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弩价格射出的箭速度是

矢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矢[shǐ]
箭,用弓或弩进行发射,结构上分为箭镞、箭杆、箭羽。 箭镞分为薄匕式、三棱式、圆锥式、平头式。箭杆古代称“梃干”,一般用竹或木两种材料制做。箭羽和箭的飞行速度和准确性关系密切,箭羽太多,飞行速度慢;太少,稳定性差。矢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历史最悠久的武器之一。意思1箭:流矢。弓矢。矢镞。意思2誓:矢志不渝。意思3正直:矢言(正直的言论)。意思5施布:“矢其文德”。意思6古代投壶(娱乐活动)用的筹。意思7古同“屎”,粪便。
矢远在3万年以前的晚期,在境内的人类就开始使用了。最早的箭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或磨制成尖利的,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由于远古的箭杆难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实物中往往仅留下箭镞。的石、骨、蚌镞,有棒形、叶形、等多种,有些已有镞茎和逆刺。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最先出土了早期的青铜镞。时期,青铜镞的主要式样是有脊双翼式。春秋时,三棱式镞盛行,战国时此类镞多装铁铤,以节省铜材。汉以后铜镞开始向铁镞过渡,这个过程经历了约200年。满城县出土的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铁镞,仍系模铸成型,锋利程度不及铜镞;而四川省新繁县牧出土的东汉铁镞呈扁平的,既适合锻造,又有较强的杀伤力。这种形制遂为后代长期使用的点钢镞所承袭。箭杆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先秦时期,在南方的和肃慎族聚居的,均产制矢之楛。直至明、清,制箭还用竹杆,用萑柳,、多用杆。为了较准确地命中目标,必须把握住箭在飞行中的方向,于是人们在箭杆的尾部装上,使箭的形制趋于完善。
箭的飞行速度和准确性与尾羽的关系密切。箭羽太多,飞行速度慢;太少,稳定性差。为了使之有恰当的,在《考工记》中载有将箭浮沉部分的长短,以求出装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翎为最上,角鹰羽次之,羽又次之。装雁鹅羽的箭遇风易斜窜,质量就更差了。在宋朝,当优质羽供应不足时,曾发明箭。据《·兵志》记载,四年(1044),宋廷“赐总管子三十万”,可见风羽箭也是一种实战兵器。这种箭将箭尾安羽处剔空两边,利用向内凹进的空槽产生涡流阻力使箭保持飞行稳定,其设计思想是相当科学的。
中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箭,是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制的。此箭全长67厘米,有三棱铜镞、竹杆,带三根尾羽。镞和羽都经缠丝涂漆与箭杆相固定。为增大箭的杀伤效力,后汉时发明了“毒箭”。三国时,攻打,遭到500名弓弩手的乱箭阻击,右臂中一,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遂请医治。神医华伦曰:“此乃所伤,其中有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乌头是一种药用植物,中草药名叫“”,其茎、叶、根均有毒。那时少数民族习用的弓弩箭头多带剧毒,中箭者,皮肉烂,烂到五脏而死。可见毒箭的致残、致死率是很高的。随着金铠铁甲的出现,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晋代多用钢铁箭镞。箭分为竹箭、木箭、兵箭、四种,前两种用于狩猎,后两种用于战斗。用于战斗的箭镞用钢制成,刃部较长,能穿透坚甲。
时代,出现了一种飞行中带响的箭叫“”。据《前汉演义》描述,这种箭出自匈奴国太子之手。冒顿为争,欲收服民心,以便为所欲为,便发明了一种骨箭,上面穿孔,发射时有声,称为“鸣镝”,由他专用。遂传令部众:“汝等看我鸣镝所射,便当一齐射箭,不得有违,违者立斩!”此后,冒顿常率部众外出狩猎,只要他鸣镝一发,部众万矢,稍有延迟,立毙刀下。众人甚是畏惧,不敢怠慢。一日,冒顿牵出自己心爱的好马,用鸣镝射马,部下亦争相竞射,冒顿见状喜笑颜开,遍加奖赏。然而冒顿并不因此而满意,又先后用鸣镝射杀自己的爱妻,射杀了国王的好马,部众闻声急射,稍有迟疑者,立即丧命。从此,只要呜镝一响,众箭飞至,无一敢违。冒顿认为时机已成熟,这一日,请国王一同出猎,自己随在,用鸣镝对曼射去,部众随声同射,匈奴国王头曼毙于乱箭之下,冒顿弑父自立为王。明清时的“鸣镝”是在箭镞上加了一个用骨或兽角制成的小哨。箭的发展,是随弓弩的不断改进而发展的,强弓大弩的出现,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贯穿力,所以对箭镞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汉字:矢shǐ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引自:、丁蕾《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拼音:shǐ田字格中的“矢”:矢,
部外笔画:0,
四角号码:8080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77E2[1]汉字首尾分解: ?大
汉字部件分解: 矢
笔顺编号: 31134
笔顺读写: 撇横横撇捺[2][上古音]:脂部审三母,sjiei
[平水韵]:上声四纸
[粤 语]:ci2[3]
[数] radius vector;vector radius; [数] radiivectors
主矢principal vector
[数] Basis vector; [数] Basisvektor名词
(1)、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从大。“?”指“方向”。“大”指“天地之大”。“?”与“大”联合起来表示“(任意方向)射远”。本义:箭。辨析:箭与矢。“箭”指“尖头竹杆”、“竹矢”,是从形制、材料角度给出的定义,用为物名。“矢”是从箭在天地之间任意飞行的角度给出的定义,用于诸侯国土地面积的确定和作为长度测量单位等。说明:古人常用“矢”表示“屎”的意思。推测原因,可能与“矢”的落点作为“本地”标记有关。因为动物常用自己的粪尿标记自己的领地。而“矢”用于侯国边界的确定,即站在原点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射箭,箭头落在的地点就是该国的边境线立处。这样,原则上,在这一原点射出的箭,都会落在该国领土范围之内。这与动物用粪便标记自己的领土范围是一样的道理,故“矢”通“屎”)
(2)、 同本义。以竹为箭,以木为矢
矢又谓之箭。——《》
矢,矢也。——《》
掌、、八矢法。——《·司弓矢》
矢,箭也。——《广雅》
嗑得金矢,解得黄矢。——《易·噬》
疾如。——《》
则拥矢。——《·少仪》
既挟我矢。——《诗·小雅·吉日》
矢以柘若棘。——《大戴礼记·》
秦无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汉· 《》
入于太亩,还矢先王。——宋·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不遗一矢,伏炮机发,使奴自践藉,人马腾踏死者四、五万。公(袁可立)心疑之。——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3)、 又如:;(箭和礧石。古代守城的武器);(造箭的);(箭像雨一样射来。极言其多);(箭袋);(战争中用箭射至敌方的文字);(箭杆);(箭的尖端);;矢镞(箭头);(箭和刀。泛指)
(4)、 古代投壶用的筹码
主人奉矢。——《礼记·投壶》
(5)、 又如:(谓投壶时筹从壶中跳了出来。亦泛指投壶活动)
(6)、 几何学名词。弧弦之半径
值弧与弦之半曰矢。——清· 《句股割圜记上》
(7)、 通“屎”。人或动物排出的粪便
杀而埋之马矢之中。——《·文公十八年》
以筐盛矢。——《·》
是人也,所谓以孤父之戈钃也。——《·荣辱》
顷之,矣。——《·》
千村薜荔人,万户萧疏鬼唱歌。——《送瘟神》
(8)、 通“誓”。发誓
。——《诗·卫风·考盘》
夫子矢之曰……《论语·》
遗风令歌,永矢不愃。——《汉·平舆令薛君碑》
(9)、 又如:矢(誓守清高不随世俗的品格);矢(立誓实现自己的夙愿);矢慎矢勤(立誓谨慎和勤勉);(棋艺高明的人);(指着太阳发誓);(立誓无二心);(誓死);(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立誓);(立誓;盟誓);
(10)、 通“施”。施行
矢其,洽此四国。——《诗··》
书曰:公矢鱼。——《左传·隐公五年》
(11)、 又如:矢谋(施行计谋)
(12)、 陈述
矢厥谟。——《书·》
(13)、 又如:(衷心)
(14)、 陈列
公于棠。——《春秋·隐公五年》
(15)、 直;正直,端正
矢,直也。——《广雅》
其直如矢。——《诗·小雅·小东》
捍而不纳。——《西征赋》
(16)、 又如:矢节(正直守节);(正直之臣);(正直之言;直言,直说)
(17)、古同“屎”,粪便。《史记》卷八十一《传》载:使使者去见老将廉颇,使者回报说‘然与臣坐,趋之矣。’《索隐》:‘谓数起便也。’意谓:廉颇坐一会儿便去大便三次。矢作屎解。老将打仗,固然用矢(箭)。在这里,若将“矢”解为打仗用的“箭”,就谬之千里了。矢、屎同义,说来话长,关此,我有亲身认识。解放前凡是受统治剥削过酷,无钱读书,缺乏科学知识,尚不知利用人粪做肥料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一般都没有解大便用的厕所,习惯于随处拉屎拉尿。在僻静的空旷地,常可看见大便处遗留着成行成列的硬屎残状,好像矢(箭)的排列状,所以把屎叫做矢。屎排列如矢,解放前我在榕江县作社会调查,曾亲眼看见。古人将矢作‘屎’义,即此之故”。——著《古书解读初探》
常用词组 
◎ shǐbùxūfā
形容射箭本领极高)
◎ shǐjìn-bīngqióng
箭已用完,兵已打光。形容战斗到兵力丧尽
申胥乃衰 楚之大夫,而以,委身折节,,感动 秦。—— 唐· 《》
◎ shǐkǒu
(2) 、随口;信口
◎ shǐliàng
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如速度、动量、力
◎ shǐsǐbù'èr
矢:同“誓”。立誓到死不改变意志
◎ 矢志shǐzhì
立下誓愿和志向,以示决心
努力学习,矢志振兴中华[1]遗址中曾出土了带铜镞的箭,全长85厘米,并有制的箭袋。由于箭在战争中如同子弹,有去无回,消耗量大,即使有了铜镞箭也不可能大量应用,仍以石镞和骨镞箭为主。箭虽然只有箭镞、箭杆、箭羽三部分组成,但古人制作时非常讲究各部分的、形状、比例、等。单就箭镞来看,出土的铜镞有四种:
一、薄匕式,类似的锋部,镞中有脊,两侧分叶,外缘带刃,两刃向前聚成锋并向后形成倒刺,中脊向下伸出,形成连接箭杆的铤。
二、三棱式,这种镞呈长条形,有三刃棱,上有尖锋,下出铤。
三、圆锥式,镞头短而体轻,上锐下圆,形似圆锥。
四、平头式,形如圆柱,镞头平而无锋,仅可撞击不能射杀,是专门用做习射时的“”。
在实践中证明“三棱式镞”最适用,其优点是:制作简便,镞体坚固,镞锋锐利,穿透力强。还因镞体近似流线型,故箭飞行时阻力小,方向性好,保证了箭射出后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又具有较强的杀伤性能。所以,到战国末年,三棱铜镞以其优势逐步取代了各式铜镞,成为箭镞的主要形制。陕西坑出土的铜镞数以万计,三棱铜镞占99.85%,足以说明先秦时期已由多种镞型趋于单一形式的三棱镞。箭杆古代称“梃干”,一般用竹或木两种材料制做。古时候,人们把用竹制做的箭杆称为箭;把木制的称为“矢”。根据古代植物资源的分布,中国多用竹制箭杆;东北、多用桦木、杨木、柳木;则多用萑柳。另外箭羽对于箭的飞行速度及命中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对箭羽的选择及用量的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羽毛太多,会减慢箭的飞行速度,射程缩短;羽毛过少,飞行时箭身不平衡,影响准确度,因此必须有恰当的比例。《考工记》中论述了一种检测方法:将箭杆投入水中,根据其沉浮部分的长短,以求出装尾羽的比例。箭羽以翢翎最好,其次是角鹰羽、,最差是雁鹅羽,遇风易斜窜。但由于上好的箭羽来源少,人发明了箭,即在箭尾安羽处剔空两边,利用凹进空槽的气流保持箭在飞行中的稳定性,这种设想非常科学。另外还有用硬纸做的纸羽箭,或短小的无翎箭。大弩上使用的长箭则是铁片制成的铁羽箭。《午集中》《矢字部》 ·矢 ·康熙笔画:5 ·部外笔画:0〔古文〕
《唐韵》《广韵》式视切《集韵》《类篇》《韵会》矧视切,尸上声。《说文》弓弩矢也。从入,象镝括羽之形。古者夷牟初作矢。《宋衷云》黄帝臣也。《荀子·解蔽篇》浮游作矢。《山海经》少皡生般,始为弓矢。《尔雅·释诂》矢,弛也。《疏》以弓释弦曰弛。《释名》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扬子·方言》箭,自关而东谓之矢。《易·系辞》剡木为矢。《书·顾命》垂之竹矢。《周礼·夏官》司弓矢,掌八矢之灋。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杀矢,鍭矢,用诸近射田猎。矰矢,茀矢,用诸弋射。恒矢,矢,用诸散射。《史记·孔子世家》肃愼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 又嚆矢,响箭也。《庄子·在宥篇》焉知曾史之不为桀纣嚆史也。一作嗃矢。黄庭坚曰:安能为人作嗃矢。《注》射者必先以嗃矢定其远近也。 又《尔雅·释诂》也。《虞书序》臯陶矢阙谟。《春秋·隐五年》公矢鱼于棠。《诗·大雅》无矢我陵。《传》矢,也。《笺》犹当也。《正义》矢实义,欲言威武之盛,敌不敢当,以其当侵而,故言矢犹当也。 又《尔雅·释言》誓也。《书·盤庚》出矢言。《诗·衞风》永矢勿谖。 又《博雅》正也。直也。《易·解卦》得黄矢贞吉。《诗·小雅》其直如矢。 又施也。《诗·大雅》矢其文德。 又投壷之筹曰矢。《礼·投壷》主人奉矢。 又星名。《史记·天官书》枉矢,类大流星,虵行而苍黑,望之如有毛羽然。 又《释名》齐鲁谓光景为枉矢,言其光行若射矢之所至也。 又钳矢,蓬矢,诸羌州名。见《唐书·地理志》。 又《广韵》屎本作矢。《左传·文十八年》埋之马矢之中。《史记·廉颇传》一饭三遗矢。 又复姓。《前汉·马宫传》本姓马矢,宫仕学,称马氏云。 《集韵》或作。[4](1)矢:箭的别名,〈·释器〉:“矢,箭也。”“矢,指也。官其有所指向,迅疾也。”
(2)八矢:①箭类的总称。②中国古代的八种箭:《·夏官·司弓矢》:“掌八矢之灋……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诸守城;、鍭矢,用诸近射田猎;矰矢、,用诸弋射;、,用诸散射。”郑玄注:“此八矢者,弓弩各有四焉,枉矢、、矰矢、,弓所用也,絜矢、鍭矢、茀矢、,弩所用也。”
(3)匕:古时箭头的别名。《·昭·二六年》:“谢之中盾瓦……匕人者三寸。”
(4)一枪三剑箭:箭的一种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箭杆以木或铁制,供弓弩发射用,因其一次可发射三枚,故名。
(5)三叉箭:箭的一种。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似,惟箭头为本叉形,中有尖刃,两侧各有向外突出的小刀,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6)大习箭:箭的一种。箭习与箭杆比普通箭为长。唐·《丹青引》诗:“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太习箭。
(7)小凿头箭:箭的一种。箭头形状如凿头,箭杆较细,以木或制成。供子弩发射。
(8):箭的一种,《·虎韬·军用》:“飞凫自副。“《注》:”。赤茎白习,以铁为首。”
(9)飞虻:箭的一种。汉·《》:“箭……其三镰(棱)长尺六者,谓之飞虻。”《东观汉纪》:“光武作飞虻箭,以攻赤眉,”
(10)无扣箭:箭的一种。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顶角细小如针。箭杆以木或竹制。为明代弓射箭。
(11):箭的一种。又名“”。《·兵志》:“享西造纳。上曰:“箭不用羽,可谓精巧。”
(12):的一种。据《宋史·兵志》载:“咸平元年,石归宋献木羽,能致远,入。”
(13)木箭:箭的一种。以木制之。
(14)木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似,惟箭头以制成,头大尾小成滴水状。
(15)木兔叉箭:全长二尺九寸,箭头为三棱椎形,后面有两个月牙铲形尖齿朝前突出,植于箭杆,杆以制,箭羽为雕羽制。为弓射箭。
(16)水箭:全长二尺九寸,箭头为铁制,形状如铲。长五分,宽七分,以与箭杆相连,“骨交”以梨木制,箭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17)乌龙铁脊箭:铁制。箭头呈扁平蛇矛状。用弓发射。
(18)月牙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前头为月牙状,有朝前突出之两尖刃。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19)月牙鈚箭:全长二尺九寸。箭头为铁制,呈月牙铲形,长一寸五分,宽一寸二分,头部锋利,箭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20):的一种。《东南记闻》载:“赵执中制木干箭,能射三百步外,名凤羽。”
(21)半边扣箭: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顶端尖细如针,后部有二个倒钩,非常锋利,箭杆以木或竹制成。为明代弓射箭。
(22)平题:箭的一种。汉·扬雄《方言》:“箭明镞……者谓平题”。
(23)头箭:箭的一种。箭头为艾叶状,尖刃之下有前斜出之若于尖刺,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24)号箭:传递信号的响箭,第十一回:()搭上那一枝响箭,向对港败芦折苇里面射去,道:“此是?”朱贵道:“此是山寨里的号箭,少刻便有船来。”
(25)四扣马箭:箭为扁平圆锥形,箭杆为木制,杆末端扣弦处为交叉成十字的两个月牙形,此箭多用于射马。为弓射箭。
(26)四髯箭:的一种。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后有四须,两旁刻有深槽,能穿甲而过。此箭体过程,不能远射,常用发射。
(27)白羽:以白羽作箭羽,故名。《正义》颖曰:“引弓尽箭镝为满,以白羽羽箭,故云白羽也。”
(28)皮顶角顶小朴头箭:箭头为皮革裹而成,箭头用绳缚于箭杆之上,杆以木或竹制,此箭专为、之用。明代弓射箭。
(29)羊头:箭的一种。汉·扬雄《方言》:“凡箭镞……三镰(棱)者谓之羊头。”
(30)齐鈚箭:全长二尺九寸,箭头铁制,呈平头铲形,长一寸七分,宽七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弓射箭。
(31)箭:箭为扁平形双棱状,箭杆较短,供木弩发射用。
(32)夹骨包箭:长二尺九寸,箭头为铁制五棱状,与骨“骨包”相连,长三寸三分,骨“骨包”以兽角制,环穿十个圆孔,杆以杨木制,羽为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3):以竹制。见《·武库令》。
(34):箭的一种。因杀伤力强而得名。《·夏官·司弓矢》:“、疾矢,用诸近射、田猎。”注:“杀矢,言中则死。”
(35)合包:全长二尺九寸,箭头长二寸一分,为扁平方铲状,头部薄而锋利,阔一寸五分,以骨“骨交”五箭杆衔接,骨“骨交”以兽骨制成,长一寸,呈圆锥形,上有四孔,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36)快箭:角镞长一寸一分,阔四分,状如箭而小。见《清会典图·武备·快箭图说》。
(37)箭:头阔如铲形。·《·驾登里津楼诸军呈百戏》:“又双柳枝插于地,数骑以箭,或弓或之。”
(38)两开肩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后有一只三角形倒钩,杆为木制,为明代所制之弓射箭。
(39):可供连发。《秦并六国评话》:“不用长枪,抬弓取箭,射三只连珠箭,落马。”
(40)兵箭:为所用。见《唐六典·武库令》。
(41)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形状为枚针,长四寸二分,杆为杨木制,羽为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42):古箭名。《周礼·夏官·司弓矢》:“凡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郑玄注:“枉矢者,取名变星,飞行有光,今之是也。”
(43)枪头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形状如长枪头,长三寸,宽四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44)抹角鈚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形状如梳脊鈚箭头,只是在后角处切去一块,长二寸,宽二寸一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45)鸣镝:响箭。箭在空中急速飞行时能发出鸣响。《·列传》:“冒顿巧作为鸣镝,其骑射。”《》:“飞则鸣。”
(46)鸣铃飞号箭:响箭的一种。矢为圆锥形枪头状,杆以竹制,上有六至八只凹凸方孔,以箭以弓发射,时会发出哨声。
(47):箭的一种。《左传·鲁庄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以金仆。”注:“朴姑,矢名,矢之名仆始……其义不可强求。”
(48):以金为镞而得名,《旧唐书叱蕃传》:“其举兵以七寸金箭为契”,亦名“。”
(49):为之箭。《·传》:“太守郊迎,矢先驱。”
(50)兔叉箭:箭头为扁平椭圆形,刃口锋利,后有十字交叉,铁钩分向前后,杆多又木制,明代弓射用箭。
(51)鱼叉箭:长二尺九寸,头如钯形,宽一寸四分,长一寸九分,分为5个铁齿,每个齿均带有倒钩,齿尖,杆为杨木制,羽以大雁羽制,漆成黑色。清代弓射为箭。
(52)柳叶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形似。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53)棱箭:头为扁平铲形,头部平,当中略向后凹,后部有月牙形倒钩,杆以木制或竹制。明代弓射用箭。
(54)点钢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小而尖,其后有两个倒钩小刃。整个箭头为纯钢打制而成,呈扁平状。
(55)鈚箭:杆长而头薄。《集韵》:“鈚木依矢。”汉·扬雄《方言》:“箭镞广长而薄镰谓之鈚。”
(56)眉针箭:箭矢前部为针状,中部三角形,后部为倒月牙铲形,杆以木或竹制。为明代弓射箭。
(57)皇帝随侍箭:全长三尺一寸,头为三角形,中有脊阔,一寸六分,头长二寸九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漆成朱红色。为清代弓射箭。
(58)大阔“骨包”箭:全长三尺一寸,呈三棱形状,下部圆柱形,上有8个小孔,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漆成。为清代弓射箭。
(59)皇帝随待:全长三尺一寸,箭头为中棱形,平头而锐利,箭头安装于角“骨包”上,骨“骨包”以制成,为圆形,上有8个小孔,箭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成。为清代弓射用箭。
(60)围:全长二尺八寸,箭头为枪头形,中有脊,下部以兽角做成“骨交”,扁平状,长二寸,四周有8个孔,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61)皇帝随侍鈚箭:式样用皇帝随侍鈚箭。为清代弓射用箭。
(62)皇帝随待兔叉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六棱锐角形,后有4个前曲尖钩装于“骨包”上,“骨包”以兽角制,前锐后圆,长一寸六分,四周有5个孔,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63):箭的一种。为用。《周礼·夏官·司弓矢》:“、痹矢,用诸散射。”郑玄注:“恒矢,安居之矢之。”
(64)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三棱锥形,长二寸八分,宽五分,杆以杨木制。为清代弓射箭。
(65):箭镞上加骨角哨子,发则哨响。古称“呜镝”。清代称。
(66)鸭嘴: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扁平形,薄而锋利,以“骨交”与杆相连,梨木制,前微扁衔箭头,四面有环,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67)铁箭:的一种。箭头以铁或铜铸成。中脊线高起,两旁各有,槽内可贮。箭头下装有细箭杆,装配不求太紧,以插住为限。一旦铁箭射入人体。箭杆即出,而箭头则嵌入人体而不能自拔。
(68)铁朴头箭:箭头扁平锐角形,后倒月牙铲状铁钩,头中有小孔,杆以木制,为或之用,发射时有“唿唿”声。为明代弓射箭。
(69)铁兔叉箭:长二尺九寸,头由枚铁片组成锐三角形,长二寸五分。下有四个向前突出倒钩,钩尖锋利,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70)利锥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狭小而特别尖锐,能穿透一般盔甲。亦称“铁骨丽锥箭”。
(71)铁羽大凿头箭:头尺寸较大,形状如大凿头箭头,杆较粗,以竹或木制,羽为铁片制,供大弩发射用。
(72)狼舌人箭:头为扁平状,两只相连,纯圆,杆以木制。专供射马用。
(73)射虎鈚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三棱形,长一寸五分,宽九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74)透甲锥箭:头为圆锥形,前尖中粗后略细,杆以竹或木制,明代弓射箭。
(75)“豆斗”子箭:箭的一种。头为锐三角形,中有脊,两只后角锐利而朝后突出,杆为木或竹制,供三弓“豆斗”子弩发射。
(76)针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与箭箭头相似,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77)头箭:头如菠菜状,扁平钝圆形,后有两排倒钩,均很锋利,杆以木或竹制。明代弓射箭。
(78)铲子箭:头前部扁平尖针状,中部如倒月牙铲形,后部为锐三角形,杆以木或竹制,专为射马,明代弓射箭。
(79)头箭:头扁平如月牙铲状,杆以木制,其多用于射马。明代弓射箭。
(80):用竹制成箭囊,内装15-20枝,囊上缚带可背或束于腰际,头为扁平枪头形,杆为竹制,长尺半,杆尾端以雀毛作羽。明代手掷箭。
(81)雹箭:以骨为镞的箭。《南史·齐本纪上》:“王渐行凶暴,屡欲害帝……及取雹箭,一发乃中帝脐。”
(82):古时用綦竹制的羽箭。《列子·仲尼》:“引之弓,之箭。”注:“,弓。綦,地名,出美箭;卫,羽也。”
(83)踏橛箭:箭头为锐三角形,中有脊,两只后角锐利而朝后突出,杆以木制,呈方棱形。供手射弩发射用。
(84)篇矢:竹箭。《·贵卒》高诱注:“小曰镞矢,大曰篇矢。”近人注:“‘篇 ’为竹名。则篇矢以竹为,不以金为锋。”
(85)燕尾鈚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扁平燕尾状,燕尾剪尖略向外翘,长二寸,尾尖宽一寸五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86)矰①古代系生丝以射鸟雀箭。《史记·传》:“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矰。”②短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矰、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87):短小,头为扁平,锐三角形,头部细针状,杆以木或竹制。明代用铜溜子发射的箭。
(88)攒竹箭:头为3个上连的棱形,中有脊,杆以竹制,较一般箭长。明代弓射箭。后羿
,传说上古时候有十个太阳,世界奇热无比,植物都无法生长,还出现了六只怪兽,人民苦不堪言。射杀了六只怪兽,射掉九个太阳。气候变得舒适,大地变得宁静,人们得以繁衍生息。
纪昌,战国时期时人,从小便练得一身好箭法,甚至超过了他的师父名飞卫,但是飞卫并不承认他的弓术天下第一。后来遇到一个老人点化他,使他参悟&不射之射&,从此纪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神射手。纪昌死后,邯郸城内的武士们都耻于舞剑。
养由基 ,祖居,公元前7世纪人,名将,原为近卫军成员,任楚国,古代著名神箭手,百步外射柳叶。成语&百步穿杨&典故出此。相传养一机灵无比,其他射手都射不中,养由基却一箭将其射杀。
黄忠,三国时原将领,后归蜀汉,三国时期七品上将(吕张关马黄)之一,,在长沙之战中射中关羽头盔上的红樱而不偏一毫,关羽自叹,黄忠老将军真想取吾性命自是在百步之外。
哲别,大将,原名只儿豁阿歹,因箭无虚发,成吉思汗赐名哲别(中箭矢之意)。有之说,被尊称为箭神,这个名字后来也成了蒙古语中&神箭手&的代名词。
李广,西汉名将,善骑射,有&汉之飞将军&之称。他一次战败被匈奴俘虏后乘敌人不备夺得一弓一马连射倒匈奴数十人,箭法之准让后来的匈奴没人敢追。一说有次他出去打猎,误将一块大石头当成老虎,竟一箭将石头射穿。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弩弹药刷图加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