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对儿子说:“你有法宝我知道,如果敌人的技能,足以对抗你的法宝,你也要想办法打败他”,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号:
第三章 坚决果敢:该做的事一定要做好
  做事切忌犹豫  人生切忌“犹豫”二字,因为在你“犹豫”的瞬间,这世界上已经有千万个人在“不犹豫”中成功。如果做什么事情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总是心动却不行动,结果就会一事无成。因为机会总是稍纵即逝的,等你犹犹豫豫决定好以后,一切已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了。  所以说,做事就该当机立断,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前半生果断的放手去干,后半生才能永不后悔。  春秋中期,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晋国和楚国之间因为争夺霸主地位,经常进行战争。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爆发,结果楚军大败,成就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楚国也从此消沉了一段时间。  但楚国毕竟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兵力充裕,因此仍具备着东山再起的实力。城濮之战后不久,楚国为了转移晋国的视线,决定和晋国讲和。在达到这一目的后,楚国积极发展军力,伺机再次北上中原,同晋争霸。  自从楚国讲和之后,晋国就放松了对楚国的警惕,而与原先的盟国秦抢地盘去了。晋军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打了几次大胜仗,但是在战略上却是大大的丢分,把原来的盟友推向了楚国一边,这就为楚国再次北进中原提供了条件。  楚庄王继位之后,英明有为,在他的统治下,楚国的实力更加强大,甚至借出兵讨伐陆浑之戎为名,公然陈兵于洛邑境内,向周天子询问九鼎之大小和轻重。九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这样做,无疑暴露了他欲取代周天子的用心。  当然,楚庄王心里很清楚,要真正称霸中原,光征服一些没什么实力的小国是不够的,而必须从军事上战胜晋国才能实现自己的夙愿。于是,他积极伺机寻求与晋开战的时机。  这时的晋国也发现了楚国的意图,于是就召开盟会,争取其他国家的支持,力图抑制楚国的北进。当时,中原地区的一些小国夹在晋、楚之间,两头受气,里外不是人。尤其是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国,处境就更是微妙。这次会议,本来已经降服楚国的郑国在晋国的威逼利诱下又投靠晋国。于是,楚庄王决定讨伐郑国,以便进而封锁黄河,阻止晋国向南扩张。  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以郑国背叛盟友、私通晋国为由,率兵大举伐郑,这同时也拉开了晋楚邲之战的序幕。  没有晋国的帮忙,郑国如何是强大的楚国的对手。终于,同年六月份,郑国都城在被围数个月后被楚所攻陷。郑襄公被迫向楚国请和,楚庄王也是见好就收,答应了他的请求,重新与郑国结盟。  作为进入中原的通道,晋景公当然也知道控制郑国的重要性。其实在楚围郑两个月后,他就委任荀林父为中军元帅,率军救郑。然而晋军发兵已延误战机,进军又不迅速,所以当楚国与郑国重新结盟的时候,晋军还没到地方,于是就陷入了战略上的被动。  这时候,关于该进还是该退的问题,晋军内部又发生了争执。中军主帅荀林父认为郑国既然已经与楚国结盟,战争已经结束了,也就没有了救援郑国的意义了,所以主张就地驻扎,等楚军撤退后,再逼郑国归附自己。上军主帅士会也赞成荀林父的看法。他们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却遭到中军副将郤穀的坚决反对。他认为晋国作为霸主,不能向别人示弱,并强调“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丈夫也”。于是,郤穀就不顾荀林父的军令,擅自率其部属渡河南进。  郤穀擅自渡河的事件发生后,司马韩厥对荀林父建议说:“郤穀带着那点兵去与楚军交战,必败无疑,您身为元帅,到时候也要承担罪责的。还不如大部队也打过去,这样,即使是打了败仗,责任也是由大家共同承担”。荀林父犹豫不决,最后下令全军南渡黄河,行至邲地(河南衡雍西南),由西而东背靠黄河列阵。  晋军内部那点事儿,楚国一清二楚,令尹孙叔敖主张不与晋军作正面冲突,见好就收,及时撤兵,而伍参则认为正好利用晋军内部将帅不和、士气低落的机会与晋军决战。楚庄王采纳了伍参的意见,打消南撤念头,转而率兵向北推进,抵达管地(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  这时候,郑襄公也派遣使臣皇戍前往晋营,劝说荀林父进攻楚军,并答应郑军协同晋军作战。对郑国的这一劝战建议,晋军将帅中又发生了一场辩论。其实郑国来劝战,纯粹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希望晋、楚速战速决,以战争结局来决定郑国的去从。中军主帅荀林父一时犹豫于两派的意见之间,迟迟未能作出决断。  正在晋军犹豫不决之时,楚庄王为了麻痹晋军,就派使臣求见晋军主帅,表示楚国攻打郑国,只是想要教训一下郑国,并没有得罪晋国的意思。中军主帅荀林父答复说,我军这次来,主要是听说郑国叛逆之意,前来质问一下郑国,和楚国没有什么关系。郤穀对这样的回答大为不满,他认为荀林父是在向楚国示弱,便自己派人去对楚使说,晋国出兵是为了把楚军从郑国赶走,为此,不惜同楚军交锋。这样一来,晋军内部的混乱分歧,便直接暴露在楚使跟前,楚庄王从而掌握了晋军的意向和虚实。  为了进一步让晋军放松警惕,确保决战的胜利,楚庄王再次派人以卑屈的言辞向晋军求和。荀林父本来就不想打这一仗,见楚军求和,很爽快的就答应了下来,并放松了戒备。这时,楚军为了打击了晋军的士气,就乘机派遣乐伯、许伯、摄叔等人去向晋军挑战。  楚军挑战后,晋军将领魏锜和赵旃,先后要求前去迎战,荀林父都没有答应,于是他们就请求作为使臣去向楚国请和。谁知赵、魏两人刚到楚营,就擅自向楚军发动进攻,这正好给了楚军动手的机会,于是楚军倾巢而出,向晋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给前来挑战的晋军以沉重的打击,并乘胜进逼晋军大营。  楚军的突然进攻,荀林父毫无准备,慌乱之中,竟然发出了全军北撤的命令。这样一来,晋军拥挤在黄河岸边,更加混乱,士兵们争相渡河逃命,船少人多,渡河又没有指挥。结果引起一阵自相残杀,造成船上断臂断指积成一堆,境况惨不忍睹。  不到一天的时间,战争就结束了,楚军大胜。接着,楚庄王又率兵攻占了衡雍。  评点  晋楚邲之战中,晋军的失败,是由于主帅荀林父缺乏威信且遇事犹豫不决;轻信敌人的讲和,放松戒备,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当战事全面爆发后,又惊慌失措,轻率下令渡河退却,自陷危境;渡河时未妥善实施防御,导致一片混乱。由此而丧失战争的主动权,陷于失败。  考虑周全,一鼓作气  《史记·春申君列传》有言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因此,聪明人做事,向来都是雷厉风行、坚决果敢,一旦做了决定,便决不犹疑,定然会一鼓作气地做下去。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坚决果敢,是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的行为,而不是一味冒失。如果对一件事情不能分析清楚,就不顾后果地去做,这根本不叫果断,而是冒进。只有做到果断而不冒失,才是真正的会做事。  然而,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二者之间的度并不好把握。  庞统出生在东汉末年的襄阳,字士元,是当时的名士庞德公的侄子,年轻时就有已经很有名了,号称“凤雏”,与号称“卧龙”的诸葛亮齐名。  庞统是周瑜的朋友,赤壁之战时,庞统假装投降曹操,献上“连环计”。曹操果然中计,将大船、小船或三十只,或五十只,用铁钉铁环连锁在一起,结果被周瑜一把火烧得精光。后人有诗曰:“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  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了庞统,孙权听说过这个人,就答应见一见。谁知孙权并没有看上他,也难怪,庞统这个人长得实在不怎么样,再加上在谈话的时候他又有轻视周瑜的意思。孙权最佩服周瑜了,自然就不用他了。  鲁肃举荐不成,有点不好意思,就写了封信给庞统,让他带着去荆州找刘备。  庞统投靠了刘备以后,很受器重,刘备封他为军师中郎将,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割据益州的刘璋听从谋士张松的建议,迎刘备入川,帮助征讨汉中的张鲁。这正是刘备趁机夺取益州的大好时机,但是刘备却还在犹豫。  庞统说:“遇事犹豫不决,是愚人的行为。主公乃是高明之人,为什么还这么犹疑呢?”  刘备问:“依你的意见,应该怎么办呢?”  庞统说:“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在这里难以有什么作为。益州有几百万人口,地大物博,正是成大业的地方;现在我们有张松、法正做内应,可以一举拿下益州,这是天赐良机。何必再犹豫呢?”  刘备说:“现在我的主要敌人是曹操。曹操性情急躁,我就温和;曹操为人残暴,而我仁慈;曹操诡计多端,我就忠厚待人;正因为这样,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我怕我们这样夺取益州,失信于天下呀!”  庞统笑着说:“您说的虽然符合天理,然而现在是乱世,兵荒马乱的,如果按常理,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再者说,‘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本来就是帝王之道。等到事成之后,再以仁义对待他们,封他们为王,又有什么不妥呢?到嘴的肥肉你不吃,别人也会来吃的。主公你要谨慎考虑。”  刘备恍然大悟说:“这真是金石之言,我一定牢记于心。”  于是,刘备下定决心,他让诸葛亮、关羽守卫荆州,自己领兵数万,以庞统为军师,向益州进发。  刘备入川后,庞统又向刘备献计说:“明天我们请刘璋吃饭,设下埋伏,掷杯为号,把刘璋杀掉;然后我们带兵占领成都,这样我们就可以兵不血刃的占领益州。”  刘备说:“刘璋诚心待我,又是我的同宗;再加上我刚到蜀中,还没有什么威信;如果这样做,恐怕要失去民心了。”  庞统得这个主意,若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考虑,是行得通的。但若从道义上考虑,心肠过于阴毒。庞统不是正人君子,而是智谋之士,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利益第一,道义第二。  当然,刘备不采用此计也有他的道理。作为主帅,他要从战略层面来考虑问题。  刘备大军入川,干掉刘璋是迟早的事。所以说,刘备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民心。而且更重要的还有一条就是,不能由他刘备来背“同室操戈”的坏名声。他要设法找到有利的借口,待民心顺又有正当的理由时,他也不会心慈手软的。后来的事实也表明,刘备的心思的确要高人一筹。  第二年,庞统劝刘备早日动手,献了三条计策,供刘备选择:  第一条,在刘璋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奇袭成都。益州唾手可得,这是上策。  第二条,假意要走,然后趁其不备,进攻成都,这是中策。  第三条,先回荆州去,然后在慢慢想办法,这是下策。  刘备思来想去,觉得上策太急了,下策又太慢了,中策正好,于是便决定采取中策。  刘璋果然中计,不出几日,刘备大军就兵临成都了。  刘璋听说后,大骂刘备,急忙组织人马迎战,结果节节败退,最后退守到雒城。刘备进攻雒城,战斗中,庞统被流箭射中而死,时年36岁。  评点  “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庞统的特点是计谋深远,明察全局,善于拿大主意。在刘备取西川的全过程中,他是谋主,重大的决策和主要计谋,都是他出的。如果不是他过早谢世,谁知道天下会是什么样子呢?  做事果断,抢占先机  人的一生,经常会遇到许多难以决定的事情,而且这种事情往往是“大事”。这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果断了。但果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的,没有平时知识、经验的积累,没有自己成熟的做人原则,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关键时试图果断无异于痴人说梦。  然而,现实提供给你的机遇可能稍纵即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无论你是投资股市,还是进行商业谈判;无论你是面临就业和继续学业的抉择,还是陷入升迁竞争的僵局;无论你是沉浸于如痴的热恋不能自拔,还是家庭受到外力冲击;再具体点,甚至你的亲人病重是手术还是保守治疗间踌躇……  这种生活中的两难选择,司空见惯,俯拾即是。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注意把握每一次机遇,不断学习积累,培养遇事果断的能力。  汉朝初年,匈奴一直是汉朝边境上的大敌,双方交战多年,损失都很惨重。到了汉武帝执政的时候,西汉王朝国力强盛,兵精粮足,逐渐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霍去病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  霍去病,生于前140年,西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深受汉武帝刘彻的喜爱,18岁就被封为高官。他善于骑马射箭,跟着他的舅舅卫青与匈奴交战多次,一次未败,战功卓著。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又一次筹划了一场大规模地对匈反击战,即历史上著名的漠南之战。当时还不到18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就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带领800名骑兵,凭着一腔年轻气盛,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杀死2000多匈奴兵,还把匈奴单于的两个叔叔一个杀死,一个活捉,而西汉军队毫发无损。汉武帝十分高兴,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取“勇冠三军”之意。这就是今天把体育比赛中的“冠军”的来历。  由于汉武帝的宠爱,霍去病出征的时候带领的都是最精锐的士兵,其他人带的兵都不如他的。他作战时喜欢深入匈奴腹地,去寻找匈奴主力。他运气还真好,从来没有吃过亏,全都是凯旋归。因此,他当时受到的器重可以和他的舅舅卫青相比,不可避免,总会有人说闲话的。  汉武帝为了显示自己的眼光独到,没有看错人。于是就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让他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著名的河西大战。  作为一个只有19岁的年轻人,霍去病不负众望,在茫茫大漠中闪电奔袭,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且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王、折兰王打了一场遭遇战。在这场战斗中,霍去病和他的部下奋勇拼杀,杀死了匈奴卢侯王和折兰王,活捉了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匈奴兵几乎全军覆没,就连匈奴人祭天的神像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当然,胜利是惨烈的,西汉军队1万精兵,7000千余人战死沙场。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了西汉军人的偶像,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河西大战后,因为匈奴浑邪王损失了几万军队,单于非常愤怒,就想杀掉浑邪王。浑邪王当然不想坐以待毙,就在暗地里派使臣去向汉武帝请降。汉武帝接到消息,不太相信,为了稳妥起见,他决定派霍去病率领大军去接应。  霍去病的大军到达浑邪王的驻地,与匈奴军队遥遥相望。匈奴兵看见汉军人数众多,也唯恐有变,不愿意投降的就纷纷逃跑了。  霍去病见匈奴兵马混乱,便当机立断,只带着几名亲兵奔入浑邪王大营中,和浑邪王相见,使他安心,还派人镇压了那些逃跑的匈奴兵将,多达8000多人。最后他统率着10万匈奴降兵,安全地回到了都城长安。  从此,河西走廊正式并入中国版图,这应该是霍去病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发动一场决定性战争。计划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扫平大汉王朝的北部边境。  这样的战争,自然少不了霍去病,事实上这场战争成了霍去病的巅峰之作。霍去病率领部队长途奔袭两千多里,歼灭匈奴人7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3人,以及贵族高官83人。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率领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这就是典故“封狼居胥”的来历。  “封狼居胥”后,霍去病继续率军追击匈奴人,追至寘颜山越信城(今蒙古国杭爱山南)而还。这时的霍去病由于战功卓著,被汉武帝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经过这次战争,“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匈奴人再也无力与西汉王朝作战,中国北部边境从此安静了几百年。  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22岁。  然而,天妒英才。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就因病去世了,结束了他的辉煌而短暂的一生。  评点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少年将领,霍去病不愧于“战神”的美名。虽然英年早逝,但一战未败的奇迹也可以算是空前绝后了。“河西受降”充分体现了军事天才霍去病的果断,当时他要是有一点犹豫的话,历史可能就会改写了。  把握时机,该进就进  无论是用兵打仗,还是经商从政,把握时机都是相当重要的。所谓最佳时机,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只有牢牢抓住了这三点,才能掌握进退之道。如果时机还不够成熟,就要退而求其变,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同样道理,一旦时机已经成熟,也不要犹豫不决,或者被外界因素所干扰,而应该当机立断、迅速行动。  在历史上,武王伐纣就是一个把握实际、迅速行动的典范。  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即位,拜姜子牙为国师,尊称为尚父。武王很有才华,在他的统治下,西周政权越来越强大。  这时候正是商朝末年,殷纣王无道,殷商政权已经到了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地步。在这种形势下,周武王决定扩建都邑,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作为新的政治、军事中心,准备推翻殷商王朝。  为了试探殷商的态度,周军在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进行了一场军事演习,可谓是进两步、退一步的谋略典范。  当时,姜子牙左拿黄钺,右持白旄,统领兵众,驾驶舟楫,沿黄河顺流而下。一路上严申军法,号令将士:“后至者斩!”。  周军开到孟津,又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武王在此举行了誓师仪式,发表了声讨商纣王的檄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  孟津之会上,各诸侯都希望周武王能带领大家讨伐商朝。可是武王、姜子牙却认为,当时商朝统治的地区虽然已经有衰败的迹象,但内部仍很团结,时机还不到,于是,周武王决定班师回朝,继续等待时机。  这次行动是灭商前的一次政治、军事预演,也是对天下人心向背的一次实测。“孟津之誓”之后,又有很多诸侯归顺了西周。  “孟津之誓”之后不满两年,商朝统治集团的核心发生了激烈冲突和分裂,大贵族王子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启出逃,太师疵、少师强怀抱礼乐重器投奔西周。商纣王已经是众叛亲离了。  看到灭商的时机已经成熟,周武王赶忙询问姜子牙:“现在商纣众叛亲离,我们是不是可以去讨伐他了?”  姜子牙毅然答道:“我们现在去伐纣,顺天意,得民心,这一战我们赢定了。”于是武王决定出兵讨伐。  军队出发前,周武王命占卜吉凶,得兆不祥。一向迷信的群臣贵族十分恐惧。姜子牙不信这玩意,力劝武王不要错过良机。他说:“顺天之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去这次机会,则三军败亡。而且鬼神这东西,即看不见,又听不到,又何必相信呢?”  武王奋然而起,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遂以姜子牙为主帅,统领兵车三百乘、猛士三千员,甲士四万五千人,出兵东进。  周军行至中途,屡遇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的天气,甚至拔树摧屋,折旗毁乘。姜子牙见全军恐慌,便把这肃杀之征巧释为对殷商的天怒之象,借助虚无缥缈的天地鬼神,来安定军心,理直气壮地打出吊民伐罪的旗号。  时当天下鼎沸之际,遇有一方发难,便有八方响应。周军东进途中,各地诸侯纷纷前来会师。周军士气高昂。十二月,从孟津渡过黄河,直扑商都朝歌。  清晨,周军与诸侯兵抵达商郊牧野,仅距朝歌七十里。在这里,武王召开誓师大会,历数纣王听信谗言、不祭祖宗、残杀忠良、荒淫无道等罪行,这就是垂于史册的所谓“牧誓”。此举意在激起人神共愤,召唤从征各国同仇敌忾。  会后,周及各路诸侯陈兵于牧野,吸引商军出都决战。此时,商纣王还在饮酒作乐,骤闻大敌压境,只得临时驱使17万奴隶和战俘仓促应战。姜子牙自作前锋,亲率虎贲和兵车冲击商军。商军虽众,却无斗志,居然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杀回朝歌。  纣王见大势已去,惶惶然登上鹿台,蒙衣自焚而死。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五百余年的奴隶制国家,至此灭亡。此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殷商灭亡的第二年,周武王病死,其子即位,是为周成王。纣王之子武庚利用周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勾结管叔、蔡叔发动武装叛乱。周公亲自率兵东征,苦战三年,相继平定东方诸国,荡除了商朝的残余势力。至此,灭商事业方告完成,全国局势基本稳定下来。  姜子牙因功劳卓著,受封海、岱之间(今山东)广大地区,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建立齐国。周成王传命姜子牙:“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从此,齐国享有专擅征伐的特权。  姜子牙根据齐国土地辽阔、物产丰盈的自然环境,以及生产水平相对先进和异族势力较为雄厚的经济、政治条件,及时确立了治齐的重大策略原则:“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  姜子牙为齐国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使之在较长时期内一直突飞猛进,遥遥领先于其他诸侯国家和地区。  评点  姜子牙一生多谋善断,长于用兵,工于奇计。因此,后世的兵家和谋略家,皆尊他为祖师。姜子牙靠过人胆略和远见卓识,治国用兵不拘形式,务求实际,具有开国创业的精神。另外,他也是一个善于治理国家的政治家,这可以从齐国的发展中看出来。由于他注重发挥治国之士的聪明才智,保留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面发展农工商各业,结果,远近人民相率归心,齐国迅速强大起来,创造出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  打好根基,蓄势待发  西方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话没错,成功也绝非一蹴而就。只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才能最终成就伟大的事业。李世民2l岁时首劝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为开创大唐江山立下第一功。但是素怀大志的他深知要拥有天下,首先就要有自己的基业,于是从一开始,李世民就为此而积极谋势,并终于实现了目标。  隋炀帝荒淫残暴、好大喜功,导致大下大乱,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严重威胁到隋朝的统治。而在隋末动荡不安的环境下,以李渊、李世民父子为首的李氏集团也在太原积极谋划。  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由于他广施恩德,结纳豪杰,一直受到隋炀帝的猜忌。大业十一年(615年),炀帝准备去汾阳宫游玩,先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剿捕、镇压当地农民起义军,李渊从此离开了凶狠残暴的隋炀帝身边。  两年后,李渊升任太原留守。但是为了监视、控制李渊,炀帝同时又任命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这时,李渊将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安置在河东,而将素有谋略、尤其是富有军事天赋的次子世民带到太原,留在身边共商大计。  李世民到太原后,就开始注意结交英雄豪杰。如李世民岳父长孙晟的族弟长孙顺德,因为逃避隋炀帝的辽东之役,躲藏到太原,李世民与他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李世民在太原的活动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担任晋阳令的刘文静。刘义静在与李渊的交往中,又发现李世民虽然年仅二十,但其见识和才能却非同龄人可比。他经过仔细观察,认为李世民必定能成就大事,因而对晋阳宫副监裴寂说:“李世民非常人也。其宽容大度类似于汉高祖,英明神武同于魏武帝(曹操),他年纪虽然轻轻。但却有天纵之才。”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于晋阳起兵,正式举起反隋大旗。同年十一月,李渊建唐称帝,立世子建成为太子,次子世民也因功被封为秦王,担任尚书令,四子元吉则封为齐王。然而,李世民并不满足于当一个位于太子之下的秦王,他向往的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因此,为了实现这一日标,他更加注意谋势,为建立自己的基业而精心谋划。  李渊建都长安之后,便派秦王李世民统率大军出征,而将太子建成留在长安,帮助自己处理政务。  领军打仗对李世民来说,是一个发展个人势力的绝好机会。在平定天下的征战中,李世民不仅招揽了一大批武将,还从敌军营垒中网罗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帅之才,如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屈突通、张士贵、薛万彻、李君羡、张公瑾、戴胄等人。这些人都被李世民安置在自己的“天策将军”府中,给他们任命一定的官职,使天策府成为自己的军事决策顾问机构,为争夺帝位做好武力上的准备。  与此同时,李世民又非常注意延揽智谋之士。早在攻取长安之后,李世民就注意网罗人才,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这时成了他的重要谋士。  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设天策将军府,将它作为自己的军事顾问决策机构之后,又以“海内浸平”,向高祖提出设立“文学馆”,借以收罗四方文士,得到高祖批准。  文学馆创建之后,李世民又招收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学士,出现了所谓的“文学馆十八学士”,他们是: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助。  在李世民的刻意培植下,他的私人势力迅速膨胀,而且凡是被他所延聘的文士武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只听命于秦王李世民,而高祖的诏敕他们有时并不买账。对此李渊曾发牢骚说:“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不再是我过去的儿子了!”大臣封德彝这时也提醒李渊说:“秦王依仗自己立有盖世之功,不服居太子之下。”  太子建成也看出了秦王的心志,为了及早防范,他也在营造自己的势力。首先,他折节下士,招到了魏征、王硅等著名谋士,得到他们的忠诚支持。其次,建成又接受魏征等人的建议,在山东结纳豪杰,培植自己的地方势力;又勾结庆州都督杨斡和幽州的燕王罗艺,从外部发展自己的支持力量。  除此之外,建成又利用自己是太子的有利身份,经常向后宫李渊的宠妃张婕妤、尹德妃送礼,唆使她们经常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使李渊逐渐增加了对建成的信任,而对李世民产生隔阂猜疑心理。  在廷外,建成也积极谋求支持者。宰相裴寂是李渊的最主要助手,又深受李渊信任,建成与裴寂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取得另一执政大臣封德彝的支持,因而在朝中实力不可谓不强大。  还有一条值得注意的是,在李世民与建成争权的过程中,有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齐王元吉。元吉虽然在实力上不如两位兄长,但他如果倒向哪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更加严重的威胁,所以建成和世民都想争取元吉的支持。结果,建成在这场斗争中获胜,元吉与建成结成了联盟。因此,总体来说李世民的实力比不上太子建成,为了谋势,他还必须从外部发展势力,创建自己的基业。于是,他与建成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谋势斗争。  当建成在李渊后宫寻求李渊宠妃的支持时,李世民也没有闲着。他利用自己多年来在外征战所搜获的珍宝,让妻子长孙氏去李渊宫中交结各位妃子,连太子建成也得知了这一消息。同时,长孙氏又亲自出面向高祖李渊攻关,“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努力争取高祖和部分妃嫔的支持与谅解,这才使李世民不至于遭到建成、元吉的谗言陷害。  在朝廷大臣中,李世民也积极寻求支持者,大臣刘文静、萧瑀、陈叔达等都给了世民非常难得的援助。刘文静被李渊杀死后,李世民失去一位心腹大臣,这使他十分痛心,但萧瑀等继续给予他帮助。  对于萧瑀等人的拥护之功,李世民即位后称赞他说:“萧瑀为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乃社稷之臣啊!”为此他特意赠诗给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针对建成在山东结交豪杰的活动,李世民也在洛阳一带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委派大将张亮去洛阳,统率左右亲兵1000多人,“阴引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又命大将温大雅坐镇洛阳,招募士卒。这样,李世民在京外也发展了自己的私人武装势力,为以后夺权创造了条件。  此外,李世民还对太子建成的属官进行了成功的收买,太子率更令王至、玄武门守卫将领常何等先后投靠秦王府,他们在玄武门之变前后,一个向李世民通风报信,一个领兵拦截阻杀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为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成功夺权立下大功。  评点  在与太子建成的争夺中,李世民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积极谋势,发展自己的势力。为日后成功政变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最终以弱胜强,击败太子建成登上帝位。李世民的谋势智慧说明,要想以弱胜强,必须发展实力,建立自己的基业,这才是制胜的关键。  以己之长,克彼之短  《孙子兵法》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本身的实力不如对手时,既无力与对手正面对抗,又不甘于俯首称臣或束手就范时,最佳的战略就是采取避实就虚。两强相斗谁能避开对手的强点而攻击其弱点,谁就取得了主动权。  商场如战场,经营决策有时候也要想用兵打仗一样,避实就虚,要了解市场的缝隙和边缘,要分析商品,市场,探索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在商场上竞争,有时候不能像战场上那样避开“敌人”,但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的战术,做到“敌”无我有,“敌”有我优。  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爆发。交战的双方分别是齐国(在今山东东北部,占有山东半岛大部分)和鲁国(在今山东西南部,与齐国相邻)。结果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自从西周灭亡之后,我国历史就进入了春秋时代。齐国和鲁国都曾经是西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由于齐国地大物博,又东临大海,有渔盐之利,所以,它的社会经济相当发达。齐国还先后侵占了一些小诸侯国,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春秋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而鲁国则只是一个二等诸侯国。无论是地域还是国力,都没有办法跟齐国相比。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齐襄公被他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随后公孙无知就自己当上了国君。没过多久,公孙无知被齐臣雍廪杀死。这样,齐国就出现了没有国君的局面。  当时在国外流亡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兄弟俩都想得到这个王位,兄弟相残的斗争不可避免。结果是公子小白赢了,当上了齐国国君,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在这次争夺齐国王位的斗争中,鲁国是公子纠的坚定支持者,还为此和齐国在乾时打了一仗,结果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齐桓公即位以后,在谋臣管仲的帮助下,对内革新政治整顿军事,对外联络其他诸侯,同他们结好,使齐国更加强大。这时候意气风发的齐桓公又想到了曾经反对自己的鲁国,就决定好好教训一下这个不听话的小国。  就在齐桓公准备攻打鲁国的时候,鲁国也没闲着。他们加紧训练军队,赶造各种兵器,并疏通了曲阜以北的洙水,加强了对国都的守备,以防备齐国的进攻。同时,在政治上,鲁庄公也做了一些取信于民的工作。所以,面对齐国的进攻,鲁庄公也算是准备充分了。  听到齐国要进攻鲁国的消息后,鲁国有一个名叫曹刿的平民非常着急。他虽不是什么肩负军国重任的大官,但是,他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他决定去见鲁庄公,给自己的国君出出主意。  曹刿的乡亲们知道后,都阻止他这样做。他们说:“战争是国家大事,让那些当官的去去想吧,你就把你的地种好就行了,何必多管闲事呢?”曹刿说:“你们说的都不对,那些人往往不能深谋远虑,都是徒有虚名”说完就义无反顾的向王宫走去。  鲁庄公接见了曹刿,曹刿开口就问:“现在齐国人大兵压境,您已经想出什么办法来抵抗他们了吗?”这时候的鲁庄公正心虚着呢,见忽然之间有一个人这么关心国家大事,就高兴地回答说:“我对老百姓比较宽厚,有了什么好东西,从来不敢一个人享用,总要分一些给大家。”  曹刿认为这还不能作为战胜齐国的保证,就对鲁庄公说:“你的这些小恩小惠只有少数人能够得到,大多数人是得不到的。这样,老百姓是不会跟着你去拼命的。”  鲁庄公接着又说:“我不仅仁厚治国,在祭祀神灵的时候我也是很虔诚的。从来不敢虚报祭品的数量,总是诚实的对待神灵。我想这样的话,神灵祖先们一定会帮助我打败齐国的。”  曹刿还是认为不行,他说:“这只能说明你还是个讲信用的人。只凭着这些,也不能击退齐兵呀!”  鲁庄公沉默了一会儿,又说了一个能够战胜齐国的理由。他说:“鲁国每年发生的诉讼案件,我虽然不敢说都能判决公平,但是,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慎重处理这些案件!我想,因为这一点,老百姓应该会支持我的。”  这次,曹刿终于用赞同的口气说:“每个案件都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案件处理得公平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你能够这样重视诉讼案件,并尽可能地公平处理,就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些好事。因此,我认为你可以跟齐国决一胜负了。”  随后,曹刿又自告奋勇,请求跟随鲁庄公一起去与齐国作战。鲁庄公很欣赏曹刿的才华,不光答应了他的请求,还让他和自己坐在一辆战车上去和齐军作战。  鲁军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摆开阵势,准备与齐军决战。齐军到了以后,鲁庄公准备传令出击,希望能够在齐军立足未稳之际,来个先发制人。曹刿急忙制止了这样做,他建议鲁庄公还是坚守阵地,以逸待劳,等待机会。鲁庄公知道曹刿足智多谋,就接受了曹刿的建议,暂时按兵不动。  齐军仗着自己强大的兵力优势,主动向鲁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但在鲁军的严密防守之下,每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不但没有一举歼灭鲁军,反而使得自己的士兵士气低落。  这时,曹刿认为到时候可以出击了,就建议庄公大举进军。于是鲁庄公就传令鲁军全线出击。这时候,浑身是劲的鲁国士兵,英勇地冲向了敌人,没用多久就冲垮了齐军的车阵,齐军大败,急忙撤退。  庄公看见齐军要逃跑,赶紧下令发起追击,但这一次又被曹刿劝住了。曹刿先下车看了看齐军的车辙,又站在高处,看了看远处逃跑的齐军,这才建议鲁庄公实施追击。庄公于是下令追击齐军,将其一直赶出了鲁国国境,鲁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作战的计策。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靠的就是士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连续三次进攻,都没有能成功,士气早已经没有了,而这时我军士气却正是士气旺盛,这时出击,齐军怎么能是我们的对手呢?”接着曹刿说明了没有直接追击的原因:齐国人诡计多端,如果他们是假装败逃,我们如果追上去的话,那不就吃亏了吗?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  曹刿的一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评点  从曹刿所说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是有它的必然性的。鲁庄公在战前所做的“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为即将进行的战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作战中,能够“以己之长,克彼之短。”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地形,在长勺列阵。同时,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意见,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可见,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因此,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引而不发,韬晦之计  所谓“韬光养晦”,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  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美德。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所以说,适当的低调会更有利有你的生存,使自己的光芒隐藏起来,然后等待时机。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你离成功就已经很近了。  西晋末年,在北方有匈奴人建立的前赵、后赵,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严重威胁着西晋的统治。这时候,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部也强大了起来。  拓跋鲜卑原来生活在东北嫩江流域的兴安岭附近,他们在那里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但那里气候寒冷,他们过得十分艰辛。为了能够更好的生活,他们开始向南迁移,经过了长途跋涉,他们最后在长城北部定居了下来。这里气候温和,水草丰美,适合发展游牧业。但由于内部分歧,拓跋部很快就分裂为东西两支,其中,东边的一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  这时候,前赵政权经常派兵骚扰西晋的北部边境。于是,西晋为了限制前赵向南扩展势力,便拉拢拓跋部一起来对付前赵。西晋封当时的拓跋部酋长猗卢为代公,后来,西晋王朝又让他做了代王。  猗卢死了以后,他的侄孙什翼犍继承了他的爵位,公元376年,前秦国王苻坚带兵来攻打代国。当时,代国内部非常混乱,人心涣散,什翼犍根本就抵挡不住前秦的进攻。这时候,什翼犍的儿子为了早日登上王位,竟然杀死了他的父亲。苻坚就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把代国给灭掉了。  尽管代国被消灭了,可是代国有个忠臣燕风,他怕苻坚把代国王室斩草除根,为了代国能够东山再起,他千方百计的把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硅藏了起来。  这时候的拓跋硅虽然还是个六岁的小孩子,但他聪明伶俐,是代国复兴的唯一希望。他从小就牢记代国被异族所灭的耻辱,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舞枪弄棒,白天还和伙伴们一起骑马射箭。到了20多岁的时候,他已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拓跋硅身高体壮,眼睛又黑又亮,十分有神,人们都喜欢和他交往。就这样,他的周围很快就聚拢了许多的文才武将,他们日夜思量该怎样尽快复兴代国。  这时候的西晋王朝,政治腐败,国立空虚,匈奴人刘渊趁机攻进了西晋的都城洛阳,西晋灭亡了。西晋的王室和大臣们都逃到了建康,并在那里又建立了一个朝廷,这就是东晋王朝。  公元386年,前秦国王苻坚,依仗着自己强大实力,带兵80万去攻打东晋。前秦军队与谢石、谢玄率领的东晋军队在淝水进行了一场大战。但由于前秦长年征战,人民流离失所,前秦的士兵早就不想再打仗了,士气十分低落。而东晋军队的士气旺盛。结果可想而知,苻坚很快就被东晋打败了,他只好灰溜溜的逃回北方去了。  这时候,拓跋硅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公元387年,17岁的拓跋硅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称王,重建代国。不久之后,他又把国号改成魏,为了区别与三国时期的魏国,历史上把它称为北魏。  拓跋硅复国以后,他开始雄心勃勃,想要建立自己的丰功伟业了。但他知道,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兵精粮足,没有一支坚强有力的军队,没有足够的军粮做供应,很难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为了解决军粮的问题,拓跋硅就命令鲜卑人改变自己以畜牧业为主的生活方式,也要开垦荒地,和汉族人一样进行农业生产。这样,不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让汉族人和鲜卑人能够和睦相处,这也有利于政府的统治。  拓跋硅为了激励老百姓的农业生产热情,他还亲自到郊外的田间去参加劳动。看见国王都累得浑身是汗,大臣们也都干得十分卖力。这就让老百姓从心里信服了自己的国王。他们认为国王都投身于农业生产,自己就更应该努力劳动了。就这样,北魏的粮食产量越来越多,这不光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也解决了军队的吃饭问题。  同时,拓跋硅为了鼓励士兵的作战士气,还制定了许多的奖励措施,他规定:不管是兵还是将,只要在战争中打了胜仗,都要按照功劳的大小,分给他们在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对有特殊贡献的将士,还要破格录用。同时,他也制定了严明的法律来约束军队。这样,拓跋硅手下的军队不但军粮供应得到了保证,军队的作战士气也大大地提高了。  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拓跋硅亲自率领自己的军队发动了多次战争,队伍所到之处,许多的部落,败的败,降的降。这时候,拓跋硅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北燕了。  准备充分的北魏军队,根本就不是后燕人能够阻挡得住的。只用了几年的时间,拓跋硅就消灭了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国家北燕,从此以后,北魏的疆土扩大到了黄河两岸。  公元398年,拓跋硅把都城迁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这时候,北魏已经成为黄河流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了,不久之后,拓跋硅正式称帝,他就是魏道武帝。  除了带兵打仗,拓跋硅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有超人的才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帝,他勇于任用汉族的儒生做官,他对直接来求他的汉族读书人,都热情的接见,并按照他们的学问、能力和意愿三项结合起来,任命官职,对汉族官员与鲜卑贵族同等对待。这样,他们就都愿意为国家献计献力了。  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他还在都城设立了太学,并任用汉族儒生做老师,不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人,都可以到太学来学习。  拓跋硅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使北魏的国力迅速的强大起来了,这就为他的孙子拓跋焘统一北方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评点  拓跋硅17岁称王,当时代国刚刚重建,他就是有再大的志向也只能等到国家强盛了,才能去实施。他也是这样做的,他“韬光养晦”的这几年可以说是他成功的基础。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韬光养晦”是多么的重要。  随机应变,做事要灵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于宇宙,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这段话的意思其实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灵活,不能死板,要懂得随机应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上左右逢源,获得成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其实这很简单,首先要提高自己知识的积累,其次就是在做事的时候要留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时刻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如果你能做到这些,你就已经是一个做事灵活的人了,这说明你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晏婴,又被人称作晏子,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他是齐国上大夫晏弱的儿子。晏弱病死以后,晏婴接班当上了上大夫。他前后共经历了三代国君,官至宰相。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又一个名相,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春秋时期,群雄并起,军阀混战。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晏婴内辅国政,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在对外斗争中,他也能够灵活的应付,谁也占不到他的便宜,他多次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有一次,晏婴奉命出使吴国。有一天早上,晏婴到了吴王的宫中,等待他的召见。不一会儿,侍从出来传令:“天子召见”。  晏婴心想:“天子是周王独享的称号,吴王怎么也称起天子来了?这是吴王在向我炫耀国威呀!”于是,他灵机一动,假装没听见。侍卫又说了一遍,晏婴还是没有搭理他。  侍卫没有办法,只好走到他面前,大声说道:“天子请见。”这次晏婴才故作惊讶地问道:“我奉齐王之命,前来拜见吴王。谁知竟然走错了地方,走到天子的朝廷上来了。实在不好意思。请问我在哪里可以找到吴王?”  吴王听到晏婴这样说,只得无可奈何的传令:“吴王请见。”  这样,晏婴才大摇大摆的进到宫中,然后用见诸侯的礼仪拜见了吴王。吴王本来想难为一下这位能言善辩的齐国使臣,结果自讨没趣,好不尴尬。但他仍不死心,还想难为一下晏婴。于是他故作诚恳地问晏婴:“作为一国之君,怎样做才能长久的让自己的国家强大呢?”晏婴不卑不亢的回答道:“只有对老百姓仁慈,多给他们造福,也不要凭着自己的强大,就去欺负弱小的国家,这才是一个国家长久兴盛的正理呀!如果不这样的话,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自命不凡的吴王被晏婴说的话弄得哑口无言,凭他的嘴皮子,再也不敢为难晏婴了。  还有一次,晏婴出使晋国。晋国大夫叔向见身为齐国丞相的晏婴衣着寒酸,其貌不扬,就有点纳闷。于是他就在酒桌上委婉地问晏婴:“请问先生,节俭与吝啬有什么区别?”  晏婴当然明白叔向为什么要问这个,但他没有生气,平静地回答说:“节俭是君子的品德,吝啬是小人的恶德。不管你有多少钱,都要计划着花,要经常的帮助别人,有钱的时候不浪费,没钱的时候也别借钱过日子,这就是节俭。从来不想着去帮助别人,即使你富甲天下,也是吝啬。”叔向听了肃然起敬,不敢再以貌取人,小视晏婴了。  又一年,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灵王早就想会会这个能说会道的齐国人了,于是他就对大臣们说:“晏子虽然能言善辩,但我听说这个人其貌不扬,还是个小矮子,我今天要当面羞辱他一番,也让他领教一下我们楚国的厉害。”于是,楚灵王就派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5尺来高的小门,并命令守城的士兵:“等到齐国的使臣来的时候,就把大门关上,让他从小门进来。”  第二天早上,晏婴带着人来到了城门下,看见城门紧闭着;便把车停了下来,派人去叫门。一个守城士兵说:“听说齐使身材矮小,从城边的小门就可以进城了,所以就没有开大门。”晏婴淡淡一笑,用手指着那个小门大声说道:“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如今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吧?”楚使礼宾官没有能够为难得了晏婴,只好打开城门,让晏婴从大门入城。  晏婴见到楚灵王后。楚灵王扫了晏婴-眼,傲慢地说:“怎么,齐国难道连一个像样的人都没有了吗?怎么派你做使者?”  晏婴答道:“我国临淄人口众多,大家把袖子张开,就能把天遮住,大家都挥一把汗,就像下雨了一样,走在大街上的人肩挨肩脚碰脚走路,这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灵王听完后,哈哈大笑说:“既然这样此,齐景公怎么把你给派来了?”  晏婴回答说:“我们国家的外交官是分档次的,高级的外交官去拜见贤德的国王,低级的去见差劲的国王,我是低级的,所以就来楚国了。”楚灵王听完这些话,脸红脖子粗,但自知理亏,又不好发作,只好以礼善待晏婴。  第二年冬天,晏婴又来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晏婴这个矮子又来了,想起这个矮子就生气,心想这一次无论如何也要让这个矮子下不来台。  这一次,楚灵王亲自请晏婴喝酒。酒至半酣,只见堂下有两个士兵押着一个被捆绑着的男子经过。楚灵王装模作样的骂道:“无理!你们这是干什么?难道没有看见我在这里招待贵宾吗?”然后又装作漫不经心地说:“他犯了什么罪?是哪儿的人?”  两名士兵答道:“他是个小偷,从齐国来的。”  这时,楚灵王用眼睛瞟了晏婴一眼,装出一脸困惑的样子,问道:“你们齐国小偷很多吧?”  晏婴何等聪明,早已看出这其中的猫腻儿,知道这又是楚灵王玩的把戏。于是,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大王,我听说生长在淮南的橘子树,它结出来的是橘子;如果把这种树移栽到淮北,它就只能结出枳子。它们虽然还是一样的树,但结出的果实却不一样了。这真让人想不通。我想大概是水土不同吧!其实呀,齐国的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都本本分分的,从来没有小偷,怎么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呢?该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小偷的吧?”  听完晏婴的话,楚灵王这次是真服了,只得讪讪地说:“看来和圣人是不能开玩笑的,寡人这是在自讨没趣啊!”  评点  作为一个杰出的外交家,晏婴既能坚持原则,又能随机应变。在面对大国的淫威的时候,不卑不亢,处处维护自己的国格,不仅在诸侯各国之间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也保持和捍卫了齐国的完整和尊严。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时时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置之死地而后生  孙子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这句话的意思原来是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所以,面对艰难,用不着害怕,勇敢地面对,因为那艰难的背后也许藏着巨大的生机,即使没有,也比畏畏缩缩地等待被艰难吞没好,至少你还有机会,还可以尝试。当然,不是每一次死亡都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机会的。但请记住:置之死地而后生,生命中,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看你有没有感觉到!  韩信,出生在淮阴(今江苏省淮阴西南)的一个平民家庭,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古代军事家。  韩信年轻的时候,其实就是个小混混儿。整天游手好闲,常常要依靠别人的施舍过日子,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  陈胜、吴广起义后,楚国贵族项梁拉起了一支队伍,起兵反秦。于是韩信就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以后,他在项羽手下做了个郎中。也不怎么受重用,他曾经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项羽根本就没理他。  刘邦入蜀后,郁郁不得志的韩信就跟随了刘邦,一开始,在刘邦手下只是个管仓库的小官,也不太受重视。  真正改变韩信命运的人是萧何。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以后,他手下的人有好多都逃亡了。不受重用的韩信也在其中。萧何听说韩信也逃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就赶紧去追赶韩信。有人报告刘邦说:“丞相也逃走了。”刘邦很生气。  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是有生气又高兴,大骂萧何为什么逃跑。  萧何说他只是去追赶逃亡的韩信了。  这时候,萧何向刘邦大力举荐韩信,说韩信是能够帮助他夺取天下的帅才,刘邦将信将疑同意了萧何的要求,就这样,韩信终于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韩信当上了大将后,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趁项羽去打田荣的机会,正式起兵反楚,楚汉战争爆发。在韩信的统帅下,汉军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汉军先后击败了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并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对抗西楚。结果在彭城决战中,汉军大败。  汉王兵败彭城以后,本来已经归顺的各个诸侯又都跑到项羽那边去了。  刘邦决定要教训一下这些不听话的家伙,于是,他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统帅大军先去攻打魏王。结果韩信活捉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  随后刘邦又派张耳与韩信一起去攻打赵王歇,就是在这场战争中,韩信上演了一幕“背水而战”的好戏。  听说刘邦要来攻打,赵王与成安君陈余在井陉口布置了20万大军,准备迎战。  李左车对成安君说:“这井陉口,不方便汉军运输粮草,希望您拨给我3万精兵,让我去截断汉军辎重粮草。到时候,您高挂免战牌。让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我的部队趁机切断汉军后路,不出十日,汉军必败。”  成安君陈余本来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所以表示反对说:“兵法上讲,十倍于敌人的兵力我们就去包围它,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和他硬碰硬。韩信虽然号称有几万人,其实也就几千人,又跑了这么远的路,士兵都已经很疲惫了,这样的对手我们都要使用诡计的话,诸侯一定会认为我们害怕,到时候就没有人在乎我们了。”最终没听李左车的计策。  韩信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于是就大胆引兵前来,在井陉口外三十里处安营扎寨。  在半夜的时候,他命令2千名轻骑兵,每人拿着一面红旗,埋伏在赵军营地附近,并且告诫将士:赵军见我军有所行动,一定是倾巢而出,到时候你们就乘机迅速占领赵军营地,拔掉赵国旗帜,插上汉军旗帜。  同时对大家说:“今天打完了仗,回来会餐!”  将士其实没有人相信会这么简单,但既然主帅这样说了,也就只好服从命令了。  韩信又召集将领们开会,在会上他分析:赵军虽然已经占据了有利的地势,但是他们在见到我军进攻以前,绝对不敢轻易发兵攻打我们的。  于是韩信决定派1万人为先头部队,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摆出只有前进而无退路的绝阵,都大笑不已。  第二天天一亮,韩信就命令部队进攻。赵军果然没有什么顾忌,出营迎击,打了一会儿,韩信命令部队假装失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一看汉军逃跑,果然倾巢出动去追逐韩信。  这时韩信所派的2千名伏兵起作用了,赵军刚冲出营地,他们就立即冲入赵军营地,把赵军的旗帜换成了两千面汉军旗帜。赵军进攻不力,打算回营的时候,却发现到处都是汉军旗帜,还以为是汉军已经把营寨占领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今河北省魏河)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韩信大获全胜之后,开庆功宴的时候,大家问他:“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如今将军却背水为阵,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都不服,然而还真的取胜了,这到底是什么战术?”  韩信说:“这就是《孙子兵法》上的内容呀!只是你们没注意到而已。孙子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我所率的兵,大多没经过严格的训练,只有将他们放在死地,他们才能战,拼死争杀,如果把他们放在生地,他们都会逃走,怎能打胜仗呢?”诸将听了都自叹不如,更加佩服韩信的用兵之术了。  评点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已经成为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  以不变应万变  古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  砍柴要磨刀,世界上的哪一项工作又不需要磨刀呢?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七十二行每行都有每行的刀。  不管人家做怎样的姿态,不用质疑,不要轻信,要以我们自己为本,我们所有的成绩都是我们的努力换来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松懈。  只有把自己的刀磨快,才能镇定自若,以不变应万变,即使泰山崩于前,亦谈笑布阵,挥洒自如。我们不要理会外面的流言,我们做我们的,坚持到最后。  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始皇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最杰出的将领。王翦出身于军人世家,小时后就酷爱兵法,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才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除了韩国之外,其他五个国家都是王翦父子灭掉了的。  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秦王嬴政任用王翦为大将率兵攻打赵国,结果大败赵军,占领了九座城池。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他再次率兵攻打赵国。这次的对手是赵国名将李牧,结果双方相持不下。于是,王翦一面假装提出议和,又暗地里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他让郭开散布李牧的流言,说他要投降秦国,结果赵王真的怀疑李牧降敌,就把李牧换掉了。  李牧被换掉以后,王翦下令猛攻赵军营寨,结果赵军大败,秦军攻入邯郸,活捉了赵王,从此,赵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翦在易水之西大败燕军。燕太子派荆轲刺秦王,当然是没有成功了,结果彻底惹恼了秦王政。秦王又增派大军支援王翦,不久之后,秦军攻占了燕都城蓟城,燕王喜逃往辽东,燕国灭亡。  随后,王翦又带兵消灭了魏国。这时,南方强大的楚开始成为秦国的下一个攻击目标。  秦将李信,年轻气盛,作战勇敢,曾经在攻占燕国的战役中率几千军队活捉了燕太子丹,立了大功。秦始皇很赏识他,就问他:“我想要攻灭楚国,在你看来,需要多少兵力才够呢?”李信说:“20万人就足够了。”秦始皇又去问王翦,王翦说:“非要60万人不可。”  秦始皇说:“王将军怕是年纪大了吧,怎么这么胆怯!李将军说20万人就足够了,看来破楚还是交给他吧。”于是派李信率领20万大军向南攻打楚国。王翦见意见没有被采纳,便托病辞职回到家乡养老去了。  李信的军队开始打了几个胜仗,他开始骄傲起来,对部下说:“你们看,我李信只要20万人就足以打败楚国,王翦居然说要60万人,真是老不中用了。”  就在李信得意轻敌之时,楚军的大部队突然展开猛攻,秦军措手不及,纷纷败退。楚军在后面猛追了三天三夜,秦军损失惨重。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吃惊,亲自坐着马车飞奔到王翦得住处,向王翦道歉说:“我因为没有采纳将军的计策,果然使秦军遭受惨败。现在听说楚国正在向西挺进,还望将军出山抗敌!”  王翦推辞到:“老臣身体多病,脑子糊涂,还是请大王您另选良将吧。”  秦始皇再次道歉之后说:“好啦,将军您就不要再推辞了!”  王翦说:“如果大王一定要任用我,那非的给我60万人的兵力不可。”秦始皇说:“一切都听从将军的部署吧。”  于是王翦率领60万军队出发了。秦始皇亲自给他送行。  临别前,王翦要求秦始皇赏赐给他许多良田美宅。秦始皇说:“将军放心去吧,何必担心享不成荣华富贵呢?”王翦说:“我想趁大王现在还信任我的时候,多为子孙谋一点产业。”秦始皇听了大笑。  王翦到了前线以后,又接连五次派使者回朝廷和秦王要赏赐。部下有人说:“将军这样急于请求赐赏,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你不懂。我带着这么多人在外面,秦王对我有点不放心。我向他请求多赐给田地住宅作子孙产业,是向他表示我的忠心,否则,他就会无缘无故地怀疑我的一举一动。我还能放开手脚打仗吗?”部下听了,都赞叹王翦考虑事情周到。  楚国听说王翦增加了军队前来攻击,于是他把国内的军队都动员起来抗击秦军。  王翦到前线后,就修筑工事,固守阵地,不肯出战。楚军多次在阵前挑战叫骂,秦军始终按兵不动。王翦让士兵每天吃好、睡好,还亲自和士兵一起用餐。  过了一段时间,他派人到军营里去探看。等探看的人回来了,王翦问他:“士兵们都在做什么呢?”探看的人回答说:“他们都在玩儿呢!他们玩得很快活。”王翦说:“好,这说明他们身体状况很好,士气很高,可以派他们出战了。”  这时,楚军因为屡次挑战而秦军不出战,便向东方撤退。王翦趁势出动军队追赶楚军,秦军因多日养精蓄锐,打起仗来锐不可当。楚军大败。楚军主将项燕被杀。秦军顺势攻入楚国。一年多以后,楚王被活捉,楚国灭亡了。  后来,王翦的儿子王贲和李信等又平定了齐国以及其他小的诸侯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统一了天下,秦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可惜好景不长。秦朝推行暴政,天下百姓都怨恨不平。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在位之后的第三年,秦朝即被风起云涌的人民起义推翻了。  评点  王翦和白起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将才。但他和白起有很大的区别,王翦智而不暴,白起嗜杀成性。  王翦的代表一战就是用60万大军对楚的大战。这一战成了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这一计的典型战役。以逸待劳讲究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善用激将术  《孙子兵法》中说:“怒而挠之。”就是说对于易怒的人,要使他失去理智,轻举妄动,那样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战胜他了。这就是激将法。但激将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让人丧失理智,也可以激发人的无限潜能。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处于危难的时候,既会不遗余力地奋斗求生,发挥潜在的能量,爆发出异乎寻常的勇气;又会自动放弃平素的偏见和隔阂,团结一致。  某种职业、某些人群在性格上具有某些不同的性格特征,激将法在这些人身上就会有不同的效应。一般来说,激将法对年轻人可能更有用一些,还有就是那些讲究衣着打扮的、好争高比强的、地位较高、受人尊重的人。  你只要掌握了“怒而挠之”的激将法,那无疑对你的成功之路将是莫大的帮助和补充。  战国的时候,群雄并起,连年征战。当时各诸侯国都采取“合纵连横”的外交政策。所谓“合纵”就是几个弱国联合起来来抵抗强国的并吞。所谓“连横”就是两个强国联合起来去侵占弱国。当时产生了许多来实施这种政策的卓越的外交家,后人称他们为“纵横家”。张仪和苏秦就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当时的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仪是魏国贵族后裔,而苏秦,出生在洛阳轩里(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苏秦和张仪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鬼谷子的学生,他们学成以后,就各自去游说诸侯,希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张仪先到了楚国,但楚王并没接见他。他只好留在楚国的令尹家里做了个门客。  有一次,令尹家里丢一块名贵的玉璧。令尹家看张仪的一付穷酸相,就怀疑他是小偷,把他抓起来打了个半死。张仪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他妻子看着张仪伤痕累累,心疼地说:“你要是不读书,就不会出去做官,那就不会受这样的委屈了!”  张仪张开嘴,问妻子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说:“舌头当然还在,你怎么问起这个了?”  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苏秦的仕途也不是很顺利,经历千辛万苦后,他终于在赵国站稳了脚跟,当时他在赵国实行“合纵”政策,联合六个诸侯国共同抵抗秦国。张仪正在家里闹心呢,听说自己的同窗好友已经在赵国出人头地了,自己还真应该去拜访一下,说不定这也是条出路呢!  于是张仪就去赵国找苏秦。谁知苏秦对他非常冷淡,竟然没有接见他,只是让他等着,就这样过了好些天才接见他。  见面后,苏秦都没有正眼瞧他,只是让他坐在堂下,聊了几句闲话。吃饭的时候,竟然让张仪和下人们吃一样的东西。  张仪又羞又怒,正想发作,苏秦却先骂起他来了:“凭你的能力,怎么能混到今天这样落魄呢?你不值得让我推荐!”说完就叫人把张仪赶了出去。  张仪惊呆了,他完全没有想到苏秦竟然如此翻脸不认人,恨得牙根儿痒痒,大骂苏秦小人得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然后回来找苏秦报仇,可是谁又能欣赏自己呢?这时他想到了秦国。  苏秦羞辱了张仪之后,马上就找来了一个心腹,对他说:“张仪是当今天下难得的人才,就连我恐怕也不如他。我之所以这样羞辱他,就是想激发他的斗志,让他一怒之下到秦国去争取掌握大权,而不沉溺于一些小的利益上。现在你赶快去设法接近他,与他一起到秦国去,尽全力支持他接近秦王,掌握秦国的大权。事成之后再告诉他我的好意,这样,他就会设法让秦国不做对我们赵国不利的事了。”  苏秦把这件事报告了赵王,请赵王拨出经费来给张仪使用。  苏秦派的这个人出手大方,尽全力支持张仪,很快就和张仪混熟了,后来二人还结拜为生死之交。  张仪得到了帮助,再凭着自己的才能,终于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被拜为客卿,大权在握。这时,苏秦派去的人来向他辞行,准备回赵国去了。张仪说什么也不同意,他说:“我现在刚刚出人头地,正想报答你呢,所以现在你不能走。”  苏秦派去的人这才向他说明了真相,尤其说明了苏秦羞辱他的好意。张仪听后恍然大悟,不禁感叹说:“唉!我已在苏君的计中却还一点也没察觉,我不如苏君是很明显的了啊!请你为我谢谢苏君。有苏君在,我怎么敢奢谈攻赵呢?有苏君在,我又凭什么去攻赵呢?”  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国宰相,并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  他先向秦惠文王献计,由他自己先去魏国出任宰相,再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把他拉拢过来。一开始的时候,魏王并不同意张仪的主张,最后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想办法拆散齐、楚联盟。见到楚王之后,他许诺: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并和秦国结盟,秦国就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听到有这种好事,楚王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封张仪为丞相,并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这时,齐国听说楚国与自己断交,齐王一怒之下就决定与秦国结盟。  谁知张仪回到秦国以后,翻脸不认人。说他只是答应把自己的奉邑分六里给楚国。  楚王得知此事大怒,就带领大军去攻打秦国,结果被齐、秦联军击败,损兵折将!并被秦国夺走了大片地方。  后来,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交换楚国的黔中之地,楚王这时候就想要张仪的命,他竟然说:“只要你们把张仪送来,我把黔中之地送给你们。”  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又一次来到了楚国,这次他买通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结为同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  于是,就这样,齐楚两国都退出了“合纵”,转而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秦之后,又先后瓦解了其余几国的“合纵”政策。  后来,因为他为秦国立了大功,秦王封他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评点  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是以无法持久。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但是,假如没有苏秦的“激将法”,张仪能不能还有这样的成就,就只有老天知道了。  掌握信息的重要  记得有个经济学家说过:“信息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信息的反应。”  没错,同样的信息在有的人眼里就是金银财宝,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可能什么都不是。  世界上但凡成大事者,都懂得怎样来利用好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分析信息呢?这就要求你有很高的素质!其实生活中机会随处可见,只要你有发现它们的素质,那么即使不是机会,你也能创造出机会。  公元前627年,一代霸主晋文公去世了,同一年,郑国的郑文公也去世了。  当年,秦国曾经在郑国驻扎了2000人马来帮助郑国守城。这次借着郑国新君刚刚即位的机会,就派人去向秦穆公报告说:“我们现在掌握着郑国北边的防务,您如果现在出兵攻打郑国,咱们来个里应外合,郑国就是咱们秦国的了。”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秦穆公就赶紧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骞叔和百里奚都坚决反对这次行动。他们劝秦穆公说:“两国路途遥远,我军跑到郑国的时候,已经疲惫不堪了,再说了,这么远的路,我们兴师动众,长途行军,根本起不到突袭的效果,郑国一定会知道的!到时候他们以逸待劳,我军也占不到什么便宜。所以说这件事干不得。”  秦穆公听了他们的话,就很不高兴。他想的是:现在晋文公死了,天下没有能服众的霸主,现在正好借着征讨郑国的机会,积累点资本。也尝尝当霸主的滋味。  于是他就没有听骞叔和百里奚的意见,执意出兵。  秦穆公任命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为主将,让他们带领兵车300乘去偷袭郑国。  部队出征的时候,骞叔去送儿子,他哭着对儿子说:“真叫人心痛呀!我现在来送你们,看着你们出发,却再也见不到你们凯旋啦!”  这当然气坏了秦穆公,于是他就大骂骞叔:“你懂什么?你这个老糊涂,如果你在扰乱军心,我就砍了你!”随即他就命令部队出征。  当部队走到郑国西边的滑国的时候,忽然前边有人拦住了大军的去路。这个人还叫嚷着说他是郑国的使臣,要求见主将。  其实,这个弦高只是郑国的一个牛贩子,他赶着一群牛去洛邑做生意,正好碰见秦国军队,他打听了一下,才知道秦军原来是要去攻打自己的国家。他知道自己的老国王郑文公刚刚去世,国内一定没有想到有人来袭击。便急中生智一面赶紧派人回国去通风报信,一面带着四张牛皮和十二头肥牛去拦截秦军。  孟明视接见了弦高,但他对这个所谓的“使臣”有点怀疑。  他问弦高:“你到我军中有什么事吗?”  弦高回答说:“我们的国君听说将军带兵要到郑国来,特意派我到这来犒劳贵军,先送上一点薄礼做慰劳品,来表示我们的一点心意。”  孟明视一听到这话,大吃一惊,只得一面叫人收下礼物,一面说:“其实我们是打算去帮助你们抵抗晋国侵犯的。”  弦高不卑不亢地说:“我们郑国是小国,夹在贵国和晋国之间,为了自己的安全,处处都小心行事,但如果真有谁来侵犯我们,我们也不会惧怕的。这点请将军放心好了。”  这时孟明视只得改口说:“其实我们是来攻打滑国的,和你们郑国没有什么关系。”  这样,弦高才放心地离开了秦军大营。  没办法,孟明视只得下令攻打滑国。西乞术和白乙丙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孟明视就解释说:“我们这次出来的主要目的就是出其不意,和驻守在郑国的我军,里应外合偷袭郑国。现在,郑国已经派来了使臣,这说明人家已经知道了,肯定也做好了防御的准备,现在我们还怎么偷袭呀!如果我们还去攻打郑国,不但打不了胜仗,恐怕还要吃大亏呢!所以说,不如顺路把滑国拿下来,也好回去向国王交差。”  秦军没费什么力气就占领了滑国,然后起兵回国了。  再说郑穆公这边,接到弦高的消息之后,大吃一惊,急忙派人去探听一下驻在城北的秦军干什么呢。  探子回来报告说:“秦军刀枪擦得雪亮,马匹喂得饱饱的,行李都已经收拾好了,好像真是在准备打仗。”  郑穆公看情况紧急,赶紧调动部队,准备防御秦军。然后派人去向那两千秦军说:“各位帮助我国守卫北城门已经好长时间了,我们国小力薄,已经无法供应给你们粮草了,现在听说贵国大将军已经带兵到了滑国,你们还是去和他们会合吧!”  “这已经很明显了,人家一定是知道了,这是在下逐客令了!”驻军将领想。他眼看在郑国是呆不下去了!只好连夜逃往别国去了。  就这样,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当郑穆公想要奖赏弦高时,他却说“作为国家的子民,忠于自己的国家是应该的,如果接受您的奖赏,那不就是外人了吗?”  评点  商人弦高通过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自己的国家,的确是应该被称颂的,但归根到底,秦军的偷袭不成,还是因为秦穆公盲目自大,没有听从骞叔和百里奚的建议:“路途太远,想要偷袭太难了,肯定会走漏消息的!”  做事要有必胜的信念  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信念。你的成就大小,永远取决于你的信念。现实当中,有许多人一遇挫折就会灰心丧气,不停地否定自己的能力,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你的信念受挫,以后做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失败。  应当明白,树立必胜的信念是成为一名成功者的良好基础。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有必胜的信念。  公元前381年,楚国王宫内传出了噩耗:楚悼王去世了。  消息传出后,举国震动。最感到震惊和悲哀的是楚国令尹(宰相)吴起。这时候,吴起正守候在楚悼王的尸体前,面色铁青,眼含热泪,抑制住心头袭来的阵阵悲痛,陷入沉思。  吴起本来是卫国人,从小就心怀大志,后来有拜曾子为师,尤其擅长用兵之道。但他四处奔走,仍然得不到重用。也曾怀才不遇好久。后来,听说魏文侯礼贤下士,他就投奔魏国,果真受到魏文侯德重用,被任用为西河守将,防御秦国的入侵。他严明军纪、赏罚分明,爱兵如子,深得士兵的拥戴,也得到魏文侯的信任。可好景不长,魏文侯去世了以后,魏武侯并不喜欢吴起。他在魏国呆不下去了,只好悄悄跑到了楚国。  幸好,楚悼王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国君,思贤若渴,听说吴起来到楚国,把赶紧把他接到王宫,奉为上宾,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在楚国实行变法,任命他为令尹。他感激楚悼王的知遇之恩,在楚国大力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裁减贵族的权利,废除无用的官员,奖励耕战,加强国防,使楚国很快就强大起来了。  这样的变法自然会引起楚国旧贵族势力的恐慌与仇恨,他们中伤、诅咒他,甚至当面威胁他。记得有一次,大贵族屈宜臼见到他,恶狠狠地对他说:“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依照祖宗传下来的老规矩办事,如今你违背祖宗成法,废除亲贵大臣们的特权,这是大逆不道!你要立即悬崖勒马,停止变法。否则,就叫你死无葬身之地!”  他没有别吓倒,当即反驳道:“你的话简直是一派胡言乱语。自古以来,日月运行,朝代更替,世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贻害国家,那才是大逆不道呢。我奉大王之命推行新法,上合天心,下浮民意,你想让我停止变法,真是痴心妄想。你还是回去好好地考虑你自己的下场吧。”一席话把屈宜臼驳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走了。  不幸的是,正在变法的紧要关头,楚悼王去世了,这对吴起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没有楚王的支持,变法还怎么进行下去呀?再说了,外面还有那么多贵族们对他恨得咬牙切齿,等着要他的命呢。楚王去世的这几天来,他强忍悲痛,一方面处理军国大事,一方面主持楚王的丧事,还要躲避贵族们的明枪暗箭。他已经感觉到楚国贵族们在他身后投过来的恶毒的目光,他预感到要有什么事情会发生,感到担心,但他顾不了这么多了,只要一息尚存,他就要将变法进行下去,他不是怕死的人,他忧虑的是变法能否成功。  终于,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报告令尹大人,贵族们纠集了几千军士把王宫包围了。”一个宫中守将的话打断了吴起的沉思。他心中一惊,骂道:“这帮狗东西,楚王尸骨未寒,他们就着急动手了。”于是,他随着守将,大踏步朝宫门走去。  来到宫门,只见几十个守门卫兵正在用几根粗大的木杠将门顶住,门外人声鼎沸,叛军们大声叫喊着,敲打着宫门。突然,门外传来一个公鸭嗓子的声音:“吴祸人,快出来乖乖投降吧,我好赏你个全尸,否则,要让你碎尸万段!”  吴起听出来了,这是屈宜臼的声音。随后又响起一阵狂叫:  “对呀,把吴起千刀万剐!”  “吴起,快投降吧,你的末日到了!”  吴起知道来者不善,这帮旧贵族是不会放过他的。他命令守门卫士:用力抵住宫门,不要让叛军进来。  见宫门打不开,外面的叛军急了,有人喊道:“扛大木头来,把大门撞开!”顿时几十个叛军扛来了一根粗大的树干,“咚!咚!咚!”用力撞击着宫门。  宫门终于被撞开了,叛军们一拥而进。“嗖嗖嗖!”乱箭向守门卫士与吴起射来,几个守门卫士中箭倒地,吴起的身上也中了几箭。吴起身上带着箭,踉踉跄跄地向后宫跑去,叛军们在后面紧追不舍。  吴起身上中的箭越来越多,他眼看自己就要不行了,心中暗想:“难道我吴起就这样死在几个小人的箭下吗?不!即使我死了,也要报仇,让这些可恶的小人得到严厉的惩罚!”叛军越迫越近,吴起急中生智,折转身朝停放楚王尸体的王宫大殿跑去,鲜血顺着箭伤流出来,点点滴滴洒落在他身后的地上。  吴起跌跌撞撞地跑进大殿,一下扑在楚王的尸体上,抱住尸体大声喊着:“大王啊,变法不成功,不能实现您的心愿,我吴起死不瞑目哪!”  旧贵族们带着叛军涌进大殿,他们围住吴起狂笑着、号叫着,像一群疯狂的野兽。“快放箭,把他射死!”他们声嘶力竭地喊着。箭,像雨点似的射向吴起,顷刻间,吴起与楚王的尸体上插满了箭杆。吴起就这样被楚国旧贵族们活活射死,含恨九泉!  按照楚国的法律规定,谁伤了楚王的尸体,谁就会被诛灭三族。那些楚国旧贵族们仇恨吴起,以仇恨为快,却一时忘记了这条楚国的法律,楚萧王即位后,按法律规定追查射伤楚王尸体与射伤吴起的人,把70多名楚国的旧贵族全部杀掉了。  评点  吴起变法对后来的楚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处于强国行列,虽然他没有坚持到变法成功,但他的死却换来了几乎全部楚国旧贵族的被杀,这为变法扫清了最大的障碍。这正是因为他拥有坚定的信念,在他心中,他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争取变法成功的,哪怕这个代价是付出生命。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nginx/1.0.15
赏作者贵宾票:
赏作者贵宾票:
1作者:老施都市生活 1162606字 连载889万读者 九死一生的赵纯良意外接到任务,化身美女丛中一点绿,破阴谋阳谋成长为绝世枭雄。
2作者:失落叶异界大陆 1346637字 连载1116万读者 游戏狂人穿越异界,目睹正邪大战,炼化终极武魂,觉醒旷世绝学,强势横扫天下!
3作者:苏月夕东方玄幻 1203378字 连载1309万读者 天下第一圣重生,修无上神功,十成丹随手就来,晋级速度、修炼经验,羡煞万千天才!
4作者:梁七少都市激战 963284字 连载440万读者 大魔王重返都市,化身教官,为美人无张狂,为兄弟两肋插刀,为亲人誓死守护!
5作者:若一尘都市生活 1071058字 连载186万读者 小保安遭遇飞来横福,获得美女总裁垂青,凭借不凡身手,跻身商道,逆袭称雄!
6作者:咸湿味辣条都市激战 534127字 连载109万读者 原本只是保护大小姐的轻松任务,却被卷进谍影重重,迷离无绪的国际阴谋!
7作者:君凌华夏都市异能 118376字 连载3万读者 逍遥邪王融合顶级至宝龙血回归魔都,开始谱写一段属于他逍遥邪王的神话!对于各国的通缉,逍遥邪王成就霸业之后将会掀起怎样的血雨腥风?
8作者:愤怒的烽火都市异能 84692字 连载74万读者 喂喂!说好的妖刀呢!为毛我的兵器是一只萝莉啊喂!还有!你们这些「奇葩主角」好烦啊!身为堂堂【人肉主角光环】,咱可是很忙的啊!
9作者:孤云独去都市异能 570966字 连载37万读者 神秘魔笔横空出世,天才画家得神奇画笔,独特灵力,扫荡牛鬼蛇神,开启不凡人生!
10作者:且听沧海战争幻想 1103413字 连载57万读者 出生军人世家的林飞回到甲午战场,用自己的超强作战技能,逆转战局,龙蟠天下!
1作者:四月飞红婚恋爱情 593074字 连载5万读者 一入豪门深似海,何况,面对的是,对她百般挑刺的婆婆,整日是非不断的小姑子,成天想在她身上吃点免费豆腐的小叔子,以及,精于算计的妯娌,虎视眈眈的小保姆,外带一个总想挤身上位的腹黑女!咱的任务,可是维护故事世界和平啊!
2作者:桃之央豪门世家 634708字 连载13万读者 他拥有一个尊贵的名字和神秘的身份,大家都称呼他为爵少,她对他一切一无所知,他却对她了如指掌,而她只能妥协。
3作者:殇灿豪门世家 202413字 连载1万读者 一张亲子鉴定书,揭开了两代人的恩怨,在这欲望和人性的纠葛里,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将要何去何从?
4作者:千落枫叶婚恋爱情 518973字 连载16万读者 小白兔误惹大总裁,他把欺负她的人都丢到大洋彼岸,只把她禁锢在自己身边。
5作者:张芷言转世重生 751943字 连载20万读者 痴心错付的她重获一世,以身入局,阴谋诡计,步步杀机,杀伐天下,不死不休!
6作者:除却朱颜穿越时空 417118字 连载2万读者 有些迟钝的离染穿越异界,美女救英雄,却没想到被美男缠上,乖乖被他领回家!
7作者:n元紫衣穿越时空 617141字 连载15万读者 她化身丑女卖身王府,从小跟班变身正派王妃,玩转王府,上演惊天爱恋!
8作者:独嘟嘟魔法奇幻 510167字 连载3万读者 都说穿越美男多,帅哥美男处处跑,都说穿越妙处多,他妈全是坑爹货!
9作者:大山瑶人玄幻仙侠 721270字 连载33万读者 少女巧获上古神剑,身怀无上紫光,修得飞天心法,御气引剑,主宰沉浮!
10作者:权狼玄幻仙侠 325413字 连载0万读者 父母惨死,她痛恨命运的捉弄,此番重生,她不再是一个只能拿绣花针的弱女子。
作者友好提示: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本书作者大力推荐!支持原创,正版光荣!
请投票支持我的作品!
欢迎广大书友进入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在线版权所有,
等在线小说阅读网站,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京ICP备号-5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码:1217k小说网所收录
作品、社区话题、
评论、用户上传文字、图片等其他一切内容及17k
网所做之广告均属用户个人行为,与17k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知道再婚的父亲出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