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25 不包括太平洋和新大陆吗?

& 大航海时代3发现物相关介绍(地理类)
查看: 10657|回复: 2
UID416898主题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1积分1144金钱10831 荣誉11 人气0 在线时间36 小时评议0
Lv.5游侠白银会员, 积分 11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56 积分
帖子精华1积分1144金钱10831 荣誉11 人气0 评议0
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位于南纬34度21分、东经18度30分处,是一条长约4.8公里的石质岬角,也是非洲大陆的最西南端,今属南非领土,其北端距开普敦约50公里。虽然它在游戏中号称“非洲南端”,但实际上非洲的最南端应为其东边数百公里处的厄加勒斯角(Cape Agulhas,南纬34度49分)。
  15世纪时,由于奥斯曼占据了欧洲通往亚洲的商路,以香料为代表的各种东方商品在欧洲往往贵逾黄金,欧洲人尤其是在航海水平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葡萄牙人迫切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1487年,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让巴托罗缪·迪亚士(Bartholomew Diaz)担负起了这个任务。因路上遇到了风暴,船队曾一度向南越过了非洲南端。日,迪亚士一行在南非的莫塞尔湾望见陆地,当他们继续航行到大菲希河口时,由于水手们因长期航行及补给不足而随时有哗变的可能,船队被迫返航。返航途中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鉴于当地风暴丛生,于是他给此地起名“风暴角”(Cape of Storms)。同年12月,迪亚士船队回到了葡萄牙,虽然他没有完成到达印度的任务,但葡萄牙国王依然非常高兴,认为发现了好望角就有希望到达东方,于是便将该海角改为今名。
  由于地球自转和温差的影响,好望角所在的西风带往往终日狂风不断,11级以上的大风可谓是家常便饭,所以这里10多米高的海浪屡见不鲜。此外,在辽阔的海域,海流突然遇到好望角陆地的侧向阻挡作用,也是巨浪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直到今天,好望角仍是不少水手的畏途,而迪亚士本人,也正是于日在附近海面上遇到风暴不幸丧生的.
在15世纪下半叶踏上寻找东方新航路之旅的航海家中,克里斯托夫·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是不能忽略的一位。这位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的航海家自少年时代就一直憧憬着马可·波罗笔下那遍地是黄金的东方,他身体力行,去到葡萄牙学习了很多的航海知识。哥伦布同时也是地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从欧洲一直向西航行的话,也可以到达东方,但由于他的计算错误,他所预计的航程要比实际上短得多。1478年,哥伦布向当时还是葡萄牙王子的约翰兜售他的航行计划,但未受重视,于是辗转来到西班牙寻找“风险投资”。几经波折之后,哥伦布的船队终于在日从巴布斯港出航了。
  经过2个多月的航行,哥伦布一行于10月12日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San Salvador),这也标志着一个未知的大陆被欧洲人发现。但哥伦布本人以为自己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并把当地土著称为印第安人,这一称呼被沿用至今。之后船队又先后到达了古巴、海地等地。日,哥伦布带着从当地搜寻到的黄金与几个印第安人开始返航,3月15日,他终于回到了出发港巴布斯。
  需要指出的是,直到1506年哥伦布逝世的时候,他依然坚信自己所到的地方就是亚洲。次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的《海上旅行故事集》出版,作者以自己1499年在美洲一带的航行历程为依据,向全世界宣布了“新大陆”这个概念。于是,这块大陆以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
  从此以后,新大陆逐步沦为欧洲各国的殖民地,出产的黄金、白银以及各种特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为将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好了准备。图为1597年的美洲地图。
如前所述,1488年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让葡萄牙看到了新航路的希望,而1492年哥伦布的成功更是让约翰二世感受到了来自邻国的压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葡萄牙直到曼努埃尔一世上台之后,才于日派遣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继续迪亚士未完成的使命。达·伽马的航行并不顺利,在越过好望角之后,由于坏血病的肆虐,大批的船员丧生,而当时东非各国又多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船队无疑是不受欢迎的。葡萄牙人好不容易利用当地的武装斗争获得了马林迪苏丹的支持,从而得到了著名的航海家易本·玛吉德(游戏中可招募)作为领航员。在这位称职的领航员的帮助下,达·伽马一行终于在日进入了印度的卡利卡特,成为第一支到达印度的欧洲船队。
  不过,葡萄牙人与印度人相处得并不友好,达·伽马是在炮火中返航的,时间是当年的8月29日。在归途中船队失散了,其中最早返回里斯本的贝里奥号是日到达的,而达·伽马本人则是9月9日回到首都。
  达·伽马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葡萄牙人,葡萄牙殖民者开始不断地在印度洋沿岸打下一个又一个的根据地,并在1509年第乌海战胜利后完全确立了葡萄牙在印度洋的霸权地位。但是,日后兴起的英国、荷兰等列强逐步蚕食了葡萄牙在印度的地盘,葡萄牙风光不再,而印度也在这一过程中沦为了西方人的殖民地。日,印度部队开入葡属印度的果阿、达曼和第乌,从事实上宣告了葡萄牙在这一地区统治的结束,不过葡萄牙方面直到1974年才承认印度在上述地区的主权。图为1550年的印度地图(该图为上南下北)。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Strait of Malacca)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全长约1080公里,西北端最宽处达370公里,东南端最窄处仅37公里。该海峡连通安达曼海与我国的南海,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重要通道。
  马六甲海峡得名于15世纪初满剌加王国的都城马六甲。早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阿拉伯人就已经通过这里进行远洋贸易,而我国航海家郑和的几次印度洋之旅也都经过此处。1511年,葡萄牙人在印度站稳脚跟之后控制了这个海峡作为其向远东扩展势力的根据地,10年后这里又成为了葡萄牙人屯门之战失败后的败逃之处。在当时,葡萄牙在亚洲的势力范围没有什么可夸耀的,但是这些据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葡萄牙人实际控制了跨越半个地球的商船航线。这条航线的建立,使葡萄牙人打破了阿拉伯商人在印度洋地区的垄断,同时也威胁到了威尼斯商人的香料贸易。不过到了1641年,崛起的荷兰获得了这个海峡的控制权,一个世纪后又换成了英国来作主。以上两个新兴的欧洲航海国家在其控制时间内完全排挤了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
  如今的马六甲海峡依然是战略要地,从中东地区驶往太平洋的油轮基本上都要经过这里,所以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该地区。但也正因为商贸发达,海盗也经常在这里出没,加上该海峡由三国分管且这几个国家的海军都不强盛,致使问题比较严重。另外,马六甲海峡由于水深不足且水流平缓容易造成淤积,过往的船只须注意搁浅的可能,甚至有人推论,这个海峡可能在千年后消失。图为17世纪意大利出版的马六甲海峡地图。
摩鹿加群岛
摩鹿加群岛(Moluccas Islands)现在一般译为马鲁古群岛,印度尼西亚东北部岛屿。属马鲁古省,有哈马黑拉、塞兰、布鲁等岛。山岭险峻,平地少,多火山。许多山峰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西比拉山高2,111米,在巴漳岛。赤道横贯,有干季和雨季,森林覆被率76%。有镍矿。种植稻、玉米、椰子和西谷,出口木材、豆蔻、鱼虾和珍珠。巴漳岛有东南亚最大的鱼干厂。古时即以盛产丁香、豆蔻、胡椒闻名于世,阿拉伯人称为“香料群岛”。
  1512年,葡萄牙人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之后继续向东前进,在摩鹿加群岛的班达等地登陆。他们在当地建立了若干个殖民点,随即通过香料贸易牟取了大量的财富。葡萄牙人的收益令欧洲列强眼红不已,这也成为了后来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原因之一。不过,麦哲伦的行动让葡萄牙人非常紧张,他们指出西班牙人的这一活动违反了《托尔德西拉斯条约》,而西班牙则否认此观点。两国在经过长时间的谈判之后,查理五世以35万金杜卡的价格将摩鹿加群岛“卖”给葡萄牙。1529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萨拉戈萨条约》,以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为界,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
  1596年荷兰人也来到了摩鹿加群岛,他们利用当地人对葡萄牙人的不满及各种利益冲突逐步排挤了葡萄牙在该地区的份额,自己伺机取而代之。到了1667年的时候,荷兰人完全控制了摩鹿加群岛。上世纪中叶印尼独立后宣布摩鹿加群岛为其领土,但在荷兰人的暗中支持下,至今仍有分裂的危险。图为1640年的摩鹿加群岛地图(该图为上西下东)。
在大航海时代首先与中国发生接触的依然是葡萄牙人。从1514年开始,就有一些葡萄牙商船出现在广东沿岸,他们的一些不法行径引起了明朝的不满,于是在1521年的屯门之战与随后的西草湾之战中受到了教训。碰壁的葡萄牙人沿海岸线北上,于1524年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进行走私贸易,并在浙江宁波甬江口外的双屿港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据点。不过,由于他们向以许栋、王直为代表的海盗贩卖武器,威胁到了明朝在这一带的统治,中国朝廷在1547年派朱纨攻下了双屿港,并于2年后在走马溪击败了葡萄牙人的报复,葡萄牙人遭受到新航路开辟以来最大的损失。吃足了苦头的葡萄牙人又回头驶向广东,1561年他们借口晒干货物要求租借澳门,并通过重金贿赂广东地方官达到了目的,从此每年完纳地租银一千两,1740年以后减为五百两,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澳门问题。
  西班牙与明朝的接触始于1571年时在菲律宾一带帮助明朝夹攻以林凤为代表的海盗。1575年西班牙首次到达了中国大陆,要求与中国通商,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允许。不过西班牙人在对华贸易上处于严重逆差的地位,某些西班牙人甚至建议取消作为中转站的菲律宾殖民地,以控制美洲出产的贵金属通过此处大量流入中国。
  1601年,荷兰的商船首次来到了广州,要求与中国通商,但是未得到明朝政府的允许。以后荷兰人曾两次占领澎湖列岛,1624年,明朝官兵夺回澎湖列岛,接着荷兰人又占领了中国台湾,到了1661年中国民族英雄郑成功从台湾赶走了荷兰人,荷兰人的“武力通商”的办法才告结束。英国和法国也从17世纪开始与中国有了正式的接触。与欧洲商品一起到来的还有各国的传教士,比如著名的利玛窦等,他们不但带来了西方的宗教,也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科技产物。图为1584年的中国地图(该图为上西下东)。
新世界海峡
新世界海峡即麦哲伦海峡(Strait of Magellan),位于南美洲大陆南端与火地岛(Tierra del Fuego)之间,由地壳断裂下陷形成,长约592公里,最宽处33公里,最窄处仅3.3公里。由于航道曲折,且风高浪急、时有大型浮冰出没,自巴拿马运河开通以后,穿越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船只一般不会走这条水路。
  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西班牙人开始在此进行殖民活动。16世纪初达里恩地区的总督巴尔博亚(Vasco Nú?ez de Balboa)曾经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去寻找黄金,结果他们成为了第一批穿越巴拿马地峡的欧洲人,并于日到达了西岸,发现了太平洋,命名为“南海”。于是有人设想,在“南海”的西侧一定就是哥伦布所向往的真印度。本来,接下去的一系列地理大发现的光荣也是应该属于葡萄牙的,因为事情的主角费迪南德·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就是一个葡萄牙人。这位航海家曾经参加过第乌海战,后来他向王室提议西航到达摩鹿加群岛遭到曼努埃尔一世的拒绝。失望的他来到了西班牙兜售其计划,指出令葡萄牙大发其财的摩鹿加群岛其实属于托尔德西拉斯条约规定下西班牙的一侧,但为了不引起葡萄牙怀疑,必须寻找出一条经过“南海”的西行航线。
  西班牙人同意了这个计划。日,麦哲伦的船队正式从桑卢卡尔港出发。2个月后,船队抵达了南美的东部海角。次年4月,由于南半球的冬季来临,麦哲伦一行在圣胡利安港停泊过冬,期间还发生了一起叛乱,不过被镇压了。8月底,船队出港到达圣克鲁斯河口并停留至10月中旬以等待春天来临。10月21日,麦哲伦海峡出现在了众人面前,在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航行之后,他们终于在11月28日征服了它。后人便以麦哲伦的名字为该海峡命名。图为1630年的麦哲伦海峡地图。
环球航海路线
如前所述,麦哲伦终于带领船员们进入了太平洋,但是,出发时的5条船只剩下3条了(1条损坏,一条叛变)。在横渡太平洋的途中,坏血病夺去了一部分水手的生命,而活着的人也由于饥饿时时在鬼门关上徘徊,牛皮、锯末、老鼠便是他们的主食。万幸的是,航行中天气一直很好,所以麦哲伦将“南海”改名为太平洋。
  在经过3个多月的航行后,1521年的3月6日,麦哲伦一行在马里亚纳群岛登陆。10天之后,他们又到达了菲律宾群岛。这时展现在西班牙船队面前的,已经是欧洲人所了解的海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即将成功。但就在4月21日,麦哲伦由于企图插手当地土著的纷争而被土人杀死。这位船长死后,由于人手不足,船员们又把一艘船给焚毁了,剩下两条船继续前进。但是,因为找不到领航员,西班牙人也就无法完成此行的目的——发现通往摩鹿加群岛的西行航线,船队在菲律宾和文莱之间徘徊了几个月,直到10底找到一位当地水手这才在11月8日登上了摩鹿加群岛。
  至此,麦哲伦的航行已经完成了目标,剩下的就是回国报告了。经商议,受损较大的特立尼达号留在当地维修,修好之后向东返回美洲;而维多利亚号则马上启程向西越过好望角回国。日,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Juan Sebastian Elcano)的带领下终于回到了西班牙,实现了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然而,当年出发时270人的船队,此时只剩18人,当中还包括路上招募的外籍水手。至于特立尼达号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被葡萄牙人逮捕,最终只有4人活着回到西班牙。虽然麦哲伦没能完成这次航行,但他作为第一个以实践证明地圆论的航海家将永载史册。图为麦哲伦航行路程示意图。
1543年,一艘由澳门开往宁波的葡萄牙商船由于遇到风暴,漂流到了九州南部的种子岛,从而揭开了日本与欧洲交流的序幕。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根据地,充当起了中日贸易的中间商。1584年西班牙人也来到了这里,他们与葡萄牙人曾一度垄断了日本的对外贸易。与此同时,传教士的身影亦出现在日本的土地上,一些边远地区的大名为了获得贸易利润及欧洲先进的火器,对传教活动采取鼓励态度。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发现基督教势力已经成为了其统治的潜在威胁,于是在1587年发布禁教令,强令传教士在20天内离开日本。1592年开始为加强贸易管理,当时去海外的商人都必须持有一种名为“铢印状”的出国许可证。1612年,德川幕府也发布了禁教令。
  荷兰与英国分别于1609年和1613年与日本建立了贸易关系,不过英国人后来由于竞争失败,于1623年自动退出了这一地区。1616年,德川幕府禁止欧洲的船只在平户和长崎以外的地方入港;1624年,禁止西班牙船只来航;1633年起,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除了要有“铢印状”外,还要有称为“老中奉书”的特别许可证;1639年,禁止葡萄牙船只来航。
  荷兰作为新教国家,没有在日本进行传教活动,得到了幕府的赞许,而且荷兰商人还曾经支持幕府对农民起义的镇压,因此,幕府特许同荷兰进行贸易活动。但即使如此,日本方面依然在1641年把荷兰的商馆迁到长崎的出岛,进行严密的监视。对外贸易限制在长崎一港进行,而且由幕府一手垄断,至此完成了锁国。直到1853年“黑船事件”后,日本才被迫开国,此为后话。图为1616年的日本地图。
古希腊的托勒密早在150年左右的时候就设想,由于已知的大陆全在北半球,那么在赤道与南极之间一定有一个未知的南方大陆,这样才能保持“平衡”。因此,“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这个意为南方大陆的拉丁文后来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名字。
  由于16世纪初葡萄牙人已经抢先在印度洋北部布置了一系列海上监督站,所以荷兰人所开辟的东南亚航线大多处于南半球较高的纬度。在这一过程中,荷兰人经常在澳大利亚西岸登陆补给淡水。后来荷兰东印度公司有意对此地进行考察,并于1605年底派人从新几内亚沿海岸线向东探索,但只到了约克角附近因找不到托雷斯海峡的入口而中止航行。之后的三十几年荷兰人通过不断地探索得到结论:澳大利亚(当时称为新荷兰)包括新几内亚岛是南部大陆的一个巨大半岛。
  1642年,荷兰人阿贝尔·塔斯曼(Abel Tasman)从巴达维亚出发,试图进一步探索新荷兰的南部地区。当年的11月24日,他发现了塔斯马尼亚岛,然后于12月13日东行至新西兰的南部;次年6月15日,船队经所罗门群岛回到了巴达维亚。塔斯曼的探险证明,新荷兰不仅不是南极大陆的一个部分,而且,也不靠近这块大陆。日,英国人库克(James Cook)奉命前往南方大陆进行探索,他带领船队穿越大西洋后又横渡太平洋,于次年的10月中旬到达了新西兰。在接下来的半年里,库克绘制了新西兰的海岸地图并发现了库克海峡。日,英国人成为了第一批登上澳大利亚东海岸的欧洲人。之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直到20世纪初年才获得独立地位。图为1842年的澳大利亚地图。
发现南极大陆的光荣曾经离库克船长非常近,但他在南纬71度10分处,也就是阿蒙森海上被冰山挡住了去路,此时他离南极大陆仅有200多公里。库克非常沮丧,他在给女王的报告中写道:“将来无人会推进到更远的南方,如果真有人能做到,我也不会妒忌和羡慕他所获得的荣誉。”库克没有想到的是,后来不但有人做到了,而且是几个人在争发现权。
  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俄国军官别林斯高晋(Fabian Gottlieb von Bellingshausen)是第一个发现南极的,时间是1820年的1月27日;英国人则坚持是由皇家海军的布兰斯费尔德(Edward Bransfield)在1月30日首先发现的;美国人也来凑热闹,他们认为是由其国家的一位捕鲸船长帕尔默(Nathaniel Palmer)在1820年11月发现的南极大陆,所以他们在南极半岛上的考察站就叫帕尔默站。1841年2月,罗斯(James Clark Ross)测定了南磁极。日,挪威探险家阿蒙森(Roald Amundsen)成为了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不过,关于“南极洲”的地图,早在16世纪就出现了,比如1513年的彼利·雷斯地图、1531年的费纳乌斯地图、1569年的麦卡脱地图等等,这些地图上所描绘的“南极洲”或多或少与实际的南极洲有相似之处,但这些制图家们究竟是依据真实而不为他人所知的地理材料来进行绘制,亦或是仅凭借种种传说甚至凭空想象来描绘“南方大陆”,还有待后人去破解,因为南极洲长年为冰川所覆盖,现行地图是在1952年以后使用回声探测仪测定出来的。
北境海峡即白令海峡(Bering Strait),是位于亚洲最东点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最西点的威尔士王子角之间的海峡,长约60公里,宽35-92公里,水深30-50米。这个海峡连接了楚科奇海(北冰洋的一部分)和白令海(太平洋的一部分)。国际日期变更线也从白令海峡的中央通过。
  白令海峡得名于维他斯·白令(Vitus Bering),一位在丹麦出生的俄罗斯军官。他在1724年奉彼得大帝之命探索西伯利亚以东地区,希望能进一步扩张俄罗斯的版图。白令沿着堪察加半岛的海岸线向北航行,于1728年发现了白令海峡,从而证明了亚洲与美洲是两块分离的大陆。稍有遗憾的是,对白令寄予厚望的彼得大帝没能等到白令回来。1741年,白令再次跨越白令海峡以实现前一次未完成的任务,这回他成功了,当年的7月16日俄罗斯人登上了阿拉斯加的土地,从此这里与后来发现的阿留申群岛成为了他们的殖民地,直到1867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被沙皇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人。但是,成功了的白令却在返航途中患上坏血病而不幸逝世。另有一说,最早跨越白令海峡的,是1648年在东西伯利亚进行探险的哥萨克人迭日涅夫(Semyon Dezhnev)。
  在冰河时代,白令海的水面较低,白令海峡变成了一个陆桥。现在一般认为,因纽特人、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在那个时期从亚洲过来的,从这些民族的一些传说中也可以发现若干端倪。我国甚至还有人认为,古代的一部分中国人也曾经越过了白令海峡,还在美洲定居,并以《山海经·海外东经》中的记载作为证据,至于是真是假,就有待考证了。图为1800年的白令海峡地图。
石灰沉积岩阶梯
该发现物的日文名称为“パムッカレ”,即Pamukkale,位于土耳其东南部的代尼兹利省,距离库鲁克苏河谷北岸城镇约22公里。Pamukkale的古名为Hierapolis,为古希腊城邦小国帕加马(Pergamon)的尤曼尼斯二世(Eumenes II)所建造,后来希腊人还设立了温泉站;公元前133年起该处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罗马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建筑。1988年,该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Pamukkale正好处于土耳其的碳酸盐温泉区,该处的温泉在地下流动时溶解了大量的以石灰质(碳酸钙)为主的矿物质,然后从高处涌出顺坡流淌。在流淌的过程中由于温度降低等原因,石灰质会不断地析出,并发生沉积,在坡面比较粗糙甚至凸出的地方,沉积现象就越厉害,天长日久,便形成了石灰沉积岩阶梯。其实,这也是Pamukkale这个名字的由来,在土耳其语中,Pamukkale是由Pamuk(棉花)和Kale(城堡)两个字组成的,棉花是指其色白如棉,远看像棉花团;城堡是说它由整个山坡构成,一层又一层,形状像城堡。
  关于这处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还有着一些美丽的传说,一则言其为神明收获和曝晒棉花的场所,后来棉花变成了玉石;另一则讲述道,英俊的牧羊人安迪密恩(Endymion)为了与月神瑟莉妮(Celene)幽会而忘记了挤羊奶,致使恣意横流的羊奶覆盖了整座丘陵,从而形成了棉花城堡。
黄山山脉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东起绩溪县的大嶂山,西接黟县的羊栈岭,北起太平湖,南临徽州山区,总面积1000余平方千米。黄山古称黟山,相传轩辕黄帝率手下大臣容成子、浮丘公来此炼丹,并最终得到升天,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依此传说,唐明皇赦改黟山为黄山。黄山著名胜景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溪、三瀑、二湖。主要旅游区有温泉、玉屏楼、北海、云谷寺、松谷庵、钓桥庵六个风景区。其中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极天,气势磅礴,雄姿灵秀。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黄山松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通常是北坡在米处,南坡在米处。由于生长的环境十分艰苦,因而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略有遗憾的是,黄山十大名松之一的送客松,数年前已枯死;黄山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0多处。这些石头形成期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像天都峰上的一块大石头,依观察角度的不同而有“金鸡叫天门”和“五老上天都”两个名字;黄山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观、尤以冬季景最佳。依云海分布方位,全山有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而登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则可尽收诸海于眼底。人们为云海美景而上下奔波,谓之“赶海”;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古称汤泉),源出海拔850米的紫云峰下,每天的出水量约400吨左右,常年不息,水温常年在42度左右,属高山温泉。水质以含重炭酸为主,可饮可浴。传说轩辕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还童,羽化飞升的,故又被誉之为“灵泉”。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1990年,黄山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艾维斯岩(Ayers Rock)位于澳大利亚Northern Territory的Uluru-Kata Tjuta国家公园,在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约440公里处。当地土著称呼它为Uluru,此名自1993年起与“Ayers Rock”共用。1872年10月,探险家Ernest Giles成为第一个到达此处的外来人。次年7月19日,测量员Wlliam Gosse也发现了它,并以当时南澳大利亚的总督Henry Ayers的名字为这块巨石命名。
  艾维斯岩号称“世界中心”,高346米,周长约8公里,是一个整块的岩石。这块石头露出地表的部分大概只有全部体积的三分之一,所以很多时候它都被人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头,虽然这种表述不尽准确。艾维斯岩的成分是长石砂岩,在日出和日落的时候本为棕色的它会呈现出红色。这块形成于6.8亿年前的巨石表面相对比较平滑,很明显是古代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杰作。
  艾维斯岩在当地土著心目中是一处圣地,在巨岩上至今仍保留着不少记述土著生活各方面情况的壁画。土著们有一个关于艾维斯岩的神话:在远古时代,神明曾邀请两个部落的首领去参加一个宴会,但这两人被一个美女所诱惑而忘了出席。生气的主人大感没有面子,便赋予泥偶生命并进攻这两个部落,直到两个首领都战死为止。战争中生灵涂炭,血流飘杵,连大地也感到哀伤,从而隆起一块变成了艾维斯岩。
大峡谷(Grand Canyon)位于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西北与犹他州、内华达州交界处凯巴布高原的三角地带。由于科罗拉多河穿流其中,故又名科罗拉多大峡谷。这一大片隆起的高原,最深处达1600米,地形险峻绮丽,地质多由花岗石构成,色彩夺目。大峡谷是科罗拉多河的杰作,科罗拉多河流经大峡谷,将大峡谷分为北峰和南峰。南北峰相距只有十英里,但驾车需绕行5小时约215英里。这条河发源于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泻,经犹他州、亚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利福尼亚湾入海。全长2320公里。“科罗拉多”,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红河”,这是由于河中夹带大量泥沙,河水常显红色,故名。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状极不规则,大致呈东西走向,总长446公里,蜿蜒曲折,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蟒,匍伏于凯巴布高原之上。峡谷两岸北高南低,谷底宽度0.4至24公里。科罗拉多河在谷底汹涌向前,形成两山壁立,一水中流的壮观,其雄伟的地貌,浩瀚的气魄,慑人的神态,奇突的景色,世无其匹。1903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来此游览时,曾感叹地说:“大峡谷使我充满了敬畏,它无可比拟,无法形容,在这辽阔的世界上,绝无仅有。”
  1540年9月,西班牙人Garcia Lopez de Cardenas奉总督Francisco Vázquez de Coronado之命前往寻找传说中希伯拉七城,结果发现了大峡谷。不过之后的两百多年,欧洲人再也没来光顾过。独立战争以后,1826年美国人也找到了这里,并于1869年由John Wesley Powell带队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考察,大峡谷的面目这才完全展示在世人面前,并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该发现物的日文名称为“モニュメント=バレー”,即Monument Valley,一般译为纪念碑山谷。这座山谷坐落在美国犹他州与亚利桑那州的边界上,纳瓦伙(Navajo)印第安保留地中,当地的印第安人称呼它为Tsé Bii' Ndzisgaii,意为“岩石山谷”。
  这个地区属于科罗拉多高地的一部分,主要由泥砂岩和科罗拉多带来的大量沙子构成。由于氧化的作用,这个富含铁的区域经常呈现出红色,而深色部分则是锰的氧化物。年间,这里还一度是铀的开采地。这里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那些大大小小约300米高的平顶弧山了,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巨大的岩石平台,所以在游戏中该发现物的线索名就叫“神的祭坛”。形成这种奇观的原因,是由于地壳的上升导致地表断裂隆起并逐渐形成峡谷,那些残存的石山,其实是由三种岩石组成的,从下到上依次为泥砂岩、沙岩和页岩。在页岩的顶部,还有一层比较坚硬的岩石,它保护了下面的部分使之较少受到风雨的侵蚀。
  纪念碑山谷早在18世纪初就被西班牙人和墨西哥人发现,19世纪60年代美国人还和当地的印第安人起过冲突。由于其特殊的地貌,这里一直受到美国影视界的喜爱。从上世纪的30年代起,很多西部片都来这里取景拍摄,像我们比较熟悉的万宝路香烟广告,也是在这里制作的。
尼加拉瀑布
尼加拉瀑布一般译为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位于加拿大和美国边界连结伊利湖与安大略湖的尼亚加拉河上,是北美大陆最著名的奇景之一,从55米的高度跌落,犹如万马奔腾,激起无数浪花。伊利湖水以每分钟1400万升的流量经由长56公里的尼亚加拉河流入安大略湖,东西水位落差99米,流程的一半处正是尼亚加拉瀑布所在地,形成了尼亚加拉大斜坡最著名的自然景观——尼亚加拉瀑布。尼亚加拉大斜坡是最后冰川期留下的一处遗迹,它绵延起伏,东部向下倾斜,形成多岩石的陡坡。一万多年前,尼亚加拉河形成于更新世后期。大陆冰盖消融后,露出白云岩构成的尼亚加拉陡崖,伊利湖水经此外泻,形成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以山羊岛(Coat Island)为界,分为加拿大瀑布和美国瀑布两部分,由三股飞瀑组成。其中,在河东美国一侧悬挂二瀑,落差55米,瀑布顶水域总宽度328米,分享“彩虹瀑”和“月神瀑”的芳名,后者瀑飘酷似新娘婚纱,也称“新娘面纱瀑”(Bridal Veil Falls),两瀑布中间隔着兰那岛。在河西加拿大一侧的飞瀑最为壮观,其状若马蹄,故称马蹄瀑(Horseshoe Fall)。瀑布顶端水宽675米,是世界上最宽的瀑布,落差54米,瀑布下面的水潭深56米。马蹄瀑与前两瀑相距约二、三百米,但看上去基本是“三位一体”的半弧形。
  尼亚加拉瀑布被当地印第安人称为Onguiaahra,意为海峡。在传说中,印第安少女Lelawala为了反抗父亲给她安排的婚姻,决定把自己献给居住在马蹄瀑布后面的雷神。她乘坐着小舟顺流而下,在尼亚加拉瀑布上跌落时雷神将她带走并融为了一体。1604年法国人来到这里以后,将尼亚加拉瀑布改为现名。英国文豪狄更斯非常喜欢这道瀑布,他称之为心目中最好的“水彩画”。
伊瓜苏瀑布
伊瓜苏瀑布(Iguazu Falls)位于南美洲巴西与阿根廷界河伊瓜苏河下游,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它由270多股急流和泻瀑组成,平均落差72米,宽2700米,流量约为每秒1700立方米,分成许许多多条激流,产生出巨大的蒸汽云团。
  1542年,西班牙人阿尔瓦雷兹沿着拉普拉塔河进行探险活动,在溯源进行了1600公里之后,来到了伊瓜苏瀑布下,发现了这一瀑布,将其命名为“桑塔玛利亚”,但这一名字并没有为世人所接受。伊瓜苏瀑布的名字来源于当地瓜拉尼人的语言,意为“大水”。在传说中,神明要与一位名为Naipú的女子结婚,但这个女子与其爱人乘船逃离,愤怒的神明将河水切开,形成伊瓜苏瀑布,使那对不幸的恋人坠落而丧生。
  当然,伊瓜苏瀑布的形成肯定不是如同神话中的描述一样的。发源于巴西南部的伊瓜苏河,沿途不择细流,水势渐大,至平原地带,河道宽达四公里左右,形成一个水深仅一米的湖泊。在与巴拉那河汇合前23公里处,伊瓜苏河突遇百尺高崖,飞流直下。在总宽约4000米的河面上,河水被断层处的岩石和茂密的树木分隔为275股大大小小的瀑布,跌落成平均落差为72米的瀑布群,形状如马蹄形,水流量达到1700立方米/秒。水流在飞落峡谷底部之前,先冲到高崖半腰的石台上,轰然作响,20公里外仍可听见。
  阿根廷与巴西先后在伊瓜苏瀑布一带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4年将阿根廷伊瓜苏国家公园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1986年,才将巴西伊瓜苏国家公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样,伊瓜苏瀑布才以一个整体,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 本帖最后由 xkl456 于
12:29 编辑 ]
邪恶的疯人院传教士
UID1138595主题阅读权限60帖子精华5积分2344金钱240 荣誉58 人气0 在线时间197 小时评议0
Lv.6游侠黄金会员, 积分 23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56 积分
帖子精华5积分2344金钱240 荣誉58 人气0 评议0
大航海时代3是这个系列的顶峰了&&不过难度太大国内玩家多半玩不到1小时就删了&&4代平平无奇&&靠2代的名声打天下 不得不让人联想起畸形的GundamSeed&&不出5代是正确的抉择
科学就是不断突破前人的成就 不要以任何理由束缚自己
UID859794主题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396金钱3209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695 小时评议0
Lv.3游侠中级会员, 积分 3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4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396金钱3209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你说出大航海3,我就想出胎死腹中的大航海5,可恶的光荣,可怜的玩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航海时代ol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