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有几个地球朱懋杰有多少个

文艺抗日 朱氏兄弟_扬州日报
第T01版:梅岭周刊
烽火八年 江苏史篇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文艺抗日 朱氏兄弟
&&&&■&陈开甲&曹家海&&&&扬州有志士,抗战故事多。卸甲桥5号至今还在传颂着朱氏三兄弟投身去抗日的一段佳话。&&&&他用《荒原》副刊拨动了多少爱国热血青年的心弦,他就是扬州的朱家老二朱懋杰;抗战时期,他用话剧鼓舞着新四军的斗志,他就是朱家老三朱懋佳;他十三岁就投身地下抗日活动,他就是朱家老四朱懋伟……&&&&老扬州人都知道:卸甲桥里名人多,数来数去数5号。在卸甲桥5号,有朱氏三弟兄,他们各有令人感佩的往事,亦都有过抗日的经历,赢得坊间传颂。&&&&朱懋杰&惊险的文化抗日历程&&&&朱家老二朱懋杰在抗战时期与日本宪兵斗智斗勇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中。日,日军占领扬州后,到处奸淫烧杀,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在古城扬州播下革命的火种,他曾在敌伪占领时期的《扬州新报》,主编过《文学与戏剧》专刊,后来改名为《荒原》副刊,发表了托尔斯泰的小说,还有丁玲等著名文人在陕北根据地的消息。当时,只有19岁的朱懋杰,已经成为党在扬州地下工委的负责人。从那时起,编辑工作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他的终身职业。当时,有多少热血青年的心弦,被《荒原》拨动了,上海复旦大学的顾克平,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蒋礼晓,王殊和沈寂,扬州正谊中学的张文惠和方冬寿等,都先后成为这个特殊刊物的作者和成员,他们呼唤救国,他们为抗日而呐喊,他们立志成为展翅高飞的雄鹰。&&&&1943年2月,一场生死大搏斗在古城扬州拉开了序幕,驻在上海的日本宪兵,搜捕了上海的蒋礼晓后,根据线索突然来到了卸甲桥5号,目标指向朱懋杰。其实,早在日本宪兵抵达扬州前,朱懋杰就接到情报,火速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立即将隐藏在家中的机密材料,还有从解放区带来的一些宣传品,全部收集在一只小皮箱内,过去在卸甲桥5号油印用的废蜡纸和油墨盒等,都作了仔细的清理,叮嘱他的小弟朱懋伟说:“日本鬼子可能要来抓我,那个小皮箱放在芦柴堆中,你到厨房里查一下。”那一年,年仅13岁的小弟就已成为地下工作者的得力助手,一边烧开水,一边将哥哥留下的所有材料,全部悄悄地烧毁。朱懋杰没有向父母辞别,随身只带了两套换洗衣裤,离开了扬州,直接投身到革命的大熔炉中。朱懋杰到解放区后,改名宋原放,1944年1月至4月,担任苏中一地委机关报《前哨报》编辑,1945年5月至年底,曾先后任苏中区党委机关报苏中报记者、新华社苏中支社资料科科长。&&&&朱懋佳&用文艺利器投身抗日&&&&抗日战争期间,三弟朱懋佳是一位小学教师,受哥哥的影响,思想进步,一直想投奔解放区,到部队文工团去参加抗日斗争。&&&&1944年,朱懋佳参加新四军苏中前线剧团,之后又在第三野战军文工团任戏剧股长,华东解放军剧院演员队队长。他在话剧《雷雨》、《甲申记》、苏联名剧《前线》以及歌剧《白毛女》、《血泪仇》、《碧海红旗》中扮演主角。抗日战争胜利后,华东地区举行文艺大汇演,他所在的文工团有两台大戏参加演出,一是话剧《甲申记》,他扮演李自成的贴身侍卫,还有夏衍编著的《离离草》,他扮演掩护游击队的老大爷马顺,忠厚老实,十分逼真,受到部队战士的好评和赞扬。&&&&这位从卸甲桥走出去的名导演,自参加革命工作后,他改名为韦明(为民),一生曾执导歌剧30多部,尤为可贵的是他亲赴抗美援朝的前线,采访了大量关于黄继光的第一手素材,创作和排演了著名歌剧《同心结》,为解放军文艺增添了光彩的一页。他一生与音乐歌剧形影不离,充满了对事业的执着和追求。&&&&朱懋伟&地下抗日的少年功臣&&&&朱懋伟是三弟兄中最小的一个,从13岁开始,他就投身党的抗日地下活动。党组织利用这机灵的小孩为掩敌人的耳目,由他做起大人难以替代的工作,为党组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那时党组织一有文件就叫他送,一有传单就由他发,一有至关重要的绝密消息亦是他联络到位。深受党组织的喜欢和关爱……&&&&扬州解放后,他先后任市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市城建局局长、市规划办主任、市建设局总工程师等职。为古城扬州的城市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阮仪三附记&扬州是我的故里,朱氏三兄弟是我的表舅(外祖父弟弟的孩子),我为家乡有这朱氏三兄弟不同的感人事迹而欢欣。尤其,他们仨都有个可贵的共同目标,那就是抗日,我曾经记得1946年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在苏北的新四军遭到反动派的围剿,许多志士被枪杀逮捕,有部分人员分散逃亡,当年我在苏州的家里就逃来了几位志士,朱懋伟就在其中,因我父亲是苏州发电厂总工程师,在苏州有一定声望,住家比较安全,他们在我家躲了十天半个月,避过了风头,在我父亲的安排下,陆续投奔外地,后来听说都安全地转到山东解放区去。适逢抗日胜利70周年之际,尤年轻人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本网站归扬州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 苏ICP备号 |
| 广告服务 | [ 帮助 ][ 评论 ]2015-03期●文化战士天地●
扬州卸甲桥的朱氏三弟兄
作者:陈开甲
&&&&&&&&&&&&&&&&&&&&&&&&&&&&&&&&&&&
老扬州都知道:卸甲桥里名人多,数来数去数5号。
在卸甲桥5号,有朱氏三弟兄,他们各有令人感佩的往事,曾经勾起许多人的好奇,在坊间赢来了良好的口碑。
朱懋杰:惊险的人生历程
朱家老二朱懋杰在抗战时期与日本宪兵斗智斗勇的故事,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日,日军占领扬州后,到处奸淫烧杀,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在古城扬州播下革命的火种,他曾经在敌伪占领时期的《扬州新报》上,主编过《文学与戏剧》专刊,后来改名为《荒原》副刊,发表了老托尔斯泰的小说,还有丁玲等著名文人在陕北根据地的消息。当时,只有19岁的朱懋杰,已经成为党在扬州地下工委的负责人。从那时起,编辑工作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他的终身职业。
当时,有多少热血青年的心弦,被《荒原》拨动了,上海复旦大学的顾克平,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蒋礼晓、王殊和沈寂,扬州正谊中学的张文惠和方冬寿等,都先后成为这个特殊刊物的作者和成员,他们呼唤救国,他们为抗日而呐喊,他们立志成为展翅高飞的雄鹰。
1943年12月,一场生死大搏斗在古城扬州拉开了序幕。
驻在上海的日本宪兵,搜捕了上海的蒋礼晓后,根据线索突然来到了卸甲桥5号,目标指向朱懋杰。敌人的鹰犬已经觉察到:在这座古老的县城里,潜伏着一位抗日的地下英雄。
其实,早在日本宪兵抵达扬州前,朱懋杰就接到情报,火速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立即将隐藏在家中的机密材料,还有从解放区带来的一些宣传品,全部收集在一只小皮箱内,过去在卸甲桥5号油印用的废蜡纸和油墨盒等,都作了仔细的清理,叮嘱他的小弟朱懋伟说:“日本鬼子可能要来抓我,那个小皮箱放在芦柴堆中,你到厨房里查一下。”那一年,年仅13岁的小弟,就已成为地下工作者的得力助手,一边烧开水,一边将哥哥留下的所有材料,全部悄悄地烧毁了。
朱懋杰没有向父母辞别,随身只带了两套换洗用的衣裤,离开了扬州,直接投身到革命的大熔炉中。
朱懋杰到解放区后,改名宋原放,1944年1月至4月,担任苏中一地委机关报《前哨报》编辑,1945年5月至年底,曾先后任苏中区党委机关报《苏中报》记者、新华社苏中支社资料科长。此后,他又担任苏中出版社、华中新华书店编辑,山东新华书店编辑组长和编辑部副主任。1951年起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1979年12月至1985年10月,担任上海市出版局局长、党委书记。离休后任《上海出版志》主编,《出版史料》主编。著作有《出版学的对象和任务》,和李伯坚合著《中国出版史》,编辑出版有《简明社会科学辞典》,合编有《出版辞典》等。
朱懋杰在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战斗在敌人心脏的事迹已经成为扬州人民心中永远难以忘却的传奇。
朱懋佳:寻找生活的真谛
抗战期间,三弟朱懋佳是一位小学教师,受哥哥的影响,思想进步,一直想投奔解放区,到部队文工团去参加抗日斗争。
1944年,朱懋佳参加新四军苏中前线剧团,之后又在第三野战军文工团任戏剧股长,华东解放军剧院演员队队长。他在话剧《雷雨》、《甲申记》、苏联名剧《前线》,以及歌剧《白毛女》、《血泪仇》、《碧海红旗》中扮演主角。他特别崇拜艺术大师梅兰芳。
在部队里,他凡事都以身作则,对自己的要求非常苛刻,对新战士体贴入微,教他们怎样打背包,替新战士端热水泡脚。在排练场地上,一举手,一投足,显得那么严谨,那么仔细。战友们称赞他:具有扬州男人的豪爽、优雅和细腻。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东地区举行文艺大汇演,他所在的文工团有两台大戏参加演出,一是话剧《甲申记》,他扮演李自成的贴身侍卫;还有夏衍编著的《离离草》,他扮演掩护游击队的老大爷马顺,忠厚老实,十分逼真,受到部队战士的好评和赞扬。
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歌剧艺术中跋涉与追求,通过《同心结》的排演,寻找独特的舞台演出形式。1990年,通过观摩株洲歌剧汇演,他探索出歌剧表演艺术的新突破和新成就。他力倡中国音乐歌舞剧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创造自己的新天地。尤为可贵的,他对地方戏曲走向音乐剧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受到全国同行的高度重视。
朱懋佳是建立中国民族歌剧表演学派的创始人。1996年,他总结一生宝贵的经验,创作的《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一书,畅销全国。这位从卸甲桥走出去的名导演,一生与音乐歌剧形影不离,充满了对事业的执着和追求。晚年,他被唯一的经典歌剧艺术月刊《歌剧》聘为特约编委,并担任中国歌剧研究会顾问。
2010年,由北京大学与中国歌剧研究会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歌剧艺术成就大典,向朱懋佳颁发了“中国歌剧导演终身成就奖”。同时获奖的有贺敬之、周巍峙、郭兰英、王昆、乔羽、阎肃等老一辈艺术家。
参加革命工作后,朱懋佳改名为韦明(为民),一生曾执导歌剧30多部,尤为可贵的是他亲赴抗美援朝的前线,采访了大量关于黄继光的第一手素材,创作和排演了著名歌剧《同心结》,为解放军文艺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朱懋伟:揭开尘封的史页
朱懋伟是三弟兄中最小的一个,从13岁开始,他就投身党的地下活动。扬州解放后,先后曾任市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市城建局局长、市规划办主任、市建设局总工程师等职。为古城扬州的城市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1950年10月,他果断地拆除了小东门的城门圈,利用旧城砖就近修建了大汪边的检阅台,从此,扬州人民有了举行庆祝大典的广场。
身为城建局长的朱懋伟,在古城改造中施展才华,提出“两横三竖一环城”的规划方案,避免了因大量拆迁而耗资巨大的风险。瘦西湖上的小金山,门口有一对石狮分列左右,栩栩如生,人见人爱。“文革”期间,他怕遭到红卫兵的破坏,特地让人将它深埋地下,如今才让游客能重见石狮的真面目。
1963年,是鉴真大师圆寂1200周年,由赵朴初倡议,经周恩来批准,决定在扬州建鉴真纪念堂,由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负责设计。此时,朱懋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深知,梁思成曾参加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编写过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早在50年代,就倡导“以尊重原型为前提,进行古建筑复原”的原则,成为《中国文物保护法》的精髓。跟随在设计大师的后面,他度过了千百个日日夜夜,为中日友好洒下自己的汗水。
1973年11月,历时十年,鉴真纪念堂才落成。遗憾的是,落成前一年,梁思成已驾鹤西去。为了纪念这位大师,扬州人民特地在秀丽的瘦西湖畔,树立了梁思成铜像。
鉴真纪念堂落成后,赵朴初将为毛主席80寿辰所作的诗词,亲自书赠给朱懋伟,全文如下:
对飘风骤雪乱群山,仰首看梅花。望凌空铁骨,荡胸灵气,眩目明霞。任汝冰悬百丈,一笑暖千家。不尽春消息,传向天涯。且试登高临远,望丛林烈焰,大漠惊沙。指冬云破处,残霸枉纷拏。喜弥天红旗一色,听四方八面起欢哗。愿长共,乔松劲健,新竹清嘉。
&&&&&&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 咏梅调寄八声甘州
&&&&&&&&&&&&&&&&&&&&&&&&&&&&&&&&&&&&&&&&&&&&&&&&&&&&&&&&&&&&&&&&懋伟同志属书即希两正
&&&&&& &&&&&&&&&&&&&&&&&&&&&&&&&&&&&&&&&&&&&&&&&&&&&&&&&&&&&&&&&&&&&&&&一九七四年九月赵朴初(印)
上一篇:下一篇:热门资讯 15-09-09 15-09-09 15-09-09 15-09-09 15-09-09 15-09-09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有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