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卧虎藏龙中寒梅是谁的人是谁

女星古装代表作:李嘉欣版方世玉爱妻&无人超越
&&&&来源:&&&&
&&&&&&字号
  章子怡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代表作有《卧虎藏龙》《武士》《英雄》《十面埋伏》。
  章子怡在奥斯卡大片《卧虎藏龙》中扮演的玉娇龙,成功进入世界一流女星行列。
  之后《武士》《英雄》《十面埋伏》都有她的身影。
  章子怡可谓是中国古装大片的专业户,她扮演的角色总有点专横霸道。
(责编:常力元、杨甜子)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健 康|旅 游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卧虎藏龙的男主角是??_百度知道
卧虎藏龙的男主角是??
我有更好的答案
李安披露隐情:《卧虎藏龙》男主角曾是刘德华
  中新网1月23日电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1月21日,凭借《断背山》在美国金球奖横扫4个大奖的华人导演李安前往香港,由于当天恰逢香港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10周年纪念日,所以该中心借此机会举办了一个座谈会,而李安则披露了自己在拍摄几部代表作时的不少隐情,其中包括刘德华错过《卧虎藏龙》男主角等趣事。
  看《断背山》原著哭了出来
  谈及拍摄《断背山》的过程,李安说自己在拍摄前曾看过原著一次,而他的习惯是拍戏前不会看原著超过一次。但他却表示:“我看过第一次便哭了出来,同性恋虽然跟我无关,但不知为何我看了这个故事会哭,但我不会去探讨,只想将这份阳光恋爱拍出来。”
周润发 饰 李慕白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卧虎藏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好, []|
第54期:《白日焰火》
第53期:《雪国列车》
第52期:《北京爱情故事》
第51期:《澳门风云》
第50期:《大闹天宫》
第49期:《等风来》
第48期:《警察故事2013》
第47期:《私人订制》
第46期:《风暴》
第45期:《无人区》
第44期:《扫毒》
第43期:《惊天魔盗团》
第42期:《狄仁杰之神都龙王》
第41期:《激战》
第40期:《宫锁沉香》
第39期:《青春派》
第38期:《起风了》
第37期:《天台爱情》
第36期:《盲探》
第35期:《太极侠》
第34期:《小时代》
第33期:《不二神探》
第32期:《富春山居图》
第31期:《逆光飞翔》
第30期:《魁拔2》
第29期:《圣诞玫瑰》
第28期:《中国合伙人》
第27期:《钢铁侠3》
第26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第25期:《疯狂原始人》
第24期:《毒战》
第23期:《厨子戏子痞子》
第22期:《北京遇上西雅图》
第21期:《生化危机5》
第20期:《虎胆龙威5》
第19期:《铁娘子》
第18期:《西游降魔篇》
第17期:《云图》
第16期:《007大破天幕杀机》
第15期:《浮城谜事》
第14期:冯小刚PK陆川
第13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第12期:李安作品回顾
第11期:《谍4》PK《全面回忆》
第10期:《浮城谜事》
第09期:国庆档质检报告
第08期:《白鹿原》
第07期:蝙蝠侠PK蜘蛛侠
第06期:《消失的子弹》
第05期:夏日情色电影赏
第04期:激辩《听风者》
第03期:公审《画皮2》
第02期:有必要看3D吗?
第01期:暑期档外星人来袭!
监制 | 艾辉
责编 | 陈媛
设计 | 陶乐
制作 | 张志鹏
《南都娱乐周刊》编辑。职业看电影,主张包容,牢骚总在忍无可忍时。
李安似乎从未想过往大师的路子上走,至少我们看不到,作为一个拿过两次金熊和两次金狮的人来说,这样的低调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不是我们不愿意把已经泛滥的大师称号再给一个李安,而是,他实在担不了大师这个称号。
李安的作品总是没有什么章法,他总在借鉴一些人而又很难说出形成了自己的套路,他不似前辈侯孝贤那样有标志性的长镜头,又不似杨德昌那样只愿意关注某一处的生活,他不似科恩兄弟满纸荒唐色,甚至连张艺谋的色彩都没有,我们知道,所有的大师拍的都是同一部电影,他们有自己的关注与独特的艺术贡献,在这一点上来说,李安做的几乎为零,很难想象多年以后我们回想起某一片段会指着对别人说,这是李安作品,这样的风格是属于李安的。即便我们再看《推手》再看《喜宴》再看《卧虎藏龙》与《色戒》,你都难以说出,某一片段是属于李安所有。在这方面,李安是中庸的,但是,你又如何解释得了他的万千宠爱?
在近代的华语导演中,他是游走于商业与艺术间最成功的一个。在任何时代的华语导演中,他也是游走于中国与好莱坞最成功的一个。他被中国人喜欢,被美国人喜欢,被观众喜欢,被影评人喜欢,被记者喜欢,被投资人喜欢……其实仔细说教起来,只是他能更好地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而已,这样说起来确然有着中庸的嫌疑,然而在这里,中庸不是什么贬义词。
我们记起《卧虎藏龙》初上映时的那股恶评,全中国的影评人和观众都在骂这是部讨好外国人的电影,“这分明是拍给外国人看的”,那想必是我们当时确切的心态,鄙视李安这样的左右逢源,经过这么多年,当这部电影已经成为经典定格在历史当中,我们在翻看当年的结论,却依然有效,没错,这就是拍给外国人看的,只是这句话再无讽刺与不屑。
我总以为李安对功夫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即便是《卧虎藏龙》这样的武侠片,功夫在里面的存在只是装饰,只是顺应剧情的高潮戏而已,我私下觉得,他对功夫实在兴趣寥寥,无奈只在于这是好莱坞接受中国的最直接简易的符号,所以说到底《卧虎藏龙》,只是借着功夫的外衣对好莱坞的一次布道而已,布的什么道?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意境,是韵味,是华人传统文化里最看不见摸不着又最引以为傲的东西。
什么是意,恐怕连土生土长的未跨出过国门的中国人都无法说清,更遑论那些直来直往的金发碧眼了,同是台湾人的杨德昌在拍《麻将》时就遇到过这个问题,即便是再专业的外国演员,即便在镜头前做出十分完美的动作表情,但始终少了些感觉。感觉是无法言说,这就是李安所说的意境。
李安是善于用镜头来营造意境的,你看《推手》结尾的那一缕阳光,你看《饮食男女》中的一堆艺术品式的菜肴,或者《断背山》那天色渐暗的山顶上的故作镇定,最显著的,则是《卧虎藏龙》那几乎全篇的诗意的表达,这是李安最义气奋发的时候,他恨不得把所有想说的都告诉世人。
如果要分析,光是父亲三部曲恐怕就得耗费千言,太极的阴与阳直接使这三部电影沾染了些许道家的气质,但不同的是,李安表现的重点不在于此,或许是长期接触好莱坞工业的缘故,他把自己的电影拍得极为通俗,换句话说,就是非常好莱坞。
也许好莱坞不接受杨德昌、候孝贤,但他们必定接受李安,在本质上来说,李安的思维和拍摄手法与他们别无二致。
在这样的前提下,把“意境”无限放大,既不损剧作核心,也能赢得惊异的异国眼光,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可以让美国人从文化层次了解中国。
李安说,意境是我们的强项,西方人不知道意境是什么。显然有些夸张了,但无法否认的是,他把一种意境之美迅速地传播到了世界,我以为,接下来的《少年派》将是这方面的颠峰之作,至少从画面上会是如此。
李安似乎找到了让其作品略显独特的一种方法,西方式的视角与剧作结构,东方式的思维方式与意境融合,这让他在东西方看来都显得有那么一种特别,尽管这种特别是最容易复制的,但无可否认,这也是最难把握的。
或许在许多年后,李安不再左右兼顾时能拍出属于他自己的一部电影,我猜想这必然是种诗意的极限,也许到那个时候,李安,便可以用大师来称呼了。
原《看电影》高级编辑,ABC专栏作者,自由撰(拖)稿人。
李安的电影所表达的东西,跟典型的中国人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一样的――中庸、平衡、顺其自然、一团和气。所以李安电影的矛盾解决都不是从事儿,而是从人开始的。《推手》中的老头不适应美国生活和美国媳妇,儿子也忙得顾不上他,这种状态直到电影结束仍然没有改变,他的状态却要好得多,因为他终于在大闹餐馆后说出了那句中国父母特别喜欢说得话“只要你们开心就好。”然后他搬去唐人街,在老年人俱乐部打拳,还跟大婶眉来眼去,阴阳调和,天地和谐。
同理,《饮食男女》中的父亲有更多的操心事,大女儿嫁不出去,二女儿一心要走,三女儿年纪轻轻就怀了孕。话说老头也愁过、闷过、默默地在心里暴走过,最后也抵不过一句“儿孙自有儿孙福”:大女儿找到对象以后溜得比耗子都快,二女儿反倒不走了。在电影结束前,老头宣布他也找到了对象,是跟女儿一个年龄段的,老牛吃嫩草,全家都反对,闹得鸡飞狗跳。但是在下一场戏中,没有任何过渡,三个女儿不但接受了嫩草,也接受了嫩草即将生出小牛的事实。总之在“父亲三部曲”中,儒家文化熏陶下的国人不但越过了代沟,也在东西方差异的碰撞中维持了体面。
《卧虎藏龙》就是东西方和谐的好例子,电影中的人物可以很明确地分成为两派,李慕白和俞秀莲是东方,玉娇龙、罗小虎和碧眼狐狸则是西方。西方比东方更加追求个人自由,他们不接受现有的一切规矩和道德。在一部真正的西方电影中,像这样的角色总是会被加上无限的光环。但是在李安的世界里,追求自由也会走向极端,《卧虎藏龙》的故事之所以成为悲剧,就是因为代表西方的几位太爱折腾了。李慕白一直试图约束玉娇龙,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正确的。先把李俞二人那婆婆妈妈的东方式恋爱放到一边,李安成功地用悲剧证明了东方文化的存在意义,这在那些受到老外热捧的中国电影里是难得一见的。
外国人看中国人(以及中国人看外国人),一般不是拼命的神话,就是一味的丑化。80年代在国际上获奖多多的第五代电影,主题往往是自我意识的觉醒,那时候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迫切地希望用西方的东西取代东方。《卧虎藏龙》之后,张艺谋的《英雄》在美国获得的好评也可以作为西方接受东方的佐证――这部电影讲了些甚至连现代中国人都无法接受的观念,却没有碰触到西方人的底线。当然总这么玩是很危险的,《金陵十三钗》就是一部过分东方的作品,在全世界都水土不服。
说回李安,当他拍纯粹的美国电影时,能够融入的东方文化其实是很有限的――我们不能把一切包含蓄情感的片子,比如《理智与情感》和《断背山》,都称为中国式的。同样,也不能因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演是个印度人,就幻想里头会有多少东方元素。因为拍摄这些片子的时候,导演必须跳出他的个人背景,寻找在任何文化中都可以被接受的东西。
《看电影》杂志前主笔,极客界爬行动物,电影可以让我进化。
如果你也是个情感表达很含蓄,有些内敛的人,那应该不难理解,很多时候越是面对熟悉、越是在意的人或事,就越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你的情绪、你的在意。李安在他的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里说:“我一回台湾就紧张,搞戏剧,我是跑得越远,能力越强,人也越开心。一临家门,紧张压力就迎面而来。对我来说,越接近生活,我的压力越大,越难以从事艺术处理,能力越低。”所以,在好莱坞开创事业,对李安来说,也许不是选择,而是必然,假如你只能把导演的工作做好,又只能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达到最佳状态,想必一定会全力以赴,因为没有那么多退路、那么多复杂的诱惑供你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安在好莱坞获得的成功,对内地导演来说并没有借鉴意义,更何况他接受的电影教育是美国式的,而不是内地导演最追捧的欧洲、法国、大师理论。
但抛开个人经历和性格,李安把他东方式儒雅的思维方式,融合在主流好莱坞的规则中,并同时获得了东西方观众的认同,颇有当年卓别林的电影横扫各语种的霸气。我们现在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案例,有导演拍了一部以国际观众为受众群的电影,但没得到预期的受欢迎程度,便觉得是因为文化差异。其实,电影史说的很清楚,为什么有声片诞生之初,电影出口国外会遇到麻烦,因为观众听不懂;但默片不会,卓别林更不会,他表现的是小市民的喜怒哀乐,这是世人共通的。
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李安做到了,他拍过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美国人的家庭生活,英国贵族的和嬉皮士的生活,这些似乎都是文化,更不要说武侠了,李安也被视作文化人,就像导演中的知识分子。但我觉得他拍的不是文化,而是感情、欲望这些共通的东西,所以如果只学他拍古装,只学他的角色在竹子上飞来飞去,学他被我们的语言定义为文化的东西,就觉得可以把玩好莱坞规则了,那肯定没戏,李安的人物都面临着情感困境,他拍他们在困境中的反应。当然,李安的电影肯定也是有文化元素在里面的,父亲三部曲里有典型的东方家庭观念,《卧虎藏龙》有侠客精神,但他不会让这些东西盖过感情,就像《色?戒》里的角色那样,让欲望和感情漫过了他们各自被时代赋予的使命。
作为在好莱坞拍片的华人,李安也许更想打破文化界限,而不是把文化打磨成一件精美的瓷器,供别人猎奇。至少在他的电影里,能感觉到这一点,以《断背山》为例,假如我们把电影里的问题扩大化,就可以把它看成:两个人面对着与自己真实感受不同,甚至敌对的社会文化,他们在努力抛开那种文化,追求个人化的感情。《卧虎藏龙》也有类似的主题,玉娇龙的婚事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但她却逃避了婚约,片中,她追求的爱情,不再专属于东方语境,或者西方语境。而他即将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是如此,关于没有灰色地带的非生即死,直指人最原始的本能:生存。
李安甚至并没有真正掌控好莱坞主流的游戏规则,这一点也许他还不如巅峰时期的吴宇森做得好,《绿巨人》便是一个例子,这是个商业片,它需要李安抛开太感性化的东西,去玩好莱坞的形式,这时候,李安就不是那么熟练了,但这也更加说明了,他被好莱坞接受的原因,不在于任何表面的规则和克服了主流文化差异,他导演《理智与情感》时,据说连英语都说不顺溜。文化是学者关心的事情,至于普通观众,他们当中没准有一半人以为你还留着大辫子呢,如果他们真想了解文化,他们还有国家地理频道。电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说,带着感情拍戏,别总七想八想,文化差异的事情,你就越不用担心。
有时候,我们越是去琢磨文化啊、形式啊、民族啊、世界啊,越是发现鸿沟难以逾越,那不如把它们都看淡,就拍情绪,那是世界通用语言,就像卓别林啃皮鞋那么清晰明了。
原《看电影》编辑部主任,迷影患者,不看不安,不写不爽。
每每说到李安,国人都乐于提及他领奖时作为标准后缀的汉语祝词。这是一种带着荣耀的象征,华人在奥斯卡的高地上插了面旗帜。
都说第一部作品里,往往包含着导演这一辈子的创作母题。李安确实用“父亲三部曲”,说尽了东方主义的内核――父亲/父权,并以一种纯粹东方的内敛形式。这一容易被东西方学者深入阐述的“父权”主题,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在那句“中国人五千年来的性压抑”(语出客串酒宴喝高者的李安之口)。但真心阐释起来,东方人有那么多般羞涩不能明说,也就藏在了各种狗血类型纠葛。
《理智与情感》,是李安西语片中的第一部,同样说尽一生的创作纠结。一个纯英式的慢板言情剧,被压抑着的情感左右着节律。这种压抑到《冰风暴》中全面蔓延。在这部中产阶级家庭伦理剧中,是否出轨,是否叛逆并不重要,于是有意外有转折,故事却未呈现出家庭剧的狗血。一切只是为了铺垫,女儿在父亲背上那一刻的和解,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仇怨恩情――你要说这是东方式的思维,可以。你要说这是李安把世俗剧的切口拉深了又一道,似乎也讲得通。
李安真正显示对好莱坞类型和东方主义融会贯通能力的,还在《卧虎藏龙》一役。这个全然不通打斗功夫的文人导演,站在西方人的角度排演了一场飞来飞去的东方舞蹈。一个有关反抗、寻找、爱情、欲望的故事,简单通俗得如那个“追星星的男孩儿”,一把青冥剑的追逐像是东方江湖中的常规纷争,又分明多了很多赤裸裸的调笑、情欲,来迎合类型叙事的低门槛。国人说,这是场四不像,形式过于刻意,武打过于飘逸。但是西人凑热闹看一场舞蹈奇观外,却真正从那几角的男女情事里,悟到了什么是禅,哪种是意,以及“人在江湖”的感慨,甚至“心诚则灵”的佛语。东方武术因此跳出李小龙、成龙的外观炫技,用肤浅的方式深入到肌理一点点。功德无量。
若说《卧虎藏龙》完成的是东方主义类型化,那么《绿巨人》则是一次反向操作。虽然极力在表现形式上靠近漫画观感,这出变异超级英雄的戏码重点,还是落到了父权的压抑和反抗上。绿巨人变身后愤怒的面孔正是李安本人,他在这出戏里蔓延了“父亲”三部曲的可能:弑父。于是影片出来的调性不够欢乐,因为对于李安而言这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话题。
《断背山》回到了一个更直接或者说更轻松的层面,去探讨理智与情感的对峙问题。少说、少做、却可绵延一世的情感,对着隐形的敌人小心翼翼。这对同性爱恋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并不在边缘决绝生死离别,而在于那些沉默的背后串联起东西方共通的难言。说到底,衣橱里保留的儿子衣服,就像《喜宴》结尾老父安检时抬起的投降手势。谈不上和解,一方认输而已。《制造伍德斯托克》进一步借同性恋话题完成了父子间的沉默和解。
基本上,李安只要找得到故事深处一点代系间的不解隔膜,他都有办法在一个友好界面的故事里,给你说清楚世俗与情感间的斡旋。但是当《少年派》只有一个少年和一头孟加拉虎,这样的东方主义又该怎样延续下去?3D那层皮,只是一个漂亮的技术手段,深究下来没有太多意义。也有人会好奇,这个父亲彻底缺席的场域,是否会让李安一以贯之的母题/东方主义自此消失?
答案是否定的。理智与情感的纠葛仍在上演――害怕与共生,害怕老虎还是害怕海洋。一个更宏大的命题抛出来,依旧有比鲁滨逊漂流记更波折的情节陪伴左右。而影片对小说原结尾的保留,则进一步凸显出李安那舍不去的东方哲思。两个故事,一个杀戮,一个共存,神要我信这一个,你们想要信哪一个?被杀死的父亲不会消失,就像《莫扎特》里的游魂,他成了笼罩你的神。
一种更为模糊的和解,一种更为确切的臣服。
电影学博士,影评人,既没去过图宾根,也没做过木匠。
李安后来自己也说,他毕业后六年没工作,等着老婆养的“家庭主男”经历“害”了不少人――不少意欲从事电影工作的新晋潘棵牵岳畎驳恼舛尉锤孔约捍嗳醯男牧椋⑽约旱闹耙倒婊磕ㄉ虾裰氐拿曰蒙剩磺屑O蠖急砻鳎的六年时间里,李安只是作为一名“director /screenwriter for hire”在等待机会而已,这与那些根本没摸着电影圈门槛的电影青年来说,断不可同日而语。
后来便是“父亲三部曲”的横空出世,不过第一部《推手》李安还是回到台湾后才扎来钱,与后面那部《喜宴》一样,《推手》的着眼点也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确切的说,就是中国人跑到美国去生活以后所发生的鸡飞狗跳。显然,《推手》和《喜宴》都是李安个人经历的直接投射,作为一名新锐导演,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搬上大银幕,也符合导演成长的一般路径。
《饮食男女》收获了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但李安在好莱坞的话语权依然不强,但西方文学修养深厚的李安此后又迎来了经典名著《理智与情感》的导演机会,不过蛮横的编剧兼女主角艾玛?汤普森甚至在片场直接推翻李安的决定,此片的拍摄经历,给李安的心里投下了不小的阴影。但此片不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艾玛还拿了尊改编剧本的小金人。可以说,《理智与情感》为李安彻底打开了一扇通往好莱坞的窗户,从此以后,Ang Lee在好莱坞找钱,也算是跻身二流了(跟那些操作商业大片的导演比起来,李安无疑还是得居于下风)。
此后《冰风暴》的推出让李安正是奠定了个人在英语电影界的地位,“父亲三部曲”毕竟是好莱坞的外语片,《理智与情感》笼罩在艾玛?汤普森的光环下,此番剖析美国社会的《冰风暴》直指好莱坞文化土壤的正中心,也使得李安开始成为好莱坞制片人眼中的“主流”导演――对一个异文异种的绿卡导演来说,独立执导英文电影,拍北美白人的故事,无疑才能让好莱坞真正接受。
此后,在那部不甚成功的西部片《与魔鬼同骑》之后,李安用一部武侠巨制《卧虎藏龙》折桂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应该说,这是一部拍给美国人看的中国武侠片,内中的美学风格甚至让不少中国观众笑场,但对西方观众而言,反而是《卧虎藏龙》才比较有效的传达了中国武侠文化的理念――当然,这也是李安所理解的,事实上,李安拍《卧虎藏龙》亦有重建中国武侠文化叙述的考虑,尽管此片还是拿了不少“科幻”、“奇幻”乃至“恐怖”电影节的奖项,但不管怎么说,《卧虎藏龙》中的武侠世界观周延、自洽,且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像以往的中国武侠片,只能被北美观众当做东方人的YY来看。
科幻大片《绿巨人》的不甚了了,再次证明李安在有特长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短。此后改编自普利策获奖小说的《断背山》让李安荣膺奥斯卡最佳导演,彻底把这位中国导演推向了北美―世界影坛的一线。而之后的《色?戒》又在大中华地区掀起观看热潮,再次证明了李安对于本土观众的熟稔。
现在看来,“父亲三部曲”就像是李安在旅居美国多年后,给父老乡亲们交出的一份电影答卷,只不过这份答卷恁也出色,以至于让美国人自己也照单全收;而《理智与情感》《冰风暴》等则是作为东方来客的李安对西方文化的一次“逆袭”,在这几部作品成功推出以后,李安真正成为了一个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的导演艺术家,他不再平铺直叙的表述“culture shock”,而是把中国人的哲学观念融入到《卧虎藏龙》中娓娓道来,把对灵与肉的纠结――同性或异性(《断背山》),“政治正确”或世人不容(《色?戒》)――用中国式的“礼”做了一次次成功的影像呈现。
不过,当《少年派的奇幻交流》降临时,一切都再次改变了:当一个印度男孩跟一头老虎在太平洋上漂流时,原有的文化冲突(融合)主题消弭不见,这一次,游走在东西方之间的李安导演,开始生成某种之于全人类的“世界”视角,在这里,李安把跨文化游走的经验幻化成了一次颇具奇幻色彩的影像表达――李安是中国的,是西方的,也是全世界的。
前《看电影》杂志副主编,自由撰稿人,电影知道分子。
上世纪90年代,在港片最低迷的时候,为数不少的香港大导演出走好莱坞,试图凭着自己对类型片、商业片的掌控力,赢得大公司青睐,分得一杯羹――吴宇森、徐克、王家卫……同为华人导演,李安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想得并不是用好莱坞的瓶,装自己喝剩下的酒,所以他能留下。
从“父亲三部曲”已经看到李安所有创作所坚持的基底:家庭观念。其时,他把东方式“家”的理念探讨到了一个极致。《推手》围绕老父在异国的寂寞和不适,在问为什么好好的家成了这样,《喜宴》揭开一个家庭表面的和谐,提出顾及一个传统的家庭,还是个人生活自由,《饮食男女》终于把目光收回台湾,所描摹的琐碎也更加沉重,终于解答什么是家:大家能够毫无芥蒂全无心事地享用一桌好饭――其实真的很难。
可以肯定的是,李安从来都不是文化保守分子,因此从东方式对“团圆”、“孝顺”,为别人而活的价值观转向崇尚个人主义、意愿自由的西方式家庭,依旧能交出满意答卷,佐证是《冰风暴》里那些真真切切的“成长的烦恼”,《断背山》里隐忍的爱与家庭、责任的强烈冲突,东方和西方,对于家庭的表达和维系不同,但本质上对家的完整性在乎都是一样的,这也恰好是好莱坞最为推崇的主流价值观。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李安和好莱坞很对路。不过,这个问题也曾成为他的一个擎肘,正所谓他的眼中有什么,拍出来的影像里就有什么,拿《绿巨人》来说,其作为“娱乐大片”立项,最终呈现一出弑父悲剧,强烈反差值得探讨。李安能让这部本应轻松、奇观的漫画作品,始终弥漫着沉重气息,不给观众丝毫消遣和娱乐,也算是一次奇葩行为了。那还是2003年,特效大片还不似如今般泛滥,而绿巨人的每一场打斗、每一次跳跃、承受的每颗子弹竟然都不是用来刺激眼球的,反而让人从心底而发去悲悯,是李安对“绿巨人”这个人物的悲悯完完全全投射在观众心里。就算用着好莱坞的投资、人力、故事、对白、价值观,至少,李安的悲悯仍是来自东方的,隐忍也是来自东方的。
在绿巨人身上,李安用了许多东方式宿命论的细节隐喻,比如布鲁斯还小的时候,就常安排他玩绿色的玩具之类,也许在我们东方观众眼里太频繁、太满的隐喻,西方观众却不一定留意到、看得懂;又如在《制造伍德斯托克》里,李安选取了一个“保守”与“开放”产生极度冲突的角度,成为故事主线,把嬉皮士、摇滚客、易装癖们塞进美国60年代末保守小镇,很多笔墨用在当地人对外来者充满恶意的猜测,外来者又是怎样一步步赢得他们信任,这种冲突其实怀有极大的东方式隐痛,和《喜宴》、《断背山》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可见在李安儒雅的外表之下,藏着的是不安于室的革命心。
从这个角度看,李安此次染指3D,用如此时髦的方式包装一个得过布克奖的小说,也不是件让人特别惊讶的事。《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本身主题在探讨宗教,看似神奇的印度少年227天太平洋漂流生还,其实附着在主人公对宗教的迷茫上――船失事之前,生活在印度,家里开动物园的少年pi,曾经一口气入了三个教,每周错开时间分别去基督教教堂、穆斯林教堂和印度教庙宇,并对三种宗教表现出同等的虔诚――这又何尝不是一场标准的内心冲突呢?加之主角印度少年的身份,举家移民的挣扎,丧失全家的痛苦……李安肯定不会老老实实猎奇,无缘无故拍漂流故事,你说对吧。
影院工作者,迷影人,职业影评人,重度老电影、DVD发烧友。
李安在拍《卧虎藏龙》时,曾对摄影师鲍德熹说:“做导演,拍完一部电影,只要有一个观众很认同和欣赏你的戏,你就该心满意足,你不可能取悦全世界,如果要取悦全世界,那就是妄想。”他用21年时间拍出13部半影片(含《宝马汽车广告》),以特有的叙事手法细腻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同时其精湛的导演手法更使欧洲古典名著重放异彩,使他用西片的制作手法向世界展示一种真正的中国气派的愿望成为可能,而且他已经赢得了来自奥斯卡、戛纳和威尼斯的褒奖。现今,李安电影赢得了全球观众的青睐,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台湾导演,他是全世界的。
1991年的《推手》是李安的导演处女作,但已经显示出了一派大家风范。从一开始就建立了李安电影的风格:首先是父亲形象的确立,台湾已故演员郎雄在李安的镜头下,诠释出了一位个性耿直、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式父亲形象,面对子女的爱永远不动声色藏于心底。片中关于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第二部电影《喜宴》的结尾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喜宴》中有很多李安自己生活的经历,几乎都是他的自述。他用喜剧的氛围来探讨中国人面对同性婚姻,海外移民及传统文化间的种种冲突。这在第三部电影《饮食男女》中又得到了延续,三部影片都是由郎雄主演,并称为“父亲三部曲”。张艾嘉同时期导演的《今天不回家》也深受“父亲三部曲”的影响。
“父亲三部曲”之后李安进军好莱坞,接连拍摄的三部影片也为他的国际声誉带来曙光。《理智与情感》的编剧正是女演员艾玛?汤普森本人。由于原著珠玉在前,但凡看过小说的人都无法对改编电影感到满意,但是单看电影还是十分出色的。李安凭着典型的东方式隐忍搭配精彩的群戏驾驭了这一题材,完全看不出这是没有拍过西片的东方人的笔触。英式的质朴宁静与东方的含蓄表达相得益彰,丝毫不输于西方导演。接下来的两部作品《冰风暴》和《与魔鬼共骑》虽突破自我地选择了以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和南北战争为蓝本,但却未收获和《理智与情感》一样的好评。《冰风暴》同样回归家庭伦理,李安以一个冷眼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和中产阶级家庭的顽疾,不温不火的矛盾冲突,让片中角色自尝苦果。整体略显平庸了些,像是美国版的《雷雨》,只不过雷雨的外层环境烘托交给了冰风暴。《与魔鬼同骑》为南北战争中年轻人加入内战的心理解读增添了细腻感,深入探讨了战争对于普通人生活与思想的冲击。摄影也沉稳洒脱,虽节奏较慢,但的确是部被低估的好电影
在胡金铨之后,鲜有文人导演能够驾驭武侠片,基本都是武术指导或以武侠片见长的动作片导演掌控,因为文人不懂打戏。李安一直都对中国武学尤其是太极有所研究,《推手》已初露倪端,之后他最想拍的其实是白羽的小说《偷拳》。李安在2000年拍摄的武侠片《卧虎藏龙》中加强了文化气息和戏剧张力,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浪漫化的武侠世界。从传统故事的框架中,展现出东方人的山水情怀和避世心理。无论是《饮食男女》中的中国菜,还是《卧虎藏龙》中的武侠意,体现的都是完全的东方特色。尽管很多国人并不认可它,而美国观众却十分买账,影片引领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电影的渴求,还一揽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四项大奖。《卧虎藏龙》之后,中国内地涌现出大量跟风之作,尤其是张艺谋的武侠片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李安拍出了NC-17的《色,戒》之后,张艺谋才变换思路,拍了《金陵十三钗》。殊不知,“李安电影”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李安的很多电影都改编自文学作品,无论是早期的《理智与情感》还是后来的《断背山》、《色,戒》都堪称文学改编的经典范例。并且,他能很好的将文学中的思想内涵和其电影中一贯的叙事母体融会贯通。《断背山》让同性恋有了新的名词定义,《色,戒》让中国人的性压抑得到了解放。如此这般点纸变画的能力,不得不让观众对其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充满期待。并且,据说该小说同《广岛之恋》、《玫瑰之名》一样,很难被改编成电影,难以想象“孩子、老虎、水还有3D”一同跃入银幕会是什么样子。就像文人导演拍武侠片一样,《阿凡达》之后最棒的3D电影也是由斯科塞斯引领的(《雨果》),相信今年李安也将会创造3D文艺片的新巅峰。在《卧虎藏龙》和《断背山》之后,李安会再次获得奥斯卡的垂青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卧虎藏龙2导演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