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9游戏盒手机下载动态发布为啥多日没人赞和评论

如何评价朴赞郁?
按投票排序
  了解我博客的人都知道我是朴赞郁脑残粉一枚。这么些年来,一直陆陆续续的有写他的东西。既然这里提了这个问题,那我也不另写了,把我这六七年来关于他近几部电影的文字精简一下,贴在下面。  我每次看《复仇三部曲》,都不得不激动一下。  为什么我会这么变态?是因为现在的电影,真是太沉闷了。  最早看《老男孩》的时候,我不是很喜欢,第一我觉得故事有点“狡猾”,用催眠做关键情节点,太取巧不实在;第二,做为一个正常人,我对“变态”的东西还没有欣喜到去拥抱的程度。  但第二遍、第三遍看的时候,再加上几遍《金子》和《我要复仇》,我就转变了这个观念。  并不是那些毛病都不存在了,而是我发现,相比朴赞郁电影里丰富的想像力与叙述的多样性、电影语言的独特性而言,那些毛病变得不太重要,甚至有时候,适当的“变态”还是必要的,这是整体风格的必要手段。  电影,有很多种考量标准,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标准。可是很多时候,什么标准才有价值?看看电影史上,真正留得下来的电影是哪些?能影响现在的创作者和未来的创作者的电影又有多少?你很容易得出结论,个性化创造、风格追求为主导的电影占据了绝大多数。  任何艺术的发展,创意及个性都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重复老的东西在生命力上能有几分贡献?而且人家“创新”一把容易么,总有人对新的东西出现保持警惕和反感,而对重复一万次的东西表示欣慰和自在。借口无非有二:“要讲好故事啊”“形式大于内容啊”,按他们的标准,电影史上有一半的片子都要消失了。当然,也不能把一些初级的胡搞当成创新。  现在的影像制品有多少啊,电影电视互联网——可能上万部影片里,才会有一部去考虑在电影叙述、镜头组合上去创新。可能有一万个观众会对那些制作精良、视听老土的东西津津乐道(事实上对这些东西遗忘得最快的也是他们),我没意见。电影有商业的属性而且会一直发展下去,我没任何意见。  只是允许我称赞为数不多的属于电影艺术的惊喜吧。你以为像“复仇三部曲”这样的电影和朴赞郁这样的导演,真的很多么?《JSA》  朴赞郁的成名作是2000年的《JSA》,这部影片在韩国创造了票房纪录,也许更多是因为南北韩的敏感话题引起人们的注意。这部电影彰显了导演扎实的叙事功底。发生在一间小屋里的血案,由两名生存者和一位调查者带出种种蛛丝马迹,并在最后统一了结。这种故事很容易变得平淡或拖沓,但朴赞郁没有让观众犯晕,干净利落的完成了任务。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也是朴赞郁最“令人亲切”的,看下来基本很顺。本片其实没有太多朴赞郁现在的风格,只是最后一个镜头让人相当吃惊,你会感觉到,这导演将来肯定能吓人一跳。《我要复仇》  2002年,朴赞郁终于拍出了第一部标志性风格的《我要复仇》,这个概念之后发展成“复仇三部曲”。《我要复仇》里有很多手法在他后来的电影里有了继承,比如绚目却阴森色彩和场景。很多时候,《我要复仇》的影像进行得很缓慢,固定机位很多,全靠人物调度来引人,静止的外在与暴力的内容形成反差。  就像老朴在《我要复仇》里说的:我不喜欢没有惊喜的电影。观众喜欢简单的叙述,这部电影需要他们更主动的去理解里面的形象密码。  《我要复仇》的电影语言……尤其是电影声音的表现力非常强。看了《老男孩》和《金子》那种精致“配乐”后,你简直想不到朴赞郁原来可以把环境声和音效、人声做到像“配乐”那样精彩。这种声音空间的处理,当然也是跟整个视觉效果配套的。真正的“冷酷到底”,控制力极强。给我的感觉是,好像从JSA之后,朴一下子就建立了强烈的风格。  不过,这种相对“简约”的视听风格,被后面那几部的“花哨”代替了《老男孩》  现在韩国不少导演拍电影都有一股子“MTV”的味道,优点就在于他们的时空观念确实很自由。他们可以用一切能想像出来又有操作性的视听语言来表现某一个动作或某一个场景。并不在于动作是否合理,前后是否跳轴,时间是否连贯——切只为突出好看、新颖。MTV也是如此,但是这一招用到电影里,如果缺乏控制的话很容易把片子搞成一部长MTV,形一散,就缺乏震撼力了,比如头文字D。  老男孩的优点在于,他的视听还是服务于人物和冲突的,虽然这个故事过于离奇,现实感不强,但导演的手法也正好匹配。而且导演对音乐的自如运用,实在是很……想过用威尔第的弦乐配血腥镜头,真是有点暴力美感了。但这种美往往得看第二遍才有感觉,因为第一遍你只可能感受到暴力。  《老男孩》这部片的最狡猾一点就在于导演调动视听来包装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从而吸引观众。从第一个镜头看得出来,一开始,背景音乐就到达了高峰,然后是手抓住领带的特写(影片头一分钟就开始一个高潮,这种处理很大胆),再切几个镜头就展示了楼顶这一个充满悬念的动作——两个男人的姿势都是静止的,从习惯上来讲都有些可笑,但这正是突出人物间的姿态,这种奇特的场面能给年青观众造成一种“酷”的感觉(这种应用从大量的MTV里都能见到)——这种对关键动作的强调和包装贯穿始终,而且尽可能注入年青人熟悉的元素。比如许多人喜欢的那段横移式的段落镜头表现群殴,那就是活脱脱一个日本任天堂游戏的翻版,在街边的游戏机里就经常能看到这种场景,这对年青人来说都是有相同观赏快感的。再比如后来男人找到看守自己的人时屏幕上还出现漫画式的线段标注,对流行漫画中经常出现的某些分镜头的借鉴也可以在影片中看出(我发现现在视觉上做得好的电影,很多都受漫画影响)。  接下来导演更是试图用各种手段不断调动观众,让视听冲击尽量靠向饱和。最明显的是那些“恶心”的血腥镜头,都给了大特写,让人不忍看下去。这一切都反应了导演的一种视觉倾向,他反复的进行轰炸,特写尤其的多,也还比较平均的分布在各个段落中。广角镜头的大量使用、摄影机频繁地进行移动、情节的离奇(也有些牵强)让这部影片有了很“引人”的形式。这个片子整个故事时空发展其实是比较常规的,但导演就是就在某一点的时空上做手脚进行自由表达,这就让影片即符合观众的观赏要求又能具备新意。《亲切的金子》  复仇三部曲终结篇,没让人失望。这一回,相对于前两部,尤其是《老男孩》来说,故事简单了,可讲述手法更复杂;冲突没那么激烈,可情感更细腻了些。视觉更华美,但似乎有点散乱。总之,与前两部比,有共性,但更有自己的个性。  《金子》最大的改变和个性,就是叙述时空的不同。这一回的悬念并不如《老男孩》那般惊心动魄,《老男孩》完全是靠目的支撑动作,动作带出情节,情节围绕目的,一种环环相扣的叙述过程,偶有回忆,但基本是线性的。而《金子》的时空交错,闪回闪进,加上幻想与现实,便有着比《老男孩》更复杂、更跳跃的方式,这肯定也会造成一定的观影障碍。  在这种方式的指引下,导演采用了与以前不太一样的视听手段。而在《金子》里,他更频繁的使用“相对静态”,或“动、静”结合的表现。镜头里更多是人物动作过后的状态,比如金子和狱友的拥抱,他拍的不是过程,而是拥抱的结果;或是通过剪辑展现动作的不同倾面,比如金子对着两个绑匪开枪的场景,就是几个静态的特写渲染,再接动态的横移,在配乐的衬托下,酷毙了,不亚于《老男孩》那个横移长镜头。  这种手段在《金子》里的运用,给这部影片的叙述风格定了一个调子。很多时候,影片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件事的某一两个片断,一个截面,人物动作很少的截面。比如金子与不同狱友见面时,都会有闪回。很多时候,只是几个镜头,十几秒或是几十秒的时间,就把一段本来可以表现得很复杂的故事,简单概括完了。而且,这些片断并不乏某种美丽,哪怕这种美是残酷的、颓败的,就像金子的红色眼影。“闪回”“闪进”,老早就有这种用法了,但他在“金子”里大量的“闪进”与“闪回”交插运用,尤其是警探与金子在蛋糕店见面前后的那一段落,好几个时空交插起来,非常漂亮。这几乎也成了他以后的拿手绝技之一。  这样的处理,在影片前半部分的叙述过程频频出现。于是影片叙述节奏飞快,时空交错,信息量极大,如果一两个镜头你没有注意到,那么你可能就搞不清金子与这个人的关系。如果你足够认真和仔细,你就可以体会到导演的每一处构思,他就像织着一张网,网的中心是复仇对像。  导演围绕着这个中心,用影像一点点勾出了金子从前的世界,这张网,纹路是交织着的,因此有不断的闪回、甚至闪进,还有金子关于复仇的幻想。这张网,还是华丽、繁复的,所以我们看到金子那么多不同的狱友纷纷登场,人物众多是《金子》不同于前两部复仇故事的元素之一,因此在内涵上也与前两部有了区别。这一特点,将在后面的“众人复仇”高潮段落里达到巅峰。这个群体斩杀的段落,非常惊人,内里又血腥又残酷,其实还温情甚至有点搞笑。这种复杂情绪交融的段落在当今影坛也是非常独特的,这一点在他后来的《蝙蝠》里也有体现。  影片的摄影和美术设计的精致、唯美,仿佛不带人间气息,再配合上这种叙述结构,不恰当的比喻,有点“巴洛克”的意思。哪怕是穿插其中的小过门,导演也做得相当华丽,比如简单转场镜头,虽然有电脑特技的帮助,可只有极具视觉想像力的导演,才会想得出这么有创意的独特转场方式,朴赞旭这个特点在《老男孩》里早已表露无遗。  所以,影片主体配乐就是再合适不过的巴洛克风格的音乐,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羽管键琴,还有凄婉的小提琴,既有宗教音乐的感觉,也有俗世沉沦的哀伤。这与整部电影“血腥”的唯美、繁复的视听结构、逼问人性恶的一面、追求心灵救赎等内容,形成了一体。最后的摇篮曲,也暗示着复仇者心灵最后的平静。《机器人也无所谓》  这部电影肯定是争议之作——说它看不懂的,说导演自大狂妄的,说雄风不再的,说重复自己的,都无所谓。  我很想为这部电影说些话,坏话当然就不说了,大多数人都说得出来。是要说好话,比如说它的神经质时空是恰到好处的,它的前言不搭后语是有想法的,它的叙述细节是有对应的,它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它的自作聪明也不是那么讨厌的。  但好像说这么多也没什么用,观众只管好不好看,对这些东西往往无所谓,就连朴赞郁也有点无所谓,那俺也只好无所谓了。  从一部商业片、娱乐片的价值来看,这部电影当然不会成功。如果从作者风格来考查,我得说这部“神经病”电影给了现在的沉闷电影界一个有趣补充。  我想主要说一下开头“七分钟”的巧妙。这七分钟的段落基本上树立了全片的叙述基调:神经质的、跳跃、自我幻想的多时空交叉处理。但完全让观众看不懂的叙述并不算有效的叙述——尽管很多创作者会以“神经病”题材来掩盖自己的混乱。而《电子人也无所谓》的叙述不同,它是有逻辑可寻、有条理可言、有趣味可挖的。难得的是这一些东西埋伏在表面的凌乱下,需要观众作第二次、第三次耐心阅读方能找到。  具体的图文分析在这里:  朴赞郁对观众的要求,有点太高了。这个快餐时代,谁爱看这种自已给自己找累的神经病电影呢?也许只有俺这种神经质兼强迫症型电影青年吧。《蝙蝠》  朴赞郁电影的魅力之一,就在于他在类型片里塑造出独特的世界。  变奏“犯罪片”,是他的拿手法宝。这一回从“纯情神经病院”回归“吸血鬼犯罪片”,显然更加得心应手。但从气质上,《蝙蝠》的疏离、象征气质,又有点延续《机器人也无所谓》的空间方式。  简单的说,就是老朴客的片子越来越没有“人气”,这一点显然是与大众欣赏习惯脱节的,也是“恶评”的由来。你看不到普通的群众和世界,更像是一出荒诞舞台剧。但在他自己营造的这个世界里,导演的创作越来越完整与风格化。整部《蝙蝠》给人非常深刻却又难以形容的视听感受——悲伤的、邪恶的、幽默的、冷酷的——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一首“黑暗之诗”。看到最后甚至还有一点点童话的感觉,当然是血腥版童话。  《蝙蝠》讲的是一个人如何面对内心的黑暗面——而故事的情境是:当这个人精神上是神父、而肉体上是“吸血鬼”的时候,他如何处理?灵与肉的挣扎,整部电影剧作的最核心推动力量就是这个。与金玉彬的欲/爱关系,是从这一点发散出去的——也就是“吸血鬼”的动物性。包括故事由此展开的“欺骗”、“谋杀”等等更阴暗的层面。整部电影都在讲述这种与“黑暗面”的纠结与斗争。同时,这个斗争并不仅仅是宋康昊一个人的,也包括他的那位导师,包括金玉彬,还包括那个虐待金玉彬的家庭。这里每一个人物的“黑暗面”的设计都有不同的侧重。  整部《蝙蝠》的剧作线都贯穿着“矛盾”,人物行为的表面与内在发展的冲突。叙事线相对简单,但里面元素的对应、人物的设定还是很值得琢磨、很有意味。尤其在已经形成俗套的“吸血鬼”题材里,加了不少新鲜的“调料”,有趣。当然最有趣的地方,还是那些与“犯罪”有关的处理。尤其是最后两大高潮,都具有超强的场面调度,复杂的情绪交缠,突然降临的暴力,残酷的黑色幽默。  影片最后的“黎明”段落,可以说无论在电影语言还是人物情绪上都是一个最高潮。长达数分钟无对白的二人对峙,巧妙的场面调度,义无反顾的寻死之心,既像悲剧、又像喜剧,也是内心光明与黑暗的最后一次斗争,是“黎明前的黑暗”。最后,就像日出的到来不可避免一样,黑夜终究结束,在意义和影像上依然是“双重”的。神父相信他们可以永远在一起,不过是在地狱里,而执行这一切的只能是光明。以死亡来迎接新生,以血腥的腐烂、又如童话般的海边日出结束了这一场历时悠久、辛酸难辨的心灵拉锯战,结束了这首黑夜之诗。  喜欢《机器人》的朴迷会喜欢《蝙蝠》;但不喜欢《机器人》的也有可能喜欢。不是没缺点,但《蝙蝠》在创作上是可以与“复仇三部曲”相提并论的作品,是经得住反复观看的电影。《斯托克》  因为这部悬疑电影还没出下载,很多网友还没看,所以不好剧透,简单抒一下情。    朴赞郁进入好莱坞,肯定有诸多限制,但他还是献上了一部典型的朴式作品。这片再次体现他的超强电影语言功力。几乎全是视觉化叙事,大量的视觉细节挑战一般人已经习惯的对白叙事风。  Stoker的故事看上去很夸张,其实底下全有铺垫。镜头关联性相当强。又加上交叉剪辑,时空跳跃剪辑,多种叙事与视觉的多重象征。朴客拿手绝技大量运用。具体表现方式就不透了。  可以说,普通观众看一遍,视觉上远不足以吃透这部片。  对白写得也很有对应之处。就比如开头的第一段,非看第二遍才让你发现句句血泪。  但现在观众有几个有这种耐性和敏感度?所以铁定不受欢迎。  但真的,很鬼特别。最后一场戏太棒了,看得我直想鼓掌。  也有一些问题,如闷场,如群演等等。毕竟不是拍自己的文化。剧本也是有想法的,米帅是个聪明人,虽然我怀疑有些妙点是老朴所为。  这部电影是讲“女人成长”的,跟《金子》有点像,不过更暗黑一点。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里的大面积负能量……看得我那叫一个开心。  这个故事不复杂,算小品之作,所以精练一点感觉更好。虽然老朴这回没了御用剪辑,但绝对参与了终剪,就那个剪辑师前几部作品,跟这部天差地别。音乐方面换人倒是稍有遗憾,比以前曹英沃那种华丽的黑暗少了点华丽,多了点惊悚。但摄影取景和场面调度、镜头运动,仍然是华丽丽的朴式啊。  有一个视觉细节跟昆汀Django很像,但更进一步,更震憾。当然如果加二十分钟戏,可能会多些人物吧,也不一定必要。比如《蝙蝠》的加长版我觉得大部分是可以不加的。中间有些对话有点闷,虽然在意义上而言非常必要,但可以更好。  Stoker整体想一遍,我觉得已经比较完整了。  反正,这片绝对能满足朴赞郁的粉丝们。  有剧透的评论在这里:
详细评价和分析已更新,请见我的知乎专栏==============以下为写于2013年12月的知乎初始答案===============很高兴有人认真来探讨一下朴赞郁,作为朴奉脑残粉搓着手想聊了。看了云中同学的回答,大多觉得还不错。有几点想探讨一下。(本来想直接评论在云中的回答下面的,不过第一次正经写答案,不熟悉知乎的使用,发现还是这样比较清楚,下面的“楼主”就指代云中同学了。)1、的确朴赞郁的电影真心可以成为艺术杰作。比起奉俊昊略带命运捉弄者的神视点讲述方式,他要更荒诞一些或者说痞一些。人物的移情效果弱一点,不会像奉俊昊那么强代入感,刚好在一个主客观交接的情况下欣赏,那个度又把握得很好,非常妙,有一点刻意从人物灵魂抽离的戏谑感。如果说奉俊昊是残酷的怜悯,那朴赞郁就是慈悲的讽刺。除开他令人惊叹的剧本,他视听也非常的棒,很多电影导演把握不好这个度,要么视听会完全掩盖在故事背后,要么走到了故事上面炫技抢了故事风头。而朴赞郁的属于把故事和视听结合得几近完美了,搭配得非常好。这个应该和他编导一体的创作习惯很有关系,在编剧的时候就按脑海里的画面写,导演也是自己,达到了一个表达上的统一性,让他的个人风格贯穿始终。2、关于《老男孩》有一个观点不赞成。可能是我太敏感了,觉得楼主说“过于离奇”和“现实感不强”有点贬义。离奇正是朴的特点,一点诡异一点神经质,个人风格尽显。而现实感,其实他是用很艺术的手段讲现实的故事的,《老男孩》的题材,里面涉及的各种问题的原因其实都很现实,不过讲的手法带了荒诞色彩。其实真的,不一定非要所有电影都用现实主义手法的,接地气固然对很多人而言是电影加分依据,但比起接地气,我们更需要的是才华,尤其是这种惊世才华。3、关于有些地方搞笑的,确实啊,他很多小细节都带冷幽默。像《老男孩》里面吴大秀刚被关进去那会,从送饭小窗口探出手大叫,那只脚把门踢上那段他的台词变换啊。还有《亲切的金子》里面胖女人对金子打的中气十足的那个饱嗝,以及金子站在狱友开的做提仇人脑袋的半身雕塑店子里补妆时正好跟后面一排雕塑一个姿势的暗示。反正一堆啊,都很冷幽默,很好玩。4、楼主把蝙蝠说得比较靠近机器人了。其实从视觉角度上来说蝙蝠还是比较延续三部曲的风格。当然,就题材上的魔幻神经质色彩上确实这两部靠近一些。不知道楼主有没有注意过朴的用色,他的电影看下来整体观感很舒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视觉效果好,当然,这是视听的一部分了。抛开剪辑等一系列的元素。色彩真的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朴赞郁非常喜欢红绿配色,三部曲,蝙蝠,到斯托克,基本都是红绿配色的,而且饱和度有一定高度,辅以黑灰这些冲撞性不是很强的颜色。再人物的服装,室内家具,大多都喜欢用这个带冲突感的配色。色彩上的层次感通过颜色的深浅来表达。布景很精致,很细,就算是不太好的环境也是杂而不乱的。拿金子来说,金子好友被饰演丈夫的崔岷植按在桌上后入的镜头,俯拍的那一个你看他的桌子上的菜颜色都是精心搭配的。虽说电影注重细节,但他的确堪称细节狂魔,基本没什么破坏色彩统一性的东西。红绿配色的时候偶尔拿黄色亮一下眼,不过也不多,斯托克里英迪娅的铅笔盒里的黄色铅笔削成有层次的长短那个比较亮眼。他很注重这种美学上的形式感。早期的JSA先抛开。从后面他有比较大选择自主权的作品来看,基本都是红绿了,除开《蝙蝠》里有段很长的白色。偏例外的就是《机器人也无所谓》了,这个是蓝黄配色,也有意思。他的色彩运用真心是很惊艳的,很好冲撞配色这口,根据题材选择不同的撞色,但是都不会弄得很混乱,很有系统性。5、他的转场都很惊艳啊,除了传统的蒙太奇技巧之外,那些运用特技的都很妙,亲切的金子用得比较多,其实老男孩里就有了,李宇珍说完“你以为美道是真的爱上吴大秀了吗”的话之后的那个时钟翻页也挺有意思的。6、朴赞郁其实有种女性崇拜情结。尤其是两性关系上基本都是女性占主导地位的。女性角色往往成为男性角色癫狂的重要诱因。连ML场景也比较喜欢女性引导。这么说可能太模糊且显得有歧义。不过各位的确可以细细想一下各片的男女关系,是很值得考究的。7、《斯托克》。我觉得算是从三部曲开始比较差劲的一部了。视听的牛逼依然在,不过剧本真的太烂了,说是致敬辣手摧花,但其实真的很见拙。米勒演戏可以,剧本真的太弱了,挺俗的。要不是朴赞郁的视听救命,这故事真的就沦为俗套的三流片了。后面那段楼主也称道我亦很喜欢的花式混剪其实真的有点浮了,光从剪辑上看是不错,但是那段的故事真的很单薄,这也是朴要填一下的原因吧。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配不上朴的视听,所以朴只能拿自己的导演才华去补编剧的漏,杰出的视听走到了故事的上面,反而抢了故事的风头,搞得炫技一样,我想这也是朴自己不愿看到的。不过要国际化肯定有限制的,朴赞郁这次算是以退为进吧。也就如楼主也提到的,他的受众偏小众一点,所以适当改变一下迎合好莱坞也是给自己开路,不是坏事。我以脑残粉视点来看拿他和自己比,斯托克是不如三部曲的,不过不是他的问题了。以后地位站稳了应该能拍全朴式风格的作品。看斯托克北美的上映情况,票房口碑一片好,形势很乐观呀。朴奉双双走进好莱坞多令人欣喜啊,毕竟天地更宽,谁不想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呢。反而楼主好感不大的音乐我觉得是斯托克的亮点啊,曹英沃诡异一点,有的精巧,有的简明大气。不过斯托克的话还是克林曼赛更适合吧,这个更迷离,更符合斯托克这个一路使劲吊气氛的精神病题材。尤其弹钢琴那里有种神经质的打通任督二脉似的开阔感。斯托克的声音处理真的特别丰满,这个得多看几遍好好听。还是因为剧本太弱了,反正这片没能满足我。朴赞郁的电影应该更优秀才是。8、朴很喜欢用熟悉的演员,这点我很喜欢。9、如果我对用光的观感没有出错的话,他应该最喜欢使用的是道具光源的那种柔光,极少用很明显的布景外布光。应该是提高布景内原有道具灯的亮度来实现照明的柔光感觉的。很多地方的道具灯都超过了生活逻辑上需要的灯量,应该更多是考虑到影片布光。原谅我在打光上是个五分之一调子,连半调子也算不上,自己拍短片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打得不好。这个判断是直觉了,可能有误,且不知道这种打法学术上该叫啥,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查。他就是那种,不管拍了多么优秀的作品,你依然会觉得他还可以更优秀的导演。=====================================整体风格上的一些分析云中都有说,然后故事思想层面的东西大家应该都能注意到,我就不赘述了,上面这些勉强算是细节补充吧。打得有些乱,见谅。
一直没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评论一个导演还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说的,此前一直没把他和奉俊昊分开,老是搞混,所以也不敢回答。最近连续看了他的电影,想了半天,还是觉得真不知道说什么好。我觉得,像他这样的导演,真是很罕见的,我只能说,这个世界是有天才的,电影这东西,还真得有天赋,没有天份的导演拍出来的东西和有天分的,还真就不一样,一看就知道。朴赞郁确实很厉害,厉害到看他的电影,总是不断的回想,倘若是我拍这场戏,我会如何处理?每次都几乎崩溃的发现,我想出来的处理手法,就是不如他的高明,这一点还真叫人泄气。他的电影,无疑是中国许多导演愿意偷师的东西,因为外部形式很强,许多技巧看上去很有趣,很有创意,你一看就想学。也确实,我身边很多人都在有意无意的学他。他不是科班出身,毕业于西江大学,碰巧,我去过那个学校,这个学校有个电影节,看来电影氛围还是蛮浓的。在西江大学呆了几天,我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感觉,韩国这个国家的电影是肯定会不错的,整个大学校园里面的学生,一个个都是一种纯粹的“好青年”模样,充满着莫名其妙的朝气,在他们学校的图书馆里面,人山人海,可就是鸦雀无声,每一个人都时髦的要命,又都充满了求知的感觉。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八十年代中国大学校园的精神氛围加上时尚韩剧的所有光鲜外部视觉特征,这就是我的感觉。我当时在想,像这样的人里面蹦出一两个电影天才,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天才确实是天才,他的电影的优点确实不用说,我想说的反而是电影里面的某些令人不安的东西。天才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信,天才没有搞不定的事情,任何难关,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是天才出马,必定有招来解决。我相信,朴赞郁确实是这样的天才,所以,他总是用自己神乎其技的技巧来完成他的作品,但是这些辉煌技巧的确在掩盖其故事叙述本身的一些不严谨、也阻碍了故事本身升华的进一步要求。一个故事有一个很牛逼的开头,其实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就难在中间的一个小时,你必须讲述一个让观众时时刻刻不分心,不分神,全神贯注去关注的一个故事。这很难。我觉得,基本上所有的还算不错的电影,开头都是不错的。结尾也或许很不错,因为构思一个故事的时候,结局一般也想好了。但是,中间部分往往露怯。你能做到:在牛逼的开场之后,故事如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澎湃不已,高潮迭起,并且环环相扣,各条线索都如同涓涓细流汇集到一起,最终汇集成滔天的江水,直冲到海,在无比的回味之中戛然而止?很难。似乎朴赞郁不存在这个问题,他的电影总是引人入胜,但是,这并不是说,他真的解决好了这个问题,他并没有,他的办法其实是用各种技巧让你不觉得这是问题罢了。《亲切的金子》,很明显有一个很棒的前半个小时,但是随着故事的延展,我们很快就能看出,故事的张力在持续不断的减弱。金子的复仇原因和复仇对象一旦挑明,故事的就立刻要走向结尾,可是朴赞郁的视听语言使得他前面的信息量很大,半个小时之内,把该说的就说完了,后面几乎一个半小时,他要如何打发?她将自己的复仇原因和对象向一个小男生和盘托出之后,故事面临一个问题,这一场复仇对金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简单的说一个复仇的故事,显然不够深刻,如果金子展开调查,这部戏也不是探案剧,白老师既然已经暴露,接下来就必须最终对决。但是这样,这部电影太简单了,没有多维度,没有多线索,不够Cool。很明显,她和女儿的关系,在这里充当了一个“加元素”的效果,但是我看来,实际上这条线索对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多推动作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其实故事是颇为凌乱的。但是,朴赞郁的技巧再一次的救了他。最后,当一群家属来复仇的时候,根据我也算不短的编剧经验看,其实这一段家属复仇是写着写着才加进去的,在这一大段戏里面,金子几乎沦为一个群众演员。这一段很酷,但是和一开始电影所营造的那个闪烁着圣光的假面金子线索已经背离了,他演变成一个社会学问题,但是从开头看,这是一部金子的独特个人体验电影,而不是一部社会问题电影。我敢说,导演在这里是有点丢失对整个电影的感觉了,因为在这里,我们不知道金子要干什么?她在这场复仇剧中和复仇对象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情感纠葛,她 的心结到底在哪里?当这一切都不可解的时候,导演上演了一场群众动私刑的戏码。是很酷,但是真的走偏了。电影到这,已经将原有的故事抛弃,为了震撼而震撼了。接下来金子对尸体开的两枪有多么的无力,结尾处女儿的拥抱,也是多么的无力!确实这部电影的开场非常好,而结尾又让我感到非常遗憾,我自己觉得,朴赞郁的野心很大,也很天才,但是有的时候,他过高的估计了自己对故事的把握能力。每一次他都可以通过技巧过关,但是这还是不能彻底的挽救剧本的缺失。《老男孩》其实也有这个问题,崔岷植和金惠贞调查凶手过程的一大段戏码,其实也是靠着不少血腥镜头和桥段,硬挺过来的,只有到崔岷植到了童年的学校开始,叙事才得以进展,故事才接的上,中间的拔牙剁手打群架场面,其逻辑背后,老实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Stoker》的问题,在别的回答中已经说了,这里就不赘述。《蝙蝠》其实我觉得是目前我看的最好的一部朴赞郁电影,因为神父和朋友之妻的整个互动过程是十分饱满的,其过程也是有着足够严谨的故事架构的。当然这一切都是左拉原著小说给底子足够好。有了坚实的小说底子,这一对人物的起承转合就看起来舒服多了。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编剧的依靠:《老男孩》改编自日本漫画,故事架构是一样的,只是凶手的犯罪动机让朴赞郁给换掉了,所以《老男孩》有一个无比震撼的开头,但是其后续发展的故事,有点站不住脚,最后要靠催眠来解决逻辑硬伤,不过问题不大。《亲切的金子》,原创剧本,我目前没有什么资料显示,这是改编自某小说,或许有某个原型人物,但是一看就知道,这就是原创剧本。原创剧本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只有好点子,而无好的底子。《蝙蝠》,绝大部分故事来自于埃米尔左拉的小说《Thérèse Raquin》,故此,故事相当扎实。《Stoker》,原创剧本,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小儿科悬疑故事,我真的觉得剧本很不好。这么一看,只要是原创剧本,朴赞郁就要出现故事控制上的偏差,但是他的技巧又给了他无比的自信,让他总是没栽在这个上面。当然,这对很多导演来说,要求过高。我之所以这么说,完全是我非常崇敬这个导演,我只是希望他的天才,不要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上。当然很多人可能不同意我说朴赞郁在故事把握上有问题,是危言耸听。不错,他在故事把握上确实很牛逼,但是他的故事把握离雷诺阿,鲁美特等还是有距离的。他总是缺乏足够的耐心去讲述一个故事,他好像对自己的故事也不十分有信心,总是过度地依赖技巧,他总是觉得故事不过是技巧的一个借口而已。他的作品,有的时候不能从故事和人物自身产生意义和价值观,他的故事和人物很难散发人性的光辉。成就为一个大师级别的导演,故事是不能有缺陷的,期待他的下一步作品。
个人不是朴迷,看过的电影只有《亲切的金子》和《机器人之恋》,最喜欢《机器人之恋》,此片在豆瓣被严重低估。斗胆对朴赞郁导演的评价,仅供楼主参考:一个可以变态、可以暴力、可以血腥、可以幽默、可以罗曼蒂克的全才导演。
金一朴二。他是韩国第二。
在知道罗宏镇之前,一直以为除了奉俊昊之外,他是韩国最牛逼的导演!
个人是朴贊郁脑残粉一名 不敢多写什么 因为内心看的太重要了
冷幽默 又喜欢恶作剧他不停摸索你承受的底线 然后又故意把你向前推他把一切你想与不想的都放在你面前
他会把那些感官无限的放大 放大他会不避讳的给你看那些现实面 救赎或自我救赎其实都是小有余地的 他的电影 很多都是一个环形
会让你看完说 啊~ 这样。建立在哲学基础上才会有好的作品
他做到了 当然啦~他本来就是哲学专业的
他让我知道复仇可以这么无奈却又那么有力。
资深朴迷云大说得好!一个好的导演,不论他喜爱什么题材,钟情什么手法,成本或高或低,都是能体现个人风格的。这个个人风格我个人觉得实现它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导演在叙事时的节奏感。成本或有高低、类型或有不同,但导演仍能完全掌握的就是剧本和剪辑,这两项是决定节奏感的最重要因素(其他也很重要,不过不是每个导演都能全部掌控的)。老朴客即是如此。他在电影中叙事的节奏感与他人完全不同。这是导演本身在电影不可抹去的痕迹。说他电影配乐精彩,《我要复仇》音乐极少。说他电影色彩华丽,他的短片《审判》即是黑白两色,仍掩不去光彩。说到底,老朴客最厉害的是他的节奏感。昆汀、沙马兰、达伦、芬奇亦在此列。
也许我看过他的作品,但对他还不很了解,等下上完课要去查查看。
先说一点,那就是,关于导演个人风格,喜欢他,也就喜欢这种风格,很有电影手册派,左岸派作者论的意思。但是一个导演并不能一以概之。新浪潮的作者论并不很好,看夏布罗尔,也不是都是好片。一个好的导演,除了专业,必定还有社会时代,自身理念等等的综合性揉和在作品里。
比如戈达尔的疏离,法斯宾德的西德时期。
(查了朴大师我再来,也许我也喜欢他,韩国有好片的。比如《大叔》《杀人回忆》)【上面是刚才晚自习用手机回复的,现在度奶奶了一点资料,但是感觉还是要真正看过才好说】先简单说,就是朴赞郁是个好导演我也可以感受。有个性、不过他的片我还真没看过。等看了才有发言权哈。有点关系的可能就是《杀人回忆》了,他曾想买下原剧好像。导演要好,必须不媚才行。
朴章鱼先生,一个可能被低估的导演。
我觉得玩悬疑,亚洲一流水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399游戏盒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