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剑传奇英文怎么说买东西怎么说没有计费工具

> > > 正文
[实话实说]深圳中英街传奇&
&&&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大家。今天《实话实说》的演播现场,搬到了这里,其实前面呢,刘警官已经带我看了,中英街大致的一个情况,可是有很多很多传奇的人,传奇的事,我非常好奇,我相信今天很多年轻的朋友,你们不一定也听过这样的故事,所以今天我们请上的第一位嘉宾,何集庆老先生,我们欢迎他。何伯伯是很小很小就住在中英街上了,然后他们家那个店传了四代了,所以这个店见证了整个中英街的发展过程。首先在何伯伯介绍他们家的传奇之前,我想先让大家猜一下,旁边那个蒙着红布的,大大的家伙是什么?
&&& 观众:好像是冰箱吧。
&&& 主持人:冰箱。可能我们现在家里很少用,这么大的冰箱了对不对,但是何伯伯家那会儿,发财发得比较早,所以买得起大冰箱。
&&& 观众2:保险柜。
&&& 主持人:保险柜。我让这个何伯伯来说一下,这个到底是什么,我先把它打开。她猜的对吗?是你们家的保险柜。你们家有这么大的保险柜。里边放的什么东西呢?
&&& 观众:钱。
&&& 主持人:钱。对,我们再保险柜里都放钱不放西瓜的。这个有人要吗?
&&& 观众:有。
&&& 主持人:这个也是当年放在保险柜里的,这是当时进行正常交易的黄金饰品。我们只能看,不能摸,也不能拿,其实我也挺喜欢的。来,给大家再看一下。还有这些。何伯伯当时这样的一条金链子,要卖多少钱?
&&& 何:几千块。
&&& 主持人:几千块。何伯伯讲的是叫什么价来着?亲友价。对,亲友价,几千块。所以你早点认识他多好啊。这个保险箱看上去有很大岁数了,这保险箱到底有多长时间了?
&&& 何:二十多年了。
&&& 主持人:二十多年了,那么在二十年前,这个保险箱里装了什么,怎么用的,我们一会儿慢慢来听一下,好,谢谢你小妹请坐。里边当时主要放什么?
&&& 何:放黄金、金项链,金戒指。
&&& 主持人:所有进的货都放在里面。那您看一下这张照片。你们那个时候见过这样的场景吗?对,他们还小。
&&& 何:八十年代的时候。
&&& 主持人: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在中英街街头就么多人。那会儿你是已经到中英街驻守中队了吧。
&&& 警官:我是1994年来的。但1994年来的时候也像这么多人。
&&& 主持人:也有这么多人。是人挤人。
&&& 警官:人山人海。
&&& 主持人:刚才他向我介绍说,他们执勤要从街尾走到街头,两百五十米的距离要走多长时间?
&&& 警官:它是从我们十三中队,在中英街里面有一个独立点,从中英街独立点走到我们中英街桥头,是需要四十分钟。当时走,也不能叫走,就是你要随着人流,人流自动的把你往前推。
&&& 主持人:往前推是吗,有这么多人。那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好多让来到这里,就到你们家去买黄金是不是?
&&& 何:好多家了。
&&& 主持人:好多家,你们家是其中一家。那你们家用什么东西装钱呢?
&&& 何:我们就有好几个保险箱。
&&& 主持人:这么大的保险箱有好几个。
&&& 何:因为沿海的农民首先发达起来,那个时候,银行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也没有现代化,汇款比较难,所以农民来中英街买黄今,因为当时大量的钞票,一百块的,五十块一张的就很少,多数都是十块钱一张的,所以一捆一捆十圆的钞票,所以就用麻袋装很多捆人民币,来中英街买黄金。
&&& 主持人:到你们那家店的时候,他肯定是一麻袋的钱,就放上来了是不是。那您点起来很费劲呢,一张一张的点。
&&& 何:他都是银行刚拿出来的,一捆一捆的。
&&& 主持人:那时候他们到您这来买东西,买项链或者买戒指、首饰,他们是一个一个买还是两个两个买。
&&& 何:以柜台为单位来计算。
&&& 主持人:一个柜台。全买掉。那得多少条。
&&& 何:进货也很方便,一个电话打到批发金工厂,他就送来了。
&&& 主持人:等于说他们到您这来买东西的时候,很快一个柜就卖空了,然后又得再补货补过去。
&&& 何:打个电话就送过来了。
&&& 主持人:一天要补几次货?
&&& 何:早上补一次,下午一次。
&&& 主持人:一天要补两次货,那就等于说一上午店里的东西买空了,然后下午再来一拨又卖空了。持续了多长时间,你们卖金饰的生意做得这么好?
&&& 何:1981年到1982年,一年的营业额有一千多万,到1988年达到一亿了,突破一亿圆,这个是香港方面的(统计),我们深圳方面的更厉害,就是1982年是两千多万,到1988年已经达到一亿五千万。
&&& 主持人:我们大家注意到何伯伯胸前挂了一个勋章,这个也是发生在何伯伯家里的传奇了,在何伯伯很小的时候。十四五岁,他就参加了游击队。小游击队员,那么这个荣誉是谁颁发给您的?
&&& 何: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香港发的。
&&& 主持人:我听说在1997年前,您的身份,街坊邻居,最近的人都不知道?
&&& 何:1997年回归之前呢,港英政府是不承认我们东江中队,港九第八支队的,是不承认的。但回归以后,香港回归之后,还承认我们东江中队港九大队是保卫香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保卫香港,是为了大众的。
&&& 主持人:那为什么在1997年之前,您的身份没有透露给大家呢?
&&& 何:那个时候因为港英政府不承认,我们共产党的部队,他不承认的。但是人民群众,香港九龙深圳的居民,因为这些是私事,他们很多后代,包括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也是我们那个时候东江纵队的后代。所以这个地方能够维持下来,跟我们东江纵队在香港抗日,打下的群众基础很重要,有爱国爱港的群众居民,那种爱国心特别浓厚,以他管不跑的。那个时候我们游击队撤退的时候,很多枪支都藏在我们深圳这些地方。
&&& 主持人:你们家藏了?
&&& 何:藏了很多。
&&& 主持人:你们家保险箱一打开,还有这些东西。何伯伯因为今天天气很热,所以我们先跟您讲您们家的历史,先讲到这儿,您先休息一下,因为1994年以后,刘警官来了,我想听听看,1994年以后在他的执勤过程中,有哪些非常传奇的故事。谢谢您。
&&& 主持人:刚才我们跟何伯伯聊了,他们家的一些事情,其实那个时候除了,他们家开的这个店生意非常非常火,还有我们今天录像的后面,好像有一个叫什么,波记百货对不对。当时也特别火是不是?
&&& 刘:对,当时也特别火。
&&& 主持人:到他们家来买东西要排队吗?
&&& 刘:从我1994年当兵开始,他那时候火到什么程度,我们中队驻守的一个点,就我们十三中队一排。离这个中山百货有五百米,他当时人要排到我们大门口,要成回字形的要排几回。
&&& 主持人:五百米的距离。
&&& 刘:就是要慢慢的放过来去买,要分批的往里面放。
&&& 主持人:那他们家可能也有保险箱吧。
&&& 刘: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 主持人:波记的掌门人在不在。在。您好。
&&& 刘:这个是波记的大老板。
&&& 主持人:大老板。您说说看,他说的这个情况是哪一年?排好几个弯。
&&& 波记老板:是1987年。
&&& 主持人:那你每天早晨第一件事情,是不是要先划他们排队的线?
&&& 波记老板:那时候就分期分批,一批批的进去。
&&& 主持人:一批批是不是?那店里边当时有几个人在管?
&&& 波记老板:三十多个,三十多人。
&&& 主持人:我刚才看你们家那个店不大,怎么有三十多人。
&&& 波记老板:那时候人太多,需要那么多人管理。
&&& 主持人:那时候来你这边买东西的人,哪里的人比较多?
&&& 老板:内地。
&&& 主持人:内地,他们主要到你这来买什么?
&&& 老板:都是买日用品。
&&& 主持人:你觉得现在跟过去比起来讲,人是不是少多了?
&&& 老板:少多了,现在主要是经济不断的发展了,所以是受到一点影响。
&&& 主持人:所以你进的那些货物,没有像原来那么少了,所以大家也都到处可以买到了。
&&& 老板:现在到处都有了。
&&& 主持人:那你现在开心吗?
&&& 老板:现在一般。
&&& 主持人:你还比较想念那个,排好几个五百米的时候是不是。
&&& 老板:那当然想念了。
&&& 主持人:实话实说。感谢你。你说的都是实话。好,请坐。我这里还有几张照片,正好我们跟刘指导员,一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交流一下,看过吗?其实一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这是站在界碑两边的警察。
&&& 刘:这个还是解放初期的。
&&& 主持人:对,解放初期。
&&& 刘:当时他是港英的军警,和我们这边还是比较(敌对),持一种对峙的状态,比较戒备的,就不能越过这个界线。
主持人:这张照片也拍得很有意思。然后我们刚才都在猜,他们在干什么呢,单挑。
&&& 刘:单挑,是有一点,那个时候是有一点。
主持人:你们想象力还挺丰富的,说是单挑,旁边很多人在看热闹。好还有一张照片。
&&& 刘:中英街的界碑,我们说了有明显的分界,我们这边游客是不能过那边买东西,所以过去的时候,我们哨兵还有公安局的也派一些人,拿着话筒喊,游客不能越界买东西,如果你过去买东西的话,会把你叫过来,要查验你的身份证,有时候还得写检讨。
主持人:刚才那张照片也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这样的一个情景,这张照片我们看一下。
&&& 刘:这一张也是香港没有回归前,反映的就是港英的警察,和我们哨兵在中英街共同巡逻,在巡警,你看当时港英的警察,歪着头看我们这边。那意思是说,内地这边也是很繁华。
&&& 主持人:好,我们就说说看那个时候的故事,就是在1997年之前,大家彼此不能超过那个边境。那个时候你们两边的关系,是不是有点紧张?对面的警察和你们在一起,互相提防的比较多。
&&& 刘:提防的比较多,就是擦肩而过不打招呼。
&&& 主持人:是吗?
&&& 刘:有点老死不相往来。
&&& 主持人:有点那个意思。
&&& 刘:有点那个意思。
&&& 主持人:我这里有一个短片大家看一下,我想问问看,这样的事情你们那时候有没有发生过。
&&& 短片:阿sir,有公务吗?不瞒你说,过两天英国的雇佣军全部撤走,这里的防务由香港皇家警察署接管。来,阿香,帮个忙,把这个给那边那个丁仔送过去,来吧。我敢肯定,他不会要的。这共产党人也是人。阿sir,有事儿,把这个给那个丁仔拿过去,求求你了。Good watch。
&&& 刘:这个他是放的影片。
&&& 主持人:对,电影。
&&& 刘:《无言的界碑》里面的一个画面。其实他这部影片,就是取材于我们中队,
&&& 主持人:是真的?
&&& 刘: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然他有一点艺术表现形式,这个故事就是捡这个金表。
&&& 主持人:就故意放一块金表。
&&& 刘:故意放一块金表。
&&& 主持人:看我们的哨兵到底捡不捡。要动脑子解决问题是不是?
&&& 刘:要动脑子,要运用智慧。你比如说金表这个事。就是他们偷偷的知道这个战士要巡逻,把一块金表,劳力士放在那下面,就是看着这个战士会不会捡。我们这两个战士巡逻到这面,看到那太阳底下有金光闪闪,发光是什么东西,一看是个手表。最后突然就通过余光发现对面,好像有的什么东西闪光,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照相机在那面,照相机躲在那面拍。这个哨兵当时就清楚了,这个是有阴谋的。
&&& 主持人:那个时候可能真的是比较紧张。
&&& 刘:是比较紧张。
&&& 主持人:我觉得不像今天我们两个,在中英街走的时候,你们还能打打招呼,然后还能握握手,都没有关系。
&&& 刘:回归之后,我们和香港警察就是亲如兄弟了,你比如说回归之后。我们就建立了一种警务协助机制,实行资源共享。现在你看我们走在中英街上,这个里面各个探头,包括我们这个里面全部有探头,摄像探头它是可以传输整个香港信号的,就是香港他利用他九千万元的那种科技,全部免费的给我们这里,实行一种资源共享,我们这边的一切,他那里也可以通过远程输送也可以调到。这张图片是1997回归的时候,当时的香港警察在这里,更换新警徽的时候的一个情景。
&&& 主持人:现在他们可以这样子。
&&& 刘:现在就是亲如一家了。这个就是亲如一家了,刚刚我们和晶老师也和香港警察,在我们中英街口进行了友好的握手。
&&& 主持人: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个,在我们印象中很年轻的香港人,但他到底是不是很年轻的香港人,我们自己来判断一下,我们欢迎港北区议员温和辉先生上场。
&&& 刘:您好。
&&& 温:您好。
&&& 主持人:他们俩熟人了,都认识。
&&& 刘:老熟人,熟得不能再熟了。
&&& 主持人:是不是很年轻的议员?很年轻是不是,只有17岁。
&&& 刘:不但年轻。
&&& 温:十七加十七。
&&& 刘:不但年轻还英俊潇洒。
&&& 温:跟你比,差一点。
&&& 主持人:你们俩很熟了对不对。
&&& 刘:认识好多年,从当兵就认识。
&&& 主持人:是啊。我问一下,你们俩第一次见面有什么印象吗?刚认识,第一次见面。
&&& 刘:第一次我见他,我说我是1993年的12月入伍,1994年的3月份就分到这里,分到的时候当时见到他呢。
&&& 温:头发长长。
&&& 刘:头发长长的,西装革履,要不然就是穿的很花丽花俏的那种。当时我们班长就跟我说。
&&& 主持人:摇滚歌手啊。
&&& 刘:就知道他叫温和辉,干啥的呢不知道,最后我们班长就私下跟我们说,这小子可能是个坏人我们要提防着他。
主持人:是这么长的头发。
&&& 温:那时候很多香港的男孩子都是这样吧。
主持人:觉得那样帅是吧。
&&& 温:我不帅,那时候潮流是长头发,喇叭裤子。就九七年后已经逐渐的都像我现在这样的了,都是短头发了,也要向内地学习嘛。
主持人:没有,那个时候他如果是看你这样,有点不顺眼,你也实话实说,你第一次见到像他这样的人是不是也有点不顺眼,看不惯。
&&& 刘:不是,我当时看他不单是不顺眼了,他看着我们来查验证件的时候,证件递给你,不看,头这样昂着。
&&& 温:是有点。
温:不是,感觉就是我们香港人当时对内地的同胞的看法是有点,像八十年代廖伟雄拍的那个电影,就是《阿灿》就是说都是乡下的了。
&&& 主持人:乡下人的意思。
&&& 温:乡下人的意思。各个都是像他们当兵的,就是在农村里面来的,黑黑的短头发的这样。
&&& 主持人:就像他现在这样子。
&&& 温:对。
&&& 主持人:黑黑的,短头发。那时候叫什么,阿灿是不是?内地的这些,就很土的意思是不是?
&&& 温:很土的意思,土包子。
&&& 主持人:看不起吗?
&&& 温:可以这样说。
&&& 刘:要更正一下,那不是叫,那叫勤俭朴素。要更正一下。
&&& 温:现在看来这个话还是对的。
&&& 主持人:第一印象这么不好啊,第一印象?
&&& 刘:后来就好了。
&&& 主持人:后来,你们慢慢的就怎么认识了呢?
&&& 刘:后来我是2000年当了干部之后我又回来,回来之后他依然在这里经商,最后从这个接触里边,态度也好了,每次查验证件的时候,你好。
&&& 主持人:阿灿回来了以后发现这个温先生态度好了很多。
&&& 刘:他对我们有礼貌了,再加上有时候看我们执勤过程中,也帮我们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意见建议,就是好象很融入到我们这个里面来。
&&& 主持人:最早的时候,你是那样子的一种心情,也是那样的一种装扮,然后跟他们相处呢,跟大多数人的心态一样,有点不大看得起这些土里土气的内地人,你觉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者是什么样的事情触动你重新看待他们这些人?
&&& 温:我1989年到中英街做生意的,那时候来中英街做生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是我们来这边找门店,那时候你知道的,一条柜到要几万块钱的,我们在做生意的时候,当然呢就是说跟内地的单位部门,跟他们部队的交往就比较多了,所以慢慢的我们就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吧,就是说大家有来有往了,彼此也了解了,慢慢的观念就改了,就是说我们觉得大家沟通起来还是挺融洽的,就是说从生活的方面,从我们工作方面,我们去要求他们帮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他们都很乐意帮我们,就没有一种拒人千里的感觉,就很亲。
&&& 主持人:其实还是在互相来往的时候慢慢了解了,然后才会关系好一点了是不是?
&&& 刘:对。
&&& 主持人:你的普通话为什么说的这么好。
&&& 温:普通话其实在中英街里面,做买卖的人,你不懂普通话你基本上就做不了买卖,天天都是这样说普通话的了。我们门店的小女孩,她从小她都不会说普通话,她在学校里面毕业出来,她在那里面做买卖做了几个月,她就会说普通话。
&&& 主持人:后来你们关系慢慢好了以后,你经常来这边自己办事,或者跟朋友办事都很多了,你有没有给他们提一些意见?
&&& 温:有,那是1997年以后,两地的关系就比较好了,我是1999年的时候,就代表沙角就参与特区政府第一届区会的选举,那时候选上之后就经常和刘警官,现在他都很牛的了,他升了官他不告诉我,他走了两三个月。
&&& 主持人:是吗?
&&& 温:他现在已经是科长了比指导员还要高一级的。
&&& 主持人:你不知道啊。
&&& 温:他还没请我吃饭呢。就是说那时候我们的。
&&& 刘:我认识他十多年也没请我吃一顿饭。
&&& 温:有啊,我没请你吃饭就,因为我怕就是影响你的形象,但是我经常吃你的饭的。不是你请的,是你部队请。
&&& 刘:对,就是我们每年开座谈会的时候。
&&& 温:一年两次。
&&& 刘:会邀请他给我们提宝贵的意见,意见提了你终归要表示一下吧。
&&& 主持人:给人家吃点饭。
&&& 刘:也体验一下我们部队的大锅饭。
&&& 温:我现在算一下,1997年开始,我就吃你们的饭了,是真的,那一年是八一跟春节,座谈会。
&&& 刘:警民有个座谈会。
&&& 温:我那时候就挺喜欢吃的,因为他们部队做的那些馒头,粗粮做的,比我们好得多。
&&& 主持人:我问一下房价你觉得这十年有什么变化。
&&& 温:房价这十年变化挺大,就是说我们沙角来说我们对面那个房子以前是贵的。
&&& 主持人:我们看到红的那个。
&&& 温:就是红旗,一个国旗一个区旗那面,当时那面是卖到三万多块钱一个平米。
&&& 主持人:那面是香港的房子吗?
&&& 温:对。那面是香港的。我们这面才卖五六千,那差很大的。
&&& 主持人:差两万五。
&&& 温:但现在呢,我看就实质上也是这样,已经掉回头了。
&&& 主持人:这边贵了。
&&& 温:那边的楼价已经跌到一万多,这边已经升到一万三了。
&&& 主持人:那说明你还是蛮有眼光的,你八几年就在这边买房子了。
&&& 温:八几年,九几年,零零年,都在这面买。
&&& 主持人:你很会做生意啊。
&&& 温:我把那边的卖掉来这边买。真的。
&&& 主持人:戴眼镜和不戴眼镜就是不太一样,比较有眼光。
&&& 温:应该是八零年,八一年的时候,中英街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已经来了。
&&& 主持人:我问一下那个时候有没有偷渡的人?
&&& 温:有。
&&& 主持人:现在呢?
&&& 温:现在,现在我们警方他就怕,香港人偷渡回来了。是真的。现在香港边界这些管理,他们是不是怕我们去他是怕人家偷走过来。
&&& 主持人:过来。
&&& 温:就是有这种很明显的对比。是不是阿灿。
&&& 主持人:我特别希望你能形容一下,因为你真的是很了解中英街的这些官兵们,你觉得在九七年以前,和九七年以后,发展过来,你觉得你们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大不大?
&&& 温:关系就肯定变化了,比如说刚才我们说的那些普通对大家的一种印象已经彻底掉回头来了。
&&& 主持人:我希望你也讲实话,就是从自己作为中英街的一个老的商人你也算了吧。
&&& 温:八九年吧,不老了,我不老了。
&&& 主持人:怕别人说他老。那我这么讲,就是对一个中英街有感情的商人对不对?
温:对,可以这么说。
&&& 主持人:你跟他们平常在聊天的时候,这样的失落感会影响对,会影响自己跟内地人交往的情感吗?
&&& 温:现在香港经济繁荣也是靠内地的自由行动,就是你内地不来,肯定经济没那么繁荣,所以说我们感觉就是说,已经拉近了距离了,就是说大家也是像家里面的兄弟姐妹一样,没有彼此的观感分别的那种。
&&& 主持人:所以你觉得当这种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小的时候,人和人之间的了解也会越来越多了。
&&& 温:越来越踏实了。
&&& 主持人:大家也不比了,算了。
&&& 温:不比了。
&&& 主持人: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朋友,她在深圳海关做统计分析工作,也是他们的专业人员,柯火娟,我们欢迎她。我们前面我们都在听一些和中英街相关的传奇的事情,我想问一下柯女士,在你拿到的这个专业统计数据,有哪些数据讲出来我们就一下能明白这么多年的变化在哪里。
&&& 柯:那么我们看看深圳口岸的整个进出口情况,因为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特别快。深圳是全国最大的,现在排第二了,原来最大,进出口口岸,那么十年来增了4.2倍。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图,很清楚的看到,1997年的时候,大概是500亿美元,然后到了2006年是接近3000亿美元。看这个柱子就很清楚的看到这个变化。对。
&&& 主持人:还有几位朋友为大家介绍,中英街博物馆馆长孙萧先生欢迎你,请坐。还有香港国民教育中心的总监吕如意女士。延平区沙角街道中英街社区主任,沙景涛先生。好,请坐。请坐三位请坐。在这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里,您再看到现在的这个变化,包括刚才柯火娟说的那些数据,您的感想是什么样的?
&&& 孙馆长:在中英街工作,我有八年了,这个博物馆,我是一手参加筹办起来的,所以每天在中英街面对看到这些历史的文物和历史的遗迹,可以说是感慨万千,这个历史它既是漫长的,但又是发展变化巨大的。所以它从一个殖民的小街,发展到一个政治中英街,到商贸中英街,再到今天我们所说的人文中英街,中英街的百年沧桑经历了这么大的变迁,这是我所感慨的。
&&& 主持人:您在工作了八年了,八年的时间里你还特别期待接下来发生的一些故事?
&&& 孙馆长:我希望中英街有一个再生和振兴的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
&&& 主持人:好。我想问一下吕女士,在您跟他们接触的过程里,包括刚才您听我们几位朋友讲故事的过程里,有没有一些事情你今天是第一次听说?
&&& 吕:是啊,很多都是第一次听过的。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我们为了庆祝这个重大的节日,所以我们国民教育中心,就制造一本纪念册,那么我就希望能够找一些资料是关于我们香港的历史,让我们香港的年轻一代也看看他的历史。
&&& 主持人:谢谢你。请坐,来沙主任。您住在这里多久了?
&&& 沙: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居民。
&&& 主持人:是吗?土生土长的居民应该叫什么?原居民。
&&& 沙:我们叫土民。
&&& 主持人:土民啊。
&&& 沙:土著吧。
&&& 主持人:你像他们都是外来人对不对?
&&& 沙:他也是土著,他是香港那面的土著。我们是中英街这面的土著。
&&& 主持人:您喜欢那个时候特别繁忙的,人挤人,特别热闹的中英街呢?还是喜欢现在相对显得比较安静的,然后好象像一条幽静的小街一样的中英街。
&&& 沙:那个时候人挤人的中英街,如果做生意来说确实有点想。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不在中英街占过铺位?
&&& 主持人:你想过吗?
&&& 沙:想过。就怨祖先了,那个时候有个铺位在那里,否则你今天过来,这个船我就包下来了。
&&& 支持人:刚才他不是说了嘛,现在好象没有那个时候生意好了,他想回到那个生意特别好的那个时候,你很理解他对不对?
&&& 沙:对。
&&& 主持人:那他今天干吗不把这个场子包下来?
&&& 沙:做生意的肯定想生意好。但是作为居民安稳来说,中英街现在这个居住条件,居住环境,是没法说的,我们治安,跟这个大海,背靠山武警跟香港警察把大门口,我们这个居住环境是世界一流的。最安全的。我们这个九七以前,香港过来的居民,在这里居住的居民,最多也是三两户,现在可以说过千户,有五千多香港居民,包括国外华侨。这是我们小平同志这个一国两制的伟大的实现,人生的回归,把香港的居民都齐到我们这边来住了。
&&& 主持人:谢谢你沙主任,请坐。今天其实有好多特别年轻的朋友,我想问一下平常在学校里,或者在家里有没有听爸爸妈妈,或者是校里的老师跟你们讲过中英街的这些事情?他们讲的那个故事里面,你听到哪些事情,以我们今天的这个想象,不可思议,你对哪个故事印象最深?
&&& 观众:就是中英街是一个购物天堂。
&&& 主持人:因为你们现在没有看到那么多人来买东西的场景是不是?
&&& 观众:是啊,现在人都很少。不过给人感觉就很舒服了。
&&& 主持人:他们舒服了。
&&& 温:我不舒服。
&&& 主持人:他不舒服了。
&&& 观众2: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吧,都变得友好了,这就是人的追求之中的一点吧,大家都希望人与人能够更加的融洽在一起的。
&&& 主持人:你平常喜欢首饰吗?
&&& 观众2:女孩子都喜欢。
&&& 主持人:对,有没有想过到中英街上的这些店里去买首饰啊。
&&& 观众2:一路上坐车过来都很想逛街,而且看见了那些叔叔他们伯伯那些自己在想,当初要是我的爷爷。
&&& 主持人:如果你们家在这里开一个店。
&&& 观众2:对,也在这里开一个店,我也在想,那多好啊。或者是想在这里住,在这里有个房子那也很好。
&&& 主持人:她也很棒说实话了。
&&& 观众3:我是北方人,不过是在深圳出生的。
&&& 主持人:北方人哪里?
&&& 观众3:河南。
&&& 温:我老家是河南,不过五百年前。
&&& 主持人:你觉得一个城市,或者说我们讲一个地区的发展,和你的未来有什么关系?
&&& 观众3:用一句话说就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吧。
&&&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说你要乘凉是不是?
&&& 观众3:我不介意我去做种树的那种人。
&&& 主持人:好,明白。对。今天真的非常开心,因为在我们来这里录像之前,我听朋友们给我介绍说,下了两个星期的雨是不是?
&&& 温:对。
&&& 主持人:今天不仅是晴天还有太阳出来了。
&&& 温:刚刚出。
&&& 主持人:是不是,刚刚太阳出来了,我觉得好开心啊,很难得的一个好天气。所以我希望接下来的时间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去购物好不好?他们还说好,好开心啊,好然后波记的老板,你赶紧要上班去了,因为他们要去买东西了。其实我们如果从历史来看,十年前十年后或者再多长的时间,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我们在历史的过程里面,其实就是普通的一员,但是今天有这样的缘分我们在一起来看中英街的传奇故事。那不管是对于今天的香港人也好,还有中英街这边的内地的居民也好,我们都希望的是你们的生活能够幸福,家里能够开心,然后生活能够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心情能够舒畅,所以我刚才一直在问温先生,我说是不是心里有一点点心里不开心啊,有一点失落感,现在呢?
&&& 温:现在就是说我已经基本上就住在这里,生活做生意也在这边,所以那个感觉就是说,我以前是把头发剪短了。跟你差不多,跟你接近了。
&&& 主持人:对。
&&& 温:已经是跟这边没有什么分别了,把自己带入到,像那个小伙子,我也喜欢深圳。
&&& 主持人:我希望今天在这里的每一位朋友,住在这里的每一位朋友和来这里做生意的朋友们都能够开心,然后再过十年如果我们有缘,借孙馆长这块宝地,我们再见一次再聊一次好吗?好,谢谢你们,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责编:王丽华
更多视频搜索:
&&&&&&&&&&&&&&&&&&&&&&&&&&&&&&&&&&&&&&&
&&&&&&&&&&&&&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系统集成:&网页设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奇英语怎么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