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亨跟红顶商人是什么意思一个意思吗?

敏锐的商业意识成就房地产大亨---潘石屹的创业之路
敏锐的商业意识成就房地产大亨---潘石屹的创业之路
在中国,谈论房地产风云几乎不可能不谈到SOHO中国公司的潘石屹,他开发的楼盘占据了北京CBD地区将近一半的销售额。
从最初闯荡北京时“一言8亿”的传奇故事,之后的“SOHO现代城”和“长城下的公社”项目,出书“潘石屹的博客”和拍摄"阿斯匹林"电影等.潘石屹的创业成功路无处不闪现着他敏锐的商业意识。他永远不变的招牌形象不间断地出现在各种论坛、媒体、户外广告
上、博客、电影中。
潘石屹是商场的红人,潘石屹成为红人有他成为红人的理由。有谁能够从别人的一句话里听出8亿元的商机,而且是隔着桌子的一句话,是几个不相干之人的一句话?别人不能,但潘石屹能。别人没有这个本事,潘石屹有这个本事。让我们一起重温他的创业历程.
  在清水:小潘拉粮等人帮忙
  1963年,潘石屹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小时候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命运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1977年,这年秋天,父亲平反了,一家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搬往清水县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须将家里所有的粮食拉到县城粮站交公,换成甘肃省粮票,这个任务落到了长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粮食,一辆平板车,20多里土路,成年之后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几,对当年14岁的“小潘”来说,这趟送粮路的艰辛不言而喻,“两个坡道怎么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边等人帮忙。!
  不久,潘石屹转学到县城高中,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从农村到县城,感觉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开始。一年后,潘接到来自省城兰州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在兰州:自我介绍引来哄堂大笑
  由于通讯落后,潘石屹很晚才拿到录取通知书,当他一个人踉踉跄跄来到兰州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站在教学楼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应该找谁报到。
  “赶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太累了,坐在楼梯口一会儿就睡着了,”潘石屹回忆说,中午时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过来。“你是我们班的,跟我来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师。
  金老师将这个迟到的学生带到了教室,介绍给同学们认识。“我忘记当时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印象很深的是我刚一开口,全班便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测,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关,直到今天,他的西北乡音依然无改。
  “那时候,整天都是低头走路的,从来不看天,到毕业了也不知道学校教学楼究竟有多高,不像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楼。”潘说,那是一段埋头读书的日子。
  两年后,在全年级600个学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 
在深圳:花50块搞“偷渡!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广州、深圳。“从冰天雪地的北方来到鸟语花香的广州,突然觉得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个人都过得那么开心。!
  春节一过,潘石屹便变卖家当,辞职南下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剩下80多块钱,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创业资本”。由于没有边境通行证,这笔“创业资本”首先是花了50元请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偷爬进了深圳特区。
  现实中的深圳并不像走马观花时看到的那么美好温馨。潘石屹为三餐而奔波,不久进了一家咨询公司,“其实就是皮包公司,电脑培训、给香港人当跑腿的、接待内地厂长经理旅游,什么能挣钱就干什么!!
  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深圳的生活始终让潘石屹感到非常压抑。两年后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刚刚建省的海南设立分号,认为“不能错过历史机会”的潘主动请缨南下海南,迎来了他自认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阶段。
  在海南:炒房炒出了胆量
  “初到海南,感觉就是热闹。街道上谈恋爱的、作诗的、弹吉他的,什么都有,每个人都有梦想,就是没钱。”回忆这段历史,潘石屹眼睛发亮。
不久,公司在海南中部接收了一个砖厂,潘石屹出任厂长。这个厂高峰的时候有400多工人,少的时候也有100多号人,地处山区,管理起来并不容易。
“小偷经常光顾,夜里提供照明的小发电机一个月内被偷过三次,”潘石屹像讲电影故事一样:“人刚刚躺下,电灯突然灭了,那肯定是发电机被偷了,于是便狂追,直到小偷抬不动了、弃机而逃。”更麻烦的是民工情绪问题,有一天,潘厂长正在自己的卧室―――一个废弃的水塔里休息,突然一块砖头破窗而入,水塔下面,聚集了上百位谈工资的民工。“想跑都跑不了,只能硬着头皮下去跟他们谈!!
半年后砖厂停产,潘石屹重回海口。随着经济低潮的来临,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潘石屹决定留下来碰碰运气。“理个发两块钱还要砍价砍成一块。晚上睡在沙滩上,还要把衣服埋在沙堆里,生怕被人偷了。在别人房间看春节联欢晚会看了一半,便被人家赶走了。!
1991年8月,潘石屹与人合伙注册成立万通公司,高息借贷1000多万元炒房,随着海南经济第二波热潮的到来,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万通积累下了超过千万元的资金。“虽然后来又赔掉了,但让自己找到了胆量。”1992年8月,预感到海南房产泡沫不能持久的潘石屹撤离海南,北上京城。
英雄莫问出处
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经济正遭受着第一次低潮。和许许多多的淘金者一样,潘石屹和冯仑几个人成天混迹于海口的街边排档,沙滩浴场,“无聊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绕岛一周,回来时已经满脸胡子。”有一段时间,一位女士和他们几个人走得比较近,大家自认为意气相投,常常一块喝酒聊天。直到有一天,这位女士来到潘冯注册的“万通公司”办公室参观了一番,从此不辞而别。多年以后,当潘偶然再次遇到这位女士时,不忘对此问个究竟。女士坦言,“你们惟一的一张办公桌上都是厚厚一层尘土,和这样的人交往,实在怕惹是非!!
  在成立海南万通之前,冯仑、潘石屹等人的计划是承包一家叫做“大地公司”的国有小企业,双方约定,冯潘每年向原来的厂长缴纳数千元管理费,大地公司由冯潘经营。合同签订,冯潘接手了大地公司的印章,正准备开展业务,不料第二天,老厂长便骑车赶了过来,要回了印章,撕毁了合同。原来,经过一夜反思,想到冯潘的境况,稳重的老厂长还是觉得不妥,“不能因为几千块钱惹了大麻烦!”这也才有了后来重新注册的“万通”。多年以后,这位老厂长特地跑到已经发迹的潘石屹的办公室里叙旧,“早知道,当年就让你们干了,现在大地也成大企业了!”双方相视大笑。
  “一言8亿”的传奇故事
1992年,潘石屹还在海南万通集团任财务部经理。万通集团由冯仑、王功权等人于1991年在海南创立。冯仑、王功权都曾在南德集团做过事,当年都是“中国首富”牟其中的手下谋士。万通成立的头两年,通过在海南炒楼赚了不少钱。1992年,随着海南楼市泡沫的破灭,冯仑等人决定将万通移师北京,派潘石屹打前锋。潘石屹奉冯仑的将令,带着5万元差旅费来到了北京。
  这天,他(潘石屹)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听旁边吃饭的人说北京市给了怀柔4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在深圳待过的潘石屹知道指标就是钱,他不动声色地跟怀柔县体改办主任边吃边聊:“我们来做一个行不行?”体改办主任说:“好哇,可是现在来不及了,要准备6份材料,下星期就报上去。!
  潘石屹立即将这个信息告诉了冯仑,冯仑马上让他找北京市体改委的一位负责人。这位领导说:“这是件好事,你们愿意做就是积极支持改革,可以给你们宽限几天。”做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按要求需要找两个“中”字头的发起单位。通过各种关系,潘石屹最后找到中国工程学会联合会和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作为发起单位。万事俱备,潘石屹用刚刚买的4万元一部的手机打电话问冯仑:“准备做多大?”冯仑说:“要和王功权商量一下。”王功权说:“咱们现在做事情,肯定要上亿。!
  潘石屹在电话那边催促冯仑快做决定:“这边还等着上报材料呢。”冯仑就在电话那头告诉潘石屹:“8最吉利,就注册8个亿吧。”北京万通就这样,在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拿到了8个亿的现金融资。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某IT名记的手笔,很生动。这也就是潘石屹那个“一言8亿”的传奇故事。后来万通在海南做赔了本,多亏了潘石屹这一耳朵“听”来的8个亿,才有了万通的今天。也正是这一次,潘石屹开始崭露头角。后来兄弟几个闹分家,1995年9月,潘石屹离开万通与妻子创办红石实业,随后开创出SOHO中国。
  给消费者一个买房的理由--开创SOHO中国的大局面
soho现代城,那块地原是二锅头酒场的地,臭的不能闻,没有人愿意要。除了潘石屹。他选这块地,他借用从也是房地产大亨的邓智仁学到的香港房地产的成功模式:即先给项目找概念,挖掘一系列传播元素,然后利用媒体大打广告
,各种传播渠道,整合运用,掀起一阵热浪,一夜之间把一个项目做成一个非常瞩目的概,
在北京地图上已经圈定了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就是他带给所有现代城住户的一个利益:这是东长安街延长线,这里即将会变成一个繁华的商圈,而且是以白领为主。这是他建立的第一个预见性的概念。
  soho现代城的第二个概念是圈定人群,他判断在这一块儿活动的人群需要一个生活和工作都能兼容的一个空间,然后给这个空间定义――soho。当soho这个概念提出后,白领们趋之若鹜,那块臭地的房价翻着番的上涨,他的预见又实现了。
从"长城脚下的公社"、包括在博敖的项目可以看出,潘石屹后来对“概念”的把握日渐炉火纯青。
  商人娱乐化
"这辈子就要不做一条广告
就能卖出所有的房子,还要卖得最火。"
潘石屹做到了――在中国目前,谁敢跟潘石屹比项目广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对地产界流行的广告
手段“凶狠的整版、铺天盖地的轰炸”充满不屑或者说是憎恶。他的这个心结暗藏着一种情绪――我这辈子就要不做一条广告
就能卖出所有的房子,还要卖得最火。
潘石屹选择了娱乐,让娱乐发挥广告
的作用。就如潘石屹自己说的――我是个纯粹的商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地产商人,一个项目到他手里,他可以用最低的广告
费获得最好的推广效果。这岂是一句一般的话?这句话后面藏着好几个亿.
各类新闻中,社会新闻或是地产界新闻最近还有娱乐新闻、时尚新闻中,“潘石屹”三个字见光率相当高。他是个商人,更像个明星。他不一定是最有钱的地产商人,却是最有名气的。
  这样的潘石屹还用做广告
吗?不用,他自己就是广告
,他可能是注意力经济的最优秀执行者。记得他对谈话类节目有一个评价:太严肃了,一本正经的,装模作样,不真实,谁看。这句话从策略上证明他是很有洞察力的,他把媒体需求看得明白透彻。媒体希望看到有矛盾的,有戏剧化的,不装的东西。哪怕没有那么精彩,没有那么好看,没有经过修饰,但是大众需要这些东西。也就是说大众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有趣的、不装的潘石屹,而不是一个富有的、无缘得见的地产商。
潘石屹很招媒体喜爱。潘石屹爱娱乐,也爱被娱乐。用媒体的话讲,他是一个有戏的人,他身上就有戏。首先他的长相有意思,谦和温顺,一幅老实受气的样子,不招人讨厌。这是他能够引起媒体注意的第一个前提。一个没趣的人是很难受到媒体关注的。
商人娱乐化,这是企业家玩转注意力经济的低成本套路。所以,王石和张朝阳去登山。潘石屹选择了更轻松的方式:拍电影。这是战术。不同的战术造就不同的效应。
  潘石屹本人这样曾说过,他发现的最大的需求不是在地产上,而是在新闻界发现了大众对个性化的强烈需求。首先是中国的娱乐新闻需要潘石屹,其次才是中国的消费者需要潘石屹的房子。所以,在明星们谈“媒”变色时,潘石屹却把自己赤的贡献给媒体,他恨不得背后跟着狗崽队。而我们能想到,媒体对潘石屹的态度,肯定是又爱又恨,爱的是跟着他有新闻有噱头,恨的是报了新闻潘石屹就省了一大笔广告
费,媒体没赚到什么。业内有传言说潘石屹已经到了一听对方是一个传媒人员,就会凑上去握手的地步,真有趣。
  能做到这一点需要勇气。当一个人攀登到某一个高度,他还能放下高度的自我去迎合大众,不但是战术,更是境界。
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
个人简历:
?1963年出生于甘肃天水。
?大学毕业后到国家石油部工作。
?1987年起,开始在深圳和海南开创自己的房地产开发生涯。
?1992年,与人合作共同创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开发出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包括北京万通新世纪广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大厦、北京万通理想世界。
  ?号潘石屹的博客(.cn/u/)已经有超过1800万的点击量
潘石屹:从暴穷到暴富的十年 世界经理人
老板是怎样炼成的
辛保平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有趣的潘石屹-潘石屹和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竞争
/blog/info.asp?fid=198
 www.163164.net
www.163164.org
精彩创业文章精粹(四)
QQ:3149886 &不是海尔,也不是TCL,更不是你知道的任何一个家电厂商,一个地产商人决心成为中国下一代高清晰数字影碟标准的推动者,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张宝全自有他的商业逻辑 。
“10元票价影院”  在位于北京师范大学附近的一间叫做“空间?蒙太奇”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内,有一个豪华的107座影厅,除了座椅行间距比普通影厅宽敞之外,可能看不到更多的出奇之处。当电影播映时,高度清晰的画面配合着环绕音箱带来的立体声效果,与你在五星级影院所体验到的别无二致。  这是北京地产商人张宝全设立的EVD数字影厅。就是在这样一间影厅里,近来频频出现讲着不同语言的参观者,有好莱坞制片厂的高管,有日本音像行业的代表,有对这个影厅充满好奇和兴趣的国内投资者。  与传统电影院相比,这间影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使用的是采用最近成为国家高清晰数字影碟机EVD为核心技术的电影播放系统。张宝全的影厅里的数字电影放映机看上去是一个扁平的盒子,有些类似家用录像机。就画质而言,此数字电影数字放映机播出的画面解析度高达207万像素,达到了电影胶片的清晰度。一套以EVD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电影放映机大约只需要几千元,与之相比,传统影院里那种笨重的胶片放映机则过于昂贵:通常是几十万元一台。  在国内新建一个传统影院,每块屏幕的平均造价约为188万元,而张宝全的这间影厅,其硬件设施是按国外最高的舒适度要求打造的,包括座椅、放映机、屏幕等各种硬件设备的费用,以及房租、装修费用,总共花了不到80万元。  EVD数字碟片不仅比胶片更能保持画面的完好无损,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盘胶片拷贝的冲洗成本为元,而EVD数字播放碟片,只需200-500元,成本大大降低。  张宝全认为,传统影院昂贵的放映设备及拷贝成本使得影院尽量扩大自己的座椅数量,票价也居高不下,导致上座率低,电影消费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动辄50元、60元的票价使工薪阶层难于将去电影院当成一件稀松平常的消遣。EVD影院的好处是在不降低电影消费体验的前提下,使得10元钱看一场电影,甚至5元、3元看一场电影成为可能。  现年49岁的张宝全圆头圆脑,长相憨厚,语速极快,一口充满江苏味的普通话。自1997年以来,他作为北京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商人被人知晓。他的房地产公司今典集团开发了今典花园、今日家园、苹果社区等较有影响力的地产项目。在生意以外,他爱好广泛,喜欢开着一辆悍马越野车兜风,希望过上每周能打两次高尔夫球的“理想生活”,他在房地产商人圈中以热爱文化著称,习字、作画、写文学作品、编剧本等事情据称是他青少年时代即已养成的爱好。  当张宝全宣布进军EVD领域的时候,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有地产商人炒作的嫌疑。被媒体广为宣传的一个细节是:2004年7月的一天,当张宝全与EVD标准的研发者阜国数字技术公司总裁郝杰会面时,他只是听郝杰介绍了10分钟后便马上拍板同意合作,并且投资2亿,注册成立了今典环球数字技术公司,张宝全拥有80%股份,阜国数字拥有其余20%股份。张宝全获得EVD格式在光盘内容制作方面和数字影院、VOD点播“惟一的不可撤消的授权”。  赚一辈子的生意?  张宝全将其电影情结归结为这起协议火速达成的关键因素。张宝全在部队当兵时当过电影放映员,写过电影剧本,复员后又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读书,1992年他下海经商的动机也是因为当时他看到他的老师、著名导演谢飞拍一部电影的成本是50万元,因此他打算去赚到50万元拍自己的电影,而不是帮别人拍电影。  为此张宝全1992年去了深圳,想投靠当时一位做手动缝纫机生意的朋友,结果那位朋友说:“张宝全是位文人,不适合做生意。”张宝全便离开了深圳回到北京,很快有一次机会使他去了海南,他一下子喜欢上了海南当时那种冒险者天堂的气氛。但他在海南与别人合作注册的公司很快出现问题,结果只剩下他一个人又当会计又当接待员又跑业务,后来一家金融企业看中他的才能,与他合作从事房地产生意,炒卖一些项目,赚到一些钱。但张宝全认为自己的第一桶金是来自海运业务。他与那家金融公司合作的企业1992年成立了一家海运公司,运输粮食和钢材,这家公司一直运营到1997年,是海南10大纳税企业之一。这家公司是张宝全真正很正规地经营的一家公司并且积累起了自己的财富。  1994年他预感到海南房地产市场已经泡沫化,便来到北京开发地产项目。在北京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后,他也不忘在自己的地产项目里加上电影的元素,为自己的电影梦想作着种种准备。2000年完成的今典花园二期工程“空间?蒙太奇”,整栋建筑在楼层承重量及管线布置方面均按电影制作机房的标准来完成。他计划启动的另一地产项目“传媒大厦”则是希望打造成为电影、音像产品制作公司的“大本营”。  在张宝全的办公桌抽屉里,一直摆放着他搜集的七八种数字电影处理方面的芯片。当2004年7月郝杰通过一位朋友介绍,在北京国贸附近的一家饭店与张宝全坐到一起时,张宝全还没怎么听说EVD这回事。为这次会面精心准备过的郝杰一边介绍着EVD的情况,一边让张宝全翻阅一本资料。张宝全回忆说,“由于我对数字电影向来十分关注,所以我一翻完资料就觉得:这个东西正是我要的!”当郝杰还没介绍完情况时,张宝全告诉郝杰,同意一起合作开发EVD产业。  EVD标准研究是由信息产业部1999年发起,由新科、上广电等十几家国内家电厂家共同投资进行的一个项目。当时国内VCD大行其道,EVD研发的用意是制定出属于自己的下一代高清晰碟机技术标准,以免在下一代碟机技术上受国外厂家限制。但由于2001年以后DVD开始在市场上形成主流,家电厂家追捧DVD,对研究EVD标准的兴趣逐渐淡化。而为EVD而专门成立的研发机构阜国数字技术公司却从未放弃,经过几年艰苦历程,终于成功地拥有了十多项高清晰碟机技术发明专利,并且发展出了国内惟一真正达到高清晰指标的技术。  在郝杰找到张宝全以前,EVD标准已经申报国家高清晰碟机技术标准。同时,郝杰也在为EVD的产业化而四处奔波:在有了技术标准和基于此的硬件后,获得配套的内容软件的支持,才是这个标准能否被市场承认的关键。  郝杰向无数个投资者游说EVD的好处后往往都会面对这样一个疑问:EVD三年之内能赢利吗?EVD能够取代DVD吗?由于对这个问题无法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答案,投资者一个个都退却了。  张宝全觉得这些投资者都没有长期投资的眼光,用“标准”赚钱,在他看来,这是能够赚一辈子钱的生意:EVD具有的高度防盗技术,解决了盗版对市场的侵害,这对于内容版权商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EVD达到了高清晰数字电影标准,这使得张宝全为EVD不能在短期内替代DVD的情况下,找到了从侧面迅速打开一扇大门的可能:建立EVD数字影院系统。EVD在达到胶片放映质量的同时,又大大降低了放映成本,这使EVD影院的推广成为可能。  张式商业原则  张宝全将自己的商业成功归结于三点:灵感,风险控制意识,以及找到合适的商业运营模式的能力。他认为商人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习来的,找到一个项目最大的卖点,并且考虑到它的风险环节并尽量加以控制,是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994年前后在海南,他亲眼看到一些千万富翁级别的朋友是怎样瞬间变为穷光蛋的。为了控制风险,张宝全奉行的理念是:只做最好的房地产商,不做最大的房地产商。他尽量不占用资金,尽量多地占用资源,对EVD的投资,也堪称投资资源的一个典型例子。  张宝全有着复杂的人生履历,他做过木匠,然后当兵入伍,在部队期间,当过炮兵,当过电影放映员,蹲过猫耳洞写战地通讯。擅长舞文弄墨、多才多艺的张宝全在部队里结识了现在的妻子王秋扬。王秋扬是一位军区首长的女儿。现在她与张宝全共同打理着今典集团。张宝全坦承妻子在自己事业成功历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她认识,改变了我的视野和生活轨迹,看问题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要不是认识她,我可能也不会来北京。”  为了规避风险,他的另一个理念是:用房子作生产资料。比如2002年他在今典花园的二期工程“空间?蒙太奇”里用3000多平米的空间开设了一家今日美术馆。“用房子作生产资料的好处是:如果失败了,最多你只损失一些房租,而如果成功了,你就创造了新的价值来源。”  如果你认为今日美术馆只是玩票的性质,那你就错了。在很多画廊、美术馆赔本赚吆喝的情况下,今日美术馆取得了令人羡慕的发展业绩:在它的第三个年头里,今日美术馆取得了5000万元的收入,纯利润达到500万。美术馆只是张宝全打造的的艺术品展示产业链的一部分,其他部分还包括出版、收藏、大规模的画廊签约合作、数字美术馆、网站……“我的最大优势就是,就像我做EVD一样,能把文化或者艺术的东西做成商业的模式,变成钱,变成有价值的东西。”  张宝全的商业模式思维在EVD领域的体现,便是促使EVD影院、VOD点播、家用市场三个终端同时对上游的拉动,使产业效应早日突显出来。  EVD作为中国的高清晰数字碟机推荐性标准,面对着两个国际级的强劲竞争对手:以东芝牵头开发的HD-DVD和索尼牵头开发的蓝光DVD。这两个新一代高清晰碟机技术均投入了巨额开发费用,在综合性能上有着比EVD更强的优势,但尚未达到可以低价推广的阶段。一台HD-DVD碟机的价格是EVD碟机价格的10倍,而一张HD-DVD光盘的价格则在60美元左右。一些观察者认为,就像当年的VCD一样,EVD仍旧是一种由DVD向新一代数码碟机技术过渡的中间产品,无法与HD-DVD和蓝光这样的更高级别技术标准相比,并由此看空EVD产业化前途。  张宝全对这种惟技术论倾向的观点表示愤怒。“EVD与蓝光和HD-DVD相比最大的差别就是存储时间,EVD的时间由于采用的是红光技术,存储时间短。但110分钟已经足够容纳98%以上的电影长度,剩下2%的电影,就算我们用两张盘来容纳,但我们的价格只有对方的1/10的话,你是愿意选择我们还是他们?”  EVD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就高清晰度数字电影来说,它的技术标准已经达到了,同时它已经达到了可以产业化的价格水平。张宝全的理论是:“在技术研发的实力上,中国先天不占据优势,如果不从商业出发建立一种符合这种技术的商业模式,我们永远也打不赢。”但目前蓝光厂商已经可以着手准备批量生产,估计2005年内,符合蓝光标准的播放机和光盘将可以在中国量产上市销售。  张宝全放言:“EVD作为中国拥有的技术标准,应该尽快先占有国内的市场,一旦中国市场占领了,国际上一半的国家也会采用EVD标准的。因为中国市场太庞大了,他们不会无视这一点。”  影院狂想曲  张宝全自称已经为推动EVD的产业化而作出了资金的豪赌。在斥资2亿成立专门负责EVD内容授权交易及碟片制作的今典环球后,他又投入了1亿后续资金,其中花6000万元准备从法国汤姆逊公司购进一整套数字电影制作设备。  利用高清晰光碟所能达到胶片的画质,以及它与胶片放映方式相比所具有的成本优势,张宝全大胆地设想:以加盟为主要形式,3年间发展10万家EVD数字影院。  对EVD影院充满乐观的张宝全算了一笔账:以一个107座EVD影院为例,每天放映10场,每张票价10元钱,上座率按45%计算,一年票房约175万元。刨除80万元影院建设投入、一年30万元水、电、人工费用和10万元EVD拷贝盘费用,经营者投资EVD影院的第一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后还挣50万元。  兴建一座100座左右的影厅只需要100平方米左右面积的会所即可。在北京等很多城市的小区会所内,都存在着兴建EVD数字影院的条件。事实上,在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斥资50万元左右即可建立一个座位在50-100个之间的小型影厅。而在二、三级城市,更是只需花20-30万元,即可建立这种规格的影厅。一部分传统影院可以接受改造成为EVD影院。张宝全的EVD数字影院改造计划已在送交电影局审批中。  在二、三级城市,仅被文化部批准的录像厅的数量就达到20万家。而没被批准的违规录像厅大约也有20万家。EVD影院市场的主力锁定于一级城市的居民小区、大学院校,二、三级城市的街道,及广大农村地区。张宝全在居民社区试映过几场,场场赢得爆满,5元票价使得小区内退休的老人们成为影厅的主要观众群体。他由此看到了EVD影院推行的低价电影的巨大市场潜力。“让电影真正到达那些人们想看电影的地方。让那些喜爱电影的人们不再被过高的票价挡在门外。”  张宝全的赢利首先来自于EVD内容的销售:一是从EVD影院和碟片租售生意中所获得的收入。他是全世界范围内惟一的EVD光碟内容制作商,所有EVD影院的EVD光碟均由张宝全控投的今典环球公司来制作,对于拥有电影版权的电影厂商来说,将电影的EVD格式内容制作权交给今典环球,等于就是将产品的销售权交给一个掌握着庞大零售终端的大分销商。无论是国内电影厂家,还是好莱坞电影制片厂,EVD院线都是一个难以抗拒的销售渠道。因为他是最大的发行商。  如果一个拷贝卖1000元,他就能从10万家EVD影院得到1亿元收入,一个月发行两部电影就是2个亿。“除了版权费,制作成本和发行成本,净利润还会有不少。这还只是发行上的营利。”张宝全说。  因此,能否先将EVD影院院线发展起来,将决定着张宝全是否能争取到足够多的内容商支持EVD的关键条件。  另外,大力发展满足EVD家用市场的碟片销售。10万家EVD影院同时也可以成为EVD碟片租赁及销售店。相对来讲,家用市场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培育的市场。“至少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EVD家用市场才会成规模地发展起来,DVD取代VCD不也用了3年多的时间吗?”  张宝全在发展EVD影院及碟片租售网络的同时,也在发展EVD的网络VOD点播系统。目前张宝全与一家将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到29个城市的网络运营商达成合作意向,在无线宽带网上提供EVD点播下载服务。但张宝全认为近期最可能取得突破的还是EVD影院。张宝全计划今年共在全国实现发展EVD影院2000家。  另一个利润点则来自于地产业和EVD所代表的娱乐业的结合,“由于其独特的消费形式,就是影城式的,24小时营业的形式,它将给一个城市的 娱乐和消费带来一种新的景观,也是今天体验消费里面一个新兴的东西。”而在第二阶段,张宝全会亲自挑选一些城市的黄金地段,兴建以EVD影院为中心的大型娱乐商业地产项目。  “人类的资金通常向两个方面聚集,在战争时期,就是战争,在和平时期,就是娱乐,所以娱乐产业是一个无穷大的产业。”地产商人张宝全如是说。
来源:商虎中国信息中心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商虎家具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也来评论两句
&&&E-mail:
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不要超过100字)
&最新供求信息
上海川冶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加工,销售金属材料的大型物资流通企业,公
甬舟实业(上海)有限公司是国内一家专业生产、销售地面清洁设备及清洁产品的优质
北京康复医疗仪器厂(现:北京御健康复医疗仪器有限公司)是生产理疗、康复医疗
网站实名:
&备案号: 闽B2-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顶商人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