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百姓去看阅外围哪里大阅兵可以外围观看吗看到

平民理财女王:炒股获利换坐驾 生肖币升值20倍(图)
理财周刊510期封面:平民理财女王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周刊》创刊时的广告语深深地刺激和启发了她。一位退休后拿着一两千元退休金的阿姨,从此根据杂志的理念,开始了自己的理财生涯。10年过去了,她实现了自己人生的3个愿景把住房搬回市中心、开家小店、夫妻退休月入上万“不啃小”。她就是年过花甲的平民理财女王章木兰。  东方财富通手机炒股软件 揭秘手中股票不涨怎么办? 小心行情突然发生逆转 注意!后市很可能有特大利好  2001年3月,《理财周刊》创刊。  如今,我们十岁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一位六旬阿姨是我们的忠实读者,从创刊号至今,一期杂志都不曾落下。尽管只有每月一两千元的退休金,可她却跟随杂志的引导,制订计划,并执著地把它付诸于实践,从而实现了把住房搬回市中心、开家小店、夫妻退休月入上万“不啃小”的三大愿望。  究竟她是怎样做到的呢?带着好奇,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神奇的章木兰妈妈。  十年前后大不同  章妈妈优雅地坐着。一头卷烫过的短发梳理得纹丝不乱,半高领的咖啡色毛衣配着黑色长裤、黑色皮鞋,朴素简单中透着优雅的气质,一只肩挎式女式链条小包则给人时尚的感觉。让记者惊讶的是,岁月似乎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的印记,明亮的双眸,依然闪着热情灵动的光,而言谈中流露出的乐观、自信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更让人对她的年龄产生幻觉她已年过花甲了吗?真是难以置信。  章妈妈告诉记者,10年前,50岁的她刚刚退休。退休前,章妈妈在房产公司工作,收入还不错,可爱淘便宜货的她与一般工薪族没什么两样,每天早晨起床买菜、烧饭、洗衣,过着忙忙碌碌却没有目标的日子。而现在的她,每天睡到自然醒,听听广播,到邮局发货,在网上和买家聊天,晚饭后在浦西世博园外围散散步,生活充实丰富又悠哉游哉。  “现在的日子是我退休前想都不敢想的,买房、买车、不"啃小",还开了自己的网店,这些都是我退休后做到的。很多人说,退休的人像夕阳,只会一点点地落下。可我这个"夕阳"反而升起来了。”章妈妈自豪地告诉记者。  而这一切变化,是从10年前开始的。  “要不是10年前开始理财,我可能只能守着可怜的退休工资,每天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根本谈不上生活品质。”说着,章妈妈笑了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理财改变生活”,果不其然,章妈妈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结缘理财改变命运  “与理财结缘,完全是因为10年前与《理财周刊》的一次"邂逅",现在我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章妈妈的思绪仿佛回到了10年前。她清楚地记得,2001年3月的一天早晨,和很多退休老阿姨一样,她手里拿着个小小的马夹袋,打算到菜场买点什么。就在菜场门口的东方书报亭,写着“《理财周刊》创刊号发行”的小黑板引起了她的注意。因为好奇,章妈妈向书报亭店主要了一本《理财周刊》拿来翻翻,或许那个店主觉得“老阿姨”看理财杂志简直是对牛弹琴,就特意抬高语音说:“阿姨,5块洋钿(5元钱)一本哦!”当时《新民晚报》的售价是5角,一本5元的杂志对章妈妈来说的确不便宜。可能是受了店主的“刺激”吧,章妈妈立刻爽快地付了5元钱转身就走,连菜也没买。回想起当年那一幕,章妈妈笑了,“现在回头想想,还真该谢谢那位店主啊”。  《理财周刊》上“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口号再次深深刺激了章妈妈,相比小店主的轻蔑对她自尊的刺激,这第二次“刺激”却带有启迪和诱导。“是吗?理不理财有那么大的区别吗?那么我怎么办?”章妈妈非常困惑,退休工资只有1100元,维持温饱尚可,谈什么理财呢?但她不甘心,也想试试。于是,她又连续买了几期《理财周刊》,还根据杂志上的邀请报名参加了《理财周刊》读者俱乐部活动,成了最早一批的读者会员。第二年,又成为第一批《理财周刊》创富沙龙的会员。  没曾想,这一步跨出去,她的生活就此改变。  心中的愿景被唤醒  “换房、开店、月入过万不"啃小",这是我心里一直有的3个愿望。”和其他退休族一样,章妈妈也幻想着舒适、有尊严的养老生活,可是,仅凭一两千元的退休工资,根本无法实现。不过,在看了杂志、参加了俱乐部活动后不久,章妈妈心中沉睡已久的愿景被唤醒了,她确定了自己的理财目标。  目标一:换房,回到上海中心城区卢湾区。章妈妈告诉记者,她从小生活在卢湾区,但是1998年,他们家搬到了与单位置换的石龙路的新房子,她也就离开了生活近50年的老土地。  “复兴公园就像我家的后花园,韬奋纪念馆、一大会址等等历史保护建筑也都是我们常去的地方。即便是我结婚后住在招待所、宿舍楼,甚至是由”牛棚“改建的14平方米的小房子也都没有离开过卢湾区。所以,当我搬到石龙路居住后,尽管房子面积有了106平方米,但几乎时时刻刻都念着卢湾区的好。”那种童年往事的怀旧情结,在理财俱乐部活动中,居然得到了理财师的点拨:买房子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一定要搬回卢湾区。”章妈妈心里默默地下了决心。  目标二:开店。“开店,其实倒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只是觉得能和很多不同的人接触,每天有人聊天很有意思。”退休后离开社会回归家庭,怕的是单调寂寞,对于章妈妈来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小店与人们保持互动。但因为没有本金,所以开什么店、在哪里开店当时都没有细想过。  目标三:夫妻退休月入过万不“啃小”。希望可以自食其力,有尊严地养老。章妈妈的儿子、儿媳都挺有出息,收入也不错,可她一直觉得,人老了不能成为儿女的负担,“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己的事情都忙不完,就算有心,也是无力照顾老人的呀”。站在子女的角度想想,章妈妈特别能够理解小辈,她希望自己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个理财目标一旦被唤醒,章妈妈感觉自己生活的激情重新被点燃,她开始主动学习各种理财知识,在经历了一阵子“纸上谈兵”后,她终于行动了。  封基扬帆股海冲浪  投资不怕资金少、不怕没经验,热爱学习的章妈妈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当新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勇敢参与,不断学习提高,就是成功的开始。  起步阶段买封基  “要说我的第一次投资,应该是封闭式基金吧。”章妈妈开始回忆10年前的首次尝鲜。  “当时我已经知道了炒股、买基金、投资债券等很多投资方式,不过,因为积蓄有限,就选择了门槛低、风险较小的封闭式基金。”章妈妈告诉记者,2001年时,她每月的退休收入只有1100多元。  每月有闲钱时,章妈妈都会多多少少投资一些封闭式基金,没个定数。不知不觉中,账户上的钱倒也多了起来。“那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人家说的投资、投资,不是要等到有几万元、几十万元才能开始的,就算我只有100元、200元,也可以投资的,没问题。”  那封基果然不负众望,回报率比银行存款高很多。章妈妈告诉记者,她获得的分红真不少。比如在最初几年的投基过程中,她记得基金泰和有过10派2.26元、基金安盛有过10派1.4元、基金科瑞10派1.5元,而回报最高的当属10派4.25元的基金金泰,令她至今记忆犹新。  为了达到“滚雪球”的效果,章妈妈选择红利再投资。这期间,她老公的工资也增加了,章妈妈的投资额也水涨船高有所增加,加上二级市场上高抛低吸地做做差价,她的封基资产越来越多。  时间是会创造奇迹的。到2006年大牛市来临时,章妈妈的封基已达25万元。那年,她抛出25万元基金后开始了惊心动魄的股市征战。  经历股市“过山车”  2006年初夏,狂飙突进的股市魔力也“辐射”到了章妈妈身上。她抛出所有基金,筹集了25万元本金,与很多怀抱雄心壮志的股市新手一样,毅然冲入了股市。  虽然毫无经验,但俗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章妈妈成了名副其实的“死多头”。这一年,在股市中冲锋陷阵的章妈妈如有神助,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竟然收获了80多万元的盈利,账面资产一度达到106万元。  一时间,胜利的喜悦让她产生了对更高目标的追求,“坐在6340点上仰望1万点”的章妈妈,最终和很多狂热的股民一样,被重重摔下。2007年10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经历了狂喜的人们,还沉浸在美丽的憧憬中,无情的洗礼却开始了。在更短的时间里,她的账面资产又跌回到了36万元。  “在股市大跌的过程中,我投资的马钢权证一下子损失了20万元。”其实,章妈妈对权证投资是一窍不通的,但俗话说“无知者无畏”,从未尝试过的她也想冒个险。没想到,“无知无畏”的结果很惨痛。  不过,与很多不惜代价搏出位的投资者不同,章妈妈的投资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因为权证本金来自股票收益,所以在20万元打了水漂后,章妈妈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受多大影响,心情也没有一蹶不振。“那次失利后,我就吸取教训,以后要远离技术要求较高的陌生品种。”章妈妈总结道。  学会控制风险  “在经历了股市的大起大落后,我不想再那么折腾了。”毕竟,年过半百的章妈妈并不希望为金钱所累,也懂得了分散投资、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当她在《理财周刊》上看到有关A、B股接轨的报道,了解了B股的价值洼地后,就在36万元中拿出了16万元投资B股。而剩下的20万元则留在股市账户中,给刚刚退休的先生随便玩玩。为了不给先生负担,章妈妈告诉他账户的金额变动权当是阿拉伯数字浮动,不用和钱联系起来。  “不过偶尔监督总是需要的,我会时不时看看账上到底有多少钱了。”章妈妈笑着说,她会不定期地为先生把把关,“如果市值涨得比较多,我就拿些出来用掉点、存着点,保住胜利成果。如果亏掉了,我也不会再补钱进去。”几年下来,累积的盈利在2010年换车时派了大用场。  集邮集币其乐融融  说到章妈妈的收藏经历,还要从1984年说起。那时候,章妈妈的领导正好同时担任单位集邮协会的会长。在他的带领下,章妈妈也跟着收藏些好玩、好看的邮票。  不过,那时的章妈妈丝毫没把收藏和投资联系起来,从没有想过邮票、钱币也能生出财富来。  直到2001年开始阅读《理财周刊》后,她才发现,原来这些小东西不简单。于是,她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起来。  熊猫金银币收益惊人  在大多数人还没有“藏金”意识时,章妈妈嗅到了机会。“那时候的金价不过400美元/盎司,那时俱乐部里的高手们都会买些金条、金币囤着,说金价会涨,比什么都保值。耳濡目染下,我也就对黄金投资上了心。”  在一次俱乐部活动中,章妈妈听说熊猫金币值得投资,就跟着别人买了一些。“我记得当时这枚1/10盎司的熊猫金币,购入价格是340多元,好像是1996年的币种。”此后,章妈妈还买了1/2盎司、1/4盎司、1/20盎司等多种规格的熊猫金币以及不同规格的熊猫银币。  可能是时隔太久,她只能依稀记得,买入盎司熊猫金币的价格为180元,而另一款盎司的熊猫银币买进时只要65元。而现在,这两款熊猫金币、银币的价格已经分别涨到680元和240元了,收益率均超过200%!  生肖币投资升值20倍  “我还投资过纸钞呢!”章妈妈的投资项目可谓“遍地开花”。“我买的1953年版纸钞有1分、2分、5分3种,每种各一万张,面值就是800元。”章妈妈花了1万多元买下了3包即一组,并在2010年换房前夕以21000元的价格抛售后补贴换房经费。而现在,整组纸币的售价已被炒至6万~7万元。可见,章妈妈当初买入的时候是多么具有远见。  到了2003年,章妈妈的小孙子出生了。当奶奶了,给小孙子买个什么礼物呢?章妈妈这么想着,没想到一次绝佳的投资机会来了。  那天,章妈妈听到广播里说,中国人民银行首套流通纪念生肖币已经发行,首款推出的是一枚“领头羊”。还是限量的。她一下子兴奋起来,凭着这几年培养起来的对理财的敏感性,她认为这款纪念币有“升值潜力”,一定会红。而且小孙子正好是属羊的,“领头羊”口彩多好!于是,她决定到邮票市场上转一圈。  章妈妈发现,每枚面值一元的“领头羊”,已经溢价至6元,一卷50枚起售,也就是300元,她没有犹豫就买了一卷。以当时章妈妈刚刚涨到1200元的退休工资来看,300元不是小数目,但她却认定了人民银行首发的这套生肖币日后一定会升值。  后来,当“领头羊”单币售价涨到9元、12元时,章妈妈也用闲钱加过仓。此后每年的生肖币章妈妈都不曾落下,猴币、鸡币、狗币、猪币等等,掐指一算,她已经坚持了8年。章妈妈兴奋地说:“现在有很多收藏者想要收集这一系列的生肖币,成本可就要比我高几十倍呢。”如今市面上一枚“领头羊”,就能卖到160多元!章妈妈的50枚“领头羊”已经升值20多倍。  股市获利两换坐驾  买车,并没有纳入章妈妈退休的3个愿景之中,可一次创富沙龙活动却让她“摇身一变”成了有车族。  这个决定来得有些突然。2004年春季的一次创富沙龙活动是“买车宣言”,有不少会员都在宣言上签了名,章妈妈这个退休族,大半辈子只看过别人"屁股冒烟",可从没奢望过自己家也会买车。当时她就想:“买车钱从哪里来呢?买了车又干什么用呢?”就在章妈妈寻思之际,购车宣言纸已经传到了她手中。“真是鬼使神差的,我就签名了。”看来,在某种特定的氛围中,尽管年过半百,章妈妈还是有着年轻人的冲动。但她却不这么看,她说:“事后想想,应该不是虚荣心作祟,而是心底里其实早有买车的呼唤吧。”  “我先生第一次有机会入伍时,原本可以当汽车兵的,可是因为他奶奶反对,阴差阳错地当上了海军。在他心里也就一直有那么个遗憾。”或许是相濡以沫地度过了几十个春秋,对于先生不曾表达的心愿,章妈妈也能体会得到。  那次活动后,章妈妈一回到家就很兴奋地让先生去学开车。到了8月,家里就有了第一辆小轿车。  毕竟受到经济条件的约束,章妈妈和先生选择了比较实惠的长安福特,并上了外地牌照。“前后花费的十来万元是我和先生为养老准备的"箱底钱",从来不曾想要动用过,那可是我第一次的"提前消费"啊!”潜移默化中,章妈妈的消费观念似乎已经发生了改变,热爱生活的她似乎已经明白了财富的真谛。  到了2007年,在股票市值不断攀升之际,章妈妈又从盈利中抽出部分资金,实现了旧车换新。既保住了部分胜利成果,也进一步享受了投资收益。  “那时候,先生的驾车技术已经很不错了,为了能到更多地方自驾游,我们把旧车卖了,补了7万元差价,开上了北京现代。而且还上了上海牌照。”有了新车后,章妈妈和先生做了一次长途旅行,两人驾驶车子回到先生的老家河北遵化,好好体验了一回“自驾游”,真是老有所乐。  2010年,凭借先生在股市中的盈利,以及一部分B股投资的收益,章妈妈和先生又换车了。这一次,他们开上了奥迪A3,日子越过越滋润。  更新理念买房圆梦  贷款买房对于章妈妈这一代人来说,原是做梦也不敢想的。这是她理财理念的重大突破,也给她的理财之路增添了辉煌的一笔。  买房对于原本在房产公司工作的章妈妈来说再容易不过,好房源、好价格几乎从不间断,但直到2005年,她才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买房。  买房意识从无到有  “我真的是"戆"(傻)哦!”章妈妈笑笑说,“我原来是在房产公司做的,时不时就碰到人家给我"开后门",价格比市价不知道便宜多少。要是聪明人,名下的房子至少有好几套了吧。因为这个,我们单位还有人管我叫"出土文物"呢。”不过说笑归说笑,章妈妈心里却从没有为放弃这些机会追悔过。  “不过说实话,除了做人原则的问题,完全没有买房意识也是原因之一。那时候我觉得,有房子住了干嘛还要买呀,而且借钱背债的日子怎么睡得着?”与很多退休族一样,章妈妈只想着安安稳稳过日子,丝毫没有买房投资的意识。  好在杂志让章妈妈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当她多次看到《理财周刊》上"借钱买房"、"提前享受"的观点,并意识到房屋增值的趋势后,她觉得不妨一试。机会终于在2005年1月出现了。  小房市值上涨3倍  “这次买房还真是有缘。老房主和我是旧相识,他们家采用"先买后卖"的方法想换套大房,结果大房子是买了,可小房子就是卖不掉,还为此降价不少。”章妈妈介绍说。老房主夫妻俩是一对“半路夫妻”,在30平方米的房间里,除了他们睡觉的大床、衣橱,就没什么像样的家具了,20几岁的儿子只能睡在地上,生活环境糟糕透了。  在得知他们有卖房打算后,章妈妈特地去看了一次,“房间一眼望去真的很"破",但地理位置不错、阳光充足是不可忽视的优点,而且,我记得周刊介绍过小户型的房子更容易出租。”在对比了周边房价后,章妈妈认定了机不可失,“既能助人为乐,还能保值升值,实在一举两得。”于是她回家与先生一合计,决定凑钱买房。  “我们把投资市场的一部分盈利兑现,再加上先生公积金账户里的几万元,凑足了13万元,离25万元的房价还有12万元缺口。”出乎意料的是,一直被章妈妈称为“老朽”的先生竟然同意申请贷款了,虽然12万元的贷款数额并不多,但对于向来“无债一身轻”的老两口却是心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房子到手后,我们把小屋重新装修了一番租了出去。每月的租金正好抵掉贷款,以前担心的还贷压力也没有出现过。”章妈妈尝到了贷款买房的甜头。  到2010年末,小房子的贷款已经全部还清,收到的房租又可用于基金投资了。更让章妈妈高兴的是,房子的市值已经上升到75万元。“怎么样,我眼光还是不错的吧?”章妈妈笑了。  多年藏品资助换房  2010年对章妈妈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她梦寐以求搬回卢湾区“上只角”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从2009年底开始,章妈妈夫妇正式进入“换房运作期”。当时他们石龙路的住房有106平方米,外带一个很大的露台,市价至少170万元。考虑到地区价格差,他们决定以面积换地段、大房换小房,这样需要补贴的差价能够少些。  粗略算下来,将石龙路106平方米的房子换作卢湾区80~90平方米的房子,再加上税费、装修等,他们仍需要二三十万元左右的资金支持。  “我一直都不想要"啃小",所以这个钱当然要我们老两口自己出。那时候,我投资了好几年的金银币、纸币就派上大用场了。”在金价1100多美元时,章妈妈将手上的熊猫金银币陆续售出了,一共到手5万多元。与此同时,她多年前购买的一组1953年版纸钞也在22000元的高价上抛出了。“虽然现在这套纸币的市场价格在6.5万~7万元左右,可我一点都不后悔,毕竟那时候我靠着它们买到了房子。”章妈妈觉得,理财应该为自己的生活需要服务,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此外,她还把很多不准备带走的东西拿到网上售卖,这些看似不值钱的二手货倒也为她凑出了近万元。  老两口算了算,卖出藏品的收入加上2004年买车后积累下来的存款,差不多凑足了差价,于是换房行动正式开始。让人意外的是,从卖房到买房,两份合同的签订前后只用了1个星期时间。  神速换房省下13万元  章妈妈最初是自己把售房信息挂上网的,因为决定要换房,章妈妈宁愿将房价降低一些,以确保成交,她将至少165万元的房子挂了160万元。没想到,挂出信息后不到两个小时,中介就给她打去了电话,要求带客户看房。说起来还真是缘分,中介带来看房的正好是同一小区的邻居,和章妈妈的关系还挺不错的。他们家因为想为儿子准备婚房,于是两家一拍即合,立刻签下了合同。章妈妈当时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向他们租房3个月,以寻觅新房并整理搬出,买家很爽快地答应了。  一直在网上留意卢湾区房屋信息的章妈妈在签订卖房协议的第二天晚上,就相中了一套一层房,面积85平方米,当时的挂牌价是180万元。章妈妈一看和自己的心理预期差不多,立刻和中介联系,第二天一早就赶去看房了。那时候,卖家家里已经坐了两拨看房者,大家都在给房子"挑刺",有的说一楼太潮湿,有的说小区停车紧张,总之都想着压价。可是章妈妈一看,这房子值这个价,于是,她悄悄把卖家叫到了门外,直截了当告诉她:“这房子我要了,你说个价。”听到这位慈眉善目的阿姨如此有诚意,这个卖家倒也很爽快,愿意167万元出售,这可比挂牌价足足便宜了13万元!章妈妈的换房成本大大降低。  签订购房协议时,章妈妈和卖家商量能否在3个星期里搬走,卖家欣然同意,而她的老房子因为有3个月的缓冲期,所以可以笃悠悠地选家具。  没多久,章妈妈便在百姓网二手家具区淘到了一整套的实木家具,包括餐桌、椅子、电视机柜、写字台和书橱。价格只要1万多元。“真是经济又环保”。直到现在,章妈妈想到当时能有如此的好运,依然美滋滋的。  创建网店乐趣第一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开小店是章妈妈与朋友分享收藏品、分享理财心得、也分享好心情的方式。对她来说,开店乐趣是第一,生财只能位居其次了。  年轻人捣鼓些小东西在网上卖卖并不称奇,可年近60的章妈妈也来了一回“老妇聊发少年狂”。小店自开张以来,生意十分红火,好评率更是达到100%!  对邮币市场情有独钟  “换房后,我终于又搬回了卢湾区。因为卢工邮市、斜土东路鞋城、星光照相器材市场都离新家不远,于是我又动起了开店的脑筋。”因为一直有着开店的目标,章妈妈前前后后花了3个月的时间熟悉市场、了解行情,最终选择了离家几百步路程的卢工邮市。“毕竟,我对集邮有点兴趣,而且又在周刊指导下投资过一些。”  于是,章妈妈在中国收藏热线上注册了一家网店,因为无需房租也没什么人力开支,小店经营基本可算零成本。章妈妈笑着说,她那些“鸡零狗碎的陈芝麻烂谷子”很受网友欢迎,“除了邮票外,我还会卖些纪念币、徽章什么的,只要是在卢工邮市里看到的好玩东西,我都会拍个照片下来挂上网,等网友拍下后再进货。现在,除了西藏没有我的顾客,全国各地都有我卖出的东西啦”!  另类老板好评百分百  为了让顾客更深入地了解产品,章妈妈要求自己在售卖前做足功课。比如每一枚硬币上的头像是谁、他有着怎样的故事,每一张邮票发行的时间、发行数量、背后有怎样的历史等等,她都需要学习后挂在网上。为了把这些信息传递给买家,章妈妈可花了不少功夫,当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小店开张以来,好评率100%呢!”章妈妈透露其中奥秘,“我经营讲究"一高一低",也就是高品质、低价格。在进货的时候,我会认真查看每一件货品,同时答应买家无条件退货,只要对方觉得货品不如照片上好,或者有任何一点点不满意的地方,都可以退换给我,邮费我全包。而我的定价只比进货价格高一点点,可以说比同类网店都低,这样就更能满足全国各地不同年龄、不同经济能力的买家了。”  “你知道吗,有的买家和我说几句"好听话",我还会送他们礼品呢,有时候赠品的价格甚至超过他们买的东西。”章妈妈说,有一次,一位河南的买家对她的美元硬币很感兴趣,不过对方是个学生,没什么经济能力,她最后“心一软”,送了几枚给他。“那些可都是美元啊,要是换作其他生意人,可不会那么傻吧”。大概正是因为这位老板的心慈手软,不到半年时间,小店信用已达钻石级。“现在,我每天早晨都要去邮局发货”。显然,对小店取得的如此成绩,章妈妈十分满意。  不过在她看来,最大的乐趣并非营业额的节节攀升,“开店带给我最大的乐趣不是经济收入,而是和天南地北的人聊天、打交道乐趣无穷。我一直说,人不能为金钱所累,如果开店后为了赚钱把自己搞得很累、很财迷,那就与我的初衷相悖了。”直到现在,抱着“玩乐”心态的章妈妈仍然很轻松哦。(责任编辑:Newshoo)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高清影视剧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阅兵的时候,老百姓可以去看吗?_百度知道
阅兵的时候,老百姓可以去看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可以,不过外围
不可以,有请帖多可以
应该去哪里看啊?想去看
好哒,知道啦,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阅兵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从将军到平民-一个开国中将富有传奇色彩的悲剧人生
一个十五岁就参加红军,战功赫赫出生入死开国中将,一位打得敌人闻风丧胆“疯子”一个荣获三枚一级勋功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可查阅本人博客中介绍什么样的将领才能获此殊荣)的英雄和功臣。当大多数人二十岁时仍在校园就读时他就是红军中率兵打仗的师长,建国初期,官至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第十二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不惑之年就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可婚姻的不幸和命运的突变让他从人生的巔峰跌到谷底,从一个统帅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将军降为平民百姓;阅后无不为之动容和惋惜。&&&&
有人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我觉得将军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重情讲义的,珍惜友情视战友为兄弟的性情中人。一个把声誉视作生命有血有肉、敢爱敢恨肝胆相照大写的男人。
一场突如其来煌婚变让不仅惊动了中央军委,而且震动了毛泽东主席,责令刘少奇亲自出面处理:一纸命令“因生活作风问题”
一代名将被罢官削职:开除党籍,从中将降为大校待遇,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公安部副部长降为河南省周口地区西华县黄泛区一个条件艰苦农场的副场长,成为轰动一时的“铡美案”典型。
&在共和国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也许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献给了战场,献给了他的信仰和奋斗,锤炼了他坚韧顽强意志,也磨炼了他倔强军人性格,即便是一撸到底罢官免职也从不低头认错,宁肯忍受外界曲解误会和不理解与歧视也不“悔改”。“宁可玉碎不求瓦全”至到告别人世,也不原谅那个曾经深爱过又给他深深伤害的人。
湖北红安县,地处鄂东北山区,至今仍是全国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和国家重点贫困县;一个贫穷偏僻的地方有过一二位将军就不得了的影响。而红安却诞生过二任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主席)和223名人民军队高级将领的故乡。他们的代表人物有著名战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被誉为将军县。&&
&&&开国中将王近山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和战友们一样就出生在红安这块红色土地上。高桥许家田同乡还有中将徐斌洲、胡奇才等名将。他们为新生共和国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名垂千古。
大家不一定熟悉王近山,但大多数通过近年来热播电视连续剧《亮剑》认识了李云龙。有人说这位富有性格英勇善战、叱咤风云的军人原型就是今天要大书特书-王近山将军。
李云龙故事固然精彩。相当多的情节与王近山有着惊人相似,“《亮剑》里抗日战争那部分故事多取材于129师,的确和王近山有血脉上的联系,129师的几个漂亮战役王近山都参与了,特别是具体如“打掉日本战地参观团”这样的战斗,更是王近山的经典战例。再加上他“王疯子”暴烈的性格,就难怪人们作此猜想了”。他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相当的区别。
李云龙是三十多岁任红军团长,而王近山却是二十岁就担任红军副师长。所以说李既是王近山的化身,也是共和国将军们共同的缩影和代表,他们都经历了几十年战争和战火的考验。可现实版的王近山远比李云龙故事精彩和让你荡气回肠热血沸腾,曲折复杂、多变的命运和人生起伏落差而感慨叹息!
1915年10月王近山出生在红安高桥许家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给人放牛,13岁给地主打长工。1930年3月参加红军,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投身革命参加红军:王近山家乡湖北红安地处大别山地区是赤色风暴发源地。缺衣少吃饥寒交迫少年王文善,(二弟名为王文庆,叁弟名王文洞。与也同出身于红安的王建安将军(红安桃花沙河人)属同宗,系于同一族谱。)改掉自己文绉绉的名字加入了跟随红军队伍。走出了他人生最重要也最光辉一步。他想让自己像大山一样坚强起来,所以新名字就叫近山。
残酷的军事斗争形势使得红军干部奇缺。1931年,16岁的王近山就是在这种血雨腥风中走上连长岗位的。当上连长后,王近山就渴望打仗,拼命打仗。
在一次战斗中,他和一个大个子国民党兵搏斗,打红了眼,结果两人一同滚下山崖。国民党兵当场身亡,王近山幸免于难,只是头部被一个圆锥状的石头戳了个洞。从此,战友们都叫他“王疯子”
。没有文化修养的他在战争中学会战斗,不断成长迅速从连长升到营长,又从营长升到团长。
任团长的王近山在红军时期最光辉的战例是一个团全歼一个旅。那是在川陕根据地的一次反围剿中,红、白两军竟在一个地方宿营(战事频繁,部队疲劳过度),双方的警戒哨都睡着了。王近山半夜醒来发现这一情况后,大喊一声:“同志们,敌人已经被我们包围了,抓俘虏啊。”睡梦中的士兵乱打,全歼该旅,而且旅长郭勋奇被捉。这一仗成为四方面军反围剿的唯一亮点。王近山时年19岁。
&&& 更为幸运的是,他站到了徐向前元帅这棵军事巨树之下。徐帅作战,勇字当头,每当战局僵持或者危急时,他总是领着旗手和号手,屹立在战斗最紧张、最危险的地方。在他的影响下,红四方面军的将士多喜欢死打硬拼,敢打硬仗,不怕恶仗。后来,部队改编后又长期受刘伯承元帅的耳濡目染,王近山作战更多的是喜欢动心思,但是在许多关键性战斗战役中,还是透闪着王近山独有的“疯劲”。
&&&&抗战全面爆发后,红四方面军奉命改编为八路军129师,师长就是闻名中外的军事家刘伯承。师政委邓小平向以行事果断著名,他们的军事才能和作风也在王近山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1943年秋,刘邓首长交给王近山一道作业:由于蒋介石妄图袭击陕甘宁边区,中央命令王近山带领386旅第16团迅速秘赴延安并扩编部队,保卫党中央;同时护送一批干部及家属转移到大后方。这是一项十分棘手的任务:一方面上级要求尽快到达延安,路上尽量减少战斗,甚至不得战斗;另一方面沿途又因为日军即将进行扫荡,根据地外围布满了封锁线,不得不战斗;更重要的是16团还要拖家带口,保护大批非战斗人员,不能利索地投入战斗。王近山却胸有成竹,所有人马化装成普通老百姓,离开太行山,在敌人眼皮底下迅速穿过同蒲路和汾河两道封锁线。10月下旬,部队到达洪洞县附近的韩略村,王近山却不走了。韩略村地形险要,是天然的伏击战战场;而且根据情报,日军经常大摇大摆经过该村调动兵力。王近山决定把老首长陈赓“路上不要求战斗”的指示撇到一边,准备在此狠狠教训教训日本人。部队迅速展开部署:侦察、警戒、埋伏……整个晚上,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次日上午,日军13辆汽车旁若无人地进入16团预设的地狱。一声枪响过后,王近山振臂高呼:“跟我来,冲啊!”不到3个小时,120多个日军除3人逃脱外,悉数就歼。
&&&&王近山见好就收,善后工作交给地方武装处理,部队迅速转移。日军驻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却炸了锅。原来,16团消灭的这股日军并非普通的小分队,而是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茨从各地抽调的100多名军官组成的“战地观战团”,其中包括一名少将旅团长、6名大佐联队长,准备赴太岳前线观战,结果刚走到韩略村就见了阎王。冈村宁茨获悉后,暴跳如雷:“再牺牲两个联队,也要吃掉这股共军!”由于王近山早料到日军会来报复,大部队又化整为零,3000多日军连16团的影子也没找到。
&& &在解放战争中,王近山和开国中将杜义德分别担任六纵司令员和政委。早在红军时期,二人就认识,而且是打出来的交情。那时,杜义德任骑兵纵队司令员,王近山任师长。在一次战斗中,王近山的部队缴获一批战马。在一次行军过程中,这些战马受了惊吓,怎么也不肯过浮桥。担任部队殿后任务的杜义德二话不说就毙了两匹马。这下可捅了马蜂窝!王近山提着枪上去了,破口大骂:“妈了个&!你他妈敢枪毙我的马。我让你偿命!”王近山拔枪就要打。杜义德也不是好惹的,说:“别说是马,耽误了部队行军,老子连你一起枪毙!”两人都骂对方是“二杆子”。警卫员吓哭了。后来徐向前来了,把王近山臭骂了一顿。几年后,两人再次相见,都已是我军的高级指挥员。从此,两个脾气相投的将军开始了他们的搭档生涯,从晋冀鲁豫到大西南,再到朝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王近山将军指挥中野六纵参加定陶战役,部队主攻大、小杨湖。在会议上,王近山请战说:“六纵是年轻部队,让我们上,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当班长,都打光了,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父老乡亲。”此役,六纵一战成名,荣升为主力部队。&&
  在决定命运和前途的淮海战役中,六纵成功策动国民党军一一0师廖运周部起义,从而在战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在一次战役中,王近山指挥3个纵队担任主攻任务。六纵与黄维十二兵团八十五军血战,打得那些参加过抗战的国民党老兵彻底没了脾气。八十五军的一个团长在望远镜里看了六纵五十四团的一场血战后对他的部下说:“弟兄们,不打了,投降吧。”   
&&& 王近山将军打仗凶猛,麾下猛将如云,如著名的“三剑客”:十六旅旅长尤太忠(后任广州军区司令员,1988年为上将)、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后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总政治部主任,1988年为上将)、十八旅旅长肖永银(后任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此外还有共和国20世纪70年代的空军司令马宁(解放战争中为六纵五十团团长)等著名将领。
1949年年底进军大西南、解放重庆时,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曾经闹出过一个天大的笑话。当时他率领12军驻进了刚刚解放的重庆,军指挥部设在仓促逃跑的国民党重庆警备司令李根固的公馆里。王近山一脚踏进“李司令”的办公室,就挨个房间在金银细软堆里搜罗着,忙得满头大汗。政委见状,问道:“老王,你要找什么宝贝疙瘩?”
他闷声闷气回答:“地图!”
很快,“王疯子”在金银窝里翻箱倒柜找地图的消息传到了刘伯承那里,他嘿嘿一笑,召来了“王疯子”,故意问道:“近山,听说你很忙,在李根固家挖地三尺找什么宝贝啊?”
“找地图。”王近山笑着说。
刘伯承打断他的话问:“你找地图干什么?”
王近山诧异地扬起眉毛:“我们打到重庆了,再往南不就要打印度和缅甸了吗?”
刘伯承笑出声了:“近山呀近山,谁告诉你我们要打印度和缅甸了?”
“可是,我们迟早要把帝国主义消灭,还要打到美国去呀!”
谁知没过几个月,朝鲜战争爆发,王近山这句“二愣子”话居然应验了。虽然没打到美国去,但解放军换成了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
&&&&朝鲜那边开战后,为了保卫新生国家安全,也为了支援邻国不受外强欺压,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在自己仍在医治战争创伤、满目疮痍情况下毅然出兵,1951年2月至1953年4月王近山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疯子”王近山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第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指挥所部参加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等战役,被誉为“猛将”。
这个“疯子”不仅打敌人有股子疯劲,在部队也有亂大胆敢顶的“牛劲”。
抗美援朝战争,打了半年以后,也就是四次战役之后,中美双方都看出了门道.
美军在深入研究我军后得出:中国人是星期攻势.(磁性战术),由于美方飞机大炮的封锁,志愿军后方根本供不上物资弹药,不得已,只能由部队随身携带.而随身携带的物资弹药,最多只能打7天,就消耗殆尽了.这时,志愿军就只能后撤.根据这个规律,美国人选择了我军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法---大踏步地后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7天后,待到志愿军弹尽粮绝时,突然反攻,穿插包围.运用这个战法,当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时,美军利用其高速的机动能力,快速后撤,
引诱志愿军深入.到第8天,大举反攻,而且以其装甲部队向志愿军纵深快速穿插.造成五次战役志愿军的重大损失.志愿军第180师被包围,除少数师领导外,被俘人数达六千余人。这支部队正是来自刘伯承的二野部队。顶头上司就是王近山。&&&&五次战役后的总结会上,打了败仗,谁也不好受。尤其是作为主帅的彭德怀,他在志愿军司令部总部批评三兵团司令王近山时,含沙射影吼道:“你们不是刘伯承带出来的部队吗?刘伯承是最讲战术的,怎么会打败仗?”(刘彭之间在历史上战斗中曾有过分歧:刘帅在“百团大战”后有过对彭帅不利的分析和评价)
&这下可惹恼代司令王近山,当着彭德怀的面就回击:我们的兵连美国人都没见到,就让人家炮给拍了,这么打仗怎么行?这是放羊撵狗的打法,这样的打法,是葬送军队,是拿我们的兵去送死!
杨德志在边上,直拽他的衣襟,王近山不管,竹筒倒豆子.
平时对部下严厉著称彭德怀,这回却没有发脾气(一次战役打了胜仗,却把38军梁大牙骂了个狗血喷头:什么TMD常胜军,我看是个常败军),竟然一反常态地主动承担了责任,说:责任由我来负....说完以后,沉默了很久.
后来,毛泽东和彭老总听取了王近山等人的意见,及时改变志愿军的战法,在38线附近山地,构筑以坑道为依托的阵地,与美军打起了阵地战.毛主席总结此次战役的失误,说“各级领导都有一定的责任,但又不能负全部的责任”,并且还少有地自责说:“是打急了、打大了、打远了。”
我军战法的及时改变,使得朝鲜战争的局势很快向有利于我军的方向转化.美国佬就怕攻山头,好容易爬到离山顶3.50米了,一顿机枪手榴弹,丢下一堆尸体,又滚下来.气得被关在抚顺监狱里的鬼子战犯们都骂:八格牙鲁的美国佬,当初进攻塞班岛.岛的威风都TMD跑哪儿去了?!
1952年10月,“联合国军”发起了所谓的“金化攻势”,王近山指挥十五军、十二军在上甘岭奋战43天,歼敌6万余人。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载入了史册,还拍成了电影,影响了几代人。许多人并不知道,直接指挥上甘岭战役的最高部队首长就是王近山。
王近山女儿王媛媛后来在纪念父亲文章中说:爸爸一生中指挥的最后一次著名战役就是上甘岭战役。当时朝鲜战争联合国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美国四星上将范弗里特,为了在退役之前,给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上功德圆满的句号,赌气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小小的无名高地五圣山,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震惊世界的战役,谁想他命运不济,遇到了“王疯子”。
&&&&朝战结束后,王近山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1953年5月至1955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
战争终于结束,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建设时期。该对于这些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勇士们论功请赏的时刻到了:1955年9月王近山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在回首战争,谈论功过时,伟人们和他的战友们是这样评价:&
毛主席曾说过:129师有个‘王疯子’,很能打仗!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王近山到延安后,任陕甘宁留守兵团新4旅旅长。毛泽东接见了新4旅的领导干部,毛泽东握着王近山的手说:我早就听说有个红四方面军的王疯子现在成了吴下阿蒙了,了不起啊!谈到韩略村战斗,毛泽东表扬王近山勇敢、果断、有胆略,能抓住战机打了个漂亮仗。&&
&&&&邓小平说:二野在解放战争中谁的功劳大?是王近山同志,在许多艰苦战斗中最后是王近山同志去完成的。称赞王近山骁勇善战,战功卓著。刘伯承称赞王近山是一员难得的智勇双全的猛将。在二野,每当刘伯承、邓小平遇到大仗、恶仗、硬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近山。
&&&&徐向前评价王近山打仗勇敢顽强,指挥果断,机动灵活;有压倒敌人的气概,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条件多么艰苦,从不叫苦;他敢打硬仗、恶仗,有时伤亡很大,也能顽强支撑局面,坚决完成任务。
&& &李德生上将、尤太忠上将曾说过::王近山将军指挥作战,必得派六七位警卫员跟随,否则他会冲到敌人阵地上去。某次攻城受阻,王近山亲扛梯子欲上。警卫员阻拦,将军竟暴跳如雷。
&&&&1992年,邓小平为纪念军事科学院出版的纪念王近山的文集题写书名:“一代战将”。他对“王疯子”的诠释是: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刘伯承说:一人投命,足惧万夫。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点疯劲,没有不怕死的精神是不行!
1955年3月至1959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要知道这个司令与其它大军区司令虽然职位是一样的,军衔也是相同的,但自古中央所在地京官却是首选最信赖的人。如果不是将要发生的突变,凭王近山的军功和军事谋略足以担当重任,前程无量进入最高统帅部。
&&&&建国初期,没有了战争,这些久经沙场的将领们有充裕时间和机会考虑自己婚姻和家庭幸福了。也迎来了新中国第一个离婚高潮。每一次社会重大变革和动荡都不可避免带给家庭巨大的变化。
在我的大家族中,也算是一个革命大家庭,从八路军到新四军都有,我老岳父是山东德州陵县老区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部队,一路南下,战斗不断,离家乡越来越远,那时邮路也断了。渐渐也家人失去了联系。
旧中国农村,结婚都早,家中结发妻子也不知道他的死活,天天在村口张望,祈祷着丈夫平安归来。
可这一去就再没了音讯,断续中隐约知道,到处在打仗,村中同去的人不断传来噩耗。
岳父所在部队一路南下,打到了陪都重庆,有一天,哨兵告之门外有个衣衫破烂的人来找他,出外一看竟然是结发妻子,后来才知道,岳母经受不了思念之苦,一路讨饭,逢人就打听,一个缠脚的小脚女人硬是几千里跋涉,吃尽了苦难日夜兼程终于找到了自己思念亲人。
这仅是当时婚姻一个缩影和写照,好多夫妇因为战争从此相别,生死不知便重建家庭。而且由于军队中的大多数将领来自工农,没有文化和修养,在频繁战斗他们最现实的梦想也是不打仗了找个漂亮的老婆。这也是天下男人的追求,自古英雄配美人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和《亮剑》主人翁李云龙一样,王近山在抗日战争时期,结识了韩岫岩,她是八路军医院的护士,是有名的院花。一家12口人都参加了八路军,还为医院驮来了许多医疗器械和药品,被称为半个医院。这样光荣的背景,加上“院花”之誉,使韩岫岩在当时很有名气。
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副团长的王近山负伤了,一颗子弹击穿肺部,另一颗子弹击伤左臂,伤势很重。经过韩岫岩等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王近山很快康复了。自然而然两人就认识了。一同住院的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一看这情景,挺般配的,于是从中牵线搭桥,成就了他们的婚姻。经过无数次的生离死别,应该说两人是有感情的,也有着非比常人的婚姻基础(韩岫岩和王近山生了八个孩子,其中一个送给了自己的司机,一对不能生育的夫妇),人们都这样认为。但事实的发展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
在战争时期,将军的鲜明个性赋予他不尽的勇气与灵气,并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在无仗可打的和平时期,这一性格却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剿匪。在山城重庆,王近山应邀给大学生们做报告,他那幽默风趣的语言,极富传奇色彩的经历,把大学生们全给迷住了。年轻的学子们把鲜花、掌声抛向了王近山。并向年青的将军们频频射来丘比特神箭。
引发这场导火线是“送女”风波。原来,在朝鲜战场上,王近山原来的司机在一次进军途中,不慎把画开翻了造成他受伤并落下终身残疾,关键的是耽误了作战指挥。为了吸取这惨痛教训,往后他对挑选司机的苛刻是出了名的,部下肖永银把自己司机朱铁民推荐上来。
& &&从此与他结下了几十年的战友情。一次遇敌机轰炸,朱铁民为了保护首长的安全,先把司令员隐蔽起来,然后开着汽车拖着树枝狂奔。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当看到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处境危险时,竟然端着卡宾枪跳出掩体冲着敌人拼命扫射!
&&&&王近山曾对朱铁民说:“我们两个人,生要一起生,死要一起死,就是追悼会也要一起开!”他们之间的那种患难之交,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上下级关系。
&抗美援朝后期,王近山与朱铁民聊天时说:“我的功劳有一半是你的,我要奖赏你!”“你说!你想要什么?我一定满足你!”司机鼓足了勇气向首长说出自己最大的心愿:“我就是想要一个孩子!”沉思了很久后,王近山郑重地承诺:“回国后,我给你们找最好的大夫看病,如果还是不能生育,我把我(回国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无论是男是女,都送给你!”。
将军一言驷马难追。
1953年初冬,韩岫岩生下了一个女孩儿,为了纪念抗美援朝胜利,王近山给取名王援援。虽然王援援已是韩岫岩所生的第六个孩子,但韩岫岩却仍像刚生下第一个孩子那样兴奋,因为王援援长得特别像大姐王苏红。王苏红是王近山夫妇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却不幸于5岁时生病夭折,是韩岫岩心中最大的痛。
一开始,王近山开心地打量可爱的王援援,却很快变得心事重重,沉吟良久才尴尬地说:“这个孩子,我已答应送给老朱了!”
韩岫岩一听惊呆了,满脸喜悦之情顿时消失,继而大发雷霆,坚决不允:“谁让你自作主张把孩子送人啦?她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王近山咬着牙,一声不吭,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再提起此事。
大家都以为王近山忘记了此事,其实一诺千金的王近山却又怎会忘了自己的承诺?于是,在王援援两岁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王近山将王援援对司机朱铁民说:“孩子给你了,可以让她跟你姓朱,我每月给你40元钱做她的生活费。”
从此,王援援多了一个爸爸,并改名叫“朱元”。为了区分两个爸爸,王援援把他们分别叫做司机爸爸、司令爸爸。后来朱铁民说:“当时王司令催我抱走王援援时,真有点不敢相信,回首时,看见一向坚毅的王近山眼里竟含着泪水。现在想来,王近山当时一定也经过了极其激烈的思想斗争,回去后和韩岫岩也一定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虽说王援援被送给司机朱铁民做女儿,但其实王援援和父母并没有分开,因为大家都住在一个大院子里,朱铁民住前院,王近山和韩岫岩住后院。其实,王援援后来说:对于父亲将我送人,我也没有一点儿恨。因为司机爸爸和美卿妈妈对我宠爱备至,总是给我穿最好的、吃最好的,可以说,我得到了其他兄弟姐妹们没有的另一种宠爱。
建国初的王近山和妻子韩岫岩及孩子&&
但是,在韩岫岩的心里却埋下了对王近山不可原谅的恨,从此两人之间摩擦不断。据说,韩岫岩为了表示对王近山将王援援送人的怨恨,韩岫岩和王近山开始不停地争吵、赌气,韩岫岩发誓再也不生孩子了,又是吃麝香又是用麝香,因为她听说麝香可以避孕。
王近山和韩岫岩都是个性很强的人,争吵起来总是互不相让,越吵越厉害,脾气暴躁的王近山常常气得在家里“噼里啪啦”地摔东西……夫妻感情发生裂痕时,总是很难心平气和地交流,怀疑与猜忌也会像毒蛇一样缠上身来。
王近山喜欢跳交谊舞,韩岫岩也曾是他最好的舞伴,但闹矛盾后母亲就不再陪他去跳舞了。韩岫岩不跟王近山去,可她又不甘心别的女人跟他跳,想了半天,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自己大学毕业的亲妹妹韩秀荣接到家里,由她陪王近山跳舞。
谁知,王近山率3兵团随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剿匪,驻扎在重庆,经常应邀给大学生做报告。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幽默风趣的语言,让那些大学生敬佩得五体投地。他的风采把一个女大学生迷住了,她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妹——韩岫岩的嫡亲二妹韩秀荣。自然,韩秀荣也欣然同意。
王近山因为与韩岫岩闹别扭,身边也没个说心里话的人,活泼开朗的韩秀荣就像是沉闷的天空射进的一缕阳光,给王近山带来了光明和快乐。可韩岫岩看到王近山和韩秀荣一到周末就出双入对地去跳舞,平日里两人也谈笑风生,竟开始怀疑王近山与韩秀荣好上了,越来越厌恶父亲跳舞。她说:“一男一女搂抱在一起,不跳出毛病才怪呢?”
王近山负过七次伤,一条腿和一条胳膊都骨折过,他穿的皮鞋是特制的,一边要比另一边高5厘米,这样才能正常走路。韩岫岩竟拿此来讽刺王近山:“别看他腿瘸,一跳舞就不瘸了。”韩岫岩误解了王近山和韩秀荣,她更伤心,恨自己最爱的两个亲人如此对不起她。韩岫岩越来越不信任王近山,不论他去上班还是开会,都要严加盘问,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韩岫岩就像一只刺猬,深爱着王近山,却总是在不经意间将他刺得遍体鳞伤,最后竟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
&&& 其实,王近山一开始并没有离婚的打算,毕竟是结发夫妻,又有了那么多的儿女,谁家没有点磕磕碰碰呀?可是韩岫岩不顾及王近山的感受,她固执而暴躁的做法使事态进一步升级。
韩岫岩是海军医院副院长,她使用了当时最典型的做法:发动亲友声讨、找组织、去妇联。逐渐延伸到北京军区直至中央。最后还是惊动了毛泽东,毛泽东又亲自指定刘少奇出面处理。其实,一位老首长对王近山的问题作了“偏心”批示:“离婚属家务事,是法院所管,组织上不好干预。”于是此事暂时打住。刘少奇派人来做王近山的思想工作,王近山一听妻子把自己的“作风问题”告到党中央,加之韩岫岩的父母一直特别疼爱她,对韩岫岩从来都是言听计从,于是全家人对王近山和韩秀荣群起而攻之。没过多久,在韩岫岩的投诉下,韩秀荣也被妇联的同志带走。王近山像只被激怒的雄狮,疯劲一来,反向组织打离婚报告,要和韩岫岩离婚。“我王近山好马不吃回头草,离婚我铁定了,你组织爱咋办就咋办!”
韩秀荣对于自己的遭遇,也曾经疑惑过,还给王近山写过信,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收到回音。1964年,韩秀荣被组织以生活作风有问题被发落到遥远的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家医院工作。而且“上级”有指示:韩秀荣不能再回北京的家了,也不能在北京、天津等地工作(因为离王近山太近),越远越好!
倔强的韩秀荣没有怨恨,没有哀求,孤身一人带着一叠沉重的
“生活作风问题”档案,去了偏远的边疆,并在那里扎根成家。可想而知,那是一种
怎样的磨难!
七十年代的韩岫岩
从此,年轻漂亮的韩秀荣像是从人间蒸发了,几十年来,渺无音讯,韩岫岩和子女都不知她还在人世。直到2007年,王近山的原配妻子韩岫岩去世,韩秀荣再次回到北京向韩岫岩遗体告别,王近山的子女们才再次见到她,知道事情的真相。而这一别,竟是整整50年!
而事实上,韩秀荣的离开,不仅没能缓和王近山夫妻的矛盾,反而使事态迅速激化。王近山见妻子如此对待自己的妹妹,气愤地提出离婚。韩岫岩更不服气了,她希望引起组织、直至中央领导的重视,用最激烈、最强硬的手法征服王近山、解决问题。韩岫岩天真地以为,利用组织来施加压力,就能使王近山回心转意,屈服于她。
应该说,如果王近山当时能退一步的话,也许能“海阔天空”,起码职务、地位和家庭都能保住。而且,婚姻问题对于夫妻来讲,纯属“人民内部矛盾”,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关键是如何处理。然而,韩岫岩的极端做法,却将王近山伤得体无完肤。王近山是谁啊?那可是死都不怕、出了名的“疯子”将军,他怎么可能容忍如此伤他的自尊心?于是,他坚定地把一纸“离婚诉讼状”送到了法院,送上了中央!
王近山的离婚案,一时间引起了全军乃至全国的一片哗然。当时,有不少高级干部厌倦了原配夫人,换老婆现象比较严重。中央为严厉打击这种不正之风,对很多干部进行了严厉处分,人们称之为“铡美案”。被韩岫岩一闹,王近山也很快被推上风口浪尖,竟成了“铡美案”典型。王近山的老战友以及很多中央领导人找王近山谈话,希望王近山不要离婚,有人甚至暗示说,离婚的话会受到严厉的处分,只要不离婚哪怕是维持现状也行啊!但王近山却斩钉截铁地说:“我王近山明人不做暗事,离婚我铁定了,组织爱咋办就咋办!”就这样,韩岫岩“挽回”父亲的种种努力,最终换回的却是一纸离婚书。1964年初,王近山和韩岫岩离婚了。
王近山和韩岫岩离婚后,中央的处分也很快下来了:撤销大军区副司令员职务降为大校;开除党籍;转地方安排。本来只是一件普通的离婚案,最终搞成了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还闹到了毛泽东那里,党中央对王近山一撸到底,这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外。可怜的王近山,没有被日本鬼子和国民党的千军万马打倒,却因为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离婚事件被搞得身败名裂。他曾经的显赫战功被人们忽略了,却落下了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坏名声!
很快,王近山被安排到河南周口地区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当副场长。王近山没有申辩、抗争,义无反顾地接受组织安排,到河南农场报到去了。好端端的一个大家庭就这么散了。
王近山离开北京之前,孩子们都还在上学。王近山坚持说:“河南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你们不要跟着我去了。”于是,王近山和韩岫岩带着除王援援之外的7个子女,搬到了王府井一个叫帅府园的一栋高干住宅楼里。7个孩子每人每月的抚养费是40元,由王近山供给,韩岫岩掌管。王近山毅然决然地离婚,让韩岫岩恨到了骨子里。可王近山遭到组织严厉的处分,韩岫岩却高兴不起来,一点“解恨”的快感也没有。看着王近山寂寥地离去,韩岫岩的眼里流露出难以掩饰的苍凉和失落。他们的孩子甚至觉得,母亲嘴上虽然没说,但她心里肯定还在希望着有一天与父亲重归于好……
韩岫岩听到王近山与黄慎荣结婚的消息,脸色“刷”地一下子白了,喃喃地念叨:“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其实,韩岫岩当时才40岁出头,完全可以再找合适的对象成家生活,但她却始终放不下对王近山的爱与恨,一辈子没有再婚。
下放黄泛区农场,依然保持军人本色
1963年,王近山被安排到河南周口地区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当副场长。就在王近山收拾东西准备出发时,曾当过他勤务员的黄慎荣来看他。看到父亲的窘境,温文善良的黄慎荣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定跟着王近山去农场给他当保姆,照顾他的生活。
&王近山感动之余,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你跟我去吃苦,干吗呢?”
“首长,只要你不嫌弃我,我就跟你一辈子,照顾你一辈子。”黄慎荣深情地说。
“我是个犯错误的人,你才20岁……”
患难中,王近山和黄慎荣产生了感情,这年10月初,他们在河南结了婚,成了相依为命的患难夫妻,并先后生下两个孩子。
王近山在黄泛区农场分管园艺,负责上千亩苹果园的种植、养护、销售。小黄则在农场幼儿园工作。
多亏有小黄的无微不至的照顾,王近山才能艰难地度过在黄泛区的漫长岁月。他在战争年代负过七次伤,四肢中有三肢重伤,一条腿和一条胳膊都骨折过。医生量血压,都是在腿上量,因为胳膊受过伤,血压量不准,一边高一边低。平时穿的皮鞋也是特制的,一边要比另一边高出五公分,这样将军才能正常走路,站得久。两腿不能吃力,大便不能下蹲,否则就起不来。还有肺部的伤,要定期检查、吃药……
&&&&这些困难,如果没有小黄悉心照料,单靠将军自己是无论如何克服不了的。在农场,王近山仍和当年在战场上一样,认真负责,将精力全部扑在工作上。但农场的生活并不平静,文化大革命很快就波及到那儿。1968年麦收时期,其他场长都被打倒了,由王近山暂时主持工作,处在风口浪尖上。造反的学生要求组织大批斗、大批判,阻止人们割麦子。王近山火了,和学生们干上了,拍着桌子大声斥责:“绝不能耽误割麦子,夏收夏种,虎口夺粮,一年就这几天,一耽误就是两季。不信我的话,你们可以回去问问父母亲,是不是这回事。你们说什么都行,但一定要等到割完麦子种上秋粮再说。”学生一下子被震住了,乖乖地跟着他去割麦子了。
&&&&王近山还是受到了冲击。有的学生提出来,王近山搞特殊化,生活腐朽,上厕所还要坐一把椅子。学生们不了解,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因为他不能蹲,一蹲下就起不来,于是就在一把椅子上挖了一个洞,大便时就坐在上面,那滋味并不好受。面对一群不懂事的娃娃,王近山被气得无话可说,无奈地对他们道:“你们说我腐朽,你们也可以去试一试。”
国家多事之秋,一个赫赫战将岂能长期在农场务农?王近山的心不时飞回部队,他要回部队继续为国效力。也就在1968年春,王近山也想到了自己的老部下肖永银,想到了老上级许世友(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想通过他们向上反映真实情况,帮助自己摆脱眼前的困境。许、王、肖、尤(太忠)都是红四方面军的战友,彼此有着很深的战友情谊,重于山,浓于水。许当年是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看着王从放牛娃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红军高级指挥员,对其过人的勇气和高超的指挥才能非常器重。一天,肖永银正在南京的家中吃饭,王近山的二儿子来了。他对肖说:一是他想当兵;二是父亲的问题能否向上反映一下,重新处理。肖当即表态:你当兵没有问题,这个我可以想办法解决;关于你爸的问题,是中央处理的,不经过中央谁也不好处理。
在王近山的老部下、时任南京军区参谋长肖永银的建议下,1968年底,父亲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坦承了自己的“错误”并恳请回部队工作。王近山把这封信交给许世友,托他转给毛泽东。
&&&&1969年,“九大”召开。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瞅个空对毛泽东说:“战争年代有几个人很会打仗,官越做越小,现在日子不好过,建议主席过问一下。”
“谁?”毛泽东问道。
许世友说:“一个是王近山,一个是周志坚。他们虽然有错,但处理太重,应该恢复工作。”
毛泽东很干脆:“行啊,请恩来同志处理一下,不过,放虎归山,你们哪个军区要他们?”
“王近山,我要!”许世友自告奋勇。
不久,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王近山调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恢复6级(副兵团级)待遇。
一个月后,南京火车站,从郑州开往南京的硬座车厢里走出一对身穿褪色军装的的乡下夫妇,3名军职干部迎候在月台上,他们是27军军长尤太忠、12军军长李德生、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肖永银,见到这位老头,立即“啪”地一下敬礼。随即,一位将军上前接过他手中的旧皮箱,说:“老首长,你还是这脾气,连卧铺票也不买。看,还有孩子呢,累坏了吧!”
这位老农装束的人正是原6纵主帅王近山。迎接他的,是他原来的部下——原16旅旅长尤太忠、17旅旅长李德生、18旅旅长肖永银。
将军到南京火车站时,面对迎候的南京军区领导,他的见面礼是农场的鸡蛋。如果按正常的升迁,王早已应该是主持一方的大军区司令,到南京军区做一个副参谋长,只能说是一个闲职,这也是领袖的开恩,毕竟是为新中国纵横驰骋,浴血奋战的将军。但是王近山就是王近山,他在军中的名气太大了,在南京军区养老的日子里,他的顶头上司军区副司令员、参谋长肖永银是自己曾经的下属。每次见到王近山,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幻,但是肖将军对老首长不变的崇敬。
在王近山跌入政治低谷的时候,他最忠诚的老部下肖永银也在关心他,想方设法帮他复出,只是他不知道而已。1968年,王近山所在的农场派人到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肖永银那里搜罗王近山的“反动”材料。肖永银义正辞严地说:“王近山政治上无错误,历史上从不反党反毛主席,他的问题是生活上的,不属大节!”穷困潦倒的王近山获知此事后感动得大哭一场,他终于相信老部下在“铡美案”中没有背叛出卖整自己。
王近山来到南京军区后,他原来的许多手下都成了他的上级,如肖永银、聂凤智等,职务都在他之上了。但他不摆老,不越权,经常主动到肖他们那里请示工作。这把副司令员聂凤智弄得很过意不去,说:“老首长,什么事,您不用亲自来跟我这个老团长谈,一个电话就行了!”
  “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你是副司令员,我应该来向你请示。”  
 后来,肖永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部召开重要会议时,他都要请肖主持,如肖永银因事不能参加,在会议开始时,他总要说“受肖副司令员委托”的话,把自己摆在得体的位置。王近山昔日那股“疯劲”,再也寻不着影儿了。
在战争年代,王近山当过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员,可就是没当过参谋长。但当参谋长后,他说:“参谋参谋,要上知天文地理,下晓鸡毛蒜皮。”为此,他干工作“十分卖力”。  身为副参谋长,他非常注重到各地去“看地形”,但不是车轮滚滚,走马观花。凡是他认为军事上有价值的地方,都要亲自到现地观察分析一番。长期艰苦的战争生活、紧张和忘我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加上多次受伤,一条腿留下残疾,行走不便;不少重要的制高点坡陡路险,车子上不去,他就让随行人员扶着,一瘸一拐地爬到山顶。为此,他常常累得大汗淋漓。  他的肠胃功能早就不好,路上经常拉肚子。有时坐在车上,突然对司机喊:  “停车,快停车!”
  下来方便后,他顾不上休息,又登车向新的地点进发。  王近山就是拖着这样的身体,在“准备打仗”的思想驱使下,凭着一股非凡的毅力,硬是踏遍了南京军区的千里海防线。
他战功赫赫,但从不居功自傲。他在部队讲传统、讲战例比较多,都是赞颂党的领导,赞颂毛主席和刘徐首长高超的指挥艺术,赞颂人民战争,赞颂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从不自诩。有时,一些老战友们提起他在战争年代的功绩,他总是摇摇头说: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1970年10月,他看地形回到曾当过团长的老部队,在大礼堂接见排以上干部。团长在向大家介绍他时,激动之中蹦出一句话:  “这是军区王副参谋长,是我们团的老祖宗。”
  他连忙摆手说:“我只是一个老兵,回来看看大家。”
日夜,林彪叛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当晚,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对军区部队下达了命令“提高警惕,加强战备,准备打仗。首长和作战值班员不能离开电话机,要随叫随到。”
&& 因为情况来得很突然,除许世友等少数军区领导外,其他各级干部都不了解加强战备的起因。王近山虽听说是林彪跑了,具体情况也不清楚。但他敏锐地意识到事情重大,亲自坐镇军区指挥所,把各大单位的值班首长电话摇出来,亲自传达许司令员的指示,提出贯彻要求。 
&  某军是他曾经带过的老部队,在关键时刻能否经得起考验,他很关心。深夜,他专门打电话给该军副军长、原6纵18旅旅长官俊亭了解情况,说:“你要注意掌握好部队,不要出问题。”
&  对方答应了。但他还是不放心,一再问道:“我讲的意思,你知不知道?”  
&  官俊亭回答:“我明白了。”  
&  这样,他才放心地放下电话。
但是,王近山始终拒绝解开与韩岫岩的心结。
王近山重新“出山”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韩岫岩那里,韩岫岩高兴得像小孩子过年一样。那天,王援援正准备到学校参加动员去生产建设兵团的学习班。突然,韩岫岩带着她大姐和二姐过来了。韩岫岩的眼神异常明亮,一进门就高兴地说:“小元儿,你爸爸'解放’了,在南京军区当副参谋长。他让你们都去南京当兵哪!”
很快,在韩岫岩的安排下,王援援和两个姐妹都陆续来到王近山身边,王援援到了王近山管辖下的合肥某师医院当女兵。当兵调档案时,韩岫岩出面将王援援的名字从“朱元”改了回来。对于改名,朱铁民十分宽容,表示理解。可韩岫岩非但如此,还将“援援”改成了“瑗瑗”,以示永远是王家的孩子。直到此时王援援才明白,母亲对父亲将我送人心中有着多深的怨恨!虽然母亲和父亲曾相互深深伤害,但在内心深处,他们的爱永远是那么刻骨铭心。
将军将家统统交给了小黄料理。7个孩子陆续来到南京的父亲身边,加上小黄生的两个孩子,家庭显得热闹非凡。小黄原先准备到附近的工厂工作的,一切都安排好了,但王近山不同意,说:“我的身体不好,你的身体也不好,家里的事又多,你老请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拿了工资让别人替你干活,行吗?”严格治军之法,被他移植来严格治家。就这样,小黄放弃了出去工作的打算,当上了部队家属,一心一意在家照料家庭。
王近山回到南京军区后不久,1974年,王近山渐感身体不适。不幸渐感身体不适。南京军区总医院的护士经常一大早赶到家里,趁他还在被窝里的时候为他打针,并做一些简单的检查。但是,一到钟点儿,不管完了没有,也不管你如何劝说,王近山都会立刻上车去军区上班。经化验,他的病情非常严重。10月30日,医生们把王近山堵在家里,然后“强制”送他到总院进行彻底检查。
11月7日医院决定实行手术检查,腹腔一打开,结果是胃癌。不幸的是,术后他的肠子又破了,造成肠漏,大便从其中不断地漏出。
1978年初,王近山病重,中央领导极其关心。叶剑英打电话到南京军区说:“吃什么药给什么药,南京不行就送到北京治疗。”再次复出的邓小平也多次打来电话询问病情,十分关注将军的生命安危。
日,中央军委训练部主任宋时轮到南京时对军区领导同志传达了邓小平对王近山的评价:“二野在解放战争中谁的功劳大?是王近山同志,在许多艰苦战斗中最后是王近山同志去完成的。”
王近山病重期间,老首长、老部下、老战友纷纷从各地赶到南京看望他,董必武的夫人何莲芝和谢觉哉的夫人王定国也曾专程赶来。&
&&&&王近山生病的消息传到了韩岫岩那里,韩岫岩心急如焚,毕竟曾是结发夫妻,心中永远抹不去那番惦记。韩岫岩给南京打电话,要求来看望王近山。王近山的秘书接到电话,毫不客气地说:“你不能来!首长说了,他就是死也不愿意再见到你!”韩岫岩很伤心,却又费尽心思从北京调到了上海,因为这样她就离王近山能近一点。韩岫岩张罗着为王近山寻医问药,却没有人愿意理会她。韩岫岩始终不甘心,硬是来到了南京,和肖永银副司令联系要求见王近山。韩岫岩的执著感动了肖永银,肖永银也希望他们能摒弃前嫌,于是,好心安排了一次让王近山和韩岫岩见面的机会。
那是在南京军区大礼堂观看演出,王近山带着黄慎荣正准备入座,南京军区一位“了解内幕”的干部过来悄悄地告诉王近山:“韩岫岩也来了!”王近山先是感到震惊,随后掉头而去。王近山回到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时王近山的女儿就在他的身边,王近山说他的心脏病犯了,赶紧递水送药,等到好了一些,才听他说出了事情的经过。
王近山痛苦万分地说:“幸亏我今天没见着,否则,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我当时就会昏过去了!”其实,在王近山的内心深处,虽然韩岫岩深深地伤害过他,但王近山对韩岫岩那刻骨铭心的爱却一直不曾淡去。王近山单独跟女儿聊天时,经常把韩岫岩挂嘴边,他总是说,你们的母亲如何的好,并告诫我们: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是不能选择的,也是永远不能背叛的,那就是你们的祖国和母亲!有一天,王近山在卧室里跟女儿一起聊家常,氛围舒适且温馨。忽然,不记得父亲想起一件什么事情,就冲着在阳台上休息的黄慎荣大叫一声:“韩岫岩……”这一声忘情的呼喊,把女儿们都惊呆了!当时只觉得空气都凝固了,所有人都呆在了那里,不知所措。
王近山意识到自己喊错了名字,就像犯错的小孩子一样,红着脸、低下了头。女儿们从来没见过他眼神那么呆滞,静静地停在那里,半天不再吭声。是啊,这个父亲念叨了几十年的名字,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却又一直封存和深深地埋藏在父亲的心底。猛然听到父亲呼喊它,怎能不令人震惊啊!
经历过一次失败婚姻的磨砺,王近山的性情也似乎变好了很多,女儿们几乎很少看到他和黄慎荣发生争吵。唯一的一次,不知是什么原因,黄慎荣惹恼了王近山,他们在楼上激烈地争吵起来。王近山的暴脾气上来了,女儿们听到摔东西的声音。赶紧冲了上去,只见他脱下一只鞋子冲着黄慎荣扔了过去,黄慎荣委屈地抽泣着。女儿赶紧拦住了父亲,真诚地跟父亲说:“爸爸,别生气了!小黄阿姨也挺不容易的,你就多念她的好吧!”王近山居然一下子温和了许多,马上停止发火。这一幕令女儿动容。父亲已吸取了与母亲婚姻悲剧的教训,学会了宽容和隐忍。
就在女儿们跟着父亲生活得和和美美之际,王近山的病情却开始变得严重。南京军区总医院决定对父亲实行手术检查,腹腔一打开,发现是胃癌。不幸的是,术后他的肠子又破了,造成肠漏……日,一代将星陨落,年仅63岁的王近山英年早逝。叶剑英、邓小平、刘伯承等送来了花圈,邓小平亲自审定悼词,对王近山的一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央军委补发了王近山担任南京军区顾问的任命。王近山病故后,韩岫岩悲痛欲绝,她非常想参加王近山的追悼会,却被告知遵照王近山的遗愿不许她参加,韩岫岩因此一度精神恍惚,整日以泪洗面。后来,王近山的骨灰被安葬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了能经常去陪王近山“说话”,韩岫岩又从上海调回北京海军总医院。当时,王瑗瑗也复员回到北京,在商务部上班,又与他的养父朱铁民和养母美卿妈妈住到了一起。
韩岫岩见王瑗瑗年纪老大不小了,却还没有结婚,便四处张罗给王瑗瑗物色对象。在韩岫岩的亲自把关下,王瑗瑗与北京某机关的一位干部相恋并迎来了幸福的婚姻。此时的韩岫岩,性情比当年变化了很多,好强的她,开始能够原谅别人的过失。每次王瑗瑗和丈夫闹点小别扭,韩岫岩虽然很疼爱王瑗瑗却从不袒护我,总是劝王瑗瑗想开一点,宽容一点。王瑗瑗的丈夫总是说,怎么也想不通这样一个慈母,当年竟会和父亲闹得那样惨烈。王瑗瑗想,这大概是几十年来母亲对自己婚姻的深刻反思、吸取教训的结果吧。
1980年,王瑗瑗怀孕了。当时是高龄产妇,又高度妊娠中毒,整个过程十分痛苦,不堪回首。有一段时间,王瑗瑗出现了流产先兆,当时在海军总院当副院长的韩岫岩把王瑗瑗接过去休养、调理,天天带着王瑗瑗看医生,陪着王瑗瑗打针、吃药、保胎。产后第三天,护士把孩子抱过来,王瑗瑗看了一眼孩子,整个心就全被她占满了。有了做妈妈的感受,王瑗瑗真正体会到母亲反对父亲将我送人的那种心情,那是一种连带着筋、穿透神经的骨肉之痛啊!当年,母亲为了争夺自己,一度对我的司机爸爸和美卿妈妈十分怨恨,更是极少与他们来往。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后,母亲也大彻大悟了,不再怨恨他们,还和司机爸爸、美卿妈妈一起照顾我,帮我带孩子。韩岫岩还说她的房子大,让女儿和司机爸爸、美卿妈妈都过去住。于是,王瑗瑗全都住到韩岫岩家里,组成了一个热闹的大家庭。在大家的呵护下,王瑗瑗的女儿渐渐长大,顺利升入大学,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模特。
告别人世,邓小平亲审悼词
1974年年初,王近山渐感身体不适。11月份大吐血,医生检查不出病情,经请示后决定实行手术检查,一打开腹腔,结果是胃癌。不幸的是,术后肠子又破了,造成肠漏,大便不断漏出,他又不得不开腹再做了一次手术。
一天,王近山在北京的结发妻子韩岫岩听到了他患癌症的消息,脸“唰”地白了。当初如果她冷静些不那么冲动,或许王近山的人生命运不会是现在这样。她的弟弟号称“一把刀”,是外科主任,她想如果让弟弟亲自主刀,或许可以挽救他的性命。
韩岫岩忍不住买了大包小包补品想去趟南京。可当她拿起电话接通王近山的一位老警卫员,含含糊糊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时,谁知对老首长忠心耿耿的警卫员至今不能原谅她,很不客气地说:“他说过到死也不愿再见到你,你去是不是想让他早点死?”
韩蚰岩木然撂下了电话,无语凝咽。
1978年4月下旬,王近山的病情恶化。
  在病危时,王近山什么都不问,只频频问及家人:“张立三还没有来吗?我一定要见他一面。”
  张立三是他的老部下、老战友,1931年参加红军,第二年在红四方面军向西转移时与他在10师30团工作。一年后,他调任10师28团团长,三也调到28团当卫生队长,从此以后在20多年的风雨岁月里,他们朝夕相处,你救过我的命,我也救过你的命。几十年来,他们相互之间没红过脸,没大声说过话,部队行动,一住下来,就相互看望。有时王近山发火,身边的人赶快把张立三请来,两人谈一谈,立刻就平静下来了。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兄弟之情。
 &&王近山在已无生望、即将离开人世之际,唯一的愿望就是想见一见几十年来情同手足的老战友张立三。
  张立三赶到了,两人一见面,紧握双手,眼泪夺眶而出。虽然张立三是经验丰富的医生,知道重病人不宜过分激动,但两人谁也不能抑制住这战友的深情,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两位战友能说些什么?只有心隐隐在疼。沉默了好久,为了松弛这难耐的气氛,张立三全然忘记病房内不准吸烟的常识,掏出香烟,正要点火,王近山看到后,以微弱的声音说道:
  “你不要吸烟了!”
  王近山不吸烟,张立三却抽得厉害,他曾劝他戒烟也没戒成。现在王近山又劝了,张立三十分激动地说:
  “今天我就当着你的面把烟戒掉!”
  他当场就将香烟、打火机扔了!
  两天以后,王近山去世了。张立三听取战友临终的劝告,放弃了几十年吸烟的嗜好。他后来说:“那是日,从那天起我戒了烟。”
临终前,由于病痛的残酷折磨,他已骨瘦如柴,弥留之际,虽已神志不清,但在昏迷状态中,还用微弱的声音问道:“敌人打到哪里了?我们谁在那里?”
 他的小儿子回答说:“是李德生叔叔在那里!”
  “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放心睡一觉了。”
日,他听着专门为他播放的。一代将星陨落,王近山在南京英年早逝,终年63岁。王近山去世后,党中央非常重视。叶剑英、邓小平、刘伯承等送来了花圈,邓小平亲自审定悼词,对王近山的一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央军委补发了王近山担任南京军区顾问的任命。
日,南京军区举行的追悼会十分隆重,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许世友、李德生、陈锡联等,以及王近山的生前友好送的花圈,摆满了悼念大厅。追悼会的规模原定500人,实际参加的有1000多人。他为人民屡建奇功,得到了应得的崇高荣誉。
王近山走了,却把难题留给他的战友们——20岁就当师长的王近山的最终职务和他的赫赫战功太不相配了!在筹备将军的追悼会时,南京军区司令聂凤智感到十分棘手,把难题交给前来参加追悼会的副司令员肖永银。肖永银大笔一挥,把悼词上的“副参谋长”中的“副”字去掉,级别由正军改为大区副职。而此时,王近山的许多部将都担任了大区副职以上职务。刚刚复出的邓小平获悉后,在悲痛之余,以伟人的睿智指示南京军区:“人已死了,不能下命令搞个名堂,就叫顾问吧。”这样一改就成了大军区正职,追悼会的规格自然不同了,抚恤的待遇也不同了。小平同志交待下去:“近山同志为了革命出生入死不容易,我们能给死者的安慰就是这个了!”
  又过了十三年,为纪念王近山的文集出版,老首长邓小平特意为这位桀骜不驯而又战功赫赫的爱将深情题词:一代战将。
韩岫岩心中永远抹不掉对王近山的爱
王近山病故后,韩岫岩悲痛欲绝,她非常想参加王近山的追悼会,却被告知遵照王近山的遗愿不许她参加,韩岫岩因此一度精神恍惚,整日以泪洗面。后来,王近山的骨灰被安葬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韩岫岩为了能经常去陪王近山“说话”,韩岫岩又从上海调回北京海军总医院,1986年,韩岫岩从海军总医院离休。
韩岫岩的时间宽裕多了,就经常将子女们叫到身边,絮絮叨叨地跟他们讲过去她和王近山的点点滴滴。韩岫岩常常流露出懊恼,后悔当时的固执和冲动,她始终不承认她跟王近山离了婚,还说她从来就没见过他们的离婚证书。韩岫岩的家里,一直都挂着王近山的那张穿着将军服、神采奕奕的彩色大照片。韩岫岩还将自己一张彩照放大到和王近山照片一样大,并排挂在客厅的墙上。每逢过年的晚上,韩岫岩都要做上一大堆好吃的饭菜,摆在王近山大照片下面的桌子上,点上一炉香,再摆上一副给王近山专用的碗筷和酒杯,絮絮叨叨地跟王近山说上一阵儿悄悄话,才开始吃年夜饭,年年如此!
晚年的韩岫岩最后一次到八宝山给她的“亲密战友”王近山扫墓&
有一次,韩岫岩和子女们正在山南海北地聊着天,忽然就犯糊涂了,说道:“不跟你们说了,我该给你爸爸做饭去了。”还有一次,母亲听说王家列了祖宗牌位,她便说她是王近山明媒正娶的老婆,要大儿子去把她排在王家的牌位里。大儿子被她缠得没了办法,只好敷衍说已经给她排了位,她这才安静下来。
2007年6月,韩岫岩的病情恶化。临终前一周,韩岫岩挣扎着要到王近山墓前去祭拜。子女们怎么劝阻都拦不住,最后只得开车将韩岫岩送到了八宝山。下了车,韩岫岩的情绪特别好,竟不让子女搀扶,自己走到王近山墓前给献上鲜花,一手轻轻地摩挲着王近山的墓碑,深情地喊着王近山的名字:“近山,近山,我最亲密的朋友,我马上来陪你了。”
韩岫岩去世的前一天,她的二儿子陪着她有说有笑,还趁她高兴拍了几张照片。韩岫岩忽然铿锵有力地说:“王近山是我的好朋友、好战友,我要去找我的好朋友王近山去了!”这是韩岫岩对儿女们所说的最后的话,母亲的这句话,给他们带来了多少感慨和震撼啊!
6月的一个凌晨,韩岫岩静静地走了,终年86岁,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与王近山的墓紧紧相邻。每年的清明和王近山、韩岫岩的祭日,他的儿女们都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拜祭。看着母亲和父亲紧挨着的墓碑,儿女们顿觉百感交集:母亲和父亲前半生爱得轰轰烈烈,后半生却因爱生罅隙以至反目。如果当初多一些宽容,也许他们就不会分离!现在,他们终于在天国团聚,历经了人生风雨,他们一定更加珍惜了……
王近山当年的警卫员
搜集、整理和编辑好这篇博文,心中依然在燃烧热血沸腾,久久难以平静。脑子始终萦绕着将军音容笑貌。依我的笔墨和有限的资料和视野难以描写将军波澜壮阔叱咤风云辉煌一生。但我仍然要义无反顾地表达我对将军的敬仰和热爱。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仰的王近山将军,欣慰的是据传将军的传奇已经编写成电视连续剧《从将军到士兵》正在拍摄之中。让我们一起缅怀将军,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永远不忘他们打江山。为人民建立的丰功伟业!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阅兵 外围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