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很久以前的一部小说,大概内容是再地球末日战后不知道多久,建立起一个术士文明,然后主角捡到超级电脑

有哪些堪称伟大的科幻小说?
按投票排序
182 个回答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如果有时间,请帮我放一些花在后院阿尔吉侬的坟目上。" 想了想,还是说明一下,引用的这句话倒数第二个字不是错别字……
还没人提过《海伯利安》四部曲啊。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系列后面两部曲国内正版最近才发行,之前的两部译本质量也堪忧,可能很多人都没看过吧。这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史诗之作,绝对经典的作品。作者的博学会让你大吃一惊。文笔也是相当精彩,整个世界观和构思都非常让人震撼。无论从宗教、文学、诗歌、科技、军事、历史人物、地理环境、生物等等方面来评价都可以说堪称完美无可挑剔。看完这一部系列,会真的改变世界观的~.~补几张原著封面图第一部《HYPERION》第二部 《海伯利安的陨落》第三部 《安德密恩》第四部 《安德密恩的崛起》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也要参合一脚。让我们想想,“伟大”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说“伟大的科幻小说”,可能包含以下内容:时间。毫无疑问,时间越久远的作品越容易获得“伟大”的赞誉。凡尔纳威尔斯这些人就不说了,美国六十年代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作品也能称为“伟大”。那么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呢?21世纪以后的作品呢?保罗 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是2009年发行的作品,获得星云雨果双奖,它能称为“伟大”吗?美国(英文)作品的优势。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科幻市场,并且拥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英文作品更容易获得关注。回答中列举的大多是英文作品,而其他国家地区比如日本、俄罗斯、法国等就被忽视了。长篇作品的优势。回答中列举的大多是长篇小说,这点可以理解,因为长篇小说更易于塑造恢宏的场景、构造复杂的情节和人物。这样一来,以短篇小说见长的作者就被无视了。特德 姜(国内最初引入作品时将其翻译为特德 蒋)的作品皆为短篇,不涉猎长篇小说,但他是雨果、星云、坎贝尔等科幻大奖的常客。由上一点引申而来,中国的科幻作家,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开始写作的科幻作者群比较尴尬,因为这批作者主要依托于《科幻世界》杂志,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短中篇,鲜有长篇小说。大家都在念叨大刘的《三体》,但年级稍长的科幻迷(而非主流文学读者)都知道,大刘最早以短篇小说成名。九十年代知名的科幻作家王晋康风头一时无两,但缺乏攻入主流文学市场的长篇科幻小说,论影响力还是较大刘差一畴。由上述特点归纳,这道问题的答案大都是这样:年代久远的(至少是四十年前的作品)、英美作者为主的、人所共知的长篇小说。——这样的回答未免太无聊了,千篇一律不说,还忽略了八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科幻作品及成就。有句话说得好:“粉丝讲究时效性”。凡尔纳威尔斯老先生乃至黄金时代的诸位在我出生前就已去世,作为读者,我接触的作品多为九十年代后国内发表出版,于己有更深刻的体会。所以我将标准稍微放宽一些,既有盖棺论定的“伟大”作品,也有“以后是否伟大很难说但很有潜力”的作品(主要指九十年代以后的作品)。菲利普 K
迪克。代表作品《高城堡中的男人》,《机器人梦见电子羊吗?》,《少数派报告》、《流吧,我的眼泪》。我曾在专栏中写过这位作者。PKD是位很有意思的作者,在其丰厚的作品中,只有一部《高塔中的男人》拿过雨果奖,而且这还是他的早期作品。单拎一部作品看,会发现PKD的作品中有很多瑕疵。因为他写的太快了,缺乏雕琢。而“快”的原因在于一,他有药瘾,在药物作用下能够不眠不休的写作;二,他结了五次婚离了五次婚,有沉重的经济包袱,而科幻小说的版税太低,他只能以量取胜。但作品中的浓浓药味以及缺陷感却成为其独特标志,也就说,这种小说只能PKD写出来。PKD的作品可能难说伟大,但PKD是位伟大的作家,他去世后有一项科幻奖项即以其名字命名。杰克 万斯。代表作品《濒死的地球》,《灵界之眼》。杰克 万斯以《濒死的地球》开创了科幻小说中的新流派:科学奇幻。HoPo洛夫克拉夫特的《疯狂的山脉》也可以归于该类型。《濒死的地球》讲述地球末日时代,地球上出现各种奇异生灵,科学蜕变为魔法。这部小说写的是“仿佛旧日重现的遥远未来世界”,科幻与奇幻的界限很模糊。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魔法释放方式是以“记忆”的方式,释放后记忆消失——看着很眼熟吧?对,龙与地下城系统就借鉴了这一设定。DND甚至为杰克 万斯安排了一个神位。厄休拉 K 勒古恩。代表作《黑暗的左手》(雨果星云双奖作品),《一无所有》(雨果星云双奖作品)。经历过黄金时代的厄休拉老奶奶堪称“活着的传奇”,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等等等等奖项拿到手软,2008年还以年近八十的高龄拿到星云最佳长篇奖。写作领域跨越科幻和奇幻,奇幻代表作“地海”系列被吉卜力改编为动画——虽然反响很差。厄休拉老奶奶喜爱在科幻作品中讨论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议题,她的小说类似某种思想试验,因此赋予作品独特的深度。雷·布拉德伯里,代表作《火星编年史》,《华氏451 度》,《冰霜与烈火》。黄金时代代表作者,奇怪的是他没有获得过星云奖和雨果奖,1989年才获得星云大师奖。雷·布拉德伯里老爷子语言优美行如散文,带有诗般的韵律感——他发表过诗集。年少时看《火星编年史》、《冰霜与烈火》和《雨一直下》,除了奇妙的构思,语言风格也给我深刻印象。老爷子还写奇幻小说,今年《科幻世界译文版》发表了他的长篇奇幻小说《必有恶人来》。乔治 R R 马丁。代表作《光逝》、《沙王》(星云雨果双奖)、《莱安娜之歌》。乔治老爷子在国内的名望多来自《冰与火之歌》,但他早年以科幻小说出道。1971年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英雄》发表于科幻杂志《银河科幻小说》,由此走上作家之路。80年代以前他写了大量科幻小说。乔治老爷子写作领域横跨科幻、奇幻和恐怖小说,而且在这三个领域都拿过奖,其中不乏星云雨果双奖作品。噢对了,他还干过编剧和电视剧制片人,因为“更来钱”。乔治老爷子是新闻写作系出身,没有理工科背景,他的科幻小说偏向“软科幻”,展示出过人的写作技巧,人物塑造、节奏控制、叙事能力都值得称道。有趣的是,以他在短篇小说中的氛围渲染能力,他并没有成为类似迈克尔·克莱顿(代表作《侏罗纪公园》,《重返中世纪》)的惊险小说家,而让他转向恐怖小说。即使是看似平常的构思,比如太空歌剧、比如狼人、比如吸血鬼,他也能写出“人无我有”的新奇感。《科幻世界》曾登载了他不少短中篇小说,水准都很高。我希望国内能引入他的短中篇小说合集,诸位可以看到,除了长篇奇幻,其他类型、篇幅的小说他也能驾驭。特德 姜,代表作《巴比伦塔》(星云奖),《你一生的故事》(星云奖),《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星云雨果双奖)。特德 姜二十多年来仅发表了十四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小说。但几乎每一篇都引起反响,而且获得各种奖项。他的小说也类似思想试验:以一个科学构思出发构建小说,而不是先构建情节,再加上科技要素。而且科学构思精巧,非常人能为。相对而言情节性一般。早年《科幻世界》发表了他的科幻处女作《巴比伦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那种“啊,他的小说一般人真写不来”的感觉。他还写过幻想小说,探讨信仰问题的《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是星云雨果双奖作品。假以时日,特德 姜会成为“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和他相比,另一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他是《三体》英文版的翻译者)表现平淡,只是用中国元素吓唬老外罢了。希望国内能引入特德 姜的短篇小说全集。赛博朋克。赛博朋克类型小说出现于80年代初,它宣告了一种新的科幻类型诞生。这其中有几部长篇小说不得不提:威廉 吉布森的《神经浪游者》、弗诺 文奇的《真名实姓》、尼尔 斯蒂芬森的《雪崩》。尤其是《神经浪游者》和《雪崩》,几乎包含了日后赛博朋克小说中的各个特点。在八十年代初,电脑还是奢侈品,而作家们在那时即已设想电脑成为必需品,并构建出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国内许多作家也尝试了赛博朋克作品,比如星河的短中篇小说《决斗在网络》,可能是国内最好的赛博朋克小说;柳文扬后期有不少作品转向赛博朋克。迈克尔 斯万维克。代表作《潮汐站》(星云奖),《地球龙骨》(星云奖)。迈克尔 斯万维克也是一位拿奖拿到手软的科幻作家,他的风格有些类似乔治啊啊马丁,节奏紧凑、情节抓人、写作技巧出众,同时保证科幻构思的“硬度”。他真正擅长的其实是短篇小说,速度快质量高,甚至能以一周一篇的速度写作。他有数篇短篇小说获奖。国内已引进他的作品。保罗 巴奇加卢皮,代表作《发条女孩》(星云雨果双奖)。2009年由于《发条女孩》的大获成功,保罗 巴奇加卢皮成为炙手可热的科幻作家。我承认我不是很喜欢他,因为他总喜欢在小说中描述阴暗的、毫无希望的未来,这与我“理性乐观派”的价值观相悖。再者,他的笔力凝滞,有为追求沉重而沉重的嫌疑,看着很累人。不过《发条女孩》及与此作品世界观相通的短篇小说如《黄卡人》和《卡路里人》,想象力的确非凡,涉及无政府主义、生物朋克、末日情结等各个要素。国内引进了不少其作品,感兴趣可寻来一读。令我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说。查理o简o安德斯的《六个月零三天》,获得雨果奖。讲述一对具有预知能力的男女的爱情故事,它既讨论了自由意志,又有爱情小说的框架,最后的结局伤感而耐人寻味。杰弗瑞 A 兰迪斯的《迪拉克海上的涟漪》,获得星云奖。一个被困于着火旅馆的人为避免烧死,不得不反复进行时间旅行的故事。他将时间旅行和美国六十年代联系起来,作品笼罩着怀旧的伤感氛围。迈克尔 斯万维克的《漫漫长旅》。一名解剖死人的法医受命解剖一具外星生物尸体,由此引发的故事。这篇短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特点,在短篇幅内有扎实的科幻构思,有出人意料的情节,有直指人物内心的探索。结局也令人感慨。特德·科斯玛特卡的《观察者》。这篇小说在国内引起不小反响,一个基于杨氏双缝实验下的自由意志谜题而产生的故事,换言之,也是一种思想试验。当时有不少人以特德 姜类比这位特德。不过特德·科斯玛特卡进军长篇小说领域的《基因角斗》写的很一般,他似乎更适合短篇小说。厄休拉 K 勒古恩的《塞格里纪事》。一个星球上的男女生育比例为一比数百,男性成为珍贵物种,被好吃好喝供养起来,每年定期巡回配种。女性成为技术劳动者,但地位地下。这是厄休拉老奶奶以“不正常的男女比例”进行的思想试验。罗伯特 里德的《亿万个世界》,获雨果奖最佳中篇奖。由于跨时空机器被滥用,世界上存在亿万个平行宇宙,但是一旦进入平行宇宙,即无法返回原有世界。罗伯特 里德在长篇、短篇皆有涉猎,他的写作技巧较乔治啊啊马丁和迈克尔 斯万维克略逊一筹,短篇小说水平起伏不定,不过有时也能贡献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说完国外作者,说说国内的吧,我主要谈谈九十年代的成名作者。王晋康。如果说21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界的格局是刘慈欣对所有作者的碾压,那么九十年代就是王晋康对所有作者的碾压。怎么个碾压法呢?他获得9届银河奖后宣布退出评选,“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哦呵呵呵~~~~从1993年他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亚当回归》,至21世纪初期大刘崛起以前,王晋康是中国科幻作者中的第一人。王晋康的作品带有严肃文学的特点,同时科学构思奇巧,语言能力、叙事节奏都非常出色。他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大量短篇小说,巅峰时期几乎每两三个月就能完成一篇。《天火》、《生命之歌》、《生死平衡》、《养蜂人》、《豹人》、《水星播种》、《七重外壳》....可以说,大刘的作品是王晋康作品基础上的升级版,刚开始我总是有意无意的寻找两者相似点。由于时代原因,王晋康的作品带有某些奇怪的...倾向,比如大国情结(“21世纪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中国”),比如对以色列的态度,比如对同性恋的歧视...考虑到大刘也写过《全频带阻塞干扰》,这也算是时代特色吧。王晋康较大刘吃亏的地方在于,他写过长篇小说,但没有打入主流市场,所以影响力仅限于科幻迷中。目前国内已有他的作品全集,我建议各位寻来一读,感受一下90年代国内科幻作品巅峰水平的魅力。何夕(何宏伟)。何夕于1991年发表处女作《一夜疯狂》,那时他还用自己的本名何宏伟。1994年至1996年他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小雨》、《本原》和《盘古》——我是从1994年开始看《科幻世界》,当时对何宏伟的作品印象很深,因为...看不太懂...此后他消失了一段时间,到1999年复出,以“何夕”为笔名发表了《异域》、《田园》、《祸害万年在》、《爱别离》、《缺陷》、《伤心者》、《六道众生》等作品,引起很大反响。他的写作有流行小说的技法,悬念强烈,读来很吸引人,而且也不乏宏大背景的作品——当年《六道众生》真看得人热血沸腾啊。但是在更大尺度的宏观层面,何夕较大刘不及,而且他没有长篇小说。潘海天。大角在成为九州七天神前,是以科幻小说作家出道。早在1994年他就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选择》。1996年他在《科幻世界》上每期一星栏目发表《克隆之城》,获得银河奖。《克隆之城》的故事挺俗套的:克隆帝国领袖的继承人(也就是主角)爱上了克隆人反抗军成员(也就是女主角),最终觉醒反抗意识。但故事写的很好看,以他当时21岁的年龄来看颇为难得。我觉得他写的最好的科幻小说是《黑暗中归来》,发表于1999年第12期《科幻世界》:一艘飞船在完全黑暗的宇宙中不知目的的飞行,飞船上的少年们由基因工程诞生,小说即描写他们在飞船上发生的故事。大角对于人类处于极端环境的描写非常吸引人。我甚至幻想将《黑暗中归来》改写成剧本。在转向奇幻小说创作后,他淡出了科幻领域。刘慈欣:终于说到大刘了。在大家谈论《三体》以前,让我们先看看大刘写过什么。1999年第6期《科幻世界》的每期一星栏目发表了大刘的《鲸歌》,此外还有一篇《微观尽头》。《鲸歌》是一篇非常普通的短篇科幻小说,几无亮点可言,连大刘自己都承认“《鲸歌》根本不该存在”。看完《鲸歌》后我想,这又是一颗流星吧,反正很多作者在“每期一星”上露一脸就销声匿迹了。有趣的是《微观尽头》,这是丁仪这一人物第一次出现在他作品中。《微观尽头》情节性一般,但已有大刘后续作品的雏形:宇宙情结、宏大场面、硬科幻主题。但是《微观尽头》太短了,还不足以显示他的功力。接下来大刘在99年发表了《宇宙坍缩》、《戴上她的眼睛》——请注意这一篇,它是大刘第一篇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获得当年银河奖一等奖;特等奖是赵海虹的《伊俄卡斯达》。2000年是大刘碾压时代的开端,他发表了《地火》、《流浪地球》——又一篇引起轰动的短篇小说,获得银河奖特等奖。2001年,发表《乡村教师》——把女同学感动落泪,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微纪元》、《全频带阻塞干扰》——获得银河奖。2002年第1期,《科幻世界》推出刘慈欣特辑,《中国太阳》——银河奖获奖、《梦之海》、《朝闻道》三连发,这一年还有《天使时代》、《吞食者》——这是《三体》中保卫地球的雏形。2003年,《诗云》、《光荣与梦想》、《地球大炮》——获得银河奖、《思想者》,推出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2004年以后,大刘开始转向长篇小说创作,短篇小说数目减少,但还是发表了《圆圆的肥皂泡》和《镜子》,这两篇不再是宏观大场面主题,而是更生活化、更贴近现实,你可以看到《三体》第一部的影子。《镜子》获得银河奖。2005年,发表《赡养上帝》、《赡养人类》——获得银河奖。噢对了,马亲王的《寂静之城》也是这一年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的,获得读者提名奖。推出长篇小说《球状闪电》。2006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是的,《科幻世界》第5至第12期连载了《三体》第一部,传奇开始了...从2000年开始,大刘碾压了全国的科幻作者,他和“其他作者”的差距太大了,是那种“显而易见”的差距。虽然王晋康和何宏伟在21世纪后还在持续推出作品,但在大刘面前依然是被碾压的命...大刘刚开始展露头角时我想:这下王晋康终于有对手了。后来我意识到,王晋康的地位被超越了!对于我这个经历过九十年代王晋康巅峰期的科幻读者来说,这是很令我震惊的事。我们在《三体》中看到的一切,在他此前的短篇小说中都能看到影子。所以对于《三体》的观感,我很心平气和。更何况《三体》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大家都讨论过。但《三体》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第一部在主流市场引起轰动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而非那些挂着羊头卖狗肉的“科幻小说”),它吸引了大批非科幻迷读者。这一历史地位是无可撼动的。对此我有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喜悦。国内已经有大刘的短篇小说合集,我希望国内能够推出他的短篇全集(连《鲸歌》也别漏下),各位能够看到“中国科幻作者第一人”是如何炼成的。最后谈一部我以前安利过现在还要再安利一遍的日本长篇科幻小说:飞浩隆的《废园天使》。感谢译者丁丁虫,他克服了日本作者独有的语言问题。刚开始我以为这是赛博朋克作品:一个被人类废弃很多年的网络虚拟小镇,小镇居民是一群AI,多年按照程序运行良好。突然有一天小镇被不明敌人入侵...这部小说获得“日本十年最优秀科幻小说”第二名。当年看完后我被残酷的画面感震得七荤八素,完全无法想象还有人能写出这样的科幻小说。作者并非兜售残酷和暴力,文中还隐藏着复杂的世界观设定。看这部小说时我老是想到EVA。国内已经有引进版,如果你对黑暗主题感兴趣,不妨试试这部小说。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部曲》《基地三部曲》《银河帝国三部曲》,想想科幻中充斥的机器人三定律就知道了
我认为,一篇伟大的科幻小说,应该揭示笑或泪,荒谬或恒久,道德法则或灿烂星空,或其他值得被探讨的终极命题。如果满足这个要求,什么故事性,合理性统统可以不去管。正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于唐诗。什么是终极命题?雪山飞狐里,胡斐对苗人凤,一边是家族荣誉尽失的杀父之仇,一边是心爱的女人的父亲。这一刀是砍,还是不砍?悲惨世界里,冉阿让过去的狱友被当作是他送上法庭。如果他当庭自首,就能救下这可怜人,但同时,就从身家百万,受人尊敬的市长大人,变成逃亡的苦役犯。他说还是不说?作者隔着书页向读者们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有时候,作者会好心替他们回答,有时候不会。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很难回答的,甚至是在一种情境下的正确回答,在另一种情境下就是错的。那些最伟大的文学往往带来了这些最伟大的问题,例如“to be or not to be”。例如: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少数与多数,瞬间与永恒,生与死,灵与肉。而科幻小说可能是所有小说中,最喜欢探讨,也最适合探讨这类终极命题的文体。因为科幻作品,不预设前提,除了讨论这些常规的终极命题,还可以将讨论范围扩展到一些普通小说无法涉及的命题上,例如:人与神,人与人类,人与世界,人与宇宙,人与时间举个例子,你什么时候见过科幻以外的哪本小说,跟你讨论什么是神?什么是无限?什么是万物化生?这里必须举个例子,阿西莫夫写的一篇小说:《最后的问题》。这篇小说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短篇科幻小说之一。可以直接去这里看整篇小说:也可以往下看我在这里简写的版本:——————,现在去看还来得及的分隔线——————————故事一开始,有一台叫做multivac的电脑。它是一台无比强大的人工智能,能够自我维护,自我发展,几乎无所不能。它协助人类建造了太阳能源采集站,给人类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能源。引领人类走进了文明的曙光。这一天,负责维护multivac的两个管理员,他们问了multivac一个问题: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太阳会熄灭,宇宙间的一切能源都会耗尽。那么有没有可能逆转这个过程?multivac计算了很久,然后给出答案:数据不足,无法回答。这两个人就把这个问题抛到了脑后,但是multivac没有。然后人类不停地发展,他们在multivac的帮助下,超越了光速,殖民到宇宙的各个角落,甚至最终获得了永生。multivac也不停地发展,它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无所不能。但它也经常被问到同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所有能量都有必然有耗尽的那一天,这个宇宙终有一天会陷入冰冷死寂。那么有没有可能逆转这个过程?multivac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却无法回答。然后,最终的时刻终于到了。随着宇宙步向衰亡,一个又一个的恒星与星系熄灭。人类的灵魂逐渐融合为一,并最终与multivac融合。啊,这时候它的名字已经不是multivac,而是ac了,它位于超时空中,以人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存在。在最后一个灵魂与multivac融合前,他看着什么都没有了的宇宙,最后向ac询问,这就是结局了吗?ac仍然无法回答。然后这最后一个灵魂也融合了。只有ac还存在,还在思考这个问题。物质与能量,时间与空间都消失了。ac终于获得了所有的数据,将所有的可能都联系在了一起。然后它终于知道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虽然已经没有人可以聆听它的回答。但没关系,它决定直接演示这个答案,并相信这将解决这个问题。然后ac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里是班门弄斧结束的分隔线——————————这篇小说是好的吗?何止是好,我觉得它就是伟大的同义词。在我看过的短篇科幻小说中,达到这个水准的,有三篇。这三篇是我认为符合“伟大”这个定义的科幻小说。在这里列举如下:顺便关联科幻类目下,我对另一个问题的回答,或许会对回答这个问题有帮助:6月1日的补充:@技巧也很重要啊,否则不如写议论文或哲学书来探讨,里面加些故事来帮助读者理解(比如人在火光前舞蹈、洞穴墙壁上的影子随之起舞之类)。如果完整的长篇故事对引导读者思考更有帮助的话,那很可能讲故事的技巧也同样有帮助。所以合理性还是要管,故事性则视具体的故事而不同(比如阿西莫夫这个要有光就不需要多强的故事性)。感谢,确实是。通俗小说而言,短篇靠剪接。长篇看人物。这都脱不开技巧。会在答题开始时说故事性合理性不重要什么的,是言过了。只是因为在看到这三篇之前,我一直觉得,科幻小说应该先保证作为小说的可读性。但看到这三篇时,就发现很难讲这三篇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更不符合所谓“情节就是情感的节奏”这样的描述。因为里面甚至没有可作为主角的“人”。人自始至终只是作为一个记录者,描述者,仰望者。想来想去,只能认为是,科幻小说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在“故事”之外,还提供了一种“惊奇感”,即“amazing”。(这个概念我忘了是谁提出的来着,记得的朋友麻烦提醒我一下,感谢)。而这种惊奇感,是科幻的特色。也是其他类型的小说很难传达的。而这三篇小说,可以说是带来了极大的“惊奇感”。而这惊奇感又不是靠着一个完全脱离你想象的东西来阐发的,而是从你习以为常的一个概念中引申出来的。可能这恰是他们震撼人心的缘由。例如熵不可逆之于《最后的问题》,伯利恒的星照亮耶稣诞生的马厩之于《星》。圆滚筒之于《巴比伦塔》。我觉得这是科幻的伟大之处。伟大的科幻作品,就应该把科幻的这种特质发挥到极致。所以,虽然还有不少作品,从很多角度而言都可称伟大。但我独爱这三篇。
凡尔纳的三部曲为什么被遗忘了。。。
看上面的大神说了好多,这里但只有一个提到了&HALO&《光晕》。Responsible,Honourable,Sacrifice!
——Senior Chief Petty Officer Franklin Mendez to 117光晕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小说,这个故事的整体剧情的始祖是微软公司的一款PC游戏&HALO&,在这款游戏在收到了极高的追捧及延伸之后,游戏的整体故事开始从游戏中脱离衍生出了许多其他的产品如小说、动画、漫画和电影。这样一个披着Best-selling video game伪装的小说,光晕严格意义上来分类其实更应该倾向于战争题材的小说。只是这个战争的背景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如果要从科幻小说中分类的话,我将它归类为软科幻。整体故事大概发生在500年后,人类初步进入了星际种族。在大规模的星际殖民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分裂问题,为了压制分裂分子,联合国太空司令部(The United Nations Space Command以下简称UNSC)决定执行一个并不人道的计划——斯巴达计划。(斯巴达计划是UNSC为创造出一批生理,心理,遗传基因以及技术装备都优于常人的“超级战士”所制订的计划)为了保证每个斯巴达的优秀性,他们在自己幼年期就被海军军情处(The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以下下简称ONI)筛选,并以克隆体掉包还给亲生父母。"You have been called upon to serve. You will be trained - and you will become the best we can make of you. You will be the protectors of
and all her colonies."— to the SPARTAN-II recruits故事从致远星(The Reach 远地殖民地)的沦陷开始。UNSC在处理内部分裂问题的过程中人类遭受到了灭绝性的敌人——星盟——这也使斯巴达们成为了拯救人类的最后武器。而故事的主人公约翰(Master Chief Petty Officer John-117 以下简称约翰或士官长或MC或117)就是斯巴达中的一员,在人类的外部殖民地不断地被摧毁的过程中,士官长在力所能及的所有战役中为人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的故事从游戏中脱离出来成为了《光晕》小说的主体故事。士官长117 图片转自---光晕吧"They let me pick. Did I ever tell you that? Choose whichever Spartan I wanted. You know me. I did my research. Watched as you became the soldier we needed you to be. Like the others, you were strong and swift and brave. A natural leader. But you had something they didn't. Something no one saw, but me. Can you guess...? Luck."—故事围绕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和人类与异星人的战斗知道后期人类与先驱的冲突展开,描述了数个令人催泪的战争故事,刻画了无数个战士为了人类整体的利益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精神。在主体故事之外还通过许多小故事刻画了许多人性的冲突与矛盾,人类在绝望之时的抉择以及士官长与科塔娜之间的感情(请原谅这里的描述我词穷了,科塔娜是士官长的人工智能,但其之间的情感已经远远超过了简单的人与工具的感情,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有别于爱情的难以言喻的支持与信任。我没把科姐和士官长安排到一起是因为这书不是我写的,我也不想去解决另作者都踟蹰不前矛盾不已的问题)。以上大部分资料来自以上大部分资料来自。为了不做剧透,答主觉得我还是少说点吧....... (答主是个话唠.......)下面说一些答主自己的感觉吧。首先答主内心中是一个战士,每当感受到任何文章中身边的战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时,答主自身都会产生感同身受的痛楚。光晕是答主微薄的阅读量中一部很让我有感触的战争科幻题材作品。比起其科幻元素,答主更沉迷与其所塑造的一个英雄形象和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强烈情感羁绊。答主觉得故事深深的揭露一些人性的最丑陋面,只有人类濒临灭绝之时,人们才会摒弃思想与制度上差异站在同一个阵营对抗威胁,一旦威胁消失,人类终会陷入无限的内部矛盾中。还有更多话就不说了。""—'s last words.Cortana: "We d an entire Covenant Armada obliterated, and the Flood...we had no choice. Halo...it's finished."John-117: "No...I think we're just getting started."—Conversation between Cortana and John-117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Battle of Installation 04"I can give you over forty thousand reasons why that sun isn't real. I know it because the emitter's Rayleigh effect is disproportionate to its suggested size. I know it because its stellar cycle is more symmetrical than that of an actual star. But for all that, I'll never actually know if it looks real... if it feels real. Before this is all over, promise me you'll figure out which one of us is the machine."—Cortana, musing to John aboard the Infinity, 2557John-117: "We go together. It was my job to take care of you."Cortana: "We were supposed to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And we did."—John and Cortana during their last conversation.
黄金时代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但若称伟大还是应该是第一部和前传第二部。使用短篇小说集的形式,简洁明快,张驰有力。前传第二部,《迈向基地》也是同样体例,评价很高。同时这是阿西莫夫的遗作,最后的一篇由其他人补完,哈利谢顿最后死在工作中。而阿西莫夫曾说希望死在写作中,满满的致敬之意。《我机器人》也是短篇小说集,哲理意味比之后的机器人系列要浓厚,背景时间就是现在,也是首次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最后的问题》是阿西莫夫短篇最高成就,这个为防剧透就不说了。阿瑟克拉克的漫游太空系列,但只有第一本算是伟大,后面有些狗尾续貂。罗伯特海因莱茵我读的少,不妄评。赛博朋克题材菲利普o迪克 《机器人能梦见电子羊吗》这个小说实际上一般,但改编电影《银翼杀手》影响力极大。斯蒂芬森的《雪崩》,脑洞非常大,创意在现在看来也是独特,而且斯蒂芬森善于写冒险情节,紧张有趣。不过影响力最大的是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浪游者》,几乎等同于赛博朋克的代名词。厄休拉乐吉恩,少数的女科幻作家。《一无所有》深刻的探讨了政治话题。双星系统造成的对比中性的隐喻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比。《黑暗的左手》也很好。最后说回中国,只有刘慈欣的《三体》了。但我推荐一下《中国2185》,他可查的最早作品这书未能发表,发了查水表。《超新星纪元》1991版,灵感来自刘慈欣25年前春夏之交的一场梦。
《光明王》。
最具史诗气息的科幻小说,文笔思想极佳。如果有一个词可以概括这部小说,那只能是“神来之笔”。《光明王》是如此的特立独行,以至于你很难把它划分到任何一种科幻小说类型里。
《光明王》创造性地将印度教体系和科幻背景融合在一起,探讨包括生死,宗教,等级甚至爱情在内的诸多命题。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没心没肺的幽默精神,将这些艰深的思辨写得妙趣横生。
作者罗杰泽拉兹尼是黄金时代后,科幻小说新浪潮的先驱,也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幻小说作家,曾获得6次雨果奖(其中1966年以《不朽》和赫伯特的《沙丘》共享雨果奖),3次星云奖。
泽拉兹尼和乔治坑王马丁的关系非常好。有次俩人坐火车同行,闲聊的时候马丁提出一个灵感,被泽拉兹尼记下了。后来一个编辑打算编一本跟国际象棋有关的小说集,邀请罗杰·泽拉兹尼也写一篇。几乎在同一时间,又有两位编辑也向泽拉兹尼提出了相似的要求:一位请他写一篇与独角兽有关的传奇小说,另一位想要一篇发生在酒吧里的故事。最后泽拉兹尼用了马丁的那个灵感,写了一篇独角兽在酒吧里下国际象棋的小说,顺手又拿了个雨果奖。先放段故事简介:-------------------------------------------无数年后,乘坐飞船的人类来到一个新的世界。他们击败当地的土著,如纯能生态的罗刹、灼热之母,统治了这个世界,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被称为“原祖”。但是,这并不是有一个人类开疆拓土、创建新世界的故事。掌握着高科技的原祖们能够将自己的意识传输进入另一具躯壳,一次次传输使他们永世长存。但是,这并不是又一个关于长生的故事。手握无与伦比的技术,面对这个荒蛮世界,原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相当于天神。于是,他们成了神祇,他们的后代成为匍匐在神坛之下的凡人。于是,技术不再是技术,而是这些天神的“神性”,是他们的“法力”。“死神”、“夜之女神”、“梵天”、“湿婆”……各具神通。意识传输也不再是意识传输,而是一次次的转世轮回。以轮回为手段,这些天神可以随时向世人显示自己的威力。种姓制度将凡人分成不同等级,也可以参与转世轮回。向神祇效忠、奉献,凡人便能逐步提升自己的种姓,直至成为半神甚至天神。掌握在所谓“业报大师”手中的心理探针可以探察出任何反叛行为和念头,然后,大师们会将反叛者的下一生变成能操人语的低等动物,甚至拒绝为他们转世,让他们遭到“真正的死亡”这一切有一个前提——决不能让凡人得到技术,他们必须永远蒙昧。天神们会亲自出马,抹掉人间科技的火光,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但是,原祖中间仍有正直的人,他们决心帮助凡人。为此,他们被逐出天庭。萨姆就是这些人的领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神祇们借用了婆罗门种姓制度,萨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借用了人类原古时期的佛教,与婆罗门制度对抗。信徒们称他悉达多、佛陀、觉者、缚魔者、光明王。———————————————————————————————————————————摘一段中译本的情节:死神阎魔奉毁灭女神迦梨(迦梨是萨姆的前任,阎魔的现任)之命去刺杀萨姆,却被萨姆困在流沙陷阱里。萨姆借此机会和阎魔探讨神的轮回原因,并且指出阎魔在爱情观上存在严重问题。
“现在还是来谈谈我们的讲道辞吧——有一个像你这样骄傲而自大的人——并且众所周知,还相当喜欢教训别人——他接到一项任务,去研究一种会毁掉容貌、引发退化的疾病。有一天,他自己也感染上了这种病。由于他还没有找到治愈的方法,于是他常常望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在我身上它看起来其实很不错嘛。’你就是这样一个人,阎摩。你不会试着反抗自身的处境,反而为此感到自豪。你的愤怒出卖了你,因此,当我说你的病名就是迦梨时,我知道自己是对的。如果不是那个女人提出要求,你不会让自己为那些一钱不值的人效劳。我认识过去的她,而且我敢肯定她并没有改变。她不会爱人。她要的只是你的法力,死神,如果有一天你不再符合她的需要,她就会把你抛到一边。我这样说并非由于我们是敌人,这只是一个男人同另一个男人之间的谈话。我了解她。相信我,我的确了解她。你从未真正年轻过,没能在生命的春季结识自己的第一个恋人,这也许是一种不幸吧……因此,这便是我这篇小小的登山宝训的寓意——如果你不愿看到真相,即使一面明镜也无法照出你自己的样子。哪怕就一次,试着违背她的意愿,哪怕只是一件小事,看看她会不会立即有所反应,看看她如何反应。到那时,你会知道我所言非虚。”
萨姆叹口气,从自己栖身的小丘上爬了下来。  “只有一条路通向这块石头,我现在就要沿着它离开这儿。现在,我要告诉你怎样逃过一死,除非你太过骄傲不愿听从。我指示过僧人们,听到呼救之后就来这里帮助我。刚才我告诉过你,我是不会呼救的。我没有撒谎。不过,如果你用自己的大嗓门叫人过来帮你,他们会在你陷得太深之前赶到这里,把你安全地带回坚硬的地面上。这些人不会试图伤害你,因为这就是他们的行事方式。我喜欢这个主意——死亡之神被佛陀的僧人所拯救。晚安,阎摩。现在我要离开了。”  阎摩微笑着。“新的一天会来临的,佛陀,”  他说,“我能等。现在逃吧,越快越好,越远越好。世界还不够大,没法让你躲过我的愤怒。我会跟着你,我会教给你觉悟之道——教给你以纯粹的地狱之火铸成的觉悟。”  “在此期间,”萨姆道,“我劝你向我的追随者们请求帮助,或者立刻开始学习在沙堆下呼吸这门高难度技术。
《光明王》里这种机智的幽默和贫嘴俯拾皆是。阎魔将萨姆带上天庭时,为神灵的存在做辩护。对此萨姆的评论是:
 “原来这就是他们的法西斯班卓琴所弹的调子,嗯?” 
阎魔:“你选错了形容词。” 
萨姆:“你已经把好词都用光了。” 
阎魔:“看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永远无法达成共识。” 
萨姆:“如果有人问你们为什么要压制一个世界,而你却拿一堆富有诗意的废话作为回答,那么我猜共识是没法达成的。”
阎摩点点头,打个哈欠,为自己点上第二枝香烟。
“顺便问一句,”萨姆道,“在天庭里,死刑的最新流行趋势是什么样的?纯粹是想了解了解情况。”
放眼望去都是长篇,短篇的除了少数几部,基本被无视了。我来列一些我认为伟大的短篇。有几篇后来被扩展成了长篇,但我认为还是短篇的比较好。《冷酷的平衡》《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冰霜与烈火》《浓雾号角》《永不衰老的孩子》这篇的作者就写了几部短篇,后来去开发 C语言,还成了ISO C++ 标准委员会主席《外形》(又译《户外》)布莱恩·奥尔迪斯《往日之光》《怪物》罗伯特·谢克里《趁生命气息暂留》《你们这些还魂尸》《血里的音乐》《献给阿尔吉农的花束》《克苏鲁的召唤》等,竟然没有人提到爱手艺!虽然他的小说难以界定……莱姆的一些列机器人短篇故事。
《神们自己》,《垂暮之战》,《你一生的故事》,《三体》,《美国众神》不敢说都是多伟大的小说,但确实都是很好看的科幻小说
阿西莫夫 《最后的问题》。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没有之一-----------------------科幻小说有多种类型,有的构想奇妙,有的场面宏大,有的严守科学规律,有的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但是这一篇,阿西莫夫用短短的篇幅,把时间从现代一直拉到了宇宙的尽头,将科学与宗教统一起来。气魄之宏大,可以说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与这种俯瞰空间时间的上帝视角相比,那些动辄几十万字的大部头,不过是在井底仰望星空而已。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现在过来回答已经很晚,连知乎日报都已经挑出了优秀答案。不过,知乎上的提问从来都不会因时间问题而过时,回答也是一样。看了大家的回答,觉得自己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角度,那就动笔。科幻文学最早是带有高贵的血统的,玛丽·雪莱在著完《弗兰肯斯坦》后,声明一度超过她的丈夫。威尔斯不仅是科幻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费边社核心成员,是当时英国社会的著名公知。弗朗西斯·培根和杰克·伦敦都写过科幻小说(或是乌托邦小说),《新亚特兰蒂斯》和《铁蹄》。科幻文学在欧洲一直保留着严肃的文类特征,如发明robot一词的恰佩克,他的《鲶鱼之乱》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纳粹之所以存在的原因。还有20世纪最伟大的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美丽新世界》、《我们》。科幻文学真正变得流行化、通俗化,是在美国。准确的是,是《Amazing Stories》的初版。主编者叫根巴斯克,一位技术中心的青年。在这本杂志的带动下,科幻小说经历了我们现在称之为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到1938年,约翰·坎贝尔提任根巴克斯为止,大约12年。时间虽短,但余波直至今天仍然存在。坦白说,我们现在很多人对科幻小说的认知,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根巴克斯时代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可以这么理解,好莱坞主流科幻电影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根巴克斯时期的科幻作品,如《异星战场》、《人猿泰山》等等。另一个是二战后的科幻广播剧。所以,在一个科幻文学缺乏传统的的国度,我们对科幻文学的认识,自然而然就变成了对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认识。经历了根巴克斯时代对科幻文学的摧残(请原谅我用这样的词语描述这位SF之父),走过了坎贝尔时代的拨乱反正(这个时期我就不赘述了)。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一种文类的科幻文学终于站稳了脚跟。此时,距离最早一批科幻文学创作者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60年代是科幻文学彰显社会价值的年代。彼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淖,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欧洲正在经历二战之后的反思,各种思想激烈冲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美国和英国科幻首先从根巴克斯时代的科幻文学中跳了出来,并拓展了坎贝尔对科幻文学的定义,产生了一批具有极强文学价值的科幻杂志、科幻作者、科幻小说、科幻文学批评家。罗伯·莱瑟姆(Rob Latham)在《新浪潮》(The New Wave)一文中说:大多数英美科幻小说家、评论家与拥趸们都确信科幻小说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重大变化,而“新浪潮”这一术语,则成为了那个时期的指代。但对于新浪潮的组成与影响,却存在着巨大争论:它是一以贯之的运动,还是东拼西凑的联盟?它是革命性的,还是改革性的?它改变了这个领域的内核,还只是做了些表面调整?若干关键人物皆与新浪潮联系紧密,如:迈克尔·穆考克、达蒙·奈特,他们已然抛弃了那些曾加诸于身上的标签。又比如说哈兰·埃里森,他认为新浪潮从不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团体。一些评论家宣称新浪潮由两部分叠加:英国新浪潮与美国新浪潮。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该名词太过宽泛,很可能变得毫无所指。新浪潮,在精英阶层与大众文化之间都产生了影响,它既是文本内容的创新,也是风格上的革命。就其遗产而言,它令这垂死的文体焕然一新,引导科幻小说进入了严肃文学的领域,但也在用阴晦的悲观主义折磨着科幻小说,并因其强烈的虚无主义而渐趋无声。它既是“科幻小说历程中最重要的发展”,也是“空洞无趣、令人沮丧的垃圾”。随着巴拉德转向严肃文学,西尔弗伯格愤而退休,是因为他坚信科幻读者“不想要文学质量,只想要太空冒险”,莱辛早期的科幻作品被淹没在对她的文学研究中。新浪潮运动渐渐结束。但是,显然,科幻小说的主题范围由此大大加强,它的情感愈发充沛,文体更加多变;另一方面,科幻小说永远都不会成为先锋文学,商业性与先锋性,二者只能择其一。好了,说完科幻文学的简短历史,我觉得再提一大堆作品也没意义了。这里我贴几篇文章与文论作品,以及自己认为伟大的科幻小说。——————————————————————————————————————————1. 林翰昌老师的《如何以科幻读者的身份了解科幻》 林翰昌老师是利物浦大学科幻文学的研究生,也算是科班出身。他对科幻文学的理解,更加偏向于一位文论家的思维。2. 詹姆斯·冈恩《科幻之路》,如果你读了这部小说,那这个问题就变得太简单了。冈恩凭一己之力,将科幻文学上溯到了公元前,并找到了发展的脉络和源流(终于也可以说科幻小说自古有之了!)。所以,照着这套丛书去读科幻作品,准没错。3. 豆瓣账号SF,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三丰掌故。4. 吴定柏老师的书(如果你找得到)5. 国外各大出版社出版的A Companion/handbook to SF,很好的科幻文学入门普及读物。6. 《未来考古学》,今年刚刚出中文版7. 宋明炜老师关于科幻的文章推荐的作品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卢琦安)、《2440》(梅西耶)、《铁蹄》、《新亚特兰蒂斯》、《仙女座星云》、《莫罗博士的岛》、《隐身人》、《弗兰肯斯坦》、《我们》、《美丽新世界》、《鲶鱼之乱》、《索拉里斯星》、《火星公主》、《最后的人和最初的人》、《黑暗的左手》、《一无所有》、《星船伞兵》、《撞车》(巴拉德)、《千年战争》、《海伯利安》、《不朽》、《光明王》、《莱伯维茨的赞歌》、《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尤比克》、《高城堡的人》、《神经漫游者》、《火星三部曲》、《天渊》、《三体》、《地铁》、《红色海洋》。最后说一句,科幻文学最特殊的性质,在于它的艺术表达能力极其丰富,一个科幻文学文本,能够产生无数的艺术变种。在科幻领域中,有科幻电影、科幻广播剧、科幻游戏、科幻文学,每个类别都产生了伟大的作品。我想,这就是科幻的魅力所在吧。它能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表达形式。下一次科幻的艺术变种,或许就是oculus rift代表的虚拟现实~
《重力使命》,半个多世纪前的科幻小说,却完全没有过时的感觉,用物理法则构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唯一看出年纪的细节是:里面的人有用计算尺。但就是还在用计算尺的年代,居然能写出这样的科幻小说!想象力太伟大。
啧,这么个问题下面没有海因莱茵?我不服!看签名就知道我是三巨头脑残粉,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因莱茵——更准确的说,是海因莱茵的未来史系列短篇,绝对称得上伟大。科幻世界出版的三本中短篇集《出卖月亮的人》、《地球上的绿色山丘》和《玛土撒拉之子》基本上收录了全部未来史系列的短篇。我最喜欢的,就是直到《地球上的绿色山丘》中最后一篇《帝国逻辑》之前的部分。幻想中的新工业革命和宇宙殖民时代,近乎疯狂的开拓与热血,完美地表现了海因莱茵所说的“人类年轻时代的进取精神”。从现在来看,海因莱茵的未来史系列终究“不够科幻”。论高深比不过克拉克,论严谨(和产量)比不过阿西莫夫,但是他的文字中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另外两位。看过这个系列你就会明白他是一个相信人类乐观主义者,他相信科学的发展会让未来变得更好,他的身上能让你看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人类的自信。要是他能够写一篇蒸汽朋克小说,那真是太完美的组合。如果你也是个乐观主义者,如果你厌倦了整天反思科学的负面影响、厌倦了整天反思技术与人类的关系,如果你也依然相信科学和技术会让人类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你也充满了求知与探索新世界的欲望,那么务必不要错过海因莱茵的短篇。另外《你们这些回魂尸》(非未来史系列,未收录在以上三本中)简直是狠狠嘲讽了那些思考“哲学三问”的人:你就是你;你来自于你自己;你会变成你自己。绝对是时间旅行系的经典,引来模仿者无数。至于长篇,那就是另一种风味了。《星船伞兵》和《严厉的月亮》(又译为《月亮是个严厉的女教师》)是他对政治、义务与责任的思考,也导致了他被骂做法西斯(虽然我不知道无政府主义哪里法西斯了,《严厉的月亮》明明就是简单易懂的革命指南嘛)。《异乡异客》常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实际上在他的作品里属于相当另类的风格。如果你喜欢哲♂学或是思考人生,那么也许会对你的胃口。《进入盛夏之门》是时间旅行系作品,说实话这一部在时间旅行类作品中算不上非常出色,不如短篇的《你们这些回魂尸》那么带感。不过里面的猫是亮点。《星际归途》、《双星》、《傀儡主人》都是精彩的故事,但是科幻成分相对不那么重要了。《时间足够你爱》从各种意义上坑害了无数中国科幻迷的作品,也是唯一一部我没看完的作品(太!长!了!)。
借这个问题,我把我看过的觉得值得推荐的科幻小说列一个简单的书单吧入选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经典,二是我看过。每一类,我会列一个最值得推荐的重点,并陆续更新,附上我的推荐第一类,时间旅行题材《醉步男》小林泰三《你一生的故事》特德姜《永恒的终结》阿西莫夫《时间机器》威尔斯《一日囚》柳文扬这一题材是经典经典最为密集的,尽管大神扎堆,我推荐的仍然是华裔作家特德蒋的短篇代表作《你一生的故事》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个封面迷惑了,这是一篇90%的科幻迷不会喜欢的小说,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先来看看小说的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一艘外星飞船降落澳大利亚,军方为了弄清外星人的意图,找来语言学家,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与他们对话。是的,小说可以改名《如何学习外星人的语言》,没有星舰战争,没有太空基地,没有时空穿越,只是一个语言学家的外星语言学习笔记。正如我前面说的,在90%的科幻迷看来,这不是一部好看的故事,甚至这条线索不算是一部小说,只是一个思维游戏。好吧,还有另一条线索,这条线索倒是有个故事,一个母亲的育儿故事,可惜有故事不好好讲,就像意识流小说时空颠倒,存心让你看不懂。当然,最要命的是,这条线索完全与科幻无关。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对话 这么早把这个故事告诉你没什么好处;在你大半生的时间里你不会静坐着听这样一个罗曼蒂克的——你会说傻的——故事。我记得你十二岁时你猜测你来源时的情景。  “你养我的唯一目的是你能有个免费的女佣人。”你牙尖嘴利,正从储藏室里拖出真空吸尘器。  “没错,”我会说,“十三年前我就知道地毯在现在这个时刻需要真空吸尘器处理,生个孩子看上去是最廉价方便的工作方法,好好干你的活。”  “假如你不是我母亲,这可是非法的。”你会说,显得慷慨激昂,你解开电源线,插在墙上的插座上。这条线索大部分都是母女之间八点档式的狗血对白(当然我是不会告诉绝大部分都暗藏玄机的)是的,一部获星云奖的小说,有一半的故事完全不科幻。这实在不是一部好看的小说,想必上面的“推荐”已经打消了90%的主流科幻迷的念头。好,下面正式开始推荐——我的推荐理由是,我认为特德蒋是目前看到的最有可能拿诺贝尔文学奖的科幻小说作家,没有之一科幻的长篇和短篇的标准是不同的,好的长篇大多有史诗的气质,大部分上面都提到了:基地系列、沙丘系列、海伯利安系列,深渊上的火系列……,三体系列也可以排进前十(当然是国内读者最爱的前十)。想重点谈谈短篇短篇科幻的标准有三点:题材的独创、思考的深刻、逻辑的严密这三点常常是相互矛盾的,以大刘的短篇,虽然放在国内科幻界看,大多是精品,但除了逻辑的严密性之外,前两者都不够再来分析一下《你一生的故事》1.从题材上讲,这是少有的以语言学为题材的科幻小说通常星际旅行题材中,外星人的语言往往是用“翻译机”之类的东西搪塞过去,似乎外星人的语言就像英语和汉语的区别一样后来到了《天渊》中,语言就上升为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星际语言学(据说还有一部《老威尔的行星》,不过我没看过,不好多说)只有在《你一生的故事》中,语言背后的思维冲突才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2.从逻辑的严密上看,作者用了语言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种理论用很短的篇幅,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七肢桶式语言,源于一种非线性的,因果倒置的思维方式小说严格符合硬科幻的设定从“费马原理(即光线在两点间的实际路径是使所需的传播时间为极值的路径)“这个最基本的物理学定律出发推想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世界这里讲一句题外话,通常讲外星人的小说,故事越好懂,外星人就越像地球人的翻版如果你真想出一套异于地球人的模式,那么逻辑越严密,脑洞就越大,至少《你一生的故事》,我反反复复看了八遍3.从思考的深刻性上讲,预知未来是科幻小说常见的设定但特德蒋对于命运的揭示,却让我们不禁去反思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非常希望能在不剧透的同时,谈一谈小说的主题,但是,好像不可能对《你一生的故事》的更多感受,在下面的回答里借此谈谈我对短篇科幻小说的看法:好的短篇科幻往往不是让你相信什么,而是让你怀疑什么第二类:赛博朋克题材《神经浪游者》(威廉·吉布森)《雪崩》(尼尔·斯蒂芬森)《真名实姓》(弗诺·文奇)《艾比斯之梦》(山本弘)重点推荐(7.4日更新)——《艾比斯之梦》(山本弘)从名气上讲,主推作品应该在《神经浪游者》和《真名实姓》中产生,但前者可读性略差,后者好看是好看,但缺乏科幻深度。最后还是选择了我个人比较钟爱的《艾比斯之梦》,除了出于日系科幻作品比较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之外,更主要的是,小说以七个中篇故事寓言了AI发展的七个阶段——《宇宙尽在我指尖》和《令人雀跃的虚空间》代表AI的产生,前者是文字形式的虚拟角色(其实是个网络接龙小说),后者是将大脑植入数字空间,这两篇算是前AI时代,主角都是真实的人类。《镜子女孩》、《诗音翩然到来之日》和《黑洞隐者》这三篇,代表了AI学习和获得自我意识的三种途径,前者讲述AI如何在学习人类的行为后获得自我意识,《诗音翩然到来之日》是植入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如何学习人类的技能、与人类沟通,后者讲述AI试图理解人类的理想、艺术、哲学等形而上的理念。《正义不打折的世界》讲述拥有自我意识的AI如何与人类相处,在这一篇中,AI从人类的宠物发展为追求平等地位的物种时,与人类发生了正面冲突。最后一篇《艾比斯之梦》将AI与人类的命运推到了一个悲剧的背景,结局我就不剧透了。《艾比斯之梦》有点像加长版的《软件体的生命周期》(特德姜),而故事性更强。全书最大的看点是AI视角,传统的赛博朋克作品都是人类以AI的形式进入数字空间,其思考模式也是人类视角。本书告诉我们,什么是(可能的)AI视角,脑洞来了:对于我们T A I 而言,惊人的是许多人类无法理解模糊这个概念。当我们说“爱(5+7i)”时,误以为是“只爱百分之五十”或“满分一百分,五十分的爱”的人类何其多。人类无法理解“5”是模糊测度。爱的强度明明不可能以普通集合表达。我们能够想象以纵轴为实数、横轴为虚数的复素平面,但是人类必须转换成实体平面才能想象。我们能够想象自乘为负的量,但是人类无法想象。这八成是因为人类的大脑从一开始就欠缺认识的能力。重点推荐其中第六个故事《诗音来的日子》,就算你不喜欢这本书,至少里面有一句你不会忘记。“所有人类都患有阿兹海默症”关于《神经浪游者》,这是一本不太好读的书,但又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之前在豆瓣上看过一篇用古龙人物改写的小说简介,强烈推荐,看了之后再读此书,就容易读进去了关于《神经浪游者》,这是一本不太好读的书,但又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之前在豆瓣上看过一篇用古龙人物改写的小说简介,强烈推荐,看了之后再读此书,就容易读进去了第三类,末日危机题材《三体》刘慈欣《时间回旋》《流浪地球》刘慈欣《日本沉没》小松左京(7.16日更新)重点推荐《流浪地球》,因为此篇在大刘的写作生涯中极其重要,开创了他的“末日情结”、“宏细节”、“归乡情怀”这三个特色,使其往后的作品呈现出一以贯之的宏大的主题、悲壮的调怀、沧桑的变迁、坚定的信念……。末日情节《流浪地球》原先是大刘的“末日系列”的第一篇,此系列以太阳灾变为题材,原计划有六部:除了《流浪地球》外,《补天》描写人类进入太阳内部对其进行修补以延缓其灾变;《微纪元》(已完成)讲人类通过基因改造,把自己变小去适应新的太阳系;《星船纪元》描写人类乘飞船逃离太阳系,最后把飞船当成了永久的家园;《游魂》描写太阳灾变前人类用电波把自己的思维和记忆发向宇宙;最后一部《在冥王星上我们坐下来哭泣》,描写人类逃生无望,在冥王星上建立人类文明纪念碑(这个情节后来在《三体》里用了,不过我猜是受到了克拉克的短篇《星》的影响)。“末日情节”几乎贯穿了大刘的大部分小说,大刘是这样看待末日的  当你被诊断为癌症时,世界在你的眼中会突然变成另一个样子:天空是红的太阳蓝的;而当你最后得知这是误诊时,当天空又变成蓝的太阳又变成红的后,这也不是以前的天空和太阳了,世界和生活在你的眼中美了许多,也增加了许多内涵,这种感觉远不是读十年书能得到的。一个人的末日体验是一种很珍贵的体验,那么全人类的末日体验呢?如果世界经历了这样一次“误诊”,那全人类同样会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天空和太阳,更珍惜他们以前视为很平常的一切,人类世界将沿着一条更合理的轨迹运行。而能够带来这种末日体验的,只有科幻小说,这也是我构思这个末日系列科幻小说的的初衷。宏细节大刘有一个创作理念——“宏细节”,他认为这是科幻小说独有的叙事模式,在《流浪地球》中,第一次把宏观的大历史作为细节来描写。在宇宙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事件变成一个个细节,历史的大框架叙述成为小说的主体,而人物成为微生物,完全超越了我们的日常阅读体验,使作品不仅疆域极其辽阔,而且内部也极其丰富。归乡情怀在《流浪地球》的前言里,大刘写道:“自己的科幻之路也就是一条寻找家园的路,回乡情结之所以隐藏在连自己都看不到的深处,是因为我不知道家园在哪里,所以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找。”归乡情怀不是怀旧,而是寻找自我在宇宙中的定位。小说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人类和地球人影相吊,相互依存,远离已面目全非的故乡,踏上又一条前途未卜的漫漫归乡之路。人类和地球来自宇宙,又走向宇宙,仿佛水滴重归海洋,星星回归星群,这才是《流浪地球》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就像小说里的那个谜语:“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第四类,太空题材(太阳系外)《沙丘》弗兰克赫伯特《宇宙过河卒》《天渊》弗诺文奇《基地》系列阿西莫夫第五类,太空题材(太阳系内)《2001太空奥德赛》阿瑟克拉克《与拉玛相会》阿瑟克拉克《群星,我的归宿》第六类,外星生命题材《计算中的上帝》《索拉利斯星》《死者代言人》第七类,机器人题材《机器人》系列(阿西莫夫)《趁生命气息逗留》 罗杰泽拉兹尼第八类,科技惊险题材《侏罗纪公园》迈克尔克莱顿《球状闪电》刘慈欣第九类,星际战争题材《星船伞兵》罗伯特海因莱因《安德的游戏》奥森斯科特第十类,生化危机题材《寄生前夜》濑名秀明《鲵鱼之乱》《红色海洋》韩松第十一类,历史题材《天意》钱莉芳第十二类,幽默讽刺题材星新一的微型小说《银行系漫游指南》道格拉斯罗伯特克里谢的短篇第十三类,哲学宗教及其他思想实验题材《光明王》罗杰泽拉兹尼《海伯利安》丹西蒙斯《超新星纪元》(刘慈欣)《星》阿瑟克拉克《最后的问题》阿西莫夫《巴别塔》特德姜陆续更新中————————————————————————--推荐科幻作品的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的李刚”,微信号:rsgfdlg个人微博号“人神共奋的李刚”
好吧,我来写几本我认为够得上“伟大”两字的。当然,以下排名不分先后。。。我尽量按照时间顺序来。。首先当然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必读。然后就到了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了,强烈推荐《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这两本书会让你在觉得这家伙是个先知的同时学到很多地理和生物知识。然后,是一位英国作家,H·G·威尔斯,他的《世界大战》讲的是一个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这个故事改编成广播剧后让一个城市的人以为火星人真的来了。20世纪早期的科幻小说我不算太熟,后来,科幻的黄金期到了。。阿西莫夫,20世纪最伟大的科幻作家,没有之一。他的《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都算伟大,在他的书里他创造了机器人三定律。一代大师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毁灭的人》以及《群星,我的归宿》(另名《虎,虎》),这两本书里面洋溢着狂暴的想象力。科幻三巨头之一的阿瑟·克拉克老爷子的《2001太空漫游》,这本书无论是书或者电影都堪称伟大,必看!而且重复看!他的另一本书《童年的终结》,我看了之后,也觉得相当震撼。另外一位科幻巨头海因莱因,我推荐他的《异乡异客》和《严厉的月亮》,不过后者基本上就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月球版。。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英国人特有的幽默感在这里面展现的淋漓尽致。法兰克·赫伯特的《沙丘》,经典,经典。还有凯特·威廉的《迟暮鸟语》。《红火星》(作者忘了)。弗洛·文奇的《深渊上的火》。吉恩·布鲁尔的《K星异客》。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以及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末日 720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