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法师法师台杆3.9米

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作者:墨禅道元
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徐悲鸿油画弘一法师像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被丰子恺称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于种种原因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极人生之路,1918年,披剃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门,做了一个名“演音”、号“弘一”的僧人。一名曾经纯正而且优秀的艺术家,穿上百衲衣后,从观念到行动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断绝尘缘,超然物外,几乎废弃了所有的艺术专长,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艺术家的李叔同变成了宗教家的弘一法师。
  诸艺俱疏,唯有书法一事未能让弘一割舍,伴他直至圆寂于泉州不二寺。在弘一6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动。由此可见,书法在他心目中占有的地位了。弘一习书始于少年,初学篆书,从津门名士唐敬严学习书法篆刻,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再写隶书,后入楷、行、草诸体,尤对六朝碑版精心揣摩,认真临写,形成他劲健厚重的书风。有人将弘一书法风格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初由碑学脱胎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后肉渐减,气渐收,融入楷意;再后来字变修长,呈瘦硬清挺之态。其实,从大的审美风格来审视弘一的书法,分为出家前和出家后两个阶段,即劲健与平淡两种格调,似乎更为恰当。为僧以前,弘一书法有绚烂之致,遁入空门做了和尚,书风突变,弃之峥嵘圭角,行之以藏锋稚拙,转入禅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这种巨变,来源于观念上的变化,亦即是人的变化,在俗是李叔同,离俗则是弘一法师,书写的目的发生了质的改变。隔断尘缘的弘一,不再自视为艺术家,作为“写心”的书法艺术,在其观念中自然亦异于以往;握管写字,首先是一种“广结善缘,普传佛法”的宗教活动和需要,而作为艺术的书法已退居其次,书法不再是艺术的自觉产物,而是宗教中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是作者的不自觉表现而又经后人的审美接受才得以实现的。纵观弘一遗墨,清静似水,恬淡自如,实是禅修的结果。“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清逸的线条泯灭了个性,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宗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宗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宗教家。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弘一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弘一在致许晦庐的一封信中曾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此义也。”修身重于修艺,修艺赖于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将人生、艺术、禅修,有机自然地统一起来,他的书法在心灵升华的同时亦得到了升华,叶圣陶在谈弘一晚年书法时说:“弘一法师近几年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实在说不出。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这段话道出了弘一书法所臻至的审美境界。这样的欣赏,已经超越了书法的一点一线,而是深入书法的本质——文化观念的价值。
&&&&&“见我字,如见佛法。”被后世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的弘一大师如此自信的说道。在今天看来,信然!大师的书法,第一给予人的即是其强大的教化作用,当你展读之时,尚未找出其表现手段之时,即已被其俘虏:一种安淡.平和.干净无欲的至高境界强烈的震撼着你:你无暇再把它当作一幅书法作品了,其渲染出的情景与氛围完完全全的控制了识读者。达到这一种境界的书法是为至品——强烈的抒情性——并且无上的人生境界。同历史上的诸多名家精品,其表现手段如出一辙,譬如,《黄州寒食诗帖》、《祭侄稿》,然而,弘一表现的情感已脱离恩怨纠缠的俗世情调,是一种广大无垠.圆净无虑超脱一切的佛境。
  当跳出局外,站到书法这个角度上来审视大师的作品,似乎令人很是失望——找不到一点“华巧”的笔法与布局技巧,诸字排来如布“算子”,平整单调。如此简单排列的字,缘何深深的打动了人们?且让我们略作解构:一根无有起始的中锋圆净线条贯穿了所有的字,它表达了一种简单、广大、柔韧、和睦,楷化的造型和点画的简化及无有连绵的笔画形诸于静穆、简洁的审美感受,清长不事武姿(结字如颜真卿系列的“武夫”式的形态)的结体和宽绰的行间距、字间距酿造出空灵、散淡、无刚无火的氛围。而对书法中俗家所耿耿一求的变化伎俩不屑一顾(如,相近两字的稍作变异处理。相类笔画的变化调节、字的粗细变化、章法的倾欹、摆动等等)。
  凭借这样一些信息,大师把他的境界传达给了人们:一种高度自然的、摒除一切华美与秀饰的、没有任何雕琢痕迹的清淡、无为的境界。这又是一例古典的“书如其人”的绝佳诠释。盖所谓的“书如其人”当以作“书如其情”“书如其境”作解吧?“无情”“无境”当肯定写不好字的,或者如人们所说的“三分字内功,七分字外功”,抑如弘一大师所云的“学一分佛法增一分字,学十分佛法增十分字”。
  如若把大师在俗时的书法与遁入空门之后的书法作一比较,一些有趣的现象颇有益于我们。与弘一法师的享尽荣华的前半生和誓入佛门的后半生突变一样,观照其俗世所书与离世之书,两者之间,似直无任何系连之处。弱冠而名,音乐、文章、绘画、戏剧、书法等皆领一代风骚,享誉海内,可谓人生灿烂之极。因而此时期的书法显现出强烈的进取色彩:方笔严整、笔画粗壮,结构严谨。章法变化多端,意气逼人。一派的技巧与刚烈。但是,这时期的书法,却并无夺目的光彩之处,除了把古人的各种笔法统统的显露出来之外,没有任何的新鲜东西——古人的一种翻版。这让我们产生怀疑,为什么丰富的技巧,反面不如单一的(或者说没有技巧)感人呢?
  书法自远古诞生之时,并无技巧可言,随着审美的递变,为表达不同的情感与理念,技巧便丰富起来,亦即可说不同的技巧表达了不同的审美理念,不同的技巧化合会表达出不同的情趣与境界,当众多的技巧积在一起并诉之于一幅作品,那就典型如郑板桥。择其一、二而从,则顿然大家(当然须依情感而择,如现在诸多人所写的碑、王铎——实不是他们的情感,更无从谈境界)。弘一大师,文章德器兼备,择一而从(圆净的线质与散淡的造型与章法——朱耷的影响与技巧)即达上乘。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或认为弘一大师的继承是谬论——因为他藐视了堆积如山的技巧,推为反判。
  在慨叹弘一法师的聪慧与境界同时,另一个可生望洋兴叹的现象又令人自卑:能抛弃一切荣耀与市侩,为一个信念(或理想的境界)而立马顿悟,从而达于无上之境,我辈为书者何时可达此?!更惘谈预卜未来。苟能达到“悲欣交集见观经”的苍茫迷蒙,亦不枉为书一生了。
  无态而具众美,是对法师书法的一句简单译解。
弘一法师诗选
亭亭菊一支,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道夜流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逼,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佛陀耶!昭朗万有,任席众生,功德莫能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得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磐城!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达摩耶!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绩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春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橡,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呜,小川游鱼,曾把闲情。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露华如珠月如水,十五十六清光圆。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母食我甘酪米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日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近观山色苍然青,其色如蓝。远观山色郁然翠,如蓝成靛,山色非变。山色如故,目力有长短,自近渐远,易青为翠,自远渐近,易翠为青,时常更换。是由缘会,幻相现前,非唯翠幻,而青亦幻,是幻,是幻,万法皆然。  
庭中百合花开,昼有香、香淡如,入夜来,香乃烈。鼻观是一,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白尽众喧动,纷纷俗务荣。目视色,耳听声,鼻观之力分于耳目丧其灵。心清闻妙香。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训好参详。  
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无穷已,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不自知,非真梦欤?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贪名利,梯出航海岂必枕上尔!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广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似易而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离难而似易。线索为何,现前一念心性应寻觅。试观心性,在内欤?在外欤?在中间欤?过去欤?现在欤?或未来欤?长短方圆欤?赤白青黄欤?觅心了不可得,便悟自性真常,是应直下信入,未可错下承当。试观心性,内外、中间、过去、现在、未来、长短、方圆、赤白、青黄。
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想当日绿荫荫,春光好,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风凄凄,雨凄凄,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  
几日东风过寒食,秋来花事已烂珊,疏林寂寂变燕飞,低徊软语语呢喃。呢喃呢喃。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乌衣门巷捐秋扇。树杪斜阳淡欲眠,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故山隐约苍漫漫。呢喃呢喃,不知归去归故山。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大地沉沉落日眠,平墟漠漠晚烟残;幽鸟不鸣暮色起,万籁俱寂丛林寒.浩荡飘风起天杪,摇曳钟声出尘表;
绵绵灵响彻心弦,□□幽思凝冥杳.
众生病苦谁持扶?尘网颠倒泥涂污,惟神愍恤敷大德,拯吾罪恶成正觉;誓心稽首永皈依,瞑瞑入定陈虔祈.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彷佛天门破;
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浴灵光兮朝圣真,拜手承神恩!仰天衢兮瞻慈云,忽现忽若隐.钟声沈暮天,神恩永存在,神之恩,大无外!
20、清凉歌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21、遇风愁不成寐
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烛烬难寻梦,春寒况五更。马嘶残月坠,笳鼓万军营。
22、和宋贞题城南草堂图原韵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而今得结烟霞客。休管人生幻与真。
23、老少年曲
梧桐树,西风黄叶飘。夕阳疏林杪,花事匆匆。零落凭谁吊,朱颜镜里凋,白发愁边绕。一霎光阴底是催人老,有千金难买韶华好。
24、戏赠蔡小香四绝
眉间愁语烛边情,素手掺掺一握盈。艳福者般真羡慕,佳人个个唤先生。
云髻蓬松粉施薄,看来西子捧心时。自从一病恹恹后,瘦了春山几道眉。
轻减腰围比柳姿,刘桢平视故迟迟。伴羞半吐丁香舌,一段浓芳是口脂。
愿将天上长生药,医尽人间短命花。自是中郎精妙术,大名传遍沪江涯。
25、南浦月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是人归去。
26、夜泊塘沽
杜宁声声归去好,天涯何处无芳草。春来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
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磷磷树影遮。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斜。
27、遇风愁不成寐
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烛尽难寻梦,春寒况五更。马嘶残月堕,笳鼓万军营。
杜字啼残故国愁,虚名况感望千秋。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
29、津门清明
一杯浊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
30、赠津中同人
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动劫外身。自分聪明原有限,差将事后论旁人。西江月宿塘沽旅,馆残漏惊人梦里。孤灯对影成双,前尘渺渺几思量。只道人归是谎,谁说春宵苦短。算来竟比年长,海风吹起夜潮狂,息把新愁吹涨。
31、登轮感赋
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箕。风卷旌旗走,野平车马驰。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
32、轮中枕上闻歌口占
子夜新声碧玉环,可怜肠断念家山。劝君莫把愁颜破,而望长安人未还。
33、重游小兰亭口占
重游小兰亭,风景依稀,心绪殊恶。口占二十八字题壁,时几月望前一日也。一夜西风蓦地寒,吹将黄叶上栏干。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34、滑稽传题词四绝
斗酒亦醉石亦醉,到心惟作平等观。此中消息有盈 ,春梦一觉秋风寒。
中原一士多奇姿,纵横宇合卑莎淮。人言毕肖在须眉,茫茫心事畴谁知。
婴武何人工趣语,杜鹃望帝凄春心。太平歌舞且抛却,来向神州忾陆沉。
南山豆苗肥复肥,壮山猿鹤飞复飞。我欲蹈海乘风归,琼楼高处斜阳微。
醉时歌哭醒时迷,甚矣吾衰慨风兮。帝子祠前芳草绿,天津桥上杜鹃啼。空梁落月窥华发,无主行人唱大堤。梦里家山涉何处,沈沈风雨暮天西。
36、茶花女遗事演后感赋
东邻有月背佝偻,西邻有女犹含羞。惠蛄字识春与秋,金莲鞋子玉搔头。
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
文采风流四座倾,眼中竖子遂成名。某山某水留奇迹,一草一花是爱根。休矣著书俟赤鸟,悄然挥扇避青蝇。众生何用干霄哭,隐隐趄庭有笑声。
春风几日落红堆,明镜明朝白发摧。一颗头颅一杯酒,南山猿鹤壮山莱。秋娘颜色骄欲语,小雅文章凄以哀。昨夜梦游王母国,夕阳职血染楼台。
昨夜星辰人倚楼,中原咫尽山河浮。沉沉万绿寂不语,梨华一枝红小秋。
鸡犬无声天地死,风景不殊山河非。妙莲华开大尺五,弥勒松高腰十围。
恩仇恩仇若相忘,翠羽明珠绣 裆。隔断红尘三万里,先生自号水仙王。
帘衣一桁晚风轻,艳艳银灯到眼明。薄幸吴儿心木石,红衫娘子唤花名。秋于凉雨燕支瘦,春入离弦断续声。后日相想渺何许,芙蓉开老石家城。
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生来未藉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风里柔条频损绿,花中正色自含黄。莫言冷淡无知己,曾有渊明为举觞。
43、题丁慕琴绘黛玉葬花图二绝
收拾残红意自勤,携锄替筑百花坟。玉钩斜畔隋家冢,一样千秋冷夕曛。
飘零何事怨春归,九十韶光花自飞。寄语芳魂莫惆怅,美人香草好相依。
44、题梦仙花卉横幅
梦仙大姐,幼学于王韬园先辈。能文章诗词,又就灵鹣京卿学。画宗七芗家法,而能得其神韵。时人以书蓝誉之,是画作于庚子九月。时余方奉母城南草堂,花晨月夕。母辄招大姐说诗评画,引以为乐。大姐多病,母为治药饵,视之如己出。壬寅荷花生日大姐逝。越三年乙巳,母亦弃养。余乃亡命海外,放浪无敕。回忆曩日,家庭之乐。唱和之雅,恍惚殆若隔世矣。今岁幻园姻兄示此幅,索为题辞。余恫逝者之不作,悲生者之多艰。聊赋短什,以志哀思。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寿世无长物,丹青片羽留。——甲寅秋七月。李息时客钱塘。
45、玉连环影 为夏丐尊题小梅花屋图
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46、贻王海帆先生
孤山归寓,成小诗书扇,贻王海帆先生。
文字联交谊,相逢有宿缘。社盟称后学,科第亦同年。抚碣伤禾黍,怡情醉管弦。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
47、题陈师曾荷花小幅
师曾画荷花,昔藏余家。癸丑之秋。以贻听泉先生同学。
今再展玩,为缀小词。时余将入山坐禅,慧业云云。以美荷花,亦以是自劭也。丙辰寒露。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观朝阳耀灵东方兮,灿庄严伟大之灵光。彼长眠之空暗暗兮,流绛彩以辉煌。观朝阳耀灵东方兮,灿庄严伟大之灵光。彼冥想之海沉沉兮,荡金波以飞扬。惟神,惟神,创造世界,创造万物。赐予光明,赐予幸福无疆。观朝阳耀灵东方兮,感神恩之久长。
49、西泠华严塔写经题偈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一经,是为关阖。大士写经,
良工刻石。起窣堵波,教法光辟。深心随喜,
功德难量。思迥共众生,归命阿弥。
50、悲智颂
己巳十月,重游恩明,书奉闽南佛学院诸仁者。
有悲无智,是曰凡夫。悲智其足,乃名菩萨。我观仁等,悲心深切。当更精进,勤求智慧。智慧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学,次第应修。先持净戒,并习禅定。乃得真实,甚深智慧。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犹如莲切诸法,心意柔软,言音净妙。以无碍眼,等视众生。具修一切,难行苦行。是为成就,菩萨之道。我与仁等,多生同行。今得聚会,生大欢喜。不揆肤受。辄大华严寺沙门慧幢撰。
51、淡斋画册题偈
镜花水明,当体非真。如是妙观,可谓智人。
52、竹园居士幼年书法题偈
文字之相,本不可得。以分别心,云何测度。
若风画空,无有能所。如是了知,乃为智者。
53、甲戌初夏大病说偈
甲戌初夏大病,有欲延医者,说偈谢之。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为痴狂。
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为大错。
54、净峰种菊临别口占
乙亥四月,余居净峰,植菊盈畦,秋晚将归去。犹复含蕊未吐,口占一绝,聊以志别。
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55、护生画集题赞
李(圆净)、丰(子恺)二居士,发愿流布护生画集。盖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每画一页,附白话诗选。录古德者十七首,余皆贤瓶闲道人补题,并书二偈,而为回向。
我依画意,为白话诗。意在导俗,不尚文词。
普愿众生,承斯功德。同发菩提,往生乐国。
56、灵岩山印光真达二老像题词
灵岩中兴,厥惟二老。缵述有人,绍隆永保。
披图寻觅,若觌高贤。愿兹绘卷,奕叶绵传。丁丑夏五月,沙门一音
57、马冬涵居士三异图题偈
非三而说三,了三即是一。亦未可云同,那复分别异。
冬涵居士画三异图,为题此偈。亡言。
58、李卓吾像赞
由儒入释,悟彻禅机。清源毓秀,万古崔巍。
59、题王梦惺居士文稿
文以载道,岂唯辞华。内蕴真实,卓然名家。居士孝母,腾誉乡里。文章艺术,是其余技。士应文艺以人传,不应人以文艺传。至哉斯言,居士有焉。
庚辰仲秋,晚睛老人。
60、永春郑翘松居士卧云楼诗存题偈
一言一字,莫非实相。周遍法界,光明无量。
似镜现像,若风画空。如斯妙喻,乃契诗宗。
弘一法师音乐作品选
1、《送别》
词:李叔同 曲:约翰·P·奥德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飘蜀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2、《三宝歌》
词:释太虚 曲:释弘一
人天长夜,宇宙淡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
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延续佛灯明。
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3、《春游》
词曲:李叔同
春风吹面薄於纱,春人妆束淡於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词:李叔同 曲:斯蒂芬·C·福斯特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母食我甘酪兴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日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5、《清凉》
词:释弘一 曲:俞绂堂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6、《花香》
词:释弘一 曲:徐希一
庭中百合花开,昼有香、香淡如,入夜来,香乃烈。鼻观是一,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白尽众喧动,纷纷俗务荣。目视色,耳听声,鼻观之力分于耳目丧其灵。心清闻妙香。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训好参详。  
7、《世梦》
词:释弘一 曲:唐学咏
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无穷已,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不自知,非真梦欤?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贪名利,梯出航海岂必枕上尔!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广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  
8、《归燕》
词曲:李叔同
几日东风过寒食,秋来花事已阑珊,疏林寂寂变燕飞,低徊软语语呢喃。呢喃呢喃。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乌衣门巷捐秋扇。树杪斜阳淡欲眠,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故山隐约苍漫漫。呢喃呢喃,不知归去归故山。
--------------------------------------------------------------------------------------------------
徐悲鸿油画弘一法师像
送别之李叔同
&&&&李叔同()诗人、戏剧家。原名成蹊,字叔同;后改名文涛,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字弘一。浙江平湖人。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1905年赴日本留学,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油画,并入音乐学校兼习钢琴。1907年与曾孝谷等组织春柳社。曾参加《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的演出。1912年到上海,编辑《太平洋画报》,主编《文美杂志》,加入南社。后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美术音乐。1918年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后受戒于灵隐寺,研究律宗。1942年在福建泉州圆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
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农历九月二十,虔诚的佛教徒、68岁的老进士李筱楼,正在家中的佛堂焚香祈愿,他的第三个儿子即将出世。
旧时有传闻说,“那一日,有喜鹊衔一根细长的松树枝,飞入了产房,随即,李叔同呱呱坠地……”离开母亲的身体,李叔同感受到的,是秋日的天津城那一丝微凉的空气;隐约听到,几步之遥的地方,有他的老父亲那低沉干枯的诵经声。
光绪九年(1883年),虚龄四岁的李叔同留下了这张照片,灵气中带着早熟的睿智。在李叔同垂髫之年,富有的李家乐善好施,父亲的大度,母亲的慈惠,赤贫者的悲辛,都被稍稍夸大的儿童视觉摄入了心的底层。5岁那年的秋天,父亲房中,几个僧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诵着《金刚经》。李叔同静静地聆听着,他曾偷偷地向屋中窥探,看到了老父亲那张弥留的脸,安详而宁静。父亲的去世,在一个5岁孩子的眼中,只不过是一场盛大的佛事,谈不上椎心泣血。年幼的李叔同只听得钟磬齐鸣,看着和尚们的一举一动,仿佛是他人生中所经历的一次戏剧活动。
童年是遥远的梦境,后来的李叔同对此很少提及。6岁时开始的启蒙教育和兄长的严厉,与渴望自由玩耍的童趣是背道而驰的。他读了很多书,其早慧得到了众人的夸奖。但在15岁那一年,居然吟出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的诗句,这预示着怎样的一种人生呢?那个少年的心境很难说清。
人们更喜欢一些的,应该是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歌,那样的童年生活,才是温馨并值得留恋的。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
——李叔同《忆儿时》
3. 二十文章惊海内
“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
这是李叔同离开天津,在上海度过的一段时光。“百日维新”如昙花一现,随后的乡试不第,再加上其就读的南洋公学发生罢课风潮,那几年间,前路茫茫,对于年轻的李叔同而言是缺少光亮的。
于是,他决定做一个翩翩佳公子,开始了一段寄情声色的人生游戏。光绪十五年(1899)年,李叔同刚到上海时的留影,一幅典型的公子哥的样貌。他与歌女艺妓过从甚密,诗书唱和,还写下过“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这样的诗句;李叔同还爱听戏,台上的锣鼓点儿一响,心中就热情洋溢,看到痴迷处,他自己粉墨登场了,一招一式中,感受着别样人生。
他是有激情的,否则不会贪恋那一时的繁弦急管。而在城南草堂的日子,才是他真正青春洋溢的时刻。以切磋诗词文章为目的,李叔同与袁希濂等五人结为金兰,号称“天涯五友”,年岁相当,意气相投,那时间有赤裸的热情,有所谓的知己。对于有人能懂自己的心思,李叔同感到格外的难得,他沉浸在诗文唱和之中,潇洒无羁。李叔同自己说过:“从二十岁至二十六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这样的一种幸福应该怎样去定义呢?我们似乎给不出一个妥帖的答案。
母亲在他26岁那年去世了,李叔同安顿好妻儿,东渡日本。他人生的一个高潮即将到来。
……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怒吼……
——李叔同《金缕曲》
在日本,春柳社的成立,《茶花女》的上演,中国第一本音乐杂志的问世,以及五六年间,对于西洋绘画的刻苦学习,李叔同在人生舞台上的一番纵情演绎,让人几乎目眩神迷。但一切走到极致时,也开始归于平静。&
&&&&1912年的杭州城,又是一个桂子飘香的秋天。回到国内的李叔同步入了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的讲堂,两年后,他遇见了此生最为得意的学生——丰子恺。
“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还没有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而忽然消灭……”这是学生丰子恺对李叔同的回忆。
能够跟李叔同学艺术,是幸福的,“他不是只能教图画音乐,他是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他的图画音乐”。当时的这座学校里,下午四时以后,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里不断的有人在那里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光景宛如一所艺术专科学校。六年的教师生涯里,有着旷世才华的李叔同,得到了无数人的崇敬,他的一点一滴被记录下来。只是再详细的描述,也不足以使我们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那样一颗心灵又是怎样平复下来的呢?
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李叔同《玉连环》
4. 断食出家
“一花一叶,孤芳自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在李叔同的内心,还是有着苦闷的,不再年少轻狂,也不再纵酒放歌。西湖的空山灵雨,正在浸润着他的心灵。
1916年,好友夏丏尊无意间将一篇有关断食的文章介绍给了李叔同,他竟然决心一试。那时间的李叔同,表面上尘世劳劳,内心早已生出了几分归隐之意。他选择了安静的虎跑寺,作为断食的地方。踏着青石板小径,听闻潺潺溪声,一派清清爽爽的宁静,还有悠长的淡泊。李叔同在这样的心境下,亲临寺院。每日都能看见有出家人从他的窗前轻轻地经过,那样与世无争的超凡气象不免让他羡慕,他向僧人借了佛经一看,一边断食,一边在寻找着另一种人生。
李叔同后来的选择,让夏丏尊懊悔不已,他当年的无意之举竟然成了好友出家的一个契机。其实在学佛研佛的道路上,真正对李叔同产生过影响的应该是国学大师马一浮,虎跑断食后的两年间,二人心交神会,坚定了李叔同从佛的决心。在一个秋天里,他选了虎跑寺,皈依了佛门。
从此,世上便不再有李叔同,有的只是一心向佛的弘一法师。
出即是入,入即是出。在虎跑圆寂的道济和尚(济公活佛),以正宗佛家弟子的身份,却喝酒吃肉,专做一些打抱不平的俗事;而弘一法师则从一个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变成为着粗布衣衫、一日两餐,专修律宗的苦行僧。
杭州的寺院众多,灵隐、玉泉,旧日也曾游过,只是而今身上的那一袭袈裟便如同戒刀,把他的一生切成了两世。也许那一刻,会有一些青春少年,就哼唱着他的《送别》,擦肩而过,但天之涯,海之角,行走其间的只是一个叫弘一的僧人了。曾有人记述了他与日籍妻子的一次会面,留给后人的是那样一幅画面:
“船开行了,弘一却不回头,但见一桨一桨荡向湖心,直到连人带船一齐埋没于湖云深处,只留下李夫人大哭而归。”烟雨迷蒙的湖上,隐约有人吟唱:
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
乌衣门巷捐秋扇,树杪斜阳淡欲眠,
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
故山隐约苍漫漫……
——李叔同《归燕》
5. 人间爱晚晴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
1920年,潜心研究律宗的弘一开始了他的云游生涯,从浙东到闽南,一双草鞋,扎扎实实地走过了10年。人世间有多少机缘巧合,少年意气的城南草堂,在多年之后,居然也成了一处念佛之地。而那些生命中的挚友,又在哪里呢?
上虞白马湖的那一片山水,对于弘一大师而言,也许就是为了再续前缘吧。50岁时,他手执佛珠,推开了“爱晚山房”的木扉。近处就是经亨颐创办的春晖中学,每日里,还能听到学生们的朗朗书声和青春笑语。20年前曾共事过的许多朋友,又在白马湖畔重逢了,“晚晴山房”便是夏丏尊、丰子恺等人为弘一集资修建的。大师喜欢李义山的诗,尤其是那句“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于是山坡上的这间屋子因此得名。
不远处是夏丏尊的平屋,弘一大师在白马湖的日子里,起居饮食由夏家照料,每日只是些萝卜白菜,他也觉得那是难得的佳肴。修行是辛苦的,弘一过午不食,所以每每快临近中午,就听见夏家师母在厨房中催促,提醒送饭者别误了时间。常常也会有好奇的学生在屋边徘徊,看见了那个写《送别》的才子在白马湖放生,转过身来,已是一个面容和善安详的老僧。
弘一大师在白马湖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几次造访,都是来去匆匆。田间小径,沿堤垂柳,挚友的眼中有藏不住的离情依依,大师却坦然自若,聚散的缘分总难操之在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在思绪呈现一片晦暗不明时,有谁能为我揭开黑暗且启示光明;在心灵遭受痛苦煎熬时,有谁能助我脱离且给予安宁?”
1942年的秋天,抗战还未结束,“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弘一突然间苍老了许多,一身孑然的他也不免在回想往事……
像是注定的一样,他生在秋天,也在秋天离去。63年的岁月,像是一场演出,落幕时只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
弘一大师的《晚晴集》
弘一大师 編著
1、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4、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5、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6、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7、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8、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9、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10、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11、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12、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13、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智者大师)
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15、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16、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17、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襌师)
18、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19、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旛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20、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21、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22、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襌师)
23、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24、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襌师)
25、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襌师)
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襌师)
27、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28、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妙禅师)
29、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30、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31、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32、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33、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34、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35、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36、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蕅益大师)
37、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蕅益大师)
38、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师)
39、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师)
40、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蕅益大师)
41、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师)
42、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诵帚襌师)
43、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44、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歧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45、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46、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印光大师)
47、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印光大师)
48、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印光大师)
49、直须将一个死字挂到额颅上。(印光大师)
50、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迦才净土论引文)
51、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浮,无可乐者!(无量寿经)
52、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观无量寿佛经)
53、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善导大师)
54、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嗔恚,愿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诸法无行经)
55、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灵芝元照律师)
56、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
57、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天如禅师)
58、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天如襌师)
59、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妙什襌师)
60、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愿王为归,谁为救护?(妙什襌师)
61、闻教便行,奚待更劝?(妙什襌师)
62、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妙什襌师)
63、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妙什禅师)
64、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法师)
65、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师)
66、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西斋禅师)
67、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68、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69、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答:此言甚是!(莲池大师)
70、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莲池大师)
71、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莲池大师)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蕅益大师)
73、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蕅益大师)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薰修净业。(彻悟禅师)
75、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76、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彭二林)
77、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78、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着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
79、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着,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
80、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师。以下悉同)
81、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
82、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83、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
85、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86、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87、入理深谈,且缓数年!
88、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89、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93、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94、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95、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96、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100、末法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
101、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
弘一法师遗书寄其至友夏丐尊的辞世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予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他门下的著名弟子有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
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曾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荣事。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1.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2.处逆境心需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3.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
3.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4.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闻暇,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
&5.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6.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正声欲低而和。&
7.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8.意粗性燥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9.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10.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11.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12.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13.自责之外无胜人之处,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颠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六条)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存养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人性偏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谿刻当矫之以浑厚。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
●持躬类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倖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
弘一法师生平年表
一八八○
清光绪六年(庚辰)
◆ 十月二十三日(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生于天津河东区地藏庵前陆家胡同一名门望族李宅。生后,取名文涛。行列第三。
清光绪十年(甲申)
◆ 五岁,八月五日,生父李世珍(筱楼)病逝。
清光绪十二年(丙戌)
◆ 七岁,从次兄文熙(长兄文锦早亡)启蒙。
清光绪十八年(壬辰)
◆ 十三岁,攻各朝书法,以魏书为主,一生从未间断,终成一格。
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 十八岁,十二月与天津茶商俞氏之女缔婚
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 十九岁,八月,戊戌政变失败,刻‘南海康梁是吾师’长印一枚,以示对旧政体的抗议。先时在五月,奉母偕妻,南下上海,住法租界,加入上海‘城南文社’,开始文学活动。
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 二十岁,三月,全家移居‘城南草堂’,同时遍攻诗、词、金石、书、画、戏剧。在上海艺坛,出露头角。
一九○○
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 二十一岁,三月加入‘上海书画家公会’为会员。同年,长子李准出生。
一九○一
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 二十二岁,四月,入蔡元培主持之“南洋公学”经济特科就读,改名李广平。
一九○四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
◆ 二十五岁,次子李端出生。国事日非,浪迹燕市,与上海名妓李苹香、朱惠百、杨翠喜为友,诗画往还。
一九○五
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 二十六岁,同年初,与许幻园、黄炎培等创办“沪学会”,撰〈祖国歌〉。农历二月五日,生母王太夫人病逝上海寓所,哀痛万状,改名李哀,字惜霜。六月扶柩北上。七月二十九日在天津为母丧举行一次‘告别式’。去日本之前,填“金缕曲”留别祖国。八月东渡日本。年底,办《音乐小杂志》,在国内发行。
一九○六
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 二十七岁,七月,参加‘随鸥吟社’,此后与诗人联吟赋诗多次。九月二十九日入上野美专,在上野攻西画之外,并在音乐专校攻钢琴,又学西洋戏剧于剧作家藤泽浅二郎之门。是年东,与留学生曾孝谷,组织“春柳剧社”。
一九○七
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 二十八岁,二月,因国内两淮水灾,假乐座演出《茶花女》;六月,于本乡座演出《黑奴吁天录》等名剧,以门票收入赈灾,这是中国人演话剧之开端。时李叔同先生,在《茶花女》中,饰女主角“玛格丽特”,在《黑奴吁天录》中,饰‘爱米丽夫人’。
◆ 同年,结识日籍夫人诚子。
清宣统三年(辛亥)
◆ 三十二岁,三月,在上野专校,学成归国。前后留学日本五年七个月之久。回国后,在“天津工业专门学校”,任西洋画教席。日籍夫人迳去上海,赁屋居于上海法租界。同年冬,国内盐业因清廷行政措施变革,导致家资数十万银元被倒,频临破产。
民国元年(壬子)
◆ 三十三岁,冬假正月,由天津至上海,与日籍夫人晤面。任教于“上海城东女学”,同年三月,参加柳亚子主持之‘南社’。不久,受聘先烈陈英士创办之《太平洋报》,任艺术编辑,与苏曼殊、柳亚子、陈兀我同事,并组织‘文美会’,编《文美杂志》。
◆ 七月,《太平洋报》倒闭,受聘“浙江两级师范”,与夏丏尊、单不ㄏ等同事,主教音乐、西画。
◆ 十月十日,国民革命成功。
◆ 此后,与夏丏尊成为莫逆之交,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李鸿梁、黄寄慈等为入室弟子
民国二年(癸丑)
◆ 三十四岁,浙江两级师范,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公继续任教本校,五月,编《白阳》中英文专刊。
民国四年(乙卯)
◆ 三十六岁,五月,在杭州西泠印社出席“南社雅集”,与柳亚子等二十余人相晤。六月,撰《乐石社社友小传》。同年,作校园歌曲:送别、早秋、忆儿时等多首。此年与经学家马一浮缔交。
民国五年(丙辰)
◆ 三十七岁,兼任南京高等师范教席(中央大学前身)。冬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十九日,在杭州大慈山虎跑寺,体验断食二十天,写《断食日记》,取号‘李欣’。此时学佛因缘成熟。
民国六年(丁巳)
◆ 三十八岁,春假后,在学校开始素食,供佛像,读佛经。
民国七年(戊午)
◆ 三十九岁,正月初八,在虎跑寺,皈依了悟上人。七月十三日,披剃于杭州虎跑寺,依了悟上人为剃度师,法名演音,号弘一。公离校前,将一生所积之艺术珍品、金钱、衣物全部分散。金表、诗词、书法卷轴、贵重纪念物全部留给夏丏尊。音乐、绘画、戏剧、出家前所积的照片,按学生兴趣,分别留给丰子恺、刘质平、王平陵、李鸿梁......。衣物、用物,分散给校中的工友。上海家中的钢琴、字画、珍贵饰物、金钱,全数留给日籍夫人。金石作品,全部埋于‘西泠印社’印冢中。油画作品赠给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
民国八年(己未)
◆ 四十岁,春季驻锡玉泉寺,四月到虎跑寺结夏,秋天挂单灵隐,冬残,回玉泉寺,与程中和居士共燃臂香,依天亲“发菩提心论”,发“十大正愿”。
一九二○
民国九年(庚申)
◆ 四十一岁,云游浙东。六月,至贝山闭关不成,至衢州,写经,整理藏经。本年写《金刚三昧经》、《无常经》、《大乘戒经》等多种经文。
民国十年(辛酉)
◆ 四十二岁,正月,由贝山回杭州。三月,由杭州到永嘉,在城下寮(庆福寺)闭关。六月,在关中完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初稿。
民国十一年(壬戌)
◆ 四十三岁,正月,在城下寮礼寂山方丈为依止师。时俗家发妻俞氏夫人,在关中患重痢疾。
民国十二年(癸亥)
◆ 四十四岁,初春,由温州经杭州、上海,云游至衢州,住莲花寺,刺血写经。四月在上海太平寺谒印光大师。腊月,恳请普陀山印光大师列为门墙。印祖劝告专修念佛三昧。岁底回永嘉。
民国十三年(甲子)
◆ 四十五岁,五月,自温州至普陀山,参拜印光大师,侍奉七日。八月,《比丘戒相表记》定搞,青年僧因弘法师侍编,上海穆藕初居士独资影印一千部。
民国十四年 (乙丑)
◆ 四十六岁,朝九华山未果。
民国十五年(丙寅)
◆ 四十七岁,三月,由温至杭,住招贤寺,约弘伞法师(程中和居士于民国十年出家之法名),于七月同去江西庐山,参加金光明道场。再牿岭五老峰后青莲寺,写《华严经十回向品初回向章》,为近代写经杰作。
民国十六年(丁卯)
◆ 四十八岁,三月中,闭关于杭州城内吴山常寂光寺。时政府有灭佛之议。师召请地方政要集会于寺中,以短简示来宾。席间,婉言微语,潜移默化,然后,默坐良久,出席者读短简,汗颜不已。散会后,灭佛之说顿熄。短简中,所言何事,成为一秘。
◆ 同年三月十七日,为灭佛事,又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经子渊、马寅初、朱少卿诸师友,提出整理佛教意见。
◆ 同年九月,丰子恺、夏丏尊、内山完造、叶绍钧、李石岑等,宴弘公于上海功德林素斋馆,斋后谒印光大师于太平寺。
◆ 同年底,丰子恺、裘梦痕二生,将师名曲《朝阳》、《忆儿时》、《送别》、《悲秋》......等二十多首,选入《中文名歌五十曲》一书,为国内各级学校音乐教材。
民国十七年(戊辰)
◆ 四十九岁,初夏,在温州大罗山,行诛茆宴坐。七月到十月间,驻锡在上海江湾丰子恺家中,与丰同编《护生画集》,由丰绘图,师写偈语。十一月,在沪,与尤雪行、谢国梁二居士同去暹逻,船经厦门,与厦门士绅陈敬贤结缘,由陈介绍挂单南普陀寺,初遇性願法师。这是弘一大师第一次落迹闽南。
民国十八年(己巳)
◆ 五十岁,四月,自厦门回温州,途经福州鼓山,发现清初刻本《华严经》及《华严疏论篡要》。师倡印二十五部,请日本出版家内山完造分赠日本各大学及国内重要丛林。九月,自温州到上虞白马湖晤夏丏尊。时夏丏尊、刘质平等为师集资建筑之‘晚晴山房’落成,这是初度驻锡此间。十月,再由温州去厦门。岁底,与太虚大师、性願法师同去南安小雪峰寺度岁,此为大师第二次去闽南。此时,师已与性願法师、瑞今、广洽法师结法侣之缘。
一九三○
民国十九年(庚午)
◆ 五十一岁,正月自小雪峰寺,至泉州承天寺驻锡。四月,离闽南,回浙江。五月,至白马湖,住‘晚晴山房’,圈典《行事钞》。九月到慈溪北乡鸣鹤场白湖金仙寺,十月听静权法师讲《地藏经》,同时全力研究《华严》,并写成《华严集联三百》。冬底,回永嘉城下寮挂单。
民国二十年(辛未)
◆ 五十二岁。正月,在庆福寺关中罹恶性疟疾。
◆ 七月,去慈北五磊寺,办南山律学院,不成。九月,接厦门广洽法师信,请回闽南过冬,道经绍兴,至上海,因中日关系紧张,不成行。年底,仍回慈溪,挂单龙山伏龙寺。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
◆ 五十三岁。春、夏、秋三季,云水浙东沿海各地。
◆ 八月,至白马湖,居法界寺,染伤寒,病愈。十一月自上海去厦门,挂单万寿岩,与性常法师结法侣之缘,此为第三次去闽南,自此定居。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
◆ 五十四岁,五月,自厦门应转物老和尚请,去泉州,驻锡开元寺尊胜院。著作律学。
◆ 十月,出游泉州郊外,道经潘山,见晚唐诗人韩偓墓道,引为神交,后令弟子高文显,撰《韩偓传》,为《香奁集》翻案。十一月,在晋江南三十里草庵寺度岁。
民国二十四年(甲戌)
◆ 五十六岁,三月,去泉州开元寺,讲《一梦漫言》,旋住“温陵养老院”。四月十一日,与寺侣传贯法师,自泉州乘帆船出海,去惠安崇五净峰寺,有终老于此之念。至崇武后,因缘不留人,十月回泉州承天寺,在戒期中讲律,之后再回惠安,在乡间宏法,写〈惠安宏法日记〉。十一月后,染病,回泉州草庵寺,一病六个月,病中再立遗嘱,交由传贯法师执行。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
◆ 五十七岁,正月,从草庵扶病到厦门疗养。病中在南普陀养正院讲学。五月,病愈移居鼓浪屿日光岩闭关。十二月,离日光岩,回南普陀寺后山安居。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
◆ 五十八岁,二月,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讲“南闽十年之梦影”。三月二十三日,青岛湛山寺倓虚法师,派书记梦参法师持书专程南下,请师去青岛结夏讲律。四月五日,师偕传贯、仁开、圆拙诸法侣,与梦参法师,乘太原轮去青岛。十一日抵青岛,结夏,讲《随机羯磨》。时苏州灵岩山妙莲法师来青岛依从。九月回厦门,途经上海,与夏丏尊晤面于旅邸,这一双挚友,一别六年,由夏请师摄影一帧。回厦门后,厦门面临战火威胁,师发愿与危城共存亡,除非厦门解厄不他行。直到岁底,始去泉州草庵。
民国二十七年 (戊寅)
◆ 五十九岁,正月至四月,在泉州、惠安、鼓浪屿宏法,写字结缘。厦门沦陷前四天(阳历五月八日),受漳州(龙溪)佛教界之请,去漳州宏法,得免陷于危城,但却因此羁于漳州,直到十月,由性常法师接回泉州,道经安海,宏法一月,法缘奇胜,当时有《安海法音录》问世。十一月,驻锡泉州承天寺,与浙师学生──安溪县长石有纪晤面。
民国二十八年(己卯)
◆ 六十岁,二月二十八日,自泉州乘车去永春山中蓬壶乡普济禅寺潜居五百七十二天,在此編著律学多种,与外界断缘,外界传说弘一大师圆寂于此。初夏,画家徐悲鸿,在新加坡为师绘巨幅油画像,存广洽法师处。
一九四○
民国二十九年(庚辰)
◆ 六十一岁,九月二十日,在山中渡六十周甲世寿。十月九日,去南安洪濑灵应寺闭方便关,性常、广洽法师等影印《金刚经》,丰子恺绘《护生画集续集》为师祝寿。
民国三十年(辛巳)
◆ 六十二岁,四月,去晋江檀林乡福林寺结夏,寄书各地师友,暗示行将告别。十一月,至泉州,作最后一次宏法活动。腊月底,回福林寺
民国三十一年(壬午)
◆ 六十三岁,二月,应惠安县长石有纪请,至灵瑞山讲经,相约不迎、不送、不请斋。三月,回泉州,挂锡百原寺,不久移居“温陵养老院”,停止一切活动。八月十五日、十六日两天,在温陵养老院讲《八大人觉经》(这是弘一大师最后一次讲经)。同时在养老院向院中老人讲《净土法要》。八月二十三日,示微疾,但依旧写字与晋江中学学生结缘。二十八日下午,嘱寺侣妙莲法师到室内写遗书。九月一日上午为黄福海居士写纪念册两本,下午四时写‘悲欣交集’四字,交与妙莲法师(这是弘一大师最后遗墨)。九月初四(阳历十月十三日)下午八时,右胁而卧,安祥圆寂于温陵养老院“晚晴室”,遗嘱由妙连法师执行。临终前,师已分函上海夏丏尊、刘质平,向他们告别。
◆ 圆寂七天后(遗嘱中交代),九月十一日下午七时,在承天寺火化,色身仅穿旧短裤,以遮下根,依律而行。火化历一小时,荼毗时,多色火焰剧烈上升。在一百日内,在骨灰中,拣出各色舍利一千八百粒,舍利块六百多块,由妙莲法师供养。到一九六六年,十年“文革”期间被毁。灵骨塔于民国三十五年以后分建于杭州虎跑寺,及泉州清源山弥陀岩。
&人身难得&&&&&&&&&&&&
&&&&&&&&&&&&&&&&&&&是万古一瞬的因缘
&&&&&&&&&&&&佛法难闻
&&&&&&&&&&&&&&&&&&&是历劫不遇的际会
&&&&&&&&&&错过了
&&&&&&&&&&没有人
&&&&&&&&&&&&&&&&&&&能承担这份过失&
&&&&&&&&&&&&&&&&&&&&&&&&&&&&&&&&&&&&&&&&&&&&&&&----《弘一大师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一法师书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