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新载体进一步丰富和传承奇迹家园文化建设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当前位置:> > >
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10:19:31&&浏览次数:0
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老干部局,各县(市)区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规划分局、文广新局、体育局、旅游局、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办: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善广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根据中组部等16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12〕60号)和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鲁老办发〔2013〕8号),提出我市具体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目前,我市老年人已达111.6万,占总人口的18.2%。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急剧增加。大力加强老年文化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改善老年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对于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各级各部门要树立积极的老年文化观,把老年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过程,发挥老年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增加精神动力。要尊重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要努力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推进老龄事业科学发展。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为老服务功能。
将老年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规划。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按照城市文化活动设施用地和老年人设施规划标准,加快老年文化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和各乡镇(街道)至少要有1-2处示范性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村(居)全部建立老年活动场所。推动跨部门项目合作,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增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适老功能,新建或改造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要符合涉老工程建设标准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配备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用品、用具。市、各县(市)区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项目,要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服务内容。
加大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严格落实全国老龄办等24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13]97号)和《山东省优待老年人规定》(鲁政发〔2011〕54号),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各级各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游览景点,要按规定执行对老年人减免门票等优待。各级文化馆、文化广场、体育馆等公共文化体育场所,要积极吸纳老年人参加活动并给予优惠,有条件的要开辟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免费开放工作中,要增加面向老年人的特色文化服务项目。政府和文化部门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要适当安排老年文化节目参加。在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要适当增加戏曲、书画等适合老年人的内容。
加快城乡老年文化建设一体化发展。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增加农村文化服务供给。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中,要扩大对农村老年人的覆盖面。鼓励文化单位深入农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广泛开展志愿文化服务活动,为农村空巢、失能、失独、留守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公益文化服务,进行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
  (二)深入开展老年特色文化活动。
深入开展老年思想教育活动。把老年思想教育与开展健康有益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帮助老年人跟上时代步伐。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老工委&的管理服务功能和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等先进群体和知识群体的带动作用,做好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老年人在优秀文化和优秀道德方面的传承作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 着重打造老年文化活动品牌。注重品牌效应,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系列活动和精品活动,提高老年文化建设水平。老龄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敬老月&活动和&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每年举办文化惠老广场演出活动。文化部门要积极组织大型老年文艺活动,大力扶持基层老年文化活动队伍。体育部门要组织开展群众性老年健身活动。各级民政部门要引导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加强老年文化设施建设,并组织开展适宜老年人的健身娱乐活动。各级妇联继续开展&巾帼助老行动&,不断拓展老年文化活动内容。旅游部门要积极开发老年旅游产品,打造老年旅游品牌。不断强化各级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政治引导、娱乐健身功能,充分发挥好老年文化建设主阵地的作用和示范作用。
广泛开展基层老年文化活动。在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中,拓展面向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加强对基层老年文化体育骨干的培训工作,纳入老龄、文化、体育部门的年度培训计划,有条件的场馆可组织基层老年人定期开展文化讲座。
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文化教育等部门要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体系,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教育活动。依托济南市全民学习服务中心、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发展老年远程教育。各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老年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采取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提高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命健康品质。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机构举办老年大学,开展知识型、休闲型、保健型文化教育培训。符合条件的基层单位和学历教育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机会和场所。有关单位要开展送教育进社区、进养老机构活动,定期为老年人举办知识讲座,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有条件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可采取单独或合作的形式,举办老年公益课堂,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设置课程内容,使老年人就地就近参加学习。老年公寓、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机构和社区,要设立老年人文娱活动场所和阅览室。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
(三)加强老年文化组织建设。
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老年文化组织,包括专业协会、演出团队、体育健身团队等,重点推进基层老年文化组织建设。加强对老年文化组织的指导、规范、服务和管理,制定相关管理服务办法。充分发挥&泉映晚霞&艺术团等老年文化体育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把更多的老年人纳入组织之中、活动之中,使老年文化组织成为对老年人实行社会管理的有效渠道和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桥梁。各县(市)区要重点建设2-3支、街道(乡镇)要重点建设1-2支规范稳定、水平较高的老年文化体育团队,形成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老年文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老党员、老干部的带头作用。重视老年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加强对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及相关组织的帮扶力度。
(四)积极推动老年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老年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发老年文化产业,提高老年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宣传、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把老年题材纳入文学艺术、舞台艺术、电影、电视剧的创作和生产,纳入报刊、图书和音像出版计划。重点扶持一批老年题材的创作项目和文化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深受老年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化作品。引导老年网络文化发展,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载体的优秀老年文化作品。
探索建立老年文化体制。老龄部门和有关部门要结合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促进老年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管理服务体制。要注重开发老年文化消费市场,发挥市场在老年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大老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
加强调查研究。弄清老年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域、规模、规律、趋势等基本问题,为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促使老年文化产业尽快成长壮大,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
&&(五)营造全社会孝亲敬老的文化氛围。
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中,要把孝亲敬老作为重要内容。深入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评选模范单位和个人,树立典型,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
加强老龄宣传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推进老龄宣传工作深入开展。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加大老龄宣传力度,办好老年文化生活专版、专栏,经常安排刊播老年公益文化广告,重点新闻网站和涉老部门网站要开设老年频道或网页,打造老年人网上精神家园。注重发挥信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优势,提高老龄宣传阵地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各类老龄媒体要发挥骨干作用,加强协调与合作,形成促进老年文化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把老年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老龄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各部门在老年文化建设中的职责任务,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确保老年文化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老龄工作机构要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沟通情况,研究和解决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弄清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变化和新期待,探索老年文化服务的新载体、新路径和新方法,使老年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建设中,要统筹安排,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老年文化建设的投入,切实保证重点老年宣传文化活动项目资金需要。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统筹考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丰富、完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站、点)的文化体育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设老年文化设施,在税费、土地、融资、使用公共事业产品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政府投资建设的老年文化活动设施(含已建成使用的),应通过招标的方式实行公建民营。政府投入应向基层倾斜,统筹安排农村文化建设等专项资金,加大对符合条件的社区、村(居)的老年文化活动场所和困难地区、困难老年人群的投入力度。
(三)强化管理服务。加强对老年文化场所和老年文化组织的管理服务,制定管理服务办法。实施分类管理、指导和服务。对符合条件的老年文化机构和组织,要依法注册登记;对基层群众性老年文化组织和老年文化活动场所,要明确管理部门或单位;对长期不开展活动或产生不良影响的老年文化组织,要帮助整改或劝其解散。通过加强管理和服务,形成良好的老年文化活动阵地,建设老年文化活动主力军。
二O一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青海残疾人联合会:http://www.qhcl.org&&&&来源:青残联会发〔2012〕92号&&&&创建时间:日&&&&
各州(市、地)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民政、财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体广电、国税、地税局(委)、残联:
&&& 根据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文化部、中国残联等11个部委和团体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残联发〔2012〕7号)精神,结合《中共青海省委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省的意见》(青发〔2011〕31号)、《中共青海省委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青发〔2009〕15号)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残疾人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 一、深刻认识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
&&& (一)残疾人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文化彰显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内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人类社会平等、友爱、互助、共享的价值取向,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文文化。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我省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受到重视,残疾人图书、广播、电视、艺术、体育等各项文化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残疾人文化从业者开始成为&传播美的使者&,促进了全社会文化的繁荣。
&&& (二)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丰富残疾人的精神世界,而且有利于残疾人提高自身素质,陶冶道德情操,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我解放;有利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和谐友爱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养成教育;有利于凝聚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
&&& 二、全面把握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为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均等的文化服务、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我省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省做出贡献。
&&& (四)总体要求。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体,以残疾人文化服务设施为补充,以基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为依托,以残疾人文化、体育工程项目和广播电视栏目(节目)为载体,坚持重心下移,为残疾人提供基本文化服务;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残疾人文化需求和文化艺术才能的了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制定特殊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残疾人文化产品的研发和供给,促进残疾人特殊文化艺术发展,鼓励残疾人文化创业,扶持残疾人文化艺术产业发展。
&&& 三、全面加强基层残疾人文化设施建设
&&& (五)切实纳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切实将残疾人文化建设纳入其中,给予特别指导和支持,统筹安排,同步实施;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体育设施、文化信息资源、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项目,在设计、组织落实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性,针对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和特殊需求,提供必要的服务内容和参与条件,达到资源共享、共赢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 (六)各级公共图书馆逐步建立盲人阅览室。各级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要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的场地,增加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内容。省图书馆盲人阅览室要进一步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省、州、县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中要设立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配置文化、体育活动用品用具;继续推进影视作品和电视作品加配字幕;州(市、地)电视台积极创造条件,完成&手语栏目&和广播电台残疾人专题节目开设工作。
&&& (七)切实加强基层残疾人文化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文化行政管理、残联等部门要加大对基层残疾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服务,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切实提高利用率。国家和省级下拨的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对国家资助我省建立的社区残疾人图书室,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安排使用好配套资金,提高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
&&& 四、加强残疾人文化队伍和残疾人文化艺术团体建设
&&& (八)建立健全工作岗位管理制度。各级残联要进一步充实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力量;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人员负责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乡镇(街道)残联、社区(村)残协残疾人专职委员积极联络配合;鼓励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积极报考乡镇综合文化、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
&&& (九)加强残疾人文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要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建立自上而下、分级负责的残疾人文化体育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机制;残疾人文化工作者、特殊艺术人才的评奖、职称评定、培训、资助等工作,按国家相关规定纳入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局。
&&& (十)重视对残疾人优秀文化体育艺术人才的培养选拔。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艺汇演、调演;书法、绘画、摄影、征文和体育比赛等等),发现和培养残疾人作家、艺术家、运动员、教练员、主持人、导演、制作、演员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努力造就一批优秀的残疾人文化专业骨干和拔尖人才;充分发挥省级&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带动作用,培养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进一步完善各类优秀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库和档案的建设管理工作。
&&& (十一)加强残疾人文化艺术团体建设。要扶持各类残疾人文化艺术团体和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满足各类特殊艺术人才成长成才需要;有条件的州(市、地)要组建残疾人艺术团,机制上可采取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培养业余队伍从事艺术训练,演出时临时抽调演员、集中定期训练的形式运行。财政、文化、教育、残联等部门要在经费上适当给予补贴。
&&& (十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文化建设。发挥社会专业机构的指导作用,依托&残疾人读书指导委员会&,指导残疾人更好地阅读学习;社会各专业服务指导机构要按照残疾人的实际需求,以讲座、交流、培训等多种形式为残疾人提供指导和服务;各级文学艺术家协会要积极吸纳具备条件的残疾人加入协会,培养残疾人特殊文化艺术人才。坚持开展&文化助残公益行动&,广泛吸纳各类新闻、出版行业参加,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采取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引导社会爱心组织、企业关注、支持、参与残疾人文化服务,共同推进残疾人文化艺术健康发展;积极发挥&阳光助残志愿者&队伍作用,为残疾人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提供帮助,并建立志愿文化助残的协调和激励机制,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 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残疾人文化活动
&&& (十三)就近就便开展残疾人文化活动。要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各种社区文化资源,鼓励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中开辟残疾人能够便于参与、设施无障碍、场所固定、形式有效的文化活动场所。在残疾人日常活动的社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使残疾人能够就近、就便开展和参与活动。
&&& (十四)深入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残疾人文化周&是开展基层残疾人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要按照集中与分散、定期与日常相结合的原则,着眼于残疾人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康复健身等目的,积极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电影播映等文化体育活动;要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着力于扩大残疾人参与的覆盖面;要进一步加大经费保障力度,使文化周活动成为广大残疾人展示特殊艺术才能、集中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
&&& (十五)扩大&残疾人文化进社区(乡村)&项目覆盖面。&残疾人文化进社区(乡村)& 试点项目,在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社区文化条件,力求残疾人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要继续推进&残疾人文化进社区(乡村)&项目建设,为基层残疾人提供必要的文化、体育活动用品,提供基层残疾人参与文化生活的基本条件。全省在建的 100个社区&残疾人之家&中,要全部将残疾人文化图书室建设纳入其中,并经常性开展图书借阅和文化交流活动。
&&& (十六)突出展示民族特色。根据我省多民族聚居的特点,注重繁荣多民族残疾人各类社会文化活动,深入挖掘我省历史、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唐卡、镶丝画、堆绣、藏毯、民族服饰、刺绣、盘绣、皮绣、皮影、农民画、烙铁画、雕刻、剪纸、神话传说和说唱艺术等民族民俗民间工艺文化品牌,不断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逐步提高残疾人文化的适众性。结合各地实际,积极开展创新工作,努力打造一批地方特色的残疾人文化品牌。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各类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 (十七)推进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积极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和项目;为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适宜的康复训练器材器械;利用&残疾人健身周&、&全国特奥日&等重要节点,选择残疾人喜闻乐见、富有青海民族民间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展演、交流,同时提供健身咨询指导、体质测定等服务。
&&& 六、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发展残疾人文化产业
&&& (十八)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财政、民政、发展改革、文化、广电、体育、残联等部门要在规划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文化活动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中,在省本级彩票公益金使用中,将残疾人文化纳入其中,统筹安排,同步实施。
&&& (十九)扶持残疾人文化产业发展。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扶持以残疾人群体为主要受众的文化企业,落实发展残疾人文化产业中涉及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政策;各地中小、微型企业创业优惠政策要将残疾人文化艺术创业纳入其中;积极搭建残疾人文化创业平台,扶持残疾人文化创业发展;要将残疾人文化创业与残疾人自主创业和集中就业有机结合,使之成为残疾人就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残疾人就业培训机构,要积极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艺术创业从业能力的培训;探索建立残疾人文化艺术产品销售平台,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对残疾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在民族工艺品加工方面,发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残疾人技艺能手的作用,逐步探索残疾人文化产品的产业发展之路。同时,各类产业园区、景区和商业区,要为残疾人创造条件,鼓励残疾人发挥特殊艺术才能,积极参与文化创业;对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共同创办或参与人数较多的各类文化创业、工艺美术、特殊艺术等企业和团体,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 七、加强领导,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 (二十)建立残疾人文化事业领导协调机制。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残疾人文化建设,切实加强领导。各地要建立部门分工负责、残联组织积极协调的残疾人文化建设领导机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建设规划,明确职责要求,确保残疾人文化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统筹兼顾,同步实施;各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广泛听取残疾人建议,吸纳残联组织共同推进。
&&& (二十一)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把残疾人文化建设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要明确残疾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要把残疾人文化建设作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评估指标,作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量化评估标准,保障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同步改善与提高。
&&&&(二十二)切实发挥残联组织作用。各级残联组织要进一步提高对残疾人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入了解各类残疾人特别是农牧区残疾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探索创新残疾人文化服务的新途径、新载体。充分发挥残疾人各专门协会作用,鼓励、支持专门协会组织开展适合各类残疾人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要寓教于乐,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文化活动,在广大残疾人中进行形势政策和国情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残疾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履行公民责任和义务。
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青海省民政厅&&&& &&&&&&&&&&&&青海省财政厅
&&&&&&&&&&&&&
青海省教育厅&&&&&&&&&&&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青海省广播电视局&&&
青海省体育局&&&&&&&&&& &&&青海省国家税务局&&
青海省地方税务局&&&&&&&&&&& 青海省残疾人联合会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五日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 青海省残疾人联合会信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授权使用:青海省残疾人联合会
技术支持:海灵软件有限公司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
打造农民工精神文化家园
近年来,东阳市总工会按照"组织农民工、服务农民工、凝聚农民工”的工作要求,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创新载体、打造品牌,开展了以拓展农民工思想文化阵地、提幵农民工文化生活品质、维护农民工文化权益、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为宗旨的农民工文化家园建设。创新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优势打造"工"字品牌,突显“工”味,始终是东阳工会探索、创新发展农民工文化工作的重点和特色。1、通过农民工租住地工会来组织农民工。据不完全统计,在东阳务工的外来农民工有40万之多,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和小型服务行业,租住在城郊结合部、工业园区、块状经济区的村(居)民房中。一方面,他们已成为东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另一方面,由于业余文化生活贫乏枯燥,下班后喝酒打牌、打架斗殴、聚赌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为企业稳定、社会和谐埋下了隐患。2008年6月,东阳市总工会率先在白云街道杨家村组建全国首家农民工租住地工会。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市总工会召开了推进会,制定出...&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随着农民工群体的日益扩大以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农民工文化建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建设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从目前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农民工文化的特点,探索制约农民工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试图找到解决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得到农民的认同,内化农民工的自觉意识,丰富农民工的精神内涵,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阐述了文化、农民工、农民工文化、农民工文化建设等概念以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等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
(本文共63页)
权威出处:
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既是广大农民工日益增长的需要,也是广大企业自身发展增强凝聚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各地在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上虽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提高了生活待遇,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还相当匮乏。因此,改善农民工文化娱乐生活状态,满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又是一个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一、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升整个城市的文明品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民工不仅享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而且还有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自由。但目前,相当多数的农民工基本上处于一种工作、吃饭、睡觉这种原始、简单的生活状态,业余时间里无所事事、精神极度空虚,致使一些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填补他们的精神空白,发挥文化的“娱人”、“育人”...&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本文认为农民工是指拥有农村户口而又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村人口。深入研究重庆市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在揭示其规律性认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且在提高农民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庆市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目前正处在一个良性上升的嬗变阶段。其必然趋势是促使农民工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他们会逐渐改变那种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契合的封闭的、单调的、同质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转型的基本取向是转向与现代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即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由单调性向多样性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但同时,由于与农业文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农民工,置身于城乡文明冲突的城市环境中,又受到多元文化思想的冲击,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心理、感情生活等与城市市民相比,还存在着明...&
(本文共91页)
权威出处:
社会的进步不仅有赖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同时,也依赖于精神生活的发展与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涌现出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农民工。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有产物,他们的出现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转型,也密切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因此,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然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已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关于农民工工作、医疗、权利等方面的研究理论,但社会上对于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关注度尚且不够。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从农民工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及社会心理等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切实为提高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提出可行性对策。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人是发展的主体,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农民工的发展,应努力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协调状态。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
(本文共39页)
权威出处: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绿萝路社区工会联合会主席邵尉看着市总工会赠送给社区农民工公寓的1000多册崭新图书,激动地说:“今后,工友们歇着的时候有了好去处啦!”在这一天举行的“职工书屋”图书赠送仪式上,全市50家农民工会员相对集中的基层工会,像绿萝路农民工公寓一样,一共领到了市总工会赠送的价值150余万元的图书。据了解宜昌市有农民工40多万人。为使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生活,市总工会依托市县两级工人文化宫和企业职工之家,着力打造农民工活动阵地。仅在近两年,就投入1500万元用于文化宫改造和“职工书屋”建设。现在,农民工在市、县两级工人文化宫参加活动可以享受会员优惠服务,所有培训活动也都是免费的。据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罗...&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统传承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