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几个地球多少个蒋志瑞

您所在的位置:
& 新闻滚动 & 正文
保增长调结构见成效 广东经济出现较强劲复苏势头
日09:57  
  本报近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长篇连续报道,反映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各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采取的举措、取得的成效、积累的经验。其中,大篇幅、多镜头瞄准广东,对广东一年来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取得的成绩作出肯定。
  文章说,国际金融危机初显端倪,广东省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落后生产力是“危”,对先进生产力是“机”;对传统发展模式是“危”,对科学发展模式是“机”。将“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更是广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大亮点。
  下面摘编的是连续报道的部分内容。
  增长质量表现在区域发展协调上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早已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面对危机,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
  位于珠三角的广东东莞,最先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曾经如雪片般不断飞来的订单,陡然零落下来;曾经满负荷转动的生产线,突然停止了运转。据东莞市提供的数字,2008年全年关闭企业接近900家,占当地企业总数的6%。
  不仅是东莞,广东全省经济的鲜明特点也是外向度高,加工贸易比重大。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广东省外贸依存度为155%,比全国高89个百分点。加上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贸易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广东经济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敏感。今年一季度全省经济增速下滑至5.8%,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文章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最先遭遇金融危机冲击的广东,经济已经出现较强劲的复苏势头。”
  增长质量表现在区域发展协调上。
  在广东,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散落在距珠三角腹地100到300公里的环形辐射带上。这些转移园吸纳着从珠三角转出的传统产业,成为推动粤东西北快步发展的加速器。
  “关键是这次难得的结构调整的机会”
  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党中央高瞻远瞩,清醒坚定。
  调整越早得益越早,调整越好得益越多——各地对于推进结构调整的认识高度统一,力度前所未有。
  “如果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或许就没有这么大,步伐也不会有这么大。”同样的话,在东部的广东、江苏,在中部的江西,在西部的重庆、内蒙古,一次次被人提起。
  “过去一年,东莞是个焦点。”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语气轻松,但实际上,对于外贸依存度高达259%的东莞而言,这一年过得并不轻松。早在去年3月,在东莞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敏锐地指出:“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几个月后,预言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美国次贷危机一爆发,东莞市就开始“打喷嚏”。原先赖以生存的手段不复存在,原先志同道合的生意伙伴开始消失,原先清晰可见的市场渐成谜团,原先引以为豪的“世界工厂”开始为产品过剩找不到出路犯愁……曾经得风气之先的东莞,却尴尬地成为“风暴”登陆的“第一站”。
  国际金融危机初显端倪,广东省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落后生产力是“危”,对先进生产力是“机”;对传统发展模式是“危”,对科学发展模式是“机”。
  但是,结构调整谈何容易?它直接牵动老百姓的利益,别的不说,老百姓的房子租不出去了,招来的粗放型企业被要求转型或者转移,村集体经济受到损害又影响村民收入……即便不是骂声一片也有很多怨言:“好不容易我们把外资引进来,现在你们又要调整它!”
  “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4个“忍”字表达了结构调整的坚定决心。一年过去,情况开始向好。一年来很少面对媒体的刘志庚,终于愿意和记者坐在一起侃侃而谈,这似乎本身就说明了东莞形势的变迁。“经济企稳回升,产业优化好转。”这是他的评价。
  今年前10个月,东莞市实现生产总值3066.21亿元,同比增长3.8%;预计全年GDP增长将达到5.3%,人均GDP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22.78亿元,下降10.3%,降幅比年初收窄13.2个百分点。出口总额445.2亿美元,下降20.4%,降幅比年初收窄3.8个百分点。
  最令东莞欣慰的并不是这组数据,“关键是这次难得的结构调整的机会。”采访中,刘志庚多次提到这句话。
  国际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不足,这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造成很大冲击。堤内损失堤外补,外需不足内需补。转身向内,成为沿海省份的共同选择。
  很多人一定记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粤家电”曾演绎广货“威水史”(粤语,意即“光辉史”)。今年4月,“广东产品全国行”系列活动启动。新一轮的“广货北上”,头8个月就“吸金”4610亿元。今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团飞赴南宁、长沙,启动广东产品的广西行和湖南行,亲自为“广货北上”吆喝。
  “广货北上”还有一个背景:全国过剩生产能力占GDP的比重是8%,广东则已经达到25%,为全国最高。消化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倒逼多年来走遍全球的“广东制造”在国内市场找到新的出路。
  “我们计划从现在的150家店面发展到200家。国内有稳定的市场,家门口的生意应该要先做好,因为这本身就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广东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国强说。
  结构调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宜之计;不是政府“要我调”,而是企业“我要调”。
  加快结构调整,广东省做好“加减乘除”:利用招商引资“杠杆”作用,延伸产业链招商和深度招商,将招商引资提升到招商引智、挑商选资的水平,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加法”;高端引进来了,再努力把低端转出去,这就是减法;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中,广东更看重自主创新的“乘法”倍增效应;而“除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负担,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运营成本。
  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合力推动下,各地企业转型升级自觉性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结构正悄然发生深刻变化。
  改革是应对危机的“金钥匙”
  国际金融危机寒流来袭之际,正值我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之时。
  越是困难,越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在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解放思想被再次提起……
  坚定不移进行更大纵深、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为应对危机冲击赢得主动。
  走出广州白云机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大大小小的接站牌,接车展的、接项目论证的、接招商恳谈的……一片热闹红火的景象。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最先遭遇金融危机冲击的广东,经济已经出现较强劲的复苏势头。
  改革是应对危机的“金钥匙”。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说,应对这次经济危机冲击,再一次让人们看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先导。2008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改革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广州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围绕提升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一系列配套改革相继推出,广(州)佛(山)同城化加速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加速融合,城市发展释放出新的能量。
  观念转变的背后是改革。2009年,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启动,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大部制改革,精简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广东顺德,3天砍掉了2/3的党政机构。顺德806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工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用顺德区委书记刘海的话说:“人大衫小”。落后的体制管理先进的生产力,肯定不行。
  似乎是一夜之间,部门就没了,局长就没了。但事实上只是事权的整合和平移,人随事走,砍掉的是内耗,砍出来的是效率。
  行政审批权能放则放,审批环节精简了,办事效率提高了。行政部门从“管理脚下”变“服务天下”,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效保证了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贯彻落实。
  “审批速度快了,以前一两个星期办的事情,现在只要两三天,政务环境改善,营商环境变好,企业也愿意追加投资。”东莞金杯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金溪说。
  统筹协调的发展机制不断深化和健全,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金融危机寒流来袭,人们更加紧迫地感受到统筹发展须臾不可偏废。各地正在加速深化和完善统筹发展的机制。
  何学文,这位来自粤北山区清新县的农村青年没想到,自己会当上东莞市的团委副书记。
  东莞户籍人口170万人,而外来务工人员1000万人。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员已多年扎根东莞,成为这座城市中的一员。只有这些人的感情真正融入东莞,才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持久的繁荣。“新东莞人”必然要有新地位,城市管理必须作出相应调整。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区域统筹规划,换挡提速。广东正在大力推动城际轨道交通同城化,2012年前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连通区域内所有地级以上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构架。于是,在珠三角,更加紧密的都市圈亮丽登场: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和珠海—中山—江门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整合、集聚区域内优势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
  有形的轨道还带来无形的“链接”,珠三角试水医保同城,广州、佛山率先实现异地定点互认,异地结算。目前,全省共有11市已经开展了门诊统筹,9个市实现了城乡统筹,11个市的职工医保和17个市的居民医保实现了市级统筹。
  文章说,“危机过后,谁抢占了制高点,谁就有竞争优势。经济波动蕴藏发展机遇,错失发展机遇也会蕴藏新的风险。加快改革,健全弯道赶超、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时不我待。”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经济发展上的波动,往往意味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就业、收入、医疗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破解难题需合力。在劳动力流动的另一端———劳务输入地,也为安置农民工出谋划策。吸纳全国跨省劳动力总量1/3的广东,启动以服务农民工为主题的“南粤春暖行动”,向农民工提供多种温馨服务。在车站、码头、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上千万份就业服务“春风卡”和“政策指引”派发到农民工手中,提供及时而详尽的就业信息。截至10月底,广东已组织农民工免费专场招聘会9762场,帮助92万人实现就业。
  “保增长就要保企业,保企业就是保就业”,在采访中,这句话被反复提起。看似简单的话,却折射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在应对危机中,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有机结合,公共资源配置进一步向重点民生领域倾斜。
  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民面对疾病时只采取简单治疗手段,有些甚至不去治疗。然而,在广东东莞看到的却是另一幅场景。11月24日,记者走进东莞市南城街道元美社区卫生服务站,从河南周口来东莞打工的李菊霞正在输液。她介绍说,从住的地方到卫生服务站乘公交车大概只要半小时。厂里给她们每个人都办了社保卡,持卡就医最高可报销六成。“这次感冒输液的费用一共是74.18元,而自己只需付29.67元。”服务站负责人谢权波医师说,服务站每天平均有70个病人就诊,其中有一半是“新东莞人”。
  “遇着打雷心惊惊,遇着台风无瓦片,遇着大雨成泥浆”,这曾是广东农垦部分职工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他们长期居住在农场开创时建的房子里,房屋透风漏雨。“安居才能乐业,和谐才能发展。”广东省农垦总局局长赖诗仁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广东农垦把改善垦区民生问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实施安居工程为突破口,大力改善职工居住环境,垦区凝聚力、职工向心力不断增强。茂名垦区农场退休职工蒋志瑞,过去一家6口挤在上世纪50年代搭建的18平方米泥砖房里,现如今则住上了300多平方米的3层小楼。
  文章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个个民生工程筑起抵御寒流的堤坝,一项项惠民举措鼓起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人民网-《人民日报》)
讨厌的肉泡眼为什么总是形影不离,怎么才能除掉恶灵般它们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很好地注意养生……[]
让宝宝多接触阳光对维生素D 的合成有很大的好处,能使宝宝的生长发育变快,更能防止因维生素……[]
道家的宗旨是把握人生,争取竞其天年,因而道家人物均以自身为试验,寻求、探索能够使人长寿的方法……[]
当甲状腺功能偏离正常的时候,也就无法分泌适量的荷尔蒙来控制新陈代谢的过程了,从而导致人体缺乏精力……[]
到底你需要谈多少次恋爱才结婚呢?你对婚姻的期望值有多高?凭直觉来做一下这些题吧……[]
助你抚平恼人肉泡眼最佳宝宝补钙时间
[0][0][0][0][0][0][0][0][0][0]
更多行业新闻: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中小企业广东汕尾信息网 -- 汕尾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指导/服务/经济实体/企业信息网/中小企业网
中国中小企业广东汕尾信息网 -- 汕尾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指导/服务/经济实体/企业信息网/中小企业网
& &您的位置:&&&&&
【浏览字体:
人民日报称广东经济已出现较强劲复苏势头
文章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南方日报&点击数次:145&供稿时间:
  《人民日报》近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长篇连续报道,反映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各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采取的举措、取得的成效、积累的经验。其中,大篇幅、多镜头瞄准广东,对广东一年来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取得的成绩作出肯定。
  文章刊登在12月1日至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及头版和要闻版重要位置。文章说,国际金融危机初显端倪,广东省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落后生产力是“危”,对先进生产力是“机”;对传统发展模式是“危”,对科学发展模式是“机”。将“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更是广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大亮点。
  下面摘编的是《人民日报》连续报道的部分内容。
  增长质量表现在区域发展协调上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早已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面对危机,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
  位于珠三角的广东东莞,最先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曾经如雪片般不断飞来的订单,陡然零落下来;曾经满负荷转动的生产线,突然停止了运转。据东莞市提供的数字,2008年全年关闭企业接近900家,占当地企业总数的6%.
  不仅是东莞,广东全省经济的鲜明特点也是外向度高,加工贸易比重大。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广东省外贸依存度为155%,比全国高89个百分点。加上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贸易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广东经济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敏感。今年一季度全省经济增速下滑至5.8%,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文章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最先遭遇金融危机冲击的广东,经济已经出现较强劲的复苏势头。”
  增长质量表现在区域发展协调上。
  在广东,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散落在距珠三角腹地100到300公里的环形辐射带上。这些转移园吸纳着从珠三角转出的传统产业,成为推动粤东西北快步发展的加速器。
  “关键是这次难得的结构调整的机会”
  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党中央高瞻远瞩,清醒坚定。
  调整越早得益越早,调整越好得益越多―――各地对于推进结构调整的认识高度统一,力度前所未有。
  “如果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或许就没有这么大,步伐也不会有这么大。”同样的话,在东部的广东、江苏,在中部的江西,在西部的重庆、内蒙古,一次次被人提起。
  “过去一年,东莞是个焦点。”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语气轻松,但实际上,对于外贸依存度高达259%的东莞而言,这一年过得并不轻松。早在去年3月,在东莞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敏锐地指出:“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几个月后,预言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美国次贷危机一爆发,东莞市就开始“打喷嚏”。原先赖以生存的手段不复存在,原先志同道合的生意伙伴开始消失,原先清晰可见的市场渐成谜团,原先引以为豪的“世界工厂”开始为产品过剩找不到出路犯愁……曾经得风气之先的东莞,却尴尬地成为“风暴”登陆的“第一站”。
  国际金融危机初显端倪,广东省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落后生产力是“危”,对先进生产力是“机”;对传统发展模式是“危”,对科学发展模式是“机”。
  但是,结构调整谈何容易?它直接牵动老百姓的利益,别的不说,老百姓的房子租不出去了,招来的粗放型企业被要求转型或者转移,村集体经济受到损害又影响村民收入……即便不是骂声一片也有很多怨言:“好不容易我们把外资引进来,现在你们又要调整它!”
  “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4个“忍”字表达了结构调整的坚定决心。一年过去,情况开始向好。一年来很少面对媒体的刘志庚,终于愿意和记者坐在一起侃侃而谈,这似乎本身就说明了东莞形势的变迁。“经济企稳回升,产业优化好转。”这是他的评价。
  今年前10个月,东莞市实现生产总值3066.21亿元,同比增长3.8%;预计全年GDP增长将达到5.3%,人均GDP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22.78亿元,下降10.3%,降幅比年初收窄13.2个百分点。出口总额445.2亿美元,下降20.4%,降幅比年初收窄3.8个百分点。
  最令东莞欣慰的并不是这组数据,“关键是这次难得的结构调整的机会。”采访中,刘志庚多次提到这句话。
  国际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不足,这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造成很大冲击。堤内损失堤外补,外需不足内需补。转身向内,成为沿海省份的共同选择。
  很多人一定记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粤家电”曾演绎广货“威水史”(粤语,意即“光辉史”)。今年4月,“广东产品全国行”系列活动启动。新一轮的“广货北上”,头8个月就“吸金”4610亿元。今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团飞赴南宁、长沙,启动广东产品的广西行和湖南行,亲自为“广货北上”吆喝。
  “广货北上”还有一个背景:全国过剩生产能力占GDP的比重是8%,广东则已经达到25%,为全国最高。消化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倒逼多年来走遍全球的“广东制造”在国内市场找到新的出路。
  “我们计划从现在的150家店面发展到200家。国内有稳定的市场,家门口的生意应该要先做好,因为这本身就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广东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国强说。
  结构调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宜之计;不是政府“要我调”,而是企业“我要调”。
  加快结构调整,广东省做好“加减乘除”:利用招商引资“杠杆”作用,延伸产业链招商和深度招商,将招商引资提升到招商引智、挑商选资的水平,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加法”;高端引进来了,再努力把低端转出去,这就是减法;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中,广东更看重自主创新的“乘法”倍增效应;而“除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负担,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运营成本。
  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合力推动下,各地企业转型升级自觉性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结构正悄然发生深刻变化。
  改革是应对危机的“金钥匙”
  国际金融危机寒流来袭之际,正值我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之时。
  越是困难,越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在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解放思想被再次提起……
  坚定不移进行更大纵深、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为应对危机冲击赢得主动。
  走出广州白云机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大大小小的接站牌,接车展的、接项目论证的、接招商恳谈的……一片热闹红火的景象。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最先遭遇金融危机冲击的广东,经济已经出现较强劲的复苏势头。
  改革是应对危机的“金钥匙”。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说,应对这次经济危机冲击,再一次让人们看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先导。2008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改革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广州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围绕提升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一系列配套改革相继推出,广(州)佛(山)同城化加速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加速融合,城市发展释放出新的能量。
  观念转变的背后是改革。2009年,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启动,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大部制改革,精简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广东顺德,3天砍掉了2/3的党政机构。顺德806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工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用顺德区委书记刘海的话说:“人大衫小”。落后的体制管理先进的生产力,肯定不行。
  似乎是一夜之间,部门就没了,局长就没了。但事实上只是事权的整合和平移,人随事走,砍掉的是内耗,砍出来的是效率。
  行政审批权能放则放,审批环节精简了,办事效率提高了。行政部门从“管理脚下”变“服务天下”,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效保证了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贯彻落实。
  “审批速度快了,以前一两个星期办的事情,现在只要两三天,政务环境改善,营商环境变好,企业也愿意追加投资。”东莞金杯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金溪说。
  统筹协调的发展机制不断深化和健全,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金融危机寒流来袭,人们更加紧迫地感受到统筹发展须臾不可偏废。各地正在加速深化和完善统筹发展的机制。
  何学文,这位来自粤北山区清新县的农村青年没想到,自己会当上东莞市的团委副书记。
  东莞户籍人口170万人,而外来务工人员1000万人。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员已多年扎根东莞,成为这座城市中的一员。只有这些人的感情真正融入东莞,才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持久的繁荣。“新东莞人”必然要有新地位,城市管理必须作出相应调整。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区域统筹规划,换挡提速。广东正在大力推动城际轨道交通同城化,2012年前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连通区域内所有地级以上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构架。于是,在珠三角,更加紧密的都市圈亮丽登场: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和珠海―中山―江门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整合、集聚区域内优势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
  有形的轨道还带来无形的“链接”,珠三角试水医保同城,广州、佛山率先实现异地定点互认,异地结算。目前,全省共有11市已经开展了门诊统筹,9个市实现了城乡统筹,11个市的职工医保和17个市的居民医保实现了市级统筹。
  文章说,“危机过后,谁抢占了制高点,谁就有竞争优势。经济波动蕴藏发展机遇,错失发展机遇也会蕴藏新的风险。加快改革,健全弯道赶超、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时不我待。”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经济发展上的波动,往往意味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就业、收入、医疗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破解难题需合力。在劳动力流动的另一端―――劳务输入地,也为安置农民工出谋划策。吸纳全国跨省劳动力总量1/3的广东,启动以服务农民工为主题的“南粤春暖行动”,向农民工提供多种温馨服务。在车站、码头、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上千万份就业服务“春风卡”和“政策指引”派发到农民工手中,提供及时而详尽的就业信息。截至10月底,广东已组织农民工免费专场招聘会9762场,帮助92万人实现就业。
  “保增长就要保企业,保企业就是保就业”,在采访中,这句话被反复提起。看似简单的话,却折射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在应对危机中,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有机结合,公共资源配置进一步向重点民生领域倾斜。
  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民面对疾病时只采取简单治疗手段,有些甚至不去治疗。然而,在广东东莞看到的却是另一幅场景。11月24日,记者走进东莞市南城街道元美社区卫生服务站,从河南周口来东莞打工的李菊霞正在输液。她介绍说,从住的地方到卫生服务站乘公交车大概只要半小时。厂里给她们每个人都办了社保卡,持卡就医最高可报销六成。“这次感冒输液的费用一共是74.18元,而自己只需付29.67元。”服务站负责人谢权波医师说,服务站每天平均有70个病人就诊,其中有一半是“新东莞人”。
  “遇着打雷心惊惊,遇着台风无瓦片,遇着大雨成泥浆”,这曾是广东农垦部分职工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他们长期居住在农场开创时建的房子里,房屋透风漏雨。“安居才能乐业,和谐才能发展。”广东省农垦总局局长赖诗仁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广东农垦把改善垦区民生问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实施安居工程为突破口,大力改善职工居住环境,垦区凝聚力、职工向心力不断增强。茂名垦区农场退休职工蒋志瑞,过去一家6口挤在上世纪50年代搭建的18平方米泥砖房里,现如今则住上了300多平方米的3层小楼。
  文章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个个民生工程筑起抵御寒流的堤坝,一项项惠民举措鼓起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 文章编辑:swlkq )
&&&&&&&&&&
&&&&&&&&&&
&&&&&&&&&&
汕尾市中小企业研发服务中心 主管单位:汕尾市中小企业局 电子信箱:
您是第位浏览者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
人民日报称广东经济已出现较强劲复苏势头
作者: 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时间:日 点击数:
●《人民日报》头版连续报道广东应对金融危机冲击
  ●肯定广东&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成就
  《人民日报》近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长篇连续报道,反映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各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采取的举措、取得的成效、积累的经验。其中,大篇幅、多镜头瞄准广东,对广东一年来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取得的成绩作出肯定。
  文章刊登在12月1日至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及头版和要闻版重要位置。文章说,国际金融危机初显端倪,广东省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落后生产力是&危&,对先进生产力是&机&;对传统发展模式是&危&,对科学发展模式是&机&。将&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更是广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大亮点。
  下面摘编的是《人民日报》连续报道的部分内容。
  增长质量表现在区域发展协调上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早已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面对危机,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
  位于珠三角的广东东莞,最先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曾经如雪片般不断飞来的订单,陡然零落下来;曾经满负荷转动的生产线,突然停止了运转。据东莞市提供的数字,2008年全年关闭企业接近900家,占当地企业总数的6%。
  不仅是东莞,广东全省经济的鲜明特点也是外向度高,加工贸易比重大。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广东省外贸依存度为155%,比全国高89个百分点。加上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贸易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广东经济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敏感。今年一季度全省经济增速下滑至5.8%,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文章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最先遭遇金融危机冲击的广东,经济已经出现较强劲的复苏势头。&
  增长质量表现在区域发展协调上。
  在广东,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散落在距珠三角腹地100到300公里的环形辐射带上。这些转移园吸纳着从珠三角转出的传统产业,成为推动粤东西北快步发展的加速器。
  &关键是这次难得的结构调整的机会&
  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党中央高瞻远瞩,清醒坚定。
  调整越早得益越早,调整越好得益越多&&&各地对于推进结构调整的认识高度统一,力度前所未有。
  &如果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或许就没有这么大,步伐也不会有这么大。&同样的话,在东部的广东、江苏,在中部的江西,在西部的重庆、内蒙古,一次次被人提起。
  &过去一年,东莞是个焦点。&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语气轻松,但实际上,对于外贸依存度高达259%的东莞而言,这一年过得并不轻松。早在去年3月,在东莞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敏锐地指出:&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几个月后,预言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美国次贷危机一爆发,东莞市就开始&打喷嚏&。原先赖以生存的手段不复存在,原先志同道合的生意伙伴开始消失,原先清晰可见的市场渐成谜团,原先引以为豪的&世界工厂&开始为产品过剩找不到出路犯愁&&曾经得风气之先的东莞,却尴尬地成为&风暴&登陆的&第一站&。
  国际金融危机初显端倪,广东省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落后生产力是&危&,对先进生产力是&机&;对传统发展模式是&危&,对科学发展模式是&机&。
  但是,结构调整谈何容易?它直接牵动老百姓的利益,别的不说,老百姓的房子租不出去了,招来的粗放型企业被要求转型或者转移,村集体经济受到损害又影响村民收入&&即便不是骂声一片也有很多怨言:&好不容易我们把外资引进来,现在你们又要调整它!&
  &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4个&忍&字表达了结构调整的坚定决心。一年过去,情况开始向好。一年来很少面对媒体的刘志庚,终于愿意和记者坐在一起侃侃而谈,这似乎本身就说明了东莞形势的变迁。&经济企稳回升,产业优化好转。&这是他的评价。
  今年前10个月,东莞市实现生产总值3066.21亿元,同比增长3.8%;预计全年GDP增长将达到5.3%,人均GDP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22.78亿元,下降10.3%,降幅比年初收窄13.2个百分点。出口总额445.2亿美元,下降20.4%,降幅比年初收窄3.8个百分点。
  最令东莞欣慰的并不是这组数据,&关键是这次难得的结构调整的机会。&采访中,刘志庚多次提到这句话。
  国际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不足,这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造成很大冲击。堤内损失堤外补,外需不足内需补。转身向内,成为沿海省份的共同选择。
  很多人一定记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粤家电&曾演绎广货&威水史&(粤语,意即&光辉史&)。今年4月,&广东产品全国行&系列活动启动。新一轮的&广货北上&,头8个月就&吸金&4610亿元。今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团飞赴南宁、长沙,启动广东产品的广西行和湖南行,亲自为&广货北上&吆喝。
  &广货北上&还有一个背景:全国过剩生产能力占GDP的比重是8%,广东则已经达到25%,为全国最高。消化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倒逼多年来走遍全球的&广东制造&在国内市场找到新的出路。
  &我们计划从现在的150家店面发展到200家。国内有稳定的市场,家门口的生意应该要先做好,因为这本身就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广东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国强说。
  结构调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宜之计;不是政府&要我调&,而是企业&我要调&。
  加快结构调整,广东省做好&加减乘除&:利用招商引资&杠杆&作用,延伸产业链招商和深度招商,将招商引资提升到招商引智、挑商选资的水平,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加法&;高端引进来了,再努力把低端转出去,这就是减法;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中,广东更看重自主创新的&乘法&倍增效应;而&除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负担,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运营成本。
  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合力推动下,各地企业转型升级自觉性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结构正悄然发生深刻变化。
  改革是应对危机的&金钥匙&
  国际金融危机寒流来袭之际,正值我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之时。
  越是困难,越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在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解放思想被再次提起&&
  坚定不移进行更大纵深、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为应对危机冲击赢得主动。
  走出广州白云机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大大小小的接站牌,接车展的、接项目论证的、接招商恳谈的&&一片热闹红火的景象。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最先遭遇金融危机冲击的广东,经济已经出现较强劲的复苏势头。
  改革是应对危机的&金钥匙&。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说,应对这次经济危机冲击,再一次让人们看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先导。2008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改革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广州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围绕提升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一系列配套改革相继推出,广(州)佛(山)同城化加速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加速融合,城市发展释放出新的能量。
  观念转变的背后是改革。2009年,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启动,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大部制改革,精简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广东顺德,3天砍掉了2/3的党政机构。顺德806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工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用顺德区委书记刘海的话说:&人大衫小&。落后的体制管理先进的生产力,肯定不行。
  似乎是一夜之间,部门就没了,局长就没了。但事实上只是事权的整合和平移,人随事走,砍掉的是内耗,砍出来的是效率。
  行政审批权能放则放,审批环节精简了,办事效率提高了。行政部门从&管理脚下&变&服务天下&,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效保证了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贯彻落实。
  &审批速度快了,以前一两个星期办的事情,现在只要两三天,政务环境改善,营商环境变好,企业也愿意追加投资。&东莞金杯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金溪说。
  统筹协调的发展机制不断深化和健全,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金融危机寒流来袭,人们更加紧迫地感受到统筹发展须臾不可偏废。各地正在加速深化和完善统筹发展的机制。
  何学文,这位来自粤北山区清新县的农村青年没想到,自己会当上东莞市的团委副书记。
  东莞户籍人口170万人,而外来务工人员1000万人。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员已多年扎根东莞,成为这座城市中的一员。只有这些人的感情真正融入东莞,才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持久的繁荣。&新东莞人&必然要有新地位,城市管理必须作出相应调整。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区域统筹规划,换挡提速。广东正在大力推动城际轨道交通同城化,2012年前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连通区域内所有地级以上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构架。于是,在珠三角,更加紧密的都市圈亮丽登场: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和珠海&中山&江门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整合、集聚区域内优势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
  有形的轨道还带来无形的&链接&,珠三角试水医保同城,广州、佛山率先实现异地定点互认,异地结算。目前,全省共有11市已经开展了门诊统筹,9个市实现了城乡统筹,11个市的职工医保和17个市的居民医保实现了市级统筹。
  文章说,&危机过后,谁抢占了制高点,谁就有竞争优势。经济波动蕴藏发展机遇,错失发展机遇也会蕴藏新的风险。加快改革,健全弯道赶超、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时不我待。&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经济发展上的波动,往往意味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就业、收入、医疗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破解难题需合力。在劳动力流动的另一端&&&劳务输入地,也为安置农民工出谋划策。吸纳全国跨省劳动力总量1/3的广东,启动以服务农民工为主题的&南粤春暖行动&,向农民工提供多种温馨服务。在车站、码头、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上千万份就业服务&春风卡&和&政策指引&派发到农民工手中,提供及时而详尽的就业信息。截至10月底,广东已组织农民工免费专场招聘会9762场,帮助92万人实现就业。
  &保增长就要保企业,保企业就是保就业&,在采访中,这句话被反复提起。看似简单的话,却折射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在应对危机中,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有机结合,公共资源配置进一步向重点民生领域倾斜。
  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民面对疾病时只采取简单治疗手段,有些甚至不去治疗。然而,在广东东莞看到的却是另一幅场景。11月24日,记者走进东莞市南城街道元美社区卫生服务站,从河南周口来东莞打工的李菊霞正在输液。她介绍说,从住的地方到卫生服务站乘公交车大概只要半小时。厂里给她们每个人都办了社保卡,持卡就医最高可报销六成。&这次感冒输液的费用一共是74.18元,而自己只需付29.67元。&服务站负责人谢权波医师说,服务站每天平均有70个病人就诊,其中有一半是&新东莞人&。
  &遇着打雷心惊惊,遇着台风无瓦片,遇着大雨成泥浆&,这曾是广东农垦部分职工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他们长期居住在农场开创时建的房子里,房屋透风漏雨。&安居才能乐业,和谐才能发展。&广东省农垦总局局长赖诗仁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广东农垦把改善垦区民生问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实施安居工程为突破口,大力改善职工居住环境,垦区凝聚力、职工向心力不断增强。茂名垦区农场退休职工蒋志瑞,过去一家6口挤在上世纪50年代搭建的18平方米泥砖房里,现如今则住上了300多平方米的3层小楼。
  文章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个个民生工程筑起抵御寒流的堤坝,一项项惠民举措鼓起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上一篇:[ 12-02 ]
下一篇:[ 12-09 ]
郁南县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C) 2003 - 2008
备案序号:粤ICP备号
办公地址: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都城中山路县政府大院内 &邮政编码:527100
郁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 &传真: &电子信箱: &电话:
技术支持:动易网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有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