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蓝和身上的小红点是什么去游乐园玩 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他们的心情又

幼儿的工作与游戏第四章读书笔记
幼儿园的工作:儿童生命力的“保护膜”
在我们要答复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了解,这一层“保护膜”(mantle)的意义与任务是什么?
望文生义,“保护膜”应该是具保护作用,可以保护内在事物,阻止外来的侵犯。同时它必须让“内在”能够充分发挥,受到调理与照顾,茁壮而强大。这层“保护膜”虽然具有包围内在的作用,但却不是要封锁它。而是应该扮演一个“内在”与“外在”的中间人,使得内在与外在有互动、相沟通的机会。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找到具有“保护膜”功能的实例。
以一个中古世界的城市为例,城市周围通常筑有一道城墙,而四面都有可以出入的城门。在这许多城门中,我们可以看见川流不息的生命,如:徒步行走、骑马或驾车的路人。城门的上面和旁边筑有城塔。城塔上有守卫的人,他们负责守卫整个城内的居民,不让不合法的人、事、物进出,或是当敌人逼近时,及时将城门关上。
让我们再举幼稚园外围的一道栅栏或是矮树篱为例。它也是用来保护幼稚园内的一切。当然其中也会有一处是出入口。不是所有的人事物都能随意进出,因为那里也有“守卫人”。身为“守卫人”的幼教师,以他对人智学(Anthroposophy,系有鲁道夫·史代纳所创,主张人可以发展更高层次的心灵能力,并藉此达到超觉得智慧。其研究目标,在于引导人认识自己的真实本质。)的认知,会细心地挑选出孩子在七岁以前适合接触的事物。
(耘妮笔记:深入了解人智学可以更了解保护膜的意义,我在座谈会上粗略地跟大家谈过,使一些朋友醍醐灌顶,但那只是个入门,我自己还需要深入学习。)
还有许多我们可以列举的例子。如:环绕着孩子们每天生活与游戏空间的房屋,孩子身上的衣着、我们的皮肤、身体的各个感觉器官等等,都是“内在”与“外在”的中间人。
(耘妮笔记:这里在讲述保护膜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知道没有保护膜的严重后果是不会意识到保护膜重要的。大家是不是可以举一些例子谈谈没有保护膜的孩子有一个什么表现和结果?)
最广义的“保护膜”是由“温暖”形成的。孩子的身体部分需要温暖的衣着与空间。心灵部分需要“正直、真诚自然的爱”。史代纳曾说:只有这种“正直、自然之爱才能使物质的环境有温暖的气氛,同时才能真正得孕育出健康的生理器官。”
(耘妮笔记:我读到这一段,真的很感动,虽然温暖的感觉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我们刻意的要对谁温暖。心灵的正直,真诚,自然就会散发温暖,我立刻想起上个周进行的一对一家庭帮助中,有一位妈妈,很勇敢,也很了不起的走上了自我探索的路,她并没有邀请我走进她的家庭,而是她发现,问题只是在自己身上,于是她跟我协商了一个计划,来帮助她探索自己,我们又很幸运的邀请到了一位志愿者。这位妈妈觉得自己一起跟假的自己生活在一起,她不敢带真的自己出门,因为她害怕真的自己使自己失去生存的机会。我们就做了两次扮演,一次带着“假我”与人交往,她与人寒喧,讲的话很得体,有礼貌。一次带着“真我”与人交流,讲实在的话。一点都不了解我们事先安排的志愿者对两次对话有强烈的感受,听到“真我”说话她一下子安静了,表情很认真,她很想与带着真我的那个人继续交流,对带着假我的人她也会有礼貌的寒喧,也会笑得很美,但并没有进一步交流的愿望,她甚至尽快结束谈话。)
而一个温暖的保护膜的形成,更需要我们思想上的智慧,如:我们专心于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并且以对人类的认知为基础来行动。史代纳常说:如果一个能实践他所认知的智慧与真理,这就是爱。
(哎呀,深得我心,如果我们做教育的,讲了一大通理论,而没有实践,只能是空谈,不管你是做什么教育的。我亲爱的互助会家长们,咱们力争谈话不离实践,大家要让自己成长起来,在家庭里,真的把书里写的用到生活中,在带孩子的那个小组里,胜任了带孩子的工作。大家每个人都智慧具足,实践可以让我们展现这一点。也会使我们的智慧真金过火炼。)
在我们尝试着去建构一个“温暖保护膜”的同时,我们就是在实践三个基本的美德。即:
——我们应该用“爱”来陪伴正在学习走路的孩子;
——孩子应该生活在“诚实正直”的环境中,尤其当他在学习说话时;
——当孩子的思考能力在发展时,我们应该在他的四周维持“明理、有秩序、有规律”的生活内容。
以上这三个基本道德不仅对孩子前三年生命非常重要,甚至一直到进小学之前,孩子都需要它们。换言之,我们的教育工作应该坚守并实践这三个基本道德:爱、诚实正直与明理有序。
(耘妮笔记:成人的这三样美德可以为小学之前的孩子提供保护膜,看到这一段就会先联想自己的家庭。先比较评估自己做的那条不好。但我想,可能我还对这一段的深意不够理解。
我想起三件事,第一件是有一位学习者从小水滴幼儿之家离开后做的笔记:
我们为什么说话呢?最在当下的行动是什么呢?
谈完话,看了一会儿孩子模仿耘妮包包子,我似乎觉得该说点什么,就问包包子好玩吗,孩子没说什么,舀满馅正要包……
我想通过语言和孩子打个招呼,还想听听她在当下的感觉,
但当时孩子最需要的是专注的不受干扰的工作,还有她当时正需要帮助:馅太满了她不知如何包,正有离开的意向……
而这一切当时我是觉察不清的,我的话没有帮助反而是打扰,我的内在混沌而不灵敏……其实岂止是当时,每一天的一天,我所说的想的做的,有多少是明晰的真正有意义有深入觉察的呢!喔,这就是活着的状态,在一起的品质!我们幼小的孩子正在全然模仿吸收我们的一切呢,我也这样粗心地爱着我爱的人呢……
耘妮说这需要练习,不断的练习……
我说我需要这样一个帮助和互助……
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有一个爱孩子的意愿,但我们会不会爱呢?之前我们上的学里不教这个课程。但这个课程又特别重要。爱是行动!!
第二件是一位家长,第二天送孩子来上学的时候平静的对我说了一句,书包里有小水滴的东西。我打开一看是我们手工做的很可爱的木头玩具,孩子喜欢就装在包里。这是幼儿阶段很常见也很正常的一个行为,不是偷,是他对物权没有大人那么成熟的认识,这位家长的做法很不错,没有去质问孩子,很平静的给送了回来。我觉得这就是诚实正直。
第三件是我园的指导老师赫翀寒假在园里做指导,看到我把孩子工作的桌子随意挪了个位置,很严肃的跟我谈话,孩子世界里的物品摆放的要有规律,工作的大桌子很重要,工作里它在哪里,不用的时候它在哪里,吃饭里它又在哪里,在事先要有一个确定,确定了之后就不能轻易变化。那天孩子会来14个,我想到衣架可能会拥挤,就把成人的衣服挂到了卫生间,结果赫翀老师又跟我急了,他说,你做任何调整要想到孩子,这个卫生间前两天是那样的,这对孩子会不会是突然的,没有经过考虑的?更谈不上是美的?可不可以换一个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他当场收拾出一个柜子,把成人的衣服挂在了柜子里。
看到教育工作者以如此严肃的态度对待孩子生命的保护膜,我的心里就会升起崇敬的情感。
反思自己,我做的还远远不够。)
在接下来的例子中,我们要介绍不同的“保护膜”,但是上述的三个基本的道德观念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必须随时随地铭记于心的原则。从以下几个幼稚园日常作息与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温暖的“保护膜”如何借由它们而形成,或是被干扰。
如果我们先省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举止、处事方法、表情态度,这是足以形成“保护膜”的因素,(我称它为“工作保护膜”)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值得孩子们模仿的世界。史代纳曾说:“幼稚园的任务,在于将生活中的各种工作带入园中,并让它们融入孩子们游戏中的活动。”所有幼儿园工作都应建立于这样的“模式”之上。
(耘妮笔记:做为父母,做为幼儿园老师是不是首先要深入生活?做老师不可以脱离生活,一个幼儿园要不要花钱雇人来做饭?花钱雇人来清洁?不如考虑生活如何与教育结合在一起,不管用哪种形式,先要保证老师不可以脱离生活。最近遇见好几位家长,都不会做饭。因为他们从小就忙着上学,工作之后披星带月,家里只好请老人来做饭,老人做的很好,有一套固定模式,看不上年轻人干的活,可能也觉得干活是一种辛苦,不舍得年轻人再加上一道辛苦。几个这种情况的例子里都可以观察到小孩子工作内容的苍白,大孩子对生活的疏离感。这不是孩子的错,孩子的这种状态也可以提高,老师需要付出很多努力,长时间的努力,如果家庭改变就会四两拨千斤,但对于年轻父母是个不小的挑战。有一位类似背景的小朋友,连续几天都进入不了工作,有一天饭后人人都自己洗碗,她很高兴地洗了,晚上回家骄傲的讲给妈妈听。你可以看到她的心灵多么需要真实的生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三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环境清洁、大扫除与熨烫衣服。我们如何将这些工作化为史代纳所描述的“模式”呢?
一、环境之维护:“清洁工”、“烫衣工”和“大扫除”
每个星期最后一天的上午,在接近“自由游戏”时段尾声时,幼教师会扮演一位“清洁工”,手中拿着抹布、提着一桶地板蜂蜡出现。有时,她会事先通知小朋友,或是在她出现之前已经有小朋友提早问道:“清洁工何时会来呢?”孩子们会主动地将架子上、柜子上的东西取下来,整理出空间,好让“清洁工”工作。
这位清洁工来到“娃娃屋”前,轻轻地“敲敲门”,孩子们会请她进去清洁各个小柜子、小床、小桌椅等。同时她也会请几位小“打蜡工人”帮忙,为她清洁过的架子、柜子打上蜡。当“娃娃屋”的孩子们将衣物再整理收拾于原位时,清洁工人早已在另一个角落开始工作起来了。她的小帮手,当然也会跟随之后,到各个角落打蜡。有时候,有些大孩子好不容易搭建好的“木屋”,可以被允许保留几天,清洁工不会急着将它破坏。
(耘妮笔记:这种在情境中的生活真的是奇妙。我试过若干次,那一天所有的男孩子都在地上开他们的火车。我想要给他们一些生活化的情境,就说,我是一个地铁站的清洁工,于是我拿起抺布开始擦地板,很快我的工作吸引了孩子,有两个孩子加入进来一起扮演清洁工,她们热情地擦了地板,又擦了椅凳。我还记得那天屋子变得亮堂,擦过的地方闪着亮光,孩子们的脸上也闪着亮光。)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在幼稚园中如何进行熨烫衣服的工作,首先,幼教师可以将熨斗和熨衣架放置于游戏空间中央的位置,以便每个孩子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工作。在她身旁的桌子上放置了干净的小手巾和擦碗布等。这位“熨衣师”会依序地把一条条手巾取出来,先将它喷洒上一点水,折叠卷好,放到一个垫子上。然后才开始她的工作。她站到熨衣架旁,从垫子上取来一卷喷淋了水的手巾,将它铺平,再拿起熨斗慢慢地将它熨平。然后,把它折叠好,放到另一个桌子上的竹篮里。
这位熨衣师工作时的喜悦,很自然地会感染身旁的孩子。偶尔会有玩着“家家酒”的孩子送来“面包”或“饮料”给这位辛劳工作的熨衣妇人。她也正是整个教室里的中心点,她的工作也成了孩子们游戏的重心。
(耘妮笔记:喜悦地工作,这一点要做到多么不容易!但对于可爱的孩子来说,这就是最好的营养品。就是说,在一群孩子中,我们一边喜悦地工作,一边要理解孩子们也在喜悦的工作,他们在做“庆丰包子”在做“彩色面条”你要一只手呵护着孩子那逼真的想象空间,一只手沉醉于自己朴素的工作。)
再举一个“大扫除”的活动为例(不过我希望读者不会产生一种印象,以为我们的幼稚园中只有清洁扫除的活动。)有时候,我们会一起将所有的小椅子、小凳子清洁一遍。幼教师会在一张桌子上准备好需要的工具,如:抹布、打蜡用的蜂蜡等。孩子们会将全部的椅凳排成一行、一行。他们经常会要求幼教师把最前面的椅凳拿开,让他们的“长火车”有足够的空间驶进站来。
有几个年纪较大的小孩会将幼教师清洁过的椅凳,推到走廊上,让其他等着打蜡的孩子将椅凳擦得光亮。这些光亮的椅子很快地又会变成“火车”、“咖啡屋”的座位,或是“建筑工人”的建材。
有一次,三个孩子刚好用椅子搭建了一个大房子。幼教师向他们说:“现在请让我为你们清洁椅子,等一会儿,你们就可以盖出更好看的房子。”所得到的答复自然是一阵欢呼:“哇!好棒!”他们立刻将椅凳推到幼教师的身旁,然后坐到“刨木床”上,一边兴奋地哼唱着圣诞歌谣。(虽然现在是四月的复活节期间)
(耘妮笔记:这个方法真的巧妙,引导者一定得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就会把自己对于平凡工作的这种热爱带给孩子。孩子才会欢呼:“好棒”)
扫除工作也是一种自由游戏式的活动,因此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必须参与。我们会看到有些孩子坐在长凳上专心地缝纫,在他们身旁坐着一位六岁的男孩,正用一根木棍当“笛子”吹出美妙的曲调。而在另一边的“娃娃屋”中正进行着一个“生日庆祝会”呢!
(耘妮笔记:孩子只能想象自己真实的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我在孩子面前吹笛子,孩子们在游戏中就会拿了一根木棍当笛子。在我吹之前,孩子们的游戏里便没有这个情节。生日会也是如此。在华德福幼儿园里渡过生日庆祝之后,孩子们就会在游戏中按照这样的方式做生日游戏)
无论任何活动,如:缝纫、木雕、洗衣或准备早餐等。幼教师都应该先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与工具,布置一个小小的“工厂”或“工作室”,并且带着喜悦的心情着手进行。
接下来我们要问的是:在以上这些例子中,如何可以让日常生活中的工作,自然地融入孩子的游戏,再从游戏的过程中表现出来。而让这些工作成为孩子生命力“保护膜”的先决条件有哪些呢?分别详述于下:
1、我们要创造出一览无遗的工作过程,让孩子们可以随时轻易地加入我们的工作。并且很自然地变成他们游戏的主题。孩子们会随着自己的年龄能力,在成人的工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与地位。
(耘妮笔记:对孩子来说每一步都能看明白,也有可操作性)
2、我们应该在所有工作与活动之前,做好事先的计划与安排,井然有序地执行每项工作步骤,直到工作告一段落,工作桌收拾整理完毕为止。
(耘妮笔记:对孩子来说,有头有尾)
3、我们应该保持平静的心情进行工作,不匆忙不焦躁,也不该显出无聊的神态,并且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除了专注于自己手中的工作,同时也必须关心各个角落中所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觉得幼教师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存在。
(耘妮笔记:对孩子来说,成人有联接,既跟孩子,也跟手头的事。)
4、一份工作最好能连续重复几天,并且一天中固定的时间进行,而不是随心所欲。因为重复与规律对孩子有安全感加强的作用,而且能使孩子有充分的时间重复模仿与练习。
(耘妮笔记:对孩子来说,重复出现,有规律的出现)
如果每一份日常生活中的工作,都具备这种内在的韵律规则的话,将会带来内心的宁静与平衡,并且促使孩子们“勤劳”(不带任何迟疑)地游戏。这将是给予孩子生命力的“保护膜”!孩子们将会在“宁静”中“活泼主动”地工作,不需要经常问:“你今天要做什么?”或是“我们现在要做什么呢?”
(耘妮笔记:如果孩子需要经常问:“你今天要做什么?”或是“我们现在要做什么呢?”这对孩子是一种生命力的损耗。)
二、“保护膜”受到干扰与破坏的例子
在以下的两个例子中,我要介绍给读者的是,同样的工作与活动如何会使“保护膜”受到干扰呢?
身为“烫衣妇”的幼教师将架子上的干净衣物取下,首先她认为事先并不需要喷洒一点水,但在熨烫过程中,她很快地发现到手巾很难烫平。于是有弯下身去将未烫的手巾喷些水,但同时她的“表情与动作”并未具有意识地表达出来。她反而像是根本不喜欢烫衣妇,她干的一点都不快乐。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心不在焉。总之,她就是没有尽力想到,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正确的模仿环境,以及自己的表情动作对于孩子与空间的影响效果。她只是想尽快完成手边的工作,和游戏中的孩子们并没有产生互动与交流。
另外,又如有一回在扫除工作时,之前计划好要清理架子和椅子。当幼教师浇完花后必须去接一通重要的电话,在她接完电话,等候一些刚到园中的孩子之后,回到室内,所看到的景象是她的两位实习老师,已经默默地在娃娃角中所有的柜架和椅凳都完全清洁好了。而她们并不了解幼教师表现出失望的原因,尤其她们尽量想完成一日中的计划,并且对她们如此迅速就开始了计划中的工作感到非常自豪。然而她们并没有让一份愉悦的工作气氛产生,更没有让孩子能有机会一目了然地模仿大人工作的过程。
幼教师的工作并不在于迅速完成手边的工作。最重要的原则乃在于:创造出让孩子能一目了然的工作过程,而自然地转化为他们的游戏。并且营造出温暖愉悦的工作气氛。
(耘妮笔记:1、过程孩子易进入,2、是孩子游戏的一部分,3、气氛温暖愉悦。操作起来难度挺大是吧?在家庭中尤其如此,有时候我们就是想做出那顿饭来,比方说:7点之前包完全家人吃的饺子。然后就会对孩子说,请你离开,妈妈要赶活!!现在我的孩子会表达了,她说,妈妈你这样说话真难听,我一点也不想听到。---我们以为孩子吃了那顿饺子就会摄取营养,就会长壮身体,真的会有这个结果吗?听了女儿的话,我开始怀疑我是南辕北辙了。)
如果我们能顺利地达到下一个目标:让每个母亲肯定自己每天的家务工作,同时也就是一份教育工作,这对孩子们来说将是何等的幸福!事实上,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职业”妈妈,只是他们休息时间中和孩子们玩玩具,讲故事书;甚至为了自己的安宁,让孩子们单独听录音带、看电视等,这些都是对于孩子们生命力的增强与呵护有损无益的行为。
(耘妮笔记:我们国家也有了太多的职业妈妈,尤其是在大城市里。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对孩子有损无益的行为,原因在于她们失去了观察孩子状态的能力。她们用思考来带孩子。不会用感受。这就是小水滴为什么要做一个公益性的互助会的原因,因为有一位爸爸对我说,一个教育机构要实现自己的社会功能,不只是为自己班里的几个孩子,要为社会的孩子做出贡献。这个贡献就是把文化传播给大家。他的话很打动我。我也这么做了。如果更多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里,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不是一件幸甚至哉的事情?经历过座谈会与互助会之后,我发现,这些社会活动对我们园所有益无损,它促进了我们自身的学习。利人即利已,便是真理。)
三、如何帮助“过动”或“过静”的孩子?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让其生活在一个具“保护力”功能的环境中?通常他们不是特别坐立不安、暴躁、破坏性或攻击性强,就是特别被动,只是静坐一处观察四方。
对于前者通常可以经由耐心的引导,渐渐地使其进入轨道并且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对于后者,幼教师需要更多的耐心、敏锐细腻的感觉与机智的策略。外表上,幼教师应该先让被动的孩子们完全在不受外力强迫,而且让他们的内心感到大人对他们充满信任和希望。
(耘妮笔记:前者是外向的,他的表现也会比较强烈,这意味着他也会有一个强烈的兴趣,教师要发现孩子的兴趣,并促成适合孩子的形式。比方说,几个男孩子,对车会感兴趣,他们跑过来一把夺走了别人正在玩的车,被抢的孩子会来告状,老师,他们把我停车场的车抢走了,还把停车场全都撞烂了。老师带着被抢的孩子去找肇事者,这样引导:我们是停车场的工作人员,刚才有人开走了车,没有交停车费,请回去补交。那几个男孩子特高兴地开车回来了。老师又说,哎怎么停车场围墙都倒了?孩子真的很入戏,对他们来说仿佛看到了一个真的停车场给撞毁了,建筑也是他们感兴趣的,马上忙着补墙。补墙的过程中,他们又会有意见的分歧,那就再把他们带回到情境中,这样引导:各位司机帮忙来补墙,大家辛苦了,停车场的墙怎么修补请你们问一下停车场的工作人员。这时孩子们开始交流与合作。)
例如:这种较被动的孩子必须先在新的团体生活中,找到自己觉得安全与舒适的角色。我们可以尝试着用简单的字句来表达我们的工作过程,让被动的孩子找到他与身旁环境的“关联”。
(耘妮笔记:被动的孩子需要的是安全,外表上,幼教师应该先让被动的孩子们完全在不受外力强迫,而且让他们的内心感到大人对他们充满信任和希望。)
例如幼教师会说:“让我们一起去拿一把扫帚吧。”或是:“我们现在需要一袋羊毛。”幼教师也可以经常试着“请”孩子们帮一些小忙。譬如:“为正在工作的缝纫师去商店买一包面包,或是为她‘煮’一道中餐,或是抱抱正在‘哭’的布娃娃”等等。如果这个孩子还是不主动地去寻找自己的游戏与工作,幼教师会尽量再静观其变。也许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发现一个突然到来的转变。
(耘妮笔记:偏火相的我,一定得记得静观其变。)
举一个四岁半的男孩为例。他原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孩子,进幼稚园九个月了,却只是经常静静地坐着,观察者一切活动,自己却不曾游戏过。只有在整理收拾时,会热心帮忙。有一天当幼教师坐在一个小凳子上做木雕工作时,这位男孩也恰好坐在上面,他突然说:“好,没关系,您可以坐在我的船上。”
并且过了不久他又说:“如果您有脏衣服,就拿给我吧!我这儿有一个洗衣机!”一边指着他身边的大竹篮。这可以说是他第一次的想像力表现。也是后来两年他丰富游戏的开始。
另外,还有一个五岁男孩也是以渐进的方式培养出了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他在我第一天熨烫手巾时,只是很仔细地一旁观察我的动静。第二天,他坐在我的烫衣架旁,亲自加入我的工作。每当我摺好一条毛巾,他就用双手接下,并将其有秩序地堆成一叠。然后再交给我另一条毛巾,等待我将摺好。第三天,他坐在我烫衣架的对面,更得心应手地帮我的忙。
这代表了什么?他已经以有意识的方式与周遭环境有了接触与互动的关系。他也能感觉到身处于安全与呵护中,经由成人的喜悦与感激的态度,一个以此为理所当然的自然方式,而不是经由刻意强调的赞美。刻意的赞美反而会打断、破坏他与环境事物刚刚培养出的关系,而使他的行为举止显得不自然。
(耘妮笔记:对于老师来说,要克制自己一不小心说出来的话,赞美容易,也容易上瘾,但老师应关心的是孩子与环境之间培养的关系,好象是小嫩芽,一点一点长大,老师要等,要观察,浇水要及时,不多余。有些话,时机不对,不如不说。)
四、规律的作息以及如何面对干扰
第二个应该介绍的“保护膜”(成份)来自于有节奏性的安排作息时间。每个孩子经验幼稚园上午的生活,就好比两个长得“呼吸过程”。第一个长得“吐气时期”,包括自由游戏、整理收拾及上洗手间。然后是一个短短的“吸气时期”——韵律游戏和共同早餐。也就是说:这时刻孩子以适应整体的团体活动为主。
第二段“呼气期”包括早餐后在室外的花园自由活动或散步。接下来以“童话”结束的尾声又形成一次短暂的“吸气时期”。如果我们有规律地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就会使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成为孩子的“保护膜”。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我们任意地破坏这规律,对孩子的规律生活将是多么大的干扰。譬如,一位父亲忽然提早来接孩子,只是因为他较早下班,将使得孩子不知所措。因为每天孩子回到家中,通常都是午餐时间。但今天他必须先玩一玩。他一定会问为什么,此时父母的解释是:“这是必要的。”
(耘妮笔记:回农村老家,发现农村的孩子身上有一种安祥感。他们是被老人带的留守儿童,有很多情况和问题。但是他们身上的这种安祥和从容是从哪里来的?原来老人带孩子都会特别有规律,而且老人不用上班,基本没有什么突发事件。农村的这些孩子拥有天然的保护膜,而我们在城市里就得人工造一个。)
如此的干扰应该是可以避免的。其他生活中的例外(突发事件),我们也应该知道如何处置。例如一位要为孩子登记上幼稚园的母亲来访时,我们幼教师应该很快地与其约定一个时间再详谈,因为幼稚园作息不应受到干扰,但如果是送包裹来的邮差,我们当然不能让他等太久,而要随机应变,迅速处理。类似上述种种打扰是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但一般来说,应该让孩子们信任幼稚园的作息;今天和昨天或明天都一样。
(耘妮笔记:随机应变,应该让孩子们信任幼儿园的作息;今天和昨天或明天都一样。也应该让孩子信任家庭,今天和昨天或明天都一样。)
这样的秩序感与安全感包围着孩子们的心灵。尤其是当他出生来到地球之前,当这个生命呱呱坠地,来到地球上后,应该能够和他“出生前的经验”相连接,而且再度找到信任的安全感。因此,大人的任务在于这个生命诞生前得净土光芒,来照亮我们的行为,并指引方向。如此一来,我们的孩子才能在安全的陪伴下,迎向他们的新生命。
(耘妮笔记:这一段有点难懂,就是说,在灵性科学中认为人们轮回转世来地球学习成长,过去的转世中有很多的恐惧,今生是一个治疗的机会。用爱来化解恐惧,大人的行为中要充满爱。这可以给转世来地球的小婴儿的心灵指引方向,好象是黑夜大海里的灯塔。安全感也可以帮助恐惧感,对于刚降生的小灵魂来说,秩序带来安全。日复一日出现的事情。让人觉得安全。可能他在前世也是一日三餐,现世中规律的一日三餐再度出现,他的灵魂容易稳定下来。找到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可以不懂,也可以不不信,你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秩序感规律感使孩子觉得安全。他觉得安全了就可以转向发展。
最近我的家庭里有了规律的全家共进早晚餐的情况,孩子的状态真的在变好。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共进早晚餐,使全家人的沟通更多,在一起的时光更多,一起分享食物,很令人放松。孩子也会舒展。)
“时间的保护膜”也成为“习惯的保护膜”。我们越给孩子充满活力和好的生活习惯,他们越能安全地受到保护,并且需要越少的责罚言语。
(耘妮笔记:这个可以是家庭的目标吧?让活力和规律多一些,让责罚的言语少一些)
五、责罚无助于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可以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例如:在园里上午作息中的两段过渡期。
有意义的收拾整理应该从身体行动开始,而不该依随听觉的指示(如小铃铛或歌曲)。并且应该让孩子由身体行动的模仿来开始学习收拾。首先幼教师可以开始收拾自己的工作桌,然后尝试借助大一点的孩子,将室内的桌椅放回原处,而且尽量依循每日不变的程序。接下来可以安排将地板上的玩具收拾到每个角落架子上的整理为主。年纪最小的孩子也许会开始注意到,现在是收拾时间,就会按他们自己的方式跟着来做。
(耘妮笔记:不是归位歌起到作用,而是一成不变的收拾程序。对于孩子来说,模仿是他这个阶段生命的意义,规律是他这个阶段生命需要的营养品)
之后孩子们就可以去洗手间盥洗与如厕。从洗手间出来的孩子,会分到一个小核桃,让他坐在位子上可以玩“猜一猜在哪一手?”的游戏。让每双手都有事可做。接下来进行用餐的准备工作,诸如分配餐具,餐桌布置。等到所有孩子都洗好手,坐回椅子上,幼教师也坐下来,用她的眼光再检查一下全部的孩子。然后站起来,开始带领一段律动的游戏。之后,当所有的孩子再回到座位上,她会开始分发点心(或请大孩子帮忙)。等她也坐下来之后,双手合掌,待大家安静下来,她会带一小段餐前祈祷(感谢上天赐予事物)。
要以这种方式来设计“过渡时期”让孩子经历一段耐心、细心的适应期。开始时老师应和孩子一起进洗手间,并且在这里教导孩子学会使用水、香皂、手巾等上厕所的好习惯。洗好手的小朋友——到走廊的凳子上等待,知道幼教师也坐下,然后她可以伸开双手说“飞!我的小鸟们,飞进鸟巢。”如此开始一个小轮舞的唱游。轮舞之后他要让每个孩子能找到自己在点心桌旁的座位。这样的方式给孩子们安全感并且发挥了“保护膜”的功能。孩子们不会为了座位而争吵,并且很快地就会养成习惯,幼教师便可以放心地让他们自动自发地完成整个盥洗过程。
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不要以规定限制孩子,而是透过真正有意义的行为活动来养成孩子的生活规范。如此,孩子们的身心才会获得平衡,并且洋溢着喜悦的助人之心。
幼稚园中第二段的过渡时间,是从户外活动或“园外散步”到进入室内的童话故事时间。夏天的时候,户外的玩具都可以直接收拾到室内的柜子中,孩子们鞋子中的沙石则需先倒入走廊的小桶中。然后才能穿上室内拖鞋去洗手间。盥洗过的孩子可以依自己的需求,在“娃娃家”中抱一个布娃娃,在说故事的角落安静地等待老师。当所有的孩子都到齐,幼教师也坐下来,她还会用眼睛检查一下全部的孩子,也许为某个孩子试净鼻子上的小污点,或为另一个孩子的裙子打好蝴蝶结。这时,她已经降低声音而且用温柔的口吻开始诉说故事,开头总是说到:“在很久很久以前······”
冬天时,由于在户外大家都穿着厚重的外衣,我会用一句童谣来进行脱衣服的动作,例如:“先脱大衣,再脱帽子,穿上鞋子,洗洗小手,静静坐到椅子上。”这样的诗句,会让孩子知道事情的先后顺序,而不致于因有压迫感而变得匆促慌乱。
(耘妮笔记:真的是很好的例子,值得学习和运用。)
在这些时段中,以这样的细心安排所养成的好习惯,将成为规律的模式与礼仪,甚至成为笔者所说的“保护膜”。当然我们必须注意,不可以太过要求孩子而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呼气”与“吸气”,一如母亲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情景。我们更应经常不倦地以“人智学”的知识来检视自己的行为举止。
(耘妮笔记:给予足够的时间,象是家庭中那么放松。)
六、适当且正确的语言用词
另一个“保护膜”中的重要成份是语言的正确使用。对于游戏中的孩子,我们毋需浪费太多唇舌,一句灵机应变的话就足够了,重要的是使游戏能够继续进行。譬如:有一次两位五岁的孩子开了一家医院,跑来对我说:“没有人要当我们的病人!”我没有鼓励别的孩子和他们玩,也没有动身去加入他们的游戏,只是伸出我的右腿说:“我的腿受伤了,需要药膏和纱布。”他们马上跑回“医院”,取来不少“药膏”、“纱布”还有“针筒”和“点滴”。不一会儿,忽然有许多“受伤”的孩子也来“候诊”了。
(耘妮笔记:我还是要慢一点,有时我会动身加入孩子们的游戏,下次要等一等,看一看,是否有必要。老师的帮助要恰到好处,如果太主动了,就会使孩子被动,上次互助会里,有几位妈妈问道:“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自己玩,总让我陪她玩?”也许可以参考上面的例子。)
不过,在孩子游戏出现危险的时刻,成人当然需要使用语言。例如:孩子们在一张桌子上堆了两把椅子,几乎要摔了下来。这一刻,成人最好告诉他们,怎么做比较安全,而不是责备孩子不该如此做。我的座右铭是:“在你尚未提出更好的办法之前,先不要禁止。”当然,这并不代表成人没有机会对孩子说:“够了!现在你们不可以再这样玩了。”
(耘妮笔记:这应该也成为我的座右铭)
除此之外,当孩子用错字词、或将幼教师称呼为“妈咪”时,也是幼教师需要用到语言的时刻。然而,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们听到太尖锐清晰的观念与想法。举例来说: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我们不必太过于以“科学分析”的说法来告诉他婴儿出生的过程。而可以用象征性的意思来解说。例如:指出人类心灵是从天而降。母亲就好像是保护婴儿的天使等等。试想:一位父亲认为应该对孩子“实话实说”,而告诉四岁的孩子:“圣诞老公公是有人装扮的”。这种说法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
(耘妮笔记:我想起一次一对一的家庭帮助发生过的事情,家庭中很重视对孩子的科学教育,经常想让孩子了解科学的奥妙,对孩子讲过不少科学道理,那天妈妈想让宝宝刷干净牙,就说起一个儿童故事里的角色:小红和小蓝正在你的牙齿里面玩得高兴呢!!但是三岁的宝宝根本就不想再刷,她说:“没有小红和小蓝,全是假的!”)
七、尖锐的现实,还是富有真理的想像?
史代纳告诉我们,七岁以前的孩子,越少接受真实清晰的观念与看法,则越能了解“心灵与精神”层次的真理,也就是说他越能透视想像的世界。他会说:“孩子在许多情况下会从他的睡眠状态中真正地清醒,并带着一份清楚的精神世界里的真理知识。”这是由于在孩子体内的这股力量会从其中解放出来进入睡眠之中。这种情况直到“换牙期”才会停止。
(耘妮笔记:人们对于孩童有一种误解,觉得他们很傻,其实他们有另一种聪明,他们用两年多的时间使自己的身体增重5倍,并学会了说话,步行,思考三样本事。他们的潜能的发挥水平是人们在今后的几年里无法达到的。他们的学习能力几乎是无所限制,因为他们与精神世界的联系比成人紧密,因为他们感受力惊人,因为他们可以时时刻刻活在当下。这就是华德福中所说的睡眠状态。好比是我们现在摄取营养要通过吃饭,但胎儿不用,他与母亲有脐带连接,他直接吸收营养。幼儿时期,孩童与精神世界有直接的联系。那就是感受力和想象力,唤醒指的是过早的给他清晰的观念与看法,比方说:公主是假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公主。圣诞老人是有人装扮的。你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这种做法好比是切断了胎儿的脐带。当然,早产儿也是可以活下来的。但我们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早产儿。)
史代纳又说:“尖锐清晰的观念在某个程度上,会削弱孩子透视精神世界真相的能力。而孩子身处于精神世界之中,并且生活于睡眠与清醒之间。”
事实上,在面对孩子们的问题时,经常会有正确的观念或适当的答复从我口中迸出,我觉得此智慧之语就好像是神赐的恩典。
例如:有一次,一位六岁半的女孩,问到有关圣诞节季节桌上布置的事,她说:“牧羊人每天都会走进马槽一点,究竟是您还是神的侍者帮忙的呢?”我的回答是:“你知道吗?我们经常都用很小的声音来说这样的秘密。”她又继续问:“那季节桌上的核果项链是你做的吗?”我又说:“这也一样是个小秘密。”她满足地跑开,但过了一会儿又跑来问我:“但是秘密竹篮是你做的吗?还是天使做的呢?”这次应该是不同的答复了,于是我悄悄地说:“这的确是神的侍者做的,但是你知道吗?所有的大人都可以是神的侍者,而所有的小孩也将成为神的侍者。”
(耘妮笔记:这是个世界观的问题,如果引导者的世界观是不认可精神世界的存在,那就无法创造出这种方法。我的世界观是唯物的,不过我认可集体潜意识的存在,也认可人有灵性的需要。)
如果我们学着用这种方式回答孩子的问题,也就是试着让我们的答复以一种“图像”的方式呈现,并且也让“真实”在生活中逐步成长。如此,我们也是在为孩子的生命力建立其所需的“保护膜”。
(耘妮笔记:这里的图像,就是比喻的意思。你看耶稣与释迦牟尼他们讲深奥的精神规律,全是善巧的方式,用的是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就是一个个的比喻,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图像。)
接下来我们应该问:对于奠定孩子未来生命的基础,幼教师的重要任务为何?不可讳言的是:我们必须保护和培育孩子的生命。正如他在出生前被母体保护一般。史代纳在他的《以人文精神科学为出发来看儿童教育》演讲中,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如何以正确的方式来支持孩子身体器官的成型。他会说:“幼儿在母体中受到保护的力量与成份,现在应由外在世界的力量及元素来取代。······身体器官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成形,它的结构必须有一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这个适当的物质环境能影响孩子的器官成长而塑造成正确的形状,而孩子会模仿在这个外在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在模仿的过程中器官渐渐成形,并且保留一辈子。”
(耘妮笔记:这个能影响孩子物质体的理论,我还无法使自己全信,一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见的疾病少,无法与一个孩子的童年经历联系起来。一是因为我喜欢华德福,并不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少生病。也就是说,我对自己的物质身体生病或者消亡没有什么害怕。也不会单为了这件事选择某条道路。不过我真的很喜欢成长。)
可以影响孩子,深入他内心中的不是“道德的规范”和“理性的言教”,而是在他身旁大人的所作所为······孩子不是经由言教来学习,而是透过模仿。如果孩子在七岁以前,在他生活的周遭中只看见愚蠢的行为,他的头脑将只是吸收这些行为模式,而使他往后的生命也只有朝愚蠢的方向发展。而关于陪伴孩子游戏的玩具,尤其是布娃娃,我们特别强调其简单性。可以让孩子的“想像力”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想像力的运作会以图像的形式影响头部的成形”。
(耘妮笔记:我记得我们做的第一批娃娃,因为衣服是有图案的,都被苔米老师否掉了。后来的娃娃,越做越朴素。而这些年纪很大的老师,也不是刻板的遵守理论,而是因为她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看了不知多少批孩子,看过了不知多少种情况。)
其他,还有可以活动的木制玩具或活动式的图画书,让静止的图画,增添活泼的动作。史代纳补充道:“这种种都将使幼儿的器官具有灵活性,并且建立正确健康的形式。”
(耘妮笔记:在这里又一次读到:器官的灵活性,我想就是物质身体的灵活性,心灵器官的灵活性。也记起一位非主流教育的爸爸在一次会议上讲过,我们的孩子与传统教育下的孩子比较有一点不同:鲜活。这正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一个不丧失灵活性的孩子。)
如果说幼教师应该让孩子心中产生一份健康的好奇,一份健康的需求,原因是:“喜悦与兴趣是使内外器官正确成形中重要的力量。”最后,我想以史代纳的话语来作结论:“属于以上所说的力量,包括愉悦和环境中的一切,以及幼教师的快乐表情,尤其是真诚,自然的爱心,这种充满整个环境的温暖爱心,才可孕育出健康的生理器官。”
(耘妮笔记:使我们的孩子充满喜悦,对外在的世界充满兴趣。这一切需要我们在做一切事情中流露的真诚,爱,和一个如此的环境来孕育。)
这里所大略提及属于孩子们的“适当物质环境”,正是我们为人师表应该创造培养的空间。基本上我们的一言一行,即与身体、心灵、精神三部分相结合的温暖“保护膜”,也正是足以提供婴儿出生后生命力的“保护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红和小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