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高师为我解下阴阳天师之麒麟腿是什么?阴阳天师之麒麟腿殿是什么殿?

嗣汉天师府: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
来源:古道杂志
此文写于2016年杭州主办G20峰会期间,杭州所有企业放了一个礼拜的假,杭州政府鼓励杭州人出去游玩,把杭州让给世界,而且浙江周围省市很多景区都对浙江人,特别是杭州人,打出了免门票或半价门票的优惠,一时间人潮涌动,浙江被世界占领了,周边省市被浙江人占领了。
多亏了G20,龙虎山才优待杭州人(不,应该是全体浙江人),本以为全程免费,到了才知道,感情是被骗了,龙虎山只免门票,景区的乘车费、竹筏费等是不免的,也就是原价每人268元的门票,如今只要150元/每位。其它的不想多讲了,直接上图吧,有疑问的,可以留言给我。
9月3日上午9点半出发,中午抵达鹰潭北站,随便吃点了,便打的直奔龙虎山(打的费70元左右),沿鹰潭市龙虎山大道自北而南前行30多分钟,便来到了龙虎山正大门。
龙虎山正门广场以及UNESCO标志,龙虎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评定的世界地质公园。
龙虎山正门很有意思,是一个博物馆建筑群。建筑大抵不离现下中国刮起的“稀奇古怪”风,反正这个建筑风格非我能接受的。
正门入口,是由几个博物馆(如道教博物馆等)和售票大厅构成
博物馆前张道陵像
马祖道一像
大家还是要排队买票,售票门口用易拉宝醒目的张贴出了G20优惠政策。稍微一看,还是绝对被骗了,龙虎山此次优惠范围竟然是针对整个大浙江地区,而且还包括在浙江打工的外地人员(只要提供暂住证,都可以享受优惠福利),这下子人是少不了,果不其然,进景区排队进门就花了半个小时,就不要说排队乘景区巴士了。后悔来此走上一遭。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还是要咬着牙走完啊!
G20期间,针对浙江游客的优惠政策详解以及咨询处的工作人员
实景节目《寻梦龙虎山》门票价目表
景区咨询台
所购的门票
景区游览车是小火车样式的,还是很别致的。就是人太多,而且素质很差,上车基本靠挤,座位基本靠抢,人山人海的,这些人没有秩序和纪律可言,更别谈什么教养和美德了,这些东西早被他们丢回了娘胎,剩下的就只认钱了。
进门后左侧建筑
排队乘坐景区巴士
颇具特色的景观巴士
巴士上所拍的一侧山峰
我们要看升棺表演,故在中途下车,径直走到泸溪河畔,时值下午一点多,太阳烈,温度高,烤的心里慌慌的。升棺表演下午只有两次,两点和四点各一次,我们大概等了半个小时,便看了表演的庐山真面目。我的观感是,形式大如内容,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看到一半我便有离开的打算。泸溪河的水质也很差,腥臭味较重,河岸全是人,这些观者基本都是来凑热闹的。人多拥挤,还是要照看好自己身上的东西。河边有人在炸小黄鱼卖,但是看到这人、这水、还有这天气,食欲全无,整个人一下子就不好了。
泸溪河畔危峰
待到升棺表演结束后,乘渡船至对岸,造访升棺点近处,这条路很窄,一侧悬于泸溪河之上,一侧就是刀削一般的绝壁,人走在上面,一颤一颤的,而且还要留心头顶,因为有一段路是穿崖而过的。升棺点其实就是一个河边的小开阔地,后面靠山的是一座观音庙。看到自观音庙而上的爬山木梯,心里就胆颤,这木梯可是在悬崖陡峭之上盘旋而上的。不过可惜也可幸的是,此梯禁止攀爬。
过河过程中所拍摄的山水风光
岩崖佛洞中身披金甲的护法,可能是韦陀尊者
栈道之下就是泸溪河深潭
景区的洗手间
接下来继续坐景区巴士,游览景区的核心——天师府。天师府,我一直认为就在景区之内,殊不知,它与龙虎山的距离其实蛮远,天师府坐落于上清古镇,严格来讲,与龙虎山没有什么明显的关系,乘景区巴士到了正一观门前广场,换了另一辆去往古镇的巴士,路上所见皆是田园风光,仿佛这里的时光只停留在那个时代。小桥流水、绿竹青禾,景色是绝佳的,确为一处修身养性的佳处。
上清古镇,很古朴,人少的时候肯定很幽静,一路沿着古道前行,看了镇里七八百岁的老障树,还有用于报警集会的鼓楼等。第一个停足处是天师祖庙,也就是张天师的家庙,从留侯张良开始一直到今天,张天师家族,天师之位代代相传,一度为朝廷钦封,与北方的孔家起名,故有“北孔南张”之说。作为中国人最为正宗的本土信仰,道教在民间的影响力远超其他,其深深扎根于乡土社会,扎根于庙堂之外的广袤中国,并成为汉、唐、宋、明等汉人朝代的信仰主流。在某些方面,其魅力和影响力远在儒教之上。中国最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如中医、太极两仪、阴阳五行、天干地支、风水、鬼神、祭祀、符箓等等,都与之有密切关系,可以这么说,中国之所以是中国,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就在于有道教。
上清古镇的鼓楼
上清古镇中的古式建筑和古樟树(挂满了祈福红布条)
古镇正中的天师像
天师祖庙正门和内景
接下来就是本次旅行的重头戏,游天师府,天师府与天师祖庙很近。天师府的全名是嗣汉天师府,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册封东汉张陵第三十六代传人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其意表明自东汉始,代代相袭,道脉悠长。在中国南方,没有哪一家能有天师府张家这般传嗣久远的,正如北方,没有哪家如孔家一般千年不衰的一样。
天师府是张盛以及他的历代子孙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被称为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和元明两朝管理道教事务的办公机构。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后又经十多次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清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遗物。
天师府风水堪称宇内第一,无出其右。天师府位于贵溪上清镇,临清溪,原建于龙虎山脚下。北靠西华山,门临沪溪河,面对琵琶山,依山带水,气势雄伟。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辉宏,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全部雕花镂刻,米红细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气。
天师府正门前
天师府门前的石麒麟
天师府门前的御碑
天师府正门(有很多苦力人力车,拉着游客来回于坑坑洼洼的长街上,生计对于他们来说,也如这路一样坎坷)
府门坐北朝南,高大宽阔,面河而立,气势雄伟。门前庭院正中镶嵌着八卦太极图。府门上一对抱柱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原为明代尚书、大画家、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形象地表达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显赫地位。二门门联写的是“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表明了历代天师道高德重使龙虎也伏、鬼神也钦的历史事实,也表明教理教规对信徒必须修道养德的严格要求。
董其昌所题的对联
进入二门,内为大院,钟楼、鼓楼稳踞大路西东,钟楼的在钟铸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距今已有650岁的高龄,钟长一丈,中圈一丈八尺,唇厚三寸九分,重9999斤。过钟、鼓楼,迎面而来的就是新近矗立的玉皇殿,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占地600多平方米,是府内最大最高的宫殿。殿内供奉身高9.999米的玉皇大帝,金童玉女侍立左右,邓、辛、张、陶等十二天君配祀两边。八条金龙飞舞楹间,整个大殿显示出人间天庭的森严,使人顿生“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玉皇殿西侧有碑廊,立着历代留下的众多石碑,其中最有名的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敕赐玄教大宗师张公碑》,距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但在文革浩劫之中,被红卫兵击为碎块,后虽有修补,然往日精神已无。此碑全文二千多字,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属兼得山光水色型,特别是7株古樟树所组成的“天罡北斗”形状,特有道教文化的意蕴。
赵孟頫书写的《敕赐玄教大宗师张公碑》
雌雄罗汉松
正厅外所拍
正殿两侧的配殿,供奉有慈航道人等道教神仙
天师府授箓院
进三门,就进入了天师府的私第。进门的院墙左右是“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对联。上端横批“相国仙府”,显示出主领江南道教的天师府的历史地位。天师殿原叫三省堂,由前中后三厅组成。前为过厅,中为会客厅(亦名狐仙堂),后为天师内宅。过厅前部有块圆的翠绿色盘石,名“迎送石”,是历代天师迎送客人到此留步的地方,虽时过数百年而色泽如新,也算奇事一桩。正厅中央供奉着三尊神像,在刀剑斧戟和龙虎旌旗拥护下,仗剑危坐的是祖天师张道陵,身旁悬有颂他道尊德贵的对联一副:“有仪可象焉,管教妖魔丧胆;无门不入也,谁知道法通天。”侍立两边的是他的两位高徒王长和赵升。后室,高悬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画像,后堂为江南院落式建筑。左右辟金光、紫气二门,正中过“道自清虚”门通后厅。
然而,当我看到天师府所受捐赠的名单,我顿时感觉就不好了,多数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华人,亦或是东南亚的华裔,而真正来自大陆的募捐却少之又少,我不知道这些年国人干啥去了。知道它的人少了,特别是年青一代;理解它的人少了,多说视其为迷信;支持它的人少了,更多地去找耶稣了;对它的价值认同少了,多数将道士视为骗子和贱人,不耻与之同在,全然没有了崇尚道法的意识。’道教在大陆,其命危矣!
游罢天师府,打道回府。回程途中,碰到一位来自浙江的中年女子(从口音来判断),带着儿子,上车占座,态度彪悍,蛮横至极,实在看不下去了,与之争执了片刻,悻悻然,坏了旅游的心情。与一群没有素质的人出行,真的很难受,也是对精神的一种折磨。当下中国人,规矩意识什么时候才能有呢?赚钱坏了良心,谋利坏了规矩,这样下去还得了,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代贻害一代(想想这位中年妇女带着自己十四五岁的孩子公然蛮横占位,而且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她的孩子会怎么认为?占位有理,礼让吃亏,抢座是明智之举,不抢是傻瓜。如此一来,这种思维成了习惯,深入脑海,成了日后待人处事的标配,那么中国在她孩子这一代也就无望了)。长此以往,中国这个老大帝国,什么时候才能现代化,什么时候才能文明化呢?
乘着落日,大概在5点左右的样子,我们坐上了最后一班竹筏,漂流在泸溪河上,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造物者的奇思妙想,听着艄公们的讲解。
这里要插上一句,关于泸溪河,在毛时代,还是很有名的。有这么个背景,大家或许还不知道,这里普及一下:
泸溪河清澈的源头活水,为余江人民消灭血吸虫病,战胜病害,改善生产和生存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1958余江县在全国率先消灭了血吸虫病,毛泽东主席看了《人民日报》报道此事感慨万千,挥笔写下光辉诗篇《送瘟神二首》:
七律二首送瘟神(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龙虎山,乃典型的丹霞地貌,危峰兀立,各有其妙。在中国,旅游于名山大川之中时,这句话一定要记得——所谓三分形似,七分想象。只有脑子里有了相应的画面和知识积累,才能够理解它美在何处。两岸山崖耸立,悬棺(当地人称之为崖墓)较多,而且多数经考证属于春秋时期,今天我们能在竹筏之上看到其真容,还得多谢那些国家考古队的人。这些崖墓原本都是密封好的,数千年未开,解放后,他们在马列主义的指引下将之打开,见了天日和风雨,而后听之任之就不管了。
据说这个村庄无蚊虫叮扰影响,是有名的无蚊村
实景演出《寻梦龙虎山》的演出点
游船在两岸如画山峦中前行,游客们的心情都不错
艄公在和我们讲解两岸的山峰(所谓“八不得”,还是要请当地人讲讲才有意思的,不过要收费,每人10块,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砍到每人5块)
据说就是这座山峰至今无人可攀登上顶,其峭壁上的悬棺也成为千古之谜
话说这悬棺,确实是人类的未解之谜。这么陡峭的山崖,如何将棺材放置岩缝之中,还真够让自高自大的现代人头痛的了。现代技术这么牛逼,科学这么昌明,咋就解决不了悬棺的千古之谜呢?据艄公说,行程尽头的那座高峰(具体名字我已记不真切了),还有更具代表性的悬棺,但此峰至今尚无人能攀爬上去,也就更不知道悬棺这样弄上去的。而且有趣的是,当地政府还以此为噱头,重金悬赏,凡能解开此谜者,赏金100万(此前是50万),至今仍无人能解得其中玄妙。还是那句话,今人未必胜古人!天生万物,人在其列,与天地斗,必万劫不复。天地不仁,人如蝼蚁,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
岩壁内的悬棺
此外,入夜后龙虎山的演出也值得一观,其名叫《寻梦龙虎山》,就是以泸溪河两岸景色为背景,观众是坐在船上移动着观看演出的,据看过的人反应,演出颇有特色,值得一看。通过相关的报道和宣传得知,名嘴杨澜也投资了这出show,且不管是谁投的吧,即便是苍进空投的,只要好看,照样卖座,不是吗?观众才不管是谁投的呢,这种演出上当只有一次,不会有第二次,一次不好,口碑全倒。
实景演出《寻梦龙虎山》片段
竹筏漂流终点,此处有最大的家族悬棺,沿正路前行数步,就是景点出口
盛名久传的景点大地之母;其实途中还有一处与之对应的山峰,名曰金枪峰
大概30多分钟的漂流在大地之母处完成,遂也结束了此次龙虎山之行。在后门离开景区,除了门就傻了眼,原来后门离正门竟然有7里路的样子,没有去市里的公交和的士,万不得已,才雇了一辆无证黑摩的,花费60元,司机是一名当地的老汉,为人很好,一路给我们讲解当地历史风俗,一路颠簸了近40分钟,总算赶到了北站。暂别鹰潭,开赴其他景区。乘着小长假,乘着好天气,乘着好心情,乘着还年轻……
特别声明:此文成稿于2016年,概在作者在G20假期游玩江西期间,系朱门公子(作者笔名)原创,且授权首发于古道、杭人两公众号。原创不易,禁止抄袭;如需转载或引用,须联系两大公众号,万不可擅自转引或抄袭,以免后果不可控。
编者:朱门公子
配图:摘自网络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什么是麒麟的典故 - 百科问答
& 什么是麒麟的典故
什么是麒麟的典故
悬赏分:0 -
- 阅读次数:
关于"什么是麒麟的典故"的最佳答案
什么是麒麟的典故: 西狩获麟 “西狩获麟”发生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地。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首先见于战国成书的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战国史学家公羊高撰写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撰写的《谷梁传》 ,也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与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 《东周列国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一兽,鹿身、牛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怪而杀之。孔子叹曰:‘仁兽,麟也,孰为来哉’,使弟子埋之。 《东周列国志》虽系历史小说,但所记载的内容和史书基本相同,决非虚拟。 《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义》中又注:“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 《兖州府志?圣里志》载:“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1991年出版的《文史知识?说麒麟》一文记载“中国古籍中最早记载‘麟’的,一是《春秋》 ,二是《诗经》 。”《春秋》以记载谨严著称,绝不语怪、力、乱、神没有的事,更不会捕风捉影地瞎说。再如《历朝纲会纂》 、 《纲易知录》 、 《曹南文献录》 、 《曹州府志》 、 《巨野县志》等也都作了如实的记载。“西狩获麟”发生在周敬王庚申三下九年(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七十一岁,从此已不再著书。这就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孔子获麟绝笔,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重要原因。传说在公元前551年(鲁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了孕,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时,头顶长得有点象尼丘山,帮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与世长辞了。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西狩获麟”的故事,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筑了麒麟台,亦名获麟台,古称获麟古冢。该建筑地处巨野城东七公里――今麒麟镇陈胡庄以东、后冯桥以北大洼内,为县级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此台为鲁哀公“西狩获麟”处,东西长73米,南北宽52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这里原有唐代石碑数座,由于年湮日久,已遭毁坏。明嘉靖十四年,济宁州通判张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于曹济公路旁,碑上刻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西狩获麟”闻名全国,一些州、县、乡、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东的嘉祥县,巨野城东的获麟保(乡)、获麟集等,皆以此命名。 由于古代都把龙凤龟麟当成神灵,西狩获麟,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重要内容。晋征南大将军兼史学家杜预撰写的《春秋左传集解》一书云:“麟者,仁兽也,圣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获麟解》 (注释)云:“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泽土,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有出,与凤龟龙谓之四灵。”由于麒麟为四灵之一,一些史书故事如《麟经》 、《麒麟书》 、 《金壁故事》 、宋程俱的《麟台故事》 、清李玉的《麒麟阁》等,均以麒麟为书名或内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号或者古建筑、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为祥瑞的代号,汉高祖刘邦称未央宫为记麒麟殿,汉宣帝必称为麒麟阁。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称年号为麟德,武后则天必中书省为麟台。唐德宗大历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后金皇统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巨野县山口镇(今嘉祥县大山头一带)增设嘉祥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代,巨野知县方时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据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显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东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鱼可数。河南岸有一渡口,即《巨野县志》上所说的“获麟古渡”。每值阳春,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来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可惜由于明崇祯末年的战乱,整个寺院都变成了虚墟,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年方二十一岁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参加抗金起义军,途笃巨野麟台,即兴作五言律诗一首: 终始春秋笔,经名旧记麟。荒台曾建鲁,野草未烧秦。
郁郁山川秀,葱葱景钯新。韦编续继否?书带已成茵。 明代诗人孙宜,游“获麟古渡”时,作五言律诗一首,其诗曰: 古渡寒烟积,沙明照落悬。春秋悲凤日,天地泣麟年。鲁变时交阻,周衰辙竟旋。至今皆绝笔,真意更谁传。 麒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如麒麟送子,就是中国旧时生育民俗。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纬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见载于王充《论衡.定贤》及晋王嘉《拾遗记》 。民间有“麒麟儿”、“麟儿”之美称。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此后“麒麟送子图”之作。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 :“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治新年纪俗诗》 :“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原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属于龙族,此乃以龙灯代麒麒者。 巨野是麒麟的故乡,巨野百姓对麒麟情有独钟。在巨野,关于麒麟的民俗遗迹比比皆是。描写麒麟的诗词歌赋、描绘麒麟的书法绘画、纪念麒麟的雕塑碑刻在巨野民间不胜枚举。巨野历代以麟为名的人和事物也数不胜数。2007年,巨野被命名为中国麒麟文化之乡,为巨野开发麒麟文化迎来了契机。麒麟送子 中国旧时生育民俗。祈子法的一种。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纬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见载于王充《论衡.定贤》及晋王嘉《拾遗记》 。民间有"麒麟儿"、"麟儿"之美称。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吾家麒麟"。此后"麒麟送子图"之作。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 :"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引《长治新年纪俗诗》 :"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麟麟送子来。"原注:"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属于龙族,此乃以龙灯代麒麒者。 麒麟,亦作"骐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井居四灵之首位。《礼记?礼运》有"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椰"("椰"同"菽",沼泽)。在中国众多的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有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部实实在在地无处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 麒麟,虽说是中国古人创造出的虚幻动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那样括灵活现,历历在目,深入人心,无论作为观念形态的,还是作为物化形态的,都以其为吉祥形象进行长期的表现,这既反映了麒麟在中国人民心理上的地位,又体现了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对超自然物的信奉,是脱离物神崇拜的一种发展。麒麟,将是中国民众生活中永远的吉祥物。
&&&&点击左边的图片给他一个评价吧
"什么是麒麟的典故"由
提出。如果您知道该问题答案,欢迎注册/登录后回答。 &
对"什么是麒麟的典故"最佳答案的评论
评论字数在200 字以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阳天师之麒麟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