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斗是魔法少女格斗祭梦魇杰克是在哪里得到的

48小时热门
从2008年-2014年 快猴网一直在努力做到最好
备案编号:豫ICP备号-4 快猴网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死亡恐惧的梦魇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白噪音》是奠定唐?德里罗在美国文坛地位的代表之作。小说探寻了后现代社会中暗藏的死亡危机,生动表现了当代美国人对于死亡的意识,被称为“美国的死亡之书”。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主人公杰克?格拉迪尼的死亡恐惧心理及其拒斥行为进行了剖析解读。 中国论文网 /5/view-2054304.htm  关键词:《白噪音》 死亡恐惧 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唐?德里罗(Don Delillo,1936-)是美国后现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自1971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美国志》以来,德里罗佳作不断,迄今已创作出版16部长篇小说,四部剧本,众多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作品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反映了当代美国社会的精神状态,‘复印’了美国的当代生活”,是“探索美国社会生活的指南。”(范小玫,2003)   《白噪音》是德里罗的第八部小说。主人公杰克?格拉迪尼是山上学院希特勒系的系主任,他和第五次婚姻的第四任妻子和多次结婚所生的四个子女生活在一起,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但在平静的生活下面,死亡的念头时常毫无征兆地跳入杰克的脑海中,让他食不知甘味,夜不能成寐。一次偶然的化学泄漏事故,将他们居住的小镇笼罩在致命的毒雾中。疏散途中,杰克不慎在毒雾中暴露了两分钟,于是那原本虚无飘渺的死亡阴影变得似乎触手可及,那盘旋不去的死亡恐惧益发膨胀,以至于上演了一出诡异、荒唐、可笑的后现代喜剧。   小说探寻了后现代工业社会中暗藏的死亡危机,生动表现了当代美国人对于死亡的意识,被称为“美国的死亡之书”。也因此,关于死亡主题的探讨有多位评论家涉及。该小说的译者朱叶认为人类对于死亡的意识和关于自身生存的认识,是贯穿小说的一个悖论。死亡恐惧困扰着小说中的人物并支配其行动。郑丽探寻了后现代人死亡恐惧加剧的深层原因。马群英则从自身因素以及消费主义、大众传媒、科技与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对主人公杰克夫妇的死亡恐惧心理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些评论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死亡主题进行了探讨,还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主人公的死亡恐惧心理及死亡拒斥行为做一解读。   二 死亡恐惧心理分析   1 死亡恐惧源于自我意识   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指出:   “如果人纯然是天使,就不会恐惧死亡;人如果纯然是动物,就不懂得死亡。但人既非天使,又非动物。天地万物之间,人与其他生命不同:人既是生理性的肉体,又拥有自我意识,因文化而生成符号性的自我,因而命中注定要直面死亡,恐惧死亡。”   此话道出了人类惧死恋生的根源。心理学认为,死亡意识源于自我意识。因为,死亡就是生物有机体生命的终止和结束,是从存在到不存在,意味着自我的终结,是对自我的否定。而每一个个体都认为“我”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存在”,是宇宙中具有首要价值的对象,比他人他物都重要。因此,“我”可以理解别人的离世,却不能承受“我”的不存在,并且在内心深处坚执地认为“我”是不朽的生命。   这一论断在《白噪音》的主人公身上体现得非常清楚。杰克常常和妻子谈论“谁会先死?”的问题,尽管两人都宣称自己愿意成为先死的一方,并辩称对方的离去会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一个深不可测的空洞。但实际上正如杰克所承认的,“事实真相是我不想先死。如果要在寂寞与死亡之间选择,用不了几分之一秒钟我就会做出决定。”(朱叶,2002)而且他还从心底呼喊着,不论在生活中承受怎样的病痛和精神的折磨,他都愿意永远地活着。   2 死亡恐惧源于对死亡的未知   没有人有过死亡的真正经验,只要意识还在,生命便没有完结。因此,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全都源于一种想象。由于死亡常常与痛苦、折磨等纠结在一起,人们便有了害怕的心理。再加上死亡完全不受自我的控制。人们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会以怎样的方式降临。这种不可预测性给死笼罩上了一种神秘色彩,让人心生担忧。   杰克已过知命之年,很自然会产生来日不长的念头。而媒体的报导,又“放大”了各种死亡威胁,刺激着他业已脆弱的神经,让他倍感世界的无常。对“我”的死亡绝对无知的状态让他心生恐惧,整日惶惶不安,时刻担心死亡会如“天鹅投水”般不期而至。他常常从死亡的梦魇中惊醒,看见收音机数字钟的读数,就会思忖这个数字是否与他的死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听到死亡消息就会关注死者的年龄,并估算自己距离这个时间还有多长岁月;睡意朦胧中,竟把悄然而至的老岳父当作是“死神”的降临,并将《我的奋斗》抱紧在肚子前以作保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正是这种企图摆脱、逃避死亡威胁而又苦于无助的境况造成了杰克极为强烈的恐惧情绪。    3 死亡恐惧源于心理超负荷   心理学认为,心理超负荷是恐惧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后现代工业社会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增大了人们的心理压力。表面上,杰克家庭幸福,事业有成,但实际上却有很多潜在的烦忧。他有过多次婚姻,渴望妻子温柔体贴全心全意的爱,但每次婚姻中总有“阴谋”的影子;他想做个好父亲,但家中的四个孩子,父母均不相同,也常常忽视其父亲的地位;他虽已名成功就,但时刻担心一切转瞬不见,不得不小心隐瞒自己不懂德语的秘密,并希望通过改变外表和名字来抬高声誉。遭遇毒雾事件之后,不知究竟还有几日可活的杰克,更感心力交瘁,每日缠绕在死亡恐惧中,难以自拔。   三 拒斥死亡行为的分析   当死亡恐惧来临时,人们本能地会躲避,拒斥。杰克也尝试了种种途径去消解死亡的恐惧,希望借助他者的力量来忘却死亡的威胁。   1 躲进母性的怀抱,忘却死亡困扰   婴儿在感知危险时会本能地转向母亲去寻求保护。成年之后,人们在遭遇危险和痛苦时也会不由自主地躲进母性的怀抱去寻求慰藉。毒雾事件之后,自知死亡因子已植入体内的杰克每天夜里都要钻向妻子的乳房,进入那特定的空间躺着,好像受创的潜水艇驶入修船码头一般。从她的身体寻找慰藉,获得勇气。众所周知,乳房象征着母亲的力量。杰克在危难关头,本能地转向了“替代性的母亲”――妻子的怀抱去寻求保护。正因为如此,当他得知外表坚强乐观的妻子竟和他一样满脑袋摆脱不了死亡的念头,并以自己的身体交换消除死亡恐惧的试验药物后,他觉得精神垮了,被摧毁了。   2 消费死亡影像,麻痹死亡担忧   为了满足人们猎奇、寻求刺激的心理,电视媒体刻意对各种死难事件进行连篇累牍的报导。这些影像一方面传递了死亡无处不在的信息,加剧了人们的死亡担忧;另一方面,又在某个层次上扮演了死亡恐惧麻醉剂的作用。小说中,妻子芭比特规定一家人每周五晚要聚在一起看电视,以增进家庭成员的关系。家人原本视这种聚会为折磨,但某晚由于电视上播放水灾、地震、泥石流等,全家人“竟从未对于自己的职责――星期五聚会如此专心致志”,大伙全都看得着迷异常。同事阿尔丰斯解释说杰克一家人的反应非常普遍。人们整天处在死亡影像的狂轰滥炸中,感觉到精神苦闷,于是对屏幕上的灾难“麻木不仁,甚至觉得好玩。”只要它们发生在别处,不影响“我”的存在,“我”就幸灾乐祸地享受这些场面,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死亡不属于“我”的误觉。空中毒雾事件之初,妻子提醒杰克要赶紧疏散,他不以为然地回答:   “社会以特殊的方式构成,其结果是穷人和未受教育的人成为自然和人为灾难的主要受害者……我是一个大学教授,你在电视上的水灾镜头中,见过一个大学教授在他所住的街上划着一条小船吗?”
  由于缺乏灾难意识,没有及时撤离,最终导致他将自己暴露在毒雾中,把他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3 借助神话般的人物,抗拒死亡焦虑   杰克热衷希特勒研究,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快就会埋首其中,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为了维持该研究专家的地位,已届知命之年的他开始着魔般地学习德语。同事默里一针见血地指出,是恐惧让他如此作为,因为“无奈和恐惧的人们,被吓唬人的阴森森的忽隐忽现的史诗人物、施魔法的人物、神话人物所吸引。”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当个体遇到挫折时,就会采用认同的防御机制,常常比拟成功的人物或偶像,从而分享其成就和威严,减轻焦虑和痛苦。杰克之所以沉浸于希特勒的研究事业中,“在一个层次上要把自己隐藏到希特勒和他的业绩中去,消解死亡的恐惧;在另一个层次上,利用希特勒来增强自己的重要性和力量。”   4 求助高科技手段,消除死亡恐惧   小说中一个秘密研究团体研制出一种对抗死亡恐惧的药品――戴乐尔。尽管这种药物存在着许多不可确定的危险,实验志愿者的应征者仍趋之若鹜。芭比特也是其中的一位,她甚至不惜委身该研究的项目经理格雷先生以获得试用的机会。结果恐惧没有消除,她的记忆丧失却越来越严重。杰克在得悉实情后,却仍幻想“如果它有效,它是否可以对某些人而不对另外一些人有效?”为了发泄心中的夺妻之恨,也为了求得戴乐尔以试疗效,他策划了一场谋杀。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枪口之下,大把入口的戴乐尔竟然也无助于格雷先生抑制死亡的恐惧。戴乐尔的闹剧表明,在科技日隆的今天,人们失去了自我的信心,过分迷信科技的力量,反而沦为自己创造出来的技术的奴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5 践行杀人得分理论,以求征服死亡的力量   恐惧在危急时刻,往往会统治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丧失常态,做出不寻常的举动。(常桦,2004)强烈的死亡恐惧让杰克失去了心理平衡,成为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同事默里向其鼓吹杀人得分的理论,宣称杀人者可以“依靠杀死别人来击退自己的死亡,”而且杀的人越多,得到的生命加分就越多,获得征服自身死亡的力量也就越大,并一再鼓动杰克去做杀人者。在嫉恨、恐惧中煎熬的杰克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力,接受了这个荒谬的论调,并付诸行动。但杀人并未让他获得赚取生命得分的快乐,相反,狂暴行为之后,他觉得世界从内部坍塌了。   6 寻求上帝的垂爱,以求灵魂的救赎   实施枪击后,望着倒在血泊中的格雷先生,杰克的理智和人性一点点恢复,疯狂逐渐为同情、悔恨和慈悲的情怀所替代。他决定弥补罪行,将格雷送往医院。医院墙上画像中的教皇让他想起了天堂,并对上帝生出了掩掩藏藏的崇敬。他试探着回到几千年来人们用以化解死亡恐惧的宗教信仰中去获得灵魂的救赎。但是修女的一番话将他刚刚萌出的希望破灭了。修女说没有人相信上帝,她们也不过是在佯装相信这些东西,因为“没有信仰的人需要有信仰的人。”她们的佯装使其他人的无信念成为可能。这也是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困境之一。人类本质上相信超验力量,但科学的理性让上帝的荣光不再,没有了上帝的垂爱,哪里是后现代人精神栖息的家园?   四 结语   面对死亡恐惧,杰克做了种种努力,希望借助他者的力量来逃避现实。但他的经历表明“逃避并不能真正摆脱死亡恐惧,逃避本身也不过是表明在逃避的人没有克服死亡恐惧,仍只是死亡恐惧阴影笼罩下的奴隶。一旦死亡濒临在他们头上,他们就会惊恐万分、恋恋不舍地歇斯底里。” (刘瑞享,2002)既然逃避无助于问题的解决,那么人们又应该如何去面对?对此,《白噪音》中并未明示。但小说的结尾,芭比特的小儿子骑着小三轮不管不顾地在公路上左冲右突,竟然安然无恙的描写是否能给我们些启示:既然死亡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无人可以幸免,人们是否应该调节自己来适应它,并接受死亡的必然到来。       参考文献:    [1] 范小玫:《德里罗:“复印”美国当代生活的后现代派作家》,《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    [2] 唐?德里罗,朱叶译:《白噪音》,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3] 朱叶:《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死亡之书”――评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第4期。    [4] 张乃良:《死亡恐惧的消解及其反英雄主义》,《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5] 刘瑞享:《生的沉思及死的默想》,《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6] 常桦:《战胜恐惧》,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张芳,女,1970―,广东人,广西师范大学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级赛罗格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