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意拳试力后,怎么越练越玩越有劲劲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意拳(大成拳)发力·源于试力(转贴)
崔有成 + 于永年 + 金启荣 = 王芗斋
= 意拳(大成拳)
王芗斋(尊称:拳之圣)= 惊弹抖炸 +
·意拳绪论:意拳创立、表现形式、风格特点、意拳现状。
·意拳发力效果:特定型、自由型、单一型、被动型。
·崔有成意拳发力:形体灵活协调、神意凶狠疯狂。
·于永年意拳发力:肌肉紧松、多点连接、方向扽筋、目标牵挂。
·金启荣意拳发力:发力源于试力、立脚试力钻裹拧横。
·发力训练总结:发力要求、发力入门、试力方法、试力量化、训练温度。
一、意拳绪论:
1、意拳创立:
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走遍大江南北,在形意拳的基础上,积多家武术拳种之长,创立意拳(大成拳),弟子遍天下,名震海内外。意拳的理论体系和功效,不但促进其他拳种的提高,也是奥运体育竞技项目,拳击擂台选手,宇宙航天员,武装特警队员和政商要员保镖的必修课,更是日常生活,职场白领,祛病强身、健康长寿的尚好技能。
在意拳中,比喻学习王芗斋意拳是研究“名牌豪车”,于永年是造车高级工程师,他的“肌肉紧松”体系是解刨机械原理。崔有成是冠军车手,他的“疯狂实作”是赛车场上的高超车技。金启荣是车的能量驱动,他的“笃实发力”是动力能源获取。他们的多家组合,诸类贯通,融为一体,才是完整的意拳(大成拳)。京剧名家梅兰芳说,不经三师艺不高,不经名师理不通,正是此理。
2、意拳表现形式:
·意拳养生:顺乎情理,合于需要,凝神定意,舒适自然,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意拳表演:摒弃套路,即兴发挥,健(拳)舞四形,举无定式,极具艺术观赏。
·意拳搏击:技击实作,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真,一动即暴发,炸力无断续。
3、意拳风格特点:
·形体协调,凶狠疯狂,代表人物:崔有成,雅号:崔疯子。
·肌肉紧松,其根在脚,代表人物:于永年,雅号:于石碑。
·发力笃实,轻松自然,代表人物:金启荣(爱新觉罗·启荣),俗称:金四爷(兄弟行四)。
·惊弹抖炸,应感而发,代表人物:王芗斋,尊称:拳之圣。
4、意拳现状:
众多意拳习练者,对发力苦苦追求,始终不得要领,难解“发力”之秘,发力时有的僵劲拙力,有的苯力顶牛。
意拳拳理名家金启桩先生曾感言:“意拳不意(义),大成不成(诚)”。试想,王芗斋何以战胜各路武林高手和外国强敌,创立实战拳种--意拳(大成拳)。
当代意拳名家姚宗勋、王斌魁、崔有成、金启荣(爱新觉罗·启荣)、高京利、夏成群等人,怎能搭手放人,冷脆摔出。为何有人从师多年,至今不会发力。究其原因,关键有四:
·一是,不知发力。师父不懂力从何来,更不会发力,不知道“意拳发力源于试力”这个关键而重要的问题。
·二是,不懂教学。虽然师父发力很好,但是不懂教学方法,不会把自己的一身“好功夫”,进行有效的克隆复制,再造传授。随师年高人去,技艺失传,起不到发扬光大的作用。
·三是,不练发力。虽然知道发力是从大量的试力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训练试力的运动量、强度、时间、汗水不够,没有达到提炼出发力的程度(密度)。
·四是,不学发力。师父不会发力,也不让弟子找会发力的老师学。弟子知道哪位老师发力好,如于永年、崔有成、金启荣(爱新觉罗·启荣)三位先生都是必学之师,但是怕吃苦没有决心,或者自认是某大师正宗嫡传,倍感清高,讳以薄面,不敢去学。
因此,练了一辈子意拳,到老不会发力,谈及发力,极力回避,弟子茫然无措。可怜天下“爱武之心”,每触此景,十分心痛,凡投师意拳,皆有同感,此乃意拳现状。
&此主题相关图片
金启荣展示意拳伏虎桩
在此主要研讨意拳的核心部分---发力。内容是意拳(大成拳)名家于永年、崔有成、金启荣(爱新觉罗·启荣)三人拳学思想的有机结合,附之本人的浅见和体会。在诸位良师益友的言传身教之下,倍感欣慰,感恩终身。愿通过此文,以解多年发力困扰之苦。为发展中华武术,弘扬民族国粹,普及意拳(大成拳),造福于民,不惜余力。
二、意拳发力效果:
意拳发力,具有超强的击打和抗击打能力,反应敏捷,攻击迅猛,是当今参加奥运体育项目的运动员,以及拳击、散打、摔跤、综合搏击(MMA)专业队员提高战绩的必需品,也是武术比赛规定套路的核心部分,更是所有武术馆校教练的必修课程。意拳创始人王芗斋的发力效果,惊弹抖炸,应感而发。功夫炉火纯青,搭手触电,垂直放人,贴墙挂画,预先指定,所创意拳可谓“神拳”,
芗翁尊称“拳圣”。
1、特定型发力:最好效果
预先指定好被摔出的位置,对方沿着垂直线、抛物线或平行线运动轨迹,拔地而起腾空摔出,叫做特定型发力。以垂直线摔出为主,犹如篮球运动员用力向地面拍篮球时,篮球沿垂直线被弹起,又自由落地一样,这种发力功效王芗斋最好。
2、自由型发力:较好效果
能使对方沿着前扑、后仰、左侧、右侧任意方向运动轨迹,拔地而起腾空飞出,叫做自由型发力。以抛物线摔出为主,象马路汽车突然刹车时产生的惯性力把物体腾空撞飞一样。
3、单一型发力:一般效果
只能使对方单一方向,沿着抛物线或平行线运动轨迹,拔地而起腾空向前扑、后仰、左侧、右侧摔出,叫做单一型发力。以平行线摔出为主,如篮球运动员在运球之间,突然把球直线传给对方一样。
4、被动型发力:反击效果
(1)擒技发力,一是反擒拿,不用任何擒技,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在对方抓拿之际,瞬间拧裹发力,对手便仰面倒地。如擒拿、摔跤、柔道、综合搏击(MMA)实战中的擒技拿法,是很难拿住意拳发力的。
(2)拳击发力,二是防守反击,对手以直、勾、摆拳打来,不用躲闪,正面迎击,不用出拳击打对方,用手臂向对方直接拧裹撞击发力,对方会像触电一样被蹦弹摔出。这和高速路上,两辆汽车迎面相撞一样,质量好的汽车必将普通汽车撞飞击碎。
(3)截腿发力,二是截腿反击,对手用蹬、踹、边、劈腿进攻,不用躲闪,正面迎击,用手臂或身体,向对方直接拧裹撞击发力,将对方腾空摔出。对方感觉腿踢在汽车的轮胎上,既坚硬又有弹性,被撞击反弹摔倒在地。
这四种发力效果各有不同,是根据发力人的功底,受力人强弱,以及掌握发力的时机而定的。此等效果,近代意拳名家中,金启荣(爱新觉罗·启荣)先生的“冷脆笃实,轻松自然”功力最好。崔有成与人实战搏击,一说开始,只需迎面一拳,就KO对手。搭手放人,预先指定,能使对方沿着自己指定的任意方向,拔地而起,腾空飞出。于永年不善技击,但桩功雄厚,雅号石碑,偶遇搂抱,抖腰发力,对方摔出丈外。
只要未能具备以上所述发力的任何一种,即为意拳发力尚未获得己身,仍需“海量”
试力。发展意拳,弘扬国粹,竞技中华,扬威世界,我们用武术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意拳发力训练方法:
崔有成意拳发力:灵活协调
1、形体灵活协调:
崔有成的发力关节灵活,形体协调,神意凶狠疯狂。问及何以练得,他感言:少时年轻力壮,拳意强烈,操拳、试力,所下功夫“海了”。这里一个“海”字,充分说明崔有成训练的运动量和强度,他的灵活与协调是用时间和汗水换来的。训练方法是必须在每年的5月20日以后,8月30日以前的100天内,进行大运动量的直臂甩肩,万向活肩、弓步转胯、左右顶胯训练。达到肩、胯关节囊的“松弛度”大于“紧张度”,也就是金启荣说的意拳发力不费劲儿,是“轻松自然”的。
崔有成(雅号:崔疯子)= 灵活协调 + 凶狠疯狂
·直臂甩肩:
直臂甩肩方法是,预备式弓步站立,目视前方,两臂在胸前伸直,与肩同高,两手合并掌心相对,五指用力分开,或者两手用力握拳,拳心相对,肘关节尽力向前伸直,意想向远处触及某一物体。开始训练时,脚掌着地,双脚跟离地高起,双臂上下交替抡劈,单臂下劈时,双脚蹬地,尽量向远方目标用力下劈,臂到身后时,尽力向地下延伸,向身后中间脊椎中线靠拢。
向上回臂时不需用力,要向远方目标自然弹起,臂弹起到头顶时,肘关节要尽力伸直向上触及高空目标,要紧贴头部,向后方延伸超过耳朵。双臂上下抡劈,要与双脚蹬地配合一致,形成弹性节奏。速度要快速、缓慢、持久相结合,时间每次单个动作要在60分钟以上,再向后转体,作另一个弓步直臂甩肩。练时要体会两手的沉坠、灌铅、膨胀感觉,要体会脚掌蹬地,收胯挺腰,头领颈竖,双臂抡劈的上中下协调统一感觉。直臂甩肩,配合日常练习的“万向活肩”动作效果更佳。
·弓步转胯:
弓步转胯方法是,预备式马步站立,两手叉腰,双肩保持固定,不许左右晃动。头部身高不许上下起伏,把马步转换成左弓步,再把左弓步转换成马步,再把马步转换成右弓步。等熟练后,不需中间停顿转换马步,可以左右弓步直接转换。转换时双脚蹬地,挺腰但不增加身高。双肩如扛重物,尤如汽车底盘四轮,前后左右转换,低势换步快跑。弓步转胯配合日常练习的“左右顶胯”动作收效更快。
协调,指形体动作上下左右相互搭配一致。在肩、胯关节达到灵活的基础上,通过超低势的三角步甩肩、米字步甩肩、四步降龙桩、米字拳训练。以身带手,身1手2,身先手后,身领手随的完整统一体。达到形体顺畅力大于自身阻力。和于永年所教的“多点连接、方向扽筋”,以及金启荣的周身“体态顺畅”是基本一致。
·三角步甩肩:
三角步甩肩方法是,预备式马步站立,三角步结合直臂甩肩同时训练。三角步要体会上虚步脚尖着地,试探问路,即迈急退,进退自如,退步时不要脚跟先着地,要立脚行走。
·四步降龙桩:
四步降龙桩方法是,预备式马步站立,上左脚,出左拳,内扣落地,上右脚,出右拳,向左后方低势垫步,收拳成马步,蹬腿转胯,下压挺腰,成降龙桩定式,收势还原成马步如中国式摔跤基本功的“四步抖马辫子”。这个动作是弓步转胯,结合降龙桩同时练习,提高形体灵活协调性。要体会双脚迈出,试探问路、突然蹬地、拧身转胯、下压挺腰配合一致的弹性节奏。速度要快速、缓慢、持久相结合练习,时间每次单个动作要在60分钟以上。
2、神意凶狠疯狂:
崔有成的意拳发力“凶狠疯狂”世人皆知。发力时,即是不打,冲对手一瞪眼,就被他的“凶狠疯狂”所控制了,这就是王芗斋的意拳“精神笼罩”。在实战搏击中,大脑荷尔蒙分泌量能瞬间升高,自我控制,互为转换,震慑对手,起到激发自身能量释放的精神作用。
训练方法是通过于永年的“肌肉紧松超限动”训练,从精神意志中激发出来。意拳的凶、狠、疯、狂是精神意志的四个层次,由大脑荷尔蒙瞬间分泌量的多少来决定的。是通过整体肌肉快速紧松,每组100、200、300、500次后,加1次(100+1、500+1)持久延长的紧松运动,激发精神意志高度兴奋,迫使大脑荷尔蒙分泌量,短时间大量释放,精神意志瞬间增大,由凶到狠,由狠到疯,由疯到狂的意识转换升华状态。表现为精神瞬间超常放大,无畏无惧,是搏击心理学的必修之课。
崔有成发力的“凶狠疯狂”具体表现如下:
·神意之凶:凶是震慑力,行为、相貌、强大凶悍、气势逼人、十分可怕。
·神意之狠:狠是控制力,严厉、坚决、控制感情、下定决心、势在必得。
·神意之疯:疯是失常态,发疯、疯癫、神经错乱、精神失常、横冲直撞。
·神意之狂:狂是毁灭性,狂妄、猛烈、无拘束地、声势浩大、纵情无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意拳试力---姚宗勋
通过站桩摸劲儿,获得了对浑元力的初步体会和认识以后,就会感到身体四周都有阻力存在,这就是站桩训练所取得的成效。在这个基础上,就要做“试力”练习了。试力在意拳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范围最广,难度最大,是一项专门训练课程。试力是承上启下的中心环节,能否掌握技击应用和试力训练的成败,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学习意拳的人要给予试力以足够的重视。
试力的作用和目的
芗斋先生说:“力由试而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试力的目的和作用。具体来讲,我们在站桩中用意念假借,体会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都有引力的实感。这种实感的获得是在身体位置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培养和强化的,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一旦我们稍徽的把动作做得大一些,这种实感就会消失了。当我们重新调整好站桩的姿式时,这种实感,也可以说这种“拳劲儿”又回到身上。于是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练技击不能总是站着不动,要把站桩中所获得得的浑元力,充分调动起来以后,用意念诱导,继续掌握争力,体会站桩中培养的浑元力,在肢体位移时,是否仍然能够均整得力,运用自如,为随机随势任意发力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试力可以说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总之是要从静到动,动中求静。无论站桩还是试力,都是为了将来的发力创造必备的条件。
初习试力的要求
初练试力时,可以先用手去感触手外的阻力。手的感觉灵敏,试力即应由手入手。待手对外界阻力所感觉后,就用与阻力相当的力量与之应合,这样做自然无过,亦无不及,正当火候,手上有了感觉后,逐渐用全身去试。试力时要求身体平衡均整,骨骼支撑,关节松灵,筋肉弛张,有似松非松之意。运转要缓慢,象抽丝一样,不可停滞。做的时候还要做到动一处,为全体着想,即所谓“一切无不动”,试力的动作越小越慢越有作用。欲速则不达。速度快了容易体会和认识漠然滑过。
徒耗时日事倍功半。所以说大动不如小动,快动不如慢动。要做到欲动又止,欲止又动。有动犹不动,不动犹动之意。进一步则要求在微动中求速动。动作越细微,精神越要宁静集中。意念要不断,全身要自然,身体各部所有动静都由一个意支配。最后做到连“试力”二字也不存于意中。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试力的作用。即前人所述“力量在身外去求取,意念在无心中操持”之意。
初习试力要用意不用力。试力时的神态有如空中旗,渊中鱼。空中旗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渊中鱼形似微动,实则因波浪所动。试力到精熟阶段意力不分,意到力到。再往后深入训练则大动、小动、快动、慢动都要试练,各种节奏都要体会并且要打乱顺序,以接近实战的需要。在练习中更要体验周身是否得力舒适,假借是否能够成为现实,意力是否能随机随势应感而发。
采用平抱桩姿势开始。即手心向下,两手中指相对,在胸前呈抱球状。试力与站桩稍有不同,试力后腿可以近似直立,仅微有屈意即可。精神集中,眼向前看,要设想手下有一大团饴糖,两手斜向前方而略下,缓缓地插入饴糖里面。到全手都被饴糖包没时,再将手慢慢向斜后方略拔起。不可将饴糖拔断,即“运力如抽丝”之意。前压时设想有浮力相阻,后拉时要设想有牵力相引。次数不拘。时间不限,左右互换练习。总之在试力时,无论用何种姿势和意念,动作都要慢,但不可断。手向前行感觉有随时力向后指,手向后行则随时有力向前指。上下、左右亦然。其意在于手向前进时、感觉有外力来向后拉,手向后拉时则相反。这就是前人所谓“顺力逆行”之大意。
试力法之二
勾挂桩开始,两手手心相对,大指第一节略屈而上提,二指向前指,小指斜向下指。设想十个指端各有一个弹簧系于前方,双手缓缓地斜向后拉,同时两手手掌的外缘(即小指一侧的掌沿)和腕部向左右两侧拧转,待转到手心向下时再改为向前推,前推时要设想指端的弹簧有阻力,慢慢地将弹簧顶回。前手推到将要超过前脚位置时,再向回拉。两手相距约两拳,往返练习。左右互换。
试力法之三
采用平抱式桩开始两手手指指向前方。设想身体站在水里,手下按着一个球,慢慢将用手把球压入水中,防止球在手里滑脱,还要体会球向下压时产生的向上浮力。把球压下尺许,再将它缓缓放起来。手既要有向上浮提的意念,同时也要有下压的意思,如此左、右往返练习。
开始姿势与试力法一相同。设想手前有一大团饴糖,两手手指分开,手心向下,缓缓向前插入饴糖。到全被埋没时,双手开始缓缓向外拔。左手(左步在前时即前手)掌沿(小指外侧)及腕部向上方拧转,待掌心转到斜向右上方时(前臂与大臂约成120°角),改为向下向外拧转,直到掌心向下,再向前插去。同时右手(后手)虎口微撑,小指斜向前指,掌心涵虚,掌根右侧(腕骨前)有下压外撑之意。缓缓后拉外分时,配合手部的动作,上体稍向后靠,胯略后坐,右膝关节下部意向前指。待左手掌心转到向下时,随左手向前捅去。左、右交换练习。
姿势与上法相同,也可以将前步向前迈出约半个脚的长度(较技击桩两脚正常距离而言),两腿力量约分为前四后六。两手抬起约与肩平,十个手指分开大一些,指向前方。前手的位置相当于前脚,后手位置略后于前手约一拳。两手左右的距离约两到三拳。设想站于水中,手下按着一个重量较大的球,手仍被粘在球上不能脱。用手缓缓向前推球,身体同时配合,头到腰部随之略向前俯挤。设想球被推得微动,随即后拉,变前俯之势为力向后靠。上体斜向后靠。臀部稍向下向后坐。同时前腿膝部力向前指,设想球被拉得略有动荡,又变为向前推。往返练习。注意前推时手有上提之意,后拉时有下压之意。前俯时头上有上起之势,后靠时臀部有下坐之形。这个试力的全过程既有身体前后的运动,又有上下的起伏,还有左右斜向的摆动。这正是体验上下、左右、前后的平衡均整。
丁八步站立,双手分开置于大腿两侧,与大腿距离约有四、五拳,双手高度相等。手心朝前,设想站在水中,两手手指分开、向前向后拔水,向前方拔时手心向前,向后拔时用手背,要体验水有阻力和反用力。摸到阻力后,再练习则不一定要求两手同在一水平面上,甚至手心朝向哪方也不硬性规定。总之要自然,要追求神意之真实。
行走试力法
定位试力有了基础以后,就要结合步法进行行进间的试力。初练进可用试力法第二种形式配合摩擦步(见后面一章专述)进行行进间的试力练习,注意上下动作要协调一致。步法的原则要求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在前后、左右、进退转换中,仍能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和整体的协调。以有利于在不同情况下随机随势发力,这是意拳之所长。具体练法开始站立不动,双手前推,待后拉时,后脚提起,缓缓到前腿腕关节处内侧。此时双手已后拉到掌心将要转到向后下的时候。后腿向前伸出,手心转成向下而前推。此时原来在后边的手和脚已逐渐转换到前面了。手移动的速度略慢于脚。待前脚脚尖沾地时,前手的位置在前脚尖后面约四、五公分。全脚落地后,手也推到相当于脚尖的位置。此时,双手变为向后拉,后步前。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王芗斋大成拳拳谱、桩法、步法、试力、发劲、实战技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王芗斋大成拳拳谱、桩法、步法、试力、发劲、实战技巧
绪​ ​言​ ​ ​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正​邪​,​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非​正​法​也​,​论​拳​如​论​禅​,​内​家​拳​则​第​一​义​也​,​外​家​拳​,​则​小​乘​禅​,​已​落​第​二​义​矣​。​ ​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拳​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大​成​拳​,​应​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大​成​拳​,​即​大​乘​拳​也​。​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也​。​其​它​拳​术​,​虽​有​所​悟​,​但​皆​立​招​设​术​,​俱​非​第​一​义​也​、​、​、​、​、​、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浅谈意拳试力
(潘老近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意拳试力练习浅析
谢永广演练意拳拨水试力一
谢永广演练意拳拨水试力二
谢永广演练意拳拨水试力三&
意拳试力练习浅析
芗老曾曰:“试力为得力之源,力由试而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此处的“知、用”便是试力过程中对整体争力(浑圆力)的体认培养与具体运用。即整体争力形成的前提则是试力时整体的摸劲,那么如何进行整体摸劲呢?
首先,要紧密结合上述意念假借及形体运动细微、缓慢的原则。
其次,进行由局部到整体的具体摸劲的练习过程。
试力初期,由于神经肌肉系统缺乏在这种缓慢运动状态下工作的经验,故其很难协调统一,相对来说,整体摸劲就相当困难,所以我们可先从局部摸劲入手。由于手的感觉灵敏,故在体会外界争力的摸劲时可先从手开始,待手上有了感觉之后,就要逐步用手臂、胸腹、腿、后背,最后运用周身整体。
试力摸劲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体认过程,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与把握此过程的具体实施呢?亦如搭积木垒起的建筑模型一碰就散架一般,局部与局部的相互搭配并不能组成整体,而由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砖块却能使一座座坚固无比的高楼大厦耸地而起,所以局部与局部的最佳组合连接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整体。试力虽从局部入手,但最终还是将周身各部之间通过意念诱导,周身间架的合理结构及体内气血畅通之势将这种最佳组合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运用整体摸劲于“徐徐、缓缓、略微”等抽象体认中才能逐步培养周身整体的争力。
而运用整体摸劲培养整体争力也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初涉争力可先从二争力入手,所谓二争力就是关节相对部位相反方向的矛盾力。如两手发拳之前后可假设有皮筋相牵引,前手向前出拳时,后手则要向后撕拉皮筋,想像猛然将皮筋撕断所产生的瞬间的爆发力,这种“前手打人,后手发力”之形式就是二争力。同时,可延伸为只要构成同一直线上两个相反方向的力均可构成二争力。
待身体前后、左右、上下等二争力有了体认后,就要将周身的二争力交错相争,周身各部面面生力,互为应合,气力通贯,浑然一体,无不相争。周身整体之间如蚕丝成茧一般相互交织,身无空隙。随着此种体认的深入,我们就要着意体会在运动时周身是否饱满,能否随机随势应感而发,能否体会到周身毛孔扩张与大气相呼应之感,能否体会到自身如球一般的整体滚动,如具上述感觉,则充分说明试力时神经肌肉已达到了高度协调统一,自身整体争力及与外界之争在肢体缓缓移动状态中已建立且非常丰富,周身意力饱满、浑厚、沉重且意不使断、灵不使散、神意气力浑然一体。“动之则奇趣横生、四肢百骸终归一贯”,此时形体运动如轻风拂柳一般表现出一种自然美、神韵美与和谐美。这种形体美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体神经肌肉经过锻炼达到高度统一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劲力均整平衡的协调美,达到这种程度就为下一步整体发力打下了基础。
运用“松紧转换”的摸劲培养争力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我们在进行整体争力的培养过程中,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如手向前伸时则同时要有力向后牵引,而后则反之,上下、左右亦然,此即前人所说“顺力逆行”之说,也就是运动中“前推时意有后拉,上托时意有下压,外撑时意有里裹,总之要共争一中”。所谓“中”即身体重心所在,无论肢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其正向与逆向的力量大小是平衡均整,相等相乘的,此时如稍有偏颇,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争力均整之要义尽失!
2、试力摸劲时之劲力要“从开展处求取,于紧凑处提高”。
“从开展处求取,于紧凑处提高,”即摸劲时神意要开阔,姿势要舒展,只有这样姿势间架在练习过程中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才能得以具体体现,更能有效地发现自身之不足。在开阔的神意与舒展大方的姿势相结合下,我们对试力摸劲有了体认后,就要逐步将姿势由舒展向紧凑过渡,以培养和掌握各种试力的细微精妙之处。因为动作越紧凑,就相对缩短了肢体运行的轨迹,使精神意识更能高度集中刺激神经肌肉,从而提高摸劲的质量。其实这个过程就如雕刻家手中的石头一般,刚开始只是青石一块,随着工作的进展,要雕刻的东西逐渐显露雏形,但这并非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则要进一步再将雏形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最终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便会呈现在面前。
3、试力摸劲应先以一种试力为主,熟练后再练其它
试力虽有拨水、开合、扶按球等各种不同形式,但其内涵却都是为了摸索培养浑圆力。所以试力伊始可择其一种进行练习,待体认日深,再练习其它,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我们把全部试力学完后同时进行练习,反会多而杂乱不利于劲力的体认。
4、正确处理试力摸劲时“躯干”与“梢节”的关系
试力摸劲时虽要求意(力)达指梢,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忽视肢体根部即躯体的练习,要清楚,指梢之意(力)的根源是躯体。如开合试力时,不仅要意念手、小臂、肘部有开合的阻力感,更要体会双臂“根部”即肩部同样有开合的阻力感。以此类推,可意念假设手臂开合时整个躯干,以中线为界有被微微撕裂的开合之意。作扶按球试力下按练习时,不仅要意念两手臂按着飘浮在水面上的空球,更要想胸腹部都和球沾连,下按时不仅是双臂按球,而是靠臂部往下坐,带动手臂按球。由此可见意拳试力的每一个动作都不只是梢节的运动,而是躯体摧动梢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如小孩玩的拨浪鼓一般,转动时将两个小锤甩动开来。所以意拳试力的原则应是
“动一处牵全身,一动无不动”,但不能因此又忽视了梢节的作用,一定要注意梢节的练习。正确的练法是将躯体与梢节连成整体,练习时不单是意注指梢,更要意注周身,意念周身在大气中游泳,无处不被包容,周身亦如挂在风中的口袋,无处不被撑胀。总之,试力时躯体和梢节的相辅相成是很关键的,要以躯体为主,让躯体去摧动梢节,梢节配合躯体,才能更好地进行试力练习。
5、各试力之间的连接要紧凑粘连
意拳推手实作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旦粘住对方,抓住机会,就要以“挥浪卷朔风,大气包寰宇”之势,迅猛、连续的进攻,这种连续性便是神经肌肉松紧转换频率的快与慢的问题。
我们在站桩时要求神经肌肉的松紧之间的转换在保持松缓、细微之原则的前提下,要突出粘连、缠绵、紧凑的特点;而到了试力摸劲时,肢体在运行路线延长的情况下,仍要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切不可同出现一个试力定毕“嘎”然停止,再做下一个试力的现象,也就是说两个试力之间没有停顿,要求在连续、紧凑、缠绵的动作中体现松紧转换时周身极其微小的震颤,这种震颤的频率越疾速,发出来劲力就越连续,迅猛、爆发。因为疾速的转换说明周身神经肌肉高度协调,能在瞬间将周身的力量调动起来并集中到一点上发放出去,故姚承光老师在讲述试力时强调:试力之间的连续性非常关键,期间的连接是否缠绵、悠扬、粘连,将直接影响实作时能否形成连续性的进攻,在连续性进攻中劲力是否浑厚饱满,频率是否疾速爆发。
6、最后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我们练习哪一种试力,都要注意前腿膝盖和后胯之间要始终有相争之意,只有这两处相等,周身间架才能如一把撑起的伞一样浑圆饱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意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