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将和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但最后赵国为什么被秦国和赵国实力对比灭了

既然将相齐心协力保卫赵国,最后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掉了呢?_百度知道
既然将相齐心协力保卫赵国,最后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掉了呢?
简略归纳一下
提问者采纳
相齐心只保得了一时,廉颇老矣,后来蔺相如死了,归根结底是秦国综合实力强于赵国,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其他类似问题
齐心协力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廉颇外走,蔺相如病死,李牧被杀到后来赵国将相俱少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赵国为什么最终还是被秦国灭 亡了?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蔺相如早就去世了,赵国有名将而不能用,长平一战赵国实力大损,后期虽还有李牧抗,但摊上个昏君,李牧也不得善终。总体来说,赵国灭亡在于决策层的决策失败。对攻守之势的误判,正和后来岳飞一样,一个是当守缉定光剐叱溉癸税含粳不守,一个是当进不进。
赵国灭亡在于决策层的决策失败
你对他的看法呢?
看法就是审时度势准确判断时机不要延误战机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读过六国论没?第一句缉定光剐叱溉癸税含粳,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是说,只要赵国坚持用兵不割地贿赂秦国,就不会亡国。重点是用武而不终。这可是唐宋八大家的苏洵的观点哦!!!!!望采纳!!!!!
郑国渠和都江堰的建设,使得关中平原千里沃土,产粮丰富,兵粮充足。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耕战制度深入人心,人人勇于公战,耻于私斗。秦国的商鞅变法比其它各国都彻底,使得秦国国力大幅提升。秦始皇使用了“远交近攻”的战术,外交战的胜利,使得东方6国能够被秦国各个击破。长平之战秦国的胜利,使得赵国国力大减。廉颇功高盖主,赵王猜忌廉颇,中了秦国的反间计,长平之战临阵换将,从此廉颇去往楚国。五国伐齐,使得齐国差点灭亡,虽然后来田单复齐,但唯一和秦国国力不相上下的齐国从此国力一蹶不振,齐国从此国策就变成了侍奉秦国,不帮助五国。秦王嬴政与母亲当年在赵国为人质多年,从未忘记过在赵国的耻辱,趁赵国大军去攻打燕国的时候出兵攻打赵国,大获全胜。历代秦王重视人才,郑国是韩国派来的间谍,秦始皇依然用他来修建郑国渠。韩非子是韩国派来的间谍,秦始皇依然运用他的法家思想。重点是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远胜赵国在内其它6国,非一两个人才所能改变赵国的噩运,赵国哪怕拼尽全力使用武力对抗秦国,也只是多死些赵国民众罢了。
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40万人,国力不及秦国啊
赵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将”和“相”他们齐心协力保卫赵国,为什么后来还是被秦国打败了呢?_百度知道
“将”和“相”他们齐心协力保卫赵国,为什么后来还是被秦国打败了呢?
“将”和“相”他们齐心协力保卫赵国,为什么后来还是被秦国打败了呢?
这是为什么捏```谁晓得饿?```
提问者采纳
除了迁都咸阳外。沙丘之变作为武灵王的悲剧,也表明改革的层次不会深入,并以此说服了贵族势力,廉颇见到侍者十分兴奋。赵武灵王改革唯一的政治基础便是所谓的“简襄之烈”的改革精神,非所以论货者”,后来赵武灵王在公子章问题上的犹豫不忍,平度量衡,也具有文化融合的意义,连燕军总司令栗腹也被击毙,秦军就造谣说“不怕廉颇。倒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赵孝成王七年“蔺相如病笃”的话,秦国反对,其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加强,必败无疑;赵世家》记载。在组织制度上,旧贵族势力,“圣人不易民之教,在决定国家强盛的生产关系上进行彻底改革,廉颇子廉丕应战惨败,它既不能为赵国的对外扩张打下长久厚实的经济基础、魏国交手。  赵武灵王的改革主要是军事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在法律文书和军制等方面展现的丰富内容,加速了这一带的封建化进程。这是在战国后期纵横战争形势下赵国由强变弱并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历史教益,但在武灵王的说服和威逼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为纵横战争的晴雨表,采用了骑兵编制和胡人服饰,但是。  赵国的改革在政治上也没有触动封建化的进一步发展,表面上是反对武灵王的“袭远方之服”。  秦国自商鞅变法(前356-350年)后,智者不变俗而动”。这样,为对外扩张打下了基础,遭到拒绝后又多次联络公子成。另外,悲愤之下离家出走,距离最早称王的魏惠王晚近20年)。所以当廉颇在长平之战中抗击秦军时,表明它的改革不会涉及到政治制度的范畴,赵国为了支持战争不得不向齐国借粮,赵国没有实行彻底而全面的社会改革,成为支持秦国对外战争的物质基础,实际上是担心“变古之教,赵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改革只是单方面的,导致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秦意出兵攻赵,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秦国制度,先到魏国,赵国的改革实行是较晚的、文化,认为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用人不当。秦赵之间的关系由修好外交而逐渐演变为生死存亡的战争,其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成功。另一些人如韩徐为则与齐国的薛公田文关系密切。廉颇再次挂帅,特别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相应配套改革,形成以“奖励军功”为中心的制度,它的改革的不全面、一致性,而没有把握其政治;在晚期抗秦战争中听信谗言,涉及到户籍制度,功勋闪耀。一说赵悼襄王时,而对军事一窍不通的赵孝成王还真把国家的生死大权从廉颇手里转让给了年轻的赵括将军,以长平之战为例,因此他对战争的支持力度也必然明显不足,结果赵国迎来了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详情见“白起篇”)  长平之战结束几年后。对于赵国的灭亡,打消了重新启用廉颇的念头,有名的“触龙说赵太后”和“赵奢收税”之事,这说明商鞅改革的效果是非常大的、经济,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找到它的根源所在。  赵武灵王之后,都是这种新旧观念矛盾表现的结果,应该更深入地在赵国的社会内部机制去探究,赵武灵王的改革也有政治上的措置,强悍的秦国也觉得他是个难缠的敌手,想趁机狠捞一把,开阡陌,开始便遭到贵族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二十世纪以来,派相如赴秦地侍太子、土地制度。再看赵国,他学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的战术方式,以求和平,同时也形不成造就治国人才的文化环境,这与简襄时期的改革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武灵王是以当前面临的外强环逼,蔺相如闻讯惊叫口吐鲜血而死、李牧),换句话说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解决了赵国的军事问题,但在经济改革方面缺乏,都说明旧贵族势力的思想意识对赵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并没有在赵国上下推开,后去了楚国。(《战国策》卷一九《赵策二》,没有完整文字记载,很快就把燕军痛打了一顿,赵王便以太子郚作为秦国人质,李兑与公子成结为一党,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方面也产生重要作用,逆人之心”,但从战国后期赵国所面临的形势来讲,秦国初置左右丞相,自毁长城。  关于蔺相如逝世的情况,也是这种政治基础所导致的一个缩影,乃至于“欲分国为二”。不料太子在秦得急症而亡。公子成(王叔)反对胡服改革。据《史记&#8226。民间有两种传说。  在战国时期改革大潮中,可笑的燕国“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点和秦国相比更为明显,血缘政治依然是赵国的政治制度主体。  也有人认为,廉颇一直打入燕国境内,公子成等人选择了服从,燕国认为赵国已经被秦军打瘫了。秦国称王的时间是比较晚的(前325年秦惠文君首次称王,也没有为赵国的社会发展奠定政治基础。)赵武灵王则以“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也。为了推行改革、服饰史。  赵孝成王死后,而没有真正实现赵国综合实力的固强,因此秦国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制度改革的相关性,他当着使者的面连续狼吞虎咽了一斗米和十斤肉,以“服为便用,浅层次的,建立起一套与封建统一国家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上的深入非常突出,竟得不到粮草的基本战略物资的供给以至于官兵相食而亡。沙丘之变时,这就说明即使在经过胡服骑射改革成功后的赵国,他回去后就对赵王说,例如开明的民族和睦政策,包括武灵王本人都十分浓厚,最后围主父于沙丘宫,于是派军攻打赵国。后来赵悼襄王面临战争威胁又想起廉颇想把他召回国重新启用,废井田,从后来的实际看。秦国自商鞅变法而起的改革,这又反映了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思想局限性,秦攻赵,但在政治上保守是一致的,吓得燕王只好割城求和,以及在是否接受冯亭献上党之地与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面前,主要是推行郡县制。简襄精神为赵国立国之基,齐闵王欲攻宋,赵国需要全方位的改革、思想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廉颇多次与齐国,文献中几乎见不到赵国改革对经济的影响、秦)上不同,便派使者去楚国看看廉颇到底处于什么状态。哪料这个使者早被奸臣郭开收买了,而且是死在赵国首都邯郸任所  在战国后期合纵与连横战争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秦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所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也决定了“胡服骑射”不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改革的真正原因、不彻底性应是赵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相如因此获罪,随着大批秦简的出土。  经济的社会环境:一说“渑池会”之后:“廉颇一顿饭的功夫就连拉三次屎”,搞得赵王真认为廉颇老不中用,为了表示自己勇猛不减当年、军制史,军事势力的发展同样是非常快速的,被处极刑,都与赵国这样一个社会基础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往史家多有评论。  我们并不否认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对中国战争史,齐国因此到赵国“致蒙”行贿李兑,秦国与赵国关系的发展变幻。通过分析战国后期秦赵关系的发展脉络。这些传说都不足为凭,还披甲上马演练一番。赵惠文王六年(前293年)。简单地把简襄的成就理解为扩疆拓土和吸收胡族文化,其血缘政治与贵族政治表现得十分明显。赵王怜太子可怜,尽管二者在赵国外交政策(对待齐,赵军在战争中被困46日,这是其他国家尤其是赵国所欠缺的,并进行了“初为赋”和“初行钱”。看来病死的可能性比较大,是赵国贵族阶层因循守旧观念的集中反映,赵国的主政者如奉阳君等人属于守旧集团的代表,加之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赵即支持齐攻宋,必亡无疑,而特别是秦赵之间的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决定着战国后期的历史进程,但称帝的时间却是最早的(前288年秦齐相约称帝)。赵造等王室成员认为、将军等,遂使关中地区成为富庶之地,但他并没有扩展到政治改革特别是经济制度的改革,武灵王的改革,在雁门、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张仪死后,错杀李牧,廉颇与新即位的赵悼襄王闹矛盾,一方面使胡服骑射在简便形式上的改革得以成行,在经济上仍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持战争,但这些措施只是在北方新疆域实行,甚至对立,赵武灵王在推行改革中强调自己是依照“简襄之变”的先例,李兑曾劝相邦肥义传政于公子成,礼为便事”之说说服了他,是武灵王改革失之偏颇的原因所在、九原等地曾经释放奴隶等。我们认为除了以上诸多因素外。政变后李兑立即掌握了赵国大权,包括赵武灵王在内的赵国统治集团都没有把这个变革发展下去,就怕赵括”  作为赵国三大将星之一(另两位是赵奢
提问者评价
太多字啦````@_@````
其他类似问题
齐心协力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君主昏庸无能,有贤材而不能用,那些贵族个个腐化堕落
君主太昏庸了,赵王听信谗言撤了廉颇的职位.却让纸上谈兵的赵括做统帅,结果赵国长平惨败.经此战役后逐渐衰败,再无争夺天下的实力
秦太强了,不是一个小小的赵国可以顶的住的.
国力差别在那明摆着呢。当年也没听说朝鲜人不团结啊,还不是被日本吞并了。何况当时秦国已经蚕食了中国一半以上的领土,那么小个赵国算啥。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阅读(32503)回复(33) 赵国邯郸保卫战:公元前最惨烈的人肉绞杀战[图]
 城市攻防战因其作战难度大、战斗消耗严重,向来是令所有军事统帅都头痛的作战方式。尤其对进攻一方更是如此。历次城市攻防战无一例外的给攻、守双方都带来极为惨重的损失。有时候一次城市攻防战的结果甚至有可能直接影响整个战争全局,成为战争的转折点。说到城市攻防战,熟悉历史的朋友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二站时间苏、德双方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斯大林格勒之战因其战况之惨烈、攻守双方损失之大以及其对苏、德战争乃至对整个二战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决定性的影响,成为城市攻防战的经典范例。以至于后来人们经常将其他类似的城市攻防战都称为“某国的斯大林格勒”。
  例如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长江石牌要塞阻击战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而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城市阿巴丹由于顽强抵抗伊拉克长达9个月的疯狂进攻并成功坚守了城市而被称为“伊朗的斯大林格勒”。这些城市攻防战至今依然被各国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这些战例都发生在现代,而在中国遥远的古代,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空前惨烈的城市攻防战。这场战争中的攻方,就是当时诸侯中的第一强国,也是后来统一了整个中国的秦国。守方就是战国七雄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大规模骑兵军团的赵国。这场城市攻防战的惨烈程度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比起后世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场城市攻防战直接影响了秦国对整个中国的统一进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赵国都城邯郸坚守战!那么,这场战役是如何开始的呢?战役进程有是怎样的呢?这样一场战役又是怎样影响到秦国对整个中国的统一进程的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对赵国都城邯郸坚守战进行一下讲述。由于灵云是军事菜鸟,因此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灵云认为,要想讲述赵国都城邯郸坚守战,就有必要想讲述一下作为战争中守方的赵国。赵国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部分地区。赵国作为诸侯国出现在战国早期,其前身就是曾经被周天子(灵云注:即周王)赞誉为“中原第一大邦”的晋国。晋国曾经是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诸侯国。其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山西全部、河北、河南大部和陕西、湖北、山东部分地区。曾经是中原地区当之无愧的“老大”,当时中原地区另外两个强国秦国和齐国都无力与之相抗衡。晋国在极盛时期曾经将秦国势力彻底逐出中原压缩在西北地区,而且晋国也是当时中原诸侯国中唯一有能力单独长期抗衡南方的“超级大国”楚国的国家。但是,这个曾经强盛无比晋国在春秋晚期却逐步走向衰落。其直接原因就是国内上层贵族势力特别是当时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贵族势力和旧有的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相互斗争。贵族势力之间的争斗直接造成国家统治者国君权利和地位的沦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晋国末期大贵族敢于公然杀害、废立国君。曾经威严高贵的国君已经成为贵族势力手中的傀儡。到晋国后期,基本形成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姓贵族相互纷争的局面。在贵族之间相互不断联合、对立的过程中,最终胜出的是韩、赵、魏三家。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结盟,共同灭亡了当时晋国最强大的贵族势力“知氏”,随后韩、赵、魏三家正式瓜分了晋国国土并上书周天子要求承认将三家列为诸侯。当时已经名存实亡的周王室根本无力与之讨价还价,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族诸侯被外姓灭亡(灵云注:晋国为周王朝嫡系姬姓王室宗亲封地,历代国君均为姬姓周天子的亲属,是周天子维护其仅有的威严的唯一依靠)。公元前403年,当时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但三国附属于原晋国国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事件。同年,三姓诸侯将晋国末代国君静公“礼送”至北方“遵奉”,其实就是囚禁。公元前376,韩、赵、魏三国通报周天子,正式宣布废除晋国末代国君静公并不在对其本人以及旧晋国王室成员的安全负责,为了斩草除根彻底根除周王室的幻想,公元前349年,一不做二不休的韩、赵两国杀害了晋国末代国君静公及其全部王室成员。至此曾经威震中原数百年的“中原第一大邦”晋国不战而亡。在晋国旧地诞生了韩、赵、魏三个新诸侯国,其中就有本文主角赵国。
尽管成功立国,但立国初期的赵国在当时战国七雄中疆域、人口和经济、军事实力都不是强大的。而且其地理位置注定了必然成为各国眼中的一块“肥肉”。打开战国时期地图可以看到,在战国七雄中赵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不利。他的东北是燕国,东南是强大的齐国。西方是在“三家分晋”中获利最大的魏国。当时的魏国刚刚经历“吴起变法”。其势力在诸侯国中名列前茅。强大的魏国铁甲步兵军团威震诸侯,曾经攻占赵国都城邯郸达3年之久。南方则是强大的“超级大国”楚国。而且还要随时防备北方游牧民族林胡、楼烦、东胡的入侵。可以说地处战国时期各国要冲的赵国始终处于四面受敌随时可能被灭亡的危险境地。但这样危险的局面却激励了赵国上到国王下到平民强烈的危机感和求生欲望。迫使他们不断改革,发展军事、经济实力来自卫。公元前340年,对赵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重要影响的杰出君主赵武灵王继位。这位继位时年仅十五岁的君主面对国家内忧外患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也是对中国历史产生划时代影响的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政策。当时中原诸侯国军队的组织结构和作战方式是传统的步兵加战车组成方阵。首先由战车冲阵,随后步兵在远程弩机的掩护下排列成方阵,最前面的举着长戈整齐的向对方发起进攻。这种以步兵为主辅以战车的作战方式在北方游牧民族如林胡、楼烦、东胡强大的射控骑兵(灵云注:可以在马上用弓箭远距离作战的骑兵)军团高机动性和强大的冲击力面前不堪一击。正是在目睹北方游牧民族射控骑兵强大的攻击力和自己步兵战车部队的惨败后,赵武灵王决定对自己军队进行彻底改革。
  其核心内容就是放弃原有的以步兵和战车为住的作战方式,特别是基本淘汰了战车在一线的作用。士兵放弃以往那种不便于机动作战的“宽袍大袖”式服装。士兵改穿北方“胡人”那种便于骑马射箭的短打扮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胡服骑射”不是单纯的兵种改革,而是一整套军事、政治和经济改革措施。除加强骑兵外,还包括鼓励民众大规模养马的“马政”和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赵武灵王的改革措施极大的提高了赵国的综合国力。但触动了赵国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以公子成为首的赵国守旧贵族的顽强阻挠。赵武灵王对阻挠势力上进行了血腥镇压,有力保证了改革的进行。在赵武灵王的推动下,曾经衰落的赵国军队从步兵加战车为主正式过渡为以骑兵为主。在国家“马政”政策的物资保障(灵云注:主要是战马)和民众的支持下,赵国迅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依靠这支强大的骑兵军团,赵武灵王四处扩张。他首先向北方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大举反攻。一直打到今内蒙古境内河套地区,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同时灭亡了北方由白狄族建立的中山国,向西攻占了秦国的榆中地区,向南击败了强大的魏国。至此赵国彻底摆脱了弱国形象,极盛时期赵国疆域包括今山西中部和北部、陕西东北部、河北西部和内蒙古河套平原,赵国也拥有了当时最强大的骑兵军团,赵武灵王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赵国也成为战国前期强大的诸侯国。但是,此时赵国要面对一个更强大的敌人,这就是赵国西方那个经历商鞅变法后已经成为当时最强大国家的——秦国。与以往和其他诸侯国那种仅仅争夺地盘的战争不同,秦国的野心更大,那就是灭亡其他所有诸侯国。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命大将白起令兵攻打韩国,秦军攻占韩国交通枢纽野王城,切断了韩国战略要地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国君决定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以乞和,但遭到上党郡守冯亭的地址。冯亭不愿降秦,而是上书赵王,将上党郡“献土”于赵国。当时赵国国内决大部分大臣坚决反对接受上党郡,因为他们很清楚这样的举动必定会引起秦国对赵国的不满,一旦如此双方必定发生大规模战争,这中“火中取栗”的事对赵国来说得不偿失。但贪婪的赵王为眼前的利益坚决主张援助上党郡。但就在赵国援军到达之前,公元前260年,秦国将领王龅率军攻克上党。结果赵王不但没有得到梦想的土地,还必须面对与秦国开战的局面。公元前260年四月,秦军与赵军在长平遭遇。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爆发。同年六月,秦军在长平城外的野战中击败强大的赵国骑兵军团。面对如此危险局面,赵国守将廉颇根据敌强我弱、初战失利军心不稳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逸待劳等待秦兵进攻的战略。面对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长达3年之久。这给劳师远征的秦军的后勤补给造成严重压力。于是秦国施反间计,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同时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老了,容易对付,他不出战是贪生怕死,他快要投降了。”结果赵王中计,用只会“纸上谈兵”的饭桶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本来就没什么本事而且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他从来没上过战场接触过秦军,却“想当然”的把秦军蔑视为“乌合之众”。加之赵王明令赵军出击。结果赵括到达长平后立即帅大军出击,而此时秦军主帅已经换为名将白起。面对赵军盲目出击,白起采取佯装后退诱敌深入,两翼迂回包抄分割围歼的战法。
公元前260年8月,赵括在完全不明敌方虚实以及赵王严命出击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先是佯装败退,将赵军主力诱入包围圈,随后两翼伏兵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与此同时一支名为“轻兵”的特种部队(灵云注:即搭乘战马的轻装步兵)迂回到赵军后方切断了赵军粮道。至此40万赵军陷入重围,被迫在秦军包围圈内筑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军在长平包围40万赵军如此大的战果的是秦昭王始料未及的,他当然知道此战的巨大意义。面对前线秦军兵力不足的局面,秦昭王亲临河内督战,下诏征发全国所有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为激发士气下令所有立功者赏赐民爵一级。同时集中国内所有大牲畜运力向前线运送粮饷,倾全国之力与赵国作战。在秦军强大攻势下,赵国数次派出的援军都被击溃。到公元前260年九月,包围圈内的赵军箭尽粮绝,40万赵军连续断粮四十六天。战区内所有能吃的包括战马、树皮、飞鸟甚至老鼠都被吃光。已经出现士兵自相杀食的惨剧。面对危局走投无路的赵括被迫率全军突围,结果失败,赵括本人被秦军射杀。已经饿殍遍野的赵军在丧失统帅后彻底崩溃,40万赵军全部投降。面对如此多的战俘,秦军主将白起在事先未争得秦王许可的情况下下令将40万赵军俘虏全体坑杀(即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目的是企图借此造成赵国的恐慌。
  灵云认为,白起的做法虽然部分起到了对赵国军民的恐吓作用,但更多的是带来赵国上下对秦军刻骨铭心的仇恨!!这直接导致秦军在后期作战中遇到赵国举国上下顽强的抵抗。而白起事先未争得秦王许可就下令处决40万赵军俘虏的行为令秦昭王对他产生强烈不满,这也种下了日后他自己被秦王所杀祸根。
  秦国取得长平之战空前辉煌的胜利后,摆在秦昭王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接受赵国提出的割地求和的请求。二是趁赵军主力被灭实力空虚的形势继续东进一鼓作气灭亡赵国。秦昭王战前是准备接受赵国提出的割地求和的请求,因为长平之战秦国虽获胜,但军队伤亡过半,国内粮饷物资消耗待尽。而且新近占领的领土上民心不稳有待安抚。但是随着长平之战的结束,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秦昭王改变初衷,加上此时赵国也拒绝割地赔款。于是,公元前259年9月,秦昭王下诏全面攻赵。本来他依然任命白起为统帅。但作为军事家的白起认为,赵国虽然在长平战败,但长平之战中赵军表现出顽强的战斗力,给秦军造成严重损失。目前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很难战胜。而秦军虽然胜于长平,但军队损失大半,国内财力、兵力空虚。而且秦军跨越千山万水长途远征战线过长,一旦赵与其他诸侯盟国内外夹击,秦军必败。于是白起推说旧病复发拒绝出战。秦昭王自信的相信秦军是战无不胜的。遂命王陵为主将于公元前259年9月率60万大军攻赵。由于赵军主力丧失怠尽无力抵抗,秦军长驱直入,于公元前258年1月进抵赵都邯郸城下,历史上著名的邯郸保卫战打响。
  当时的战局对赵国极为不利。长平之战赵军主力40万全军覆没。当时一个诸侯国的人口多者数百万,40万军队相当于赵国1/4的军事实力。尤其重要的是这40万军队中包括了赵国最精锐的骑兵军团。骑兵军团的覆没代表着从此赵国丧失了进行大规模机动野战的能力。面对秦国大举入侵,赵国能用来抵抗的兵力捉襟见肘。而且,在面对强秦的同时,赵国还要面对其他诸侯国趁火打劫的入侵,尤其是东北方向的燕国。燕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倒数的,此前一直没有能力对赵国发起像样的攻势。但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一落千丈。要面对强秦在西方的入侵,无力东顾。于是燕国决定趁火打劫。公元前259年初,燕国出兵40万击赵。赵国东方守军采取坚守沿途城池逐步分散、消耗燕军兵力,随后调集有限的主力部队以机动奔袭作战的方式依托己方坚守的城池在特定战区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分歼燕军各部。尽管这些歼灭战每次消灭燕军数量有限,但一来燕军素质低下;二来赵军作战非常频繁。结果各处燕军首尾不能呼应而大败,被俘20万。燕国被迫求和。赵国东部危机解除。而对于西方真正的威胁秦国,赵国进行了极为周详的准备。首先是军事方面,赵国意识到由于长平之战自己的精锐部队丧失怠尽,以无力进行野战。于是转为防守。赵军采取坚壁清野、放弃外围城池,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的战略。在此战略下,赵国军民放弃从边境到沿途所有不必要坚守的城镇。撤退过程中,能带走的都带走,带不走的全部烧毁并堵塞沿途所有水井。同时紧急大规模征召平民参军。由于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40万赵军,造成赵国当时几乎每家都有丧子、丧夫、丧父,这造成赵国举国上下对秦国充满切齿的仇恨,因此全国上下同仇敌忾,誓死保卫赵都。结果在短短数月时间内赵国就组建起一支四十万人左右的军队,但军队中多为40岁以上的老者和18岁以下的弱童。赵王任命年过70的老将廉颇为总指挥,同时紧急加固邯郸城防御工事以应对秦国的攻城。在军事备战的同时,赵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派出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外交使团游说列国寻求各国对赵国的援助。赵国能做的都做了,接下来就是坚守都城了。公元前259年10月,60万秦军分3路开始进攻赵国。北线10万秦军攻占上党,牵制北方赵军南下增援邯郸;南线10万秦军攻占南阳以阻击可能的魏楚联军;中线主力40万秦军直攻赵都邯郸。10月底,邯郸外围最后的屏障武安关、皮牢关被秦军攻陷。11月初,秦三十万大军包围邯郸,邯郸保卫战正式打响。
秦军以武安关为基地,动用30万大军围攻邯郸,战况异常激烈。秦军首先动用了云梯,在后方弩兵密集火力的掩护下发起冲锋。秦军弓弩手在不到4小时的时间就向邯郸发射了数十万支箭,随后步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架设云梯强登邯郸城墙,另一部分架冲车直攻城门。城头赵军冒着密集的箭雨进行顽强抵抗,首先是用弓箭还击,同时用长竹竿推倒秦军的云梯,在城头用滚木雷石打击登城秦军,同时用大锅将水烧开后泼向敌军。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秦军战死两万人。被迫转入休整,同时派小股部队骚扰赵军。赵军并没有呆板防守,而是不断排除精锐骑兵部队趁夜出城偷袭秦军。这给秦军造成极大恐慌,严重影响了秦军士气。公元前259年12月,在秦昭王严令下,秦军冒着北方凛冽的寒风再次大规模攻城,在赵军顽强抵抗下再次失利。赵军趁机出城主动出继秦军,秦军大败,撤退50里,伤亡超过1万人。悲观情绪蔓延在秦军中,秦军主帅王陵上书秦昭王,要么撤退,要么增援。秦昭王再次要求白起领兵出战但又遭到拒绝。联系到以往白起的所作所为,公元前258年,秦昭王在杜邮杀害了一带名将白起。同时任命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继续围攻邯郸。公元前258年正月,王龁率十万援军及大量的兵备粮草到达邯郸。得到增援后的秦军对邯郸发起了第3轮也是最猛的一轮进攻。秦军动用超过3万弓箭手进行掩护射击。同时出动新型攻城塔配合攻城。攻城塔下面是一个巨大的4轮底座,用人力推动前进。上部是一坐高大的塔楼,塔楼里面是多层盘旋而上的云梯,外面由厚木板掩护,顶端前部是一个可以开合的吊桥门。士兵在里面可以得到良好的保护,当接近城墙后放下吊桥门,士兵可以直接从塔内冲出蹬城作战。避免了以往云梯伤亡大的缺点。秦军攻势极为猛烈。在危机时刻,70多岁的赵国老将廉颇身披铠甲手持宝剑亲自上城指挥作战,赵军士气大振。高呼口号拼死抗击秦军。他们用绳索拴上巨石去撞毁秦军的攻城塔,同时发射密集的火箭焚毁秦军攻城塔。危机时刻,邯郸城内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平民全部登上城头参战。赵王自己也率宫卫步兵参战。在赵军顽强的抵抗下,秦军攻城再次失利,伤亡惨重士气低弥。秦昭王命王龁接替王陵指挥继续攻城。王龁指挥秦军连续攻打邯郸近五个月,依然没有攻下。同年10月,秦昭王命郑安平率军五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此时的邯郸城外是超过30万秦军,城内守军死者伤员遍地皆是。粮食已经耗尽,城内军民已经到了吃死人肉的地步,邯郸城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关键时刻,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外交战开始起作用。在赵胜及其部下的努力游说下,楚国和魏国出兵援救赵国。同时齐国开始陈兵燕国边境以威慑燕国可能对赵国东部的入侵。公元前258年12月初,楚国援军十万、魏国援军8万突破南线秦军防线抵达邯郸外围。12月底,魏楚联军对秦军发起强大攻势,同时邯郸城内守军出击配合,三国联军在魏国丞相信陵君的指挥下3面夹击城外秦军。已经在邯郸成下鏖战两年之久的秦军疲惫不堪,三面受敌,无力抗击三国联军的打击全线崩溃。秦军主力向西急退数百里后残部逃回汾城。而刚刚到达邯郸前线的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在邯郸城南,在粮草断绝,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只得全军降赵,邯郸之围遂解。三国联军乘胜西进进攻汾城。立足未稳的秦军主力全线崩溃,残部逃回河西地区。秦昭王被迫与三国议和。将以前占领的河东郡归还魏国;太原郡(灵云注:即今山西太原)归还赵国;上党郡归还韩国。最终,历时3年之久的邯郸保卫战以赵国胜利告终。
  赵国邯郸保卫战在历史上有重要意义。首先,邯郸保卫战沉重打击了秦国的嚣张气焰,造成秦国近30万军人的伤亡,严重消耗了秦国实力。直接造成秦国统一中国进程的推延。同时,邯郸保卫战是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这直接导致秦国以往执行的全面打击政策的破产。在此情况下秦国被迫改变以往策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外交方针来分化离间东方各国之间的关系,这在秦国后来的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而从军事角度看,秦国在邯郸保卫战打响前就已经犯下一系列错误。首先是白起坑杀40万赵军。这直接造成赵国上下对秦军充满刻骨的仇恨。最终在”报仇雪恨“的口号下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爆发出罕见的战斗力,这是秦国始料未及的。秦昭王仅仅从单纯的兵力对比出发,武断认为秦强赵弱,不顾大臣反对坚持攻赵,这已经是战略性失误。而在初战失利、屯兵坚城之下时,仍一意孤行不断增兵邯郸而不顾南线强大的魏、楚援军更是重大失误。这些都直接导致秦军的失败。赵国军民始终高昂的士气则是其制胜的关键。由于始终处于四面受敌的危险境地,因此赵国地区的人民普遍有强烈的尚武情节。自古以来世人皆知赵地民风强悍,从汉朝起就有“天下精兵尽出赵地”的说法。正是国民的尚武精神保证了赵国在主力军队在长平之战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组织起相当强大的战斗力。同时赵国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如廉颇等卓越的指挥部署也对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在秦国灭亡六国的战争进程中,赵国的抵抗是最激烈的,秦国在灭亡赵国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是最惨重的。而邯郸保卫战则与后来的昆阳之战(灵云注:东汉。将领刘秀)、随州之战(灵云注:北宋。将领杨延昭)和钓鱼山之战(灵云注:南宋。将领王坚)等一起成为中国历史上城市攻防战的经典战例,这些经典战例将永远值得后人不断的去探索、去研究......
个人签名:横刀立马
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支 持0票& 反 对0票&
作者:发表于: 22:32:26嗯
作者:发表于: 22:46:46此回复已经被删除
作者:发表于: 22:59:29转自灵云ら苍月的博客,文章写的很精彩.. 个人签名:横刀立马
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作者:发表于: 23:09:35白起坑赵40万. 个人签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作者:发表于: 23:02:40这样铁血的帖子怎么不置顶?软蛋半煮!
作者:发表于: 23:08:42有一说是45万..... 个人签名:横刀立马
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作者:发表于: 23:40:23赵国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们遇到了更尚武的秦人。当你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就明白了。
作者:发表于: 23:42:36能以步兵打败骑兵 就知道秦人的作战意志了,中华民族更需要秦人的血性。我们不需要再去守城。
作者:发表于: 23:43:25放眼全球,那一个有点出息的民族不尚武?
作者:发表于: 23:53:11阅 个人签名:我热爱我的祖国,我热爱这片土地。 作者:发表于: 00:10:23这样的帖子才值得顶!~
作者:发表于: 00:23:23铁血风云
作者:发表于: 00:50:38前面有点罗嗦,不过楼主已经写得很好,希望楼主多给中华网的网友们补补历史
白起的确残忍,据说现在在原长平战场一带的地区的百姓叫豆腐为'白起脑',,不过我认为白起倒是一位军事天才,如果秦军继续由他来指挥,秦很可能会提前统一华夏,可惜在长平之战不久后这位军事天才自杀了
作者:发表于: 01:09:08 个人签名:男人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发表于: 01:44:56赵国怎么不败,赵国兵变家常便饭,连赵武灵王都是让自己人活活饿死的!
作者:发表于: 01:45:43此回复已经被删除
作者:发表于: 02:20:35到处都裸浴的
作者:发表于: 03:13:08 个人签名:和谐中国心 作者:发表于: 08:36:10在冷兵器时代,40万赵军不是战死,而是投降并被活埋!这是什么原因呢?军人如果失去了血性还不如一群绵羊呢!
作者:发表于: 08:50:39呼吁血性回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国为什么被秦国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