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身心发展有着怎样的联系?(三个有利于的、有坏的)

你的位置:
&& 详细内容
也谈角色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寿光市营里镇幼儿园&&
作者: 孙月花
热度25票&&浏览138次
时间:日 09: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由此可见,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满足了孩子情感、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需要。游戏有很多种类,而作为幼儿喜爱的角色游戏对其发展中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影响:
一、角色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对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活动,他们玩什么样的主题,情节如何进行,确定多少个角色,采取什么样的玩法,使用什么样的玩具,遵守什么样的规则等等,都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爱好、经验、能力来进行的。这一活动充分促进了幼儿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而且这一过程给幼儿带来了极大的快乐,满足了他们的情感发展需要,并成为最受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
二、角色游戏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幼儿的角色游戏,是凭借现实生活的经验,在想象的条件下,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事与物。例如,幼儿经常玩的游戏“看病”,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通过使用玩具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把玩具床当病床,把活动室的一角作为医院,戴上眼镜、戴上口罩模仿医生给病人检查等等。这些虚构性和真实性的独特结合,都是在幼儿想象力的干预下完成并实现的。
三、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对人际关系的反映,有力的推动了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促进了幼儿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我们都知道,在角色游戏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物角色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既要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又要合理地表现不同的人际关系,什么样的角色说什么样的话、遵守什么样的规则等等。这既是对现实生活经验的反映,又是对现实生活经验的概括与深化。这样的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幼儿的社会化经常。
四、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游戏的一切活动,如主题的选择、角色的分配、幼儿的进行等等,都离不开语言,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促进了游戏的开展,反过来,游戏又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已经有8人表态】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北京红缨教育连锁幼儿园自2007年以成功帮助892家幼儿园实现轻松管理。加盟咨询电话:010-浅谈体育游戏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4年33期
浅谈体育游戏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23.8【正文快照】:
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动手能力和促进身心平衡发展为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把体育游戏这种愉快的教学手段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体育游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夸美纽斯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艳;[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滕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李力研;;[J];体育教学;1992年02期
陆军;[J];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孟刚;[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陈树华,饶纪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杨剑,贝恩渤,季浏;[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于明岩,项前,李晓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王长生;[J];湖北体育科技;1995年02期
李力研;[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田录梅,李建伟;[J];教育科学;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旻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金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余圣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王玉秀;[D];扬州大学;2004年
李林霞;[D];吉林大学;2004年
刘建华;[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张绣蕊;[D];山西大学;2005年
陈晓燕;[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秦小琴;[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荣;付丽敏;李洋;赵华;;[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刘剑波;;[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申春梅;[D];西南大学;2010年
王晶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亓效国;[J];中国学校体育;2003年04期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3年08期
赵其林;[J];河北教育;1994年10期
宋晓琳;[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陈剑昌,刘连山,苗广明;[J];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J];体育师友;2001年06期
华燕,高峻;[J];教育导刊;1999年S2期
朱锋;[J];中国学校体育;1996年02期
陈恒义!453002,李素萍!453002;[J];中国学校体育;2000年05期
刘海燕;[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志雄;王凯珍;;[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朱慧芳;;[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倪玉彦;;[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董明华;蒋怀长;吴中明;;[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黎美顺;林业雄;;[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李金娟;徐敬祥;;[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王拥军;;[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钮凤秋;;[A];山东体育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鲍明华;;[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黄小珠;;[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江苏无锡师范学校
张彩虹;[N];中国体育报;2004年
江苏省靖江市城南幼儿园
陆亚平;[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曲双平;[N];电脑报;2003年
河北省献县职教中心
刘俊霞;[N];今日信息报;2004年
山东省临沭第一中学
张继亮?山东省临沭第二小学
李书晓;[N];中国体育报;2008年
李元斌 武都区蒲池九年制学校教师;[N];陇南日报;2009年
江苏姜堰市第四中学
张进;[N];中国体育报;2009年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幼儿园
庞宇媚;[N];湛江日报;2011年
山东省昌邑市柳疃初中
姜路顺;[N];中国体育报;2008年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石埠小学
聂丽娟;[N];中国体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益;[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吴航;[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李一峰;[D];浙江大学;2006年
李娟;[D];浙江大学;2009年
陈博;[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郑永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彭海蕾;[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何云波;[D];四川大学;2003年
田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蓝星;[D];东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鹤;[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赵传胜;[D];首都体育学院;2011年
王婧媛;[D];武汉体育学院;2012年
常益;[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袁保忠;[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张茉;[D];沈阳体育学院;2011年
付晓蒙;[D];成都体育学院;2012年
肖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刘勇;[D];安徽大学;2010年
戚明明;[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游戏和身心发展有着怎样的联系_百度知道
游戏和身心发展有着怎样的联系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游戏,而所有的游戏都伴有一定的活动,而且能发展各种动作能力,司机开车。实际上这是违反幼儿身心特点的、盥洗,并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就让幼儿去学绘画,保证游戏时间。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活动、言谈举止等多活动的形象。幼儿的特点之一就是好动,所以游戏。因此,从中加深对一些物质性能的认识。 (1)游戏不仅仅能满足幼儿自身活动的需要、舞蹈,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谦让,售货员买东西等等,促进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发展。另外,使幼儿学习讲礼貌、意志等,提高游戏的目的性从而培养意志力,幼儿模仿性强,要用语言进行交流,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有关成人的为人处事,光天化日可以锻炼动手,医生看病。 由此看来,互相谦让、能力、乐器,也是主导性活动方式。游戏对幼儿美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幼儿就在游戏中模仿着爸爸上下班。由此看来。 (4)幼儿在游戏中有很多色彩鲜艳的玩具,有积极参与成人活动的愿望、健美操,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妈妈照顾孩子。但由于幼儿实际支持经验贫乏和体力所限。通过“医生耐心给病人看病”、“售票员态度和蔼地对待乘客”等游戏。 (2)幼儿在游戏中摆弄各种玩具,还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智慧,售票员售票 、书法等等,获得艺术的体验。所以说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玩得更好,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成人绝不可忽视,因而语言得到发展。 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动脑的能力,并感受到愉快、兴奋,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扮演角色的逼真,安排得满满的,对美产生兴趣,尚无法直接参与成人的活动。为了加强游戏主题的深度、进餐,而且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在游戏机中、关心他人等良好品质,幼儿要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并在游戏中学习布置环境。有时幼儿玩“过家家”也认为无聊而要受到限制,游戏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 (3)幼儿在游戏中要遵守一定规则,与水上伙伴友好相处,可以满足他们好动的习惯,甚至认为玩游戏是浪费时间等等。幼儿在游戏中离不开各种玩具和替代物、带孩子去公园。
幼儿最喜欢游戏活动、散步等必要的活动外,几乎每天除去睡眠,幼儿就要不断构思。在游戏中幼儿扮演角色,从而得到极大满足,无不感到新奇,从而对保护和发展神经系统起到良好作用、情感,使幼儿通过游戏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活动
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心切,从幼儿时期开始
玩游戏要适当!不要太过!沉迷于游戏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其他类似问题
身心发展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所在的位置: >>
>> 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第一节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
  游戏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早已引起世界各国教育学、心理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关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更是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皮亚杰把儿童游戏解释为“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优势”。马斯洛和罗伊德(1972)指出:儿童早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令人兴奋的、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特殊的过程。儿童在游戏的气氛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能够在客体与观念之间形成一些独特的关系和联想,而这些客体与观念在受限制的同化思维中通常是难以形成任何关系和联系的。由于在游戏中的操作,儿童开始注意到所摆弄物体之间的相似性与不同点。当儿童发展到水平较高的阶段,具有了抽象思维的萌芽时,游戏中遇到并操作的物体就有助于他们学习分类,使简单的类别与概念得到了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去接受外部环境的信息,并进行加工,使之适应自己的内部图式,来认识世界,促进认知发展。同时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各种机会:使幼儿获得和巩固知识(如两块小积木合起来等于一块大积木),锻炼和发展智力,如在游戏中幼儿需要观察、感知、比较、分类、回忆、想象,在遇到新情景时,要解决新问题,进行各种智力活动。游戏又提供了一种安全的和自由的气氛,减轻甚至没有压力,使幼儿置身于有趣的无拘束的天地中去学习、去发展,这是其他活动所不具备的。专门的智力游戏,如“听听这是谁”、“配对”及“分类”游戏,更能有目的地发展幼儿各项智力。在游戏中儿童开始推理,开始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他们的词汇量增加了,他们开始发现数的关系和科学上的事实。如果儿童的先天能力要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发展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那么,游戏的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一、 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关于儿童使用象征物的许多研究将游戏与语言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有的研究集中于在早期语言发展和游戏中象征物的使用之间作比较研究。有的研究了儿童用语言要素自娱自乐的方式,如语音、词序和词义的探索为儿童产生独特的语言形式,在获得语言的同时掌握新形式提供了有益的环境。
  语言游戏在幼儿教室里随处可见,它常常发生在最平常的环境里。
  1 语言发展
  在一个托儿所里,正是喝果汁的时间,James和Eva在等着轮到自己倒果汁时咯咯地笑起来。“你是juicygoosey(富含果汁的鹅)”,James说。“你是juicyfoolgoosey(富含果汁的又愚又笨的鹅)”,Eva咯咯笑着说。他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语言游戏。儿童就像操纵物体一样来操纵语言,把语音和词句当做具有多种玩法和时刻伴随的玩具。把语言当做游戏的对象,自发地编押韵的顺口溜玩对话的游戏。卡兹登(Cazden)把这种游戏看做是一种“变形语言意识”,她认为这种语言意识对于儿童的阅读和写作的学习相当重要。有人观察了幼儿园的儿童,发现他们的语言中语言游戏的成分占13%,而这些语言游戏中有93%是语音游戏,其余是语法结构游戏。语言游戏表明儿童确实知道词汇或句子的正确含义和在游戏中使用的特定含义,正如维果茨基所指出的那样,游戏帮助儿童把“词”作为一个“符号”来掌握,在游戏中儿童能根据物体和动作的意义去行为;而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却不能这样做,他们只能用真实的物体作出真实的动作。
  儿童在相互接触中,产生了交流的迫切要求。游戏中又常常有新的情景和需要,锻炼和丰富了幼儿的语言。米勒(Mueller)等人研究了学步儿的游戏,发现即使只有12个月的儿童在游戏中也有语言交往,学步儿的平行游戏能自然地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加维研究发现,3岁儿童在游戏中进行言语交往,且交往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充分证明游戏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游戏活动激发了儿童使用和练习自我中心言语,这种言语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对认知活动情景功能上的要求。罗宾等人认为自我中心言语的功能,在于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楚的意识,并为社会性语言交流提供了练习的机会。蒂斯(Teece)研究了3岁半儿童的游戏语言,发现有33.5%是自我中心言语。斯米兰斯基(1968)、洛文格(1974)以及科利尔(1979)实验研究表明:对游戏及语言游戏的指导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2. 语言促进游戏
  布鲁纳(Bruner)认为儿童最复杂的语法和言语符号往往最先在游戏情景中使用,游戏活动中语言掌握得最快。加维指出儿童之间的语言交往最初是围绕游戏进行的。他观察发现3岁儿童就能在游戏中进行言语交往,交往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语言运用的复杂程度与儿童的游戏水平、年龄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关。斯米兰斯基在以色列进行的贫困家庭和中产阶级家庭儿童的经典性研究中发现:中产阶级家庭儿童更多地参与角色游戏,在游戏中有更多的语言交往,使用的句子更长,名词、形容词和量词的使用频率高,词汇量大。朱可维克(Jurkovic)研究了贫困家庭中表现比较高和较低想象性游戏水平的儿童,发现那些具有较高游戏水平的儿童在游戏中的语言明显多于同伴,并表现出更多的与任务有关的言语。
  在儿童的游戏情景中,语言成为游戏活动的一个必要部分,根据斯米兰斯基的观点,想象性游戏中运用语言代替现实一般有四种方式:改变人的身份、改变物体的性质、替代动作、描述情景。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语言交往成为区别角色游戏和其他活动的要素之一,为儿童从同伴那儿学习新的词汇和概念提供了机会。游戏又提供重复练习语言及同伴互相学习的机会,使幼儿学得有趣和自然。游戏极大地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
  二、 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与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及创造性想象相联系。游戏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儿童,让儿童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创造力的研究已揭示出,创造力与主动自愿的内部动机、自由民主的气氛、灵活易变的形式有着密切的一致性。这些也正是游戏的特点和性质,游戏与创造力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1 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杰弗里?丹斯基(Jeffrey Dansky)和欧文?西尔弗曼(Jrwin Silverman)做了一项研究,将4~6岁儿童分为三组,让游戏组儿童在10分钟内自由地玩一些常用物品:一些纸巾和湿塑料杯、一把螺丝刀和一些钉在板上的螺丝钉、一些纸夹和空白卡片以及一些火柴盒;模仿组儿童则模仿成人用这些物品做一些常规的事,如用纸夹夹紧卡片;控制组儿童只用一盒蜡笔给素描着色。随后对儿童进行物品用途测验,要求儿童想出同一物品的多种不同用途,测查儿童的创造力。结果发现,游戏组儿童比另外两组儿童能想出更多的非标准答案,而另外两组儿童成绩相当接近。游戏组的儿童对未玩过的物品用途的反应,也明显好于另外两组。由此可见,游戏特别是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引发出多样性联想的态度及其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还有研究者把儿童的非语言反应作为分析对象,从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因素出发对儿童的反应进行分析。研究步骤是将5~6岁的儿童分为游戏组和模仿组,分别对实验者所示的操作行为进行模仿和游戏,然后让儿童把一个掉进盛满水的桶里的玩具猴救起来。结果显示,在利用所准备的材料装配成救援工具,无论种类、独创性、同一材料利用的多样性等方面,游戏组都比模仿组高出一筹,在创造性上得分高。
  2 不同游戏性质对儿童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
  有研究者曾做过这样的研究,将儿童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性质不同的游戏,一组进行“集中性游戏”,对游戏方法进行限定,实际用的是拼图板;另一组进行“扩散性游戏”,游戏方法未限定,实际用的是图块。实验中,进行集中性游戏的大多数幼儿,花了一半以上的时间来完成拼图;而进行扩散性游戏的幼儿把时间都花费在研究图块的特征,把图块组装起来进行观察以及把图块比作别的什么东西作象征性游戏上。在幼儿取得游戏经验后,实验者让幼儿进行集中型问题解决和扩散型问题解决。结果发现,在集中型问题解决上,有集中性游戏经验的幼儿比有扩散性游戏经验的幼儿成绩好;在多种方法解决扩散型问题上,有扩散性游戏经验的幼儿则明显好于有集中性游戏经验的幼儿,显示出很大的可塑性。这个实验表明了,集中性游戏受条条框框限制,容易使幼儿产生固定化的倾向;而扩散性游戏未受条条框框限制,使幼儿有可能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由此可见,游戏性质与幼儿创造力有密切关系,扩散性游戏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辛格夫妇()论述了游戏对于儿童想象性思维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假想游戏对于儿童内部表征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假想游戏通过让儿童怀着好奇心去探索其他的情境和组合、不断接触新经验来发展他们的创造性。
  象征游戏是儿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途径。在象征性游戏中的以物代物的形式是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成分参与的心理过程,如幼儿以半边皮球当锅,首先对当前刺激物(半边皮球)的外形特征进行感知分析,发现它与不在眼前的物体(锅)的潜在的类比关系,并进行比较分析――表象匹配。以此为支柱,把不在眼前的物体的意义(锅)来命名当前刺激物(半边皮球),这包括知觉、原有信息的重组、意义的转换(假装)、想象等心理过程。幼儿在象征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使用各种游戏材料,使象征性心理功能得到发展,促进感知向思维过程过渡,大大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辛格夫妇还强调象征性游戏在社会心理方面的意义:参加假想游戏较多的儿童在遇到新环境时可能会感到更快乐、更能灵活地适应其变化。因为他们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帮助他们去主动探索、重组新经验。正如艾利斯(Ellis)所指出的那样:每当环境变化时,他总是选择游戏性个体。
  3 创造性游戏行为与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关,且存在性别差异
  在对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的一系列研究中,人们根据100个3~5岁儿童对一个新玩具作出的反应,把他们分成三种类型的人:① 非探索者(NE),这些儿童看新玩具或接近玩具,但不认真地审视和探究;② 探索者(E),这类儿童积极地探究玩具,但不进一步去玩它或用玩具做什么;③ 创造性的探索者(IE),这些儿童探索过玩具以后,用许多充满想像力的方法利用这个玩具。女孩看起来大多属于第一、第二种类型,而男孩第二、第三种类型居多。几年之后,当这些被试者升入小学以后(年龄在7~10岁),研究者又对原有样本中的48人进行了创造性测查,48人中有23个男孩、25个女孩,三种类型组的人均有。测查包括量表测查、问卷调查表(专门为该年龄段儿童设计的)以及家长和教师评定。两次实验中三种类型儿童分组人数和独创性成绩分数统计结果(详见表21)表明:创造性探索组儿童几年以后在创造性测试中的得分最高,差异显著,尤其是男孩。
  表21幼儿创造性测查比较
  非探索者(NE)探索者(E)创造性的探索者(IE)
  三种类型儿童人数
  3~5岁7~10岁
  男52025
  女15278
  男31010
  女6145
7~10岁儿童独创性平均分数±标准差男24.5+-11.344.9+-21.776.3+-29.6
  女36.2+-15.839.8+-16.361.5+-20.2
  差异显著性男对女t=2.42P<0.05t=1.02不显著t=3.87P<0.01
NE对E组E对IE组
差异显著性男t=2.78P<0.02t=4.51P<0.001女t=0.53不显著t=2.45P<0.05
研究结果表明:男孩在早年游戏中的创造性越好,他将来的发散性思维就越强。男孩在游戏中容易显示出他们的发散性认知方式,而女孩显示得不明显,她们可能是符号形式的和隐蔽的,即使在复杂的角色游戏中显示出来,也不易被观察到。早年创造性探索者男孩在发散性思维方面比本组女孩发展得好,但其社会性发展和适应方面则不如本组女孩。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6~90页。
  我国陈会昌等“采用构造玩具教学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陈会昌等:《采用构造玩具教学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心理学报,1987年第3期。
  的实验研究表明: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对幼儿园中班儿童进行教学,可以明显提高他们的一般智力和萌芽的创造性;选用需较复杂动作,具有“多机能对象替代作用”的插塑构造玩具,有助于儿童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造性思维;采用插塑构造玩具进行的游戏活动,须紧密结合儿童亲身参加的实际活动和象征性游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保持愉快、高涨的情绪,才有助于其创造性的发展;四五岁儿童的一般智力和创造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进一步证明了创造力与主动自愿的内部动机、自由民主的气氛、浓厚持续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灵活易变的形式紧密相联,自由游戏有助于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 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
  1 游戏对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对一个不熟悉的问题情景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办法的心理活动能力,它是认知能力的重要部分。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等实验研究了游戏对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以3~5岁的学前儿童作为被试,要求孩子坐在椅子上(不能站起来),从放在远处的一
  只透明塑料做成的盒子里取出一枝彩色粉笔,盒子的开口对着孩子,但它的“门”是用一个“J”形钩子钩住的。孩子惟一可以利用的工具是放在他们脚边的三根长短不一的淡蓝色棍子(长分别为38厘米、30厘米、13厘米,截面均为3厘米×3厘米)和两个“C”形夹钳。孩子如果能拿到粉笔,那么粉笔就归孩子所有。但是盒子放在用最长的棍子也够不着的地方,要拿到粉笔,孩子必须用一只夹钳把两根较长的棍子联结起来构成一根长棍子,去打开门闩,把粉笔拨到他跟前来。
  在解决问题之前,实验者把孩子分成三组。每一组都有36名被试,男女各半。
  (1) 游戏组:成人先说明一只夹钳可以夹在一根棍子上,然后让孩子用10根蓝棍子和7只夹钳自由操作、游戏。
  (2) 观察原理组:成人先说明一只夹钳可以夹在一根棍子上,然后让孩子看成人如何用一只夹钳把两根棍子联结起来。
  (3) 控制组:成人说明一只夹钳可以夹在一根棍子上。
  然后,让孩子去解决上面的问题。结果表明,在游戏组和观察原理组,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数非常接近(详见表22)。在完成这项指定任务的过程中,自由游戏组幼儿比其他各组有较明确的目标,有较好的主动性和坚持性,游戏可以为儿童提供没有压力,但需要坚持性和毅力的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环境,这也是儿童解决问题的心理条件,在游戏环境中,有利于孩子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并取得成果。可见游戏能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表22游戏对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
  游戏组观察原理组控制组
解决问题人数14155
  没有解决问题人数222131
  后有研究说明,自由游戏组对解决灵活性的、创新的问题更有优势。另有研究说明,在幼儿能不拘一格地、开放性地使用游戏材料时,象征性游戏对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较大。在这些不同的实验研究中,幼儿的年龄、原有的使用工具的经验及所解决问题的性质都是有影响的因素,各研究的具体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游戏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已达成共识。
  游戏,尤其是以儿童自己的意愿和想象来进行的创造性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更为明显。在创造性游戏中,儿童是按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来对周围世界作出反应的,儿童在愉快的游戏气氛中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并在客体与观念之间形成某些联想。而这些联想在儿童同化思维中通常是难以形成的,正是由于游戏中的操作,儿童才开始注意到所遇到的物体之间的相似性与不同点。所以,有人认为:当儿童的思维发展到较高阶段,有了抽象思维时,这些早年在游戏中遇到的事物,就有助于他们对整体进行分类,从而使简单的类别与概念得到了发展。
  2 不同游戏类型对儿童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用
  佩普勒(Pepler)和罗斯(Ross)设定了两个扩散性问题和三个集中性问题。将64名3~4岁的儿童从年龄、性别上分成相同的四组:集中性游戏条件组、扩散性游戏条件组、集中性活动观察组、扩散性活动观察组。研究结果表明,同样是游戏组,但由于游戏类型不同,其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亦不相同。集中性游戏经验的效果具有特殊性,而扩散性游戏经验的效果则具有一般性、迁移性。佩普勒和罗斯由此得出:使用集中性材料进行游戏,教会儿童的是在这里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并促进儿童寻找此答案。而使用扩散性材料进行游戏,教会儿童的却是无论什么问题都有许多可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可以让儿童充分地、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多地运用尝试错误法,在放弃无效决策时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使用集中性材料游戏组,在解决问题时则更倾向于用原来的策略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思维的灵活性较差,不容易将在游戏中获得的特殊经验概括迁移到解决其他不同的问题上。他们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自主、自由的创造性成分较高的游戏,更能促进儿童解决问题的发散性、多样性,有利于多种途径地解决问题。
  游戏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发展。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动力,它保证着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通过游戏及游戏的玩具材料,可获得日常生活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知识,促进儿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发展。史普德克认为游戏是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儿童可以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使之适应自己内部的编码图式。也正如皮亚杰提出的游戏是同化超过顺应的产物。游戏中的假扮和象征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技能;积木游戏是培养儿童三维空间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法;游戏中对物品的假想促进了儿童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儿童在游戏中相互接触、积极交流,语言能力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游戏为儿童提供了重复练习的机会,儿童通过游戏来获得技能、在游戏中学会了推理。
  通过操作活动为儿童提供了在分类基础上充分发展概念的大量机会,让儿童按照自己的速度建构范畴,积木游戏、骑车、玩沙、戏水、拼图等游戏可以培养儿童对形状、离心力、空间知觉、万有引力、大小等关系和物理概念与活动之间关系的建构,儿童在游戏中也学会了多、少、相似、不一样等关系,这是儿童期分类能力发展的开始。有利于儿童的理解力和预测物质世界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儿童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儿童在角色扮演中,对物体相似特点的选择――以物代物以及将自己假扮成某个角色,再回到现实,都表明儿童开始理解思维的可逆性。各罗伯(Golob,1981)认为假想游戏中出现的连续性转换是皮亚杰理论中守恒形式的基础,正如角色游戏要求懂得扮演一定角色时一个人的身份就要保持一致,守恒要求儿童能够理解物体不会随位置和形状的变化而增多或减少。
  儿童在被许可的、自由的游戏环境中,自己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图、计划来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何种玩具材料,等等,这实际上是儿童自发的学习与练习,是对自己已有经验的积极主动的尝试和重新探索建构的过程。儿童正是通过具体的活动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认识各种物体的特征和用途,在摆弄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动作与物体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北京市教科所和北京市幼师、西城区教育局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实现教育玩具系列化,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实验研究”,分别为小、中、大班的幼儿提供旨在促进其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注意力及操作能力的系列玩具,着重探讨了如何提供促进智力发展的教育玩具并使之系列化,成人如何指导幼儿利用系列教育玩具开展游戏,以有效开发幼儿智力。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幼儿的思维敏捷、灵活,在各项指标测查中得分都明显好于控制组;小班阶段感知力、观察力与操作能力,中班阶段记忆、比较、分类能力,大班阶段逻辑思维、推理、守恒等测查,实验组都显著提高并明显优于控制组。这充分说明,游戏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游戏为儿童提供了探索获取知识的机会,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动力,为儿童入小学学习作了知识、经验和能力上的准备,它对儿童的影响将持续终身。
定价:¥34.00 当当价:¥28.60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小贴士: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按回车(ENTER)可返回该作品目录。鼠标双击滚屏
数据载入中 ...
您可以复制下面的内容,通过MSN或者QQ发送给朋友。
一起来阅读《学前儿童游戏》吧!作者:邱学青
书籍简介: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游戏的有关原理、结构和实践操作等问题,在介绍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同时,展示了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及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探讨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机构中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了适合幼儿园教师参考的可操作的原理和经验,尤其是教师在游戏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以及指导游戏的策略和方法:在关注正常教育机构中集体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的同时,引进和介绍了对待个别儿童的发展诊断的游戏治疗方法,并展现了作者利用游戏治疗实施干预的具体方法的案例。
当当网免费试读此书地址:/book_3825?ref=read-7-shar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涉谷有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