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获得asla中文官网的雨水花园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关注我们:
查看: 92|回复: 0
2014ASLA住宅设计杰出奖——美国:雨水花园
主题帖子积分
发表于 3&天前
00241deb189b.jpg (118.08 KB, 下载次数: 14)
3&天前 上传
“这个项目的特点在于对本土植物的完美应用,在设计和自然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这更多关乎选址和园艺学,非常精妙、漂亮。”——2014 Awards Jury2014奖项评委会
00241deb189b.jpg (225.21 KB, 下载次数: 14)
3&天前 上传
森林的保护和发展、天然材料的使用以及创新可视的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可视的雨水采集策略来定义和系统化这些花园。由始至终的紧密合作过程使建筑公司和建筑师的工作同时进行,并针对所有的花园规划、设计和建造进行了有效对话。在西北路易斯安那州的这个住宅占据了5英亩土地。这片区域的山坡上有着繁茂的松树和本土的硬木植被。一条在西部边缘位置的南北走向的山沟,是大约周围100英亩森林的排水走廊。山沟的水位在暴雨后最多能高出水平面8——10英尺。一条由红河谷附近以前的路线形成的陡峭的悬崖河,有着茂密的硬木树冠植被,这组成了东边界的大部分区域。
00241deb189bb.jpg (94.8 KB, 下载次数: 13)
3&天前 上传
客户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人,在回到家乡开始这个项目之前在英格兰的科茨沃尔德地区定居了20多年。公司与顾客和建筑师合作了2年时间去准备这个区域的总体规划和施工文件,然后提出居住区位置的发展性建议计划,最终推荐的位置是东部边界附近的山脊和悬崖附近,这里的松树林和森林景观能给客户一览无余的视野。公司还对大门入口、车道以及住宅旁包括道路、墙壁、走廊、停车区和雨水收集系统等在内的花园区域进行了规划。车道是两边突起呈曲线形的石状结构,车道比山沟的最高水位线略高,这样的设计避免雨水季节期间受到受雨水影响。这个区域的大多数森林都得到了保护,并且斜坡边的林中落叶层和可见的防治区的边缘地区,驾驶者感兴趣的视野上还另外种植了很多其他的树木,像本地的蕨类植物、灌木。同时,车道旁还有许多可以漫步的蜿蜒小道。
00241deb189b.jpg (84.73 KB, 下载次数: 13)
3&天前 上传
草坡作为为客户子孙提供活动与玩耍的区域外,还为居民构成了花园房外的风景。让人们透过远处密密层层的树冠和森林拥有一片更加开阔的视野。客户还要求,根据科茨沃尔德区域里的石头村舍和矮墙的启发,进行建筑上的设计。由于受到当地材料的限制,公司为此与委员会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但当公司的提议——使用石灰岩石材(因为当地许多河岸边缘都用这种石材加固)得到肯定后,大家如释重负。这让整个工程更加结合当地实情。
00241deb189b.jpg (146.59 KB, 下载次数: 14)
3&天前 上传
从项目之初到维护,公司根据客户的规划和偏好,保证森林、山涧和陡坡的完工。其设计目标也包括:(1)设计简单且相对小的花园供休闲玩耍,分成林地边缘、园艺广场、雨水收集区以及森林入口几部分。(2)在居民区周围的花园区采用可见排水系统以及集水技术。(3)保护树冠,减少场地平整和环境破坏。(4)满足客户需求,采用一种简单又不唐突的方法设计一个场所供草药、多年生植物以及蔬菜培养种植的场所,易于维护,又不会使雨水花园逊色。(5)巧妙的将植物分类,种植在峡谷边缘,聘用当地人控制水土,保护峡谷,使其成为一个舒适愉快的场所。
00241deb189b.jpg (156.63 KB, 下载次数: 13)
3&天前 上传
公司的许多设计决策基于当地材料以及先例,回忆客户偏爱的的国外景观风格。不断地将设计想法进行编辑、融入到设计当中,使自然美与小的设计要素相对。后方的雨水花园直接根据客户的要求建造草坪及其他……“从卧室的窗户向外就能看见森林,我们可以享受到大自然和鸟儿的歌唱。这一定很吸引人!”这座拥有桦树林、蕨类植被、鸢尾花、紫珠的花园,在未来将引导和售卖给客户,成为借助当地资源和原生态美的典型之作。同时从居民后面房顶上收集雨水,附近梯级草坡,都将呈现一派工作景象。
00241deb189b.jpg (147.41 KB, 下载次数: 14)
3&天前 上传
从主卧向陡坡望去,由柏木做成的木板桥将其他分隔开的区域连成一片,扩展了视野。客户认为还有一处成功之举在于车道的设计,他们经常讲,他们对驾驶的兴趣不亚于对房屋和花园的兴趣。
00241deb189b.jpg (123.24 KB, 下载次数: 11)
3&天前 上传
00241deb189b.jpg (109.14 KB, 下载次数: 13)
3&天前 上传
00241deb189b.jpg (114.34 KB, 下载次数: 12)
3&天前 上传
00241deb189ba.jpg (102.58 KB, 下载次数: 13)
3&天前 上传
00241deb189bc.jpg (76.39 KB, 下载次数: 13)
3&天前 上传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北京已开始布局雨水花园,难的是实现生态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里兰州的雨洪专家在1990年提出,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的渗透系统来管理城市中、尤其是不透水铺装地区(如屋顶、人行道和停车
场)的雨水径流。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Prince Gorge
County)最早通过出版《雨洪管理中的生物滞留区设计手册(Design Manual for Use of Bioretention
in Stormwater
Management)》提倡将雨水花园作为雨洪管理的重要途径。同时,雨水花园也被美国环保署认为是降低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方式。生态雨水花园概念最早由天津2009年提出,利用餐厨垃圾处理站与雨水花园的结合实现了100%的资源化利用的同时,让雨水花园具有生命力,夏季没有臭味和蚊蝇,冬季雨水不结冰,四季常绿长青。
沙坑变身公园
调蓄休闲两不误“小面积的雨水花园能改善 北京的雨水花园已经开始布局图,在与天津某部门联系时,全然不知,而且还问这种技术是否有国家权威部门鉴定,落后的思维模式,阻碍了天津。不是一个方面。天津科恩达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雨水花园土壤改良剂让土壤恢复呼吸,实现冬季水不冻死花卉,让雨水花园成为生态雨水花园。第一座生态雨水花园坐落在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得上海世博会生态建筑金奖,将餐厨垃圾处理与雨水收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和雨水收集和资源化利用。雨水收集不难,难的是怎样实现生态雨水花园。否则冬季水会结冰或者干涸后植物很快枯死,冬季荒凉,夏季蚊蝇泛滥、臭味四溢。雨水花园不能成为臭水沟。
  雨水花园布局图
  滞留带、低势绿地设计
  滞留带、低势绿地设计
  北京市行政区范围内每年超过10亿立方米雨水白白流失,其中规划城区中约占3亿立方米;同时,北京城区径流污染占水环境污染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每逢大雨,城市都要出现几十个积水点……原地滞留雨水、利用雨水、调蓄雨水,成为突破困境的重要解决办法。十余年来,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学术创新团队对雨水资源化、径流污染控制、内涝控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昨日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获悉,近日已经正式发布的城市多目标新型雨水系统研究显示,在城市许多区域可考虑结合球场、公园等设施,通过调整高程设计等实现暴雨期应急调蓄雨水,并可以结合绿地或其他开放空间设置一些低凹地作为雨水分散滞留或超过排放标准处置的场所。
  昨日,负责这一研究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俊奇教授,对城市多目标雨水系统进行了解读。
  “城市雨水控制应多管齐下。建立源头减排—汇流控制—末端调蓄的多层次、内涝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等多目标的雨水控制系统是未来城市雨水系统的发展思路。”李俊奇说:“通过结合低洼地带做运动场、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进行调蓄,实现雨水的滞留、存储和再利用并不难。”
  小小花园真能“喝”一年储200m3雨水
  一座只有12平方米的花园,能够吸收周围400平方米面积产生的雨水径流。自从2007年建成以后,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办公区中一块小绿地,已经让其接受汇流的办公楼屋面连续多年几乎没出现雨水外排。
  这种花园,叫做雨水花园。李俊奇说,雨水花园是一种经济、适用而又美观的滞留设施,主要用来处理小面积汇流的初期雨水,可用于对建筑、小区、停车场、道路等汇水面的径流雨水处置减排,对下游管系和水体起保护作用。
  监测数据显示,这个小小的雨水花园,在一年一遇的降雨中,能够实现积水不用外排,全部吸收到地下。这块小小的绿地,每年能够留住200立方米的雨水。
  雨水花园底部安装有出水管,接入下游积水井或渗井,在干旱时用于绿化或渗入地下。
  在李俊奇展示的另外一个小区设计图中,雨水一旦落到房屋的楼顶,就会顺着雨落管流出,雨落管中还安装了管道消能截污装置,管道一端,直接连向紧贴着墙边的高位花坛。其他顺着外墙流下来的雨水,会跟随坡道的走向,最终进入可入渗的雨水花园中。
  建筑物另一侧,是斜坡道路。在车行道、人行步道和斜坡之间,会有一个低于人行步道10厘米左右的低势绿地,分别“吞”下斜坡和步道中的积水。
  目前,本市多个新建小区甚至包括保障房小区已经设计了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所需要的建设、维护成本,远远低于建设调蓄池的成本,比铺设相同面积的透水砖的效率也要高得多,还可起到污染控制的作用。很大面积内的积水情况,而一些已存的沙坑,可以改成公园,建设多功能调蓄开放空间。”李俊奇说。
  2006年,亦庄地区的奔驰总部投入运营。就在这项目不远的X35地块上,因长期采砂、挖土等留下了一个达到27万立方米的深坑。
  当时,各方规划者、设计师对于是否要填平这一废坑,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经过几轮研讨,建设方最终决定将坑体及垃圾堆填区,建设成为以多功能调蓄水体为核心的生态公园。
  当设计师们第一次下到深坑中,发现这里不但被填回了一些杂土、垃圾,而且厚度十分不均。由于该地区现状地势较低,整体区域需要大量填垫土方,才能满足该地区雨水管线接入现状水体排放的要求。
  如今这个沙坑变成了集雨水调蓄、资源回用、休闲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公园。在发生多年一遇的大暴雨时,就会利用正常水位和最高水位之间巨大的空间来贮存调蓄暴雨峰流量,减少洪峰对周边或下游重要区域造成的水涝灾害;暴雨过后再通过利用、排放、下渗、蒸发等方式逐渐恢复到正常水位。
  李俊奇透露,多功能公园在设计时首先应满足景观和集蓄利用的目标,其次需要按一定的防洪排涝标准核算设计调蓄容积;超过设计调蓄能力的水排入下游雨水管系,雨后调蓄贮存的雨水部分通过下渗的方式补充地下水,部分则用于公园内的绿地喷灌、道路浇洒和洗车等。
  如今走进公园,就会发现在坑底与地面之间,有多个阶梯状平台。在景观水位与蓄洪水位之间的平台区里,有停车场、运动场、游憩广场等。高地上,则可供游人休闲和运动;暴雨季节,当洪峰超出溢流能力时,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而上升,水体发挥其调蓄能力,高地就会发挥蓄洪作用。
  记者了解到,2009年建成以前,这一地区原雨水管线方案是将雨水汇流后直接排入下游河体,因地势偏低,河道20年洪水位已淹没雨水管顶。而在改造后,周边建设用地的雨水都朝这里流。目前,公园中的多功能湖已经基本能达到连续两场50年一遇洪水不外排的标准。
  “我们还利用人工湿地等生物净化措施处理径流雨水,保障湖水水质,减少径流对下游水体的污染。生态公园在安全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开阔水面,集调蓄、回用、净化、生态和美观于一体,保持整个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同时考虑亲水效果,使人们活动时能充分与水接触。”李俊奇说。
  停车场改调蓄池
  宽阔平台能缓冲
  车行道两侧设置雨水排水管道,边上的人行步道要比车行道高出10多厘米。要想走进运动场,还得迈上一个斜坡。大雨倾盆时,篮球场上的雨水通过雨水口流出,还有一些顺着斜坡流到人行步道上,又顺着道路走势,流到了车行道上。
  这个东单体育场前的场景,让李俊奇摇了摇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比较关注雨水的城市,都是以体育场、停车场作为排水缓冲带。”李俊奇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多功能调蓄池的照片。
  照片中,最高处是人行道,人行道旁就是一个落差达到5米左右的“前置池”。晴天时,这里是一个平整的停车场。下雨时,雨水会从道路上流向前置池内。前置池的右侧,还有一个高出池底两米左右的体育场,场内的跑道非常清晰,显示出经常被使用和维护的状态。
  “如果前置池内产生积水,池底还有一套雨洪调蓄设施可以利用;积水一旦超过两米深,体育场就会发挥溢流的功能,让一部分雨水停滞在体育场上。”李俊奇说。
  在被架高的人行道路下方,还有一条稍低于前置池的“隐沟”。这条沟通往河道溢流口,雨水也可以通过这条沟直接排向河道。
  在李俊奇展示的另外一个小区中,地面停车场稍低于路面。每个地面停车位后,就有一块1平方米左右的下凹式绿地。“虽然看着面积小,但经过改良的土壤能够充分吸收积水,一旦雨水溢出,还会有几厘米的缓冲区。”李俊奇说。
  如果用地下车库充当调蓄池,还能保证车辆安全吗?
  “这还是需要整套体系的建立,大雨前的预警机制非常有必要。”李俊奇说。而这一功能,要在硬件上实现,就要包括在地下车库中,再埋入排水管道,地下车库也需设置多处排水口。同时,地下必须预留能够完全隔绝雨水的空间,放置泵站。
  目前,北京市已经有区域开始这一项目的设计,而体育场作为雨水排放缓冲区域,已经在十一学校、十五中等多个学校实现。
  道路高过绿地 植物“淹”不死
  如果走入还在施工中的亦庄科创十七街,普通市民可能看不出什么端倪。可一旦施工完毕,很多人就会发现,这里道路两侧的绿地将比路面凹下去一块,两侧的路缘石每隔一段就留出一个排水口,雨水可以顺着排水口,直接流到隔断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行道的隔离带中。
  “对于雨水排放和道路绿化养护二者孰轻孰重,一直存在着争论。”李俊奇打开一份对比文件,比较了传统城市道路设计和雨水生态技术道路设计的区别。
  在传统的道路中,从两侧到道路中间,都会有个高低起伏的变化。人行步道外侧的绿地,基本上都是高于步道的小丘陵或者高地;人行步道内侧的非机动车道,会低于人行步道10厘米至15厘米;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中间的分隔带,一定会高于两边的道路,上面栽花种草,做一些景观设计。
  但在应用雨水生态技术设计的城市道路中,分隔带变成了完全下凹式的滞留带。而且,间隔道路与滞留带的路缘石会给雨水“留门”,让道路中的雨水顺势流入滞留带中。上面栽花种草,底下铺设深水层和雨水管道,互不耽误。
  但长时间泡在水中,对于滞留带中的植物有影响么?
  推开建工学院实验2号楼中一扇门,多种本地植物,正泡在整罐的雨水、污泥中,正在进行道路周边植物浸水72小时实验。一部分已经出炉的实验结果显示,多种常见植物浸泡在雨水中72个小时,其生存状况基本不会受到影响;但由于降雨同时还会带来泥沙,被淤泥糊住的植物很难进行光合作用和自然呼吸,出现部分死亡的现象。“我们目前认为,降雨过后只要及时清淤,对周围植物应该没有影响。”李俊奇说。
园林设计除了将雨水花园这种形式及理念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外,还应与水文学、土壤学、植物学等专业人员相互协作配合,研究并建立起一套适合各地环境条件的雨水花园应用体系
近年来,雨水花园因其在雨洪管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而倍受重视,在美国、欧洲等地
得到大力推广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结合ASLA获奖项目,研究了雨水花园在3类典型场地中的应用方式、实际效益等,对案例中的场地属性、形态、下垫面、
雨水引导方式、雨水花园的形式、选用植被的特征以及每类场地的特殊性等加以总结和比较,认为雨水花园具有建造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生态环保、自然美观、
易与场地环境结合等特点,可用于多类型的场地,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雨水本是资源,是大自然水循环的一部分,能够起到调节、补充地区水资源和补给地下水资源的作用。在城市环境中,由于观念、技术等因素的限制,雨水常常
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反而引起灾害。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及由雨水引发的径流污染和城市洪涝,雨水的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
来,针对城市雨洪管理提出的雨水花园理念及技术在美国、欧洲等地得到大力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雨水花园的自然面貌和易与城市景观融合的特点,使得其与
风景园林行业的结合成为必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 雨水花园概述
  雨水花园也被称为生物滞留区域(Bioretention
Area),是指在园林绿地中种有树木或灌木的低洼区域,由树皮或地被植物作为覆盖。它通过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
  雨水花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里兰州的雨洪专家在1990年提出,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的渗透系统来管理城市中、尤其是不透水铺装地区(如屋顶、人行道和停车场)的雨水径流。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Prince
Gorge County)最早通过出版《雨洪管理中的生物滞留区设计手册(Design Manual for Use of
Bioretention in Stormwater
Management)》提倡将雨水花园作为雨洪管理的重要途径。同时,雨水花园也被美国环保署认为是降低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方式。
  雨水花园具有以下功能:(1)通过滞蓄削减洪峰流量、减少雨水外排保护下游管道、构筑物和水体;(2)利用植物截流、土壤渗滤净化雨水,减少污染;
(3)充分利用径流雨量涵养地下水,也可对处理后的雨水加以收集利用,缓解水资源的短缺;(4)经过合理的设计以及妥善的维护能改善小区的环境,为鸟类、
蝴蝶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5]。
  2 美国ASLA案例研究
  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作为当今世界风景园林行业的领军组织,每年都会对来自全球的申报项目进行专业奖项评审。其评审着眼于项目的"环境敏感性和可持续
性、对客户的价值以及对其它设计者的借鉴意义"等[6],获奖项目往往代表了当前风景园林的最高水平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对ASLA获奖项目的研究,
笔者注意到其中有许多与雨水花园相关的案例,有的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雨水花园,有的则将雨水花园作为一种理念和手法引入其中。近年来,与雨水花园相关的获奖
项目情况如表01所示。
  可以看出,雨水花园的应用领域既有私家庭绿地、公共空间;既有街道这样的线性场地,也有学校庭院这样的面状空间。场地不同,雨水花园的应用方式也会有不同。需要指出的是,美国ASLA奖项评审并非只针对雨水花园,而且获奖项目也取决于每年的提交情况,因此在此样本上研究雨水花园并不一定完整和
系统。之所以选择ASLA案例进行研究,是因为它们具有风景园林的专业视角,而且ASLA评审的高水准性和综合性也是本研究所依赖的基础,这些因素使得获
奖的雨水花园项目往往是那些与风景园林能够巧妙融合并运行良好的实例,因此更值得我们学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4 ASLA住宅设计杰出奖 Woodland Rain Gardens林地雨水花园-全球花木网信息频道
> 2014 ASLA住宅设计杰出奖 Woodland Rain Gardens林地雨水花园
2014 ASLA住宅设计杰出奖 Woodland Rain Gardens林地雨水花园
&&&&12月3日资讯:2014 ASLA住宅设计杰出奖 Woodland Rain Gardens
景观 场所尺度 住宅景观 雨水花园 本地植物 美国 生路易斯安那州 Jeffrey Carbo Landscape&
上一篇:下一篇:
全球花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花木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全球花木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全球花木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今日最新现货资源企业
26分钟前 已更新价格 条
27分钟前 已更新价格 条
27分钟前 已更新价格 条
28分钟前 已更新价格 条
28分钟前 已更新价格 条
28分钟前 已更新价格 条
只要您马上更新您的供应信息您立即就可以出现在这里
&花木热点新闻
关注最新花木新闻,看资讯中心
&花木行情分析
深度掌握花木动向,看行情分析
&指导报价了解花木价格,看指导报价ASLA雨水花园
发布时间:
来源:风景园林&
近年来,雨水花园因其在雨洪管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而倍受重视,在美国、欧洲等地得到大力推广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章结合ASLA获奖项目,研究了雨水花园在3类典型场地中的应用方式、实际效益等,对案例中的场地属性、形态、下垫面、雨水引导方式、雨水花园的形式、选用植被的特征以及每类场地的特殊性等加以总结和比较,认为雨水花园具有建造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生态环保、自然美观、易与场地环境结合等特点,可用于多类型的场地,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雨水本是资源,是大自然水循环的一部分,能够起到调节、补充地区水资源和补给地下水资源的作用。在城市环境中,由于观念、技术等因素的限制,雨水常常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反而引起灾害。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及由雨水引发的径流污染和城市洪涝,雨水的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针对城市雨洪管理提出的雨水花园理念及技术在美国、欧洲等地得到大力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雨水花园的自然面貌和易与城市景观融合的特点,使得其与风景园林行业的结合成为必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 雨水花园概述
雨水花园也被称为生物滞留区域(Bioretention Area),是指在园林绿地中种有树木或灌木的低洼区域,由树皮或地被植物作为覆盖。它通过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
雨水花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里兰州的雨洪专家在1990年提出,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的渗透系统来管理城市中、尤其是不透水铺装地区(如屋顶、人行道和停车场)的雨水径流。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Prince Gorge County)最早通过出版《雨洪管理中的生物滞留区设计手册(Design Manual for Use of Bioretention in Stormwater Management)》提倡将雨水花园作为雨洪管理的重要途径。同时,雨水花园也被美国环保署认为是降低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方式。
雨水花园具有以下功能:(1)通过滞蓄削减洪峰流量、减少雨水外排保护下游管道、构筑物和水体;(2)利用植物截流、土壤渗滤净化雨水,减少污染;(3)充分利用径流雨量涵养地下水,也可对处理后的雨水加以收集利用,缓解水资源的短缺;(4)经过合理的设计以及妥善的维护能改善小区的环境,为鸟类、蝴蝶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2 ASLA案例研究
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作为当今世界风景园林行业的领军组织,每年都会对来自全球的申报项目进行专业奖项评审。其评审着眼于项目的&环境敏感性和可持续性、对客户的价值以及对其它设计者的借鉴意义&等,获奖项目往往代表了当前风景园林的最高水平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对ASLA获奖项目的研究,笔者注意到其中有许多与雨水花园相关的案例,有的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雨水花园,有的则将雨水花园作为一种理念和手法引入其中。近年来,与雨水花园相关的获奖项目情况如表0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雨水花园的应用领域既有私家庭院,也有公共空间;既有街道这样的线性场地,也有学校庭院这样的面状空间。场地不同,雨水花园的应用方式也会有不同。需要指出的是,美国ASLA奖项评审并非只针对雨水花园,而且获奖项目也取决于每年的提交情况,因此在此样本上研究雨水花园并不一定完整和系统。之所以选择ASLA案例进行研究,是因为它们具有风景园林的专业视角,而且ASLA评审的高水准性和综合性也是本研究所依赖的基础,这些因素使得获奖的雨水花园项目往往是那些与风景园林能够巧妙融合并运行良好的实例,因此更值得我们学习。笔者选取其中3类具有代表性的场地类型,研究其应用方式。
2.1 塔博尔山中学雨水花园(Mount Tabor Middle School Rain Garden)
该项目是一个由校园建筑围合的小型庭院,面积为380m2。场地原为沥青停车场,在雨水花园建造之前,场地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率不足和小气候温度过高。即使天气温和,沥青停车场所产生的热量也会使教室内温度上升。
2.1.1 应用方式
设计基于场地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简单经济、低维护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庭院空间的重新组织,把这个未充分使用的停车场改造成一个创新性的雨水花园,集艺术、教育和生态功能于一体。
场地的雨洪管理采用雨水花园原理并结合园林手法,实现就地管理。由校园沥青游乐场、停车场及屋顶约2 800m2不透水面积汇集的雨水径流,通过一系列排水沟和管道转移到190m2的雨水花园中。进入花园后,雨水在下渗的同时与植物和土壤相互作用。随着暴雨强度的增加,花园内的雨水径流逐渐上升,一旦超过20cm的设计深度,水就流出花园并进入与之相结合的下水道系统。雨水花园的下渗率在5-10cm/h之间,这意味着任何滞留在雨水花园中的径流都能在几个小时后完全下渗。
花园中设计了一条约0.6m宽的细沙&走廊&,它在视觉上连接了雨水花园的两端。这一简单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参观者观察到雨水从多个方向跌落到花园中的过程,也可作为维修人员进入雨水花园而不破坏植被和土壤结构的通道。在植物设计方面,花园中混植了矮生的灯心草和莎草,在保证整体纹理和色彩的同时也允许杂草在其中生长,进而减少未来频繁的养护。
2.1.2 效益分析
该案例是波特兰市可持续性雨洪管理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据统计花园内所有被收集的降雨都能渗透,而不会溢到下水道系统。截止项目申报ASLA奖项时,场地已经收集了总计约190万L的雨水径流。另据估计,雨水花园的成功运营,连同学校其他雨水处理改进计划,在未来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将节省10万美元的更新费用。
2.1.3 小结
对于小面积内向型场地的雨水管理,一般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在场地中心设置雨水花园。通过管道、沟渠等设施将屋顶、道路等硬质场地中的雨水引入雨水花园。植物选择以耐湿耐旱的多年生乡土植物为主,以适应雨季旱季的不同水分条件。因为场地位于学校这类人流活动集中的场所,设计还应考虑雨水花园对交通的影响,同时建议设置一些方便参观者近距离观察雨水花园的设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2.2 西南第12大道绿街工程(SW 12th Avenue Green Street Project)
该项目毗邻波特兰市中心,场地为街道类线性空间。
2.2.1 应用方式
该改造工程就地管理街道中的雨水径流,避免了雨水径流直接从下水道流入城市河道。设计将原街道中人行道和马路道牙之间未充分利用的种植区转变为雨水花园,通过雨水收集池收集、减缓、净化并渗透街道中的雨水径流。设计沿街道一侧设置了4个连续的雨水收集池,每个收集池长5.4m,宽1.5m,通过预制混凝土板围合边界。雨季时,来自740m2面积的雨水径流顺着下坡(2%的坡度)和现有路道牙流到第一个雨水收集池。30cm宽的路道牙开口引导街道径流进入雨水收集池。收集池能够容纳的水深为6cm,水渗透到土壤中的速度是10cm/h。如果雨量过于密集,水将从雨水收集池第二个路道牙缺口溢出,回流到街道,并沿下坡进入下一个雨水收集池。当水量超过所有收集池容量时,溢出的雨水才进入市政排水系统。
每一个雨水收集池同时也是种植池,其中密集地种植了平展灯心草(Juncus patens)和多花蓝果树(Nyssa sylvatica),这两种植物都有耐湿和耐旱的特点。平展灯心草能帮助减缓水流速度,其根系结构则有助于水渗入并通过土壤。每个种植池的混凝土衬垫旁都种了一列平展灯心草,它们能有效地阻挡雨水径流中的杂质和沉积物。植物种植的密度大于城市雨水管理手册所要求的密度,这样做是为了减少维护费用(如除草,灌溉等),同时迅速创造了一处具有美感和吸引力的景观。另外,沿雨水花园还设置一系列解说牌,阐释其工作流程,极具教育意义。
2.2.2 效益分析
该雨水花园系统管理了西南第12大道约68万L的年径流量。此外,模拟水流实验表明,该雨水收集池能够将25年一遇的暴雨径流强度减轻至少70%。
2.2.3 小结
对于街道等线性空间,雨水花园的布置应该沿线展开。径流的流向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通过街道固有的坡度、雨水收集池闸口等方式加以引导。径流过程中,雨水花园能够滞留雨水,延长径流时间,实现有效的雨水下渗。选用的植物除具备耐湿耐旱的特性外,还应具备滤杂质、吸附有害物质的能力。种植设计应与街道整体环境相协调。
2.3 万人工厂的停车场生态设计(12 000 Factory Workers Meet Ecology in the Parking Lot)
这是一个大型工厂的外环境设计,场地总面积28.3hm2。主体建筑位于场地中心,因为工厂的需要,周边布置了总面积为4hm2的大型停车场。
2.3.1 应用方式
对于此类大面积不透水区域的雨洪管理,通常的做法是通过管道、沟渠等硬质排水设施予以引导,最终流向市政排水设施。而该设计则尽量少地使用硬质排水设施,选择利用地形分散引导雨水。场地中没有路道牙、管道和人工井等设施,在5%坡度的地形上,雨水能迅速流入周边的草地、池塘和湿地(笔者认为这个项目中的&湿地&可以看作是雨水花园的一种形式)。设计的亮点是这些分布在停车场周围的湿地,它们对于停车场范围内的雨水处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高一级的湿地汇集的雨水达到最大蓄水量时就会溢出,流入下一级湿地,直至超出所有湿地容量,雨水才汇入场地外的河流。屋顶、停车场和道路中的雨水在此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疏散,滞留在湿地和池塘中的雨水可以下渗到土地中。湿地中种植着多种既耐水湿又耐旱的植物。这些洼地在雨季展现出湿地的面貌,在旱季则变成草地,形成一种变化的景观。
2.3.2 效益分析
停车场周边场地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能够中和雨水径流的影响,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对于十年一遇的暴雨,该场地能在20分钟内吸收约2 000m3的水量。
2.3.3 小结
对于建筑集中且有大面积不透水表面的场地,应考虑分散式的雨洪管理方法,利用地形引导雨水径流,进入就近的雨水花园中,并形成多级雨水滞留池系统。其种植设计应随意而自然,物种也应相对多样,以乡土植物为主,尽量选择多年生既耐湿又耐旱的植物。
2.4 案例横向比较
根据目前所获得的资料,对以上3个案例的场地属性、形态、下垫面、雨水引导方式、雨水花园的形式、选用植被的特征以及每类场地的特殊性,加以总结和比较。
雨水花园作为一种分散式的雨洪控制与利用措施,具有建造及养护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生态环保、自然美观、易与场地环境结合等优点。国内外的研究实践已经表明雨水花园的多重效益,及其在多种场地类型中应用的可能。在提倡节能减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镇、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背景下,雨水花园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除场地形态以外,雨水花园的设计还需要综合考虑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植物等多种因素。因此,园林设计人员除了将雨水花园这种形式及理念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外,还应与水文学、土壤学、植物学等专业人员相互协作配合,研究并建立起一套适合各地环境条件的雨水花园应用体系。
责任编辑:
设计院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sla历年获奖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