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游戏怎么把工业氧气瓶瓶拿下

如何在森林里装一瓶空气_百度作业帮
如何在森林里装一瓶空气
用一瓶子装满水,走到森林里再倒掉,然后盖上盖子就可以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氧气和氧化
第二节&&&&&&&&&&&&&&&&
氧气和氧化
&&&&&&&&&&&&&&&&&&&&&&&&&&&&&&&&&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中学科学教学过程的特点——突出整合、探究与凸现STS教育和信息技术与中学科学课程相整合的理念,进行整体设计。在前期分析(括学习背景、学习任务、学习者的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学《科学课程标准》制定了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每体的设计和制作),确定形成性教学的教学设计评价方法。在选择制定教学策略环节中,对于“氧气与氧化”内容,主要采用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于“氧气与氧化”内容,主要采用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共存,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兼用的教学策略。
整节课的主要环节是:问题导学——创设情境(实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归纳总结,既运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见铁生锈、铝锅表面白色斑点、塑料的老化和实验等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并从中探究得到结论(生生、师生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整节课主要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并重视过程评价和解雇评价相结合。
学习需要分析
从本节内容上看,是很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素材,教学中应突出两个内容的探究,即氧气性质和氧化反应的探究,及生活中灭火和火灾的自救一般方法,此探究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进行完全探究,其次就是在实验探究后,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从而得出其性质。、
通过上述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能自行的归纳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氧化反应中的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这些现象在生活实际中也会经常的出现。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学习任务分析
“氧气与氧化”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第四册第2章“空气与生命”中第2节的内容,主要是:探究氧气的性质及其广泛的用途。本内容是学生在认识空气中主要成分之后的基础上,再认识氧气的性质。该内容即是对空气中氧气知识的巩固也为学生继续学习空气与生命部分内容打下基础。教学的特点是以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来探究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自己的生活实例认识氧气的广泛用途。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的学生,本章通过平时生活经验对于氧气的内容有点了解,但需要深入认识氧气解开此迷团,引导学生用已懂得使用探究的方法去揭开此疑惑,但注意为学生以后的是实验,在教师演示实验中还要有一定的引导,注意备好教学机智。因此,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本节内容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
1、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通过氧气的性质理解氧气的广泛用途;
②&&&
了解氧气是空子中最活跃的成分;
③&&&
认识“氧化”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了解氧化反应及其概念;
④&&&
了解工业上制氧的方法;
⑤&&&
了解燃烧的条件,了解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并具有安全意识;
⑥&&&
了解灭火和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分析实验的探究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知识能够认识氧气的性质,知道氧气是和我们人类生命最息息相关的部分,了解氧气的广泛用途,以及通过燃烧的学习让我们树立安全意识,了解灭火和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从而在生活实际能得以更好的运用,及为以后学习科学其他的知识铺好路基,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更加的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氧化反应、燃烧和灭火。
教学难点:氧气的性质和氧化反应。
教学关键:在实验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三、教学准备: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
&&&&&&石灰水、氧气、火柴。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
五、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
&&&&&,还有&&&&
等,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思考得出结论:氧气是无色的。)
  氧气是无色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是物理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
【板书】一、氧气的性质。
【问题讨论】出示两瓶无色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②想一想,空气和氧气有味吗?③如何区别这两瓶气体?(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发现一瓶燃烧得更旺,这是氧气;另一瓶基本不变,这是空气;所以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区别氧气和空气)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回答:①无色、气体,②无味,③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3.不易溶于水。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有关概念
【板书】(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没有变化?)
  2.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什么加热后可剧烈反应,不加热时没有变化呢?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 观察、思考。
&   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习由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  点燃
  1.碳+氧气 →
  2.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3.将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 
  观察并描述现象:
  1.发出淡蓝色火焰。2.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诸暨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总结反应表达式,
【板书】    点燃
2.硫+氧气&& → 二氧化硫
【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将红磷放在燃烧匙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观察并描述现象
  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物质——五氧化二磷。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
  结论: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   点燃
  3.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为何要这样做?(集气瓶底放有少量水,防止集气瓶炸裂)
  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一根火柴,一端系在燃烧匙的铁丝端,点燃火柴,当火柴将要烧完时立即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结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   点燃
  4.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投影】课堂练习
〔该题改编自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30第2题)
  1.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
  (A)镁带 (B)红磷 (C)硫粉 (D)铁丝
  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
  (A)&&&&&&
硫粉 (B)铁丝(C)木炭 (D)镁带
分析和解:要求学生在实验时注意观察,看清实验现象。1、C&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
学习氧气的检验方法。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若木条重新复燃,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六、随堂检测题
  1.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
  (A)用火柴去点燃 (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D)闻氧气的气味
  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
  (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 (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 (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3.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
  (A)难溶于水 (B)密度比空气大
  (C)液态氧气为无色 (D)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4.下列对氧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可燃性 (B)能支持燃烧
  (C)不溶于水 (D)密度比空气小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的二氧化碳气体
  (C)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白雾是五氧化磷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参考答案:1、B;2、B;3、C;4、B;5、D)
七、课外巩固:
更多练习请参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科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28-33(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三、教学用具: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铁架台(带铁夹)、烧瓶、双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药匙、火柴。
四、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近年来,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以得到含氧量较高的氧气。
【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①单用过氧化氢实验,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②单用二氧化锰实验,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③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实验,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
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找出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做催化剂。工业上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板书】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料: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
&(2)原理:过氧化氢&
→&& 水+氧气
&&&&&&&&&&&&
H2O2&&&&&&&&
  领悟&&&&&&
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 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引伸】实验室还可利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来获得氧气,也可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分解氯酸钾来获得氧气,原理如下:
   高锰酸钾& →&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出示高锰酸钾样品,观察色态)
      二氧化锰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出示氯酸钾样品,观察色态)
  知道了原料和原理后,读图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仪器: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需用铁架台(带铁夹)、烧瓶、带导管的双孔塞、导管、
  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2、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讨论: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略伸入瓶口,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讨论: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如何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
【投影】课堂练习:
〔1、2、3题改编自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30第8、9题)
  1.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
  (A)用火柴去点 (B)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气体
  (C)用鼻子去嗅气味 (D)用天平称量
  2.下列有关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过氧化氢受热后,也不放出氧气
  (B)要使过氧化氢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
  (C)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
  (D)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3.同时加热下列物质,最易放出氧气的是 ( )
  (A)纯净的过氧化氢(B)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纯净的二氧化锰 (D)水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学习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要求;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比两个反应,得出正确结论。
五、随堂检测题: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2、用过氧化氢分解解氧气时,若不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不产生氧气&&&&&&&&&&&&&&&&&
B、产生氧气的速度很慢
   C、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减少&&&&&
D、产生氧气的速度加快
  3、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A、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B、只能用排水法
   C、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4、下列气体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A、稀有气体&&&&&
B、氮气&&&&&&
C、二氧化碳&&&&
  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无须用到的仪器是(&&&
   A、橡皮塞&&&&&&
B、滴管&&&&
C、烧瓶&&&&&&
(参考答案:1、C;2、B;3、A;4、D;5、C)
七、课外巩固:
更多练习请参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科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28-33(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然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在学生了解以上氧化反应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思想。
二、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烧杯、球胆、玻璃管、薄铜片(或铝片)、试管。白磷、红磷、热水(60 以上)、氧气。
五、教学过程:
  我们从初一科学书中巳经知道生物需要呼吸,实验可以知道,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比吸进的空气中的氧气减少了许多,那么呼出的气体中增加了什么气体?
【演示实验】
  用吸管向盛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
【问题讨论】
  人通过呼吸为什么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这是因为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发生了反应。
【板书】一、呼吸作用& 氧化反应
  呼吸作用的概念及表示式:
  呼吸作用: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
  物中的能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可用下列式子来表示:
        酶
  葡萄糖+氧气 → 二氧化碳+水+能量
  其实自然界中有许多物质会与氧气反应,你能举例吗?
  讨论后小结并引出: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氧化性。
  如铁生锈、生物呼吸、铜生锈等与氧气反应是缓慢进行的,有些短期内还不易察觉,我们叫缓慢氧化。而有些如镁带燃烧、硫燃烧则进行得相当剧烈,是快速氧化。
【板书】燃烧:这些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我们叫做燃烧。下面我们对燃烧作一个初步的科学解释。
【问题讨论】为什么铜片上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演示实验:热水下白磷的燃烧
  由上述实验可知,欲使可燃物质燃烧,需具备什么条件?
【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或超过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根据观察回答: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而水中白磷没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燃烧的温度可能不够。
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向水下通入氧气& 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问题讨论】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与纯氧中燃烧现象不同?为什么小木块、刨花比大木块好燃烧?
分析讨论后,学生可能回答:氧气多少不同;可燃物的性质不同。学生会错误认为是刨花的着火点低。小、薄的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剧烈。(进一步理解巩固燃烧的条件。 深入理解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的。)
  三、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问题讨论】
  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的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油库、面粉厂、锯木厂、纺织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四.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骤然产生大量气体,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通过分析,对比记下所得的结论。)
  议论分析得出: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加深理解产生不同燃烧现象的原因。进行生产、生活的有关安全教育。)
  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问题讨论】
  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演示实验:白磷的自燃。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问题讨论】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学生可能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对能引发燃烧估计不到。发光放热程度、反应的速率、起始原因有区别;但都属氧化反应,都放热……&&&
(发现问题,指导分析,初步认识缓慢氧化的普遍存在。)
  指导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学会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该题改编自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30第4题)
下列说法: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所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
  分析和解答:缓慢氧化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这种反应不易察觉,速度较慢,属于氧化反应,同时放出热量。例如: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急速燃烧若是大量的反应物,产生大量气体放出大量热量,且发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就会发生爆炸,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投影】常见易燃物、易爆物安全教育幻灯片。
〔该题改编自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30第5题) 
   下列标志你认为可以贴在加油站的标志是( )
  A、①&&&&&&&&&&
B、② ④
  C、①
④&&&&&&&
D、①③④
  分析和解答:&&&&
  图示含义:①加油站内不允许点燃火柴,② 不允许带火柴, ③不允许在加油站内放鞭炮,④
加油站内不允许吸烟&&
六、随堂检测题: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的相同点是( )
  (A)都产生热 (B)都发光 (C)都很剧烈(D)都需达到着火点
  3.下列变化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
  (A)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酒和醋的酿造 (D)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4.白磷的着火点40 ,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D)煤油中
  5、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引起的是(& )
   A、采摘来的茶叶堆在一起会发热&&
B、汽油遇火燃烧
   C、打足气的车胎在热天爆破&&&&&&
D、锅炉爆炸
  (参考答案:1.D& 2.A&
3.& 4.D&
七、课外巩固:
更多练习请参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科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28-33(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灭火和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2.在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概括出灭火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懂得一般的自救措施,培养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了解灭火和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培养安全意识。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干粉灭火器&
简易酸碱灭火器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过生日时,吹燃着的蜡烛、一吹就灭,而炼铁时用鼓风机鼓入的风力越大炉火却越烧越旺,这时为什么?
  分析和解答:1、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2、一支蜡烛燃烧,放现的热量少,一吹就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当然蜡烛就熄灭了;在炼铁时,炉内燃料燃烧多,放出热量多,吹风不会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用鼓风机鼓风,反而起到供给充足氧气的作用,所以会越烧越旺。
〔引入并进行探究〕:燃烧与缓慢氧化的异同?
〔探究后归纳〕: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放热。不同点:燃烧反应速率快,氧化剧烈,能发光。缓慢氧化反应速率缓慢,不能发光。
〔讨论〕:剧烈氧化、缓慢氧化都可导致火灾发生,我们应怎样来灭火?(根据燃烧的条件,概括出灭火的原理,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读图并思考〕:图中分别用什么方法灭火?水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灭火?油库、电器、电线燃烧着火应当如何灭火?
介绍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教师演示,并让各小组派一名学生上来操作。
【投影】例题:
〔该题改编自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31第7题)
  1、灭火时,常采用下列方法:①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②清除或移开可燃物;③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取的灭火方法的标号填入括号内。
   A、草原着火时,常在燃烧的草场周围割除草,打出一条防火道。(& )
   B、油锅着火时,加上锅盖灭火。(& )
   C、房屋着火时,喷洒大量冷水。(&& )
   D、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 )
  分析和解答:可燃物燃烧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灭火只要使其中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即可达到目的。灭火时,对于易于降温至可燃物着火点以正气常采用①;对难以降温易发生事故的常采用②;也可两者兼用,如果这两种方法均不易采用,也可采用第③种措施。A、②&
B、③ C、① D、③
〔讨论〕:发生火灾,如何进行自救?
〔讨论后归纳〕:
[1]发生火灾时,要保持镇定,首先了解火源的正确位置,其次及时拨打“110”报警求助。另外,如果火势扩散,应尽快通知家人、邻居设法离开现场,沿途要关上大门,以减低火势及烟雾蔓延的速度,切勿乘电梯或升降机,也不要去灭火。
[2]如果无法离开现场,应采取下列措施:
  (1)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2)封闭房门并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
  (3)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口
  (4)迅速转移到阳台,大声呼救,或用绳索下坠。
【投影】:
火灾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果我们的住房着火,是否要打开所有的门窗?为什么?从火灾中逃生时,常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分析和解答:不需要。因为打开所有门窗,会使室内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燃烧会更旺(或容易造成火势蔓延)。防止燃烧产生的烟尘吸入体内。
【投影】课堂讨论探究:
  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我们一起探究下列情况下的灭火条件。
  (1)吹灭生日蜡烛时,你想过蜡烛熄灭的原因吗?
  (2)根据灭火的知识,你认为家庭装修时采用的材料应符合什么条件?
  (3)森林起火,常用鼓风机吹、飞机投沙、制造隔离带等方法灭火,你能说出用这些方法的理由?
  (4)酒精灯能用吹灭吗?为什么?应该怎样熄灭酒精灯?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多用阻燃材料,大力发展绝燃材料;用鼓风机吹是利用大风带走大部分热量从而使着火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飞机投沙是用覆盖的方法隔离着火物、制造隔离带是将易燃物撤离燃烧区;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否则易引起灯内酒精燃烧而发生爆炸危险)
  各实验小组根据书本要求制作一个简易酸碱灭火器,教师加以指导。
六、随堂检测题:
  1、下列操作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柴草、秸杆着火用水泼灭&&&&&&&&&&&&&&
B、汽油着火用水浇灭
   C、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布扑灭&&&&&&&&&&
D、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2、在海湾战争期间中,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着火,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降低火焰温度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3、& 发生火灾时拨打的求救电话是(& )
   A、120&&&
B、119&&&&
C、121&&&&
  4、日,在克拉玛依特大火灾中,有288名中学生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全国。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该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下层起火,火势凶锰无法扑灭。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①沿楼梯迅速下楼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口④封闭房门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5、现在城市家庭使用管道煤气作燃料已经十分普遍,煤气管道泄漏是十分危险的。请你就以下内容提出建议:如何让已在厨房忙碌的人们知道煤气发生泄漏了?若发生煤气泄漏,应该如何处理?要不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参考答案:1、B& 2、C 3、B& 4、B
5、添加少量有特殊气味的气体、及时关闭阀门,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不能,因为电火花可能引爆混合气。)
七、课外巩固:
更多练习请参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科学精讲精练——八年级(下)》P28-33(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粉状固体的取用方法
  2、初步学会导管与橡皮管、导管与玻璃管、导管与橡皮塞的连接
  3、初步学会制取装置的装配及连接顺序:从左到右、从下到上
  4、初步学会装置气密性的检验
二、教学重难点:
  1、& 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
  2、& 学习研究氧气性质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
  大试管、单孔橡皮塞、橡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附铁圈)
坩埚钳、酒精灯、玻璃片、燃烧匙、木条、火柴、铝箔、测电笔、
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棉花
四、实验指导:
  1、玻璃仪器和零件的连接
  ①连接玻璃导管橡皮管
   要点:连接时,左手拿橡皮管,右手拿玻璃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橡皮管。(示范)注意方向要一致。
  ②玻璃导管连接橡皮塞
   要点:根据塞孔的大小及实验要求先定玻璃导管的式样、长短及口径大小。把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左手握橡皮管,右手握玻璃管,稍稍用力转动,插入孔里(示范)注意不在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
  2、装配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示范)
   要点:装配仪器:从左到右、从下到上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里,用双手紧贴试管中下部外壁一会儿,发现有气泡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否则,要查明原因,重新进行检查。注意一定要将一端导管先浸入水里,然后再用双手紧贴试管中下部外壁一会儿,如果反过来操作,将无法判断气密性的好坏。
  3、粉状固体药品的取用(示范)
   取用粉状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也可用纸槽。
   要点:将药品伸入横放试管约2/3处,然后将度管直立。
   本实验中采用纸槽取用药品,注意千万不要将高锰酸钾弄到外面。
  4、制氧气的主要实验步骤及操作注意点: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操作要点见上)
  ②装高锰酸钾大约7克左右(第一次正确称量,以后根据第一次称量的估计),并使之倾斜地辅在管底。
  ③固定装置:根据酒精灯火焰高度确定铁夹位置固定试管,注意:固定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为什么),铁夹应夹在离管口1/3处,试管口内应放一小团蓬松的棉花(为什么)
  ④加热:应先使试管中下部均匀受热(为什么),然后集中在试管有药品的部分加热,并缓慢地向管底方向移动,使高锰酸钾有控制的逐渐分解,氧气平稳地放出,便于收集。
  ⑤收集气体:注意开始时不能立即收集氧气(为什么),待气泡连续地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才收集两瓶
  ⑥实验完毕,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为什么要这样做)
  ⑦整理实验器材,清理桌面。
  5、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
  1)在本次实验中,装置图里那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2)做实验时,为什么会出现下列问题,怎样解决?
(1)&&&&&&
点燃酒精灯后,立即将火焰集中在试管内的药品部位加热,不久试管发生破裂。
(2)&&&&&&
看到水槽内导管口出现气泡,立即收集,收集后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口内试验,结果木条不能复燃。
(3)&&&&&&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内的水变成了紫红色。
(4)&&&&&&
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木炭伸入集气瓶内,产生的现象与在空气里燃烧的现象相同。
  3)物质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什么不同?
讨论后小结:点燃酒精灯后,立即将火焰集中在试管内的药品部位加热,不久试管发生破裂的原因可能是加热时试管壁有水珠,试管口可能向上倾斜,试管外壁可能和灯芯接触。看到水槽内导管口出现气泡,立即收集,收集后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口内试验,结果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是开始收集到的是空气。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内的水变成了紫红色的原因是可能试管口未放棉花,造成高锰酸钾粉末通过导管进入水槽。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木炭伸入集气瓶内,产生的现象与在空气里燃烧的现象相同的原因是可能集气瓶内大部分氧气逸出或收集的氧气不纯。
五、随堂检测题: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①熄灭酒精灯;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③将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用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燃酒精灯,对试管中物质加热;⑤检查仪器装置的气密性;⑥氧气收集结束,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A、⑤③④②⑥① B、⑤③④②①⑥ C、③⑤⑥②④① D、⑤②③④⑥①
  2、实验室在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装置连接的顺序是(& )
   A、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B、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C、从下到上,从右到左&&&
D、从上到下,从右到左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已配有下列仪器:酒精灯、铁架台、橡皮管、导管、集气瓶、水槽,还需补充的仪器是&&&&&&&&&&&&&&
   A、集气瓶&&&&
B、导管&&&&
C、酒精灯&&&&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中,有关几个“口”的位置错误的是(& )
   A、装药品的试管口应略向下
   B、进入试管的导气管口应露出单孔塞少许
   C、用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口应向下
   D、用排气法收集时,导气管口应伸入集气瓶中部
  5、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 )
   A、干燥而纯净&&&
B、较纯净但潮湿(有少量水蒸气)
   C、既潮湿又混有空气&&
D、不含有任何其他气体
(参考答案:1、A;2、B;3、大试管和单孔橡皮塞;4、D、5、B)
七、课外巩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氧气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