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神剑4.5米溪流竿推荐9米多少钱

南雁荡山风景区
联系电话:20242(传真)
南雁荡山风景区
&来源:东方网
  南雁荡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西南部,地处东经120°9′5″~120°20′2″,北纬27°31′54″~27′43″。北距温州市区87公里,东距平阳县城昆阳镇32公里,南经苍南县可达福建省,属山岳型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山岳由浙闽边界的洞宫山山脉延伸而来,山峰多在海拔500米以上,迂折蟠回,北部以明王峰为主峰,海拔1077米,九溪贯滩,山水相映。南雁荡山原分五大景区,分别是东西洞、顺溪、畴溪、石城、东屿,面积97.68平方公里。现经总规修编调整为东西洞景区、顺溪景区、明王峰景区、碧海天城景区、赤岩山景区,其中碧溪东西洞和顺溪景区为一级景观区,郭溪明王峰和腾蛟赤岩山景区为二级景观区,碧海天城为三级景观区。总面积169.27平方公里,其中主体区域155.90平方公里,飞地景区13.37平方公里,共138个景点,其中自然景点85个,人文景点53个。整体自然景观突出地表现为“秀溪、幽洞、奇峰、石堑、银瀑、景岩”的“南雁六胜”。
  东西洞景区
  开发较早,是颇具规模的南雁荡山主要景区。人云“北雁好峰,南雁好洞”,所谓好洞,主要指景区内洞多且奇,并融洞、峰、溪、瀑和宗教文化于一体。主要景点有:
  [五色石子滩]
  在碧溪渡北岸、溪流上游,面积约3公顷。溪流中石块经长年累月冲刷,聚集成滩。鹅卵石色彩斑斓,有黄、红、绿、紫、灰等色彩,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碧溪潭]去东西洞景区在此过渡。潭深莫测,旋涡重重,碧波粼粼,山光云影,飘忽不定。1989年在潭上方石山新建石亭,登亭观赏,雁溪、蒲溪山光水色,全入眼帘。溪中又有钓矶、碇步、观音坐莲、金鸡峰、照胆潭等景点。
  [石天窗]隔溪与爱山亭对望。原是块峙立溪边山上的大悬岩,中间有一方洞,仿佛是架在半天的窗口。它上有晓云峰,下有明月洞,岚气如薄纱在周遭飘忽。宋人项桂发诗云:“来游南雁见名山,石洞天窗夜不关”。1918年《中国名胜》把石天窗被列为主要景点之一。近旁还有相传雁群云集的群雁峰,形似天马行空的天马峰。
  [东南屏障]从爱山亭南行,举首可看到一处孤峰矗立,全峰由三块巨石构成,呈“品”字形。走上几十级石阶,大有泰山压顶之势,这就是南雁众多奇峰怪石中出类拔萃的锦屏峰,又名石屏风、石门楼。是南雁荡山主要景点,开发于唐代中期,宋时称石门楼。宋代陈有功有“百里周遭雁荡山,石门天设不须关”诗句。此峰高33米,宽50米,厚约4米,主峰下一洞门,高4米,宽6米,门楣上有“东南屏障”四字摩崖石刻。
  穿过洞门南看,有两岩相连,一如蛇头,一如龟,俗称“龟蛇会”。又有两巨石,一似狮,一如虎,为“狮虎斗”。从山岭上看此峰,宛如头戴方帽的“接客僧”,正向游人垂袖恭迎,与北雁的“知客僧”竞献殷勤。
  [跃鲤滩]
  从东南屏障往南行,山下有个小洲呈卧鱼形,“鱼”的中段有四五亩大小,这就是跃鲤滩,又名石鲤。清人卢镐诗云:“泛泛清溪水,中有蛟龙姿,凌风可飞去,乃恋水石奇。长留一片园,时动鳞之而。”这里还有个鲤鱼化龙的传说。
  [云关]
  云关位于东南屏障南500多米,又称“天门”、“西天门”和“玉楼门”。唐朝开发,留有“几人踏去几人还,峭壁留题墨未干,幽谷清风无六月,浮空寸过瞑千山。”等诗句,是南雁荡山的主要景点。云关由两座崖岩夹峙而成,顶端有大石梁覆盖,形成天门。洞门高30多米,宽4米,其下形成比东南屏障更为高深的拱门。石壁上两行题句为:“云锁天窗隐,关开月牖明。”如遇山雨欲来,狂风满谷,云雾穿过关口,如海涛汹涌,云关时隐时现,时浮时沉,变幻莫测。云关前左右两边,天将峰与蟾蜍峰相对,顶上又有望海狮、仰天狮、玉仙峰、纯阳峰(状似吕洞宾背包袱)。
  [仙姑洞]
  仙姑洞又名西洞,唐时称石室,宋时称仙姑洞,位于云关百米之南,是南雁荡山东西洞景区的著名景点。相传,北宋崇宁五年(1106)七月十五夜闹村妇女朱婵媛遁居石室,常采草药为百姓治病,相传成仙,所以此石室改称仙姑洞。后人还建道观以示纪念。今道观殿宇依岩洞构筑,前殿有1276平方米,后殿336平方米,内殿一半有屋顶,一半以洞顶为屋顶,洞高2至10米,深24米,宽14米。前殿大门外墙有篆刻家方介堪篆书“无量福地天尊”。,后殿供朱仙姑神龛,前殿是大罗宝殿,两边小巧的三层厢楼。前后殿之间有方池,池水为洞口飘洒而下的水珠聚积而成,不涸不盈。左侧顶上有滴水岩,水滴汇集于一天然石盂中,称漫萱盂,又称仙姑泉。传说,朱氏仙姑常在石盂里浸自己种的苎麻,洗山中采来的药材。清人谢青扬有诗咏它:“石窦长年滴水加,相传取用自仙家。试看玉女犹沤萱,那得村庄不绩麻!”
  [月牖]
  亦称透天洞,在仙姑洞左上侧。这是一处很有奥秘的景观。一个只有小箩筐口大小的石天窗映着天穹,卷进云雾。入夜,在此仰望天上月亮,尤其是中秋夜,万里空明尽收眼底。宋人朱元升吟道:“谁将造化手,开此浑沌窍,每夜吐月时,九州同一照。”伛偻登上月牖,出小石梁下,登上大石梁顶巅,看诸峰如一林春笋。石梁两峰,千层对峙,下开上合,宛然如天桥,空明广阔,俯临无际。天冠峰、仰天狮、道士峰、悬钟峰、玉手峰尽都展眼前。
  [十八进士洞]
  西洞最上边,洞道曲折逶迤,深邃莫测,走到尽头突然被堆砌的乱石墙堵住了。这就是十八进士洞。传说,此洞可通东海,涨潮时还能隐约听到浪涛声。有一年,有十八个进士下洞探个究竟,结果有十七个进士遭到不幸,失踪了,只有一个进士因为带着一只狗下去,紧拉着狗尾巴才走出了原来的洞口。从此,这个洞就堵死了。
  [连环洞]
  “谁将玉连环,戏向空中掷。得无缀飞霞,或以锁明月?我来穿玲珑,无从解其结。”这是清人卢镐描绘连环洞的一首诗。此洞就在西洞南边满布藤萝和杂树丛中,两洞相连。下洞岩石如老树盘根,弯弯曲曲,极富野趣。从下洞往上攀,只数步地,便是上洞,洞口豁然开朗,前面是悬崖陡壁,但并非绝路,假如壮着胆子,踩着古老的藤道,攀着杂树,便可跨越险峻峪,钻进月牖洞,回到仙姑洞里来。连环洞南侧山腰有连环池,洞池辉映成趣。
  [石斧洞]
  在拓云亭上岭的路旁。洞不深,非常明亮。有一柄巨大石斧嵌在岩隙里,洞因此得名。
  [碧湖篁岛]
  从梅雨瀑出来折向南沿溪行即至。它是在溪间构筑拦洪坝后积水而成的人工湖。
  [东山十二峰]
  位于西洞前。山峰由北到南,重峦叠翠,错落有致。十二峰各以形赋名。坐在西洞前殿凭栏遥望,观音洞顶偏左处,有一岩形似笔架,就是笔架峰。向右,两侧小山头间有块巨石,连起来看,恰似一只俯卧的大蝙蝠,称为蝙蝠峰,峰下有栖息过蝙蝠的蝙蝠洞。蝙蝠蜂正下方,有少女殉情化身的玉女峰。宋人薛光远诗云:“玉女谁知化石年,望夫不是此山前。朝云暮雨无消息,秋月春风自斗妍。”往下看,有美人岩,又称美女梳妆峰。但又像老公公背着老婆婆,说是“公负婆”。“公负婆”右边,有瞪眼蹲着的蟾蜍岩。蝙蝠峰右下方,一峰如美髯公注神展卷默读,俗名“关公看兵书”。左边有三台峰,三台原是大熊星座的星名。宋代朱熠诗云:“即此是台星,三身入眼明。若非天上贵,宁显世间名。万国皆瞻仰,千岩自送迎,泰阶何日正?草木亦光荣。”这台阶,是指三台峰的上台、中台、下台,并叠如阶。西洞正前方,有一石猴神情专注望着山下那座古老的水碓,人们称它为“猴子看水碓”;右上方,有矗立的石塔。山的最右边,石峰林立,各具姿态,名曰“会仙峰”。会仙峰下方,有仙人赶猪峰。
  [晴虹涧]
  出东洞沿溪南行,过第二条G步,沿蜿蜒山径进入峡谷,便是晴虹涧。《南雁荡山志》载:“晴日初过,涧水映射,彩色眩目,望之如长虹。”曾列为“南雁八景”之一。涧边有路叫采药径。传说朱氏仙姑当年经常在此采尝百草。涧左为百花峰,在梅雨瀑边和碧溪畔有五代时就开发的杜鹃林,杜鹃一年四季盛开,春秋为盛,其中的“五色杜鹃”为珍品。其上岩溜飞瀑,高3米,喷珠溅玉如梅雨,下泻晴虹涧。
  [梅雨瀑]
  又称雾瀑云潭,在杜鹃林西边。开发于宋代。此瀑集施岭之水,瀑高30米,宽2~3米。瀑底有梅雨潭。瀑潭三面环山,朝东,每当清晨七时许,朝阳透进山谷,潭角便出现五彩虹霓。从梅雨瀑下山,过G步,到南端桥边转折处,可见金鸡回头峰:象一只孵伏的母鸡的小山。但只能在傍晚夜色苍茫时才能窥见。
  [倒插花岩]
  位于梅雨潭在左上方坡上,高约4米,上大下小,形似胆瓶倒放。由于从前这里山坡盛开杜鹃花,因此有“倒插花岩”之名。“植物本乎地,胡为花倒开?云根分种异,假手白天栽”这是明代陈应元咏《倒插花岩》的诗。
  [钓矶?观音坐莲]
  出西洞,经幽深之九曲岭,下来便是鸣玉亭。亭前G步边溪岩上,镌有“锦水流丹”四个隶书。一侧,有一块10多平方米的、高出水面约5米的大磐石,,便是“钓矶”。清人戴启文诗云:“磐石成钓矶,亭名署鸣玉。小憩俯清流,须眉映寒绿。”
钓矶下有照胆潭,潭水深碧,宛如传说中的古镜。右侧临流有石洞,溪水回旋,深不可测。
  过G步南行数十步,可看到隔溪有10米高的孤峰,似趺坐的观世音菩萨,下看如一朵盛开的千叶莲花。再前行片刻,回首再望,观世音竟变成老态龙钟的老道士,头梳圆髻,正笼着双袖默坐,面对八卦炉在炼丹。其西南面10来米的半山腰,有岩长约3米许,像只缓慢抓行的大海龟,即所谓“上山龟”。山背是块像猴子的怪石,前面又有块比猴头大数倍像桃子的圆石,酷似一幅“猴献果”。
  [三台道院]
  在三台峰下。三台峰开发于五代,宋时就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三台原是星名(即大熊星座),分上台、中台和下台。现今有五间二层仿古道院建筑物,建筑面积170平方米,1984年4月由一道姑筹募经费新建。在此可浏览东西洞周围诸景。
  [东洞]
  开发于唐代末期,当时称为“石屋”。传说北宋崇宁年间有余公隐此,后召入翰林院,故又名余公洞。经过历代开发,如今已是高10.2米,宽5.8米,深107米的洞府。洞口有篆书横额“东洞”二字。进入洞口后“仰见青天如明镜,玲珑圆卷,宛然一巨甑也。甑口四五步,有峰孤起如悬针,窍其根为门,状如针孔,天光透彻,与甑口相映射”,岩壁上有前人所刻“齐云”两字。东洞顶端由三块巨大悬岩组成,浑圆、正直的为华表峰,一名石华表;最妖娆的是右角峰;最形象的为仙冠峰;三峰底部都连缀在一起,共名曰:化龙岩。左侧石壁间有棣萼世辉楼,系宣统年间所建,是后人纪念宋代理学家陈经邦、陈经正兄弟俩及其后辈陈端彦、陈元晋等人讲习之所而建筑,门楣“棣萼世辉楼”青石横额是郑孝胥手迹,楹联“不分新旧唯求益,兼爱自他所谓公”,是晚清学者宋衡撰书。
  [会文书院]
  原是北宋末年陈经正、经邦兄弟读书处,朱熹曾率弟子多人在此讲学,古称会邱书院。题额与对联“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皆系清末学者孙衣言手笔,书院里还有不少名人楹联和题咏,是南雁儒教住所。近旁有听诗叟、洗砚池、摩崖石刻“雁荡第一泉”等景色,听诗叟在会文书院东天门外,站在辉萼院前抬头向左看,便见一块高约二三米,像正在聆听吟哦的老人的怪石,这就是“听诗叟”,跟北雁的“听诗叟”相映成趣。清人华栋有诗云:“此叟善听诗,长向路边峙。过此不敢吟,听之恐洗耳。”
  [观音洞]
  在会文书院右侧山上,位于凌霞峰悬崖下。左边有净瓶岩,右边有鹦哥岩,形似一只雄狮气势威武。开发于五代。现有慈云古刹是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僧徒显明重修,1982年又大修,释教所在地。洞势高,分两层,为南雁荡山最大石室。外洞高21米,宽41米,寺院宇依洞而筑,主次分明,从左到右依次增高,分别为二层、三层、又二层,是一组颇具艺术价值的建筑群。入口处两柱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的“秋色平分南北雁,高风遥接东西林”对联。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高6.7米,宽10米,深7.8米,供释迦牟尼像。从左边正道,蹬上石阶,又见一洞,此洞才是真正的“观音洞”。洞高8米,宽13米,深7米,有三龛供观音、弥勒、地藏王。寺中有联珠瀑,由岩顶飞洒入池,终年不断,下有方池,池底有狮舌岩。在此可眺怡心院、西洞、锦屏峰等。
  [一线天]
  从观音洞下来数十步折向东行200来米处,有两座大悬崖夹峙而成“一线天”,高50米,深有160步台阶,阔1米多,仿佛用巨斧把悬崖劈成两半而成。清光绪年间已开发,民国时堵塞,1984年春重新辟为景点。因崖高且夹道深,攀登时有上天的感觉,凉风习习,沁人心肺,云烟进岫,飘飘欲仙,月夜斜抹,更显特色。
  [圣峰洞]
  俗称新洞,继仙姑洞、观音洞之后开辟得名。清光绪九年(1883)称“功德堂”,寺系青石构筑,光绪二十六年称为圣峰洞,1918年改称圣峰寺。洞深7米,分上下两层,下层高3米,上层高2米,洞中有“龙舌”,洞门朝东,可望东海日出,夏凉冬暖。1989年,圣峰洞北侧新建五间砖木结构的新寺,建筑面积约有160平方米。圣峰洞周围有笔架峰、蝙蝠峰、文笔峰,还有罕见的五色杜鹃。
  顺溪景区
  从万壑笙钟至矾岩大桥,两岸青山夹溪,经顺溪镇呈“S”形流入岳溪,是为顺溪。源出于天井山北麓,自明代起是顺溪镇至水头镇的竹筏交通航道。青山夹溪,水石相激。清孙锵鸣游顺溪诗:“清溪曲曲抱山来,万竹丛中叫画眉,不减桐江好山色,一竿秋水最相宜。”电影《竹外桃花》曾在此地拍外景。此外,民居造型独特,民俗景观丰富,具有畲乡风情。
  [龙湫洞]
  龙湫洞在顺溪镇西边。由两块巨岩相连,枕流平卧,长约20米,两侧各有洞穴穿腹而过,洞口如瓮口,呈圆形,枯水时,游人伛着身子,可蛇行而入。洞内石壁如鱼鳞状,宛如潜龙,故称龙湫洞。
  [清代古屋群]
  “青街的竹,顺溪的屋”,顺溪木构古屋建筑群是浙江省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系陈氏聚居之处。陈氏兄弟7人,有7座大型民居,共120000平方米。其中老三那座规模最大,有6个天井,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低层多进庭院式,楼上楼下环廊相接,门前立有三对幡竿石座,装修精致,保存良好,有“宝席春晖”、“洁操修龄”、“文元”等几个匾额,为省级古民居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万壑笙钟]
  从顺溪大桥西行1公里,就是顺溪两源--眉溪和知间涧之汇合处。这里山峦重叠,溪流湍急,乱石横卧,水石相激,声如芦笙。有一峰岩,形似铜钟。溪边路旁山岩上镌刻着“万壑笙钟”四个大字,每字1米见方,另有一古老石灯,竖立路旁,均为民国初年设置。
  [渡t桥]
  在“万壑笙钟”西1公里许的单孔石拱桥。长20米,宽5米,约建于元代前后。桥旁有巨石面立,高11米,长24米,上书“渡t桥”三字,是晚清翰林孙锵鸣的手笔。
  [燠馆凉台]
  又称招凉洞,即鹰嘴岩下一个宽约4米、深约3米的石室。洞内洞外气温相差10℃左右,冬暖夏凉。清代瑞安人孙锵鸣题额为“燠馆凉台”。
  [云祥寺?冰廊?二宜亭]
  跨过渡t桥约200米就是云祥寺,又名“百客堂”、“百僧堂”。寺分旧寺新寺两座,相距50米,共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旧寺创建于元代,清康熙时重建,光绪七年(1881)再建,有7间平房。寺内保存摹像题记碑刻多块,其中有清宣统年间所镌之青石碑记一块,记述该寺之兴衰历程。1978年建成的新寺为三间三层木石结构,两间横轩全部用石料构成。寺周还有二宜亭、冰廊等。二宜亭取冷暖咸宜之意,方形,建于清光绪年间,亭内有建亭碑记和首事陈少文画像碑各一方。冰廊在新寺后,有石径通往。洞高2米余,宽3米,深20米,仿佛是地下室之长廊,盛暑之时,廊内气温仅17℃左右,故命名为“冰廊”。
  [铁障峰]
  云祥寺北100余米处,高600多米,宽200米,面南而立,宛如巨型屏障,色黑如铁,雄伟嵯峨。
  [画眉峰]
  在顺溪镇西1.3公里,俗称画眉尖。海拔807.7米,整座山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又似卓笔。峰名画眉,并非状其形,乃是欣赏峰尖之新月。清人孙锵鸣在《溪行望画眉尖》诗序中说:“顺溪西有峰,极高,如卓笔。土人谓初三四夜月生时,适当其尖,故呼为画眉尖。”
  [知音涧湖]
  会音桥至白云飞瀑一段溪流,全长3公里。溪流曲折,水声强弱多变,或窃窃耳语,似与人倾诉衷肠;或激昂慷慨,若激励壮士出征;或琮琮作响,仿佛器乐奏鸣,游人可在会音桥上会“知音”。沿溪有三处深潭,水色如碧玉。
  [白云瀑]
  原名玉帘瀑,瀑泉缘崖喷散,类挂玉帘,最为奇胜。宋代武科状元蔡必胜诗云:“珠箔飞空涧布流,卷舒曾不用银钩,悬崖洒洒清涵雪,越壑溶溶冷涩秋。”此瀑主要集小白云山东坡之雨水,分为三叠,上叠75米,中叠41米,下叠59米,全长175米,宽2~3米。因汇水面积较大,每叠平面移差较少,山林植被良好,故瀑布长年不断,如巨龙从天而降,鳞爪横飞,勇往直前。每叠瀑布之下各有一深潭,响声如雷。
  [双阙峰]
  沿知音涧南行,可见双阙峰。两相邻之圆柱形如古代宫殿之双阙,直耸云霄。
  [青街]
  是青街畲族乡所在地,主街初建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青溪的两条支流在此合流,昔日有“一天两潮水,一年四季笋”之说。主街长210米,宽约3米,全部由青石板铺就。街呈弧线,部分面溪见山,呈半边街形。建筑物多为清末民初遗风,一二层楼房出挑,出檐深远,两旁屋檐相距仅2米余。富有畲乡风格的古廊桥边保存直径达1.5米的樟抱梅古树,邻近还分布有约10棵古老香樟。村口有跨度31.9米的单拱青石桥。西南3公里多还有王神洞瀑布等景观。
  碧海天城景区
  [畴溪]
  畴溪是南雁九条溪流中主要溪流之一,上至山门大桥,下至南雁镇东门,全长3.1公里,宽60米。溪水迂回曲折,两岸幽谷深深,景点多,《南雁荡山志》1918年出刊专列为“畴溪路”景区。可乘竹筏游览。
  [仰天池]
  在五十丈村隔溪的蒲扇坞上,是南雁荡山著名的山顶湖之一。池呈椭圆形,南北30余米,东西20米,深约2米,池水清澈,终年不涸,南雁荡山尚存的第二个雁荡。
  [碧海天城]
  在八亩村附近的狮子山上。山顶峰岩矗立,环抱如城,威严壮观,恰似天上石城。巨大山石如仙犬聚会,或蹲,或卧,或立,或奔跑,或嬉戏,似一幅百犬图,所以又有“石犬城”之称。邻近有“百翁姥”、“龙船石”等自然景观。石犬城前有一岩峰,峰壁下部有条又深又长的裂痕,如电锯切过一般。
  [银屏峰]
  在南雁镇西的后仓村。峰呈柱体,浑重庄严,峰顶有苍岩削壁如屏风,俗称炊桶山。峰壁是浅黄色的凝灰岩斑痕,每当阳光照射,泛出闪闪银光,故名。峰下有建于后晋天福年间(936-943)的惠安寺遗址和几处洞穴,苏伯衡《苏寿传》载:唐末已盛名,称为奇绝,明初,校尉萧寿曾“驻小龙银屏寨,以挹万松林”。峰南有铁削峰,山峰险峻如削,似神工鬼斧壁成,深沉黝黑,宛如铁幕。两峰对比鲜明。
  [朱公山]
  五十丈公路右侧,因南宋知名布衣朱文昭曾在山麓溪流独钓而得名。朱文昭原住水头三桥后迁南雁,是永嘉学者陈傅良的门生。朱公山主峰虎屏峰边百丈岩上有鹰洞,相传朱文昭有秘笈藏此。另山上留有“将军岭”、“石仔城”等义军遗迹。
  [王公溪]
  在铁削峰与银屏峰之间,溪涧曲折,全长3.1公里,其间有两处瀑布及“鸡母啄食”、“龟蛇会”等景观。溪口有宋代始建、清代重建的西山院,共五间,后有一池。清人刘眉锡有赋景诗:“花溪鱼六六,竹坞径三三。”
溪口峭壁上有元人所书的小龙岭摩崖石刻,内容为唐末温州刺史邵暮笠嵘圩佑谠蟮戮拍辏1305)所题五言律诗:“鳌极初分立,天开画图看。荡深秋雁泊,湫静老龙蟠。淡月萝香永,苍崖瀑溅寒。因怀仙迹古,钟梵殷云端。”
  [怀溪]
  指从山门大桥至联山这段溪流。宽阔秀丽,全长11.5公里,平均宽60米。溪滩布满鹅卵石,沿途有大小溪流汇集。大桥上游200米处,有一片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33公倾的绿洲,名曰怀州。
  [青隐界]
  在杭坑幽峪里步行,两旁山峰重重,流泉淙淙,林木苍翠,鸟语花香,宛如置身世外桃源,这就是青隐界。青隐界附近有三折瀑、鸡冠峰、莲花峰等景观。在此朝北眺望明王峰、石城景色,另有一种情趣。幽峪尽端,有平屋五间,即青隐寺。
  [明王峰]
  俗名大尖,峰高1077.7米,拔地而起,骇突群山,是南雁荡山最高峰。开发于五代。唐末吴畦曾赋七律《登明王峰》咏之:“明王YI与天齐,势压诸峰不可梯。霁雨孤钟云外度,叫霜群雁月中栖。仰观碧落星辰近,俯视红尘世界低。七尺灵光双蜡屐,石门金鼎漫留题。”山上还有雁池、笔架峰、卓笔峰、石秀岩,可观东海日出。
  [雁荡]
  南雁的湖海位于明王峰绝顶右侧的山凹之中。湖荡面积约3000平方米,内含雁荡面积1000平方米,古时称仰天湖荡,秋雁南归,栖宿于此,故称为“雁荡”。据史料记载,五代末,愿齐和尚寻访诺矩罗遗址,至明王峰顶,见一湖荡,以为便是佛经中所谓“雁荡龙湫”,就在当地结了茅蓬安居。吴越王钱叔特地为愿齐师徒建立普照道场,以平阳县赋税供养,后来他们分别建立了十八个寺院,雁荡山由此出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因为乐清也有个雁荡山,而平阳在它南面,故称为南雁荡山。湖荡中原有块大石,称仙人岩,旁有喷泉。雁荡周围产茶,色紫似笋。
  [龙湫瀑]
  集明王峰之水,从石槽飞溅而下,长300余米,是南雁荡山最长的瀑布。唐代薛正明《游南雁荡》有“半空高挂龙湫瀑,万仞宏开金石城”的诗句。
  [石水槽]
  龙湫瀑头有石堑,俗名石水槽。石堑分上下两级,下一级石堑最为奇绝,呈槽形,宽5米,长60米,从底到壁全是岩石,为湍急流水冲蚀而成。内壁高8米,依着山岩,外壁高3米,厚0.8米,槽沿外为悬崖深涧。石水槽开发于唐末,历代皆有游人至此,崖壁上留有元代摩崖石刻。
  [石城街]
  在石堑西南,由流水冲蚀而成的奇异的高山石街。两边峭壁直立,高150米,长满参差的锯齿,如古代城墙的雉堞,相连70余米,阔40余米。云雾缭绕其上,恰似琼楼玉宇,充满神秘色彩,人称石城街。
  [越王岩]
  在石城之北,有岩似人安坐在山峰,叫越王岩。五代末,吴越王钱m到南雁荡山朝圣时,曾特地为高僧愿齐师徒建立普照道场,又分建十八庵寺,故称越王岩以示纪念。岩高70米,上身和头部为30米。附近有合掌岩,东边一掌高30米,西边一掌高70米,相距仅10米。岩门岭是山门镇通往文成县的高山古道,岩门由两块巨岩构成,进岩门,可见越王岩等景点。
  [白岩洞]
  从龙井瀑北上约500米,因整座石峰呈灰白色而得名。洞深25米,宽8米,高4~10米,清凉幽静。周围分布着30多个景物,如“仰天蛙”、“仙人朝拜”、“蛤蟆吞金钱”、“仙人织布”、“卧虎峰”、“狮子头”、“八仙过海”、“上山企鹅”等等,尤以“神剑峰”和“飞来金钟”最为奇观。“神剑峰”,高20米,厚2米,宽4米,如一把倚天宝剑,灰白色岩斑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飞来金钟”岩,高3.5米,恰似一座金钟,孤悬于四面凌空的石峰顶,山风浩荡,仿佛有钟声震荡云霄。
  [山门老街]
  长300米,宽4米,鹅卵石路面的老式街肆,约建于清末民(国)初。
  [山门革命纪念地]
  平阳县山门街北侧半山腰的大屯村为1938年闽浙边临时省委驻地。刘英和省委机关办公地点设在郑永盛家的5间平房里。刘亨云、杨发旺负责的军政教导处设在郑氏宗祠。山门街凤岭山麓的龙井禅寺曾为粟裕办公室肩寝室。该寺始建于五代,原名龙井庵。它是南雁荡山风景区“十八庵”之一。叶氏祠堂为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政治部旧址。原畴溪小学(现名山门小学)为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冠尖和马头岗为-30日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地。冠尖山腰的郑永暖家为大会主会场。马头岗村翁吉忠家为辅会场。山门镇凤岭山革命历史公园内有“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纪念挺进师北上抗日,日立。碑文是刘华清题词,“北上抗日出征门”由天震撰写。山门街凤岭山南麓有烈士公墓,1957年平阳县人民政府为纪念牺牲于平阳一带的革命烈士而兴建,占地面积720平方米。
  五、赤岩山景区
  [赤岩巨壑]
  登通天岭后,行三百来米是赤岩巨壑,刀削般巨岩,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犹如悬空之摩天大楼。巨岩悬空处有天然泳池,泳池边有岩滩,人称“玉浪滩”。绝壁上有石若衣橱。
  [石瓮深潭]
  由玉浪滩上溯100多米处。形如半只巨瓮,瓮壁呈黑褐色,光可鉴人。潭面约100平方米,水深莫测,碧绿如油,深幽阴凉,终日不见阳光,为赤岩山景区之一“幽”。潭口有怪石若老鹰叼鼠,移步换形即为“龟蛇会”。潭顶有“飞龙瀑”。潭上首二百多米处有水帘洞。附近山坡有石鼓、蛤蟆跳涧等景观。
  [天门双潭]
  从水帘洞沿涧而上约三百余米处。所谓“天门”即是两边绝壁高数十丈,相隔五六米,若“天门”状,下为一高一低内外两级长潭,外潭长20余米,进外潭爬上大岩石才能入内潭,内潭长30余米。其底部一条飞瀑弯弯曲曲直入深潭,似银龙出天门戏水长潭。处身其间,唯闻水声潺潺,天长一线,崖险千寻,可称赤岩山“一绝”。附近有群龙戏水、双龙瀑、藏龙洞、仙叠石、龙角峰等景点。
  [龙潭坝]
  位于赤岩山景区最高处,含龙湖、双孔石桥,千米水渠,悬棺壁等景观。另山顶可观赤岩云海。
  [雁门T]
  沿千米水渠可直达“雁门T”,雁门T含银屏寨,骆驼岩,猴头峰,雁门玉带等景点。银屏寨,山似人形,俗称童子山,又称尖尾山,遥对悬棺壁之“观音坐莲”,为童子拜观音。骆驼岩乃数十块方正岩积叠一起,形似骆驼,也似仰天鸡。骆驼岩边上是猴头峰似猴头,在另一角度却成了“老龟登天”。就在猴头峰边,一条涓涓细流从千米高处直挂下来,银光闪闪,似玉带从天而落,称“雁门玉带”。
  [险口]
  从银龙石拱桥上溯300米处。水从30余米宽的岩壁上散开,瀑布似浩白的天幕,岩壁似天阶,内含夹沟,下面形成平坦宽阔的莲花滩。
  [太平天国将领白承恩墓]
  位于湖窦村口。陵园占地900多平方米,内有原北京市政协主席白介夫以及白承恩将军之族裔、著名数学家白正国题写的墓碑,太平天国封白承恩的御碑,天福亭等。苏步青为天福亭题写亭名。
  [林景熙墓及霁山碑林]
  位于带溪青芝山(卧牛山)南麓,建于元。林景熙(),字德汤,号霁山,宋末著名爱国诗人,泗源大林邸人。清乾隆癸卯年重修。1986年并在墓前建“仰霁亭”。墓右前方一字长廊中有霁山碑林,建于1992年。
  [棋王碑林]
  在霁山碑林外侧,为了纪念一代棋王谢侠逊于1998年兴建。碑林占地约1500平方米,收集20世纪、国共两党的政界要人、社会名流、书法家的题字,其中间大碑刻着江泽民同志为谢侠逊百岁寿辰写的“百龄高手,永葆青春”八个大字,背后是1939年谢侠逊与周总理对奕后发表在重庆《大公报》上名为《共抒国难》的残局。
  [薛氏忠训庙]
  又名武英殿,俗称大夫殿,位于平阳县腾蛟镇薛岙村。前后殿各七间,左右两厢均六间,占地面积470平方米,建于宋,清康熙丁卯(1687)年重建于薛岙口。庙正中的古戏台是全市面上保护最完好,建筑艺术最高,最有研究价值的古戏台。
  [苏步青旧居]座落于“卧牛山臆鼻息地”,距镇府一溪之隔,木质结构,七间平房,四面围墙,独家独院,前庭开阔,后院深幽,茂林修竹,绿荫掩映,是典型的浙南乡村农舍。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剑情天2金钱修改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