明代健舞,古代流行于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现仍流传于徐闻县迈陈镇东莞村。  功班藤牌舞集武术、舞蹈、音乐、杂技、美术、文史于一体,是富有特色的地方民间民俗传统的文化艺术品牌。其步法采用了武术的马步、弓步、卧步、跳步,其阵法采用了长龙阵(一字阵)、十字阵、八卦阵,两军对垒破阵,双人对舞击刺,变化多端,动作粗犷、强烈,气势磅礴、排山倒海。鼓点属军阵鼓点,锣鼓琐钠为“舞十番”音乐,激越动人,鼓点节拍激扬,舞蹈动作准确、干练、娴熟,协调一致,曾有古人留诗赞云:“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孩。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威风凛凛,相貌堂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岩前花木舞春风,银河影浸月光寒。”  徐闻民间民谣、谚语  徐闻县民谣、谚语蕴藏丰富,流传甚久,分布很广,且优美动听,脍炙人口。内容多为歌颂人间真善美;揭露假、丑、恶、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憎恶反抗的斗争精神以及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民谣、民谚植根于劳动人民之中,有口皆碑,不绝于耳,不愧为乡土文学的瑰宝。其中一小部分的民间歌谣如:放牛歌——&水牛仔,角犄犄,牵去田头田尾饲。过路人问几钱买,唱歌博个不用钱。鸡角哥——&鸡角仔,鸡角哥飞去菜园吃菜秧,飞去深山吃竹籽,飞去海南吃槟榔。认同年——月光光,月圆圆,三娘织布在庭边,脚踏圆规响噫呃,手合槟榔认同年。人认同年多例例,亻赤认同年隔条溪,人认同年送花帕,亻赤认同年送花鞋。花鞋不如花帕新。新新礼银和礼巾,新茶托托茶礼,新新礼盘托礼银。民间谚语如:三月北风头,四月北风尾,五月北风晒似火。鸡晒翅,出大日,鸡晒腿,下大水&。水浸中秋月,云遮元宵灯。有千年邻居,无百年亲戚。生子不教训,父吃土,母吃粪。身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老实吃不了,山尧岖(不老实)使加钱。草无心不发,人无良心无久长。  周末里,如果您不想出远门去游玩的话,不妨来徐闻逛一逛,感受这里浓郁的民俗风情,也可以领略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湛江日报社网络传播中心 &&&&制作:李明&&& 图像:克率
粤ICP证020010 湛江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视频】湛江年例超强悍特色:脱光猪睡刺床!!!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报料电话: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浩浩荡荡的飘色队伍,色彩斑斓梅岭飘色——八仙过海 春节过后,湛江各地的年例活动...
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浩浩荡荡的飘色队伍,色彩斑斓梅岭飘色——八仙过海
春节过后,湛江各地的年例活动如百花竞放,遍及广大城镇乡村,如果你不想跑太远到农村看年例活动,想在市区看最大型、最热闹、最多花样的巡游活动,那喜欢的朋友,到赤坎百姓村了,九点半就开始“游神”了,所到之处,万人空港,壮观极了!花车就是将汽车打扮起来,每一台形态各异,主题不一花车出游,有些上面还有美女,向路边群众撒糖果,
年例与春节等传统节日不同,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以祭祀为主的群体性节庆,主旨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形式丰富多彩,富有神秘色彩。 父子穿令箭还带着小孩,这情况少见穿令箭也没什么,坐着没什么事,不如玩下手机睡刺床,那可是考验人的耐力了 舞龙
百姓村年例活动,有花车、龙狮、飘色、穿令箭、武术队以及鼓乐队等等,要是没来得及看的群众,下一年可要记得提早来路边霸占位置了,包你大饱眼福,不枉此行!外国友人来到百姓村看年例巡游之余还拿出相机拍个不停
当日上午,小编在现场拍照,还看到几名外国友人也来看热闹,而且对这种习俗非常感兴趣,频繁拿相机拍照,他们之间看到得意之时,还开怀大笑,看来百姓村的“游神”活动有神奇之处,连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人都觉得好“厉害”!(内容来源湛江旅游)每日一题 回复关键词查看答案邂逅有个之前一起工作的前任工作伙伴最近转职到我的所属职场工作,因为彼此都是已婚男人,从以前就常一起出去游玩或喝酒谈天,于是便约他去附近的茶馆叙叙旧。我问他:“最近在干嘛,在赚什么黑心钱啊?”他闻言笑了笑,开始畅谈他过去的经历。大概在一年多前他邂逅了一名小他十岁的女子,在耶诞节假期他都是在她公寓家里度过的。当然连续4天不回家的结果,使得他自己家人闹到差点没报警,再说他也深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小学女儿。于是在25日的晚上七点他坚决要回家去,结果那女人却哭叫着恳求他别走。最后两人大吵一架,他也因此不顾一切的留下她直接进入11楼的电梯下到1楼离开。“真没想到……”他又是笑了笑,说道:“等我走出公寓大门,她竟然已经在外头等我了……”关注今日茂名【微信号:gzmaoming】回复“邂逅”,知晓答案
微信阅读数:6036
微信点赞数:2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gzmaoming
这里每天发布最新茂名美食娱乐资讯!!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其它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天道酬勤 山花烂漫 ——记湛江市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朱卫国 成明辉
朱卫国代表广东参赛的《鹰雄相斗竞风流》编导领取“山花奖”。&&&&□成明辉(赤坎)&&&&初冬的江南,日丽风和,繁花盛开。透着几丝寒意的浙江海宁市,洋溢着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12月2日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省的宾客济济一堂,欢聚畅谈。我市朱卫国作为代表广东参赛的《鹰雄相斗竞风流》编导,应邀赴会领取“山花奖”,这是广东和湛江又一次的荣誉与骄傲,实可喜可贺。&&&&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一块古老而神奇的红土地,承载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朱卫国自少年时到湛江学习戏剧表演艺术,至今已从事文化工作近50年。上世纪80年代初,他曾参加第二批全国文物普查和广东省“三套集成”与民间曲艺、舞蹈的挖掘、收集、整理和编写工作,踏足湛江、茂名两地多个县区和乡镇,自此与湛江民间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2005年,湛江市委宣传部编辑出版《湛江民间艺术志》,朱卫国负责将民间艺术按七大基本类别近百个艺术品种进行条目划分,为出版奠定了学术基础。在时任湛江市群众艺术馆长和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期间,朱卫国经常深入基层社区、乡村和民间团队,不辞劳苦,调研排练,一心扑在保护、抢救、传承和宣传推介湛江民间文化的工作上,促进了湛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个项目列入国家级、省级的代表名录,位居全省前列。&&&&山花奖,是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综合性民间文艺最高奖项,也是中宣部设立的国家级文艺大奖。近十年来,朱卫国任编导和领队,组织了醒狮、飘色、舞鹰雄连续参加了五届“山花奖”的评奖活动。他编导的遂溪醒狮《南粤雄狮展英姿》和《雄狮勇斗毒蝎精》,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凸显狮的至尊、威武、霸气和灵动。其主题鲜明,套路新颖,形神兼备,技艺高难。并大胆将传统青菜、树叶的“采青”转化为让人去扮演蝎子的“活青”,表现其险恶凶狠。醒狮凌空飞越3.7米高桩钢索上的火圈,列入了上海世界基尼斯纪录,堪称“狮坛一绝”,彰显“正义终战胜邪恶”的主题,一举摘取第七、第十两届的十佳金奖和“山花奖”。同样,朱卫国还几次到吴川,亲自绘图设计,创新制作,从形态造型,结构精巧,空间灵趣,体现出“飘、奇、险”之东方飘浮艺术的魅力特色,让传统飘色焕发出新的活力。如《游湖借伞》、《梁祝化蝶》、《广东音乐》、《体坛健儿》、《奥运英雄》等,别出心裁,独具一格,荣获第八、第九两届“山花奖”的十佳金奖、银奖和创意奖。舞鹰雄是广东及国内颇具特色的传统舞蹈,已列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和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卫国自1987年起多次深入廉江竹园村,拜会当地艺人,共同研究,并亲力亲为,执行导演舞鹰雄,保留其原风格特点,加以创新提升。用来表演的木杆从4米到6米,从单杆到三杆,丰富了格斗四门,饮水上桥,凳桩竞技和冲杆侧空,搭背跟斗。飞鹰腹顶木杆冲天而上,作720°展翅盘旋,恶雄站肩上腿,喷火扬威,融武术气功、形态舞蹈、戏曲故事于一体,突出“扬善息争,和谐共荣”的主题内涵。获第十二届的十佳金奖和“山花奖”。湛江能代表广东接连参赛并获取多项山花大奖,实属不易,在国内亦绝无仅有。朱卫国是把握机遇,全力以赴,不负众望,劳苦功高。&&&&“人的生命在于运动,艺术的价值贵在创新。”优秀文化的活态遗存,是历史和祖先留下的一份珍贵财富,应爱惜和呵护。纵观传统文化艺术,自古至今都是一个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兼容并蓄的发展过程,不会是一成不变。这便是传承与创新交替更新,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傩,始源于上古先民的图腾崇拜与神灵崇拜,至殷商时已演绎为驱邪逐疫,祈祥纳福且佩戴面具的祭祀仪典,几千年长盛不衰。朱卫国对麻章旧县的傩舞“考兵”多次考察、探讨、编排,融进了雷州、吴川、廉江等地的傩舞文化元素,整合民俗绝技穿令箭和滚刺床,使其更具神秘性、惊险性和艺术欣赏性。2006年,朱卫国编导的188人长80米的“中国最长人龙舞”,列入了上海世界基尼斯纪录,第二年,他又导演了近千人的《九龙腾飞迎奥运》大型人龙舞展演。同年10月,朱卫国再次编导400多人,阵容豪气的《龙腾狮跃迎宾朋》,参加《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展演,其300人的五条人龙拼成“蓝黑红黄绿”的奥运五环标志图案与意喻的中华56个民族的56只醒狮,穿插迂回,起舞互动。旌旗招展,鼓乐喧天,将开幕式推向高潮,广受称誉。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百年圆梦,举国欢腾。朱卫国身膺重托,担任开幕式前首个出场的广东醒狮《南粤雄狮贺盛会》的总导演,50多只色彩斑斓的南狮在“鸟巢”的奥运舞台上扑跃翻腾,恢宏大气。实践了“奥运给湛江一个机会,湛江给世界一个精彩”的铿锵誓言,让湛江古老的醒狮文化翻开了新的一页,饮誉神州,扬名海外。&&&&此外,朱卫国还锐意改革、出新,编导了调顺网龙在龙舟上掀波起舞的《双龙叠彩·乘风博浪》的特色龙舟技艺,赢得一片喝彩,荣获两届中国龙舟文化节的金奖和最佳创意奖。在2010年“首届中国七夕文化节”和2014年“广东乞巧文化赛艺会”上,朱卫国组织我市几位民间艺人,并亲任总体设计、监制,推出一台汇彩扎、雕塑、刺绣、绘画于一体的《湛江民俗颂升平》工艺展品,100多件人龙、醒狮、飘色、鹰雄、石狗、傩舞、貔貅、雷歌、粤剧及旌旗、罗伞、仪仗和花桥、牌坊等人物、场景的浓缩造型,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分别获全国银奖和广东金奖,被广州市乞巧文化博物馆收作馆藏展品。&&&&近年来,朱卫国策划、组织和带领民间团队应邀出访法国、澳洲、德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巴拿马、越南等国家和港澳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向海外展示湛江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共荣获全省、全国、国际级大型赛事和展演活动70多个奖项。朱卫国取得众多的业绩和荣誉,他的家乡东莞曾向他发出“欢迎回家”的信息,朱卫国最后选择还是留在湛江,因为这里有他欢乐的记忆,辛勤的汗水,更有他对这片红土地一份深情的爱。&&&&朱卫国退休六年,但他总是清闲不下来,经常多走多看,读书写作,探求寻视,丰富学识。对于当前民间团队的人员老化、资金短缺、技艺平庸、特色弱减等现状深感忧虑,呼吁要居安思危,总结反思,奋发进取。对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需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原则。他提出先“冷冻”,再“加热”。即运用音像、图文、数据去记录、库存,确保其本源的活态真实性,再融汇多元的艺术元素,充实提升,以适应新时期的多层次、多品位的文化审美需求。朱卫国还建议,应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打造一个兼容团队培训、艺术演绎、工艺制作、特色雕型,古居建筑和音像、图文、实物展示的综合性“湛江民俗文化大观园”,昭彰其博大精深的宏观文化。&&&&朱卫国曾荣获湛江市文化艺术精品奖的“五个一工程奖”、优秀演员奖、突出贡献奖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两度入选“骄傲湛江”和“实干湛江”十大人物。现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文化学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群文副研究员。&&&&“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朱卫国最喜爱的一首诗词,也正是他对民间艺术执着、坚守、创新、共享的一种文化情结的真实写照。“天道酬勤结硕果,山花烂漫看湛江”,朱卫国深有体会地说:“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广泛的、艰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每一步迈进都将是新的起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武术实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