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吉垒高一三班班徽战歌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9下乡当“老师”长春中学生参与别样“城乡互动”
来源: 新华网吉林频道
新华网吉林频道1月12日电(记者 姚友明)“老师,您拿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怎么用?”1月11日上午,正在给吉林省农安县巴吉垒中学高一某班上英语课的李真胜男刚拿出笔记本电脑,就遭到了台下学生的突然提问。来自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的她也只是一名高一学生,来农安“讲课”,是她所在学校寒假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能在农安给同级生讲课,李真胜男和她的十几名伙伴已经做了很长的时间的准备。吉大附中的带队老师郭俊辉说:“在经过自愿报名、备课、试讲等多个环节后,这些孩子才获得了登上乡村中学讲台的机会。除了能开拓我们孩子眼界、增进城乡中学生交流之外,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印象又加深了。这是一个双赢的‘讲堂’。”
在确认教室里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后,李真胜男把电脑里的课件直接翻抄在了黑板上,她带来的课程内容与英文单词的记忆方法有关。巴吉垒中学学生商云鹏向记者表示,李真胜男所说的‘词汇解剖术’给他们很大的启示和触动,“原来记单词是有技巧的,比起之前的死记硬背,学会这个方法的我们很快就能把英语成绩提高一大截。”
谈起人生第一课,李真胜男和她的伙伴都感慨良多,苑博洋第一次在很多人面前公开讲话,平时内向的她在“突破自我”之后显得很兴奋。“备课、讲课、控制课堂气氛,每个环节都不能出漏洞,走上讲台,才觉得老师这份职业非常不容易,”李真胜男说,“回去以后,我要更加的尊重我们代课老师的劳动成果,我要认真听课,再也不在上课时做小动作了。”
巴吉垒中学校长李春树对“小老师”的课堂表现非常满意,他说:“在两天的活动时间里,不仅我们中学受益匪浅,而且城乡学生互相交流、畅谈理想、联手共进,这对他们以后事业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作用。”据李春树介绍,已经有好几名吉大附中学生向他表达了在今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的职业愿望。吉大附中的王佳滢则希望这样的交流成为常态化的行为,“只要有机会,我就还会踊跃参加。”她说。(完)
】【】【】
Copyright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吉林频道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田野诗魂续风流
田野诗魂续风流
——巴吉垒镇群众诗歌文化运动发展概述
巴吉垒诗乡名片
&&徽章图案版权所有,仿冒必纠
&&& 在中部,腹心地带,著名东北历史名城故地,有座闻名遐迩的小镇,它就是上世纪60年代被国家命名的“”——农安县。巴吉垒于清道光1830年建屯。传说,很久以前,为纪念蒙古将军巴吉,在此屯兵构筑堡垒,击退入侵者得胜,而取名巴吉垒。
基本概况概述
巴吉垒镇政府
现在,巴吉垒镇是西部的一个经济重镇。这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东距农安县城30公里,南距省会60公里,西至长白西线公路20公里,长扶公路穿镇而过。全镇幅员面积3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698公顷,草原6321公顷,湖泊4500公顷。笸箩湖是吉林省的第三大泡塘,是长春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幅员面积180平方公里,水面100平方公里。笸箩湖是吉林省级自然湿地生态保护区。全镇境内有汉、满、回、蒙四个民族。所辖西铁村、太和村、双榆村、李家村、莫波村、四合村、元宝村、东铁村、太平村、石岗村、麻花村、上河村、南洼村、洼中高村、和平村、黄金村、孟城村、建设村、金马村等19个村,总人口55300人。
田野诗魂续风流
诗乡文化演绎
“沧海桑田岁月长,诗乡艺苑美名扬。双双老茧风流事,土孕诗丰遍地香。”
  巴吉垒是黄龙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多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和辽金遗址。元宝沟遗址出土的石器、骨器、陶片和石雕人像等文物,充分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便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日渐从蒙昧走向文明。几度沧桑、几多征战、几多辉煌,在荒原松风、鹰啼鹤唳、马嘶犬吠中上演了一幕幕宏壮的历史。而这些历史的断章残简一页页飘落下来,宛如森林落叶般积淀于诗乡大地,便生发出了太多太多的梦幻与玄想,使这里成了神话的世界,诗的沃土。“笸箩湖传说”、“圣水泉传说”、清达子营的“明圣宫”等,都无不传递着浓重的文化气息,彰显着地域文化特色和浑厚的文化底蕴。神话与事实交织在一起,皴染着这里的每一片山河,浸润着每一颗心灵,为诗乡大地罩上了神圣的光环。
  新中国成立后,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给农民输入了新文化血液,使这里人们的思想、精神发生了变化。在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组织引导下,巴吉垒人民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从火热的生活中寻找灵感,满怀激情地创作出大量优秀诗篇。巴吉垒诗歌继承发扬了民族诗歌传统,又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曾作为新中国农民心声的代表,唱响在黑土地上并享誉全国。
笸箩湖-碧水蓝天
诗乡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巴吉垒广大人民群众在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之情激发下,群情涌动,像决堤的洪水奔腾咆哮。以诗歌、绘画、说唱大鼓等多种文化活动形式,表达对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的热爱。诗歌文化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逐渐成为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新型特色文化。兴起了全民作诗的群众文化运动。
  1953年,巴吉垒农民诗人创作的《走婆家》等20余首诗歌,先后被登载在《吉林扫盲报》上;1956年,大鼓词《八字宪法》被编入吉林省扫盲教材。1957年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群众文化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整个诗乡诗风愈盛。人们劳动之余,纷纷挥毫写诗作画。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王振海、张德山、杨守德、高恩、张文秀、韩玉书、王承华、林振泉、刘玉珊等一大批以农民为主的诗人。形成了3000多人的诗歌创作队伍,全镇作诗40000余首,形成了全民作诗、吟诗的文化氛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口唱山歌手摇鞭,心田如蜜耙地欢。鞭儿扫落天边月,耙走切平万座山。”吉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两册《巴吉垒诗选》,共荟萃诗歌2000余首。
  1958年,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霆同志亲临诗乡视察,对诗乡的群众文化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赛诗会上即兴赋诗:“劳动本来有诗章,万颗明珠土内藏。一经东风春雨后,满园草绿百花香。”1960年2月,全国文化工作会议在山西太原召开,农民诗人王振海应邀参加了大会,会上正式授予巴吉垒镇“巴吉垒诗乡”光荣称号。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著名女记者柏生专题报道——《美丽的巴吉垒诗乡》。1962年,巴吉垒农民诗人代表王振海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巴吉垒诗乡诗歌创作高潮迭起,达到辉煌时期,诗乡无处不飞歌,随处涌动着诗的韵律。
  “70年代诗最盛,对歌赛诗及普遍,男女老少齐上阵,炕上地头到田间。”这一时期,省、市、县多次在这里举办赛诗会和诗配画等文化活动。诗歌创作极其活跃,赛诗会多为即兴赋诗形式,场面极为热烈。创作队伍多达6000余人,共创诗歌60000余首,作品多反映集体劳动、生活场面,抒发淳真朴素的感情,语言清新流畅,节奏感强,气势高昂,乡土气息浓厚。出版了《巴吉垒新歌》、《巴吉垒战歌》、《胸中一轮红日出——王振海诗集》、《巴吉垒诗歌选》、《田野放歌——巴吉垒诗选》等诗集共10册。新诗人代表有:王福刚、王忠忱、周海燕、李桂馥、李海发、丁渝山、刘昌文、刘元柏、李绍杰、刘秀才等。
  20世纪80至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然而,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财政紧缩银根,诗乡文化活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摆脱困境,增强群众创作的凝聚力。1990年,在镇党委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由镇党委专职书记任社长,文化站长为副社长,骨干作者参与的
“诗乡文学社”,调动了全镇业余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使诗歌文化活动得以持续发展。随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诗歌创作也异彩纷呈。
  这期间,诗歌作者2400余人,创作诗歌20000余首,出版了《魂梦系黑土地》、《巴吉垒诗集》和《野鸭文学报》。1993年,在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巴吉垒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文化特色乡镇”;农民诗人高恩被命名为“农民艺术家”称号。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张众杰、毛志靖、胥玉林、王国君、姚文山、于桂林、郭喜发、宗喜华、李清泉、管成臣等一批新诗人。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巴吉垒群众性诗歌文化运动再掀高潮。富裕起来的农民茶余饭后吟诗作画,歌颂党的富民政策,歌颂时代新生活。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了大量作品。正如这首诗:“‘乡巴佬’,不再是衣衫褴褛,满脸尘污的代词。是诚信的标志,名牌时尚。惊喜满院跳动,垄沟翻出了醇香。自豪在挺直的腰板上彰显,幸福在眉间张扬。西装革履,登上大雅之堂,律动的音符把和谐与友爱光大发扬。文化正搭舞台唱国税文展诗篇;税收反哺百业兴万家税壮国力。诗乡的赛诗会啊!‘乡巴佬’把感恩的诗高声诵朗···
&  为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文化与经济等各项事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全面健康发展,巴吉垒文化站提出:“播诗乡美韵;展翰墨风骚。文化搭台;百业唱戏。振兴诗乡、发展诗乡。加强文化促发展的理念的建议。”得到了镇党委的认可,并决定以诗歌为主体,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热潮,重振诗乡雄风,打造诗乡大地的特殊名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服务。
  在全镇人民共同的参与下,先后成立了诗乡诗歌协会和诗乡文化发展研究会,巴吉垒镇新的诗歌运动又兴大潮,2010年成功举办了
巴吉垒镇诗歌文化艺术节暨‘关东诗阵’2010年会”,会议上吉林省诗词学会授予农安县“中华诗词之乡”称号。目前为止,诗歌作者2000余人,共创作诗歌10000余首。题材更加多样,体裁明显丰富,主题日益多元,显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编辑出版了《满园草绿百花香——巴吉垒诗乡诗选》。这期间,涌现出刘桂辉、李洪坤、张殿才、颜景森、孙成业、于凌香、宋洪艳、战富贵、姜兴昌、万志富等一批新诗人。
  国家、省、市等各级新闻媒体,多次对巴吉垒镇以诗歌为主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做专题报道。
持续发展 再创辉煌
笸箩湖-雁阵高歌
巴吉垒诗乡文化及其群众性诗歌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发主导下的社会文化现象。这是一支历来以诗乡文化站主抓的以质朴的农民为主的群众业余创作队伍,是黑土地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为这里增添了无上的荣光。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呵护。
  诗歌是人们极致情绪喷发的感情流露。诗歌源于劳动,反映生活。“今年粮食堆成山,我站山头入云端。撕块云彩擦擦汗,凑近太阳点袋烟。”、“我的乡亲不会写诗,却看养着无数的风流才子,每一锹黑土总能翻出八百里外的浪漫···
···”这两首诗,展现了巴吉垒诗乡大地的社会变革、文明进步和人们豪放、乐观精神的时代风貌。巴吉垒诗歌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产物,是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个必然反映,他们创作的目的就是歌颂新时代,推动生产有力量。
  20世纪的巴吉垒诗歌以民歌为主,进入21世纪,创作风格更是纷繁多样,古体、新诗、歌谣兼融的创作格局基本形成。巴吉垒诗体现出诗从垄沟溢,情从民间出,意跟时代走,回荡人心中的特点,它对巴吉垒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诗乡人将继续以诗乡文化为载体,大力弘扬诗乡文化,紧跟时代,创作新诗篇,开创巴吉垒镇文化、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
诗乡如诗如梦(14张)
诗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11张)
  本词条由农安县巴吉垒文化站张众杰撰文编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修改。
开放分类:
网络支持:
1&&巴吉垒诗乡
巴吉垒诗乡新浪
风抖墨香新浪
吉林日报新村杯赛诗会
人民网巴吉垒文化艺术节
税收杯诗歌朗诵会
曲录英桃花谣
麻花店村土门子秧歌&
·9&&杨梅彩云之南
·10&李洪义双脚踏上幸福路
·11&杨梅说唱脸谱
·12&上河村卢富民大鼓
太和秧歌(一)
&&&&&&&&&&&&&&&(二)
·&15李家村大秧歌
巴吉垒诗乡诗歌研讨创作培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朝国际班战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